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张良庙汉王庙的来历?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09|回复: 5
微信扫一扫 转发朋友圈
汉王庙的古今凡今天还生活于平昌江口镇的人,可能没有人不知道“汉王庙”这个词,尤其是近年城市扩容,“汉王庙”一带被开发成住宅小区后,“汉王庙”一词出现的频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要说汉王庙的来历,也许很多人都会茫然无语。为带着这一问题追根求源,笔者从《汉书》、《巴州志》、《巴中志》、《平昌志》等史书中寻踪求证,终于有了一些线索,于是记载于此,供平昌有识之士作探讨定论时参考。《后汉书》载:公元前306—249年, “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秦昭襄王乃重金招募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本志注:古以二十两金为一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注:对賨人的贬称,意为善使弓箭和木盾的“板楯夷”,属地含今平昌),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白虎。王嘉之,而夷人不欲加封(注:不要封邑,也不要金银),乃刻石盟要(注:定个协定刻碑以记)。“复(注:免除)夷人顷田不租(注:顷田泛指田亩,租,田赋)十妻不算(十妻泛指人口,人口纳丁口税),伤人者论,杀人得以倓钱赎死”(注论,讲清来龙去脉;输,应作劳役,倓钱:用钱赎命)。又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注:用金制成的龙);夷犯秦,输清酒一鍾(注:六斛四斗为一釜,十釜为一鍾),夷人安之。至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为汉王,发夷人(注:板楯夷,由阆中人范目率领)伐三秦。所谓伐“三秦”是指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刘邦灭秦战争结束,项羽凭借其军事实力,分封了18个“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为困锁可能与其争夺天下的刘邦,将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属四川)、汉中(今陕西秦岭以南及湖北西部)三郡封于刘邦(即汉王),并将关中分割为三: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翼)分别为王,图以“三秦”王控制关中,防止刘邦东进。5月,齐人田荣起兵反楚,兼并三齐(指项羽分封诸侯时,在原齐国故地封立的齐、胶东、济北三个诸侯国,含今山东大部)。项羽率军北上征讨,关中空虚。刘邦采纳韩信建议,驱全部兵马,并招募大批(賨)民(因这里的山民曾勇射白虎,又会一手执木制盾牌一手持长刀,打仗非常勇敢)拟突袭关中。8月,刘邦以韩信为大将,曹参、樊哙(今宣汉樊哙场人)为先锋,由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城东)发兵,潜出故道(因临故道水得名,治今陕西凤县北风州之西),突袭“雍王”章邯属地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章邯仓促应战,被汉军击败,同时分兵数路:周勃军攻漆县(今陕西彬县),击破章平及雍将姚印部,攻占济(今陕西陇县西南)、陇(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郿(今陕西眉县东渭河北岸)、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诸地和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北地(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等郡;灌婴军抵栎阳(塞都,今陕西富平东南),迫“塞王”司马欣出降:汉王军再继续向北深入,兵至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南鱼河堡),“翟王”董翳亦出降。至此,汉军攻占关中大部,基本实现了还定三秦的战略目的。秦地既定,原在巴、蜀等地招募的兵士乃欲还巴中(注:巴的中部),汉王复其渠帅(领头者)罗、朴、督、鄂、度(杜)、夕(席)、龚七姓不输(注:交纳)租赋(税),余户乃岁(注:一年)入賨钱口(注:每人)四十(注:文,时本域为賨人聚居区之一部分)。