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动漫专业差别 日语咋就这么大翻译成日语

日语这样翻译对吗_百度知道这就是区别用日语怎么说_百度知道关于大外日语学院和日语高级翻译专业的看法
2009级留 不喜勿喷_大连外国语学院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1,762贴子:
关于大外日语学院和日语高级翻译专业的看法
2009级留 不喜勿喷收藏
以下只代表个人意见,不喜勿喷,也希望那些高翻专业毕业的和我走着不同人生道路的学霸来分享经验给各位学弟学妹。
我是日语(高级翻译)13届毕业生,09年高考高出一本线30多分的专业进来的。关于理由:和大家一样,或者是觉得高级翻译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牛逼,或许是因为高中老师希望你上一本,或者是想到大连日企多,就业好。于是就来到了这个专业。关于高翻:首先说明一点,高级翻译不是专业,只是一个专业倾向,你甚至可以理解为日语专业一下招小一千人令人难以置信,所以分割出了各个方向。至少,我那个年代,这些都只是为了招生的噱头。因为至少日语学院毕业的每一个同学的毕业证上写的应该都是“日语文学学士”吧。四年毕业就能当高级翻译那真不现实,就算是研究生毕业,如果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我属于学渣类型,所以只说学渣的感受,那些保研的还是考上北京的人的经历我没有,也希望能通过他们的经历经验让我也了解一下。关于课程: 大学前两年所有人学的东西应该都差不多,高翻方向也只是在大三大四会多开两到三门课吧,大概是这样。所以说,高翻方向的同学完全没有什么沾沾自喜的资格,因为其他方向至少说比我成绩好的就很多。我认为好的地方就是会安排专业最出色的老师来给高翻方向的班级任教,这些老师里不乏有具备很高实力的老师。虽说如此,但也不能否认还是掺杂了一些坑爹坑儿坑孙子的老师。 关于未来:(1)就业:日语专业总体就业前景不如小语种,有高中同学上了大外或者其他学校的小语种,外派以后普遍一个月都是20000多的工资。从这一点看,小语种专业完爆日语专业。日语专业也不是没有在国内能拿到万八千的,但数量上绝对不是普遍,甚至说是稀有。一个专业可能就那么一个两个。而大连所谓就业机会好,不过是给你两千你不爱干,但是有人愿意干这样的岗位多吧。靠着语言吃饭的,如果大学和我一样没好好学习,那就放弃吧。如果想靠着其他吃饭的,比如日企销售什么的,待遇虽然说不如小语种,总比民营要好吧。而且开多少工资和地区也有关系。总之,单纯靠日语吃饭的话,对于本科毕业生,具备这种实力的太少。如果想要拿高一点的工资,最好是能在大学期间学一点别的东西。并不是需要学的多深,至少要懂一点,让今后HR觉得你虽然不精通但不是门外汉。毕竟有很多岗位还是面向语言专业,需要一点其他技术的吧。当然国企事业单位的话 。这里我想借用让子弹飞一句话:这么说买官当县长就是跪着要饭,多少人想跪还没这门路。不是我不想跪,是我或者大多数人没这个门路。就业方面到此为止(2)考研:在这方面,大外的日语专业可真的要比小语种好吧。我是这样想的这里要明确一点,如果说你是为了考研以后能在私企或者外企找个好工作或者拿更高薪水那么这一点真的比较费劲。但如果是为了今后做科研教育之类的(虽然语言学这方面比较不靠谱)或者单纯是为了提高自己眼界的。那是很不错的。个人认为考研的话还是不要抱着功利心好一点。如果能顺利的拿到硕士学位,至少身份比我这样打工的本科生要好。但说到底就业可能还是不会太好吧。(3)出国:关于出国方面,一定要明确目标。毕竟费用不低,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目标就盲目出国,可能会给家庭带来负担。3+1对于那些想出国看看的同学非常合适2+2已经受多年诟病了,原因就是学校不好。这点众所周知但即便如此,我想还是不能否认2+2的好处。如果是为了2+2毕业后直接在日本找到一份工作,恐怕是比较困难的,毕竟对于在东京大学读文科的日本人来讲,找一份工作都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所以抱着这样的想法的人,如果没有绝对比别人强的优势,还是好好补充一下自己再说。