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逻辑顺序写重庆圣天湖湖

[转载](原创)2015年安徽高考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详细解析
<span STYLE="FonT-siZe: 18 FonT-FAMiLY: 楷体_GB年安徽高考模拟试卷(二)
命题人:程道流
本试卷分第&#8544;卷(选择题)和第&#8545;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8544;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312;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那些执政卿大夫们提出各种思想主张、政策谋略,施展于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
&#9313;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的基本框架实则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周礼可以说是殷周社会秩序思想的一个总结,核心是设定了以家庭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关系之间的同一秩序。对于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仁”。“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仁政”。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正是“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9314;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其一是执“法”的严厉。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其二是推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以乡建制,推行全民皆兵的政策,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他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管仲真正要干的是要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9315;但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精神性的宇宙本体,也是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道是有,也是无,道空虚,但也是万物之母,因此是众妙之门。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是历史的倒退,文明推进的每一步都是因为社会的退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有的政治策略都导致社会危害,“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此,他希望“无为而治”,弃圣绝智,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
&#9316;春秋时期的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首先在政治文化内部,儒家文化和法家文化彼此对应,由此导致的王道和霸道相互制衡,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在张力。而道家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对立面出现了,它把人们的目光由现实世界引向对个体生命的自觉和感悟,又和政治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成长、繁衍。
(节选自修建军《三重文化的形成及其张力结构》,《光明日报》2014年12月30日)
1.下列对第&#9313;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在各种文化流派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以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为基本框架的政治文化。
B.对春秋时期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孔子并且还为这种文化找到了人性根据“仁”。
C.孔子倡导的儒家政治文化扎根于人性深处,它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因而也就脱离了社会现实。
D.管仲打破了以家庭血缘与社会等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文化框架,创造了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
解析:B项,张冠李戴,孔子继承的是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C项,“因而也就脱离了社会现实”错,因果不当,于文无据。D项,“打破了以家庭血缘与社会等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文化框架”错,原文是“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困扰”。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9312;段指出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9313;~&#9315;段分别阐述了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儒、法、道三家文化派别的主要内容,第&#9316;段进一步分析了其内在的张力结构。
B.第&#9313;论述了春秋时期政治文化的框架是对殷商西周礼乐文化的继承,贡献最大的是孔子,他扩大了礼的范围,又为礼找到了人性的根据“仁”,倡导“仁政”。
C.第&#9314;段分析了管仲较为复杂的思想,他将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实用化,注重执“法”的严厉,强化军队的战斗力,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以此来实现“霸道”。
D.第&#9315;段阐述了作为春秋时三家政治文化派别之一的道家文化,与儒家法家相对立,倡导只有实施“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状态,无知无欲,才能获得幸福。
解析:文章在提到道家时,用的是“道家文化”,从最后一段看,作者没有将道家文化列入政治文化之列中;老子只是“希望”而不是“倡导”,更没有“实施”。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时期的儒家、法家、道家三个文化流派构成双重张力结构,即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构成的关系是平等的,它们合在一起与道家文化形成对立。
B.儒家、法家、道家文化构成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多重缠绕的张力结构中彼此制约着,相克相生,不断生成和释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
C.具有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的创造者是齐国名相管仲,他的思想比较复杂,讲究礼,还将孔子的“仁政”运用到人才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
D.在老子看来,整个春秋时代的政治文化都导致了历史的倒退,并且认为所有的争权谋利、勾心斗角的政治争斗都是虚无且对社会都是毫无益处的。
解析:A项,“儒家文化与法家文化构成的关系是平等的,它们合在一起与道家文化形成对立”错,儒家与法家是“王道和霸道相互制衡”,“合在一起”也于文无据。C项,“他将孔子的‘仁政’用到人才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错,原文是“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D项,“整个春秋时代的政治文化都导致了”,扩大了范围;“所有的争权谋利、勾心斗角的政治争斗都是虚无”错,原文是“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海峰先生,名大櫆,字才甫,海峰其自号也。桐城东乡滨江地,曰陈家洲,刘氏数百户居之,为农业,多富饶。独海峰生而好学,读古人文章,即知其意而善效之。年二十余,入京师。
当康熙末,方侍郎苞名重于京师矣。见海峰,大奇之,语人曰:“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才也!”自是天下皆闻刘海峰。然自康熙至乾隆数十载,应顺天府试,两登副榜,终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朝官相知、提督学政者,率邀之幕中阅文,因游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又数年去官,归居枞阳不复出。卒年八十三,无子,以兄之孙符琢为后。
先生少时,与鼐伯父姜坞先生及叶庶子酉最厚。鼐于乾隆四十年自京师归,庶子与鼐伯父皆丧,独先生存,屡见之于枞阳。先生伟躯,巨髯,能以拳入口,嗜酒,谐谑,与人易良无不尽。尝谓鼐:“吾与汝再世交矣!”
