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心斋开斋节是什么意思思

耕墨耕心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耕墨耕心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边写作一边释放净化自己的心灵。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小店欢迎大家
 【耕心斋】篆刻技法-如何用刀
   篆刻既然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雕刻技术的高明与否,当然是作品优劣的重要关键。於是自文三桥何雪渔倡导篆刻艺术之后,就有人提出刀法之说,因为明末清初之际,篆刻风气甚盛,经过若干名家的传述,把刀法大致分为十三种,分条叙述,语词玄虚,使后来初学的人,往往便被这些刀法的名称搅得莫名其妙。殊不知刻印用刀,归纳起来,也只不过是冲刀与切刀两种方法而已,如果将此两种刀法运用得宜,则任何面目的印章,均可应手而就。  欲明了用刀之法,必先知道刀的结构;平常我们把刻刀分为三部份,用力时最下面的部份称为「刀口」(或称刀刃)。刀口上面的一侧或两侧乃至三侧四侧渐锐的斜面称为「刀锋」,(刻印用刀,普通用平口双锋刀,简称平口双刀,便是两面开锋,刃是平口的刻刀。)刀锋以上的部份称为「刀干」。刀口有平口的也有斜口的;平口的用来刻石,斜口的普通用以刻竹木。刀锋有薄厚之分;薄的较为锐利,可以刻工细一类的印,厚的较钝,宜於刻苍拙一类的印。刀干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圆干易於把持,方干的需要在干上缠以棉线或藤皮条,便不会格手了。至於刻石所用刻刀的大小,普通准备两种即可以了;一种较大的,刀口宽度约半公分。一种小的,刀口只要两公厘左右即可。因为石章的大小,最常用的是一公分半至三公分左右见方的印,用这两种刻刀,当可应付裕如。  其次我们所要知道的,是用刀的偏与正。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运笔的方法有中锋与偏锋之说,那麼,用刀的偏正,便与运笔的偏正有著极相类似的现象。为了与书法的中锋与偏锋便於区别起见,我们把用刀正的叫「正锋」,把用刀偏侧的叫「侧锋」。普通刻石章,绝大多数,都是用侧锋,用正锋的很少。所谓正锋是持刀入石,刀口与石面接触时,百分之八十的刀口均刻划在右面上,而且刀干与石面向前或向后倾斜八十度角。当用力刻划时,刀口行割於字划的中央,於是刀口两侧的刀锋,随著刀口的割断,向外挤压,而使刻出来的笔划两面呈斑剥之状。侧锋则是召口著石后,刀干向左或向右倾斜七十五度角,於是刀口在石上刻划时,只有一面刀锋贴近印石,而另一面则毫无作用,刻出来的笔划,一面光洁,一面斑剥。用正锋不易刻出粗的笔划来,用侧锋则刻出的笔划较宽。刻印不是仅一刀即可了事,必需善用刀法,因字置宜,才能把印刻好。  现在我们来说刀法,所谓「冲刀法」是持用正锋或侧锋,向前推进,因为一般皆用侧锋,所以刻出来的笔划均甚爽利劲健。「切刀法」是持刀向下压切,随著压切的力量,稍微前进之势,每一刀只能刻出刀口二分之一左右的长度,必需若干刀相接连,方可以刻全某一笔划。与冲刀一刀可以刻出一笔的长度完全不同。用切刀刻出的印,较为平实,用冲刀刻出的印,较为流畅爽利。但也要看使用之妙,因为有的篆刻并不是与上面所说的相同;像吴昌硕惯用冲刀而面貌苍浑,徐三庚惯用切刀而印风宛通,便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以一般学习的过程来说,应该先学切刀,后习冲刀,因为切刀划短易刻,只要是一刀接一刀的刻,虽然刻不好,毛病也不会很显著。但冲刀就必需熟练不可,初学的人,不易一刀刻就,中间一有阻碍,则刻划必不佳。又常常刻斜,或走刀,刻斜当然即无笔意,走刀很容易伤手。所以治印应由切刀入手。用切刀和冲刀刻完一印之后,仍有未到之处,我们可以用冲切之法,再去修正。这种修补之法,古人称作补刀,其实,补刀亦是用切用冲,只是一个名称,并不是一种刀法。为了学者了解古人刀法,今将其分条例后,并加注解,以求会通。  正入正刀法:正锋入石,刀干与石面略有角度。  单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一刀希能刻一划。  双入正刀法:侧锋入石,两刀成一划,方向相反。  复刀法:侧锋入石,一刀不能刻成一划时,向同方向再刻一刀。  冲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向前推进。  切刀法:侧锋入石,向下压切。稍具前推之势。  涩刀法:侧锋入石,磨擦前进。  迟刀法:侧锋入石,用力重,稍退即进,行动缓慢。  舞刀法:侧锋入石,一左一右,回荡前进。  轻刀法:正锋或侧锋入石,力轻浅刻。  埋刀法:正锋入石,刀锋压低,贴近石面。  平刀法:刀口平贴石面,铲平底地用。  留刀法:存意而不存形,故无刀可言,只用於转折处之虚笔。  以上所述用刀十三法,经解释后,即知实在没有多少玄奥之处,而只是切冲两式刀法的活用,正锋与侧锋的不同而已。  最后需要谈的是刻朱文与白文的方法,普通刻朱文与白文,如用冲刀,均系两刀成一笔,运刀方向相反;刻朱文则刀口沿印文的外侧刻划,而留下刻出的笔划。刻白文则是刀口沿印文的内侧向内刻划,并且把划内的余滓清除,成了下凹的笔划。但也有运刀的方向相同的,如齐白石所刻朱文,便是相同方向运刀的。刻白文如果一刀刻一笔,普通称为单刀,如果运刀方向相同用一刀以上的方法刻成,称为复力,与前述法则又不同,白石老人亦惯用此法。这裏所举的,是通常学习时的一般法则,至於若干特殊的运刀法  ,在技巧成熟后,其运用之妙,端在一心。
 【耕心斋】篆刻
