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修持自他相换众生就会远离尘嚣痛苦

二次元同好交流新大陆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this.p ={ b:2,
c:[{id:'-2',name:'草稿箱',count:0},{id:'-3',name:'回收站',count:0},{id:"fks_094069",name:"【B T 制作】",count:0},{id:"fks_094069",name:"【主题日志】",count:140},{id:"fks_094069",name:"【博友点评】",count:10},{id:"fks_094069",name:"★原创作品★",count:0},{id:"fks_094069",name:"【原创音画】",count:23},{id:"fks_094069",name:"【原创情感】",count:16},{id:"fks_094069",name:"【原摄随感】",count:62},{id:"fks_094069",name:"★人文史地★",count:0},{id:"fks_094069",name:"【真相辟谣】",count:117},{id:"fks_094069",name:"【风云人物】",count:192},{id:"fks_094069",name:"【毛泽东传】",count:171},{id:"fks_094069",name:"【史海钩沉】",count:796},{id:"fks_094069",name:"【世界博览】",count:518},{id:"fks_094069",name:"【天地探索】",count:367},{id:"fks_094069",name:"【中国美景】",count:128},{id:"fks_094069",name:"【中国百美】",count:44},{id:"fks_094069",name:"【奇闻诡异】",count:363},{id:"fks_094069",name:"【世界美景】",count:98},{id:"fks_094069",name:"【唯美风景】",count:110},{id:"fks_094069",name:"【世界遗产】",count:68},{id:"fks_094069",name:"【远方的家】",count:1087},{id:"fks_094069",name:"【走遍中国】",count:188},{id:"fks_094069",name:"【国防军事】",count:691},{id:"fks_094069",name:"★文化娱乐★",count:0},{id:"fks_094069",name:"【博览群书】",count:288},{id:"fks_094069",name:"【名家美文】",count:101},{id:"fks_094069",name:"【名画书法】",count:141},{id:"fks_094069",name:"【古玩宠物】",count:118},{id:"fks_094069",name:"【教育文化】",count:522},{id:"fks_094069",name:"【励志诗句】",count:66},{id:"fks_094069",name:"【文化大观】",count:100},{id:"fks_094069",name:"【风水命理】",count:429},{id:"fks_094069",name:"【宗教论坛】",count:105},{id:"fks_094069",name:"【柔术瑜伽】",count:72},{id:"fks_094069",name:"【娱乐明星】",count:47},{id:"fks_094069",name:"【百家争鸣】",count:419},{id:"fks_094069",name:"【挑战极限】",count:29},{id:"fks_094069",name:"★生活保健★",count:0},{id:"fks_094069",name:"【生活妙计】",count:227},{id:"fks_094069",name:"【厨艺饮食】",count:268},{id:"fks_094069",name:"【医疗妙方】",count:403},{id:"fks_094069",name:"【养生保健】",count:728},{id:"fks_094069",name:"【中国学堂】",count:66},{id:"fks_094069",name:"【花草树木】",count:158},{id:"fks_094069",name:"【美容打扮】",count:174},{id:"fks_094069",name:"【职场处事】",count:231},{id:"fks_094069",name:"【投资理财】",count:47},{id:"fks_094069",name:"★秘术技能★",count:0},{id:"fks_094069",name:"【手机教程】",count:142},{id:"fks_094069",name:"【汽车教程】",count:160},{id:"fks_094069",name:"【摄影技术】",count:545},{id:"fks_094069",name:"【智谋大全】",count:31},{id:"fks_094069",name:"【秘术技能】",count:157},{id:"fks_094069",name:"【阅人36计】",count:36},{id:"fks_094069",name:"★电脑知识★",count:0},{id:"fks_094069",name:"电脑技巧(一)",count:371},{id:"fks_094069",name:"电脑技巧(二)",count:374},{id:"fks_094069",name:"电脑技巧(三)",count:377},{id:"fks_094069",name:"电脑技巧(四)",count:319},{id:"fks_094069",name:"【W7和W8】",count:156},{id:"fks_094069",name:"【QQ 技巧】",count:244},{id:"fks_094069",name:"【网站建设】",count:39},{id:"fks_094069",name:"【常用网站】",count:92},{id:"fks_094069",name:"【软件下载】",count:60},{id:"fks_094069",name:"★制图教程★",count:0},{id:"fks_094069",name:"【P