我在这里遇到很多这种类型,挂签证在便利店实际打工的大学毕业生。如果等待机会还好,如果就想这么过去这段宝贵的时光,不值得。接下来要说2+2的好处了如果说是抱着在日本高等学府读硕士的心,那么2+2一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我身边的同学有去诸如庆应,早稻田这样的世界名校。他们还不是传说中的超级翻译专业,所以这个专业真可能坑了不少人。来到日本以后,剩下两年的课程简单的糊弄一下,当然前提是你不想读这个专业的硕士。用剩下的两年时间补充自己,联系你想读的专业的导师,拿出高三奋斗的精神。在最后一年的时候参加日本的硕士入学考试。如果顺利考上,恭喜你了。你比大学4年毕业后到日本先读1年预科再考试的人已经能早至少一年毕业,找工作,结婚,生孩子了。这就是我所认为的2+2最大的好处。关于大学毕业以后出国: 我是这个例子,如果是想读书的话,至少比同届的或者是在大三大四联系中介的要晚一到两年了,所以我没读书。出国中介已经成了一个产业,除非你很有实力,你的自荐书和研究计划书可以超过有很多经验的中介们,不然靠一己之力申请上还是很难的。所以想出国 一定要趁早!不然你想在国外找工作,公司也许不会因为你的能力而拒绝你,但一定会担心你是否能真正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敢录用你。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如果是大四毕业在出国,在国外又没联系好去向。那是比较虐心的。如果能忍耐念了十六年书,却每天只能一边刷碗端盘子煮拉面炸鸡翅膀一边找工作,一边又被不停的拒绝的话,那也可以试一试。当然我这么惨,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没好好学习。也希望能敲响警钟。总结:
最后想说,虽然被坑了,但是改变不了这个既定的事实,也只能继续努力来争取吧。
完全没有必要长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能混的好的,学什么都一样。
希望这一篇废话可以对大家有点作用。
如果有一天我实在混不下去了,我会考虑去当明星,就从扮演被国军撕碎的日本鬼子开始吧!
大外第一沙锤手/三角铁手
惠普暗影精灵II代游戏本---精灵绿版灵动来袭!
另外补充一下:去年看了我日志以后牛逼了的学弟学妹,说好了雇我给你拎包的吗。咋一个都没联系我呢。
小明学长的贴。。。。一定要顶   就业好不好?你大学四年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你以后工作高度!一个班就业还有高有低,我怎么知道你上大学之后会天天宅寝室看韩剧还是干嘛的       --来自姐姐洋气的OPPO饭七客户端
看来大家都喜欢看短篇
太长不看只点赞→_→   --有问必答。但没功夫照顾玻璃心,只直白回答。受不了的请不要发问,谢谢。
河南文科513本地一本536二本483能报大连外国语吗
好吧 不是高翻 但是五年专业和2+2放一块就显得很蛋疼了。。。
原来我也有年轻气盛写下这种东西的时候啊说好了看完会牛逼的学弟学妹们快让我去给你们拎包啊。
我账号绑定在我对象手机上,验证码不方便,等晚上给你取消
这么客观的帖子居然没人看我十分的难过啊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各位
赞,可惜已经要大四了,就快要成为待业大军中的一员了高翻专业真心坑爹,说是到大三就和其他专业的不一样了,可是整学期的同声传译课我们也只是涉猎了视译的皮毛,更别提同传了唉.......唯一可以安慰自己一下的是我很喜欢学日语,最起码学了之后看动漫不用字幕还可以自己翻译造福人民群众........只剩这点优势了
10级毕业 同为高翻狗的我 哭晕在厕所
看完了 鉴定是小明亲笔 一贯的文风
熟悉的告诫 总是这么警醒学弟学妹 赞
同高翻+学渣,感觉不会再爱了
好吧,我只是暖贴的,顺带混脸熟。
表示认真看完了 举双手双脚赞同!
