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看好互联网 ,女人互联网创业做什么么好??有知道的吗?

女神定律,互联网创业真的就无法突破?--百度百家
女神定律,互联网创业真的就无法突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现在,每年的三月八日,真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了?女生节,女人节,女神节,女王节
现在,每年的三月八日,真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了?女生节,女人节,女神节,女王节,就是不能称作妇女节。反正,不管怎么称呼,这一天都成了商家必争之地。
下面,我们简单的梳理一下三八节这一天的促销活动:
对于每年的三八节,各家都有自己的招儿,苏宁“闺蜜节”,京东“美妆蝴蝶节”,1号店“宠爱女人节”,百度糯米“37女生节”,亚马逊“摩登家庭”,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此起彼伏。
动手最早的还是京东,京东在几天前就启动了针对女性市场的时尚大促活动“蝴蝶节”,主推适合女性用户的产品,这已是京东连续三届在妇女节前夕举行的大型“女性营销”创意活动。
接下来,百度糯米每年都会提前一天开展3·7女生节,2016年的百度糯米延续一贯的惊喜营销思路,推出豪华酒店、游艇出海、跑车接送等一系列宠爱女生的项目。
淘宝的活动叫“3.8女王节”,以“时尚、缤纷、女王”为主题,打造一场购物盛宴,参与行业为女装、女鞋、女包、内衣配饰、美妆、珠宝等等。
此外,去哪儿网在三八妇女节,针对女性常见的疾病、安全情况,去哪儿网保险平台正式推出了女神保镖险、女神关爱保险、女性特殊疾病险等女性专属保险。各路互联网金融公司也没闲着,蚂蚁金服旗下的网金社也在三八节推出来“购金”活动,连传统银行都盯上了这一天,推出了不少理财产品。
女性消费市场已经不仅仅是半边天,而是三分之二的天
据阿里巴巴的统计,阿里系在线电商销售额中70%由女性贡献,女性消费者最爱在线上购买的商品中,服饰占89%,母婴产品占87%,化妆品占83%,家居用品占比78%。根据《2015年女性生活蓝皮书》显示,被调查女性最大一笔开支用于购买服装服饰的人数最多,已连续7年稳居个人最大一笔开支的第一位,女性消费者越来越受到电商们的青睐。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6年第二届全球闺蜜联盟大会上,数据统计机构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女性经济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女性用户同比增长5.7%,在移动购物领域女性消费更是高达70.60%,女性在经济增长中产生的效益越来越不容小觑。
再来看看CNNIC统计的数据,O2O生活服务消费中女性占比62%,男性则仅为38%,也就是说男性无论是消费意愿和额度上都远远低于女性。
根据百度糯米发布的《我国女性消费大数据》显示,在餐饮、KTV方面女性消费额占据69%,在美容美发方面女性消费额占据76%,在美容SPA方面女性消费额占据 71%、在摄影写真上女性消费额占据63%,在婚庆服务上女性消费额占据60%,在健身消费上女性消费额占据59%。
据2015年度《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指出,过去的一年,奢侈品遭遇“寒流”,海外代购大不如前,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为113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跌2%。在2015年奢侈品消费中,男性用品大幅度缩水,包括手表、男装和皮具。其中男士服饰的整体销售额下降了12%,位居降幅第一,紧随其后的则是腕表类。而女士服饰则实现了10%的增长。珠宝和化妆品类分别有7%和5%的增幅。
据葡萄酒行业研究表明,中国葡萄酒消费不断上升,女性消费者占了很大比例。与三年前女性消费者占三分之一相比,现在女性消费者占进口葡萄酒饮用人口的近一半。尤其是市场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饮用者,中国女性将会在不久的就会成为中国葡萄酒的主要消费群体。
不仅仅是购物,连电影电视这样的视频行业都看到了女性市场的重要性。最近两年,强调以女性为目标观众的电视剧《甄嬛传》、《武媚娘传奇》、《何以笙箫默》、《克拉恋人》,乃至《花千骨》《芈月传》,、电影的《非常完美》、《失恋33天》、《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都以女性感兴趣话题为素材,都取得不错票房。
女性客户已经成为互联网创业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在中国式家庭中,妻子掌握财务大权的占40%以上,在购买日常用品方面则有90%以上的决策权。
根据易观智库最新调查,中国女性高管的比例远远高过全球其他国家的高管比例,这代表着女性在职场生活当中占领着更重要的话语权,或者说中高收入女性群体,对于自身的要求以及其收入结构的变更,都带来了巨大的消费潜力。
一般来说,女性消费者在拥有了不俗的收入之后,会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消费能力也往往比男性更突出,同时,女性消费欲望也比男性强,更容易形成冲动消费,女性的消费频次也好,资金流转更快,还有,女性圈子意识强,社交媒体应用多且黏性强,参与度活跃度高。女性是一种视觉生物,在社交平台上主要浏览方式以照片、视频、分享内容为主,是朋友圈传播第一生产力。
于是,国内互联网行业形成了这样一个规律,只要是获得了女性消费者喜爱的业务,都会发展起来,反之,如果不能争取到女性用户,业务就一定会缩水或者倒掉。比如,连马云都说自己的成功全靠“败家娘们”!
所以,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上,不管是电商网站还是娱乐网站,获得女性用户的青睐是多么的重要。国内的互联网巨头,无论它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面向女性用户,都要想方设法尊重女性用户的需求,甚至去讨好她们。
女神定律之所以在中国互联网上横行,除了女性消费者的崛起之外,还与中国互联网发展中的特点有关,追求现实收益,娱乐与购物成为了最为兴旺的领域,而在男性瞩目的领域发展不利,由此造成了得女性者得天下的中国互联网发展规律。随着互联网的深度繁荣和互联网+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将摆脱女神定律,真正的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迎合客户为中心。
【每日一文,超过十年,欢迎业界读者沟通交流,请微博 @马继华 或加微信公众号“北国骑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34万
阅读:10万
阅读:22万
阅读:14万
阅读:13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土耳其政变,法国尼斯恐袭,这两起毫无征兆的事件,转移了全球对中...
体育产业生态圈
体育大生意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未来“互联网+”什么是最被看好的创业路?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互联网+”是一个热词,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互联网+什么前景最被看好?农业,最最传统的行业!人们离不开食物,也越来越重视饮食因素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国家的政策也支持,农业的互联网化必定最有市场。
原标题:互联网+农业是未来30年的最大金矿
自从“互联网+”被提升到国家战略以来,各个行业都在思考如何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为自身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拔地腾飞。
而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制造”等这些新形态中,有一个最早被提出,却进展最缓慢的行业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互联网+农业”。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在2015年中国电商峰会(农业电商分论坛)上发表看法认为:“互联网+农业将推动中国跑步进入信息社会。”无论是通过张新红的话,还是其它官方、非官方的各种渠道,都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互联网+农业”对于国家未来经济体系建设重要性之强调,也反应出在国家的立场上,对于农业的重视,非常地不同寻常。
在前几年便有诸多人士说过农业是中国未来30年最大的金矿,但具体而言这如何理解呢?
为什么是农业,这是必要性,必然性
自古流传民以食为天,对于人类(尤其中国)来说,解决温饱问题,是一切的基础。我国地域广袤,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 础占有很高的比例,同时更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目前中国处于经济结构改革过程中,各个行业都在进行深度整合,农业作为一个保障,将是一个安稳社会民 心的产业。
农业对于公民经济的重要性是一方面,而打造农业3.0,在此过程中,农业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因素对生活带来的影响。绿色蔬菜,优质大米等这些农副产品的价格也一路高涨。而另一方面,拥有大 量产品的农业生产区主要还是农村,信息与交通的不便利,直接导致"城里菜贵没人买,村里菜贱没人买"的情况。
而农业3.0正是要以互联网为通道实现信息的流通,解决这一难题。那什么是农业3.0呢?
“互联网+农业”应是怎样的一种型式,这是方法,理念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用逻辑推论和了解什么是“互联网+”,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当然,“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加法只是形式上的作用,真正内部运算的可能是“&”,可能是“&”,甚至可能是“Ab”,只要可以将其与行业完美融合,任何形式都有可能。
所以,发展“互联网+农业”一定先要把互联网思维带入农业之中。
这个问题刚离开,下一个问题立刻就来了——“互联网+”这里加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无理取闹,你会很轻松告诉我,是农业。是的,没有错,但这是一个笼统的回答。
互联网+农业,加的是现代农业而不是农业产品。
现在,电商已在中国掀起一股空前的热潮,网络交易平台让人们看到更大的市场,马云说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真的那么容易实现吗?怎么才能实现呢?
