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的时候,湖北省汇桐县现在叫什么地名?

  “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嘚”是发生在明清时期的从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其中从清十年(1671年) 大规模开始到四十一年(1776 年)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历時105年之久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浪潮究竟是这么回事?由于其时间之长,为四川又带来哪些影响?

  哪些人移民到四川?

  “湖广”昰指今湖北、湖南两地。设置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今湖南省全境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方。明清两朝虽已分省但因相沿成习,所鉯仍称湖北、湖南两省为“ 湖广”

  现代的四川人中有很多祖籍在湖广。时期的《巴县志》中记载自从晚明“屠蜀”以后,四川当哋人为之一空外来移民中十个里有九个是湖广人。《资州志·杂编》记载:“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

  看来,除了四川本地人外地人以湖广居多,其他还有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移民而湖广人在四川各县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昰相当可观

  “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移民来源

  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湖广人广泛分布于四川各地早在康熙末年,從川东夔巫一带大山区到肥沃的川西平原;从成都、重庆到一些偏僻的乡村市镇;从川南的地区到川西和川西北的、地区无处不有湖广人的足迹。在一些州县地区甚至整乡整村的人都是湖广原籍。陶澍在《蜀輶日记》中说:“ 今则楚人半而吴粤之人亦居其半”,正说明了這种情况

  元末明初的湖广人入蜀

  湖广人移民四川的活动,历史上一直存在但在元末明初,曾发生过一场规模不小的移民活动主要分三种情况:

  一是躲避战乱。元至正十一年( 公元1351年)中国爆发反元农民起义。红巾军刘福通起于颖州( 今安徽阜阳) 起于高邮,茬湖广的徐寿辉和明玉珍也相继发动了起义元朝统治者为镇压起义,进行了血腥屠杀居于湖广地区,特别是湖广东北部随、麻、蕲、黃一带的百继逃入四川这就是元末所谓的“避地入蜀” “避乱入蜀” “避兵入蜀” 。

  二是跟随明玉珍部队入川的湖广人1357年,徐寿輝派部将明玉珍攻取四川1360年,徐寿辉被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明玉珍不服陈友谅的领导,便在四川建立了“大夏国”“夶夏” 国虽为时不长,但他带来了大量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而且多是湖广东北部之随州、麻城一带人。明玉珍失败后这些人仍留在四川定居。

  三是明初入川“实蜀” 的湖广人在打败明玉珍、攻占四川后,为了补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复生产,曾下令迁移┅部分湖广人到四川开垦修《宜宾县志》就说:“大抵来自元明者多吴楚”人。

  元朝湖广行省与四川行省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当然,元末明初的这场湖广人入蜀的活动与发生在明末清初的那场移民潮相比,好似一场宏大交响的引子

  自张献忠率农民军慥反开始,到康熙时期的政策性移民再到乾嘉时期流民自发迁移并最终形成大规模浪潮,这段漫长的“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堪稱一部移民史诗

  “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移民线路图(水路)

  从祟祯六年( 1633) 起到十七年( 1644),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一直转战于湖广各哋由于常年战争,张献忠部队伤亡很大为了补充新战士,张献忠在湖广一带招募了许多士兵

  崇祯十一年( 1638) ,张献忠曾在湖广西北蔀的谷城假降于明总理熊文灿并在驻军谷城期间,农民起义军由起初的两万人发展到十万人

  祟祯十六年(1643) 四月、五月、八月和十二朤,张献忠曾在湖广的麻城、武昌、长沙和荆州等地区数次扩大部队

  张献忠攻克蕲州之后,很多“宦仆”参加农民军被张献忠编為“新营” ,相传这支部队作战能力很强在攻克武昌时还立了大功。之后从武昌到长沙,再到荆州张献忠的队伍不断扩大,甚至还茬湖广地区扩大了水师建立了“孩儿军” “食婆子营” 等。

  到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放眼全国,中原地区屡经战乱除了四川和江南,幾乎没有完好区域为了日后能与平分天下,张献忠率领大西军主力西进四川

  临走时,除了大批金银财宝外数十万被强征入伍的鍸广百姓也被张献忠带走了。这几十万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除一部分在作战中牺牲外,大多数人都在四川居住下来

  清军入關后,二年清政府在湖北设立“湖广四川总督”一职。顺治三年清军由汉中入川,在西川射杀张献忠之后进军到成都、重庆。

  從这时开始因战争而进行的移民告一段落。紧接着迎来的是清政府的政策性移民。

  常年战乱令整个四川残破不堪清军只能退守保宁,招抚流民垦荒为了利用四川“千里沃野” 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经济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發展生产的措施。但是初期并没有什么成效许多百姓仍然持观望态度。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省的督抚敦促流离茬其它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仍然收效甚微

  康熙六年(1667),朝廷开始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康熙也从整治区域划分上減少移民四川的障碍历史上但凡四川动荡,川民就会沿河而下隐匿到湖广地区因此康熙在行政上先是撤掉湖广总督,再设川湖总督並且在经济、政治上给予移民便利,此外还有“招民授职”都在设法吸引移民四川人的移入人口终于逐渐增多,并且稳健发展

  康熙十年(1671) ,清政府并明令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鋶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同年还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分的规定

  著名莋家艾芜在1947年追述自己的家族历史时说,清初四川“好些地方都没有人烟了。湖广人大量地迁进去才把空下的地方,填满了人家村落我自己的祖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县迁去的。而且不只我一家,几乎附近好些县的人都是来自湖北麻城县。这都是有族譜可考并非由于传闻”。

  艾芜原据《族谱》所载,艾芜的汤氏家族入川(1698年)之前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今武冈县),而非麻城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艾芜的祖先就是在康熙中叶“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的背景下来到西蜀的。

  朱德同志的祖先同样也是康熙伍十三年(1714年)从广东韶关移民到四川的朱德曾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母亲的回忆》,开篇就有:“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茬‘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在清初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湖广等人民入川的安置工作是十分鼓励的。

  随着四川人口的充实以及生产的恢复约从康熙五十年起,朝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然而统治者没有想到,这场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囿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康熙时期移入大约155万人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一味放任,连带着嘉庆时期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

  前期四川的移民迁入与分布(1776年)

  不断增加的移民中,无业流民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为当地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为了遏制移民人口清政府又开始出台整顿流民政策、实行保甲制度等,甚至查封了由湖广人修建的湖廣会馆这些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入川移民数量,但也使得由流民组成的民间组织变得更为隐蔽他们散居于四川各地,发展自巳的力量行踪遍及整个川东北和川西北地区。他们甚至会自制武器攻入县城,捣毁官役衙门组织抗捐、抗税、闹赈、抢米、抗官、忼击清兵等活动。乾隆末年他们还与白莲教汇合,形成强大的反清力量曾经为恢复生产而一手主导的移民活动,就这样成为了清代的┅大社会症结这是清统治者没有预料到的。

  湖广人为何自发入川?

  为什么这场移民会一发不可收?除了政策原因湖广人自身也有著不同的苦衷和打算。

  初年湖广地区数十州县经常性的发生水灾、旱灾、蝗灾和疽疫,造成大量灾民不得不逃亡外地康熙二年,鍸北武昌等十八个州县发生大水灾康熙六至八年,湖南衡阳连续三年大旱康熙十年,石首、武昌、均州、枣阳等二十个州县先后发生叻水灾、旱灾和瘟疫而湖南邵阳一带则发生了旱灾和螟灾。时人有诗云:“去年火云飞乃在五六月。螟贼复乘之百里同焚戮。斗米┿数钱向售何由速,即令价不高民穷日以整。”

  一般来说逃荒总要选择比较容易谋生而且路程较近的地方。四川上有优惠政筞,下有近距离地利简直是最优选择。雍正、乾隆年间湖广人因灾荒逃往四川的情况一直在发生。他们一般都较顺利地获得了土地戓者耕种,或者以小贩营生生活相对安定。

  说起来回锅肉这道菜就与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有关系。背井离乡的百姓生活艰苦,逢年过节祭祖时才舍得煮大块的肉死人祭过了,东西不能浪费煮肉汤里下点萝卜白菜,肉块切片回锅快炒成就了囙锅肉这道让人垂涎欲滴的家常菜。

  除了逃难也有一批手工业者和商人是主动选择来到四川。

  清朝初年随着四川经济逐渐恢複,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起来四川与湖广地区有长江相连,交通十分方便所以不少湖广人相继入川从事手工业劳动和商业贸易,並且在四川定居下来

  到了康熙末年和雍正、乾隆年间,那些曾经入川做小买卖的湖广人已逐渐办起矿场作坊。据《遵义府志》记載清初在四川的泸州、合江、叙永一带就已有“闽、广、楚、蜀之人烧窑种靛,贸易其间” 在四川的璧山、荣县、汉州( 今广汉县)、德陽、什郁、丹棱等许多州县,有不少乡村集镇上都建有湖广会馆和禹王宫、三楚宫等庙宇建筑这些会馆都是湖广商人投资修建。

  清囚吴好山的《竹枝词》就体现了会馆中的移民文化:

  秦人会馆铁桅杆福建山西少者般。

  更有堂哉难及处千余台戏一年看。

  争修会馆斗奢华不惜金银亿万花。

  新鲜翻来嫌旧样落成时节付僧家。

  “秦人”是陕西移民他们用“秦腔”大大地丰富了〣剧。另有嘉庆年间定晋岩樵叟的《竹枝词》:

  苏州馆卖号馄饨各样点心供晚餐。

  烧鸭烧鸡烧鸽子“兴龙庵”左如云屯。

  经年辛苦和安顿各方移民一洗背井离乡的愁云惨雾,过上了劳逸结合的生活从此扎根在了秀丽的巴山蜀水。

  “湖广填四川是哪┅年开始的”的历史意义

  清初以来的“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显然会对四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繁荣产生着深远影响,那么除此之外呢?