天下言文章者,必首方侍郎。方侍郎少时,尝作诗以视海宁查编修慎行,查侍郎曰:“君诗不能佳,徒夺为文力,不如专为文。”方侍郎从之,终身未尝作诗。至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之异体,镕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其文与诗皆有雕版,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
(选自《姚鼐文选·刘海峰先生传》)
先生穷居江上,无侍郎之名位交游,不足掖起世之英少,独闭户伏首几案,年八十矣,聪明犹强,著述不辍,有卫武懿诗之志,斯世之异人也已。
鼐之幼也,尝侍先生,奇其状貌言笑,退辄仿效以为戏。及长,受经学于伯父编修君,学文于先生。游宦三十年而归,伯父前卒,不得复见,往日父执往来者皆尽,而犹得数见先生于枞阳,先生亦喜其来,足疾未平,扶曳出与论文,每穷半夜。今五月望,邑人以先生生日为之寿,鼐适在扬州,思念先生,书是以寄先生,又使乡之后进者,闻而劝也。
(节选自《姚鼐文选·刘海峰八十寿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见海峰,大奇之&&&&&&&
奇:认为……奇特
B.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
C.独闭户伏首几案&&&&&&&
俯首:埋头,指勤奋读书
D.又使乡之后进者&&&&&&&
后进:水平较低
解析:该句中的“后进”,是指后辈;也可指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游历天下佳山水
&&&&&不如因而厚遇之
B.庶子与鼐伯父皆丧&&&&&
未得与项羽相见
C.鼐之幼也,尝侍先生&&&
之二虫又何知
D.书是以寄先生&&&&&&&&&
以勇气闻于诸侯
解析:都是介词,趁此。B项,前者为连词,和;后者为介词,和。C项,前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后者代词,这。D项,前者为连词,来;后者为介词,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海峰生性就喜欢学习。先生出生地虽富有,但多数人不爱读书,唯独先生爱读古人的文章,而且善于模仿着写文章。
B.刘海峰仕途一直不畅。几十年间科考中都没有考中,只能在一些官员的幕府中看文章,六十多岁了才得到教谕的官职。
C.刘海峰待人温和善良。先生喜欢喝酒,幽默风趣,生活中尽心尽情,洒脱开朗;正是这种性格让他活了八十三岁高龄。
D.刘海峰的诗文都极尽才气。先生在创作中能学古而不泥古,有自己的创新;他的诗文雄壮豪放,深远含蓄,情感奔放。
解析:“正是这种性格让他活了八十三岁高龄”错误,这样的分析于文无据,而且不完全符合逻辑。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苞何足言耶?吾同里刘大櫆,乃今世韩欧才也!(3分)
(2)其文与诗皆有雕版,鼐欲稍删次之,合为集,未就,乃次其传。(4分)
(3)足疾未平,扶曳出与论文,每穷半夜。(3分)
答案:(1)像我方苞有什么值得说的呢?我的同乡刘大櫆,是当今时代的韩愈和欧阳修那样的才子啊!(2)他的文章和诗歌都有刊印的,我想稍微加以删改、编辑排列,合成集子,但是没有完成,于是就写了这篇传。(3)他的脚上的毛病还没有好,在别人搀扶下出来与我讨论文章,每次都谈到半夜。
解析:第(1)句关键词语“足”(值得)、“乃”判断副词,是)、“韩欧”(韩愈、欧阳修),语句要通顺。第(2)句关键词语“雕版”(刻印的本子)、“稍”(稍微)、“次”(编次)等,语句要通顺。第(3)句关键词语“扶曳”(搀扶)、“论文”(谈论文章)、“穷”(尽)等,语句要通顺。
参考译文:
刘海峰先生,名叫大櫆,字才甫,海峰是他给自己起的号。桐城的东乡靠近长江边的土地,叫陈家洲,有几百户姓刘的人家住在那里,从事农业生产,大多富有。唯独刘海峰生性喜欢学习,读古人的文章,就明白它的意思,并且善于模仿文章。二十多岁时,到了京城。
