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县新建一中文物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图片是哪年

宜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_豆搜网
宜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4
宜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年) 规划基准期及口径: 规划基准期为2011年,规划指标以2010年末的预计口径数据为基准. 规划时限:2011年―2015年 规划依据:
1.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昆政办[2009]65号); 2.中共昆明市委办公厅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昆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体系》等相关文件的通知(昆办发[2008]7号); 3.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二、三板块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意见》(昆通[2008]32号); 4. 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昆发[2009]19号); 5.中共宜良县委《关于编制宜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6.《宜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年规划纲要》(); 7. 中共宜良县委 宜良县人民政府《关于县域经济发展"543"倍增计划的实施意见》(宜发[2008]12号); 8.《宜良县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9年); 9.中共宜良县委 宜良县人民政府《关于工业园区"三年倍增、六年跨越"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宜发[2010]12号); 10.《关于宜良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11.《宜良县"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 12.《宜良县"十二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宜良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妥善应对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五年.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宜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提速增量、进位争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昆明市委、市政府对我县发展的要求,结合汤池镇托管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实惠最多的时期,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94.2亿元,完成规划目标79.83亿元的118%,年均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1.5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6亿元的259.4%,年均增长4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4.84亿元,完成规划目标3.89亿元的124.4%,年均增长2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90元,完成规划目标4639元的127%,年均增长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06元,年均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21.47亿元,完成规划目标14.28亿元的150.4%,年均增长22.6% .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预计调整为28.89:28.73:42.38. ――第一产业提质增效.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高效精品农业转变.全县共有各类农业生产、加工企业50多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02个,规模生产经营大户220户,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达27家;加快推进传统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基本形成了以生猪、鸭子、奶牛三大产业为支撑,蛋禽、肉羊和肉牛等多种产业并举的畜牧业生产格局. ――第二产业活力增强.坚持"建平台、引项目、强服务",着力推进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提档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引进金珠水泥、红狮水泥等一批重大项目,完成阳电公司2*30万千瓦机组扩建、巨利达钢铁及汇江水泥等一批传统企业挖潜技改项目.全县工业企业达1364家,其中:规模以上47家.非公经济增加值42.9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6.5%.形成了能源、冶金铸造、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格局.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餐饮、住宿、商贸为主的传统服务业稳步提升,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中介机构等现代服务业初步形成.华侨城、云岭山、凹子山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九乡风景区升格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成功打造"旅游文化花街节"、"中秋烤鸭美食节"等知名文化节会品牌;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全县商品房竣工交付使用面积达到90.4万平方米,增长了5倍. 3.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北片区、东片区、南片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新建(改造)城市主干道10条,全长7656米,城市主要道路达30148米,城区供水普及率达10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8%;城市综合整治强势推进,开展了老昆石公路沿线整治,"四创两争"工作快速推进,县城绿地率达37.7%,绿化覆盖率达42.7%;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0.4平方公里.完成了玉泉广场、时代广场、万家凹生态公园、宜良园博园、宜良一中、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建设,体育场馆、客运中心、垃圾生化处理厂等项目稳步推进.全县水利化程度达到73%,解决农村17.45万人和6.6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全面完成311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完成县乡客运站建设11个、渡口改造4个.各乡镇集镇道路、环境绿化、农贸市场、停车场等设施不断完善,集镇功能日益增强. 4.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五年来,累计实施科技项目56项,共获得专利授权242件,绿色食品认证12个,著名商标8个,7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荣誉称号.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宜良一中迁建及高职中改扩建工程投入使用,完成38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启动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力度,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完成11个乡镇卫生院建设,新建、改扩建133个村卫生室.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完成8个乡镇文化站、113个村(社区)文化室及76个农家书屋建设.计划生育、全民健身、扶贫开发、广播电视等事业健康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83‰;完成"数字乡村"及全县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全县广播覆盖率达到99.5%,电视覆盖率达98.8%.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富有成效,连续五次创建为"云南省双拥模范县".扎实开展平安宜良创建工作,全面落实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 5.民生状况持续改善 实施"两后双百"和"三就三百"工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促进城乡就业.五年来,全县共提供就业岗位6100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共5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4%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19万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农村低保全面启动,农村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开始启动.完成廉租住房建设1528套,建筑面积75594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住房166套,建筑面积13280平方米.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完成103个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工程,完成95个整村扶贫建设,解决了9000人的温饱问题,巩固提高了1.9万贫困人口生活水平. 6.投资环境逐步优化 集中开展了软环境建设活动,建立"三最三严"制度,打造"三最四低"软环境,推行"一线工作法",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明显提升.法治宜良、平安宜良、诚信宜良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四创两争"和"四全"工作,完成绿化造林14180亩,加大了以阳宗海、南盘江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万元GDP综合能耗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均完成目标任务.五年来,共引进外资项目11个,实际到位外资5250.9万美元;引进市外内资项目214个,实际到位内资83.3亿元人民币. 7.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深化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革5户.全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了五大投融资公司,通过银行贷款、BT、BOT等方式融资31.61亿元,储备土地5945.46亩.成立县乡便民服务中心,全县行政审批事项由226项精简到63项,收费项目由原来的90项精简到67项.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民办学校建设,发展民办幼儿园及中等职业学校共计24所.推进三个医防分设改革试点,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发展民营医院3家.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成了第四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完成了撤乡并镇、撤乡设镇及乡镇区域界限重新划定工作;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集体林权确权面积132.1万亩,确权率98.5%.完成纪检监察派出机构统一管理体制改革. 宜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标执行情况 (年) 序号 指标年 "十一五"规划指标执行情况 2010年预计数(含汤池镇) 5年年均增长(%) 规划 目标数 完成目标 比例(%)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6.13 82.45 94.2 15.3 79.83 118 第一产业(亿元) 14.77 24.45 27.2 13 17.03 159.7 第二产业(亿元) 13.7 24.06 27.1 14.6 25.36 106.9 第三产业(亿元) 17.66 33.94 39.9 17.7 37.44 106.6 2 人均生产总值(元)
3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 32 29.6 28.89 第二产业(%) 29.7 29.2 28.73 第三产业(%) 38.3 41.2 42.38 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93 3.83 4.84 20.1 3.89 124.4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43 25.64 41.5 45.2 16 259.4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75 16.59 21.47 22.6 14.28 150.4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90 12.2
