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众筹悄然兴起,《慈善众筹法》来了,个人还能众筹医疗费吗

  奇葩诉求多 信息验真难 平台监管弱

  公益“众筹” 要有“监管”(关注网络诚信建设系列报道⑥)

  本报记者 吴 姗 钱一彬

  往期回顾:7月5日新媒体版《斩断网络诈骗黑色产业链》;7月12日新媒体版《撕开网络欺诈5张“假面具”》;7月19日新媒体版《为在线钱包加把“防盗锁”》;7月26日新媒体版《网络假证 严打追责》;8月9日新媒体版《让网上“剪刀手”无处可藏》

  今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第一批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全国992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1.1万余条募捐信息,为慈善组织开通的在线筹款功能筹款总额超9.8亿元,同比增长三成……近日,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晒”出在线公益成绩单。随着今年5月第二批平台对外公布,民政部指定的募捐信息平台扩充至20家。

  在线公益一片红火,但不容忽视的短板也让不少网友担心:众筹项目存猫腻,假求助真骗钱;审核机制现漏洞,潜规则暗操作;违规平台无资质,“山寨”募捐花招多。

  公益“众筹”,要有“监管”。

  在线公益越规范,才能走得更远更持久。网络募捐平台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在线众筹方式怎样更为妥当?如何更好保护“线上爱心”?记者展开调查。

  “苦情圈钱”频上演

  “巨额的医疗费用已经让我们家负债累累,真的撑不下去了……”不久前,轻松筹平台上一个题为“恳请大家救救4岁孩子的爸爸”的帖子,引发舆论关注。当事人在朋友圈传递出直面疾病的乐观态度令人动容,30万元目标金额迅速集齐。然而,当事人一家很快被质疑收入不菲,名下有公司和多处房产,与求助帖中的描述出入较大。反转的剧情,令网友大呼“受伤”。

  求助信息添油加醋甚至虚构,类似打着“苦情牌”圈钱的事件近年频频在慈善圈上演,屡屡突破道德下线,欺骗网友善意。

  今年6月,广东一名男子在某众筹平台发布求助信息,称妻子骑摩托车被撞成重伤,肇事者逃逸,两次抢救后仍未脱离生命危险,因家庭拮据望大家“支援”医疗费用。之后,他还以妻子病情加重需转院为由,将筹金提高到80万元。但据警方调查显示,当事人系摩托车失控摔倒,其家境与其描述也并不相符。

  除了“苦情牌”之外,筹救命钱的公益平台上屡屡出现显得儿戏甚至奇葩的众筹求助信息,买相机、买豪车、环游世界、还蚂蚁借呗、买游戏装备、筹毕业晚会经费……这些诉求虽然真实,但求助内容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陈颖健分析,目前存在一些个人在线求助现象。尽管有的平台已在显著位置向公众进行了风险防范提示,但从现实情况看,网友很难分辨求助信息真假,难以防止爱心被欺诈。

  专家提醒,不少人对“公益众筹”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其发布的众筹信息不属于扶贫、济困、扶老等公益活动范畴,滥用在线公益资源。

  “在线公益平台充分发挥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红利,突破传统募捐的时空限制,传播快、影响大、互动强、成本低,及时有效地为一批受助者排忧解难。”人民在线副总编辑刘鹏飞认为,随着移动支付应用普及,通过网络参与公益越发便利,合理地发挥在线平台技术优势,才能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需要,推动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验真环节”成痛点

  上个月,沈阳一名公交车事故伤者家属通过爱心筹平台发起医疗费用筹款,称“因交款问题做不成CT”。负责治疗的医院护士知悉后发朋友圈说明,医院为这次急救开通绿色通道,伤者医疗费由公交公司承担,无需交钱更无需筹钱。受到质疑后,筹款页面暂时关闭,经平台与发起人沟通,近20万元筹款原路退回。

  还有网友反映,公益众筹平台也有不少乱象:一些募捐信息发布平台发布项目时填写信息环节太过简单,客服人员还表示如若材料不足可另行提交,实在补不了的材料“加钱帮忙弄到”;重要公益日期间,一些在线公益平台还出现在捐款金额上“刷单”的异常账户……

  “在线公益平台需提高专业能力,既要从技术层面堵住相关风险漏洞,又要在管理层面细化制度条例,适当提高平台准入门槛。”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朱宇清认为,要综合提升平台运营能力、技术配置、网络安全等,保障每个程序都合法规范地运营。

  目前,一些在线公益平台已作出探索。淘宝公益网店严格按照慈善法要求制定审核和入驻标准,在民政部依法登记且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才能注册店铺,并安排专人负责机构入驻审核与定期排查;腾讯公益上线冷静器产品,引导用户在捐助前对项目的成立时间、执行效果、财务披露等先有直观了解,再确定是否捐赠。同时,建设项目透明窗口,要求发起机构定期发布财务明细及项目进展;蚂蚁金服公益运用区块链技术追踪筹款,建立起第三方公示体系区块链资金流公示,为公益机构进行数据统计、项目执行跟踪提供便利……

