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汽水天气冷不冷

Arctic Ocean (英语)
海域面积:
南北跨度:
东西跨度:
海岸线长度:
平均水深:
最大水深:
5527 m (格陵兰海东北)
年平均降水量:
海区平均气温:
-20~-40 ℃
典型盐度:
3.48% (34.8 psu)
周边国家:
加拿大 挪威 格陵兰等
主要水体:
巴伦支海 波弗特海 格陵兰海
主要岛屿:
北地群岛 格陵兰岛 斯瓦尔巴群岛
主要资源:
石油 天然气 磷酸盐 藻类
简介/北冰洋
北冰洋北冰洋,一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正对着大熊星座的,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把欧、亚、美大陆环抱的这个洋,正式命名为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浅和最冷的,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被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是世界大洋中最小的一个,面积仅为1500万平方公里,不到太平洋的十分之一。它的深度为1097米,最深为5499米。古希腊曾把它叫做“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845年英国伦敦地理学会命名,经汉文翻译为北冰洋。洋名Arctic源于希腊语,意指正对着大熊星座的海洋。)日,北冰洋海冰面积达观测史以来最小。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北极地方或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冰洋中许多岛屿。北冰洋周围的国家和地区有、、、(丹)、和。北极地区有几十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因纽特人分布最广。
北冰洋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周围地区,是一片辽阔的水域。位于北极圈内的北冰洋,整个面积为131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四大洋中最小的一个,只有太平洋面积的1\14。因此,北冰洋又被称为北极海。北冰洋海水的总容积为1690万立方千米,平均深度为1296米,(利特克海沟)为5449米。北冰洋占北极地区面积的60%以上,其中2\3以上的海面全年覆盖着厚一米半到四米的巨大冰块。
由于洋流的运动,北冰洋表面的海冰总在不停地漂移、裂解与融化,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只接近于南极的1/10,大部分集中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性冰盖中,而北冰洋海冰、其他岛屿及周边陆地的永久性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冰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海冰。
海洋情况/北冰洋
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1/14。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4.1%,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浅的洋。
位置: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
范围: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在亚洲与北美洲之间有白令海峡通太平洋,在欧洲与北美洲之间以冰岛-法罗海槛和威维亚·汤姆逊海岭与大西洋分界,有丹麦海峡及北美洲东北部的史密斯海峡与大西洋相通。
深度:平均深度约1200米,南森海盆最深处达5449米,是北冰洋最深点。
地理分区: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北冰洋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北冰洋主体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北极海区;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
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北极地方或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冰洋中许多岛屿。北冰洋周围的国家和地区有俄罗斯、挪威、冰岛、格陵兰(丹)、加拿大和美国。北极地区有几十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因纽特人分布最广。
北磁极:1985年北的位置在西经102°54′,78°12′。
地理特征/北冰洋
北冰洋被陆地包围,近于半封闭。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和巴芬湾同大西洋连接,并以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北冰洋分为北极海区和北欧海区两部分。北冰洋主体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极群岛各海峡属北极海区;格陵兰海、挪威海、巴伦支海和白海属北欧海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称北极地方或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沿岸亚、欧、北美三洲大陆北部及北 北冰洋中许多岛屿。北冰洋地区大陆与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
