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历史射手榜的历史和由来

一个帖子知道欧洲所有国家历史 _欧洲杯帖子[ 07:40:30]
专题分类:>>>
  第一章 最简单的欧洲史很久以前,我们就清楚:我们所知道的历史都是恍惚并且带有个人感受的。因为每个研究历史的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每一段历史都是夹杂着个人色的历史。当原始人推出了历史舞台,欧洲的真正历史开始了。有个叫凯尔特的,他们最早免费游览了整个欧洲,并且空前绝后地在各处都留下了一大堆用大石头垒成的玩艺。又有一个国家叫做希腊,它虽然本土很小很小,可是殖民地却很大很大;它虽然地势很矮很矮,可是文明的程度却很高很高。它用“以德服人”的方式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接着有一个仰慕希腊的意大利,派出使者学习了所有希腊的东西。他们用希腊的东西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可是征服来征服去,就是没法征服德国人。当意大利人消沉之时,一群骑马的人从东边跑过来,他们撵走了东欧人,也撵走了德国人。德国人只好到意大利人的家里寄住。不久后,德国人修理了意大利人,反倒成了家里的主人。意大利人只能往东跑,找了个小墙角,结果一直忍了1000年。高兴的德国人在意大利人家里到处乱窜,并在家门口挂了个牌子名叫“中世纪”。美丽的“金发野兽”开始跳起了探戈舞。中世纪的人很凶暴,杀人算不了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杀过人。德国人想学习意大利人,可是还没学明白就分裂成了三个,一个叫法国;一个叫德国;最后一个名叫意大利。教会不失时机地走了出来,自称自己很牛,结果后来真的很牛。他们和贵族、农奴一起组成了中世纪的基本情况。海盗们很不高兴,自称我们为啥不能牛呢?就一个个地到处跑。他们先打趴下了英国,变成了英国人;又打了法国,变成了法国人;最后打了意大利,变成了意大利人。斯拉夫的俄国人很不容易,风雪交加中要求海盗们帮忙,从此一部分海盗们变成了俄国人。其他的斯拉夫人有的和德国没事找事玩;有的和躲在墙角的意大利后裔们没事找事玩;还有的在草原上和游牧民族没事找事玩。意大利人经商了,其他人看着眼馋也经商了。这些人从一个城镇幽灵般飘到另一个城镇,暴露自己,并组织各种大型集会。英国为了争地盘,在法国打了很多仗,结果有赢有输。直到英国被贞德耽误了,法国才继续活蹦乱跳。十字军是一系列由基督徒组织的军事征战,目的是把视窗系统的回收站精神贯彻到底。最后,欧洲得了黑死病,带菌的老鼠从一个港口传到另一个港口。不过这场瘟疫催生了中古英语,使之成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官方语言。有一天一个人得到了一张漂亮的藏宝图,图上绘着一个城堡还有一条巨龙看守着无数无价的财宝。一群热血沸腾的人召集兄弟抄家伙跑了过去,何况寻宝途中还会路过巨熊看守的黄金山洞。这一天,“中世纪”的牌子被摘掉,“文艺复兴”的牌子继而挂上。人们下决心让自己和同伴一起文明起来,即便那必须意味着人头落地!最时髦的是受教育;最漂亮的不再是教堂。马丁先生改造了宗教,教堂门板上也钉满了尸体。最方便的宗教得以出现,还是依靠了加尔文这个家伙。路易十四自称是太阳王,他把食品和子弹扔给了人民。如果他不喜欢某一个人,他便会把那人送上绞架。比利牛斯人则把世界分成了两半,一半是西班牙人的,另一半是葡萄牙人的。法国闲的无聊就去革命,他们革了所有人的命。他们在君主、共和、专制中徘徊,直到拿破仑横空出世。旧秩序被全部颠覆,被压制的新思想逐渐沸腾。宪章运动的目标是全民选举和屁股国会,选举一定要用选票来进行。一个全新的世界帝国拔地而起。民族主义帮助了意大利,因为它是军队的发展。不过还有新的德国,他很大声、很大胆、很粗俗,但也充满现实。1914是个可怕的年份,从这年开始人民被杀戮,直到没有剩下任何人。在此期间列宁在俄国行动,共产主义在农民中激荡,内战的“球队颜色”则是红色和白色。希特勒的兴起,使德国病态地兴奋,并从此失去平衡。柏林成为颓废之都,形形色色的性变态行为都在发生。1939再次成为罪恶的代名词,德国侵占了波兰,法国侵占了比利时,俄国侵占了所有人。当一颗核子爆炸在广岛后,战争猝然中止。 一代人被消灭……他们凄惨的家庭只得重新拾起和平。故事到此已经趋于结束,但是欧盟的兴起再次谱响新曲。古代的意大利人没有成功的事业,将在未来得到实现。第二章 罗马出局与蛮族天下第一节 罗马人的最后岁月在这一章,我们要从古罗马开始讲述。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后面说的是整个欧洲的历史,而整个欧洲的历史则来源于某个首次把大部分欧洲纳入同一个体系的国家。这个最早把欧洲纳入一个统一体系的就是罗马帝国。从罗马帝国的屋大维成为罗马的奥古斯都开始,罗马一共享受了200余年的“和平”时光。但是到了公元235年,罗马突然由内到外掀起了一股混乱的思潮,罗马帝国也同时进入了彻底混乱时期。就在这接下来的50年里,罗马帝国的局势更是完全走向分裂。分裂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地震的频发和瘟疫的大流行几乎席卷了整个帝国;另一方面,各地的军团都纷纷提议要求选出他们自己想要的皇帝,接着再将它们一一杀死。这一状况造成的结果就是,这50年里的近30位皇帝几乎没有几个是自然死亡的。中央的混乱,使得地方只能维图自保。很多罗马的行省迫于压力,索性脱离了混乱不堪的中央政府,自己另起炉灶。在这一时期,西部分出了高卢帝国、东部分出了帕尔米拉帝国,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蠢蠢欲动的行省正在观望形势。这个纷乱的局面直到公元285年戴克里先剿灭了所有独立政权后,才重新让罗马帝国归于统一。但此时的罗马已不是过去的罗马,它虽然外部统一,但内部早已分崩离析。此刻的罗马就如同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的庞大帝国一样,只要有一点小的风吹草动,各地就开始打起自己的小算盘,选择合适的时机自己独立。为了暂时缓和帝国分裂的倾向,戴克里先别出心裁地把罗马帝国这个庞然大物套在了四匹马拉的马车上,即创造了“四帝共治”制度(两位奥古斯都和两位凯撒分别统治东部和西部)。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他和另一位奥古斯都马克西米连退休后,继任的人竟然都不想当凯撒,所以一下就出现了四位奥古斯都,甚至还有一段时间是五位奥古斯都。一时间,整个帝国都不止到底要听谁的才是对的。戴克里先的这一招,本来是想把分裂的帝国用胶水进行粘贴并整合成一个整体,但可悲的是最后结果竟然是继续加剧了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打败了最后一个对手李锡尼,分裂的帝国再次被统一在一个皇帝之下。因为君士坦丁原本是东部的奥古斯都,所以尽管他统一了帝国,但他却并不愿在罗马统治整个帝国。他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进行统治,所以他坚决要求帝国迁都。在经过精挑细选后,他选择了一个欧亚两洲连接处的城市——拜占庭作为新的首都,同时他还把此处命名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这一举动,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进程,他使这个被后世叫做拜占庭的帝国继续延续了1000年的历史。除了迁都外,君士坦丁在位期间还做了一项影响后世的事件。那就是承认基督教的合法性,允许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随意传教,从而使基督教成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宗教,另外也奠定了中世纪宗教的至高无上地位。其实,这件事只是为了实现君士坦丁的“一个帝国,一个宗教”的梦想。但是梦想终归是梦想,公元337年君士坦丁去世,而他的梦想也随着他的去世成为了永远不能成行的空中楼阁。君士坦丁一世的三个儿子继续分裂了统一的罗马帝国。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罗马帝国变成一个完全腐朽的帝国。宫廷的政变、政客的中饱私囊、频繁的起义等等都在蚕食着罗马帝国最后的一丝理性。奴隶制暴露的大量问题,在罗马帝国最后的时刻如洪水猛兽般突然窜跳出来。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下,罗马帝国只差一根稻草,亦即外力的作用就会轰然倒塌。而这根稻草就是闻名世界的民族大迁徙。第二节 匈人大迁徙一、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和罗马人比邻而居了很长的时间,罗马的衰亡就和他们有直接关系。其实日耳曼民族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它是指使用印欧语系西支日耳曼语族的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的总称。这个今日已经构成西欧诸多国家的主体的民族,出现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最早居住地则在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丹麦半岛和德国北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当时日耳曼人信仰的是原始宗教,他们认为直接能看到的各种自然物体都有神在保护,所以极度崇拜日神、月神、雷神等。而且由于居住地区的寒冷,他们全部的生活几乎只有狩猎和追逐战争。这种生活令他们形成了只有蹂躏周围的民族,从而获得大块的荒地用以狩猎才是最光荣的事情的思维。他们的部落领袖也经常是临时任命,只有战争时期才会有固定的领导者领导战争,其他时候则是每个人各行其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日耳曼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有着惊人的爆发力。我们发现即使是2000年后的中世纪欧洲战争之时,德国人的步兵单人战斗力也远比其他民族强。据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所记载,日耳曼人的迁徙是随着铁器的应用、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开始的。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日耳曼各部落开始了南迁的过程。其中,汪达尔人、格庇德人及哥特人分别向西方和南方古凯尔特人聚居地迁徙,他们利用自己强劲的武力驱走了原住民,成为这些地方的新居民。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日耳曼人已经定居于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而他们的南边就是罗马帝国。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罗马人便开始了对今德国的日耳曼人的征服。但是经过了100年的你来我往,罗马仍旧无法把日耳曼人地区纳入到自己的版图之中。从奥古斯都开始,罗马进入全盛时期,四处征伐无往不利。