又《风俗通义》(巴州志载:汉,应劭撰,文已佚)云:“阆中人范目,说高祖募取賨人(今州南渠县境,有古賨城县遗址在焉。原志注:故城在渠县东北土溪乡南岸的城坝:盖汉昌[今巴中、平昌全境]、宣汉皆板盾之地)定三秦,封慈凫乡侯。目所募賨人——卢、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租赋”。巴的百姓深感其恩,在汉王消灭项羽建立汉朝后,巴蜀各地相继为刘邦立庙塑像,这就是我们这里汉王庙的来历。《巴州志》、《平昌县志》载:“西晋太康元年(公元前280年,与刘邦招募板盾蛮伐三秦已距70多年)始建“平洲县”,属巴西郡(郡所在今阆中),治所汉王庙(龙潭溪,现“巴河公司”办公楼后约100米)”。又《巴中志》民国13年版908页载:“汉初,郡国皆立汉王庙”。这说明,当时在阆中所辖的地方供奉汉王庙是有根据的。但平昌解放后还坐落在龙潭溪这座汉王庙,不可能说它是经过晋以后的各朝代的风雨雷电、刀兵火焚之痛而遗留下来的汉朝遗物。它只不过是经历朝历代的信男善女们许愿、还愿“再修庙宇,重塑金身”,一种思想寄托的行为而延续,或者是多少朝代以来就很少人敢与神们发脾气耍威风而保留下来的。因为它的存在,上两种解释笔者以为还是通情达理的!龙潭溪坎上那个汉王庙不很大,庙堂约占20个平方米,庙中只塑有一位五绺长须的菩萨,两边立一文官,一武将。也许是年岁太久了,香火很一般,庙前茨草丛生,只一条小泥路通达去龙潭溪的黄泥大路。70年代初,笔者因去兰草的车票紧张,只有过汉王庙、龙潭溪上“七爬坎”走小路。当时不成形的小庙还在,也不知拆于何时,这汉王庙已由实物变成了一个词语,挂在人们的口头上和江口镇西城派出所的档案里! 汉王庙的传说记录整理:牟邦静“小时候,我祖母曾给我讲述过汉王庙的来历。她说这故事她是从她婆婆那里听来的。我们祖祖辈辈就是汉王庙附近唐家碥的农村人”。刘邦在落魄的时候,曾流落到了古巴江岸边一座大山上(即今佛头寨)。他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于是就亲自搭起一个茅草棚(A字型,四川人叫它屙屎棚棚),一面韬光养晦,一面筹划招兵买马,伺机从这里起兵,准备越过米仓山在汉中扫灭 “三秦”(秦朝的三个降将,他们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异域他乡,孑然一身,晚看日西坠,朝看水东流,事情竟毫无进展。刘邦十分郁闷,夜不能寐,他合衣而卧,辗转反侧。林涛飒飒,夜雨潇潇,他在迷迷糊糊中,只见一位面目慈祥的老人走近他的身边,对他说:男儿汉大丈夫,不要气馁,我送你一升豆子,你不要小看他,将来是一支能帮你打天下的军队。你赶快把它拿到龙潭溪口那个小山包上的土地庙埋下去,然后在那里守侯七七四十九天,奇迹就会出现。不到时间千万不要动它。接着老人划了一道符放在刘邦手中。嘱咐他埋下升子后放在升子上。临走,还叮嘱他:“千万要记住我的话,要有耐心” 谨记谨记!。远处荒村传来一阵阵鸡鸣惊醒了刘邦。于是便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下山来,潜入土地庙中,虔诚地在土地菩萨面前作了三个揖,并在菩萨座子后面掘了一个小坑,小心翼翼地将装满豆子的升子放了下去,并将那道符放在升子口,掩上一层黄泥,再复上一层浮土,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新的痕迹才放下心来。于是附近的乡亲,早晚不时看见一个商人模样的人,出没在土地庙中。也是这带民风淳朴,大家并不感到诧异,见面互相招呼,到也相安无事!但刘邦的心里并不那么平静,从早到晚每时每刻都不敢懈怠,密切地注视着那个神秘的角落,甚至整夜整晚不睡圄囵觉,总想盼望那个见证奇迹的时刻早一点到来。但是人越急而时间却过得越慢,好容易熬过了一个半月,也就是第四十五天拂晓时分,他隐隐约约地听到那神座后面似有点儿动静(也许是错觉),就不由自主地翻身起来,走近那儿。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用手去扒开浮土,随后他想揭开那道符,谁知那还未完全揭开,只听他不自主地“啊呀”一声,已一屁股坐到地下:只见升子口闪出一匹黑马,开初不过寸来长,临风一晃迅速膨胀,就地打了个滚,已变成了一匹高头大马,飒爽英姿,纵身跃过龙潭溪,直冲对岸高山,竟七步就蹿上了山顶(后来这个山梁就叫做七爬坎),但毕竟这马在土内涵养的时间不足,力气尚欠,又因用力过猛,立足未稳,竟然长嘶一声轰然倒下,化作了一座大山(即今黑马山,金宝乡东南),那一升豆子竟似蚁涌蜂攒,蠢蠢欲动,终因养晦时日不到,不成气候,一阵风过,化为乌有。刘邦后悔莫及,扼腕叹息。几经挫折,刘邦想到在佛头山上老人的嘱咐,虽兵马得到但不能气馁。心想,神兵我得不到,就另辟蹊径吧,有一天,几个老乡在土地庙里,发现一些豆子皮问他是什么?