北冰洋北冰洋陆棚发达,最宽达1200公里以上。中央横亘罗蒙诺索夫海岭,从亚洲新西伯利亚群岛横穿北极直抵北美洲格陵兰岛北岸,峰顶一般距水面米,个别峰顶距水面仅900多米,有剧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它把北极海区分成、马卡罗夫海盆(门捷列夫海岭将该海盆分隔为加拿大和马卡罗夫两个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米之间。北冰洋中部还有许多海丘和洼地。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有一带东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极海区与北欧海区的分界。北欧海区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海最深,达5500多米。& 面积1478.8万平方千米,是太平洋的1/14,大西洋的1/7,印度洋的1/6,占世界面积的4.1%。北冰洋平均水深1225米,为太平洋的1/3;最大水深5527米,不及太平洋的1/2。其2/3以上的面积属于大陆的水下边缘,即在北冰洋的周围具有非常宽阔的。北冰洋十分曲折,形成了许多浅而宽的边缘海及海湾。海岸类型中有侵蚀海岸、峡湾式海岸、型海岸及泻湖式海岸。在大陆沿岸的边缘海有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以及楚科奇海。北美洲沿岸有波弗特海、格陵兰海。北冰洋岛屿众多,仅次于太平洋而居各大洋之第二位。岛屿总面积约为380万平方千米,均属大陆岛,多分布在大陆架上。流入北冰洋的主要河流有、、勒拿河及马更些河。在北冰洋周围之各边缘海,有数不清的,高度虽然比不上南的冰山,但外形奇异。冰山顺着海流向南漂去,有的从北极海域一直漂到北大西洋。由于漂流路线不固定,所以给航行在北大西洋上的船只带来很大的危害。北冰洋中众多,在四大洋中,其岛屿数量和面积仅次于太平洋。北冰洋的岛屿总面积为380万平方公里,绝大多数位于大陆架上,其成因同陆地相似,所以称为大陆岛。最大的岛屿是,面积为&217.5万平方公里,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岛上著名的冰盖称为“冰期的”,中央厚度达3400米,冰盖几乎覆盖全岛。最大的群岛是的北极群岛。
气候特征/北冰洋
北冰洋北冰洋气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凉。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20—40℃,暖季多在8℃以下;年降水量仅75—200毫米,格陵兰海可达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风。北欧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冰情较轻;暖季多海雾,有些月份每天有雾,甚至连续几昼夜。北极海区,从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温约为-1—1.7℃,在滨海地带水温全年变动很大,从-1.5—8℃;而北欧海区,水面温度全年在2—12℃之间。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处,有来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温水层,水温为0—1℃。
北冰洋洋流系统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和东格陵兰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兰岛南下的称东格陵兰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称拉布拉多寒流。
北冰洋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仅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达数百米。  
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六个月是无昼的黑夜(10-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出现,一般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度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无夜的白昼。由于气候严寒、冰层覆盖,对北冰洋调查的规模都较小,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陆续在冰上建立漂浮科学站,开展一些较为系统的考察。1937年苏联用冰上飞机在北极登陆并在北冰洋建立了北极1号漂浮科学站。4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从空中进行过20次极冰登陆,并建成8个海洋站和1个科学考察站。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除飞行活动外,还增加了许多连续观测的漂浮站,并用核动力潜艇考察了冰盖下面的情况。
