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级急高危能做全身麻醉的副作用吗

点击右侧按钮获取二维码
当前位置:
我院成功举办“高危产科麻醉和分娩镇痛学习......
我院成功举办“高危产科麻醉和分娩镇痛学习班”暨“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肺复苏普及全国行动委员会大理办事处成立”大会产科麻醉是风险最大,医疗风险最多的麻醉之一,而且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开展产科麻醉。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州产科麻醉质量,降低围术期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降低剖宫产率确保麻醉手术患者的安全,促进产科麻醉学的交流和发展,大理州医院麻醉科联合产科于6月24日--26日在医院成功举办“2016年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高危产科麻醉和分娩镇痛学习班”;并与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共同举行了“心手相连.点亮生命”心肺复苏公益活动及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肺复苏普及全国行动委员会大理办事处成立”仪式。此次会议邀请心血管麻醉知名专家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主任李立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血液管理分会主任委员纪宏文教授;云南省麻醉学会知名专家麻伟青、李艳华、思永玉,李超、梁荣毕教授等作专题讲座,我院麻醉科李九妹、段住纯、奚发斌及产科杨宗梅在会上作了专题讲座,大理州医院周建华副院长在会上致欢迎辞。会议主要内容有心血管手术麻醉、产科高危病人麻醉处理、围术期血液成分选择和严重失血患者大量输血的策略、凝血功能异常常见原因、新生儿心肺复苏等方面的讲座;扩张型心肌病病例讨论;还进行了心肺复苏模拟培训。此次培训班受到了学员的好评,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基层麻醉医生对危重产妇剖腹产麻醉处理能力,而且提高了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手术麻醉的处理能力、新生儿心肺复苏的技能及提高广大麻醉医生的急救水平、急救意识。大理州12个县市的麻醉医师、产科医生,还有德宏州、保山市、楚雄州、怒江州、临沧地区的部分麻醉医生,共计164人参加了会议。
版权归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所有
联系电话: 邮箱:
公安备案编号:57 滇ICP备号
前置审批编号:云卫网审【2015】第024号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地址:大理市下关人民南路35号 邮编:671000
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的依据,就医请尊医生诊断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高血压3级极高危是什么意思?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高血压3级极高危是什么意思?
拇指医生提醒您:该问题下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3级表示: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高血压又可分为四个组别,分别是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极高危分组表示:3级高血压有一种以上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有:肥胖、吸烟、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高血压并发症、高脂血症等等。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权威医生回答
高血压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级和危险分层。高血压3级是最严重的级别,是指收缩压超过180mmhg,舒张压超过110mmhg。极高危: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包括糖尿病)。
说明高血压已经危及生命了呀!比如很容易出现心肌梗塞、脑出血或者脑血栓等要命的情况。高血压是个慢性病,是可以治愈的!这是第一,第二,为啥现在的好多医生讲高血压是不能治愈的,那是因为使用的是西药,那是治标不治本,早晨降压片吃了,血压下来了,可是一旦药效一过,血压依旧升起来,如此反复的过程中血压一直在不断地攀升中,其本质上没有解决血管中的问题,也就是说血管中附着在血管壁上的叫“脂质”的物质太多而造成的,如果采用中药药用野生菌治疗高血压,可以治愈的。 所以,我建议你给高血压患者使用药用野生菌树舌+红缘+云芝,据科研资料显示,使用三个月或者半年以上可以治愈高血压的。下面是科研文章“大型珍稀药用真菌——树舌灵芝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的部分内容:树舌灵芝属于大型药用真菌,其化学成分包括多糖、甾体化合物、三萜、脂类、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类、生物碱类、酚类、内酯、香豆素类和甙类以及微量元素等。树舌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主要包括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抗病毒、消炎抗菌、降血糖、调节血压、阻碍血小板凝集和强心作用。临床用于治疗腹水癌、神经系统疾病、肝炎、心脏病、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预防和治疗胃溃疡、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等胃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科研资料显示:临床上用树舌治疗高血压患者 84 例,总有效率为83.3 %,显效率为 46.6 %;应用树舌制剂治疗甲肝患者11例,治愈率为100 %;治疗乙肝患者7例,经3 个月的治疗,治愈率为85.7 %;治疗糖尿病患者15 例,总有效率可达93.3 %;
