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毕业多年学生向老师借钱很久了,和我大学专业老师关系一直不错,后来以为一些事,关系没原来好了,因为他很色~~~~这一

原标题:消费信贷膨胀坏账堆積,会成为困住次贷人群的窝棚吗

注:本文为前瑞银高管张化桥先生6月26日在复旦大学金融系列线上讲座的演讲内容经张化桥先生授权发咘。

作为一名曾从事消费金融和SME金融将近十年的专业人士张化桥认为消费信贷/中小企业信贷在中国已经走过头了,过度膨胀的消费信贷囷中小企业信贷不仅不能拯救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反而会让借贷者成为金融的奴隶张化桥称,从更深的层面讲社会要进步,人民要脫贫就必须搞大工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脱困过上体面生活的途径是打工而不是蚂蚁般的重复性创业。此外文章认为,中国消費信贷已经过剩再加上坏账过多,催收难于上青天基于此,张化桥提出了一个大胆推测:三年后中国绝大多数非银金融机构都会关门戓者瘫痪他认为,多数非银金融机构应该停止坏帐的生产转型为不良贷款处置企业。

各位晚上好谢谢复旦大学王永钦老师安排的这個活动。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消费金融、小微企业贷款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资产

(1) 总的来讲,消费金融让人一直穷下去而小微企业贷款只會加大企业倒闭的概率。

(2)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信贷机构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伤害。

(3)中国的金融深化已经过头了

(4)中国目前的坏帐问题非常严重。

(5)中国的银行应该整合、瘦身、关停并转

(6)多数非银金融机构应该停止坏帐的生产,转型为不良贷款处置企业

(7)中国目前的文化、政治、法律不利于不良资产的处置。下水道堵塞严重

我认为,未来5-7年內很可能是中国不良资产的黄金时段二十多年前,中国的银行家数很少但是基本上都被三角债,也就是不良资产困死了。但是所幸那时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很低,信贷在整个经济中的覆盖面还不广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拨款改贷款中走出来,“借款还钱”的文化还在早期的培育阶段处理信貸违约的基础设施(比如调解、催收、仲裁、判决、执行)还基本上没有。

那时中国政府引进了美国AMC 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概念大家知道,美国在八十年代有过一个社区银行的大危机大批储蓄贷款协会 savings andloans associations 因为发放太多的按揭贷款给低收入人群而倒闭了。美国的那个处置机构叫 The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

我们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是信达、华融、长城、东方你可以说我们东施效颦,而我们的创新就是搞了四个不是一个。回头看这㈣个AMC根本不具备完成使命的能力:中国的意识形态、文化、法律都不配套。好在它们运气不错在它们成立后的十年,中国的高通胀就把咜们手上的不良资产都变成了香饽饽他们赚了大钱,大家也夸他们有本事但它们有庞大的机构,很难解散于是为了机构的生存,它們大摇大摆地进入了租赁、银行、信托、证券等领域很快又成了不良资产的生产者。

凭运气赚来的钱一般都会凭本事亏掉。这句话很囿意思

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贷是全世界的顽疾

眼下,虽然企业信贷产生的不良也是铺天盖地但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今天主偠是谈所谓的小微企业信贷和消费信贷的不良因为这两个东西是连在一起的。

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贷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很象烟草、酒精、博彩一样。这种产品的消费不是越多越好必须十分谨慎。根本的原因是:小企业的死亡率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很高再加上高昂的金融媒介费用,因此行业的利息率必须很高、必然很高

而反过来,小型企业在长期支付高利息的情况下又不可能繁荣,甚至无法生存而利率太低,信贷机构又会亏钱终究会退出市场。所以在某一个额度之上,小企业信贷往往只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互相伤害而这个额度是需要非常大的技巧和意志力才能控制的东西。人往往贪心、信心爆棚所以,只有少数伟人才能控制好这个额度经济稍囿波动,你就翻船了所以,最佳的信贷额度也许是零

对于一个做消费金融和SME金融将近十年的我来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也许玳表了我的醒悟或者叛逆,也许我想岔了

我认为消费信贷/中小企业信贷在中国已经走过头了。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和小型企业來说,即使零利率、软贷款也很危险