形成起源/北冰洋
北冰洋的形成,它和北半球劳亚古陆的破裂和解体有着很大关系。洋底的扩张过程,起自于古生代晚期,而主要是在新生代实现的。它是以地球北极为中心,通过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的洋底扩张运动,而产生了北冰洋海盆。现在北冰洋底所发现的“北冰洋中脊”,即为产生冰洋底地壳的中心线。在本洋底还同时发现了与北冰洋中脊相平行的两条海岭枣罗蒙诺索夫海峡和门捷列夫海峡(即老大洋中脊),说明北冰洋的海底扩张运动,曾进行过不只一次。
2000万年前,北冰洋最多只算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湖水通过一条狭窄的通路流入大西洋。然后在1820万年前,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狭窄的通道渐渐变成较宽的海峡,大西洋的海水开始流进北极圈,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北冰洋。这是瑞典科学家分析了2004年从北冰洋海底采集的沉淀物后,得出的上述结论。
从1820万年前开始,连接北冰洋和大西洋的(夹在格陵兰岛与之间)开始变宽,“我们猜想(当时)淡水从北极水面流出,而较重的海水则从下面流入”,这些缺氧的海水导致了黑色沉淀物的形成。随着费尔姆海峡的扩张,海水开始从水面涌入北冰洋,它们吸收了氧气后才沉入水底,这样水底开始出现氧气和海洋生物,对应的沉淀物也变成了灰色。最后,北冰洋的淡水全换成了海水,在海底开始出现氧化铁、氧化锰以及海洋生物化石。瑞典科学家说,他们还无法确定北冰洋形成的准确时间,不过这一过程可能经历了约75万年。&
海沟与海盆/北冰洋
利特克海沟&深5449米&,位于斯匹茨卑尔根群岛以北。
弗拉马海沟&深5335米&,位于利特克海沟的东北。
南森海盆&深5449米
马卡罗夫海盆&深4123米&加拿大海盆&深3879米,位于门捷列夫海岭以东。
海底地形/北冰洋
北冰洋的洋流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海岸最曲折、岛屿众多的一个洋。总面积1,230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6%,体积1,700万立方公里,占海洋总体积的1.24%。北冰洋的水平轮廓近乎一半封闭性的地中海,海岸十分曲折破碎。岛屿的数量和面积仅次于太平洋居第二位,有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217.56万平方公里),加拿大的北极群岛(13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群岛。北冰洋是深度最浅、大陆架面积宽广的一个大洋,平均水深1,296米(一说1,117米),最大深度为5,449米(斯匹次卑尔据群岛北,低于北纬82°23′、东经19°31′的利特克海沟),水深不足200米的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35.8%;水深超过3,000米的面积仅占15%(其中4,000米以上的只占2.17%)。北冰洋海底地貌突出特点就是大陆架非常宽广,特别是亚欧大陆北部最宽,一般400~500公里,最宽处近1,700公里(水深50~150米),以北大陆架较窄,仅20~30公里。这些大陆架大部原为陆地的一部分,以后才下沉成浅海的。北冰洋海底地貌的另一特点是起伏不平,一系列海岭、海盆、和交错分布。北冰洋中部有一横贯的海底山岭——罗蒙诺索夫海岭,自新西伯利亚群岛经北极到埃尔斯米尔岛,全长1,800公里,宽60~200公里,高出洋底3,000米,岭脊距海面约1,000米左右。洋底山地坡度大、陡峭,有火山喷发,系构造断裂褶皱山,山脉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海岭把整个北冰洋分为两部分,面向北美洲为加拿大海盆,面向亚欧大陆的为南森海盆,两部分在海流、海水运动方向和水温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在加拿大海盆以西有一条门捷列夫海岭,长1,500公里,相对高度小,坡度平缓。在南森海盆外侧有一北冰洋中央海岭,又称、加克利海岭或奥托·斯密特海岭,由几条平行海岭组成,自拉普帖夫海经格陵兰岛北端到冰岛接大西洋海岭。总之,对北冰洋海底地貌的了解还很不够,但已知大部为冰覆盖的北冰洋不是陆地,不是群岛,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深海盆。
水文特性/北冰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终年获得的太阳辐射热很少;在其上空,由于冬季是一稳定的高压区,云量很少;再加上洋面广布着冰盖,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其成为世界最冷的大洋。气温终年很低,并多暴风雪。寒季(11月至4月)平均气温在-30°~-40℃之间,最低达-52℃;暖季(7~8月)平均气温不足6℃。平均年降水量仅75~200毫米,以降雪为主。故北冰洋水文的最大特点是:水温低,大部分海域海水在0℃以下,因而有大面积的常年不化的冰盖和浮冰。北冰洋
在寒冷季节,北冰洋一片雪白,冰盖面积以三月份为最大,可达1,140万平方公里,占北冰洋总面积的87%;在7-9月寒季,岸边冰雪大部融冰,周围“冰山”、浮冰到处漂浮,但北冰洋中心部分仍为冰盖所覆。九月份冰盖面积最小,约700万Km?,占北冰洋总面积53.4%,但不是连片的冰盖,而是由面积一至几十平方公里的大小冰块组成的冰丛,厚2.5米到4~5米,表面平坦或波状起伏,较坚固。北冰洋除冰盖外,还有由极地群岛上陆棚冰入海而形成的冰岛或冰山。冰岛流速慢、表面平、面积大(可达600~700Km?),厚度达30~35米;冰山分布在冰岛周围边缘,面积小。