为了达到在今德国地区建立大日耳曼尼亚省的愿望,奥古斯都特别在公元前12年时,从高卢抽调军队在莱茵一线集中36个军团,总兵力达到3万人,并以其养子杜路苏斯为主帅,开始了对日耳曼部落的征服战争。公元前8年,提比略接替杜路苏斯继续指挥,经过一系列的血的代价的战争,最终把日耳曼诸部落暂时征服。可是由于无力派出足够的军队去占领整个日耳曼人居住区,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统治,罗马帝国只得迫使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向帝国称臣纳贡,建立强制性的条约依附关系。经过多年的斗争,日耳曼人逐渐意识到,要战胜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罗马军队,必须改变各个部落各自为战的涣散状态。于是部落联盟开始出现了。而在罗马,日耳曼人的抵抗似乎被消灭后,瓦卢斯便被受命在被占地区引入罗马的法律和税收方式。他在那里即是省长,也是莱茵河军团的最高指挥官。瓦卢斯在此前在叙利亚就已经获得了一个残暴贪婪的名声。他的统治很快就激起了日耳曼人的反抗。他下令严惩反对罗马的人,而他引入的税在日耳曼人眼里非常不公平。对日耳曼人来说,只有奴隶才交税。在这种情况下切鲁西贵族阿尔米纽斯(即海尔曼)得以团结多个日耳曼人部落,并利用瓦卢斯对他的信任而将瓦卢斯引入一个圈套。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罗马丧失了三个军团(约25000士兵)。这样罗马向东发展的计划就在9年结束了,罗马皇帝也被迫放弃了建立大日耳曼尼亚行省的计划。这就决定了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的边界不是在易北河,而是仍然在莱茵河流域一线。2世纪在日耳曼地区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过去分裂的日耳曼部落联合为大部落,其次日耳曼人越来越多地对罗马边界进行袭击。这些日耳曼民族迁徙的原因今天还无法断证,可能的一个原因是随着日耳曼部落经济文化的发展、氏族公社制度的解体,部落上层渴望向外扩张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部落下层民众也因人口的增长不得不向外迁徙,寻求新的能够谋生的土地。罗马帝国正日益衰弱,无力抵御外敌的入侵。或者有可能是饥荒造成的。总之从公元4世纪起,散居罗马帝国境外的,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诸部落开始大规模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此时,日耳曼人可以分为北、西日耳曼人和东日耳曼人。北日耳曼人是指还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日耳曼人。这些人日后演化为丹麦人、瑞典人、挪威人和冰岛人。西日耳曼人包括易北河日耳曼人、北海日耳曼人和莱茵河-威悉河日耳曼人:其中易北河日耳曼人如斯维比人,后来演进为士瓦本人、马科曼尼人和夸迪人,最终成为巴伐利亚人;北海日耳曼人如巴塔维人、弗里斯兰人、考肯人、萨克森人、盎格鲁人、朱特人等,后来形成盎格魯-撒克逊人/英格兰人;莱茵河-威悉河日耳曼人如切鲁西人、卡狄人(为黑森人的祖先)、法兰克人等。 东日耳曼人包括波罗的海南边的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勃艮第人等。二、匈人的西迁在欧洲,无论东欧还是北欧的神话和史诗都喜欢诅咒一只可怜的雄鹿。这只雄鹿到底做了什么,会被那么多人仇恨呢?据说在公元349年的夏天,有几位打猎的匈人在今俄罗斯顿河的附近打猎。因为当时天气不正常,所以他们一天都没有找到任何猎物了。当正在垂头丧气地向回走时,这几个猎人突然发现了一头正在低头吃草的银色雄鹿,与此同时这只雄鹿也发现了他们。在片刻时间的寂静后,雄鹿和猎人同时开始了追逐战。前面跑的雄鹿快速地通过顿河附近的一块大沼泽,而几个猎人也在后面也紧紧地追赶。经过了一天的追赶,雄鹿竟然带着这几个猎人走出了可怕的沼泽。在几个猎人面前现出了一片广大的平原,各种猎物到处都是,这就是今天的东欧西徐亚平原。几位猎人当时就惊呆了,但他们马上反应过来,从此后一波波的游牧民族通过沼泽从亚洲来到了欧洲,这第一波就是这批匈人。因为当时游牧民族没有文字,所以我们无法得知这群匈人的由来。但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到欧洲的这批匈人很可能是从中国逃走的北匈奴。据传北匈奴远走欧洲,迁徙到了四个地方: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尔加河地区(今天的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亚);最后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到3世纪末期,这个几乎消失了的民族,或者也可能是一个新兴的草原民族,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东征西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在欧洲文献里他们被称为匈人,中文又译匈奴人。匈人于350年左右进入了欧洲,随后在称为巴兰伯王的领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征服战争,第一个目标便是当时称为阿兰的伊朗人国度。阿兰人的勇猛是别具一格的,他们和日耳曼人一样都喜欢把战争作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兰人的光荣感极强,荣誉比生命更可贵。只要能把敌人的人头提在手里,那就等于是给了黄金一样。如此一个勇敢的民族,本来应该有很好的发展,可是他们却遇到了一个更勇猛的民族。公元350年,阿兰王倾全国之兵与匈人军战于顿河沿岸,可是阿兰人以车为主的军队,怎么也敌不过以骑兵为主的匈人的进攻,最后招致惨败。阿兰王被杀,阿兰国灭,至公元372年,阿兰余部最终全部臣服于匈人,成为了匈人的“同盟者”。匈人在西方史书第一次出现即伴随着阿兰国的灭亡,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动。灭亡阿兰国后,匈人在顿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几年,然后在他们年迈的国王巴兰伯的带领下继续向西方进攻。此时他们已经从中国北方断断续续向西行进了6000公里。罗马人的图片罗马士兵古罗马女性青铜时代的日耳曼人匈人日耳曼人迁徙图日耳曼人最早居住地日耳曼人迁徙分布图日耳曼人迁徙分布图三、东哥特的沉沦在罗马著作中,东哥特人是日耳曼人中被罗马人所最熟悉的民族。至少在公元1世纪,东哥特人便被罗马历史学家记录在案。史学家认为东哥特人是原本生活在波罗的海的民族,后来由于天气变化和人口的增多,逐渐迁徙到东欧地区。也许很多人都知道讲述哥特人迁徙过程的“三条船的故事”,不过因为它只是个传说,在此就不再细说了。公元4世纪中叶,东哥特王国已经发展为东欧的一个强权。公元335年,东哥特国王格贝利克西征多瑙河平原,在今罗马尼亚西北部大破汪达尔人,汪达尔国王维悉马尔被杀。不过因为汪达尔人的强烈抵抗,他只占据了一小部分领土便回去了。但在之后的15年间里,格贝利克又南征北战,消灭或兼并了诸多日耳曼民族。至350年埃尔马纳克即位时,已有20余个日耳曼和斯拉夫部落表示臣服。当时东哥特王国的大致范围已经北到芬兰湾;东到今乌克兰东界;南到克里木半岛;西到维斯瓦河。基本上等于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全境、波兰东部、波罗的海南部、俄罗斯西南部的广大地区。这片土地最早是西徐亚人所占领,所以当东哥特人统一后,他们也开始西徐亚化。他们先以鹰为图腾,然后确定阿马龙根家族为东哥特唯一的国王家族,最后还把萨满教定位国教,从而完成了完全的西徐亚化。当东哥特人沉浸在霸权的喜悦中时,匈人却开始了对它的征服。公元365-370年,匈人一批批地对东哥特人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但每一次都被击退。后来匈人改变政策,开始与东哥特人交好。在东哥特人放松警惕后,他们用这种方法刺探到了诸多东哥特人内部的秘密。公元374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匈人部落开始大规模西迁。在巴兰伯为首的匈人部落带领下,一批批匈人部落剑弩西指,大规模向东哥特人所在地进发。他们兵分两路,一路走莫提斯沼泽,从克里木半岛迂回袭击东哥特;另一路从北方草原直接进攻东哥特的心腹地带。不过东哥特人早就料到了这一幕,所以在罗马人的影响下,也已经组建了颇为庞大的步兵方阵,准备以重装重甲迎击匈人。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们没有配备骑兵,而匈人的主要部队都是骑兵。这一致命的弱点使东哥特人腹背受敌,虽然经过顽强抵抗,但还是被匈人打得四分五裂。匈人就像潮水一般涌入门户洞开的东哥特王国,之后又进入东欧大草原。与此同时,东哥特内部也发生了骚乱。因为埃尔马纳克向罗索蒙族(也可译为禄山族)强索美女,致使罗索蒙族发动叛乱。尽管埃尔马纳克很快平息,但是他自己也受了重伤,无法领军打仗。巴兰伯从罗索蒙族叛变者处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即于次年加强了对东哥特的进攻。东哥特军队因为在军队设置和协调方面的缺陷,全线崩溃。70岁高龄的埃尔马纳克也因为这一次次的失败自刎而死。最后还有一批剩下的东哥特人在维尼塔里乌斯的率领下暂时镇压了安特人(斯拉夫三祖民族之一),获得了将近一年的独立。公元375年夏,匈人已经控制了整个顿河流域。原先臣服东哥特人的各个西徐亚民族,此时都争先恐后地改投新主。内部暂时稳定后,巴兰伯开始移兵西进去攻打维尼塔里乌斯。起初,匈人与维尼塔里乌斯两次交锋接连失败。但后来,当胡尼蒙德派遣自己的长子格西蒙德率部赶来增援匈人军队后,战况则急转直下,最后维尼塔里乌斯在混战中死于巴兰伯的箭下,其部族也投降和被斩杀殆尽。这一战中,只有“根斯”家族的一些人在雇佣兵的掩护下,幸运地突围而出。他们翻越喀拉巴阡山脉,逃向西南方的多瑙河中游平原,投奔早些时候已经聚集到那里去的部分萨尔马特人和阿兰人。但在匈人的挤压下,他们逃奔的这块土地上早已有诸多民族拥挤不堪,如果他们再迁入,那么为了争夺仅有的生存空间,各方的武力冲突愈演愈烈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根斯”家族只好又折向东方,前去投靠多瑙河下游的西哥特人。在消灭了维尼塔里乌斯集团以后,巴兰伯娶了维尼塔里乌斯的侄女瓦达梅尔卡为妻,借以拉拢东哥特人的上层人物,从而搞好自己与阿马尔根家族的关系。现在大部分阿兰人、东哥特人和萨尔马特人都已经向匈人臣服,匈人成为了东欧的新主宰。迁徙图第六章 阿尔巴尼亚历史今天的阿尔巴尼亚的主要居民是阿尔巴尼亚人,他们的祖先本来是巴尔干半岛的土著居民伊利里亚人。伊利里亚人和希腊人一样,都是巴尔干半岛的土著居民,希腊人主要位于南部,而伊利里亚人则位于西北部地区。其实伊利里亚人原本是中欧的土著居民,后来因为属于雅利安人远支的凯尔特人西迁,他们只得南迁到了巴尔干半岛,此时时间为公元前1000年。因为伊利里亚和希腊人挨得很近,所以受到了极大的希腊化影响。不过也正因为希腊的影响,伊利里亚人逐渐改称阿尔巴尼亚人。据希腊历史记载,阿尔巴尼亚这个名称来自于伊利里亚人的“阿尔本”部落。“阿尔本”的原意是白色的山,也就是阿尔卑斯山那终年不化雪山的东麓。