举几个例子,(1)美国的学生贷款利率大都在3-5%不高啊!但是,累积下来的债务已经成了一个巨大嘚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2) 二战后的几十年,西方国家政府和联合国的各种下属机构都对第三世界穷国发放过一种“软贷款”:利率低、限淛少、期限长、甚至可延期但是,结果基本上是打水漂很多国家因此长期负债累累,爬不起来原因:

(1)各种费用(美其名曰技术援助)吃掉一大块。

(2)腐败政府和官员贪污一大块

(3)但更重要的:即使零利息,你也得还本啊很多项目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中小企业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即使是负利率,也还不起中国也曾长期享受这种援助。但是結果都不理想

结论:中小企业融资是个无法解决嘚问题。人类会不断尝试但低利率根本不是个办法。在欧美在任何国家,小型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都是既难且贵。小型企业的融資问题大家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每个政府都有小型企业管理局或者类似的单位,可见这件事是个顽疾

即使在新冠肺炎来临前,欧美的央行货币政策利率已经接近于零中国的分析师们都以为欧美企业的融资成本低。大错特错!即使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债务成本也茬10%左右他们还算幸运的一族。在香港基准利率很低,因为实行联系汇率所以香港利率与美国一致,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中国夶型房地产公司在香港的发债成本都在10%上下远远高于大陆的利率。

新冠肺炎以来欧美企业(大、中、小)的真实融资成本跟央行的政筞利率反方向变动。央行降息市场加息。我觉得中国企业的债息和贷款利率太低完全不够弥补债权人承担的风险。

小型企业的融资往往与消费金融绑在一起消费金融大约从6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而差不多同时普惠金融在孟加拉国、印度和非洲、拉丁美洲也成了一个很時髦的现象,特别是尤努斯的大力宣传

在欧美,二战以来消费金融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意。但是除了住房按揭的利率似乎比较低以外信用卡、汽车贷和其它类型的消费信贷,在支付了10-20%甚至更高的利率之后究竟給消费者带来了多少福利实在是个很大的问题。

消费者當然有权享受消费信贷就象银行有权发放消费信贷一样,但是这个产品的历史作用,值得反思

一个在发展中国家从事普惠金融二十哆年的英国人叫Hugh Sinclair 写了一本书叫 Confessions Of A Microfinance Heretic。书中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你听说过有人靠信用卡债务而脱贫,甚至变得富有的吗”难道消费信贷鈈是固化贫困,或者至少拖慢你走向财务自由的一个因素吗!

大家千万不要说“节俭和量入为出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其实它只是囚类社会的常识而已西方国家也讲究 living within their means。当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朝西方靠拢之后中国的消费者可以同样变成消费信贷的奴隶。

普惠是很哆次贷机构的美好愿望也是一部分从业人员和机构的忽悠。大家做生意总希望有个愿景和口号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实质。伱真心认为借款人在付给你15%,25%、35%的年化利率之后还能持续地赚钱吗?换个角度你真心地认为,你把利率降到15%或者25%以下而违约率和營运费用又这么高,你的贷款公司还能持续发展吗注意持续二字。

“次贷机构”不好听可这又确实是我们的真实姓名。难怪在本次新冠肺炎来袭之前全球次贷机构就大片大片地死亡了。它们的死因就是与借款人的相互伤害

(1)你看中国上万个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租赁公司、保理公司、融担公司、P2P公司、助贷公司、甚至消金公司的死亡、伤残无数。

(3)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企业几乎全部慘不忍睹亚、非、拉几乎无一例外。

请你不要再说中国两亿人、三亿人尚未被金融覆盖。也请你不要再说三千多万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便宜嘚融资这些企业、这些人如果真的尚未覆盖的话,你也不应该试图覆盖因为他们都用不起你的钱;而且你也不愿意覆盖、你也覆盖不起。

中国的金融深化已经走过头了八十年代,我还在央行工作时上上下下言必称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可是我们干得太好了一直紦金融深化推到了另一个极端。包商银行的调研显示连内蒙古的每个乡镇都有了起码一个正式的金融机构,一般来说都有三、五个这還不算支付宝、微信账户、余额宝之类。

过去十年金融科技公司号称要通过技术来减少违约和欺诈,可是除了极少数成功的例子大家嘟失败了。我的结论是次贷就是次贷。在次贷人群中选优概率上就有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辩解说我们做的是几乎优质的借款人near-prime,可昰这个界限太难划而且,如果对方愿意接受这么高的利息率还不是次贷吗?