粮食总产量(万吨) 17.92 18.38 16.87 -1.2 17.6 95.9 10 实际引进市外到位资金(亿元) 4.34 19.55 25.66 42.7 11 实际利用外资到位资金(万美元) 5 9.8 201.2 12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58 75 80 85 13 人口自然增长率(‰) 4.31 3.62 2.83 6 14 年末总人口(万人) 40.9 42.9 42.34 15 城镇化率(%) 10.7 30.2 33.5 30 16 全县森林覆盖率(%) 46 46.7 46.9 50 17 城镇登记失业率(%)
2.82 2.44 ≤3 18 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
1.847 1.53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86.68 99.51 100 90 20 广播电视覆盖率(%)
98.95 说明:"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2010年预计数包含汤池镇.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用地、信贷等要素瓶颈制约将逐渐增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 ――东南绕城及轨道交通建设.随着昆明绕城高速外环(东南绕城线)的规划建设,宜良将作为昆明东部交通枢纽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横向连接嵩明、澄江,纵向连接昆明市区与石林,将大力提升宜良的区位优势.目前,昆明市已启动"昆明都市区轨道交通概念性方案研究",新建的市郊城轨线,将开通至宜良的放射性市域(卫星城)轨道交通,宜良将进入"轨道经济"时代.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国家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已明确把滇中经济区作为重点开发地区,并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项目倾斜的力度,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对地处滇中经济区核心地带的宜良来说,进一步争取国家支持,加快自身发展,机遇十分难得. ――"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宜良是昆明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以及连接沿海城市的重要节点.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宜良也将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前沿地区.按照昆明"14419"发展战略,宜良属于四个辅城之一,二级城市,是经济高效化、社会文明化、环境优质化、管理科学化的适宜人居的昆明城镇网络体系的核心圈层. ――昆明市工业转移战略的实施.由于滇池生态环境治理的需要及行政中心的东移,滇池流域内的产业要进行相应的转移,在整个市域空间的产业调整中,我县以其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空间,成为主城昆明"退二进三"的主要承接区,为产业向我县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机遇. 2.面临挑战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未解除,经济增长下滑的压力不断增大,市场需求减弱、工业品价格大幅波动、经济发展支撑条件不足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今后的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宏观环境看,我县既面临发达地区和周边县区的激烈竞争压力,又因国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能源价格攀升,传统产业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从自身条件看,园区建设起步晚、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工业基础薄弱,支柱产业不多,经济总量低,财力不足,实现跨越发展压力较大;农民增收制约因素较多,"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发展性资源特别是人才短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乏力;外向型经济水平不高,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缺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水平有待提高.这些困难和问题将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创造条件,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机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123456"发展思路,加快"昆明东部新区"和"宜良花乡水城"建设步伐,加速推进全域城镇化.通过5―10年的努力,力争将宜良建设成都市区内正在崛起的以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昆明东部新区,全市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工业产业的重要承接地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美食王国.休闲天堂".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规划预期,是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预期.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1.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 2.群众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9.29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40平方米;行政村公路硬化率100%,公交出行分担率40%;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100%;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7.37岁. 3.城乡社会 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5.4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15.4万人,城镇化率达43%以上,县城绿地率4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达9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100%;全县森林覆盖率49%;万元GDP综合能耗控制在1.4吨标准煤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9618吨以内,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600吨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公民平均受教育11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每千人拥有职业医师1.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三)发展战略 ――打造"花乡水城". 突出区位优势和地域特点,抓好"产业提升、规划引领、土地开发"三大环节,解决好区域与城镇、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的协调发展,加快县城开发管理,推进狗街、马街、九乡重点城镇建设和旅游小镇建设. ――构建三大产业体系.以集聚新型建材、冶金铸造等优势产业,培育再生纸、家具园区,壮大新型工业实力;抓住农业产业"东移北扩"战略,建设东西部高效农业产业区的发展机遇,构建优质粮、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带,建设现代农业物流园,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以昆明打造石安黄金旅游线路为契机,整合九乡、南盘江流域、农业观光和温泉资源,拓展周末游、节庆游、美食游和生态游等,推动休闲旅游小镇建设,做大休闲旅游产业. ――加强规划引领.以"三重四集中"为方向,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强化"五规合一",突出土地规划利用,做到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储备规划服从于城市建设规划,使县城规划区建设用地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积极构建四级城镇体系规划,推进全域城镇化;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做好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突破土地、融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环境等要素制约,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城市开发及社会事业等;以交通节点建设为契机,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创新发展通道经济.同时,重视人才、技术的引进. ――重视环境保护,提高生活质量.以水资源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改善、落后产能改造为重点,抓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循环和集群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解决好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环境.以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建设为根本,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突出政府服务职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 宜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标 (年) 序号类型 指标名称 宜良县"十一五"规划 指标情况 宜良县"十二五" 规划指标 市委、市政府下达宜良县全面小康 社会目标 (2015年)
2009年 完成数 2010年 预计数(剔除汤池镇后) 2015年 目标数 年均增幅%
1 经济发展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2.45 68.06 125 13 114 2 第一产业(亿元) 24.45 22.58 33 8 3 第二产业(亿元) 24.06 15.73 35 17 4 第三产业(亿元) 33.94 29.75 57 14 5 人均生产总值(元)
35950 10 ≥31432 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83 3.76 7.56 15 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5.64 24 89.1 ≥30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6.59 18.66 42 18 9 群众生活指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9643 10 ≥20000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85 10 ≥8000 11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39.29 ≥27 12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
40 ≥40 13 行政村公路硬化率(%)
100 100 14 公交出行分担率(%)
40 ≥40 15 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100 100 16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77.37 ≥75 17 城乡社会指标 县城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9.8 10.4 15.4 18 县城人口(万人) 8.05 9.5 15.4 19 城镇化率(%) 30.1 33.5 ≥43 ≥60 20 县城绿地率(%)
37.7 40 ≥40 21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达(%)
≥95 22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100 100 23 全县森林覆盖率(%)
49 ≥55 24 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 1.59 1.53 ≤1.4 ≤0.84 25 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吨)
19618 26 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吨)
1600 27 人口自然增长率(‰) 3.62 3.64 ≤5.5 28 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 ≥10.5 29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75 80 90 ≥90 30 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人)
1.2 3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99.51 100 100 100 32 城镇登记失业率(%) 2.82 2.44 ≤4 ≤4 说明:"十二五"规划目标,是以2010年预计数为基数(剔除汤池镇)进行测算. (四)产业布局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以城镇为中心,交通干线为纽带,沿路依江布局,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都市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形成"一城一带三区"的产业发展格局.
