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跑步小腿不会变粗前注意什么才不会让寒气入体

人体排除3种寒气时的反应(排寒需血气足)
作者:吴清忠&
&来源:&佛医堂
& 记得初中时,我每天要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上学。有一次遇上台风,学校宣布放学的时间晚了些,没穿雨衣,顶着强风和斗大而且密集的雨势,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回家。到家时已经冷得发抖,母亲煮了两碗姜汤给我喝,那一次说也奇怪,居然没有感冒。
  可是过了一年,就出现严重的香港脚。再过两年,就得了过敏性鼻炎,在高三那年还因为鼻窦炎到医院开了刀。开刀并没有真正得到改善,过敏性鼻炎一直跟着我三十年。直到我学了中医之后,花了三年时间才克服了过敏性鼻炎。
  我自已仔细观察鼻炎和香港脚的发作时间,同时回顾自己一生的病史,才推论出这几个疾病的原因。原来那一次台风天淋的雨,我花了几十年的精力,才把进入身体的寒气排除一部分,日前仍然有大量的寒气还在体内,仍在持续清除之中。
  但已不再长期出现过敏性鼻炎的症状,现在一两个月仍会排除一次寒气。
  在整个调养的过程中,曾经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感冒症状,我将之归类为表面的寒气和深层的寒气两种,表面的寒气再分为正面的寒气和背面的寒气两种。在经验中,正面和背面的寒气排除是最常出现的症状。正面的寒气多数是胃寒,背面的寒气则从膀胧经排出。
  当寒气侵入身体后,如果血气能最不算太低,身体会尽可能将寒气排出.血气能量不够时,身体没有能力立即将之排除,只能选择将之暂时储存。
  寒气是低温的物质,必须先转化成和体温相同的物质,才有可能储存在身体里。这时只好改变物质内部的化学成分,释放出部分的化学能,提升物质本身的温度。
  当血气能量足以排除寒气时,身体会再激活相反的程序,用自身的能量加注到寒气物质中,使其吸收足够的能量,再将化学成分转化成原来的成分。有时感冒会出现从骨头冷出来的感觉,就是寒气物质正在吸收周围热量造成的。
  这种转化方式的排除寒气,需要大量的能量。因此要养足了血气,身体才能激活排除寒气的工作。就像电扇和空调都是夏天用来驱暑的工具,空调机的电力消耗远比电扇高出数十倍。主要是电扇只转动叶片,没有进行任何温度变化的调整,空调需要利用冷冻机改变温度,因此,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
  生活中只要用来改变温度的电器用品都需要大量的电力。同样的,排除寒气需要在人体内部进行一系列热交换的反应,因此,需要有充足的血气能量才能激活。
排除胃寒的反应
  胃寒的排除,会先出现鼻塞,再出现打喷嚏、流鼻水,有时在太阳穴附近会出现偏头痛,时间长短不一。有时候持续一星期,有时候一两天。结束后约两三天脚缝会出现湿气,接着小便中也会出现蛋白尿,持续时间也是长短不一,从两三天到一两个星期都有可能。
  传统的认知,香港脚是脚上霉菌感染造成的,患者的脚缝里确实充斥着大量的霉菌。不过有些患者只有单脚得病,这种情形对于细菌传染的说法是很大的挑战。同一个人很难把两脚完全隔离,依照细菌传染的理论,那只健康的脚很难逃脱被感染的命运。可是实际上这样的患者为数还不少,那只健康的脚无论如何都不受裸菌感染。
  当身体把排除胃寒产生的垃圾从脚缝排出时,垃圾中除了水分之外.还有丰富的生理垃圾。这些生理垃圾大多数含有丰富的蛋自质,潮湿和富含蛋白质的环境,非常适合霉菌的大量繁殖,香港脚因而得以成病。
  我自己的经验,每当排了胃寒之后没几天,脚趾缝中会变得很潮湿,然后脚就开始痒,跟着小便就出现蛋白尿。
  当血气较差时,多数人的身体都会有左右不平衡的现象,因此脚趾潮湿的症状,有时只有单边会发生。也就是脚趾的潮湿如果只发生在单脚,那么另外那只干燥的脚就不会有病。问题不在脚缝里有没有细菌,而在是不是提供了细菌生长的环境。
  对付这个问题的方法,在脚部出现潮湿时,设法保持脚缝的干燥。穿棉质的五趾袜,或晚上睡觉时用卫生纸夹在趾缝间。通常过了几天,脚就恢复干燥了,这样可以防止香港脚恶化。
  明白了香港脚的成因,治疗的方法就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可以用传统西药杀除霉菌,把已经存在的病菌去除,可以达到治标的目的。
  其次经常注意脚缝中的湿气,当出现湿气时,最好穿棉质的五趾袜,保持脚缝的干燥,使毒菌没有机会快速繁殖。最根本的防治之道,则是尽量避免受寒以及冰冷的饮料,在行为上不再制造胃寒的机会,身体就不需要排除寒气,脚缝也就不会湿了。
