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和格力最大股东的区别是啥?

同时开启“第二跑道” 美的格力谁更靠谱?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赵清建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代秀辉
  按照美的6月1日发布的最新收购草案修正稿,美的拟通过境外全资子公司MECCA以现金方式全面要约收购库卡集团的股份,要约收购价格为每股115欧元。
  主业市场低迷的境况下,美的、格力纷纷为自己选择“第二跑道”。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美的与格力的选择却存在着很大差异。
  在刚刚如愿收购日本东芝家电后,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的)再次将收购的目标瞄准德国最大的工业科技公司——库卡集团。
  库卡集团是一家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制造的企业。
  按照美的6月1日发布的最新收购草案修正稿,美的拟通过境外全资子公司MECCA以现金方式全面要约收购库卡集团的股份,要约收购价格为每股115欧元。
  通过本次收购,美的计划最低意图对库卡持股比例达到30%(含30%)以上。
  与此同时,在与美的总部佛山相距仅约100公里的珠海,美的的老对手格力亦未闲着,其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收购工作。
  与美的选择进入机器人行业不同,格力则选择了新能源汽车领域,收购的目标对象则是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
  格力发布的公告显示,格力要收购的珠海银隆是一家专门从事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车驱动系统总成等的高科技企业,该公司2008年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
  “当下的家电市场正在日渐低迷,美的、格力等家电巨头纷纷为自己选择‘第二跑道’,意在开启另一个业绩增长点,但却各自选择了不同的路径。”知名产业经济评论家洪仕斌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比如,美的选择收购东芝打通下游国际渠道,收购库卡则意在夯实上游生产制造;格力则选择了跨界手机产业,收购珠江银隆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市场低迷下寻求“第二跑道”
  在业内人士看来,白色家电行业的日渐低迷是美的和格力纷纷跨界收购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家电行业到了一个不得不变的阶段。本身产能过盛,销售也在下滑。”洪仕斌说。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空调市场整体表现低迷,市场供需陷入失衡状态,空调价格步入下降通道,这对于空调巨头美的和格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预计2016年空调市场表现依旧惨淡,不排除发生更大力度价格战的可能。”家电分析师梁振鹏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据中怡康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空调市场整体零售额为1374亿元,同比下降4.8%;整体零售销量为4170万台,同比下滑1.1%。然而,截至2015年末,空调行业库存总量已突破4000万台,几乎与全年整体零售销量相当。
  此外,格力、美的两家企业在2015年的业绩表现也侧面反映了行业的低迷。
  格力2015年财报显示,格力在2015年实现净利润125.32亿元,同比下降11.46%;营业收入977.45亿元,同比下降29.04%。
  美的2015年财报显示,美的在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384.41亿元,同比减少2.2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7.07亿元,同比增长20.99%。
  在梁振鹏等业内人士看来,市场变局之下,美的、格力两家企业亦不得不开始考虑寻求家电之外的“第二跑道”以开掘业绩的新增长点。
  这一点似乎也可以在两家企业掌舵人的公开言论中得到佐证。
  美的董事长方洪波此前就曾指出美的要创建“第二条跑道”,寻求家电业务板块之外的新方向。
  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近几年来,格力亦在进行多元化投资,转型做空调之外的其他产品,例如手机。“时代在变化,格力的经营思路也在发生转变。”
  “主业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格力、美的两家企业必须寻求其他发展空间较大的领域。”梁振鹏说。
  美的、格力的不同选择
  同样的市场现状下,美的与格力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美的选择进入机器人行业。
  实际上,早在选择收购库卡之前,美的在机器人行业就已经有动作。2015年8月,美的就发布《机器人产业战略发布暨与安川电机投资设立机器人合资公司的公告》,正式宣布进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市场。此外,美的亦成立了“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注册了全资子公司,即“美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表示,本次收购库卡集团股权是公司深入全面布局机器人产业的关键一步。