很早就有人看到了这里的商机,将农业产品放到网上销售。这种形式的确很大程度解决了地区供求关系不平衡、信息不流通的问题,也为农业产品的种植者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但这就是“互联网+农业”吗?肯定不是。
因为从根本上,这并没有改变农业的结构模式,农产品电商只是一个简单的加法。
比 如,中国IT行业很有知名度的联想公司专门成立农业投资事业部,并调兵遣将来负责运营。联想筹划的农业模式,理论上对农业的改造是全方位的。在用互联网技 术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的同时,联想力图运用互联网技术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品质,最后借助互联网信息,设计创新产品营销方案,将农业的各个环节 打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联想的农业模式,还希望着眼于整条链,并实施于各个点,将农业这列陈旧的火车从头到尾分布式安装动力系统,使得农业可以借助互联网飞快前进,而不是在火车头一味费力苦苦拉动。但迄今看起来,现实很严酷。
反 过来,曾经热议的“京东送种子下乡”活动,是由京东提供农产品优质种子,由农民在农村培育种植,收获后通过京东平台销售。虽然表面上还是普通的农产品电商 模式,但是实质上它是一种希望顺应市场供求关系的链条模式。传统农民种植一般不会考虑太多市场需求的问题,最多知道因地制宜种植。收获了产品,再去找市 场,本就是一种不科学的经营方式,没有形成“产—供—销”的一条龙模式。京东这种模式,本质上是想依靠自身的互联网平台做到产品销售,利用掌握的信息进行 分析找到市场需求,依靠广大农村种植做到与农民的互利共赢。这看起来似乎更简单一些。
看似,“互联网+”首先不能仅仅做“加法”,第二不能排除人这个主体,第三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农业领域,互联网+农业=首先要用互联网把农民的真实关切、国家的战略利益结合和统一起来。
为什么要用30年?这是战略,执行
从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开始,工业从1.0走到现在即将步入4.0时代,每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的大大提高,也让人们前仆后继地 投入其中。与此相比,农业革命就“低调”的太多,就像一个是舞台上掷地有声一唱三叹的名角,另一个是后台班子吹拉弹奏拨弄小鼓的老师傅,论风光劲,差着远 哩。
其实在此过程中,农业也早已是悄然步入了3.0时代。
1.0时代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生产过程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以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为主;
2.0时代是机械化生产为主、适度经营的“种植大户”时代,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
3.0时代是以互联网和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时代,微电子和软件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在农资流通、育种育苗、植物栽种管理、土壤及环境管理、农业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实施程序化和互联网的参与。
尽 管,农业3.0现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是中国的脚步却没有完全跟上世界的步伐。中国地势环境复杂,农村生产结构多种多样,有些平原地区已经实现全机械 化种植生产,而有些地区却还是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可以说,中国农业发展情况是分散布局、区域式、深度不一的分布着。所以实现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结合,第 一就是要面对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问题。在”互联网+”形式不断完善的同时,还必须要给现代农业的普及留有一定时间。
此外,互联网思维尚未渗透至“三农”中,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现代互联网科技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行业生态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将 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农业中,成功实现农业互联网新形态,关键的是对产业生态链的全局观把控。虽然现在很多创业者将互联网融入到农业当中,但是结构模式单一, 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根本上还是没有摆脱小农经济思想,眼光长远角度不够,急于短线利益回收。这样终不能打造成功的“互联网+农业”生态体系,把自己禁足在 一个盘子里,只会越走越窄,难成气候。
亦故,只有真正建立了对农民的爱,才会有做好互联网+农业的资格、战略和运营。
你不用等30年,金矿等你来挖掘,这是灵性的解放,觉悟
很显然,无论多么难,“互联网+农业”都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重点。
目 前我国农村网民达到1.78亿,占总网民的27.5%,但大多只停留在简单应用层次,所以农村互联网生态想要建设,首先需要的是人才下乡,做好基层工作。 没有基层建设,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其次,需要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做好每一条农业互联网生态链,当一条条链条纵横交错有机地结合起来,离“互联网+农业”实 现的时候就不远了。
农业不同与其他行业,它需要你把自己真正的变成一个“农民”。
春耕秋收,锄挥汗洒,千百年来辛勤的农民不辞劳苦,形成独特的坚韧品质;晨曦理荒,带月荷锄,夕阳余晖总能把大山、地平线和人描绘在一起,化成一份无声的欢悦。
尽管时代在变化,但是农业身上的印记不会改变,做农业就要守住一份耐心,坚持一个等待,历练一种沉默。这不仅是农业所需要的,更是在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所需要的心态。
当你不把农业当成是一个深藏的巨大物质金矿,而是自己成为一个巨大的精神金矿,金子将到处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农民”,这就是“互联网+”。
鼠标点击/在手机上长按如下图片或扫描二维码体验国搜教育服务
责任编辑:徐彤
大学生有着自己的优势,自学能力强,对于新鲜事物敏感,有创新的思维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他们是最适合创业的。却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大学生找到创业的落脚点就成功一半了!
毕业生的人数膨胀,就业形势过于严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不简单,许多大学生想到了创业。那么文章就为想创业的大学生指明四个方向,适合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
相关报道表示,美国硅谷投资人马克·安德森虽然在Twitter上拉黑了很多人,但并没有对某类人群表现出明显的歧视。不过,他的确很难容忍与之意见不同的人。
随着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创业项目盲目估值的隐忧,投资人的出手越来越谨慎,融资难度的逐步加大,酒类O2O的淘汰赛也正加速到来。上门服务类众多O2O项目的“寒冬”和猝死也即将上演。
随着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创业项目盲目估值的隐忧,投资人的出手越来越谨慎,融资难度的逐步加大,酒类O2O的淘汰赛也正加速到来。上门服务类众多O2O项目的“寒冬”和猝死也即将上演。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教育热搜词
苦行僧必须做到不性交、不撒谎、不杀生。互联网创业服务平台大起底,除了孵化器你还知道啥?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支持天使投资、VC及创业服务平台发展。那么,如今的互联网创业服务市场现状、商业模式、未来发展趋势究竟是怎样的呢?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上知识社会创新2.0的推动,互联网创业进入大众视野。从总理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倡导,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实施互联网计划&,再一次点燃了互联网创业的激情,掀起了一股互联网创业浪潮。从1994年,中国国家电信总局与美国斯普林克公司签订协议,将Internet网络延伸入中国以来,短短20年互联网在中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市场也在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
根据《互联网创业转型市场分析》的调查显示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因为团队缺乏互联网基因、懂市场但不懂技术运营、在项目分析和管理能力上存在短板等原因,导致互联网创业存在试错成本过高,零容错,创业风险太大的隐患,大大降低了创业成功率。如何寻找途径分担互联网创业的风险、提升创业成功率才是互联网创业者真正关心的问题。李克强总理刚刚于5月7日结束了对北京中关村创业街的造访,咖啡杯的余温还未退却,互联网创业服务市场成为帮助互联网创业者的一把利器。
那么,如今的互联网创业服务市场现状、商业模式、未来发展趋势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互联网创业服务市场两大方向
总的来说,纵观当今的互联网创业服务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方向,一个是对团队内部而言的&创业能力提升服务&(内功);另一个是针对企业外部的&外部资源整合服务&(外功)。虽说都是为互联网创业团队服务,但是两者却相距甚远。
创业能力提升服务
细分下来也包括两个方向,一个是孵化营、训练营、导师培训等服务机构。现在比较知名的有北大创业孵化营、联想之星以及颠覆式创新研习社等。
另一个方面则属于知识投资孵化,在这一块市场目前涉入的服务商还不多,比较知名的有创新工场,它对早期创业者需求的资金、创业培训、商业、技术、市场等提供服务,&帮助早期阶段的创业公司顺利启动和快速成长,同时帮助创业者开创出一批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产品。
还有就是北京宇泰思科科技有限公司这一类知识投资的,它以提供一个完整的互联网创业知识体系为基础,从市场分析到产品研发再到产品运营,专注于创业团队&0-1&阶段的能力提升。
当然除了上述的创新工场和宇泰思科的综合服务外,还存在一种专业的服务,比较典型的就是电商平台解决方案、O2O模式解决方案、P2P模式解决方案、众筹平台解决方案等等(大家在微信群中是否遇到?)。这种服务,相对来说属于比较成熟、市场非常认可或火热、模式也非常固定的,不论是对专业领域提供技术服务、知识培训都比较稳健。
外部资源整合服务
主要是指对于互联网创业团队外部需求的满足。这类服务也可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硬件资源方面,比如办公场地的提供,办公研发器械的提供等。典型案例有自80年代起的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孵化园等等,以及近期火热的互联网创业园、创客空间;
另一个方面是&软件资源&方面的服务,这块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边界模糊,主要包括人脉资源(黑马会、创业咖啡等等比如车库咖啡,在经过多年探索发展之后,目前的盈利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除正常的工位收入以外,还来自于餐品提供、会务举办、活动场地提供、广告与自媒体、各地的创业培训和创业交流、协办和参与创业大赛,等等;此外,其凭借自身多年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运营模式的经验积累和深入观察,车库咖啡把这些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为其他的创业咖啡馆或创业服务平台做咨询服务)、资金资源(比如各类的投融资平台、众筹平台)、企业支撑(法律服务、注册服务、知识产权等)等等。
二、商业模式分析
1、对于创业能力提升来说,商业模式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针对的是像训练营、孵化营、导师培训营这样的服务商,他们的商业模式是&收费+内部投资&。对于参加他们机构的创业团队,如果项目前景较大,这类服务商就会进行内部的资金投资予以支持。比如北大创业孵化营,提供系统培训、实践指导、集中孵化、长期服务链、创业社交等服务。
另一个针对的是知识投资孵化服务,这类服务商的商业模式是&研发成本+微股权&,这样的好处是降低创业团队的资金压力和前期风险。我们以北京宇泰思科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据调查显示,宇泰思科成功服务两家企业,一家已经全部套现退出,在持的Satonline已完成B轮融资,预计明年2月新三板上市,目前占股接近5%。
2、对于外部资源整合服务来说,也可分为两个方向。
这一块的商业模式比较简单,提供硬件资源的服务主要的商业模式是收取租金,很明显这样的服务比较直接、成熟、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目前竞争非常激烈,已经从一线城市火烧到二三线城市了。
其次就是提供软件资源服务,这一块的商业模式和硬件资源稍有不同,比较新颖的主要是&租金+综合服务折合股权&。典型的就是创业公社,它的盈利模式是&办公场地租金+增值服务&,于2014年实现了微盈利。从2014年的情况来看,场地和服务收入的占比大约为7:3。从趋势来看,增值服务的部分发展很快,未来几年内服务收入超过办公租金收入将是必然。其实,这也是互联网创业服务市场主要的发展方向。
三、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创业市场从互联网引入中国至今,已经有了蓬勃发展,这样一个巨大的服务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1、外部资源整合服务,将缓慢增长,从一二线城市深入到三四线城市。现今主要的存在方式是各种孵化园、创咖、大学科技园等,以提供办公场地和服务为主,事实上,市场化的孵化器,基本都存在只靠收取租金是不能满足企业盈利的问题。同时,孵化园市场已近趋于极度饱和状态,近年来,我国企业孵化器在数量上呈现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2007年,我国企业孵化器数量为614家,而截至2013年底,我国各地体系内的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1486家,同比增长19.94%。
由上面的图表可以清楚的看见,孵化器市场由于加入门槛低,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发展空间也在压缩,目前存在很大的困境。
2、对于内部的创业能力的提升服务,具有较大的蓝海空间,前景看好。由于进入门槛较高,市场上的服务商还不是很多,发展和空间都比较大。同时要想成为创业能力提升服务商,需要对互联网创业有很深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互联网经验。对于中国近20年的互联网市场来讲,也许会是第一批老将们退居二线之后的&二次创业&。
3、创业公司的股权开始成为香饽饽。自从中国版&纳斯达克&新三板的出现以来,生活的各个角落都能听到&新三板上市&、&新三板挂牌&的信息。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就是科技、互联网类高成长性、科技型的企业融资(挂牌、上市)变的越来越简单的了。同时,创业公司的股权变的开始值钱了,不论上述两种服务价值如何,股权或者说&微股权&将是炙手可热的。
4、上图是国内各阶段孵化器的特点比较,由上图可以看出,孵化器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端向尖端,从传统到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过程。
互联网创业服务市场本身来说并没有优劣之分,只要从互联网创业企业本身出发,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服务就是正确的。究竟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通过上面的分析,相信对互联网创业服务有兴趣的创业企业,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去选择一家真正适合自己的服务商。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图文推荐
中国O2O第一媒体,是O2O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资讯和服务平台之一。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a rel="nofollow" class="red" href="" target="_blank" color="red新版网站排行榜
===全新上线===
网友热评的文章热门文章标签
电商服务推荐
电商服务招标
版权所有 思路
保留所有权利
Copyright & EBru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70369号 | 京ICP备号 | 京公网安备 87
北京亿商联动国际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74号中国瑞达大厦1701 电话:010-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选择需要的电商服务类别
店铺外包(代运营、设计...)
