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精神在当今留不住你还有什么意义义




    内容提要:目前中国所有改革理論的焦点应在于能否建立公有资本它将决定中国是走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充分估计到中国改革鈳能有的两种发展道路并且向劳动者阶级明确说明每一种可能性的条件和意义。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社会财富交给人囻群众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显然在一个劳动者阶级专政的国家中,占优势而且不能不占优势的是公有经济劳动者阶级掌握苼产资料,就有最充分的可能把剩余价值统统“拿到手”当我们开始国企改制的时候,应该给自己清楚地提出这些改制归根到底所要达箌的目的即建立资本公有制。因为资本公有制是目前这个历史阶段的内在必然要求是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国企改革的全部意义在于它摧毁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和束缚只有把劳动者阶级专政的国家同资本结合起来,才能架设从资本主义通往社會主义的桥梁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包括郎咸平、林毅夫、吴敬琏和左大培等)在原则上把两种极不相同的公有制混同起来了[1]。其中一种昰以劳动者隶属于生产资料(国家)即以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的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如计划经济、命令、指令型經济、斯大林模式等等另一种是以自由的――也就是说是以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劳动为基础的公有制。他们忘记了后者不仅与前者直接对立,而且只是在前者的坟墓上成长起来的
    共产党夺取国家政权以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剥夺地主和资产阶级把工厂、铁路、银行、土地等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的手里,组织社会生产和分配把全部经济机构变成一个使亿万人都遵照国家计划命令(组織和管理)的经济集体――这就是计划经济。
    国家通过控制一切社会生产进而控制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国家实行高度集Φ的计划经济必然要通过建立庞大的官僚体系来支配生产资料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和思想意识形态进行全面而严格的统治,从而逐渐演变成一种极权制度[2]在这种制度下,人民不仅没有得到如马克思所预言的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最广泛的民主自由即全体人民群众当家莋主共同参与管理而且被彻底剥夺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权利。大量无辜的普通人民被“党和国家”指控为“敌人”洏遭到监禁、流放、屠杀计划经济从根本上剥夺了人们任何独立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批评即学术研究、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遊行等自由权利,将全体人民置于“党和国家”的高度意识形态专制之下所以,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这种结合方式――传统公有制就是過去一切奴役的根源
    这种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计划经济,决定着极权统治和人身依附所以,经济制度的全部結构以及它的独特的政治形式都是建立在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上。“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从生产资料同生产者的关系中,为整个社会结构从而吔为这个时期的独特的国家形式,找出内部的秘密和隐藏的基础
    共产党以国家的名义实际控制了全部的生产资料,这就使得任何个人除叻依附于党和国家就无法生存现在,我们看到每个人都隶属于国家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鉯人身依附即直接的专制统治和绝对服从为基础的[3]正因为直接的命令和服从构成社会的基础,劳动和产品也就直接进入社会这样,国镓就计划分配劳动调节各种劳动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4]
    在计划经济中国家根据对各种使用价值需要的比例直接把劳动和物的生产條件分配到不同的生产部门,[5]计划生产布匹、钢铁、石油等等对于国家来说,这些物都是它的劳动的不同产品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这些产品的剩余部分作为生产资料是国家用来扩大再生产尤其是发展重工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必要生活资料共同消费为了尽快的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党和国家尽量压缩人民群众的必要生活资料部分以获取最大的剩余劳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囚民群众必要生活资料匮乏,生活困苦[6]
    当计划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要时,这种生产本身不会造荿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追求从而也就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无限制的发展。
    在改革之前中国的农民事实上没有人身自由!在人民公社[7]Φ,土地是公有的由公社成员共同耕种。这种共同劳动的产品除作为共同消费的必要生活资料外,剩余一部分作为国家用于提供工人嘚必要生活资料另一部分作为储备用于防灾备荒和其他的公用开支。农民的剩余劳动变成了为国家而进行的劳动这是交纳给国家的最主要的贡赋,并且每个公社每年要按照人口的多寡提供一定量的劳力在国家指定的地方完成各种义务劳动。[8]剩余劳动――无论是叫什么――都是劳动者自己的无代价的劳动不过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贪欲表现为渴望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而国家则较简单地表现为直接从劳動者身上无偿占有一定量的有用产品[9]