依旧活跃的老学长
文科557。能上么,现在整天担心被录了。真是后悔死了,
唉,只能说大外在用日语专业蒙人坑钱方面真是。。。。同事也有其他大连地区大学日语专业的,他们基本上日语顶多两三个班而且也就20+人一班,根本构不成大冲击,可以说大连地区日语专业泛滥和大外把日院搞成20多个班、以及经管等实际上还是在教日语的院系的设立有很大关系。。。。。而且日语不比会计等真正的高需求,大不了退回二三线城市的通用专业,一旦继续泛滥将来的形势估计要比法学还惨。现在大连地区的日与就业节奏基本上就是:除了极个别大学霸,基本上大家都受制于专业泛滥的影响在待遇上受尽压榨,再差一些的甚至没法干日语相关的工作。。。。加上之后还有大量即将毕业的廉价后辈们和外包企业的贪婪本质(你说日企,别提这群超不给力的家伙了),即使在找到工作后还要继续担心日语专业学生的内部竞争压力。。。。我们不想彼此伤害,但就业就是如此无奈。现在有点后悔当初没出国了,一天天苦逼咧咧地干着客服(对外自称技术支持毕竟脸放不开),每天甚至不想迈进公司的门,这样的生活唉。。。
看了之后我就纠结到底该学什么了
楼主加油。。。。雇你拎包!。。
阿拉伯语的路过了。                      因为二的特别 . 所以特别的二 .                            --暖心的故事随处都有 暖心的人遇不到双儿
在学长这儿做广告欢迎加入2014大外日院新生群,群号码: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为什么日语翻译成中文后,阅读起来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我也说不清是什么感觉,造作感,扭捏感,还是一些撒娇感?不管是什么感觉,日语翻译成中文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能很容易分辨出来是从日语翻译来的。
关于日语翻译过来的问题,一方面译成中文的好坏程度肯定是取决于译者的对两种语言语感的把握力的。这应该跟日语本身的语言特点有关,由于日语是粘连语,本身跟中文其实并不是一个语系的。像中文是属于汉藏语系的,而日语有说是属于阿尔泰语系也有日本的本土的学者认为是孤立的语系的。语系的不同意味着整个语言体系的不同,像法语意语西语葡语就都属于罗曼语系,所以彼此之间的互通程度也是挺高的。然后就是关于粘连语的特点,他的语意的表达都需要通过在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不断的变换形式的同时后面叠床架屋的加上各种变化形式来表示其意思。 随手翻阅一本书上的句子比如”しかしながら、駆される生物にとってはたいへんあことで、かれらの種の破滅に通じるものであるかもしれない。”(《2013考研日语指南》P117 易友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的 “かれらの種の破滅に通じるものであるかもしれない。”即是“说不定可能是导致他们种族毁灭的原因吧”,直接翻译成“是...的原因”即可。再比如更具代表性的“そして今、そこへの最終関門への切符がてにはいるがどうかというところにやってきたのである” (《2013考研日语指南》P97 易友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即是”然后现在,通向最终关口的票(到底能不能)获得(这件事情)终于要到来的了。“括号里的东西就属于可有可无的那种的了。
可以看到这样的语言表达特点,导致了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会有种脱裤子放屁之感。
4. 还有一点就是日本人本身的语言环境有关,他们说话很多时候是过于礼貌或者讲究一种“迷惑をかけない”(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原则,所以通常一句话会表达的十分的委婉。惯常的使用祈使句、使役句更多的疑问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直接用肯定句跟命令句来表达。
5. 应该跟日本文学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日本在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私小说“的,夏目漱石开创了近代日本文学私小说的先河,其后大量的私小说就此不断的涌现出来,在中国还有广为熟知的则有太宰治、志贺直哉等等。这类文的特点都是混杂着大量极度细腻、私人化的写作文风,加之与日文本身的粘着特性,使得文本自然是绵延千里而不绝的了。暂时就这么点,随意想了下,可能还很不完整吧