   我把我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给了一想我喜欢的事,也许因为它画面美丽,也许因为它历史悠久,或许是它艺高技巧,我爱上了这门独特的艺术――篆刻。  说它画面美丽,那是有各种笔直、弯曲的笔画和线条组成的。它可以刻上&中国印&飘向世界各地;可以刻上名人名言,永伴左右。它可以画上火红的绸带,扭出我的欢乐;画上五星红旗,印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心上。  说它历史悠久,篆刻的发源可以追随到秦朝前后。三千多年历史,推动了篆刻的飞速发展。篆刻可以说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的一颗明珠。  说它艺高技巧,如果没有灵巧的双手,哪里来如此气势磅礴的字,栩栩如生的画。  一刀,一划中的专心仔细,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选刀、选石,都需要较好的审美观点与对青田石的认识。青田石,不仅在刻画作品,也在刻画自己的性格。  篆刻,也许是我课余生活中的第一选择了。不记得多少次妈妈叫了好几遍,还不肯放下手中的刻刀去吃饭;不记得多少次八点半之后,还不舍得去睡觉;不记得多少次外婆来整理这满是残白石灰的书桌&&  一进我的房间,你最先看到的便是我那些整齐排列着的篆刻作品。有阴刻的,也有阳刻的;有粗笔画的,也有细条纹的。刻得好,心里自然特别自豪;刻得不好,虽然会有些失望,但我也把它保留下来了。因为,它记录着我进步的一点一滴。  篆刻,陪伴我度过了寂寞的时光;篆刻,充实了我的课余生活;篆刻,帮我改正了粗枝大叶的毛病;篆刻,让我了解了古老的中国历史文化&&  既须劳动,又要动脑思考,这是多么有趣呀!
【耕心斋】名人闲章趣话
    我国书画作品除去题款尾部的姓名印章以外,往往还有镌刻诗、词、章、句及图案等的印章,统称为&闲章&。闲章虽小,却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记载,元末画家王冕偶得一块色泽斑斓的花乳石,便刻了一方&会稽佳山水&印押到画上,从此文人墨客研朱弄石遂成风气。由于这种闲章无关名讳,可以随意表心迹、抒志趣。印文就显得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每当欣赏书画时,一方方朱红色的压角闲章,精巧别致,非常惹人注目,而读这些印文,亦可从中领略到作者的思想情操和艺途甘苦。更有不少闲章内容诙谐幽默,颇多雅谑之趣。  闻一多先生为自己刻过一枚闲章,印文是&叛徒&二字。他曾说过:&我要做一个旧世界之叛徒!&闻先生言而必行,不畏权势,不怕强暴,后来被暗杀于昆明,他不愧是旧世界的&叛徒&,新世界的忠诚战士。徐悲鸿有三枚闲章,一曰&江南贫侠&,二曰&一尘不染&,三曰&悲鸿生命&。第三枚是他于1938年用重金从一外国人手中赎回唐代名画《八十七神仙卷》后欣喜若狂,立即刻此闲章加盖于国宝之上。  闲章不啻拓展题意,有的把作者姓名、生年、居处隐于其中而含有双关之意。作家郁达夫名郁文,精于篆刻,自刻了一枚曰:&郁郁乎文哉&,这是选用《论语》中的名句,既隐含了姓名,又表达求学情趣。徐渭的&田水月&,郑板桥的&歌吹古扬州&(取唐诗&谁知竹西路,歌吹古扬州&之意)等,也极尽意趣。而这位&难得糊涂&的郑板桥的闲章,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而令人叫绝。&二十年前旧板桥&、&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看着这些闲章,我们似乎听到这位父母官在感叹&民间疾苦声&,而自嘱&一枝一叶总关情。&  明代书画家祝允明,号枝山,源出其右手生六指,他曾以&枝指山&、&枝山道人&做闲章。书画家高凤翰,字西园,因患风痹病残,遂左手握笔,后被誉为扬州画坛的&西园左笔&,他曾刻有&丁巳残人&、&左臂&、&左军司马&、&左手代之&等多方印章。  张大千出身贫困之家,他画中用过两枚闲章:&乞食人间尚未归&、&苦瓜滋味&。画家吴湖帆有一只鼻孔经常窒息,久经医治,其效甚微,感慨系之,就刻了一枚闲章&一窍不通&。汪士慎一目失明后,作画用的闲章竟是&尚留一目看梅花&。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一枚闲章刻的是&鲁班门下&。更有趣的是,园林建筑家陈从周刻了一印&我与阿Q同乡&,颇见风趣。这些闲章无不精辟生动,表达了画家自己的出身、经历和处境,令人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闲章中,还有很大数量是表示激励和萌志奋发的。&一日能作两日事,争取再干二十年&,这是书画家冯建吴的一方闲章,真有点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郭沫若的闲章&惜寸阴&、画家黄胄的闲章&老在须眉壮在心天&,都反映了终生奋斗的精神。书法家林散之多年前去浴室洗澡,不慎跌入烫水池中,无名指、小指残废,但他并不因此中止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仍以惊人的毅力用三指作书,终于大成,篆刻家由原为他刻了一方逗趣的&瑶池归来&的闲章,从侧面表达他献身艺术的精神。  李可染的&废画三千&、&千难一易&、&白发学童&,反映出画家不怕失败、毕生求索、矢志不渝的顽强精神,寥寥数字,道出多少艺途甘苦。画家石涛的闲章印文为&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表明他的作品突破了清初临摹古人画的积习,使山水画别开生面,而且还成为著名画论之一,受人推崇。
中国篆刻艺术史简论 【耕心斋】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艺术。是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独立欣赏的表现性艺术。  篆刻艺术从明清流派算起已有 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实用艺术的表现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实用艺术转化为纯表现性艺术的历史过程。依据史料所知,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大多属于战国时期。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古玺是由专门工匠制作,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玺文分朱文和白文两种,其特征是:朱文玺边栏宽阔,白文玺有界格。