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单位做鲲鹏7号探空火箭箭的?

老板,做火箭还是做卫星?——民间探空者的财富想象和现实_开源航天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贴子:
老板,做火箭还是做卫星?——民间探空者的财富想象和现实
胡振宇和他的部分团队成员,前排右一是楚龙飞,右二是胡振宇,右三是吴晓飞。 (刘炎迅/图)探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民间,关于它的财富想象早已分门别类,各自发力。而胡振宇的高调出现,让原本低调的技术派创业者,进入大众舆论的视线。在中国,其实早已有一批民间航天爱好者。他们始于对航天的兴趣,继而在技术和兴趣之上,以Space X为标杆,寻找商业和财富的可能。“大家伙不好做啊。小的好做,因为不需要很大的速度增量。”日晚,科创社区主席罗澍给南方周末记者发来一条微信,此刻,他正在通过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官网,看“猎鹰9号”火箭发射的直播。搭载了NASA“飞龙号”货运飞船,预计为国际空间站进行物资补给的猎鹰9号火箭,在发射升空后139秒,突然爆炸解体。“这是艰难的一天。”NASA人类探索和运营副主管威廉·格斯滕迈尔说,“航天飞行并不容易。”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多位航天业内的专家和民间爱好者都说,民营航天一定是个大趋势,效率和性价比是它的优势,但安全性看来需要更多考量。“拍个航天宣传片也可以算是航天领域”作为胡振宇发迹之地的科创社区,比他早一步开始了具体的财富实践。它也是当下民间爱好者圈里,最大且最有想象力的一个产业孵化平台。早在2001年,刘虎还在读大学,就创建了科创社区,目标是“一个基于开源技术分享的网络平台”。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小学时,他通过自制的一架望远镜,看到了月亮上的环形山,恍惚中还看到了飞过天空的卫星。“从此以后,我就对太空充满兴趣,甚至梦想做一个探测器到月亮上去看看。”刘虎回忆说。创建科创社区后,刘虎最开心的就是在社区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各种技术,“即使是受过应试教育‘摧残’的中学生,也会津津乐道于比课本多得多的科技知识。这让我觉得充满希望。”在刘虎看来,如果航天是一门值得投资的“生意”,在市场经济中自然会有民间资本去追逐。现阶段中国值得民营资本尝试的主要是卫星技术应用等方面,防务领域也是可以介入的。事实上,中国早就有民营导弹公司了,最直观的显示便是股市上的多只民营军工概念股。只是长久以来,大众媒体对民营航天产业的报道不够多。这是一个低调的领域。在刘虎的描述中,科创目前是一个“社群+公司”的关系,科创社区旗下有科创仪表、科创航天等多个子板块,其实就是一些由具体某些会员成立的公司,各自有各自的业务和产品。“比如科创仪表有火箭用无线电信标发射机,而科创航天有火箭制导的产品。探索火箭有承接定制的能力,但不备现货。”所以尽管以探空火箭为产品的胡振宇暴得大名,但刘虎依旧坚持做自己更擅长的无线电通信领域,他觉得探空火箭市场前景很不理想。“航天是个广阔的领域,产业链很长,拍个航天宣传片也可以算是航天领域。从这种广义的概念来说,可以操作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这取决于你是否有某一方面牛逼的技术。”刘虎说,比如高精度光纤陀螺仪零件,或者复杂一些的中小卫星平台,如果做得很好,应该不愁销路。世界范围内,民营运载火箭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而在中国,可能遇到的困难需要提前考虑。刘虎举例:比如说空域的管理,就跟无人机产业的早期一样,各个部门都不想管。因为谁管,一旦出了事就是谁的责任。从法律法规上来讲,如果要完成一次火箭发射,肯定涉及空域的问题。燃料问题也绕不过去。对于固体火箭来说,里面的燃料几乎都是抑制爆发物品,警方肯定要管制,而液体发射器如果使用一些常规燃料,可能就涉及危险品。同样是警方严格管制的。但是“当无人机市场一下子起来,变成几百亿的大市场以后,监管格局自然会有变化”,刘虎预言。预计今年10月发射的火箭模型。 (刘炎迅/图)火箭老板、卫星老板湖北人肖勇对此论述有着自己更实际的感触,他是航聚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航聚科技)的创始人,这是一家民营航天公司。“2014年十二五若干重大问题决策里面规定,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的承制、研制、生产和维修。所以我们认为接下来的这十年,是军民融合的黄金十年,民企参军的黄金十年。”