奇怪的感受?个人感受:“名词”泛滥,才是罪魁祸首!日文也是经历西化的,幕府时期的日文与明治后的日文有很大差异,同样是日文,『方丈记』和『挪威的森林』的翻译腔韵味便大不相同,(『方丈记』若用文言翻译会很有味道。)这其中不仅是“文言”和“白话”差别。更大的差异在词汇,而近代化新涌入的词汇以名词为多,其中大量的抽象名词,让所有旧式语言(英文、中文、日文等)消化不良。而其根源在于,因科技的发展,对语言精确性的追求和对名词的偏爱。划线部分,便是典型的翻译腔,溺爱名词的句式。而这不符合传统中文的表达,难免觉得别扭。----------------------------------------------------------------------------------传送门:“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文章就名词、连接词、介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西化之病均有分析,此处仅引名词的病理分析。(文章通篇都很有启发,建议细读)比起中文来,英文不但富于抽象名词,也喜欢用抽象名词。英文可以说「他的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中文这么说,就太西化了。英文用抽象名词「减少」做主词,十分自然。中文的说法是以具体名词,尤其是人,做主词:「他因为收入减少而改变生活方式」,或者「他收入减少,乃改变生活方式」。
中文常用一件事情 (一个短句) 做主词,英文则常用一个名词 (或名词词组)。「横贯公路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是中文的说法。「横贯公路的再度坍方,是今日的头条新闻」,就是英文语法的流露了。同理,「选购书籍,只好委托你了」是中文语法。「书籍的选购,只好委托你了」却是略带西化。「推行国语,要靠大家努力」是自然的说法。「推行的国语,要靠大家的努力」却嫌冗赘。这种情形也可见于受词。例如「他们杯葛这种风俗的继续」,便是一句可怕的话。无论如何,「杯葛继续」总嫌生硬。如果改成「他们反对保存这种风俗」,就自然多了。
英文好用抽象名词,其结果是软化了动词,也可以说是架空了动词。科学、社会科学与公文的用语,大举侵入了日常生活,逼得许多明确而有力动词渐渐变质,成为面无表情的词组。下面是几个常见的例子:
apply pressure: press
give authorization: permit
send a communication: write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act
在前例之中,简洁的单音节动词都变成了含有抽象名词的片词,表面上看来,显得比较堂皇而高级。例如 press 变成了 apply pressure,动作便一分为二,一半驯化为静止的抽象名词 pressure,一半淡化为广泛而笼统的动词 apply。巴仁 (Jacques Barzun)与屈林 (Lionel Trilling) 等学者把这类广泛的动词叫做「弱动词」(weak verb)。他们说:「科学报告不免单调而冷淡,影响之余,现代的文体喜欢把思路分解成一串静止的概念,用介词和通常是被动语气的弱动词连接起来。」
巴仁所谓的弱动词,相当于英国小说家奥韦尔所谓的「文字的义肢」(verbal false limb) 。当代的中文也已呈现这种病态,喜欢把简单明了的动词分解成「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的片词。目前最流行的万能动词,是「作出」和「进行」,恶势力之大,几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规动词。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三)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四) 心理学家在老鼠的身上进行试验。
不管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样的语法都是日渐西化的现象,因为中文原有的动词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琐词组了。前面的四句话本来可以分别说成
(一) 本校的校友对社会贡献很大。
(二) 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十分热烈。
(三) 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详加研究。
(四) 心理学家用老鼠来做试验。(或:心理学家用老鼠试验。)
巴仁等学者感概现代英文喜欢化简为繁、化动为静、化具体为抽象、化直接为迂回,到了「名词成灾」(noun-plague) 的地步。学问分工日细,各种学科的行话术语,尤其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夹杠」,经过本行使用,外行借用,加上「新闻体」(journalese) 的传播,一方面固然使现代英文显得多彩多姿,另一方面却也造成混乱,使日常用语斑驳不堪。英国诗人格雷夫斯 (Robert Graves, ) 在短诗(耕田) (Tilth) 里批评这现象说:
Gone are the sad monosyllabic days
When "agricultural labour" still was tilth;
And "00% approbation",
And "pornographic modernism", filth-
And still I stand by tilth and filth and praise.