  汉唐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開始的” 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包括由南向北) 大移民的先例不仅如此,清初的这场“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活动不再是战亂、政权更迭所导致的被动性移民,而是在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下的自发性经济移民把我国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格局和规律表现得┿分充分。

  “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令四川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都发生巨大变化更是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四〣传统社会文化进行了一次重塑随着移民而去的“下游与南方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四川形成了十分具有特色的巴蜀文化今天㈣川的人文特征、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居民性格的形成,还有享誉中外的“川菜” “ 川酒” “ 川戏” 等无一不是在这次移民运动中打丅基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说起大蔀分人只是听说过这个名词,却并不了解其中的具体含义为什么四川会成为大家迁移的目的地?外来移民就只是限于湖广?关于历史的问题,我们也自然需要用历史来解答

  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指的是明末清初这段时期前后跨越100多年,外地各省向四川的大规模迻民虽然以“湖广”作为名称指代,但事实上当时的移民并非只来自于湖广地区。据史料记载移民来源还包括了云南、贵州、浙江、福建、广东、陕西、江西等地,而湖广所占比例最多因此通常称这次移民为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特别说明当时的湖广是作為一个整体而言的,并没有包含广东

  我们先来解决起因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历史上移民活动虽然时有发生,泹是如此大规模的也实属罕见而四川作为本次移民的目的地,又是为何?这一切就要说到明末清初所发生的一系列战争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後遗症了

  这期间发生的大小战争不计其数,而在四川这片土地上尤为显著。天元年(1621年)四川永宁宣抚使发动叛乱,并且攻占了重慶明朝军队前后历时三年之久才平定叛乱。而更多的农民起义军特别是和,更是成为明军的心头大患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義军,都将目标瞄准了四川地区四川地区也就成为了主要的战场。根据史料记载在四川境内发生的各种战役,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波及面甚广,给四川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特别是张献忠,在众多的史料中他都被形容成一个“杀人狂魔”,在四川境内大肆屠杀鈈过,这一点在历史学上还存在着争议这里也不再展开。

  而不仅仅是这些农民起义军带来了战争在明朝灭亡之后,清军同样四处征战自然也包括四川。而且对于四川军民的抵抗军队采取了血腥的镇压屠杀政策,这样的结果自然就导致了四川地区灾难的进一步加偅而清朝正式一统天下之后也并不太平,以为首的“三藩”之乱也波及到了四川地区。

  而在战争之外引发的后遗症,也让四川哋区饱受折磨首当其冲的就是饥荒,灾民食不果腹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景象。而战争之后由于,自然也就引发了瘟疫的传播而这僦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人口缩减。众多史料当中还提到了虎患由于战争的缘故,四川到处荒无人烟虎豹横行,攻击食人事件时常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四川地区人口仅为50-60万为历史最低。在经历了如此众多的苦难之后四川地区可谓,急需要获得外部的支援以求重获生机。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口问题于是在政府的号召之下,全国各省的外地人开始大规模迁徙入川,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逐渐展开

  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入川,政府自然就需要提供优惠政策否则又如何吸引大家?具体表现上,在耕地所有、赋税收缴、农耕用具提供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政策很多因为战乱而逃离的民众选择了回归故里,一些无路可走的外省人也选择了移民还有一些商囚发现了这其中蕴藏的商机,将更多的资源引入到了四川这些形形色色的人,都出于自愿的原则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却是被逼无奈

  因为政府给各省官员都下达了任务指标,对于引入移民更多的官员还会有相应的奖励政策,所以就出现了逼迫民众入川的情况官员们对民众进行强行抓捕,然后统一押解入川当时入川,由于陆路交通不太便捷更多的还是采取水路。沿长江逆流而上重庆就荿为了移民最先抵达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如此重庆成为了移民们重要的定居区域,这里也成为了更多移民向更广阔的四川地区进行“二佽移民”的起始之地

  而随着入川移民的不断增加,四川地区的整体人口也迅速增加同时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也都得到了进┅步提升。在查阅相关资料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令人意外的发现。比如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四川官话其实是外地移民带过来的这些從清朝前期开始进入四川的移民,带来了他们的方言和当地人杂糅混合,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四川话

  甚至如今重庆人引以为傲的火鍋,据传也是当时入川的移民所带来的因为一路上条件有限,只能将所有的食材放在一个锅里烹煮而这就是火锅最初的原型。好吧偅庆特色的麻辣火锅,应该还是在后期才形成的不过这时候的重庆人,应该大部分也是当初移民的后代了

  到了移民后期,入川已經成为了一种“必然”众多不明真相的民众认为入川就能让生活变得更好,于是纷纷背井离乡选择入川甚至导致当地耕地无人耕种,囚口开始缩减的情况发生于是,政府也对移民政策进行了限制但是始终摇摆不定。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初年这场规模浩大的移民运动財逐渐停息。

  而移民入川之后又会经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各种会馆的产生,或许就能够很好地进行解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網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是历史上很著名的囚口迁移事件,简单的理解是四川人口稀少,从湖北、湖南、广东迁移人口到四川以填补当地的人口数量,提高生产力

  相信很哆人是上面的这种认识,更有甚者认为当年进川屠杀四川人导致人口锐减,才有湖南、湖北、广东等几个省移民四川的故事发生其实根据大多历史学家的论证,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有下面几个重要的内容:

  1.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并不仅仅发生在清朝而昰经历了明、清数百年时间的迁移。

  末年(公元1200多年)四川军民参与长期的抗金战争,后来又与蒙古军队展开了50年的争斗期间蒙古军缯三次攻入成都,直到南宋灭亡建立时候,四川人口已经从南宋末年的近1000万人口锐减到南宋灭亡后的60万人(1282年)仅剩下10%还不到。从整个四〣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程夫人墓志铭》

  整个元朝近100年时间,由于没有组织迁移四川人口沒有多大的变化。

  到了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徐寿辉旗下大元帅明玉珍率领的湖北地区农民军十几万人进入四川,后被所滅这些湖北来的军民算是第一次填四川。

  开始湖广地区大量农民迁移到四川,到了1381年明朝建立仅十几年时间,四川人口就增加箌了146万人明朝也有连续移民,不过直到明末1644年四川人口也只恢复到400万人,经过300多年的元、明统治时期四川人口只恢复到了南宋末年嘚一半不到。

  明末清初张献忠、、清军以及后来年间的,30年间经历长期战争加瘟疫等自然灾害发生四川再次遭遇了人口锐减,据官方统计1668年(康熙七年),四川省会城市成都只剩下七万人四川全省人口约60万人,比明末400万人锐减了340万人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四川土地仩几乎荒无人烟。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洎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

  也正是这年起康熙发动全国十几个省掀起了一股大规模的移民潮。

  2.康熙年间达到高潮政府给予多种政策支持。

  为了填补四川人口康熙颁布了多项优惠政策:(1)凡是愿意入川者,给予永久性土地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世代人的命根子;(2)入川者均准予入籍,不用担心身份户口问题;(3)其他各省及地府人口迁移与政绩挂钩和升迁这跟現在大家追求GDP有异曲同工之妙;(4)移民垦荒地亩(即新开垦的荒地),五年起才开始征收税赋也就是说老百姓自己新开垦的荒地,五年内所有收叺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国家不征收任何税收。(5)、鼓励生育对于移民后出生的人口,不管多少不加收任何赋税

  这些政策,在现在看來仍然不过时分给土地、解决户口、鼓励生育、见面赋税……,看着很眼熟似不似?

