孩子大了父母离婚孩子怎么判该怎么做父母离婚孩子怎么判

今天,该如何做父亲?_教育_新浪育儿_新浪网
&&&&&&&&&正文
今天,该如何做父亲?
  专家简介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被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近年来,他持续关注父教,著有《好好做父亲》、《父教力度决定孩子高度》、《拯救男孩》等。
  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英国文学家哈伯特
  我觉得男人最大的时尚就是多在家待一待。其实把所有该回家的人都召回家,这个社会就会安定许多。现在许多不回家的人,不是因为事业,而是泡在酒桌上、歌厅里。如果晚上每个家庭的灯都亮了,那也是一种时尚。
  ――著名影星陈道明
  约一百年前,鲁迅先生撰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指出做父亲是“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极困苦的艰难的事”,并开出了父母要“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的药方,甚至要开“父范学堂”……在当时“父权至上”的年代,这颇似一声惊雷,促父母觉醒。
  其后,不乏有识之士在不断呼吁父教。孙云晓先生就曾预言“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由此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男孩危机”……伴随6月父亲节的到来,我们不妨邀请孙老师一起来探讨――在21世纪的当下,爸爸们到底面临什么样的新问题,又该如何破局呢?
  新时代爸爸的几个“负面标签”
  “隐形人”
  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爸爸晚上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早上孩子醒来时,爸爸已经去上班了,连续几天或一周都见不到爸爸,在一些城市家庭里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孩子幼儿园和学校的家长会,放眼望去,几乎全是妈妈,只有少数几个是爸爸,而且会后围住老师交流的也大多是妈妈,爸爸开完会就走,很少主动跟老师沟通……这样的爸爸,被称为 “隐形人爸爸”。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家庭,父亲因“工作太忙”或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等原因,基本不参与孩子教育;而在父母共同参与教育的家庭中,又有七成家庭以母亲教育为主,爸爸只是辅助角色。所以“隐形人爸爸”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人肉取款机”
  现如今,很多家庭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父母的分工划分为“男主外,女主内”,即使是双职工家庭,大部分也是倾向于把爸爸定位为“赚钱养家”的角色,认为多挣钱就是对家庭的最大贡献,孩子和家务则几乎全部交给妈妈和祖辈。只有经济投入,对孩子没有(或极少)时间和精神付出,放弃了对孩子陪伴、教育和引导权的爸爸,也许真的成了“人肉取款机”。
  “类单亲家庭”主角
  这是另一种更严重的父教缺失情况:因工作或感情等原因,夫妻长期分居,孩子大部分跟随妈妈。这类家庭虽具备双亲的家庭结构,但其抚育功能却与单亲家庭类似,从而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对单亲的过分依恋等。
  3~7岁,“爸爸岗位”分阶段着力点
  孩子一诞生,爸爸正式上岗。
  限于时间和精力,大多数爸爸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照顾孩子。其实,每个阶段都有各自重点要做的事情,爸爸们只要发挥自己男性的特长、掌握好孙老师提出的下面几个大纲,就可以保证你摆脱“负面标签”,至少能及格了!
  3~4岁:发展孩子的自主性
  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森认为,3~4岁的孩子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倾向:自主。许多父母也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在孩子自主意识发展的过程中,爸爸往往比妈妈的态度更积极,更倾向于放手,更倾向于鼓励孩子的主动探索。
  具体应该这样做――
  1.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可以指导他管理自己的玩具,玩完以后要收拾玩具。如何收拾?如何放置?如何下次找起来更方便快捷?这些任务都可以逐渐交由孩子来做。
  2. 到孩子上幼儿园中班或大班的时候,爸爸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己来管理学习用具了。最初,每天早上去幼儿园前,爸爸可以跟孩子一起整理上学所需的用具,用大大的字号列一个清单,跟孩子一起对照着清单的内容一一准备齐全。经过一两个星期的训练之后,爸爸就可以在监督的情况下让孩子对照清单自己准备了!如果有遗漏的物品,爸爸指出来,让孩子自己找齐即可。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爸爸完全放手,让孩子独立准备所需学习用品。
  3. 类似的日常生活任务还有一些,比如让孩子洗自己的衣物:最初指导他如何清洗一些简单的物品(如小手帕或袜子),然后再慢慢洗一些大一点儿的衣物。当然,爸爸可以指导孩子如何使用洗衣机。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讲,学习使用洗衣机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现在的洗衣机大都是傻瓜型的,一般情况下,爸爸指导三五次以后,孩子就能学会了。
  小贴士:婴幼儿阶段是意外伤害的高发期,爸爸应该做足各种保护措施。在家里,爸爸一定要把热水、火、刀具等各种危险排除在外。带孩子去户外,一定要注意各种潜在的危险,如不要让孩子独自靠近水域等。
  4~5岁:培养规则意识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开始建立规则意识。一般情况下,相对于妈妈往往对孩子过度包容而言,爸爸是规则之源,更能把持住自己,爸爸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只有孩子的行为符合规则并达到一定的期望之后,爸爸才给予他关爱。这是爸爸的天然优势。
