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春秋720写春秋下句

蒋思豫:百岁翰墨写春秋
字体:[][][]
  甘于平淡 人书俱老
  宁波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胡茂伟是《蒋思豫百岁书法作品集》的主编,也是这次书展的策划者。回忆起走近蒋思豫先生,并与他相交相知的这一段经历,胡茂伟连说了几个想不到:“想不到我们宁波一个小镇上藏着这么一位境界极高的大书法家,想不到他的生活如此清苦,创作条件如此简陋。”
  在一条错落着不少老式居民楼的巷子里,一间二室一厅六十平方米的旧砖房里,蒋思豫与夫人徐敏蕾一住就是几十年。家什是旧样子,墙面有些泛黄,门板十分轻薄,有一些房间仅用旧棉布当门帘。但眼前这两位老人的风采却让这间简陋狭小的屋子里增添了活力与温馨!
  蒋思豫夫人徐敏蕾比他小11岁,也是89岁的老人了。在蒋思豫因历史问题长期被关押的25年里,是徐敏蕾靠做教师及变卖家财把几个儿女拉扯成人。但你根本看不出生活艰辛、岁月坎坷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面容依然红润光泽,眼神清亮,更让人惊诧的是老太太说话时的气息,高亢饱满。她说,“文革”时期有次蒋先生探亲回家,当时抄家之风甚烈,他就把自己所藏字画都烧了。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历经磨难,并没有让蒋思豫自暴自弃,得过且过,他更加珍惜生命,他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上。
  书房是从厨房隔出的不足2平方米的斗室,客厅里长度不到140厘米、宽度不到70厘米的餐桌,就是他的书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之后的数十年,他几乎足不出户,给自己立下四条誓言:一不参加任何书画组织;二不举办个人书画展览;三不收学生;四不出书画册集。
  正因有了这样的“四不”,蒋思豫排除了方方面面的干扰,他的书法艺术出现了惊人的进步和突破。10多年前,著名书画家兼艺术鉴赏家谢稚柳就对蒋思豫的书法大为赞赏,认为他的书法与当时较有名望的几位高龄书法家相比,笔力上更胜一筹。中国美术学院首位书法博士生导师章祖安教授认为,“蒋老先生法书正气堂堂而灵动,甚佩且敬”。
  胡茂伟告诉记者,为了筹备书法展,他请蒋先生创作了几幅作品。“百岁高龄的他,挥毫泼墨时,依然神完气足,笔力雄健,落笔果断,书写快疾。一张四尺大小的作品,仅寥寥数分钟即一挥而就。其技巧之娴熟,挥洒之自如,令人叹服。”
  镇海书画院出过一本大型书法丛论,首页就是蒋思豫写的《论于右任标准草书》,洋洋万言,可谓其对于体书法的理论贡献。蒋思豫认为,历代草书学习均缺少系统科学的方法,唯于先生在对历代草书大家作品进行系统整理与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按“易识、易写、正确、美观”为原则编写了《标准草书》,这是个了不起的贡献。
  于右任曾指出:“必须以神蜕自主才能成家。”蒋思豫学于体从形似到神似,按自己的理解,逐步形成了朴茂厚实、简捷凝炼、运转持重又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篆书质朴凝炼、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胸襟的开阔与心气的平和,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次还展出了蒋思豫的一些中国画和篆刻作品。早年他曾研习《芥子园》、《十竹斋》等画谱,打下了扎实功底。抗战期间,得到岭南派宗师陈树人的悉心指导,画艺大进。自此,常以画“梅、兰、竹、菊”自娱、遣兴。书画同源,蒋思豫把其娴熟的书法用笔技巧应用到绘画上,线条凝炼,构图生动,虽寥寥数笔,均意趣横生,甚见功力。
  蒋思豫的篆刻起步也不晚。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就开始学习金石篆刻,曾由好友周泰京介绍,认识了周的留日同窗傅抱石,两人切磋篆刻技法,得益匪浅。之后,还拜华阳乔大壮为师,较为系统地学习篆刻技法,一度入迷,刻了百余方印章。抗战时期,他的这些篆刻作品用草皮黄纸装裱成印册,与著名书画家伍蠡甫教授的作品一起,在北碚的复旦登辉堂,搞了一个联展。当时老舍先生也来参观,见到蒋思豫的篆刻长卷,知道是学子习作,甚为惊喜,连连点头称赞。
  重获自由之后,蒋思豫还以诗言志,创作了不少反映自己心声的诗歌,如“深夜步前庭,寒灯独自青。月随疏影去,一叶正飘零”,“白雪阳春非绝调,高山流水有知音”,“六十年来多祸患,苦中有乐却亦难。九秩望颐老未死,晚向夕阳看落山”。其中《归田自絮》诗反映他的生活与心态:“役赦归来近如何,健饭贪眠病不多。晨走海山迈阔步,暮蜷陋室习吟哦。客访疏酌谈往事,夜对荧屏赏雅歌。烟绝酒兴身爽朗,布衣粟黍免风波。”他94岁时写的《思豫自嘲》诗:“夙运交华盖,八旬始惊雷。零丁贫困过,老天闭眼开。”百岁时写的扇面诗:“少年贫笈弃家乡,煮鹤焚琴六月霜。唾面自干腰不折,尘颜含笑看洛桑。”以及“士气峥嵘焉可侮;骨头如鼓作铜声”等联句,均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卢 阳蒋思豫:百岁翰墨写春秋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蒋思豫:百岁翰墨写春秋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画意诗情写春秋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中国画的颜色,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颜色.这些颜色有情绪,有审美,有品格.中国人不习惯用色谱去分辨颜色,而是用一种来自生活...