S制作】",count:831},{id:"fks_094069",name:"【PS鼠绘】",count:16},{id:"fks_094069",name:"【抠图融图】",count:70},{id:"fks_094069",name:"【照片后期】",count:119},{id:"fks_094069",name:"FLASH教程",count:318},{id:"fks_094069",name:"【FlashCS5】",count:70},{id:"fks_094069",name:"【其它教程】",count:338},{id:"fks_094069",name:"★博技素材★",count:0},{id:"fks_094069",name:"【博客入门】",count:153},{id:"fks_094069",name:"【博客精通】",count:205},{id:"fks_094069",name:"【图片制作】",count:227},{id:"fks_094069",name:"【字体制作】",count:186},{id:"fks_094069",name:"【博客推广】",count:67},{id:"fks_094069",name:"动画素材(一)",count:236},{id:"fks_094069",name:"动画素材(二)",count:382},{id:"fks_094069",name:"【GIF动画】",count:266},{id:"fks_094069",name:"【PNG免抠】",count:209},{id:"fks_094069",name:"【顶区图片】",count:48},{id:"fks_094069",name:"【美图欣赏】",count:120},{id:"fks_094069",name:"【背景素材】",count:149},{id:"fks_094069",name:"【静态图片】",count:277},{id:"fks_094069",name:"【时钟素材】",count:186},{id:"fks_094069",name:"【字体素材】",count:52},{id:"fks_094069",name:"日历天气IP",count:62},{id:"fks_094069",name:"日志边框(一)",count:259},{id:"fks_094069",name:"日志边框(二)",count:96},{id:"fks_094069",name:"【分割线条】",count:50},{id:"fks_094069",name:"综合素材(一)",count:295},{id:"fks_094069",name:"综合素材(二)",count:84},{id:"fks_094069",name:"【酷播放器】",count:242},{id:"fks_094069",name:"【游戏素材】",count:72},{id:"fks_094069",name:"【音画视频】",count:605},{id:"fks_094069",name:"【庆贺祝福】",count:132},{id:"fks_094069",name:"暂存",count:0},{id:"fks_094069",name:"【临时资料】",count:0},{id:"fks_094069",name:"默认分类",count:0}],
a:[{archDate:0,count:3},{archDate:0,count:436},{archDate:0,count:248},{archDate:0,count:162},{archDate:0,count:126},{archDate:0,count:122},{archDate:0,count:133},{archDate:0,count:196},{archDate:0,count:202},{archDate:0,count:135},{archDate:0,count:95},{archDate:0,count:92},{archDate:0,count:74},{archDate:0,count:91},{archDate:0,count:52},{archDate:0,count:22},{archDate:0,count:128},{archDate:0,count:173},{archDate:0,count:132},{archDate:0,count:159},{archDate:0,count:188},{archDate:0,count:139},{archDate:0,count:161},{archDate:0,count:206},{archDate:0,count:145},{archDate:0,count:120},{archDate:0,count:149},{archDate:0,count:130},{archDate:0,count:144},{archDate:0,count:150},{archDate:0,count:138},{archDate:0,count:159},{archDate:0,count:205},{archDate:0,count:174},{archDate:0,count:159},{archDate:0,count:188},{archDate:0,count:274},{archDate:0,count:146},{archDate:0,count:195},{archDate:0,count:221},{archDate:0,count:249},{archDate:0,count:289},{archDate:0,count:282},{archDate:0,count:322},{archDate:0,count:298},{archDate:0,count:334},{archDate:0,count:310},{archDate:0,count:335},{archDate:0,count:430},{archDate:0,count:344},{archDate:0,count:310},{archDate:0,count:317},{archDate:0,count:309},{archDate:0,count:447},{archDate:0,count:526},{archDate:0,count:237},{archDate:0,count:194},{archDate:0,count:161},{archDate:0,count:158},{archDate:0,count:185},{archDate:0,count:210},{archDate:0,count:233},{archDate:0,count:220},{archDate:0,count:193},{archDate:0,count:177},{archDate:0,count:187},{archDate:0,count:149},{archDate:0,count:248},{archDate:0,count:224},{archDate:0,count:299},{archDate:0,count:285},{archDate:0,count:115},{archDate:0,count:49},{archDate:0,count:85},{archDate:0,count:169},{archDate:0,count:109},{archDate:0,count:112},{archDate:0,count:235},{archDate:0,count:257},{archDate:0,count:308},{archDate:0,count:276},{archDate:0,count:247},{archDate:0,count:375},{archDate:0,count:200},{archDate:0,count:129},{archDate:0,count:326},{archDate:0,count:269},{archDate:0,count:257},{archDate:0,count:494},{archDate:0,count:245},{archDate:0,count:242},{archDate:0,count:121},{archDate:0,count:195},{archDate:0,count:5}],
bt:[{tagName:'素材',count:683},{tagName:'素材',count:683},{tagName:'素材',count:683},{tagName:'素材',count:683},{tagName:'素材',count:683},{tagName:'素材',count:683},{tagName:'素材',count:683},{tagName:'素材',count:683},{tagName:'素材',count:683},{tagName:'素材',count:683}],
t:['fks_','fks_094069','fks_','fks_094069','fks_'],
mset:'000',
{if defined('c')&&c.length>0}
{list c as x}
{if !!x&&x.id!='-1'&&x.id!='-2'&&x.id!='-3'}{/if}
{if defined('bt')&&bt.length>0}
{list bt as x}
{if bt.length>=5}
{if defined('a')&&a.length>0}
{list a as y}
·${y.year}年&&
{if !!y.arch&&y.arch.length>0}
{list y.arch as z}
{if !!z}{/if}
{if defined('taglist')&&taglist.length>0}
{list taglist as tag}
所有标签()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索达吉堪布:想除苦,修“自他相换”--学佛网
&索达吉堪布:想除苦,修“自他相换”
发布:悟帆&[ &]&& 日期: 12:34:00&&
寂天菩萨说:“若想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就,就自他从苦海中解脱,最为秘密的窍诀,就是修自他相换。” 常有人对我说:“堪布,请您给我传一个窍诀吧!其实,真正的窍诀就是修“自他相换”,把自己的快乐施给他人,他人的痛苦由自己代受,这也是换位思考的一种更深层的修行。那么,自他相换该如何修呢?要依靠呼气、吸气进行修持。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快乐、善根、健康、福报等变成白气,从鼻孔呼出,融入众生的体内,令他们获得圆满的安乐;吸气时,观想众生所有的痛苦、烦恼、魔障等变成黑气,从鼻孔吸进去,融入自己的身体,由自己来代受这时间的一切不安与痛苦。这不仅是殊胜的大乘修法,也是消除痛苦最快速、最实用的窍诀。作为凡夫俗子,我们不可能一生中完全一帆风顺,没有任何违缘。有时会不幸患上肺炎、肝炎、癌症等疾病;有时会遭遇到人或非人的魔障侵害;有时心情沮丧,觉得每个人都看不起自己、歧视自己;有时候心中的烦恼特别猖狂……曾有个老人给我打电话:“堪布,我现在非常痛苦,又生病,别人又欺负我,您能不能给我找一个解决的办法呀?”其实不要说是我,就算是诸佛菩萨,除了这个自他相换法以外,也没有别的了。于是我对他说:“你可以观想自他交换,代一切众生受苦。”那个老人听后回答:“这个办法也对,但我想----嗯,应该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吧?不然的话,怎么还这么痛苦呢?”我当时想,一方面可能是这个老人的业力现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来调伏心,总以为从什么地方吃点药、得个加持,依靠某种物质的力量就能消除身心的烦恼。其实,当我们身心感到痛苦时,《修心七要》中告诉我们:修自他相换,是上上下下最根本、最唯一的窍诀!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学佛网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传统文化)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您当前的位置:&>&&>&
什么是菩提心?怎样才能发菩提心啊?很多者很困惑.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缘众生的悲心,也就是希望众生远离痛苦;二是缘佛果的智慧,只是让他们获得暂时的快乐,拥有财富、寿命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发愿使他们远离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最终获得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
曾经有个比丘尼显愿为我做了自他相换,把我的阑尾炎代去受了,结果她病了三天,对我来说真是奇迹,病是可以代受的!但这不说明可以全部代受只能是一部分,但已经很了不起了,想想别人的痛苦你来承当那有多大的勇气啊,慈悲心是多么的伟大,这也就是菩提心,是成佛必备的条件之一。
第一次自他相换我代受了一个要自杀女子的病,我病了三天却因此体会到了空性的感受.以后我按照丹增嘉措活佛的开示每天把菩提愿念三遍,坚持了半年,我发现我真正具有自他相换的能力了,即只要和有病或烦恼重的人讲讲话或吃饭,然后我就会代一些病过来,甚至于一个电话对方的病也能跑到我身上来,我当然难受一阵子有过懊恼,但看看别人因此而获得安详和健康,而且自己有办法可以驱除,何乐而不为这是菩提心啊,我所有的修行功德因为有了菩提心而会成倍增长啊!