  具体应该这样做――
  1. 引导孩子认识规则、了解规则。一般情况下,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明确告诉他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当然也可以换个说法,明确告知什么样的行为是“好孩子”标准,什么样的行为是“坏孩子”的标准。
  2. 遵从明确、统一的规则标准。很多爸爸管教孩子的随意性很大,情绪好的时候宽容一些,情绪差的时候又过于严厉,孩子往往无所适从,对行为对错的标准感到迷惑。这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3. 学会对孩子说“不”。爸爸适当的管教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规则教育是一个由外部引导逐渐内化为孩子自己需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学会说“不”很重要。许多到青少年期仍然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往往是小时候爸爸缺乏适当管教、过度满足而造成的。
  小贴士:在引导孩子认识规则的过程中,只需要简单明了地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即可。切忌长篇大论式的道德说教,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听不懂爸爸嘴里的这些大道理。
  5~6岁: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
  家庭对婴幼儿的性别发展非常重要,爸爸的角色在其中显得更为重要。弗洛伊德认为,在孩子幼儿时期,如果爸爸的男子汉气质不够,经常不在家,那么男孩的男子汉气质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妨碍其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对女孩来讲,对妈妈的认同更重要,但这种认同往往是在爸爸的鼓励下获得的。因为一般而言,爸爸往往会以更加鲜明的性别角色要求孩子,正常的父教可以培养出具有鲜明性别特点的孩子。
  具体应该这样做――
  1. 引导孩子保持自身性别优势。爸爸应鼓励孩子与自身性别相适应的行为,如男孩的勇敢刚强、女孩的温柔细心等;同时抑制那些明显与自身性别不符的行为,如男孩女性化的装扮、女孩假小子的粗野行为等。
  2. 避免性别刻板,引导孩子学习异性优点。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具有鲜明性别优势的双性化个体最适应21世纪的社会要求。在保持鲜明性别优势的同时,要当心把缺点当成性别优势,可以适当地从异性角度引导孩子克服某些缺点,如有些男孩特别马虎,可以引导他适当学习女孩的细心;有些女孩特别胆小怕事,则可以引导他适当学习男孩的勇敢等。
  6~7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很多爸妈认为性教育是青春期的事情。事实上,性教育对于婴幼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婴幼儿阶段的性侵犯并不少见。据美国国家失踪及受虐儿童中心(NCMEC)统计:有1/5的女童和1/10的男童在18岁以前受到过性侵犯;而12岁以下的儿童中,4岁儿童被侵犯的情况最为严重。我国近年屡屡被报道的幼儿园性侵事件也说明了这点。
  具体应该这样做――
  1. 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坦然地对待孩子的各种与性有关的问题。当男孩对自己的小鸡鸡感到好奇,爸爸可以明确地告诉男孩,小鸡鸡的正确名字叫阴茎,它跟我们的眼睛、鼻子一样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器官。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他们早一点儿知道正确的知识以后,他们就用不着自己慢慢琢磨了,一些错误的知识和观念也就没有存在的空间了。
  2. 孩子经常会对自己的出生感到很好奇,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爸爸可以简单地告诉孩子:“你是在妈妈肚子里面长大的。”如果孩子进一步提问具体的过程,爸爸可以用很温馨的语言描述发生的过程:“爸爸给了一颗种子,妈妈的肚子里也有一颗种子,它们俩在妈妈的肚子里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你……”
  3. 当然,爸爸也可以提供一些性教育的漫画书,边让孩子看边讲,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再予以解释。总之,不要对孩子的性提问做出过于复杂的解读,更不能认为孩子性早熟或道德有问题,而应以坦率而自然的方式进行回答。
  小贴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男孩也容易受到性侵犯,但常常被父母和社会所忽视。教育儿子作好性自我保护的任务最好由爸爸承担。爸爸要用明确的语言告诉孩子:(1)隐私部位,如阴茎,别人是不能触碰的,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比如爸爸或妈妈在帮他洗澡或上厕所时,还有医生检查身体的时候,才可以触摸。(2)如果谁强行触摸他的隐私部位,一定要告诉爸爸和妈妈,这方面不应该有保密。
  开给“忙爸爸”的特别处方
  现代社会是一个让人忙碌的社会,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又有太多的突发急事。许多爸爸确实不是不爱孩子,只是觉得分身乏术。这里,我们就请孙老师给忙碌爸爸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以更好地兼顾为父的责任和职业发展。
  1. 把“孩子”放进你的“日程表”
  爸爸们千万不能杂乱无章地“瞎忙”,有必要学习一下时间管理学,可以把所有事务根据“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两个维度划分为四个象限,构成一个“时间矩阵”,制作自己的“日程表”。
  跟普通的“工作日程表”一样,这张表格也是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来制定的;不同的是,这张日程表上必须要有孩子的一席之地!
