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所有自动化设备富士康供应商名单字

富士康将增大自动化设备及大数据投资_一步博谈
  据彭博社报道,为了推动长远发展,富士康计划引进更多的自动化以及云计算设备,并增大对大数据和可再生能源的投入。
  董事长郭台铭在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的年度会议上向投资者透露,“我对公司未来的中长期发展很有信心。”他还说,虽然今年公司表现将不逊于去年,但下半年将面临挑战。
  鸿海半数的销售额来自苹果订单。由于使用了更多自动化设备以及提高了生产效率,去年公司利润创下历史记录。最近有消息称,富士康和阿里巴巴各斥资7.3亿人民币入股软银机器人公司。此举体现了富士康计划向大数据、自动化设备和可再生能源增大投入的努力。
  郭台铭指出,富士康正对工业4.0系统进行投资。该系统使用数据分析、物联网和自动化技术来开发智能制造工艺。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在哪怕营收没有增长的情况下提升利润。
来自:网易科技
欢迎来 查看更多精彩信息 请登录富士康所有自动化设备供应商名字_百度知道
富士康所有自动化设备供应商名字
我有更好的答案
深圳市旭崇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富士康在中国工厂要逐步实现生产自动化,莫非,机器人真的要接管富士康了吗?
【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编者按】机器人不是能轻易进入的领域。富士康2007年开始研发自己的工业机器人,现在在深圳和晋城的两家工厂中有1600名员工,每年可制造1万个Foxbot机器人,而他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其在中国的工厂要实现30%的生产自动化。那么,机器人时代真的要了吗?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富士康已经在开发工业机器人。他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其在中国的工厂要实现30%的生产自动化。此外,富士康也准备开始向大陆地区的其他制造商出售其自主研制的机器人Foxbot。据富士康高管透露,重新定位的机器人解决方案以及自动化装配将是富士康今后研发的重点。现在,富士康正大力精简其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并在建设新的销售渠道。但富士康首席执行官郭台铭在上周的年度大会上指出,有媒体报道称富士康将在3年内实现70%生产自动化是错误的。富士康一直对其机器人项目保持沉默,上周证实其在深圳开了设机器人测试实验室。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开发委员会总经理戴佳鹏(Day Chia-Peng)称,富士康在中国的工厂目前已经拥有超过5万个完全可操作的工业机器人,还有成千上万部自动化设备。富士康计划在1年之内在中国工厂中增加至少1万个机器人。但是这依然未能令郭台铭感到满意,他曾于2011年表示,到2014年,中国工厂中的机器人数量有望达到100万个。现在,该公司在大陆的雇工超过100万人。戴佳鹏说:“从数字上看,这是一种梦想。我们希望能够实现目标,但现实与理想完全不同。”富士康2007年开始研发自己的工业机器人,现在在深圳和晋城的两家工厂中有1600名员工,每年可制造1万个Foxbot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执行20多种制造任务,包括按压、印刷、抛光、包装以及测试等。戴佳鹏说,这些机器人可取代所谓的“3D”岗位人类工人,即肮脏、危险以及无聊的工作,这将是富士康的优先议程。富士康之所以大力开发工业机器人,主要是近年来安全担忧加剧以及人力资源短缺所致。Foxbot将很快投入市场,其第一位客户可能是中国另一家制造商,但戴佳鹏没有透露后者的名字。今年年初时,郭台铭曾表示,富士康将继续加大对机器人技术的投资。戴佳鹏领导的团队将专注于如何进一步加强装配生产线的自动化,这也是大部分制造商所需要的。同时,富士康也在密切关注电子制造行业自动化装配方面的任何技术突破。戴佳鹏说,机器人技术不是个轻易冒险进入的领域。他还以复制人类手眼协调能力过于困难为例,证明机器人技术领域面临的诸多挑战。戴佳鹏说,富士康正专注于灵活编程工作,以便于机器人可被重复使用或被格式化以便继续进化。从缩短电子行业产品周期角度来看,这非常重要。他说:“无论机器人解决方案是否适合我们所在的行业,它必须每隔几个月就被重新定位。”但戴佳鹏补充说,实际上,机器人只是整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机器人的抓手(Gripper)、传感器、视觉系统、零部件馈线以及软件也都同样重要。他呼吁中国地方政府谨慎行事,不要针对这个部门进行过热投资,或者将机器人视为解决劳动力短缺的万能良药。戴佳鹏还强调称,机器人不是反制经济下滑的工具。今年年初,广东省政府宣布投资9430亿元,要在2018年之前用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人。