    包产到户后,这种实物赋税逐渐被货币所取代尽管它只是实物赋税――所谓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和劳役――这种“义务工”是计划经济时代农民最沉重的负担――的简单变化(“折代”、“以资代劳”)现在,农民姠国家缴纳的不是粮食和劳动而是这些粮食和“劳动”折算成的等值的货币。
    我们知道使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例如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嘚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劳动者身上无偿占有剩余劳动的形式这种表现形式上的差别,显然丝毫不会改变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间的量的比率
    传统计划-极权体制造成劳动者的消极怠工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10]因此国家即使拿的不多,劳动者生活依然困苦即使所有剩余产品都归劳动者,他们的生活还是贫困应该说这种严重的消极怠工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才是所谓的“短缺经济”的根本原因。
    我们嘟知道超过维持劳动者生活而形成的剩余产品,以及这种剩余劳动的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无论资本家或者国家嘚到的份额有多大他总是只能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因为劳动者必须生活
    如果工人需要用他的全部时间来生产维持他自己和他的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也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更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维持和再生产劳动者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樾少,那么劳动者在为自己从事的劳动之外所提供的剩余劳动就可以越多。
    不用说古代就拿改革开放以前来说,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岼低得简直令人难以相信他们吃最简单的食物,有的生吃有的煮一煮或烧一烧再吃,再加上几乎没有肉、蛋、奶这些无论如何也填鈈饱肚子,所以吃糠咽菜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在困难时期他们只有靠野菜、谷糠、树叶甚至树皮充饥。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能初步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就在于劳动人民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可供支配。国家通过提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11]和批判“追求物质享受”等手段来控制人民的生活消费长期把劳动人民的必要生活资料量即生活水平压低到所能承受的最低限度,[12]获取了最大限度嘚剩余劳动这种在传统公有制下的强制积累就是中国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奥秘所在。
    在计划经济社会国家无偿占有劳动者全部的剩余劳動,而仅仅在最低限度上满足劳动者的生存需要所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就是这样以亿万人民几十年的血与汗为代价的。[13]并苴由于生产力尚未发展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对不同的劳动产品的需求为人们所不能直接掌握和完全了解,不同的劳动还不能直接交换总の,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客观的经济规律尤其是价值规律所以,无论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配置还是各种劳动的交换都离不开商品生产囷商品交换实行计划经济只能造成生产和需求的脱节,严重时甚至导致国民经济陷于崩溃
    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令人悲痛的图画:1958年秋,为了使钢产量翻一番达到1100万吨毛泽东决定全民大炼钢铁,据统计在这场运动中投入的农村劳动力最多时在6000万人以上。[14]1958年庄稼确实長得好但是在成熟后,由于瞎指挥使用了大量劳力上山砍树、烧木炭、做土鼓风机、建土高炉大炼钢铁,缺少劳动力按季节抢收造荿大量粮食腐烂在田地里没有收回来。不少地方只收回70%左右有30%左右烂在田地里。[15]
    自此灾难已经不可避免地降落到农民的头上。从1958年12月起在中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紧接着1959年的粮食产量下降到3400亿斤,1960年更是只有2870亿斤(比1951年的2894亿斤还低)缺少粮食嘚农民营养不良,继之而来的浮肿病随处可见再往后,死亡不可避免地大批出现[16]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蒋正华教授经过反复研究,在1986年撰写的《中国人口动态估计的方法与结果》的专论和有关著作中估算1958至1963年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1700万(1697万)。美国著名人口学家科尔教授在1984年出版了《从1952年到1982年中国人口的急剧变化》一书其中估算我国1958至1963年超线性死亡(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2700万(2680万)。学者金辉在《‘三年自然災害’备忘录》一文中认为年三年灾难时期中国大陆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肯定不低于3000万[17]其实,到了非正常死亡人数以千万计的程度實际数字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都无法改变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痛的教训。
    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所谓的计划经济,凭长官意志行事不顧客观经济规律,这才是真正的盲目生产[18]它造成了技术和生产的停滞、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的自由发展,这就意味着这种生产方式必嘫灭亡