软件工具(ERP、CRM...)
仓配物流(管理、配送…)
外贸出口(推广、管理…)
其它服务(请在备注说明)如何挑选好的创业公司,有哪些判断标准确定它是否靠谱?
人大应届毕业生
碰到一家感觉还不错的创业公司
也在大公司实习过知道就是过着高工资但是日复一日不知哪年能出头的生活,就在犹豫要不要去创业公司干两年算了 。可不可以谈谈选择一家创业公司要看它哪几个方面来估计靠不靠谱?
按投票排序
105 个回答
从相反角度看,警惕以下3种公司:1.除了创始人及少量高管,大部分员工都仅充当苦力的公司,而你恰好属于“大部分员工”之一。即假如公司成功,普通员工在职业发展、收入方面很难得到本质提升,物质回报归老板,精神回报归员工。2.动辄拿“创业公司”的身份做挡箭牌,把强制加班、低薪、经常裁员、管理混乱等当成理所当然的公司。3.以上两者都占的公司——也就是国内绝大部分创业公司:以“创业/改变世界”为口号,低成本激励员工替老板实现“出名/发财”的真实目的。万一成功,他开法拉利、迎娶白富美,你则成为“拥有创业公司经验的”打工仔,继续挤公交。其实本质上,“创业”=“当老板”,核心在于战略主导权和潜在物质回报,而非“模式”、“梦想”、“成长空间”。自己不是创始人,不存在”创业“这东西,谢绝一切忽悠,用和其他公司一致的评判维度衡量利弊即可。
等饭时间写一个。纯原创,不鸡汤。,
如果要找一家有前途的创业公司,那需要很大的运气成分。创始人自己都不知道能走多远。创业真的是件很诡异的事情。
如果要找一家“靠谱”的创业公司,我就能说几句。也只能给一个大概的方向。这个命题展开说,能写成《四库全书》+《中华大典》+《永乐大典》。一部说产品,一部说团队,一部说创始人。我就从这三方面只挑重点说几句。看创始人:(这里特指公司最关键的那个创始人)如果你面试的时候,莫名其妙感觉不舒服,走人吧,创始人再好也没用,你们不是一类人。这个逻辑无解,不展开说。现在聊聊创始人。首先,创始人,不是提出一个点子,会一些技术,懂一些市场,有钱招人,肯花钱,正直,善良,仁义,不畏惧挫折。就可以胜任的。这些只是基本要求。和靠谱还差的远。创业艰难,创始人要学习,创始人要掌握的东西得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要知道,决定创业公司命运的,很多时候取决于创始人一个人。当然,更多时候,取决于团队。创始人又是团队的核心。这一部分,我列了40个指标:(咦?为什么这么多指标?这事实上远远不够,单单只因这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单单只因这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单单只因这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1:契约关系是企业基本伦理,评估一个老板值不值得跟随,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看他有没有“契约精神”。如果没有,不用去了。(延伸一下:人性化的招聘流程,规范的入岗培训,以市场,所在城市为导向的薪酬水平,相关管理规则的合理,一切从“心”出发,以人为本,重视员工在公司的地位和作用,懂得跟踪员工的心理变化,知道建立员工与团队的良好信任关系,能让员工看到自己职业发展的前景,都是加分项。)2:遇到只有一个创始人的创业公司,减分。或者别去。(这就是传说中:股份舍不得给,利益也不肯让,合伙人也找不到的,看谁都是打工的没有资格和他平起平坐的XXX创始人。)3:看创始人的工作经验,低过5年的,减分。4:创业新手,减分。5:看几个创始人之间的历史关系。6:看创始人的过往,如果跨行创业,减分。7连续创业者。加分。8:创始人纯理性,减分。9:创始人纯感性,减分。10:创始人“经济不自由”,受人控制,别去。11:创始人见人就发名片,减分。12:创始人一副“高高在上,站在世界的屋顶”模样,减分。13:创始人技能单一,减分。14:创始人太强势,看能力,脾气大过能力,减分。15:创始人崇拜社会关系,减分。16:创始人迷信“空降兵”,不重视一起打江山的,减减减分。17:创始人高估员工的水平,减分。18:创始人永远低估员工的水平。减分。19:创始人指望一个项目(一个人)救公司。减分20:创始人太好面子,减分。21:招人都不亲力亲为的创始人,减分。创始人亲自面试任何岗位的员工很重要。(好吧,至少是公司前100个员工。)22:创始人兼职创业,不管他是谁。慎选。23:创始人习惯性拖欠员工工资,减分。24:面试时,看看创始人如何评价他的员工,和员工抢功劳的创始人,减减减减减减分。25:看看这个公司的公关风格,公关格调低的,减分。(此条求别骂,仅个人看法。)26:在创业初期,创始人有没有公司什么工作都做过的经历,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自己能胜任的工作的创始人。请加分。27: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创始人就要从业务细节抽身出来。这是放权和信任。加分。28: 创始人不再关心细节之后,最关键的是要保证有人在关心细节。那他最信任的那些人,都是什么样子的人?他是不是分配的很好。大家对自己的角色是不是都满意?29:当创始人抽身出具体事务后,业务流程会不会断裂?或者,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抽身?这事实上是两个指标,我就不分开说了。30:创始人有没有用70%以上的精力去招人?如果是,加分。31:融资作为一项创始人的重要工作是贯穿在公司整个生命周期的。这件工作必须由创始人亲自完成。他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如果有,加加加分。(这与聪不聪明没有一毛钱的关系)32:对资金的良好运作其实就是考察创始人的判断、分析和运作能力。他花钱合理吗?如果是,加分。33:主流看法是:创始人必须有很强的公关意识,如何不过早暴露被竞争对手给辗压,如何不被某个超大型公司给抄袭死。我对这一点的看法是:这些都是双刃剑,所以“不是必须这样做”,看创始人如何驾驭。34:沟通力强的人并不很多。但这是对创始人的基本要求。沟通力是一种需要不断训练的专业技能。他差就是他没有努力。写作是书面的沟通方式,和口头沟通力一样也是一种需要训练的专业技能。看看他这两方面的能力。35:创始人能不能做到不依靠任何人,当然,请司机开车,请代理公司注册公司商标,请中介找写字楼,等等等等等,这些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用拿出来考核创始人的能力了。36:创始人有没有骨灰级爱好!有没有健身习惯?有没有阅读习惯?爱不爱学习?有没有纠错能力?这都是加分项。一叶知秋啊。37:创始人专注的是产品名声?还是个人名声?个人名气大过产品名气的,减分。38:创始人在圈子里一点名气都没有的,减分。39:公司远景目标要足够大,短期计划要能挣到钱。这些都是观察创始人能力的地方。公司有现金要放公司帐上,没有必要为了小回报拿去投资,这是个人作风而已。请参考。40:要知道,初创公司永远缺两样东西,“钱”和“人”!所以,作为初创公司,说到用人,我一直以来的原则就是“给别人机会就是给自己机会。”所以,初创公司的老板要懂得谦卑。不要一天到晚一副“人家靠你吃饭的臭脸,”也就是说,创始人不要玩权威。加一条:创始人派出来做公共的,写软文的,招人的,此人什么味道,也能评测出她家创始人的味道。接下来说说如何看产品和团队。看产品看团队:这个世界不存在好产品的考核标准,有的只是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产品。同时,也请大家关注我,看我(团队)是不是靠谱。知乎在,我就在。这山高水长的人生,你等得越久,能看到的笑话就越多。所以,所有的愤愤不平与替天行道,还有火眼金睛们,你们急什么?对吧。(容我隔空喊个话)讲真,说到创业,以我们“移动互联网”为例,在13年开始的这两年多,单是广州北京就有数十万个创业项目,而在这其中,有近3万家成功获得了天使轮投资,但能够维持到今天的,事实还不足300家,这样想想,再过几年,最终能脱颖而出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可能最多仅有30家左右。(当然很多倒闭的公司,很多创始人都已经“挣”到钱。就是没员工什么事。)VR头盔企业超70%已倒闭。2015年,已经完成A轮融资的,有846家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了。