这些都是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就是我没想做什么却代了一些病了,发愿的力量不可思议,我试着有意识做过两回,一次我妈她病得不行晚上不能睡觉说难受要死,我躺在她身旁想她的病全部吸过来.....,再给她观想念百字明,慢慢看她睡着了.第二天她说好多了,成功了!而我明显干瘪了许多有一星期没有食欲.还有一个活佛特地赶来上海给我传法,我好感动,他说身体不好我就试着自他相换,第二天见他真是红光满面,而我也难受了一星期......有个师傅说必须证得空性后才能做自他相换,否则自己可能会得不偿失......
自他相换是培养菩提心的方法之一,就是观想以自己的痛苦来代受众生的痛苦.我们可以同时发愿:愿以我这一次痛苦的经历来消除众生的所有痛苦及其根源,愿以我的痛苦来换取众生的痛苦,愿以我的忧伤来取代众生的忧伤,愿以我的死亡来替代众生的死亡......对此,愿上师三宝加持我如愿以偿!
我们若更进一步修行的话,可以采用大乘佛教所教授的窍决方法,即通过自己呼吸气息的出入,来进行自他苦乐的交换.可以这样观想:从鼻孔呼出清净之气时,将自身的安乐和安乐之因,化成白光融入众生或某个特定痛苦众生的身中;在吸气时,将那些正在经受苦难折磨的众生或某一众生的痛苦与痛苦之因,都化为黑光,通过鼻孔,融进自己心中的&自我痛苦&的念头上......[丹增嘉措活佛文集]
当这种修法修到一定程度时,就能够具备真正消除众生痛苦的能力.虽然我们大多数人现在还没有依靠观想呼吸,而具有真正苦乐相换的能力,但是,我们若依靠清净意乐,依照此法去修行,也能够间接地对众生有帮助.
对此难免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这样修持观想力真的可以把他人的痛苦拿到自己身心上,那对自己乞不是太危险了吗......其实将众生痛苦真正换取到自己身心上的高深修行力,并非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所以,&危险&的程度自然是很小的.万一真的具备了这种能力对于那些大菩萨来说,则是求之不得.能用自己这么小的痛苦去消除众生巨大的痛苦,那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
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痛苦不但不会令人困顿,反而已成为生活上的一种乐趣.我们自己过去世所积造恶业的种子,一直存留在相续中,在没有彻底铲除之前,它肯定能发芽生长,早晚都会造成剧烈的痛苦与沉重的灾难,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现在经受一点微小之苦,如果能够正视它,它就会使大的罪业净除,今后再也不经受痛苦了.
没有修自他交换的过失――今生遭受痛苦,来世也遭受痛苦,从两方面已经叙述了。反过来说,如果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利益他众,今生来世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和快乐。一切快乐是从利他而生,倘若从现在开始修自他交换,平时在生活中认认真真去行持,自然会带来许许多多的利益。
那怎么修呢?外面有那么多芸芸众生,看到他们快乐就随喜,看到他们痛苦就想:“这个人很可怜,愿他的痛苦我来代受。”如果自己身体和心里感到快乐,马上想到:“我吃得特别好,今天真是过年了,多舒服啊!这个快乐不应该消失了,应该回向给众生,让他们也快乐。”古代修行特别好的人,认为痛苦和快乐不能浪费了,应该要用上。怎么用上呢?当我遭受痛苦,甚至有感冒头痛的小苦时,马上想众生无始以来的痛苦让我代受;稍微有点快乐,比如冬天晒太阳很舒服,立即把这种舒服回向给众生。众生无始以来喜欢自己、爱护自己的执著,一定要彻通过中观、密法、大圆满的修行彻底断除,假如没有断除,不愿修自他交换,那么三界的痛苦绝对不可能消失。
菩提心和自他相换等修法是非常伟大的。虽然没有单独修忏悔的法,但在菩提心生起来的同时,就连五无间罪、谤法罪之类非常严重的罪业,都会得以减轻,而杀生、偷盗等一般的罪业,则能从根本上得以清净。所以,菩提心自身就具备了清净罪业和积累资粮的两种能力;同样的,自他相换等修法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许多人可能尚未生起无伪的、不造作的菩提心,对我们这样的凡夫而言,菩提心的修法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肯下功夫精进修行,就一定可以生起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若想迅速救护自他众生脱离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唯一的窍诀是什么?就是要修自他交换――将他人的痛苦自己代受,自己的快乐施予众生,或者像保护自己那样保护众生,像讨厌众生一样讨厌自己。这就是最殊胜秘密的成佛妙诀,也是所谓的“密法”。《大圆满前行》中说:“哪怕相续中生起一次这样的自他交换菩提心,也能清净多生累劫的罪障,圆满广大福德、智慧资粮,从恶趣、邪见之处获得解脱,你如果想证悟空性,就要修持自他交换。现在有些人希望很快就证悟空性、获得解脱,那修自他交换是最方便的了.大家应该经常修自他交换,成千上万的大成就者都是通过这种修法获得了成就。哪怕能修一天,你一天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如果一千个人能修,对社会安定、对人类和谐等方面的利益无法言说。可是,这样的知识现在又有多少人能接受呢?
