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全国要批判的中国经济学家排名2016是谁

我们为什么应批判中国经济学家?--百度百家
我们为什么应批判中国经济学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经济学家之所以不正常,追根究底逃不开名利二字。
从来成“家”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能自成一家的人,必定是学问和德行的达人,一般来说,他们首先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言能服众,行可垂范,至于学问造诣,则更是不用质疑的。但是,近年来,在日趋浮躁的社会同化下、在物质利益的引诱下,当下的中国经济学家,其群体已经背离了传统知识分子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他们已经变得不再“正常”。
当下不少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了为某些阶层和利益群体说话,他们或自认为构建中国模式的大师,或自诩为代表民意为民请命。但是,无论是代表部分利益群体的利益也好,还是自诩“代表”民意也罢,这其中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其所言所行的终极目的,却大都是为了谋取个人的私利。
经济学家提出政策建言是一回事,发表的热点言论是另一回事,但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他们是管不着的;预测的形势没到来,就归结为经济形势的变幻莫测;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实际上可能就是推销自己的一种手段。
中国经济学家的曝光度非常高,有了曝光度才有络绎不绝的人来请他们讲学,大大小小的企业来请他们当顾问或者董事,这样名利就自然而然地向他们招手了。经济学家要想哗众取宠,实在太过容易,今天谈谈房地产的泡沫,明天讲讲计划生育和养老金的关系,后天再呼吁一下学生上学应该免学费。如果只是随便替老百姓抱怨几句就算为民请命,那为民请命也太廉价了,况且又有多少发自内心还不得而知。
中国股市的牛短熊长,将很多的中小投资者套牢,而这些中小投资者多为普通大众,只能欲哭无泪。股市长期走熊不是经济学家造成的,但却曾经被某些经济学家虚假包装和竭力美化过。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些普通大众都知道不合理的地方,某些经济学家却挖空心思为决策者提供“理论”支持。这些都让大众不得不相信某些经济学家是代表着阶层利益的。
尽管有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提出过很多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但那些代表着阶层利益的经济学家给大众的印象更为深刻,大众也更容易被拥有话语权且符合执政者偏好的经济学家所激怒。当下,与其说经济学家推动了经济发展,不如说经济发展造就了经济学家,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更多的只是附和政策,而不是改善政策。
经济学家被捧高本应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对知识的尊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当前中国经济学界,拿着高额出场费的经济学家通常只有两类人:一类是有国家政府背景的经济学家,他们很多时候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抛出一些高深的经济理论,博取关注;另外一类是言辞犀利的经济学家,在政府公信力不足的情况下,骂骂政府、批判一下社会就会得到很多人的拥戴。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界是个“怪胎”,在相似的体制背景下,却没有培养出像雅诺什·科尔奈那样洞察时势的经济学家,仅仅是完全依靠着舶来的经济理论模型,不仅让一大批中国经济学家们有饭碗可捧,甚至生活得有滋有味。中国市场经济这块试验田为经济学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安身之地,让他们能够大展拳脚。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改革还是微观层面的改革,无处不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如果说经济学成为显学是必然中的偶然,那经济学家变得不正常则是偶然中的必然了。经济学成为显学之后,使得经济学家变成众星捧月般的明星,在荧屏上口沫横飞,指点江山的文字也是频频见诸报端。经济学家们广为公众诟病的道德缺位、学术缺失、为既得利益代言等种种负面评论,则是他们不正常的真实写照。
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学家为执政者们“出谋划策”,才制造了现在中国的许多经济泡沫,伪造了许多虚假繁荣的景象,他们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将中国经济带到了“硬着陆”的危险边缘。
经济学家之所以不正常,追根究底逃不开名利二字。不仅仅普罗大众、就连大多数其他领域的学者,都认为现今中国经济学家对学术研究投放的精力越来越少,而是更多的将精力投放到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然而相比之下,西方经济学家往往是在经济学领域做出优秀的学术研究之后,才会进入政府或金融机构工作。但他们不会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很快就回到最基本的经济学术的研究中,而不是在功名利禄中不能自拔。
经济学家的不正常,看似是个人的表现,究其根本应当是整个学术环境的颠覆。当下的经济学者都拘泥于名利,或是到企业去做所谓的独立董事,又或者是到某个金融机构当个首席经济学家,名利都有了,学术水平也就跟着上去了,因为时下的所谓“权威”,无一例外就是按这样的标准来认定的。真正的学术水平有多少,普通人作为门外汉也不得而知。所以,中国经济学家的不正常,是学术环境不正常的表现,也是利益驱动下的不正常。
注:对中国经济学界的诸般乱象,实在忍无可忍,这是本应去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学家批判》的章节,无奈被内地有司禁之,今年计划于香港出版。
或许有人认为我的文章,也涉足甚广、亦有不精通处、亦存有待推敲之处,我理应提高学养,但评论和批判是我的“天职”和兴趣所在,财经评论员远不足与经济学家相提并论,当然,财经圈不自爱者甚多,厚颜自冠“经济学家”者也众多,我最近几年在微博和朋友圈中直接批评过几个,所幸,他们中大都已经改正了。
————————
扫描以下二维码或者搜索ygyobs,即可关注微信公号“杨国英观察”
阅读:26407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4万
阅读:11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个周末,美国非农就业数据糟糕透顶,5月仅新增3.8万个就业岗位...
机器之心 Synced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百度文库-信息提示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不起,该文档已被删除,无法查看
4秒后,自动返回首页人订阅该博客0
11:59:17 | 原著:ning1322 |
成功企业家马云对经济学家的批判&&&&日前,成功企业家马云对经济学家批判道:没有哪一个企业家是因为听了经济学家的话而成功的,相反倒有许多听经济学家话而失败的例子;经济学家只对过去的经验感兴趣,而企业家是对未来感兴趣,所以,对未来感兴趣的企业家不应当听信只对过去感兴趣的经济学家。&&&&对此言论,笔者有以下看法。&&&&一、从宏观上来看,企业家的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幸运者。不是你成功,便是别的人成功,总会有几个幸运者。千万不要误认为“如果没有本企业家的成功,全人类就还要在黑暗中更长时间地摸索”。&&&&二、任何成功的大企业家,即使耳提面命,也培养不出同类的企业家来。因为,市场不需要更多的同类企业家。三、千万不要因某个战役的胜利,就轻易比较《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的高下。某一次战场上的胜利,多半是采用《三十六计》中的某一计而得胜的,但决不能因此而认定《三十六计》的作者比孙武子高明。&&&&四、马云到处演讲,之所以有市场,其实也是基于其过去成功的经验。所作所为,与他所批判的“只对过去感兴趣的经济学家”没有什么区别。&&&&五、经济学家群体,其实是有较小的专攻领域的。在其专攻领域所说的话,可以算作是经济学家所说的话。在非其专攻领域所说的话,其实与一般的聊天没有什么区别,不必当真的。
大家都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网易经济学家年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