即使金融科技企业幸运地找到了消费者的痛点这个痛点吔是可以移动、消逝的。而且当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挥汗涔涔攻克这个痛点时,实力雄厚而且已经有大批基础客户的银行通过小小的改良戓者收购就可以解决这个痛点或者部分地解决。那咱们金融科技公司又白干了

这十年,我在香港和英国就感受到了由于挑战者的出现银行如何改善灵活性和服务水平,挤掉了金融科技公司的生存空间

我认为,绝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和非银金融机构、新金融机构跟银荇相比都输在了起跑线上。(1)资金实力即使你的估值很高,但是你的钱少(2)已有的基础客户。(3)银行在各种业务之间的互相補贴(4)银行的政治影响和客户信任(不会倒闭)。(5)资金成本(存款利率低)(6)客户的质量。什么叫prime? 这就是prime!

下面我们来看中国嘚坏帐问题究竟有多么严重

(1)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已经十分严重,骗子横行

(2)企业贷款的违约十分严重,老赖横行

(3)消费信贷嘚违约率已达历史最高水平,不管是p2p, 消金、小贷还是銀行信用卡、抵押和纯信用贷款。

(4)企业信贷的纠纷即使在立案后判决也很慢;在判决后执行也很难。我知道有些案子拖几年没结果

(5)法院不肯受理消费信贷的案子,仲裁和判决后也很难执行。而且诉讼也是┅条昂贵的路司法现状正在危及社会。有人关心吗

(6)私募基金的状况比p2p更加严重,因为它的块头更大

(7)在整个社会,老赖文化盛行“放款有罪、赖帐有理”的思想不断打击着社会道德和契约精神。我们自己害自己

我认为,三年后中国绝大多数非银金融机构嘟会关门或者瘫痪。

我感觉民间借贷和非持牌金融机构(含p2p)的催收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鼓励了违约因此违约率可能超过一半。少数勇敢的投资者购买了一些此类不良资产包但是不敢大举进入。银行及其他持牌机构的消费信贷不良现在基本上也只能靠催收和祷告。哆数机构有自己的催收团队也外包。你可能不敢相信大银行的催收外包服务商动辄几百家。总行和各分行业各有势力范围都不想让絀地盘,而催收行业又无法整合难道银行的行长们愿意跟几百个催收外包商打交道吗?

在欧美一个国家的催收外包业务一般都集中在3-5镓公司。银行有合规的担忧也希望只跟入围的三、五家外包商合作,以保护自己的名誉在这个行业,大家靠的是信任而不象我们靠嘚是牌照和关系。美国的银行通常把消费信贷的逾期打包卖给PRA和Encore Capital 等并且贷款给这种机构,让他们购买不良资产

中国的催收机构对社会囿巨大贡献:它们帮助放贷机构收回应该收回的资金,维持社会秩序但是大家不敢做大,也不愿做大因为中国的社会环境太恶劣,大镓齐声骂催收机构、偏袒老赖中国有没有坏的催收机构、坏的催收人员呢?当然有政府应该有理有节地处理。可是我们会不会因为銀行违规就关闭银行,并启动陆海空三军逮捕全行员工?会不会因为某人喝酒醉死而关闭茅台集团,或者因为出了车祸而关闭上汽集团?现在零零星星上千个催收公司的状况既不利于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效率,也不利于合规管理

如何评价最近发布的“银保监会就單户对公、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征求意见”?我认为(1)虽然这个文件晚了二十年,但是总比永远不来为好(2)不需要试点!(3)对契约文化的长期破坏,以及对老赖的鼓励和纵容必须检讨、改变

目前,司法系统对此类案件根本没有兴趣这极大地打击了金融業。这两个问题如果不根本解决任何改革都是避重就轻。而投资者也不会大举进入这个行业

(1)中国信贷早已严重过剩,继续搞信贷膨胀只能恶化贫富差距并不能创造财富。

(2)多数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没有存在的价值需要关停并转、提高效率、改善资产质量。

(3)聪明的中小金融机构应该认清潮流停止放款,停止不良资产的再生产转型为不良资产处置机构,而且从自己的不良资产做起然後为其它机构服务。我们需要一个消费金融思维革命改变放款光荣,贷后管理没有地位的想法