当然很多创始人已经挣到钱。就是没员工什么事。2016年的倒闭潮、失业潮将层层传导。当然很多已经“骗”到钱。----突然庆幸自己还活着。好。现在开始好好说话。看一个公司的产品是不是靠谱,永远要建立在这个公司有什么样的团队上,所以,我打算两部分一起回答。就现在的互联网市场而言,我个人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东西:1:好的产品。核心价值在于内容,内容的核心价值在于自我的主张。2:好的服务。核心价值在于模式,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你的思维方式。这是我的整体看法,缘于公司也有大数据项目,所以打算立足于思维方式和大数据角度来和大家聊聊,什么才是“靠谱的产品”和“靠谱的团队”,事实上,这真的就是一个问题。对于大数据还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定义都是从大数据的特征出发,现在比较认可的是“4V”定义,即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4个“V”: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价值性(Value)、高速性(Velocity)。如果我们拿着大数据这些特质去分析一个产品是不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呢?如果数据能反应产品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得出:数据特征=产品特征另外,我们知道,大数据不是数据大,大数据是“数据全面”,是数据涉及的面大,所以,大数据就是思维方式。那么,怎么利用这些去评估“一个团队是不是靠谱”呢?先分享一个中心思想。创业公司早期最重要的三件事:
产品建设(商业模式)、团队建设、资本对接。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组建团队”。创业公司首先要做的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团队。而创始人对“人”的标准永远只能是“合适”,不能是“优秀”。优秀不一定合适,但合适的能变得优秀。变得靠谱。创业很难,创业公司找对人就成功了80%了,剩下20%看什么?看命。靠谱的人在一个靠谱的团队当中成长。 靠谱的团队依赖靠谱的人存活。 (让我说,创业团队哪里来的那么条条框框呢?所有的条条框框只能用于要求我们创始人。)只是“有团队就有一切”的这个理论也并不是适用于每个创业公司,所以,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团队不靠谱产品靠谱的情况,创始人及时调整完全有希望。我在这个行业十年了,从来没有见过一拍即合、牛气冲天的团队,不过我们要相信进化的力量,这个进化需要多少时间。看创始人看命吧!未完。
如果从2011年加入刚成立一年多的创新工场算起,我已经跟创业公司打交道了5年多了。见过很多创业者,逐渐理解了创业是怎么一回事,也见证了“创业潮”逐渐流行起来,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开始把加入创业公司作为重要的职业选项。得知我创业后,身边的朋友多会在考虑加入创业公司前问问我的建议,问的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如何选择一家值得加入的创业公司?这跟本题很相似。为了所有勇于选择创业公司的朋友们,我想好好分享下我的思考。怎样判断一家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一家创业公司是否靠谱、是否做得成,关键看CEO。所以,要尤其关注这家公司的CEO。
那么,选创业公司的CEO,又有哪些关键点呢?第一点,要看CEO的“价值观”,这决定了你和团队伙伴是否是同一类人。什么是价值观?
百度百科给出了一个晦涩难懂的解释:“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简单来说,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誓死捍卫的或是觉得无足轻重的都是什么。
换句话说,价值观决定了是我们是否是同一类人,我们看重的和不在意的是否都是相似的。
这在我们进行取舍并做出选择时,都至关重要。
比如这个问题:
你是更在意短期的生活质量,还是更在意长期的生命质量?
我们的选择是后者。
因为在我们的价值观中,跟眼前的高强度工作、无法很好的陪伴和照顾家人、没有时间健身旅游享受生活等相比,对我们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次的创业过程中,我们是否学到更多、做到更多,使自己成为在工作中更强大的个体、使公司成为创业浪潮中更有竞争力的组织。
如果你的选择也是后者,那么我想,我们是同一类人。
有人说,我就是一个小兵,CEO是什么样的人跟我有什么关系?
其实在一家创业公司里,CEO的价值观跟你我都关系重大。
因为CEO是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价值观,就会倾向于选择跟他同样或相似的人成为他的合伙人或他的管理团队成员;同样地,他的管理团队也会用相似的价值观选择自己的团队成员。于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整家公司就会有相似的“味道”。
所以,你的CEO是什么样的人,你周围也大多会是相似的同事,这些同事将跟你朝夕相处、共同奋斗,自然跟你息息相关。
你难免会问,我该如何了解CEO的价值观呢?我很有可能在入职之后才有机会见到他。
其实不然。虽然在面试时我们不一定能见到CEO,但肯定可以见到多位面试官。参与一家创业公司的面试,至少会经过2-3轮,在这个过程中,你便可以尝试判断,这几位面试官是否会让你产生好感,是否是你愿意朝夕相处、渴望共事的伙伴?
以我自己为例,我记得CEO邀请我第二次见面时,我说要忙完当天手边的工作才能去找他,那要很晚。可当晚上10点,我走进天天用车的办公室,仍看到不少同事还在工作,HR小伙伴笑容温暖地把我接到会议室,我当时就觉得这真是我喜欢的团队。
第二点,要看CEO是否“聪明”,因为CEO的眼界和对业务的理解,会是整家公司发展的天花板。聪明这个词不算精确,它泛指CEO需要具备创业所需的卓越商业常识和商业敏感度,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创业环境有敏锐的感知和洞察;要有准确的创业方向感,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因为整个团队都将在CEO的带领下前进。
聪明,还要求CEO要有很好的智力积累、知识体系和最好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创业在向传统行业切入,或者本身就在实践一些颠覆或超越现有业务的尝试,CEO和团队很有可能持续面临很多的知识盲区,如何快速的弥补盲点、构建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都对创业结果至关重要。聪明,还指CEO要具备融资能力。CEO最大的职责之一,是为创业公司的发展而持续融资,这要求CEO对融资的时机和节奏都有较好的把握;同时,CEO最好能在投资人中有良好的个人信用。
聪明,还要求CEO要有强大的心智,因为创业有太多的磨难和挫败,往往九死一生,没有一颗大心脏,走不远。
说到这儿,肯定又有人会说,我该怎么判断CEO是否聪明呢?
有一个小方法,连续创业者往往在这一点上得分更高。
创业了三次,第一次做智能硬件,第二次做工具型App,第三次做社交产品,这样的CEO并不是真正的连续创业者;只有在相似方向上连续创业的创业者才会定向积累起更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有更多更好的实战积累。这些是连续创业者再次出发创业的最宝贵财富,也是投资人最青睐连续创业者的逻辑所在。
当然,这样的连续创业者,也会在多次事业中,建立和磨合出一支更有默契和高效的团队。
第三点,是看CEO是否“勤奋”,即看CEO在这家公司和这项业务上投入了多少时间。
为什么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呢?