1.一城 宜良县城.宜良县匡远镇是宜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宜良作为新昆明的辅城之一,围绕打造"花乡水城"的目标,抓紧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将南盘江汇东桥至陈所渡团结桥段打造为县城景观河道,重点完成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发挥其中心城镇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带动周边乡镇和全县实现跨越式发展. 2.一带 南盘江旅游带.南盘江由北向南穿过宜良,通过实施南盘江综合整治,将南盘江打造成集绿化、美化、防洪、灌溉为一体的生态景观河道及休闲旅游长廊,依势造景,开发水上娱乐项目和建设沿江休闲美食带.在汇东桥上游,着重打造以柴石滩水库为主的高峡平湖景区,以漂流、蹦极、探险、野营、郊游等旅游产品为主;在汇东桥下游至狗街集镇,主要打造南盘江文化休闲长廊. 3.三区 北部特色产业发展区.主要包括九乡、马街、耿家营3个乡镇.在提升九乡以溶洞风光为代表的岩溶地貌景区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林果、山地蔬菜和特色畜禽养殖,努力把山区建成绿色、无公害种养特色生产基地. 中部综合产业发展区.主要包括北古城镇和匡远镇.农业:主要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在提升优质水稻种植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花卉苗木为主的优势产业,努力构建优质稻产区和蔬菜、花卉苗木基地.工业:重点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工业企业入园发展,加大对建材、农产品加工、冶金化工、饲料加工、箱板纸包装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工业龙头企业.服务业:重点抓好宜良县城旅游中心建设,旧城改造突出开发旅游资源,做好岩泉风景区、文庙、老街老城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新城建设突出"花乡水城"主题,建设商贸文化休闲旅游中心,高起点打造南盘江生态旅游带,开发一批休闲旅游产品,鼓励发展美食产业. 南部生态产业发展区.主要包括狗街镇和竹山镇.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旅游,开发丰富的地热水资源,发展以温泉为载体的康体养生旅游,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开发不同档次的乡村度假游和庄园体验游,以及以野生食用菌、特色养殖业为主的美食游活动. (经济发展布局图) 三、"十二五"发展重点 抓住国家和省市实施产业调整的机遇和昆明东部新区的定位,树立"承接主城、服务主城、融入主城"的理念,根据地域资源特点,以打造"花乡水城"为目标,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完善辅城功能和主动承接主城产业转移,全力推进 "三重四集中"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一)全力推进工业突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始终把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做大工业总量,提升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工业发展体系,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二五"期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2015年,力争引进2―3个世界500强企业或国内500强企业. 1.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全力推进工业园区"三年倍增、六年跨越"行动计划,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资源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引导园区向特色化方向发展.一是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按照"一园六片"的产业布局,合理规划不同的工业片区,安排不同的产业项目."十二五"期间,集中力量抓好"一园六片"的土地收储、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项目引进.北古城工业片区,规划面积14.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优质水泥、冶金铸造、饲料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片区,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禽、蛋、乳制品、蔬菜加工、干果等;东山工业片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淘汰小企业,以规模化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家具工业片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着力培育家具制造、板材加工、五金配套等;抓紧启动箱板纸包装产业片区,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培育以箱板纸包装为主的加工产业;抓紧启动木龙片区的布局规划和土地收储,为大项目引进打好基础.二是突出特色,整合要素.工业园区建设应着力发展特色工业,积极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导和形成多元投资主体,集聚特色工业所需的各类要素,形成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相匹配的优势产业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降低入园企业的投资成本;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为项目业主提供全方位服务,建立健全技术、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机构,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2015年,争取在省级重点工业园区中经济总量排名前15位. 2.培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为支撑,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创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坚持特色引导发展,在重点产业选择、支柱产业培育等方面,立足特色资源,把握独特优势,重点抓好五大产业的打造,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优质水泥为主的建材产业.利用丰富的碳酸盐资源,承接昆明产业转移,整合水泥生产企业,大力发展旋窑水泥生产,做大做强水泥产业,延长产业链,扩大建材产业规模.重点支持红狮水泥日产4000吨熟料及配套9MW余热发电工程建设,金珠水泥日产2500吨熟料二期及配套9MW余热发电项目建设,盘江水泥日产5000吨熟料配套9MW余热发电,宏源集团年产70万立方米加汽混凝土砌块项目建设,支持年产300万米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200万米预制管生产线项目建设.逐步建成年产值23亿元的建材产业基地. ――以冶金铸造为主的冶金化工产业.依托现有冶金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打造冶金铸造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巨利达钢铁公司年产60万吨锰钢和50万吨高强度钢生产线建设,积极引进云铜冶炼厂搬迁项目,依托云铜资金、品牌、科研、技术、市场等优势,整合本地资源.力争形成年产值43亿元以上的冶金铸造产业.支持神农汇丰、东升冶化、精奥化工等龙头企业,发展碳氨、尿素、液氨、过磷酸钙、重钙、硫酸及精细化工产品;加大神农汇丰、宜大化工技术改造,神农汇丰原料煤本地化煤气化改造.力争形成年产值10.86亿元以上的化工产业. ――以饲料加工为主的饲料产业.利用北古城片区交通、区位优势,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引进全国50强饲料企业,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至2015年,将宜良县饲料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产能达到200万吨/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西南最大饲料产业基地. ――以箱板纸包装为主的包装产业.以环境保护达标、清洁生产为前提,加快狗街箱板纸包装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大型箱板纸包装企业,整合现有造纸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扩大经济价值较高的新闻纸、白卡纸、挂面纸的生产能力,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扩大和改造真龙造纸厂生产规模和加工工艺,提高真龙纸品质和市场占有率;大力支持日发塑业年产3亿条编织袋生产线项目的建设.至2015年,力争建成年产值9.94亿元的云南省箱板纸包装产业基地. ――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特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特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高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烤鸭软包装、鸭绒制品等加工带动鸭产业链的延伸;以蔬菜深加工、乳制品生产带动种养业的发展;以板栗精深加工为主带动林果业发展.加快农产品加工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李烧鸭、水笑鱼扩规模、创名牌;支持青美蔬菜公司等扩大基地和出口;支持滇王食品发展壮大,扩大宜良板栗种植;支持年产1万吨果蔬汁饮料生产线建设.形成年产值9.35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3.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是在已经形成的建材、冶金、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基础上,引导集成创新,以信息化技术带动装备、工艺水平的提升,不断推出集成技术支撑的新产品.二是重视工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给予企业一定的特殊政策,形成有利于工业企业发展的多层次、高素质的适用人才体系.同时,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化工、矿产开发、建材、冶金和造纸等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技术水平上档升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培育新的增长型战略行业.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为造就新的支柱产业奠定基础.