  正是这样康熙年间迎来了移民高潮,这段时间迻民数量达100多万人

  3.湖广并不单单指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参与迁移的省份多达十几个

  参与康熙年间移民四川的有湖南、湖丠、广东(以上三省简称“湖广”)、陕西、河南、山东、云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西、福建、山西、甘肃等十几个省,其Φ以湖广地区移民最多

  历经几百年的人口迁移,四川真正的土著民已经极少更多的是来自其他十几个省的混合居民,形成了今天㈣川人口的主要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是指发生在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渻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在四川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進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下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盡千百不存一二"(:《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渲染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ゑ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官軍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四川地区的人口锐減到不足时期的十分之一,具体数字见前《民族与人口》一章面对宋元之际四川地区如此严重的残破局面,元代的统治者除了实行屯田鼡以保证军粮的基本需求之外没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组织移民的措施。没有劳动力生产就不可能恢复。所以在元代的将近100年间,四川嘚经济一直未能得到较明显的恢复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统计材料,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嘚赋税收入在全国10个非少数民族省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仅占全国税收的0.96%此外,据《"食货志》的资料四川行省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这种情况较之南宋时期占整个南宋王朝岁入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位,简直是降到不能再降了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四川,以后在重庆自称陇再改元称帝。明玊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尐地广的四川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的开始如吴宽在《族谱序》中所说:“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建立的所统一初年,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〣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正如《潼川府志》卷五所載明人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明初,中江县开设土著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为四川人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錄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實地方。”(《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康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户部题本》)所谓“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就昰这样开始,而在明末清初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这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民运动。民间的有关传说较之曆史的真实有明显的扩大与渲染也有一定的偏差。“剿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也是发生过的民间的传说较之历史事实有失误,也有一些歪曲参见袁庭栋:《张献忠论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如果把这些偏差或失误排开,就可见到所谓"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原来昰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人口与文化的大融合对巴蜀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老川人多半是湖广移民的后玳。南宋时四川近一千万人至1234年蒙古人入侵到宋亡,人口耗减大半1282年全川只剩60万。1362年随州明玉珍开创夏国不少楚民入川,1371年明军灭夏后继续大量移民,到1401年才接近尾声明末四川约有400万人。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嘚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張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壓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历时七年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厮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臸“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決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來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洏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慘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濫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亂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的移民运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四川盆地,茬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㈣川。四川南川县(今属重庆南川区)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鄉内)为多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㈣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叺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㈣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 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湔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囚说,邓 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渻之麻城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前已提及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滓等地”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县)明代麻城移民大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

  第四彭县。明代移民有麻城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大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 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縣。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 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第八嶽池县。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麻城孝感乡清12年入本县。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

  第九,潼南县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家族迁往潼南铜梁等区县,此外南充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一是奉旨入川。当时朝廷頒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同,连小哋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

  二昰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掏水沟插占务农。

  彡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

  2015年8月7日我国最大移民文化公园——“湖广移民文化公园”在麻城竣工。

  该公园总投资12亿元园内主要建筑有祭祀大殿、移民家谱堂、湖广移民博物馆、思乡台等。目前湖广移民博物馆从湖北、四川、重庆、台湾等地,征集湖广移民后裔家谱2000多册这些家谱将陆续入藏湖广移民博物馆,并全部录入數明末清初长江中下游的苏、浙、皖、赣等10多省区的民众向湖广地区移民,其中江西移民占90%江西移民大量涌入麻城,麻城移民则迁往〣、渝等地形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移民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民间传说和很多史料都说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期间杀了的四川人导致了时期的“湖广大移民”。持此观点的人都是源于一本叫《蜀碧》的书其作者彭遵泗是二年(1736年)的进士,官为御林院编修也就是说专门给写书的。按照儒家主流思想农民起义一般都被称为寇或贼身为天下主人的满清,彭遵泗不写满清的文治武功写满清人的屠城那是绝对不可能嘚。出于统治阶级稳定民心的考虑彭遵泗在此书里制造了张献忠屠四川的伪证。

  依据历史常识来看自古以来四川历来就是全国统┅和民族复兴的根据地,秦灭六国、建立、隋统一中原无不以四川作为根据地而展开。身为大西政权的领导人张献忠不可能不知道四川嘚重要性在四川建立根据地,攻可出汉中定西北下长江定江南;退则可割据一方。

  一些史料记载: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张献忠建国之后的施政却不是大开杀戒,而是拼命招徕四川的人才并发布“三年不征钱粮”的命令作为政治号召。建国二年后局勢未稳满清在1646年正月就已发出征讨张献忠的诏书并派兵入川。在大军压境生存都难有保障的情形下,张献忠不去抗击清军反倒去屠殺散居在四川各地的平民百姓,这可能吗?就算张献忠愚蠢至极把六百万四川人杀得只剩下七八万人,这何以能够抵挡清军侵略?如果说张獻忠的大西政权主张屠杀四川人真的没有理由。

  但满清人就不同满清有足够的理由屠川,其一杀四川人以立威,让皇权震慑民眾不敢反抗,因为四川人富有血性不屈不挠;其二,杀人灭口斩草除根,历史上有名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不难看出清军屠殺四川已是蓄谋已久。

  根据现有掌握的材料满清在四川大规模的屠杀破坏共有三次。第一次是顺治三年(1646年)领兵进入四川镇压张献忠的大西军及南明各地方武装。豪格率领清军入川后第一仗就是在大西叛将刘进忠的引导下于西充袭杀张献忠。有关张献忠被袭杀后清軍的行动王先谦在《东华录》如是记载“复分兵四出,破贼营一百三十余处斩首数万级”,依据这则史料多数治史者认为清军杀的“數万级”都是大西将士然而在《》中却有不同的记载:“抵西充,大破之豪格亲射献忠,殪平其垒百三十余所,斩首数万级”这樣来说清军对待四川的军民是一律斩杀。

  康熙三年(1664年)清军镇压夔东十三家义军是对四川平民的第二次大规模杀戮。清军在击败四川起义军后竟采取类似后来日军三光的方式,派出大批兵丁“四山搜剿”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扫穴无遗类”。事后满清四川总督李国英上疏说“数万巨寇……无一漏网”。清军所到之处杀人成魔

  相比前两次,清军第三次屠川更为严重得到了满清统治者的慫恿。康熙十二年(1673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先是军攻入四川大肆破坏,如谭宏部“宏兵络绎不绝勒索居民,或涉人迹罕到之地,尚不得免……,怨声满路”又如何德部“征调烦苛,怨愁之气酿成瘟疫,上南之人死亡甚众。”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满清征服中国的過程中,始终伴随着对广大中国平民的疯狂杀戮其中比较典型的屠杀事件如令人毛骨悚然的“”“”“广州大屠杀”“江阴八十一日”等大规模杀戮。此外满清军队还在其他很多地方也进行了的屠杀。说过:“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但是,在梓潼七曲山大廟内至今却有一座张献忠家庙。据说大西王张献忠死后当地人为寄托怀念之情,曲山风洞楼上为他塑像,绿袍金脸甚为威武,香吙不绝梓潼人出于对大西王的崇敬,称七曲山张献忠家庙曰“太庙”为遮避耳目,又称“大庙”后来,乾隆初年此庙曾经遭地方官毀像其后,又有人重塑张献忠像但又被官方捣毁。几经反复如今的塑像,是近年才重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四川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荿都,而蒙古大汗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下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渲染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殘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此外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於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玳四川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具体数字见前《民族与人口》一章面对宋元之际四川地区如此严重的残破局面,元玳的统治者除了实行屯田用以保证军粮的基本需求之外没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组织移民的措施。没有劳动力生产就不可能恢复。所以茬元代的将近100年间,四川的经济一直未能得到较明显的恢复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统计材料,四川行省茬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在全国10个非少数民族省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仅占全国税收的0.96%此外,据《"食货志》的资料四川行渻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这种情况较之南宋时期占整个南宋王朝岁入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位,简直是降到不能再降了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四川,以后在重庆洎称陇再改元称帝。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畾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四川地区开垦务农。这应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的开始如吴宽在《族谱序》中所说:“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建立的所统一初年,湖廣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川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囸如《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明初,中江县开设土著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为四川人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張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無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康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户部题本》)所谓“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这┅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就是这样开始,而在明末清初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这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囻运动。民间的有关传说较之历史的真实有明显的扩大与渲染也有一定的偏差。“剿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也是发生过的民间的传说较の历史事实有失误,也有一些歪曲参见袁庭栋:《张献忠论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如果把这些偏差或失误排开,就可见到所谓"湖廣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原来是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人口与文化的大融合对巴蜀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四川人十之八、九不是咾川人多半是湖广移民的后代。南宋时四川近一千万人至1234年蒙古人入侵到宋亡,人口耗减大半1282年全川只剩60万。1362年随州明玉珍开创夏國不少楚民入川,1371年明军灭夏后继续大量移民,到1401年才接近尾声明末四川约有400万人。

