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委员名单的第一位中国委员是谁

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
王正廷(),字儒堂,早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辛亥革命后,王正廷先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副议长,北洋政府工商部次长、代总长、代理内阁总理等职。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长期担任外交部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驻美大使等。尽管社会活动频繁,公务繁重,但对现代体育运动的倡导与支持,几十年始终如一。不仅自己酷爱运动(尤长于网球、游泳、骑术),而且更重视现代体育事业在中国的推广。1911年王正廷留学回国后,当年国际奥委会菲律宾籍委员瓦加斯来华考察体育,以远东区国际扶轮社社长的身份与其相识,随后一起联络东亚各国,发起组织远东体育协会,决定每两年一次轮流在东亚各国城市举办远东运动会。后来远东运动会参加的国家扩大至印度、印尼和越南,被后人视为“亚运会”的前身。1912年7月,王正廷开始担任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首任中国籍总干事。此后利用职务之便,积极支持现代体育在中国开展工作。
青年王正廷
  1913年第1届远东运动会(原名“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马尼拉举行。在王正廷的直接组织下,中国运动员参赛并取得了总锦标第二的较好成绩,并在运动场上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当时的日本报纸报道说:“中国排球队和篮球队的运动精神表现很好,……这种志在参加的精神值得尊敬。”1915年第2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运动会,社会各界为之注目。但当时正忙于做皇帝梦的袁世凯及其政府无暇顾及,筹备运动会的重任落在会长王正廷身上。王正廷诉苦道:“说来惭愧,偌大一个上海,居然没有一个中国人自己所有的像样的运动场,我只好向外侨借用虹口靶子公园充数。”尽管如此,王正廷并没有退缩。他四处筹资,对运动会召开的各项事务都作了认真安排和布置。在王正廷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本届运动会如期举办。中国运动员取得锦标第一的好成绩,使国民为之振奋,更引起了全社会对体育事业的关注。
蒋介石、宋子文、吕超、王正廷、邹作华等国民党政要和外国使节的合影
  由于中国发起筹办和积极参与远东运动会,给国际奥委会留下良好印象。1915年,国际奥委会致电正在上海举办的远运会,承认远东体协,并邀请中国参加下届奥运会和奥委会会议。此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而未能实现。1920年,王正廷参与发起的远东运动会和远东体协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与国际奥委会发生关系的区域性国际体育组织。由于王正廷在推动中国体育事业上的重大作用,1922年经前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推荐,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二十届年会上,王正廷被推举为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后为终身委员),国际奥委会同时承认,“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为其成员组织,即中国的奥委会,并由王正廷担任主席兼会长。从此中国便与国际奥委会正式建立起关系。
中年王正廷
  成立于1922年4月的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是由基督教青年会发起成立的,其成员三分之一为外籍传教士及教师,并主持实际工作。在此背景下,王正廷、张伯苓等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领导人及时改弦更张,1924年8月在上海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简称全国体协),公推张伯苓为名誉会长,王正廷为主席董事。董事会15人全部为中国人。年全国体协先后召开第二、三次代表大会,王正廷均连选连任。此后除抗战期间王氏赴美担任驻美大使外,他一直是全国体协的主要领导人。
王正廷1922年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后为终身委员)
  全国体协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那种由外国人控制中国体育的局面成为历史,中国体育的现代化揭开新的一页。1924年全国体协成立后,先后加入了远东体育协会及多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全国体协为其成员组织。&&&&
1924年中国体育协进会部分董事合影(前排左起:冯少山、卢炜昌、沈嗣良。后排左起:陈时、张伯苓、王正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公然侵占我国东北,并扶植成立其傀儡政权——“满洲国”。为使“伪满”获致国际社会承认,日本企图从体育方面打开缺口,让“伪满”混进国际文化体育交流活动。王正廷领导全国体协进行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
  1932年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洛杉矶举行。心怀叵测的伪满洲国拟派两名东北运动员,以“满洲国”名义参赛。全国舆论大哗,强烈要求国民政府派运动员参赛。全国体协立即予以响应。王正廷不仅利用自己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身份,帮助刘长春迅速办妥参赛手续,而且指示全国体协为刘长春等做好参赛准备工作,并于7月8日为赴美参赛的刘长春在上海码头浮桥上举行授旗典礼。据刘氏回忆,当时王正廷亲自到码头为他们送行,王正廷右手执国旗及全国体协会旗,庄严地对刘说:“予今以至诚之心,代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授旗与君,愿君用其奋斗精神,发扬于洛杉矶市奥林匹克运动场中,使中华民国国旗飘舞于世界各国之前,是乃无上光荣也。”
王正廷(中)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会议
  1933年初,“满洲国体育协进会”又向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主席国菲律宾体育协进会提交“申请”,要求加入远东体协,并派运动员参加第十届远运会。王正廷立即主持召开全国体协常务董事会,决定致函菲国体协,坚决拒绝所谓“满洲国”加入远东会会员案,声明:如多数会员国赞成接受这个怪物,中国不惜退出该组织。随后,王正廷又不顾日本的威胁恐吓,多次代表中国体协,表明中国方面的严正立场。在1934年第10届远运会上,王正廷领导中国代表与日本代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日本的阴谋以失败告终,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与尊严。
  王正廷在其体育生涯中,还十分重视把现代体育引入学校教育。早在1916年回乡省亲时即出资创办宁波奉化务本小学,“实施最新教育法”。所谓最新教育法之一,就是开设体育操练一课,这在当时的小学教育中实为罕见。1921年王正廷担任中国大学校长后,由于他对体育教育的倡导,使该校体育活动迅速开展起来,还培养出许多体育人才。为此该校不仅以体育闻名当时教育界,还于1931年组织篮球队去欧洲参加比赛。
从1932年起,王正廷还应邀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体育委员会委员,仍致力于学校体育的推广工作。正如台湾学者张腾蛟先生所言:“为我国体育事业献身献力的人士实在不少,可是要论态度之积极,参与之热心以及成就之辉煌,恐怕要数正廷先生为第一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国际奥委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是谁?