  “需要注意,平台缺乏对求助人财产情况的查验手段、疾病诊断信息仅靠上传图片难验真伪等客观情况,易被诈骗分子利用。”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提醒,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等应做好把关和区分,鉴别筛除以公益为名的商业筹款项目和诈骗诈捐项目。“在线公益事关公众利益,要加强对从项目发起到筹款去向的全流程监管。”

  严控“门槛”防风险

  在活动页面输入自己的生日,寻找到同一天生日的贫困学生,鼓励为其捐赠一元钱……去年底,一个名为“同一天出生的你”的助捐活动在朋友圈刷屏,新颖创意吸引网友热情参与。没过多久,网友发现多例同一个孩子照片对应不同姓名和生日的情况。同时有专家指出,项目发布信息的平台,既非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也非具备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的官方渠道,存在违规嫌疑。

  平台资质过关,是保证网友善意的重要屏障。按照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

  今年5月,民政部对外公布了第二批9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指定平台自此扩充至20家。平台的有序增加,将吸引更多优质社会公益力量。此外,在线捐赠方式日益多元,行走捐、阅读捐、购物捐、虚拟游戏捐等创新方式受到公众欢迎。

  陈颖健表示,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资质认定应坚持专业化标准,严格准入门槛,保持适度规模,既有助于防范以慈善为名的各类欺诈行为,又有助于保证慈善活动的公平和效率。

  刘鹏飞谈道,在加强对平台的形式审查和技术测评基础上,还应重视平台的用户覆盖量、公益资金规模效应、公益项目经验、专业资质人才、平台管理制度等指标,让资质过硬、能力过关的机构和企业承担更多公益责任。

  为进一步规范网络募捐,民政部去年公布了《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为平台规范建设列出“施工图”和“说明书”。日前出台的《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细化了对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尤其是网络募捐信息公开的要求,将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维护社会公众知情权,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腾讯公益负责人表示,互联网公益和募捐领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不仅需要公益机构和在线平台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加强自律规范,更需要参与其中的公众和媒体的共同监督,共建良性公益生态。

    之家讯  最近,一些公益许久未发布个人疾病救助项目了。自9月1日《慈善法》实施以来,慈善组织只能通过民政部指定的13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发布募捐项目。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及未入围互联网募捐的平台无权利募捐。

  随后,记者致电了大量的从事过公益众筹的平台,了解到小型平台基本不做慈善众筹了,一些发展相对成熟的未入围的平台,大多效仿“轻松筹”,转战朋友圈了。预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朋友圈会爆发式地出现“个人救助”项目。

  平台“无作为”,还是要收取2%的费用

  目前,“个人救助”项目只能通过众筹平台的后台发起项目,通过平台审核后,个人就可以把项目转发至朋友圈。但是平台纷纷表示:因为《慈善法》,个人救助类不能出现在平台上,并且平台不会给你做任何的推广,筹集的资金存放在平台,等到提现时,平台收取2%至3%的管理费用,这个具体管理费用要依平台而定。

  既然平台表示不能给个人救助项目做任何的推广,最终能筹到多少钱,完全靠的是求助者自己。那么问题来了,平台为什么还要收取与以前同样的管理费用?此外,有一家众筹平台收取“个人救助项目”的费用比网页端慈善组织发起的项目收取的费用高一倍。对此,该平台表示,因为不一样,所以收费模式不一样。但是,明显网页端的人工成本高于转发至朋友圈,这样的收费模式是否合理?

  个人要想在网页端发起个人救助项目,只能去寻求慈善组织帮助。这也让人头疼:很多求助者表示,慈善组织不好找,对此“无从下手”。且从最近慈善机构在平台发布的项目来看,基本上是一些大型的公益项目,个人救助甚少。为此,转发至朋友圈成了既方便又省心的渠道。在未来,这一渠道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甚至会成为唯一的个人救助众筹募捐渠道(除去社会救助)。是福还是祸?首先,失去平台的相助,我们在朋友圈的力量有多大?其次,众多平台转战朋友圈,过多求助,会不会让捐助者产生一种“腻歪”心理?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且这种转战“地下”的众筹,该如何监管,会不会成为另一个“重灾区”。

  个人救助应该何处安放。

  没入围的:小平台开始转型  大平台继续做

  从49家平台申请首批互联网募捐平台,到13家平台入围,砍掉了将近1/5家的数量。《慈善法》落地1个月了,这部与公益众筹息息相关的法律,对有公益的平台的影响立竿见影。小平台已经逐渐转型了,公益业务发展成熟的平台还放不下这块蛋糕。

  《慈善法》的实施这也就意味着一些没有入围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平台的必须转型。广州一家公益众筹平台,“爱心接力”版块几近“瘫痪”,转型做食品类众筹;陕西一家平台转型做产品众筹;深圳一家公益众筹平台已下线......这些小平台选择放弃公益业务,通病是自身业务没有做大做强,有一种放弃了也不可惜的意思。