从古至今,从释迦牟尼的佛教法开始到现在,二千五百多年来,不管是学显宗、密宗,还是汉传、藏传、南传佛教的修行者,依靠菩提心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的有多少个呢?可以说根本数不清。那么,没有依靠菩提心而得成就的有没有呢?绝对没有。有些人可能问:“往生不是不用菩提心吗?”不可能,真正往生的人,相续中没有菩提心的是没有的。《净土教言》中也讲了,有福报的人在往生的前一刹那,所有的菩提资粮(包括菩提心)就已经圆满了。
有了菩提心,获得佛果会非常顺利,不像外道那样,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苦行,比如说拔头发、跳入火炕、在恒河里沐浴、用五火焚身等等。可能有人问:“佛经里不是有很多依靠苦行获证佛果的公案吗?释迦牟尼佛经历了六年苦行,很多高僧大德在修学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苦行,这难道不是苦行吗?”当然是苦行,但佛教的苦行与外道的苦行有很大差别。外道的苦行,确实会在身心上造成相当难忍的痛苦,而佛教的苦行,比如一地以上的菩萨将自己的头目手足布施给他人,是因为菩萨的利他心特别强,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所以就算把身上的肉割下来,也像割把草一样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    现在,虽然许多学佛的人每天都在打坐、修行,但有些人所谓的打坐、修行,实际上却是很盲目的。比如,有些居士只懂得念诵一些密法的仪轨或本尊的心咒,根本不理解仪轨的含义,却自以为在修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其实,仅仅念诵仪轨的词句与修生圆次第是有天渊之别的。如果不具备菩提心,则其所修之法也不会成为有实质意义的生圆次第。
在宁玛派里,其密宗修法的着重点是什么呢?比如,在每一个生起次第本尊修法的前面,都有两个修法是绝对不能缺少的,那就是空性和大悲心(菩提心)。每次修本尊法之前,首先,不但必须精通空性,而且要或长或短地实修空性;之后,还要修大悲心。只有修完这两个法后,才能正式进入本尊的修法。当然,其圆满次第的修法也有同样的要求。
宁玛巴的经续中有这样的记载:在没有证悟空性和没有生起菩提心的前提下,即使将愤怒本尊观想得再清楚,也不一定能得到修法的真实利益,反而有可能会引起一些解脱的障碍。由此可知,空性见和菩提心是修习密法的基础,而菩提心又是证悟空性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从菩提心开始做起。当然,在修菩提心之前,还必须具备出离心。
不过,菩提心和自他相换等修法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我们要想马上达到这个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中,我们无法立即达到修法的真实境界,但若能在每一座中都造作地发菩提心,或者造作地修自他相换等法,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在一座当中,以造作之心修菩提心的功德,已远远胜过了以自己为中心所行的布施、放生、念咒等等的功德;在缺乏菩提心的情况下,即使行持成千上万次念咒、顶礼、绕塔等善行,都不如修一座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善根。佛陀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一定要认真地修,这是非常重要的。  今日: 0|主题: 1097|排名: 95&
本版块为3D技术相关的论文文献区域,禁止在此发布与3D无关的广告贴和垃圾帖,如有违反,立即封ID!!
Powered by[转载]遣除修持自他相换的障碍:换取众生苦会不会伤害
说到自他交换,很多人在修行中会产生一些障道的误区。如果每个人的不好都在我身上成熟了怎么办?”
或“各种功德都给别人,那我自己能不能留一点,留一点我还可以有福报继续修持佛法,不能把佛法都给别人啊?”
宗萨仁波讲述自他相换功德时说:其实你把功德全部给别人的愿望,实际上你是在给自己做出可能是二十倍大、一千倍、可能是十亿倍大的功德。同样的,你把众生的种种问题都拿到自己这边来,你就变成拥有十亿倍的快乐。因为:“菩提心是一切问题的答案。--主题推荐
自他相换的菩提心有这么大的利益,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产生一些障道的误区。以下编辑摘录自几本殊胜的书中的典型的个问题开示,供养有缘:
第一、自他相换取众生苦会不会伤害自身?
