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平台的质量提升和数量增加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须多种措施与限制数量相配合_教育频道_新华网
您的位置: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须多种措施与限制数量相配合
日 11:06:32
 来源:新华网
】 【】 【】 【】&
&&&&本文系新华社高管信息供新华网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新华网上海电(记者刘丹)日前,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对研究生招生数量进行明确限制。上海的一些教育专家指出,限制研究生招生数量,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
生培养质量下降,除招生数量的原因之外在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中尚有许多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多种措施与限制数量相配合。
&&&&--高校新规:限带研人数 重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几乎成了当今教育界一个公开的秘密。在分析其中原因时,许多批评人士都将矛头指向前些年延续至今的"研究生招生数量扩张"。
&&&&在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群快要毕业的研究生去为自己的导师搬家,当搬完家后,导师突然问起这些学生姓啥名谁,就读于哪一年级?这个故事让人感觉到:因学生太多,导师无暇一一顾及的尴尬。
&&&&针对这一问题,复旦、人大、浙大等高校日前明确提出,对研究生招生数量进行明确限制。复旦提出,原则上每位博士生导师每年最多招收2名博士生,逐步构建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课题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浙大要求每位导师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人,博士生不超过2人;人大要求任何导师每学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总数不得超过3名,学校将逐步弱化将研究生招生数量作为导师是否完成工作量的考核标准,条件成熟后,取消招生人数作为导师聘期业绩考核的内容。
&&&&这一系列改革,对于过去几年深谙中国研究生教育现状的人,无疑有些振奋。毕竟,这相对于因快速发展的研究生规模,有的高校一个导师要同时培养几十名硕士、博士的情形,已经好了许多。&&&&
&&&&毋庸置疑,限制研究生招生规模,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导师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分配到所带的学生身上,对学生加以学术指点,有利于研究生质量的提高。
&&&&--多种配套改革需同时进行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限制研究生招生数量,避免招生过多、过滥,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肯定是有助益的。但招生过多只是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显性"原因之一,在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中尚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进行更多的配套改革,将这些更为"隐性"的问题解决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有更多的保障。
&&&&配套改革一:改革研究生助研经费机制,强化激励效能。
&&&&有论者指出,现有的研究生经费划拨机制过于僵化,缺乏必要的激励效能,是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除了一些已经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学校外,现在许多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中仍实行计划内与计划外两套机制。计划内的学生培养经费由国家拨款,每月有固定的奖助学金,而计划外的学生不仅自掏培养经费,而且没有奖助学金。
&&&&针对这样的僵化机制,人大校长助理吴晓求在一次研究生培养论坛上公开加以批评:"这样的经费划拨机制首先是不公平的。那些计划外的学生即便入学后表现出很高的科研能力,但仍是计划外,仍要交钱;而那些计划内的学生,即便简单应付学习,也可照拿奖助学金。其次,奖助学金的固定化,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激励效能,反而助长了一些学生的懒惰心理。"吴晓求认为,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不可能指望学生认真进行科研。
&&&&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对研究生助研经费进行改革,不再是按考研成绩固定下来,而是根据入学后的学习成绩、科研能力等进行动态考核,以此激励研究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去。可以预料,改革研究生助研经费将是今后研究生招生培养改革的重点之一。
&&&&配套改革二:出台措施确保特殊身份的导师们能够精心培养研究生。
&&&&硕导、博导的水平以及对研究生培养所投入的精力、时间,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在现有的一些高校博导构成中,有一部分是政府高官、企业人士,而这些人士对培养研究生往往"有心无力"。如何确保这些特殊身份的导师们能够精心培养研究生,无疑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位高校教授告诉记者:某大型国有企业的老总,被一所高校聘任为博士生导师,他自称精力有限,主动要求每年只招一名博士,照理,他应该能对这名博士生负责,可是,由于业务繁忙,他的博士生3个月能与其见一面已经很不错,后来,学院只得把他的具体博导工作交给了学院的一位教授,但每年在博士招生名录中,这位老总的名字依旧赫然在列,而冲着其企业老板身份,报考者依然踊跃。
&&&&另一位已是某政府教育部门的官员,但一直没有放弃当初在大学任教的博导身份,到了行政岗位上,他每年只招2名博士,其中一人将博士论文交给他半年后,他还没有时间认真审阅。
&&&&高等教育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表示:如果实施新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学校不对这类导师进行有效管理,可以想像他们对整个研究生教育氛围与质量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而要进行有效管理,则要求高校必须严格按照学术标准,聘用导师,并严格按照教育标准,考核导师,对"有名无实"的老板导师、官员导师和明星导师采取必要的措施,保留对学生真正负责、尽心尽力的导师。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生教育向教育本身回归,使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再成为空话。
&&&&针对这一问题,人大出台了研究生导师资格"自动升录"制,这一制度要求导师们须通过学校组织的教师聘期业绩考核,若经考核被列为试聘、低聘、转岗几个级别,将会有相应的招收研究生限制措施。&&&&
&&&&其实,不管是对特殊身份的导师,还是对普通的博导、硕导,学校都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导师能够尽心尽力培养研究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方面的配套改革必须同步进行。
&&&&配套改革三:改革学位申请办法,重申请,还要重建设。
&&&&对于近年来社会诟病较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问题,在一次研究生培养论坛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计金标认为,这与眼下的研究生招生、培养、质量评估等问题有关,但更大的问题是体制问题。"教育部对学位点的设立采取授权制,一旦设立,则很难取消,这一体制因素导致许多学校对研究生培养重在学位点的申报,轻视学科建设,重视学位点的数量,轻视学科的质量建设。在这样的体制下,要想学校认真思考、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计金标这一说法得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林梦泉处长的认可。林处长指出,尽管目前教育部对学校学位点的设置采取授权的同时,还有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力度可说是越来越大,但"重申报,轻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仍然没有改变。