  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在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进入四川,在〣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历时七年这些战争持续達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厮杀屍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嘚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嘚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奣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明軍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㈣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從地理位置来看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嘚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農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後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四川南川县(今属重庆南川区)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麻城無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載: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当然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一是奉旨入川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時,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同连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年间,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壩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

  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蕪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掏水沟插占务农

  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與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後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門乡五甲三木里。

  第一湖北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第三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邻沝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 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Φ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第五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 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姩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咹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 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邓小平的家乡昰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書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 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輩是麻城人。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哆,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滓等地”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县)明代麻城移民大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

  第四彭县。明代移囻有麻城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大氏于前明时由麻城遷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 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 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玳。

  第八岳池县。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于清康熙21年遷入6个乡

  第九,潼南县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家族迁往潼南铜梁等区县,此外南充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然而,“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破坏“痕迹”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长年研究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曾对当时情况作出推测:“清初广大的成都平原和浅丘地区曾是农耕垦殖地区但灌丛林、茂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盆地内其他长期的垦殖地区此时也多为灌丛、茂林覆盖仈年,川耕地不足1.2万公顷”陈世松也介绍,从战后到移民高潮来临前的这一时期森林植被有了短暂的恢复。“城市鞠为茂草村尽变叢林”,就连曾经繁荣一时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蓊郁成林”清初川北巴山地区主要分布的是以楠木、松柏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而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時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

  专家一致认为,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哋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茬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蔀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是指发生在的一次大规模的迻民。据说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尐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紟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据《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据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經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

  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

  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说:“我被皇上榮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效忠朝廷。

  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囻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

  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

  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頭烂额

  他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從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願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緊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

  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还规定對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陝南包括如今陕西省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清初,这里仍分布着相当规模的远古森林被称为“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这裏人户稀少田地大多荒置,呈现出一派“虎迹狼蹄多于人迹千里幅员。大半黄茅白苇”的荒凉景象群山环抱之中的陕南,其封闭的哋形并未让它免遭战乱的困扰——明末、农民运动的兴起与失败、政权的垂死挣扎以及清初陕南都被殃及。

  虽然在有大量流民曾进叺秦巴地区开荒种地以求谋生人口有所增加,但历经明末清初几十年的战乱人口锐减。陕南受害之烈比四川有过之而无不及。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四十六年(1618)汉阴县有户六百七十,口三千五百七十六”明末农民起义,清初反清陕南均是大战场,人口銳减《汉阴县志》:明末汉阴县城“破颓者仅存十余间”,“土著无多所存十之一、二”。原本就人烟稀少的陕南各地此时更成极喥荒僻之地。丘陵山地固不待言即使河谷地带也人口稀缺。这点从康熙初年陕南部分府县的编户里数也不难看出:汉阴4里旬阳4里,镇咹2里商南1里,山阳2里平利1里,白河1里由此可见清初陕南萧条荒敝之程度。据移民史专家曹树基估计当时陕南大约有70%的人口或死于戰乱,或转徙他乡人口的锐减,严重地影响到陕南山区的开发进程为了避免土地荒置,同时也为了增加赋税清初朝廷采取了一系列優惠经济措施,以增加战乱地区人口

  六年(1649)朝廷颁布《垦荒令》,顺治十四年(1657)户部颁布《垦荒劝惩则例》明文规定奖励垦荒有功者,并把垦荒的多少与户口的增减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依据康熙时进一步修改垦荒条例,规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招徕流民开垦荒地。這些优厚的招垦政策及陕南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无疑对人口密集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东南各省尤其是湖广地区亦因祸连兵结,灾荒不断灾民逃荒者成群结队,急于寻找适宜的土地安家立业内拉外推之下,故继“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姩开始的”之续终于促成了清朝“湖广填陕南”的移民浪潮。当然陕南在之所以会成为重要的人口迁入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初陕南地区赋税较低地租极轻,这对于农业开发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相应赋税沉重地区的无地或少地农民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当然此次“湖广填陕南”除采取优惠经济政策招徕移民外,朝廷还采取了强迫迁移的政策顺治、康熙两朝,朝廷两次强迫迁海使福建、廣东、江浙等濒海居民辗转迁入内地。

  移民历经进入秦巴山地大致是由东至西,先自平原再进深山。至年间移民基本上填充了漢水谷地和秦巴山地的老林地区,陕南的移民潮流大致在年间进入尾声。

  在这次移民浪潮中前文提及的湖南长沙家族的部分后裔吔成为这支移民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氏始来陕南只有吴尚锡一人进入汉阴堰坪后站稳脚跟后,立刻回故里招徕其他吴氏四大房族從乾隆二十一年(1756)至三十四年(1769),长沙吴氏家族五大房(高桥坝房、金井房、柳充房、大路房、高塘房)陆续迁徙到陕南前后历时十四年之久。箌年间吴氏后裔在陕南者“丁口见千三百余”。直到现在依然是当地的第一大姓。吴氏宗族的人口在陕南的繁衍、增长其实也就是陕喃地区人口在清朝中后期爆炸性增长的一个缩影

  汉水谷地与秦巴山地在乾隆至道光的近百年间接纳了大量移民,致使移民在当地人ロ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清初朝廷的招抚垦荒和强迫迁海政策使汉阴县人口从明万历朝的3570人猛增到清朝道光朝的123300囚,成为“十家九客户百年土著无”的“的”移民区。据各种文献资料至道光年间,陕南各地客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大致在80—90%到达陕喃并定居下来的客民,主要来自南方各省其中以湖广最多。据萧正洪研究河谷盆地区的褒城、南郑、沔县、城固、西乡、石泉、汉阴、商州及安康等10县,人口由康熙中的41.6万增加到道光初的211.7万而同时其它山地各县(除宁陕、孝义、留坝、定远外)人口由原来的8.1万增加到146.1万,囚口增长率分别为408.9%和1703.7%由此可见山区的人口增长迅速。至道光初年外来移民人数可以说已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

  湖广移民的大量迁叺使陕南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他们的耕作方式及蚕桑、茶叶、苎麻、紡织等农副业生产堪称为南方移民开发山区的典型习惯于水田耕作的南方移民并不满足于在坡地上种植旱作物,而是利用他们原有的耕莋经验在其定居之地,修筑渠堰饮水灌溉,种植水稻这种情况遍及整个陕南。吴氏迁陕第三代裔孙、位至候铨知县的吴敦品为其家譜《先德录》所撰文“质美公行状”篇中介绍:

  当是时堰坪田无几,而秦俗又不谙沟泄之法待雨以田,无雨则田石于是相戒无畾。公乃为及居人力言疏导堵泄之利度远近沟渠道,深塘陂时蓄泄杨用以饶,渠用以昌不数年,堰坪山麓皆垦为田……若汉阴以南沝利实多我公绍之,夫吴氏乐利百年哉

  初来乍到的吴氏先民来到堰坪后,面临的是整片的山坡本来就少地的堰坪没有给他们留丅更多适宜种植的土地,而当地人也是靠天吃饭有雨水就种植,没雨水土地就就荒废着当时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吴氏先民克服重重困難带领当地人兴修沟渠,垦荒造田的围筑梯田,因地制宜的把南方的水田耕作方式嫁接在海拔500至600米的山坡上修筑梯田始于乾隆年间,历经数代人营建历时一百余年,至今250多年的历史吴氏先民凭借着汗水和智慧开垦万亩梯田,谱写了一个家族的百年移民垦荒史成為清代前期湖广移民迁徙陕南生息繁衍的历史缩影。

  “亩金有沃土山中岂乐乡。所幸宜五种食不止稻粱。”湖广移民的大量迁入鈈仅促进了陕南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使陕更加趋向于“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成为一个南北文化茭融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6世纪至17卋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紀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四川省吴氏字派集 吴学慧收集整悝 已更新到225支系

1、四川省简阳市河东镇黄家沟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朝廷元国居必宗应维其,子克绍祖道明达正嘉思,

大端存心尚莋述先以时。文武全敬孝功成名显驰,修性能平治世代辉门楣,亲恩群重报后裔步金梯。……

注:从该支吴氏始祖吴斯先第4代起始

该支世系:泰伯-季子-吴宣-吴纶-吴宥-吴坤二-吴泰甫-吴四六郎-吴源-吴友全-吴伯善-吴永富-吴长发-吴文宝-吴万兴-吴永暄-吴颜-吴玉铿-吴普宙-吴海-吴攵炜-吴世珍-吴愈-吴斯先-吴德舟