肖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航聚科技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顺势而生,在2014年开始筹建。在成立自己的公司之前,肖勇一直在体制内的航天机构工作,中国的两大航天集团——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都待过。他了解技术,也谙熟这个市场和国家的政策导向。当他自己出来创业,最初的计划是,在一到两年时间之内,就要实现盈利,进行一轮融资,航聚科技目前的产品,是火箭固体发动机的绝热材料。“它是固定火箭发动机的关键部件,技术含量比较高,我们准备从这里作为切入点,然后逐步逐步按照国家的法律,把几个证取齐,然后再逐步深入,逐步把这个产业链扩大。”肖勇说。“你从民营航天角度来讲的话,这些证并不是必需的。因为航天也分两块,有民用和军用。”肖勇说,他的公司现在为国家做配套产品,不涉及国家秘密,不需要所有的证书,但将来期望进入航天的核心产业,就不得不想办法拿齐全了。据肖勇对当下市场的观察,国内真正的民营航天企业还没有出现,但是在做配套产品,比如航天材料这块,民营的有一到两家。“我们的优势应该说是太明显了,跟体制内的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兵器集团等企业,都有合作。”肖勇说,他们购买航聚科技的产品,主要用于科研。肖勇比较乐观地估计,航天市场的前景完全是不可限量的。尽管这个盘子有多大,南方周末联系的多位中国航天工业集团的专家都以有保密协议为由拒绝透露。对胡振宇,肖勇打过交道。“他也跟我们联系过,想购买我们的产品,然后自己去做一些尝试,但是我觉得可能合作起来,至少对我来说必要性不大,因为确实从技术水平来讲,我觉得他们还是应该要更多地努力。差距太大了。”不过肖勇也坦言,胡振宇的优势在于“敢想”。“很多事情我们都不敢想,觉得这个怎么能这样做呢?但是他敢做。”肖勇说,从短期来看的话,航天产业的民间想象和实践,可能主要还是一些配套产业,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也会出现一家类似Space X的公司。“NASA现在把一些任务交给Space X,现在有扶持的成分。实际上从它的运营成本、技术创新等方面来看,肯定未来收获是非常大的。目前国家的政策支撑已经足够,关键是资本有没有勇气去进入,敢不敢去承担风险。”“现在最大的问题应该还是资金。”肖勇说,不过一个前提还在于,“先把产品做好,我想资金应该是不用愁的。”与他持相似观点的圈内人很多,比如赵宁。在创建自己的民营航天公司之前,他做过建筑公司、外贸公司和房地产公司,但一直是航天发烧友,这是一种情怀,也更能理解航天爱好者需要什么信息和科普产品。他对进入航天领域的产品趋势,有过认真思考。他觉得,胡振宇搞的探空火箭,不是火箭产业的发展方向。“毕竟从Space X来看,运载火箭才是商业价值的趋势所在。不过从探空火箭做起,也是一种现实,不得已而为之。他掌握的难度比较大,可以调动的资源比较少。”而对于自己的创业,赵宁找到的产品是卫星。“我期望自己的航天公司,最终能拥有15颗卫星。”在赵宁看来,未来民营航天的真正发展点和突破点,还应该是在卫星上。目前,卫星产业正在进行一场变革,从高大上的大卫星,正在向小、快、灵、低成本部署的方向发展。斯坦福大学已经完全把微型卫星体系标准化了,所有的标准件,包括热控系统、控制系统、星载计算机系统、通讯模块、天线、太阳能电池板,全部都已经标准化、模块化。目前,赵宁公司的产品就是微型卫星。他的公司名称是“北京微星脸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手机上安装我们公司的这个APP软件,可以实现通过手机直接与卫星进行交互,我们可以向它传达我们的命令。”赵宁说,他潜在的客户将是中学生。为了航天科普,他准备建立一个11颗微型卫星组成的“星座”。民营资本怎样参与中国航天?如何将卫星发射到太空,赵宁的计划是与国外航天公司合作,“一个私人公司,一个很小的项目,你去找中国航天、中国长城公司去给你发射,我估计可能还有很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但是如果在等一段时间,赵宁或许能在国内找到合适的民营运载火箭公司助其发射卫星。一位要求匿名的创业者已经开始组建自己的运载火箭公司。这位北航毕业生,曾在体制内做过多年的航天基金投资。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已经网罗了一批技术人才,“前段时间胡振宇把民营航天的概念炒得比较热,其实东西又没出来。我在圈子里面也认识不少人,这些人都还是比较务实的一帮人,也希望我们这个公司,能真正把产品做出来以后,再有一些媒体的宣传。”“可以跟你分享的,第一点,我觉得航天整个系统工程,技术壁垒还是很高的,所以说你是完全用民间的力量,我觉得是不现实的。