  蛋白尿是另一个去除胃寒时会产生的症状,当身体排除胃寒所产生的垃圾,除了在脚缝中流出之外,还有一部分会从小便中排出,这些垃圾富含蛋白质,掺杂在小便中自然成了蛋自尿。
  蛋白尿出现时,如果正逢体检,很容易被认为是肾功能出了问题,被当成肾脏病治疗,可能没病也给治出病来。对于这种偶尔出现的蛋白尿,建议等小便中的泡泡不见了再去体检。如果长时间泡泡都不会消失,就要去找医生了。
  小便中的蛋白尿对男人影响不大,却常常对女人造成许多讨厌的问题。就像富含蛋白的湿气留在脚缝里会形成香港脚一样。蛋白尿积在女人的尿道口,也会使原来在那里的细菌快速繁效,造成周围器官的疾病。例如,常见的妇女尿道炎、阴道炎、子宫颈糜烂和膀胱炎等,很可能都是蛋白尿惹的祸。最好每天注意自己的小便有没有泡泡。
  这一类疾病通常出现在排出蛋自尿之后一两个星期,那时不再有蛋白尿,就找不到这些疾病的原因。病人总是隔一段时间又出现类似的症状,成为周期性的疾病。
  妇女发现小便中有泡泡时,如果在家里,小便后最好用水冲洗干净,再彻底擦干。如果出门在外,最好随身携带纸巾,每次小便后一定要擦干净,才能避免蛋白尿造成的后遗症。
  除了身体在排除胃寒之后会出现蛋白尿之外,还有当身体修复了肾脏之后,也会出现类似的蛋白尿。
  身体修复肾脏时,有时会出现腰酸,有时肾脏部位会出现闷闷的痛或不定时的抽病,同时感觉小便无力。过几天小便就出现了泡泡,这种泡泡和排除胃寒的泡泡不同,胃寒时排出的泡泡比较大,修复肾脏排出的泡泡很小,像沫似的。
  同样的,除非这种泡泡长期出现而不改变需要到医院检查之外,偶尔出现的泡沫可能是身体修复肾脏产生的,不一定需要去医院检查。女士们出现这种泡泡,同样的要注意防止细菌的感染。
  排除胃寒需要身体有充足的血气能量才能激活,当身体过度疲倦时,身体处于透支肝火的状态。这时这种透支的虚火也会激活寒气的排除,而出现打喷嚏、流鼻水的症状。
  这种虚火引起的症状,虽然表面上和血气激活的症状相同。由于身体没有真正充足的能量,排除寒气的效率极差。这种情形,只要泄除了肝火,症状就能停止。
  因此,当身体出现排寒气的症状时,最好先回顾症状出现前一段时间的生活作息。
如果经过充分休息才出现症状,则是正常有效的排除寒气,最好多休息让身体将寒气顺利排除。
如果是由于过度劳累引起的排寒气症状,则是虚火引起的,可以泄除肝火消除症状,适度地休息避免再度出现症状。
  许多过敏性鼻炎患者,一方面在生活中不断的有寒气侵人。另一方面,由于不良的生活作息,长期处于肝火透支的状态,使得身体经常出现低效的排寒反应,大量的症状却只能排出少量的寒气。
排除膀胱经寒气的反应
  膀胱经从眼睛内侧的睛明穴开始,经过头部到整个背部和大小腿的背面,最后终结于脚小趾。头部或背部受寒时,寒气会留存在膀胧经里,当身体能量回升到有能力排除寒气时,会开始排除膀胱经的寒气。
  膀胱经起始于眼睛内侧的睛明穴,经后脑和背部,再经大腿后侧直到脚趾。
  膀胱经排除寒气时,除了一般感冒的打喷嚏、流鼻水的症状之外,最明显的症状是喉咙疼痛或声音沙哑,接着出现后脑的胀痛和肩颈酸痛。这时在膀胱经上按摩或刮痧,是缓解症状最快的手段。
  和所有寒气的排除相同,当身体开始排除膀胱经的寒气时,最好能增加休息,让身体集中能量把寒气排干净。另外,中医有很好的药剂能够帮助身体更有效地排除寒气,因此,请中医师开方调理也是很好的方向。
  经常出现这种排除膀胱经寒气的现象时,就要回顾生活环境中,是否有寒气不断侵入的机会。特别是头部和背后是否常常受寒,例如,洗头未及时吹干或经常承受冷气对头部或背部的直接吹袭等。
排除肺脏寒气的反应
  肺里的寒气是身休最深层的寒气,可能是一次较严重的受寒,或者在经络里的寒气存在了太久,逐渐往深层移动所留下来的。这种寒气的排除,需要较大的能量。
  常有网友问我如何排除寒气,多数人都期待有立即就能把寒气排出的药或按摩方法。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方法,就像我们皮肤受了伤只能在伤口上涂消炎药,伤口的修复是身体自己做的。排除寒气是身体自己做的,当身体有足够能量时,才会展开排除寒气的工作。
  儿童之所以经常伤风感冒,并不是身体抵抗力不足,相反的是他们的血气能力很高,只要稍有寒气进入身体,立即激活排除寒气的工作,就出现伤风感冒的症状了。
  肺里寒气的排除可能出现几种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水、咳嗽、头痛、发烧、全身无力或酸痛、水泻、胆经痛、膏盲穴疼痛(肩颈酸痛)及清晨四五点的盗汗等。
  其中的水泻和肠炎的腹泻非常类似,但是仔细观察又有很大的不同。肠炎的腹泻,在泻之前会有腹痛感,泻之后痛感仍在;而且泻个不停,一天之内可能泻一二十次,泻完之后会有虚脱的感觉,气色愈泻愈差。