北冰洋由于海底地形的关系,具有独特的环流系统,大致以罗蒙诺索夫海岭为界,以东为顺时针环流,以西为逆时针环流,在拉普帖夫海也有一小的逆时针环流。从海流的性质来看,以寒流为主,暖流仅在巴伦支海有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格陵兰岛西南端有西格陵兰暖流和白令海暖流,影响范围很小。流入北冰洋的水除北大西洋暖流外,还有亚、欧、北美三大洲的一些河流,这些水流使北冰洋水量增多,水面升高,并以洋流的形式向格陵兰海和白令海流出,形成东格陵兰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和千岛寒流,与大西洋和太平洋进行着水量平衡的交换。在流入水量中90.1%来自大西洋,太平洋仅占8.1%,在流出水量中,大西洋占98.27%,太平洋仅占1.35%。北冰洋由于气温低、蒸发弱,周围大陆上有大量河水流入,故海水盐度较小,平均盐度为30~32‰,是四大洋中盐度最低的大洋。西部北欧海区(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稍高,为34.5~35‰,滨海地区为33‰;东部北极海区较低,平均28~32‰,滨海地区海域最低,仅为25‰。
交通运输/北冰洋
北冰洋北冰洋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顶点,有联系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地理位置很重要。北冰洋沿岸有固定的航空线和航海线,主要有从摩尔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北冰洋航海线和从摩尔曼斯克直达斯瓦尔巴群岛、雷克雅未克和伦敦的航线。
自然环境/北冰洋
北冰洋海岸线&北冰洋地区大陆与岛屿的海岸线曲折,沿亚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较宽的大陆架。&
洋底地形&北冰洋陆棚发达,最宽达1&200千米以上。中央横亘罗蒙诺索夫海岭,从亚洲新西伯利亚群岛横穿北极直抵北美洲格陵兰岛北岸,峰顶一般距水面1&000-2&000米,个别峰顶距水面仅900多米,有剧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它把北极海区分成加拿大海盆、马卡罗夫海盆(门捷列夫海岭将该海盆分隔为加拿大和马卡罗夫两个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米之间。在北冰洋中部还有许多海丘和洼地。格陵兰岛和斯瓦尔巴群岛之间有一带东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极海区与北欧海区的分界。北欧海区东北部为大陆架,西南部为深水区,以格陵兰海最深,达5&527多米。&
气候&北冰洋气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冻。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20--4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仅75-200毫米,格陵兰海可达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风。海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冰情较轻;暖季多海雾,有些月份每天有雾,甚至连续几昼夜。北极海区,从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温约为-1--1.7℃,在滨海地带水温全年变动很大,从-1.5-8℃;而北欧海区,水面温度全年在2-12℃之间。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处,有来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间温水层,水温为0-1℃。
北冰洋是世界上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由于位于地球的最北部,每年都会有独特的极昼与极夜现象出现。每年10月到来年3月,冬半年为“长夜”;4月至9月,夏半年为“长昼”。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就是一年。每逢长夜来临,大自然只有美丽的月光和五彩缤纷的极光,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安慰。在那无边的冰原上,阵阵五颜六色的极光,像突然升起的节日烟火,一下照亮半边天;他时而如舞在半空的彩条,时而像挂在天际的花幕,时而如探照灯一样直射苍穹。但极光的美,无法掩饰北冰洋恶劣的气候。这儿千里冰封,终年雪飘,天气严寒,冰山林立,这里的海冰,约有300万年的历史。
冬季,80%的海面被冰封住,就是在夏季,也有一多半的海面,被冰霸占。但即使在这样寒气逼人的天地里,海藻依然生机盎然,海豹、海象时常出没于冰水之间;强悍的北极熊是捕鱼能手,狡猾的北极狐常尾随在后面,企图不劳而获分享剩骨残肉。成群的鱼、雪鱼,长的又肥又壮;善于用冰雪造屋的爱斯基摩人,过着豪迈的游猎生活。在北极地区土著人、因纽特人世世代生活和居住在这里,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他们过着一种没有文字、没有货币、却是自由自在、自给自足的生活。随着时代的推移,因纽特人已经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洋流&北冰洋洋流系统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北角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等组成。北冰洋洋流进入大西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兰岛南下的称东格陵兰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岛南下的称拉布拉多寒流。&