他也不认识这圆而又瘪的豆子。他心想,托梦老人说“升子里的豆子可以帮他打仗”,这不就是兵吗?就叫兵豆吧,他告诉了老乡,于是这兵豆的名字一直叫到现在!也因此,刘邦由豆子想到失败,由失败想到招兵。于是在当地的一些巴人中交朋友,募兵丁,很快竞聚集了几千人马,就在古汉中路去张公那一带山梁上以白布为篷,搭起营寨练兵,(远处看去白蒙蒙一片,因此被人叫作白顶。昼夜操练,终于训练成一支骁勇善战、一往无前的铁军,这支部队,一手执矛,一手执盾,赤膊赤脚,头戴面具,敲锣打鼓,猱进鸷击,常借风烟迷雾攻其不备,战而胜之,帮助刘邦击败了“三秦”(三个西楚霸王封的王),他的榻前终无他人憨睡,刘邦一鼓作气,打败了西楚霸王,并很快夺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汉高祖刘邦登基之后,念及当年在米仓山南麓的艰难,想到龙潭溪口土地庙的那一幕,每每喟叹:想到那滞留过,希冀过、又从而发迹的土地庙,随即降旨,敕令地方官在他窖过豆子的地方修一座庙以示纪念。这就是我们庙子邻近的老百姓都知道的汉王庙的来历。后来我们还知道,当初汉高祖在落魄时得到过“佛”的指点并面授机宜,就把他得到豆子的山头叫佛头山。尽管后来我们四川东北部到处都修有汉王庙,但重建也好,修补也罢,留在今天的汉王庙实在也不多了,唯独龙潭溪这座汉王庙不同,因为它是刘邦敕令修的,对于刘邦来说也有其特殊的纪念和追思意义。对一般群众而言,长期以来,它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虽解放后就开始荒凉,但也维持到80年代中期,那一带修公路才毁了的。
值得发掘!
百度后得到记载文字——
賨人,虽没有列入当今的56个民族之中,但他们在上曾经有过无比的辉煌.又称寅人,一支,他们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都就建在今达州市所辖的土溪城坝.渠县,秦时称宕渠县.《》记载:“宕渠盖为故寅国,今有寅城、卢城.”《舆地纪胜》卷162记:’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从发掘出来的巴渠上古墓葬中来看,每墓都有青铜兵器,包括剑、矛、饯、莆簇,宵顶,带钩等.其中的长穿方内虎纹戈,被考古学寒称为是蜀中同类兵器中最精者.一柄形如柳叶的长剑,至今剑锋还很锋利.兵器上的虎纹造型十分逼真.它表明了賨人的勇猛强悍,崇尚武力,同时也反映了賨人精湛的冶铸技术,賨人又是一个能歇善舞的民族,他们善跳.歌舞时,数人敲,男男女女手拉着手一边唱着歌,一迫跳舞.跳到高潮时,铜鼓澈越,人们劲歇.舞者手执“牟弩”,步伐整齐有力,作出向敌人进军的棋样.这时,舞蹈已经变成战斗的演练了.   賨人这种既勇武好战,又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在战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据《华阳国志·巴志》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在生死搏杀的战场上,一边冲锋陷阵,一边唱歌跳舞,这在世界战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这种充满浪漫情调的战术,并非玩合的花架子,而是从气势上压倒了商朝军队.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仅率领兵车三百乘,士卒四万五千人,虎贲(冲锋兵)三千人,而的军队却是七十万人,众寡悬殊.然而武王军队 “前歌后舞,士气旺盛”,致使商兵阵上起义倒戈.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击败了强大的殷纣.长达八百年的周王朝得以建立,賨人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賨人在兴汉的战争中再次建立功勋.扫平六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暴虐统治,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沛县亭长串领一支强大的起义军同秦王朝的军队激战,勇猛善战的寅人常常充当刘邦军队的前锋.据《华阳国志》记载:賨人在人范目统率下,手执牟弩、板榍(由于寅人常用板凳为盾牌,所以又称板糖蛮)高唱战歌,跳起激越的巴瀹舞,向冲杀,所向披靡.刘邦顺利进入后,被封为“”.汉王要封范目为长安建章乡候,后又改封为憨乡侯,意在留住賨人这支军队,范目迫于寅人思乡心切,坚持不受此封,刘邦只好将范目改封为低一纹的度沔县侯.让賨人回归故里.   秦王朝被推翻后,楚汉相争的大战展开了.凭借的大后方,便是包括賨人在内的巴蜀之地.战争期间,负责后勤的,吕雉动员寅人参战.