  把孩子的事务放进日程表,有一个好处,就是便于忙碌父亲提前安排时间。比如,孩子的生日,如果提早安排的话,就有可能避免与其他事情发生冲突。另外,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很重要,爸爸时时、处处都在想着他。最好每周规划、制作一次,问一问孩子有什么事情需要老爸效劳,这会让孩子从心底里喜欢爸爸、感激爸爸的。
  小贴士:事情是否重要和紧急,是相对于孩子而言的,孩子有最终的评判权。有些事情,爸爸觉得不重要,但孩子可能觉得特别重要。比如,本周末孩子在幼儿园有一个演出,他在其中饰演的角色并不重要,爸爸可能觉得没有什么重要性,但是对孩子而言,这是他第一次登台演出,为此他认真练习了数个星期,他对于登台演出感到有些焦虑,他希望爸爸能在现场给他加油助威。这个事情对孩子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
  2. 用心寻找时间
  其实如果用心,有很多点点滴滴的时间可以“汇流成河”。比如――
  * 一日三餐的时间:大多数爸爸属于上班族或打工族,午餐难得在家里吃,但早餐一般都在家里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亲子沟通的机会。为孩子准备一顿丰富可口的早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吃一顿早餐,对妻子、对孩子都是一桩美事。午餐虽然一般不在家吃,但有时也可以创造性地加以利用。有一位父亲,因为起得早没办法跟女儿一起吃早餐,晚上还经常加班,所以他学会了利用午餐,每周至少陪女儿吃一次午餐。为了吃这一顿午餐,他事先有详细的规划,女儿学校附近有几家餐馆,餐馆的电话他都一一记下来,结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女儿学校附近的餐馆被吃了个遍。女儿其实不怎么在乎吃得怎么样,她在乎的是与爸爸在一起吃午饭的机会。女儿很自豪,虽然爸爸工作忙,但她感觉到爸爸很在乎自己,吃饭时父女俩边吃边聊,他们俩都特别开心。晚饭一般是家里的主餐,也往往是一日三餐中准备得最为充分的一餐。一家人坐在一起,慢慢地吃饭,聊一些开心的事情,聊一聊孩子一天的生活。爸爸多注意倾听,以一位朋友的身份、顾问的角色帮孩子分析他遇到的问题。
  小贴士:就餐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多谈一些开心的事情。爸爸切记:不要在吃饭时批评和训斥孩子,那样做的话,既坏了胃口又坏了心情。
  * 上班前和下班后的时间:如果不冲突的话,爸爸可以和妈妈共同分担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责任。上下学的途中是爸爸与孩子沟通的好机会,学习、生活、时事甚至UFO、外星人都可以是父子交流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父亲注意要多聊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 有条件的话,出差时带上孩子:有的爸爸经常出差在外,也可以尝试一下带着孩子出差,这有不少好处――能充分利用时间: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就是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工作之余的其他时间也是陪伴孩子的时间;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孩子可以借此走出较为封闭的校园和家庭,接触复杂的外部世界,打开孩子的视野,旅行的过程就是了解世界的过程,他可以见到和接触到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父亲在工作之余也可带孩子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品味当地的特色佳肴……一举数得;能增进爸爸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有妈妈在时,孩子往往更愿意跟妈妈交流,出差在外,妈妈不在在身边,爸爸和孩子可以借此机会增加对彼此的了解。经过旅途的磨合,还会让父子或父女的亲子关系进一步紧密,使孩子与妈妈、爸爸的关系更加平衡。
  小贴士: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且要看孩子的时间,最好是放在寒暑假;另外,平时就要注意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3. 提升亲子质量
  有条件的爸爸可以尽量多陪伴孩子,没时间的爸爸可以尽量提升亲子时间的质量,创造高质量的亲子“黄金时间”。做得好的话,甚至可以以少胜多哦!