冰盖与冰川&北冰洋水文最大特点是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冰盖面积占总面积的2/3左右。其余海面上分布有自东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仅巴伦支海地区受北角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北冰洋大部分岛屿上遍布冰川和冰盖,北冰洋沿岸地区则多为永冻土带,永冻层厚达数百米。
极光&在北极点附近,每年近六个月是无昼的黑夜(10月&次年3月),这时高空有光彩夺目的极光出现,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北纬70°附近常见。其余半年是无夜的白昼。
海洋资源/北冰洋
北冰洋北冰洋虽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气候严寒,还有漫长的极夜,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但它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寸草不长,生物绝迹的不毛之地。当然比起其它几大洋来,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比较贫乏的。海岛上的植物主要是苔藓和地衣,南部的一些岛屿上有耐寒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动物以生活在海岛、浮冰和冰山上的白熊最著名,被誉为北极的象征,其它还有海象、海豹、雪兔、北极狐、驯鹿和鲸鱼等。
由于气温和水温很低,浮游生物少故鱼类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少,只有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因处在寒暖流交汇处,鱼类较多,盛产、,是世界著名渔场之一。夏季在西伯利亚沿岸一带鸟类很多,形成独特的“鸟市”。值得注意的是,北冰洋海域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是地球上一个还没有开发的资源宝库,特别是巴伦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和加拿大北部岛屿以及海峡等地,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估计石油储量超过100亿吨。斯匹次卑尔根的煤储量约80多亿吨,煤层厚、质量优、埋藏浅,苏联和挪威已联合进行开采,年产煤100多万吨;格陵兰的马莫里克山的铁矿,储量20多亿吨,系优质矿。此外,北冰洋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铬铁矿、铜、铅、锌、钼、钒、铀、钍、冰晶石等矿产资源,但大多尚未开采利用。
矿物&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沿岸地区及沿海岛屿有煤、铁、磷酸盐、泥炭和有色金属。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上的煤田,科拉半岛上的磷酸盐,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矿等。&
海洋生物&海洋生物相当丰富,以靠近陆地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则越少。邻近大西洋边缘地区有范围辽阔的渔区,遍布繁茂的藻类(、和)。海洋里有白熊、海象、海豹、鲸、鲱、鳕等。苔原中多皮毛贵重的、北极狐。此外还有驯鹿、极犬等。
面临危机/北冰洋
北冰洋海冰缩至观测史上最小据测算,日,北冰洋的海冰面积约为530.95万平方公里,为自有监测以来的最小面积。研究表明,目前北极地区的温度正大幅上升,温度升高速度为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受西伯利亚近海生成的低气压等因素影响,北冰洋海冰面积缩减到自1978年开始实施卫星观测以来的最小值。专家预测说,今后海冰面积还将进一步大幅度缩小,这一状况可能持续到9月中旬。图中显示的是位于波弗特海海岸的阿拉斯加州小镇巴罗,通常沿岸的冰会在冬天形成,然后在第二年的7月融化。这些卫星图片显示这个地区的冰块融化量正在不断加大。左边是2006年7月图,右边是2007年7月图。北冰洋正在变得越来越活跃,这个地区的海洋冰块正不断以惊人速度融化,这片平静的已经开始进行着一种超乎寻常的变化。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海洋活动异常导致这里的海冰融化速度加快。仅仅在2007年夏天的两周时间内,北冰洋的海冰平均每天的减少量就高达81081平方英里。美国的图片捕获了多年以来北极海冰不断融化和减少的确凿证据,其中也包括陆上冰山的融化。 北极海冰的衰退对北极以及全球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北极冰层对于保护地球非常重要。因为冰就像是地球的“空调”,它能够自然地为空气和水降温。同时它作为一面镜子,将太阳辐射反射到太空中去。一旦冰雪融化,深色的海水露出表面,就会吸收更多的阳光并开始升温,这将加剧全球变暖的趋势;一方面,如果北极的海冰融化,生活在这里北极熊和海豹等野生动物,以及在这里靠打猎和运输生活的人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另一方面,北极海冰的衰退将可能引发地区冲突。由于冰帽面积缩小为开发更多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新的航行通道以及商业机会,已经成为包括、、和部分北欧国家争夺主权的重地,北冰洋拥有地球上25%的未开发原油和天然气资源,获得这里的自然资源控制权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以下呈现的是北极一些热点地区海冰衰退的案例。