肯定要借助现有体系的资源,在技术储备上肯定站在现在中国航天这么多年积累的前提下去做。第二点,现在你搞民营航天,不管做探空也好,做运载器也好,最好是国家的一个补充,而不是一个同类的产品。”他说。现在国家留给民营补充的空间有多大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全球来看,商业卫星、商业火箭等无人航天器的发射,已经商业化了;尤其是通讯卫星,欧洲和美国都已经很成熟,但是在载人航天领域,一直是政府全盘掏钱。现在运载火箭领域,Space X的出现,让NASA有了更多的选择可能。“这个思路,其实值得其他国家借鉴。比如Space X,它开发运载火箭的成本很低。猎鹰9号火箭开发用了四年半,研发成本是三亿美元;而美国政府搞的改进型一次运载火箭,开发费用是三十五亿美元。”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专家洪庆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的航天产业,还是一种非常计划经济的模式。任务下达,任务分配。但随着国家层面改革的深入,市场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就迫使军工单位要逐渐进行转型。“民营资本参与的形式还是挺多的。”洪庆宾说,现阶段,民营企业参与航天产业比较好的方式,一是参与航天军工企业的合作研制或配套生产,或进行基础性单机设备、零部件的配套研制和生产;二是进入航天的资本市场,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或合资合作组建新的股份制项目公司;三是介入卫星应用领域,比如购买卫星转发器和卫星经营权等;四是利用我国航天器进行搭载试验;五是利用挂名、赞助的形式,分享航天成果所带来的间接效益。但这些都不是核心领域。民营资本在未来会越来越接近核心领域吗?洪庆宾说,这是一个趋势。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天鹰探空火箭助力我国高空气象探测_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
天鹰探空火箭助力我国高空气象探测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字体:【】【】【】
近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研制的天鹰四号乙探空火箭探测系统首批次两发飞行试验连续获得圆满成功。该试验的成功对提高我国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固体动力技术服务国家安全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气象火箭优势多天鹰已成型谱化气象火箭作为对临近空间大气环境进行原位测量的直接手段,具有系统操作简单、快速、可靠,探测数据高精度实时获取等其它探测方法无法比拟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发展或使用了气象火箭。天鹰四号乙探空火箭探测系统可以探测最高70公里空间内的温度、气压、风向、风速、大气密度等大气环境参数,为开展空间探测活动和科学实验提供重要的服务保障。实际上,天鹰系列探空火箭从投入开发至今已近20年。在2001年,我国载人航天发展之初,为了确保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和航天员安全进入太空,需要掌握空间的气象环境和保障条件。于是,四院开始着手研制天鹰四号气象探空火箭探测系统。经过多次飞行试验验证,火箭技术、发射发控技术以及与探空仪、雷达的匹配技术得到检验,产品研制成功并定型。目前,四院已成功发射各类探空火箭近50枚,分别应用于空间微重力试验、高空科学探测、高空气象探测等诸多领域,成为目前国内探空火箭研制技术水平领先、探测高度最高、应用领域和数量最多的单位。通过不断改进与完善,天鹰系列火箭现已实现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并被列入集团公司运载火箭系列型谱。攻坚克难迎考验以苦为乐厉精兵2013年初,四院系统工程办公室牵头,紧密跟踪客户对高空气象探测设备的需求,抓住市场时机,组织集中院内资源,加强与各分系统的沟通协调,联合行业领先单位,建立起院里第一支系统研制队伍。这支研制队伍经过反复论证提供了详细的报告,完善了流程方案,最终战胜其他多家竞争对手,成功中标该项目。&时间紧、系统复杂、压力大、条件艰苦。&这是天鹰系列火箭首席专家王建在接受采访时的感受,&从签订合同、方案设计、研制到飞行试验成功,只用了短短不到半年时间,这在我院型号研制历史上也属首次,在以往别的项目上更是不敢想象的。