四是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放宽非公中小企业市场准入注册条件,搭建中小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同时,加快集体企业改制步伐,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优势企业的分工协作体系;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采取会员制的运作模式,对需要贷款的会员企业,由担保公司向银行出具担保,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力争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8%,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税收总额年均增长16%;从业人员达到6.52万人. (二)突出优势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宜良是滇中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围绕昆明辅城定位,以面向云南,服务昆明为宗旨,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努力建设城郊型都市农业."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 1.优化产业布局,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农产品基地是农业工业化的"第一车间",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2015年,建成17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7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8万亩林果基地;全县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150个,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1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力争达到40%以上. ――坝区高效农业产业区.主要在宜良坝子.以巩固提升优质稻、蔬菜生产为基础,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畜禽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优势产业,努力构建优质稻产业带,蔬菜、花卉苗木产业带,畜禽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带.2015年,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0户,力争省级龙头企业达4户,争取每个优势产业培育或引进1―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及地方名特优产品,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 ――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区.包括九乡、马街、耿家营、竹山以及匡远镇、狗街镇、北古城镇的山区村委会.在稳粮、优烟的同时,重点发展畜禽业、夏季蔬菜、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果、啤酒大麦,把山区建成全县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构建粮、烟、林果产业带,山地蔬菜产业带,畜禽养殖产业带.抓住"一湖两江"禁养机遇,主动承接养殖业转移,建设优质生猪、鸭子、奶牛产业基地. 2.围绕重点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以培育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延长产业链为重点,稳定提升粮食、蔬菜、烤烟三大重点产业,重点突破花卉苗木、林果两大特色产业,巩固生猪、鸭子、奶牛三大支撑养殖业,加快推进蛋禽、肉羊和肉牛等特色养殖业发展,做大做强"米袋子"、"菜篮子"和"肉袋子".围绕粮、菜、花、果、鸭子、生猪、奶牛、烟等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蔬菜、青蚕豆、鲜食豌豆、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培植优质农产品种子、种苗产业,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优势和特色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90%以上. ――以水稻蔬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巩固"滇中粮仓";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扩大蔬菜和青蚕豆、鲜豌豆、甜玉米等品种种植规模,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按照现代烟草建设的要求,加快云南省烤烟科研示范基地建设,着眼提质增效,稳步发展烤烟产业;培育壮大花卉苗木、水果等优势产业,全力推进花木大世界及出口花卉示范园建设,培育农业经济增长点.全县年粮播面积稳定在39万亩以上,粮食总产保持在14.7万吨以上;蔬菜17万亩,总产35万吨,产值达3亿元;烤烟9万亩,总产1.35万吨;花卉苗木7万亩,产值达10.5亿元;水果2.5万亩,总产2.25万吨,产值达5625万元. ――以鸭子生猪为主的特色养殖业.继续发挥宜良养鸭传统,提高科技含量,实现规模化无公害养殖,完善产、供、销和配套服务健全的鸭产业体系;抓好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引进优良品种,推进瘦肉型猪产业快速发展;抓好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全县种鸭养殖小区达15个,商品鸭养殖小区50个,鸭子年出栏达到2000万只,力争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鸭产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力争建成100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规模养猪场户达到3000个,生猪出栏78万头,其中瘦肉型猪占90%以上,养猪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全县奶牛存栏达2万头,鲜奶产量5.5万吨,奶业总产值2.5亿元.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惠及广大农村的人畜饮水安全、乡村道路、能源建设、环境整治和农村新居工程等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十二五"期间,力争启动海马箐等3座中型水库、大平滩等6座小(一)型水库和靖安哨等7座小(二)型水库建设,力争完成2座小(一)型水库、51座小(二)型水库、97件小坝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争兴建1.5万件五小水利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42.41平方公里;基本解决14.180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推广以节水为重点的农田灌溉系统改造,力争立项并启动柴石滩水库大型灌区和海马箐中型灌区建设.抓好国家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实施新一轮农业开发工程及中低产田和水浇地、坡改梯改造,新建高标准农田14166万亩,实施中低产田改造13.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1万亩.实施路网改造162公里、路面硬化440.8公里和自然村公路1121.7公里,90%以上的村委会通客运班车,80%以上的乡村公路建有客运招呼站;新建沼气池2700口,节柴改灶4500眼,配套进行改圈、改厕、改厨,大力推广秸秆气化、太阳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 4.加大财政投入,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全面落实各级出台的惠农政策,健全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家电下乡、汽车和摩托车下乡等政策;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业服务"三农",增加对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田水利、产业配置、扶贫攻坚、劳动力转移、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普及与创新,力争推出6个新品种、5项新技术,不断引领农业升级换代;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机制,在全县7个乡镇、80个重点村委会和主要农贸市场建设农村信息网点.2015年,完成25万人次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增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5万人.根据产业化发展要求,每年争取发放1500万元小额扶贫贷款,扶持户农户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实施132个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抓好改土、治水、通电、通路和绿色工程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完成九乡三角洞等四个自然村 461户1568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2015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让全体农民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 突出旅游引领作用,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以国家级九乡风景区为龙头,构建"一个中心、两大片区、五大产品"的旅游发展格局,着力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商贸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和南盘江文化旅游带,提升九乡风景区的档次与品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满足都市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着力构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以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 1.统筹规划,构筑旅游发展新格局 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按照建设大旅游的思路,以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产业体系为核心,重点抓好"一个中心、两大片区、五大产品"的开发建设. ――建设一个中心.县城旅游中心.依托宜良处于昆石黄金旅游线必经之地、昆明45分钟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以县城为中心,以打造"花乡水城"为主题,以交通干线为纽带,沿路、依江布局,统筹规划,完善县城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建设集观光、休闲、购物、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商贸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区. ――打造两大片区.一是九乡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167.14平方公里,按照"一轴、两片、六景区"的布局结构适度开发,加快对马蹄河、麦田河、柴石滩水库的开发,积极申报国家5A级景区、世界级地质公园,加快推进宜九二级公路和九乡旅游小镇建设,促进景区由单纯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休闲复合型转变.二是南部生态旅游区.依托南盘江风景河段、地热资源、生态农业、花卉苗木基地、小哨森林、竹山总山神、野生菌等资源,开发乡村、生态农业、休闲、漂流等旅游项目,建设沿江生态旅游带.