洛桑仁波切在《修心七义论》&:我们进行这种自他相换的修持,吸气时把众生的苦取过来承受,呼气时把功德回向给别人,对自身会不会有伤害呢?在大家心灵深处肯定会有这样的顾虑,多少都会有一点。除非我们已实证了无我的空慧,才能真正做到“无我”的奉爱。譬如当面对一个浑身都是传染性恶疾的患者时,你还敢把对方的苦取来承受吗?这就不敢了吧!觉得还是离远一点比较安全。你有这种躲避的想法就是因为我爱执,你所有恐惧的心态都是我爱执的表现。这时候你更应该要勤修取舍,挑战这种恐惧,把我爱执破除掉。对待众生我们不能有我慢,但对于自身的烦恼执著,则必须要有我慢。你蔑视它,勇敢地面对它,向它挑战,它反而消失了。
  其实如果用智慧来抉择,这种恐惧完全是不必要的。从业果的角度来说,一切病苦或安乐都是来源于善恶业果,而业果的一个原则是善业得乐果,恶业得苦果。就像人们种庄稼一样,决不会出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样违反自然规律的情况,这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修自他相换,为众生拔苦施乐,一心一意去利益众生,这是最大的清净善业,怎么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果呢?同样是不可能的!并且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没有真正代他人受苦的能力,对方的苦也不会因为我们的观想和意愿,就真的转移到我们自己身上。恰恰相反,通过这种善业的力量,却会给我们带来身心的净化,消除我们的疾病烦恼等等。
  对于那些已经获得证悟的成就者,他们修自他相换,完全可以把别人的苦取来自己承受,自己的苦报也可以移走。因为在空性的境界中,一切都是幻化的,病苦也是幻化的一种假象,他完全可以把苦绐消融掉。有时在外相上示现出来,这是为了警觉我们生起出离心,生起慈悲心,并为弟子提供培福消业的机会等等,如萨迦班智达服侍他生病的叔叔。所以,圣者现病相和凡夫生病是不一样的。正如维摩诘生病后,文殊菩萨去问候他:“您这样一位大菩萨,为何也患病了呢?”维摩诘回答说:因为众生病,故我病!但对于大家初学者来说,现在刚刚起步修行,主要还是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熏陶,用来转变和净化我们的心识。等修持到一定证量,有能力取受对方的苦时,也就有能力把苦消融了,不会真的有苦的感受。
  譬如密勒日巴尊者,他承受痛苦的时候,并没有苦的感受,但他还是示现出痛苦相。曾经有个格西出于嫉妒,投毒害他,在他示现出中毒的状态之后,格西讽刺说:“像你这样的大成就者,怎么也会有病呢?如果病真的可以转送,就请你转送给我吧!”尊者回答:“我的病虽然可以移给你,只怕你一刻都受不了,所以还是不移的好!”然后把一部分苦转移到门板上,门板顿时断裂,自己显现为无病健康的状态。格西看到后还是不相信,认为这是障眼法,坚持请求把病移给他。密勒日巴尊者没有办法,就把病苦移给他一小半。他顿时痛得差点昏过去,在快要断气的时候,尊者把病苦收了回去。密勒日巴尊者已经证悟空性,就像在梦中做事一样,他的内心不会有苦的感受。
  还有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忍辱时,歌利王割截他的身体,把手脚一节一节地割去,但佛安忍不动,没有显现出丝毫痛苦。他已经达到了那种证悟的境界,自然可以承受。而我们目前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要轻易伤害身体。比如刺血抄经、焚指供佛,或像常啼菩萨那样以血洒地等等。虽然你的发心虔诚,但目前不允许这样做。因为没有空性的证悟,你会感到很痛,甚至会影响你的道心,使你产生嗔心或邪见。这样的话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业了。另外对于密法来说,我们需要依靠这个身体来成佛,经过灌顶之后,这个色身可以通过观修而转化为佛身,因此不允许无故伤害身体。
  有的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目前没有真正取苦的能力,那么我这样修持,对他人还能产生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尽管刚开始的时候,不具足代众生受苦的能力,但只要进行这种自他相换的修持,以我们的善愿力,三宝加持之力,以及诸法缘起之力等等,众缘和合,还是能为众生带来利益的。要是对缘起性空的道理有所体悟,你就会明白这一点。既然这个缘起的现象产生了,就必然会发挥作用,怎么不能为对方带来利益呢!何况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一切善愿都会实现,更不用说希望消除对方病苦的小小心愿了。