当然,现代学术界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阿尔巴尼亚来自于“多山的国家”这个名词。公元前7-6世纪,伊利里亚人进入阶级社会。他们建立了部落联盟,其中最著名的有恩凯莱人和陶兰德人。他们第一次建立了设防的城市,在城市周围发展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多种经济部门,并靠这些经济部门和希腊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在长时间的和希腊交往中,南部的伊利里亚人很向往希腊的优美生活,所以自愿称为希腊的同盟者,或者直接成为了希腊的殖民地。北方的伊利里亚人则进入了国王制的奴隶社会,他们逐渐向统一的国家这个方向发展。恩凯莱人主要生活在巴尔干半岛东南部的平原地带,他们在公元前5世纪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这个王国很快强盛起来,且在扩张的过程中一直比其东部的马其顿人更强大,从而成为压制马其顿崛起的一个重要力量。公元前4世纪初,巴杜鲁斯成为国王时期是恩凯莱王国最强盛的时期,他占据了马其顿王国的大部分土地,还要求四方国家向他朝贡。但当马其顿王国的腓力二世即位后,事情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马其顿开始崛起,当巴杜鲁斯死后,马其顿成为了恩凯莱王国的主宰。可事情总是那么的玄妙,几年后马其顿的腓力二世死后,恩凯莱的克利特又打败了马其顿。但不久后,克利特和陶兰德王国的国王格劳塞斯一起想吞并整个马其顿的时候却输给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则统一了这些地方,成为了他们的新主人。陶兰德人的国家也在公元前5世纪出现,但他们的影响力远不如恩凯莱人。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陶兰德人占领了不少土地,但是在后来与恩凯莱人的联军一起攻打亚历山大大帝的时候彻底崩溃,不再被人们提起。在恩凯莱人和陶兰德人衰落后,起来的伊利里亚人部落叫做沃尔斯人。公元前345年,亚历山大大帝重创了伊利里亚人后,让自己的兄弟亚历山大•莫洛苏斯和儿子尼奥托勒密二世一起作为伊利里亚人的国王。不过当亚历山大的帝国分裂后,沃尔斯人取代了伊利里亚首领的位置。不过沃尔斯人不愿意做国王,他们便选举了伊庇鲁斯的阿尔奇德做了国王。当他的儿子皮鲁斯在位时,伊庇鲁斯国又开始了其霸权的道路。他曾经想学习亚历山大,建立一个大帝国。但在与罗马人的较量中,两胜一败,几乎耗费了自己国家的所有军力。在公元前272年,皮鲁斯在战争中身亡,又一个伊利里亚人的国家灭亡了。接着沃尔斯人统治伊利里亚人的是阿尔迪安部落。该国家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兴起,不久后便进入全盛时代。在国王阿格龙统治时期,国家达到鼎盛,之后的一百年里,阿尔迪安国家和马其顿人结成联盟,一起反对罗马人。可是强大的罗马人还是在公元前168年扫平了伊利里亚全境,并且把这里变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公元前168年,阿尔巴尼亚被罗马人变成其伊利里亚行省后,阿尔巴尼亚人一直作为罗马的臣民被统治了500余年。在公元前的100多年里,阿尔巴尼亚人一直都在举行反抗罗马人的武装起义,不过却没有一次成功,全部被罗马所镇压了下去。在经过了300年的罗马统治后,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渐向罗马靠拢。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给予了伊利里亚人罗马的居民权。之后,伊利里亚便成为罗马的主要军队来源。由此部分伊利里亚人进入罗马军队成为了军队的统帅,甚至还有多名伊利里亚人成为了罗马帝国的皇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戴克里先。在戴克里先当政期间,阿尔巴尼亚更被分成三个行省,即普列文行省、旧伊庇鲁斯行省和新伊庇鲁斯行省。此后,伊利里亚人的罗马化越来越深。甚至在公元313年以后,伊利里亚人竟然也有了罗马教会的主教。公元395年以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大帝国,阿尔巴尼亚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虽然其隶属于东罗马,但在历史上却一直被各大帝国甩来甩去,总是成为诸大国的囊中物。自从东西罗马分裂后,蛮族也开始了其入侵过程。公元395年,阿尔巴尼亚被东哥特所占领;公元441年,阿尔巴尼亚被匈奴阿提拉帝国占领;公元5世纪末,保加尔匈奴人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最后公元6世纪中叶,斯拉夫人成为此地的新主人。斯拉夫人的社会进展还未进入阶级社会,所以本身已经是奴隶社会的阿尔巴尼亚又回到了原始的公社时期。不过这终究是一种暂时现象,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斯拉夫人也迅速进入了阶级社会,奴隶制再次成为阿尔巴尼亚土地上的主要社会制度。在斯拉夫人300年的统治后,公元9世纪保加利亚第一王国强盛起来。该王国依靠霸权从拜占廷帝国手里夺走了阿尔巴尼亚。这一次,阿尔巴尼亚又在保加利亚人手中被统治了150年。直到11世纪初,保加利亚第一王国覆亡后,阿尔巴尼亚才再次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领土。公元11世纪末,阿尔巴尼亚收到外部的影响逐渐加大。此时对其影响的主要有两大集团,一个是罗马的天主教会,另一个是北方的诺曼人。罗马教皇为了建立统一的世界政府,从而与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相抗衡,便想到的阿尔巴尼亚这块地方。1077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在阿尔巴尼亚建立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教区,从此阿尔巴尼亚便开始属于罗马天主教会所管辖。在4年后的1081年,诺曼人的脚步也紧跟着踏到了阿尔巴尼亚的土地上。他们在之后的一百年里,多次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侵略和掠夺,但是他们却因为拜占庭的绝对统治,所以在阿尔巴尼亚并没有建立起长久的政权。可是阿尔巴尼亚却因为他们的破坏和掠夺,社会经济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到13世纪,阿尔巴尼亚进入了封建社会,诸多大城市也在此时开始出现。虽然在阿尔巴尼亚的沿海城市已经出现了大量商业、手工业和制造业的中心,但由于阿尔巴尼亚境内的多山状况,让这些经济部门无法进一步地向内地渗透,从而封建制也无法在阿尔巴尼亚全境进行统一的统治。在沿海地区,封建制发展的比较正常,封建主要求农民租种自己的土地,最后从农民手里拿到农产品和租金;大量商人乘船到海外换取财务,再到本地的海港进行交易。可是在偏远山区的人就没有这么幸福了。他们只能从事畜牧业和部分农业,当地的封建主也比较软弱,所以总的来说山地地区还是处于家庭制作坊的公社制度时期。因为封建制经济的发展,阿尔巴尼亚开始出现诸多公国。其中最重要且最有影响的莫过于阿尔贝里公国。该公国在1190年曾经脱离拜占庭的统治,自立为当地的国家。而拜占庭因为战争和内斗,也没有工夫去管理他们。该公国最盛期的领土包括今阿尔巴尼亚中部地区的大量城市。但是因为强邻环伺,且自身的弱小,该公国在1204年便开始和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威尼斯共和国、塞尔维亚王国等建立了联系,与他们友好相处。可是尽管这样也没有摆脱其覆亡的危险,仅仅几年后,伊庇鲁斯专制君主国便吞并了该公国。在之后的1个多世纪里,塞尔维亚王国和拜占庭帝国在此地相互拉锯,多次占领阿尔巴尼亚。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当奥斯曼帝国出现后,塞尔维亚王国为了应付东方的战事,竟然放弃了阿尔巴尼亚的土地。阿尔巴尼亚当地的封建主也腾出了工夫来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其中最大的有三个:以斯库台为中心的北部公国;以都拉斯为中心的中部公国和以阿尔塔为中心的南部公国。本来这三个国家应该统一起来对付将要到来的另一个强大势力——奥斯曼帝国,但是三个国家却根本无视这些,还继续各自为战,甚至相互侵凌。1358年,奥斯曼帝国开始进攻阿尔巴尼亚。他们和威尼斯共和国一起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了地毯式的攻击。阿尔巴尼亚的斯库台公国大公乔治•巴尔沙二世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于1388年率兵反抗大举入侵的奥斯曼人。但是,奥斯曼军队过于强大,次年斯库台公国便被奥斯曼帝国所灭亡。阿尔巴尼亚也因为这次战斗元气大伤,各地的封建主都开始各自为战起来。15世纪20年代,奥斯曼人攻灭了最后一个阿尔巴尼亚的封建主,从此阿尔巴尼亚便成为奥斯曼帝国在西方的前线。因为阿尔巴尼亚所处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奥斯曼苏丹便把此处作为其仅需进攻欧洲的前线,同时还从阿尔巴尼亚大量征兵,以充实苏丹的军队。阿尔巴尼亚人并不甘心于苏丹的统治,一方面反对苏丹对他们收的各种苛捐杂税,另一方面也拒绝参加苏丹的军队。从1432年开始,阿尔巴尼亚人举行了多次起义,但每一次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但是仍旧有一个人被所有的阿尔巴尼亚人所记住。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阿尔巴尼亚联盟的创立者斯坎德培。斯坎德培原名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是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出生于克鲁亚城的一个拜占庭帝国贵族家庭,其父是伊庇鲁斯地区埃尔马提亚的大公约翰•卡斯特里奥蒂。克鲁亚城位于阿尔巴尼亚中部,背山临水,地势险要,其城筑在半山腰上,城墙用坚硬的石块砌成,厚达几丈,可抗炮火轰击,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历来成为阿尔巴尼亚的战略要地。1423年,因为抵抗奥斯曼人失败,所以其父被迫臣服,并交出包括乔治•卡斯特里奥蒂在内的四个儿子作为人质。在奥斯曼帝国时期,他该信伊斯兰教,并且由于身强力壮、灵活机敏,深受苏丹的喜爱。所以苏丹把他送到军事学校学习,想把他培养成忠实的奴仆。苏丹不仅给他特别优厚的待遇,还给他起了一个奥斯曼的名字,叫斯坎德。乔治怀着报仇复国的坚强决心,刻苦地学习骑马、击剑等军事技术,在军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苏丹又赐以“培”的称号。后来,人们便习惯地叫他斯坎德培。为了报仇复国,斯坎德培一直谨言慎行,采取韬晦之计,因而深得苏丹的信任。1438年,苏丹终于派他返回阿尔巴尼亚,担任克鲁亚城的苏巴什。他到任后,以公开官职为掩护,秘密派人到全国各地串联。