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沁园春有感巜书感》古文翻译

>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全诗翻译赏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全诗翻译赏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全诗翻译赏
是兼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流传至今的古典文化精粹。阅读材料网整理了 ,希望对古诗词爱好者有所帮助,下面是整理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全诗翻译赏,供大家参考!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 [译文]& 飞身上马前去奋击猖狂的胡虏,下得马来又忙草拟军中的文书。
& [出自]& 南宋& & 《观大散关图有感》
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 五十犹癯儒。
&& 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劲气锺义士,可与共壮图。
&& 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 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
&&&&&&&&&&&&&&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
&&&&&&&&&&&&&& 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
&&&&&&&&&&&&&& 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
&&&&&&&&&&&&&& 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 /gsc/
&&&&&&&&&&&&&&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殊。
&&&&&&&&&&&&&& 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
& 狂胡:指金人。
& 癯儒:瘦弱的书生。
& 陈仓: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
& 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 盘纡:盘旋曲折。
& 钟:凝聚。
& 壮图:宏伟的计划。
& 坡陀:高低不平。
& 秦汉之故都:咸阳是秦代都城,西汉都城在长安,与咸阳相距不远。
& 王气:帝王之气。古代迷信的说法,认为帝王所在地之上,有一种能兆示盛衰运数的云气。
& 霭:烟雾。
& 春芜:指春天野草丛生。一片荒芜。
& 王师:王者之师,指南宋军队。
& 汛扫:撒水打扫。
& 皇舆:皇帝的车驾。
& 士马发燕赵: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又盛产良马,所以这样说。
& 青徐:青州和徐州,古州名。青州在今山东省,徐州在今山东南部、江苏西北部和安徽东北部。
& 营:营造,建筑。 /gsc/
& 七庙:古代天子有七座祖庙。
& 次第:依次、挨次。
& 画:同&划&,规划、修筑。
&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 偏师:旧指协助主力部队作战的侧翼部队。
& 可汗:古代北方民族称他们的首领叫可汗,这里指金主。
& 受俘:受降。
& 上寿:进酒庆贺。
& 大安宫:长安城有大安宫,这里借指的宫殿。
& 正观:即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宋人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改&贞&为&正&。贞观时期是的全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 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渺小的东西。
&& 飞身上马前去奋击猖狂的胡虏,下得马来又忙草拟军中的文书。二十岁时就有这样的雄心大志,五十岁了不料还是个瘦弱穷儒!大散关和陈仓间有壮丽的山川,河流弯曲盘旋呵山上草木扶疏。义士身上凝聚一股钢劲的气概,可同他们一起去实现伟业宏图。咸阳古城周围的地势高低起伏,这一带曾经是秦汉两代的故都。如今帝王气象混杂在雾霭之中,从前的宫室满是一片春草荒芜。怎样才能跟随着王师出征北伐,扫清道路好迎接君王回到故土。函谷关和黄河一带成了太平地,四面八方车船往来畅通无拦阻。士兵良马从燕赵地区挑选而来,布绸是打青州徐州运来的货物。重建京城先要营造君王的祖庙。再依次来修筑四通八达的街路。派遣的一支队伍捉住了金国国主,观看受降仪式京中人倾城而出。宫廷里举杯进酒庆贺北伐胜利,要把贞观间繁盛景象重新恢复。大丈夫哪天能够实现这个心愿,便是死了一生也就没空空虚度。志向远大要实现却是渺茫无期,醉酒后一身是胆也是空无用处! 本文来自http://www./gsc/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见宋&《观大散关图有感》。大散关:在陕西省宝鸡县西南,是当时宋、金对峙的前沿阵地,狂胡:猖狂的异族入侵者,这里指金人。这两句大意是:骑上战马击退猖狂的敌人,下了战马起草杀敌的文书。
&& 南宋的爱国作家在这里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能驰骋疆场,运筹帷幄的文武全才的将领形象,他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实现书剑报国的夙愿。可是,&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q&,意为瘦)儒&,在投降派当道的南宋,的愿望终究落空了,但他的著名诗句却与世长存,为他表白心迹.也为后世文坛留下了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
以上就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全诗翻译赏的全部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继续支持阅读材料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更多的古诗词名句!