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各种异形。  古玺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反映了社会实用生活习俗和朴素的审美价值观。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3枚类似的实物, 据此有人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前三方只有图案记号,第四方为战国古陶文&甘司徒&。  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小篆相近,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 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加&日&字格,是秦印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这种表现形式是后世闲章印的先导。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辉煌的时期,更明确约定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现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   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  东汉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社会动荡,战乱不已,文武官员常调动,封拜频繁,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印坯上临时刻凿,印文不加修饰,便为急就章。  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对后世的篆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使用玺印时还出现一种封泥,又名泥封。封泥初发现时,曾被误认为印范,其实是玺印使用时留下的印蜕。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书公文、记帐目、写书信等。在简牍的递寄往来中,为了严守机密和防止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玺印,这就是所谓的缄。古时一些物品的封缄也是使用这种方法。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封泥形成了宽边和套边,白文玺印在泥上钤盖后还会出现翻&白&成&朱& 的特殊效果,不刻意地表现了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纸张普遍应用,开始使用朱砂调制成印泥,封泥之法废止。因此,用新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   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时代官印,印面增大。各兄弟民族也效法汉字书法用于官印,印文曲屈回绕,借以填补印面的空隙。但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九叠篆,却失去了传统篆书的优美法度。   隋、唐、宋、元时代,书法绘画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出于鉴藏书画的目的和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印章,从而收藏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盛行,这是实用的玺印向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环节。印章与书画有机的融为一体,印章成为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称为金石书画。  此外,中国最早印学理论著作《学古篇》、《宣和印史》、《集古印格》、《啸堂集古录》等对古代玺印都有辑录。书画家赵孟頫以擅长刻圆朱文而著称,为历代后人所效法。  宋、元的很多私印,出自文人之手,很有艺术性。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印,非常富有特色,它以用隶书、楷书入印,是后世篆刻家普遍重视的印章范体。   古代玺印制作须出自专门的工匠之手,所用的材料质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这些印材虽有耗损极慢和垂诸久远的优点,但硬度高,坚涩难刻。早在古代的玺印中,曾发现有石质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据传元末画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来刻印,及明代文彭用灯光石(即冻石)刻印,就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为篆刻艺术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篆刻流派形成于明代中叶。此时印章从实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独特的篆刻艺术品。篆刻一词原为比喻书写篆字和精心为文,&篆谓篆书,刻谓雕刻文章也&。汉扬雄《法言》一书中说&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指谓作赋修辞时苦心孤诣地雕章琢句,以后演变成镌刻印章这一艺术的名称。  