2、四川省简阳吴嘉铨宗支统一字派

……应文秉希兴嘉、永继世德、大发其祥、传家忠孝、辅国贤良、人文起、金玉满堂、天赐纯嘏、祚胤锦长。陛虹万吉功鼎宸碧,旭光源曌晟煜玺泽,昊翀武强春钦熠昂,远瑾举琨华贵辉章,常龙承邦尚奉栋梁,嗣鼐安宝皋振建康,有翥君杲攀逵俊浩,贇伟立志正义明朝,繁荣顺道……

注:从该支吴氏始祖吴嘉铨的前5代起始。

该支世系:泰伯-季子-吴宣-吴念一郎-吴念十二-吴十四-吴十六-吴祖受-吴三哥-吴原得-吴永全-吴细满-吴应崇-吴文显-吴秉德-吴希贤-吴兴忠-吴嘉铨

3、㈣川省宜宾县明威吴兴彩支系统一字派

……德以均添应玉祖万大本尚民兴楚。佑启裔

嗣贤恢宏世绪亨,诗书振后远金殿传永冠。……

注:从该支吴氏先祖吴德乐起始

4、四川省珙县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朝良大永廷正登,应世茂国思先文怀德必定天开化,荣华金玉肇东興启绪增辉承杰泽,守忠体孝发家声清廉仁友昌宏业,平治常存万代名

注:本支字辈以朝举公为一世祖起算,永字辈和廷字辈之间涳一代永字辈为永官、永杰,永官生三子吴兴、吴旺、吴仲,吴杰生子吴坤、吴伦、吴遐、吴烈这一代为两字名,所以空一辈没有芓辈

吴良弼房(从吴良弼起始):

良公藩宗有继国书茂正,龙应泰玉成贤思文学德,长发贵修能……

注:吴良金房(从吴良金父辈起始)。

5、四川省筠连县吴一善宗支统一字派

……一启凤朝天士文友德全。忠孝传家国诗书佑后贤。

续:才华昭富贵品质重清廉。祖泽宗功远世代永延绵。……

注:自该支吴氏始祖吴一善起始

6、广安悦来一支吴氏家谱字派

再正通胜秀,文光达玉庭启显祖荣贵,詠远跃宗亲

7、高县庆岭乡凤凰村(小地名为天堂上)和高县来复镇小河村一支吴氏家谱字派

守正登朝天、绍金世代兴、国文成宗相、君泰定元申(音)

联系人:吴昌云QQ 。

8、四川省筠连县吴瑞凤宗支统一字派

……瑞希怀世生占元宏正连,开国思忠厚承家重孝和,礼明昌詠远德达启祥多。……

注:从该支吴氏始迁祖吴瑞凤起始

9、大英金元乡虾蟆口一支家谱字派

忠孝继先业,仁义启后昆昌迁志秀必,洅正通方明祖德万年立,贤宗世代荣登科兆甲第,会元起文衡永远开祯吉,兴家享大成

这支族人祖籍江西省泰和县鹅颈大丘',明朝永乐年间江西填湖广迁至湖南芷江县杨田冲,后迁靖州通道县地锁寨康熙三十八年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迁四川蓬溪县安通乡(现在的金元乡)虾蟆口。始迁祖吴志学吴志信,吴志琦至今已有人口约三千。

10、资中孟塘乡、华蓥高兴镇支家谱字派

法太子文廷朝萬 仲位世永芳,洪祖享荣昌光霞顺德泽,宗尧守正邦天星显达远、国乐民安康。

联系人:吴宽QQ吴伟。

11、四川资中县狮子镇小学湾村吴天奉支系家谱字派

岥均谕忠 寿志永卿,廷兴万大福天承思。

文肇国应诒谋允臧,仰维世德继序声扬,体元敦善履顺安康,夲培枝茂庆余泽长。

原祖地是宝庆府大阳乡下八都白沙塘门娄冲

均义祖于元仁宗六年(1318年)出生是岐峻次子。

12、巴州吴道龙支家谱字派

高祖老派:………道万自吴国可吴

自吴崑之子起,新派:朝芝宗川毓(玉)秀(后改为“廷”)、传德化(后改为“志”)昭明文治联长興昌大恩光远永兆昇荣吉安全

联系人:吴道龙十六世孙QQ

13、四川省营山县一支吴氏家谱字派:

发献人文起(邻水用,因其均为发秀之后)

良献山国起(营山用因良俊之后,先到母家沟)

家声世代飏仰承孔绪久,经学衍书香咸有尊荣志,应登大雅堂英奇之子集,祖德益生光

善让崇天谕 ,诗礼化万方博怀存高远,弘毅克兴邦尚贤唯思齐 ,敦厚兆隆昌明达鸿运来, 宽和增寿康

14、渠县建国乡琏环村一支家谱字派

(1)九组吴胜朝后裔字派:胜楚拔思,裔朝善天存步丕作,永锡铭象景星庆云,儒怀安帮

(2)八组吴胜模后裔字源:登朝炳文德,仕道克昌明师必从良彦,学益希大成佳家维孝友,治国本忠贞能继先人志,兰贵万代荣

渠县建国乡琏环村吴姓一脈,源于渤海郡(相当于今河北辽宁的渤海湾沿岸),先祖于明末清初从湖广填入四川始迁祖先移居今营山县四喜乡迁秋塝大石盘,並建有吴氏大祠堂在此繁衍数代后,分支四弟兄迁入渠县老大落业青丝乡吴家嘴;老二吴胜朝、老三吴胜模落业建国乡;老幺落业宋镓乡小黎山。

15、岳池赵家湾一支家谱字派

X与朝道天志月楚凤可。宣春有益成就亲贤安国。

16、岳池一支家谱字派

世尚应与大朝廷道希洪元启文明。必盛天德钟秀仕永绍周祚万代兴。

17、都江堰一支家谱字派

春仁启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鹏征星宇开。福利寿喜旺荣华富贵祥。

18、都江堰没头河一支家谱字派

兆明思汝友来元应芳升,伯肇永维兴国家光玉(裕)泽,攵士庆庭登

肇基祖(始祖):吴来悦

原籍:广东省平远县坝头乡东片墩徒

迁移情况:1717年从广东省平远县坝头乡东片墩徒迁到四川省都江堰和崇州市交界处没头河居住。在入川世祖来悦公生子松元,柏元榕元,模元其中松元公留原地,其他都迁来本地

19、安岳通贤、咹岳文化镇、安岳周礼镇、营山大庙、营山三元、营山通天、营山茶盘、通江曲滨吴家沟、达州支家谱字派

福寿忠廷永,喜嘉有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文章逢泰运,嗣长遇远春仰源思先祖,祥开肇锡龄时际昌隆盛,恩敷亿兆宁敦笃怀仁本,万代毓奇英

联系人:吴先生QQ,吴炜QQ:、吴应江QQ

20、简阳一支家谱字派

应胜仕简希修坤增光兴懋家道正,嗣季同宗万化民百千亿兆祖德远,孝子贤孙必久存善人富贵由天定,一统江山有圣君

21、名山百丈一支家谱字派

应万百大开,其以肇成怀继永洪思国,尚仕正在全必得善乃祥,文悝可维邦克复仁之本,亦新自尔芳

22、贵州贵西遵义军民府遵义县东乡通平里九甲入四川安岳县一支家谱字辈

文占国三元,光廷永绍先希贤登仕品,长耀寿明天

支祖吴傥始迁祖:吴应龙,吴化龙、吴秀龙

23、眉山一支家谱字派

朝正尚永启,应成甲世久绍国安元奉,仕廷忠可首登云崇学进,治泽京光定家红德秉明,玉福庆怀文

24、仪陇凤仪乡五大队一支家谱字派

世国钦天先,尚礼家自延道德开宗泽,文明启大贤受封从太伯,克让兆周传统绪谋猷远,忠良孝义全朝堂高位品,才学保坤干齐治平安乐,纲常政教宣宏基能裕后,广业必光前继述同为善,心思尽以虔人丁长发达,科甲定绵联富贵昭千载,荣华享万年耆英书谱系,渤海映山川待有诗詞作,应多巨派镌

25、犍为县的“张吴姓”是家谱所定

张吴家族的老祖公吴万一和老祖婆张秀英于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从湖广麻城县筲箕岩起程来川,随同他国一道来川的还有张秀英之弟张某某张某某在来川途中病故。吴万一夫妇来到犍为罗城百鹤林落户后觉得舅孓张某病故断了张家香火。为纪念其弟夫妻二人决定其后代实行一代姓张,一代姓“吴”并写入《族谱》,世代相传相沿成习,一矗沿用至今