正当康熙末年,侍郎方苞在京城的名声很大。见到了刘海峰,认为他非常奇特,就对人说:“像我方苞有什么值得说的呢?我的同乡刘大櫆,是当今时代的韩愈和欧阳修啊!”从这以后,天下的人都知道了刘海峰。可是,从康熙到乾隆几十年间,刘海峰在顺天府应乡试,两次名列副榜,最终还是没有考中举人。乾隆元年(<font FACE="楷体_GB年)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乾隆十五年又被举荐参加经学考试,都没有被录用。朝廷中了解他的官员、提督学政等人,都来邀请他到幕府中看文章,刘海峰也趁机游玩天下美丽的山水,写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六十多岁了,才得到黟县教谕的官职。又在几年辞官了,回家住在枞阳,不再出来做官。八十三岁时死了,没有儿子,把哥哥的孙子符琢当作自己的后代。
先生年少时,和我的伯父姜坞先生(姚范)以及庶子叶酉两人的关系最深厚。我在乾隆四十年(<font FACE="楷体_GB年)从京城回到桐城,庶子叶酉与伯父都已经去世了,唯独先生还在世,在枞阳多次见过他。先生身材高大,胡须很多,能把拳头放进嘴里,喜欢喝酒,幽默风趣,待人温和善良,尽心尽情。曾对我说:“我与你有两代的交谊啊!”
天下要说善写文章的人,一定首推侍郎方苞。方侍郎年少时,曾经把自己的诗歌拿来给海宁人编修查慎行看,侍郎查慎行说:“你的诗歌写得不好,白白地耗损了写文章的力气,不如专心于写文章。”方苞听从了他的话,终身未曾写过诗。到刘海峰,却是诗歌文章一起极尽他的才气,能够总括古人的不同样式,熔铸而形成自己的体式,雄壮豪放,深远含蓄,情感奔放,难道不是他的才气超出了古今的文人吗!他的文章和诗歌都有刊印的,我想稍微加以删改、编辑排列,合成集子,但是没有完成,于是就写了这篇传。
(选自《姚鼐文选·刘海峰先生传》)
刘海峰先生在原籍居住没有出来做官,没有方苞先生那样的名声交游,也就没有奖掖提携和教育后辈的机会,只是在家中伏案写作。海峰先生已经80岁了,还是耳聪目明,不停的写作,有以诗文惊世的理想抱负,实在是我们这个时代了不起的人物。
我小的时候,曾经跟随海峰先生学习,对先生的状貌言笑很感兴趣,放学之后模仿先生的言行来游戏。等到长大一些,跟随伯父姚编修学习经学,跟随海峰先生学习文章。我在外做官30年之后回到家乡,编修先生已经过世,再也见不到了,从前父辈交游的亲朋差不多也都不在了,但还是在枞阳见过海峰先生多次,海峰先生也非常乐意我去拜访,那时候他的脚上的毛病还没有好,在别人搀扶下出来与我讨论文章,每次都谈到半夜。现在是五月十五日,家乡人因为是先生的生日为他庆祝,我却恰好在扬州,十分想念先生,就写了这封信寄给先生,同时,也希望家乡的年轻人了解海峰先生的事迹,用来勉励自己。
(节选自《姚鼐文选·刘海峰八十寿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题诸葛谼&#9312;田家壁
晚度孔明谼,林间访老农。行冲落叶径,坐听隔江钟。
后舍灯犹织,前溪水自舂。无多游宦兴,卜隐幸相容。
[注]&#9312;诸葛谼(h&ng):地名,在乌江北八十里,与江南石头城相望。谼:深沟、大谷。
8.请从描写方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
答案:视听结合的手法。入暮时分,物色依稀,需细辨道路,故有“落叶径”之所见;夜深人静,唯有听觉最为敏感,故有“隔江钟”之闻;不仅形象上富有变化,更写出了诗人由焦躁不安到渐渐归于愉悦宁静的心绪历程。
(或动静结合(反衬)的手法。暮色苍茫,步履匆匆,心中的缭乱一如那落叶纷披;赶至农家,主人家热诚的款待、贴心的话语,是多么的温馨;那隔江传来的悠悠钟声,更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绪是那么的宁静。)
解析:首先要抓住“描写方法”,对照诗句,准确判断出颔联所用的描写方法,如视觉、听觉的描写,再结合诗句简单阐释,要注重表达效果的分析。
9.诗人记述了一次夜访农家的见闻,请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那落满树叶的小径,夜空回荡的钟声,灯下夜织,水碾舂米,这些极平凡的画面,此刻却十分富有魅力,它们唤醒了诗人内心的企求,即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对返朴归真的退隐生活的歆羡和向往。
解析:读懂题目的意思,现描述“夜访农家见闻”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特别是最后两句,已经较明显地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的向往。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9312;&&&&&&&&&&&&