中国画的颜色,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颜色。这些颜色有情绪,有审美,有品格。中国人不习惯用色谱去分辨颜色,而是用一种来自生活的感觉来命名颜色,譬如藤黄,听上去就有一种植物的嫩,又譬如胭脂,这必然是一种娇媚的颜色。然而经过漫长的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统治地位时,使用矿物质颜色如石青石绿朱砂一类的画,竟被&士大夫&们称作&院体&,说不够文雅。这样发展下去,到了明代,重色的彩画,竟越来越少了。但中国画的这些颜色,这些名称,譬如藤黄、花青、曙红、胭脂、大红、朱砂、朱膘、赭石、三绿、三青,一直都在艺术史里面美着啊。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唐 孟宾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宋 苏轼----袂剪黄罗亦可人君诗剩觅小园春----宋 唐仲友----碧绿青红百样花尽从春色巧安排----宋 释绍昙----青纱衫子淡梳妆冰姿绰约自生凉----宋 蔡伸----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宋 谢懋----赭汗千金马绣轴五香车----唐 虞世南----公子风流嫌锦绣新裁白纻作春衣金鞭留当谁家酒拂柳穿花信马归----唐 雍陶----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唐 岑参----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唐 王昌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晋 陶渊明----花分浅浅胭脂脸叶堕殷殷腻粉腮----唐 方干----溪叟山居不计年半欹茅屋倚云边竹沟旋引高源水灌得门前数亩田----宋 赵希迈----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宋 张炎----一见便见,八角磨盘空晨转一得永得,夺锦朱砂如墨黑秋风吹渭水,已落云门三句里落叶满长安,几个而今被眼瞒----宋 释云贲----春日何来深雪里南枝先白----宋 李曾伯----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古人感鸟迹文字有改判----魏晋 曹植----素材来源于网络 鸣谢艺术家创作本平台转载内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请读者仅作参考,对内容观点,平台保持中立,如分享内容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造成不便之处,敬请谅解。微信邮箱: 总编微信: ysdgy999总编邮箱: 主编微信: m主编邮箱: 联系电话: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hanmowenhuagongshe
关注书画前沿动态,推介书画名家,分享优秀书画作品,助力书画收藏,彰显文化价值.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其它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民族日报数字报刊平台
民族日报数字报刊平台
&&&&&&&&&&
翰墨浓淡写春秋
&&&&敬重先生为人,谦和温厚;&&&&艳羡先生书法,端庄恢弘。&&&&&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刚参加工作,初识苟振才先生。时年他任第三届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因书法而结缘,因书画艺术的发展再结识。20多年来,先生历任州歌舞团副团长、州广电局副局长、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直机关工委书记等职,无论职务如何升迁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长期在与文化工作相关的单位任职而为此展开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在他的组织主持下曾多次组织策划举办大型书画展览、书画笔会,精心打造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全州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如《临夏州庆国庆迎回归书画展》《州级机关庆七一迎国庆书画展》《庆国庆迎州庆全州书画展》《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前进中的临夏书画展》等,既促进了本单位工作,又弘扬了本地特色文化。&&&&追忆90年代初,文化单位经费拮据,文化活动相对滞后。如何开展活动,尽最大可能利用现有资源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文化工作任务,带动文化人发挥个人特长、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寻找有利平台,既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扩大文化艺术活动的凝聚力、号召力,又圆梦自己的理想,在当时是摆在文化单位领导面前的一个困扰。几经周折,几度风雨,团结有识之士,联合其他单位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在当时是一条不错的出路,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是文化选择了先生,还是先生选择了文化?抑或是先生的机遇,抑或是时代的选择吧。苟先生在当时的大环境中,与他工作的契合性,一次又一次地和同道一起搭建了让文化起舞的平台,不仅使文化人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使先生饱蘸激情,笔歌墨舞,一幅幅典雅疏朗、质朴率意的书法作品在他笔下款款而出。