吸引昆明及周边城市居民,带动沿江乡镇旅游业的发展;完成北羊街至狗街温泉旅游带专项规划、南片区生态旅游规划. ――开发五大产品.一是观光旅游产品.以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为一体的九乡风景名胜区为主体,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旅游开发转变;同时开发与溶岩景观相关的旅游产品,发挥主体旅游产品的带动效应.二是康体度假旅游产品.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开发南盘江漂流和大众SPA温泉,以吸引昆明周边居民到宜良休闲、养生旅游.三是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森林公园体验、徒步森林越野、探险、科考、野餐露营、垂钓、赏花、摘果等生态休闲旅游项目,让游客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和野趣.四是美食购物旅游产品.依托特色农副产品和地方名特食品,着力打造土特产品购物地的品牌,在县城旅游中心和主要景区景点,建设美食购物街,打造全市知名、辐射全省的美食土特名产购物县.五是文化旅游产品.以宜良文庙为龙头,优先开发法明寺、段氏宅院、明城墙遗址等怀旧旅游产品.以九乡风景区史前文化博物馆、宜良本熊博物馆、高木舍艺术馆为基础,进而注重修学类旅游产品的开发. 2.以旅游产业为龙头,促进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突出旅游产业的引领作用,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强化政府主导、实行市场运作、动员社会参与.一是提升传统服务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加强旅游交通、旅馆、餐饮、商贸及娱乐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 抓紧实施"九乡―县城―狗街―竹山"旅游环线及周边支线建设,为我县旅游发展提供通畅的交通条件.重点规划建设宜良县城美食街,荟萃国内各大菜系,形成菜品丰富、风格各异,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菜品体系;建设南盘江沿线美食带,重点抓好"金泽苑"等高档服务项目建设,推出宜良地方民间传统风味小吃;建设乡镇生态美食点,在生态环境好、餐饮特色浓的乡镇,积极发展生态餐饮美食,举办美食活动;建设宜良美食配套园,发展与美食产业相配套的服务体系,特别是发展为美食产业提供无公害、绿色、有机的主要原料和独具特色的食品辅料生产.二是培育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结合"花乡水城"的打造,构建网点布局合理、业态结构优化、流通方式多样、服务功能完善、地方特色鲜明的现代商贸物流网络.重点抓好宜良果蔬物流园、宜良苗木农产品商贸物流中心和国家级出口花卉示范园等项目建设,为"滇中旱码头"再创辉煌打下坚实基础.――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挖掘古人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等资源内涵,优先发展休闲养生、文化演艺业、体育产业、艺术培训业,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推进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民族节庆活动、民族歌舞、民俗风情展演和民族特色饮食等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宜良文化产业层次.制定扶持创新型文化企业的相关政策,培育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导向的数字内容产业,积极引进和打造一批艺术创作、产品设计、广告策划、动漫、网络游戏等创作企业.――信息服务.加速信息体系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运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将信息元素融入到工业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建立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壮大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推进信息技术在商贸、旅游、物流、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宽带通信网、新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建设,促进三网融合;以电子政务网络、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全县的信息化进程.――中介服务.培育和发展法律服务、职业介绍、家政服务、资产评估、房地产中介、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环境评价、旅游服务等各种商务中介服务项目,注重中介经纪人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2015年,基本形成运作规范、行业功能日益完备的现代社会商务中介服务体系. 3.创新管理机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依靠民资民力,规范建设一批特色专业街市、宾馆酒店,做强房地产业.不断调整住宅供应结构,完善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高层次住宅供应体系,一手抓商品住房建设,一手抓保障住房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以东城区乡鸭湖、千亩人工湖、宜良国际新城、东门广场、汇东路沿线及美女山片区开发为重点,发展商品房94万平方米.同时,发展房屋交易二级市场,规范物业管理.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走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的道路,推进房地产融资方式创新,大力推行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许经营权转让,吸引民间资本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以工业集聚区为依托,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发展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条,特别是在建材、装饰等领域,培植品牌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努力发挥房地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作用. (四)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速推进全域城镇化 围绕打造"花乡水城"的目标,统筹推进"三重四集中"工作,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健全城镇服务功能和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县城集聚、生产、流通、服务和带动功能.到2015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86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平方米以上;县城绿地率达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城镇化率达43%以上. 1.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完善城镇规划体系 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龙头,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提升城市总体形象.围绕"昆明东部新区"的定位,以全域城镇化试点为突破口,以县城规模扩张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在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同时,全面启动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交通、水系景观、地下空间管网、商业业态等专项规划,完善乡镇总体规划,加紧编制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近期建设规划用地范围及重点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把县城规划区建设用地扩大到50平方公里,构建"县城中心―县城副中心―重点乡镇―生态乡镇"四级城镇体系,深入推进小城镇开发五年提升工程,形成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城乡体系."十二五"期间,7个乡镇实施统规统建,每年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300 户,实施农村迁村并点200户,建设小康示范村1-2个. ――县城.全力推进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实施"四纵、四横、两环、四片、两城区"建设工程,构建主城区外部成环、内部成网的道路交通体系,增强城市交通功能,带动道路沿线土地升值.启动振兴街、匡山街、里仁街、清远街四条街范围内的旧城改造,按照"拆除重建一片,打扮一片,打通三条路,亮出四条河,改造提升几个农贸市场"的总体要求,拆除振兴街、匡山街、起春路、清远街四条道路方格范围内的旧城核心片区;在永安路、永昌街四个街口新建门楼牌坊,并进行亮化、美化、道路改造,力争建成宜良对外开放的中心餐饮、娱乐街区;打通花鸟市场连通振兴街、清远街连接起春路和环城西路两个堵口;拆除西门河、小直河、六十铺河河道上及两侧的临违建筑物,河道两侧各后退20米,打造河滨林荫大道、休闲广场;改造提升匡远综合商场、匡远村二商场、发达农贸市场,同时盘活客运站、蓬莱停车场、宜良宾馆等闲置资产,打造独具特色的县城核心商务区. ――乡镇.以规划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强以公路交通、生态环境、电网优化、市场活化、通讯网络化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小城镇经济.县城副中心―北古城镇,重点发展特色工业,全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依托园区布局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发展与园区配套的商贸、物流、餐饮、地产等服务行业,实现与园区共同发展.重点乡镇―九乡乡、狗街镇、马街镇.九乡乡:全力支持九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设,积极发展度假、休闲、娱乐等旅游服务,开发优美的自然风光,挖掘少数民族风情,建设特色浓郁的旅游小镇;狗街镇:努力开发小哨生态旅游、南盘江观光、玉龙陡坡寺、地热资源,形成以野生菌、温泉水为主要特色的休闲康体生态旅游小镇;马街镇:以交通节点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强化市场建设,创新发展通道经济.生态集镇―耿家营乡、竹山镇,重点发展优质农特产品,积极发展粮食、蔬菜、水果、木材等产业,形成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生态乡镇,成为昆明的"氧吧"、"休闲花园".同时,合理规划中心村和农村集中居住点,推动村庄布局结构调整,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良性互动.居住新区建设要在交通、水、电、气和教育、医疗、文化、市场建设等方面与城镇融合对接,并从管理体制、产权制度、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纳入城市管理范围,推动集中居住新区向城镇社区转变.村庄规划建设要以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为载体,多层次开展"九有目标村"创建.