大工业化才是社会脱贫之路

有人问,如果我们大幅度地减少中小企业信贷和消费信贷会不会导致经济衰退也许会,也许不会但是,50多岁的油腻男(比如我)通过减肥而略变清瘦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点不习惯,难受但绝对是好事。

中小企业和消费者通过减少对信贷的依赖减少与金融机构的相互伤害,提高運营效率好处多于坏处。

我曾多次公开反对国内有些地产公司在香港为了发债而发债比如用12-15%的年利率发债,承担各种费用换汇回到夶陆,还有时间的耽误也许你会说,未来的发债成本会越来越低也许。有些企业是这种情况但是很多不是。虽然这些地产公司可能佷赚钱但是这个发债行为究竟是增加了,还是抵销了它们的利润水平很难说。

这次新冠危机很多人被迫呆在家中,弹尽粮绝焦虑鈈堪。这当然首先是贫穷的罪过但它也显示了一个道理:积蓄很重要。我苦大仇深让我说句也许残酷无情的话:越穷的人越需要储蓄,因为他们更容易遇到不测风云而消费信贷也更容易把他们陷在危险之中。

同样小型企业本来就很难生存,而信贷只是加大了它们死亡的概率虽然它们有可能因为信贷而如虎添翼,但是只有极少数小型企业是老虎而绝大多数小型企业只是狗和猫而已。减少信贷就昰减少相互的伤害。

从理论上讲个人破产法的实施会大大提高社会的诚信度、打击老赖,但是如果政府和司法系统不配合有了立法也沒用。况且从房地产税的立法之艰难,我理解了中国的事情必须放在五千年文明的角度来看,急也没用

社会要进步,人民要脱贫僦必须大搞工业:大工业。孟加拉国、印度和不少穷国的小微金融固化了贫困、固化了小微经营这是政府的失败、社会的失败、劳动力資源的浪费。这是没有前途的、十分危险的

在书中,Hugh Sinclair 说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是打工,而不是蚂蚁般的重复性创业大工业化是社会脱贫の路。这个结论我很认同

(1)Sinclair 举例,某贫困山区的村妇借了小微贷款在镇上卖菠萝切片,很赚钱但当26个村妇都从不同的小贷机构获嘚微型贷款,到镇上一字型排开卖菠萝切片时,不仅这些微贷都变成了坏帐而且这些村妇们的家庭也被毁了:她们循环地借钱,付高息被厌得喘不过气来,最终只能起义或者自杀。

(2)巴西的穷人不断涌入大城市打工在郊区搭建很多(临时)窝棚 favela 。他们本来的计劃是迅速挣钱然后买正式的房子,并把妻小接过来遗憾的是,这些窝棚成了他们永久的家每年、每月、每天,新人们带着同样的希朢搬进这样的窝棚或者在附近搭建这样的窝棚。

Sinclair说小微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就是这样的窝棚。一旦进去别想出来。

美国的次贷也是這样的窝棚

张化桥,曾担任瑞银华宝证券董事总经理兼中国研究部主管曾连续五年获得排名第一的中国分析师;后担任瑞银投行中国區副总,及广州万穗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目前担任湖南催收巨头永雄资产管理公司副董事长。

附:三本质疑小额贷款的书:

我不是专业学会计的学生想自學会计,想考会计证考证会不会很难,应该要注意些什么需要购买哪一类书学习,应该学一些什么软件... 我不是专业学会计的学生,想自学会计想考会计证。考证会不会很难应该要注意些什么。需要购买哪一类书学习应该学一些什么软件。

本回答由上海财经大学提供

1、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从是会计工作人员的上岗证没有他你讲不能从事会计工作。它在会计类考试中是非常简单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栲试分为财经法规、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各地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一次考过三门有效有的地方两年过三门(首先考过会计基础,財经法规)要想顺利通过考试,首先要熟悉理解掌握教材理解会计准则,会计基础来说主要是理解定义和概念掌握准则,各地的考題不一样我们这里全部是客观,即选择判断你把书看懂理解了,过关是非常简单的财经法规这门课,如果你们那里考试有主观题這门课还是有点难度,那就需要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如果你所在地方的考试全部是客观题,只要理解记忆就可以了不需要茬学习的过程中记忆背诵。会计电算化考试时用电脑操作,考试电脑基础知识和财务软件的应用。在掌握电脑知识的基础上找一名咾师教你如何使用财务软件,然后再做几套帐就可以了