,&#9313;&&&
&&&&&&&&。&#9314;&&&&&&&&&&&
,&#9315;&&&&&&&&&&&&&&
,&#931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9312;&&&&&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9313;&&&&&&&&
,尽西风,季鹰归未?&&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9314;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贺《锦瑟》)
&#9315;&&&&&&&&&&&&&&&
,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9316;&&&&&&&&&&&&&&&&
,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
&#9317;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答案:甲:&#93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93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9314;入则无法家拂士,&#931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9316;国恒亡,
乙:&#9312;水何澹澹
&#9313;休说鲈鱼堪脍
&#9314;只是当时已惘然
&#931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931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9317;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老头是市长的父亲,但在花园小区,没有一个人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花园小区的住户,都是有身份或者说有钱的人,只有老头和他们格格不入。老头穿一身青布褂子,两只裤脚一只高一只低,脚上穿一双解放鞋。老头住进来好几天了,保安仍不认识他。有时候见老头从外面进来,保安总要大声说:“你进来做什么?”
老头说:“我住这里。”
保安说:“你住这里?”
老头说:“A区B栋<font FACE="楷体_GB。”
保安不相信老头住这里,但老头说的那么具体,保安只好挥挥手,让老头进去。
小区里很多人看着老头进去,他们的脸色很不好看,等老头走远了,都说:“我们这儿怎么会住进这样一个乡下老头呢?”
老头不管别人说什么,进进出出自在得很。有时候,他会笑一笑,看着小区里的住户或者说看着那些邻居打招呼。但老头自作多情,那些邻居面无表情,根本不睬他。老头也不恼,只笑着跟自己说:“这城里人脸上怎么都像打了石膏一样?”
这后来的一天,老头闲不住了,老头自告奋勇在小区里扫地。小区本来请了清洁工,但那人懒,一天只在早上扫一次,其余时间便见不到他的人。那时候正是秋天,满地落叶,老头就拿一把扫把,提一只撮箕,扫地上的落叶。小区的人见老人满小区扫地,忽然就明白了,他们说:“原来这老头是扫地的?”
小区有一只角落,大概有两三亩大。这儿也栽了草,但因为偏僻,没人精心管理,草长得稀稀拉拉。有一天,老头在这儿伺弄起来。开始,小区的人不知老头做什么,以为老头在栽草。过了几天,看见老头把地全翻了,才知道老头要栽东西。保安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保安有一天拿着警棍走过来了,他们凶着老头说:“你在这儿做什么?”
老头说:“看这块地闲着,想种些庄稼。”
保安就咦一声,大声凶着说:“你以为这儿是你乡下呀?”
老头说:“这地闲着不是浪费吗,种些庄稼多好?”
几个保安不再跟老头罗嗦了,推走他,一直往小区外面推。保安仍没把这个老头当小区里的人,所以往外推他。老头看看要把自己推出小区了,便大声凶着保安说:“你推我去哪儿嘛,老子住这里呢?”