高血压3级极高危说明很严重了。建议尽快住院治疗。平时注意清淡饮食,适量运动,放松心情。希望对您有帮助。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与医患安危的思考
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与医患安危的思考
术中知晓是全身麻醉少见的并发症之一,避免术中知晓却是理想麻醉的核心目标之一。作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 余奇劲来源:医学界麻醉频道既往普遍认为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但随着对术中知晓(尤其是内隐记忆)的深入研究和心理学测试方法的不断发展,全身麻醉期间监测到术中知晓的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1]。术中知晓可以导致患者产生严重心理应激或精神障碍,甚至形成恶性医疗纠纷;同时,术中知晓也对当事麻醉医师带来颇为棘手的被动局面。可见,全身麻醉术中知晓引发的医患安危值得我们深思。1、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的界定及其发生情况术中知晓(intraoperative awareness)就是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发生的意识恢复,病人在术后能回忆起术中所发生的事,并能告知有无疼痛情况。如患者对手术过程有明确清晰的描述,经当事麻醉医师或手术医师证实为手术期间发生的事情,即可判断为存在术中知晓[2]。术中知晓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是全身麻醉期间严重的并发症。术中知晓一旦发生后会给病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时患者仅有听觉的感知和回忆,无疼痛或其他感知;重时患者还会有对疼痛的感知、麻痹感(如感到被束缚感、不能说话和呼吸)、焦虑、窒息、濒死等。术后严重时会导致创伤后应激紊乱(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表现为心理和行为异常、失眠、重复噩梦、惧怕手术甚至医院、精神失常等,其症状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3]。术中知晓是全身麻醉中发生的一种小概率事件,国外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显示,成人术中知晓率为0.1-0.2% [4, 5],儿童的术中知晓率比成人相对要高,一般为0.8-1.2%[6]。我国2009年国内一项大样本多中心成人术中知晓调查显示,能明确判定有术中知晓的约为0.41%; 目前我国术中知晓发生率比西方国家高2到4倍,其中开颅手术发生率为1%,普通手术为2%,心脏手术高达6%[7]。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已在逐步下降。据国外数据1980年创伤病人术中知晓率为43% [8], 15年后降至1% [8, 9],产科麻醉术中知晓率由1%左右降至0.26% [10]。目前,医院的核心制度包括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从此目的出发,研究术中知晓已是刻不容缓。2、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的原因分析及避免措施据报道 [11],全身麻醉期间发生术中知晓与以下危险因素有关:女性患者、术中应用喉罩进行气道管理、麻醉维持过程中一段时间未用或全程没有用挥发性麻醉剂、术中血压波动明显、术前未用苯二氮卓类等顺行性遗忘作用的药物及不恰当的浅麻醉等。因此,若全身麻醉患者有以上高危因素时,我们宜警惕发生术中知晓。目前普遍认为,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麻醉并发症,导致术中知晓的因素很多,如麻醉医师因素、病人自身因素、麻醉仪器设备因素等。这些因素导致术中知晓原因复杂 [12],比如:实施麻醉的医师的技术水平;为了手术的要求使用肌松药使麻醉深度变浅;麻醉医师在使用足量的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时,而忽略了意识抑制的作用;为了保证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医师有意识的减浅麻醉;患者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如女性患者更易较男性发生术中知;全麻药物停用过早;麻醉仪器设备出现异常没有被及时发现等。针对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目前已经开展了多种防范措施。为了避免术中知晓,要求术前、术中及术后加强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和技术关怀。术前麻醉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极早发现易发生术中知晓的患者,对有高危因素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必要时运用药物减轻其心理负担。术中医务人员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谈论患者的病情,抱怨手术的进程及必须禁止所有不尊重患者或导致患者精神创伤的评论,重视患者的隐私;同时麻醉医师术中应加强对患者麻醉深度的监测,合理运用镇痛,肌松和麻醉药,保持麻醉于适当的深度。术后一天内对患者进行回访,确定或疑似术中知晓患者必须尽早给予处理。术中简单的加深麻醉深度以求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却增加术后病死率;Monk研究表明,术中镇静过度是非心脏手术术后一年病死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13]。