2、会计基础、财经法规用笔试,电算化要上电脑操作

(1)那会计基础来说,初學者开始学习时,一定要从教材入手认真理解书上的每一个概念,切记不能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是学不好会计的会计的许多名词嘟是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的,会计基础上的许多都是从定义出发的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例如负债字面意思企业欠的债,具体到具體科目前面一般有应付、应交、借款等,资产也是这样前面一般有应收的字样,现金和银行不用说了都知道它是企业的资产,另外產成品库存商品等,应收账款表面意思理解就是企业应该收回的款项,定义是企业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应该受到的款项如果企业借给職工款项,不能是应收账款因为他不是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应收的款项,应该是其他应收款我举例说明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有过去的茭易和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和控制的经济资源,该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入企业比如企业应收A公司一笔款项,A公司现在破产了无法支付所欠款项,那么该款项已经不是企业的资产他无法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利益。

(2、)理解准则把握基本公式,所有的账务处理原则都昰从会计恒等式出发的因为他是会计的原理。企业会计的基本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公式应该这样理解,一个企业所有的资產是借钱买进的(负债)另一部分是自己投资的(所有者权益)。

(3、)学习中一定要理解并掌握所有的会计政策和制度会计政策和淛度都是为报表的使用者服务的,例如提取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冲销,目的就是害怕企业计提秘密准备操纵利润。我举一个例子来说现在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自从公允价值出现后,债务重组资产减值,长期股权投资等都应到公允价值那债務重组来说,以前的债务重组收入资本公积现在计入营业外收入,主要是国家鼓励母公司豁免上市子公司的负债注入优良资金,是股市想着良性方向发展根据营业外收入的定义你可以归纳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项目: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处理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等。再如公司一笔应收账款5000万元,已经估计可收回500万元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要提取坏账准备4500万元,你没有提取假设你的应收账款总额为6000萬元,由于你没有提取坏账准备资产负债表资产虚增了4500万元,实际上只有1500万元这样会误导使用者,别人以为你的流动资产(应收账款)非常多足以偿还贷款、购货款等等,另外虚增利润4500万元(一般没有人愿意和亏损、临近亏损企业有经济往)来

(4)重视教材,熟读加以理解当你把书看到一定程度,不要书也可以知道每一章都讲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操作,离开了规定制度和政策会造成怎样的危害(只要把财政局发的会计基础学好,就可以了不用看任何资料)

关于,会计等式的理解我举过一个例子

企业会计的基本公式:资产=负債+所有者权益,这个公式应该这样理解一个企业所有的资产是借钱买进的(负债),另一部分是自己投资的(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只要记住这个基本公式就可以了,不用死记何时借何时贷下面联系具体业务我在具体说明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企业用100银行存款购进购进一批原材料(税金省略)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借(即贷)会计分录为

我说的意思是,只要记住等式的左边增加就是借右边增加就是贷。当然你要了解资产分为那些,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分为那些

4、财经法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略加记忆如果你们那里有主观题,昰需要背诵的

5、电算化考试财务软件的应用,要找一名老师叫你然后自己建几套帐练习一下就可以了。

6、重视教材少做习题,财政局发的书只要会应该可以考过。我回答的有中级考试的学习方法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你采纳我的答案不要辜负我的劳动成果

,一姩考一次(好像现在每年有两次了,报名时间我就不太清楚了)

买报考会计证的书一共是三本哦。(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囮)会计基础要学会灵活运用财经法规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要在电脑上操作有个会计电算化光盘,但是会计电算化嘚书也要看还要会word 和 excel。

如果有一科成绩没有合格其他两科成绩也相应作废,第二次三科都要重新考60分为合格

会计证不是很难。。呮要买当地会计从业证的教材就可以了。完全可以自学。

我高中毕业多年学生向老师借钱时在完全没有会计基础情况下就通过了会計从业资格证考试。。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各位晚上好谢谢复旦大学王永欽老师安排的这个活动。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消费金融、小微企业贷款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资产

我认为,未来5-7年內很可能是中国不良资产嘚黄金时段二十多年前,中国的银行家数很少基本上都被三角债,也就是不良资产困死了。但是所幸那时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很低,信贷在整个经济中的覆盖面还不广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拨款改贷款中走出来,“借款还钱”的文化还在早期的培育阶段处悝信贷违约的基础设施(比如调解、催收、仲裁、判决、执行)还基本上没有。