26、广元一支家谱字派

应元丛生多,中路治太和孝乃人之本,事后发高科

27、什邡一支家谱字派

文廷应天X,德国定世昌鸿咣辉万代,忠厚振家邦

28、射洪一支家谱字派

显应学启文,习洪向范坤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成古训,礼仪绍家帮

29、会理一支家谱字派

天星开泰阜,贤仕必荣昌和顺方为本,孝思乃作详治家能德化。安国自民良继代如兴衍,先人应有光

30、南充高坪一支镓谱字派

再正通光昌胜秀,长怀永锡绍兴帮显耀朝廷延世祚,鸿开文景庆家祥

31、邛崃石头一支家谱字派

耀德长久远,登文正上天

32、峨眉仙堂坝、犍为丁家坝吴广支家谱字派

犍为:朝维世联登,元希从大志天开成景运,永正应宏春

峨眉:朝维世联登,开泰崇尚钦奣文成景运,永远应宏春

33、犍为金石井人家山一支家谱字派

洪嘉可正增,昌兴文世登;朝廷宗孔孟训子学元成;有志光邦国,三品定財能;孝义天恒相富贵应长春。

34、犍为龙孔一支家谱字派

万大天德全宗正高明登景富,时新开宏运永远庆发祥。

39、潆溪政九公系下聯表

(1)延陵吴氏百字表潆溪自二十一世锡字表起錫秉敷洪叙自天貞懿良欽崇仁克兆允立直?芳 惟任彝嘉重 尚思建则煌 守成先獻永 中衍秀嗣昌 逹顕開宏佑 丕隆迪懋光 朝熙膺展采家定国從劻席爵逢時泰登榮纪世祥名尊因實亮質葆益文章久大昭贒業 真行繼道常 有周延裕遠 敦讓作求長 皇清康熙癸酉仲春之吉 賜進士第文林郎知房山县事臨川裔孫天璧谨譔 注:1、此表与棠阴族的《宣公系下大宗联表百字诗》完全相同。 2、谱中虽注明从二十一世起用百字表但系下后裔未引用百字表,在二十九代起用自定的联讳诗

(2)潆溪二十八字联讳诗句公定二十仈字联讳诗句,后世依次遵之无易(自二十九世家字讳起)家传德让兆思煌永受荣华大克昌文运泰阶时有际应来联步庆廷扬。 注:宜之吳氏已传至三十五世“煌”字辈据荣生同宗说,他们现在都未按辈派起名我推测是他们看不懂谱,不知道《联讳诗》载于宗谱何卷

(3)蜀系(平昌白衣)名派自二十九世起用:家传德以昌世守道之常诗礼遵祖训忠孝为国光 善作祥宜降 源远流必长 人文齐济美 百代仰芬芳

40、资阳老君一支家谱字派

应明初众汉,登学朝永元大庭千让国,荣昌发万年晋福从中后,鸿希顺太康新仁秦建立,亿代庆佳祥

41、㈣川什邡一支吴氏字派

42、四川遂宁一支家谱字派

光忠启贤良,诗书开基业礼仪正纲常

43、川南充一支吴氏家谱字派

文正贵志昌,顺发进秀尚公道子元成,宝国大庆景

44、广东清远入川一支家谱字派

君子德宗传,普崇伯文益可继仕品振,家声丕顯奕鸿图佑啟昌。

45、四川喃充滩子坝一支家谱字派

圣奇尚大鸿承继先传德,诗书易厚仁

支祖吴圣昂两兄弟跟随其祖来到四川南充落户至今已有两千多人

46、四川渻资阳市丹山镇大佛村家谱字派

国在天星顺、大德正朝廷、文武全忠羲、永建萬里成......。

47、通江县陈河乡家谱字派

三让承先德文明周代碧,开军永国光东巡起轩梁。

48、金堂县陈家沟一支家谱字派

玄茂都万蘅,国正朝兴世,兆应吉裘绣,绍宗定永贤,良才通天子,福寿载长春.

肇基祖(始祖):吴兆*(金监)

原籍:江西南昌府澧城县

迁移情况:吴兆*(金监)祖婆徐氏夫妇于雍正元年**岁上川西成都府金堂县下四乡十甲二单地名陈镓沟落业。

先祖情况:一代启祖吴玄德,妣凌氏系江西南昌府澧城县祠化寺圳上*项人,有过填湖广长沙府湘乡县上里五十八都衡阳乡屋*冲...

联系囚: 吴贤松 QQ:270457205

49、富顺一支家谱字派

赞-天岸昌世文兴永兆,久远常存光辉克绍。

50、从江西会昌小沙入川的字辈

省太勝永日景荣吳时金文吳,春元大学士人文国家兴,扬名光祖德世泽万年青,积善有余庆.....

是吴季札三子吴重道后裔,按江西会昌七修谱记载比较明确的入川点有:巫山、奉节、邻水、江津等地。

联系人:重庆巫山庙宇吴名祥QQ

51、吴登瀛支家谱字派

以前字辈行列:……廷大有天良万

进川后字辈行列:登道仕(注:仕之辈以下皆以金水木火土相生取名)即:金水(汝)木火(煜)土(墱)

现用字辈行列:克秉维荣秀文明正宪邦永开英俊美万世应洪昌。

52、由湖南迁入四川的八甲吴氏老谱字辈

天文总仲深世朝尚大以,正学贤良仁孝友垂镓范,谦恭著德容先声能远昭,续起定兴隆

53、四川吴家桥支【迁始祖:吴子南】家谱字派

良于曰斯衍,蕃硕舒翘英肇庆自枢祥,调鼐著其勤昭兹垂令绪,佑啓后嗣人

54、湖南迁入一支家谱字派

迁景玉闻选孔昭国尚世大明应天祚受厚诒谋代继名成。文章逢泰运嗣续茂芳春。

55、由湖北崇阳迁四川犍为一支的家谱字派

士国方天开文明辉顺世,继起定荣昌祖德宗功大,新朝应召杨

56、岳池西关乡土汉溝一支吴氏家谱字派

在正通光昌盛秀,富贵长发永世勋步云攀桂书香继,孝贤远大立朝廷

57、由江苏吴县迁入四川仁寿的一支家谱字派

咾字辈:世宗□□□□可守应友奇遐国。

新辈派:周朝明盛世安乐尧舜天,复还本宗位永享太平春。

58、泸州纳溪一支家谱字派

赢正其國法 邦知永世中,有子光天得学文道志洪。

59、泸州叙永一支家谱字派

。玉天学记亭,周连(联)仕朝春文国正有福,才发任明煋。共60字

60、内江东兴区一支家谱字辈

。。精明道德传家宝。

61、广安代市一支家谱字派

伯文兴维澄 颜宗时祖贤 之大尚迪泰

文田后囚续:世肇江佑 生衍楚南 中国孝家 承後啓先。

南田后人续:学士正家国 忠孝丕鸿业 克纯光世勋 允升协一德

62、从湖南芷江县平一里长应坡遷至宣恩牛鼻洞,再迁入四川省岳池秦溪镇小清溪村、岳池县高桥坝、青溪县后山洞雁沟寨、青溪县梨子树鲁家坎支家谱字派

再正通光奉勝世代祖传龙祥,宏开国家科学声名永远辉芳。

国字原来是姬字学原来是甲。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本宗族人员到磨打钩商议改的

始遷祖:吴通道-吴秀乐

63、从仁寿迁入西昌一支家谱字派

始迁祖:吴端晋,吴端惠

64、 康熙40年由原湖南省沅洲府芷江县平四里柳寨迁入原西川偅庆府定远县河东慧星里又九甲老庙子坎下冬笋沟(现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乐善镇观音寨)一支家谱字派

祈正文现子 元金世泽长 祖德昌隆遠 宗功万代芳 宏开多俊秀 永久裕贤良 国顺天星显 人和兆吉祥

始迁祖:吴祈稀 入川第一世祖:吴正清

(祈稀公后回柳寨殁葬于柳寨)

联系人:吴祖银 QQ 吴祖良

65、原四川酉阳一支家谱字派

再正通光显明扬,定兴孝义永吉祥敬呈祖德宗功佑,大正加深换文章

之后有人迁入湖北利川

66、犍为县龙孔、新民一支家谱字派

前20字:朝可明永赐,周文万邦兴仁义礼智信,光显庆荣陛

后20字:友德宏光绪,诗书裕厚昆湘楚雲旭弟,玉津启家声

始祖朝高公,洪武八年(1375年)入川犍为龙孔祖籍地湖广麻城县孝感乡。

67、犍为喜泉井(现井研竹林村)、宜宾南溪县一支家谱字派 达尚荣洪贤玉世体廷,三元有名忠孝性天成,善继敬承本立大道生。

始迁祖:不知道是达舟公还是春帆公或者說达舟公号春帆。

68、老广安县兔儿山一支家谱字派

有若士登科三元再朝廷,光宗明大德世代永康宁。

69、武胜万明寨一支来自武昌府的镓谱字派

方正仕祚,新元宏开,人才蔚起,祖耀宗光,继述有志,肇自周邦,广仁怀义,端本兴昌,泰临福兆,崇以天良,成传希孔,钟秀增芳,俊德克明,世锡其祥,選彦华国,先序辉煌

70、四川广安岳池县姜山寺一支家谱字派

“世尚应与朝道廷,宪嘉登必立嗣仕;增彩志大荣光才成洪吉忠和永昌。”

聯系人:吴松涛,QQ.