  公开资料显示,库卡在德国制造业拥有超过百年的历史,目前已是全球四大机器人企业之一。而根据IFR2015年的数据,在汽车制造领域库卡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在全球和欧洲都是第一;在一般工业领域,库卡机器人的市场份额位居欧洲前三名。
  “选择机器人行业作为突破口,不仅是美的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家电产品竞争力的现实选择,也是美的开辟‘第二跑道’的产业战略选择。”家电产业分析师刘步尘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美的预计,若按照要约价格以每股115欧元计算,本次对库卡的收购总价约为292亿元人民币。最新消息显示,收购库卡的方案已经经过美的股东大会投票审议通过。
  然而,相对于美的选择巨资进入机器人行业,格力则选择了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今年4月,格力即发布了拟收购珠海银隆的公告。
  资料显示,珠海银隆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本6.4亿元,从2011年起,在经过几次收购后已形成了从整车制造到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充电设备的闭合性循环产业链。
  此外,珠海银隆的业绩表现亦十分不错。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银隆新能源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9.36亿元,同比增长51.5%;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7658.69万元,同比增长19.18%;公司资产总额62.9亿元,同比增长48%。
  谈及收购珠海银隆,董明珠曾表示,目的是“进一步地把我们环保能源的一些技术融入到新领域里面去,以后我们可能不仅是造一辆环保能源的汽车,也要把两者之间的协同、合作做得更好”。
  事实上,格力在新能源方面也是早已有所布局。2011年,格力斥资1.5亿元在珠海建立专业化锂离子电池企业珠海格力电器(19.220,
0.00%)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格力组建智能装备研发团队;2015年,又注册成立了珠海格力电器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此次收购珠海银隆,被业内认为将成为格力在新能源领域的又一布局。
  此外,格力在寻求“第二跑道”中,手机行业似乎也成为格力的选择。
  自2015年以来,围绕着“格力手机”的消息及评论就在网络中不断的传播。格力跨界做手机已成为业内人所共知的事情。在业内看来,手机背后隐藏的是格力的智能家居野心。
  “格力不是为了做手机而做手机,手机对于格力体系来说,并不是一个单品类的产品。企业目前正在做智能环保家居系统,手机是智能环保家居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移动控制终端。格力是出于发展智能环保家居的需要而做的手机。未来用户要应用智能家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一个比手机更好的选择。”此前,格力市场部负责人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谁的选择更好?
  那么,格力美的两家企业在拓展“第二跑道”的选择中,谁的选择更好呢?
  “我觉得美的的选择可能会更加靠谱一些。”梁振鹏说,“对于美的而言,自身企业的转型升级就需要高端的机器人,收购德国库卡一方面可以使美的内部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中国整个制造业的升级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相对而言,美的的选择跟美的制造主业偏离不大,也符合美的的实际需求。”
  洪仕斌同样认为美的的选择更好一些。“企业的国际化,一方面需要渠道,一方面需要更好的产品。对于美的而言,收购日本东芝是为了打通下游的国际渠道,而选择收购库卡则是在解决上游产品制造的问题。可以说,美的在上下游通吃,策略上兼顾其核心的产业。”
  相反,对于格力的选择,梁振鹏、洪仕斌等业内人士却并不是十分看好。
  “格力现在是在瞎搞,什么都搞。”在洪仕斌看来,相比于美的,格力在多元化转型中没有清晰的战略思路。
  洪仕斌认为,手机与新能源汽车作为格力陌生的市场领域,其必然要耗费格力很大的精力与成本。“手机跟新能源都是需要耗费格力巨大的财力跟人力资源去做的。新能源是一个创新的产业,等于是用现在的钱去探索未来的未知。而手机市场当下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格力想要进入就需要大量的资源血拼进去。而且一家做家电的企业去做手机,消费者在品牌上也没有信任度。手机市场的巨头已经站在那里了,格力做手机可谓是寸步难行。”
  梁振鹏亦不看好格力的选择。
  “手机市场现在竞争非常的激烈,可谓是高手如云,比如,小米、华为、步步高(12.350,0.00,
0.00%)系列等。可以说,格力作为多年一直从事空调业务的企业进入到这样一个高竞争态势的市场中,毫无优势可言。”对于格力选择进入手机市场领域,梁振鹏评价,“我们可以看到,格力手机宣传了很久,目前依然在市场上看不到该手机。”
  此外,对于格力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梁振鹏则认为:“本身家电企业涉足新能源汽车失败的案例就是很多的,比如,美的、奥克斯空调过去都涉足过,但均以失败告终。所以对于格力进入新能源汽车这个陌生的领域而言,它也缺乏汽车行业相关的品牌资源、人才。我认为格力失败的可能性还是非常高的。”
  “美的的这种多元化是一种相关性多元化,也就是说与主业相关。但是格力做手机或是收购新能源汽车,它是属于一种非相关性的多元化。市场上的经验证明,非相关多元化要比相关多元化的风险要高很多倍,失败的可能性也会更大。”梁振鹏说。
[责任编辑:赵清建]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美的和格力&到底谁更NB?