  高质量的“黄金时间”有这样3个特征:
  * 专注。爸爸的这段时间是专门预留给孩子的,除非紧急而重要的事情,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干扰这段时间。
  * 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主要由孩子来主导和安排这段时间谈什么、做什么。
  * 以倾听为主。爸爸要多听少说,尽量多地了解孩子。
  “黄金时间”可以融洽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父亲是真正在乎自己、关注自己的,这对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的获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几分钟的“黄金时间”抵得上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内容空洞的“我爱你”。
  4. 抓住几个“关键时刻”
  所谓的“关键时刻”,主要是针对孩子而言的,即孩子认为非常重要的时刻,比如孩子的生日、孩子特别在意的某个重要活动(如某项比赛)等。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兴奋点和关注度,确定一次或少数几次这样的“关键时刻”,尽量出席和陪伴,往往会给孩子留下难以忘掉的深刻印象,对亲子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加分效果,可谓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了,爸爸往往花费十倍甚至百倍的时间都不一定能弥补。
  名人范例:
  ★ 约翰?霍华德:刚成为总理后不久,有次必须要去昆士兰州视察干旱地区,而他的小儿子那晚正好有学校的辩论赛,虽然他都要忙晕了,但还是从机场直接赶到了儿子学校。
  5. 把运动和休闲娱乐与陪伴孩子结合起来
  再忙碌的爸爸也需要运动和休闲娱乐,放松紧张工作所带来的压力,成长中的孩子同样需要运动和休闲娱乐。如果用心,可以试着跟孩子一起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样做既满足了爸爸与孩子放松的需要,又满足了陪伴孩子的需要。
  生命在于运动,爸爸和孩子都需要运动来强健身体、缓解压力,对于身体处于发育期的孩子,运动还是生长身体、增强体质的最佳手段。一般而言,不管爸爸还是孩子,每周都需要3次以上持续40分钟的运动。国际奥委会驻中国代表李红,就是从小由父亲陪着跑步并最终养成跑步的习惯的,邓亚萍也是在父亲的指引下喜欢上乒乓球运动的。
  爸爸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寻找一两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和孩子共同规划时间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乒乓球、篮球、网球、足球等球类运动都可以,游泳健身也不错,当然最方便的运动项目是跑步,几乎不需要什么场地,时间也很自由,最利于爸爸和孩子安排时间。爸爸与孩子一起运动,不但强健了身体、舒缓了压力,还能磨炼孩子的意志,爸爸的榜样是孩子坚持运动的最好动力。运动中的互动交流,还能进一步增进父亲与孩子的感情。
  当然也可以把休闲娱乐跟陪伴孩子结合起来。去公园散步、参观博物馆、打游戏等都是不错的寓教于乐的休闲娱乐方式。
  小贴士:不管运动,还是休闲娱乐,爸爸都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更多地考虑孩子的需求,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放低身段,这个时候的爸爸是孩子的伙伴、队友或对手,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这样,亲情、友情等感情才能够得到自由的表达和发展。
  6.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
  成长中的孩子对爱和关注的需要是非常强烈的,来自爸爸的关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与信任,而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孩子往往才能身心健康。
  花时间陪伴孩子是一种爱的表达。除了陪伴孩子以外,表达爱的方式还有很多。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爸爸们都可以找到表达爱的方式。比如午间一个关怀的电话或一条短信,贴在孩子床头的一张纸条,都可以成为父亲表达爱的手段。如果出差在外,爸爸可以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写一封电子邮件,聊聊出差在外的生活,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也可以给孩子寄一张当地的明信片。如果抽时间亲笔写一封信,贴好邮票放进邮筒,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惊喜。总之,只要有心,爸爸们可以找出无数种表达关爱的方法。
  小贴士:距离是阻碍,但有时候距离也能产生爱:让父亲和孩子更加想念对方。
  国家、社会各界“拯救父亲”的努力
  * 我国2010年颁布的首部《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就提出“教育孩子过程中父亲角色要回归”,指出,父亲在儿童成长各阶段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父亲所表现出的权威性、责任感、社会化等是母亲无法给予的。社会上的一些男孩女性化、网络沉溺等现象都是父爱缺失的重要表现。
  * 近几年《爸爸去哪儿》系列电视节目热播,通过明星效应展示爸爸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节目受到热捧,取代普通电视剧,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见社会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
  * 网络和其他各种新媒体也不遗余力,唤醒父爱的温馨网络流行语比比皆是。比如,“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要长大了”;“高甜度的童年,就是爸爸爱妈妈,我们爱爸爸和妈妈!”等。
  特别提示: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由于工作等原因,家庭中照顾孩子的重任可能会偏重于夫妻的某一方,这使得很多家庭的孩子跟父母中的某一方在一起的时间更长,关系也更为亲近。大多数父母都会觉得这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3~6岁年龄段的孩子,父母双方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孩子与父母其中一方关系过近,都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好爸爸”学堂
  * 开给爸爸的“私人书单”
  1. 《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德) 威特 等著, 张然 译
  2. 《好好做父亲:男人最有价值的投资》孙云晓,李文道 著
  3. 《父教力度决定孩子高度》孙云晓 著
  4. 《为你歌唱――给女儿的信》[美]奥巴马著
  5. 《宰赫家的奇迹:一位韩国父亲12年的育儿手记》[韩]李相和著
  * 温馨“亲子绘本”
  1《我们去钓鱼》
  邱承宗/文图
  2《我和爸爸》
  [日]宫本忠夫/文图 彭懿/译
  3《大大熊和小小熊》
  [美]奥利维尔?邓瑞尔/文图,王芳/译
  4《那天,我用爸爸换了两条金鱼》
  [美]尼尔?盖曼/文 [美]戴夫?麦基恩/图,杨玲玲 彭懿 /译
  5《猜猜我有多爱你》
  [英]山姆?麦克格雷迪/文安妮塔?婕朗/图
  6《晚安,小熊》
  [美]派特西?斯凯瑞/文 [美]理查德?斯凯瑞/图,敖德/译
  7《罗拉要去非洲》
  [加]安娜?维尔纳夫/文图 王芳/译
  8《大提琴之树》
  [日]伊势英子/文图 彭懿/译
  9《爸爸,你能听见吗?》
  [荷兰]塔玛拉?博斯/著 安娜玛丽?梵?哈灵根/绘,王芳/译
  10《斯洛格的爸爸》
  [英]/大卫?阿尔蒙德/著 [英]戴夫?麦基恩/图,杨玲玲 彭懿/译
&&& 文/乐果、孙云晓
&&& 专家支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父教专家 孙云晓
&&& 本文由新时代出版社授权摘自《为了孩子》杂志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孩子中考家长怎么做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孩子中考家长怎么做
上传于||文档简介
&&曲​连​坤​讲​座
大小:6.1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孩子学会了骂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教育?
