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写字楼是什么是什么样?

人民日报记者的意思是,想让官员们办公室条件和环境再回归到50年代水平。记者同志:你家居住条件怎么样?比解放前差吗?你父母年轻时的办公室和现在的办公室条件和环境有区别吗?办公条件和环境要与经济水平相适应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6:26:05&)
691字(3512/55)
( 08:51:54)
( 23:26:05)
( 22:15:44)
( 21:40:21)
113字(60/0)
( 20:40:48)
( 19:31:47)
154字(9/0)
( 17:15:28)
354字(1/0)
( 16:26:37)
( 15:45:02)
( 15:41:05)
( 14:05:31)
30字(38/0)
( 13:21:59)
99字(14/0)
( 13:19:07)
41字(19/0)
( 13:16:23)
( 13:09:54)
( 12:54:25)
( 11:41:30)
57字(39/0)
( 11:33:59)
54字(96/0)
( 11:30:46)
23字(56/0)
( 11:28:13)
135字(5/0)
( 11:13:19)
( 10:58:48)
216字(102/0)
( 10:58:19)
( 10:54:49)
70字(63/0)
( 10:50:27)
( 10:27:20)
29字(46/0)
( 10:18:37)
22字(27/0)
( 09:59:45)
( 10:20:03)
42字(149/0)
( 09:58:48)
144字(86/0)
( 09:57:56)
( 10:38:17)
312字(78/0)
( 09:55:43)
( 09:54:26)
164字(142/0)
( 09:43:42)
( 10:52:35)
117字(227/0)
( 09:30:04)
( 09:22:42)
100字(82/0)
( 09:15:21)
22字(80/0)
( 09:09:42)
138字(202/0)
( 09:06:50)
101字(82/0)
( 09:03:07)
146字(110/0)
( 08:52:59)
30字(27/0)
( 08:49:32)
70字(130/0)
( 08:41:56)
37字(79/1)
( 10:37:50)
52字(106/1)
( 11:10:24)
142字(52/0)
( 08:38:22)
38字(179/1)
( 10:45:15)
65字(103/0)
( 08:29:06)
15字(65/0)
( 08:27:20)
14字(40/0)
( 08:26:55)
31字(27/0)
( 07:30:50)
14字(134/0)
( 07:09:26)
10字(14/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记者训练营||“大妈”、“阿姨”?新闻报道中人物称谓是有技巧的,你知道怎么用么?_南方传媒书院-爱微帮
&& &&& 记者训练营||“大妈”、“阿姨”?新闻报…
新闻|新闻黄埔 |记者摇篮|·本公众号图文、音频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整合、引用,经得授权者,转载请注明来源与ID,轻者举报删帖封号,重者诉诸法律。孔凡超作者介绍:四川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 大二学生宣讲内容:双11让阿里巴巴的生意发生了什么变化收听点击语音,即可收听新闻报道中人物称谓是有技巧的,你知道怎么用么?作者:立立 来源: 传媒评论杭州都市快报昨天做了一个版的新闻,涉及新闻稿件中人物的称谓,标题是:“50多岁王大爷”的新闻让50多岁陆女士很有意见。开头三段介绍了新闻由头:“今天早上,50多岁的王大爷到闸弄口派出所报案,说早上7点左右,一个女子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一定要亲亲才肯走……”这是几天前出现在网上的一条杭州本地新闻,新闻只有几百字,总共出现了3次“王大爷”。“50多岁的人,现在都很年轻的好嘛,70岁以后叫大爷还差不多……”几天前,50多岁的读者陆女士看到后打进了快报热线。称谓虽小,但如果叫错或被叫错,心里咯噔那一下说不出口的难受,只有自己会懂。一篇合格的新闻报道,在处理人物的姓名与称谓时,必须做到严谨、真实,不恰当的称谓让人反感,严重的造成政治性的差错。那么,如何正确处理人物的姓名与称谓呢?网上一篇短文《关于新闻稿件中人物的称谓》这样说:一般只在新闻前面首次出现时介绍职务(或职称)、姓名,后面再出现时只写姓名即可。 1.