&&&&提高研究生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控制研究生招生数量外,还有一系列问题期待解决,如学校能否为研究生提供配套的科研设备的使用、导师是否有足够的课题让研究生得到锻炼、学校和导师能否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对外学习交流的机会等等。总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多种措施与限制数量相配合。
【】 【】 【】 【】
(责任编辑: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
以提升科研质量为核心建设一流新智库
——访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
日 15: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马献忠
内容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智库建设新的要求,推动地方社科院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各级地方社科院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把握机遇,改革创新,将新型智库建设纳入议事日程,为地方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保障。对高质量的研究及成果,在人事、经费分配等方面重点配置和支持,通过建立相应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使科研质量成为“指挥棒”,通过人事、资源配置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支撑科研转型升级,促使科研质量任务的完成。把科研质量突破点集中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不摊大饼、撒胡椒面,把优势资源集中在抓好四大基础理论、五大人才团队和六大重点学科建设上,即重点抓好“清水江文书研究、贵州佛教文化研究、贵州抗战文化研究、苗族巫经文化”四大基础理论研究。
关键词:基础理论;地方社科院;贵州省社科院;人才;社会科学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创新;科研成果;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简介:
  地方社科院作为地方智库的中坚力量,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智库建设新的要求,推动地方社科院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各级地方社科院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把握机遇,改革创新,将新型智库建设纳入议事日程,为地方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保障。地方社科院面临着哪些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型智库建设?本报记者就上述诸多问题采访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研究员。  地方社科院科研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中国社会科学报》:省级地方社科院在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地方社科院面临着哪些挑战?  吴大华:我以贵州省社科院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我院基于贵州加快跨越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主基调和建设新型智库的现实需要,将提升科研质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务,这既是职能所在,也是形势所迫,更是建设地方一流新型智库的必要条件。说是职能所在,是因为贵州省社科院作为贵州省唯一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承担着“组织和协调全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向省委、省人民政府报送重要研究成果和重要信息,反映学术动态,提出研究的对策和建议”等职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贵州省社科院应该是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领头羊”。  说是形势所迫,坦率地讲,是因为目前我院科研质量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与履职要求和应有地位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质量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形势的要求很不适应。表现在社科院在全国能有影响力的成果少,能够与全国开展对话的学者少。二是科研质量与新型智库的定位还很不适应。按地方社会科学院的定位,省级社科院是地方党委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但社科院服务决策、服务发展的作用还有待提升,数量多、质量不高、应付交差的情况日益凸显。三是科研质量与全国地方社科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与和我们同样地处西部的四川、广西社科院相比,在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采纳建议方面差距明显。四是在社科研究各路大军中,社科院面临严峻形势。相较于省委政研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政府研究室而言,社科院应用研究针对性还不够强,相对于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而言,社科院的基础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科研人员学术风气较为浮躁、研究人员杂家多专家少等问题。如此等等,贵州省社科院科研质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亟须将科研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加以切实解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彦)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1次下载&&|&&总71页&&|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改进研究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1人评价3页
8人评价24页
9人评价42页
2人评价7页
0人评价50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所有文档均可免费全文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评价文档:完善课题管理提高科研品质
  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打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已经获得广泛的共识;尤其是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不论对于学校还是教师,都是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问题在于,课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与教师研究行动之间,理论预期与研究实践之间,往往有着很大的差距。不少学校存在研究活动进展不顺、浅尝辄止、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教育科研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课题研究也没有从根本上引领教师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课题管理工作存在缺漏,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是重要方面。怎样完善课题研究管理,提高教育科研品质呢?