据史料记载,当时賨人从十六到六十岁的男子都拿起武器上前线.当一带因遭受天军出现大饥荒时,刘邦还下令大批饥民到賨人聚居的巴地和蜀地就仑,稳定了汉王后方.汉王还在中人居住的地方设立了一处重要的屯兵积粮据点,取名为得.此城即今的永安乡(原属地区).得汉城号称·地环三玉涧,天铸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萧何、吕雉经得汉城把兵士和粮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为刘邦击败强大的、建立西汉王朝创建了不朽的功勋.汉高祖刘邦为了奖励賨人的汗马功劳,下诏免除了寅人中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的租赋,其余广大蜜民每年也只缴四十寅钱的租赋, 比一般人要少交三分之一。   后有賨人起义,李特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牺牲。他的儿子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过了两年,又自称皇帝,国号大成。后来到李雄侄儿在位时,改国号为汉。所以历史上又称“”。   賨人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东迁的被称为五溪蛮,和今天
有一定关系。
莫伸手,伸手要被捉。失去自由,一切为零。
当初汉高祖在落魄时得到过“佛”的指点并面授机宜,就把他得到豆子的山头叫佛头山。
太牵强,不严谨,佛教传入中国,为何时哦
/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82435&fromuid=369800
行月骑士 发表于
当初汉高祖在落魄时得到过“佛”的指点并面授机宜,就把他得到豆子的山头叫佛头山。
太牵强,不严谨,佛 ...
刘邦的年月,尚无互联网、微博与QQ,怎么发动群众兴汉灭楚王?刘老三的谋臣也无高招,依旧采用假托“上天帮助真命天子”的把戏,糊弄人去崇拜刘邦无赖,与“挑动黄河天下反”、“鱼腹藏书陈胜王”一样的把戏。
我汉王庙土生土长怎么就没有听说过呢?
&&当前版块已开启挖坟预警模式,日之前所发贴将无法回复!
注册后积极发帖的会员
|四川麻辣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 ICP 川B2- ||||||川网文[号 |
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 四川麻辣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道教在汉中的发展_汉中市历史_三秦游网
您的位置:
道教在汉中的发展
& 9:14:21&&
来源:三秦游综合&&
&&&&晋元康六年(296),关陇暴发氐人大起义,原迁入关陇的五斗米道徒李特(流民领袖,晋略阳人)随流民入蜀,与蜀中道徒范长生联合,发动起义,后李特子李雄建大成国。后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成汉据利、梁、宁三州,其中梁州辖区主要在今汉中地区。时境内有一些道家活动场所,或称“宫”、“堂”,或称“洞”、“崖”,后世多改称为“观”。&&&&宋代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八中考证“道观”起源时称:(南朝梁)“元帝被疾,远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能忍寒,遂即昆明观处仲都。故自后道士所居曰观”。&&&&《水经注》载:北魏前,城固在今柳林镇古城北山石穴中建杜阳仙人宫,即今洞阳宫。&&&&唐大和二年(828)后,道教成为国教。汉中各地建起一批宫、观。据陕西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樊光春编著《陕西道教两千年》(三秦出版社)载:表31-2 汉至唐代汉中境内道观&&&& 名 称 地址 创建年代&&&&唐仙观 城固 东汉灵帝时&&&&武侯祠 沔县 蜀景耀六年(263)&&&&兴势观 洋县 唐开元中&&&&罗公祠 洋县 唐天宝末&&&&五代时,城固县有斗山观。&&&&宋代,汉中道观主要有:洋县的天庆观、崇道宫(元丰时敕建)、东岳庙(南宋淳熙中创建)、昭泽庙(庆元中建)、灵济庙(1201年建)、五云宫(1223年建);褒城的山河堰庙(庆历年建)、泽润庙、云台观(1199年前创建)、灵泽庙(1210年建,敕额,明嘉靖再敕);西乡县的翊圣保德真君殿、武子观(又名午子观,1131年创建);宁羌县的妙相观(1146年创建);沔县的龙王庙(1198年创建)。