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redis hmget 模糊查询返回什么数据

redis客户端hiredis - 走在左边 - ITeye技术网站
博客分类:
参考:http://blog.csdn.net/hj/article/details/8724907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ddef.h&
#include &stdarg.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assert.h&
#include &hiredis/hiredis.h&
void doTest()
int timeout = 10000;
tv.tv_sec = timeout / 1000;
tv.tv_usec = timeout * 1000;
//以带有超时的方式链接Redis服务器,同时获取与Redis连接的上下文对象。
//该对象将用于其后所有与Redis操作的函数。
redisContext* c = redisConnect((char*)"127.0.0.1", 6379);
if (c-&err) {
redisFree(c);
const char* command1 = "set stest1 value9";
redisReply* r = (redisReply*)redisCommand(c,command1);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返回的对象是NULL,则表示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出现严重错误,必须重新链接。
//这里只是举例说明,简便起见,后面的命令就不再做这样的判断了。
if (NULL == r) {
redisFree(c);
//不同的Redis命令返回的数据类型不同,在获取之前需要先判断它的实际类型。
//至于各种命令的返回值信息,可以参考Redis的官方文档,或者查看该系列博客的前几篇
//有关Redis各种数据类型的博客。:)
//字符串类型的set命令的返回值的类型是REDIS_REPLY_STATUS,然后只有当返回信息是"OK"
//时,才表示该命令执行成功。后面的例子以此类推,就不再过多赘述了。
if (!(r-&type == REDIS_REPLY_STATUS && strcasecmp(r-&str,"OK") == 0)) {
printf("Failed to execute command[%s].\n",command1);
freeReplyObject(r);
redisFree(c);
//由于后面重复使用该变量,所以需要提前释放,否则内存泄漏。
freeReplyObject(r);
printf("Succeed to execute command[%s].\n",command1);
const char* command2 = "strlen stest1";
r = (redisReply*)redisCommand(c,command2);
if (r-&type != REDIS_REPLY_INTEGER) {
printf("Failed to execute command[%s].\n",command2);
freeReplyObject(r);
redisFree(c);
int length = r-&
freeReplyObject(r);
printf("The length of 'stest1' is %d.\n",length);
printf("Succeed to execute command[%s].\n",command2);
const char* command3 = "get stest1";
r = (redisReply*)redisCommand(c,command3);
if (r-&type != REDIS_REPLY_STRING) {
printf("Failed to execute command[%s].\n",command3);
freeReplyObject(r);
redisFree(c);
printf("The value of 'stest1' is %s.\n",r-&str);
freeReplyObject(r);
printf("Succeed to execute command[%s].\n",command3);
const char* command4 = "get stest2";
r = (redisReply*)redisCommand(c,command4);
//这里需要先说明一下,由于stest2键并不存在,因此Redis会返回空结果,这里只是为了演示。
if (r-&type != REDIS_REPLY_NIL) {
printf("Failed to execute command[%s].\n",command4);
freeReplyObject(r);
redisFree(c);
freeReplyObject(r);
printf("Succeed to execute command[%s].\n",command4);
const char* command5 = "mget stest1 stest2";
r = (redisReply*)redisCommand(c,command5);
//不论stest2存在与否,Redis都会给出结果,只是第二个值为nil。
//由于有多个值返回,因为返回应答的类型是数组类型。
if (r-&type != REDIS_REPLY_ARRAY) {
printf("Failed to execute command[%s].\n",command5);
freeReplyObject(r);
redisFree(c);
//r-&elements表示子元素的数量,不管请求的key是否存在,该值都等于请求是键的数量。
