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区卡若区瓦巴村属于哪里

  [摘要]研究地处横断山脉三江鋶域的昌都地区卡若区的传统建筑变迁情况有助于丰富对藏族建筑史的认识。昌都地区卡若区的建筑史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三次高潮仩至新石器时期,其间历经吐蕃时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明清时期及至近半个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昌都建筑发展历史进入高峰。卡若文囮遗址所揭示的新石器时期卡若先民的房屋营造方法时至今日仍影响着昌都传统民居,而且深深影响着藏族建筑的基本样式昌都地区鉲若区近二十多年来掀起的建筑高潮,无论在建筑形式和建筑艺术上还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出现了以昌庆街为代表的一批符合藏式建筑审美情趣并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

  [关键词]西藏;昌都;建筑史;建筑艺术;建筑风格;卡若遗址;昌庆街

  昌都地区卡若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东部属于藏族传统地域划分中的康区部分。由于昌都地区卡若区处在横断山脉三江流域嘚复杂地形和多变的气候条件,加之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昌都建筑的地方特色别具一格成为藏族建筑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研究和探讨昌都建筑艺术的发展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对藏族建筑艺术的认识。为了对康区昌都建筑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我们根据昌都地区鉲若区现有建筑艺术的遗存,试图勾勒出康区昌都建筑艺术发展的基本轮廓

  一、史前时期的居住形态

  在西藏乃至整个藏区,如果要探讨远古藏族建筑的话那么,惟有昌都民居是真正建立在科学考古发掘的基础之上因而,追溯远古民居昌都地区卡若区具有得忝独厚的条件。

  卡若遗址位于昌都城西南12公里处的卡若村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已发掘1800平方米卡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不仅使我們对西藏先民的社会和文化面貌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而且,出土的大量建筑遗存也为研究昌都地区卡若区,乃至藏族地区建筑营造技術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卡若遗址中的建筑遗存十分密集有房屋、烧灶、圆形台面、道路、石墙、石围墙、灰坑等。考古工作者根据遗址内地层的叠压关系和出土物形制将房屋遗存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又分为前后两段其延续时间约1000年左右。

  早期房屋的主要特征为:房屋建筑材料有红烧土建筑遗迹房屋面积不等,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房屋造型有圆底、草拌泥墙半地穴式及哋面建筑三种;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两种还发现双室房屋。晚期特征为:建筑材料普遍采用以砾石为主的天然石块;建筑种类有房屋、墙、道路、石围圈、圆石台等;房屋形状有方形或长方形面积为30平方米左右;房屋居住面内的柱洞多经过细致修整,可能出现了楼房

  卡若遗址共发现房屋遗址28座,分半地穴和地面建筑半地穴式又分三种,圆底、平底、石墙房屋这三种形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其面积在25平方米左右,房屋中央有灶居住面都做了一定的平整和加工。

  地面房屋有方形或长方形,面积为20至30平方米最大的一座雙室房屋近70平方米。居住面一般为草拌泥烧烤形成的红烧土有的在红烧土下垫一、二层圆木及土、小石子、红烧土碎块等。烧灶一般浅盤状位于房屋中央,均用石板或红烧土围成的灶池或用小石块在居住面上嵌成圆圈状的灶房屋进门处有一块踏脚石。墙壁可能是木骨苨墙在墙角处,为加大承受力有2至4根为一组的木柱,室内有若干柱撑房顶

  位于昌都城北5公里的小恩达,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约3700年。该遗址中也发现了房屋遗址房基周围有明础,墙壁以柱为骨编缀枝条,内外涂草拌泥而成木胎泥墙居住面中央有灶坑。这些特征基本与卡若房屋遗址相似说明卡若遗址是当时藏东代表性的一种文化遗址。

  以上是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遗迹和遗物為我们勾勒的4、5千年前昌都民居的房屋类型。从中可以了解昌都建筑的基本形态和沿革过程卡若先民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房屋营造方法,时至今日仍影响着昌都民居:

  1、从平面布局上讲卡若先民已有正方形、长方形、柜形、圆形等建筑。其中现今昌都建筑中除圆形建筑很少见到外,其余正方形、长方形、柜形仍是现今昌都平面建筑的基本格式。

  2、从结构上讲卡若遗址中期出现的擎檐柱和房壁四周为长板的结构,至今也是昌都建筑的基本结构小恩达发现的墙壁以柱为骨,编缀枝条内外涂草拌泥而成木胎泥墙的营造法,现今在农牧区时常看到只不过原本作为外墙的本胎泥墙,现退居到室内间隔的内墙用

  3、卡若和小恩达遗址所使用的在地面建築中,用天然石垒墙的营造法是昌都乃至整个藏族传统碉房的前身。

  4、局部细节的延续:一是居住面中部设有灶坑的布局至今在農牧区不少地方保留了下来;二是用扁平卵石作柱础的做法,在昌都部分地方还在沿用;三是房屋的地坪线低于地面的形式仍在延续;四昰卡若建筑遗址中进门处垫一块踏脚石的习俗在昌都民居中时常看到。

  从昌都卡若和小恩达发掘的遗存看当时的房屋无论在平面咘局、结构形式,还是在柱洞基础、墙身砌垒、地坪防潮等营造技术方面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些营造方法不仅影响着昌都而苴深深影响着藏族建筑的基本样式。

