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指甲红色部分能长长吗是怎么从上面的条件推出来的

聚焦公考⑧:判断推理之逻辑判断(二)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判断推理之逻辑判断(二)
I、必然性推理题速解技巧汇总
判断推理部分是重要的提分点,而在这部分中必然性推理是基础,考生一定要掌握好。
真假矛盾法
【例题1】桌上有四个杯子,每个杯子都写着一句话,第一个:“所有的杯子里都有啤酒”;第二个:“本杯中有可乐”;第三杯“本杯中没有咖啡”;第四个“有些杯子中没有啤酒”。
假如四句话只有一个为真话,那么( )为真。
A.所有的杯子中有啤酒
B.所有的杯子中都没有可乐
C.第三个杯子中有咖啡
D.第二个杯子中有可乐
【解析】首先看提问部分,本题属于 “只有一真”类型;其次看题干,发现这四句话中的第一句与第四句是一对矛盾关系,则矛盾关系必然是一个为真,一个为假。由此推理得出第四条件为真,第二、三句肯定都是假的,故选C。
【例题2】在一次对全市中学假期加课情况的检查后,甲乙丙三人有如下结论:
甲: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乙: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如果上述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
A.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B.一中和二中都不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C.一中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不存在
D.一中不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存在
【解析】分析题目,属于“只有一真”类型,利用反对关系可以得知甲乙必有一真,结合丙所给可以推出甲所说为真,故选A(。)
确定条件法
即有可确定为真的条件。当题干中出现与确定条件相关的其他条件时,通常可以从这个条件入手解题。
【例题】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 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C.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 D.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
【解析】丁的话为真,即丁的话为确定条件,可知“说实话的人的车是红色的,且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人说实话”;观察甲、乙、丙的话,发现乙的话中提到了红色,属于与确定条件有关的条件,可以此为突破口。
反复提及法
如果同一个条件或同一类内容,在题干中被反复提及、重复出现,那么这个条件通常就是解题的关键。
【例题】李长江、段黄河、张珠江、何海河四人同时参加一次数学竞赛,赛后,他们在一起预测彼此的名次。李长江说:“张珠江第一名,我第三名。”段黄河说:“我第一名,何海河第四名。”张珠江说:“何海河第二名,我第三名。”何海河没有表态。结果公布后,他们发现预测都只说对了一半。
由以上可以推出,竞赛的正确名次是( )
A.何海河第一,段黄河第二,张珠江第三,李长江第四
B.段黄河第一,何海河第二,李长江第三,张珠江第四
C.李长江第一,张珠江第二,段黄河第三,何海河第四
D.张珠江第一,李长江第二,何海河第三,段黄河第四
【解析】题干中说每个预测只说对了一半,观察每人的猜测会发现,张珠江的后半句和李长江的两句话都涉及“张珠江”和“第三名”,属于反复提及的条件,且张珠江的后半句与李长江的两句话都不可能同时为真,可以此作为突破口。显然,由于李长江说对了一半,所以“张珠江第三名”肯定为假,则张珠江的前半句“何海河第二名”为真,对比选项,只有B项正确。
唯一条件法
所谓唯一条件,就是能够明显区别于其他条件的条件。当题干出现一个明显区别于其他条件的条件时,通常可以从这一条件入手解题。
【例题】几位同学对物理竞赛的名次进行猜测。小钟说:“小华第三,小任第五。”小华说:“小闽第五,小宫第四。”小任说:“小钟第一,小闽第四。”小闽说:“小任第一,小华第二。”小宫说:“小钟第三,小闽第四。”已知本次竞赛没有并列名次,并且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
那么,具体名次应该是( )
A.小华第一、小钟第二、小任第三、小闽第四、小宫第五
B.小闽第一、小任第二、小华第三、小宫第四、小钟第五
C.小任第一、小华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闽第五
D.小任第一、小闽第二、小钟第三、小宫第四、小华第五
【解析】题干提示“每个名次都有人猜对”,因此被猜测过一次的名次就肯定是正确的。第二名这个名次只被猜测过一次,以此条件作为突破口进行解题。第二名只出现一次,必然正确,即小华第二,对比选项,只有C项正确。
选项假设法
假设选项是正确的,然后代入到题干中进行验证。选项假设法适用于选项简单而且明确的题目,一般只涉及单一元素。
【例题】小明忘记了今天是星期几,于是他去问O、P、Q三人。O回答:“我也忘记今天是星期几了,但你可以去问P、Q两人。”P回答:“昨天是我说谎的日子。”Q的回答和P一样。已知:
①O从来不说谎;
②P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这三天说谎,其余时间都讲真话;
③Q在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这三天说谎,其余时间都讲真话。
根据以上条件,今天是星期几?