需提及职务的一般应在文稿前部提一次,其后再出现时直称姓名;2. 一般应采取“职务称谓 +
姓名”的方式,如“公司党委书记××、经理××、公司党委副书记××、副经理××、××项目经理部党支部书记××、××处长××、中科院院士××、××学院教授××”等,尽量避免“姓名
+ 职务称谓”和“姓 + 职务称谓”的方式;3.
特定事件需涉及某人物两个职务称谓时,一般可酌情使用“主职务称谓 + 兼职务称谓 + 姓名”的方式;4.
社会知名人士、文教界人士等,在文稿中出现时可适当在姓名后加“先生”、“院士”、“教授”等;5.
军界人士姓名后可加“将军”、“少将”、“大校”等;6.
如无必要,新闻稿中一般不在姓名后加“同志”称呼。下面链接两篇文章,有点长,您如果有时间,值得一读。作为新闻要素的五个“W”,Who(谁)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之一。因此,一篇合格的新闻报道,在处理人物(无论是讲述新闻事实者还是评论者)的姓名与称谓时,必须做到严谨、真实,这一点勿庸置疑。除此之外,合理、巧妙地选择不同的称谓和头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的价值,甚至是画龙点睛。然而,在厚报时代,出于对所谓的时效性的一味追求,一些应当十分严谨的新闻要素被不少记者和媒体所放弃,这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Who”。本文以近期一些纸质媒体刊发的新闻报道为例,分析不全面的“Who”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力图探讨使用人物头衔与称谓的技巧与艺术,以及它们对新闻价值提升的作用。实化人物姓名,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市民张先生说”、“社会学者李教授认为”、“一位专家表示”……随便翻翻手头的报纸,经常都可以见到诸如此类的表述。不可否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模糊人物姓名是必要的。但现实情况是,许多记者为了“省事”,往往将不该模糊的名字(例如讲述新闻事实的人的姓名)都隐去了,有些干脆就生编硬造。这种做法不但严重损伤了新闻的真实性品格,甚至会使报道失去意义。人物须经得推敲新闻的第一课就是真实性,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都经得起核对。但显然,“市民张先生”这样的人物是经不起推敲的——不说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个小县城恐怕都不止几万个“张先生”吧!一篇通篇都是张先生、李小姐而没有具体姓名头衔的报道,哪怕是亲自采访的,也容易给人造成“记者在造假”的印象——有些确实就是记者杜撰出来的人物。批评须指名道姓再来看日江苏《现代快报》的一篇报道——只为没能尽快喝上一杯水,乘客周某昨天在飞机上对空姐大声呵斥说:“瞎了你的狗眼……”并将开水泼到其身上。据了解,现年50岁的乘客周某系昆明某学院的一把手,正厅级干部,此次是来宁参加会议。某学院到底是哪个学院?周某到底叫什么名字?如果这两个信息完整真实地公布出来,该文无疑将是一篇冲击力极强的舆论监督报道。可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篇要素十分模糊的文章,更像是讲故事而非报道新闻——社会无法对“周某”进行道德制裁,读者读完之后充其量就是“哦”一声,即使义愤填膺也找不到谴责对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不难——前提是你还记得新闻的真实性是第一位的。杜撰是万万要不得的,“偷懒”的毛病必须改掉,而在批评某一人物时记者应该严格考证,杜绝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的说法,属实的就要直指其名,方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巧用人物头衔,提升新闻的价值如实表述人物的姓名,并且巧妙选择该人物的头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的价值,有些提升甚至可以带来质的转变。让头衔证明专家之专日《羊城晚报》头版头条文章“新人收红包摸摸就归还”,笔者作为编辑参与了修改。