2.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服务功能 道路交通是城镇体系的动脉,加快县级乡村公路改造,构建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同时,加强供排水、环卫、电力、电信等市政设施建设,配套建设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抓好道路框架体系的构建,重点抓好老昆石公路城区段等16条市政道路的建设;抓好生态公园二期、老昆石公路城区段、南盘江景观打造、县城区河道等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厂及城市管道燃气等项目建设;加快龙山110KV输变电站、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融合,实施公众信息网和各类专门网站的建设改造,扩大网络在农村、企业、商贸区、居民区的覆盖面,发挥网络在农业、工业、科技、商贸等方面信息咨询的流通承载作用,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与昆明主城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无缝对接.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基础先行、成片开发、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完善县城功能,推进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合理安排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实现住房的梯度消费,以满足人口转移和消费升级换代的多种住房需求,建立面向大众的住房供给体系.通过五年的开发建设,初步构建新区现代物流、商业中心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初步形成以教育、文化、商务、居住等功能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同时,以九乡旅游小镇、现代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等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九乡、狗街、北古城等重点集镇建设. 3.突出机制创新,提升统筹城乡管理水平 创新城镇发展理念,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县城"向"城市"的转变.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要求,做好土地资源置换资本工作,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产.一是严格规划实施.严格依法编制和依程序变更规划,建立健全城镇规划实施的监管机制.做好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好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协同建设城市道路、供排水、能源、环保、电信、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把"四创两争"作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抓手,加快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继续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城乡环境、市场秩序、违法建筑和社会治安整治,大力实施"六化工程",切实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四创两争"六年基本实现工程.三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合理配置现代管理手段和设施,积极推行"数字城管",建立先进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全维护系统,健全城市防空防灾减灾预警和应急救援系统,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科技含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创新统筹城乡管理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产业布局调整、园区建设和迁村并点,引导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重点推进"城边村"和"镇边寨"的城镇化进程.放宽县城和集镇户籍限制,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加快建立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有效机制,推动农民工进城定居转移创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居民转变.积极探索农村居民在一定期限内继续拥有宅基地、林权、承包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农村各项惠农补贴,并将其纳入城镇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和就业保障体系改革,推动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农民.建立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 (五)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突破口,围绕"创宽松环境、筑服务平台、抓大户带动"强化措施,通过引进大型企业、大项目,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招商引资新跨越."十二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利用内资年均各增长30%以上,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20%. 1.明确主攻方向,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依托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发两大平台,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以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开发为重点,大力引进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劳动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项目,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链式发展,推动产业聚集;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园区道路、给排水、供电、通讯、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对外来企业、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同时,积极引导资金投向城乡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生态建设、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领域,加快市政、交通、水利、电力、通讯、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磷化工、蔬菜加工、花卉苗木等产业,精心打造出口创汇基地,积极引导和扶持大、中、小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 2.创新招商方式,强化制度建设 项目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基础,是扩大投资的关键所在.创新项目策划包装模式,聘请国内外经济专家、工程专家、技术专家,进行市场调查、技术考察和分析论证,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提高项目成熟度和吸引力;把政府招商与企业招商、专业招商与中介招商、境内招商与境外招商结合起来,锁定区域、锁定目标,打造一支熟悉招商业务、擅长项目策划、精于商务谈判、善于交际公关的招商引资专业队伍;全面推行项目责任制,形成以项目为核心的工作激励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和奖惩淘汰机制,健全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招商引资工作例会制、县级领导联系推进制和奖惩机制;推行驻地企业季度评议部门制、工作目标季度考核制和招商项目月度通报制. 3.优化投资环境,搞好协调服务 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提升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营造"三最四低"投资软环境,对限时办结和服务承诺的落实情况实行"月报制",强力推进项目落实.对已签约项目,确定专人负责,主动帮办、催办、督办,重点破解用地、环评和融资等难题,提高项目落地率;对在建项目和待开工项目,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争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对政府性投资项目,全面推行"八个百分之百",切实加强建设工程管理.全面落实《昆明市重要工作推进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等制度,切实解决工作不在状态、执行力不强、作风不实、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 (六)强化大项目支撑,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机遇,突出重点、精心谋划、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以长足的项目建设支撑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县纳入规划项目312项,估算总投资546.33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528.8亿元. 1.谋划一批重大项目 ――政府性投资项目219项,估算总投资271.32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68.12亿元.其中:农田水利及能源建设,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规划项目85项,估算投资61.78亿元;市政设施建设,重点围绕扩大城市规模和完善城市功能,规划项目24项,估算投资66.48亿元;社会发展及社会保障,规划项目56项,估算投资17.24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打造交通快速通道,规划项目15项,估算投资91.65亿元;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重点围绕南盘江治理及县域周围面山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项目28项,估算总投资21.82亿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11项,估算总投资12.28亿元. ――社会投资项目93项,估算总投资275.01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60.68亿元.其中:工业,重点围绕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和提升产业竞争力,规划项目40项,估算投资91.97亿元;农业,重点围绕优化种养结构,培育和做大农业龙头企业,规划项目12个,估算投资8.33亿元;第三产业,重点围绕房地产、商贸、旅游、农产品冷链物流、乡村流通工程、物流配送工程等,规划项目41项,估算投资174.71亿元. 2.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 从《规划纲要》中,每年筛选一批条件成熟的项目列入年度计划,重点推进.对每一个重大项目成立专门推进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抓,落实一帮人员,全程服务、全程跟踪.各重大项目推进组按月汇总项目进展情况,尤其是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县级牵头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协调,及时给予解决.全力配合国家及省市在我县实施的项目,重点配合抓好云桂铁路建设、昆明东南绕城线、轨道交通进宜良等项目建设,抓好云铜集团搬迁选址及各项条件的协调,千方百计促进项目落实.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按照国家扩大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不断组织策划、包装储备、申报推介城乡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最大限度争取中央和省市支持.积极引进和完善各类金融机构,构建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组织等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银行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不断完善小额信贷和个人消费信贷体系,强化金融政策信息引导,全面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增加信贷规模.以金汇公司和土投公司为主体,整合现有投融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国有投融资公司资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投资方向,大胆推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金融租赁及应收账款、专利权等质押融资;完善BT、BOT、TOT等项目融资方式,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重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和企业改革等领域. (七)注重社会公平,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资源高效利用,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科技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逐年提高科技研发投入,优化税收和各种优惠政策,推进技术集成和推广.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重点筛选环保型无菌化羽绒的研究与开发、饲料级磷酸氢钙生产过程污水的资源化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蛋鸡无公害养殖技术开发、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技术示范、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研究、生物资源及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城市垃圾无公害处理等一批项目加以重点培植,提升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以产学研联合为切入点,力争将我县荣获的"小麦高抗锈品种宜麦1号选育及推广"、"宜良板栗制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示范"等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以保健食品、花卉、中草药、胚芽米产业化开发等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为突破口,打造农业科技精品.深入开展太阳能光伏照明系统推广应用,力争到2015年在全县范围内建设5-8个"绿色光亮工程"示范点.