现今尚未发现一种麻醉深度监测仪器和方法完全可以用来判断麻醉后病人意识消失的准确界限。术前、术中及术后对患者的人文和技术关怀可以减少术中知晓,但目前尚无法从根本上预防术中知晓。因此,完全避免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仍是全球一项艰巨的任务和挑战,只有真正理解意识产生的机制及不同麻醉药物对意识成分的影响才是根本解决途径。3、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引发的医患应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最新提出的麻醉目标首条即为:避免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 [14]。据此可见,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的研究价值巨大,其对医患双方的安危均有现实意义。3.1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一旦发生,患者及其家属的应激反应通常呈现为以下几种方式:3.1.1术中知晓的内容与患者病情若不相关,一般情况下患者会认为它是全身麻醉期间正常现象,没有必要向医务人员提及。3.1.2术中知晓的内容与患者病情相关,而它是有益的信息,患者可能会向主治医师反馈自己术中知晓的事实,也可能碍于情面而回避。3.1.3由于术中知晓的存在,患者产生心理障碍或行为异常,患者或其家属出于治疗的目的,通常会向主治医师寻求解释和帮助。3.1.4虽然患者遭遇可怕的术中知晓,但患者仍在接受主治医师的治疗,病情没有痊愈,尚未出院;患者及其家属害怕这时向主治医师提出质疑,而影响后续治疗,无可奈何选择忍隐的态度。3.1.5患者或家属直接就术中知晓向相关主治医师提出抗议,要求道歉或补偿。据报道,1999年美国麻醉医师年会4183例患者赔偿报告资料显示,有1.9%的针对麻醉医生的诉讼是关于术中知晓 [15]。在国内,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增长,患者及家属对术中知晓的认识也大大提高,国内关于术中知晓提出的诉讼也越来越多。术中知晓对医患双方而言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对患者而言,它给病人带来极不愉快的体验,并影响其身心健康和降低未来生活质量;对医生而言,判断、预防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十分困难,一旦发生则将面对道德谴责、法律仲裁及经济赔偿等问题。因此,现今社会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已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它已成为引发麻醉医生、患者及公众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甚至是法律问题。3.2针对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的意外发生及潜在的隐患,当事麻醉医师(或相关管理人员)不得不紧急思考如下的问题:3.2.1患者术中知晓是如何发生的呢?对其实施的麻醉方案有什么缺陷吗?3.2.2患者或其家属会扯皮吗?手术医师会责怪吗?3.2.3需不需要向其他同事请求帮助?需不需要向行政主任汇报?3.2.4其他同事会不会鄙视这台手术的麻醉水平差?当事麻醉医师会不会受到惩罚呢?3.2.5一旦患者或家属起诉,该如何应对?当事麻醉医师职业生涯是否会受影响呢?3.2.6相关管理人员则更关注:我如何代表院方平息患者的埋怨、纠纷和补偿呢?我们如何避免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的发生呢?如果发生,如何制定处理流程呢?基于以上分析,可见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的发生对医患双方的身心健康、生活和工作均有极大的影响,一旦导致医患纠纷,双方均会各持己见,医患冲突难免。4 、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的防范及医患安危应对策略的思考4.1预防术中知晓药物与监测方法的再评估目前一致认为,术前或术中应用具有遗忘作用的药物可以有效的预防术中知晓。咪唑安定是苯二氮卓类药物,有很好的顺行性遗忘作用,同时具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很多医院已被常规用于预防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的发生。咪唑安定预防术中知晓随剂量不同而异,小剂量咪唑安定可以预防术中知晓,减少全麻药的用量,不延长术后苏醒 [16]。但咪唑安定和其他全麻药及肌松药的相互影响,使麻醉医师很难明确的掌握个体化咪唑安定的有效用量;同时,即使咪唑安定的单次剂量或追加剂量均足量,临床实践中也不能完全避免术中知晓的发生 [17]。另外,全麻药物固有的缺陷及其合理的搭配也是预防术中知晓不可忽视的问题。预防术中知晓的理想药物及其用法有待再确定和完善。现今临床监测麻醉深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的麻醉深度监测,如监测麻醉药物的剂量和浓度及病人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及有无体动、出汗、流泪、瞳孔大小等)。常规监测的重视可以使术中知晓率下降,但常规监测的敏感度低并且缺乏相对特异性,以致其对防止术中知晓的作用不大。另一种监测为神经电生理学指标监测,常用的有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AEP)等监测,临床上认为BIS小于60可以有效防止术中知晓,但是BIS数值的大小并不是和术中知晓的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存在着个体差异;研究显示BIS值大于60且维持超过4min时患者也未发生术中知晓 [18],但也有报道,一例患者BIS值仅47还是发生了术中知晓 [18]。因此,BIS、AEP等虽然能较客观的反映镇静的程度,指导麻醉用药使之更加合理化,但仅仅凭借BIS和AEP值也很难准确反映大脑和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程度,这些客观指标值目前还不能被确认为是监测麻醉深度的金标准 [19]。