篆刻艺术明清两代之际好手如林、派别繁多。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活动区域来命名的。明代中叶到晚清近500年间,出现了篆刻艺术繁荣时期。  明代文彭是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尤以篆刻擅名当代。他继承与创新篆刻艺术,被后来篆刻家奉为篆刻之祖。他圆珠文印,参以小篆结体,秀丽典雅,最有特色,刀法明快自如,章法安排颇具匠心。  他以&六书为准则&的主张,至今仍是篆刻家所遵循的法则。由于文彭的倡导,篆刻艺术&一时靡漫,畅开风气&。文彭被称为皖派。在皖派中的篆刻家还有归昌世、李流芳、程邃、朱简、苏宣等人。与文彭齐名的何震,(文彭的学生)被誉为&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何震一派被称为徽派。属于这一派的篆刻家有王声、董涧、沈风等人。  明代汪关自创白文刻意仿汉,各树一帜。  明代文彭《琴罢倚松玩鹤》、何震《听鹂深处》为代表作品。   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  清代初期篆刻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  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  这一流派又经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8人的继承发扬,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篆刻流派。这 8位篆刻家也称为西泠八家。
  篆刻发展【耕心斋】
&  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作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过3枚类似古玺的实物,有人据此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现代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汉印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新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古代玺印的材料质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这些印材虽有耗损极慢和垂诸久远的优点,但是由于硬度高,坚涩难刻,古代玺印制作须出自专门的工匠之手。据传元末画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来刻印。早在古代的玺印中,曾发现有石质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花乳石易于镌刻,自王冕采用之后,就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明代文彭也有用灯光石(即冻石)刻印的记载。石质印材的广泛使用,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周玺印:  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  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汉官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唐宋以来的官私印:  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  秦汉印印文多用谬篆,刻白文。  唐代因用印色直接盖在棉纸上,官印一律采用朱文,当时也有人用隶书入印。  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则用「九叠篆」入印。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当时并且以能看到朱红印泥印在书画作品上,产生艺术效果。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
 篆刻起源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  
&  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是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么呢 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真的很漂亮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小站!
站长在关注大学生耕家:没几个年轻人种地了&&&&&&&&&&
发布者:&|&
浏览(29978) 评论
&|&发布时间: 01:54:24&最后更新时间: 08:35:39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独家
孙中山祖居地广东中山南朗左步村户籍人口1200多,仅有700人在村里居住
大学生耕家:没几个年轻人种地了
&&&&&&&&核心提示:这个清明节小长假,位于南朗左步的冯建伟的草莓地最为“繁忙”,迎来一批又一批免费摘草莓的城里人。冯建伟,6年前大学毕业不久,放弃企业的工作,回村跟着父亲种地,4年前自己租地耕种,前年还只有几十亩,去年超过100亩,今年增加到120亩。他说自己只能算是一个种地大户。他还说,村里愿意种地的都是60岁上下的人,四五十岁的,都没人想种地,他的27名小学同学只有一个留在村里种地。