  有人在修自他相换时产生一些不适,提出这样的问题:“吸取对方病气之后,应当如何转化?我现在是浑身难受!”这是没有正确领会修心要旨而导致的过患。初学者并没有实际取苦的能力,对方的病气怎么会到你身上来?而且这种观修是纯粹的善业,怎么会招致恶果?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为什么会感到难受呢?这是自己的心理作用,你把这些东西执为实有,整天战战兢兢,身心怎么会不产生反应呢?还是涉及到一个心量的问题。所以,前面的慈心悲心是非常重要的,当你一心一意为众生考虑时,还能顾及自身安危吗?就不会再有所执著,吸入再多病气也不会成为过患,反而会生起纯然的喜悦。
  修取舍的重点是去体会众生的苦乐,将心关注于对方,自他换位去拔苦施乐。而不是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加强对自我的执著。我们一般都是只顾自己,全然不顾他人,整天做的都是损人利己的事,现在刚好颠倒过来,全然放下自己,一心体会他人的感受:观想对方的病苦时,去体会他是如何的难受;吸取病苦时,去体会对方的轻松感;施予安乐时,去体会对方的喜悦……总之,要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这才是掌握了修持的要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个观修的要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把我爱执观想为心间的一个黑团,象征我们的自私自利等种种黑暗的思想,众生的病苦吸入后直接融入其中,摧毁我爱执,或二者同归于尽。这是把抽象的法理形象化,以这种善巧方便来修持,你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即对治了我爱执,又不至于产生执著。
  修自他相换为他人拔苦施乐,虽然发心是为了对方,确实也能为对方带来利益,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我们自己。我们的身心获得净化,远离一切烦恼,心灵变得柔和安详,充满慈悲和喜悦,身体远离病苦……从始至终,通过自他相换而获益的正是我们自己。这种殊胜的清净善业(即不掺杂私念,所缘众生无量),具有无与伦比的力量,能净化我们的身心,消除我们的烦恼疾苦,甚至能转化已成熟的定业。一般来说,通过四力忏悔可以消除未成熟的恶业,但对已成熟的定业则难以改变。不过在自他相换的力量面前,定业也未必是那么可怕,完全有可能转化。这方面有许多实例。譬如释迦佛在因地修行时,因为发心代拉车的同伴受苦,而得以脱离地狱,受生天界。还有一世因为违背母命,推倒母亲在地,以此恶业身陷悬头地狱,在业报已经成熟,旋转的铁轮即将辗上头颅时,他忆念众生而油然生起悲心:“众生犯下这类过错的实在是太多了,希望他们的业报都在此时由我来承受吧!”此念一生,顿时脱离地狱险境。还有在伽喀巴的时代,有许多麻疯病患者,麻疯病在当时乃至现在来说都是不治之症,但他们因为修自他相换,有的甚至仅仅经过一昼夜的观修就获得痊愈,从这里你就知道,此法的力量是何其殊胜!正如寂天菩萨所说:有了菩提心,就像与勇士同行一样,不用畏惧任何艰难险阻,一切恶果在它面前都会被消融。
  因此,当我们烦恼的时候,病痛的时候,不妨试一试修持自他相换,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修心誓言里说“勿作邪法用”,即不要把修心作为治病祛魔的特效药,这是本末倒置了。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追求解脱成佛的目标还不一定那么明确,这时不妨把它作为一个方便法门,用来促进自己趋入善道。它没有任何负作用,并在消除病苦的同时,还能给你带来心灵的净化。并且在病苦时修持自他相换,修心会更有力量,觉受会更加真切。你能通过自己的苦,对如母众生的苦也感同身受,从而生起真切深沉的悲心。所以真正的修行者,并不会畏惧逃避病苦,而是欢喜地接受,他们把疾病、障难等视为珍贵难得,甚至向上师三宝、护法祈祷,祈祷赐予自己多多的病苦。因为这是修心的最佳机缘。
  一旦体验到修心的好处,体验到它的殊胜加持力,就会吸引着你,使你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修持,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惯性行为,直至将整个身心融入其中,从而获得最彻底的净化。我们修别的善行也许会因为动机不纯、八风干扰等原因,使之不能收获相应的善果,甚至偏离解脱之道。但对于修自他相换来说,你不用担心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修法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修心,就是在净化动机,不管你的发心如何不净,只要真正进入修持,不纯的动机也必然会被净化。一旦真正领悟并实践了此法,不管你本人的意愿如何,它都会推动着你一步步走向解脱,走向庄严的成佛之道。