美的和格力,到底哪个更NB?这是个问题。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实在是这两家企业太在乎这个,而且消费者似乎也稀里糊涂,不辨真伪。单拿空调来说,两家都说自己是第一,比如美的2010年上半年说自己已经超过格力,但是等2010年报出来,却是格力超过美的。
说谁更NB是个问题,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这似乎也不太容易说明白,一个是空调、冰箱、洗衣机全做,一个只做空调,本身就存在一个标准问题,你要比单项,他给你比全科,这就麻烦了,你说到底鸡好还是鸭好?每日经济新闻的标题做得好:《美的保持营收第一
&格力仍居空调霸主》,都是第一,都很NB。
对于美的来说,当然希望和格力比规模,2010年,美的电器实现营业收入745亿元,格力电器604亿,这么比起来,格力的确在美的之下。
但是,这么个比法格力压根就不感兴趣,它做的是空调,你拿美的的空调、冰箱、洗衣机和它比,有点要阎维文和冯巩比说相声。
美的这几年跑得飞快,把许多此前领先的企业甩在了身后,弄得不少企业提起美的就头痛。想想也是,美的跑得快,招数之一就是“打破市场规则”,以滚筒洗衣机为例,2010年之前行业均价在3000元以上,美的硬是一下子拉到1500元之内,很失大品牌风范,有点为市场不要命的感觉。血拼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市场份额的提升,但是如此提升份额有什么意义?想当年长虹也是这么打彩电价格战的,再看看长虹今日在中国家电界的江湖地位,你会发现打价格战实在是糊涂蛋。为什么国际品牌不轻易降价?个中道理值得深思。
美的长大了,但是,看起来还是有点毛头小伙子的感觉,当然,你说后生可畏也行。
真正的大品牌一定是个绅士,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飘逸和洒脱,而不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所以,美的要想做中国家电的老大,还需要在心性上好好修炼,换言之,战略转型是必须的。
美的什么战略?答:“营销驱动型”战略。所谓“营销驱动”,即营销手段的运用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家电企业中,美的广告投放量是最大的,说明美的对广告的依赖度很高。说到美的产品,绝大多数人的印象是“美的产品做得挺时尚”;你要问美的技术优势是什么?我估计十有八九没人说得上来。以洗衣机为例,海尔有“双动力”洗衣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复式大滚筒、“匀动力”洗衣机,个个全球首发,美的呢?都是跟随型产品。再说空调,格力有“新一代G10低频控制技术”、“高效离心式冷水机组”、“新型超高效定速压缩机”,尤其是1赫兹变频技术,超过日本,全球领先,美的呢?还是没有技术亮点。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美的企业的发展,基本上依赖营销驱动,技术驱动力太弱。技术关乎企业发展后劲,关乎企业可持续发展,美的缺的就是这个。据说美的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2010年着手打造制冷研究中心,这是对的,只是晚了一点。我们再看看国际企业靠什么驱动的,以颇具代表性的苹果公司为例,很少有人见过苹果公司的广告,但是苹果的ipad和iphone却备受全球消费者追捧。这就是产品力,好产品才能征服消费者。
再回到美的和格力上。
论企业规模,格力显然在美的之下,至少今天是这样。从两家企业2010年的年报就能看出来。美的电器营业收入是745亿元,格力电器是608亿元,差了130多亿。
但是,这多出来的130多亿只能让美的有限度地兴奋,总体规模比不上海尔,空调产业比不上格力,“千年老二”的帽子还得继续戴。
依照2010年报,美的电器年营业收入745亿元,同比增57.70%,实现净利31.27亿;空调及零部件营收482亿元,同比增50.63%。提请各位注意:这里的美的空调营收是指“空调及零部件”。
2010年格力电器营业收入为608.07亿元,同比增42.62%;其中空调业务营收551亿元,同比增43.78%,实现净利42.76亿元,提请各位注意:这里的格力空调单指整机,不含零部件。
这就是两家企业2010年成绩单。
美的空调、冰箱、洗衣机三科成绩加在一起是745分,格力空调单科成绩是551分。美的三科总分比格力单科高出184分,格力空调单科成绩比美的高出至少69亿元,为什么用“至少”这个词呢?因为格力成绩中不含“水分”——即零部件收入。
美的2010年冰箱和洗衣机营收应该是263亿元,美的一直宣传超过了海尔,我们来比比看。遗憾的是我没查到海尔2010年冰箱与洗衣机的年度营收数据,但是海尔2010上半年冰箱和洗衣机营收超过178亿元(根据青岛海尔2010年上半报告),照这么估计全年营收应该不少于350亿元,超过美的80亿元以上,这意味着美的空调、冰箱、洗衣机三大产品将不得不继续戴着“老二”的帽子。
这个成绩,让海尔和格力从内心瞧不起美的。