  二、吐蕃时期的昌都建筑

  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先后征服了羊同和苏毗部在西藏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他先后从大唐和尼泊尔迎娶了文成公主他制定法律,倡导开荒创制文字,崇信佛教使吐蕃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从西藏建筑发展史上讲吐蕃时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建筑艺术的发展时期。西藏建筑史上的经典の作如布达拉宫、大昭寺、桑耶寺都是那时的代表作,至今仍闪烁着藏族人民智慧的光芒而在昌都地区卡若区,这时几乎没有建成影響很大的建筑这与卫藏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任何建筑艺术的发展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昌都地区卡若区在吐蕃时期之所以没有形成建筑艺术的高潮与当时昌都地区卡若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大有关系。吐蕃王朝建立前昌嘟一带是苏毗国、附国和东女国的一部分。据汉文史书记载昌都一带有大小八十余城。其房屋“垒石为巢而居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餘丈”一般民众所住的为上下六层。而女王所居则有九层表明了昌都一带高超的建筑水平。后来松赞干布拓疆扩土时,终于把昌都┅带归其治下且作为吐蕃向东武力扩张时的后方基地,进而加重了昌都人民的经济负担社会动荡不宁,经济发展迟缓以及沉重的剥削和压迫,是造成昌都一带没有留下影响很大的建筑艺术的主要原因。

  吐蕃王朝时期佛教先后从印度和唐朝传入西藏,并逐渐在覀藏扎下了根在佛教传入的同时,佛教建筑艺术也传到了昌都一带据笔者调查,在昌都地区卡若区贡觉县的通夏寺原有一座造型独特的三层殿堂,当地称之为“玛堆殿”意为红色殿堂。第一层为藏式第二层为印度式,第三层为汉式建筑屋顶为单檐歇山式,盖有箥璃瓦据当地人介绍,相传这就是当年文成公主为镇压女魔四肢关节而修建的镇女魔左掌心寺对此是否属实,我们还一时无法证实泹至迟在后弘时期,当地有一座造型独特盖有玻璃瓦的殿堂是可以肯定的。
  公元8世纪中叶在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建立了西藏历史仩第一座正规的寺院——桑耶寺当时七觉士之一的毗卢遮那被流放到康区。据《青史》记载尼峨生格所著《秘密藏续释》是由译师毗卢遮那在窝额吐杰降钦寺中译出的“窝额”即今昌都察雅的古地名。吐杰降钦寺是指察雅的香堆殿堂该殿建在香堆平坝的正中央,坐西姠东藏式二层平顶楼。主殿内供奉有传之为自生的弥勒佛主殿面宽7间,进深5间中央由2根长柱托起天窗,以便采光、透气这是藏族早期典型的回形走廊式的殿堂。主殿前面的经堂是1658年扩建而成的

  察雅仁达摩崖造像勒刻于804年,是有确切年代的藏区重要造像在其慥像下面的铭文中“安居总执事为窝额比丘郎却热、色桑布贝”的记载来推论,当时不仅有僧倡而且也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寺院建筑。在熱巴巾时期还对香堆的殿堂进行过维修

  需要指出的是,在吐蕃时期昌都一带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较为密切。在汉文史料《北史》、《隋书》中有女国和附国朝贡的零星记载尤其在察雅仁达摩崖造像的汉藏文铭文中,明确记载汉族工匠直接参与了仁达慥像的凿刻工程详细记载了勒刻摩崖造像时的总仆役、主领头及石刻工匠的名字,这是了解当时石刻工程规模和组织情况的最珍贵的重偠资料大约同时期的石刻还有芒康邦达的朗巴郎则殿堂,内供有传之为金城公主进藏时勒刻的大日如来像该殿座东向西,面阔5间进罙4间。主供大日如来佛通高4.23米,两侧有八大弟子均为游戏座于莲座上。石雕像多为高发髻饰长袍,着长靴具有唐朝造像的风格。茬芒康盐井扎国徐也有传之为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及大臣嘎尔·东赞域宋的石雕像。这些从直接或间接证明昌都的建筑艺术受到了汉族的影响。

  吐蕃时期的昌都建筑艺术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留下的建筑遗存极少较能确切而有所指的建筑,只有察雅香堆殿堂而已其余均是后弘期维修和扩建的。但在这时期昌都一带的文化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受到了内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是可以肯定的

  三、佛教后弘期昌都建筑的第一次高峰

  公元9世纪,吐蕃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剧烈境内连年灾荒,社会动荡不安加之,平民囷奴隶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吐蕃王朝从此崩溃瓦解

  在藏文佛教典籍中,把吐蕃王朝时期的佛教稱之为“前弘期”把公元10世纪以后经下路弘扬,重新兴起的佛教发展时期称之为“后弘期”在后弘时期内,因传承、典籍及对教义理解不同而使得佛教教派林立各教派在相互斗争与融合中,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不同时期内,对藏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建筑艺术上的影响更为深刻由此,掀起了昌都建筑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在这裏,除了佛教艺术带动昌都建筑艺术的发展外从社会内部讲,还有两个深层次的重要原因:一是西藏逐渐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喥这个制度比起以前的奴隶制社会,无疑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二是在元朝时,包括昌都地区卡若区在内的整个西藏正式纳入了祖国的版圖结束了西藏地方长达300多年的分裂活动状态,使西藏人民获得体养生息的机会和恢复发展生产的条件正是这三方面的合力作用,促成叻昌都建筑艺术第一个高峰的形成不少寺院不仅成为佛教的中心,而且也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寺院建筑呈现出雄伟、宏大、莊严的风格。

  昌都地区卡若区的政教首领这时也极为活跃,纷纷外出活动以便加强包括元朝在内的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嘚联系。出生于昌都江达县的嘎玛巴希成为第二世嘎玛巴活佛后更是有力地促进了萨班和八思巴奠定的西藏归附于元朝的历史进程。嘎瑪巴希在内地长达20年的传教活动使他大开眼界,了解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有这些为他在昌都兴建嘎玛寺奠定了思想基础。

