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型水库移民扶助基金长期居住内地可以申请关爱基金吗?香港没有工作,也没有公屋,没有拿政府钱,能不能申请关爱基金

从大陆到香港的新移民:坚守还是回归?
从大陆到香港的新移民:坚守还是回归?
这篇文章记录了一群香港新移民的生活。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有超过80万像文章中的主人公甄红和媚姐这样的内地人,为了与家人团聚而移民香港。但是生活却并没有她们原先想象得那么美好。在她们的生活中却一直面临着一道难题:是回到内地,还是继续留在香港生活?
移民到香港的前两年,甄红总是和丈夫吵架。 & 作为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她每天七点起床,八点送女儿莉莉上学,九点去市场买菜,然后回家做饭收拾家务,下午四点半又得去接她放学,回家还要辅导她功课,等到晚上十点半孩子睡了,甄红才稍微有点时间休息一下。尽管现在住的这个十平米的房间从未真正地给过她轻松感和安全感。 & 那天等莉莉睡熟了,甄红挨着丈夫躺下,轻柔地问他:“要不然考虑下搬回内地吧,我真的有些受不了了。” & “又说这个!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我是肯定不会回去的!想回内地生活啊,下辈子别找我这么个香港老公咯!” & 甄红强忍着委屈和愤怒,一把将头蒙进被子里偷偷地流眼泪。“来香港之前我从来没想过生活会是这样,我真的好怀念原来的日子啊!” & 甄红今年30岁,五年前嫁给一个香港男人之后就从广州移民到香港。各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她有些承受不住了,她想回家。 & 同为新来港人士的媚姐也一样,想从压抑的移民生活里逃出来。“家里有山有水,虽然种地赚不了几个钱,但是活得轻松啊,”每天夜里等两个女儿睡着了,媚姐经常翻出原来的照片看看。 & 媚姐今年38岁,为了照顾在香港上学的两个女儿,她在2014年的时候从广东清远市郊的山里走出来成为了香港新移民。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媚姐好不容易以较低的价格租下了一间八平米的房子,勉强开始了新的生活。 &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有超过80万像甄红和媚姐这样的内地人为了与家人团聚而移民香港。 & 1997年回归以来,愈来愈多中国大陆居民,通过香港子女、配偶团聚、照顾无依靠父母、亲属或继承产业等方式来到香港。以这类原因申请移民的居民需要申请单程证,在指定日期出境后,他们便无需再申请延期居留。 & 拿了单程证,跨过深圳罗湖口岸,在香港居住七年之后他们就能成为永久居民。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人还对香港生活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想象:高楼林立,灯红酒绿,一派繁荣。不少内地同胞千方百计奔向香港,只为成为一名香港人,享受这里的自由宽松环境和医疗福利、财富机会、低税率、健全法制、优良教育资源。 & 之前,每年超过5万个的单程证名额过去几年都几乎早早用完。因为名额限制,嫁给香港人的内地女性一般得轮候四到五年才能申请到证件。有些内地中介甚至开启了代办单程证的业务,一纸证明的价格飙升到三十万人民币。然而近两年,申请来港的热度持续下降,每年几乎都有1万多个额度剩余。 & 高昂的生活成本,无处不在的文化差异以及日渐撕裂的中港关系,让有移民意向的内地人望而却步,也让已经拿到单程证的新移民倍感挣扎。 & 劏房 & 甄红的移民申请在五年之前和一位香港男人成婚之时就递交了。 & 现在,一家三口住在一间12平米的房子里,厕所、厨房、卧室全都挤在一起。甄红在家的时候都会在门口的地下放了一小截木块用来抵住门,“这样敞开一点还能透透气啊,散散油烟啊。”房间里没有窗户,如果不开条小缝根本没法通风。 & 门只有半米宽,被紧紧地夹在厨房和厕所中间。进门左手边有一块不到一平米平台,上面放着一个电磁炉还有一些调料,勉强算是厨房。右手边紧挨着的小隔间就是厕所。 & 厨房那侧的墙边并排摆着洗衣机冰箱和柜子,贴着厕所的那面是一个窄小的壁橱,上面摆放着一个电视,客厅与房间的隔断墙边紧贴着一张一米长30cm宽的暗红色沙发床。我刚走进甄红家的时候,她马上先我一步过去把沙发床折叠收起来,这才有了点空间放下一个小板凳和折叠桌。 & 那天买完菜回家,甄红就开始给女儿煲止咳汤。厨房太小放不下汤罐,她就把插头插在客厅电视柜一角的插座上,瓦罐汤锅放在厕所的地上。上厕所的时候,门被电线卡住关不上,只能将瓦罐挪动到坐便池边上将电线贴着门框才能勉强关上门,上完厕所再把瓦罐和电线挪回原来的位置。坐便池旁,瓦罐里的汤咕嘟咕嘟地响,蹭蹭地冒着热气。 & 甄红煲汤的时候,隔壁房间不时传来讲话声,听得很清楚。原来,这个十几平米的小房间紧贴着其他三个类似的隔间。原本70多平米的房子被房东隔成四个单独的房间分别租出去,每家都收5600港币的房租。 & 甄红家住的这种房子叫做劏房,这是香港土地和房价高压下的畸形产物。 & 这个寸土寸金的弹丸之地无法承载近800万的人口,所以香港的房屋问题一直都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房东们会把房子分隔成三间甚至是四间,然后再单独出租,这就是劏房,类似于内地所说的房中房。 & 这种分割出来的房子面积一般很小,大的也只有十几平米,但一个月的房租却仍然高达三千到五千港币。大部分劏房没办法通风,几家人共用一个狭小的出口。有些业主甚至将用作火灾逃生的后楼梯也“充分利用”,一旦发生火灾,租户将会面临逃生无门的境地。 &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劏房的做法就开始蔓延。到现在,在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繁华背后,劏房已经成为一种羞于提及的常态。全香港大约有20万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其中大部分是经济水平较低的新移民。 & 媚姐家住的劏房比甄红家更小,只有8平米。房租一个月4700港币,这在香港已经算不错了,但对媚姐一家来说仍是沉重的负担。 & 媚姐在老家有一个儿子,后来又怀了个女儿。迫于计划生育政策,媚姐在2003年跑来香港来生下了二女儿,之后又在香港生下了小女儿。为了照顾儿子,媚姐那时候根本没想过移民的事,留下两个女儿交给七十年代就搬来香港的母亲照顾。 & 但是随着母亲年纪越来越大,二女儿也慢慢进入了叛逆期,经常和外婆发脾气。为了照顾母亲和女儿,媚姐在2014年2月拿到单程证来到了香港。“儿子大了,现在能跟着他爸一起做事,我也就不用再操心了,现在女儿们更需要我。” & 搬来香港后,没读过书的媚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一家人只能靠政府和亲戚朋友的支援过日子。这间劏房也是在朋友介绍下才租到的。房子很小,一张二手的上下铺床就是室内活动的中心,两个女儿吃饭看书写作业全是在床上。 & “我都不能邀请幼稚园的小朋友来我家玩,因为房子太小了,”小女儿很难过,因为这个还哭了好几次。 & 媚姐一边安慰女儿一边叹气,每次这种时候她就会想起山村里那栋老房子。家里有四个房间两个大客厅,门前是一片空地种了两颗桃树,后面还有个院子种了些自家吃的菜。在老家的时候,她似乎从来没有因为房子太小而操心过。 & 对于这样的低收入家庭来说,政府提供的公屋当然是更好的选择。公屋相当于内地的廉租房,价格相当于私人楼宇租金的三分之一,租户还能享受各种公共设施。但是公屋只有香港永久居民才可以申请,而且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核以及长年的等待才有可能住进去。 & 甄红一家三口是2014年申请公屋的,到现在仍遥遥无期。媚姐也对公屋不抱希望,只是托朋友找找看有没有更便宜更合适的劏房。 & “好多人等了七八年还没住上楼,我们就更没希望啦,我们才等了两年!”