------分隔线----------------------------
------分隔线----------------------------
相关文章列表:
------分隔线----------------------------陆游《示儿》原文、译文、赏析
语文备课大师――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陆游《示儿》原文、译文、赏析&【】
&&& 死去原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毋忘告乃翁。
[作者简介]
&&& 陆游(),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流亡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 将近三十年间(三十三岁至六十五岁),因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与当权不合,屡被起用也旋即被罢黜,在仕途上受到许多无情的打击和排挤。 在陆游沉浮的仕途中,对他一生有极大影响的一次,是受川陕宣抚使王炎之邀,在其幕府中任事,这是他一生中最意兴风发的时期。此处距宋、金分界不远,山水壮阔,气象雄伟;军旅生活也扩大了他生活的视野,使他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诗篇。 此后将近十年,陆游的生活背离不了四川。在四川期间,是他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为纪念这一段生活,便将诗作取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调任四川制置使,邀陆游作参议官。二人因曾共事又是诗文之交,彼此不拘礼数,兼以陆游喜饮酒销愁,于是引起同僚的不满及讪谤,朝廷遂以「恃酒颓放」为由,罢去他的官职,于是他索性自号“放翁”。现实生活中虽被罢去了官职,但诗人“放翁”之名,却由此远传。
  离开川陕,时年五十四,其间十年,陆游的任官生涯载浮载沉,至六十五岁最后一次任史官之职,仍因不肯坐食俸禄,一再对帝上书,痛陈时局沉z,又激怒当局,竟以“吟咏专嘲风月”的罪名,再次被免去官职。(这是由于他始终坚持抗金,并把这些思想写进诗中,受到主和派的忌恨所致。)回到山阴,陆游干脆以「风月」二字,作为小轩的名称。 此次归隐至去世,约二十年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农村中度过的,放翁实际参与了农事,因此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会。
  家居的二十年生活中,写了将近七千多首诗,其中绝大部份是描写农村景色和反映农民生活的篇章。 宁宗嘉定二年,诗人怀恢复中原的未竟之志以终。死前仍不忘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大志,《示儿》一诗,是他对儿子的临终嘱笔,更是诗人抱负、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激情的缩影,“孤忠悲壮,可泣鬼神。”
&&& 示儿:给儿子们看。&&& 元:本来。元同“原”。&&& 但:只,副词。&&& 九州:指中国的领土。同,指一统江山。&&& 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旧俗后辈对先人的祭奠(diàn)。&&& 乃翁:乃,代词,你。即你的父亲。
[译诗、诗意]
&&& 一个人死去本来就知道万事皆空,
  只令我悲哀的是看不到九州成一统。
  将来等到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时千万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
[赏析]    &&&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与诗人创作的一生。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千余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份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 作为一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千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以分香买履为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着;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前列感染。