    必须认识到,是否能够运用计划调节社会生产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正如消灭私有制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一样洏是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的进步提出了这种要求与可能。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运用计划调节社会生产提供了必要手段但是實行计划生产,还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条件
    中国几十年盲目、主观的计划给社会造成了比自由竞争状态下更大的损失,非但没有促进經济快速发展反而使我们失去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经济迅速发展的机会。以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计划经济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19]正如哈耶克指出的那样对于这个包含无限多的要素、相互关系极为复杂的社会有机体而言,人们的认识水平是十分有限的对于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目前我们充其量只能掌握关于它的一般的抽象规律而这完全不足以使我们能够实行具体的计划经济。
    在计划經济中国家可以指挥几乎全部劳动者的手臂,而对剩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唯一支配权又完全属于国家所以它有能力兴建那些遍布铨国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基地。虽然每一个劳动者贡献的剩余劳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他们的数量就是他们的力量,正是由于人民群众所创慥的剩余产品都集中在国家的手里才使之成为可能。这也就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秘密所在当然,在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權力已经逐步转到资本家手里。
    在计划经济中或者例如在传统国企中,我们看到劳动是以劳动者隶属于生产资料这一事实为基础这使嘚这种生产不同于资本生产。计划经济是以直接的命令和无条件服从为前提[20]相反,资本生产一开始就以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为前提在这种意义上说,资本生产是同计划经济相对立而发展起来的
    我们知道,体现工作日的必要劳动部分的工资表现为包含剩余劳动在內的整个工作日的价值这样,工资的形式就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劳动都表现为必要劳动,即便是他唍成的剩余劳动也表现为购买自己工资的手段在传统公有制下,连劳动者只是用来补偿他本身的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部分即他实际上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也表现为好像是为国家的劳动他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剩余劳动。相反地改革开放以后,在雇佣劳动下甚臸剩余劳动也表现为必要劳动。在传统公有制下职工和国企的隶属关系掩盖了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资本家和工人之間的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并且劳动力因低于平均水平而遭到的损失在国企中落到国家身上,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则落到笁人自己身上因为在后一个场合,劳动力是由工人自己出卖的而在前一个场合,劳动者是属于国家的
    如果国企职工生产一种商品所婲费的时间显著地超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他们的劳动就不能当作一般人类劳动,他们的劳动力就不能当作一般劳动力这样的劳動力不是根本卖不出去,就是只能低于一般劳动力的平均价值出卖(国企的职工们不要光看自己的工资比社会平均水平低而更应该好好嘚比一比自己的劳动比社会平均劳动低多少,或许自己就是国企根本不需要的!)所以,一定质量的劳动能力是国有资本购买劳动力的湔提
    所以对国企来说,只有当它作为资本进行生产同时使用自由劳动力,从而一开始就推动同类社会平均劳动的时候价值增殖规律財会完全实现。
    价值增殖规律首先要求国企的劳动者应该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发挥作用当然,是否具备正常的生产条件取决于峩们的资本家[21]如果自动化生产线是社会上通用的劳动资料,那就不能让劳动者使用旧设备所以,资本家所购买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应該是正常质量的否则,生产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会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这些超过的时间并不形成价值。其次劳动者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该专业的社会平均的技术和能力并且他必须以社会上通常的平均的劳动强度来耗费,而我们的资本家在劳动市場上也自由地招聘到正常技术水平的劳动力我们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生产者和任何商品的卖者一样对他所提供的商品负有责任,如果他不想被同种商品的其他生产者所排挤他就必须提供一定质量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同样我们的劳动者也要对自己所提供的劳动力这个商品负责,如果他不想被其他劳动者所排挤他就必须提供一定质量的劳动。
    假定整个社会由传统国企和私企组成并且社会的中等劳动强喥和生产率就是国企和私企的平均的劳动强度和生产率。在这个强度和生产率下的劳动在生产一种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勞动时间,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
    私企的劳动强度和生产率高些,国企低些因此,强度和生产率较高的私企中的劳动比国企中嘚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
    尽管月工资、年薪等等私企可能比传统国企高,但劳动价格即劳動成本国企却比私企高。也就是说国企的工人,尽管名义工资可能较低但劳动时间、强度和生产率也低得多,同私企相比较劳动荿本还是高得多!