  眼下正是珠三角插秧季节,我连日来到孙中山祖居地南朗左步寻访,站在村口,看得清两三公里外的城镇楼群,寻得喧嚣后面的宁静,身边偶尔走过赤脚或趿着拖鞋骑车的老人,车后载着农具,几乎看不到年轻的面孔。
天之骄子退守田园
  3月25日那天,我站在中兴里,回想当年孙中山从村口的码头登岸,通过中兴里门洞进村,到孙氏宗祠谒祖,感念一个村庄的荣光。
  我一抬头,迎面走来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穿着深绿色高筒雨靴,雨靴上密密麻麻布满泥痕,已经干透,一看就知道是在泥地里干活的。
  问他从哪里来?他说刚从医院回来。下午他在田头插秧时,旁边一位村邻开着手扶拖拉机打田,过路基时,尾座翘上来打中额头,顿时鲜血直流。他火急火燎地把伤者送到医院,诊断伤口达2厘米,医生给伤者缝了针。
  我立即想到了村里唯一回乡种地的大学生冯建伟,正想找他,问一声,果然是他。我心中暗喜。
  站在跟前的他,戴一副半框眼镜,文静中透着才气。
  话题从他的大学生涯开始。6年前,他从电子科大中山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家乡南朗一家纸厂做跟单员,不久转到村里做土石方工程,还是做跟单员。工地不是很忙,下雨天就没事干。于是,他一有时间就帮父母下田。那时,父亲跟邻居租种着邻村濠涌的100亩地,邻居不会种地,主要靠他父亲忙活,他就跟着父亲做了帮手。后来发现,种地还是有发展前途的,一亩地一年种两季稻,冬天再适量种点油菜、土豆、青菜,一年下来,除去租金后,一亩地能有1500元纯收入,比打工的收入强多了。去年,他冬种10亩土豆、油菜,就挣了两三万元。
  跟着父亲种地两年后,冯建伟开始了自己的种地生涯,自己租地来种,前年还只有几十亩,去年超过100亩,今年又多了15亩。
  一个人租种着120亩地,算是一个种地大户,但他说,这120亩地大多是代耕的,自己只能算是一个代耕大户。
  在村前荒地和村边,我们都看到连片窝棚,那是外来代耕户临时搭建的住所,远道而来,就地安家。没想到,大学生冯建伟在家门口做起了代耕大户。冯建伟说,妻子的叔叔才是真正的种粮大户,有100多亩地,全部有承包合同,而自己只有20多亩地有承包合同。有承包合同的种粮大户与没有合同的代耕户比,种粮补贴相差近半。
大学生耕户种田账本
  不知不觉1个小时过去了,天近黄昏,冯建伟的插秧机还在田头,我们惊觉他该收拾插秧机回家了,提议跟他到田头去。
  他当天插秧的田在山边,他的父亲正开着三轮运送秧苗,田埂上摆放着秧苗,蓝色机头的久保田牌插秧机停在水田里,一块田才插了小部分。他让我等一会,他先将这块田插完。
  冯建伟说当天正在帮人插秧,我暗暗吃了一惊,他租种着邻村冲口的80亩地,租种着本村40亩地,如何有时间帮村邻插秧?
  看了他的插秧机田头插绿,几个来回,一块1亩左右的田插完了,我终于明白了。这台插秧机一天可以插20亩秧,算下来,6天就可以插完自己的秧。这是他上一年买的小型手扶式插秧机,原价2.6万元,政府补贴一半,自己出了1.3万元。3年前买的旧插秧机留在家里备用。他正计划换一台坐式插秧机,坐上去插起秧来舒服一点。他说,村里还有一户有插秧机,但使用率远不如自己的。
  他除了自己种的地外,还托管了村邻的八九十亩地,插一亩秧收费80元,连下秧也一并托管的田,每亩收费150元。他说,一年给托管的田插秧,能增收几千块钱。
  他指着远处农路上的一辆红色三轮车说,像这样的三轮车,他有两辆,还有三台用于打田的手扶拖拉机,栽种土豆有培土机,打药有喷农药机,施肥有施肥机,种田实现了机械化。他还想买个收割机。他说,现在种地人工贵,他尽量不请人。
  他还想把耕地面积再扩大一点,机械化程度再高一点,生产、加工一条龙,直接面对客户,实现自产自销。他说去年自产自销面积只有10多亩,还远远不够。
  左步及周边村没有工业,当地大米、蔬菜、走地鸡有了口碑,许多人慕名而来,直接到村里采购,这给了冯建伟信心。
  他计算过,在村里卖大米,50公斤能多卖50元以上,以单季亩产400公斤计算,若能全部自产自销,一季能多卖五万元。剩下来的谷糠还能以50公斤10元的价格卖出。
  他还从妻子叔叔那学会了少吃多餐施肥法,根据生长期三次施肥,除常规施肥外,还在开花期施壮尾肥,拿捏得好能增收不少。
村里没几个年轻人种地
  最近,左步村进行了一场鱼塘招投标,之前,村里于去年底搞了一次耕地招投标,参与投标的有二三十人,一半来自村外,还有来自福建的耕户。
  冯建伟感慨,村里没有几个年轻人种地了。
  他的小学是在村里读的,全班28个同学,只有他和另一个来自民众的同学种地,那位同学的父辈到村里承包土地并住了下来,同学的父亲去世后,同学接过田地继续耕种。
  左步与周边很多村庄一样,多数人不种地了,选择外出打工,或就近在南朗打工,早出晚归,或到城区打工,只在周末假期回村。现有1200多户籍人口的左步,常年在村庄居住的只有700人左右。
  冯建伟说,只有父母种地的家庭,孩子才跟着学会种地。父母不种地了,孩子也就不懂种地了。
  一些年轻人很少在村庄露面,他说,比自己小一些的年轻人,见了面也不熟悉。
  村里人愿意种地的都是60岁上下的人,像他的父母都是60岁出头。四五十岁的都没人想种地。到了70岁左右,家人就不让他们种地了。留在村里的阿姨,也大多不种地,就在村边开荒种菜。不想继续种地的一些家庭,就把地转给冯建伟种,就这样,他耕种的地越来越多。
  冯建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女儿快4岁了,上了托儿所,妻子负责接送。去年,妻子在南朗小学附近开了一个培训班,为孩子补习。
  看得出来,冯建伟很享受现在的田园生活,每天早晨7点起床,忙一会儿后早餐,8点左右下田,中午12点吃饭后午休,下午2点再下田,忙到晚上6点左右。一家人其乐融融,不时跟隔壁邻居喝点啤酒,聊聊天,看看球赛。
  他爱好足球,在云衢中学就读时,是校足球队队员。工作之后,一拨酷爱踢球的朋友组建了南朗足协,建起了70多人的微信群,闲暇时间,在群里召唤一声,约定时间,聚到镇政府对面的全民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踢球。他们还办起南朗青少年足球培训,招募3年级到5年级喜欢踢球的孩子,帮他们训练,开始时免费,后来开始收费。
  冯建伟的妻子有些担心,曾经反复问他,为什么只是种地?将来没地种了还能做什么?他也跟着问自己,能把种地作为一生的事业吗?