该文报道了佛山一些地区新人摆喜酒收到红包后主动退还的社会新风尚,在评价这一风俗时,记者引用了学者的一段话称“在广州和上海等大城市依旧十分风行的沉重的婚礼红包,在南海顺德回归了它的应有之义,这是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写照”。可以说,此为该新闻的点睛之笔。然而,记者交回来的稿件中,学者的姓名和头衔为“佛山社科院的李教授”。他是否完全了解情况?够不够权威?这样的表述显然解答不了读者的疑问。经编辑提醒,记者将信息补充完整,结果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李克和教授”,正是民俗方面的当地专家,由他来作这样的表述,再合适不过。此外,在类似情况下,完整的姓名和头衔,也是对被采访者“知识产权”的尊重。让头衔证明新闻事实再来看一个例子,深圳《晶报》日的报道——据新华社珠海11月2日电,包括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在内的中国航天员目前正在接受神舟七号的任务选拔,如果顺利通过选拔,这3位已经实现了飞天梦想的航天员有可能再次出征太空。……在回答有关中国是否开展女航天员选拔的提问时,杨利伟说:“目前我们的航天需求和航天计划,还没有要求女航天员去执行任务。由于没有任务需求,我们还没有进行女航天员的选拔。”不难看出,这篇稿子的新闻点之一是“中国暂无对女航天员的选拔计划”,而传递这一消息的人是杨利伟。对于杨利伟的身份,文章能够看出的只有一个——中国航天员。至此不免有疑问,一名航天员对选拔计划的回答,大约等于大二学生对大一学生课程安排的回答。可信度有多大?经过查证,新华社当天在珠海发了数条电稿,其中一条的导语是——包括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在内的中国航天员目前正在接受神舟7号的任务选拔,如果顺利通过选拔,这3位已经实现了飞天梦想的航天员有可能再次出征太空。而另一条电稿的导语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1日在珠海说,中国目前尚无选拔女航天员的计划。至此豁然开朗,原来《晶报》编辑在综合新华社的两条电稿时,将后一条电稿中的杨利伟的头衔删掉了,而被删除的头衔“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正是印证新闻点权威性的主要因素——一个“训练中心副主任”对选拔计划的解答,显然有足够的权威。不要被无关人等误导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杨利伟确实没有这个“训练中心副主任”的头衔,而仅仅是航天员,那记者采用他对女航天员选拔计划的解答,还算不算严谨的新闻呢?由此可以引申出日常新闻报道中一个容易犯错却不易发觉的误区——说出新闻事实的人,可能并不是完全掌握该事实动态的人。被评为“2005年度十大假新闻”的“北京人可喝上贝加尔湖高山矿泉水”一文(原载日《竞报》)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文提到“蒙古国计划从俄罗斯贝加尔湖引水到北京,并已与俄罗斯开始进行接触”,但经《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和水利部官员澄清,此事子虚乌有。查阅原稿不难发现,说该番话的人是“中国宝贝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卞洪登”,一个商业机构的经营者而并非具体操作此事的官员,他对涉及几个国家的重大规划的信口开河,怎可作为记者写稿的依据?这也提醒新闻记者,只要不是由“适当”的人说出,再言之凿凿的事情,都应当经过相关的权威人士的核实。例如说,由医院院长公布城市医疗价格的改革计划,显然是不够严谨的,也容易导致错误的报道。只选对的不选“大”的但是,假如该院长同时身兼卫生局副局长职务,并且是以副局长的身份表述,那么其公布的医疗价格情况,无疑符合真实严谨的要求。而此时如何表述该副局长兼院长的头衔,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罗列其所有头衔自然是可行的,但在只表述其中一个时,不同的新闻环境下有不同的选择。以经常见诸媒体的钟南山为例,他的头衔包括全国劳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广州市科协主席、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如何表述他的头衔,就要看具体发生的新闻事实。