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吴式太极拳83式教学拳

北京大兴信息网
我局举办大兴区吴式太极拳邀请赛
来源:区体育局网站
  10月10日上午,由区文委、体育局和老干部局共同举办的大兴区吴式太极拳邀请赛在区体育局运动场举办。来自全区各街道办、各乡镇经初赛最终闯入决赛的代表队为22支400余人参加了比赛。此次大赛活动承办方鸣生亮武学研究会、兴丰街道和区体育运动总会为全区培训了百余名吴式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此次400余人的吴式太极拳大赛奠定了基础。通过比赛,检验了队伍,吴式太极拳在全区从城市到乡镇直到各村都得到了良好的普及和推广。 
相关新闻:
<a href="#" onmousemove="changetag(this,'zfbm')" onfocus="changetag(this,'zfbm')" title="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武术心得:“以无法为有法、化无限为有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练武更要练心,持之以恒方能成功。
您现在的位置: >
> 传统吴氏太极拳108式动作名称表
上一篇: 下一篇:
传统吴氏太极拳108式动作名称表
2、太极起式
3、提手上势
4、手挥琵琶
7、提手上势
8、白鹤亮翅
9、搂膝拗步左右四度
10、手挥琵琶
11、进步搬拦捶
12、如封似闭
13、抱虎归山
14、十字手
15、斜搂膝拗步
16、转身斜搂膝拗步
17、揽雀尾
18、斜单鞭
19、肘底看捶
20、倒撵猴左右三度
21、斜飞式
22、提手上势
23、白鹤亮翅
24、搂膝拗步
25、海底针
26、扇通背
27、翻身撇身捶
28、退步搬拦捶
29、上步揽雀尾
30、单鞭31、云手
33、左高探马
34、右分脚
35、右高探马
36、左分脚
37、转身蹬脚
38、搂膝拗步二度
39、进步栽捶
40、翻身撇身捶
41、高探马
42、右分手
43、一起脚
44、退步七星
45、退步打虎式
46、二起脚
47、双峰贯耳
48、披身踢脚
49、转身蹬脚
50、高探马
51、进步搬拦捶
52、如封似闭
53、抱虎归山
54、十字手
55、斜搂膝拗步
56、转身斜搂膝拗步
57、揽雀尾
59、手挥琵琶60、野马分鬃
61、手挥琵琶
62、野马分鬃左右三度
63、手挥琵琶
64、野马分鬃
65、玉女穿梭二度
66、手挥琵琶
67、野马分鬃
68、玉女穿梭二度
69、揽雀尾
74、左金鸡独立
75、右金鸡独立
76、倒撵猴左右三度
77、横斜飞式
78、提手上势
79、白鹤亮翅
80、搂膝拗步
81、海底针
82、扇通背
83、翻身撇身捶
84、上步搬拦捶
85、上步揽雀尾
88、单鞭89、高探马
90、扑面掌
91、翻身单摆莲
92、搂膝拗步
93、上步指裆捶
94、上步揽雀尾
97、上步七星
98、退步跨虎
99、转身扑面掌
100、翻身双摆莲
101、弯弓射虎
102、高探马
103、扑面掌
104、翻身撇身捶
105、上步高探马
106、上步揽雀尾
108、合太极
我要分享:
武林风视频您的位置: &
我所爱的吴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_百度百科
吴氏太极拳
吴式是一种汉族传统。属于太极拳的流派之一。主要从的拳式发展创新的。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是在杨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订的。
吴氏太极拳创办人
南派(年),河北省大兴县人,满族,自幼从
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
其父吴全佑学。吴全佑(年)又在北京从杨露禅学拳。许禹生在《》里写道:“当露禅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真传盖三人:、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
先学的大架,后又学初改的小架,互相吸收溶化,传至其子时,又经数十年的溶化和发展,遂形成柔化为主的一种紧凑、大小适中的汉族,即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共84式,不仅在中国国内,而且在美国和东南亚一带也颇为盛行。
北派()山东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侄子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在京弟子中王茂斋令人瞩目,他与齐名,素有“南吴北王”之赞誉。“南吴”是吴鉴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吴式太极拳系。“北王”就是王茂斋先生。至今,以北京为主的我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先生的门下。
少时来京,在砖灰铺学徒,后经营此业。他尊师重教,功底扎实,空松自如,深得全佑大师之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在拳理认同上十分默契,深研太极拳艺,敢于突破前人,大胆改进教学,成为奠基的掌门人。和南下在上海,江南各省发展。大师留京发展。名声大振,在京宗于者皆为其传人。王茂斋大师为人忠厚老诚,热心助人, 凡南来北往路径北京的名士,多去拜访交流拳艺,互相切磋。有从学者,也毫无保留,如腰中缺少盘缠,尽在大师家中吃住。常有投学试功试功者,有一位到铺店来买筐,正当王茂斋在柜内支应,给他几个筐他都不满意,一定要架顶上的。王蹬凳拿下,往柜台一放,这位买家扶筐而入劲,王老师在瞬间松空后看他一眼,此人被飞身发放至门外跌于街上,此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吴氏太极拳特色
以柔化着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
吴氏太极拳溯源
吴氏太极拳
太极拳相传为道士所创。据明史《方伎传》记载:“洪武()十七年太祖诏三丰不赴。二十五年乃隐人云南。建文元年完璞子访三丰于武当,适从平越归来,相得甚欢。永乐四年侍读书士奏曰:“三丰深通道法,拳技绝伦。……”此说大致可信。
吴氏太极拳历代传人
吴氏太极拳张三丰