A.星期一 B.星期二 C.星期四 D.星期天
【解析】将A项代入,假设今天是星期一,那么P说假话,而昨天是周日,P昨天说真话,符合题意,但Q今天说真话,昨天也说真话,不符合题意,排除。同理,将B项代入也不符合题意,排除。将C项代入,假设今天是星期四,P今天说真话,昨天说假话,Q今天说假话,昨天说真话,符合题意。故选C。
建议考生们重点掌握以上几种方法,完胜必然性推理题甚至是整个判断推理部分都不在话下。
II、可能性推理备考攻略
在行测科目中有一种题型叫做逻辑判断,一共有10道题目。其中6道左右是可能性推理,现在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在考试中常见的题目类型有哪些。
可能性推理之结论型
可能性推理结论型的题目,从问法上很好辨析,它的问法通常是由此可以推出、由此不能推出、可见、由此可得等问法,非常容易确认。在做法上一是题干与选项的比对,二是要遵循逻辑的严谨性,在题目中说了才是我们知道的,不说我们不确定。而在这类题目中,太过绝对的选项不选,与题干无关的选项不选。
例1.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品牌的忠诚度远远低于西方消费者,对许多中国消费者而言,高价格仍然很重要,物有所值仍然比品牌重要,而且现阶段甚至比质量还重要。由此可以推出:
A.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时往往不会考虑价格因素
B.中国消费者喜欢购买价格高且物有所值的奢侈品
C.比起知名度来,奢侈品的价格更吸引中国消费者
D.中国消费者不甚关注知名奢侈品的价格及其质量
【答案】B。解析:A选项与题干相反,题干是说高价格仍然很重要。B选项充分反映了题干的内容,中国的消费者重视价格和物有所值。C项不涉及比较的问题,离题干太远,D项与原文不符,所以答案为B项。
可能性推理之缺桥型
缺桥论证这种题型也很好辨析,问法通常是基于哪项前提、基于哪项假设。这种题型最明显的特征是论据和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需要我们搭建桥梁来建立两者的联系。所以,对于可能性推理,最主要的是找到论据和结论,建立联系即可。
例2.如果用户手机里安装了企业的手机客户端,那么就可以大大提高用户游览手机时看到企业标识和名称的机会,进而达到宣传企业形象和品牌的目的,提高企业知名度。
上述结论的假设前提是:
A.手机用户数量增长势头强劲
B.手机客户端是项成熟的技术
C.手机用户有游览手机的习惯
D.手机营销的时效强、成本低
【答案】C。解析:手机里有手机客户端,就能达到宣传企业的效果。所以应该看到的前提是手机用户会看手机,建立两者联系。
III、行测可能性推理的“天坑”
关于逻辑判断中让人心碎的“削弱”“加强”,你是不是常掉“坑”里?每次都提醒自己注意,但还是常常深陷“力度稍弱”的怪圈里。在此,特为各位考生带来巧妙绕开深坑的两大法宝。
第一宝:无关选项先排除
无关选项的设置通常是看似与题干关联度很高,实则“鸡同鸭讲”,所以在分析题干的过程中,需要考生找到结论讨论的点,带着点去题干中将无关选项先排除掉。
例如:德国和瑞士的专家经过研究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餐具颜色能直接影响食欲,红色餐具可降低人们40%的食欲,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红色是极具攻击性的色彩,用红色餐具盛放食物往往会让人难以下咽,因为在潜意识中人们会给自己发出不能吃红色餐具中食物的心理暗示,从而令食欲下降。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质疑上述论断的是:
A.快餐巨头常在大堂中使用大片鲜亮的红色图案,并没有影响快餐销量
B.红色易使人产生紧张感,暴饮暴食是人在精神紧张时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
C.试验表明,使用红色水杯者比使用蓝色水杯者平均饮水量要减少44%
D.红色预示着不安和担忧,人们看到红色餐具会本能地担心食物有危险
【答案】B。解析:题干的结论是红色餐具降低食欲。选项A涉及红色大厅,C涉及饮水量,可以排除,D属于支持型选项,正确答案为B。
第二宝:力度对比选最强
运用第一宝可以轻松地将无关选项排除,如削弱型(加强)题目,很多题目的设置是两个选项都可以削弱或加强,我们要将力度最强的选项甄别出来。选项中出现“有些”“一定程度”“可能”等字眼都是比较起来力度较弱的选项,需要慎选。
例:光线的照射,有助于缓解冬季忧郁症。研究人员曾对九名患者进行研究,他们均因冬季白天变短而患上了冬季忧郁症。研究人员让患者在清晨和傍晚各接受三小时伴有花香的强光照射。一周之内,七名患者完全摆脱了抑郁,另外两人也表现出了明显好转。由于光照会诱使身体误以为夏季已经来临,这样便治好了冬季忧郁症。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的结论?