例如谈“科学家受体制制约”问题时,可以称之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市科协主席钟南山”;在谈“非典会不会流行”时,“广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的头衔更有说服力;假如谈“医德建设”,自然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会长钟南山”的代表性更强。网名、外号、昵称应用的技巧探讨在娱乐、体育及一些社会新闻中,经常可以见到人物除姓名外的其他称呼,如昵称、外号等,若合理加以利用可以为文章增色。如天后布兰妮与老公凯文离婚的新闻报道,记者以“浪子”、“软饭王”的外号代替凯文的真名,根本不用其他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倾向已跃然纸上。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报道中往往只有外号而无真名。在新浪体育的一篇稿件中,通篇都是讲“大鲨鱼”如何如何。熟悉NBA的人知道这是著名球员奥尼尔的昵称,但假如离开了NBA这个语境,或是不熟悉体育的人,看报道时就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类似的还有近几年在新闻报道中大量出现的“网名”。随着网络对新闻影响的日益深入,网络上的称谓也越来越多出现在传统媒体上。“网名”是否具有准确的指向性?是否能够替代真名?笔者的看法是,在报道网络事件时,可以用“网名”代替;但在涉及普遍意义的社会新闻,甚至牵涉到公安侦破或是法院宣判的情况时,仅用“网名”便不够严谨。而在“网名”和真名同时知晓的情况下,选择哪一个来讲述事件,12月7日《三联生活周刊》刊发的封面报道“法律不等于伦理”的操作手法值得借鉴。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女孩骆旋引发的故事,从她的意外离去开始。朋友们至今不愿意触碰“死亡”这个字眼,更不愿意用“尸首”这个词来讲述她最后离去的惨状。对于逝去的21岁如花生命,以及那些同样青春灿烂的年轻人来说,一切始料不及。骆旋的网名叫“手牵手”,大家习惯叫她“手手”。就让我们用“手手”这个名字,来讲述她的故事吧。在该报道中,同一个人物有三个不同的称谓:骆旋、“手牵手”、“手手”。如何选择?涉及法院判决的称谓,用骆旋最为严谨;在讲述这一在网上流传的网络事件时,“手手”具有更高的认同度。但如果就这样穿插使用,容易让新闻本身和读者都产生混乱。记者用旁白的方式,短短几句话,就让所有难题都迎刃而解了。类似的实践,媒体同行们每天都在进行着。本文的实例和观点,也无一不是来自我们日常阅读的报纸、杂志。笔者希望,能够从各位同行的新闻作品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链接二:都市快报报道:什么样的称呼会让人不舒服这两天,我就称谓这件事做了个小调查,问了几十个从一二十岁到七八十岁的人,为了调查样本更多样,我走街串巷,进入社区和写字楼,还去了浙江老年大学。调查前我设计了3个问题。一、你在不在意别人对你的称谓;二、你有没有过因为别人的称呼而不舒服的经历?三、你觉得别人怎么称呼你最合适?感谢所有被采访者的热心配合,最终我收集到40多个被不当称呼后“不舒服”的“案例”。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在意称谓在浙江老年大学,70多岁的王先生(北京人)告诉我,据他观察,对于称谓,北方人没有南方人那么在意。“我在杭州叫人就更谨慎,生怕把别人说老,都往年轻了叫。”王先生的观点得到他周围大多数人的认可。80多岁的李先生说,在北方,大伯大妈都叫习惯了,在南方,叫人家大伯大妈,就得谨慎。真正年纪大的人反而不太敏感我还发现,虽然很多人都怕被人叫老了,可一旦真正上了年纪,对称谓的敏感度相对于其他年龄段,明显降低。在老年大学二楼围棋室,一位82岁周先生的观点蛮有代表性,他说他孙子都28岁了,现在别人叫他什么都可以,平常年轻人叫他爷爷居多,也有人叫他老师傅,他都无所谓。胭脂新村10幢的社区老年活动室,4位80多岁的女士正在聊天,我问她们,对别人的称谓在不在意,她们都说,不在意。“年轻人叫我们大妈也好,阿姨也好,奶奶也好,都接受,没问题!”一位姓郑的女士说。能叫“大伯”的别叫“大爷”“别叫我大爷,特别是叫老大爷。”