当甄红问房屋委员会大概什么时候申请才能批下来,工作人员也没办法给出确切的时间。他们只能在这个十平米大的劏房里毫无期盼地等下去。 异乡 & 来香港之前,甄红对这个陌生的城市充满了期待。早些年,大陆人对深圳河另一边的生活都有着无限美好的想象:国际化大都市,东方之珠,花花世界。甄红听朋友说过,香港工资很高,社会福利也很好,看病、上学都不用花钱的。 & 来到香港,她才发现一切都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 甄红是广东人,会讲粤语,但和香港的粤语还是有口音差别。“香港人讲话经常夹杂着英文,我又没学过听不懂啊。”再加上不会写繁体字,甄红觉得在这里很难和别人沟通,找工作就更难了。找不到工作没办法拿到朋友口中的“香港高工资”,她只能在这里过着贫困线以下的生活。 & 除去做家务照顾孩子,剩下的空闲时间非常零碎。在这种情况下甄红很难找到工作,只能偶尔挤出点时间做做兼职补贴家用。有时候她会去商场做做促销,有时候也能找到按小时算的家政工作,“去化妆品店或者服装店做导购最好啦,工资不低工作也没那么辛苦,但是我每天时间那么零散做不了这种咯。”甄红对此感到十分无奈,却也只能接受。 & 对甄红来说,家庭主妇这个身份让她感到羞愧。“没有工作,你的朋友会怎么看你?你的家人会怎么看你?你的公公婆婆会怎么看你?” & 因为这个事情,她已经和婆婆发生了多次争执。之前甄红是和丈夫的家人一起住的,后来实在没办法,一家三口就搬出去住了。刚刚搬出去的那段时间,婆婆总是不打招呼就跑到他们的新家,经常一大早就来拍门。一进来就嫌弃家里打扫得不干净,这样摆不行那样不对。 & 本来为了避免争执才搬出去没想到依旧如此,甄红借丈夫之口让婆婆别再来找麻烦了。这却激怒了婆婆:“这是我儿子花钱租的房,你吃我儿子的,用我儿子的,凭什么不让我来!” & 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这让甄红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一点一点地瓦解,现在一谈到自己家庭主妇这个身份,深藏在心底的自卑感就会一下子奔涌弥漫开来。 & 嫁到香港来之前,甄红是个自信的女人。那时候她在广州经营一家内衣店,虽然赚不了特别多钱,但至少有一份正式的工作,能够基本保证经济独立。“我知道家庭主妇也做很多贡献,付出很多牺牲很多,但是赚不到钱你在这个家就没有地位啊!” & 媚姐没怎么读过书,在香港找工作就更加困难了。刚拿到单程证的那两年,她托朋友帮忙找了个清洁工的临时工作。每天上午给女儿们做好饭送她们到学校之后,媚姐就得立刻坐半个小时的地铁赶去工作。下午四点,刚刚忙完工作的她又得马不停蹄地赶去学校接女儿放学。 & 今年年初的时候,媚姐的旧病腰间盘突出又复发了,她只得辞去清洁工的工作。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媚姐一家现在只能靠亲戚的帮助和政府的补贴生活。学校对低收入家庭有优惠政策,两个女儿上学基本没花什么钱,但其他的生活开支仍是不轻的负担。 & 上个星期,二女儿放学回家很开心地告诉妈妈她成功申请到了去台湾交流的机会,学校会出一半的钱。媚姐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还有一半的钱要交啊,去哪儿借钱好呢?她微笑着看着兴高采烈的女儿,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儿。 & 前几年,媚姐一直在内地照顾儿子,都没怎么好好陪过这个二女儿。来香港之后女儿对她的态度一直不太友善,经常发脾气。母女两个人几乎每天都要吵架。 & 长期缺乏妈妈的爱,正处于青春期的二女儿变得更加叛逆。“我根本不读书的,反正妈妈也不管我。”上中学以来,她的英语考试从来没有及格过,学校老师已经找媚姐谈过好几次话了。 & 看着女儿对台湾之行充满期待,媚姐实在不忍心告诉她自己付不起剩下的那一半钱。长期不在女儿身边,媚姐觉得自己亏欠她的实在是太多了。等女儿出门后,媚姐翻开电话本,试图再找亲戚朋友借点钱。 & 住在逼仄封闭的劏房里,媚姐感觉到无形的压力,她觉得有点撑不下去了。