【JoyceY的回答(88票)】:
两岁半会骂人很大的可能就是学了哪个人了。或者就是题主把一些的无心表达直接理解成骂人。
遇到教育里面很多问题不是对着问题杀过去。孩子的问题往往不在孩子本身。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孩子身边下手。孩子不是钢丝,想怎么掰就怎么掰的。
我见过太多家长说自己孩子自私,脾气坏,没礼貌等等。但就我观察下来问题的根本就是监护人缺乏最基本的儿童成长规律的了解。很多问题在诸如《百科》《斯波克育儿经》《亲密育儿百科》里面都写得很详细了。先对着看仔细看一遍,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接下来要做的往往是应该培养一下自己的耐心了。
======================================================================
我觉得家长都喜欢直接要一个包治百病的方法。
但是,往往需要治的都是家长本身看孩子的方法和对孩子的方法。
这里首先一条就是
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也不是以最终目标为成为成人而进行发展教育的。
孩子就是孩子。成人的思想模式在孩子身上不适用。年龄小的孩子在成人眼里是搞破坏。而对于孩子来说。他是在学习和了解各种材质的特性。他从来没见过玻璃和布,他怎么知道布扔下去不会碎掉,玻璃扔下去不会洒开呢?(要是不能想象的人请试着回答这个问题,蛇感知的热成像在他脑海里是什么样子的?绝对不是红蓝对比的热成像图哦。所以没有感知自然也不可能知道这些细节。只有切实感知了才会知道)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能够解决的。我们大脑学习的过程就是依赖的反复刺激。那你觉得他是在学习呢,还是在一遍遍不吸取教训乃至找茬呢?(找茬,你觉得孩子这个时候的大脑有这功能的话,他应该首先具备了规避风险的能力了。)
而随着孩子的成长,他还要学习某些事情会和父母的情绪联系起来。比如打坏东西了爸爸就会生气。生气了就会挨打,挨打就会疼痛。我恐惧疼痛。所以,打坏东西就会慢慢的和恐惧联系起来。然后,为了避免恐惧和疼痛,大脑的保护机制就会天然的让孩子学会一件事情:欺骗。
欺骗不是坏事。首先,说明孩子心理很正常,这是孩子大脑又进阶的表现。而且自然界里面不会欺骗的动物植物基本上都被消灭了。但是,欺骗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的成本上升。和孩子沟通不畅往往会是一个恶性循环。你越是希望通过精神和身体的压力让孩子屈服。孩子的本来就越要保护自己。于是你们拼命的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而孩子去学习正面避免问题发生的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精神压力和愧疚感又会加剧其控制自己的能力变差。于是更大的篓子不断产生。谎言的规模和次数也在不断上升。于是惩罚也不断加剧。但是请注意,惩罚最终是有极限的。所以输家最终是父母。代价永远是孩子的人生来买单。
通过上面这一个循环,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孩子问题产生的缩影。再来说孩子骂人的事情。骂人首先是一种情绪宣泄。这可以给人畅快感。特别是骂人的语言也是往往简洁有力。而且又会刺激起父母的互动反应。这也是孩子很乐意学习的原因。那么。怎么办呢?