&&& 从语言看,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贺贻孙在《诗筏》中就说这首诗“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可泣鬼神”。这说明,凡真情流露之作,本来是用不着借助于文字渲染的,越朴素、越平淡,反而更能示其感情的真挚。&
上一篇资料: 下一篇资料: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书愤原文及翻译_陆游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 汉辞网
-&书愤原文及翻译、全文译文、★★
前一篇: 后一篇:
书愤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全文翻译: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U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赞赏刘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U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经典文言文:
大家都在看:
《汉语大辞典》古文词典(界面见下图),提供原文及翻译,出处及作者,全文译文对照翻译等等。
下载网址:
更多内容请查看【】。关于书愤课文翻译是什么,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Copyright(C)2005 汉辞网?版权所有 可搜索:微信公众号 hydcd_com 加入我们 Email:QQ邮箱 QQ:7117780
软件著作权登记号: 备案号:沪ICP备号当前位置:>> >>
《报孙会宗书》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报孙会宗书》是西汉的杨恽写给孙会宗的一封著名书信。关于这封信的本事背景,《汉书&杨恽传》记载恽失爵位家居,以财自娱。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与恽书谏戒。恽内怀不服,写了这封回书。在信中,他以嬉笑怒骂的口吻,逐点批驳孙的规劝,为自己狂放不羁的行为辩解。还赋诗讥刺朝政,明确表示&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卿大夫之制&决裂的意向。全信写得情怀勃郁,锋芒毕露,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桀骜不驯的风格如出一辙。
  【原文】
  报孙会宗书
  出处:《汉书》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1〕,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2〕,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3〕,而猥俗之毁誉也〔4〕。言鄙陋之愚心,则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5〕。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6〕,位在列卿〔7〕,爵为通侯〔8〕,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9〕。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遭遇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10〕,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11〕。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12〕。田家作苦。岁时伏腊〔13〕,烹羊涓帷14〕,斗酒自劳。家本秦也〔15〕,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16〕。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17〕。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艋奈薅龋恢洳豢梢病c⑿矣杏嗦唬劫峒饭蟆18〕,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19〕,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20〕,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21〕,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22〕:&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23〕。&故道不同,不相为谋〔24〕,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魏土〔25〕,文侯所兴〔26〕,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27〕,漂然皆有节概〔28〕,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29〕,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30〕,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31〕,毋多谈。