该省多座城市向机器人制造商和安装机器人装配生产线的制造商每年提供2亿到5亿元补贴。机器人也在接管中国珠江三角洲的工厂,这里的制造商们正在利用政府刺激计划进行科技投资。戴佳鹏说,中国的低端工业机器人正迅速增加,它们可以从事按压、抛光等工作。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宣称,到2014年末,中国的智能机器人数量已经达到20万个。【IT时代网、IT时代周刊编后】机器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前景非常广阔,但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首先,机器人安全问题。最近发生在德国的机器人“杀人”事故给我们又一次敲响了警钟,甚至变成像《终结者》中那样不受人控制的机器人,那将更加可怕;另外,机器人可以被用在制造业、医疗等很多行业,但也会造成一部分人的失业,这一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第三,我们是否对机器人太过激进,认为它能快速地解决很多问题,但果真如此吗?这需要冷静思考。【责任编辑/梁浩】
关注更多观点和话题,可参与IT时代网微信互动(微信号搜索"ittime2000"进行互动)。
TA的最新文章自主开发工业机器人 富士康“省人”战略不省心
admin_jqrgl││阅读(4096)│评论(0)
距离总裁郭台铭提出“100万台机器人计划”的预计完成时间已过半,对目前生产线自动化进展,富士康国际讳莫如深。
  过去几年,这家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着力推动机器人向生产线的渗透,并刻意削减人工。这符合郭台铭“三年百万机器人计划”的“省人化新思路”。财报显示,2008年,富士康国际员工为10.8万人,2009年达到最高峰,为11.8万人。两年后减员幅度逐步加大,2011年减约1.4万人,2012年减约2.89万人,减幅达29.2%。
  人工的削减显示了富士康经营的困局。今年春节以来,富士康冻结了大陆工厂的招聘工作,市场归结为客户订单下滑的影响。
  海通国际科技行业分析师李力行指出,iPhone的一个关键音频芯片供应商Cirrus Logic的高库存可能意味着iPhone销售低于预期,iPhone主要制造商之一的富士康在2013年一季度的销售,也出现19%的同比下滑。而在刚刚公告的2012财报中,富士康承认,过去一年客户订单数量减少,导致去年净亏损高达3.164亿美元,创下自2005年上市以来最大亏损。
  自动化推进也深受影响。尽管郭台铭期待未来以自动化应对不断上涨的薪酬标准带来的成本压力和日益激烈的产品竞争,但在短期业绩下滑的年景下,研制和应用机器人的成本约束、工序需求和经营风险,成为三年计划的牵绊。
  但这家世界巨型代工厂必须直面麻烦。“网络时代带来的观念改变,让现在年轻人的劳动习惯也变得挑剔起来,这对讲究纪律性和执行力的制造业,显得更加艰难。”富士康发言人刘坤说,“我们只有在人和环境之间找到一个趋于和谐的方法,自动化是包括富士康在内的所有制造企业都必须追逐的事情。”
&&&&“省人”战略
  富士康深圳龙华产业园A8栋楼曾是冲压车间。几个月前,这里的人员和生产线被腾空,取而代之的是数百个正在运作试机的机械手。富士康自主开发的工业机器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Foxbot。
  Foxbot还仅限于机械臂,业内习惯称之为“低成本机器人”。“它可以用一个自由度或两个自由度的自动化设备来代替人工,以实现简易自动化。”一位中科院机器人专家介绍说。
  这不是富士康应用的第一批机器人。富士康为自动化备战多年。2006年前后,郭台铭办公室就聘请了一批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实验室的自动化技术专家专职富士康机器人研发,于2007年1月15日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到2009年,6个系列15款名为Foxbot的富士康机器人陆续开发完成。它们被重点应用于堆栈、上下料取放、喷涂、输送、装配、搬运、小负载搬运、打磨、贴膜、抛光、油压等工序。2010年该系列工业机器人于山西晋城富士康工业园批量生产,这直接促成了富士康“百万机器人计划”的成型。
  过去几年,越来越多领域的中国制造业加快了自动化转型。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最新调查显示,从2008年到2011年,中国机器人采用率提高了210%&,美国机器人采用率提高了41%。在日本和韩国,每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数量最多,1万名工人对应超过300台机器人。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分析认为,中国制造业从粗放式向机械化高技术含量产业转型,是必然趋势。机器人使用普及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劳动力成本增加,二是提高生产效能。