assert(2 == r-&elements);
for (i = 0; i & r-& ++i) {
redisReply* childReply = r-&element[i];
//之前已经介绍过,get命令返回的数据类型是string。
//对于不存在key的返回值,其类型为REDIS_REPLY_NIL。
if (childReply-&type == REDIS_REPLY_STRING)
printf("The value is %s.\n",childReply-&str);
//对于每一个子应答,无需使用者单独释放,只需释放最外部的redisReply即可。
freeReplyObject(r);
printf("Succeed to execute command[%s].\n",command5);
printf("Begin to test pipeline.\n");
//该命令只是将待发送的命令写入到上下文对象的输出缓冲区中,直到调用后面的
//redisGetReply命令才会批量将缓冲区中的命令写出到Redis服务器。这样可以
//有效的减少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同步等候时间,以及网络IO引起的延迟。
//至于管线的具体性能优势,可以考虑该系列博客中的管线主题。
/* if (REDIS_OK != redisAppendCommand(c,command1)
|| REDIS_OK != redisAppendCommand(c,command2)
|| REDIS_OK != redisAppendCommand(c,command3)
|| REDIS_OK != redisAppendCommand(c,command4)
|| REDIS_OK != redisAppendCommand(c,command5)) {
redisFree(c);
redisAppendCommand(c,command1);
redisAppendCommand(c,command2);
redisAppendCommand(c,command3);
redisAppendCommand(c,command4);
redisAppendCommand(c,command5);
redisReply* reply = NULL;
//对pipeline返回结果的处理方式,和前面代码的处理方式完全一直,这里就不再重复给出了。
if (REDIS_OK != redisGetReply(c,(void**)&reply)) {
printf("Failed to execute command[%s] with Pipeline.\n",command1);
freeReplyObject(reply);
redisFree(c);
freeReplyObject(reply);
printf("Succeed to execute command[%s] with Pipeline.\n",command1);
if (REDIS_OK != redisGetReply(c,(void**)&reply)) {
printf("Failed to execute command[%s] with Pipeline.\n",command2);
freeReplyObject(reply);
redisFree(c);
freeReplyObject(reply);
printf("Succeed to execute command[%s] with Pipeline.\n",command2);
if (REDIS_OK != redisGetReply(c,(void**)&reply)) {
printf("Failed to execute command[%s] with Pipeline.\n",command3);
freeReplyObject(reply);
redisFree(c);
freeReplyObject(reply);
printf("Succeed to execute command[%s] with Pipeline.\n",command3);
if (REDIS_OK != redisGetReply(c,(void**)&reply)) {
printf("Failed to execute command[%s] with Pipeline.\n",command4);
freeReplyObject(reply);
redisFree(c);
freeReplyObject(reply);
printf("Succeed to execute command[%s] with Pipeline.\n",command4);
if (REDIS_OK != redisGetReply(c,(void**)&reply)) {
printf("Failed to execute command[%s] with Pipeline.\n",command5);
freeReplyObject(reply);
redisFree(c);
freeReplyObject(reply);
printf("Succeed to execute command[%s] with Pipeline.\n",command5);
//由于所有通过pipeline提交的命令结果均已为返回,如果此时继续调用redisGetReply,
//将会导致该函数阻塞并挂起当前线程,直到有新的通过管线提交的命令结果返回。
//最后不要忘记在退出前释放当前连接的上下文对象。
redisFree(c);
int main()
haoningabc
浏览: 697690 次
来自: 北京
我喜欢代码简洁易读,服务稳定的推送服务,前段时间研究了一下go ...
Zookeeper+Spring跨机房容灾系统以及灰度发布课程 ...
http://www./WebSoc ...
感谢您的分享,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 ...