在老年大学学钢琴的黄先生70多岁,他说像他这个年纪,年轻人称他大伯最合适。黄先生这观点得到了他的其他几位男同学的认同。“师傅”——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在胭脂巷,我采访了一个50岁模样的男子,他刚吃完晚饭,正在对镜剔牙。“像我身边这个小孩,他管我叫大伯的。”他指了指旁边的男孩,6岁左右,是隔壁饭店老板的儿子。“像你这个年纪的么,叫我什么还真不好说。可以直接叫我名字,我姓刘,55岁。”“那我叫你刘大伯好不好?假如我不知道你姓什么,该怎么叫你?”“大伯?不好听,陌生人叫我么,还是叫师傅好了。”刘师傅之前是单位的专职司机,后来脊椎不行,现在社区工作。“平时别人叫我师傅,我都高兴的,认识我的叫声刘师傅,一下就亲了。”不过也有人说,如果遇上一些看上去蛮有文化的人,叫他师傅可能就不太好,最好叫老师。我采访的一位大学教授说,“叫师傅,肯定不行,‘师父’还可以。最好叫老师。”“阿姨”——称呼六七十岁的女士比较合适“叫阿姨多亲切,显得我比他妈妈还年轻。”一位钱女士说。陆女士说,“大姐感觉北方多用,我们一般都叫阿姨。其实在上海,叫阿姨是表示亲近,也适用于各种服务业女士。”也有极少数特例,外企工作的撒女士说,“我老板60岁左右,看到报纸上把这个年纪的人叫阿姨,就觉得受到了伤害,她觉得她还年轻,为什么被没血缘关系的人叫阿姨?她还问我,我阿姨多大岁数……”“大妈”——五六十岁女性的普遍敏感词我发现,50岁左右的中年人,不论男女,都比较难称呼,他们无论打扮还是心态,都比较忌讳和“老”字沾边,所以因为称谓而“不开心”的案例,也相对较多。其中女士比男士更敏感。在老年大学葫芦丝练习室,一位打扮时髦,化过淡妆,看去四十岁左右的女士正端坐着练习,我过去跟她打招呼,不知叫什么好,于是说了句“你好,请问……”聊过一阵知道,她姓王,55岁。她说自己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称呼她。“我最不喜欢别人叫我姐姐,多少岁就是多少岁了,叫姐姐多轻浮。”王女士说,心态年轻就行,年轻不是叫出来的。问她,叫大妈可以吗?“肯定不可以,这样叫太老了呢。”王女士说。57岁的陆女士也认为,50岁左右叫阿姨大姐都可以,她最不喜欢别人叫她大妈。另一位50多岁的钱女士说,“叫大妈有点儿跨界了,我们还没到那个年纪呢。”胭脂巷一个水果店里,一位50岁左右的女士对称谓回答很专业,“北方喜欢叫大妈,南方都喜欢叫阿姨,我是杭州人,喜欢年轻人叫我阿姨,叫大姐也行。”这一点得到大多数同年龄层次女士的认同。“大姐”——写字楼女白领第一反感称谓在上市公司上班的周先生说,叫三十来岁的女人大姐,“绝对是找死。”他说他刚进单位时,啥都不懂,见一位30多岁女领导,为了表示尊重,叫她“李大姐”,当时声音蛮大,叫完突然发现,周围一下子安静了……这下他才知道,大姐真是不能乱叫的。后来熟悉之后,就直接称呼“姐姐”,叫得很亲昵。再后来,他把部门每个年纪比她大的女同事都叫姐姐。这一点,我在写字楼内的采访中得到了多次印证。多位30岁左右的女士,都对“大姐”这个称谓很反感,甚至有人说“恨之入骨”。归根到底,几乎所有让人“不舒服”的称谓,都是因为一个原因:把人叫老了。采访中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称谓会让那么多人觉得“不舒服”?原因可能有两个吧。一是现在生活好,谁都想多享受几年,大家愿意年轻,想尽了办法追求年轻,都怕别人的眼中的自己,比自己心中的自己要老。二是时代变化太快,人的寿命大大延长,过去70岁称为“古稀”,现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44岁以下还是青年,45到59岁才是中年人,60到74岁算年轻的老年人,75以上的才称为老年人。一方面形势变化这么快,另一方面过去的称谓沿用至今,这种碰撞磨擦,肯定产生不适。民国时期的梁实秋先生曾说,“估量女士的年龄不妨从宽,七折八折优待。”现代的我们对人的称谓,也不妨往年轻化方向多靠靠,能叫阿姨不叫大妈,能叫大伯别叫大爷,如果实在拿不准怎么称呼,恭恭敬敬地说声“你好”,然后开始说事,肯定是不会错的。 卡佛讲座周六19:00