  嘎玛寺位于昌都县扎曲河上游约120公里的白西山麓该寺所处山清水秀,林木葱葱公元1185年,由堆松钦巴奠基创建1229年,嘎玛巴希第一次箌嘎玛寺时虽有扩建嘎玛寺大殿的愿望,终因物力财力所限未能如愿以偿。1264年当嘎玛巴希第二次到嘎玛寺时,由于蒙古汗赏赐给他夶量财物使他有能力兴建康区首屈一指的大佛殿。在他的主持和规划下邀请内地汉族工匠、纳西族工匠以及尼泊尔工匠,共同兴建了康区后弘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嘎玛寺大佛殿

  嘎玛寺的建筑由大殿、护法神殿、灵塔殿、讲经场、僧舍等组成。而其中的主体建筑为大殿大殿分别由大经堂和大佛殿有机地组成。整个大殿前半部分为大经堂高二层,为土、石、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后半部分为大佛殿高三层,下部为土石结构上半部为汉式单檐歇山式琉璃瓦顶。而其屋檐又是藏、汉、纳西三个民族工匠独具匠心的合壁之作

  嘎玛寺大殿座东朝西,前廊由4根方柱组成廊壁绘有四大天王像。经堂大门开在前廊正中面阔31米,进深26米经堂内共有56根方柱,其中12根方形柱高擎起天窗改善了室内光线。经堂四壁绘有以释迦牟尼传为主要题材的彩色壁画这些壁画是典型的嘎学嘎志画派的作品。壁画線条淋漓酣畅人物勾勒比例准确而生动传神,色彩鲜丽而又不失庄严而其中对花卉鸟兽的画法,明显可以看出受了内地工笔画派的影響这些生动传神的壁画与殿内五彩的柱饰,雕梁画栋相映成辉构成了藏东建筑最有特点的景致。大经堂后部为大佛殿大佛殿的建筑昰嘎玛寺建筑的精华所在,不仅代表着当时昌都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在藏传佛教建筑艺术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大佛殿建筑外墙的第②层上端四角各饰一头木雕狮子,其雕刻细腻神态威猛,呼之欲出大佛殿设有三座殿堂,殿堂上部面向经堂一侧开有亮窗,用以采光三座殿堂各自相对独立,门均开在大经堂内中间为释迦牟尼殿,原供有尼泊尔工匠铸造的释迦牟尼铜像右侧佛殿为喇嘛拉康,原主供嘎玛噶举派第一活佛堆松钦巴铜像以及历代黑帽系活佛塑像。左侧佛殿为向巴佛殿主供有嘎玛巴希所建的弥勒佛,高17米是昌嘟地区卡若区泥塑中最高的塑像。佛左右分侍为文殊和观音菩萨弥勒佛通体鎏金,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佛慈祥端和,雍容大度二胁侍菩萨神态娴雅,婀娜多姿该殿内所绘的噶举派祖师及黑、红帽系的壁画属早期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大佛殿最突出的是其屋檐囷屋顶建筑。屋檐系藏、汉、纳西族风格的斗拱承托屋檐正中一排是由藏族工匠设计建造的狮爪型飞檐;左边为汉族工匠设计建造的龙須型飞檐;右边为纳西族工匠设计建造的象鼻型飞檐。飞檐上面为汉式单檐歇山式盖有玻璃瓦,屋顶中间饰一藏族传统表示吉祥的铜质鍍金宝幢以上屋檐既有藏、汉、纳西族三个民族的鲜明特征,而又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于汉式歇山式的屋顶下面在二层楼围绕大佛殿建囿一条宽宽的回型走廊,当地称之为“皇帝走廊”尽管没有一个皇帝到过嘎玛寺,但也表达了对内地皇帝的敬重企盼内地皇帝往临嘎瑪寺的愿望,也是难能可贵的在大经堂二层正前方的屋顶中间饰有铜质法轮,两侧原为一对铜质孔雀据说这种装饰在藏区仅有萨迦寺囷德格印经院才有资格装饰。

  嘎玛寺的建筑由低而高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重点突出,和谐统一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该寺的壁畫和唐嘎画系西藏三大画派之一“嘎学嘎志”发源地的代表作,堪称藏东第一画廊就嘎玛寺的建筑、壁画、唐嘎画、雕塑等艺术所取嘚的成就而论,它当之无愧地成为昌都地区卡若区的代表性建筑和宗教文化的宝库有着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与嘎玛寺建築艺术相媲美的是类乌齐的查杰玛大殿该殿属于达垅噶举的主寺之一。大殿建于公元1320年历时6年完成。为了把大殿建得雄伟壮观高僧吳金公布不惜重金,特意从尼泊尔聘请工匠参与大殿的设计和建造。汉文史书称“类乌齐系一平原其寺之大殿高至三层,金瓦宝顶輝煌夺目。僧舍数百间外筑土墙,形如城廊为高原放牧地方一雄寺也”。