leebyte 写道太NB了,期待早日用上Killinux!么 ...Redis的五种基本数据结构与相对应的命令 -
- ITeye技术网站
博客分类:
Redis是什么
REmote DIctionary Server(Redis) 是一个由Salvatore Sanfilippo写的key-value存储系统。Redis提供了一些丰富的数据结构,包括 lists, sets, ordered sets 以及 hashes ,当然还有和Memcached一样的 strings结构.Redis当然还包括了对这些数据结构的丰富操作。
Redis的优点
性能极高 – Redis能支持超过 100K+ 每秒的读写频率。
丰富的数据类型 – Redis支持二进制案例的 Strings, Lists, Hashes, Sets 及 Ordered Sets 数据类型操作。
原子 – Redis的所有操作都是原子性的,同时Redis还支持对几个操作全并后的原子性执行。
丰富的特性 – Redis还支持 publish/subscribe, 通知, key 过期等等特性
String字符串操作
$ redis-cli set mykey "my binary safe value"
这样设置的值过期时间是-1,即永远不会过期的。
可以使用expire mykey 5
设置mykey的过期时间为5秒。
也可以设置过期固定时间,使用EXPIREAT命令。
expireat name
查看是否过期或者是否存在使用exists命令。
$ redis-cli get mykey
my binary safe value
incr、incrby和decr、decrby都是原子的对数值进行增加和减少的操作:
$ redis-cli set counter 100
OK $ redis-cli incr counter
(integer) 101
$ redis-cli incr counter
(integer) 102
$ redis-cli incrby counter 10
(integer) 112
mset批量写
$ redis-cli
mset age 100 name mushui
$ redis-cli
mget批量读
$ redis-cli
mget age name
2) "mushui"
append向字符串后面添加字符串:
$ redis-cli append name ' jingjing'
$ redis-cli get name
mushui jingjing
strlen获取字符串长度
$ redis-cli
strlen name
substr获取部分字符串
$ redis-cli
substr name 0 3
列表操作,redis的列表可以看做是Java的LinkedList,双端链表的形式
lpush命令可向list的左边(头部)添加一个新元素,而rpush命令可向list的右边(尾部)添加一个新元素。最后lrange命令可从list中取出一定范围的元素。
$ redis-cli rpush messages "Hello how are you?"
$ redis-cli rpush messages "Fine thanks. I‘m having fun with Redis"
$ redis-cli rpush messages "I should look into this NOSQL thing ASAP"
$ redis-cli lrange messages 0 2
1. Hello how are you?
2. Fine thanks. I‘m having fun with Redis
3. I should look into this NOSQL thing ASAP
注意LRANGE 带有两个索引,一定范围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元素。这两个索引都可以为负来告知Redis从尾部开始计数,因此-1表示最后一个元素,-2表示list中的倒数第二个元素,以此类推。
lpop命令从list左边弹出元素,rpop从列表右边弹出元素,实质和栈Stack类似。LLEN返回列表元素数量。
可以使用列表来实现聊天记录保存,或者保存博客的评论。
在上面的例子里 ,我们将“对象”(此例中是简单消息)直接压入Redis list,但通常不应这么做,由于对象可能被多次引用:例如在一个list中维护其时间顺序,在一个集合中保存它的类别,只要有必要,它还会出现在其他list中,等等。
例如新闻评论系统,用户提交的链接(新闻)添加到list中,有更可靠的方法如下所示:
$ redis-cli incr next.news.id
(integer) 1
$ redis-cli set news:1:title "Redis is simple"
$ redis-cli set news:1:url "/p/redis"
$ redis-cli lpush submitted.news 1
我们自增一个key,很容易得到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增ID,然后通过此ID创建对象–为对象的每个字段设置一个key。最后将新对象的ID压入submitted.news list。
Redis集合是未排序的集合,其元素是二进制安全的字符串。SADD命令可以向集合添加一个新元素。和sets相关的操作也有许多,比如检测某个元素是否存在,以及实现交集,并集,差集等等。
$ redis-cli sadd myset 1
(integer) 1
$ redis-cli sadd myset 2
(integer) 1
$ redis-cli sadd myset 3
(integer) 1
$ redis-cli smembers myset
我向集合中添加了三个元素,并让Redis返回所有元素。如你所见它们是无序的。
现在让我们检查某个元素是否存在:
$ redis-cli sismember myset 3
(integer) 1
$ redis-cli sismember myset 30
(integer) 0
“3″是这个集合的成员,而“30”不是。集合特别适合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例如用Redis集合可以很容易实现标签功能。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方案:对每个想加标签的对象,用一个标签ID集合与之关联,并且对每个已有的标签,一组对象ID与之关联。
例如假设我们的新闻ID 1000被加了三个标签tag 1,2,5和77,就可以设置下面两个集合:
$ redis-cli sadd news:1000:tags 1
(integer) 1
$ redis-cli sadd news:1000:tags 2
(integer) 1
$ redis-cli sadd news:1000:tags 5
(integer) 1
$ redis-cli sadd news:1000:tags 77
(integer) 1
$ redis-cli sadd tag:1:objects 1000
(integer) 1
$ redis-cli sadd tag:2:objects 1000
(integer) 1
$ redis-cli sadd tag:5:objects 1000
(integer) 1
$ redis-cli sadd tag:77:objects 1000
(integer) 1
要获取一个对象的所有标签,如此简单:
$ redis-cli smembers news:1000:tags
而有些看上去并不简单的操作仍然能使用相应的Redis命令轻松实现。例如我们也许想获得一份同时拥有标签1, 2, 10和27的对象列表。这可以用sinter命令来做,他可以在不同集合之间取出交集。因此为达目的我们只需:
$ redis-cli sinter tag:1:objects tag:2:objects tag:10:objects tag:27:objects
... empty list or set ...