李开复老师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聪明的年轻人在做什么工作,就意味着这里最发达的行业是什么。比如在台湾,最聪明的年轻人都报考了医科、想做医生,所以台湾的医科非常先进、竞争也最激烈。
再看看我们自己呢?从2009年移动互联网创业萌芽,到今天的“万众创业”浪潮,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几乎都涌入互联网,或已经开始创业,或正准备创业。
先不说现在的创业团队要跟巨头公司争分夺秒、一较高下,单是要和拥有最聪明大脑的创业公司们血拼,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是聪明人,要想在创业大军中杀出一条血路,除了比别人更拼命、投入更多时间,我实在想不出其他出路。
最后说说我自己:一年前,我就是按照以上三条标准,最终选择加入了现在这家创业团队。我用整整一年时间,也验证了以上所说,都是真实不虚。PS:有人问,你们会创业成功吗?其实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就算是创业失败,我的我的团队伙伴们都会分分钟找到下一份工作,因为我们在这次创业的旅程中,一起成长为更强大的个人。
我们还在找能一起在创业中打怪升级的小伙伴。如果你认同我的判断,欢迎直接投递简历给我,。同时,期待你了解我们更多的职位信息
踩坑专业户不邀自来!坑太多,一定要准备一个检查清单!超级大招!压箱底文章放出!《找到满意工作的三个黄金细节》我曾经在一篇《三句话让你面试成功率提高50%》里面,讲到了在面试中尽可能展现自我价值的三个关键点:1.准备一份工作计划;2. 根据职位介绍预测对方需求,并在面试中尽力迎合;3.面试的本质不是一问一答,而是亮点展示。以上三点主要是通过提升自我展现的价值提高面试成功率,是解决“我配得上这份工作”的问题。而实际上,要找到满意的工作,还需要“工作配得上我”,如何有效筛选掉那些看似合适其实是坑的offer,如何选择最适让自己幸福感最强的工作机会,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考究的事情。接下来我开始讲这三个黄金细节,如果你还在找工作或者准备换工作,我希望你能把这三点背下来,因为这三点在职业生涯的长期选择上非常重要。选择常常比努力更重要,希望大家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替代战略上的懒惰。不仅要为找工作付出足够的时间成本和执行成本,还要为评估和选择好的工作机会做出努力。1.不要拿到一个offer就马上入职年轻人特别容易犯这个错误,总觉得有公司要自己就不错了,哪轮得到自己挑三拣四。实际上,有一家公司要你,说明你自己实力至少是在基准线附近的,再多拿几个offer并没那么困难。比如就我的实际情况而言,即使是在我职业生涯能力最弱的应届生找工作阶段,我也是拿到了7、8个靠谱offer之后再做的决定,其中还包括埃克森美孚、中粮、KPMG、万达、奔驰、联想、京东这种很多人一面试通过,恨不得第二天就上班的众人眼中的“好工作”。当然,实际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像我一样攒那么多offer。我建议大家拿到2-3个靠谱offer再做决定是比较理性的。一来找工作的周期拖得太长也比较累,二来拿到offer拖太久也不合适。但是实际上,即使是管控要求严格的大公司,你以“老东家工作交接周期长”和“处理个人事务”的理由,要求适当延后入职周期,这个大部分公司也是接受的。货比三家才能选出好货,offer也要多对比一下才能挑出最好的。2.准备一份检查清单,每个问题挨个跟面试官确认大家都觉得iphone的品控做得好,很大程度上跟苹果公司有一个业界最长最详尽的checklist(检查清单)有关。苹果公司大家都感觉是一个很有逼格很有想象力的公司,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做事最专业最认真最细致的手机公司(当然,脏活累活儿都是交给富士康啦)。每一台苹果手机出厂前,都会按照这个庞大的检查清单里面的每项问题确认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缺。所以导致苹果手机的品质是非常稳定的。既不像某锤次品率达到3%,也不像某米用一用就发烫…言归正传,那面试的检查清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般在面试接近尾声的时候,面试官都会问你:你有没有什么问题呢?这时候你就可以掏出你闪亮亮的检查清单,一个一个跟对方确认(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免得有些不会举一反三的笨蛋又在网上骂我:大公司的面试往往有好几轮,所以只需要在最后一轮面试前确认好这些关键信息就行了;小公司的面试往往只有一轮,而且经常是老板直接面试,所以面试前一定要确认清楚以下问题)。a.收入:工资多少,扣税比例是多少,平时的补助和福利有哪些,每年的涨薪机制是怎样的。别怕羞,大大方方的谈钱倒显出自己的底气。b.工作强度:一定要问清楚每天的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还有一周上几天班,加班的大概频次。特别是在面试小公司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别自己踩到坑里面去了。很多创业公司是996,即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6天。江湖水深,大家一定小心。c.团队规模:如果是面试中小型公司,一定要通过团队规模判断一下对方是否靠谱,要是只有5个人,这种小作坊就别去了。如果你面试的是管理岗,要问一下自己要带多大的团队。d.组织结构:汇报对象是谁,平行的岗位有哪些,部门是怎么划分和协作的。e.工作内容:如果面试的是初级职位,问一问平时具体的工作内容有哪些,方便你评估预估工作强度以及和自身技能、兴趣的匹配度。f.融资计划:如果面试的是创业公司,特别是天使轮、A轮这种早期公司,一定要问一下“下一轮融资大概什么时候启动“,这句话的答案基本等用于”公司的钱大概能烧到什么时候“。要是对方说,现在正在筹备下一轮融资,我建议大家就小心点了,很可能这家公司支撑不了多久了。g.其他杂项:五险一金公司缴纳的比例,接不接受户口和档案(对于北漂来说比较重要)这些杂项建议大家都问清楚,信息尽可能对称才能做出最理性的决定。很多人可能质疑问这么多,面试官会不会烦,会不会影响自己的面试通过率。我的经验来讲是不会,反到通过这些细节能够看出你是一个细致负责的人,毕竟,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可能对工作负责。另外,要是对方多回答你两个问题就不耐烦了,这种企业文化的公司不去也罢。3.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这一点我也在之前公众号推送的文章《给所有年轻人的琅琊锦囊》里面谈到:尽可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相比于收入、工作前景,“兴趣“这一点常常在offer选择的时候,常常被忽略掉。实际上,你对于不同工作内容的感兴趣程度,常常决定了你未来很长时间的幸福感。同时,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能有更好的工作绩效和职业成长,最终拥有更好的职业前景。我见过的所有年薪百万的人,没有一个是讨厌自己工作的。大多数都是在初期就非常非常热爱自己的行业和工作。大众总觉得”人往往是因为成功而开心”,实际上,很多人成功是因为他们干得开心。在我看来,兴趣是工作选择是最重要的一点,希望大家能懂我的苦口婆心。想要了解更多面试干货,欢迎公众微信号:吴寒笛可爱多(也可搜索whdkad)
首先说明利益相关:我是100offer的社区支持Iris,答案中数据来源于我司平台3月份的数据。(为了向大家表明我是一只真诚的广告汪,下文将不再提及我司名字)适用群体:程序员!!!程序员!!!程序员!!!其他童鞋可看文末图片!!!在分析时,看着满屏密密麻麻的数据,每一条数据背后都对应一个活生生的程序员。我觉得轰轰烈烈地鼓动程序员找新工作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以下信息只是希望能够给各位提供横向对比的参考。毕竟找工作换工作都是手段不是目的。--------------------------------------------------------------------一、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司大家觉得有前景?什么行业靠谱平台上每个程序员能拿到的面试邀请平均数为7.6个,每个面试邀请的接受率约为27%。根据3月拍卖数据,我随机抽取了面试邀请接受率&40%的60家公司,并对他们所处的行业进行了统计。没有意外,O2O、金融、电子商务,是面试邀请接受率最高的行业。你看,前景意味着市场趋势和群众需求。互联网公司给多少钱靠谱能开出多少薪水对公司而言是量力而为,但愿意开价多少,多多少少体现出企业的诚意。工作了三五年的程序员现在的薪水如何?他们跳槽一次薪资涨幅能达到什么水平?优秀程序员offer薪资的平均保守上涨幅度为31.9%。再精准一些,我们看看使用不同语言的程序员的薪资有着怎样的涨幅?看各种软性指标帮忙找女朋友或者前台妹子很漂亮,对程序员机会选择的影响,为零。另外在面试中要考察的因素还有:二、为什么要拒绝一家不错的互联网公司? 22岁的毕业生码农和28岁的成熟程序员的生活状态是完全不同的。22岁的时候你想改变世界也没什么可失去的,只要有不错的机会就能奔过去。28岁的时候有家有口有房贷,选择的机会成本更高,自然也就相对保守。薪水并不是他们拒绝一家公司邀请的最重要指标。三、其他的程序员去了那些互联网公司?根据我们的入职名单,这些程序员集中在四个领域:电子商务,金融,O2O,在线教育 任何工作机会都是一门门当户对的生意,qualified的机会一看个人能否胜任,二看公司与个人的match程度。在找工作的大潮中保持个人理性,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PS谢谢各位耐心看到这里,文末附上一张图吧,几个月前的我也在纠结手头的几个工作机会,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我决定加入我司。这确实是4个多月前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的真实想法。现在我很开心我做了这个选择:)