保安这才住手。
老头后来继续挖着那块地,保安也时常过来干涉,但并不奏效。老头倔得很,把他赶走了,他过了一会又来了。小区的人后来都知道老头要在那儿种庄稼,他们看着老头,总摇头,还说:“典型的一个农民,走哪儿都忘不了种地。”老头随人家怎么说,把地挖好了,竟种上了玉米。老头应该是种田的好手,几个月过去,那块地的玉米竟青青翠翠好看得很。小区的人大多没看过玉米,有时候,他们会走过来,很有兴趣的欣赏着。
这天深夜,有一个贼翻墙进来,然后潜进一户人家想偷东西。正要偷时,被发现了。贼跳窗跑了出去,然后往玉米地里跑。刚好保安往玉米地边走过,保安当即把蹿进玉米地的贼捉住了。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个乡下人,保安打了他两警棍,然后让人去喊老头来。看见老头来了后,保安说:“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一个乡下人,他是不是你一起的?”
老头很生气,老头说:“他是你一起的差不多。”
保安说:“我现在才知道你为什么要在这儿栽玉米,原来是为了你们偷东西好藏身。”
另一个保安甚至用警棍指着老头说:“你们肯定是一伙的,一伙乡下人合伙在城里偷东西。”
老头暴怒起来,老头说:“放你妈的狗屁,你他妈的才是贼。”
一个保安举着警棍打过来,还说:“看你一副贼相,还嘴硬。”
这句话极大地伤害了老头,老头半响说不出话来。后来老头说话了,老头说:“我是贼相,好,我让你们知道我是不是贼相。”老头说着,从身上拿出一只手机来。十分小巧的手机,很精致。老头迅速拔了个号,然后说:“你过来一下。”
毫无疑问,老头给他当市长的儿子打了一个电话。
大概十几分钟后,市长就坐着车来了,市长一见老头就喊道:“爸,出什么事了?”
门口围满了人,有人认得市长,这人叫了起来:“这不是李市长吗?”
一伙人雅雀无声。
不一会,物业经理和开发商都来了。开发商一个劲地道歉,还跟老头说:“我们立即把几个保安辞了。”
老头说:“那倒不必,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一副贼相。”
这事过后,老头还是原来那个老头,老头每天拿着扫把撮箕出来扫地。见了人,仍然笑一笑。小区的人现在都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见老头笑,也忙不迭的回一个笑。
老头的玉米地还在,老头真是伺弄庄稼的能手。那片地,后来真结出了一棵又一棵玉米。把这些玉米收了后,老头竟一户一户地去敲人家的门。门开了,老头递过去几棵玉米,然后说:“我栽的玉米,你们尝尝吧?”
小区所有的人都高兴地接过老头送来的玉米,在老头走开后,有人说道:“难怪老头的儿子会当市长,原来老头人这么好。”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1.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小说试举两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小区的住户对笑着主动打招呼的老头,起初“那些邻居面无表情,根本不睬他”,后来“见老头笑,也忙不迭的回一个笑”,对老头前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2)先前,小区的住户认为老头是“乡下老头”,“是扫地的”,后来却说“难怪老头的儿子会当市长,原来老头人这么好”,对老头前后的评价形成对比。
通过对比,不仅将人物的趋炎附势、以貌取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暗含对这些人以貌取人、善于见风使舵的讽刺与批评。
解析:已经给出了对比的手法,只需要结合文本先找出对比的相关内容,如对待老头前后态度的对比,再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12.小说中老头的性格鲜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9312;低调内敛,如虽为市长父亲,但从不张扬和显摆;&#9313;待人热情,如笑对邻居,主动打招呼等;&#9314;有责任感,如主动打扫小区卫生;&#9315;淳朴厚道:如为保安求情等;&#9316;有小农意识和传统农民的狡黠,如坚持在小区花园里种玉米,最终还是叫来了儿子等。(优点答出2点,缺点必须答出1点,即给满分,每点2分)
解析:紧扣小说内容,抓住老头的具体言行来分析概括,分点概括,再进行简要的分析,亦即例证;概括要准确而简洁,不能只贴标签。如老头虽为市长的父亲,在平时遭到人们的冷眼时,从来都没有说出自己的身份,可见他的低调和内敛。