但是为了孩子继续在这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她没有选择。 & 尽管在香港住了好几年,媚姐和甄红都觉得自己仍然是个“异乡人”。走在街上,甄红常常会觉得旁人会投来异样的目光,去市场买菜的时候她也不怎么敢还价,给了钱就走。“新移民”这个标签总让她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 挣扎 & 自九十年代起,中港之间联系愈加紧密,矛盾也就愈加剧烈。在这种撕裂的关系中,新移民家庭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原本就不轻松的生活因为这些社会舆论压力而变得更加艰难。 & 港媒中的新移民家庭形象,总是与好吃懒做、依赖社会援助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他们俨然成了社会包袱、资源侵占者、Mr. Trouble。反内地孕妇来港生子,反内地人到港抢购奶粉,认为内地人是来抢占香港资源的“蝗虫”……这些极端的言论让新移民感到很痛苦甚至是愤怒。 & “很多人觉得我是为了拿香港身份才和香港人结婚的,真的不是啊!”面对这种误解,甄红很难过却又无可奈何。五年前她通过亲戚的介绍认识了这个男人,彼此觉得条件都比较符合就在一起了。结婚的时候甄红没有考虑到那么多现实问题,只是觉得这个男人不错就嫁给他了。谁知道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这桩中港婚姻将各种问题和麻烦带进了她的生活。“当时想得真的太简单了啊!” & 媚姐虽然没有真的经历过歧视,但身边的新移民朋友说的多了她也觉得会有些不舒服。和香港家长交流时,她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招惹人家讨厌。 & 为了消解中港之间的各种误解帮助新移民更好地适应新生活,NGO做了很多努力。政府和NGO发布了很多数据来证明新移民并不是香港近年来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歧视内地的言论和思想一直存在&。 & 面对现在大陆与香港在经济政治上的各种交融和撕裂,香港人处于一种绝望与迷茫的状态,他们只能在抵制来自内地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中试图重新界定身份认同。 & 何先生是媚姐的邻居,两家关系很好,有时候媚姐没时间去接孩子他也会帮忙。但是一谈到大陆移民,何先生就会满脸厌恶:“就是他们来跟我抢政府补贴强公屋啊,搞得我现在这么辛苦!”但是问道为什么和媚姐关系那么融洽时,他的态度却180度大转弯,“不一样啦,阿媚人很好的,我们相处了那么久我知道。其他的内地移民才讨厌!” & “关于现在这种矛盾的局面,有些人接受不了一些复杂的经济交融以及社会发展的说法,就片面地将矛头指向新移民,在对立中加强自我认同感。更可怕的是有些独立派会利用这种排外的情绪来论证自己的立场,这样是推波助澜,让新移民的生活更加困难。”香港关注基层住屋联系的组织干事何智聪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社会歧视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 & 所以四年前,甄红决定一定要在香港生孩子。那时候她刚来一年,居民身份证还没批下来,不能去公立医院。甄红和老公商量了下,决定狠下心来花10万的床位预约费在香港的私立医院把孩子生下来。 & “这样孩子一出生就是香港居民身份了,我不想她像我一样是新移民。”