&&&&&&&&(原载日 中山日报)
网页链接:/epaper/zsrb/ShowIndex.asp?paperdate=&part=5&article=1&&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近来社会的奢侈风气非常的盛,这种奢靡之风,对政治会有极为不良的影响。关于这种道理,明朝的大学问家顾亭林先生早已见到,并曾作有专文、引证许多历史事实,现在谨抄录这些事实如后,提供给研究政治的人参考。
国家社会的风气若是奢靡,为政的人,应以崇尚俭朴来转移风气。礼记上说:‘君子的行为,即是宰相推行治世的标准。’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行事,也可以影响国家的政治。顾亭林先生更明白的指出说:‘天下安危,匹夫之贱,与有责任。’也就是这个意思。
东汉时,汝南郡的许劭,担任郡里的地方官;而与他同郡的袁绍,他的车马随从非常的多;但是每当袁绍走到郡的边界时,都把随行的人马屏去,自己单单驾著一辆车回家,并且说:‘我的随从车驾,岂可让许劭先生看到!’(袁绍为一代的英雄豪杰,曾经举兵讨伐当时奸雄曹操,然而却对一郡的小官许劭,竟是如此的敬畏。)
晋朝的蔡充,为人好学且有名声,当时的高平人刘整,车驾衣著都是非常的奢侈华丽;但是刘整曾经对人说:‘我虽然有喜好穿著华丽衣著的坏习惯,可是每当我碰到与蔡充见面同座以后,那天我的心整天就不免感到不安,觉得自己实在是庸俗不堪啊!’
北齐人李德林,父亲去世了,就徒步带著父亲的棺木灵柩,返归博陵老家安葬,葬礼也很简单;他的明友崔谌前往吊祭,随从的人马有数十人之多,崔谌为了尊敬李德林的俭朴精神,沿途不断的减少随从的人数。到了李家门前,只剩了五名随从,并且说:‘我不能让我的朋友李兄,误会我是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人。’
李僧伽隐居在山中的时候;当时朝廷下令征召他出来做官,李僧伽推辞不愿前往就任。尚书袁叔德前往拜访李僧伽,也是沿途减少随行的仆从,并且说:‘拜访像李先生这样高明淡泊的贤士,会令我有羞于见到自己所拥有华丽的车驾与官服呀!’所以君子高贵的行事,若是担任地方上的官职,则可以化导一方;若是在朝廷任官,则可以教化天下了。
唐朝的大历年间,皇帝下诏发布杨绾为宰相,杨绾为官一向廉明方正,而且生活非常的俭朴;当时的御史中丞崔宽,非常的富有,财产很多,崔宽家中花园里的楼台亭榭不但多而且美,当时可称为天下第一了。但是当他听到杨绾当上了宰相的消息,当天立刻就默默地自行撤毁了花园中的楼台亭阁。而郭子仪听到杨绾就任宰相的消息,也将自己家里的乐伎,裁减了五分之四。须知郭子仪军功甚大,曾经立下了收复两个京师的大功劳,并封为汾阳王,威势权力可称震惊当世,然而对一个崇尚廉洁俭朴的宰相,却是如此的敬畏呀!可惜今天再也看不到杨绾,也没有崔宽与郭子仪这类的人物了。
李师古这个人拥兵自重而且相当的跋扈,常常抗拒朝廷的命令;但却对宰相黄裳,有所畏惧,李师古曾经命令自己一个干练的亲信,带著数千两黄金,赴黄家送礼想攀些交情;这位亲信到达黄家门前,正巧碰见一个轿子自宰相府里面出来,轿旁却只有两个婢女徒步随行,而且衣著甚是简陋,并称轿内坐的是宰相夫人。这位亲信非常的机警,当下就明白宰相清廉俭朴的作风,不敢冒然地进入宰相府送礼;就带回礼金,急急归去;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的报告李师古。李师古因此更加地敬畏黄裳,并且改变了自己原有的叛意,终身服从朝廷的命令,再也不敢有所违背了。
从上面的实例来看,可以知道,由道德学问俱佳的人担任地方官吏,可以使地方获福;而中央的官吏清廉正直,则会使全国都得到利益。所以崇尚清廉俭朴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实在是非常的密切啊!古人说:‘惟俭可以养廉。’而它的相反,是奢侈则不能不贪污,贪污的结果,必然会使得社会、天下大乱。《大学》上也说:‘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是经济学的定律,也像数学上的公式,是不能改变的呀!今天的社会风气糜烂,竞相崇洋,揣摩学习欧美的不良风气,衣履服饰、饮食享用,无不是穷奢极侈,动辄千金,风气影响所及,政治那有不乱的道理呢?(若是论到政治上的正本清源,就好比是瘟疫,细菌毒素就是从这些地方发出来的呀!为政者怎么能够掉以轻心呢?)