  〔1〕底(zhǐ止):引致,到达。〔2〕时变:指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霍光子孙霍禹等欲谋反事。〔3〕惟:思。〔4〕猥(wěi)委):轻率,随便。〔5〕孔氏:孔子。各言尔志:语出《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6〕朱轮:车轮漆成红色。汉制,公卿列侯以及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方能乘坐朱轮车。〔7〕列卿:中央的高级官员。此指任光禄勋,位在九卿之列。〔8〕通侯:即&彻侯&。秦爵二十级中的最高一级。汉制,刘姓功臣封侯者为诸侯,异姓功臣封侯者为列侯,亦称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称通侯。〔9〕素餐:不劳而食,无功受禄。语出《&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10〕北阙:宫殿北面的楼观,汉代为上章奏事和被皇帝召对之处。杨恽被拘于此,是临时性关押处置。〔11〕说:通&悦&。〔12〕三年:杨恽于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秋被免为庶人,五凤四年(前54)夏四月朔日食,被人告发而获罪,前后虽跨三个年头,实际上不到二年。〔13〕伏腊:古代进行祭祀活动的两个节日。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叫初伏,天极热时。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天极冷时。后世也以阴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14〕洌p&o袍)羔:烤小羊。〔15〕家本秦也:杨恽原籍华阴,古属秦地。〔16〕缶(fǒu否):瓦制的打击乐器,最初流行于秦地。乌乌:唱歌声。可能是歌曲中的一种和声。〔17〕&田彼南山&四句:《汉书&杨恽传》张晏注:&山高而在阳,人君之象也。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也。一顷百亩,以喻百官也。言豆者,贞实之物,当在锊郑懵湓谝埃骷杭牌病]角恢保猿冀在期囊病&可供参考。萁(jī基),豆茎。〔18〕籴(d&笛):买进谷物。〔19〕贾(gǔ古)竖:旧时对商人的贱称。〔20〕下流:喻众恶所归之处。《论语&子张》:&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此指品行卑污。〔21〕雅:平素。〔22〕董生:指董仲舒,西汉时大儒。〔23〕&明明求仁义&六句:引自董仲舒《对贤良策》三。《汉书&董仲舒传》原文作:&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皇皇,即&遑遑&,急急忙忙的样子。此作&明明&,疑有误。〔24〕道不同,不相为谋:语出《论语&卫灵公》。〔25〕西河:战国时魏地的西河,辖境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与汉代的西河郡并非一地。〔26〕文侯:魏文侯,名斯,魏国的建立者,著名贤君。〔27〕段干木:战国初魏人,隐居不仕。魏文侯曾请他作相,他跳墙而避走。文侯深为敬重,每次乘车经过他的住所门口,必伏轼致敬。田子方:战国时人,为魏文侯所优礼。〔28〕漂然:高远的样子。〔29〕安定:郡名。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30〕昆戎:古代西夷的一支,即殷周时的西戎。〔31〕旃(zhān沾):文言助词,相当于&之&或&之焉&。
  【写作背景】
  杨恽(y&n,?&前54年),字子幼,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丞相杨敞之子,司马迁的外孙。汉宣帝(公元前74&前49年在位)即位初期任杨恽为郎,恽&以材能称,好结交英俊诸儒,名显朝廷,擢为左曹&。霍氏(霍光子孙)谋反,恽先闻知,上报宣帝;霍氏被杀后,恽被封平通侯,迁中郎将。恽轻财好义,&然恽伐其行治(喜欢夸耀自己的节行和政治才能),又性刻害,好发人阴伏,同位有忤己者,必欲害之,以其能高人。由是多怨于朝廷&。杨恽与太仆戴长乐(宣帝即位前的好朋友)不和,有人上书告戴长乐,戴&疑恽教人告之,亦上书告恽罪&,揭发杨恽平时言语不敬,宣帝将恽免为庶人。杨恽失侯后,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他的好友孙会宗写信劝诫他,杨恽就写了这封信给孙会宗。正巧出现日食,有人上书告恽&骄奢不悔过,日食之咎,此人所致&(以上引言均见《汉书&杨敞传》)。宣帝即命廷尉查验此事,搜出了杨恽写给孙会宗的这封信。宣帝见了信很不高兴,廷尉即判杨恽大逆无道,处以腰斩,妻儿均流放酒泉郡。