张三丰辽东人,名全一,又名君宝。欣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因观蛇鹤相斗而得灵感,遂创立太极拳。其后,有山右、温州陈同洲、、河北等一脉相传。后经至河南,再传至。
吴氏太极拳杨露蝉
清同治()年问,宗师受聘于端王()府,教授
吴氏太极拳
太极拳。端王又称,当时掌管,管理三旗事务。宗师同时任神机营总教练。端王待宗师甚厚,礼仪有加。多年后,端王对宗师说:&小王待师可谓甚厚,何无优秀门人为我所用?”。宗师对端王说:“我已注意三位护卫,可传吾艺”。三人即是凌山(满族)、万春(汉族)、全佑(满族)。此后,端王命专从宗师学艺,技艺大进。…因受当时;阶级观念所限,故宗师命三人拜其子为师。实际上三人的拳技都是教的。经数年勤学苦练,三人各有所长,凌山善、万春善刚劲、全佑长于柔化。
吴氏太极拳全佑先生
宗师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内刚,外表斯文,为人乐善好施,慷慨助人。曾于路上见有军人,打商贩,遂上前劝告。但军人自持孔武有力又见宗师斯文,认为可欺,则一言不合拳脚相加。但如蜻蜒撼树,陪地不起。宗师告诫其不可欺凌百姓,放其归去。但此军人是御轿营的,他并不以此为诫,又纠合同营前往复仇,但仍不得其惩,此后方知宗师身份,并赔礼道歉,永记教训。
吴氏太极拳全佑之子吴鉴泉
宗师之子先生()匡贯满族音译故姓吴刀,自幼受父熏陶,喜武功,善射骑。对太极拳造诣精深,对宗师的太极拳不断发展、修润和充实。使拳架更加规范,连绵不断,更符合理论,特点更加明显。从而自成流派,创建了,传遍大江南北。
宗师吴鉴泉,原任职清廷禁卫军,宣统逊位后,由参谋总长荫昌荐于,任总统府卫队师第十—一师武术教官。当时政要如、等皆随其学技。
一九一六年吴鉴泉与当时武术名家、、、、、刘恩绶、、、佟连吉、姜登撰、兴石如等成立北京体育讲习所,招收北京市各大中学体育教员等六十余名。吴家第三代传人、昆仲即为该所首届毕业生。学员成绩斐然,深得北大校长嘉许,提请教育部拨给新址,扩大为北京体育学校,通令各省选派学员到京训练,为期两年,毕业后返回本省担任武术教员,遂普及全国。
北伐成功后,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由、任馆长。该馆历届国术考试皆聘为评判委员。
一九二八年,上海市政府、、及当时社会闻人、、、王晓籁等致电北京体育学校,聘请吴鉴泉南下传授太极拳,受业者至众。当时党国要人、、、、、吴思预、、诸辅成、、等亦先后从其学拳。一九三三年,鉴泉太极拳社在上海成立,一九三八年拳社自筹资金建武术馆,征得青年会当局之同意,在青年会顶楼加盖一层十楼,并起名为“鉴泉厅”,为练功者提供了极好的练武、探讨和交流的埸所,吴鉴泉任社长,其婿任副社长。1942年宗师患糖尿病,因当时上海沦陷,缺医少药,不幸逝世。
第三代传人中,英才倍出。其中翘楚者,当数宗师吴公仪为首。 宗师吴公仪(),宗师长子,天资聪明,勤谨好学,悟性极高。弱冠即代父教学。北京体育讲习所首届毕业生。1924年受黄埔军校校长聘请,担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兼任体育系讲师。从业者有、、、等名流。 1937年宗师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1943年香港沦陷后回上海,吴鉴泉的女婿不肯交出鉴泉社命其弟子与吴公仪试手,吴公仪遂邀马岳梁试手,一招之间就将马岳梁制服得跪倒在地,马岳梁因此离开上海,由此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社。 1954年宗师在澳门为慈善筹款举办的“吴陈比武”中,甫交手对方即鼻部中拳而流血过多,休息超时,再因起脚过膝犯规,公证宣布停赛。由此宗师及吴氏太极拳名噪一时,海外团体纷纷致函邀请。宗师命长子于九龙设立分社。次子吴大齐、侄子分赴新加坡、、等地设立分社。并于九龙建立总社。从此,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发扬于海外。
吴氏太极拳杨禹廷
老先生,名瑞霖(),祖籍北京。太极拳一代宗师。曾任委员,第一届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委员兼太极拳研究组成员,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幼时体弱多病,家境贫穷,借习武以强身祛病。
十岁起开始习武,刻苦用功,奋进不息。先后从周相臣、赵月山、田风云、高克兴(子明)等武术名师习练十路、十二路、、、、、和器械等。因屡见帝国主义入侵、辱我同胞、讥我是“东亚病夫”,更加坚定了习武健身、强国强种的信念。由于习练武术战胜了.疾病;增强了体质,所以年事稍长后,即以武术为业。及冠即驰名武坛。
年的25年中,从先师精习太极拳,又得先师指教,每一招势都按规范演练,研究来龙去脉,找出正确的感觉,以致日臻化境。杨老认为:艺精必须功勤。他用辛勤的汗水将前辈的武术瑰宝无私地传给后人,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升华,率先把太极拳推上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同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杨老技艺精湛、炉火纯青,为世人所赞叹,为后人所敬仰。
吴氏太极拳吴公藻
宗师次子吴公藻(190l—1985),家学渊源尤以理论见长,著作甚多。自第一届北京体育讲习所毕业后,任第十三军教练。1929年于任教。1933年随吴稚辉等赴长沙,在欢迎会上表演太极拳,举座赞赏。得到省长器重,聘为湖南国术训练所教官兼省党部教习。1934年南京举办第二届全国武术考试,宗师任湖南省教练,成绩斐然。 1937年宗师南下香港,与兄共同建立香港及澳门鉴泉太极拳社。1943年香港沦陷后回国。宗师一身著作甚多,80年宗师于七十八岁高龄,在香港出版“”一书,堪为吴氏太极拳之经典著作。
吴氏太极拳吴英华
宗师(),泉公之长女,自幼从父学太极拳,天赋、资质、悟性、均可与长兄媲美。宗师所练的拳架柔和、大方、极其工整。宗师泉公曾赞誉:“”。宗师十六岁应上海西门子公司总裁邀请,赴上海教拳,历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副社长、社长。为弘扬吴氏太极拳作出杰出的贡献。1956年应上海体育宫邀请出任教练,培养许多人才。多次出席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1978年上海恢复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为馆员,同年,被授以“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称号。1986年与一起编写《吴氏精简太极拳》还有《吴氏太极拳祥解》、《吴氏太极拳快拳》、 《》等经典著作。