个人以为我国本为崇尚俭朴的民族,善良的古风,亟应保存,部份邪恶的欧美文明,则应是选择取舍,不可照单全收。可能有人会说我开倒车,但是遇到道路不能通行时,前进即有危险,这时只能速开倒车,以保住性命,这又有何不可呢?希望当世的贤达,不吝指教。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聂云台
:可读《保富法》有声书&( 22:42:57)&
《保富法》轶闻
《保富法》在2007年首次结集成书出版,让这本在民间以及企业家商圈流传了65载
的奇书得以完整面世,引起诸多企业家、媒体的热议。《人民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北京晚报》等主流媒体撰文探讨财富传承之道。
2011年,《保富法》出第二版。这个版本,在中国商界第一高端人脉与价值分享平台正和岛试运行启动仪式上,山东勇进集团董事长刘勇进心得分享,俞敏洪索要这本书!
2014年,《保富法》出精装版。
《保富法》一书是先生在一九四二、一九四三年写的,为方便读者阅读,其中的上、中两篇和附录二,虽是用白话写的,仍需重新整理;下篇、书后及附录一,则是文言写的,所以需加翻译。聂先生编写此书,可说是用心良苦;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融合历史的经验教训,编成这本震撼人心的好书,目的在提醒世人'如何才能真正的保有财富 ';避免重蹈贪财者的覆辙。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人讲:'富不过三代';现在的人甭说是三代了,两代、一代都过不了,父子兄弟为钱反目成仇的新闻,不胜枚举;还不知有多少人在为钱身败名裂,或移送法办,实在是愚昧可怜啊!所以想要长久保住财富的朋友,希望您能认真的照著本书所说的方法去做,则必有惊人的效验。
聂云台居士(),是曾国藩的外孙,在1920年任第一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于年间为劝诫世道人心,撰写《保富法》一书,在上海《申报》上连载,激荡时人之心,数日之间,便收到助学献金钾十七万余元之巨,柳亚子等各界名流纷纷响应,一时传为佳话。
聂云台虽生于官宦世家,却秉遵外祖父曾国藩"宁可讨饭也不为官"遗训,放弃唾手可得的仕途,把位极人臣的先人所遗传的智慧智能运用于经商上,于商海中沉浮砺练,开办银行,经营航运,开发矿产,从事纺织。他所经营的机械制造、电力、商业、金融等一系列企业,均因取得成就而名声大噪。他创办的上海大华纱厂,年利润七十万,成为上海纱坊业年轻有为的实业家。后被推选为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董事长和上海总商会会长。
旧上海首任总商会会长、曾国藩外孙撰《保富法》在《申报》刊载轰动上海,一时引起各界纷纷捐赠助学甚巨。
印光大师、净空法师、柳亚子等,佛学高士撰文倾力推荐《保富法》!
民间自发纷相印赠,至今仍广为流传在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商人圈!