甚至他还暗地里和威尼斯共和国与匈牙利建立了联系,以此筹备力量等待时机,决心赶走奥斯曼侵略者。有利的时机终于在1443年秋天到来。当时,匈牙利人胡亚迪率军越过多瑙河,向奥斯曼军队的尼什城发起猛攻。苏丹连忙派出增援部队,并同时命令斯坎德培率领克鲁亚城的骑兵队一起上前线,并另派一千余名奥斯曼士兵接管克鲁亚城防任务。然而,匈牙利人勇敢善战,他们渡过多瑙河后,又把奥斯曼的增援部队打垮了。奥军前线更加吃紧,已到崩溃边缘,而且后方空虚。于是斯坎德培当机立断,决定趁机发动反抗奥斯曼人的起义,以光复祖国。日夜间,斯坎德培率领300人的骑兵队伍,回到了克鲁亚城下。他假造了苏丹的军令文书,利用自己的苏巴什身份,混进了克鲁亚城,随后采取周密的计谋,先在自己的府第醉倒奥斯曼驻军的大小头目,后用 300名骑兵和城内的地下起义军,骗开了克鲁亚的城门。经过了一夜的激战,最后全歼了奥斯曼的守军。第二天清晨,一面双头鹰红旗从克鲁亚城升起,斯坎德培光荣地宣布阿尔巴尼亚重新获得了自由和独立。紧接着,斯坎德培又率兵将阿尔巴尼亚中部的奥斯曼军队赶走。为了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奥斯曼人,在斯坎德培的倡导下,1444年3月在阿尔巴尼亚各地的大公召开了会议,宣布成立“阿尔巴尼亚联盟”。另外大会还决定组建一支统一的阿尔巴尼亚军队,并任命斯坎德培为统帅。会后,斯坎德培迅速组织起一支拥有8000余人的军队。阿尔巴尼亚独立的消息,使奥斯曼苏丹穆拉德二世勃然大怒。他意识到,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已开始动摇了。于是,他急忙派出阿里巴夏,于1444年6月率领2.5万军队前去镇压。斯坎德培佯作退却,把敌人诱入伏击圈,只一仗就把来敌全部歼灭了。苏丹更加感到震惊,他万万没有想到,由自己培养起来的斯坎德培,竟然会如此厉害。于是决定,在多瑙河战事稳定以后立即亲自出马征讨。1450年 5月,在击溃了匈牙利人之后,奥斯曼苏丹亲率10万大军,把克鲁亚城团团围住。此时,斯坎德培也动员了1.8万人的军队,对奥斯曼苏丹进行英勇抵抗。他面对强敌而毫无惧色,沉着地作出部署。他把军队分作三股,一股为 1500人,留城坚守,由乌兰指挥;另一股约8000人,自己亲自率领,驻扎在克鲁亚城以北山上,相机采取作战行动;再一股编为游击部队,分成小分队活动,在来敌周围骚扰打击敌人。奥斯曼苏丹的10万大军来到克鲁亚城下,并不急于进攻,而在四周搭起幕帐。苏丹站在山冈上远眺,觉得孤零零地屹立在山腰上的克鲁亚城实在渺小,简直微不足道,10万大军一人一口唾沫,也可以把它淹没掉。然而他的估计错了。由于山林崎岖,他的营帐只得星罗棋布,无法集中起来作战,以致围城四个多月而毫无进展。而斯坎德培方面,乌兰守城坚如磐石,8000轻骑兵不时利用有利地形频频出击,各路小分队每到夜间就偷袭奥斯曼军营。后来,斯坎德培又用奇袭手段,劫夺了奥斯曼军一支由3000人组成的庞大运输队,抢走了大批军粮和牛羊肉,并把运不走的放火烧了。围攻无功,粮秣被劫,苏丹无法继续作战,最后只得带领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亚得里亚堡,而在战场上留下了两万多具尸体。没过多久,穆拉德二世就郁郁而终,而由他的儿子穆罕默德三世即位。斯坎德培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进行的抗奥救国战争,持续了25年之久。在这25年里,奥斯曼统治者一直想尽办法镇压阿尔巴尼亚人民。他们不光用武力进行征讨,而且还依靠金钱收买各地大公,分裂阿尔巴尼亚联盟。1457年,奥斯曼苏丹再次率领8万大军进攻克鲁亚城,但是却仍旧大败而归。教皇卡利多斯三世在抛弃了胡亚迪之后,感到斯坎德培才是唯一能拯救基督教世界的人,所以赐予他“教廷将军”的称号。在十字军失败后,在1464年和1467年奥斯曼苏丹又连续两次进攻克鲁亚城,但是两次都被斯坎德培的军队所打败,所以便准备龟缩起来。但是,事情却发生了180度的变化。1468年初,斯坎德培在莱扎城举行了阿尔巴尼亚全体大公的大会,准备彻底赶走奥斯曼人。可是就在几天后,斯坎德培竟然突然病死。阿尔巴尼亚联盟马上宣布解除,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住址也一个个地土崩瓦解了。虽然之后还有一位名叫莱克•杜卡勒尼的将军在浴血奋战,继承斯坎德培的遗志。但是由于奥斯曼军队过于强大,1479年克鲁亚城北攻陷,阿尔巴尼亚彻底成为奥斯曼人统治下的黑暗土地。从此后,奥斯曼人对阿尔巴尼亚人的统治进一步加强,而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也以各种形式继续持续着。与奥斯曼帝国的民族矛盾成为此一时期阿尔巴尼亚的主要矛盾,也是此时阿尔巴尼亚民族的主要政治发展主线。但是由于双方发展和力量的严重不对称,阿尔巴尼亚的独立和解放只能依靠外部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力量才能成功。而这一等就等到了1912年……阿尔巴尼亚君主世系表希腊统治时期 前7世纪——公元前2世纪恩凯莱王国&&&&&&&& 前5世纪——前344巴杜鲁斯 前4世纪——前344陶兰特王国&&&&&&&& 前5世纪——前3世纪格劳库斯&&&&&&&&&& 前355前——前307后莫罗斯同盟&&&&&&&& 前5世纪末——前3世纪莫罗斯第一次统治&& 前5世纪——前345马其顿第一次统治&& 前345——前323亚历山大•莫格苏斯尼奥•托勒密&&&&&&&&&&& ——前323莫罗斯第二次统治&& 前323——前317艾雅其德&&&&&&&&&& 前323——前317马其顿第二次统治&& 前317——前307尼奥•托勒密&&&&&& 前317——前307莫罗斯第三次统治&& 前307——前302皮鲁斯&&&&&&&&&&&& 前307——前302马其顿第三次统治&& 前302——前296尼奥•托勒密&&&&&& 前302——前296莫罗斯第四次统治&& 前296——前167皮鲁斯&&&&&&&&&&&& 前296——前272阿尔迪安王国&&&&&& 前3世纪——前168阿格隆&&&&&&&&&&&& 前250——前231皮涅斯&&&&&&&&&&&& 前231提乌塔摄政&&&&&&&& 前231——前229季米特尔•法尔摄政 前229——前218斯凯尔提德摄政&&&& 前218——?普列乌里亚特摄政&& ?——前181根斯摄政&&&&&&&&&& 前181——前168罗马统治时期&&&&&& 前168——公元395拜占庭统治时期&&&& 395——1190其中以下诸国曾部分或全面统治西哥特王国统治&&&& 395——408阿提拉帝国统治&&&& 441——454东哥特王国统治&&&& 461——535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统治851——1014阿尔贝里公国&&&&&& 1190——1216普洛格尼&&&&&&&&&& 1190——1198金尼&&&&&&&&&&&&&& 1199——1206季米特尔&&&&&&&&&& 1206——1216格里高尔•加蒙纳&& 1216伊比鲁斯专制君主国统治 1216——1230保加利亚第二帝国&&&&&& 1230——1253尼西亚帝国统治&&&&&&&& 1253——1258西西里王国统治&&&&&&&& 1258——1286尼西亚帝国统治&&&&&&&& 1286——1304西西里王国统治&&&&&&&& 1304——1343塞尔维亚王国统治&&&&&& 1343——1358阿尔巴尼亚诸公国阿尔巴尼亚公国&&&&&&&& 1358——1392查理•脱皮亚&&&&&&&&&& 1358——1388乔治•脱皮亚&&&&&&&&&& 1388——1392斯库台公国&&&&&&&&&&&& 1356——1396斯特拉齐米尔一世&&&&&& 1356——1362斯特拉齐米尔二世&&&&&& 1362——1372久拉吉•巴尔希奇&&&&&& 1372——1378巴尔沙二世&&&&&&&&&&&& 1378——1385久拉吉•斯特拉其洛维奇 1385——1403后仅限于黑山,成为门的内哥罗。阿尔塔公国&&&&&&&&&&&& 1360——1431吉英•布埃•什帕塔&&&& 1360——1400之后分裂为两公国北 吉英•吉贝尼什特&&& 1400——南 马武里克•布埃&&&&& 1400——奥斯曼帝国统治&&&&&&&& 1431——1443阿尔巴尼亚公国&&&&&&&& 1443——1479斯坎德培&&&&&&&&&&&&&& 1443——1468吉安•卡斯特里奥特&&&& 1468——1479奥斯曼帝国统治&&&&&&&& 1479——1912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1912——1928伊斯梅尔•捷马列&&&&&& 1912——1914杜尔汗•帕夏•托普塔尼 1914弗则•本•阿里则塔&&&& 1914威尔哈姆•维德公爵&&&& 1914切米尔•马赛•哈克斯•弗则 1914穆斯塔法•本•纳卓奇&& 1914艾沙特•托普塔尼&&&&&& 1914——1916塞米斯托克利•格尔梅尼 19161916年阿尔巴尼亚分别为奥匈帝国、意大利、法国三国所占领 1916——1918杜尔汗•帕夏&&&&&&&&&& 1918——1920苏莱曼•贝吉•德尔维纳 1920伊利阿茨•符里奥尼&&&& 1920——1921潘德里•爱方捷利&&&&&& 1921恰最姆•科楚里&&&&&&&& 1921哈桑•普里•什提拉&&&& 1921伊•科斯屠里&&&&&&&&&& 1921奇费尔•于皮&&&&&&&&&& 1921——1922阿赫迈德•索戈&&&&&&&& 1922——1924谢夫切特•维尔拉齐&&&& 1924伊利阿茨•符里奥尼&&&& 1924范•诺里&&&&&&&&&&&&&& 1924伊利阿茨•符里奥尼&&&& 1924——1925阿赫迈德•索戈&&&&&&&& 1925——1928阿尔巴尼亚王国&&&&&&&& 1928——1939阿赫迈德•索戈一世&&&& 1928——1939意大利王国统治&&&&&&&& 1939——1943谢夫切特•维尔拉齐&&&& 1939——1941穆斯塔法•克鲁雅&&&&&& 1941——1943艾柯列姆•李波霍瓦&&&& 1943马里奇•贝伊•不沙提&& 1943纳粹德国统治易卜拉欣•维契克切&&&& 1943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1944——1991欧麦尔•尼沙尼&&&&&&&& 1944——1953哈奇•列希&&&&&&&&&&&& 1953——1982拉米茨•阿利雅&&&&&&&& 1982——1991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1991——拉米茨•阿利雅&&&&&&&& 1991——1992卡斯特里奥特•依斯拉米 1992皮杰特•阿尔巴诺亚&&&& 1992萨利•贝里沙&&&&&&&&&& 1992——1997斯坎德尔•吉努什&&&&&& 1997雷杰普•迈达尼&&&&&&&& 1997——2002阿尔弗雷德•莫伊休&&&& 2002——2007巴米尔•托皮&&&&&&&&&& 2007——阿尔巴尼亚虽然不大,但是谁都想要,不过现在是奥斯曼帝国所独享。1413年,奥斯曼帝国正式把阿尔巴尼亚划入了其鲁米利亚省,接着在省下面又建立了大量的桑扎克,以统治阿尔巴尼亚人。至16世纪,阿尔巴尼亚已经出现了7个桑扎克。每个桑扎克的领袖称为桑巴什;在桑扎克下面还有维拉耶特,维拉耶特的领袖称作卡吉。他们都要对奥斯曼苏丹负责。在这些桑扎克下,阿尔巴尼亚人被奥斯曼人层层盘剥,苦不堪言。但到了17世纪,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内部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也开始解体。