  排寒气的水泻,泻之前也有腹痛的感觉,泻之后痛感立即消失,并且感觉很舒适;同时一天之内最多泻三至五次,泻完之后身体没有任何虚弱感,气色不会因为水泻而变差。一个朋友连续水泻了二十多天,原来因肺虚略黑的脸色愈来愈白,气色愈来愈好,身体愈来愈轻松,一个月之中,一个大腹便便的啤酒肚就此不见。
  虽然水泻和腹泻都是在大便时排出许多水分,但腹泻的大便中水和粪完全混合,呈黄色状。水泻的大便,则呈灰色状,水和粪有时是分离的,大便中偶尔有颗粒状的固体。许多孩子在感冒的后期都会出现水泻,泻完之后,感冒大概也好了。
  胆经痛常被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常常出现在中年以上的人身上,这些人没有能力排除肺里的寒气,但身体仍尝试进行排除肺寒,因而经常处于肺热的状态,很容易出现这种疼痛。
  肺经起始于肩部的府中穴,到拇指的少商穴。
  排除肺中寒气,有时会出现发烧的现象,这种发烧和肠胃炎的发烧不同,并不是细菌引起的,而是身体中的肺气(肺的能力)和寒气似持不下,无法顺利将寒气排出。
  这时使用抗生素的效用不大,最好按摩手上的肺经,提升肺的能力.使身体能顺利将寒气排出。这种按摩有可能会很痛,儿童较难忍受,可以用中医推拿用的经络油,或利用热水加米酒(或黄酒),以一比一的比例,温度以孩子能忍受的程度为宜。用手沾经络油或热酒水,在肺经上由胸往手推,可以有效地退烧。
我的更多文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无论是数九寒冬,还是二三月份刚开春,总感觉手脚冰凉,怎么也暖不起来;比别人怕冷,穿再多也无济于事;面容苍白无血色,动不动就累……如果有以上情况,说明你可能“体寒”了。《生命时报》特邀中医专家,教你驱散体内寒气,变身“小火炉”。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张晋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 孙其伟
  寒伤阳,体虚怕冷
  中医认为:“寒是万病之源”,具有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寒作为冬季和初春的主气,在气温较低或气温骤降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寒邪而致病。
  “寒”分为内寒和外寒,寒邪会使机体处于凝滞状态。
  内寒是因体弱造成气机无力运动,多伴有虚证表现,如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睡眠差、食欲不佳等。
  外寒是由于外界寒气侵犯机体,使体内气机受阻,运行缓慢,比如日常生活中常吃冷饮、常吹空调、冲凉浴、吃各种不合时令的食物等,都是导致体寒的常见原因。
  一旦寒邪入体,会有两种发展趋势:
  对于体质虚弱的人来说,会逐渐发展为寒性体质,通常表现为手脚冰凉、格外怕冷等;
  对于体质健壮、阳气充足的人来说,其体内正气会与外寒进行强烈斗争,正气胜则寒不侵体。
  反之,则会导致身体不适甚至生病,比如常见的关节寒、脾胃寒、女子宫寒等。
  风助阵,春寒更猛
  与冬季的“干燥寒冷”相比,有一种“寒”很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春寒”。
  之所以要警惕初春之寒,主要是因为风为春季主气,而寒、湿、燥、暑、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故中医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
  也就是说,春寒在风邪助阵下,较之冬寒会来得更猛,很容易导致老年人血压明显升高,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
  春季防寒与冬季单纯的穿暖略有不同,而是强调一个“捂”字,即不要着急换装。
  一方面,老年人和孩子在春季不要着急摘掉帽子、手套,脱掉厚袜子,否则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
  另一方面,女士不要太早换上薄衣薄裙和单鞋。如果实在需要“凉爽”,可在中午或天气特别暖和时适当穿薄点儿,阴天及早晚时分则要尽量保暖。
  寒入身,6处遭殃
  寒邪侵入人体,停在体表,会导致伤寒、感冒、发烧等小病,可一旦进入体内脏腑经络,就会引发多种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以下6处,受寒会让你痛苦不堪。
  胃病者十有六七都是胃寒。为防止寒入肠胃,冬季和初春应尽量不喝冷饮,宜常喝温水。还可适当吃些温补的食物,如鸡肉、羊肉、栗子、山药等。