&&&&元代,汉中境内创建的道教宫观有:沔县的妙相观(原名玉皇殿,1273年建),褒城的城隍庙(1350建),汉中市的高峰观(至正中建)、玉井观(至正中建)。汉中道教以全真派为主。&&&&明代,汉中道教以全真、正一派道士散居民间。明初各地遍修城隍庙,大多为正一道士所居。道士张三丰曾先后居于城固洞阳宫、洋县丰都山(崇道观)。明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遣给事中胡滢偕内侍朱祥赉玺书香币溯汉水西上,寻访张三丰,遍访陕南道观,10年不遇。考张三丰多居宝鸡金台观,常往来成都、武当山,途经及居留汉中境内道观是可信的。其后武当派道士多来陕南。明代,汉中所建道观较多,主要有:城固县的洞阳宫(明初建)、三鹤观(1502年建)、丰都庙(1567年建)、朝天观(1612年建)、万福庵((1628年建)、扁鹊观;沔县的城隍庙(1374年建);洋县的丰都山崇道观(俗名大爷山)、三丰祠(永乐中建)、韩仙观(弘治中建)、北极宫(正德中建)、福仁山;褒城县的上清观(1452年建);宁羌县的龙王庙(弘治中建)、禹王庙(1537年建)、秀峰观(1562年建)、玉皇观(1572年建)、东山观(万历中建)、宝竹观(万历中建)、中台观(万历中建);西乡县的五云宫(1488年建)、真武宫(天启中建);汉中市的五云宫(崇祯中建)、佑圣宫(崇祯中建)、天台山;隆庆五年(1567)前建的留坝县张良老庙(又称留侯祠),为十方丛林,规模最大。万历四十三年(1615),南郑建天台道观,还先后建府城隍庙、洞宾庵、五云宫、真武宫等。&&&&清代,汉中主要道观有:沔县的老君庙;略阳县的三清宫、玉皇庙、万寿宫、玄帝庙;宁羌县的玄天宫、玄真观、北极宫、回龙观、南极观、西山观;留坝县的留侯祠、玉皇庙;汉中市的四圣宫、玄帝庙、朝天宫、玉井观、九仙观、汉王台、文公祠、青龙观;西乡县的祖师庙、万寿宫、桓侯庙、双河观、白云观;定远厅的万寿宫;洋县的玉真观、青山观、丰都山、苑门观;南郑县的朝阳观等。嘉靖四十五年(1566),城固存有道观9处,即洞天观(洞阳宫)、集灵观、唐仙观、奉贞观、玉皇观、上四观、天庆观、冲虚观。&&&&清代,除上述各道观外,汉中府及各县都建有城隍庙,城固县柳林镇的辅德王(汉大将纪信)庙,传为全国各地总城隍庙。各县还有不少与道教有关的庙,如三官庙、东岳庙、太白庙、药王庙、牛王庙、马王庙、老爷(关帝)庙、财神庙、土地庙、文昌庙、玉皇庙、汉王庙、诸葛庙、五郎庙(观)、雷神庙、风雨坛、火神庙、厉坛、娘娘庙,以及一些历史人物的神祠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城固的道观有12处。五十九年(1720),南郑在府城东建九仙观,先后还建老君殿、青龙观、三清宫、玉皇观等。西乡建东岳庙、文昌宫、真武宫、玉皇观、火神庙、城隍庙等,城乡有道士七八十人活动。清末,定远厅仍有青鹤观、真龙观、龙台观、禹王宫、文昌宫等78处。沔县武侯墓、武侯祠自三国时建起后,一直为道教活动场所。&&&&民国17年(1928),国民政府规定,废除道教的日、月、火、五岳、龙王、城隍、文昌、送子娘娘、财神、瘟神、玄坛等祠庙,保留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三官、天师、孔子、孟子、岳飞、关帝、土地、灶神、吕祖、风雨雷神等庙。据有关县志及资料记载,至30年代,汉中住有道士的道观有:汉中市的文公祠(民国七年重修)、天台山药王庙,南郑县的吴家寺、丰都庙,沔县的武侯祠、集贤寺,城固县的集灵观、洞阳宫,留坝县的张良庙,宁羌县的白云山玄天观,洋县的崇道观、青山观、东岳庙,西乡县的城隍庙、午子观等。&&&&1933年,由刘顺元、张德生、汪锋等领导的中共陕南特委创建陕南根据地,建中华苏维埃南(郑)城(固)褒(城)边区革命委员会于城固县洞阳宫;1935年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徐向前率部路过沔县,置司令部于武侯祠大殿。&&&&民国年间,本地区因军阀混战,许多宫观被军队占据或毁坏。加之地方上兴办学校,一些宫观被改作学校,道教的活动场所大为减少。至解放时,城固有道士81人,宫观36处;西乡有道士21人,宫观8处;洋县有道士55人,宫观17处;镇巴有道士23人,宫观15处;沔县有道士30人,宫观5处;其他县无考。&&&&汉中解放后,在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中,部分宫观财产庙田收归集体或国家所有,部分道观庙宇陆续改为机关驻地、学校、民宅等,一些道士还俗。1950年,西乡有道士2人。1952年镇巴有道士16人。沔县有道士13人,分居于武侯祠、武侯墓和弥陀寺、老道寺、白云寺等庙内。宁强有道徒6人。城固1956年有道士48人,1961年39人,其他县无考。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地区的宫观被占或毁,道教活动停止。&&&&道教的宗教仪式有建醮、祭炼、诵经、礼忏等,并有斋戒、禁忌等戒律。汉中的道教徒可分为两类:一是出家道士、道姑,不婚配,住于观、庵内,按规诵经,生活靠化缘或布施维持,少数靠自耕维持;二是俗家道士,或称“火居道士”,生活习俗与常人同,从事诵经、做道场、勘地脉风水等。道教主要节日有正月初九玉皇圣诞,二月十日老君圣诞,三月三日蟠桃会,四月十四日吕祖诞辰,四月十九日城隍庙会。