抉择 && 最近几年,来自内地的新移民数量持续下降,已经搬来香港的人也有诸多不适应的情况。有港媒报道称,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内地新移民不适应香港生活的情况,公安部正计划推出“返回机制”,让他们可以放弃香港身份,重新申请内地户籍。 & 媚姐有个朋友已经做好了回内地的打算,她说等孩子大一点就交给香港的亲戚照顾,自己回内地找个工作。 & 前几年,媚姐尝试过把女儿带回老家,打算一家人在内地生活。但是两个女儿从小生活在香港,完全不能适应。二女儿还能说几句普通话,小女儿则完全不会讲。在老家住了不到一年,媚姐还是决定带着两个女儿搬回香港,“我希望她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要像我一样什么都不懂。”回到香港之后,媚姐再也没提过要回去的事,只是偶尔会翻出老家的照片,呆呆地看上好久。 & 刚开始,甄红也有回去的想法,但现在她提得越来越少。“都来了这么多年了,回去说不定也不适宜了。更何况老公孩子都在这里,总不能长期分隔两地吧!”& & 香港社区协会组织的干事施丽珊从事新移民帮扶工作很多年了,她说很多新移民在这边都过着贫困线以下的生活,后悔的情绪每个人都有。“但她们都很坚强地去克服啊,毕竟后悔也没用,不可能带着一家人再回去。” & 为了更好地适应香港生活,甄红在香港社区协会组织那里报了很多课程,有打字课,英文课和家政课。她打算等女儿上小学了就出去找工作赚钱,这样经济压力小一点生活也会好一些。再等几年,等公屋批下来就更好了。虽然现在情况还是很糟,但她愿意再撑几年,熬过去就好了。 & 去年七月,甄红拿到了香港身份证。只要待满七年,她就能成为香港永久居民。“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香港人,但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
来源:中国三明治
香港才800万,上海3000万常住人口只敢报2600万最近官媒可笑到报的数字又减了200万。
这个房价报得片面了,香港租房房价也看地段,依我看,文中的两位女性都是自己“作”出来的,任何一个城市,没有了工作收入来源,都会活得跟文章里的境遇一样的窘迫。这篇文章给没什么文化的人看看共鸣会多一点,价值观取向也是不敢苟同。如果向往下一代的成长环境具备:法治健全、治安良好、机会均等、高质量教育这些因素,有条件的话香港当然是首选。任何地方的新移民都要过地域歧视关这道无奈的隐形关,强者一定会融入当地社区获得优质帮助以及提供自己专业的帮助,弱者一定是除了瓜分社区资源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的一无是处成为社会包袱。
作者最新日志
作者热门日志X扫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香港福利制度有对弱势群体的资助,更有对他们的制约不找工作、收入上涨、骗取医保都被重罚
作者:田恬 蒯景怡 赵炎雄
&&&&尽管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网站上写着公共服务的多项内容,而其公共廉租房制度、教育免费学券制度也颇为人称道,可依旧不少香港学者强调香港并非是理想中的福利社会,至多只能称为“被迫性福利社会”,而在这被迫的福利背后,香港的社会福利制度已经在不断健全以保证社会的稳定。目前香港社会福利服务范围已经涉及劳工、就业、教育、医疗、健康、房屋、市区重建、交通、扶贫、国际救援等多个层面,其社会救济、医疗保障、公房廉租无疑是香港福利社会建设中最闪耀的部分。&&&&社会保障及救济制度&&&&没收入,政府发补助,但不努力找工作,福利就被取消&&&&香港被很多学者诟病为不适合养老的社会,这里随处可见的是白头翁雇员,作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香港奉行自由市场,也自然将自力更生作为当仁不让的社会准则,所以社会对于依赖福利的人采取的要么是同情要么是鄙夷的态度。&&&&香港学者蔡建城就在研究了《东方日报》和《明报》两份报纸对领取综援(即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是香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一项对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的香港市民提供的社会福利安全网,由香港社会福利署负责统筹)人士的报道后坦言香港社会对综援人士有污名化的倾向,而在2000年初期还有人诟病综援人士能够拿到的补助比那些从事低级技术行业的人员还高,所以新的综援领取规定里面悄然对自力更生有了更高要求。