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孩子初中家长怎样培养考取大学,家长付出心血,孩子初中家长怎样培养考上大学

您所在的位置:
孩子进入大学后 家长扮演什么角色?
19:28:42 &作者: &
来源:中学教育网&
  前几天,正在南京出差的金舒平接到妻子的一个电话:“快回来吧,儿子的学校9月20日要开家长会,我们一起去。”同事好奇地询问:“您的儿子今年不是刚考上大学吗,怎么还开家长会?”金舒...
  前几天,正在南京出差的金舒平接到妻子的一个电话:“快回来吧,儿子的学校9月20日要开家长会,我们一起去。”同事好奇地询问:“您的儿子今年不是刚考上大学吗,怎么还开家长会?”金舒平也是一头雾水,新鲜,没听说大学还开家长会的。
  9月20日,金舒平夫妇带着学校的请柬,准时来到了儿子所在的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会议室,已经有100多位学生家长坐在了那里。原以为学院只是向家长介绍一下学校概况、专业发展前景、就业去向等情况,没想到,家长会的主题却是: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家长应该扮演一种什么角色。同时,一本新近出版的、由学院党委书记祝利克、副书记狄涛主编,凝聚着全院辅导员心血的《没有上锁的保险箱——写给大学生家长》送到了家长手中。
  令人瞠目的数字
  会上介绍的情况,绝大多数家长以前并不知情。
  这是一组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数字: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达到30%。最近,某高校对27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其中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态烦躁或比较烦躁;7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状态是得过且过。
  在北京某大学,每届总有5%以上的学生出现因心理障碍和压力过大而引起的打架、旷课、作弊、赌博、偷窃、生活错误、政治错误,2%至3%的学生退学或被开除学籍,15%至20%的学生拿不到学位证书。
  这些数字让家长们吓了一跳。能够考取大学的学生,都是同龄人中的的佼佼者,已经习惯了孩子出众和优秀的家长们,想都没想过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
  5%为什么?
  “再努把力,冲一下,进了大学,一切都会好的。”这样的话,对于每个高三学生来说都不陌生。进了大学,真的一切都会好吗?那前文提到的5%违纪又是怎么回事?
  祝利克书记告诉记者,他们在对几十名退学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以为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丧失了继续勤奋学习的意志,结果成绩一落千丈,只好黯然离开学校。
  他说,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阶段,这种变化虽然不等于大学培养目标的降低,但学生规模的扩大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学院原来一个辅导员管理100名学生,现在却要管理300名学生,所以一所好的大学更多地是建立在学生较高的自制力基础之上的。
  他同时指出,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完全“他制”的环境下走过中学阶段的。大学强调学生的自学,而中学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所以会出现一些高考成绩相当优秀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频频亮起红灯;大学要求学生在生活上能够自理,而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把考取大学作为生活的全部,基本的生活常识和人际关系经验几乎是一片空白。从中学到大学,意味着从家庭向社会的一个跨越,跨越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系统的震荡,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大学校园里败下阵来。
  家长仍要负起责任
  采访中,一位姓梁的家长对记者说:“我们当家长的辛辛苦苦伺候孩子参加完高考,又紧紧张张走进高考咨询现场,在焦急等待中盼来了录取通知书,十几年的含辛茹苦总算有个交待,剩下的路就靠孩子自己走了。”这位家长的想法很有代表性。
  是不是上了大学,家长真的就不需要再“管”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狄涛说,许多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孩子到了18岁,就让他们自己到社会磨炼去吧,家长应该放手了。
  狄涛说,虽然我国早就开始了素质教育的探索,但到今天也难以真正改变中学教育以高考为导向的本质。夜以继日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们在人格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失去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些人的人格发生了偏离和扭曲,这可能是目前大学教育中淘汰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孩子上大学前,做家长的已经忽略了很多,在大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先帮助他们学会处世生存技能,然后再让他们去社会闯荡呢?所以我们尝试在大学教育中引入家长的作用,构建一种学校、学生与家长良性互动的关系。我们希望家长们能够扶孩子上马,再送一程。
  有一位姓于的家长对记者说:“我只有初中文化,别说大学了,孩子上高中的时候我都辅导不了,真不知怎么管。”
  对于这种观点,狄涛认为,家长们无论文化高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关注,走出以前那种“不管”的误区,和学校保持畅通联系;其次要转变角色,成为一个倾听者;最后一点是巧妙地提醒孩子,为孩子当好参谋,但不要做决策者。
  为了帮助家长更清楚自己能够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学院还特别编写了《没有上锁的保险箱——写给大学生家长》一书送给家长,希望更多的家长看到后,与学校互相配合,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中碰到任何问题都能从家长那里寻得帮助。使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时光,顺利地走向社会。
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海口“最牛家长”5个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图)
[摘要]72岁的吴万寿和62岁的老伴今年陪家里第六个,也是最小的女儿高考,而他前5个孩子分别考上中央美院、天津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  “最牛家长” 5个孩子考上重点大学  7日上午,海口市旅游职业学校外陪考的家长中,来自秀英区永兴镇考生家长72岁的吴万寿和62岁的老伴显得与众不同。吴万寿今天陪家里第六个,也是最小的女儿高考,而他前5个孩子分别考上中央美院、天津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得知吴万寿老两口已将5个孩子送进高等学府的事迹后,围观家长纷纷惊叹其为“最牛家长”。  (文/图记者党朝峰)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irenew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孩子上大学家长陪读:中年夫妻掀分居新高潮_凤凰时尚
孩子上大学家长陪读:中年夫妻掀分居新高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导语:之前没有哪一代父母像60后、70后这般如此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也没有哪一代的父母像他们那样在孩子身上投入那么多心血。当孩子考上大学突然&离巢&,刚刚人到中年的夫妻一下子
导语:&之前没有哪一代父母像60后、70后这般如此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也没有哪一代的父母像他们那样在孩子身上投入那么多心血。当孩子考上大学突然&离巢&,刚刚人到中年的夫妻一下子进入了&空巢期&,因为思念,因为放心不下,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选择分居,由一方到孩子所在的城市陪读。然而,父母这样密不透风的爱,孩子领情吗?