$ redis-cli sinter sinter tag:1:objects tag:2:objects tag:10:objects tag:27:objects
使用sunion获取并集,sdiff获取差集。
注意:Redis集合和list都是可排序的,可以使用sort命令
redis 127.0.0.1:6379& sort news:1000:tags
redis 127.0.0.1:6379& sort news:1000:tags desc
有序集合操作
集合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数据类型,但是…对许多问题来说他们也有点儿太不讲顺序了;)因此Redis1.2引入了有序集合。他和集合非常相似,也是二进制安全的字符串集合,但是这次带有关联的score,以及一个类似LRANGE的操作可以返回有序元素,此操作只能作用于有序集合,它就是,zrange 命令。
基本上有序集合从某种程度上说是SQL世界的索引在Redis中的等价物。例如在上面提到的例子中,并没有提到如何根据用户投票和时间因素将新闻组合生成首页。我们将看到有序集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最好先从更简单的事情开始,阐明这个高级数据类型是如何工作的。让我们添加几个黑客,并将他们的生日作为“score”。
$ redis-cli zadd hackers 1940 "Alan Kay"
(integer) 1
$ redis-cli zadd hackers 1953 "Richard Stallman"
(integer) 1
$ redis-cli zadd hackers 1965 "Yukihiro Matsumoto"
(integer) 1
$ redis-cli zadd hackers 1916 "Claude Shannon"
(integer) 1
$ redis-cli zadd hackers 1969 "Linus Torvalds"
(integer) 1
$ redis-cli zadd hackers 1912 "Alan Turing"
(integer) 1
上面zadd key score value表示,向有序集合中插入key,有序集合中value值,这个值在集合中的score,即作为排序的数值。
对有序集合来说,按生日排序返回这些黑客易如反掌,因为他们已经是有序的。有序集合是通过一个dual-ported 数据结构实现的,它包含一个精简的有序列表和一个hash table,因此添加一个元素的时间复杂度是O(log(N))。这还行,但当我们需要访问有序的元素时,Redis不必再做任何事情,它已经是有序的了:
$ redis-cli zrange hackers 0 -1
1. Alan Turing
2. Claude Shannon
3. Alan Kay
4. Richard Stallman
5. Yukihiro Matsumoto
6. Linus Torvalds
你知道Linus比Yukihiro年轻吗
无论如何,我想反向对这些元素排序,这次就用 ZREVRANGE 代替 ZRANGE 吧:
$ redis-cli zrevrange hackers 0 -1
1. Linus Torvalds
2. Yukihiro Matsumoto
3. Richard Stallman
4. Alan Kay
5. Claude Shannon
6. Alan Turing
一个非常重要的小贴士,ZSets只是有一个“默认的”顺序,但你仍然可以用 SORT 命令对有序集合做不同的排序(但这次服务器要耗费CPU了)。要想得到多种排序,一种可选方案是同时将每个元素加入多个有序集合。
zscore命令获取有序集合元素的score:
$ redis-cli
zscore hackers 'Richard Stallman'
有序集合之能不止于此,他能在区间上操作。例如获取所有1950年之前出生的人。我们用 ZRANGEBYSCORE 命令来做:
$ redis-cli zrangebyscore hackers -inf 1950
1. Alan Turing
2. Claude Shannon
3. Alan Kay
我们请求Redis返回score介于负无穷到1950年之间的元素(两个极值也包含了)。
也可以删除区间内的元素。例如从有序集合中删除生日介于年之间的黑客。
$ redis-cli zremrangebyscore hackers
(integer) 2
ZREMRANGEBYSCORE 这个名字虽然不算好,但他却非常有用,还会返回已删除的元素数量。
Hash类型基本操作
Hash类型与Java中的HashMap类似,使用hset命令设置:
$ redis-cli
student name mushui
设置了student元素的key-value键值对name-&mushui
hget命令获取元素指定键的值。
$ redis-cli
student name
$ redis-cli
student age 20
$ redis-cli
student sex '男'
hkeys获取元素的键集合,hvls获取元素的值的集合
$ redis-cli
hdel命令删除元素某个键值对。
hmset与hmget与mset和mget类似,是批设置的命令。
浏览: 36543 次
来自: 北京
return Criteria.where(queryFiel ...