2.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进一步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和优质学校比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放开城区学前教育市场,农村发展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主要形式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达到适龄幼儿的90%以上.巩固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达到100%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入学率达到100%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内."十二五"期间,全县计划投资76757万元进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校安工程.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全县普高优质率达到80%以上.把职业教育与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就业结合起来,加快县职高"创国重"步伐,职业中学在校生达到6000人;筹办一所在校生达3000人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各乡镇建好一所农村成人文化职业技术学校.扶持新建1-3所民办职业中学或幼儿园,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民办窗口学校.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计算机辅导教育,促进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城乡共享. 3.卫生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加快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力争人人享受公平、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抓好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五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强化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中的主体作用,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整顿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切实把药品价格降下来,努力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实施县中医院住院楼及乡镇中心卫生院辅助设施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县、乡、村(社区)防疫网络,抓好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强化对药品、食品、餐饮卫生等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医疗机构,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加快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推行电子病历,发展远程医疗,实现医疗、病历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文体广播 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民俗、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广泛开展节庆文化活动.全面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创作一批体现地域、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作品,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做好各级文物单位的维修和保护,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县城实现以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体育馆为主的基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总体框架的构成;建设30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22个文化室、80个农家书屋,对7个乡镇文化站、115个文化室及农家书屋进行标准化配置.继续深度开展"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推进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实现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全覆盖. 5.人才与社会保障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推进人才工程建设.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2015年,力争全县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5300人以上,各类人才实际收入和社会保障达到中部地区平均水平.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分配激励的机制.大力实施"两后双百"和"三就三百"工程,积极倡导全面创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十二五"期间,实现收集有效就业岗位5000个,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5万人,其中省外输出4500人.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新建廉租房万平方米及经济适用房500套3万平方米,切实解决好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困难企业职工的住房困难问题. 6.人口与其它社会事业 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认真抓好宜良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十二五"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数据.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健全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救助活动.建好宜良县社会救助中心,建设四所农村敬老院,确保五保集中供养率提高到60%以上;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加强统计、审计、气象、邮政、通讯、档案、民宗、残联、工会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完善灾害救助机制,提高防火、防洪、地质等灾害紧急救助能力,构建多层次的公共安全体系.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平安建设责任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多警联动、专群结合、齐抓共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突出打黑除恶,持续开展严打专项整治,始终保持对各种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渠道.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县城、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积极向上、干事创业、平等友爱、团结稳定的社会氛围.2015年,100%的城市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达到"六好"要求. (八)实施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坚持环境保护"七个优先",着力构建低碳、环保、高效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对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实施低碳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低碳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大城乡植绿造绿、植树造林力度,提高城乡绿地率和绿化覆盖面积,整治交通沿线、河流沿线、城市、风景区、居住区等区域面山的视觉污染,抓好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多方联动,加大违法排污行为整治力度. 1.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节能减排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抓手,建立生态环保考评机制,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项目准入,坚决杜绝限制类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上马;完善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以工业节能为重点,加强燃煤大户的节能减排,突出抓好冶金、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年耗能5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制淘汰高耗能工艺和设备,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实现技术节能.加强对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和化工企业的监管,保证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化工企业生产废水实现零排放,提高城镇和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各类经营场所、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节能灯具使用率分别达96%、90%、80%以上.积极推进余热余压利用、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政府机构节能等重点节能工程. 2.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保护,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工业尽量进园区聚集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十二五"期间,安排新增建设用地371.4公顷,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6216.1公顷,全县土地利用率达到92.5%以上.二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十二五"期间,新增水库库容12798万立方,新增供水量14476.8万立方;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以南盘江干流开发为主,积极开发建设水电站.重点加快建材、冶金、化工等企业的再生水回用管网建设,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的监管,减少新鲜水耗.2015年,实现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75%.三是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科学划定矿产资源开采范围和重点治理范围,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通过资源整合,将全县各类矿井数量控制在100-110个以内,中小型矿山服务年限不低于10-15年;加快矿区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建立现代化矿产业基地,培育建立至少5-8家以上规模化、现代化矿业企业,矿产开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提高5-10%以上.四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工程,推进汽车、轮胎、家电及废纸、废塑料、废旧纺织品等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提高工业废渣、废弃混凝土的综合利用能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 3.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落实"四全"措施,突出抓好以"南盘江"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和以东山片区为重点的工业污染综合治理.继续实施城乡园林绿化工程,围绕"四创两争"目标,全面实施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和生态系统建设,开展面山绿化、环城绿化、沿线绿化,形成环抱县城的绿色屏障.2015年,宜良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9%,至少六个以上乡镇创建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推进太阳能、液化气、电能的使用,逐步减少燃煤的使用.强化环境治理,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禁止在城市规划区面山及南盘江流域开山、采石、取土,破坏生态的开发用地要采取措施尽快治理,实施生态修复.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从企业、产业和园区三个层面,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一是发展循环型工业.推进建材、新材料、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促进企业内部的降耗、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发展有利或无害于生态环境的产业,建设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生态工业体系.