最终,在19世纪初,奥斯曼苏丹不得不认同其统治需要重新规划,便于1832年废除了以前的制度。阿尔巴尼亚的土地制度趋向于重新组合,逐渐演化出当地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土地的农民。在此之前,封建割据在阿尔巴尼亚也重新抬头。从17世纪末开始,一部分为苏丹行使义务的各级官员,依靠自己的人脉关系,截流了大量的税金。当他们拥有一定财力和物力后,逐步变成半独立的封建王国。阿尔巴尼亚这种分庭抗礼的混乱统治下,一直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经过了几十年的兼并,最终阿尔巴尼亚被被北部的布沙特利帕夏和南部的阿里帕夏所分割为两部分。但是奥斯曼苏丹不愿意出现这种封建割据的状况,于1820——1830年分别攻灭了两个半独立政权,阿尔巴尼亚再一次成为奥斯曼的土地。此后,阿尔巴尼亚当地也开始了多次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1847年的起义。该起义开始于阿尔巴尼亚南部的拉贝里亚地区,之后逐渐波及到整个南方地区。不过,正如前面所说,阿尔巴尼亚与奥斯曼帝国的不对等性让阿尔巴尼亚无论兴起多大的起义,最终的结果都是被奥斯曼的军队所镇压。在多次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阿尔巴尼亚的先进分子开始思考民族独立的问题。他们认为应该先给人们制造民族自豪感,并统一民族文字,让大家都可以受到教育。其中有一位先驱者纳乌姆•韦奇尔哈吉尔便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他大力整理阿尔巴尼亚文字,并兴办学校,以求获得阿尔巴尼亚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但此时最令阿尔巴尼亚人害怕的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民族认同感,而是由于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都开始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而这些国家都从阿尔巴尼亚获得了土地,如果阿尔巴尼亚还不独立的话,那么很快就会被周边各国所瓜分,再也没有独立的机会。阿尔巴尼亚的爱国者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刻向诸大国发出申请,诸大国也根据自己利益的考虑,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时提出了建立阿尔巴尼亚统一领导组织的要求。1878年11月,一个名叫“普利茨伦同盟”(1878——1892)的组织宣告成立。该组织一经组建,马上便开始了划分阿尔巴尼亚边境的大动作,他们宣称阿尔巴尼亚分为四个州,分别是雅尼纳、斯库台、比拖拉和科索沃。这四个州组成统一的维拉耶特,地方议会就是维拉耶特的最高机关。其他还颁布了关于阿尔巴尼亚语言、学校、公共建设等的条例,最后在1879年成立了阿尔巴尼亚出版协会。但该组织终究只是一个合约的产物,并不是阿尔巴尼亚人民独立的产物,所以在其存在的时间里,大部分内容都是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进行斗争。但还是因为两个民族的不对等性,最后该联盟还是被奥斯曼苏丹所解散,其领导人也一一被抓。至19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领土仅剩下了阿尔巴尼亚和色雷斯。而且,在西方列强的要求下,马其顿已经脱离阿尔巴尼亚成为塞尔维亚的领土,阿尔巴尼亚已经岌岌可危,越来越多的爱国者已经听到了阿尔巴尼亚国家灭亡的号角声。1897年,欧洲各大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其中阿尔巴尼亚在领土上属于奥匈帝国,它的东部是俄国的势力范围,而最想得到阿尔巴尼亚的却是意大利。这让处在夹缝中的阿尔巴尼亚人又感到了一丝凉意。民族独立的势头开始越来越猛烈,在1905年11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阿尔巴尼亚人民组织——“阿尔巴尼亚解放委员会”终于组建成功。它的影响力迅速扩展到整个阿尔巴尼亚,大量的分部也在各地大量建立。1906年,第一批阿尔巴尼亚自己的独立武装建立。1910年,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起义开始。因1909年7月,青年土耳其党要求阿尔巴尼亚人承认自己是土耳其人,并采用阿拉伯语。这一举动,使阿尔巴尼亚人非常愤怒,他们不仅不承认,而且还自己要求使用阿尔巴尼亚字。1910年,青年土耳其党对阿尔巴尼亚的科索沃地区进攻,镇压了一部分阿尔巴尼亚革命人士,但是此处压住却造成其他地方燃烧起更大的火焰。次年出现了席卷阿尔巴尼亚全国的大起义,因为起义的势头过大,且土耳其政府内部混乱,让土耳其军队放弃了对阿尔巴尼亚人的镇压。1910年8月,土耳其政府签订协议,同意阿尔巴尼亚人的自治。接下来便是著名的巴尔干战争,阿尔巴尼亚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伙伴,一直在巴尔干各新建立的国家中腾挪。1912年10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反土耳其联盟各国占领了土耳其除伊斯坦布尔及其郊区的土地外的所有欧洲领土。在事后签订的合约中,阿尔巴尼亚作为反土耳其联盟的战利品被塞尔维亚、黑山和希腊瓜分。可是阿尔巴尼亚的爱国人士们根本不能接受这个建议,便于日,宣布自己成立一个主权国家,同时成立以伊斯马仪•杰马列为首的阿尔巴尼亚政府。1913年5月,俄国和德奥在划分巴尔干实力范围上起了冲突,但为了自己各自的利益,在《伦敦合约》中宣布阿尔巴尼亚独立,但是马其顿要被巴尔干国家瓜分。这一结果,让巴尔干各国又起了纷争。他们在硝烟未落之时,便又继续开战。诸国在1913年6月组成反保加利亚联盟,继续战争。最后的结果是马其顿被塞尔维亚、希腊和保加利亚所瓜分,阿尔巴尼亚的领土进一步缩小。1912年11月,阿尔巴尼亚王国建立后,领导者感到自己领导起来相当吃力。主要原因有两点,即如何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如何组建新的政府机构。虽然两次巴尔干战争阿尔巴尼亚都成为了塞尔维亚、黑山、希腊和土耳其的战场,但他十分清楚真正在背后控制一切的力量是英、法、俄、德、意和奥匈。只有和他们搞好关系,阿尔巴尼亚的地位才能稳定。因此,杰马列在建国伊始就建立了诸大国和巴尔干各国的外交部。次年6月,诸大国在伦敦的合约中宣布阿尔巴尼亚属于中立国家,但是其大公要由六个大国投票选举,且部队归荷兰统领。六国之后选举了德国公爵威廉•维德维阿尔巴尼亚的大公,杰马列政府宣布辞职。但威廉大公并没有什么建树,这令阿尔巴尼亚人民非常沮丧,不多时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起义便又开始多起来。1914年,一战爆发,威廉逃跑国外,阿尔巴尼亚处于无政府状态。阿尔巴尼亚中部和北部被起义者控制,南部则由希腊建立起自治政府控制局面。1915年,意大利宣布放弃中立,在英、法、俄的支持下吞并了大部分阿尔巴尼亚的领土,同时还在阿尔巴尼亚中部建立了一个小自治国。在之后的战争中,奥匈帝国军队打败了塞尔维亚军队,阿尔巴尼亚其他地区被法国和奥匈所占领。但在战争结束后,意大利依靠合约,还是得到了阿尔巴尼亚的所有领土。阿尔巴尼亚人再次愤怒了,他们又举行了多次起义,迫使意大利于日签署意向书,把军队完全撤离出阿尔巴尼亚。尽管意大利随后撤出了所有军队,但是阿尔巴尼亚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仍旧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封建制度在此时逐渐抬头,一个在之后20年统治阿尔巴尼亚的封建保守分子出现,他就是阿赫迈德•索戈。阿赫迈德•索戈出身于尔巴尼亚中部的一个大封建主家庭,在一战中曽为奥匈帝国军队效力,被授予上校军衔。1921年,阿尔巴尼亚发生混乱。索戈利用自己的声望成立了受自己操纵的新政府。但他的所作所为是令阿尔巴尼亚倒退的事情,随之引起了民主人士和广大民众的不满。1922年3月,在范•诺里的领导下,反对派举行武装起义,但不幸的是索戈派遣了大量军队,把此次起义镇压了下去。1924年初,范•诺里再次领导起义,把索戈赶出了阿尔巴尼亚。随后,范•诺里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在新通过的纲领中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府。但这个政府运作了还不到半年,就被逃到南斯拉夫的索戈的反动军队推翻。1925年1月,索戈再次执政,他建立了独裁统治,宣布成立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并自任总统。在他统治的三年时间里,积极与意大利亲善。不仅吸引意大利的公司在阿尔巴尼亚开采石油矿产,还和意大利签订了一个《阿意友好安全条约》,后来他还把这个条约扩展成了《同盟防御条约》。在权力集中后,索戈和中国的袁世凯一样,也产生了做国王的想法。他继续和意大利修好,不惜把阿尔巴尼亚变成意大利的殖民地,以换取意大利承认其作国王。日,他解散议会,宣布阿尔巴尼亚成为君主国,自称阿赫迈德•索戈一世。他为了得到人民的支持,并学习拿破仑所做的事。分别仿照法国的法典颁布了民法典、商法典和土地改革法。与此同时,他加强了对意大利的依赖,把全国的对外贸易70%以上都让给了意大利。在索戈加强对意大利的依赖同时。内部的矛盾开始激化。1930年,一批反对者曽想暗杀索戈,但是没有成功。接着1935年,一批范•诺里的追随者建立了“秘密团体”,组织起一反对索戈,但也失败了。因为诸多压力,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统治走向,把完全依赖意大利改为与其他国家合作。但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却根本不允许他这样做,在威逼利诱之下,把阿尔巴尼亚绑在了法西斯的战车之上。在索戈政府左右摇摆得的同时,阿尔巴尼亚也产生了共产党。在东欧国家中,阿尔巴尼亚的共产党产生的最晚,最早是于1928年在莫斯科的流亡者建立了阿尔巴尼亚的共产小组。1941年,阿尔巴尼亚的各共产主义小组宣布成立统一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恩维尔•霍查成为共产党的实际领导者。1936年3月,阿尔巴尼亚和意大利签订了经济合作条约和政治、军事合作条约。在条约中规定阿尔巴尼亚军队受意大利调遣,内政和外交也要有意大利控制。索戈此时才明白意大利的真正企图,所以他发出消息说希望与南斯拉夫和希腊结成联盟,但两国均完全拒绝。日,意大利40万军队进入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在抵抗了6天后,全部国土沦陷。意大利在12日,召开制宪会议并建立了在意大利控制下的傀儡政府。不过,意大利对外还是宣称阿尔巴尼亚是“独立”的。在强化和发展了法西斯统治后,意大利开始以阿尔巴尼亚作为跳板,进行其进攻的准备。1940年4月,意大利进攻希腊和南斯拉夫,很快便夺取并占领了两国国家。墨索里尼自称为阿尔巴尼亚夺回了马其顿和科索沃,让阿尔巴尼亚重新统一。而傀儡政府也大肆宣传这一胜利,“大阿尔巴尼亚主义”思潮在阿尔巴尼亚被培育起来。