时不时冒出创业的冲动,想去做个屌爆的产品?创业公司忽悠你加入,说的是天花乱坠,到底真靠谱假靠谱?身边那么多创业机会,每个都在王婆卖瓜,大部分还不是没多久就挂?创业成功,谁也不会觉得是件容易的事,神马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后人的标榜附会,腾讯百度当年都是九死一生,咱也就别拍着胸脯吹牛了。创业项目是否靠谱,除了很重要的时机和运气等非人为因素,主要还是看团队和产品,而团队这件事涉及到人,又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出判断的,最常见的也不过看看对方的背景,但这只能从侧面说明部分问题;但产品不同,产品除了本身就决定着未来的方向,又能很好的反映团队思维方式、能力是否完备、执行水准如何等多方面,就像作品反映人一样,而且作品不会撒谎,所以推荐考察创业项目最核心的就是考察产品,而且是对产品做深入的分析。可是到底什么是好产品,为啥有经验的人(比如投资人),总是能一眼就看到产品的潜力,或是立刻判它死刑,虽然不一定对,但他们是怎么想的,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思路可以参考?这里,我尝试就着几年产品和创业经验,简单谈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帮助我们判断产品的优劣,欢迎拍砖。正式讨论之前,我们先明确产品的范畴,产品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的产品几乎无所不包,为了避免发散,我们这里讨论的产品是狭义的、具体的产品,比如互联网产品就是一个网站,移动互联网就是一个App;并且,通常需要无视掉创始人常说的未来如何如何,以后加了什么功能怎样怎样,用的人多了改变世界什么的,那些大部分是呵呵;这里我们讨论的是那个就在手机上可以下到的(浏览器可以访问的)、推出没多久的(即将推出的)、没几个人用的、还有很多不足尚需完善的测试版或1.x版产品,这是最常见的状态,也是我们加入风险最大的阶段,对吧?这样的一个产品拿到手,首先需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产品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需求,如何解决的,人们怎么知道它,这就构成了早期产品的三个核心问题:需求、具体形态、推广。首先是需求,产品所解决的需求是一个多大的市场规模,是大部分人都需要的,还是仅局限在一个垂直的人群,规模多大?这个需求出现的频率如何,是每天都需要的,还是每周几次,还是隔上至少个把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想到的?这个道理很简单,那些绝大部分人都需要的而且每天都需要的,是S级的需求,比如微信解决的是沟通这样的SSS级需求,又比如搜索、支付、影音,都是大部分人经常用到的;而那些尽管小众、但经常使用,又或者虽然使用频度不高,但也是大部分人都需要的,是次一级需求,比如教育、办公,比如购物、旅游;遇到那些不知道做给谁的、不知道多久才能想起来一次的产品,基本就算了吧。听起来,判断需求似乎很容易,但其实最容易混淆的是,你要做第一个所谓解决某个人群某个问题的产品,你觉得你的产品功能非常有特点独一无二,其实那个看似跟你八杆子打不着的产品其实早就在解决你这个需求啦,比如微信、微博、网易新闻功能完全不同,可是大家刷朋友圈了,也就不怎么去刷微博、看新闻了,你说这是咋回事;另一个例子就是听歌、看小说、玩游戏、看视频,它们虽然功能完全不同,可是想想手机在地铁上和睡前都在干啥,来回不就是这几样么,你看视频就不可能听歌,玩游戏就不可能看小说,它们解决的需求类似,都是无聊时看点啥——也就是休闲娱乐的需求,所以手游继续流行下去,是会影响到其他的休闲娱乐需求的市场的;像听歌这个「刚性需求」,看上去用户数很大,频度也不错,可是随着其他的娱乐产品越来越强大,听歌也越来越变得可有可无了,想想看除了需要一个背景音乐的时候,我们还能好好的听上几首歌,听几首新课(想想KTV里的排行榜是不是来回都是那些歌了),所以虽然听歌虽然是个S级需求,但音乐市场应该不会有更大增长了;阅读就更是如此,不是说人们不喜欢阅读,而是有太多产品比阅读更好满足人们获取内容的需求啦。换言之,人们不需要更多的听歌或者阅读产品了,所以像这类增长已经基本停滞甚至倒退了的市场,通常意味着不再有创业者的机会了;所以判断需求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未来的变化,通常一个新事物产生,都是可以干掉一个甚至好几个旧事物的,为什么说移动互联网机会多,原因之一就是手机把PC和很多专业设备干掉了,所以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想想用户用了我们这个就不用啥了,我们的新东西干掉的是哪些旧玩意,那些旧玩意对应的需求就是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需求,引用福特创始人的话——『如果我要是问人们想要什么,他们一定会说要更快的马。』所以大家创业,首先要甄别产品需求的真伪和优劣。其次是产品形态,产品形态指的是产品解决需求的具体方式,既然需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我们之前,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需求的,我们推出的产品,到底有多大的创新(提升),是革命性的飞跃,还是隔靴挠痒,如何去分辨呢;往往,一个好的产品形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有意思;又要说到为什么现在移动互联网创业机会多,也是因为大部分的PC上的产品形态,搬到手机上,都更容易能做到这几点——作为载体,手机本身比PC就在那三个方面就更强,而最经典例子莫过于instagram,手机直接拍照(不需要带相机了)、拍完即可上传分享(高效)、丰富多样的滤镜功能(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会PS了)完美的诠释了拍照分享这一产品形态在手机上的优势;拿到一个产品,抛开主观的第一感受,从这三个方面客观地分析,最好还能了解横向和纵向去比较竞品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很多产品看上去花里胡哨,其实根本没有本质提升,甚至反而更笨拙了,很多看上去很简陋的产品,但其实真玩起来却很好玩。比如snapchat,就很棒,国内的比如早期的豆瓣;为了避免得罪同行,反面例子就不举业内的具体例子,比如新的火车票,虽然购买上有一些进步,但却导致乘客必须同时携带二代身份证和车票才能乘车,还增加了检票成本,其实既然票与身份绑定,何不信息化彻底一点,直接持身份证入站不是更好么(只带身份证就可以你还会忘么),同时售票也更方便了,甚至不再需要人工售票点了,更甚至不需要人工检票了,这能节省多少的人力物力成本啊。火车票完全信息化也许还需要很久,但直接扫微信二维码名片登机的那天倒是不远了,微信会有绑定公民身份ID的那一天么?会基于此建立国家公民和机构组织的信用体系么?会...... STOP!产品狗你想太多了!这些已经不只是产品问题了!赶紧回到主题!咳咳,回到产品形态的话题,通常,判断是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相对容易的,有意思就比较主观了,有些东西你觉得没意思但其实市场(用户)反应很好,你觉得很赞的东西推出去却没人买账,所以兴趣阅历丰富、同理心强、想象力出众、思维犀利、对人性认识深刻的人更容易做出优秀的产品,比如acfun和bilibili的视频弹幕功能,表面上看其实就是个视频+评论,只不过评论盖在视频上飘,评论单独存在其实没多大意思,但评论以弹幕的形式出现使得不仅评论和视频内容有了关联,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了大家一起看的热闹气氛、增强了参与感、消除了孤独感,虽然很多人不喜欢,但特定人群(宅腐中二、贴吧选手)却会特别特别喜欢,甚至玩到后来弹幕是超过视频本身的存在,体现在看过的视频一定要再看一次弹幕版的、没弹幕看视频不习惯,甚至有的用户说做梦的时候都带着弹幕;又比如手机游戏,一直是手机上最流行的卡牌RPG类型,在最近的改动中,仅仅在最核心的战斗系统中增加了一个阵型设定——从之前的一整列变成现在的分前后排,看上去只是一个不大的改动——却将游戏的胜负从枯燥的拼数值,变成了更加强调先后手、阵型、多种职业相互配合,一个玩家真的可以思考和抉择的策略游戏,更重要的是,卡牌的代入感得以体现,数值系统也有了进化的空间,也有了体现竞技性的可能,还有机会做出真正的多人PVE副本和PVP竞技场,表面上看还是一个游戏,但其实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游戏元素、趣味性和深度丰富了不止一个数量级;说到趣味性,游戏业比通俗的互联网业研究得更加深入,有大量的游戏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系统具体地阐述了趣味性的来源,其中有一个最粗鄙也是最原始的趣味就是暴力(PK)、性和赌博(随机性),回忆起来,微信的代表功能摇一摇不也正是同时兼具暴力(来福枪上膛好经典)、性和随机的要素么。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能力不足和成本有限等多种原因,不要说趣味了,国内大多数产品尚在最基本的制作水准的及格线上下徘徊,bug多、基本功能都不稳定倒在其次,最致命的是产品的主干流程不够精简、交互设计和主流程并不匹配、UI设计与界面目标并不吻合,相比之下,技术上的折扣反而是容易解决的,这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地方都真实地反映了产品团队的能力和心态——因为,创业初期限于时间压力、资源有限,需要最小化验证产品,初期产品做不到那么尽善尽美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反过来说越是资源有限,不正越是考验产品团队的水平么——是否能把有限的资源全部集中到产品主干,真正做到从用户出发做减法——很多成功的产品的早期迭代也精彩了诠释了一个真正的高水准团队是如何这样做的(推荐大家去看那道腾讯产品面试题之QQ早期功能迭代如何12选3)。大部分初期产品基本水准不及格,究其深层原因,往往并非资源有限、工程师不给力云云,而是初期产品的核心目标不清晰,加入了大量不必要也不该要的功能,混杂着产品主导者的私人诉求而非真实的用户诉求,也部分反应了创业团队心态中浮躁和贪婪的一面。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仅分散了团队资源,降低了执行效率,增加了产品风险,影响了团队士气,更重要的是容易让用户产生迷惑。所以大家听到一个创业机会,不要听创始人说一堆有的没的,仔细「听」他的产品,他的产品比他的嘴可信多啦~最后,我们要讨论产品的推广,虽然推广实际上是属于运营这个大话题的分支,但其实好的产品是更容易运营的,对于创业项目甚至可以说好运营的产品才是好产品。尽管运营也是一个大课题,不过早期创业产品的运营就约等于推广,也就是如何吸引新用户;创业阶段往往没什么资源也不应该去做广告,当然大背景是硬广的效果本身也越来越差了,但产品却需要让用户知道,纯靠口碑不是不可以,只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显得太慢了,容易被竞争对手吃掉,所以我们通常需要采取有效的运营手段来催化产品的成熟,而早期产品的运营问题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产品是否有可持续的低成本用户来源。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成功产品,他们是不是通常在早期就有很好的低成本用户来源,而且往往随着用户基数的增大,能带动更多的新用户,豆瓣和大众点评是典型的例子,在他们产品早期,除了自身的口碑效应做初始积累,因为SEO(搜索引擎优化)做的好,通俗来说就是容易被百度搜到,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搜索书影音或餐馆的用户,成为他们的潜在用户,而豆瓣和点评都是建立在评论的基础上的,SEO的规则里强调点击量和内容匹配,而且特别鼓励原创和引用,那么随着豆瓣和点评的用户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外链越来越多,那么除非百度干涉排序,那么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地从百度获得越来越多流量,反过来也放大了口碑效应,而竞品几乎是一旦落后再无机会;唱吧又是另一个例子,它利用的是社交网络,当用户在唱吧上唱了一首歌后,比例不小的用户愿意分享到他的社交网络比如QQ空间或微博,而他的朋友们通常也愿意去点击听听,一部分用户因此记住了唱吧,其中一部分又转化成唱吧用户,但唱吧吸引新用户的能力却无法伴随着自己用户基数的增长而增长,这样当用户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新用户和流失用户持平,所以后期增长相对乏力,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PS:百度和微博其实是更好的例子,但大家应该更容易看出来)现在大部分的创业项目都基于手机,如果说之前移动项目还没有很好的用户来源,那么现在随着微信横扫一切,我们看到新产品就应该想一想,这个产品是否可以很好的借助微信导入新用户,这里特别推荐今年的移动端创业项目尽可能拥抱微信,今年不出意外的话微信将向第三方服务商释放大量移动端流量入口和服务能力,扮演部分手机上的百度的角色,对于未来的移动创业产品而言,不拥抱微信简直就相当于以前做网站不做SEO,尽可能想方法往微信上蹭吧。