如果进一步分析,你会发现董明珠对美的的傲慢的确在情理之中:42.76亿元的净利润,比美的电器足足高出11亿元以上;37亿元的纳税额,家电行业第一,体现出格力强烈的企业社会责任感。
不得不承认,美的和媒体的关系改善了很多。“紫砂煲事件”以前,美的从来不屌媒体,令媒体愤愤不平,多次策划揭丑美的。吃一堑,长一智的美的,随后积极改善和媒体关系,即使被新华社的媒体揭出骗取国家8亿元资金,也能做到息事宁人,不了了之,可见公关效果明显。
美的的不足,在于缺少那份“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淡定,曾有竞争对手用“一条天天跟在屁股后面的狗”来形容美的。一个天天盯着别人的企业,是一个不自信的企业。
美的要当老大,愿望无可厚非,甚至应该鼓励,没有人希望中国企业个个都阳痿。对于目前的美的来说,当务之急是调整战略,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建立起独立的技术优势,建构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此所谓“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市场结构的变化,“营销主导型”战略渐成强弩之末,对企业的拉动力越来越弱,到时候再掉头,恐怕为时已晚。
已投稿到:格力和美的为什么斗得这么凶? - 土巴兔新闻中心
格力和美的为什么斗得这么凶?
浏览数:8464
17:14:40&&来源: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
  “格力”与“美的”越演越烈的相煎大戏背后,表面看是这两家相距不到200公里,同为千亿级规模的大企业,在市场上越来越全面的短兵相接,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两家曾经那么不同的公司,正越来越趋向同质化的发展路径。  两个微博小卒拱出的商业大战  1月20日,家电业爆出一条大新闻,严格地说,是一场舆论大战的前戏。一位注册名为“陈进1982”的微博用户,在其微博发布了一封《举报函》,实名举报“美的”学术造假,欺骗有关部和消费者。    敏感的媒体很快弄清了陈进的身份:格力电器标准管理部部长助理,并预感到这是“格力”对“美的”清算,进而对他进行了采访。  陈进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曾以公司名义向有关部门投诉微博中举报的事件,但一直没有得到答复,而且“美的”还凭借造假获得了奖项。因为新一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又要开始了,所以他决定用微博公开举报,“希望国家撤销其(美的)在2014年获得的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同时,陈进还向媒体强调,这纯属个人行为。  被举报的“美的”显然不认为陈进的行为只是他个人的意思,并火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就在陈进举报“美的”的第三天,一位注册名为“工程师李猛”的微博用户通过其微博账户发帖,举报“格力”2011年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涉嫌造假。    后经查实,“工程师李猛”实为“美的”员工李猛。他的这个动作,也直接让两家企业的战斗升级并公开化:1月29日上午,“格力”宣布,为维护名誉,公司已在总部所在地珠海香洲区法院起诉美的工程师李猛。而“美的”也毫不示弱,于当天下午宣布自己已在佛山市顺德区法院对格力的陈进提起了诉讼。    目前,两起诉讼案还没有结果,但两个微博小卒的战斗已升级到两大董事长的公开骂战:  先是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全国“两会”上指责美的:“美的一晚一度电,到一晚低至1度电,类似这样的技术,还可以去领国家科技进步奖,用这样的头衔来去骗我们消费者,我认为是悲哀的事情。”    之后是“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在上海美的经销商大会上,不但直接回应格力的指责,而且暗指格力恶意炒作破坏产业环境。  方洪波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件事,在获奖之前已经被多次举报,进行了多次评测,最后还是获奖了。我们持开放态度,欢迎国家任何机构、全世界任何机构来进行论证,我们不惧怕,关于这件事这是第一。”    同时,他还点评批名格力“多年来在各种场合对我们进行指责和攻击。”并称“现在家电产业竞争环境不太好,为什么?牛鬼蛇神太多。”“最近有些企业对我们的指责就是典型的焦虑症,完全失去了风度、品格甚至人格。”  华商韬略得到的更多信息显示:事实上,“格力”与“美的”最近这些年,几乎是年年都在掐:2013年,“格力”以“美的”涉嫌侵犯其注册商标专用权起诉“美的”;2014年,董明珠公开指出“美的”广告中的“一晚一度电”是欺骗消费者;2015年,“格力”称自己抓了两名进入该公司车间用手机偷拍的“美的”员工。  