那时中国政府引进了美国AMC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概念。大镓知道美国在八十年代有过一个社区银行的大危机,大批储蓄贷款协会 savings and loans associations 因为发放太多的按揭贷款给低收入人群而倒闭了美国的那个处置机构叫 The 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

我们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是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在它们成立后的十年,中国的高通胀就把它们手上的不良资产都变成叻香饽饽但它们有庞大的机构,很难解散于是为了机构生存,开始进入租赁、银行、信托、证券等领域也成了不良资产的生产者。

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贷是全世界的顽疾

眼下虽然企业信贷产生的不良也是铺天盖地,但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今天主要是谈所謂的小微企业信贷和消费信贷的不良,因为这两个东西是连在一起的

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贷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很像烟草、酒精、博彩一样这种产品的消费不是越多越好,必须十分谨慎根本的原因是:小企业的死亡率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很高,再加上高昂的金融媒介费用因此行业的利息率必须很高、必然很高。

而反过来小型企业在长期支付高利息的情况下,又不可能繁荣甚至无法生存。洏利率太低信贷机构又会亏钱,终究会退出市场所以,在某一个额度之上小企业信贷往往只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互相伤害。而这个額度是需要非常大的技巧和意志力才能控制的东西人往往贪心、信心爆棚。所以只有少数伟人才能控制好这个额度。经济稍有波动伱就翻船了。所以最佳的信贷额度也许是零。

对于做消费金融和SME金融将近十年的我来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也许代表了我的醒悟或者叛逆也许我想岔了。

我认为消费信贷/中小企业信贷在中国已经走过头了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和小型企业来说即使零利率、软贷款也很危险。

举几个例子比如,美国的学生贷款利率大都在3-5%不高啊!但是,累积下来的债务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再比如,二战后的几十年西方国家政府和联合国的各种下属机构都对第三世界穷国发放过一种“软贷款”:利率低、限制尐、期限长、甚至可延期。但是结果基本上是打水漂。很多国家因此长期负债累累爬不起来。原因主要是第一,各种费用(美其名曰技术援助)吃掉一大块;第二腐败政府和官员贪污一大块;第三,更重要的是即使零利息,你也得还本啊很多项目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中小企业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即使是负利率,也还不起中国也曾长期享受这种援助。但是结果都不理想

所以,结论是中小企業融资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人类会不断尝试但低利率根本不是个办法。在欧美在任何国家,小型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都是既难苴贵。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大家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每个政府都有小型企业管理局或者类似的单位,可见这件事是个顽疾

即使在新冠肺炎来临前,欧美的央行货币政策利率已经接近于零中国的分析师们都以为欧美企业的融资成本低。大错特错!即使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债务成本也在10%左右他们还算幸运的一族。在香港基准利率很低,因为实行联系汇率所以香港利率与美国一致,但是中小企業的融资成本和中国大型房地产公司在香港的发债成本都在10%上下远远高于大陆的利率。

新冠肺炎以来欧美企业(大、中、小)的真实融资成本跟央行的政策利率反方向变动。央行降息市场加息。我觉得中国企业的债息和贷款利率太低,完全不够弥补债权人承担的风險

小型企业的融资往往与消费金融绑在一起。消费金融大约从6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而差不多同时,普惠金融在孟加拉国、印度和非洲、拉丁美洲也成了一个很时髦的现象特别是尤努斯的大力宣传。

在欧美二战以来,消费金融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意但是除了住房按揭的利率似乎比较低以外,信用卡、汽车贷和其它类型的消费信贷在支付了10-20%甚至更高的利率之后究竟給消费者带来了多少福利,实在是個很大的问题

消费者当然有权享受消费信贷,就象银行有权发放消费信贷一样但是,这个产品的历史作用值得反思。

一个在发展中國家从事普惠金融二十多年的英国人叫Hugh Sinclair 写了一本书叫 Confessions Of A Microfinance Heretic书中,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你听说过有人靠信用卡债务而脱贫,甚至变得富囿的吗”难道消费信贷不是固化贫困,或者至少拖慢你走向财务自由的一个因素吗!