&天鹰四号乙探空火箭探测系统工程复杂,牵涉到发射车、雷达、探空仪等多个子项目。但作为国家重大工程的气象保障服务主力,探测火箭试验队必须承受住巨大的压力。由于是野外机动发射,发射点经常选在无人区,因此,试验队条件艰苦,没有固定的场所,整个试验队就住在沿途的&农家乐&。不仅住宿环境差、饮食饭菜单一,而且试验队员几乎每天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7点出发,还要经常在北方冬季漫长的黑夜中&行军&。海拔高、空气稀薄,增加了携载探空仪降落伞的打开难度;温度低、气候干燥、静电大、长途运输等,对火箭安全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困难,试验队员们充分发扬了航天精神,以苦为乐;面对成绩,队员们不骄不躁,因为探测装备在未来还要经历更严峻的考验。广泛合作增实力勇闯市场谋发展迄今为止,四院已经在探测火箭研制中取得了多项突破:2010年,首枚气象火箭天鹰-4A成功搭载中国首枚GPS探空仪发射升空,获得中国低纬度地区20至60公里高度的高精度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压力和风场的探测参数。2011年,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天鹰-3C成功搭载鲲鹏一号探空仪发射,将覆盖高度由原来的20至60公里提高到了190多公里,监测范围从大气层延伸到电离层。日,天鹰-3E探空火箭成功发射,火箭搭载的科学探测载荷设备成功获得了有效的探测数据,我国首次以探空火箭为载体的空间环境垂直探测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在研制试验工作不断推进的同时,四院积极与多单位谋求市场合作,探空火箭市场开发成果喜人。其中,四院与中科院空间中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探空火箭研制合作协议,达成了后续研制意向。四院与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探测中心进行合作,使探空火箭系列产品在上海世博会世界气象馆陈列展出,赢得更多关注。同时,四院将触角伸入国际市场,与尼日利亚国家空间研究与发展局举行了探空火箭演示项目签约仪式,就有关高空物理探测、人工降雨等火箭技术进行了交流与合作洽谈。在第九届珠海航展上,探空火箭更是吸引了国内外客商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四院近期还将深化与中科院空间中心的合作,在空间科学探测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策划论证未来我国空间探测试验载荷及探空火箭系列化发展的规划,为推进我国空间探测的常态化、系列化作出积极努力。(荣元昭)
相关报道:
电话:010-
传真:01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
监事会邮箱:
京ICP备号 | 京公网安备: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什么是探空火箭_百度知道||||||||||
最新播报:
“90后”大学毕业生创办内地首家探空火箭服务企业
  胡振宇(左)、清华大学博士严丞翊(中)、有六年机械工作经验的吴晓飞(右),创立了国内首家提供探空火箭发射服务的私人企业。受访者供图
  胡振宇
  1993年出生,江西九江人,今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注册成立了“翎客航天”公司,这是国内首家提供探空火箭发射服务的私人企业,目前公司已获得第一份订单。胡振宇也被媒体称为“火箭小子”。
  发射高度4公里,2013年7月,在内蒙古科左后旗的一处荒漠,胡振宇成功发射第一枚由大学生自制的探空火箭,引起媒体和科研院所的关注。
  从“炸弹少年”到“执行董事”,胡振宇的一次“意气用事”,无意间成了国内民间资本进入航天业的“革命”。
  在“翎客航天”出现前,国内火箭领域始终处于被国企垄断状态。“市场垄断、开发成本高、政策态度模糊”,有意者不愿探步向前。
  但胡振宇并不畏惧,这个“90后”闯进了火箭垄断的市场,当然,“闯入”也意味着寻找出路。新京报记者胡涵实习生曹忆蕾江苏报道
  穿着牛仔短裤在车间里拧螺丝的胡振宇,不太像一个“执行董事”,更像是创业草根。尽管他给公司的估值是一个亿。
  晚上,他会和伙伴用液氧尝试制作“冻葡萄”吃,零下180摄氏度的超低温,让葡萄黏在了舌头上。
  这构成了胡振宇的两面:勤恳的创业者与冒险的年轻人。
  高中偏科只爱玩炸药
  新京报:大家印象里,火箭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你的火箭和我们印象里的火箭有什么不同?