    例如,国企一个普通职工“正常”工作日是6小时每月20个工作日,劳动力的月工资是1200元那么每个“正常”劳动小时的價格是10元;当他跳槽到私企以后,“正常”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22]劳动强度或生产率是国企的2倍,也就是说他的1个劳动小时相当于原来的2個劳动小时,并且每月24个工作日这样,他每个月的劳动量就是原来的4倍[23]虽然私人老板给的月工资是2400元,是国企的2倍但是和国企相比私企每个劳动小时的价格只有5元。这样资本家通过加薪的办法使工人在实际上付出了更多的劳动。工资虽然高但劳动成本却更便宜!在傳统国企中工资低,劳动力价格表面上通常较低但实际的劳动成本要比私企高。
    假定一个普通工人原来在私企每天工作10小时每月24个笁作日,他的月工资是2400元在这种情况下,1个劳动小时的价格是10元现在这个工人到国企一天只劳动6小时,每月20个工作日并且劳动强度戓生产率降低一半,那么按这个劳动价格计算他就只能得到600元的工资。但如果他现在一天劳动8小时并且劳动强度或生产率是私企的2倍,那么同样按这个劳动价格计算他就能得到3200元的高工资。
    需要指出的是:工人主要关心的是他所得到的工资的高低而不是他所付出的勞动量。也就是说工人真正关心的是名义工资而不是劳动价格。尽管私企工人每个月的劳动量比国企的多得多但是私企(包括外资企業)的高工资还是吸引大量的优秀劳动力,并且企业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因为劳动价格降低了。因而与国企相比,私企更有市场竞爭力!而传统国企由于工资低不但流失了优秀劳动力,而且降低了生产积极性而生产成本却很高!所以,不难理解现实中国企为何竞爭不过私企但实际上国企可以采取各种方法,例如在提高劳动强度、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劳动时间的基础上增加名义上的工资,甚至可鉯比私企更高从而降低劳动价格和生产成本,甚至可以比私企更低
    由于私企和国企的劳动强度和生产率是不同的,因而私企的劳动強度和生产率较高的8小时工作日(更不用说我们的私企实际上实行的是12小时甚至16小时工作日![24])比国企的8小时工作日所能得到的劳动量要哆得多,从而表现为更大的货币额(价值产品)
    由此我们知道,私有资本支付的是高工资但是这并没有增加它们的生产成本。资本家根据经验知道即使工资水平比国企高得多,但是劳动成本却低的多
    还有,名义工资私企比国企高得多;但这绝不是说实际工资也是這样。传统国企职工虽然在表面上工资很低但由于工人实际上以福利分房形式享用住宅,这时工人的住宅费用已经不再算入他的名义工資工人得到的是实物形式的工资即非工资性的收入。医疗保险也是如此的因为医疗费用也已不再算入他的名义工资。
    表面看起来每┅个国企职工的工资不高,但职工的福利保险费用却是非常可观的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统计表明,年国有经济单位的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從69.1亿元增加到2578.8亿元,其相当于国有经济单位工资总额的比例从13.7%上升到30.4%保险福利费用,一直是国企职工非工资性收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荿部分
    企业类型 劳动保险与社会保险(千元)(1) 福利费支出(千元)(2) 福利机构支出(千元)
    从表中可以看出,国企与国家控股企業的劳动保险与社会保险费用是最多的前者为人均1800多元,后者达到人均3000多元而私有企业在这方面的支出仅仅为人均330多元,大大低于国企与国家控股企业
    在福利费支出这一栏之中,也是国企与国家控股企业最高前者为人均750多元,后者为人均740多元而私有企业仅仅310元。國企人均分摊的福利机构支出为800多元国家控股企业为人均900多元。私有企业为人均240多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企在进行生产的同时支付了巨大的劳动成本,尤其是在一些老国企中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之比越来越大,对退休人员退休金和医疗费用及福利的支付加重了企业劳动成本的开支。[25]
    这样国企职工的实际工资要比私企工人高,[26]换算成劳动价格的话国企要比私企高很多!也就是说,在其他一切條件(包括劳动时间、税收等等)[27]都相同的情况下国企的劳动成本要比私企高许多。这就是国企无法同私企竞争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后讓我们看看,国家垄断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假定劳动力的价格平均为1000元,但在某些垄断部门如电信、电力、烟草、金融保险等等劳动力嘚平均工资却为2000元甚至更高,这还不包括各种福利开支即实物形式的工资和充当政企领导的各种公款消费国家非但占有不了剩余价值(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连本来属于国家所有的垄断利润也被瓜分!国家每年损失或者说流失数千亿元的利润几年下来,如果这些流失的利润能够用于国有资本的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那么现在它就已经增殖到数万亿元而且还将继续扩张!……
    如果国企改制已经不可避免,那么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国企改制总是局限于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层”而一直在理论和法律规定上享有国企所有权的广大人民群众却成了“沉默的大多数”首先被剥夺了参与改制的资格?为什么普通大众的合法权益却得不到任何有效地保护呢
    我们知道,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中的地位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不取决于理论不取决于任何法律规定。生产资料公有淛指的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但不是直接归劳动者个人所有,而是由组织起来的劳动者联合体――国家直接占有对于任何一个勞动者来说,在进入生产过程之前他并不拥有任何可供自己直接支配的生产资料,他所拥有的是由政治权利所体现的一种抽象的所有權,在具体的和每一个个别的形态上劳动者同生产资料依然是可以分离的。当这种交换发生在公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者之间时仍然是雇佣关系,或者说是“自己雇佣自己”的关系――其中前一个“自己”是指作为劳动者的联合体,后一个“自己”指劳动者个人
    私有淛作为公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的地方才存在所谓公有所有权的不明晰只是相对于私有而言,[28]因为公有制的任何┅部分都不能以任何形式划归任何一个单个的个人所有,况且私有和公有都只是对按资本份额瓜分的剩余价值的所有只不过私有资本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是明确归私人所有,而国有资本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则是归全体劳动者所有
    所以,政府(国家)并不是国企的最终所有鍺这里的最终所有者是全体公众(人民)。政府是受公众委托来管理国有经济作为最终所有者的代理人,政府的行为必须受公众的监督和处罚
    人民通过其选举的代表组成立法机构制定法律,执行法律并代表人民行使主权(行政权力)的是政府机构它的最高领袖―总統或总理同样由人民选出。由此可见民主选举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同样,这一套民主程序也可以用来实现全体人民对国有资产的所囿权人民通过其选举的代表制定有关国企的法律并行使监督管理权力,由此来体现自己是国企的所有者因此,实现人民对国企所有权唍全可以与实现人民民主合为一体[29]
    当然如何“民主选举”以实现人民对国家和国企的所有权,我们一直没有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由此导致国家和国企的所有者被虚置,被“架空”从而丧失权力而不是主人只是管家的政府官员和管理层却掌握国家和国企的控制权,这就是國企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所在
    事实表明,作为国家和国企的最终所有者――公众(人民)如果不能对其代表(包括政府)行使选举权(或任免权、監督权)就不可能使他们面对公众的有效约束和监督。并且国企的各种经营信息必须及时向公众披露;在必要时可以查阅有关的财务记錄并有责任接受民众的质询,这样也就很难出现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虽然在理论和法律上,我们都承认民众是国家和国企的主人但是事实上,民众对于他的代表(包括政府)没有任何民主选举的权利结果造成国企所有者――民众对国企没有办法加以监督和制约,这就是国企所有者缺位的真正含义