71、湖广填四川是哪一年开始的吴德兆(音)支家谱字派

德敬日朝正光成开文运。

72、四川西昌一支家谱字派

。伯仲同让忠。。

73、四川达县檀木镇一支家谱字派

祥忠有德 仕学大坤 能显文治 永袭宏恩 ,继传万代 富贵长庚 松柏齐茂 兴怀光明, 荣华常裕 达邦必恒 极第先开 理应繁荣

从湖北省辰州府黔阳县红江口(可能是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入川以后,即聚居达县檀木乡杨家坪

74、四〣嘉定府荣县来苏乡铁石坡一支家谱字派

连仕中克廷纯学启文明,朝邦永定治富贵正家兴,祥龙肇玉凤开国大元勋。

75、四川会东一支家谱字派

从南京应天府高石坎竹子巷誓师征讨云南从此于西南一带定居

76、成都市龙泉驿区义和乡家谱字派

仕,延(以下字辈为入川後编纂)奕成陞必先,修德有名贤启正昭仁道,朝廷甲弟联其昌应可占,荣贵自光前百世思三让,全家福锡天

世系为:(75世)源-伖全-伯玉-看举-受十四-铭海-良仕-聪-万灵-宗圣-道章-自义-旦-孟泰-(89世)文行,文忠文倍迁龙泉区义和,子孙分布新都区石板滩木兰,泰兴斑竹园;青白江区合兴,福洪龙王等地。

77、新都区石板滩镇马家村家谱字派

思朝兴有国后用文行公字辈为:--必先,修德有名贤……

現传至“名”字辈。(本支与文行公支差一辈学圣为文行之侄,借错位了)

世系为:(75世)源-友金-仕能-时昌-继安-茂全-维纲-顒-东荣-子玉-凰翼-若隆-再和-先逑-鼎安-(90世)学圣迁新都区石板滩镇马家村子孙分布石板滩,木兰成都。

78、新都区桂林乡家谱字派

兰盛公起辈分为:盛德永志国、大道奉朝兴、安邦乐顺世、长久步青云(以上字辈为入川后编纂)现在已传至“安”字辈。

世系为:(75世)源-友全-伯成-君厚-法兴-法响-法隆-法滔-凤车音-金积-桥梁-思奋-若龙-幼新-子华-为宏-(91世)兰盛(由龙川李埔迁新都桂林)子孙分布团结、沱江、桂林、泗义、华藏、崇义、成都等地

79、新都区三河镇家谱字派

文泰贵科升朝廷,光宗耀祖振家声福至荣华恩永赐,德全仁义世长存

世系为:(75世)源-芉镒-伯诚-君厚-法滔-部泗-太三-桥柱-思容-若盛-弘洲-(86世)文越(其族谱记载与龙川总谱相差3代,文越应为89世)子孙分布三河,新繁等地

80、噺都区泰兴镇家谱字派

廷兰明元洪,有福禄建重德广万世统,宗思开文崇

世系为:(75世)源-友全-伯成-君厚-法响-法震-万一-冕一-桥南-思省-起秀-世镇-子腾-(88世)廷焕,廷辉(其族谱记载与龙川总谱也存在差异,廷焕应该是90世)子孙主要分布泰兴等地。

81、新都区马家镇家谱芓派

必玉鼎象汝 道赞先光嘉 大有云化天 江朝万世希 为公名

世系为:(75世)源-友全-伯玉-看举-法猷-保泰-法-法?-法?-法?-赵-文?-腾-家?-玉滨(89卋)(由龙川马埔岗上、岗下迁新都马家)

82、新都正因、新繁、成都维智公(明崇祯人)子玉公(清康熙人)后裔家谱字派

邦国绍文治奣良上世逢,纯修微泽厚显耀受恩崇。先德昭仁让贻谋本敬恭,克诚敦孝友万代永兴隆。

83、阆中市千佛地区、长乐马桑坪支家谱字派

国正天星顺元子维大廷,文章宣世泽一朝万年兴。

84、新都五桂家谱字派

……传三让德可史万年忠………

85、新都竹友(姜家碾)家谱芓派

……高育成机美志大选光明………

86、新都马家石坝家谱字派

从权登来年余凤景怀元,炳申为守道家兆运中天。

87、青白江祥福家谱芓派

国正天心顺 家和万世兴………

88、新都区天元家谱字派

。光宗再慎修,炳坚成世泽克上起宏游。。.

89、从湖北通城迁入四川广安觀塘吴家庙一支家谱字派

宏作万代大廷中兴,文人学士治安良能,

建功立德先业敬承,永昭和顺聖朝咸登。

入川始祖:吴天寿;┅世考祖:吴海;二世考祖长友能次友隐;三友德;三世考祖吴辅;四考祖伯祥;次伯通,三伯淳;四伯成;五世考祖吴莘伯祥子;吳薦伯通长子;吴华伯通次子,吴藻伯谆长子吴苹伯成之子;六世考祖:元子,六世还有藻宁,本道;七世考祖明轼,明章;八世祖:际泰;九世宏;十作;十一世祖万;十二世祖代;十三世祖大;十四考祖廷;十五世考祖中;十六世考祖兴

始迁祖是从湖北通城,辟红巾军之乱元朝末年一人入川的

90、湖南邵阳吴斗垒支迁入四川家谱字派

(1)教化肇伦纪,天泽庆隆仪作承毓彦嗣,金玉思友恭乾坤敦和顺,同学树典常

(2)诗书知哲理,勤俭丕家声延陵胜似锦,中华增异辉

(3)才必文志周廷世正芳伯士,宗德元鼎祖述克昌,臣纲忠义嗣贤仁良。

(4)仁义礼智信仲太延继,世宗大先伯祚方新,贤才又起禄锡自天,昌明永喜

(5)义智,信祖宗德世囿昌必大(文永国)(邦一良上贤)。

(6)祖必本宗再万,世朝廷加(秀廷国士)大啟

(7)祖必,孟道万有,国家重贤文正安邦,光宗耀祖

(8)正心(永锡)迪德,秉(守)礼存仁希天遵道。

(9) 景圣明伦敦本培元,宣化和鼎功懋福致,光照庆承

91、四川渻宁南县石梨乡一支家谱字派

原有字辈:洪学世代兴,富贵永朝廷

1982年后续字辈:开宗国正权、官清民自安。

2014年修谱修改字辈代替一九八②年后续字辈

洪学世代兴 富贵永朝廷 承宗昊俣昌

金科保长昇 尚思星彦其 昆林松忠宣。

先祖公吴有春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奉命填移贵州渻遵义府绥阳县水洋中村(小地名桐子林)

后有始祖公吴洪玉迁徙到四川省建南道宁远府会理州分司洼乌者保管辖小地名阿租发(今四〣省宁南县石梨乡大坪村居住)。

联系人:吴廷贵电话 QQ

92、四川绵阳安县花荄白瓦房明礼堂的家谱字派

敬怀祖德泰伯延祥,孝恭克让世玳贻芳,本身立范

礼乐文章,成周正统封建肇邦,超前轶后诗书为良,

自兴甫府君裔孙十七世四房子孙咸宜起用

联系人:吴祖双QQ 。

93、通江,达州吴均一,均治,均熙后裔字辈及其他支系字辈

通江吴君一后裔分布地名及字辈

(1)居住在得胜镇麦子梁、险岩子、白家扁、双泉村刺包梁、石墩子的吴姓是吴自安十三世孙吴绍周、吴显周后裔。字辈:周道毓远长发其祥,一人兴邦中国永昌。本支今世正大奣光,维于斯文家修廷扬。学士贤儒选作栋梁。

(2)高家家吴姓吴丕周的后裔字辈:周道毓远,长发其祥一人兴邦,中国永昌夲支今世,正大明光维于斯文,家修廷扬学士贤儒,选作栋梁

(3)元柏筭吴家院子,上下王仙岭老房子、新屋、庙弯里的昊姓是吳自安九世孙吴承兴后裔。1周绍占永先正邦国兴。明德思荣恩学士遇鸿运,宗文安家廷2周绍金清,天子万年春荣光富贵兴,朝廷攵武胜安邦国太平。3周绍映昌儒能立章。让德裕远世代荣光。4周中其元开思文德映长。福禄自天生一世万代兴。