A.研究人员在强光照射时有意使用花香伴随,对于改善换上冬季抑郁症的患者的适应症有一定的作用。
B.该实验均在北半球的温带气候中,无法区分南北半球的实验差异,但也无法预先排除。
C.强光照射对于皮肤的损坏已经得到专门研究的证实,其中夏季比起冬季的危害性更大。
D.每天六个小时的非工作状态,改变了患者原来的生活环境,改善了他们的心态,这是对抑郁患者的一种主要的影响。
【答案】D。解析:题干的结论是光照有利于治愈冬季抑郁症,B、C为无关选项,A、D都能削弱题干,指出另有他因,但是A的“一定作用”不如D的“主要影响削弱力度强。”所以正确答案为D。
看似“天坑滚滚”的可能性推理,实则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当然掌握规避无关选项、甄别力度等技巧也需要考生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后勇夺高分!
IV、可能性推理的强加因果
可能性推理是行测逻辑判断部分的重点,而强加因果重点中的重点。这一部分整体来说难度不大,但就削弱角度来说,这一典型论证的角度是比较多样的,主要有因果倒置、另有他因、因不致果等,其中因果倒置这个问题不容易找出来,所以在做题时需要认真读选项,仔细分辨。下面,就对这一部分进行讲解。
强加因果的含义:题干中给出两个事实,得出结论为一个事实是另一个事实的原因。
例1: 一位水利专家在调查各国水资源利用率时发现:各国的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与降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他由此得出结论:干旱迫使这些国家的政府更加注重节水。下列最能质疑上述结论的是:
A.降雨量少不等于水资源少
B.一些干旱的国家有大量地下水资源
C.有些干旱的国家浪费水的现象严重
D.水资源利用率取决于农民长期形成的农业用水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题干论点是“干旱迫使这些国家的政府更加注重节水”,论据是“各国的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与降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水资源与水资源利用率并非同一概念,故A、B两项是无关项;C项举出个别反例,有可能大部分国家因为干旱注重节水,不一定能削弱题干。D项表明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只取决于长期形成的农业用水生产方式,与其他因素无关,属于“另有他因”,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结论。故答案选D。
削弱的表现:因果倒置、另有他因
例2:近来,某品牌洗衣粉的销量有明显的增长,同时,该品牌用于广告的费用也同样明显增长。业内人士认为,该品牌洗衣粉销量的增长,得益于广告的促销作用。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注意到该品牌洗衣粉广告的人中,很少有人购买它
B.该品牌洗衣粉的购买者中,很少有人注意该品牌的广告
C.该品牌洗衣粉的广告费用,并不多于其他品牌洗衣粉
D.消协收到的对该品牌洗衣粉的投诉,多于其他品牌洗衣粉
【答案】B。
解析:业内人士认为是广告促进了洗衣粉销量的增长。为了削弱该结论,就应该论证该因果关系不成立,B选项正好反驳了该因果论证关系。所以B是最能削弱题干结论的。
加强的含义:建立联系、排除他因
例1:壳牌石油公司连续三年在全球500家最大公司净利润总额排名中位列第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公司比其他公司有更多的国际业务。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支持上述说法?
A.与壳牌公司规模相当但国际业务少的石油公司的利润都比壳牌石油公司低。
B.历史上全球500家大公司的净利润冠军都是石油公司。
C.近三年来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都在努力走向国际化。
D.近三年来石油和成品油的价格都很稳定。
【答案】A。
解析:题干的逻辑主线是“国际业务多→利润高”,这两者之间缺少之间的联系,必须“搭桥”,即找一个选项把“国际业务”与“利润”这两者之间联系起来。A项,举出与同类的(规模相当)的石油公司比较,其他石油公司国际业务少,利润都比壳牌石油公司低。这样就说明国际业务的多少可能是导致其利润高低的原因,在前提与结论之间建立了联系。B、D与国际化无关;C谈的是“500家公司”都在“国际化”,而题干强调的是各公司的国际化程度的差异,不能够说明国际业务多是利润高的主要原因。
V、可能性推理猜题技巧
很多同学对逻辑判断部分吐槽不断,觉得必然性推理部分不学不会,学了费劲,而可能性推理是出题量越来越大,但学了也不会,准确率一直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今天,就给大家讲一下可能性推理的解题技巧。
可能性推理,虽然看上去和片段阅读长得很像,但本质是逻辑题。故此,解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掌握一个尺度,就是不能靠语感,要靠分析。那么我们解可能性推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他们内部的逻辑关系。而逻辑推理当中,不管主题怎么变,内容怎么变,推理的形式一定是论据——结论。如何找到论据和结论也就成了我们解题的成功关键。我们只要找到了片段中的论据和结论部分,基本上一道逻辑题目已经解出来一大半了, 也就是说即使一道题讲的什么没看懂,只要牢牢地抓住论据和结论,找到与论据、结论相关度最高的选项,基本上也是十蒙八准的。