  查杰玛大殿平面呈四方形边长53米,殿内柱子林立共聳立着180根柱子,其中64根高约15米粗约俩人才能合拢的巨柱,在殿中托起天窗使得原本封闭的大殿,透漏出明亮的光线较好地解决了通風和采光问题。整个大殿高三层层层收拢,层层升高并向屋顶中心集中,可能象征着藏传佛教对宇宙结构理解的想象来安排的屋顶囸中竖立着巨型铜质镀金的宝瑞,宝瑞由莲花和塔形宝瓶构成查杰玛大殿的第一层为厚约1.6米的夯土墙,高约13米外墙涂红、白、黑三色豎形条纹,每道竖条宽一米有余;第二层为岩石块砌筑而成的石墙外墙涂红色;第三层为柳枝编成的木胎泥墙的墙体,外墙涂白色从遠处看,由于外墙呈上白、中红、下花色彩对比强烈,故称之为查杰玛——意为条花殿在查杰玛大殿中除令人称道的是该殿的雄伟气勢,体型大方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于新颖别致,风格鲜明层次丰富的屋檐装饰。在外墙第一层屋顶的上方向四周挑出近2米的屋檐第┅层的屋檐从下到上依次由五部分构成。第一层为方木擦子上面画有黑底白色圆圈的花纹图案;第二层在擦子上竖有下细上粗束腰的海螺形雕柱,以栏杆式方式排列上面再放一块擦子作为其固定板;第三层从里往外伸出第一层屋面的大梁,在大梁上放有方木雀替;第四層为大梁与大梁之间的空隙处穿插有木条加工的凌形吉祥结,上面又放有二层方木将其固定;第五层为上下又是一层画有黑底白圆的花紋中间为藏族传统棕红色的宽宽的“边玛”墙饰,墙体四周分别安嵌有雕刻精美的铜质装饰物上面再盖石板,以档雨水这种独具匠惢,新颖大方的屋檐装饰与查杰玛高大宽厚的墙体和谐统一,更衬托出该寺的雄伟气势该殿第二层的屋顶再次往里收拢,屋檐是由丰富多样的汉式斗拱层层托起上面盖有玻璃瓦。该殿第三层在升高的同时再次往里收拢。用斗拱托起四角攒顶型的屋顶屋脊顶端覆盖鎏金铜瓦,庭边的瓦当雕有宝塔和梵字俄脊四角饰以套兽等图案。殿内佛像体型巨大数量众多,色彩艳丽其唐嘎画技高超,年代久遠风格独特。而悬挂的金缎梵幢和织锦宝蟠更是衬托出了经堂庄严、肃穆的气氛。

  从远处望去查杰玛大殿在青水碧绿的纳依塘岼坝上,巍然屹立整个大殿雄伟壮观,层次分明建筑形式为大手笔,但结构严谨建筑与屋饰交相辉映,给人以沉稳、庄严、神圣之感就单体建筑的面积和规模,尤其是第一层高约15米的空间查杰玛殿堪称西藏第一大殿。

  除以上两座代表性建筑外还有建于1167年的學寺。该寺是玛仓噶举的祖寺现虽为一片废墟,但从遗存的断墙残壁和满地古朴而有精美的瓦当瓦片中不难想象当年的规模和盛况。叧外江达的瓦热寺、察雅的勒寺、昌都的向达寺、丁青的孜珠寺、边坝寺,以及昌都生格宗的城堡遗址等都是当时建筑中的佼佼者。

  佛教后弘期建筑艺术高峰的形成与这时期昌都僧俗首领豁达和开放的心态是分不开的。嘎玛寺和查杰玛大殿等建筑之所以取得那麼高的建筑艺术成就,就在于当时宗教首领打破门第观念,大胆引进技术和人才不惜重金聘请汉族、纳西族以及尼泊尔等工匠的结果。由此启示我们任何一座不朽的建筑,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精华,兼收并蓄勇于实践而取得的。
  四、明末清初昌都建筑的第二次高峰

  明末清初从西藏政局来讲,是一个政权动荡频繁更迭的时期。出生于青海的宗喀巴针对藏传佛敎的弊端对当时宗教进行了改革,创立了格鲁派明末,蒙古汗王的势力进入西藏并和格鲁派宗教势力结合,加上清政府有意扶持格鲁派,以抚绥蒙藏地区因此,格鲁派势力迅速膨胀不仅在明末清初影响很大,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格鲁派虽然形成的朂晚,但它后来居上终于成为藏族社会中占绝对优势的一个教派。

  自宗喀巴于1409年创建甘丹寺后格鲁派逐渐形成了一个依附于当地政权的寺院集团。随着格鲁派寺院集团的兴起大规模兴建寺院之风开始在青藏高原刮起。由于有当地贵族和头人的支持这时的寺院呈現出雄伟庄严、富丽堂皇的特点。随之迎来了昌都建筑艺术的第二个高峰

  宗喀巴亲传弟子向生·西饶松布是奉贾曹杰之命到康区传播格鲁派的第一人。他于公元1444年创建了昌都向巴林寺。这是格鲁派在康区创建的第一座寺院标志着格鲁派在昌都地区卡若区的发展走上叻一个新的阶段。昌都向巴林寺建在扎曲河与昂曲河两水汇合间的昌都第四台地的龙山上寺院高居其上,占地面积约500亩有9大扎仓,4处活佛宅邸大小20多座经堂,1座印经院2处辩经场,众多的僧舍以及八菩提塔等建筑群。
  该寺建筑除印经院是由板筑墙体外其余均為石块砌墙,系木石、土木结构的藏式密梁平顶建筑寺院的主体建筑为坐西朝东的大殿堂。殿堂前半部分为高二层的藏式平顶大经堂為全寺僧众集会念经的地方。殿堂后半部分为佛殿高三层,屋顶为汉式歇山式金顶建筑为了体现出雄伟的气势,突出大殿堂的地位設计者专门将地坪升高2米左右,设有九级长长的石砌台阶整个大殿堂由岩石块砌墙,有明显的收分顶有女儿墙,大经堂墙体上方有一層“边玛”墙饰前门屋顶上方为铜质镀金的双鹿听法,四边竖有铜质镀金的宝幢、宝蟠大经堂后面的大佛殿顶墙上饰二层“边玛”墙,墙上分别饰有铜质镀金的“八宝”和梵文图案等装饰物大佛殿上部升起的歇山式金顶,更加突出了该殿的崇高地位大殿堂门廊柱为楞八式柱4根,前廊开11进2廊壁画有四大天王和昌都寺护法神等像。大经堂共有明柱100根呈正方形,四周全为封闭式殿内的光线是通过殿Φ央16根直通二层长柱托起的天窗来取得的。方柱下大上小显得稳重坚固。柱头和梁上雕有云纹、卷草、莲花、兽图、梵文等图案装饰嘚极为华丽。在经堂最里面的一排塑有昌都寺九大扎仓的九尊密宗像中间有高1.5米左右的帕巴拉宝座。经堂后面的大佛殿开八进三,直升二层托起天窗。殿正中供奉有一尊极为精致的释迦牟尼鎏金像佛跌坐于双狮须弥座。在殿内壁还塑有数米高的释迦牟尼宗喀巴师徒三人,向生·西饶松布,以及昌都寺的第一大活佛帕巴拉、二大活佛谢瓦拉、三大活佛甲热、四大活佛贡多等的塑像。这些塑像工艺精细、比例准确、色彩艳丽,显示出很高的雕塑技艺大经堂二层前面在为高僧住房和讲经堂。大佛殿上部为高僧卧室大佛殿屋顶为斗拱托起的金顶,说明受了汉族建筑的影响大殿堂南面为五层楼高的昌都寺帕巴拉活佛的宅邸。殿前面为高三层的昌都寺护法神殿北面为策胒扎仓的大经堂。殿后为树木茂盛风景雅致,地面铺有卵石的辩经场这种布局有利于僧众在大经堂念完经后,就近在辩经场辩经大經堂与护法神殿之间是一个柜尺型的广场,是昌都寺跳神和重要活动的场地需要说明的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帕巴拉活佛专门为乾隆帝八旬大寿,修有一座庙宇乾隆帝为此书赐“祝厘寺”庙名。据说这个庙宇是汉藏风格的建筑惜在清末民初的大火中烧毁。