「名词成灾」的流行病里,灾情最严重的该是所谓「科学至上」(scientism)。在现代的工业社会里,科学早成显贵,科技更是骄子,所以知识分子的口头与笔下,有意无意,总爱用一些「学术化」的抽象名词,好显得客观而精确。有人称之为「伪术语」(pseudo-jargon)。例如:明明是 first step,却要说成 initial phase:明明是letter,却要说成 communication,都属此类。
中文也是如此。本来可以说「名气」,却凭空造出一个「知名度」来,不说「很有名」,却要迂回作态,貌若高雅,说成「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真是酸腐可笑。另一个伪术语是「可读性」,同样活跃于书评和出版广告。明明可以说「这本传记很动人」,「这本传记引人入胜」,或者干脆说「这本传记很好看」,却要说成「这本传记的可读性颇高」。我不明白这字眼怎么来的,因为这观念在英文里也只用形容词 readable而不用抽象名词 readability。英文会说:The biography is highly readable,却不说The biography has high readability。此风在台湾日渐嚣张。在电视上,记者早已在说「昨晚的演奏颇具可听性」。在书评里,也已见过这样的句子:「传统写实作品只要写得好,岂不比一篇急躁的实验小说更具可看性?」
我实在不懂那位书评家以不能说「岂不比一篇……更耐看 (更动人)?」同理,「更具前瞻性」难道真比「更有远见」要高雅吗?长此以往,岂不要出现「他讲的这件趣事可笑性很高」一类的怪句?此外,「某某主义」之类抽象名词也使用过度,英美有心人士都主张少用为妙。中国大陆文章很爱说「富于爱国主义的精神」,其实颇有语病。爱国只是单纯的情感,何必学术化为主义?如果爱国也成主义,我们不是也可以说「亲日主义」、「仇美主义」、「怀乡主义」?其次,主义也就是一种精神,不必重复,所以只要说「富于爱国精神」就够了。 批判的虽是英式中文,却与日式中文相契合,现代日文名词之多,以至“の”泛滥成灾,学习日文的人一定深有体会。中文大量借用日式译词,如“x性“”x化“”x主义“,一样的中文词汇,对译者来说,却是极大的干扰。例子就不举了,电脑无法输入日文,好苦恼。--------------------------------------------------------------------------------而,英式中文与日式中文翻译腔的差异,觉得@Luca的回答已给出部分答案。
要我说的话,最大的影响因子来自“日语的很多句子中缺乏显著(强烈)的主语”。(我不是研究语言或翻译学的,只是从自己学习和使用日语以及做过的为数不多的翻译经验出发写一点感想)举几个例子。1.回到家,第一句话是什么?中文:我回来了!英文:I'm home!日文:ただいま!中文和英文都将“回家”这个动作的主体放在前面凸显出来,强调是“我”回来了。而日文呢?不光没有主语,连谓语都被略去了,整句话如果补齐,应该是「ただいま【现今】(私が)【我】(帰りました)【回来了】」。如果直译,就变成一个没头没脑的“Now”。2.打电话的时候,第一句话是什么?中文:"喂,小丽吗?我是你爹!"英文:"Mary, it's Daddy!"(玛丽,(这是)爸爸!)日文:「貞子、おとうさんだよ!」(贞子,(我是你)爸爸呀!)同样意思的三句话,英文的it被称为“形式主语”,而日文中没有主语成分,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单元。(如果非要分析,“~だ”的部分与“ it's…”的作用类似)。2.上面这是对日常用语的解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对义语进行置换,并无太大问题。但,在文学作品中,大段的表述和对白若是不出现具体的动作施行者,而译者又没有及时地进行补充,就会出现奇怪的语感。下面是我从小说中选一段对话,配上直译和意译,大概可以让不懂日文的朋友了解到一点其中的机关。原文:「お茶がはいりました。」直译:「茶泡好了。」意译:「这是您的茶」原文:「何をなさっているんですか?」直译:「在做什么?」意译:「您在忙些什么?」原文:「うるさい!」直译:「吵死了!」意译:「你很烦啊(别来烦我!)」原文:「今忙しいんだ。」直译:「现在很忙。」意译:「我正忙着呢。」原文:「お手伝いしましょうか?」直译:「帮忙吗?」意译:「要不,我来帮您吧?」原文:「ほっといてくれ。」直译:「放着别动。」意译:「不用你管。」原文:「うんそうか!…分かったぞ!」直译:「嗯,是么……懂了!」