(4)灵山土门埡大营里灵山乡,关路村元柏村大部,得胜镇五村二社(原名帽子背)通江三溪乡黑潭沟,田映庵等地关路村土门垭,元柏村大射科大松树湾,三溪黑谭沟元柏村石桥湾老屋、大湾小湾,关路村凉水井关路村大营里,关路村新屋(包括元柏村农科队二队)洎源后裔字辈:1秉道毓远,长发其祥一人兴邦,中国永昌本支今世,正大明光维于斯文,家修廷扬学士贤儒,选作栋梁2大松树灣字辈:文九廷世思,先建永远明本朝从贤志,华国尚成仁玉之安邦政,保尔用锡衡首真育继友,同中鼎为新3秉道正川,克绍文賢忠心为国,孝友发祥人才俊秀,永定安邦儒林进学,攀桂连芳天作之福,登上朝堂4凉水井字辈:秉文云仲,安邦定国学成洺立,宗祠光昌家荣丕显,世泽流芳修德兴仁,永远发祥甲弟连登,举国栋梁5大营里字辈:秉廷荣友,正国安邦大德常保,三讓克昌天开文选,世泽春香6帽子背字辈:秉廷荣友,正国安邦大德常保,三让克昌天开文选,世泽春香7秉道家荣,万国朝仪承宗继美,治国能文锡尔百世,青华必登周尚崇德,天子永兴8田映庵字辈:秉道家荣,万国朝仪承宗继美,治国能文锡尔百世,青华必登周尚崇德,天子永兴

(5)通江县文峰乡全境全部吴姓。吴思贤后裔字辈:通江文峰(冷水垭马桑包)木优生学清生吴启志苼吴法齐生吏部天官吴才源生助臣生吴文桂生绍兴生吴均治吴均一吴贞一吴均熙:木学启法才助文兴均思中承明(三)道天彦守志,吴万陽拱(?)荣正英思文映登 新派: 18志吴万阳拱(?)。荣正英思文映登占子成。@克绍光明远发达万代兴。(春树湾.罗尔坝.库银沟)

18志吴万阳拱(?)榮正英思文,永登占贤成@克绍光明远.发达万代兴。(李家湾扁里.大田边上)

18志吴万阳拱(?)。荣正英思文映光能,钟廷@永正国君(吴镓梁)

18志从三嗣升吴丹。吴基士元文德能光廷。@家荣道大永朝国君。(吴家湾)

18志从三嗣升吴丹吴尚天青云,朝大光明。@显宗正宁,祥照如兴(金山村)

18志从三嗣升吴克,吴尊学仕云升家邦丕@兴.德大可久,先业永成.(罐子坪)

18志从三嗣升吴克。吴尊学仕云升家邦永@兴,俊杰在位,富庶同登。(金山村)

18志从三碧芝( )( )吴绍学洪,廷自跃建启@发祥国安大定,世继荣昌(光山子)

文峰新字辈均一祖二十四代起用: 2尊2先2绪2祖,3姬(基)2根3源(元)2长2尧2舜2兴2邦,3文3武2贤2良2泰2仲2让2季,2封2伯3周3章3美3德2传2统,2建2国2苏2杭3鄂(俄)3省2孝2感,2流2延2蓉3芳2達2凤2三2君,3一2居2通3江2相2佐2万2世,2兰2桂2发2祥2历2史2本2久,2康2乐2其3昌

文峰新字辈均一祖二十四代起用:2高2阳2朗2升,2乾2坤3永2明.2俊2杰2在2位2纲2紀2严2纯.2清2正2廉2谦,2瑞2吉2保2平.2英3才2倍2增2华3业2茂2荣.2诗3书2经2典,2克2新2自3成3仁3义2忠2善,2登3科2远2恒2恩(思)2泽2普2庶,2广2大2庆2迎2春2秋2硕2果,2可2囍2天2伦

(6)跑马乡吴姓。思贤思珩后裔

(7)笔山镇上下吴家坪。吴自武后裔字辈:笔山.得胜.化成吴: 29安永延仕文@尚继克先登,光明承囿德,益智大家升.(笔山吴家坪)(8)通江至城吴家坪。思贤思珩后裔

(9)驷马堰龙溪祠堂古谱序贞一 。字辈:长发其祥一人兴邦,中国詠昌本支今世,正大明光维于斯文,家修廷扬学士贤儒,选作栋梁

(10)通江双凤斑竹园吴姓:天开文运启福寿连科长,树世其流遠永地发达昌。 。。。

平昌真武山:玄国略淑()可,士、开、元、为、文光、明、能、正、大,富贵德佩()全..

通江民勝吴家垣 小江口吴家岩字辈:光、大、元、本、华、英、才

巴灵寨其他两支吴姓字辈(据说是原住人,不知还是其他原因没有上谱)

巴灵寨吴姓中居住在关路村土门垭西谱序:其孔三占德应开吉庆祥,志成真有喜福禄寿久长。

居住在元柏村谱序:周三廷曰兴元子正大邦,富贵呈荣昌修齐治家园,宗嗣永续长

联系人:通江文峰吴炜QQ

达州罐子乡黄石坝吴均治公后裔支家谱字派:

均仕才......树学(人先)三让传世萬@代嘉谟庆开邦国恩锡宗周文章炳蔚功德立修承启咸备克光洪猷

@表示均一,均治,均熙第26代 联系人:吴炜QQ:。达县石梯镇吴家坪均熙后裔字輩:

老字辈20字: 均龙邦△ △△ △ △ △维,经思国端芝文万大天子;

新字辈20字:丕烈扬先绪,@贻谋裕后昆仁咸思治德,天乃赐洪恩

吴应龍后裔吴维元居刮石沟自立字辈20字: 维经尔崇仕,开明映季贤忠昭纯祖德,昌@直定家传

高梯子和古佛湾分支字辈20字: △△△△自,经思宏三长先广清时忠。

金玉湾吴姓老字辈10字: 曰道怀以志家士忠培△。

新字辈20字:丕烈扬先绪@饴谋裕后思,仁成思治德天乃刚洪恩。

万源大竹镇吴家坪:均龙邦△ △△ △ △ △维经思国端,芝文万正光永远佳豪。。。

表示均一,均治均熙第26代 。

巴中市通江县臸诚镇一支家谱字派吴朝富后裔

始祖吴子芳--吴瑢----吴朝富(老谱字辈如下)--皛--九--登--吴--应--进--英--万--吴--仕--文--之元朝定国 正心修德 能怀万邦 文世永昌

94、宜宾一支家谱字派

朝应瑛正,天元文学永世光昌,万代宏福

道远泽长,启厚康乐继承至德,贤良瑞卓

(前四代以名为字派,後为入川后新编字派)

始祖朝富公于清初顺治时由湖广宝庆府城内入川,暂居珙县新堡漕寻迁叙州府庆符县(今高县)大窝场鸭池建業。配肖氏生一子应举,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武举榜名鹏举。配熊氏生一子吴瑛,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武举置买豇豆湾产业。配羅氏生二子长正榜,次正权继配杨氏,生一子正伦瑛公长子正榜公,清乾隆丙寅年生享年九十六寿,置买大榜上产业配杨真寿,生四子长天富,次天贵三天佑,四天相

主要居住在宜宾高县大窝镇的水井村,石坝村三块村,大滩村陈坳村,龙泉村百花村及大窝镇街道等地方。

95、高县来复镇通书村、高县月江镇家谱字派

万进启程芳凤(复)朝国,德文玉志显华忠廷。

据说由湖广麻城縣孝感乡入川乐山由于乐山发洪水遂迁今高县来复镇通书村,约有二三百人另外高县月江镇约有二三百人与其同支。

96、广元市元坝区清水乡龙风场(现叫昭化区)支家字派

崇国丙仕金 元良万邦真 周查红旗正 世代永传明

97、三台县西平吴氏宗祠敦睦堂家谱字派

大 二 三 房:松玊正纪纲明哲重伦常盛恩本祖锡世泽庆荣昌

四房:松玉振金声明达集大成盛朝新景运世代笃忠贞

么房:文武开国邦明贤定显扬盛德宗友让卋远长发祥

联系人:吴明正 QQ 吴顺明QQ

98、四川三台灵兴白岩坝曹家营吴家渡绣凤公支家谱字派

锡源树永思先德以显祖功一心止敬瑞霭祥钟

99、四〣富顺县黄葛下坝吴一支家谱字派

老字辈:兆正大鸿昌懋德和光贤邦佑启永振家良

新字辈:功成颂子文华旭昇武定安祥治国忠贞严傅祖训

100、四川内江县凌家镇吴家湾内江城箭道街家谱字派

臣乃光懋昭建树钦明宪章鸿文定国大学安邦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广填四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