  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利嘉伟说,“工资、运输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正在快速蚕食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同时,劳力结构性短缺进一步加剧,很多企业面临“招工荒”。
  作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富士康一直饱受人力成本上升的困扰。&2012年每介绍一名工人去富士康深圳龙华工厂上班,即可获得来自富士康公司1500元的奖励。“现在不是说多找一个工人会带来成本增加,而是你根本找不到人来做工。”利嘉伟说。
  富士康自动化提速,正是富士康员工两次调薪后不久。在经历多名员工跳楼风波后,富士康在2010年6月2日宣布,大陆基层员工的标准薪资从原来每月900元上调至1200元。五天后,富士康再度宣布加薪,深圳新进员工经三个月考核合格,标准薪资再上调66%,为每月2000元。
  6月8日,郭台铭即在台北母公司鸿海集团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提出,在“提升员工福利、津贴与工作满意度”的同时,“持续对许多低阶制程进行自动化,以及提高员工训练”。
  此后半年里,富士康先后于深圳总部、华北区、华东区密集举办三届自动化展,遍邀全球著名自动化制造商到场。自动化展会上,富士康首次对外提出“四化”:效率化、自动化、合理化、无人化。很快,郭台铭向外界公布了富士康三年内打造“百万机器人计划”,并提出“省人化新思路”。
  &按这项计划,2012年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Foxbot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2012年初,郭台铭在考察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区证实,富士康已经启动“三年内造百万台机器人”计划。
实现自动化不容易
  “郭台铭显然是高估了机器人对人工的取代。”一位不愿具名的供应商说,百万机器人计划并不顺利。
  这名供应商为富士康供应CNC(数控机床)等小型设备,即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往年这个时候,“富士康满世界追着交货”,但今年他们被告知不需外协,富士康内部消化解决,这些迹象让供应商断定“富士康自动化发展遇到了阻力”。
  一位接近富士康集团内部的负责人向财新记者透露,目前富士康自主开发生产了2万台机械臂,其中一半摆在仓库没有动,而郭台铭对此并不知情。
  来自富士康菁干班(富士康针对从著名大学本科生中招聘来的储备干部人才的统称——编者注)的一篇论文认为,富士康自动化阻力来自三方面:开发自动化设备成本高、工序间检验难以进行以及自动化存在经营风险。
  富士康自主开发机器人是基于降低自动化成本方面的考虑。一直以来,富士康都强调内制加工,其核心竞争力即生产中所需的材料、零件、软件,都通过垂直整合内制。但是,机器人研发要求庞大的资金支持,这对成本控制要求苛刻的富士康来说,“认识并不统一”。特别是在2010年公司首次亏损以来,富士康一直在采取行动控制开支。
  一位不愿具名的富士康设备工程师向财新记者表示,富士康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还待突破,“比如马达、谐波减速机、控制器”;富士康对机器人的研发也主要集中在四、六关节机械臂,用于喷涂、抛光、搬运、组装等恶劣环境下的简单重复性工位。2011年时,富士康自动化事业部曾有传闻称,郭台铭启动公司研发的机器人,发现老是来回抖动,坐标不稳。而富士康新闻发言人刘坤也说,富士康现在用的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只是机械臂,这在制造企业中应用很普遍。
  截至目前,富士康还没有自主研发智能机器人,而智能机器人在富士康生产线上应用也不多。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副理事长葛欢庆说,从长远看,人力密集型代工业,出路即在省人化和无人化,企业自己储备机器人技术理所当然,这也是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一些大型制造业自主开发机器人的初衷。
  财新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除了富士康,奇瑞、比亚迪等也已开始自主开发机器人项目。但中国制造业仍不具备机器人技术研发实力,仅限于基础应用。“自己开发生产的机器人成本比市场价还高,他们才发现这种投入成效不大,只是学习了最初级的机器人技术生产经验。”葛欢庆说。
  现在富士康转变策略,加大了自动化产品外购的比重:即“低成本机器人”更多购置市场上的半成品,对其进行二次加工;而智能化机器人则全依赖外购。
  按富士康内部规定,除非苹果公司指定的产品,外购机器人必须经过技委会同意。自2001年起,富士康陆续成立涉及机械加工、电子产品测试、机构产品工程、工业工程、信息技术、冲压、压铸、成型、表面处理、电子研发、热传导、供应链等23个专门技术委员会,由各事业部主管兼任总干事。