只不过,从去年开始,格力对“美的”的攻势开始更加激烈,董明珠更直接开口就用骗子来形容“美的”,其中最著名的言论就是,称“”和“美的”的合作,是两个骗子走到一起,是小偷集团。  殊途同归之后的同质化路径  “格力”和“美的”为什么要如此互掐,并在最近两年变本加厉地把战斗升级?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微信公众号:hstl8888)认为,其表面原因是两家公司在市场上越来越全面的短兵相接,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两家曾经那么不同的公司,正越来越趋向同质化的发展路径。  甚至,如果两家公司不改变各自的目标与风格,我们现在看到的,只不过是更血腥战斗的序曲。  虽然都是著名企业,我们还是首先简单认识一下两家公司。看看他们如何介绍自己(图片均截自官方网站,如看不清,可点击图片放大查阅),以及他们最近3年的业绩(图片截自证券交易软件公开信息),并以此来讨论他们的不同与趋同。  这是“格力”的企业简介:    这是“格力”的业绩表现:    这是“美的”的企业简介:    这是“美的”的业绩表现:    对比两家公司的自我介绍与业绩报告,结合公司自我介绍基本上是什么强就侧重夸什么的普遍规律,基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2015年以前:  1、“格力”相对“美的”而言,在技术与创新上更有追求、也更实力并且具备优势。这不但可以从董明珠的各种言论找到答案,也可以从两家公司官方网站的内容侧重上清晰可见:“格力”不但开篇就强调“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更用了一大段篇幅来介绍自己在技术上的成绩与优势。而美的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着墨,包括“一晚低至1度电”也只字未提。  2、“美的”相对“格力”而言,摊子铺得更大,其拥有的员工规模、产品种类、品牌数量,甚至海外销售版图,都大大超过格力。从“美的”的自我介绍中可以看出,这几乎是一家白电行业及的全能公司。其网站强调的也是,公司拥有中国最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产业链、产业链和产业链;拥有中国最完整的小家电产品群和家电产品群。  3、“格力”相对“美的”而言,经营绩效要高得多。从营业收入看,虽然2012年至今,“美的”一直领先于格力,但对其员工规模、品牌数量而言,其人均收入及单个品牌收入显然不及“格力”的高。而在净利润水平上,格力就更是在人均效益和品牌效益上甩出“美的”几条街。一个简单的数据是:2014年,“美的”近11万员工只获得净利润105亿,而只有员工7万多名的“格力”却实现了141亿的净利润。这其中尤其值得点赞的是:格力是国有企业,美的是民营企业。一家国有企业能在完全竞争的环境,创造比民营企业更高的人均效益,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也可能是中国唯一的案例。  这3个结论的背后,实际上是两家公司曾经那么不同的发展策略与道路。在企业做大做强的路径上,一直有着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争论。从上面3个结论可以看出,格力曾经的道路是先做强再做大:依靠核心技术、领先品牌,在空调业异军突起,并创造出全球第一销量和超级利润,进而以质取胜;而美的显然更倾向于先做大再做强,在众多产品线上全面出击并培育众多品牌,进而量为先,以多制胜。  但观察可以发现,这种不同的局面正在被迅速地改变。  当两家企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殊途同归,双双成为千亿级企业之后,他们应该是都明白了一个其实简单的道理:要造就一家真正卓越的伟大企业并持续发展,“大”和“强”都是缺一不可。因而,曾经的不同变成越来越趋同:“格力”正努力把摊子铺大,而“美的”也越来越重视效率的提高。  于是我们看到,3年前还表示要“专注空调”的董明珠,不但让格力拥有了已在官网凸显的TOSOT、晶弘以及手机、生活电器、冰箱等产品,而且还雄心勃勃地要进军机器人产业,新近更爆出收购珠海银隆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大新闻。  而今天,董明珠再次火爆朋友圈,她所推销的主打产品,除了自己的自媒体,不是空调,不是手机,也不是冰箱,而是一款。而电饭煲正是“美的”多年全国销量第一的一个生活电器主打产品。    “格力”迈向多元化,甚至比“美的”更迅猛依靠多元化努力“做大”的同时,“美的”却在不断补齐“做强”的功课,向“格力”的技术、品质和效率进军。  方洪波在回应“格力”指责时就同时对外表示,“美的”从2011年开始,就已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去几年“美的”不但没有新增一家工厂、一条生产线,而且还关厂退还政府多达6000亩的土地,进而将集团做到了总资产1400多亿,现金就有800多亿的水平。