吴氏太极拳马岳梁
宗师(190l—1998)满族人,早年毕业于,任职于协和医院。青年时嗜好武术,因与宗师具世谊,鉴泉公谓:“武术贵在专一,若弃所学而从余,当以技援汝。” 此遂从宗师专攻太极拳。1928年应上海中山医学院院长邀请,来沪就职于。并协助宗师鉴泉公教授太极拳。在长达七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历任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副社长、社长之职。抗日战争期因不愿担任汪伪政府要职,潜往四川,表现出和爱国精神。曾先后在四川、广西等省教授太极拳。宗师马岳梁,一生为弘扬吴氏太极拳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远赴德国,传播吴氏太极拳。后又至新西兰、澳大利亚(与同行)进行访问。著作有《》、《太极难解》、《吴氏太极拳快拳》等。1992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为馆员。同年被授予“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称号。1995年为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授予“中华武林百杰”光荣称号。
吴氏太极拳孙南馨
太极拳家 吴式方架太极拳传人:(1925年-1996年),江苏芜锡人,后定居于湖北武汉。先后从近代和当代
著名武术家,诸如江苏的许寿康、北京的、刘晚苍、何镜平、王玉芳,上海的、邵品根、陆恒昌、武汉的王重光、柴森林等老师学太极、形意、八卦、大成拳和其它多种门派的武术。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吴氏方架太极拳传承人之一,著有《吴式方架太极拳》[1]
孙南馨一脉的传人有马思强(深圳)、熊盛强(武汉)、程建武(武汉)等人。[2]
吴氏太极拳其他
此外,与上述几位宗师齐名的还有赵寿村、、、杨孝文,马普安等名家,在承前启后、著书立说、继承和弘扬吴氏太极拳中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吴氏太极拳第四代中有、吴大齐、吴大新、吴雁霞、郭少炯、、马江豹、马江熊、马江麟等。他们对国内和海外弘扬吴氏太极拳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惜吴大揆、吴大齐等英年早逝。现吴雁霞在香港鉴泉太极拳总社任社长。
吴雁霞,女,1933年出生,满族人,宗师之女。幼从父学习太极拳,天资聪敏,对有很深造诣。长期协助父、兄(吴大齐)管理社务,1996年接任社长职务。
马江豹,宗师之三子,在欧洲主持社务。
吴氏太极拳第五代中有吴公仪之光宇在加拿大主持社务。
1996年吴氏太极拳在加拿大召开世界交流大会,盛况空前。由此可见,吴氏太极拳目;前在欧美均有大量爱好者。在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造福社会,吴氏太极拳均起了模范作用。
孙南馨.吴式方架太极拳.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0:1-3
肖飞.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太极拳劲力初探: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如题.
剑仙莲沼W35r
  太极拳  【解释】  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年)张三丰、清朝(公元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 3个方面:  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 、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 心脏病、 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派】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图1).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 ~ 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并由其子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图2).杨氏祖孙 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1928年后,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  吴式太极拳 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图3).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  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 虽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得其大概,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图4).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  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学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图5).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上述 5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 5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  【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