  但对于一些此项业务发展成熟的平台来说,很难一下就“割舍”了。我们在北京一家做奖励众筹和公益众筹的平台发现,此前其落选了民政部评选的互联网指定募捐平台,但是到目前为止,其平台还有大量公益众筹的项目,且依然没有下线的意思。针对此问题,此平台的客服表示,自己是众筹平台,不是募捐平台,所有公益众筹项目是符合慈善法规定的。

  从公益众筹项目来看,基本上筹集的金额不大,但是同一时间上线的项目多,以项目量取胜,这也是很多平台放不下公益众筹这一业务板块的原因。其次,公益众筹项目可以为平台带来更多的流量。某业内人士认为:《慈善法》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惩戒制度,所以很多未入围首批互联网募捐平台的依然敢顶风作案。后续的实施细则还是要看地方的民政厅。

  值得注意的是,《慈善法》明确指定只有首批13家互联网信息募捐平台可以进行募捐。这一竿子打下去,其他平台终止了此项业务。没有此项业务,下一批互联网募捐平台的评选怎么会有申请者?这13家作为首批互联网募捐平台,是不是也是最后一批?

  照此推理,是没有后来者的。首先,平台数量少,会利于监管。且入围的平台BAT就占据了4家,国企、官方、协会等旗下占据4家,只有5家是属于其他电商或平台旗下的。这五家的来头还不小,包括新浪微公益、公益等等。这些大型的互联网募捐平台大多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在做慈善的同时也做了品牌。这些平台具备影响力和公信力,对于肃清互联网募捐行业是一大好事。

  未来,公益募捐的趋势更多的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其他平台断了此项业务,13家入选互联网募捐平台一劳永逸,就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局面。

  往后政策会不会有所宽松?

(原标题:网络众筹不能成为法外之地)

一年时间,一家网络众筹公司发起了2.3万多例医疗个人求助项目,筹款总额超过1.8亿元,379万多人次参与捐款。从5月20日起,网友“午后狂睡_Silent”在微博上连续发表《轻松筹?另类发家致富手段》系列文章,质疑在轻松筹网络平台上筹钱的病人往往夸大治疗费用,筹款的目标金额可以随意更改,病人在拿到善款后用途不明,且平台在每笔善款中抽取2%的手续费。部分在轻松筹上筹钱的病人实际是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卖惨骗捐”。

虽然轻松筹公司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了网友的部分质疑,但不能否认的是,通过轻松筹进行募捐的确存在求助人真实身份、病情、所需费用难以核实,善款用途难以查清等问题,尤其是不能排除部分人故意“卖惨骗捐”。互联网时代,求助人能够通过网络众筹平台快速募集善款,摆脱孤立无援处境固然是好事,但同时必须强化监管,避免众筹平台沦为骗捐温床。

无论通过网络抑或线下募捐,求助人或受益人都应秉持诚实信用的原则如实报告自己的困境及所需费用,并妥善使用善款。任何突破这一底线的行为都是对慈善事业的伤害,更有可能触犯法律。据报道,今年1月28日,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法院就90后女生杨彩兰在天津爆炸事故中利用微博骗捐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杨彩兰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8000元,没收作案工具白色手机一台。可以说,该案是对网络众筹平台及企图利用众筹平台“骗捐”者的最好警示。

但应认识到,与其事后打击不如事前防范,只有构建严密的监管体系,才能让网络众筹在法治轨道内运行。虽然通过网络众筹平台发布求助信息系个人求助行为,未必受即将实施的《慈善法》约束,但并不代表轻松筹不应该受到任何规制。

对比当前如火如荼的网络电商和网络约租车领域,网络众筹也不该脱离监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如果电商平台未尽到监管责任,则需要对消费者的损失承担先行赔付责任或与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如果网约车平台未尽到审核义务,也需要就司机的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慈善活动比电商及网约车对诚实信用的要求更高,欺诈行为对其伤害也更大。举轻以明重,网络众筹平台显然不是仅仅搭建一个向社会求助的通道,而自己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那么简单。在求助信息由其发布并传播,资金流向由其掌控,求助人信息由其审核的背景下,其无疑应尽到高度监管责任,否则就可能成为骗捐者的帮凶。

简而言之,网络众筹平台的监管义务理当比电商平台及网约车平台更高。具体来说,应要求众筹平台对求助人和求助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并与求助人签订珍惜善款,及时更新病情和治疗情况的协议,否则须返还善款并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众筹平台要么不得发布求助信息,要么须对捐赠人承担先行退赔责任。而且尽量与医疗、社保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精准核对求助人信息的真实准确程度。

为更好地发展慈善事业,网络众筹平台完全可以与传统慈善组织有机结合,互相补足各自短板。同时发挥网络众筹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筹款快的优势和传统慈善组织人力资源丰富,能够进行实地监管和后续监督的优势。长远来看,网络众筹平台理当成为受到监管的社会机构,与传统慈善组织共同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供图/视觉东方

本文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德雄_NT20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善众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