编辑:秦人
汉中市周边旅游景点
汉中市美食
汉中市特产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汉中名称来历_安康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52,060贴子:
汉中名称来历收藏
汉中的来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是因汉水得名,即被水所绕之意。但后来研究汉中地方史的人,都无法解释,便生出许多臆测。其实最早的汉中并不是现在的汉中,而是另有所指。汉中盆地最先称为褒国,再就是南郑县了。公元前451年秦国从蜀国手中夺取了汉中,秦国已实行县制,在此设立南郑县。南郑县的名字取得,是因为当年西戎入侵,部分郑国人南奔来汉中,聚居在此,因与秦人有乡党之谊,便以南郑来命名。秦国为了巩固和加强南郑的军事力量,派左庶长修筑了南郑乡城,其址就在今汉中市,这个地方历史上一直称南郑,后来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国在南郑立足未稳的机会,重新夺回南郑。蜀王封弟弟苴侯于汉中,称蒯萌王。公元前387年秦从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郑。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郑为基地,取道五丁关、金牛道灭了蜀。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即今天川陕公路沔县至剑门一段。途中以金牛峡、五丁关等处最险。金牛峡、五丁关一带为石炭岩地质,崖峻谷深,谷状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给蜀王能粪金的石牛和珍宝美女,蜀王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开山通路将石牛运回国内。秦人尾随五丁之后,灭了蜀国。这条路便称为金牛路。在宁强境内仍有金牛峡、五丁关、金堆铺、烈金坝等与传说有关的地名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民富国强,已有并吞天下之志。灭巴蜀后安顿好了后院,着手进一步蚕食楚国。公元前312年秦夺取楚丹江流域,又败楚汉中,置汉中郡。楚汉中郡在什么地方呢?《战国策》苏代对燕王说: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月至五渚。夏水是一条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区,有三条,在江夏入汉。《史记正义》引《括志地》说:房陵即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房陵县即今湖北房县 ,属竹山地区。汉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区,其地理上正被汉江和沧浪水所围,沧浪水又称汉水,所以被称为汉中。此地正是秦头楚尾。汉中是一片连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汉平原即楚国内腹的一道屏障,因处秦头楚尾之地,成为楚秦、楚巴的争夺焦点。楚人在蚕食汉江诸国后,前后以汉水命名的并非汉中一处,还有汉东、汉北等处。秦取得统一后,实行郡县制,汉中郡扩大到汉北(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郡治新城(今安康),正处在汉中郡中部。东汉时四川盆地及西南地方实力增强,汉中郡治才迁到南郑,有加强防范的意思。东汉末年,曹操从张鲁手中夺取汉中郡,此时汉中郡的下游古汉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郑都成为吴蜀争夺的军事要地 。为了军事上的需要,遂于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在新城设立魏兴郡,古汉中设上庸郡。南郑仍设汉中郡。从此以后,二千年来一直被沿用下来,汉中就专指汉水上游的盆地了。这种地名上的张冠李戴现象,地理上称“地名漂移”。
票牛教你如何买到热门、便宜、真实的演出门票!