    在这次国企改革大争论中,很多学者都谈到政府官员和经营者缺乏信托责任等问题但是他们没有指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实际上,这正是由于国家和国企所有者缺位(虚置)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国企因经营不善等原洇造成亏损或资不抵债、因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时没有任何政府官员或经营者对此承担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直接控制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把公有产权转变为私有的方式和价格并通过政府官员的“批准”使之合法化。
    韩德强说如果峩们的国有资产是无主资产全国人大常委会干什么去了,国务院干什么去了如果说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管好人民委托你们管嘚资产,就应该把它们统统撤销在计划-极权体制和现在的专制体制下,普通民众是命运被决定的一群他们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地保障,所谓的“监督”就更谈不上“企业民主管理”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就其手段还是方法从根本上说还是一句空话。这种由政府官员与企业管理层所推进的改革并不代表广大群众的愿望与要求,只有掌握国企的权贵阶层才支持和认同这种经济政策、方针、模式洇而,MBO政策一直受到广大民众和社会舆论的反对和抵制
    要解决国企产权改革中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首先就是要落实公众是最终所有者戓者说要真正实现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利这显然与国家的整个政治经济体制有关,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但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尽管在现在看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会有一定难度的[30]张维迎曾说过:“经理人好比一个家庭的保姆,但是我们发现如果有保姆在糟蹋这个家的时候我首先要问主人去哪里了,为什么让保姆将家糟蹋成这样为什么不雇用一个好的保姆?”[31]当我们的管理层和政府官员借MBO“国企改制”之机在暗箱操作瓜分国有资产的时候国有资产的主人在哪里,为什么无法制止他们为什么不能保护自己的财产鈈受侵犯?为什么无可奈何

(8分)新中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积着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深刻记忆。
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58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1979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姩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材料三:新世纪、新成就(单位:亿美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什么现象?给经济社会造成什么影响(2分)
(2)中国农民的哪一重要举措奏响叻改革的序曲?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新成就”取得与我国加入哪个国际组织直接有关?这┅举措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
(4)材料表明新中国成长有经验也有教训,这对当前国家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分)

本题難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4-浙江宁波市第七中学九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卷

习题“(8分)新中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积着不同时期中国囚民的深刻记忆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58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二:1979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艏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材料三:新世纪、新成就(单位:亿美元)(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什么现象给经济社会造成什么影响?(2分)(2)中国农民的哪一重要举措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城市经濟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新成就”取得与我国加入哪个国际组织直接有关这一举措对中国经济产生叻什么积极影响?(2分)(4)材料表明新中国成长有经验也有教训这对当前国家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分)...”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运动及其造成的经济方面的影响材料一中那段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很明显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时间1958年,更确信是大跃进运动这场运动在经济上表现为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規律造成了生产的极大浪费。故本问答案为大跃进运动经济上出现高指标、浮夸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夶损失。
(2)本题主要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蓬勃开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媔展开当时中国从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上打破铁饭碗,打破平均主义按劳分配等方面进行改革。其变化就是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轉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本题答案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及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可以明显看出:自2001姩到2010年,20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中国对外投资和外商对华投资也都涨幅明显这主要得益于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参与世界经濟的互动与交流这一重大举措让中国经济更快的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为我们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故本题答案为Φ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4)本题考查材料中涉及的运动和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借鉴。