首先结论很明显,就是主观得出的一个断定观点,所以当题干中出现 “由此”、“因此”、“某某认为”等表达观点的提示词,就标志着结论来了。当我们找到结论后,下一步就是去寻找论据。除了结论之外,一段文字会包含很多的文字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并非对我们都有用,所以一定要筛选出有用的论据部分。论据也就是说得出这个结论的事实依据。所以,在结论以外的部分,哪一句跟结论有关,哪句就是得出这个结论的论据,其他的都是为了迷惑大家。下面为大家举例说明:
例1.科学家对发掘于埃塞俄比亚哈达尔遗址的南方古猿足骨的第4根跖骨化石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非洲南方古猿具有定型的弓形足。他们据此认为,人类的祖先早在320万年前就开始像现代人一样用双脚行走。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
A. 只有分析第4根跖骨化石,才能发现非洲南方古猿具有定型的弓形足
B. 只有南方古猿才是人类的祖先
C. 只有具有定性的弓形足,才能使用双脚行走
D. 只有使用双脚行走,才具有定型的弓形足
【答案】:D
【解析】:根据刚才的分析,很显然“他们据此认为”是主观观点,也就是说“人类用双脚行走”为这段推理的结论。那么此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呢?往前面寻找会发现,是因为发现了“非洲南方古猿具有定型的弓形足”,所以此句为论据。此题的论证结构为:有定型的弓形足——直立行走。那么显然我们支持这个论证,就要加强论据、结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一定是在C、D之间选择。再根据论证中,想要由弓形足一定能够得出直立行走,所以D项的表述更为有力,故正确答案为D。
【点评】上面这道题目,实际上就是告诉考生在拿到一道可能性推理题目的时候,要第一时间找到论据、结论,然后在选项中寻找和论据结论中有关联的选项,此题是加强型题目,我们就需要在论据和结论之间建立联系。也就是说建立有了弓形足就一定是直立行走这样一个联系,就可以直指D选项了。
刚才这道题目比较简短、直接,我们再来看一个例题,依然是一道可能性推理加强型的题目:
例2.美国睡眠专家设计了一项测试,让志愿者在睡眠实验室里连续度过13个夜晚,关4个夜晚,志愿者毎晚能睡足8小时;接下来6天,他们的睡眠时间缩短至毎晚6小时;最后 3个晚上,志愿者出现“补觉”现象,每天要睡10小时,测试结果显示,持续几天睡眠不足后,志愿者各反应速度变慢。补觉后,虽然感觉头脑清醒一些,但仍行动迟缓、笨拙。由此可见,连续工作一周、睡眠不足后,用3个晚上补觉可以改善困倦的状况,但是不能改善缺觉对认知功能造成的累积影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很多志愿者难以适应睡眠实验室的环境,晚上经常做梦
B.志愿者平时习惯的睡眠时间不等,平均睡眠时间为每晚6小时
C.实验前对志愿者进行大脑功能扫描,发现大脑结构并无明显异常
D.补觉后让志愿者进行反应灵敏度测试,多数人的灵敏度明显低于平时
【解析】由题干中的“由此可见”可以得到本文的论点是“睡眠不足后补觉不能改善缺觉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依据此论点我们可以找到“补觉后仍行动迟缓、笨拙”为此结论的理论依据,故此推理为:补觉后仍行动迟缓、笨拙——补觉不能改善认知功能。根据我们总结出来的推理关系,可以发现与补觉和认知能力都有关的选项只有D,所以此题的答案也为D。
【点评】这道题在上道题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因为论据和结论实际上都是在论证缺觉和认知能力的关系,我们只要找到这一个关键点依然可以迅速找出正确选项。
以上两道题目帮助同学们梳理了如何解可能性推理题目中的加强型,实际上削弱型也是同一个道理,下面再来看一个例题:
例3.某研究机构耗时9年,追踪调查6.3万名健康人士的饮食习惯,包括肉的消费量、肉类烹调方式以及肉类煮熟的程度等。研究小组按食用烤肉的量多少把研究对象分为5组,截至研究结束时,共有208人患上胰腺癌,他们大多集中在烤肉食用量最高的两组。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大量食用烤肉更容易患胰腺癌。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
A.研究表明,父母若有一人患胰腺癌,子女患该病的几率将提高30%
B.研究显示,长期食用煮食肉类和长期食用烤肉的人群相比,患胰腺癌的比例相当
C.调查数据表明,大量食用烤肉的人有98%都喜欢一边喝啤酒一边吃烤肉,并且常常熬夜
D.该研究中偏好半熟烤肉的人罹患胰腺癌的比例比偏好全熟烤肉的人高约60%
【解析】此题首先可以找到结论是“大量使用烤肉更容易患胰腺癌”,因为文中已经清晰标明“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文中其他部分跟此结论有关的是:“患癌的大部分集中在烤肉食用量最高的两组”。所以,此段文字的关系应为:患癌的大部分烤肉使用量大——大量使用烤肉容易患癌。本题是削弱型题目,所以比较四个选项,我们会发现,只有C选项和推出关系中的要点 “大量食用”以及“患癌”有关系,并且C选项是切断了大量食用和患癌之间的联系,表明了是由于别的原因引起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果关系推理法中的“另有他因”这一种削弱方法,所以本道题目选择C选项。
【点评】在可能性推理中,削弱的方式比加强更为复杂、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找到论据、结论,切断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能够削弱的选项。当然,为了更好地解题,同学们也需要学习诸如“因果关系”“类比推理”“枚举归纳”等多种常见的典型论证模型。
VI、可能性推理中解释型题目速解技巧
重点介绍一下解释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
题干中会出现两个表面看似矛盾的事实,之后让我们做出合理解释。
常考的问法有:下述哪项为真,最有可能解释上述现象?以下最能解释上述现象的是?