推进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开展园区企业的清洁生产、环境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集中供应、废弃物集中回收、污染物集中处理体系.二是发展循环型农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重点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名特优农产品.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利用秸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开展农膜回收利用,积极推广沼气等生态能源利用.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四、保障措施 本《规划纲要》是"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规划.规划重点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是编制专项规划、其他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强化要素资源保障,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一)强化规划支撑 规划是连接现实与未来的桥梁.要突出重大项目对于规划的支撑,强化"十二五"规划纲要与其他行业规划、乡镇规划、民生规划的关联度,突出"花乡水城"建设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地位.按照《规划纲要》中定位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通过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交通建设规划、水利发展规划、人才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系统联动、分解落实,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研究、科学制定本乡镇、本部门的"十二五"规划和年度计划,进一步分析现状趋势、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细化项目设置、定准对策措施,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工作.同时,强化各乡镇各部门实施规划综合协调能力,把规划实施任务纳入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加强考核,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突出资金保障 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关键.工业发展、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要引入市场化机制,努力创新投融资体制,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一是充分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充分研究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搞好项目的包装、设计与申报,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建设资金或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切实改善金融环境,支持金融企业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功能和手段,推进金融创新,优化信贷结构,增加信贷投入,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强财源、税源建设.狠抓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新型工业化发展,快速做大财政收入盘子.四是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做强支柱财源,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合理引导和调动社会资金.五是搞好资产经营.通过资产抵押变现、加强土地储备、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做强做大政府投融资平台;推行基础设施建设代建制,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水平. (三)突出用地保障 争取增加造地增粮规模,在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提高土地经营运作收益,合理控制城市土地储备总量、供应总量和开发总量,实现非饱和适度供应,运用市场机制有效调控地价.严格清理闲置土地,加大收储力度,对重点基础设施、产业政策鼓励项目、民生建设项目等提供用地保障.按照规划用途,落实土地使用性质和所有权变更,对利用存量土地新建扩建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实行特事特办,简化手续,保证用地.国土部门要按照重点项目用地的需求,抓好土地的收购、储备工作,整顿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把生地变成熟地,逐步缓解项目等土地现象.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制定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置换和集中建房用地审批管理办法,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同时,完善土地规模流转的政策措施,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以土地招商、以土地引资,用优惠的政策吸引各种资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四)强化政策保障 加强和改善政策的综合调控,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规划实施的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和财政政策,制定和实施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导向,为规划实施提供政策保障.在财政资金安排上,优先向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保障、扶贫帮困、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倾斜,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节能及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科技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对列入《规划纲要》的项目,在审批上实行快速便捷的绿色通道,项目选址、用地和资金安排上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每年财政安排一定前期工作经费,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在积极争取上级投资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设.重大产业项目,用足、用活、用好中央和省市有关扶持政策,及时互通信息,引导企业抓好项目申报,加大上级资金争取力度. (五)强化机制保障 创新规划实施机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财政等手段,将《规划纲要》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中,确保规划目标实现.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适度分离又有机统一的制度,全面落实四个政府16项制度建设,着力打造"三最四低"的发展软环境.二是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建设,整合政府融资平台,力争五年融资30亿元,以保障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改革,凡是能够进行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投资的,都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不断优化社会事业资源配置.四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合理设置乡镇各类机构,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撤镇建街道办事处、撤村建社区、村组合并工作;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合理调整公益林范围,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创新林业经营模式,吸收社会资金投资林业生产;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农村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行为,深化供销社改革,建立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经营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资供应水平.五是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健全规划中期和后期评估制度,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检查.
本《规划纲要》是"十二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我县基本建成"花乡水城"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行动指南.全县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团结奋进,扎实工作,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宜良"123456"发展思路 1:指发展模式,即跨越式发展; 2:指发展目标,即打造花乡水城和实现富民强县; 3:指发展基调,即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 4:指发展重点,即工业突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开发; 5:指发展战略,即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环境立县; 6:指发展主线,即以着眼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商贸旅游现代化、县域城镇化、发展民生化、环境生态化、为发展主线. "543"倍增计划 以2007年为基数,5年县城建成区常住人口实现倍增;4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倍增;3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倍增. 昆明"14419"发展战略 一主:构成主城区的北城、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昆阳海口新城、晋城南城; 四辅:安宁、嵩明、宜良、富民四个辅城; 四次:石林、寻甸、东川、禄劝四个次级城市; 十九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和较好发展潜力的团结、大营、上蒜、二街、八街、禄裱、狗街、马街、九乡、石林、小街、牛栏江、撒营盘、转龙、倘甸、功山、羊街、汤丹、阿旺等19个重点镇. 三重四集中 三重:农地重新整理、村镇重新规划、要素重新组合; 四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商铺向市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集中. 四创两争 四创: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云南省园林县城、云南省文明县城; 两争:争创国家文明县城、国家生态县. 宜良工业发展"一园六片" 一园:宜良县工业园区; 六片:北古城工业片区、木龙工业片区、农产品加工片区、东山工业片区、家具工业片区、狗街再生纸加工片区. 滇中经济区 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四州市. 四全工程 对南盘江流域宜良境内水环境开展"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工作. 两基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医药卫生"五项改革"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六好"社区 指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平安和谐社区. 两后双百 指初中毕业后的学生、高中毕业后的学生,百分之百参加培训,百分之百参加就业. 三就三百 指对城郊和农村失地、失居的贫困农民,百分之百提供大病就医帮助,对其子女百分之百提供义务教育帮助,对适龄劳动力百分之百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帮助. 八个百分之百 百分之百公开招投标,百分之百不转包,百分之百工程监理到位,百分之百不留重大质量隐患,百分之百不出重大安全事故,百分之百行政监察到位,百分之百工程预决算审计到位,百分之百不出腐败案件. 环境保护"七优先" 作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进行环保评估; 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产业;建设公共设施时,优先安排环保设施;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优先增加环保开支;考核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环保指标. "六化"工程 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积极开展"净化、绿化、亮化、 美化、畅化、文化"六大工程. "三最四低"环境 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 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21世纪,每个村委会每个月放映一场电影.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的相关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梁庄王墓出土文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