一,断绝父母对于这些语言的互动反应。对孩子不构成刺激。等孩子的劲道过去了以后(孩子都是活在当下的),再简单的和孩子说明。我不喜欢你说那些话。这是一种潜意识影响。他会感知到这个话不好。但是又不会会和孩子当下说话时父母的反应建立起刺激关联。
二,让他有点别的话说说。既然是对于简洁有力的话有兴趣。找点好词练练。顺带这个时候和孩子有意识的建立一点刺激关联。激发他说这个,你有积极情绪反应。
三,不要让孩子累积情绪。特别是负面的。人有负面情绪本能的就会找这些词。除了打骂训斥,有些时候,你无意识发出来的负面情绪也会被孩子接受到哦。所以,父母自己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夫妻关系要和谐。
四,多和孩子互动,多观察。多感受。了解你孩子的特性。多看书,去学习这些观察到的资料背后所代表的资讯。孩子其实时时刻刻会毫不隐瞒的给你发出信息。但是我们不是时时刻刻都把频道开着。等到他到青春期以后,开始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隐藏情绪和思想的时候。那就为时晚矣。那你们之间沟通的大门可能会永远的关上了。(我观察下来。不是孝敬父母的孩子都是和父母能够沟通的,往往他们只是顺着本能和道义。什么叫做真正能够沟通。说得夸张一点就是,真的把你老爷子不当回事,啥都敢和你说。不在意你会对这个表示不满意。如果真的要做个测评的话,我觉得就是现在微信朋友圈里面不把父母拉黑,不限权限,平时想发什么照样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算和父母无障碍沟通。你要想想,你做到这些背后父母和孩子都是应该有什么样的心理构架和互动关系?你和孩子怎样建立这样的关系?唠叨真的是关心么?还是满足自己的心理安全感?不唠叨背后是对于孩子怎样的一种信任和对于自己教育孩子能力的一种自信?)
【湘古罗坳的回答(176票)】:
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你不要强化。。一旦你开始强化,那就是灾难的开始。
什么叫强化。。就是你告诉他说,你这样做是不好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例子。。让你不想大象,你脑子中的第一个印象会是大象。
给你个建议,他骂人的时候,你不要理他,不用太刻意,就当没听见。当他好好说话的时候,你再和他说。
而且另外有一个需要注意的。。言传身教。。孩子的很多习惯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我们一方面要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注意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这样。。如果我们自己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得先改自己。
如果我们自己不是这样,孩子是从外面学来的,那么你参考上面的那一条。
以前看过一个管孩子的方法,很像马戏团训练动物。。
当他没做到的时候,你就装着没看见,别去强化。
当他做到的时候,你就鼓励他,给他奖励。
父母真的是非常的不好当。。很多东西都得懂。
还有个方法,参照打太极。对于一些不好的东西,别直接挡回去,要学会先接受,然后转个圈来打回去。这个自悟吧。
-----------------------------------------------------
因为下面有人有不同意见,表示不赞同,所以来补充一下。
其实永远没有完美的方法,我们为什么在此探讨,也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可能,让孩子成长的更好。我的方法还有很多没说的地方,包括现在我的方法里还有很多是错的,有想当然的成份。养孩子,真是不要太头疼。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父母,也有无数的孩子。能成功教育的看上去很多,实际上很少。因为人这种动物,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好人,已经是够难的了。更难的是,你在成为一个好人之后,还得教会别人也成为一个好人。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自恋的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请不要这样自恋。任何好的东西都有两个特点:第一,需要你非常非常努力之后侥幸才能得到。第二点,能做到的人都不敢说自己做到,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离顶点还有多远的距离,他们只是在路上。
一个好人,完全可以说成一个圣人,这种人出现之后,在人生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非常给力,而不是仅在某一方面给力。
当然这也是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这样的人。只是难度有点大。
这个难度无异于自己先成为一个圣人,然后再让孩子也成为一个圣人。或者是在圣人的路上。
我看过很多人教子的例子,他们或许自己很给力,是真的给力,但是就是教不会自己的孩子。
在解放前,上海有一个商人,当他评价起自己的人生时,他说他的人生价值有两点,第一是他的商业帝国,第二是他对孩子的教育。
我个人认为,这个标准非常的不错。