红色罂粟——勇闯毒品“金三角”陈安庆赵勇辉作客卡佛人文书店卡佛讲座主题:红色罂粟——勇闯毒品“金三角”时间:11月21日周六晚19:00地点:卡佛独立书店生死兄弟勇闯“毒品金三角”佤邦,“金三角”腹地,被称为世界最大的“鸦片王国”。2007年,中国调查记者陈安庆和赵勇辉由云南昆明到思茅,跨澜沧江(流出境外称湄公河)到怒江(流出境外称萨尔温江),跨境深入缅甸“金三角”腹地毒源区——佤邦实地调查采访,探险揭秘历时20余天。发回5篇3万余字的特别报道,是湖南媒体入境金三角报道的第一人,一时名动三湘,开湖南纸媒&国际战地报道&先河。如果不是记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金三角腹地,走近这里的人,你也许永远都想不到,在这个充斥着毒品和暴力、交织着希望与绝望的角落,还生活着这样一群个性鲜活的人。东南亚毒品“金三角”他们是精神放逐的族群。他们是一群游走在传统意识之外的边缘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和规矩,生态链看似简单又颇复杂。在金三角腹地,在这个畸态的社会里,他们卑微而盎然地活着。他们之间互不相连,但却有着相似的忧愁。透过他们,我们可以窥见金三角特殊的社会生态。在金三角种了一辈子鸦片烟的老人,当陈安庆和他提起海洛因,他竟显得很茫然。但是,旁边人问他小春种什么?他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种的是大烟。在这些老实巴交的烟农眼里,大烟是一种庄稼,就像我们种的萝卜白菜一样。当地人告诉我们,距离佤邦总部邦康郊区20公里处,有一片古塔林,这里曾是罂粟在东南亚的发源地。了解佤邦烟民禁种后的现状,最佳的去处莫过于此。佤邦总部邦康这是一段尘封的记忆:1885年,缅甸成为英殖民地后,英国人在这里撒下了第一批罂粟种子,妖娆的罂粟花开满了萨尔温江两岸。为了庆祝他们的“巨大成功”,英殖民者在山顶的塔林前,修建了英式的石门。100多年过去了,当记者来到此地时,塔林依旧孤独地任由风吹雨淋,守护其间的大榕树依然苍翠,脚下的罂粟却已凋零。凋零的罂粟生死兄弟作客卡佛独立书店中国战地记者陈安庆与缅甸佤联军士兵合影陈安庆:中国实力派调查记者,磅礴新闻副总编。原新华网湖南频道副总编、银川晚报副总编、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瞭望东方周刊资深记者。在“广东兴宁特大矿难事故”“黑龙江七台河矿难事故、河北邢台矿难事故、凤凰沱江大桥垮塌事故和株洲红旗桥垮塌等国内重大突发灾难报道中,体现媒体良知和人文关怀,在直击“齐二假药事件”和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中,第一时间高质量地披露出事件背后的内幕;在房市黑幕、财富迷局、工程质量、企业高管落马、具有标本价值的经济纠纷、和金融市场黑幕报道中多有涉及;其报道涉及到药品、医疗、手机、教育产业、电力、桥梁质量、食盐等行业,向读者钩沉出这些行业的丑闻和暴利、隐秘而陌生的利益链条。2008年以来,其“用理性寻找正义”的报道视角转移,不断关注政经领域,增强了对资本市场动态和对商业运作的理解,即如何向读者提供高品质,具有吸引力的时政经济故事。将调查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给读者提供高品质的财经新闻。另对制度逻辑的事件深度报道、趋势判断的专业分析、大背景下的经济人物,以及“入世而后出世”的新闻评论也有着浓厚兴趣和关注。代表作有《病人被植入5粒放射粒子 国内首起放射医疗案始末》、《清华才女铊中毒事件调查》、《中缅边境金三角探秘系列》、《希望老人之死与民间助学悲歌》、《百亿工程的省际角力》、《沪昆高铁争夺战》、《湘江黑砂阻击战》、《湘西非法集资案详情》、 《袁隆平批国家现有粮食补贴政策不合理》、《湖南五所高校招生处长涉嫌倒卖高考指标落马》、《被拖欠的800万雪灾捐款 》、《涉黑公安局长的末路江湖》、《 高速公路监理的权力寻租空间》、《60人涉电力窝案折射垄断腐败生态 》、《贵州杨佳的心理档案》、《湖南株洲超女模式海选80后副处干部》、《医疗黑幕:一层纸背后是铜墙铁壁》、《湖南少年犯陆续死亡调查》、《广东交通系统国资“遭劫”谜局》、《自定行政编制和公务员 岳阳公务员投票轮岗风波 》、《富士康劳资纠纷调查》、《江西吉安导游罢工风波》、《株洲纪委书记的网络反腐之路》、《珠三角区域龙头之争:背后蕴藏优惠政策角逐 》、《陕西凤县鼓励居民汉改羌争议, 人造月亮星星发展旅游》、《“石油枭雄”龚家龙浮沉录》等。中国战地记者赵勇辉与缅甸佤联军士兵合影赵勇辉:中国知名调查记者。曾荣立单位集团二等功,荣获2006年度湖南省十大法治人物、2007年获得长沙市百佳文明市民标兵称号,年连续两年被潇湘晨报的年终媒体大盘点评为年度十大记者,获长沙市“保护未成年人十佳优秀先进个人”提名等荣誉称号。他的作品曾获中国法制类好新闻(电视)专题奖、湖南省电视专题创新奖(等同一等奖)、长沙市新闻一等奖。