&&&&香港社会福利署在根据每个人的现有收入及身体年龄状况为申请综援者发放2000余元的福利补助之余,那些15-59岁的健康的有资格领取综援的人士如果真正要享受这项福利,就必须承担一定义务,这义务就是拿着政府的补助金努力找工作。比如普通的综援领取者就必须找到每月工作时数不少于120小时及收入不少于社署所定标准的有薪工作,而最年幼子女年龄介乎12至14岁的综援单亲家长和儿童照顾者也须寻找每月工作时数不少于32小时的有薪工作。&&&&如果申请人未遵从以上要求和承诺,要面临的境况可能是自己的失业综援申请被停止,社署停止向其家庭发放综援金,甚至会要求申请人退还多领取的综援金,如果未遵守承诺者是最年幼子女年龄介乎12至14岁的综援单亲家长和儿童照顾者,那么她或他也会遭遇每月综援金减免200元的处罚。&&&&对于这项看起来严苛的规定,香港社会福利署强调香港政府会为那些在经济上无法自给的人士提供安全网,“但健全而失业的综援申请人必须明白综援的发放是为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暂时措施,透过为他们提供的各项就业援助服务,健全综援申请人有责任积极寻找及持续工作,自食其力,以应付自己及家人生活所需,从而减轻他们及其家人在公共福利方面的依靠,继而步向自力更生”。&&&&当然政府要求领取综援的人士找工作不仅仅是一个口头的要求,更来源于行动,在自力更生计划里面,帮助综援人士找到一份合心水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香港福利署会派专人为这些人士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服务,为相关人士找到劳务市场资讯,还会帮有孩子的单亲家庭提供照顾孩子的讯息。&&&&而对于综援资格的审核,香港福利署已经做到严之又严,香港城市大学博士温卓毅就说在综援申报处竖有纸板警察去威慑领取者,告之冒领后果严重会遭遇刑罚。这一切都说明香港政府愿意为相关市民提供应有福利的同时,也不愿自己的市民丧失自力更生的意识,且用有效手段监督该福利真正运用到符合条件的人士身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香港政府为年满70岁以上老人提供的长者医疗券计划,计划强调政府每年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发放5张价值50港元的电子医疗券,长者可以凭借相关证件去审核过的&医&院&享受医疗服务,这&其&中&甚至还包括假牙的配换!只是医疗券同样不是万能,如果有老人想拿着这券去药房买眼镜、药品、轮椅、海货等可能赠送他人的商品则会被电脑系统拒绝。&&&&医疗保障 家里老人越多,医保福利越好,可如果骗取医疗费就得面临10年刑罚!&&&&只要你有香港身份证,即便做了心脏搭桥的手术,在住院期间每天只需缴纳100元,这100元里就包含了你吃饭、化验、住院以及做手术的费用。而公立医院普通病房每天光成本就是3100元,看病缴纳的费用才到它的三十分之一!&&&&香港医保几乎完美地实现了政府当初的口号:“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贫困,而得不到救治。”但在一碗汤粉也得几十港元的背景下,市民们即便只是普通小感冒也会乐呵呵地往医院跑,反而让真正需要看病的人“得不到及时救治”,出现有人因流鼻涕待在病房里,而摔断腿的人却被告知排号轮到他是在两个月以后这种荒诞的局面。&&&&从2010年起,香港政府开始建议推行自愿医疗保障计划,逐步取消全民免费医保,演变成医疗减免计划。这就意味着只有申请了综援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继续豁免医疗费用。&&&&但如果你既没有申请综援也真的穷到看不起病该怎么办?&&&&你可以先以家为单位向各公立医院和诊所的医疗社会服务部、社会福利署综合家庭服务中心或者保护家庭及儿童服务科申请减免缴费。