人活在这个世间的意义,我的看法,一是自己的独立性,做为自己,自己到达了什么样的高度。二是自己的社会性,在那些以自己为镜的人身上,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然而按这个标准来说,真正成功的人貌似不太多。
而且中国为什么有一个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也是这个原因,当然这个富说的不是金钱上的富,而是精神上的富。
举几个例子。
我个人认为有几个人做到了自己给力,自己的孩子也给力。比如曹操,比如苏老泉,好吧,再加上教父电影里的维多-科里昂。
他们自己都非常给力,包括他们的孩子也都相当给力,只是他们的孩子在性格上已经有了致命的缺点。这些致命的缺点,让这些孩子可以成才,但是只是到达成才,而到了他们的孩子需要再去教孩子的时候,又会非常的致命。
这就像那句成语所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最后以一句话结尾吧,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打败自己,你怎么可能控制你周围的人,改变你周围的人。
【李亚京的回答(11票)】:
环境问题。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儿是不太可能无师自通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乡下,学会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后,自学掌握的第一个词就是麻痹。
当时邻居李老头抚掌大笑,"麻痹这小子以后不得了“。
【陆涵桐的回答(8票)】:
非常不同意@于辰 观点。虽然一定程度上我是肯定这种教育理念的,但是放在这件事情上,它缺乏成功实例。
由于我年龄不大,可以说离“儿童时期”比几乎所有答主要近,对童年的记忆还比较深,同时跟身边表兄弟接触也不少,所以我用我自己和我身边小孩子的实例来论述下。
我从小是个性格比较倔强的孩子,虽然平时表现得很温顺,但是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逆反心理很强,尤其是面对一些我无法认同或者无法理解的事情。我妈回忆我小时候挨打从来不哭。死犟。由于我还算乖宝宝,所以妈妈也说我基本没有那个“脏话期”(这得益于父母家人营造的环境,接触的脏话很少,而且很小就会觉得脏话恶心)。但是印象里还是有过一次这类似的经历,妈妈发现我在卧室的墙上一个偏僻的地方写下的脏话“妈妈XXX”。我猜测应该是一个被骂到气极但是又不想哭泣示弱的日子里我在墙壁上肆意涂下的。妈妈的方式很武断,我现在看来也极其不可取,那就是打和说教配合。有的人说三四岁的孩子还没有建立起来这方面的价值观,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总之就我而言,那时候就知道对错了。我哭泣着,夹杂着羞愧还有小小的逆反。之后,在没有妈妈的要求的情况下,我自己去把那句话改成“妈妈是好人”(当然是在我平静之后)。
在这之后,我虽然也逆反过,但是再也没有用过脏话的方式对待亲人老师。变成了一种本能般的想法。从心底认识到这是不对的。
再举一个反栗。我表哥三四岁的时候,由于院子里的环境导致学会了很多脏话。当时是我姥姥带他。我姥姥的教育方式同样简单粗暴,但是她的思维方式会和一般父母不同。比如说说脏话这件事情,她的重点不是“不能说脏话,说脏话是不对的,要强化正确的方面”而是“骂我是不对的,你架在我头上就是错的,你应该学好的不应该学坏的”。结果是我表哥从未改正这一个坏习惯,而且还增加了他的逆反心理。而他妈妈对这件事情并不太在意,更没有强化他的这个错误,但是也在强化正确的价值观。结果是现在他偶尔对妈妈会爆粗口,只有在我妈妈面前才会收敛。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父母要温和地劝导。就像讲故事的语气语调,耐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在这个年龄再不听话的孩子其实也是很听话的,我妈就这样说。怕的就是父母对孩子不够耐心,只想着自己的麻将又输了生意又吹了这时候他还跑出来添乱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规矩也这么烦人呢……我亲眼看过我妈有次在所有人都宣布放弃的情况下诱劝我表弟洗了脚。当时我觉得很不屑。现在看来,我妈在亲戚家小孩子中的威信比小孩子的父母都高。
这就是张德芬老师经常强调的:“温柔的坚持。”
【赵清澜的回答(9票)】:
这几天小宝宝一直很欢乐地说:“小逼逼,小逼逼”,哈哈哈…
然后我在一直回想谁教她的,直到后来我喊她小babby,我才反应过来她说的不是小逼逼而是学我们说小贝比。
【侦探桃子的回答(1票)】:
这个题目里面描述太简短不太能判断是怎么一回事儿,首先孩子是骂人还是骂娘?也就是是把情绪发泄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还是仅仅作为一种情绪发泄?那么换句话说,所谓的不如意,被骂的人是否有责任呢? 如果此人的确作为不当的话我觉得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该骂的。。。
如果判断下来,没有人有责任为孩子的不爽负责,孩子只是胡乱发泄的话。你可以告诉他文明发泄自己情绪的方式,而不是让他憋着不骂。文明的方式比如他可以生闷气撕废报纸等等。另外如果说家长里面就有这种没教养的行为的话。。。那role model就不好。。。这个只能等小孩儿长大自己分辨了。。。点蜡烛。。。
再一种就是这可能是一种challenging behaviour,他需要attention,那他这么做的时候你就少给attention,表现得nice的时候家长就表现出oh~我真是太欣赏你这么文雅有礼了,我被你impressed死去活来~我的小甜心。