时间: 23:12:11编辑:历史人物小组分享到:
国际奥委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是谁 1922年王正廷被选为国际奥委会终身委员,成为中国第一位和远东第二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曾任第8届远东运动会
  国际奥委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是谁  1922年王正廷被选为国际奥委会终身委员,成为中国第一位和远东第二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曾任第8届远东运动会会长兼总裁判,1936年和1948年作为中华民国体育代表团总领队率团参加第10届、第14届奥运会。  王正廷(1882年~1961年),原名正庭,字儒堂,号子白,浙江奉化人。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官,长期在南方政府中任职,推行革命外交,以和当时杰出的外交家顾维钧的冲突而知名,918事变的时候作为外长遭学生痛打而辞职。他热心于体育事业,并致力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开展,是近代中国着名的体育领导人之一,因其对中国体育事业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
相关信息相关看点国际奥委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是谁?来自:
日分享至 :
下一篇:上一篇:其它类似问题相关文章相关帖子--国际奥委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是谁?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奥林匹克运动员是谁?
第一个获得奥林匹克银质勋章的运动员 ——陈镜开 陈镜开是新中国体育开拓者,上世纪50年代著名举重运动员.在1956年到1964年的10年里,陈镜开10次打破世界记录.他是中国第一个打破体育运动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同时他毕生从事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推广,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 中国奥运史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并取得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894年筹备第一届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便向中国发出了邀请.当时的清王朝因对奥运会不了解,没有答复.1904年许多中国报刊曾报导过第三届奥运会消息.1906年,中国的一家杂志介绍了奥林匹克历史.日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天津学界运动会发奖仪式上,以奥林匹克为题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他指出:虽然许多欧洲国家获奖机会甚微,但仍然派出选手参加奥运会.他建议中国组队参加奥运会.1908年伦敦奥运会后,天津的一家报纸再次介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还提出了要争取这个盛会,举办了奥林匹克专题演讲会.日~22日,在“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和“争取早日在中国举办奥运会”口号的鼓舞下,在南京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1913年开始举办的远东运动会(最初名为“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亚洲的先驱,中国是发起者之一.在远东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表现了良好的体育道德.1915年国际奥委会致电远东运动会组委会,承认了远东体协,并邀请中国参加下届奥运会和奥委会会议.1922年,我国的王正延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后.中国陆续加入了田径、游泳、体操、网球、举重、拳击、足球、篮球等8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在第8届奥运会上,我国3名网球手参加了表演赛.1928年第9届奥运会上,我国派观察员宋如海参加.并进行了考察工作.1931年,当时的中华全国体育协参加奥运会的历史由此开始. 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我国本不想派选手参加,仅由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沈嗣良前往观礼.而日本帝国主义扶持的伪满,为了骗取世界各国的承认.竟然电告国际奥委会:拟派刘长春、于希谓作为“满州国”选手参加奥运会.于是,全国一片哗然,刘长春也予以拒绝.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民党政府决定,刘长春、于希谓不运动员,宋君复为教练员,沈嗣良为领队,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在开幕式上,刘长春为领队,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在开幕式上,刘长春执旗前导,沈嗣良、宋君复以及中国留学生和美籍华人刘雪松、申国权、托平等6人组成了中国代表团.于希渭因日方阻挠破坏、未能成行.刘长春在100米、200米预赛中位于小组长第五、六名,未能取得决赛权,但他以我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选手而留名于中国奥运史. 在第10届奥运会闭幕后,由国际奥委会奥地利委员史密特、瑞士委员马素理、李密3人组成的考察小组受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耶-拉图尔的委托来华访问.考察组首先到达北京(时称北平)、后启程去上海.在上海考察组遗责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暴行.最早来中国访问的国际奥委会是日本人嘉纳治五朗,他是日本柔道的创始人,1909年被选为国际奥委会日本委员.1915年他率日本队来上海参加第2届远东运动会,1921年他又代表国际奥委会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5届远东运动会.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派出了140人组成的代表团.其中运动员69人,参加篮球、足球、游泳、田径、举重、拳击、自行车等7个项目的比赛.另外,还有11人的武术表演队和34人组成的体育考察团.其中篮球比赛胜过法国队,撑杆跳选手符宝卢取得复赛权.中国武术队的多次表演轰动了欧洲.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体育家袁敦礼、董宋义等人提出请求第15届奥运会(1952年)在中国举行,引起了国人的兴奋. 1948年,第14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我国派出了33名男运动员参加了篮球、足球、田径、游泳和自行车等5个项目的比赛,但没有一人进入决赛.奥运会结束后,代表团在当地华侨总会的帮助下,解决了路费,运动员才得以返回祖国. 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举行.中国接到正式邀请较晚,只派出了40人的代表团,可当代表团到达赫尔辛基时,比赛已接近尾声.只有吴传玉参加了百米仰泳比赛. 1956年到1979年间,中国奥委会派代表参加奥运会,中国台北选手杨传广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夺取十项全能比赛的银牌.他是第一位获得奥运会奖牌的中国运动员.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台北女子选手纪政获80米栏铜牌,她是第一位获得奥运会奖牌的中国女子运动员. 日,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奥委会的合法权利,并决定台湾以中国台北奥委会的名义参加.中国又回到了奥林匹克大家庭中.1980年2月,首次参加了第13届冬季奥运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近代体育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