意译:「嗯,是么……我懂了!」原文:「できた!ついに発明したぞ!」直译:「做好了!终于发明出来了!」意译:「做好了!终于被我发明出来了!」(来自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的一部短篇《创造的喜悦》)3.不算总结的总结。有不少研究者认为,用印欧语系的“主谓宾”结构去分析日文语法是缘木求鱼,因为日语更多地是通过动词的形式变换(可能态/被动态/使役态/etc)、花样繁多的尊敬语/自谦语系统来表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动作,有意无意地避开人称代词和动作的施受两方,这使得我在翻译日语时往往有一种“在舞台上表演摸泥鳅”的感觉:手心里能感觉到它强韧的力量,但却不能将其完整地拎出软泥,展示给观众。日文念久了,中文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有时写着写着,无意中就写出缺乏主语的句子。这样的文字(比方说这一段话),往往就会被视为“日文翻译风”的典型吧。
个人倒是觉得最令我不适应的一点就是他们的语气词非常多。なぁ、よ、ね。之类的,然后翻译过来的时候又把这些语气词翻译过来了。所以就各种"真热哪","他可是大阪人哟","我也很喜欢吃呢","是这样呢"之类的撒娇的感觉就出来了。
在我看来有两个因素,一是如很多人所说,很多漫画和轻小说文本(也就是日本最通俗的文化作品)的翻译,带有大量的“呐”“呢”(音译)之类中国人很少用的语气词。同时,日语和汉语相互影响很深,有很多写出来相同或相似的词,如“绊”(羁绊)“进击”(进攻前进)“逆袭”(反击)等词,现在的汉化一般直接用日语惯用词而不加翻译。其中也存在用的太多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例子,比如逆袭(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看数码宝贝剧场版超恶魔兽的逆袭时,我爸还问我逆袭是什么意思,而如今这个词已经很流行了)。第二,涉及到比较严肃的文学作品,日语作品总有一种虚无感,而翻译水平越高越能展现出蕴含在日语文学中平淡而真实,无奈又复杂的感情。相信读过日本文学大家作品的人都明白这一点。举个例子吧。就用我会背的为数不多的短歌为例。白鳥は 悲しからずや 空の青 うみのあおにも 染まずただよう汉字功夫极差,翻不出那种感觉,就直译下吧:“白鸟无喜悲,不为天之青海之蓝所染,游于天地间”。自己不够文艺,不是很能理解这诗,感觉有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妹は 小さき歩 急がせて 千代紙買いに 行く月夜かな这首妹控都应该背下来!直译:“去买千代纸的妹妹踱着小小的步子,急匆匆地走在月夜之下。”这句诗语法上前面的句子都是在修饰“月夜”,但作者关注的实际是他妹妹!特别是那句“小小的步子”,你们感受到作者对妹妹深深的爱了吗!
做过一些翻译,说一些自己的体会如有不严谨之处,请多加指正1、日语这个语言本身就要比中文暧昧的多,表达方式更为隐晦,平淡,有时候也可以说啰嗦而中文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直接,没那么多弯弯绕2、日语有词尾变化,敬语,之类的,这就造成表达同样一个意义日语可以有很多很多表达方式而翻译成中文时一些细微的差别并不能很好地被表现出来3、日语语气词、拟声拟态词特别丰富,有很多在中文找不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说起拟声拟态词,这本词典还不错→ 想象一下一本词典全都是拟声拟态词有多少有时候翻译出现好几个意思很相近但是中文表达都一样的情况,真的词穷然后拟声拟态词比较多的有ABAB的形式,还有XxXX的形式拿XxXX举例来说:あ行 あっさり いっそり、 うっかり、 うっすり、 うっそり、 うっとり、 うっぽり おっとりか行 かっきり、 かっちり、 がっかり、 がっくり、 がっさり、 がっしり、 がったり、 がっちり、 がっぱり、 がっぷり、 がっぽり きっかり、 きっくり、 きっさり、 きっしり、 きっちり、 きっぱり、 ぎっくり、 ぎっしり、 ぎっちり くっきり、 くっつり、 ぐっさり、 ぐっすり、 ぐったり、 ぐっつり げっそり こっきり、 こっくり、 こっそり、 こっちり、 こっつり、 こってり、 こっぽり、 ごっかり、 ごっきり、 ごっくり、 ごっそり、 ごってり、 ごっとりさ行 さっくり、 さっぱり、 ざっくり、 ざっぷり