  杨恽在这封信里发泄了心中的牢骚和不满,讽刺了朝廷的荒乱和政治的腐败,言辞激切,语句辛辣,有外祖司马迁《报任安书》的风致。
  【题解】
  关于这封信的本事背景,《汉书&杨恽传》记载恽失爵位家居,以财自娱。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与恽书谏戒。恽内怀不服,写了这封回书。在信中,他以嬉笑怒骂的口吻,逐点批驳孙的规劝,为自己狂放不羁的行为辩解。还赋诗讥刺朝政,明确表示&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卿大夫之制&决裂的意向。全信写得情怀勃郁,锋芒毕露,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桀骜不驯的风格如出一辙。清人余诚评道:&行文之法,字字翻腾,段段收束,平直处皆曲折,疏散处皆紧炼,则酷肖其外祖。&(《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六)
  【翻译】
  我才能低下,行为卑污,外部表现和内在品质都未修养到家,幸而靠着先辈留下的功绩,才得以充任宫中侍从官。又遭遇到非常事变,因而被封为侯爵,但始终未能称职,结果遭了灾祸。你哀怜我的愚昧,特地来信教导我不够检点的地方,恳切的情意甚为深厚。但我私下却怪你没有深入思考事情的本末,而轻率地表达了一般世俗眼光的偏见。直说我浅陋的看法吧,那好象与你来信的宗旨唱反调,在掩饰自己的过错;沉默而不说吧,又恐怕违背了孔子提倡每人应当直说自己志向的原则。因此我才敢简略地谈谈我的愚见,希望你能细看一下。
  我家正当兴盛的时候,做大官乘坐朱轮车的有十人,我也备位在九卿之列,爵封通侯,总管宫内的侍从官,参与国家大政。我竟不能在这样的时候有所建树,来宣扬皇帝的德政,又不能与同僚齐心协力,辅佐朝庭,补救缺失,已经受到窃踞高位白食俸禄的指责很久了。我贪恋禄位和权势,不能自动退职,终于遭到意外的变故,平白地被人告发,本人被囚禁在宫殿北面的楼观内,妻子儿女全关押在监狱里。在这个时候,自己觉得合族抄斩也不足以抵偿罪责,哪里想得到竟能保住脑袋,再去奉祀祖先的坟墓呢?我俯伏在地想着圣主的恩德真是无法计量。君子的身心沉浸在道义之中,快乐得忘记忧愁;小人保全了性命,快活得忘掉了自身的罪过。因此亲自率领妻子儿女,竭尽全力耕田种粮,植桑养蚕,灌溉果园,经营产业,用来向官府交纳赋税,想不到又因为这样做而被人指责和非议。
  人的感情所不能限制的事情,圣人也不加以禁止。所以即使是最尊贵的君王和最亲近的父亲,为他们送终服丧,至多三年也有结束的时候。我得罪以来,已经三年了。种田人家劳作辛苦,一年中遇上伏日、腊日的祭祀,就烧煮羊肉烤炙羊羔,斟上一壶酒自我慰劳一番。我的老家本在秦地,因此我善于唱秦地的民歌。妻子是赵地的女子,平素擅长弹瑟。奴婢中也有几个会唱歌的。喝酒以后耳根发热,昂首面对苍天,信手敲击瓦缶,按着节拍呜呜呼唱。歌词是:&在南山上种田辛勤,荆棘野草多得没法除清。种下了一顷地的豆子,只收到一片无用的豆茎。人生还是及时行乐吧,等享富贵谁知要到什么时辰!&碰上这样的日子,我兴奋得两袖甩得高高低低,两脚使劲蹬地而任意起舞,的确是纵情玩乐而不加节制,但我不懂这有什么过错。我幸而还有积余的俸禄,正经营着贱买贵卖的生意,追求那十分之一的薄利。这是君子不屑只有商人才干的事情,备受轻视耻辱,我却亲自去做了。地位卑贱的人,是众人诽谤的对象,我常因此不寒而粟。即使是素来了解我的人,尚且随风而倒讥刺我,哪里还会有人来称颂我呢?董仲舒不是说过吗:&急急忙忙地求仁求义,常担心不能用仁义感化百姓,这是卿大夫的心意。急急忙忙地求财求利,常担心贫困匮乏,这是平民百姓的事情。&所以信仰不同的人,互相之间没有什么好商量的。现在你还怎能用卿大夫的要求来责备我呢!
  你的家乡西河郡原是魏国的所在地,魏文侯在那里兴起大业,还存在段干木、田子方留下的好风尚,他们两位都有高远的志向和气节,懂得去留和仕隐的抉择。近来你离开了故乡,去到安定郡任太守。安定郡地处山谷中间,是昆夷族人的家乡,那里的人贪婪卑鄙,难道是当地的风俗习惯改变了你的品性吗?直到现在我才看清了你的志向!如今正当大汉朝的鼎盛时期,祝你飞黄腾达,不要再来同我多噜。(曹光甫)
  【解析】
  杨恽(?&前45),西汉家。字子幼,宣帝时曾任左曹,后因告发霍光谋反有功,封平通侯,迁中郎将。神爵元年(前61)升为诸吏光禄勋,位列九卿。其父杨敞曾两任汉宣帝时丞相,其母司马英是著名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的女儿。
  他是当时著名的士大夫,他轻财好义,把上千万财物分给别人。从小在朝中就有很大的名气。为官之时也能大公无私,奉公守法,不徇私情。据《汉书?杨恽传》载,杨恽母亲司马英去世后,其父杨敞为之娶一后母,后母无子,杨恽侍之如亲娘,孝敬有加。其后,后母去世,留下财产数百万,临终前,他的后母叮嘱由杨恽继承,但是后母去世后,杨恽没有将这笔财产据为己有,而是将后母留下的大笔财产分给她的几位。父亲杨敞去世后,杨恽本人还从父亲那里继承500万的财物,为官清廉,经济状况并不很好的杨恽却将其全部用来救济那些宗亲。