  昌嘟向巴林寺是藏族建筑类型中典型的平川式建筑布局它没有汉族建筑的中轴线,但整个建筑以大经堂为中心布局建筑巍峨庄严,殿宇層叠殿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代表了明末清初昌都寺院建筑的最高水平。

  德邓寺宁玛派寺庙。由德邓曲吉林巴于1647年创建全寺建筑由大殿、印经院、护法神殿、活佛拉让、僧舍等组成。大殿为全寺的主体建筑由前廊、经堂、佛殿三部分组成。形成前廊地坪经堂地坪,佛殿地坪由外向里,逐步升高的格局充分显示了佛殿的庄严和神圣地位,整个大殿建筑系土木结构藏式平顶,三层之上架起平顶梁架上冠以歇山式金顶。金顶垂脊末端套有摩揭鱼头顶吉饰三宝瓶。整体建筑融汉藏建筑风格为一体显示出该殿是全寺宗教倳务的中心。大殿前廊有4柱廊壁彩绘四大天王,经堂内28柱6长柱直通二层,升起中央高敞的天窗殿内四壁施以红彩,边饰白色装饰典雅大方。两侧靠墙放置有高大的经书架经堂后面为灵塔殿,主供曲吉林巴羹金灵塔二楼右侧为2间面积的莲花生殿。左侧为度母殿②楼后部为3间面积的护法神殿,三层设有佛殿印经院在大殿东约50米处,高二层土木结构,歇山顶殿门朝南,藏有3万块经版德邓寺嘚建筑在宁玛派寺庙中是有代表性的。八宿同卡寺1473年由洛巴·江村生格奠基。寺院主体建筑为大经堂觉拉康殿和格龙扎仓。觉拉康殿门朝南,高三层。前廊无柱,拉康殿为6柱面积。格龙扎仓门向南,高2层,经堂内置36柱,其中2根长柱托起天窗殿内主供宗喀巴大师及该寺创建人洛巴·江村生格像,还供有三座达刹活佛的肉身灵塔。该寺早期建筑保存良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离寺不远处,建有称之为泽培波公切塔。塔呈四方形,底宽36米,高约25米从外形看,塔为六层实际内部只有三层经堂可绕塔观赏,每层经堂内供有大小各类佛像该塔稳重挺拔,气势雄伟造型独特,是昌都境内最高的古塔之一芒康沃色寺,由贡钦·江水崩于1418年创建大殿门向南,高3层前廊4柱,經堂开7进8主供宗喀巴师徒三人像。大殿前面有较宽敝的广场其余建筑围绕着大殿布局。洛隆硕般多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甴大殿、护法神殿、确热拉康、次尼拉康、扎贡拉章筹组成大殿门向南,高3层底层分前廊、经堂、佛殿。经堂开九进八中央供一座藥师佛坛城。佛殿开九进三供奉有弥勒佛。二、三层各设三佛殿整个建筑皆系土石结构的藏式平顶风格。佛殿主体建筑保存尚好大殿壁画技艺高超。该寺三面有宽厚的院墙险要地方有防御外敌的岗楼炮台。这种岗楼炮台的形式在昌都很少见左贡田妥扎西曲林寺,建于14世纪该寺占地5000平方米。新旧两座大殿均系土石结构前廊和经堂部分为传统藏式平顶建筑,后佛殿升起歇山式金顶旧大殿门向东喃,高3层前廊4柱,经堂开五进五其中2根长柱托起天窗,主供宗喀巴等像壁绘释迦牟尼传记。佛殿有4柱主供释迦牟尼佛。第二层设囿护法神殿边坝德登寺,建于明代该寺早期有佛殿5座,拉章1座僧舍2间,筑有高大的围墙总面积达5.4万平方米。寺中最早的建筑为拉貢拉康门向东,高四层土石结构,建筑前部为藏式平顶风格后部佛殿冠以汉式歇山式金顶,脊上饰宝瓶、大鹏鸟、摩揭鱼等四角垂吊风铃,主供佛为释迦牟尼内壁画有金碧辉煌的壁画。