&&&&然后,证明自己很穷。&&&&标准在于你每个月的家庭收入不超过家庭住户人数每个月收入中位数的75%,相当于,如果你是三口之家,家里每月收入22000港元,那你的入息中位数就不应该超过16500港元。同时,有长者的家庭还能享受优惠政策,家中长者越多,限额越高。&&&&除了经济,医务社工或者社署服务社工也会将住院病人的临床情况、是否残障等其他社会因素纳入评估标准,他们甚至会很人道地以“减免费能否促使和帮助病人解决家庭问题”作为审核根据!当然前提是你在经济上确实难以支付公共医疗费用。&&&&为了杜绝投机取巧,香港医院管理局于2007年3月成立医疗费用减免组,专门负责预防和处理医疗费用援助制度被滥用的情况。同时又另外成立复核机制会,不定期随机抽查已经审批的个案,骗取医疗费用的行为一经核实,便构成刑事犯罪,立马面临十年牢狱生涯,并且所有跟病人相关的成员都可能因此被起诉,乃至追究法律责任。&&&&公房廉租 花1000港元,住4000港元的房子!但如果家庭收入上涨就得立马搬出!&&&&在香港,如果你穷得住不起房,政府会跳出来为你的房租买单。除了房委会自己融资,政府每年都会为公屋支出100多亿港元,帮助全香港近一半的人口解决了居住问题。&&&&香港公屋从1953年出现,由房委会监管,从最开始的单间空房发展到现在每家每户都配备厨房卫生间,俨然就像一套小户型。并且由公屋开始带动周边学校、商业、医疗、高级住宅的建设,形成稳定居住链,购物生活都非常方便。住在月租动辄四五千的地方,平均月租却只在1320港元左右———连正常小户型的一半都不到!这实在便利得有点令人发指。&&&&公屋如此吃香,每年都有十几万港户排队求号,申请条件当然也相当严苛,需要你用十几张表格、银行存款、汽车牌照、可动用现金乃至雇主证明你确实穷得住不起房。当申报成功住满十年后,政府还会不定期检查你的家庭收入,超过限额便上涨租金,如果超出限额的三倍,公屋便会被回收,然后租给下一个可能已经排队等这套房子等了近十年的人———如果这套房在九龙、港岛等闹市区的话。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政府还决定认证60岁以上的老人具有公屋回收豁免权。&&&&对于公屋的监管,廉政公署也会介入监督申报材料以及后续抽查,一旦被发现你在提交信息的过程中作假,即将面临最高5万港元和半年的牢狱生活,永久取消租住权,连同当时帮你作假的雇主也会受到牵连,从这点上,倒是又多了一种监督手段。&&&&家住天水围的市民顾家乐,带着他的妻子儿女一家四口住在一栋公屋里面,政府对他的要求是:全家人月收入总和不得高于11000港元。这里面包括他们一家任何人赚的任何钱。每隔几年,房委会的人便会对他们家的经济情况做详细调查,以确保他们依然符合租住公屋的条件。&&&&“确保所有家庭在能够负担的楼价和租金范围内都能购买或租用适当的住所。”这是香港政府对市民做出的誓言。&&&&但也应该看到,商业化会让公屋运转得更加高效。公屋土地虽由政府免费提供,实际运营由房委会承担。由于在2004年房委会出现赤字,便把旗下商业物业及停车场证券等化为领会基金在港交所上市,这让房委会得以套现一部分现金应急。香港公屋联会总干事何伟民也曾就公屋的运作问题表示:“政府不可能永远背着这个包袱。”&&&&香港人公共生活福利一览表&&&&教育:幼儿园阶段,香港为每个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学童提供价值全年1680&0余元的学券,而在学券使用后依旧对幼稚园学费支付存在困难的家庭,可申请幼稚园及幼儿中心学费减免计划,若申请成功,根据不同家庭状况,可得到半免(50%)、3/4免(75%)及全免(100%)三种减免。中小学阶段,政府为有需要的且符合申请要求的家庭提供书籍、车船甚至上网费补贴。专上及以上阶段,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免入息审查贷款。&&&&电费:香港政府于2012年开始,每年向每个电力住户户口提供1800港元的电费补贴。&&&&煤气费:低收入者、残疾人士、单亲家庭,还有60岁以上长者均能享受煤气半价,且免月租费,部分人士还能享受终身煤气炉管维修检查服务。