2013CCTV中国(湖南)法治人物,他长年深度关注并帮助那些渴望戒除毒瘾的瘾君子中,他策划完成了《重返金三角》的报道,拍摄禁毒纪录片近200分钟。他拍摄了湖南首部民间禁毒草根报道《毒海迷航》系列禁毒纪实报道。调查记者赵勇辉全程参与和记录了这一段凄美离奇的故事,目睹了金三角吸毒村的触目惊心,见识边防武警缉毒的神勇,并借以告诫世人:毒品,万万不可接触!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单亲家庭的孩子、对农民工兄弟、对重病的贫困家庭,甚至对吸毒人群等弱势群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关注。在其近十年的媒体工作中,他数十次只身卧底,卧底犯罪组织、卧底传销组织、卧底黑工厂,解救出一批又一批被胁迫当街抢夺、被骗强迫外出乞讨、被租强迫街头恐怖表演的孩子、解救出那些被困传销团伙的大学生达数百名之多,至今还有一群孩子围绕他的周围,接受他的长期辅导和帮助。他选择的这些关注的对象,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各种危险的漩涡之中,因为他的这些举动被不法分子视为断人财路断人生计,而这些社会底层的不法分子常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疯狂,为此他在采访中面临过各种威胁,甚至多次被围攻,严重的一次他被多人殴打在医院躺了半个月。他长年深度关注并帮助那些渴望戒除毒瘾的瘾君子,并长期帮助一些瘾君子做着康复工作,帮助他们走上社会自力更生,他深入金三角特区报道禁毒风云,他独立策划完成了《重返金三角》的报道,拍摄禁毒纪录片近200分钟。他拍摄了湖南首部民间禁毒草根报道《毒海迷航》系列禁毒纪实报道。在2006年云南省边防武警的一次紧急缉毒行动中,扎娃小七因吸毒被捕人狱接受强制戒毒。这是他的第二次人狱,此前他刚刚被刑满释放一年。 刚出道的时候当马患,不过是想多挣几个钱,那时的小七还不明白,毒贩控制马患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毒品,小七最终禁不住诱惑成为瘾君子。从毒贩马患沦为吸毒者,对于扎娃小七而言,实在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 在那次扫荡边境吸毒村的行动之后,小七彻底醒悟过来,毒品是绝对不可以靠近的深渊!一月‘陷人,不仅自己难逃法网,自己的亲人、孩子都将深受其害。他决定,重返神秘的毒品重镇金三角,看望那里的亲人,拯救他因吸毒入狱刚刚释放回家的未婚妻,完成与她结婚的心愿…… 而他的这一切改变,与一位收留他的环卫工人老杨紧密相关。参与者请与卡佛独立书店提前报名,费用十元。(报名方式:致电或加QQ;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出于对老师的尊重,报名请准时参加。乘车路线:尊敬的各位朋友,您可以选择乘坐公交车902 908 立珊 905 202 305 106等,到湖南师范大学左家垅车站下车。【卡佛书店位于左家垅车站正对面三楼】◆ 总出品人/传媒指导老师_ 陈安庆◆ 统筹编辑_宁慧◆ 责任编辑_何丽朵、刘爽、郭瑾宁◆ 出品单位_ 南方传媒书院「招生南方传媒书院」2015年秋 新学期【课程安排】經世致用,實事求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 相容並蓄,博於問學。明於睿思,篤於務實。湖湘文化精神传承 与南方传媒书院9年实践南方传媒书院2015秋季课程表一、财经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发展和流派 (财经杂志、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二、确定调查性报道的选题: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三、寻找采访对象:利用社交和社会资源找人的操作技巧 四、采访(上):新闻采访方法论五、采访(下):调查性报道探询真相的20点提示六、新闻报道写作:讲故事的艺术——寻找最好的文本和角度七、编辑:防止虚假新闻顺利“拆雷”、“排雷”的科学与艺术八、 财经特稿、调查性深度报道与系列报道九、新闻职业伦理:媒体人的诱惑与禁忌十、法制报道:法律术语和报道规制专业表达范式十一、灾难报道中的人性关怀和报道规范十二、全国两会与中国政治观察十三、金融证券深度报道:逻辑、故事、结构与视角十四、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报道:融媒体与全能记者的培养十五:国内几家主流媒体的新闻采编规范 (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瞭望东方 周刊 、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十六:国内主流媒体的采编管理规范 (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十七:全媒体融合下的常用实用软件应用——网络三剑客: Adobe Dreamweaver、Adobe Flash、Adobe Fireworks十八:新闻职业素质培养(新闻发现力、洞悉力、新闻角度、沟通采访口才养成)十九:湖湘文化(从曾左胡彭到毛泽东)在新闻道德培养方面的应用二十:新闻发布会模拟采访、记者遴选中的结构化面试、驻点调研和无领导小组讨论( 以上均为地面实体课程。)———————————————————南方传媒书院主讲导师:陈安庆 先生安徽濉溪人,生长于宁夏银川,国内首家新闻私塾(2006)---南方传媒书院(原深度突击新闻公益私塾)创始人、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客座教授、资深媒体人——曾担任新华网湖南频道副总编、银川晚报社副总编、《瞭望东方周刊》资深记者、《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采编中心主任、人民网江苏频道采编中心主任。大学毕业后任职湖南电视台卫视频道、湖南经济电视台《法制周报》、《潇湘晨报》》深度报道部,先后担任主力、首席记者。中国第一代调查记者代表性人物、一线十三年采编经历,职业媒体人。擅长时政报道、调查性报道,财经报道,参与创建《法制周报》、人民网江苏频道等主流媒体采编平台。届别:南方传媒书院第10期时间:2015年9月-2016年1月(周末、公休日)地点:中国湖南长沙授课形式:面授招募学生范围:a 国家公立统招全日制大学;本科、研究生( 大一、 研一);b高考语文成绩120分以上 、文科综合220分以上两者兼具者优先;男生优先;c德才兼备、学业人品俱佳;d 有理想、有情怀、有野心、有抱负、有文笔、有创意.e 争强好胜、A型血摩羯座、天蝎座学霸型才俊优先。f 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g 智商、情商、韧商三商俱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三观健康。不偏执、不拖延、不散漫,擅于团队合作。专业:新闻、中文、经济学、金融 、财管、法律、哲学学制:3-4年本课程专注新闻公益教育,传媒业界名师讲课,费用全免。南方传媒书院(原深度突击)南方传媒书院(原深度突击)——创建于2006年,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在校学生和青年记者打造的新闻教育平台。有意加盟,新闻大一,研一学子可申请报名,经笔试合格,考察遴选值得培养的全免费。希望交流,新闻传媒研究\媒体战略制定\企事业单位新闻发言人、通讯员培训讲座\媒体新员工培训\媒介商业合作咨询\新闻考研培训\企业策划和广告推广\招聘推荐传媒人才等涉媒实务,联系指定Q Q: ,向下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南方传媒书院9周年 H5 自制宣传大片(继续向下看点击左下方哦)↓↓↓↓↓↓↓↓陈安庆老师Chen Anqing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资深媒体人陈安庆(南方传媒书院创始人)微信媒体采编业务研究交流群!本微信群实名验证:单位(界别、行业)+姓名+职级、职务+工作资历,按照不同归类分组交流,欢迎关心新闻实务高校教师、新闻学子、资深媒体人、媒体从业记者编辑、企事业单位朋友广泛参与!)
点击展开全文
since—2006年,道南正脉,发端湖湘,辐射南中国,民间新闻教育书院,资深媒体人领衔,助力新闻业界学界,互联网+线上教育+地面实体公开课,多家新闻院校教辅平台;践行新闻儒学,崇家国担当,启承传媒界育德树人先风。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字手抖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