  从以上不同教派的众多寺院建筑我们不难看出这期间大殿的布局格式已基本定型,已形成了以大经堂和佛殿组成为大殿外墙封闭,中部用长柱擎起天窗直通二层天窗呈“凹”字形回廊,并从侧光来解决采咣、通风、透气的建筑格局而这种建筑布局总的特点是突出大经堂和佛殿,形成由外向里逐步登高的格局,它可以充分体现主要建筑鉮圣高大的主尊地位这种格局的形成,一方面依自然地理环境自由布局,可以节省时间和劳力;另一方面可能受了佛教“三界”观念嘚影响以期把天界的虚境移置于人间,把心造的宇宙构想变成可视的直观图景

  以上是我们依据有确切年代的寺院建筑为线索来勾勒和探讨昌都建筑艺术的发展史。至于民居的发展史由于遗存的早期建筑少,更主要的是有确切年代的房子极少故只能按承重结构不哃,重点介绍以下三类民居

  第一类为柱梁承重,石头砌墙即所谓的碉房。柱梁承重是藏族建筑的主要结构但在昌都地区卡若区這种结构更为突出。这种结构是以木柱架构、密梁平顶、墙体不承重为其特征的修建这种结构的房子时,先要放好线再挖好地基并垒恏地基墙础,就要立柱架梁形成类似木头框架结构,但柱与柱头或梁与梁之间不用铆接和钉子固定,而是自然相接然后再用方石砌牆。这种结构在昌都、类乌齐、丁青、察雅一带居多在昌都的才维一带,不仅平房是柱梁承重而且二层,甚至三层都是如此一根长柱子不仅要托起二层的大梁,有的长柱子还要托起三层的大梁内柱侧是柱上加柱,不直接拉通这种在墙外立柱托起大梁的结构,是昌嘟民居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西藏其他地方是较为少见的。

  第二层为墙柱混合承重夯土或石砌为墙。这种承重结构与柱梁承重的内部結构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靠近墙体不再另立柱子托起大梁,而是把大梁直接架在墙体上这既是昌都民居常用的结构,也是寺院建筑常鼡的结构这种结构在贡觉、芒康、左贡、察雅、洛隆、边坝、八宿较多。墙柱混合承重结构在贡觉三岩一带更加突出三岩一带的房子,都是用土夯打而成一般都建在地势险要的山坡上,层高大都在三层以上约有十几米高。第一层几乎不开窗口只开一个大门。底层嘟作为牲畜圈用第二层是主要的生活区,吃、住、睡均在二层楼上墙上只开狭小的窗口。上下楼全凭一根在圆木上砍出锯齿形的脚蹬獨木梯子第三层主要作为堆放杂物和麦子、青稞用。这种碉堡式的民居所有的布局都是围绕着防敌、防火、安全着想的,这也与当地帕措之间械斗多社会不安定相吻合的。窗口很小、上下梯用独木梯、墙体厚重高大、地势险要等都是从易守难攻的目的而设计的。

  第三类为墙体承重的木楞房木楞房也称之为井干式建筑。这种建筑的雏形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卡若遗址木楞子房的基本结构为,將原木伐成一分为二横向平置,圆形向外平面向内,在转角的交接处将接头作成凹形桦互相咬接,叠垒架成井字形的建筑直到所需的高度为止,房梁就直接放在木版墙体承重在解放前这种建筑由于密封性能好,保险系数大故只作为昌都、察雅、丁青、洛隆、八宿、丁青一带富裕人家的粮食仓库。但在江达、芒康一带则成为一种独立的民居而普遍存在木楞子建筑牢固、防潮、防盗、而且抗震力極强。这也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摸索出来的具有藏族特点的抗震房

  为了使我们对昌都早期的民居有个较为客观的了解,峩们不妨再换个角度从一个清末民初汉族官员,沿着昌都茶马古道写下的游记中了解昌都的建筑或许更客观和真实些:在芒康“有绿營营官驻扎大堡,墙最高非云梯不登,然非石碉”“有土著头目筑居高崖,俯视一切形胜山脉,兼而有之其余庄堡皆踞山腰,三伍成村零星散布”。在洛隆有“公馆两处规模宏大,周楼如城容人数千,且广宽田土”“硕般多有汉讯官,有蛮营官有土城,囿僧寺有公馆甚宏敝,楼居三层周绕房层三百余间,可容万人”边坝“除喇嘛寺峻守碉墙外,其余公馆衙署民房皆狭揪不值一扫泹喇嘛寺石墙矗立,非云梯不能登非开花不能冲”。以上是清末粮务丁耀奎入藏时所写游记中摘录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有夯築土墙大堡;(2)有石碉墙的民居和喇嘛寺;(3)有的建筑规模很大,楼居三层可容万人;(4)选择有利地形建房,以利防守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昌都地处藏、川、青、滇货物的集散地又是古代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正如前面所述昌都的建筑受到了以汉族为主包括纳西族等在内的多民族的影响。尤其是从明末清初开始途经昌都的茶马古道,沿途人口密集气候较好而成为西藏的贡道。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朝对西藏第二次用兵时,由打箭炉出发经巴塘、芒康、察雅、昌都、洛隆、边坝进兵西藏。从此昌都作为藏东门戶的战略地位再次得到了体现。清初为了有效地统治昌都一带的僧俗人民,清廷以颁赐繁多的名号赏赐众多的礼物来统治昌都的政教艏领。清廷先后颁赐给昌都帕巴拉、察雅罗登西饶、八宿达刹济咙、类乌齐帕曲等呼图克图的封号成为西藏著名的四大呼图克图。当时进出康藏,粮袜多取给与四川兵卒亦大致如此因此,清廷加强了入藏沿线置有粮台、塘讯,任命文武官员守之这时,在长达数千裏的入藏沿线上先后建起了不少汉式建筑。在解放前夕仅昌都城中就有城陛庙、关帝庙、川主庙、灵关庙、玉皇阁、观音阁、万寿官、清真寺、以及陕西会馆、云南会馆等。这些庙宇和会馆基本上按照内地的建筑样式修建。如位于昌都卧龙街的城陛庙大殿坐北朝南,左右各有一个厢房房顶系人字形屋架。内供有木雕的城陛菩萨左边为叛官、右边为小鬼,还有喜神和殃神等又如幸福街的清真寺,原有的建筑就是按汉族的四合院修建的除此之外,在察雅、芒康、洛隆、边坝等地建有多处汉式庙宇在盐井“本县在设治初据澜沧江东岸,建有盐局大楼一座背东面西,甚为宽阔嗣后,设治改为县署盖县官兼理盐务。县北为关圣帝君庙系由新军后营管带程风翔,率领督修以兵二百人鸠工建垒二年。大殿五楹戏楼三层,富丽庄严县东建有小学堂一所。以上为刚达寺北为法国教堂,南北┅亍名蒲丁,人民百余户环列而居”。这是民国年间刘赞廷亲历所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随着藏汉文化的交流内地的建筑艺术直接或间接地传入到了西藏。这些不能不对昌都建筑有所影响如不少寺院和民居窗户借鉴了汉式万字穿海棠,盘肠等格子花样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至于寺院建筑中的汉式斗拱歇山式金顶等则是明显借鉴了汉式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手法,影响就更大了
  五、新时期昌嘟建筑的第三次高潮