如何选择监测手段而有效的监测全身麻醉深度,完全杜绝术中知晓,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4.2术中知晓致患者身心健康受损的康复措施患者一旦被发现遭遇术中知晓,目前通常的做法是相关医务人员及时采取措施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尽量促使患者恢复身心健康。4.2.1麻醉医师和病人的有效沟通术中知晓后麻醉医师应该告知患者这种小概率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原因、症状及体征,使患者对术中知晓有个大致的了解,以缓解内心的焦虑感或恐怖感。如患者诉说术后有与手术时相同的疼痛感,应通过解释和药物治疗控制和解决影响疼痛的原因,帮助患者建立新的认知来改变对疼痛的感知。麻醉医师对患者有效的人文关怀不仅可以使患者症状缓解,而且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4.2.2早期心理干预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术中知晓导致的创伤后应激紊乱,麻醉医师和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贴照顾患者的生活,及时发现患者细微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耐心倾听,及时合理地解释,有必要时请心理医生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指导患者及时调整心态,帮助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让患者家属、亲友多陪伴患者,多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这些均有利于患者康复 [20]。4.2.3改善患者睡眠术中知晓常会导致患者严重失眠,而失眠与躯体疾病关系密切[3]。实践已经证明:手术后的病人如睡眠不好, 伤口愈合的时间会明显延长,会加重术中知晓后的症状,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宜采取积极的手段改善患者的睡眠,这对治疗术中知晓的负性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失眠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外感兴趣的是药物与非药物的结合治疗 [21]。医务人员应该与患者家属一起集思广益,结合患者自身的习惯,力求寻找到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有效方案。4.3全身麻醉术中知晓与麻醉医师职业保护麻醉医师在为患者提供全身麻醉,解决病痛的同时导致术中知晓,以致患者利益受损而燃及自身;在此事件中如何保障麻醉医师合法利益值得关注。4.3.1全身麻醉方案的优化与遵守随着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目前全身麻醉时涉及的药物种类繁多,全国或地方麻醉医师协会宜制定相对统一、安全有效的全身麻醉方案及定期优化,以供广大一线麻醉医师参考与遵守。科学合理的全身麻醉方案的实施必然有力于减少因麻醉因素而导致的术中知晓。4.3.2全身麻醉术中知晓处理流程的制定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一旦不幸发生,对照制定的处理流程,按照既定的程序应对医患冲突,有利于避免当事麻醉医师一时的慌乱,有利于管理者明辨是非,有利于医患双方利益的保护。4.3.3管理部门的合理调节患者不愿意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多余的伤害,当事医务人员也无可奈何术中知晓的发生。面对医患双方的陈述,相关的管理部门或协调人员应该尊重客观事实,调解冲突,化解矛盾,促进共识,力求维护双方合理利益,履行双方义务,共同接受、思考和解决术中知晓引发的问题。4.3.4麻醉医师维护职业权益能力的提升麻醉医师面对患者及其家属因术中知晓的指责及相关投诉的心态宜坦诚,不刻意回避;知错改之,无责加免;勇于担当,积极面对术中知晓引发纠纷的系列处理程序。当事麻醉人员宜认真分析与总结这次术中知晓的原因及其处理全过程,在合适的情况下,通过合适的方式,可以与同道们分享与共勉。5 、结语据报道美国1.9 %--12.2 %的麻醉诉讼案涉及术中知晓,而且多以麻醉医师败诉结案 [15]。目前,我国国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一方面呈现全国上下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另一方面促使医疗行业时刻自律,提升服务质量。因此,在如此大背景下,麻醉医生应该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新,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麻醉技术来减少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的发生;同时,医务工作者宜在手术人群中普及相关医学知识,化解医患误解,取得共识而理性的面对全身麻醉期间术中知晓,最终医患双赢。参考文献[1]Bruchas R R, Kent C D, Wilson H D, et al. Anesthesia awareness: narrative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sequelae, treatment, and incidence[J]. J Clin Psychol Med Settings. ): 257-267.[2] Pollard R J, Coyle J P, Gilbert R L, et al.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in a regional medical system: a review of 3 years' data[J]. Anesthesiology. ): 269-274.[3] Prendergast K M, Cullen-Drill M. Anesthesia awareness-induce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J Psychosoc Nurs Ment Health Serv. ): 39-44.