陪读成了许多中年夫妻的选择(图片来源:CFP) 李先生前些日子才从郑州回到北京的家,结束了一个多月的送女儿上大学+陪读的生活。作为一名&新晋&大学生的老爸,高大健硕的李先生回京以后出现了如下症状:敏感脆弱,看到大街上走过的父女就闪泪花;时常发呆,无论居家还是会友总是心不在焉;手机寸步不离,总盼着接到女儿的电话,但是电话真的来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吃得怎样、睡得好不好&问了一遍又一遍&&而已经展翅高飞的孩子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并不领情,甚至有些厌烦。& & 北京女孩闻冉今年考进了本市一所大学,学校和家都在海淀区,相隔不远。但是,从9月开学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了,闻冉没回过一次家。&我爸妈一星期几乎能来三四次,烦!躲都没地方躲!& 在经历了备战高考的紧张、填报志愿的纠结、功成一役的兴奋、入学报到的忙乱后,大一新生和他们的家庭已经进入了平静期,但在这平静背后,一些家庭教育中的深层问题和矛盾渐渐浮现。 一场&亲情拉锯战&正在60、70后父母与95后孩子之间展开:小时候,孩子黏着父母,而父母渴望自由;长大了,父母黏着孩子,而孩子却急着独立。很多刚刚把孩子送进大学的父母,都自称是&空巢老人&,尽管他们只有四五十岁。人们常用&断奶&来比喻孩子的独立,但当孩子真的长大了、要独立了,一些家长反倒无法适应,甚至感到痛苦失落。 为了孩子付出一切,孩子上大学夫妻分居 李先生说,自己的&空巢&症状比妻子来得要晚一些。 夫妇二人都是大学毕业,妻子杨女士读的还是师范院校,二人对女儿思锐的教育格外重视,但凡是女儿的事情,哪怕再小也要当成头等大事。思锐高三这一年,从心理到生理,杨女士对女儿的照顾是无微不至,一心想让女儿考上一所好大学,之后的人生路能走得更顺利。 当得知女儿已被外地一所高校录取后,之前所有心思都在女儿成绩上的杨女士,忽然间意识到女儿要离开自己了。杨女士疯了一样地托关系找人,希望能由北京的高校录取女儿,哪怕学校档次低点都没关系。 当然,这些努力都是徒劳的。 放心不下女儿的夫妇二人,决定先让工作比较自由的丈夫去陪读一段时间,即便这样,女儿离家那天,杨女士一天都没有吃饭,&我觉得我的人生仿佛昨天还在青春期,怎么一下子就来到了空巢期,心里完全空了&。 就在杨女士为女儿的飞走而悲伤时,胡女士也熬完了她的&母役&。 胡女士是上世纪90年代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她带着儿子看望了自己的研究生导师。这是胡女士毕业20年后第一次拜访老师。&这20年我在工作上没有什么成就,不过好在把儿子培养出来了。&胡女士对导师说。 按理说,那个时代的硕士生还是比较稀有的,只要肯努力,都能成为单位的骨干和业内佼佼者。就在胡女士入职第二年,儿子出生了,胡女士的重心逐渐从事业转向家庭。儿子上学后,胡女士更加投入,每天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别人学了什么&&儿子还需要学什么&&什么时间学&&&胡女士的时间表也要根据儿子的时间表安排。别说看望老师了,就连自己的工作也经常被耽误。 &这些年陪儿子是我的主业,工作是副业,其他,就根本没有其他了。&胡女士说。 可能有人觉得胡女士、杨女士这样的父母并不多见,但不能否认,在很多父母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她们的影子。 胡女士、杨女士是60后70后的代表,他们的教育观以及做父母的方式与自己的父辈完全不同。这代人成长于中国社会的动荡时期,再加上兄弟姐妹众多,&散养&是他们主流的成长状态。而当他们为人父母后,恰逢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走向开放、现代和多元,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变化极大。 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正是中国社会教育思潮最为丰富的20年。不仅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大量来自西方、被认为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涌入中国。有学者进行文献研究时发现,1993年之前的教育类辞典中还没有收录&教育理念&这一词条,之后各种教育理念不仅出现在辞书中,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热议的话题。 之前没有哪一代父母像60后、70后这般如此关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也没有哪一代的父母像他们那样在孩子身上投入那么多心血。 投入的多,想要的回报也多。 不过,这一代父母需要的回报并不是物质上的,他们更期待孩子情感上的回报。 &这个暑假我爸爸突然很伤感地对我说,&多希望你能至少在我身边陪我到50岁呀!&&中国海洋大学女生袁一梦说。在袁一梦心目中,爸爸并不是情感细腻的人,&上大学之前我甚至觉得他巴不得我快点儿离开家&。 因为无法适应孩子离家后的生活,一些父母就开启&黏人&模式:每天都要打电话、发微信,隔三差五就去学校探望,还有极端如李先生者,干脆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还有的父母因为无法忍受孩子离家后的寂寞,干脆决定再生一个孩子。
[责任编辑:张鸣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时尚官方微信
播放数:3753775
播放数:1770820
播放数:76807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上清华背后的付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