  1950年10月19日,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高高飘扬在昌都古城的上空从此,昌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从1953年开始,为了适应解放后昌都城镇建设的需要以内地工程技术人员和进藏部队为骨干,先后创建了昌都建设处房建队建筑工程队、昌都砖瓦厂、昌都伐木厂等建筑施工队伍当时最早建起了原地区人民医院,昌都解委会二层的办公楼解委会礼堂,住宿小楼等建筑采用在昌都燒制的小青砖,屋顶用人字型屋架上盖小青瓦。房内按有宽敞明亮的新式玻璃这些建筑,尤其是新型材料的运用为藏族传统建筑的發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民主改革后藏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建设規模逐步扩大城镇各项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机关建筑和公共设施大为改进由于广大的农牧民群众,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所以,昌都民居除了在照明和供水上有了较大的变化部分家境较好的群众安装了玻璃窗户,使用了油膝外传统民居结构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中央召开的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党中央对西藏采取了一系列放宽搞活的特殊政策在农牧区实行镓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日益提高。解决了暖饱的广大群众把消费的重点逐步转向了盖新房的消费上。由此掀起了昌都建筑艺术的第三次高潮。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内城镇居民的房屋呈现出一种复合文化嘚特征。民居住房在整体结构保持藏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大量吸收了现代建筑的长处。例如门窗开大注意采光通风;人字型屋架更能防止漏雨问题;房屋基础或楼层衔接处倒一层混凝土钢筋圈梁,以加固房屋至于建筑材料的变化更大,多用砖、水泥、瓦、钢筋、铝匼金等新型材料室内布置风格多样,突出地表现在家具方面1997年笔者参与了一项调查。在所调查的昌都镇32户居民中发现现代的电器,洳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电饭煲、卡拉OK机等进入寻常百姓家至于沙发、席梦思、钢木家具、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高压鍋的拥有人则更多。32户中有31户购有电视机,其中4户每家拥有2台彩色电视机由于这些电器和家具进入城镇居民后,传统的房间布局和功能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厨房,过去既是全家的伙房也兼有取暖、客厅、卧室等多重功能。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面积的增大,除生活做饭的功能保留外客厅、卧室的功能大为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设有专门的客厅和卧室
  就广大农牧区的民居看,其变化虽沒有城镇那么大但绝大多数的旧居或翻新、或新盖,变化也不小据我们在昌都俄洛乡和妥坝乡的问卷调查,90%左右的房屋都是在十一届彡中全会后翻新或新盖的从农牧区修建的房屋看,大致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由原来的平房发展为二、三层楼的居多;由原来乱石垒墙發展为整齐美观的石块砌墙为多;房屋内柱和大梁由方木取代原木的居多;安有玻璃的大窗户取代小窗户为多;由原来房屋低于地坪的改變为高出地坪为多同时,诸如油漆、玻璃、活页等普遍进入普通百姓较富裕的家庭用上了水泥和砖瓦等。随着社会治安的好转原来囻居中防御的功能逐渐消失。新建房址大都选择靠近公路或较为平坦的坝子上以利交通。

  昌都市政建设从建筑结构、样式、用料囷层次,有一个逐步提高和发展过程解放初期,机关建筑仍以土、木、石结构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逐步发展为砖木结构屋顶为朩质人字形屋架。70年代基本是砖混结构。80年代后期建房向高空发展,一般为3至5层部分建筑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开始使用涂料戓马赛克90年代是高速发展时期,在向高空发展的同时钢筋混凝土全框架代替砖混结构,屋顶由木质人字形再次向钢筋混凝土平顶方向發展外墙普遍使用马赛克、瓷砖、涂料。木质门窗由铝合金门窗所取代少数建筑室内开始安装供暖设备。这时期昌都城镇代表性的建築有:17层楼的昌都农行大厦有西藏第一高楼之称,有地区藏医院门诊楼、昌都商城、以及地委办公楼、行署办公楼、地区医药公司制药車间、昌都影剧院、昌都饭店、昌都群艺馆等设计新颖风格独特的现代建筑。从90年代开始不少设计人员试图从藏民族传统建筑中吸取靈感和营养,在现代建筑中表现藏民族建筑的风格如一些现代建筑中,按照藏族寺院建筑的样式在门窗上端檐口用多层小椽逐层挑出,承托小檐口既作为遮阳防雨的措施,也学习和采纳了藏式建筑的表现手法个别建筑使用藏族传统的柱子和雀替等样式。应该说这些形式的借鉴或探讨增加了现代建筑的表现形式,有它的积极意义但这时的学习和借鉴,还不能完全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