第二、自他相换修法切忌“功利”发心 
慈诚罗珠《修心七要》:无论两人打架,还是为了生意上的利益起争执,或者其他任何一件使双方发生冲突的事情发生时,都要尽力做到像大乘佛法所要求的一样,在没有自私心的前提下接受失败,无条件地付出。
  世间有些人的忍让却不是这样,他们认为,今天主动接受失败,说不定会带来以后的胜利,他们的攻略,就是“以守为攻,以退为进”;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击败对方,所以他们愿意先当失败者。这符不符合大乘佛法的要求呢?不符合,这就是一种颠倒。
  虽然大乘佛法也讲,修行人要主动接受失败,把胜利送给别人,但如果出发点变了——从无私变为自私,实际的结果就会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颠倒。
  如果平时根本不修自他相换,一旦生病了,便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为了自己早日康复,而去修自他相换,虽然外表看起来,修的是大乘法门,实际上这种修行并不是大乘的修行。大乘菩萨道真正的自他相换,必须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
  同样,如果因为担心往昔所造的罪业,而希望通过修自他相换来减轻或者消除,就不是大乘的修行,因为其中包含着自私的条件与目的,尽管从外表上看,有点像大乘修法,实际上与真正的菩提心修法有着天地之遥。
&三、如何对治不想修持自他相换(障碍):  《菩提道次第广论》益西堪布:一、因为执著自性的自他,认为:这是我的苦乐,要遣除、要成办;那是他的苦乐,不必去管。
  对治法是思惟:“自”和“他”只是观待而假立,本来没有独立的自性。比如,并没有自性成立的此山和彼山,从此处看,这是此山,那是彼山;到了那边,彼山变成此山,此山变成彼山。
  同样,观待“自”,安立“他”;站在“他”的立场上,“他”又变成“自”,“自”又成了“他”,所以,“自”、“他”并没有独自成立的自性。为什么要执著“自”、“他”是一定呢?这和执著“此山”和“彼山”是一定一样可笑。
  二、认为:他苦不会转到我身上,不会损害我,所以不必要遣除。  以同等理破斥:年老时的苦不会在年青时感受,故年青时不必准备遣除年老时的苦;脚上蚊虫叮咬之苦不会跑到手上,手不应为脚除苦。
  对方说:这不一样。我的老年和青年是一相续所摄,我的手和脚是一身聚所摄,所以和“自”、“他”不同,有必要为此遣除痛苦。
  先破“一”:其实,所谓一相续,是对很多个刹那假立的,如对一百零八颗菩提子假立为一串念珠;所谓一身聚,也只是对很多支分假立的,如对众多军人假立为一个军队。所以,一相续和一身聚是假立的,自我和他我也是假立的,此二者平等不是独立一体。只是因执著对象不同,才导致态度、行为上的差别,即:如果爱执自己的未来、爱执自己的脚,就会为其除苦;如果爱执他人,也同样会为他人除苦。
我们具体来观察,如果爱惜自己的脚,在脚受伤时,手就会遣除脚上的痛苦,如果脚残疾了,心里也会难过。如果爱执自己的老年,就会为老年存款。但是,因为对他人并没有这样爱惜,所以在他人跌倒时,不会伸手去相助;在他人劳累时,不会让他休息;也不会为他人的年老着想。这些都是以爱惜自己、串习我爱执的力量所造成的。
  若能反方向不断地练习爱惜他人,串习到一定程度,也会在他人受苦时,于心不忍,或者伸手相助,或者为他的老年和更远的来世着想,甚至会为利益他的生生世世,发愿从生死中救拔他,让他成佛。以爱他执的力量,现在就会为深远的事去发愿、去行动、去回向。
  另一方面,串习舍己到一定程度时,为了利他连生命都可以舍弃。比如,在轮船即将沉没时,菩萨会毅然将救生圈让给他人,生命尚且不顾,更何况身体支分或身外之物?
  所以,不必要在“自”和“他”上争论,应当以智慧观见这唯一是由爱执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宗萨仁波讲述自他相换功德时说:其实你把功德全部给别人的愿望,实际上你是在给自己做出可能是二十倍大、一千倍、可能是十亿倍大的功德。同样的,你把众生的种种问题都拿到自己这边来,你就变成拥有十亿倍的快乐。因为:“菩提心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想除苦,修“自他相换”就行。菩提心就是这样,它会带来一切好的事情,能避免一切坏的事情,如果你头脑清楚的,只要你想一想菩提心的整个设计和策略安排的话,你还不想有菩提心?别的快乐你要拼老命才能得到,但菩提心是当你一想到就已经很快乐,轻松惬意。不用付出什么几乎是零成本就能得到。因为只要你希望有菩提心,它本身就能给你很大的快乐。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 众生痛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