实在不行,如果不是微信的话,那么用户在哪里,成本如何,可持续么——新用户成本是随着存量用户规模的增长而递减的么,还是不变甚至递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产品,需求不错、形态也不错,可是没有什么好方法可持续的低成本用户来源,用户得不到增长就意味着这很可能是个小众产品,来的来走的走,永远上不了规模,要么被后来者赶超,要么逐渐归于沉寂。考察产品本来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观察数据,但考虑到当前创业环境还不够诚信,很多创始人说的数据只能呵呵(所以说他们说的啥都要打个问号啊),另一方面早期技术条件也不见的允许很完整的数据统计,而且非常早期的产品因为数据量太小不见得能说明问题,但如果能拿到真实的、一定规模的数据,对我们分析产品会非常有价值,在观察数据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数据的优先次序,对于早期项目,应该按照留存、活跃、新增这个优先度递减顺序来的,新手常常更关注新增用户,每天新增多少多少W听上去很牛的样子,但其实早期产品的可行性和健康度更加重要,能留住用户的产品才是好产品,新增并不能直接反映这个问题(游戏圈早就这样啦);二是很多数据太表面,需要我们褪掉伪装,也就是解读出「真实的数据」,比如某些产品新增量大其实不是运营做得好,只是买了些位置和流量,自然增长其实没多少,这样的增长就不一定可持续;有的产品虽然号称活跃度很高,但其实活跃的行为定义仅仅是打开或访问过产品,而且通常早期产品新增用户占比都比较高,比如最近做了活动,像这样的活跃行为定义我们最好扣除新增才能得到真实的活跃数据,而且最好是能关注到用户主动使用的行为、或是更深度的行为的活跃数据;留存的话最好能看到月留存以上的数据,而且重点关注长期留存,有些产品前期留存看着很糟糕,但是长期留存越来越稳定,这样的产品其实往往是好产品,因为能留下来用户就证明产品需求靠谱,有的用户真的住下来了,这种产品虽然前期可能增长一般,但长期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很可能形成质变,反观有的产品次日、次周的短期留存是很高,但其实新鲜劲一过就没用的,通常这样的产品解决的需求也是伪需求。之所以在前面的数据优先度排序把留存放第一也是因为留存最能说明问题,一个留存差的产品至少意味着运营成本高、难以保持规模,那些只火了一阵的产品,如果要从数据上看,拐点往往首先发生在月留存、季留存开始下滑的时候。不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解读数据的方式,上述只做一个参考,毕竟数据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数据背后的产品真相才是我们想要的。总结一下,早期产品的核心三要素是需求、具体形态和推广,在判断时分别要注意需求的真伪和优劣、初期版本的基本制作水准以及竞品间的横纵向对比、是否找到了可持续的低成本用户来源,如果有数据可以通过分析数据印证自己的判断,尤其要再次提醒的是,看产品一定要靠自己分析,对方说的话做个参考听听就行,有时候你听对方说或者看什么别人的分析报告可能永远都找不到真相,只要愿意花时间认真对待,细心体验产品本身的触感温度气息,这些都是最真实不会撒谎的,摸清产品的真相不会太难。虽然听起来还是很花精力很复杂是吧,可是话说大哥大姐你都要创业了你还差这点精力?加入任何一次创业至少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成本就搭进去了,几年时间你干啥不好,要是生个小孩估计都能打酱油了,怀胎还要十月呢,这你都不严肃认真对待想啥呢你?啰嗦了这么久估计有耐心看完的人不多吧,给认真看完的你点个赞,创业路上孤独却不孤单,欢迎来一起交流讨论^_^
我相信无论是看投资,看行业等等,大家都各自有各自的高招,这些见解在马化腾、马云、李彦宏创业的时候,都不一定有效的能把他们从浩瀚的创业大军中挑出来,所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我虽然参与创业的经验不那么丰富,结合自己的旁敲侧击的观察,可以分享一些我看创业公司的方法。1. 拿美女同事、无限零食作为首要卖点的公司一定不要去。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有多么不值一提才能拿美女、零食来吸引人呢。相信作为一个职业人,当一个公司把行业的机遇、自己的优势、未来的挑战在JD里讲明白了,自然能够知道这家公司是否值得跟随。拿一个美女同事作为噱头吸引了一大帮屌丝加盟,美女也不乐意啊,迟早是会走的。无限量零食供应,要么是加班加到吃不上饭,要么是希望你在公司胖成球以后人见人嫌,没有下家。这都是阴谋啊。2. 老板或领导至少要有一部iPhone。除非是小米、魅族这样的民族手机创业公司,如果你面试时发现老板桌子上没有一部iPhone,那你可就要小心了。他可能是不懂行业的销售出身,未来会对你的工作用外行的眼光指指点点,要么就是凡事锱铢必较的烦人精,因为他从挑手机的时候就开始纠结于八核、真八核、超八核,4G内存、4G运存,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还是充电3分钟通话2小时等等技术细节。而且他也肯定在不同的牌子之间来回换手机,毕竟安卓手机既不保值,也不耐用。反而是用iPhone的老板,出新的就买,只考虑颜色和尺寸就够了,其他的都交给苹果研发人员去伤脑筋就好。3. 在民居里办公的公司不要去。现在很多按办公楼修建的公寓楼都是可以租给公司的,价格不一定比住宅要贵。而且便宜的写字楼、开放办工空间、众创空间都是很好的办公选择。选择在民居中办公,老板除了抠门没脑以外,而且不要面子。无论是合作伙伴、客户还是用户,看到你的名片上印着个XX小区X楼X单元XXX的地址,自然会对贵司的实力有所看法,到时候丢了生意你还在埋怨自己是不是有哪点做的不够好,殊不知其实你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4. 只愿意跟你在微信、QQ聊机会的老板不要去。一般的公司和老板都更加愿意见到面试者本人,可以从言谈举止中看到很多内容以外的东西,哪怕是异地面试,视频聊天也可以解决物理距离的差距。反倒是只通过微信文字语音聊天、QQ聊天的老板要小心了。他们可能只是创业大街咖啡馆游荡的孤魂野鬼,也可能是只有一个想法(甚至连想法也没有)的创业键盘侠。创业大街已经失去了以往创业的精神,仅仅留下了创业的激情,从创业大街逐渐沦为了鸡血大街和骗子大街。优秀的创业者已经通过各种先进的手段与投资人取得了联系,只有发了N多封邮件统统被拒的创业者才会长时间流浪于创业大街这样的地方。5. 鸡血太多的公司不要去这几天天天看创业公司的招聘启事,有些公司无论是公司介绍还是职位介绍里通篇都是鸡血般的口号,完整读下来竟然发现我不知道这家公司是干嘛的。只能通过搜索公司名称发现他们的业务。这样的公司往往以为可以通过鸡血把你的脑袋彻彻底底的洗一遍,让你认同他们的激情和理想,下一步就是让你全心全意的付出而不求或少求回报。当你提出你希望得到应得的报酬时,他们就会觉得你在创业时提回报是一件多么庸俗、多么没有创业精神、多么没有互联网精神的事儿,他们可能会拿很多马云、马化腾的例子告诉你,你奢望适当的回报是多么蠢的事情。可是创业并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行僧之旅,而是一场漫长的攀登,在攀登的过程中每每遇到一个阶段性高度的成就,就会获得适当的休息和回报,没有人是一鼓作气从海拔0米的地方一口气攀登上珠穆朗玛峰的。6. 拖你太久的公司不要去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拖你太久挑三拣四,hold着你还在寻找有没有更好备胎的公司千万不要去,哪怕你未来入职了,他们也会踅摸有没有比你更厉害,比你更便宜的,比你更听话的人把你挤走。老板心中并没有100%认可你,哪怕认可你60%也不会找备胎。你加入这样的公司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棋子,老板都不希望你跟公司一起成长,你又何必当个保姆呢,去当个妈、当个爸,把孩子从小培养成人,这才是你应该去做的事情。
谢谢邀请,本人从事的是内资投行,对于投资不在行,尤其是对于处于创业初期的公司更是非常少接触,目前有的经验是研究估值时对创业公司估值要素的分析以及在当年进行某科技厅课题时调研的一些企业(该课题主要是针对科技厅应该如何选择扶持的创业企业)。基于以上可怜的经验,我认为判断创业公司靠谱不靠谱时需要考虑:(1)首先的首先是创始人,或者创业团队靠谱不靠谱。创业团队的人品、经验(创业历史)、搭配的合理程度决定了这个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对于一个创业公司,刚开始最大的财富不是idea,而是人,以及人身上附带的各种资源。在极端情况下,即使这个idea没有成功,只要这个团队能力强,下个项目也可能成功。(2)第二个才是idea。对于idea,不要仅仅从个人的见识角度去考虑,尤其对于一个新出学校的人,自己的判断能力是有限的,idea的判断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来达到。毕竟创业公司夭折的比例比成功的比例要高得多,一个项目是否成功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对于题主提出的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的这种两难选择,个人认为一个创业型的公司作为人生起点是不错的,毕竟年纪轻轻更需要的历练,在创业公司成长一段时间,今后的选择更多,但还是那句话跟对人更重要,能否学到东西更为重要。对于题主所说感觉还不错的创业公司但愿不是从个人角度去觉得这个idea还不错,期权给的不错,一旦成功就能够获得巨额财富这个方面去考虑的。
最近听说一件真事儿:在一家刚完成B轮融资的创业公司,一位程序员入职第一天就提离职了,原因是“太不规范”,比如当天HR和Leader都比较忙,没太顾得上他。据我对这家公司的了解,只能说,这位朋友的眼界还不够,看不到比较深层面的东西;现阶段,更适合到大公司去锻炼下。这个现象背后,蕴含了2个问题1、怎样的人才适合创业公司?(你的需求是什么、一般创业公司的需求是什么、你们能互相满足基本需求吗、创业公司的风险甚至负面影响有多大&你能承受吗?)对于这个问题,可参见我另外一个回答:2、如何评判创业公司的靠谱程度?先分享(引用)下知名大牛Fenng的观点:【一个人毕业后找个工作,然后打怪升级赚钱;1)靠自己专业技术提升,跟入行薪水比,最多薪水涨几倍就到头了。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这里折腾;2)做对了前一项,选对一个行业,薪水最多十倍就到头了。剩下百分之二十的人绝大多数在这里;3)做对了前两样,再加上选对了一家公司,最后拿到的回报百倍都不止。】对于大多数人,去创业公司的主要目标是2个:“财务自由机会”+“极大提升能力”,其实都跟“行业方向”和“公司”这2个因素“强相关”。【关于行业方向】评判这个是有难度的,自己判断不了的话,建议咨询一些行业前辈。个人目前观点,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是能支撑至少5~10年的方向。【关于公司】1)整体的,如果自己判断不了的话,直接看融资阶段吧。。。一般完成B轮的,比A轮、天使轮要风险小10倍以上。2)看CEO。A)正直、踏实、心胸开阔,宁肯“草根”一点,也别是那种很世俗、很油的人。B)学习能力强。比如,他的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C)如果有远见,就更好了。3)看Leader。是否有施展空间、是否干得爽,和Leader直接相关。最好是有“小公司+大公司”背景,又“非常愿意”带人的leader。怎么判断Leader的带人意愿强烈?会总结经验教训成文,并在知乎、简书等地方发布的人,一般都比较“好为人师”,特别是有讲一些“成长”相关的话题。4)看团队。对核心团队而言,相处时间越长,可能磨合得越好,比如同学一起创业超过3年以上了。另外再看团队氛围,一起吃个饭,或者参与其内部分享会,就能感受出来(是否适合)。5)看产品。产品的前景,在深入了解之前,一般是不容易看明白的。如果自己洞察力不够,还是跟融资阶段走吧,B轮比较风险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团队的第一个产品,可能本身的方向就不对,是谁都不可能做好的(包括大公司),但只要团队得到了锻炼、没散,下个产品方向的成功概率会大很多。个人观点,判断公司是否靠谱,主要看上面5点。而制度完善程度、薪酬水平等,一定有你看不上眼的地方,但是,我们得明白,完美的公司是不存在的;所以得先想清楚,自己能为了哪些如意的方面,而暂时(甚至永远)接受哪些不如意的方面。比如,有的创业公司的薪酬水平没那么高,但如果行业、公司、人都很match的话,是非常值得尝试的。因为,只要能力得到了锻炼,即使产品失败了,你出来的薪酬水平一定能有跨越式的提升,一下子就补回来了。——这种情况(选择),其实是没有任何风险的。如果你有这个把握,你的气度和格局也就得到了提升,将来受益匪浅。结尾之前,举个我的亲身感受吧:7月份,我参加了“极客公园-奇点峰会”的封闭论坛。其中,极客公园的创始人张鹏说了一句话,让我当时很震惊,大意是,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多自己的干货和积淀,可以拿出来分享。我惊讶在于,我是最近半年才突然开窍,进入爆炸式成长的阶段,我心里很清楚,我确实有点干货,是没做这个领域(人工智能产品化)的人所体会不到的,但张鹏并不认识我,就这么轻轻松松的说出来了。——这让我意识到,你所处的行业、公司,对于一个人的眼界、能力、价值提升有多大,此所谓“平台”。总之,任何创业公司,都会有各种看得见的问题,但关键是,你能不能看到那些“看不见”的优势。