13.请简要分析小说以“玉米”为题的用意。(6分)
答案:&#9312;情节构成的重要因素。玉米地给小偷以藏身之地,导致保安认为老头与小偷是同伙,才引出后面的故事,不断推动情节发展。
&#9313;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种玉米写出了老头的倔强,送玉米映出了世相百态。
&#9314;象征了老头的为人。玉米被认为是粗粮,它也象征了老头朴实为人的品行。
&#9315;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在小区的草地里种玉米本就是荒诞的,以此来讽刺现实社会的世态炎凉。(答出三个要点即可)
解析: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是个套路化的题目,要掌握好答题范式,如一般都是从情节发展、形象塑造、主题表达三个方面分析;更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结合小说具体内容来分析,如“玉米”与老人朴实的为人相一致的象征意义的分析。
14.小说故事简单,但意蕴丰富,作者以犀利冷峻的文笔解剖人性,拷问人生,请从人物形象、主题两个方面略作探究。(8分)
答案:&#9312;人物形象方面:小说塑造了保安、邻居、物管等一批人物,但他们都以貌看人,冷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虽为群像,但性格鲜明,显示出人性中的弱点,照射出了世间百态,引发读者思考。(3分)
&#9313;主题方面:一方面小说通过老头的形象表达了对纯朴厚道的品德、看重人格尊严的人的赞美。(2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人性阴暗面的批判:小区里,不管什么样的人,诸如保安、开发商等,对别人的作为可以轻率地批评,冷漠地对待,但是只要一遇到强权,立刻就显示出软弱的本性,可怕的不仅仅是个别人、个别事,而好像是集体的无意识。小说直指人生现实,振聋发聩。(3分)
解析:题目已经给出答题的角度,但还需要注意题目中的“解剖人性,拷问人生”的提示,即本题要从人物形象和主题两个方面去分析小说怎样解剖人性和拷问人生的。如主题方面,有正反两个方面,正面是对人性中美好品德的歌颂,反面是对人性弱点的批判,要侧重分析反面。
第&#8545;卷(表达题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戎马倥偬&&
味同嚼蜡&&
按图索骥&&
眼花僚乱&&
解析:A项,端睨—端倪;C项,挡剑牌—挡箭牌;D项,眼花僚乱—眼花缭乱。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近些年鲜有干部因数字造假被问责,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干部吹“数字牛皮”,使违法违规异化成心领神会的“潜规则”。
B.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使得本极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另一番别有洞天。
D.不与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论就是空中楼阁;因为迷信苏联经验、固守共产国际决议,中国革命曾经走到穷山恶水的关口。
解析:默默无闻: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A项,心领神会: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不符合句意,应是“心照不宣”。C项,别有洞天: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别有天地”的误用。“另一番”与“别有”重复。D项,穷山恶水:形容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地方。不合语境,是“山穷水尽”的误用。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个7岁的孩子晚上独自穿过密林,克服一些极难走的地形和严重的困难,光脚行走了大约1.6公里,终于走到威尔金斯的家,这真是个奇迹!