  一、加强课题论证,提升设计品质
  虽然好的开端不一定都会有好的结局。但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题进入实质性研究之前抓好论证工作,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加强课题论证工作,有助于提升课题研究设计品质。
  (一)集结优势力量,开展周密论证
  很多中小学一线教师希望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但是,一线教师往往因为理论素养不高,对课题论证不够深入,难以做到科学精准地确定课题。另外,许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研究范围还是很大,与教师具体的学科教学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必须找准规划课题与中小学教师及中小学教学的结合点,既保证课题的高起点和前瞻性,又保证课题能够&接地气&,有现实性。这项工作的完成,仅仅依靠少数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集结由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的优势力量,进行周密论证。
  1.集结三个方面的专家参与论证
  (1)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
  学科专业领域专家的参与,能够在研究设计方向、定位上指导更加准确。学科专业领域专家往往来自高校或者一些专门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他们对学科前沿、研究的意义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侧重于实践,有着行动研究的特质,本质上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某种理念、验证某种模式的行为,这种行为离不开学科专业领域专家的指导。
  (2)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方面的专家
  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方面的专家与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有时是重合的,有时则不重合。例如一位古代汉语研究学者,他清楚古代汉语研究领域的问题,但是,对于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问题,则不一定有完整清晰的认知,他的意见很可能更加注重学科建设中的学理探讨。而一线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长于教学实践的,他们对于怎么做、怎么教学,他们往往有一整套的想法。但是,究竟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却缺少深入的反思,缺乏理论支撑。为此,就有必要邀请教学实践研究方面的专家参与论证研究。教学实践研究方面的专家的参与,能够联通理论与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许多教研员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有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历,对本学科教学现状有着深刻的理解,又有一些形而上的理论研究基础。有的教研员从实践中出来,到理论的殿堂走走,又经常回到课堂,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用理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3)课题管理方面专家
  这方面的专家一般并不属于某一学科,但是,他们熟知课题研究的流程及重要的时间节点,他们的建议,对于课题研究设计、推进课题研究至关重要。
  课题研究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有一系列规范性要求,初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因为技术缺乏,所以往往会走弯路。有了课题管理方面的专家的指导,往往事半功倍。而且,课题管理方面的专家总是很清楚课题研究的重要时间节点及具体要求,能够提出一些有预见性的意见,因而有助于课题研究整体规划的完善并落实。他们的意见对一线教师而言,还是一种难得的培训学习资料。
  2.集结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论证
  (1)让有专长的教师参与论证
  &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这个命题,首先肯定了一个前提,就是教师是能够成为研究者的。而且在教师中的确有研究者,特别是实践研究方面大有人才,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实践证明,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表现了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因为他们长期扎根教学一线,直接参与教学实践,并注意深入反思,因而能借助日常工作,直观地了解学校师生的真实意图,了解学校教学生态。他们参与论证,对于找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题源于问题&,很多时候,优秀一线教师的问题,经过提炼,就是很好的研究课题,而结合总课题的思路框架进行提炼,就是适合广大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的课题。
  (2)让普通教师参与论证
  一线教师,是课题研究设计的验证者、实验者。课题论证的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揭示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及课题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统一课题研究者的思想。思想不统一,认识不深入,个体的研究行为难以持续,团队的研究就难以深入。在实践中,一些学校有着好的领队,比如有积极开拓、学养深厚的校长,有特级教师等骨干教师,但是,教科研却难以形成合力。因为教师个体研究能力虽强,但是,学校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也就会影响到其他环节工作的顺利开展,势必导致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研究成果得不到落实。在课题研究中,普通教师虽然更多的是从事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但是,正因为普通教师的这个作用,体现了行动研究的本质。此外,教育科研的目标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广大普通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在这种情形下,让这些潜在的课题研究者尽快了解课题研究的意图、意义、技术路线等就十分必要,让他们参与课题论证过程,正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事实证明,让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论证工作,能有效激发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同时,课题论证中专家的意见,对一线教师有很好的启发。课题论证工作,其实是一种专题研讨式的培训,参与者围绕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可行性、方向性、背景、意义、思路、策略等展开研讨交流,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带来的&红利&,并进一步激发积极参与研究的热情。