描述的不太清楚所以我也只能猜有几种可能,家长还是多反思一下自己吧,第一种的可能性很高。
【胡不归的回答(4票)】:
很多小孩都是跟父母学到的第一句脏话,所以父母言传身教很重要。
【孙悟净的回答(0票)】:
多上知乎,就会发现生活中好多事情没那么烦躁和困难,从而就不随意吐脏话了,孩子自然就学不到脏话了哟。
【曹高榕的回答(4票)】:
骂人没关系,我自己也是小孩过来的,谁不会骂人,说脏话。关键是分清楚状况。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是父母要引导的。而且父母不要当着小孩的面说,不然给小孩落下口实,他不会服你。我小时候懂得的道理是:大人在的场合绝对不说脏话。
【王倩玉的回答(0票)】:
我们家在我小的时候当我面我爸妈从来不骂人,直到初中,我从同学那学会的。
【王盈的回答(4票)】:
【死和尚的回答(2票)】:
我妈说。有一次从幼儿园接我回家,我就一直在说:“X你妈”。
我妈熟读过育儿宝典,没理我。
然后我第二天就不骂了。当时估计是跟出租车司机学的,新鲜劲过了就忘了。
然而上中学后还是学会了。
但不像有的同学整天挂在嘴上,一般只有打刀时才会骂。
【黄lily的回答(2票)】:
说一下妈妈小时候教育我的方法。
我妈在我小时候就告诉我,要做一个绅士,鞋子衬衫必须干净,要对女孩子谦让,不可以给别人添麻烦。开始的时候也不懂,但是大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竟然产生了一种文明的优越感……
顺便想问一下,这算健康心态吗?虽然我现在也觉着挺好的……
【H小金的回答(1票)】:
每次坐火车如果临近的有大人带着孩子,只要孩子大吵大闹的情况下,家长总是言语冲动,大声呵斥小孩让他们安静并遏制他们再犯,但现实往往相反,孩子往往会更叛逆…这种感受总让我更清楚孩子的脾气和父母总是一脉相承…
【月下笛的回答(1票)】: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小学时第一次从同学那里听来了“卧槽”这个词。当时根本不懂这两个字怎么写,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觉得大家都在说,一定是个很酷的语气词。于是当天回家,我在我爸面前说出了这个词。他瞪大双眼看着我的表情依旧历历在目,我记得我当时打了个寒战。
“小孩子不可以说这种话!”撂下这句话他就走了,留我一个人余惊未平。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并没有。
从那以后,我非常注重在父母家人面前的措辞,连“屁”这种词都不敢说,跟家人说话时脑子里永远绷着一根弦,小心翼翼到无可复加。家人不会再为我的不当措辞而责骂我,但久而久之,我也不太愿意跟家人讲话了。一直到现在,在家人面前我都绝口不提一个脏字;在朋友面前,则百无禁忌口无遮拦想怎么说怎么说。脑子里那根弦,一旦绷起来了,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可能你们会觉得我矫情,然而家长永远都不知道随意一句责怪会对小孩的心理造成多大的影响。就像现在我还是会说脏话,只是不在家长面前说;而当时我爸对我的责怪又促使我在家人面前渐渐变得寡言。
所以,我的建议是,以不变应万变。以诱导为主,可以让他明白脏话是不好的,但不要责骂他。毕竟这么小的孩子,只要周围人在说,他还是会继续说的,不必因为这件事让孩子留下一个阴影。
【半天云西那么大的回答(0票)】:
我来告诉你怎么办吧。
小孩哪里自己就会会骂人?要么是跟家长学的,要么是跟别的小孩一块玩时候学的。
要是跟你自己学的,你还有什么脸教育孩子?痛快下个罪己诏,跟孩子先认个错,孩子受到这种震撼的言传身教(父母给孩子认错,绝对是孩子世界里最最震撼的事啦),肯定会转变。
要是跟别的小孩学的呢?
这个原原本本发生在我身上。我小时候在学前班跟那些皮孩子学会了骂人,说话前用带个”他妈个?的",然后有天我带那些孩子来家里玩的时候,他们嘴上的脏字引发我偶妈的怒火,把他们很剋了一顿,我在旁边被看杀鸡儆猴,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自此远离粗口。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你先找出来他是跟谁学的。
【乂浚的回答(0票)】:
骂人正常,分场合.小孩要控制自己的嘴巴
【MR.C的回答(0票)】:
首先得骂,不能心疼地骂,得让他清楚知道这是不对的行为,不能再有下一次;如果怎么骂都不改,一巴掌,从肉体上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曾经在知乎看到说一个熊孩子会向人吐口水,如果是我,不管是不是我的孩子,都是先一巴掌过去。我不是说暴力是唯一的办法,但是某些时候,是小孩唯一害怕的方式。对那些从小被惯大的孩子,说道理是没有用的。小错误当然要跟他讲道理,但是大事大非的情况下,一点都不能含糊。为什么我会这么觉得,因为生活上这样的例子太多,就拿我小表弟来说,现在才两岁不到,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丁,父母处处都惯着他,吃饭的时候手直接去抓碟里的菜,别人还要不要吃了,没有说他;发脾气时把能看到的东西都砸一遍,还是没人说他;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脾气能好?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骂父母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