开发事例/北冰洋
北冰洋2007年8月&2日,俄罗斯北极考察团在北极点附近成功下潜两艘微型潜艇,并将一面钛金属国旗插在北极点下的海床上,以此来证明俄罗斯对该海域的主权拥有。
俄罗斯杜马副主席、北极考察团团长奇林加罗夫通过无线电设备通知考察船,他驾驶的“和平-1”潜艇在下潜到4261米时成功地抵达海床,他说“整个下潜过程非常平缓,我们周围是一片模糊的淡黄色的景色,我们没有在海床上发现有生命物质存在。”
俄潜艇下潜后,潜水员将一面1米高的钛金属国旗插在北极点下的海床上,并将一个载有信息的胶囊状容器放置在海床上,向后代证明俄罗斯探测和开发北极的能力。此外潜水员还在海床上采集了一些土壤样本和海底环境样本,并将海底环境摄制成录像带。
据悉,这些材料将被带回俄国内做进一步研究,俄科学家希望这些材料能够证明北极点下的海床和俄罗斯海洋架是连在一起的。对此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此次俄罗斯潜艇选择在北极点下潜不仅要展示俄罗斯开发和探测北极的能力,还要证明北极附近海域就是俄罗斯的领土范围。”
潜艇返回比下潜更困难
此次任务的最大挑战还是潜艇的返回过程,俄圣彼得堡一位北极考察专家说“潜艇所携带的氧气供应有限,如果在返回过程中潜艇被冰层卡住,或无法找到他们下潜的通道就会遇到危险。”据悉,潜艇将在海底停留大约1个小时,然后迅速返回。
俄科考队行踪受美间谍飞机密切监视
2日,俄罗斯潜水员成功在北极点下潜并在海底插上一面钛金属国旗后,美国海岸警卫队表示,6日美国将派遣一艘考察船前往北冰洋执行任务。
据悉,美国现有4艘极地科考船,此次将被派遣的是“Healy”号科考船,美国官员表示,北冰洋上出现了新的航道,科研机构也在这里发现了丰富的资源,因此“美国必须更加积极地探索北极,以保护我们在这里的利益。”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科考队的行踪受到一架美国间谍飞机的密切监视。
下潜全过程
1日,俄北极考察团抵达北极点后就开始为潜艇下潜做准备,工作人员连夜在北极点附近挖出一个长25米宽10米的下潜通道。
2日,俄罗斯潜艇并没有按照计划时间下潜,而是比原时间推迟了一个半小时左右。
2日中午12点08分(北京时间16点08分),俄考察团团长奇林加罗夫亲自挂帅,“和平-1”开始下潜。在“和平-1”潜艇下潜到300米深时,“和平-2”开始下潜。
下午4点08分,“和平-1”潜艇在下潜到4261米时触底。27分钟后,“和平-2”潜艇在下潜到4302米时触底&。
北冰洋拥有联系亚、欧、北美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线。随着北极圈海域冰川不断融化,新的海洋航道逐渐拓宽,也使得进行大规模能源开发成为可能。据统计,北极地区的石油储量超过1亿吨,未探明天然气储量占全球储量的1/3。北冰洋沿岸国家频频动作。丹麦公布了其北极战略,宣布将在2014年12月之前向联合国提交延伸大陆架200海里申请。23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再次前往北极地区进行视察,主要目的就是要向国际社会显示其维护主权的决心。
“北极熊”军演正在进行
由于20日加拿大一架民航包机在北极地区的雷索卢特湾坠毁,哈珀缩短了访问行程。他在行前表示,加北部地区“是国家身份的根本部分,是政府议程的基石”。加拿大政府将把重点放在那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开发上,如港口建设、导航设施以及海空难救援设施的配备等。加政府已决定投资1.5亿加元(1加元约合1.02美元)建设一条从内陆通往北冰洋海岸的道路。
与此同时,名为“北极熊”的军事演习正在加北极地区举行,共有1100人参与,为历次之最。加空军则不仅出动运输机、侦察机和CF-18大黄蜂战斗机,而且首次在北极地区亮出了无人机。加国防部长麦凯表示,“北极熊”行动有两大目的,一是展示加拿大政府对北极地区的主权,二是表现相关合作意愿。
爱德华王子岛大学政治学教授麦肯南表示,除了在汉斯岛与丹麦存在争端外,并没有其他国家与加拿大争夺该地区的主权。而汉斯岛与丹麦的争议,也是可以通过外交渠道得到解决的,因此在那里举行军演不过是做给国内看的政治秀。
在北极归属问题上,俄罗斯“下手”最早。2008年8月,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通过了俄2020年前关于北极的国家政策。俄安全会议成员聚首西伯利亚西部靠近北冰洋的涅涅茨自治区,就北极问题召开专门会议。
俄罗斯看重北极主要有两个考量。一是如总统梅德韦杰夫所指出的,北极是俄罗斯在21世纪关键的战略资源基地。二是随着北冰洋洋面的解冻,一条新的海上运输线路将随之形成。据预测,2012年通过这条航线的货运量可能会超过500万吨,今后若干年这一货运量还有望增长10倍。通过北方海上航线运输货物比通过苏伊士运河要节省2440海里路程和10天运输时间,每艘船平均可节省大约800吨燃料。