  也可在医生指导下加用温补肠胃的药物,如干姜、黄芪、当归等。中脘穴(肚脐直向上4寸处)有调理消化系统、行气活血的功效,每天用电热宝放在中脘穴暖半小时,可改善脾胃虚寒所致的消化性溃疡、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脾最怕贪饮寒凉或由于保暖不当导致的脾寒,寒湿困脾则损伤脾阳,表现为腹胀、胃口差、嘴里没味、身体沉重、容易疲劳等,女性还会出现白带增多的症状。
  日常生活中,要少食寒凉,适量多吃胡萝卜、芡实、板栗、红薯、香菇等有助健脾的食物。
  另外,按摩三阴交穴(足内踝尖直向上四横指处),以局部发酸感为度,有助于健脾除湿。
  子宫堪称女性体内最怕冷的器官,很容易成为寒邪的首选攻击目标,引发月经异常、下腹疼痛、痛经等不适。若生活中再不注意局部保暖,更是雪上加霜,严重者可导致排卵异常、受孕困难,甚至不孕不育等。
  治疗宫寒关键在于暖宫。
  首先,按涌泉。经常按摩涌泉穴(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可固护阳气、预防宫寒。
  其次,用刮痧板刮拭腰骶部、腹部及小腹至发红发热,也是治疗宫寒的好办法,每3天做一次。
  平时要少吃冷饮等寒凉之物,建议多吃黑芝麻、核桃、枣、花生、红糖、阿胶等益气暖宫、暖身补血的食物。
  4关节寒
  冬季和初春,尤其是遇到雨雪天气,很多老年人会出现“老寒腿”加重的情况,腰和腿像被冰包裹着一样,酸麻冷痛,活动不便,影响生活。寒冷易致气血阻滞不通、筋脉拘挛抽搐、关节屈伸不利。
  因此冬季和冬春之交一定要注意膝关节的保暖,平时如果感觉疼痛,也可蘸醋或酒搓擦疼痛部位,或用当归、川芎、红花、生甘草、羌活、花椒等药材加适量水(比例为1:10)煮开后将药液倒入盆中,每晚睡前用此药液(40摄氏度左右)泡腿半小时,可起到活血化瘀、驱寒止痛的作用。
  肺经鼻窍与外界相通,故最易受伤。外寒袭肺会导致咳嗽、咳痰等,所以养肺重点在于预防感冒、防止寒凉之邪伤肺。冬季外出时穿个马甲,护住前胸后背,春季常用生姜、大枣泡水喝可驱肺寒,兼润肺。
  此外,每天坚持半小时中等强度运动,可促进胸中浊气排出,使周身气血通畅,增强御寒能力。
  同时,保持良好心态也是养肺的一剂良方。心情愉悦,人体气机通畅,反之,长期压抑沮丧会致气机凝滞,影响肺气宣发。
  6肾阳虚
  肾主藏精,乃人体先天之本。如果肾脏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就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腹痛、腹泻,严重者甚至常年四肢冰凉。
  治疗上应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可以服用由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生姜、大枣等中药配制而成的四神丸,若形寒肢冷等肾阳虚症状较明显,还可酌情增加附子、炮姜,以增强温肾之力。
  日常生活中,最好经常按摩命门(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肚脐相对的位置)、肾俞(命门穴左右旁开各两横指处)、关元(脐下四横指处)、气海(脐下两横指处)等穴位,可疏通经脉、驱散肾脏的寒气。
  此外,寒从脚升,肾阳虚的人一定要注意腰腹部和下肢的保暖。
  除了以上各个器官的独特散寒之法,再教给大家一个随手就可以实现的驱寒良方―――敲胆经。
  具体做法是:
  站立,收紧腿部肌肉,整条腿的外侧中线凹陷处即为胆经循行之处,用双手敲打至有轻度痛感即可。
  其次,寒冷的时候可用双手交替按摩上肢外侧,来回摩擦30次,直至皮肤微热为止。
  另外,双手食指中指微分开,手指间夹耳根上下来回擦20次,然后双手并合轻擦脸部,也可以让身体快速暖起来。▲(生命时报记者 单祺雯)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
  商务合作:010- 内容合作:010-
  2016再次迭代,火速下载↓↓↓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生命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环球时报社主办,全国发行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早晨跑步注意事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