B.日前从省发改委获悉,2015年我省将围绕“人、地、钱、规划、建设、管理”六要素,探索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扎实推进试点省建设。
C.《沙尔利周刊》杂志创建于1970年,是一本以讽刺见长的漫画杂志,2012年在法国发行量已达4.5万份,可常因涉及政治和宗教的内容而引发争议。
D.近年来,飞抵齐山平天湖风景区湿地月亮湖的候鸟逐年增多,今年的数量创下历年之最,高峰期小天鹅近70多只,成为池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解析:A项,搭配不当,“克服……地形”,动宾不能搭配;B项,成分残缺,“探索……”缺少宾语中心词,“发展”的后面应该加上“制度体系”等之类的词语;D项,不合逻辑,“近70多只”,删除“近”或“多”。
16.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5分)
1月11日凌晨3时许,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成功实施近月制动,进入远月点高度约<font FACE="楷体_GB公里、近月点高度约<font FACE="楷体_GB公里、飞行周期约8小时的环月轨道,继续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试验。截至目前,服务舱能源平衡,状态良好,地面测控捕获及时、跟踪稳定,飞行控制和数据接收正常,后续各项拓展试验工作正顺利有序展开。
答案示例:我国探月飞行试验器服务舱实施近月制动进入环月轨道
解析:先读懂材料大意,再抓住材料中最关键的词语,如“探月飞行试验器”“服务舱”“近月制动”“进入环月轨道”,最后连缀成句。
19.以“南湖景区建设方案”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原句顺序,并增删个别词语。(4分)
淮北市政府把南湖建设作为打造生态城市的重要突破口,对草拟的14个方案逐个进行研究和论证,并多次召开评审会,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并结合实际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了南湖景区建设方案。
南湖景区建设方案&&&&&&&&&&&&&&&&&&&&&&&&&&&&&&&&&&&&&&&&&&&&
&&&&&&&&&&&。
答案示例:南湖景区建设方案在淮北市政府对草拟的14个方案逐个进行研究和论证,多次召开评审会,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后,结合实际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把它作为淮北市打造生态城市的重要突破口而最终确定下来。
解析:句式重组,以“南湖景区方案”为开头,即整个句子更换了陈述对象——主语,相应的谓语也就要重新确定,现可以确定主干成分,如“南湖风景区建设方案……最终确定下来”,再把原句相关内容作为附加成分填进去即可。
20.下面是李科长给张县长留言条的主要内容,有多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6分)
能在这次学习中结识您,深感荣幸。这次培训虽然短暂,但在三个月的时间里,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更感激的是你在日理万机中多次光临我的住处,切磋指导。以后如有需要,我会鼎力相助。
答案与解析:&#9312;“先贤”: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改为“专家领导”。&#9313;“日理万机”:形容当政者处理政务的繁忙;一般指处理国家大事的人;改为“工作繁忙”。&#9314;“光临”:称他人来访,所指范围大;改为“莅临”,指贵宾来到、来临,所指范围小,尊敬程度重。&#9315;“切磋”:比喻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改为“谈话”。&#9316;“笑纳”:请对方收受赠礼的客套话。照片不能看作礼物;改为“惠存”。&#9317;“鼎力”:对人有所请托,表示感谢的敬词。改为“全力”或“尽力”。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南宗禅门大师马祖道一,是今四川什邡市人,据说他出道前是以卖簸箕为生的。马祖自南岳得道以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弘扬佛法——禅宗。四川人听说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到了成都,大家夹道而观,争相膜拜。后来在溪边洗衣服的一个老太太认出了是马祖,大笑着说:“哪是什么圣人,不就是马簸箕吗?”结果大家便一哄而散,没有人相信他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提示:这是个故事性的材料,审题时首先要抓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马祖道一和乡邻,再看主要事件——马祖传道,先受到欢迎和膜拜,但后来“大家一哄而散”,其原因大家认为马祖只不过是那个卖簸箕的人。可以从马祖和乡邻两个角度来立意。
(1)从乡邻的角度看:
&#9312;用老眼光看人,或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相邻作鸟兽散的主要原因就是认为马祖还是那个织簸箕的人,而不管他已经出外学习多年,已经是得道高僧了,而乡邻仍然用老眼光看人。古人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只有用新眼光去看一个人,才可以看清真面目。
&#9313;崇拜的盲目性。乡邻崇拜马祖,看重的不是这个人的学问和所传的道,崇拜的是“得道高僧”的名。可以联系现实,诸如“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崇洋媚外之类的思想展开。
(2)从马祖的角度看:分析马祖失败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道”不高,而是听众太熟悉了他,所以可以从“适度的包装自己”、“偶像的树立”、“距离的力量”、“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等方面立意。如:
&#9312;适度的包装易于推销,任何时代人性都是不变的,马祖在回乡之前有没有先让的名声传回乡里,扬长避短,适度包装自己,及时地推介自己,让社会早点认识你,同时也能让你早日为社会、大众服务
&#9313;适度距离与崇拜,距离往往会给人一种神秘感,吸引力,而神秘感一旦消失,崇拜的情绪就可能淡化。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碚圣天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