  (二)群策群力,细化研究课题
  大的研究方向确定之后,还必须对课题进行细化。怎么细化呢?需要有效整合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力量。以本人参与主持的&少教多学模式研究&课题为例,这个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年度指南中的一个课题,经过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同论证,我们将课题名称才确定为&&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这个课题的确定,有10多名省级教研员和20多名优秀一线教师提供了参考意见,还征询了全国中语会的苏立康教授和小语会的崔峦教授等国内语文教育界的知名专家的意见,得到他们一致认可。
  总课题确定以后,我们又邀请一些长期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参与确定子课题,经过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搭建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即从理论研究、策略方法研究和评价研究方面入手,确定了近30个子课题。如&语文学科中&少教多学&的内涵、实质研究&、&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少教多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研究&,等等。这些子课题精准地指向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而且,必须依靠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才能进行研究,因此,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学校和教师的支持。事实上,教育教学专家总是从教师中成长起来的,教师要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型,就必须参与研究工作。教师不仅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主体,也是主力。教师如果能够提出子课题,意味着教师对所给课题有一定的研究,或者说有一定的认识,或者就是有一定的兴趣,这些方面都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前提。
  (三)精心筹备,召开课题开题论证大会
  在一线教师与专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召开课题开题论证大会,意义深远。不仅是课题管理规范的要求,也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需要,必须精心筹备。课题开题论证大会召开一定要选准时机,提前宣传,充分酝酿,适时汇报,认真落实。
  1.选准时机
  如前所述,开题论证大会,实质上也是对广大课题参与者的一种十分有效的专题研讨式培训。因此,要在内容组织、人员参与、会议举办等方面精心计划,尽可能避免与教师教学重要时间节点冲突;论证会的内容要充分准备,尽可能面向基层、面向一线教学实际,突出实效。例如&&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内容之所以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正是因为它搭住了教育要&减负增效&这一时代脉搏。另外,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的课题,要事先向各中小学发出意向性课题研究邀请函,在各学校组织论证的基础上申报参与课题研究后,再组织召开课题开题论证大会。
  2.提前宣传
  论证大会举办之前,一定要有一个留给专家和教师对课题进行进一步认识的时间。专家和教师有各自的分工,但在参加开题论证会之前,都应该进行广泛深入地调研,专家要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力求使自己的意见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有积极指导意义。而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自己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的疑惑,并请专家予以解答,从而尽可能地将更多的教师纳入课题研究规划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研究主动性。让教师在清楚意识到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的前提下,自觉主动参与到研究工作中,这是组织开题论证会的一个重要的功能。
  3.充分酝酿
  教育科研课题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的参与,取决于项目的高起点和前瞻性。很多课题之所以难以深入,既有领导教师的认识问题,也有选题不够精准的问题,还有对课题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阻力考虑不周全。为此,要提高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认识,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提升到关系到认证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地位上来考虑,建立由学科研究、学科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资深专家组成的庞大专家队伍,为项目提供咨询和决策支持,并制定体现与教师教学实际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一致、与学校品牌创建规划统一的课题研究推进计划,指导项目攻坚克难、不断取得突破。
  4.适时汇报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之下,行政领导始终是决策者。领导的认同、参与,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应该把课题论证会作为一个汇报会,让领导了解该项工作的意义。当然应该尽可能在会前让领导了解课题研究的相关准备情况。