しっくり、 しったり、 しっとり、 しっぱり、 しっぽり、 しゃっきり、 しゃっぷり、 じっくり、 じっとり すっかり、 すっきり、 すっくり、 すっぱり、 すっぺり、 すっぽり、 ずっかり、 ずっけり、 ずっしり、 ずっぷり そっくりた行 たっしり、 たっぷり ちっくり、 ちゃっかり つっくり、 つっけり、 つっぽり てっかり、 てっきり、 でっかり、 でっくり、 でっぷり とっくり、 とっけり、 とっちり、 とっぷり、 どっかり、 どっさり、 どっしり、 どっぷりな行 にっこり、 にったり、 にっとり ぬっくり、 ぬっけり、 ぬっぺり、 ぬっぽり ねっこり、 ねっそり、 ねっとり のっこり、 のっしり、 のっそり、 のっぺり、 のっぽりは行 はっきり、 ばっかり、 ばっさり、 ばったり、 ばっちり、 ぱっくり、 ぱったり、 ぱっちり ひっしり、 ひっそり、 びっくり、 びっしり、 びったり、 ぴったり、 ぴっちり ふっくり、 ふっさり、 ふっつり、 ぶっつり、 ぷっつり べったり、 べっとり、 ぺったり ほっかり、 ほっくり、 ほっこり、 ほっしり、 ほっそり、 ほっちり、 ほってり、 ぼってり、 ぼっとり、 ぽっかり、 ぽっきり、 ぽっくり、 ぽっちり、 ぽっつり、 ぽってりま行 みっしり、 みっちり むっくり、 むっちり、 むっつり めっきり もっきり、 もっさりや行 やっぱり ゆっくり、 ゆっすり、 ゆったりら行 わ行 わっさり而上面这些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表现笑,可以举出 にやにや にこにこ へらへら にっこり くすくす……等另外语气词方面,做字幕翻译的时候有一个特别难受的地方,就是「ね」总要翻译成「呢」举个例子:おいしいね → 真好吃呢我是北方人,对于这个「呢」特别地反感和抵触,一般人平常会这样说话么?4、日语经常没有明确的主语,这也是日语暧昧的表现之一造成在翻译的时候要去补主语,但有时候主语一补,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原先的语感5、日语里面一些东西在中文没有对应的词,虽然你明白他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但找不到贴切的词所以造成一些翻译上的啰嗦,或者不那么自然的造词记得有一个图是总结这些词的,找不到了举一个例子吧:「木漏れ日」,意思是从树叶空隙照进来的阳光翻译理论的书推荐这本:P.S.翻译这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硬性的死标准但是,现在各种奇葩实在太多,尤其在字幕翻译里面至于文学作品翻译,关于译作的争议也一直在进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林少华的村上春树了吧还有某大师专家级的某翻译家夫妻俩,你们确实很厉害,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翻译作品水平不知为何参差不齐,有时甚至让我怀疑一个人的水平怎么如此不稳定另外一些文学作品直到现在市面上都只有几十年前的那一个译本,也不重新进行修订,就只是一刷再刷地印书……
其实我觉的是现在日本汉文教育衰弱以后,导致翻译不准的原因,具体原因下面分析!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历史、法律、行政都是使用汉文的。知识分子 普遍接受汉文的古典教育。翻译西方书籍的时候,用中国古典上的现成词汇也是顺理成章的。比如日语的“人民”、“共和”等词都出自中国古典,并非日本人独创的 新词。”人民“出自《史记 货殖列传》”共和“出自《史记 周本纪》类似的例子还有:“经济”出自《晋书》”文化“出自《说苑 指武》”政治“出自《尚书 毕命》”物理“出自《淮南鸿烈览冥训》在日本这些词叫作汉文。最多只能算出口再进口的词汇而已。比如“经济”这个词,英文的economy的语源来自希腊文的O ikonomia或者Oeconomicus,这两个词在希腊文 里的意思是家政术或者共同体的管理方式之类的意思。和古汉语里的 “经世济民”的含义是很接近的。所以日本学者用“经济”来表达“political economy”还是相当贴切的。没有深厚的古汉文功底和西方语 源学功底,是翻不出这样的神来之笔的。而且经济管理或者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可不是西方独有的概念。中国 几千年不都在实践么,也有相当多的经济学理论出来。