俄还计划在2015年前加强公路建设,使从圣彼得堡经彼得罗扎沃茨克、摩尔曼斯克、佩琴加直至与挪威交界处的公路符合国际标准,最终同欧洲的公路网连成一体。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俄罗斯“费奥多罗夫院士”号科考船已完成北极海底绘图,证实“西伯利亚大陆架与北极海底山脊相连”。俄罗斯有望在数月内向联合国递交报告,宣称北极有超过98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属俄罗斯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问题专家姜毅对本报记者表示,两年前,俄罗斯曾试图证明罗蒙诺索夫海岭是西伯利亚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但未获联合国批准,而这一次获联合国批准的可能性也很小。一方面,对俄罗斯提交的北极海底地北冰洋图的准确性尚存疑问;另一方面,尽管联合国尚未出台类似于《南极公约》的法律规定,但很多成员国已达成共识: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支持任何国家或利益集团对其进行划分和占有。
打出“海上航行自由”牌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两艘核动力潜艇“康涅狄格”号与“新罕布什尔”号在北冰洋完成了冰上演练,美国军方称此次演练的目的是提高海军在北极地区的行动和作战能力。
美国一直关注其北极利益,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中称美国是“在北极地区有着广泛和重要利益的北极国家”。美国军方声称,通过导弹防御和预警、战略威慑、海空部署等确保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而海上航行自由是优先考虑的问题。美国国防部称,当前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部署能够满足到2030年的防务需求。
在北极相关问题上,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既有战略合作,也有战略争夺。美国国防部称,美加两国国防部将“以互补方式”来确保在北极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加拿大坚称对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拥有主权,有关国家使用该航道时必须征求其同意;美国则认为这是一片潜在的开放水域,其军舰自动拥有通行权。
大北极不应有“小圈子”
最新一期俄罗斯《国际生活》杂志发表了一篇标题为《围绕北极的冷战》的文章。文章透露,北冰洋沿岸一些国家打算在尽可能小的圈子里瓜分北极,而不希望付诸大范围的讨论。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挪威、丹麦、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希望通过“内部协商,外部排他”来处理北极领土和权益问题,并进行北极治理。北极理事会第七届外长会议公布的《努克宣言》公开声称,只有承认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对北极的主权和管辖权,其他国家才能成为该理事会的观察员。
同时,有关国家就通过合作管理北极地区也取得一些进展。与会国家外长签署了北极理事会成立15年以来首个正式协议《北极搜救协定》,协定就各成员国承担的北极地区搜救区域和责任进行了规划。
美国国会研究人员撰写的一份关于“北极地区变化”的报告称,到21世纪30年代末,北极将出现无冰之夏,各国对于资源及航道等的争夺将更趋激烈。瑞典国防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认为,北极地区的未来将呈现一些国家各自宣誓主权,国际社会则努力实现多边合作的特征。[5]整个北极地区是一片浮洋覆盖的海洋——北冰洋(占总面积的60%),其周围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的永久冻土区。总面积为21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25。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除了北极熊和纽因特人,北极也许仅仅只是一幅冰天雪地的混沌画面。然而,随着北极冰川的快速消融,原本一度被人所遗忘的北极地区又开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更重要的是,北极冰盖的最终消融,将产生新航线,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航线海盗猖獗,安全系数低,而且拥塞现象严重,航运成本十分高;北极航线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与苏伊士运河相比,其通行船舶也不受吨位限制。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地球物理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科学D辑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 · / ·
文化地理:(撒哈拉以北非洲) · (撒哈拉以南非洲) 政治地理: ·
其&&&&他:·
政治地理: ·
其&&&&他:
自然地理:· 政治地理: · ( ·
文化地理: · ( · ) ·
热&&& 带: ·
副热带: ·
温&&& 带: · ·
寒&&& 带: · ( · )其&&& 他: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1次
参与编辑人数:25位
最近更新时间: 05:14:08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冰洋行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