但二战中的法西斯政权终究是侵略者,所以他们也不会有好下场。在仅仅几年后的1943年,意大利发生政变,9月意大利宣布投降。纳粹德国看到这个结果后,知道自己应该接替意大利在巴尔干的位置,所以派军队占领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又成为纳粹德国的势力范围。在两个法西斯国家交替的占领中,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则向人民发出了抵抗的号召。在阿共的领导下,1941年发生了多起针对侵略者的反抗事件。日,阿共仔地拉那召开了第一次积极分子会议,分析和研究了如何联系以及组织群众参加民族战争,并且还创办了机关刊物《人民之声》和青年联盟刊物《自由的号召》,以为民族解放事业提供正确的纲领和实践要求。在这些举措下,阿尔巴尼亚的游击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至1942年9月中旬,游击队共发起了300多次军事行动,有效地袭击了法西斯政权机构。日,阿尔巴尼亚开始建立民族解放统一战线。在阿共领导下,该阵线迅速加强。不过令人惋惜的是,阿尔巴尼亚人在反抗法西斯统治的时候也在自相残杀。一些保皇党们组织了另一个国民阵线,他们也提出了和阿共近似的说法,一时让不明就里的阿尔巴尼亚人民不知所措。不过,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人民逐渐认识到阿共领导的正确性,互相残杀行为才逐渐减少。直到后来,大家才一致支持阿共德民族解放统一战线。1944年中,战争形势已经非常明朗。5月,阿共在解放区召开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代表大会。在大会上选举出委员会主席为梅尔•尼沙尼,并提出解放后阿尔巴尼亚的国家政体将由人民来定。在接下来的战争中,阿尔巴尼亚反法西斯军队接连打了无数胜仗,国民阵线力量也被完全瓦解。11月17日地拉那被解放,29日斯库台被解放。至此,阿尔巴尼亚解放战争一胜利告终。接下来,苏军进入巴尔干半岛,不过在阿尔巴尼亚四周绕了一个圈,就是没有进入阿尔巴尼亚。苏联认为阿尔巴尼亚是亲意的,并不和苏联的政治制度相吻合。唯一的办法只有拉拢共产党,让阿共成为自己的代言人。不过阿尔巴尼亚在东欧是个特例,他有且仅有一个大党,那就是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所以说,苏联在帮助其建立起共产党领导非常容易。在二战结束后的半年,即日,阿共便完成了没收外国资本、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土地改革等的社会主义改革。之后,制宪会议正式宣布,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阿尔巴尼亚在随后的日子里仍旧是一个被扔在边上的小傻瓜。当马歇尔计划和莫洛托夫计划纷纷出台后,两方都没有把阿尔巴尼亚放在自己的篮子里。1947年建立的共产党情报局没有阿尔巴尼亚;1947年的“九国宣言”没有阿尔巴尼亚;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创建国还是没有阿尔巴尼亚……不过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倒是走得挺近,甚至阿尔巴尼亚还曾经要求加入南斯拉夫联盟。直到苏南开始出现冲突时,苏联才想起原来还有个叫作阿尔巴尼亚的国家。 第七章 安道尔历史安道尔的最早居民是巴斯克人,巴斯克人是欧洲土著居民伊利里亚人的一支,后来在罗马时期被分化出来,称为巴斯卡纳和阿奎丹。从罗马到西哥特时期,此处一直处于半独立状态。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从西班牙北上占领此地,引起了巴斯克人的反抗。阿奎丹贵族欧铎曾在732年对阿拉伯人进行反抗。他凭借自己的优良且多次战胜过查理•马特的军队,对阿拉伯人迎战,双方在波尔多遭遇。其中以步兵为主,并配以少量轻骑兵的阿奎丹伯爵欧铎的军队在全由骑兵组成的阿拉伯军队面前完全丧失了往日的威风。后在阿拉伯骑兵的轮番冲击和分割包围打击下,欧铎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甚至连他自己也受了伤。最后,无奈的阿奎丹伯爵欧铎只得率领残部狼狈的投靠他昔日的对手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查理•马特知道自己的南方边疆将要不稳,便派遣军队迎战骁勇异常的阿拉伯人,一场决定欧洲命运的战争在法国的普瓦提埃开战。公元732年10月的一个星期六,双方在普瓦提埃展开激战,战斗直到了夜晚才停息。阿拉伯军队统帅阿卜杜勒•拉赫曼阵亡,法兰克军队的损失也很严重。次日清晨,查理•马特发现阿拉伯军队已连夜撤退,并弃下了大批辎重。查理•马特由此成为这次战役的胜利者,并因而获得“锤子”(音译为马特)的称号。阿拉伯军队为此退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他们在欧洲大陆到达的最北界限即为普瓦提埃,此时的阿拉伯帝国已经达到了地理扩张的极限。公元805年,查理曼大帝再次对阿拉伯人进攻,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并占领了西班牙西北部的一些地区。为了感谢当地巴斯克人对于法兰克人的帮助,查理曼大帝允许这些巴斯克人独立,成为法兰克人与摩尔人之间的缓冲地带。接着,又为这次赐名为《圣经》中的“隐多尔”,之后逐渐演变为安道尔。公元9世纪中叶,法兰克经过多次的分分合合,安道尔始终被抛来抛去,不过最终还是由查理曼的孙子秃头查理给予安道尔自立的权限。乌赫尔伯爵成为安道尔的领主,统辖这里的巴斯克人,继而乌赫尔也出现了自己的主教区。至11世纪,安道尔一直在左右摇摆。最后一任乌赫尔伯爵为了解决争端,便在弥留之际把自己的领地传给法国的富瓦伯爵,同时又把6个教区给了西班牙的乌赫尔主教。这一混乱的传递引起了法兰克和纳瓦拉等西班牙的王国100多年的争执。最后在1278年,两国法国和阿拉贡王国确定该地区由富瓦伯爵和乌赫尔主教共管,并实行封建制管理。安道尔对两国同时负责,每年的贡品是4只火腿、40块面包和一些甜酒。直到现在,安道尔一直维持着这一传统。1396 和 1512 年,安道尔曾经两次被阿拉贡王国所占领。15世纪中叶,富瓦伯爵加斯东与纳瓦拉王国联姻,该地被转到纳瓦拉王国之下,但乌赫尔主教仍旧是此地的管理者。1572年即位的纳瓦拉国王亨利三世成为法国国王,随即纳瓦拉王国也被并入法国领土之内。安道尔当做陪衬,也成了法国国王的管理地区。1793年,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整个西欧,法国放弃了安道尔的宗主权。可是安道尔出于自己的地位考虑,还是要求法国领导人来兼领安道尔君主。1806年,拿破仑进军西班牙,重新控制了安道尔,同意以后法国国王或者总统都兼领安道尔君主,这一事情最后落下帷幕。1868年,安道尔制定宪法,规定法国国家元首和西班牙乌赫尔主教为该国国家元首,由各自任命的常设代表行使象征性的主权,实际权力由普选产生的安道尔总委员会行使。1933年,由于法国大选前的社会不安状况,法国再次占领安道尔。日,俄国冒险家斯科瑟廖夫夺取安道尔元首之位,称安道尔公爵鲍里斯一世。但仅仅8天后的7月20日,他就被西班牙人所驱逐。1936年,法国再次派出军队进入安道尔,以抵御西班牙佛朗哥对于法国的渗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安道尔一直保持中立,成为支援西班牙和法国战争的生命线。二战结束后,安道尔继续保持中立。他利用自己的小,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成为西欧最快繁荣起来的国家之一。年间,安道尔修改宪法,允许女性参加民主选举,并开始尝试创造早期的自治政府。1993年5月,安道尔成功举行全民公投,制定了新宪法,同时允许政党存在。1991年,安道尔参加了欧盟的关税联盟,日,安道尔成功进入联合国。此后,安道尔一直致力于其经济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国家著名的避税港和旅游胜地。安道尔大公年表主教团合作大公在任时间&&&&&&&&&&&&&&&&&&&& 法国合作大公在任时间乌赫尔地方主教&&&&&&&&&&&&&&&&&&&&&&&&&&&&&& 富瓦伯爵佩尔•德乌尔特克斯&&&&&&&&&&&& & 罗杰-伯纳德三世&&&&&& 蒙特卡达的盖伦&&&&&&&&&&&&&&&& & 加斯顿一世&&&&&&&&&&& 拉蒙•特雷拜拉&&&&&&&&&&&&&&&& & 富瓦-贝内的加斯东二世 阿尔纳奥•德•罗尔达&&&&&&&&&& 佩尔•德•纳沃纳&&&&&&&&&&&&&& & 加斯东三世•费布斯&&& 尼古拉•卡普茨&&&&&&&&&&&&&&&& 休•德斯巴斯&&&&&&&&&&&&&&&&&& 盖伦•阿尔纳奥•德•帕塔奥&&&& 佩尔拉•德•卢纳&&&&&&&&&&&&&& 博伦古尔•德埃里尔•帕利亚尔斯 加尔克兰德•德•维拉诺瓦&&&&&& & 马修&&&&&&&&&&&&&&&&& 第一次被阿拉贡吞并&&&&&&&&&&&& 1396乌赫尔地方主教&&&&&&&&&&&&&&&&&&&&&&&&&&&&&& 富瓦伯爵加尔克兰德•德•维拉诺瓦&&&&&& & 马修&&&&&&&&&&&&&&&&& 伊莎贝尔&&&&&&&&&&&&& 珍妮一世&&&&&&&&&&&&& 弗兰塞斯克•德•托维亚&&&&&&&& & 加斯东四世&&&&&&&&&&& 阿尔瑙•罗杰•德•帕利亚尔斯&& 若姆•德•卡多纳•德•甘迪亚&& 罗德里克•德•博尔哈•埃斯克里瓦纳瓦拉国王佩尔•德•卡多纳&&&&&&&&&&&&&& & 弗朗索瓦-费布斯&&&&&& 凯瑟琳&&&&&&&&&&&&&&& 第二次被阿拉贡吞并&&&&&&&&&&&& 乌赫尔地方主教&&&&&&&&&&&&&&&&&&&&&&&&&&&&&& 纳瓦拉国王佩尔•德•卡多纳&&&&&&&&&&&&&& & 凯瑟琳&&&&&&&&&&&&&&& 胡安•德斯佩斯&&&&&&&&&&&&&&&& & 亨利二世&&&&&&&&&&&&& 佩德罗•约尔达•德•乌列斯&&&& 弗兰塞斯克•德•乌列斯&&&&&&&& 米奎尔•德斯普埃格&&&&&&&&&&&& & 珍妮三世&&&&&&&&&&&&& 胡安•佩雷斯•加西亚•德•欧利文佩尔•德•卡斯特雷特&&&&&&&&&& 胡安•迪马斯•罗利斯&&&&&&&&&& & 亨利三世法国的亨利四世&&&&&&& 米奎尔•杰罗尼•莫尔勒&&&&&&&& 休•安布罗斯•德•蒙特卡达&&&& 安德鲁•卡佩利亚&&&&&&&&&&&&&& 伯纳特•德•萨尔巴•德•萨尔巴 & 路易二世法国的路易十三世&&&&&& 法国国王路易斯•奥克斯•德•阿门达里斯 & 路易十三世&&&&&&&&&&&& 安东尼•佩雷斯&&&&&&&&&&&&&&&& 保罗•杜兰&&&&&&&&&&&&&&&&&&&& & 路易十四世&&&&&&&&&&&& 胡安•曼努埃尔•德•埃斯皮诺萨 梅尔茨奥尔•帕劳•博什卡&&&&&& 佩尔•德•科蓬斯•特西多尔&&&& 胡安•德斯巴斯•马托雷利&&&&&& 奥莱格•德•蒙特塞拉特•鲁菲特 胡利娅•卡诺•特巴尔&&&&&&&&&& 斯梅奥•古恩达•阿佩斯特古埃&& & 路易十五世&&&&&&&&&&&& 霍尔迪•科拉多•托雷夫兰卡&&&& 塞巴斯蒂亚•维多利亚•罗约拉&& 弗兰塞斯克•约瑟普•德•奥孔&& 弗兰塞斯克•德•孔特雷拉斯&&&& 华金•德•桑蒂延•巴尔迪维索&& & 路易十六世&&&&&&&&&&&& 胡安•德•加西亚•蒙特内格罗&& 约瑟普•德•博尔塔斯&&&&&&&&&& &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兰西帝国皇帝弗兰塞斯克•安东尼•西斯内罗斯 & 拿破仑一世&&&&&&&&&&&& 法国国王路易十八世&&&&&&&&&&&& 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 1815拿破仑二世&&&&&&&&&&&& 1815法国国王伯纳特•弗朗西斯•卡瓦列罗&&&& & 路易十八世&&&&&&&&&&&& 博尼法•洛佩斯•普利多&&&&&&&& & 查理十世&&&&&&&&&&&&&& 西蒙•德•瓜迪奥拉•奥托内达&& & 路易•菲利普&&&&&&&&&&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路易-波旁•巴拿巴&&&&& 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约瑟普•卡埃夏尔•埃斯特拉德&& & 路易-阿道夫•梯也尔&&& 帕特里斯•麦克马洪&&&& 萨尔瓦多•卡萨尼亚斯•佩吉斯&& & 朱利斯•格雷维&&&&&&&& 萨迪•卡诺&&&&&&&&&&&& 让•卡西米尔-佩里埃&&& 菲利克斯•福尔&&&&&&&& 埃米勒•卢贝&&&&&&&&&& 拉蒙•里乌•卡瓦涅斯&&&&&&&&&& 1901托里比奥•马丁(代理)&&&&&&&&&& 1902胡安•约瑟普•费诺列拉&&&&&&&& 约瑟普•普加金苏(代理)&&&&&&&& 1907&&&&&&& 克莱门•阿尔芒•法利埃 胡安•本略奇•维沃&&&&&&&&&&&& & 雷蒙•普恩加莱&&&&&&&& 若姆•比拉德里奇•加斯帕(代理) 尤斯蒂•吉塔特•维拉德博&&&&&& & 保罗•德沙内尔&&&&&&&& 1920亚历山大•米勒兰&&&&&& 加斯东•杜梅格&&&&&&&& 保罗•杜美&&&&&&&&&&&& 阿尔贝•勒布伦&&&&&&&& 法国国家元首里卡德•弗内萨(代理)&&&&&&&&&& & 亨利•菲利浦•贝当&&&& 临时政府主席拉蒙•伊格莱西亚斯•纳瓦里&&&& & 夏尔•戴高乐&&&&&&&&&& 费历克斯•古安&&&&&&&& 1946乔治•皮杜尔&&&&&&&&&&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总统文森特•奥里奥尔&&&&&& 勒内•科蒂&&&&&&&&&&&&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夏尔•戴高乐&&&&&&&&&& 拉蒙•马拉•卡尔(代理)&&&&&&&& & 乔治•蓬皮杜&&&&&&&&&& 胡安•马蒂•阿拉尼斯&&&&&&&&&& & 瓦莱里•吉卡尔•德斯坦 弗朗索瓦•密特朗&&&&&& 雅克•希拉克&&&&&&&&&& 霍安•恩里克•比韦斯•西西利亚 2003–&&&&& 尼古拉斯•萨科齐&&&&&& 2007–安道尔政府领导人(首相)表奥斯卡•罗宾斯•雷格&&&&&&&&&& 约瑟夫•皮因塔特•索伦斯&&&&&& 奥斯卡•罗宾斯•雷格&&&&&&&&&& 马克•福尔内•莫尔内&&&&&&&&&& 阿尔伯特•平塔特&&&&&&&&&&&&&& 豪梅•巴尔图梅乌&&&&&&&&&&&&&& 2009–第六章 补11947年9月,苏联联合欧洲九国建立了共产党情报局。该情报局把阿尔巴尼亚排除在外,其主要作用是交换情报和协调东欧各国的行动步伐。不过其真意还是苏联控制东欧各国的一个工具。在该情报局的历史上,总共只开过四次会。而且其中两次都是批判南斯拉夫的。当时的南斯拉夫第一因为在二战期间对于流亡政府的态度和苏联完全相反;第二南斯拉夫因为想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所以对于苏联的援助带有敌意;第三南斯拉夫想和保加利亚建立一个巴尔干联邦。这让斯大林感到非常气愤,因此才会出现在会议上突然批判南斯拉夫的事情。保加利亚的季米特洛夫迫于压力倒向了苏联,南斯拉夫的铁托则反过来选择苏联一直不在意的阿尔巴尼亚结成盟友。与此同时,在阿尔巴尼亚内部,中央组织书记佐泽亲南;经济部长斯皮鲁亲苏。霍查在反复权衡后,也选择了亲南这一政策。这得到的唯一结果,就是1947年11月斯皮鲁的自杀身亡。苏南冲突公开后,苏联马上开始拉拢阿尔巴尼亚。又是派专家,又是给予经济援助。这一下霍查改变了其初衷,也变成亲苏的了。日,霍查与莫洛托夫说自己选择了错误的道路,现在需要纠正。不久后在当年9月召开的阿共十一次全会上霍查完全否定与南共的联系。同时他还把佐泽认定为“铁托分子”予以清洗。大众都觉得斯皮鲁死得太冤,便出现了“南斯拉夫人阴谋的牺牲品”这一说法。虽然佐泽还想现在马上转到亲苏派,可是霍查根本就不给他机会。11月,霍查定佐泽、克里斯多等人为“托洛茨基分子”、“党和人民的敌人”、“南斯拉夫修正主义领导的代理人”等罪名。次年5月,这些人又被加上了“试图推翻阿尔巴尼亚征服”、“刺杀霍查以及其他领导人”的罪名。最后佐泽被判处死刑,其他人则获刑5-20年不等。1949年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经互会;1955年5月,阿尔巴尼亚加入了华约组织。眼看着霍查的着一系列动作对于加强苏联的关系有极大的好处,其实他却不知道这等于是南斯拉夫抛弃了他,接着苏联也会抛弃他,还有中国也会抛弃他。一个世界上最僵化的国家从1949年开始出现,谁知道他将来还会走向何方?1947年,阿尔巴尼亚执行第一个一年计划,然后又执行了一个一年计划和一个两年计划。这些就是前面所说的经济和政治改革。1951年,阿尔巴尼亚正式施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接着他有实行了5个五年计划。阿尔巴尼亚经济计划的重点几乎都在建立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中计划管理这三方面。阿尔巴尼亚的具体做法仍旧是偏执中的偏执,其他东欧国家已经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更改,但阿尔巴尼亚却一丝一毫都不改变,执行着僵化、僵化、再僵化的社会发展道路。到1960年,根据阿共的史书记录:基本消除多种经济成分,代之以唯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成分占工业总产值的99%;占农业总产值的80%;占批发商业的100%;占零售商业的90%;国民收入的90%来自于社会主义成分。所以说阿尔巴尼亚在1960年已经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接着,1961年2月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四大宣布:阿尔巴尼亚进入了完全社会主义建成的新阶段。之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提出“要向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开刀”,以“培育共产主义萌芽”这一纲领进行工业发展。在“三五计划”()时,重工业发展被提到重中之重。铜矿、镍矿加工和黑色冶金、化工成为阿尔巴尼亚经济发展的重点。“五五计划”()时期,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宣称要把阿尔巴尼亚从“农业—工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除工业外,农业的发展更是贯彻了其僵化的特点。至20世纪60年代,阿尔巴尼亚完成农业合作化后,国营农场成为农业的主要部门,牲畜要求集体驯养,农民自发市场全部消灭。在经济体制上,阿尔巴尼亚从上到下完美地使用了全国统一政策。经济靠计划、国民预算靠计划、价格政策靠计划、工资制度靠计划、对外贸易靠计划……总之一切都是靠计划。霍查宣称:私有制观念十一总可怕的毛病和社会主义的敌人,人民应当为反对资产阶级化而斗争。这一句话,让本来就全部靠计划的社会更计划了。“一大二公”成了阿尔巴尼亚的唯一政策,一个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穷过渡”的国家在阿尔巴尼亚被发展到极致。不过明眼人都知道,在欧洲,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是倒数第一的。在社会和经济上的统一,也促进了政党权力的统一。阿共在建国后不久就开始临驾一切之上,不收任何阻挠地做任何事情。而霍查也获得了无上的权力,俨然一个新时代的国王。从1944年-1981年,霍查为了集中权力,消除异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13次大清洗,即“反党案件”。其中最著名的年的清洗中,阿共中央委员消失了1/3,“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官僚主义”者共找出了3万余人。在思想文化革命上,阿共的动作也是一波接着一波。1966年,阿共提出要要进行思想文化革命,在全体人民的头脑中大兴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消灭一切反对活动。接着,在霍查的领导下,阿尔巴尼亚人民行动起来。实行了教育革命化和宗教革命化的改革。在教育上实行“学习——生产劳动——军体训练”三结合的教育方式;在宗教上关闭2000余所宗教建筑,废除宗教、销毁宗教书籍。阿尔巴尼亚这一系列的改革,都是把阿尔巴尼亚的苏联模式推到了顶峰。阿共把苏联模式认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才是最终的社会发展之道。正因如此,阿尔巴尼亚处理国际关系也走到了偏执的极致。它不仅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任何交往,而且还先后和苏联与中国反目,成为了既反“帝”又反“修”的孤家寡人。第六章 补2在苏南冲突加剧之时,阿尔巴尼亚第一个决定与南斯拉夫划清界限,转而全部依赖苏联。但是1953年以后,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关系逐渐改善,有人要求重新对佐泽等人进行平凡,但霍查害怕对自己的清算,便把提出要求的人统统清洗掉了。1955年,赫鲁晓夫对南斯拉夫进行访问,接着第二年苏联又称情报局的决议有一些错误,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仍旧是社会主义国家。霍查则认为情报局的决议是正确的,苏联对此不予理睬。1957年,苏联和阿尔巴尼亚进行接洽,赫鲁晓夫批评霍查对于南斯拉夫批评过于严重。而霍查却认为他没有错误,苏联已经走向修正主义,阿尔巴尼亚此时是与以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1958年,南斯拉夫的改革再次受到苏联为首的东欧各国批评,但此时苏联已经开始留有余地。阿尔巴尼亚却仍旧是十分强烈地评判,此时中国也开始对南斯拉夫进行批判,结果造成阿共与中 共在批判南斯拉夫问题上越走越近。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上,苏联突然向中国发难,阿共则唯一一个提出要听取中 共的意见,结果造成东欧诸国反倒向阿尔巴尼亚围攻。7月,阿尔巴尼亚总理谢胡对约见中国驻阿代办时说,阿尔巴尼亚支持中 共,虽然国家很小,但是绝对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马列而生,为马列而死。11月,81国共产党会议中,阿共继续保留其意见,结果造成赫鲁晓夫对阿共的彻底不满。1961年,苏联逐步撤走了支援阿尔巴尼亚的专家,接着又在当年年底中断了与阿尔巴尼亚的外交关系。