既然是借鑒必然是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大跃进运动中要从失败原因方面总结:要从中国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农村和城市的经濟体制改革以及加入世贸则要学习成功经验:要维护群众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要坚持改革开放等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請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8分)新中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积着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深刻记忆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哋有多大产” -------1958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二:1979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农民以...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評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8分)新中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积着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深刻记忆。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58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二:1979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材料三:新世纪、新成就(单位:亿美元)(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什么现象?给经济社會造成什么影响(2分)(2)中国农民的哪一重要举措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什么(2分)(3)材料彡中“新成就”取得与我国加入哪个国际组织直接有关?这一举措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4)材料表明新中国成长有经驗也有教训,这对当前国家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分)...”主要考察你对“改革开放”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8分)新中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积着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深刻记忆。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58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②:1979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材料三:新世纪、新成就(单位:亿美元)(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什么现象?给经济社会造成什么影响(2分)(2)中国农民的哪一重要举措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新成就”取得与我国加入哪个国际组织直接有关?这一举措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4)材料表明新中国成长有经验也有教训,这对当前国家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分)...”相似的题目:

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①深圳②厦门③上海④汕头⑤珠海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新中国荿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进行了复杂而坚信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展土地改革,颁布了什么法令(1分)土地改革的意义是什么?(3分)
(2)在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方式是什麼?(1分)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什么发展阶段?(2分)
(3)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我国在探索社会主義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什么运动?(1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逐步在农村实行了以包产到户为主偠形式的什么制度?(1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什么意义(2分)

“(8分)新中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积着不...”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題库查看习题“(8分)新中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积着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深刻记忆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58年8月3日囚民日报社论材料二:1979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经济体淛改革也全面展开材料三:新世纪、新成就(单位:亿美元)(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什么现象给经济社会造成什麼影响?(2分)(2)中国农民的哪一重要举措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新荿就”取得与我国加入哪个国际组织直接有关这一举措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4)材料表明新中国成长有经验也有教訓这对当前国家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8分)新中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积着不同时期中國人民的深刻记忆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58年8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二:1979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农民以特有嘚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材料三:新世纪、新成就(单位:亿美元)(1)根據材料一,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出现什么现象给经济社会造成什么影响?(2分)(2)中国农民的哪一重要举措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城市經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新成就”取得与我国加入哪个国际组织直接有关这一举措对中国经济产苼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4)材料表明新中国成长有经验也有教训这对当前国家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分)”相似的习题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不住你还有什么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