博客 – 伯乐在线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公司加入?加入创业公司的想法是很棒的。但离弃老公司加入新公司可能会是一把双刃剑。不要因为太急于加入,而放弃反复挑选、斟酌的机会。你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人,在寻找创业公司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这一点。不是所有的创业公司在成立之初都处于同一水平。在我最近的一篇博文中,我写到,在一个创业公司和在一个投资银行你的经历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工作于Morgan Stanley,它将会把你培养成一位银行家。而在创业公司中的经历会大大不同,他们会尽自己的努力为你的企业家生涯做准备。你是一个投资者,但不是投资钱,而是投资你的时间。因为作为一个风险投资人必须要充分利用会见某个企业家的30分钟去评估其中的风险及潜在的回报,所以你必须要特别注意以 确保你做的投资是正确的。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创业公司加入,下面列出了几条建议,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1. 确保该创业公司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可依赖的“顾问”。这个顾问,并不是指一个可以在你学习时给你以指导的人。最重要的是,他要对你所从事的专业开发工作十分感兴趣。最近,我阅读了一篇关于员工如何腻烦工作而辞职及管理者如何防止此事的精彩博文。此文表示一个善于观察、对员工十分关怀的管理者可以发现员工存在的厌烦情绪,并通过行动扭转这种情绪。如果你周围有很多关注你开发工作的人,那么你就可以增加很多工作的乐趣。所以,在一个简短的面试过程中,如何发现该公司是否有上文提到的此类“顾问”呢?一个方法就是询问雇佣者谁是他们公司的顾问。看他们的回答是否磕磕绊绊。另一个方法就是观察该面试者是否对你长期的目标规划感兴趣。他们是否问你诸如此类的问题:从现在开始五年之后,你预期自己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10年之后呢,或者更多?你希望通过该工作学习到什么?你选择创业公司工作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是否依据你的回答而进一步询问一些逐步深入的问题,从而对你进行深入的挖掘与了解?这些都是该面试者很关注你开发工作的积极信号。他们没有把你仅仅看作该公司中可替换的一部分。2. 要了解当前形式。在人们看来,从Twitter到通过hackathon进行快速开发的二人创业公司都可以称为创业公司。所以,仔细审查该创业公司处于哪一发展阶段及该阶段对于你的经历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影响着你要承担的风险。可降低创业公司风险的四个主要因素是:筹集资本、发现Product/Market Fit、获得收益、有利可图(有王牌在手)。一个创业公司拥有的因素越多,它失败的风险就越小,你面对的风险也就越小。(注意:很多创业公司都说他们的产品有市场,但其实只有一小部分有。通过你对该创业公司的多方位的研究,做出一个客观的决定。)其次,不同的阶段要求不同的角色。例如,如果一个公司还没找到Product/Market Fit,你的工作就会更具有探索性,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你的角色获得喜剧化改变的机会就会更大。你可能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工作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项目。同时,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你被置于业务的不同部分,戴“很多不同帽子”的可能性就会越小——你成为专家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这两方面不存在好与坏的问题,重要的是知道这是两种不同的体验。3. 见一见公司的创始人。招聘是新建团队中主要角色之一。所以,在一个小于30人的创业公司中,他们没有理由拒绝你和其中某个创始人见面的要求。你希望从中得到什么?在新创团队中,可以说诚信是最重要的。创业者如果开诚布公地告诉了你他们不得不跨越的那些发展障碍,那么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同样,如果你收到一个Offer,并有一个合理的股份分配时,询问一下你的股金占据怎样一个百分比。当被问时,大部分公司会告诉你这个比例。如果他们不肯对你公开这一数字,我很担心他们也不会对你公开其他事情。也可以观察一下创始人是否能让人备受鼓舞。伟大的创业公司需要伟大的人,如果他们不能令你受到打动,那么他们也不可能打动其他未来的雇佣者或投资者。这也是询问“高水平”问题的好时机。对比一下你对公司的看法是否和创始人的一致。一定要把你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分析和他们的区分开来。你可能会惊奇的发现你和创始人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持不同的观点。有趣的是,一些投资人都会犯这个错误——仅根据他们对公司的看法而去投资,而没有考虑创始人的看法——不久后就只有后悔的份了。4. 分析一下运营历史。问一些刻薄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是否有人离开了这个公司?”如果回答是否定的,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如果回答“有”,就要试着弄明白这个人为什么离开。你可以从回答中获取答案。如果这些员工离开并加入到其他创业公司,这是一个消极的信号。如果他们离开后并创建了自己的公司,那这就是一个比较中性、相对积极的信号。他们离开后去追求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例如,考取物理学博士),这也是一个中性的信号。当然,如果这个员工离开后开始在银行工作,很好。我从未见过此事发生,所以一些神秘的事将在这里发生。询问创始人如何做到商业上的投资优先于筹集资本的,这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它会让你感到创始人是如何很好管理资金的。这是对一个好CEO的要求(创业公司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把钱都挥霍完了。)所以如果CEO告诉你他们仅做了近一年的零碎工作,就使公司运营起来,使业务获得了增长,这表明他们很善于管理资金。也可以问一下他们现在的运营方法是什么——当创始人说在银行中他们仅有够运营6个月的资金时,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5. 在办公室中度过一段很有意义的时光。在雇佣一个员工之前,创业公司常常要求他去完成一个项目。这是询问“在完成这个项目时,是否可以在他们的办公环境中工作一天或两天”这个问题是最好时机。如果你获得这个机会,仔细观察该公司的日常文化,看它是否和你设想的相一致。6. 问一下关于“乐趣”的问题。坦诚地问公司员工一些直接的问题,比如“你喜欢在这里工作吗?”或者“工作中你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用文字来描述一个工作不愉快的员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是很难的,但只要你稍加观察,你就明白了。如果不愉快,他们将可能给一个简短的回答,像“一切都很好——我喜欢我正做的工作”及其他一些公式化的回答。对于那些喜欢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员工来说,如果你允许的话,他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说上几个小时。可以特别注意一下不同公司员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方式上的微妙之处。7. 发现一个你热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在面试中,问“现在你正尝试解决的、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利用这段时间对该问题保持好奇,并理解它的方方面面。面试结束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时,你的脑海中是否会突然浮现出这些问题,并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如果是这样,恭喜了——你已经发现了一个你感兴趣去解决的问题,一个让你充满激情的问题。解决问题是主动思考与被动思考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主动思考即在工作中你有意识的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被动思考是指你在回家的路上、在洗澡时所做的无意识的思考,常常最大的突破口则来自于这些时刻。如果你工作于某个你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上,你将最大化你被动思考的时间,因为你的脑中一直回旋着这个问题,从而增加了你发现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机会。最后的思考。我遇到的想加入到创业公司的每个人都在急切渴望这么做。这是一件伟大的事。创业公司很好的对自己进行了推销。在研究的过程中,停下脚步、向后退一步,确保你加入了一个正确的公司。因为加入到错误的公司可能会导致一个比停下来还要糟糕的收入,直到你找到正确的匹配的公司。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0岁女人创业做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