&&&&房租:为公屋租户代缴两个月租金,前提———政府财政收入超过预期。&&&&减轻中产税务负担:上调了基本免税、单亲免税额、子女免税额、供养兄弟姊妹免税额、强制性供款的每年最高可扣税额;延长居所贷款利息扣除年期,提高强积金计划。向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高龄津贴及伤残津贴人士发放额外津贴。&&&&退税条件:从2009年起,香港政府每年都会因为“财政收入超过预期”为理由向香港市民退税,并且退税额逐年上增,2011年上限还是6000港元,到了2012年则变成了12000港元。&&&&社会服务机构繁多:在香港,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总有相应组织提供你所需要的服务,单亲妈妈活动会、老年活动中心层出不穷,作为残疾人也有专门服务机构提供如弱智人士中途宿舍、长期护理院以及伤残津贴等社会服务。香港儿童服务统一由社会福利署负责,内容包括保护儿童服务、寄养服务、领养服务等。而香港还有200多个青少年中心为青少年们提供指导、辅导和援助服务。同时亦有关爱基金这样由政府出资部分再由商界筹款的基金会为基层市民提供社会安全网(如综援)不能提供的多方面支援,例如“儿童流感疫苗资助计划”,可帮助年满6个月至未满6岁的儿童到已登记参与计划的私家医生处接受最多两剂的流感疫苗注射,每剂疫苗资助130元,而“长者疫苗资助计划”则让年届65岁或以上的长者得到每剂130元的流感疫苗。此外,未曾接种过肺炎球菌疫苗的合资格长者,可获每剂190元资助接种肺炎球菌疫苗。&&&&秘游香港&&&&之宠物游&&&&星宇天宠物休闲站宠物也能够参与郊外的B&B&Q&&&&周末去郊区烧烤B&B&Q是很多香港人很喜欢的休闲方式,家里有养宠物的人更是珍惜能带着宠物一起出行的机会,尤其是比较大型的狗狗,只有在郊外才能够放肆地跑跳。让出来郊外野炊或烧烤的人也能够带上宠物一起玩,是星宇天宠物休闲站提供服务的初衷。&&&&很多爱郊游的人都是不只一次带狗狗到这儿玩了,因为他们喜欢这儿舒适干净的环境,令人窝心的是殷勤贴心的服务,更重要的是食物有质素。因为烧烤的用料上乘,款式又多,除了常见款式如各式丸类、扒类外,还有肉多鲜美的秋刀鱼、特色串烧、爽甜蔬菜杂菌包,甚至连烤番薯和蒜蓉扇贝都有。就连普通的鱼旦牛丸都会用酱汁调味,饭后还附送滋润的腐竹糖水,每个人都能吃得满意。&&&&至于环境方面,场地十分宽敞干净,就连洗手间也有分体冷气,完全没有狗毛周围飞和臭气熏天的感觉,而且环境布置很精美,店员会随时节调整装饰,每一角落都有可以拍照的景,使带宠物来的客人可以为宠物留下倩影。最值得表扬的是星宇天宠物休闲站划分区域十分清楚,令各位主人更容易管束自己的宠物,也不会骚扰到没有宠物的客人。令主人同宠物都玩得放心,这是一个与宠物聚会的好场地。&&&&值得注意的是去之前一定要订位,因为有时候要有人订位他才会开门营业,尤其是非假日时期。除了经典的BBQ外,还有下午茶和晚餐,团体包场还可以吃火锅、盆菜、自助餐,晚上在这里吃夜宵喝啤酒气氛也不错,而且他家的啤酒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带着宠物去郊游还能够让主人们有一片这么舒适的空间,人和宠物都能得到十足的放松和休闲。&&&&人均消费:150-300港元&&&&地点:香港元朗八乡锦上路石湖塘村158号地下&&&&出品:南都深圳杂志部&&&&监制:夏逸陶&池少伟&&&&总策划:南岛&&&&策划统筹:马凌周吟王相明&&&&采写:南都记者&田恬&蒯景怡&&&&摄影:南都记者&赵炎雄
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
南都网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南都网官方微信
用QQ浏览器扫一扫
浏览+收藏 一步到位
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半年可以申请的基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