&&&&&欣赏先生的书作,时时如与一位蕴藉和蔼的谦谦君子在对话,看不尽一天云锦,满目华章。书法是对传统的继承对个性的释放,先生的书法便是尊重传统与彰显心性的巧妙典范。他的书法吸收了传统文化精华,又融入了自己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又正好适应了当代的审美追求,对每一个书法家来说,风格是书法家综合修养及书法功力的体现,也是其作品成熟的标志。&&&&&时光流逝,岁月荏苒。而今先生退居闲读,本认为卸去公务繁琐、劳心费力之后,先生应悠然自得,安享静好。且依然研习书道,不计时节。每有展览活动,必精心准备,按时选送作品。常常被他认真痴爱的精神所感染,还说书写给他带来创作的快乐,带来自身的愉悦,日子也过得自信充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先生将他近几年创作的作品筛选近百幅,预办个展。作为同道,祝他书展成功,并作小诗一首——&&&&&翰墨浓淡写春秋,&&&&奔雷墜石气自遒。&&&&莫道双鬓寒霜染,&&&&饱览风景更上楼。右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
& & & & & & & &
&&&&&&&&&&
乐把翰墨写春秋
——农加璧文集《雁过声留》序 □丁红云
&&&&莽莽苍苍的古龙山山脉,盘亘于靖西县同德乡、湖润镇与德保县燕峒乡之间,山势连绵起伏,层峦叠嶂,山间林木葱茏,流泉飞瀑,鸟鸣猴啼,景致清幽。幽雅宁静的自然环境孕育出无数英才。&&&&农加璧先生就出生在位于古龙山腹地的同德乡七联村。他自幼聪敏好学,深得古龙山灵秀之气,具有聪慧的天赋。他解放初参加工作,从基层起,曾在县农业局、县农委、县委生产办公室、县府办公室等单位从事文秘工作,后来又先后任县扶贫办主任、县环保局局长等职,1996年退休。&&&&我认识农加璧先生是在2004年靖西县壮学会成立大会上,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儒雅的言谈举止和慈祥厚重的长者风范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之后几年陆续在《靖西壮学研究》、《百色文史》、《靖西文史》、《靖西文艺》等刊物上拜读到他的作品。其实,他早年就在《广西日报》、《广西科技报》、《南宁晚报》、《右江日报》等报刊发表不少作品,其娴熟而流畅的文笔充分体现了他曾经作为一个文秘工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敏锐的政治悟性,同时又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民间文艺家多才多艺的艺术才华。&&&&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有诗词、山歌、民俗作品、新闻报道等,这些诗文是农加璧先生数十年来心血的结晶。假如说一个农民在秋天看到自家里金谷满仓而喜形于色,那么,农加璧先生在晚年看到自己心爱的诗文能结集出版,他则乐在心头,喜上眉梢。&&&&乐观豁达,抒写人生,淡泊平和,这是他诗词的特点。农先生的诗形式不拘一格,内容多种多样,主要以七言句为主。这些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经过作者的苦心营造,他的诗娓娓道来,如拉家常,如诉心声,通俗易懂,在平淡的描述和抒情中凸现作者对人生的见解,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在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农先生始终坚持笔耕,把写作当作自己最乐意做的事情之一,他不管走到哪里,都用诗抒发心中的情感。他到北京,写了“赴京任重非寻常,改革硕果喜登场;民族经济展示会,老区精神放光芒。”他到苏杭,写了“苏杭胜地赛天堂,西湖风景美名扬。”他到广州,写了“首番进入羊城地,人织楼高好排场。”甚至在火车旅途上,他也写了“同行战友病车上,急性脑炎令人慌;耒阳背人下车忙,抢救病人不怠慢。”这些诗词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写照,对于作者一生来说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他的山歌以靖西壮族方言意译汉字为主要载体,充分运用靖西下甲山歌押“腰脚韵”的特点,通过赋、比、兴等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唱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他的写民俗方面的文章为读者了解靖西壮族的生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如《多节日的壮乡——靖西》一文,全面介绍了靖西壮乡一年中各个月份的民族传统节日,这不仅使县外读者感到新奇,连我们这些县内人士也为家乡有如此丰富的传统节日而感到自豪。靖西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民族风情浓郁,由此可见一斑。&&&&他的新闻报道都留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是作者在每个历史时期结合工作需要积极为党报党刊撰写稿件的印证,有数篇曾被《右江日报》作为头版头条刊发。&&&&农加璧先生退休后,笔耕不辍,壮志未减,依然在闲暇之余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民俗民间文艺作品,还担任了县壮学会副会长、县民间文艺家顾问、县老科协理事等职,积极参加民间文艺和壮学研究各项活动,受到广大同行们的称赞。&&&&总之,这本集子里的诗文是农先生一生辛勤笔耕的记录,他乐于用笔墨抒写人生的春夏秋冬,体现了他开朗乐观豁达的人生追求和情怀。当看到作者鬓发斑白胸怀坦荡地笑对夕阳,我不禁深深为之感动。我默默地祝他老人家晚年幸福,健康长寿。在此,以农先生的几句诗作本文的结尾:“盛世度晚秋,琐事莫多愁;乐在淡泊中,人生何所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翰墨春秋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