  胡振宇:平时大家看到的火箭多是运载火箭,要把卫星运到轨道内,而我们做的是探空火箭。简单来说,一个不会掉下来,一个会掉下来。
  新京报:探空火箭的定义和用途一般是什么?
  胡振宇:探空火箭是30至200公里高空的有效探测工具。与运载火箭相比,它体型更小,通常长度不超过10米,是在近地空间探测和科学试验的火箭。
  新京报:很多人都在想,一个20岁出头的大男孩,怎么会和“火箭”、“企业创始人”的字眼捆绑在一起。
  胡振宇:上了大学,我还是很喜欢化学,包括炸药和航天,后来通过其他爱好者接触了火箭,火箭的燃料和炸药有相通性。
  新京报:你中学时代就喜欢“玩炸药”?
  胡振宇:嗯,我偏科,化学之外的课经常睡觉。业余时间都在家做炸药实验,还因此被炸伤过手。
  新京报:恐怕没有父母喜欢让读高中的孩子整天做炸药实验。
  胡振宇:我爸只要见到化学原料就扔出去。那时零花钱少,试剂品又贵,我爸妈老扔,怎么办呢?我就找几个一起玩的同学,问谁家管得松,把药品都放他家,周末都去那儿做实验。
  新京报:从学工商管理到做火箭,跨度还是很大的。
  胡振宇:是的,大二时,通过论坛我参加了科创航天(国内最大的航天爱好者组织),我做过三次实验,前两次都失败了,第一次是因安全问题被叫停,第二次差太远,直接爆炸了。
  新京报:你在2013年7月终于发射成功了?
  胡振宇:去年7月发射之前,科创航天开会讨论过,有成员说我技术不过关、设计不合理,飞上去一定会掉头、爆炸等等。说实话,发射前我压力特别大。
  把火箭市场价降100万
  新京报:毕业后怎么会想到开公司,而不是继续搞研究或在相关单位任职?
  胡振宇:父母希望我做工商方面的工作,但我不想去,还是想做火箭,国企和研究所也有机会进,但进去就要做被分配的课题,没有自己做项目的自由。我想给自己打工。
  新京报:现在你的公司有多少人?
  胡振宇:目前就三个人。有六年机械工作经验的吴晓飞,还有清华大学的博士严丞翊。我负责燃料、接待媒体、管账和打下手(笑)。
  新京报:目前运转如何?
  胡振宇:已经获得第一份订单了,争取近期出成果。另外有一笔三百万的投资快敲定了。
  新京报:你们公司的客户一般是哪儿?
  胡振宇:一般科研机构和高校比较多。我做过半年市场调研,结论是国内市场容积不大,意味着产值不是很高。国家大企业投入的精力、人力成本高,售价也高很多。
  新京报:目前国内探空火箭服务主要是谁在做?
  胡振宇:据我了解只有一家国企,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一家研究院,他们每次发射的报价300万。
  新京报:你觉得这是机遇?
  胡振宇:对他们来说,探空火箭一年只有几千万的盈利额,鸡毛蒜皮,但这个数字对小公司是很可观的。
  新京报:你们预计制造的火箭,与市场上的比有什么明显改善?
  胡振宇:现在市场上的就是天鹰系列探空火箭,我们计划三年内出正式产品,要比天鹰里规格最大的火箭飞行高度高50公里,载重多15公斤,售价要比它低100万人民币。
  “政策处在灰色地带”
  新京报:创业前想过会遇到什么风险吗?