解题方法:
第一步就是要找出矛盾所在,在这教给大家一个小窍门,即当题干出现转折性词语,例如:但是、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却等,这些转折词的前后往往就是我们所要找的矛盾。
第二步就是选择正确选项了,在选择正确选项时要注意两点:
1.选项一定要能解释矛盾双方;
2.所作的解释要客观,要有普遍性。
【例题】由于近期的干旱和高温,导致海湾盐度增加,引起了许多鱼的死亡,虾虽然可以适应高盐度,但盐度高也给养虾场带来了不幸。以下哪个选项为真,就能够提供解释以上现象的原因?
A. 持续的干旱会使海湾的水位下降,这已经引起了有关机构的注意。
B. 幼虾吃的有机物在盐度高的环境下几乎难以存活。
C. 水温升高会使虾更快速繁殖。
D. 鱼多的海湾往往虾也多,虾少的海湾鱼也不多。
【解析】题干中的矛盾在转折词前后,即虾可以适应高盐度但盐度高也给虾场带来了不幸。A选项根本没涉及题干的矛盾。B选项顾及了矛盾双方,给出了合理解释——虽然虾可以在高盐度海水中存活,但虾的食物却无法存活,虾没了食物自然就会死亡,给虾场带来损失。C选项没有顾及矛盾双方。D属于不客观的选项也不具普遍性。
VII、数据比例型逻辑问题
数据比例是可能性推理从局部出发划分而成的一种论证模型。其共性就是题目中都会出现数据或者比例,通过数据或者比例来说明问题,且时常伴有偷换概念的现象。这类题目在考试中一旦出现考生难易把握其中要点,容易做错。今天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类型。
第一种类型:题目出现两个比例,且两比例基数不同
例1:本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比上一届提高了5%,日本代表团金牌总数提高了50%,所以这届比赛日本代表团的表现要远远好于中国。
分析:其实这类题目相对简单,只需要将两个比例的基数给出,计算后可知是加强或者削弱。
【真题】在过去的十年中,由美国半导体工业生产的半导体增加了200%,但日本半导体工业生产的半导体增加了500%,因此,日本现在比美国制造的半导体多。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以上命题?
A.在过去五年中,由美国半导体工业生产的半导体增长仅100%。
B.过去十年中,美国生产的半导体的美元价值比日本生产的高。
C.今天美国半导体出口在整个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例比十年前高。
D.十年前,美国生产的半导体占世界半导体的90%,而日本仅2%。
解析:这道题目同样是两比例且基数不同,给出二者基数计算即可,选D。
第二种类型:题目出现一个比例或基数相同的两个比例
例1:这次考试通过笔试的人中女生占了70%,因此这次考试女生考的好。
例2:这次考试通过笔试的人中女生占了70%男生占了30%,因此这次考试女生考的好。
分析:其实这两个例子本质是一样的,而其中逻辑错误在于论据部分是通过笔试的人的比例,结论是针对所有考生看谁考得好。很明显通过笔试的人只是所有考生中的一个部分,所以是用一个局部的比例推出了一个整体的结论。
这种题目加强削弱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直接看环境比例,所谓的环境比例就是总体比例,就是刚才局部比例对应的整体数据的比例,这个例子中题干给的是通过笔试人中女生所占比例,环境概率就应该是所有参加考试学生人数中女生所占比例。如果参加考试时女生本来就多等于甚至大于70%,那么说明考试后女生人多是因为本身占比就大不是考的好,所以是削弱,反之如果女生参加考试时占比不到70%说明本来女生占比小,通过考试后占比大,所以支持了女生考的好。
第二种方法是看相对比例,即整体中除了题干比例设计部分之外的其他所有部分,如这个例子说的是通过笔试人中女生所占比例,那么相对比例就是没通过笔试人中女生所占比例。同理如果比例大于等于70%就是削弱,小于70%就是加强。
总结:这类题目就是看题干中占比较大的那个概念(例中女生),如果总体比例、相对比例中该概念所占比例大于等于题干比例就是削弱,小于题干比例就是加强。
【真题】根据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在某市外资企业高收人(指合法收入为年薪12万元在上)人群中,外国留学归来的人(简称“海归派”)数占60%以上,这充分说明国内大学毕业的人(简称“本土派”)在该市外资企业中获得高工资极为困难。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结论?