友情顶贴,经验顶贴
不懂历史非要秀历史,“南郑”之名得名于“西周末年的郑国人南迁”可比“汉中”的名字要早的多。南郑(今汉中地区)公元451年就属于秦国了,安康却属于楚国的汉中(安康+十堰),但并不是汉中郡,楚国没有设过什么“汉中郡”公元前312秦楚“丹阳之战”秦国打败楚国。夺的楚汉中(安康+十堰)秦国用秦的南郑和楚的汉中合并,设立了汉中郡(汉中+安康+十堰)。汉中郡的最治所设南郑,而不是新城(正确的为西城),如果汉中郡治所不是在南郑,汉王刘邦也不会把都城设到南郑,就设到你们西城县了。西汉:汉中郡的治所从南郑县迁到西城县,(治所在南郑县已经有100多年年历史了,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东汉,汉中郡治所迁回南郑。
你这资料一大堆错误,最早的“汉中”指的是今天安康和十堰地区,汉中当时叫南郑。南郑是秦国公元前451从蜀国手里夺取的,汉中是公元前312秦国从楚国手里夺取的。公元前312年秦国用南郑和汉中合并设立了汉中郡,汉中郡的治所在南郑。而不是西城,新城县有是什么鬼?。西汉汉中郡治所迁到西城县,东汉迁回南郑!
楚国的“汉中”并不是正式的行政区,秦国的汉中郡治所南郑,可是货真价实的行政区。天下36郡之一。不能看做“地名漂移”
周时是什么情况?
夏商时又是什么情况?
汉中,安康,商洛,都是陕南,在北上广眼里都是边陲之地,穷乡僻壤,不明白总有些隔壁邻居在这喷面皮,喷蒸面的奏啥,再牛逼也到不了一二线城市,非要在一个小吃上面争一嘴之快,我建议去北京让全国人民关注,让旅游的脚步像逛长城,逛三亚一样的人头攒动,这才是自己要争取的!
友情帮顶,经验有了,还能多个朋友,十五字够了,妥妥的
AICPA如何报考,报考条件是什么?高顿财经一站式代报名服务,助您快速报考!
西城县县治在今安康市汉滨区江北中渡台
友情帮顶,经验有了,还能多个朋友,十五字够了,妥妥的
看帖回帖是美德,积极回帖是态度。看帖不回吧,说人家没有素养,不尊重发帖人劳动成果,没有人情味。回吧你们又说我无处不在,我也郁闷,这看帖到底回还是不回?为了经验决定------------顶
庸,中华古国名。古庸国所处的长江中下游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同是中华文化之摇篮。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一带),《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庸作为国名首见于《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由此可见,庸国是当时武王讨伐商纣联军的主要部分,排在蜀,羌等国家的前面。当时庸国的疆土比早期的周宗姬封侯国还大。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时,最大的宗姬国不过百里,小者仅五十里,而古庸国,则是一个横跨长江至汉水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庸国包括麇(jūn)、儵(shū)、鱼、夔等附属小国,其东部含古麇属地,东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张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县,今巴东、兴山、秭归、建始等县,是古代夔国的领地,当然也是庸国所属。历史上著名的屈原就是秭归人,其先祖就是庸国的一位国君伯庸。
事实上,商汤至周早期的庸国疆土还应包括现今的荆州市及荆门市的南部到今钟祥一带。楚国国都原本在丹阳(今湖北襄阳市保康县、另有河南淅川说)。今天所说的楚国都城郢(现荆州市北纪南城),原本应为庸国所属,后被楚国侵占。庸国的南部包括今天重庆的东北地区,含万洲、开县、梁平以北各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四川首州府,周庸国地……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今重庆梁平)皆其地?也。”庸国的西部应包含现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大部分属地。《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中)本附庸国,属蜀。”也就是说,汉中原本是庸国属地。庸国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郧西县、陕西旬阳县及商洛东部。郧西县古称上津县,隶属金州(今安康市)。《太平环宇记》、《舆地纪胜》都说,金州“于周为庸国之地”。在史书的记载中,陕西商洛一带在夏商时期的归属并不明了。大概其东部部分地区也属于庸地。据《魏书》记载:“皇兴四年置东上洛,永平四年改为上庸郡。辖商、丰阳二县。”上庸郡就是商洛东部丹凤、商南、山阳一带。名为庸郡,可能与曾经是庸国属地有直接的关系。兴盛听语音庸国在春秋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其建国历史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庸国在夏时,或最迟在商时就已经成了较为统一、相对稳定、中间无间断的国家。