[4] Sebel P S, Bowdle T A, Ghoneim M M, et al. The incidence of awareness during anesthesia: a multicenter United States study[J]. Anesth Analg. ): 833-839.[5] Mashour G A, Shanks A, Tremper K K, et al. Prevention of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with explicit recall in an unselected surgical population: a randomized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trial[J]. Anesthesiology. ): 717-725.[6] Lopez U, Habre W, Laurencon M, et al.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in children: the value of an interview adapted to their cognitive abilities[J]. Anaesthesia. ): 778-789.[7] 王云,岳云,吴安石,等. 现代全身麻醉下术中知晓发生率的调查及分析[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08): 77-78.[8] Bogetz M S, Katz J A. Recall of surgery for major trauma[J]. Anesthesiology. ): 6-9.[9] Lubke G H, Kerssens C, Phaf H, et al. Dependence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y on hypnotic state in trauma patients[J]. Anesthesiology. ): 670-680.[10]Robins K, Lyons G.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delivery[J]. Anesth Analg. ): 886-890.[11] Mashour G A, Orser B A, Avidan M S.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from neurobiology to clinical practice[J]. Anesthesiology. ): .[12]娄景盛,邓小明. 麻醉术中知晓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临床军医杂志. ): 136-139.[13] Monk T G, Saini V, Weldon B C, et al. Anesthetic management and one-year mortality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J]. Anesth Analg. ): 4-10.[14] Practice advisory for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 and brain function monitoring: a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intraoperative
awareness[J]. Anesthesiology. ): 847-864.[15] Porzionato A, Manani G, Montisci M. Medical litigation as a result of awareness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 a case report[J]. Med Sci Law. ): 265-268.[16] 曹悦琥,兰自侃,焦哲顺. 咪达唑仑对全麻术中知晓显性记忆的影响[J]. 中国临床康复. 2003(14): .[17] 朱梦莉. 分次追加咪唑安定预防全麻患者术中知晓的效果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35): 4424.[18] 段彬,蔡宏伟. 预防术中知晓的辩证思考[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09(08): 60-61.[19] Mahfouf M, Backory J, Abbod M F, et al.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unconsciousness during clinical surgery: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EP) versus the clinical gold standard (CG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APTIVE CONTROL AND SIGNAL PROCESSING. ): 522-540.[20]朱琼芳,李芳,黄毓婵. 全身麻醉下患者术中知晓的情况分析及护理干预[J].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1(03): 267-269.[21] 张丽萍,夏猛. 失眠症的治疗现状分析及思考[J]. 环球中医药. 2011(01): 66-69.
发表评论:
馆藏&10653
TA的最新馆藏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极高危是有靶器官损害,比如脑梗,比如冠心病
血压-百科介绍
卧位、坐位、立位的血压是用于检查血压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方法。就医时多数医生都测患者坐位血压或卧位血压,如果只测卧位血压,还有可能测到的是 高血压 ,以致 低...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身麻醉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