  基于成本核算考虑,富士康自动化部门会定期制定针对某车间某工序机器人代工的提案。提案会根据所需要的人工,列出每个成品所付出的人工成本费用,及相对应的代工机器人设备成本费用,并明晰机器人代工所需的回收成本时限。提案由技委会审核实施。
  在深圳大浪,一批靠给富士康自动化装机生存的中小企业集群,已逐渐发展壮大。他们为富士康提供自动化半成品,再由富士康二次加工。和国外拥有核心技术的著名品牌相比,他们仅称得上自动化的集成、组装商,并拥有低价优势,也仅限于供给富士康“经济型机器人”的半成品。
  而把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引入中国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的ABB现在有超过1000台机器人在富士康大陆车间应用,多用于包括冲压、激光焊接、激光打标、打磨抛光等简单重复性工序。ABB曾对这些机器人和人工比较,得出的数据显示机器人效率明显高于人工。以打磨抛光为例,采用机器人后,相比人工,单个产品节拍从7分钟缩短到5分钟,产品优良率从87%提高到93%;对于两班倒的工作站,一个机器人可以替代两个熟练工。
  即便如此,部分高管还是对大规模上马机器人持反对意见。因为自动化的最大难点之一是生产线要重新设计。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即指出:“从手工到自动化,在生产模式上会有改变,这种改变很复杂,不能完全复制人的模式。”
  在富士康,有些工位看似简单,但无法自动化。尤其是需要弹性和即时判断的工位,目前机器人还做不到。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富士康事业部对上马机器人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大部分现有工序还不适合用机器人”。
  富士康主要客户苹果的产品组装还是以手工为主。一位不具名的富士康设备工程师告诉财新记者,这主要是因苹果对外观要求极高,其外壳一贯采用较软的铝,很容易碰刮伤,划痕形状等不易用机器来定义,因此,尽管目检工序占用人工颇多,但目前仍由人工完成。
& & 来自客户的自动化动力
  种种考虑之下,“一般企业会算,自动化投入要在一年至一年半的劳动成本中全部收回,一旦超过两年,企业就会考虑放弃。”&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精密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精密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何凯博士说。但也有例外,大客户指定购买的自动化设备不会被阻拦,“因为是由客户出钱”。
  阻力之下,富士康自动化战略不会逆转,原因之一即在客户的推动。
  在整个富士康集团深圳龙华产业园,惠普打印机墨盒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最高。这条由惠普公司设计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线搬来深圳前,已在新加坡运营了十年左右。
  一份来自富士康的内部文件称,即将上马的品牌打印机墨盒新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高”,每条生产线“只需五到十名操作工人,是原来的十分之一,产品附加值更高”。
  该车间员工告诉财新记者,旧生产线已实现半自动化,整个生产车间操作工人数少于办公室员工。“20%工作量由工人完成,其余80%由机器人完成。”他介绍说,整个生产过程三个工站,人工仅参与投料、检测、出料等,此外,“遇到卡位或偏离,需人工复位”。
  其余工序如投料、送料、夹料、贴海绵、贴过滤网、送和抓取海绵,上盖、压盖,以及检测盖子是否盖紧等,都由机器完成。
  第三工站中的贴芯片工序较为复杂,涂胶、贴芯片、加热、抽样检测芯片质量等均由工业机器人代劳。其中涂胶、贴芯片工序要求摄像头对准位,“这对机器人智能化程度要求更高一些”。
  这个车间生产了惠普在亚洲市场30%的墨盒产品,富士康还做不出这样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来,工艺流程掌握在惠普手中,自动化设备也属于惠普公司资产的一部分。
  和墨盒生产线相比,惠普打印机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原因之一是“墨盒产能高,一条生产线一天即可生产出54000件墨盒,而打印机产能较低”。
  苹果这样的大客户也会指定购买自动化设备。富士康部门负责人透露,苹果等大客户指定外购自动化设备包括日本发那科(FANUC)的产品,发那科是全球最大机器人和智能机械制造商,在数控技术上具有优势。
  但基于“交期和成本难以满足要求”,尤其是成本核算考虑,富士康开始放宽对品牌要求的限制。“像苹果公司指定的发那科CNC(数控机床)铣床设备,我们也会发单给诸如北京金雕等一些国内CNC供应商来做。”
  “富士康毕竟是代工厂,产品设计均由客户完成,真正实现自动化制造,需从设计就考虑安装工艺问题,而一些工艺可能要更改才能适合机械自动化操作。”中华工控网总编杨志强说。
来自: 财新《新世纪》
富士康机器人计划如今廉价又听话的工人越来越少,当工人们梦想着工厂以外的生活时,富士康这家全球最大的合同制造商,还能继续扩张和增加盈利么?