如果从夏时算起,就有17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商算起,也有1100多年的历史。《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发继位,是为武王,迁都于镐(在沣水东)。这时,商纣王正在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据《牧誓》,在这种情况下,周武王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和方国,并亲率“戒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庸列于八国之首,应为西土大国。古籍中庸、鄘为两个国家,庸立国早于鄘。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周天子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许多诸侯,各建邦国。牧野一战胜利后,周武王将商的王畿划分为邶(朝歌以北)、鄘(朝歌以南)、卫(朝歌)三个区,并由武王之弟管叔鲜驻卫、蔡叔度驻鄘、霍叔处驻邶分别进行统治并监视武庚,史称“三监”。武王罢兵之后,仍回到镐。可见庸建国先于鄘,在商朝即有之,而鄘始于西周的划分王畿。西周“分土封侯”主要有三种类型: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三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实际上是其他一些较强大的部落和方国首领。《荀子·儒效篇》曰:“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参加武王伐纣、列为西土八国之首的庸国是否封侯,未见史料明确记载,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记载中可以确认庸仍为西土大国。庸国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疆域广大的庸国并非是徒有其表,其国力也非常强大,
汉中也在版图之内
夏灭亡后,剩余势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还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桀带着不少夏族民众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有人认为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国谓之匈奴。”商汤王因帝宁之故都,封夏室的一支姒姓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史记·陈杞世家》载夏裔在“殷时或封或绝”。
我乃专门买了一部
看帖回帖是美德,积极回帖是态度。看帖不回吧,说人家没有素养,不尊重发帖人劳动成果,没有人情味。回吧你们又说我无处不在,我也郁闷,这看帖到底回还是不回?为了经验决定------------顶
汉中人非要意淫
汉中是安康的
秦:安康属汉中郡西城县,汉中郡治南郑县(今汉台区)西汉:安康属汉中郡西城县,汉中郡治西城县(今汉滨区)东汉:安康属汉中郡西城县,汉中郡治南郑县(今汉台区)西晋:安康先属荆州魏兴郡,荆州治所江陵县(今荆州市)后属晋梁州魏兴郡,梁州初治沔阳(今勉县),后移治南郑(今汉台区)东晋:安康属梁州魏兴郡,梁州初治南郑(今汉台区)后移治褒中(褒城县)隋朝:安康属梁州西城县,梁州治南郑(今汉台区)唐朝:安康先属山南东道金州,山南东道治襄州(今襄阳),后属山南西道金州,山南西道治梁州(今汉台区)北宋:安康属京西南路金州,京西南路治襄州(今襄阳)南宋:安康先属京西南路金州,京西南路治襄阳(今襄阳),后属利州路金州,利州路治兴元府(今汉台区)元朝:安康属陕西行省兴元路(二级行政区)金州,兴元路治南郑(今汉台区)明朝:安康属陕西布政司兴安州,陕西布政司治西安府(今西安)清朝:安康属陕安道兴安府,陕安道辖汉中府,兴安府。陕安道治南郑(今汉台区)民国:安康属陕西省汉中道:汉中道治南郑县(今汉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951年安康属陕南行政公署(一级行政区),安康分区。陕南行政公署驻南郑市,辖南郑市一个直辖市和南郑、安康、商雒、两郧四个分区。1951年~2015年安康属陕西省安康地区(安康市)
有啥好争的,安康和汉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湖广填川移民过来的。还有看到楼主说夏人在商朝建立后去了哪里,建议楼主查下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和商都是中国国家政权的一种阶段形式,共存过,但是夏被商取代后,慢慢的融合,就成为华夏族的主体,也就是汉族的前身。这就像台湾和大陆是两个政权,但是是一个国家一样。
汉中乃汉江的中部也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王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