相反,这时阿尔巴尼亚唯一朋友只剩下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两国互访达到5次之多。当年阿尔巴尼亚和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其中包括中国提供阿尔巴尼亚15.5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2100万美元的自由外汇和15.4亿人民币的军事援助。至1965年,阿尔巴尼亚和中国的双边贸易额整整增长了14倍。这些贸易的产品,其中也有很多属于中国自己不能生产而需要进口的物品。对于这些援助,霍查认为这是国际主义的兄弟般的无私帮助。不过,在亲密的同志关系下,仍旧掩盖着一些问题。如阿共不同意组建反帝统一战线;在反修问题上,阿共坚决不与苏联展开谈判,要求直接批判苏联的修正主义;当赫鲁晓夫下台后,中 共提议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在苏联搞十月革命庆祝活动,阿共觉得这是对苏联的妥协;阿共反对中国对于俄国时期侵占领土的索要。这一系列问题在之后的日子里一一显现出来,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两国关系的完全破裂。1968年,捷克事件让中国开始警醒,并抛开社会意识形态,与非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接洽,这一行动让阿共感到非常不满。接着,中国同时也停止了对于南斯拉夫的批判,两国逐渐恢复,1969年10月两国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1975年,毛泽东甚至大力称赞铁托敢于反对苏联的压力,同时还建议阿尔巴尼亚也同南斯拉夫恢复外交关系。1971年8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这一系列事件让霍查的敏感神经如火山爆发一般,他马上职责中国犯了右倾主义错误,并指责中国与美国这个世界头号敌人接洽就是个大错误。1974年,霍查又进行了一次大清洗,这次几乎清洗干净了所有与中国友好的人。1976年,阿尔巴尼亚公开批评中国。首先攻击第三世界的划分;接着攻击发展中国家的说法;最后批评中国与南斯拉夫的和解是“机会主义”。从1978年开始。阿共更是批评起中国对于阿尔巴尼亚的支援,认为是“讹诈”、“封锁”和“施压”,中国对于这些都不予理睬。但后来霍查却调门越来越高,在多次的批评和故意挑起事端后,中国也撤走了在阿尔巴尼亚的所有专家。阿尔巴尼亚第三次成为孤家寡人。三个帮助过阿尔巴尼亚的国家:南斯拉夫、苏联、中国,在阿尔巴尼亚都成了“修正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在批判的同时,自己也修改了国名由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改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禁止宗教、禁止税收、禁止与资本主义国家来往、禁止与修正主义国家来往,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任何外援和贷款而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发展和前进的国家”。其实呢,无论是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还是现在的改革开放标准,阿尔巴尼亚的所作所为都是离社会主义原来越远。在这种基调下,霍查认为阿尔巴尼亚人应该时时刻刻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国家可能发生的侵略,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准备好明天就会发生世界大战。为此,在田间、山上、路旁、海边、城市和农村的各个进出口,阿尔巴尼亚建立了众多的钢筋水泥掩体和碉堡,随处可以听到的声音就是“全民皆兵”。霍查甚至还下令从中学高年级到退休者每年都必须服兵役15-20天。在其他国家纷纷开放的思潮下,阿尔巴尼亚内部也产生了要开放让国家富强的思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阿共部长会议主席谢胡。但谢胡却于日突然自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据贝尔格莱德的《新闻周报》写道,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的神秘死亡,可能与“最高一级算老帐”有关。这家周报援引西方人士的话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会12月17日在地拉那举行了全体会议。据说,会上霍查和谢胡发生了冲突。这次会议的议程是对“阿尔巴尼亚对外开放”的问题进行估计。为了使这一估计有根有据,据说谢胡在他自杀前几天曾同外国代表,包括希腊经济代表团、罗马尼亚贸易代表团以及驻地拉那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大使举行了若干次会谈。这些人士说,谢胡作为主张阿尔巴尼亚实行逐步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者在这次会议上斗败了,会后他不是被迫自杀了,就是遭到了谋害。搞个人崇拜、打击异己、社会经济停滞不前,这就是当时阿尔巴尼亚的写照。后来据外界估计,从二战结束以来,阿尔巴尼亚因政治问题被判决的达到4.5万人,另有9万余人被关押在18个监狱、7个劳改营和6个监狱里。对于建国初期仅有百万人口,就算到今天也只有360余万人的阿尔巴尼亚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1981年至1985年,阿尔巴尼亚实行了第七个的“五年计划”,该计划的结果是“可喜”的,其实真正确根本没有完成。实际上阿尔巴尼亚自从第三个五年计划时,就一直没有完成,第五个五年计划开始,更是经济完全成下坡路的走向。可是阿共却根本没有正视过这一问题,他们认为这一方面是天气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封锁,因此只要在领导干部的协调下,阿尔巴尼亚一定能获得最后的胜利。1982年1月,霍查要求议会任命阿迪尔•查尔查尼代替谢胡担任部长会议主席。查尔查尼在其声明中宣布:他将继续执行党的领袖霍查的“真正的马列主义路线”。日,霍查去世,阿利亚接替成为阿共第一书记。他仍旧秉承着霍查时代所坚定信仰的教条主义,但终究是宽松了一些。他曾经提出过几个好的建议,如放开与其他合阿尔巴尼亚友好的国家保持关系、用经济杠杆取代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等等,但是都收效甚微。但其还是过于谨小慎微,不仅没有提出平反过去的冤假错案,抛开左倾错误;也没有提出任何一个真正把马列主义同阿尔巴尼亚实际情况结合的正确方针政策。总的来说,其实还是在硬挺着。虽然话可以说硬的,但是1989年东欧各国出现共产党丧失政权的事情还是不能不防。 第六章 补3不过问题却是从苏联开始的。1985年,苏联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给东欧各国松绑,这一行动进一步加强了东欧各国的自主发展,同时也弱化了苏联对于东欧的控制。其中戈尔巴乔夫在就任总书记后,对于之前苏联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刻的重新理解,并提出“新思维”这一概念。1986年,在阿尔巴尼亚解放42周年之际,戈尔巴乔夫访问了阿尔巴尼亚。他提出要反思历史,当年和阿尔巴尼亚的分裂其实是“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错误。在接到了苏联的指挥棒后,阿利亚反而不知所措,到底怎么做才是新思想呢?这时,他的智囊团“四教授”之一的恰米给了他一个准确的答案,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怕别人说我们相应修正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而反对变革”,阿利亚深以为是。但谁又知道,仅仅不到一年前,阿利亚还曾经说过“那些梦想和期待改变我们的政策的人,以及那些把我们独立和主权国家和正常的政治和外交活动看作是阿尔巴尼亚‘门户开放’或者是接近一方或另一方的‘倾向’的人都是枉费心机”。有了这些,阿利亚也开始了其有模有样的“改革”。一方面他在对外方面打破了唯我独尊、四面树敌的格局,先和巴尔干各国搞好关系,接着又在1989年邀请一批阿裔美国人到地拉那,之后恰米还出访了联邦德国,并寻求和美国的联系。另一方面对内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首先为经济部门松绑,许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把死刑由34种削减为11种。可是,左了一辈子的人,你让他一下子转变过来,这绝对是件比维护地球和平还难的事情。结果阿利亚的改革到处都是阻力,再加上其自身并未准备好改革,最后却把改革弄得一团糟。甚至于,霍查的遗孀还认为阿利亚是叛国者,在1990年4月命令霍查的秘书去刺杀阿利亚。事实证明,对于积重难返的阿尔巴尼亚来说,阿利亚的一切改革都是无济于事的。1990年,东欧剧变的风波波及到了“东欧的最后一盏明灯”的阿尔巴尼亚身上。1990年的2月,大约有2000名支持民主化的示威者,不顾秘密警察的摄像,集结在地拉那的斯坎德培广场举行静坐抗议。到6月至7月末,更有成千上万的示威者和警察发生了正面冲突。结果这些人躲进了十几个大使馆避难。后来经过联合国的调停,虽然有一些人同意离开,但是政府还是对国内的反对派又进行了一次清洗。这次清洗造成的最后结果却是矛盾完全深化,大量示威者出现,他们呼吁施行多党制,并且要求结社自由。第八章 奥地利历史在人们眼里,只要一说到奥地利,大家首先都会想起希茜公主,记得罗密•施奈德的表演是那么的出神入化,以至于让人们第一眼看到希茜就会为她所着迷,甚至观众们甘愿忽略一段浸泡着泪水的历史,却不肯走出另一个充满诱惑的美丽虚构。其次大家想到的就是诸多音乐家了,如约翰•施特劳斯、贝多芬、莫扎特等,这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家竟然都愿意去奥地利一展风姿,无怪乎每年的奥地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那么的受人瞩目。最后便是那美丽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和流经她的蜿蜒多瑙河,遥想在《蓝色多瑙河》的乐曲中曾有多少人在这里流连,多少人在这里忘返。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国家,我相信很多人都对她抱有或多或少的喜爱。因此,本章准备改变方式,换一个写法来写,由此以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美丽的国度。
专题导读:>>>
"欧洲杯帖子"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罗欧洲杯历史地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