  通常情况下,有远见的领导,一般会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并予以大力支持。需要强调的是,领导参与课题研究活动,要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让足够多的一线教师有足够的表现机会。比如,让教师代为回答领导的询问,或者让教师做专题发言等,因为这些做法实质上是对教师的培养。另外,领导参与论证,还是一种见证。
  5.认真落实
  论证会的意见要认真落实,避免会上热情万丈,会后冷火秋烟的情况。目前,一些学校课题申报轰轰烈烈,阵势很大,但实际研究拖沓松散、收效甚微的情形还很突出。对此,课题主持人要及时联系、督导课题研究关联各方,在论证会后及时组织学习研究专家意见,联系实际,对照存在问题,认真修改课题实施方案,确保课题研究的高起点和前瞻性的有效延续。否则,前期高起点攻关所凝聚的效能就会在逐步落实中递减,有可能导致整个课题的研究陷入进退两难的僵局。
  二、加强过程管理,提升行为品质
  (一)研究永无止境,过程完全可控
  课题研究是一个过程,并且应当是一个系统化研究的过程:从确定问题开始,进而深入阐述结果,最后得出结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又是一个只有开始、没有终结的过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似乎永远只有阶段成果,因为教育实践总是无止境的,这与工业制造领域的课题不一样,工业制造领域的课题研究指向某项产品或设计的话,这项产品和设计的各项具体要求完成,通过鉴定,这个课题就结束了。教育科学研究解决的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说直接点,就是人的培养问题,这是最为复杂的问题,所有现成的结论,只有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教育才有价值。另外,课题研究对于研究者个人而言,也是永无止境的工程。但是,课题研究又是遵循既定方案的实践活动,因此,也是一个可以完全控制的过程。
  (二)严格执行标准,规范研究过程
  课题主持人要组织课题组成员全面、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制定的相关办法和规定,做到&五个确保&。
  一是确保研究过程规范。要严格执行课题立项审批制度,执行年度工作汇报制度。在组建课题队伍、组织课题研究方面严格按规范操作,从申报立项、制定实施方案、进行阶段性检查到评审结题,都要办理相关的手续并记录存档。结题时不仅学校要提交符合要求的结题报告和原始资料,而且专家组对每所学校都要作出具体的个性化的结题鉴定。当然,结题的方式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灵活地予以安排。
  二是确保研究方法有效。必须确保观察、调查、实验、个案研究或者比较研究等方法是有效的。要创造条件,组织课题研究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理论素养和研究水平。
  三是确保研究实践扎实。要深入学校,观察、倾听、分析研究者的研究。做到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结合,书面汇报与深入教学研究一线考察结合。
  四是确保研究行为道德。在研究实验中倡导科学、民主的学术风尚,尊重原创,不搞&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一言堂,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
  五是确保研究成果真实。要营造研究情境,关注研究实践,尊重教师劳动成果与在实践中的创意,鼓励和保护不同的见解和风格。对于抄袭他人论文、虚报研究成果的学术欺骗行为,一律予以严肃处理。
  (三)抓好关键节点,推进研究实践
  课题研究有着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抓住这些时间节点,有助于提升研究品质。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其他项目一样,必须重视过程管理,要结合《年度工作指导意见》,对课题实施过程实时监督和不定期督查,保证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需要指出的是,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每位成员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并确定相应的时间节点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和课题管理者都应该对照教师确定的时间节点进行督导检查,这样,既是对教师研究过程的尊重,也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搭建展示平台,激励教师成长
  加强过程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发现并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为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课题研究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一堂公开课,一场报告,对于某些教师而言,是一种遭罪、一种出丑,但是,教师一旦成为展示、报告的主体,这堂公开课、这场报告又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一个崭新的起点。&&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非常重视搭建展示平台,学校领导推到幕后,让教师走上前台报告、展示教学成果。我们还通过《教育艺术》等媒体刊物及时交流、宣传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管理者、评价者要转变观念,将搭建平台、促进教师展示作为一种分内之事,将教师展示视为一种成果、一种成绩、一种激励教师参与研究的方式。
  目前,很多学校、很多地方,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突破,从&师生搭台领导唱&,向&领导搭台教师唱&的转变。教师登台报告、展示对教师成长影响深远。事实上,从领导为中心展示、汇报,到普通教师、学生的展示汇报,是师生和谐发展理念的体现和要求。不仅如此,还要对参与展示的师生予以褒奖。因为师生的发展,就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可见,及时搭建展示平台,是深入推进课题研究的有效方式。
  (五)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文化品质
  学校要加强教育科研制度建设,把研教一体、乐研善教的理念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理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策略,让每个教师树立教育科研工作常态化意识。坚持以实施重大教育科研课题为牵引,带动教学、科研、师生和谐发展,倡导&创精品&、&讲规范&的课题研究文化,提升科研文化品质,形成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通常,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1.常规工作制度。如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研究专门会议制度、课题研究常态化制度等,使课题研究工作成为教师工作的常规工作。