A.在该市外资企业中,“本土派”人数占40%
B.在该市外资企业中,“本土派”人数超过50%
C.在该市就业的人群中,“海归派”仅为“本土派”的10%
D.在该市就业的人群中,“海归派”与“本土派”的人数比例约为6:4
【解析】首先CD选项,该市所有就业人员题目没提到偷换概念排除,再看题目中占比较大的是海归派,所以对比AB,A项中海归派占比60%,等于题干占比,削弱。B项中海归派占比小于50%,小于题干占比,加强。选B。
VIII、可能性推理之枚举归纳
在公务员行测可能性推理中题干通常会通过一些典型的论证模型来论证,其中就有一种论证模型称为枚举归纳,那么,什么是枚举归纳?对于枚举归纳这种论证模型我们通常又会如何削弱和加强呢?在此将这些问题一一进行解答。
枚举归纳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列举某种事物中的部分事物的特征,然后再此基础上归纳出这种事物整体具有某种特征或属性。通常会结合调查方面的题干来查考我们大家,因为调查基本是从样本的属性或特点来推出样本所在整体的属性和特点。那么我们对于这类典型的枚举归纳论证模型该如何削弱和加强呢?我们还是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了解一下。比如有人去北京电影学院游玩,发现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穿衣打扮很时尚,据此就推测,中国所有的大学生穿衣打扮都很时尚。我们来看一下应该如何削弱上述推论呢?我们不难发现结论中“中国大学生”明显要比“北京电影学院学生”范围要大,属于从部分推到整体,属于典型的枚举归纳论证模型。联合实际我们不难想到针对性的削弱方法,很明显北影的学生相对中国所有大学生来说选取的样本种类范围太小了不具有代表性;另外我们也可以结合调查实际运用另外一种削弱方法就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人数相对中国所有大学生数量相对也比较少,在数量上也不具有代表性。这两种就是我们最常用的削弱方法,很容易理解。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加强呢?其实也很简单,相对削弱我们只需说明题干的样本本身范围足够大,可以代表整体;也可以通过补充其他样本来加强,比如可以说除北影以外的其他高校学生也都穿衣很时尚。
下面我们具体结合一道题目具体来看一下:
目前,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已经大大改变,人们普遍使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因为有关部门最近在一所高校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中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人已占到被调查对象的95%下列陈述中哪项判断最能削弱上述观点?
A. 大学生追求时尚,对新技术容易适应
B. 仅有5%的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正在学习互联网通信技术
C. 调查的范围太小,恐怕不能反映当前所有中国人的真实情况
D. 有些大学生仍喜爱传统的书信交流方式
我们通读文段,不难发现题干的结论是“中国人”,而论据是“高校的学生”,很明显两者范围不同,属于典型从部分推论到整体的枚举归纳,只需从四个选项中找出能够说明调查所选取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就可以了,很明显正确答案为C。
IX、可能性推理之相似结构题型
在行测考试中,逻辑判断部分一般考察10道题,题型以可能性推理为主,必然性推理为辅。想真正将逻辑判断部分的内容学好,必须以必然性推理为基础。在可能性推理的题目中经常涉及必然性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思维。比如说在可能性推理题目中有一种题——相似结构题型,需要运用必然性推理的知识来辅助解答。
考察相似结构的题目在设问上比较明显,一般是“下面哪一选项在论证方式上与题干相同(相似)”。其实相似结构型题目总体来说难度不大,但也比较容易出错,关键是要分析清楚题干的论证结构并找到选项中与之相同或相似的一项。
例:如果你演讲时讲真话,那么富人会反对你。如果你演讲时讲假话,那么穷人会反对你。你演讲时或者讲真话,或者讲假话。所以,或者富人会反对你,或者穷人会反对你。
以下哪项与上述推理的结构最为相似?
A.如果月球上有生物,则一定有空气。如果月球上有生物,则一定有水分。月球上或者没有空气,或者没有水分。所以,月球上没有生物。
B.如果对物体加压,则它的体积会变小。如果对物体降温,则它的体积会变小。或者对物体加压,或者对物体降温。所以,物体的体积会变小。
C.如果天下雨,则地一定会湿。如果天不下雨,则地不一定会湿。或者天下雨或者天不下雨。所以,或者地一定会湿,或者地不一定会湿。
D.如果刺激老虎,则老虎要吃人。如果不刺激老虎,则老虎也要吃人。或者刺激老虎,或者不刺激老虎。总之,老虎要吃人。
【答案】C。
【解析】从问法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考察的是评价型题目中的相似结构。先判断题干中的论证结构。从整体上看是一个二难推理结构,即如果A那么B,如果非A那么D,A或非A,所以B或D。接下来比对四个选项只有第三个选项即C项是最符合的。 这道题比较简单,通过观察选项和题干就能迅速判断,但是在考试过程中还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难的题目,就需要考生仔细思考找出最优选项。
例:一支攻击型军队必须具有“三大件”:一是航母编队,一是战斗机,一是海外军事基地。目前的中国“一无所有”,根本无法形成攻击链。因此,聪明的兰德公司认为:“中国距离‘破坏’地区军事平衡还相差很远。”
下面哪一选项在论证方式上与题干相同?