自从《申报》刊载聂云台先生的《保富法》以来,一时家传户诵,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写出来推至最重要的位置,公众读后纷纷效法行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
--印光大师
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解放前上海商会会长,他学贯中西,中年接触佛法,就很认真地学佛,使他的思想、认识得到很大提高。后来他写了《保富法》,就是用佛学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
--昌臻法师
我现在去走访企业,常常随身带聂云台撰写的《保富法》,薄薄的一本小册子,不足百页。许多浙商朋友看过《保富法》之后,深受震动:活了半辈子,现在才知道"怎么做一个有钱人",一点不比"怎么成为一个有钱人"来得容易!因为这本书揭示了财富和人生的真相。
--杨轶清(浙江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
我最近看的书比较不错是《保富法》。他是曾国藩的外孙,1942年写。他当时是上海总商会的会长,这本书核心意思是仁者因财发身,而不是以身发财。他学贯中西,中年皈依佛门。他比较了所有大家的后代,第一代当大官发大财,第二代可能家破人亡。所以说一定要回到做人的原点,就是善良、正直,不撒谎。这本书有一句话总结得比较好:积财于子女者,子女未能享也。积书于子女也,子女未必能读也。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于子孙长久计。
--刘勇进(山东勇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非常感谢,这本书送给我吧!仁者以财发身,不以身发财。如果是仁者的话,不管你发多少财,身体都会健康长寿,受到人们的喜欢。如果你光是为了发财,不管人的话,最后的结果就是以财害身。
--俞敏洪在正和岛试运行仪式上向刘勇进索要《保富法》
他(聂云台)晚年留下的一本小册子《保富法》倒成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一本典籍。
--傅国涌(当代中国知名知识分子)
富者,财富也。从其本质上讲,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分,而长久受用且能真正庇荫子孙的是精神财富。《保富法》中所探究的显赫家族的兴衰之道,鲜明地道明这两者的关系。
--人民日报
聂云台先生在年间撰写的《保富法》一书中,就举了曾国藩、左宗棠、林则徐等人的例子,总结道,"保富的方法,必须要有智慧的眼光,也就是要有辽远的见识与宏大的心量"。当我们看到这几句话时,肯定还不晚,把我们的眼光从挣钱、攒钱、赢钱中挪开一点点,认真考虑一下怎么样做,让我们苦心经营的人生幸福,得以真正传承。
--第一财经日报
在《保富法》这本书中,聂云台以佛教的因果规律,特别是清朝同治中兴以来数十个名门望
族兴衰沉浮的事例,深刻地阐明了应当怎样获得并保有财富的道理。
--北京晚报
名人评《保富法》
代序一《与聂云台居士书》
代序二《财富果报》
代序三《一个保富法的实行者》
代序四《保福培祉》
代序五《读〈保富法〉有感》
第一辑 《保富法》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节录云台居士卧病随笔
《保富法》的应用
读云老居士《保富法》之管见
读《保富法》后感怀
读《保富法》感赋
《保富法》原书跋
第二辑 培心植德
《勉为其难说》
《断除习气说》
《释躁平矜说》
《修慧说》
第三辑 育教时话
《色情刊物与跳舞》
《贤德为官》
《家声之有裨家庭教育》
《母教的感化力》
《家庭功效说》
《家计方针》
《劝过年吃素说》
第四辑 学佛札记
《劝研究佛法说》
《因果之理必通三世》
《记学佛因果说》
《说佛法之利益》
《耕心斋笔记自序》
《历史感应统纪·序》
箴言八字诀
附录:聂云台纪事
:砖厂工人&( 21:26:45)&
过了两天,周氏想念母亲,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于是就步行到娘家,据估算大河沿到红崖子有二十里路,往返计四十里,但她一点也不叫苦,凭她这一念诚心,她女儿的脚踝骨瘘症,在一夜之间就好了,真是诚孝感神,诚心可以感动天的明证啊。(阎恩魁《性理疗病征验录》白话版)
:打工的&( 12:39:36)&
几乎全民无信仰!!!心田大荒、毒草狂生、杂草疯长。。。。。。!!!精神粮食危机!!!几人忧???
:砖厂工人&( 08:25:53)&
海城县北大河沿村住户阎晓东的媳妇周氏,二十五岁,生有一个女儿,五岁,周氏带女儿到红崖子娘家串门,当时是冬天,小孩儿没注意滑倒,跌伤右脚,请接骨的医生医治,虽然消肿,但是脚踝骨的地方一直流脓,时间长了成了瘘症。据西医说是骨衣破裂,不能再好了。女孩的奶奶阎张化民,善用手术按摩,过了三年也没有治好。到了一九三九年春天,周氏得了肝气不舒的病,到阎家请阎张化民说说,因为是亲戚,就让她住在阎家,给她说秋季的女人应该对上孝敬公婆,对下面的儿子媳妇行慈道,中间帮助丈夫成德。所有钱财物品,都是世间的东西,不过是前人经理后交给后人接收,假如视财如命,就会受钱的累,时间一长就一定长病。劝你把心里的气烦倒出,想别人的好处,你是木火土性,应该叫柔和补水,叫性叫到第三天病好了。过了两天,周氏想念母亲,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于是就步行到娘家,据估算大河沿到红崖子有二十里路,往返计四十里,但她一点也不叫苦,凭她这一念诚心,她女儿的脚踝骨瘘症,在一夜之间就好了,真是诚孝感神,诚心可以感动天的明证啊。(阎恩魁《性理疗病征验录》白话版)
:搬砖的。。。。。。&( 07:46:20)&
5 篇, 1 页 1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斋日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