  2.定期研讨制度。只有定期研讨的实践真实进行,才能使课题研究有序推进。
  3.成果奖励制度。课题研究本身没有功利性,但是,功利价值是客观存在,这种价值,是课题研究工作持久深入开展下去的重要因素。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情况与教师评优晋级晋升挂钩,有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4.展示宣传制度。如在校园网、校园内开辟专门的课题研究进展宣传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展示研究成果和成绩;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建立网络宣传平台或在学术期刊开辟宣传专栏,提升课题研究的影响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成果品质
  教育科研如何出精品?关键在教师。通常,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由课题组来承担的,但是,课题组是一个没有编制、没有经费、没有办公场所的松散的群众性学术组织,实际上是一批志同道合的人的&教改沙龙&。这一方面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对管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课题管理的效能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研究内容的吸引力和学术带头人的感召力。教育研究是以典型的经验取向为特征的,课题研究能不能顺利进行,能不能取得预期成果,最终取决于研究者素质的高低。课题研究要打造精品,就必须加强教育科研人才培养,而且,培养教育科研人才本来就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完成课题研究的角度讲,课题研究的品质取决于研究群体的品质,而群体的品质,源于个体的品质,课题组成员需要充当各种角色:课题设计者、课题实施者、课题管理者、课题指导者等,而个体的优势在与群体互动的过程中,会提高或降低自身优势。只有每个角色既有较强的个体综合素质,又有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课题研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因此,要从打造优秀教育科研团队出发,培养科研骨干。只有实现个体品质与群体品质,学校品质与区域品质的提升,才能保障课题研究成果的品质提升,实现教育科研效益的最大化。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抓好人才培养。
  1.&关起来&培训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的重点,确定阶段性培训专题,集中一段时间,邀请专家开展针对性课题讲座,让大家把握好所研究问题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和发展举措,把握好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和路径,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在课题开题阶段,邀请科研管理部门专家举办关于课题研究一般过程与方法的讲座,邀请学科教学专家举办学科建设方面的讲座,邀请学科教学专家减少学科研究前沿等方面的知识。
  2.&走出去&学习学校要关注相关信息,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外地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精心选择教育科研示范名校、名牌教师,积极地走出去。零距离学习和研究先进学校、教学名师在推进课改、优化教学、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眼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研究,解决本校问题。做到&想着问题出去、带着方案回来&:在外出学习之前,对外出学习人员进行培训调研,分派任务,做好调研工作,了解本校本学科存在的问题;在外出学习时有针对地向同行、专家请教,汲取好的经验、做法为我所用。
  3.&钻进去&研究要结合实际,抓住关键点。在学习理论知识时,静下心来思考课题研究的工作思路,找准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讨论。力争学得多一点,钻得深一点,做到学习与钻研的有机统一,集思广益,共同提高。要善于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思考和创新,选准解决当前问题和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从深度和广度上提高自己课题研究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对&少&与&多&的内涵要有深入的领会,而不是停留在课堂上教师讲了几分钟,学生学了几分钟,这样很机械的理解,应该是一个学段内教师怎么样调动学生尽可能多学的问题。再比如研究学习资源的开发的问题,要钻进去研究挖掘本校、本地与其他地方比较之后显示出来的独特性、唯一性,减少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与建设,在教育科研领域中积聚优势提升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退回来&反思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有静下心来反思的举措。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反思精神,它要求研究者具有多元智慧,有多样化的兴趣、开阔的眼界、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对科学新事物的敏感性。研究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要始终扣紧研究的问题,紧紧把握好提高教师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方向,反思教育科研行为的价值意义、存在问题。我们还要拿出一流的研究论证报告,组织开展调研课题撰写、论证评估和成果汇报,同时,根据需要做好跟踪研究,抓好成果转化运用,做到在实践中去理解、去运用、去升华。教师只有善于反思,才能保持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持久动力和敏锐的感知能力。
以上是我长期参与主持教育部或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立项课题并研究课题管理之所得。实践证明,完善课题研究管理,将课题研究做真、做实、做细、做深,对全面提升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品质、进而扩大课题研究的效益,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单位教育艺术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