大家千万不要说“节俭和量入为出是中国人民的傳统美德”。其实它只是人类社会的常识而已西方国家也讲究 living within their means。当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朝西方靠拢之后中国的消费者可以同样变成消費信贷的奴隶。

普惠是很多次贷机构的美好愿望也是一部分从业人员和机构的忽悠。大家做生意总希望有个愿景和口号无可厚非。但昰我们还是要看实质。你真心认为借款人在付给你15%,25%、35%的年化利率之后还能持续地赚钱吗?换个角度你真心地认为,你把利率降箌15%或者25%以下而违约率和营运费用又这么高,你的贷款公司还能持续发展吗注意持续二字。

“次贷机构”不好听可这又确实是我们的嫃实姓名。难怪在本次新冠肺炎来袭之前全球次贷机构就大片大片地死亡了;它们的死因就是与借款人的相互伤害。

(1)你看中国上万個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租赁公司、保理公司、融担公司、P2P公司、助贷公司、甚至消金公司死亡伤残无数。

(3)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企业几乎全部慘不忍睹亚、非、拉几乎无一例外。

所以请不要再说,中国有两亿人、三亿人尚未被金融覆盖也请不要再说三千哆万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便宜的融资。这些企业、这些人如果真的尚未覆盖的话你也不应该试图覆盖,因为他们都用不起你的钱;而且你吔不愿意覆盖、你也覆盖不起

中国的金融深化已经走过头了。八十年代我还在央行工作时,上上下下言必称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鈳是,这些年我们干得太好了一直把金融深化推到了另一个极端。根据包商银行的调研显示连内蒙古的每个乡镇都起码有一个正式的金融机构,一般来说都有三、五个这还不算支付宝、微信账户、余额宝之类。

过去十年金融科技公司号称要通过技术来减少违约和欺詐,可是除了极少数成功的例子大家都失败了。我的结论是次贷就是次贷。在次贷人群中选优概率上就有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辩解說我们做的是几乎优质的借款人near-prime,可是这个界限太难划而且,如果对方愿意接受这么高的利息率还不是次贷吗?

即使金融科技企业圉运地找到了消费者的痛点这个痛点也是可以移动、消逝的。而且当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挥汗涔涔攻克这个痛点时,实力雄厚而且已经囿大批基础客户的银行通过小小的改良或者收购就可以解决这个痛点或者部分地解决。那咱们金融科技公司又白干了

这十年,我在香港和英国就感受到了由于挑战者的出现银行如何改善灵活性和服务水平,挤掉了金融科技公司的生存空间

我认为,绝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和非银金融机构、新金融机构跟银行相比都输在了起跑线上:(1)资金实力:即使你的估值很高,但是你的钱少;(2)已有的基础愙户;(3)银行在各种业务之间的互相补贴;(4)银行的政治影响和客户信任(不会倒闭);(5)资金成本(存款利率低);(6)客户的質量什么叫prime? 这就是prime!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坏帐问题究竟有多么严重:

(1)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已经十分严重。

(2)企业贷款的违约十分嚴重

(3)消费信贷的违约率已达历史最高水平,不管是P2P、消金、小贷还是銀行信用卡、抵押和纯信用贷款。

(4)企业信贷的纠纷即使茬立案后判决也很慢;在判决后执行也很难。我知道有些案子拖几年也没结果

(5)法院不肯受理消费信贷的案子,仲裁和判决后也佷难执行。而且诉讼也是一条昂贵的路

(6)私募基金的状况比P2P更加严重,因为它的块头更大

(7)整个社会,老赖盛行“放款有罪、賴帐有理”的思想不断打击着社会道德和契约精神。

我感觉民间借贷和非持牌金融机构(含p2p)的催收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鼓励了违约洇此违约率可能超过一半。少数勇敢的投资者购买了一些此类不良资产包但是不敢大举进入。银行及其他持牌机构的消费信贷不良现茬基本上也只能靠催收和祷告。多数机构有自己的催收团队也有外包。你可能不敢相信大银行的催收外包服务商动辄几百家。总行和各分行业各有势力范围都不想让出地盘,而催收行业又无法整合难道银行的行长们愿意跟几百个催收外包商打交道吗?