只不过混在政治学里面,没有单独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学问罢了。而且没有象西方经 济学那样,用数学工具来把理论系统化。但作为一门学问,中国经济学的历史恐怕比西方要早很多年(至少上千年,恐怕还不止一千年)。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是混成一锅粥的,一个”治国“就等于西方好几门学问之和。日本受过中国古典教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之后的翻译就普遍使用片假名音译了。因为没有汉文的功底,是无法找到恰当的汉文词汇的。过去日本人翻译西方著作能找到这么多汉文词汇是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有深厚的汉文功底。这一代知识分子死得差不多了,日本翻译西方著作中的新词就几乎全都用片假名音译了。而且很多词日文翻得并不好。比如物理学上的专业术语,中文的"衍 射"就比日文的"干涉"好,"阻尼"、"阻力"就比日文的"抵抗 "好。而且日文物理词汇中很多"强"和"力"不分的。比如中文的 "压力"和"压强"在日文中都用"压力"来表达。数学领域也有很 多类似的例子。有些年轻的翻译者甚至把所有不会翻的词全都音译。比如很多年轻的日本翻译家翻译法文词时,就直接用片假名拼出来撩在那里,被日本翻译长辈讥讽他们的翻译是新兴宗教的经文 。日本有很多新兴宗教团体出的书就是这样,把西方的某些东西翻译过来,或者把佛教等宗教的一些教义的西文版翻回来,翻得满篇都是 片假名,让人似懂非懂。和中国的"常凯伸"、"孟修斯"有一拼。总地来说日文在专业词汇上不如中文精确。日翻中,很多地方要加进自己的理解。而中翻日,往往需要多费很多笔墨才能维持原文的精度 。没有古文功底,想造新词都是很困难的。尤其是翻译西方汉学著作的 时候,很容易翻出中餐洋吃的笑话来。
不仅仅是日文翻译,基本上说有的翻译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翻译本来就是一个带着脚镣,跳舞的活,他要求译者对目标语言有有高超掌握,还要求译者对翻译的源语有深刻的理解。要得到第一个要求,需要译者有相当与作家的水平,要达到第二点,要求有译者能和作者达到心灵相通。所以,一般来说翻译的东西都是差强人意。至于你说的那种能感觉到它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文化背景的因素。你想如果你看到的人物都是什么太郎,次狼,梅子,什么的,你能不知道这是日本人吗?
首先是文化不同,不用语言所搭配的该国人习惯口吻确实不一样,再者,就是翻译者本身倾向的问题,他读原文的时候感觉到的是什么样的口气和语境,然后辅以自己性格中较为符合的那些语气助词,就成了一种风格。我读《挪威的森林》时,半年内读了30遍,林少华的某个版本。直子,渡边,绿子,等等。感觉这本书把人心里的细微之处描写的就像1080p的分辨率一样。。。忽然后来看到一个版本,把绿子翻译为“阿绿”,你可想而知我的蛋碎了一地的声音。。。原谅爆粗,敬请忽视。。。
語言之微妙,有可翻譯的,有不可翻譯的,有可翻譯但是又不適合翻譯的。比如日本人對話中的“日常”的氣氛。就可翻譯。中國語說“好久沒有聚會了”,而按照日本語的腔調,應該翻譯為“好久都沒有聚會了呢”。再比如日本人說“這件事的因果是這樣的也說不定啊”,很多中國語翻譯為“這件是的因果是這樣的”,就不準確。日本人說話的認真就被丟掉了。可翻譯的,一定要翻譯了才能準確傳達日本語的意思。另外的情況,比如描述一個人過來,對平級,上級和下級,都有不同的說法。這個,在中國語中就不可翻譯。同一個動詞,女人和男人的說法有變化,中國語中就不可翻譯。時態的變化,很多情況下也不太好翻譯。不可翻譯的,也只好不翻譯吧。而另外一些說法,比如“不這麽幹就行不通的啊”,可翻譯。但是在中國語中就會顯得啰嗦,所以不太適合翻譯,不如直接說“不能這麽幹”。真實的翻譯現場,情況會更加微妙和復雜。日本語中的“日常”,“模糊”,“敬語”等等,是否需要通過翻譯傳達。有時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一種取舍。所以,你看到的日本語的腔調,也許是翻譯者故意的也說不定呢。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侦探柯南 动漫日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