  胡振宇:想过,火箭的技术、国家的政策等等,都是问题。
  新京报:媒体报道中,清华大学航空航天教授宝音贺西认为,最大的风险在于政策制约。在中国,航天技术仍牢牢把控在政府手中,国内对于探空火箭并没有明确的管理条例。
  胡振宇:这也是我在找风投时,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刚开始注册公司时,我也很担心政策上有限制,我之前的几次发射,也都没有拿到批文。
  新京报:当时没有说违反相关政策吗?
  胡振宇:做实验时我们联系过多个军区和空管局,但没人理我们。在中国,这种航天都是从上向下命令,从没有我们这种从底下向上申请的。现实情况就是,他们说“没有办法批准你,但是也没有条文禁止你。”这就是个灰色地带。
  新京报:灰色地带这种说法,没法让投资者信服吧?
  胡振宇:现在已经有业内一些人员联系我,表示会鼓励支持我们这种民间航天企业。他们希望有民间力量进来。刚开始投资人也担心,知道这个消息后,都不担心了。
  新京报:他们和你是有竞争关系的,为什么要支持你?
  胡振宇:我了解到,体制内的管理层实际上是希望市场上有竞争的,他们欢迎民营企业进来。而基层的部分研究员心态也很开放,就是希望把新技术研究出来。
  有人说我是“宣传委员”
  新京报:科创航天论坛上有人质疑你,说你年纪尚轻,技术不过硬,更多是包装自己。
  胡振宇:对,有人说我只是“宣传委员”、包装自己等等。我真觉得技术上我的确没什么优势,但如果真像他说的那样没水平,我也不会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认可。
  新京报:我看到你后来跟“科创航天”发生了矛盾,还被除名了。
  胡振宇:那次发射成功的项目有企业赞助,是校友主动来找我的,10万块,结果立项之后两三个月都没动静,我有点受不了了,后来和一些成员发生了矛盾。项目是有合约的,作为负责人,我必须对项目负责。
  新京报:如果你没有被除名,会出来做公司吗?
  胡振宇:说实话,可能性很小,我敢下决心做这个公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离开科创了,我如果还待得好好的,就说不定了。
  新京报:你觉得自己和他们的不同在哪里?
  胡振宇:我非常看重规划,规划出来后,我就要保证在契约期内完成项目。我讲究契约精神,既然有了规划,就要把项目完成。
  新京报:你在火箭制造的民企领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你觉得为什么只有你走出来创业了?
  胡振宇:我感觉这个可能跟一些爱好者的特征有关吧,他们就是太“爱好者”了。很多人技术很牛,但是做事情没有规划。
  “爱好者”应成创新源泉
  新京报:你说过在这个领域,我国和发达国家还差很多个数量级,从“爱好者”的角度,你觉得有多大差距?
  胡振宇:美国至少有40万很专业的爱好者,我们呢,科创航天是国内最大的爱好者组织,论坛注册用户才4万,真正活跃的火箭爱好者屈指可数。
  新京报:这些爱好者能发挥什么作用?
  胡振宇:美国大部分非常先进的航天技术突破,最早都是民间的爱好者去做的,很多专业人员都是爱好者出身。40万专业爱好者,每人出一个创意,这行业的创新能力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他们才会产生Space X(美国著名的私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这样的企业。
  新京报:你创业之后,不少人说你是中国版的Space X,你怎么看待这种比较?
  胡振宇:我们现在跟Space X差远了,没得比,当然不是说以后也没得比,我们还是有意愿做到他们这种级别的,慢慢磨练吧。
  新京报:对于未来,你期望公司能实现对市场的冲击吗?
  胡振宇:当然,这领域有民营企业进来,如果它能做到一定级别,就可以刺激市场,马上就会有反应。
  新京报:你考虑过创业会失败吗?
  胡振宇:说实话,创业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我的性格就是“一条道走到黑”,就算失败,我还是可以找钱找资源继续做下去。况且,这个公司仍然会刺激整个行业,会促进国内的航天产业向民营化发展。
  原标题:胡振宇:闯进火箭垄断市场的“90后”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鹰探空火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