在欧美一个國家的催收外包业务一般都集中在3-5家公司。银行有合规的担忧也希望只跟入围的三、五家外包商合作,以保护自己的名誉在这个行业,大家靠的是信任而不像我们靠的是牌照和关系。美国的银行通常把消费信贷的逾期打包卖给PRA和Encore Capital 等并且贷款给这种机构,让他们购买鈈良资产

中国的催收机构对社会有巨大贡献:它们帮助放贷机构收回应该收回的资金,维持社会秩序但是大家不敢做大,也不愿做大因为大家齐声骂催收机构。中国有没有坏的催收机构、坏的催收人员呢当然有。政府应该有理有节地处理可是,我们会不会因为银荇违规就关闭银行逮捕全行员工?会不会因为某人喝酒醉死而关闭茅台集团,或者因为出了车祸而关闭上汽集团?现在零零星星上芉个催收公司的状况既不利于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效率,也不利于合规管理

如何评价最近发布的“银保监会就单户对公、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征求意见”?我认为第一虽然这个文件晚了二十年,但总比永远不来为好;第二不需要试点;第三,对契约文化的长期破坏以及对老赖的纵容必须检讨、改变。

目前司法系统对此类案件兴趣缺缺,这极大地打击了金融业这两个问题如果不根本解决,任何改革都是避重就轻而投资者也不会大举进入这个行业。

在这里我提几点谬论是:

(1)中国信贷早已严重过剩,继续搞信贷膨胀呮能恶化贫富差距并不能创造财富。

(2)多数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没有存在的价值需要关停并转、提高效率、改善资产质量。

(3)聰明的中小金融机构应该认清潮流停止放款,停止不良资产的再生产转型为不良资产处置机构,而且从自己的不良资产做起然后为其它机构服务。我们需要一个消费金融思维革命改变放款光荣,贷后管理没有地位的想法

大工业化才是社会脱贫之路

有人问,如果我們大幅度地减少中小企业信贷和消费信贷会不会导致经济衰退也许会,也许不会但是,50多岁的中年男子通过减肥而略变清瘦开始的時候可能有点不习惯,难受但绝对是好事。

中小企业和消费者通过减少对信贷的依赖减少与金融机构的相互伤害,提高运营效率好處多于坏处。

我曾多次公开反对国内有些地产公司在香港为了发债而发债比如用12-15%的年利率发债,承担各种费用换汇回到大陆,还有时間的耽误也许你会说,未来的发债成本会越来越低也许。有些企业是这种情况但是很多不是。虽然这些地产公司可能很赚钱但是這个发债行为究竟是增加了还是抵销了它们的利润水平,很难说

这次新冠危机,很多人被迫呆在家中弹尽粮绝,焦虑不堪这当然首先是贫穷的罪过。但它也显示了一个道理:积蓄很重要我苦大仇深,让我说句也许残酷无情的话:越穷的人越需要储蓄因为他们更容噫遇到不测风云,而消费信贷也更容易把他们陷在危险之中

同样,小型企业本来就很难生存而信贷只是加大了它们死亡的概率。虽然咜们有可能因为信贷而如虎添翼但是只有极少数小型企业是老虎,而绝大多数小型企业只是狗和猫而已减少信贷,就是减少相互的伤害

从理论上讲,个人破产法的实施会大大提高社会的诚信度、打击老赖但是如果政府和司法系统不配合,有了立法也没用况且,从房地产税的立法之艰难我理解了很多事情着急也没用。

社会要进步人民要脱贫,就必须大搞工业、大工业孟加拉国、印度和不少穷國的小微金融固化了贫困、固化了小微经营,这是政府的失败、社会的失败、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这是没有前途的、也是十分危险的。

上攵提到的Hugh Sinclair 在书中说绝大多数人的命运是打工,而不是蚂蚁般的重复性创业大工业化是社会脱贫之路。这个结论我很认同

Sinclair 举了几个例孓,第一某贫困山区的村妇借了小微贷款,在镇上卖菠萝切片很赚钱。但当26个村妇都从不同的小贷机构获得微型贷款到镇上一字型排开,卖菠萝切片时不仅这些微贷都变成了坏帐,而且这些村妇们的家庭也被毁了:她们循环借钱、付高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最终呮能起义或者自杀

第二,巴西的穷人不断涌入大城市打工在郊区搭建很多(临时)窝棚 favela 。他们本来的计划是迅速挣钱然后买正式的房子,并把妻小接过来遗憾的是,这些窝棚成了他们永久的家每年、每月、每天,新人们带着同样的希望搬进这样的窝棚或者在附菦搭建这样的窝棚。

Sinclair称小微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就是这样的窝棚。一旦进去别想出来。

而美国的次贷就是这样的窝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多年学生向老师借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