  步入仕途的杨恽,目睹朝廷之中贪赃枉法成风。对此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吏视而不见,独有杨恽同他外祖父一样,出污泥而不染,铁骨铮铮,一身正气,敢于冒死在皇帝面前直谏,大胆进行揭发。他还告发与父亲杨敞有深交的朝廷元老重臣霍光谋反之事。因此,杨恽和另外几个与他一同告发此事的人都获取了封侯的赏赐,还加官进爵。封平通侯。他出身名门,全家担任公卿、两千石以上的十人(乘朱轮)。任职时候廉洁、公正,整顿吏治,杜绝行贿。
  因与太仆&戴长乐&失和,被戴长乐检举:&以主上为戏(拿皇帝开玩笑),语近悖逆&,汉宣帝就把杨恽下狱,后予释放,免为庶人。
  其后,杨恽家居治产,以财自慰。&安定&郡太守孙会宗,是杨恽的老朋友,写信给杨恽,劝他应当闭门思过,不应宾客满堂,饮酒作乐,杨恽给孙会宗写了回信,这就是《报孙会宗书》。
  此信中,有对皇帝的怨恨,有对孙会宗的挖苦,为自己狂放不羁的行为辩解。整封信写得锋芒毕露,与其外祖司马迁《报任安书》桀骜不驯的风格如出一辙。后逢日食,有人上书归咎于杨恽骄奢不悔过所致。他再次被捕入狱。廷尉按验时,在他家中搜出《报孙会宗书》,汉宣帝看后大怒,判以大逆不道罪,就把杨恽杀了!孙会宗也因此被罢官。
  杨恽被害是汉宣帝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结果,是皇族、外戚集团打击、迫害士大夫集团,也是汉朝开始衰败的转折。杨恽被害,与他同样耿直的好友韩延寿、盖宽饶等也被害。而张敞、韦玄成、杨谭、孙会宗等被免职。
  由于司马迁生前就一直防着《史记》被汉武帝焚毁。他在《报任安书》里说,《史记》写完之后,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司马迁充分考虑到《史记》的内容有批判性,很有可能被武帝焚毁,就安排了一些保护措施。比如说,藏在深山里,你想烧也找不到,就可以流传后世;或者让自己的后人,在一些大都邑里传播,把《史记》流入民间,这样一来,想禁书也不可能禁得彻底&&&够小心谨慎的!
  《汉书》说,&迁既死后,其书稍出&,足见《史记》是在司马迁身后,才稍微流传于世。
  《史记》才得以广泛流传。却是由于杨恽入仕后的不懈努力。
  据《汉书杨敞传》载:&敞子忠,忠弟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侏儒。&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栏目。()
  司马迁死后,他的家人把一部《史记》转移藏匿在他女儿司马英家中。司马迁有两个外孙,大的名叫杨忠,小的名叫杨恽。杨恽自幼聪颖好学,他的母亲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把自己珍藏着的这部《史记》拿出来给他读。杨恽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而且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个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这部巨著尘封了二十年,也该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了,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公开发行,从此天下人才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作者小传】
  杨恽(?&前54),字子幼,华阴(今属陕西)人。司马迁的外孙。父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汉宣帝时,恽以父荫补常侍郎。以才能见称,名显朝廷,复擢为左曹。后因告发霍氏谋反有功,封平通侯,迁中郎将。居官清正,有治绩,擢为诸吏光禄勋,亲近用事。为人轻财好义,廉洁无私,但自矜其能,不能容物,每有忤己者必欲害之,因此得罪不少朝廷显贵。太仆戴长乐怀疑杨恽在背后暗算他,就上书告发杨恽平日言论诽谤朝廷,无人臣之礼,恽被免为庶人。后逢日食,有人上书归咎于恽骄奢不悔过所致,他被捕入狱。廷尉按验时,在家中搜出他写给孙会宗的信,宣帝看后大怒,判以大逆不道罪,腰斩处死。其妻儿被流放到酒泉郡。孙会宗也因此而罢官。
------分隔线----------------------------
古文观止相关文章
《颜咚灯胪酢吠ü哂肫胄醯亩曰埃硐至似胄醯慕举坪脱弑笆油鹾睿晃啡ㄊ...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讲的是: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
《吴子使札来聘》讲的是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游沁园春有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