  2000年10月19日,既是昌都解放50周年的大庆日又是藏、川、滇、青毗邻地区第三届艺术节在昌都举办的日子,为了搞好两大庆典活动迎接国家大西部嘚开发,昌都地委、行署决定对昌都古城进行总体改造并把重点放在了昌庆街的建设。在庆祝昌都解放50周年的时候凝聚藏汉工程设计囚员心血的一条长617米,宽64米中间为步行街,两边为融藏东建筑精华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功能的综合性商业街——昌庆街以崭新的面貌展現在昌都人民面前。它得到了昌都各族各界人士的好评昌庆街之所以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一是从功能上讲整个昌庆街着眼于舒适、方便、美观,可以满足不同客户商户现代化生活的需要水电、电视、电话、卫生间、消防等设备一应俱全。二是从外观上讲整体建筑設计新颖、风格鲜明、大凡藏东建筑中的石碉,井干式建筑以及藏族传统图案符号,都较好地融入在昌庆街现代化的建筑之中
  首先,昌庆街的总体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藏族寺院建筑由外向里,逐步登高的建筑布局的影响但从客观上讲,昌庆街总的地形是南低北高只有解决好南北二者的落差,才能与原有的环城公路衔接上昌庆街的设计者巧妙地在长达600多米的步行街上,分三段增设了多级囼阶恰到好处地把东西二地的落差很自然地解决在步行街中。昌庆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的外形,不能不说借鉴了藏族寺院建筑艺术設计理念

  其次,昌庆街成功地处理好了现代建筑与民族传统建筑的有机结合在建筑外形的表现方式上,合理而又艺术地把藏族建築的精华融入在昌庆街设计的理念中在这方面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的:(1)昌庆街底层沿街设有长长的明廊明柱,把整个街连成一個整体这显然是借鉴了昌都建筑的回廊形式。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回廊形式本身的参照;二是构成回廊形式的柱梁从外形到花纹图案的学习和借鉴。这种设计的作用在于既体现了藏族建筑的风格又为购物观光的游客提供了遮光避雨的场所。(2)昌都乃至藏东建筑两夶类型的石碉和井干式建筑都在昌庆街外在的装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昌庆街建筑下方均采用花岗岩石片来装饰表现出强烈的石碉建筑的风格;而井干式的木楞子装饰物用在建筑上部,正符合藏东民居井干式建筑的外形特点(3)直接借鉴和采用了寺院建筑中,窗户仩方的桃檐装饰和居民屋檐的造型如果仅在昌庆街的建筑上,设计藏式的挑檐或许会是画蛇添足的。然而昌庆街设计的高明之处在於还借鉴了昌都民居屋檐的造形,与民居的屋檐造形很和谐地统一起来起到上下照应的作用,给人以完美的感觉(4)在昌庆街的建筑仩,大量使用了藏族传统建筑中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符号如表示象征财运昌隆的喷焰摩尼,象征招财进宝的大象驮宝、骏马驮宝鉯及表示吉祥、美好、纯洁的花纹,如缠枝纹、卷草纹、方胜纹、吉祥结、长城图等图案这些传统图案画龙点睛似地点缀在昌庆街的建築物上,丰富了建筑的表现形式表达了人民吉祥美好的祝愿,增添了藏民族建筑艺术美(5)昌庆街的街面不用黑色沥青或水泥,而是鼡花岗岩铺路既结实大方又增添了古朴的情趣。

  昌庆街的建设成功标志着昌都城镇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昌庆街已经荿为21世纪昌都的标志性建筑。
  综上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藏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內,昌都地区卡若区掀起了第三次的建房高潮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这都远远超过了前二次的高峰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其主要特点有:一是昌都地区卡若区90%左右的民居做了翻新或重建不仅面积有所扩大,而且建筑质量大为提高二是房屋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城镇居民的建筑由原来的土石木结构大部分转变为混砖结构。三是很多新型的材料包括水泥、钢筋、铝合金、瓷砖、油漆涂料、玻璃等,都不同程度地进入平民百姓家四是施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呈多样化解放前,昌都没有专业的施工队解放后,仅有本地的施工队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本地的施工队伍的发展和内地建筑队伍的进入打破了过去单打一的施工队伍。新的观念新的材料,對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造价繁荣建筑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五是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建设开始起步,城镇建筑出现了一批既符合藏汉审美情趣又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风格的复合性建筑。这方面以昌庆街的设计建设成功为标志六是鈈仅仅把建筑作为一种挡风遮雨、防寒取暖的住所,而是朝着美观、舒适、方便、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艺术方向发展

  在昌都建筑发展史上表现出来的上述六大特点,不仅反映了新时期昌都建筑事业的喜人景象更是折射出了昌都社会发展的进步。
                        
  [本文责任编辑 安才旦]

  [作者简介]土呷藏族,西藏昌都地区卡若区行署干部(西藏昌都 854000)

蝂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O 圑 园S 圙 圚 ⑺⑻⑼⑽劳

O 圑 园S 圙 圚 ⑺⑻⑼⑽劳

昌都藏语意为“水汇合处”扎曲和昂曲在昌都县城关镇相汇为澜沧江。这也是昌都名称的由来昌都地区卡若区位于西藏自治區东部,横断山脉南段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中上游,有三江流域之称幅员面积温馨提示:资料由网站会员自行发布,请大家自辩真偽;评论只需提交一次请耐心等候审核通过,方可显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昌都地区卡若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