与此同时,方洪波也强调:“美的”将利用40个研发基地和手握巨额现金的优势加大研发,“不投到工厂、产能,就投到研发上。”    格力越来越多元化,“美的”越来越像格力那样注重效率和效益,也在两家公司披露的最新业绩报告中初见端倪:2015年第三季度,一直营收大于“格力”却利润低于“格力”的“美的”,第一次实现了营收和利润双双超过“格力”的成绩。当期,“格力”营业收入为815.2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7.16%;净利润为97.7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74%;而“美的”则实现营业总收入1120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净利润110.12亿元,同比增长23%。  相比这种形势逆转,另一个数据则让“格力”更加紧张而且必须设防:2015上半年,“格力”的空调业务营业收入不到420亿元,但“美的”的空调业务营收却做到了428亿元。“美的”的空调业务营收超过“格力”,这更是多年来的第一次。  多元化还在培育中,空调大本营却被“美的”如此威逼。这就不难理解从来争强好胜的董明珠,为什么如此拼命扩张,又如此对“美的”重拳出击了。  如何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关于“格力”与“美的”的恩怨情仇,“美的”是否是骗子?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微信公众号:hstl8888)了解不多,也不便多过多评价。  但我们保持两个鲜明态度:1、支持良性竞争,2、反对恶性斗争。商业一定有竞争,但斗争则无必要,内斗更无必要。  这有什么区别吗?  我们的理解是:竞争是竞相做好自己(产品和服务),强调通过创造差异化的新价值赢得自己的成功,并在成功的同时引领行业乃至社会的进步。斗争则不那么强调做好自己,而是把心思用在产品与服务之外,千方百计地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是一个不创造新价值而“把你的变成我的”的游戏。  竞争是靠追求更好的自己来超越别人,斗争是靠打败别人来满足自己。竞争让自己和同行与社会双赢,斗争则将让自己和行业俱损乃至拖累社会。  如果“美的”真的存在欺骗消费者,盗用“格力”的技术来抢夺应该属于“格力”的,我们支持格力穷追猛打,捍卫自己的正当利益。如果“美的”的“一晚一度电”是真实的,格力通过诬陷打击“美的”,我们支持“美的”坚决还击,捍卫自己的正当利益。如果是半斤对八两,我们认为两家这样量级的企业,都不应该拿弹弓打对方的玻璃,因为玻璃是个易碎品。  但无论这样,我们最希望的还是一定有一家在撒谎的两家企业,都能靠良性竞争,在已然走上的世界舞台,展现中国人的创造智慧和中国造的魅力。  这些年的一个深刻体会是,中国企业的各种内斗战已是对中国经济很大的一个伤害。无论价格战,还是抹黑战,打到最后,都是一个价值毁灭战。你不让我挣钱,我让你更不挣钱,最后大家都不挣钱;你说我的产品有问题,我说你的产品更有问题,最后是消费者对所有这类产品都不信任。  这种仗,如果继续打,打到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打出一个中国人不相信中国的产品,世界也无法摘掉看待中国产品的有色。甚至有企业打价格战,打出亏死自己,也要先饿死同行的口号,让这种企业活下来,比让他倒闭对经济的伤害还要大。  曾经有位央企董事长在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微信公众号:hstl8888)的拜访中悲愤不已。他的企业千辛万苦在印度获得了一个130亿的大单。董事长说,按这个做下来,也就差不多10来亿的利润。但与对方签订合同的前一天,一家中国同行杀出来,同样的东西直接开价110亿,一招杀到大家都活不去。  企业不能停止运转,上万员工要有活干。迫于无奈,这个董事长以更低的价格把单子抢了回来。“大家都没钱挣了,骨肉相残啊。”他哀叹道。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去,但若带着国内打完国际打的这种思维往外走,即使某些企业一时成了赢家,也会让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依然只能当个仍人宰割,甚至不等人宰割,就自相残杀的廉价劳动力。  因此,我们不愿“格力”赢,也不愿“美的”赢,而是希望“格力”和“美的”一起赢。不但要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还要让中国造赚到世界的钱。  原标题:你说我骗,我说你假,格力和美的为什么斗得这么凶  【拓展阅读】    
土巴兔新闻官方微信关注后天天有料
土巴兔微信服务号让装修,快捷、方便、贴心
中国装修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力最大股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