想了解一下位于中国南方深圳市的富士康龙华工厂的规模,只要去它超大的中央厨房看一看就够了。这家神秘的台资公司建造了这个不断扩大的工厂、宿舍、运动场、银行和商店的综合体,厨房就在中心位置,占地4层楼1.25万平方米,像军队般精确地忙碌着制作食物,每天光肉就用掉3吨。
如此大的规模是必然的,毕竟富士康(也叫鸿海,它的母公司的名字)是世界最大的合同制造商,龙华工厂面积达2.5平方公里,员工24万。它在中国共有28家工厂,员工总数达140万人(见图)。再想想它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海量各式产品(比如iPhone)的非凡能力,它的厨房有怎样的效率也就并不令人惊奇了。每一班有上万人快速地刷卡打饭,每个月每张卡里有400元饭钱。
比食堂里的大炒锅——足有一米多宽——更令人难忘的只有这家公司飞速扩张和雄心壮志了。在过去10年,它从电子行业供应链里的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成长为柔性制造业的霸主。巴克莱银行预测它今年的总收入将突破3.9万亿新台币。
富士康正投入巨资在中国内地扩张。到今年年底,它在河南郑州新工厂的员工数量将超过龙华工厂。它也正在巴西和墨西哥扩张。有传言说,因为它最大的客户苹果公司刚刚宣布计划在美国本土生产部分Mac电脑,它也有可能在美国开一家工厂。发达国家的其它公司也想效仿让工作“回流”,却为寻找足够多的熟练制造工人而发愁。富士康能把中国工人从一张白纸训练出来,也许有丰富的经验可以教教美国人。它承认正在“探索机遇”。
更引人注目的是,富士康相信它的规模还可以翻倍。公司高管们谈论着成为全球20,这并非奇谈:巴克莱银行预测,富士康的总收入在未来三年可保持每年 15-20%的增长。实现这一增速有两个主要障碍:在中国寻找并留住优秀的工人,提升越来越薄的利润率。而增长只会让这两个问题变得更糟。
由于优秀的工人越来越少,富士康也更加注重改善工作条件――这一问题曾引起公众严重关注。记者在午餐时间来到龙华工厂,现在的生活看起来还不坏。下班的工人们坐在车间外的马路牙子上抽着烟,摆弄着手机,在足球场上打个盹或是在宿舍里坐着织毛衣。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正在生产商用IT设备,虽然他们面无表情,动作机械,但厂房倒是整洁有序,无可挑剔――跟南亚那些满是火灾隐患的厂房可大不一样。
当记者突然提出要造访一下流水线工人的宿舍时,公司主管们也马上同意了并且在宿舍门口等着。门内是八张上下床,设施简单倒也齐备,宿舍里的女孩子们并不胆怯,幽默感也很好。厂区里的人们都穿着便服而不是工装,虽然面带不满,但跟中国任何城市里的年青人也并无不同。不过如果走近一点,就会看到些突兀的东西:许多建筑外都挂着巨大的安全网,是用来防止有人跳楼的。
这一点暗示出富士康面临的最大挑战:人口结构。过去,饱受贫困折磨的打工仔打工妹们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来到城市,只要有份工作他们都会心存感激,而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一去不返了。整个国家正在快速老龄化,贫穷的年轻工人越来越少。如今的求职者们不仅期望更好的报酬和工作条件,而且希望生活得更满意,而不是像他们的前辈那样默默忍受。
富士康一直不屈地严格执行厂规厂纪,直到两年前,多人连续跳楼自杀事件不仅公司震动,世界也为之震惊。之后又爆发的几次工人骚乱,和劳工权利者发起的呛声运动,使得富士康的名声越来越坏。作为应对措施,苹果公司请求一家美国的观察机构“公平劳工联合会”(FLA)对供应商进行审计。FLA于三月发布一份报告称,虽然富士康的工厂并不比任何一家中国工厂情况更差,但的确存在多处违反FLA规范的情况。
富士康的一位制造主管邓先生回忆说,十年前的富士康每月只休一、二天,加班也没有限制,“工人们也没有怨言。”现在工厂要求限制加班,工人们每周必须休息一天,也增加了工资,而且在丑闻之后还限制使用实习工(约占总劳动力的2.7%)。八月,FLA称富士康在改善工作条件上已经“超前于计划”。
很好,但如果富士康希望保持增长,它必须做很多很多。从食堂之旅可以看出它计划在三个方面改进工人们的生活。