A.崛起的中国必须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撑自己的脊梁。中国要崛起,所以,中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B.只有聪明且勤奋,才能有大成就;李明既不聪明也不勤奋,所以,他不会有大成就。
C.如果吃高蛋白、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品过多,就会发胖;我很少吃这类食品,所以,我不会发胖。
D.如果139是偶数,则它能够被2整除;139不能被2整除,所以,139不是偶数。
【参考答案】B。
【解析】从提问方式上看出这道题考察的也是评价型题目中的相似结构,题干中很明显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规则。“攻击型军队→三大件,中国没有三大件→中国距离破坏地区军事平衡还相差很远(即非攻击型军队)。”“三大件”是攻击型军队成立的必要条件。B选项大成就→聪明且勤奋,小明不聪明且不勤奋→没有大成就。聪明且勤奋是大成就的必要条件。与题干论证结构一致。A和C没有运用到假言命题逆否推理,先排除。D选项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与题干论证结构不同。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通过讲解,相信考生们对于这类型的题目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总结一下:相似结构型的题目重点在于分析题干的论证结构,接下来比对选项选择最优,当遇到选项比较模糊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最为相似的。
X、可能性推理数据比例题型分析(2)
在行测考试中,可能性推理是逻辑考察的重点和核心。它占比大、分值多,同时,可能性推理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也是考生们得分的难点。故为广大考生总结出可能性推理数据比例题干的分析方法。
可能性推理是指题干给出了论据得出论点,考察考生加强题干论证或者削弱题干论证的题干,在逻辑推理10题中一般占到8题左右的比重。对广大考生而言,能简单分析出题干的论据、论点,但在逻辑认证的题干中经常会遇到用数据和比例来说明某种问题。遇到数据和比例的时候,题干的难度体现在大家不理解题干数据或者比例的意义,无从下手。
有一种情况,题干出现了个体数据:我有个哥们,身高两米二,所以他个子很高。其实这种个体数据在不了解整体情况、平均身高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假设人的平均身高是3米,这时题干就得不出“个子很高”的推理;反之,如果人们的平均身高只有1.5米,这时就强化了题干的结论。
另一种情况,题干出现了相对比例:有甲、乙两个工厂生产同样的产品,甲今年比去年增长了50%,而乙工厂指增长了20%,所以说甲的生产总量比乙好。其实这种比例只是相对的,我们可以来分析下绝对数量看看到底谁的总量多。假如去年甲生产50件,乙生产1000件;今年,甲生产75件,乙生产1200件,由此看来,甲比去年多生产25件,乙比去年多生产200件,由此可见,甲的生产状况没有乙的生产状况好。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题干给出了有比较意义的数据、比例,其实并不必然得出结论,需要我们进行分析,通过进一步的比较来达成加强或者削弱。
绝对数据和相对数据:
例.我爸爸一年只打破1个碗,我妈妈一年打破了15个碗→我爸爸洗碗能力高。这很明显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各自洗碗的总量,所以并不知道打破碗的概率是多少。比如:爸一年就洗了一次碗,我妈洗了100次。那我爸爸洗碗的总量少,打破碗的概率高100%,这时大家就削弱了题干。反之,如果说爸爸的总量多,打破的概率比妈妈小,即加强了题干。
所以对于题干出现了数量,我们需要考虑是题干数量的总量、基数是多少,部分在整体中所占有的概率是多少,这是我们思考的突破口。
部分比例和整体比例:
例.北京考上公务员的80%都是女生 → 女生比男生水平高,男生不如女生。同样,这时候我们也不能单纯地看题干的比例,这说明不了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到它真实代表的数量是多少,整体的人数有多少等等。我们来看它的整体基数,考上的考生是参加考试的考生的一部分。假设参加考试的女生男生比例为9:1,在整体中只占比1份额,但是在考上的人数中占比2份额,这说明男生智商比女生高——削弱了题干。假如参加考试的女生男生比例为7:3,女生本来只占7份,考上的人中占比8份,说明女生智商比男生高——加强了题干。
所以,在题干中出现比例,我们需要考虑到题干的比例整体是什么概念,它的基数是什么。通过了解整体中所占有的比例,再来加强或者削弱题干。
总之,大家在分析数据题干时需要考虑比例,在分析比例题干时需要考虑整体数量。相互佐证,比较分析,才能做好数据比例的题目
XI、可能性推理之四大论证模式