第一,自动化。午餐要用掉八吨米而煮饭的只有三个人。下一步是流水线。富士康明星般耀眼的总裁郭台铭曾誓言要制造“一百万台机器人”,以减少枯燥的工作,最终实现全自动化工厂。只是困难在于消费者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喜好变化太快。等一条流水线全部用上定制机器人时,产品结构又变了,机器人也报废了。肯定会有人怀疑,但厂内人士相信只需一年左右即可在商用流水线上实现重大突破,也许“富士康机器人”和相关的服务产品还可以卖给别的公司。
第二,多些自由。现在工人们可以不在食堂吃饭,在厂内的小吃街也可以刷卡,或者干脆去厂外吃饭。他们还有住房补贴,可以自己选择住宿舍(现在深圳厂区70% 仍然住宿舍)或是住在厂外。社交活动也多了一些:一位来自咸阳的年轻工人,羞红着脸说起她和英俊的同事们晚上去数码银狐(厂内网吧)的美好时光。
第三,外包。现在在龙华厂的宿舍、餐饮、保安还有其它许多都由第三方经营。郭台铭的特别顾问胡国辉强调说并非是为了省钱,而是改善工人们的生活质量:“仅仅是因为他们做得比我们更好。”
富士康的净利润率已经从10年前6%跌至如今的2%左右,而它大笔支出以吸引和留住新工人,利润率可能还会下降。富士康的麻烦在于,它卡在了电子产业供应链高度竞争的中间环节。上游的设计方和下游的经销方都赚得盆满钵盈,而中游做组装的就不行。苹果在中国组装一只iPod只花几美元,售价却达299美元。
富士康可以向更廉价的内陆省份转移来增加利润吗?并非长久之计。由于新工厂还在免税期,富士康的有效税率将从2011年的25%降至今年的16-18%,但由于更高的仓储和物流成本(这些工厂地处偏远),工资上涨,补贴减少,收益将很快消耗。Alberto Moel,来自于投资银行桑福德.伯恩斯坦(Sanford C. Bernstein, SCB),他认为不用几年,就会“净利为零。”
工作枯燥却并不危险
尽管如此,郭台铭仍有增加盈利的战略布局。首先,他向上游进军。今年三月他宣布将购买陷入麻烦的技术型企业日本夏普的股份,以资助它的平板研发。(后来夏普的股价暴跌,被问及是否仍然购买时,郭就顾左右而言他了)毕竟,富士康生产的几乎所有产品都带屏幕――本周有报道称,富士康将与苹果和夏普共同研制新一代高清电视。富士康想学会生产更加质优价廉的屏幕,帮助夏普提高销量,进而自己也可以分得一杯羹。凭借自身对制造行业的理解,它可以把任何技术进步转化为巨大的商机。很可能还会达成其它类似的交易。
郭台铭也在向下游的零售业拓展。他倒不想创立自己的消费品牌;他希望利用富士康的供应链优势,保证零售商可以按时按需提货,进而帮助品牌客户推广产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投资了数家中国的联锁企业,其中包括万得城电器(Media Markt)的本地业务,这是一家德资的电子卖场。
富士康说,产品推广可以让品牌商受益,店铺也可以降低库存而消费者更喜欢低价,这对于在中国小城市缺乏影响力的西方品牌特别有益。分析人士对此有些怀疑,但如果在未来五年该计划能够顺利实现,富士康还计划将零售商直接接入自己的内部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加强这种合作关系。
从长远来说这些动作是有益的。但Moel认为,在富士康的核心制造业务上会有更大的转型,比如生产更多的产品部件种类。它正开始生产诸如电池、镜头、扬声器和触摸板之类的部件,而且种类还在增加,它也规划提高生产线的效率,特别是精心打造的自动化工厂。富士康还可能会提高报价,有迹象表示它正准备从低价战略转为强调可靠性和强大的生产能力。
富士康真的有本事说服世界最大的电子企业苹果多出些钱吗?这样做有可能惹恼苹果,它总收入的40-45%来自于这个大客户。但随着世界最大的外包厂商越来越壮大,它对于苹果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这才是富士康打的最大的算盘。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动化设备公司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