可能性推理是行测逻辑判断部分非常重要的一类题型,所谓可能性推理,即前提对结论提供的不是必然的支持,只是可能的支持,可能性推理常见的两种考查方式即“如何削弱题干的论证”,或者“如何加强题干的论证”。核心都在于要找到论证当中的漏洞,削弱即把漏洞捅破,加强则把漏洞补上,可能性推理一般有四种论证模式。
一、已知“事实”得“结论”
当我们看到一个事实或者一个现象的时候,通过这个现象运用自己的思维得出一个结论。当然,每个人的逻辑是不一样的,而这里的逻辑并不一定符合必然性推理中的形式推理,它是开放的。如:一个孩子学习认真努力,绝大多数人认为他大有作为,但是少数人会认为他连玩都不会,凡是这么学习的人,将来肯定没出息,思维已经被束缚了。但是无论我们的逻辑是否一样,规则都是一样的,都是已知一个事实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结论就是有出息或者没出息,无论是哪种结论,都不能确定知道哪个结论就一定是正确的,都是对未来事物的一种猜测。既然如此,两种结论都只是可能的,这个结论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支持者就可以加强某个观点,反对者就可以削弱另一个观点,这就是可能性推理中的两大题型,两大问法。第一种问法“如何削弱”,第二种“如何加强”,这两种问法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都是极高的。
例:为了估计当前人们对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平,《管理者》杂志在读者中开展了一次管理知识有奖问答。答卷评分后发现,60﹪的参加者对于管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水平很高,30﹪左右的参加者也表现除了一定的水平。《管理者》杂志因此得出结论,目前群众对于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还是不错的。
【解析】此题中,划线部分为现象或说事实,最后一句是结论,即已知一个事实得到一个结论,是第一种“已知事实得结论”的论证模式。
可能存在的漏洞:①一次问答并不一定能得出确切的结果,实验数据很少。②答卷是否一定客观?是否是自己做的?有没有百度?③被调查的人群是否本身就是企业高管等具有管理知识的人群?
二、已知“事实”找“原因”
跟已知“事实”得“结论”一样,已知“事实”找“原因”也是已知事实来找另一个,只不过它们一个往后找,一个往前找。它们都是已知一个事实,再推出一个可能存在的事实。也许是前面存在的,也许是后面存在的,所以它们两个之间存在极大的相似度。如:某同学参加高考、研究生考试,无论参加什么考试都是第一名。因此我推出他过去一定是特别认真学习,特别听老师话的好学生。
例: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陶片。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解析】此题是第二种“已知事实找原因”的论证模式,题干中划线部分为事实,专家解释的内容为原因。没有特别的论证,只要强调不是这个原因或还有别的原因即可削弱。
可能存在的漏洞:①盗墓人放进去的;②埋葬时放进去的;③如果雨水冲刷应该有破损痕迹,但是没有。
三、已知事实A和B,推出A(B)是B(A)的原因
前两种给的都是一个事实,现在是给了两个现象A和现象B,就认为A一定是B产生的原因,如:我讲课时,打了个喷嚏,这时外面有一个人走过。就说是因为这个人走过让我打了个喷嚏(他抱着一束花,我过敏)。两个现象同时存在了,就说一个是另一个的原因。无论看似联系度大还是小,结论都不一定是必然的,都可以找出很多理由来反驳这个观点,反驳这些观点的就是对论证的削弱,而支持观点的则为加强。
例:社会学家对两组青少年做了研究。第一组成员每周看暴力内容的影视的时间平均不少于10小时;第二组则不多于2小时。结果发现,第一组成员中举止粗鲁者所占的比例远高于第二组。因此,此项研究认为,多看暴力内容的影视容易导致青少年举止粗鲁。
【解析】此题是第三种“已知事实A和B,推出A(B)是B(A)的原因”的论证模式,已知两个事实,其中一个事实是另一个事实的原因。削弱:①看暴力影片的时候本身就很暴力。②第一组全是男的,第二组全是女的。
四、只有结论
考试中有一种非常反常的逻辑,只有结论,没有理论依据和现象依据,它也可以削弱。如: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如:多年作财务工作,一定会出问题。削弱,通过结论来削弱或加强。就说不是这样的,可以举个例子,说就不出问题。
例:近来西方舆论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除污染了地球环境外,还造成了国际石油等能源价格的暴涨
【解析】此题是“只有结论”的论证模式。没有相应的原因和论证。削弱:直接说没有污染环境,或者说是别的原因别的国家污染的,或者直接说没有暴涨即可。
(帅帅职场屋独家内容,转载请在文首显著位置注明来自帅帅职场屋(zzbxwb),编辑:牛牛)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指甲红色部分能长长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