引用dbmonster.bat -c dbmonster.pr ...本文对Redis最常用的一些命令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各种不同数据类型的常用命令、PUBLISH命令和SUBSCRIBE命令、SORT命令、两个事务命令MULTI和EXEC,以及与过期时间有关的几个命令。
本文的第一个目标是让读者知道—Redis为每种结构都提供了大量的处理命令,本章只展示了其中最重要的70多个命令,其余的命令可以在http://redis.io/commands看到。
本文的第二个目标是让读者知道—本书并非为每个问题都提供了完美的答案。通过在练习里面对第1章和第2章展示的示例进行回顾(练习的答案在本书附带的源码里面),本书向读者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读者把已经不错的代码变得更好,或者变得更适合于读者自己的问题。
在本文没有介绍到的命令当中,有一大部分都是与配置相关的,想学习更全面的Redis知识,请看《Redis实战》,这本书的下一章将向读者介绍如何配置Redis以确保数据安全,以及如何确保Redis拥有良好的性能。
3.1 字符串
本书在第1章和第2章曾经说过,Redis的字符串就是一个由字节组成的序列,它们和很多编程语言里面的字符串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跟C或者C++风格的字符数组也相去不远。在Redis里面,字符串可以存储以下3种类型的值。
字节串(byte string)。
用户可以通过给定一个任意的数值,对存储着整数或者浮点数的字符串执行自增(increment)或者自减(decrement)操作,在有需要的时候,Redis还会将整数转换成浮点数。整数的取值范围和系统的长整数(long integer)的取值范围相同(在32位系统上,整数就是32位有符号整数,在64位系统上,整数就是64位有符号整数),而浮点数的取值范围和精度则与IEEE 754标准的双精度浮点数(double)相同。Redis明确地区分字节串、整数和浮点数的做法是一种优势,比起只能够存储字节串的做法,Redis的做法在数据表现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本节将对Redis里面最简单的结构—字符串进行讨论,介绍基本的数值自增和自减操作,以及二进制位(bit)和子串(substring)处理命令,读者可能会惊讶地发现,Redis里面最简单的结构居然也有如此强大的作用。
表3-1展示了对Redis字符串执行自增和自减操作的命令。
表3-1 Redis中的自增命令和自减命令
用例和描述
INCR key-name—将键存储的值加上1
DECR key-name—将键存储的值减去1
INCRBY key-name amount—将键存储的值加上整数amount
DECRBY key-name amount—将键存储的值减去整数amount
INCRBYFLOAT
INCRBYFLOAT key-name amount—将键存储的值加上浮点数amount,这个命令在Redis 2.6或以上的版本可用
当用户将一个值存储到Redis字符串里面的时候,如果这个值可以被解释(interpret)为十进制整数或者浮点数,那么Redis会察觉到这一点,并允许用户对这个字符串执行各种INCR*和DECR*操作。如果用户对一个不存在的键或者一个保存了空串的键执行自增或者自减操作,那么Redis在执行操作时会将这个键的值当作是0来处理。如果用户尝试对一个值无法被解释为整数或者浮点数的字符串键执行自增或者自减操作,那么Redis将向用户返回一个错误。代码清单3-1展示了对字符串执行自增操作和自减操作的一些例子。
代码清单3-1 这个交互示例展示了Redis的 INCR 操作和 DECR 操作
在读完本书其他章节之后,读者可能会发现本书只调用了 incr(),这是因为 Python的Redis库在内部使用INCRBY命令来实现incr()方法,并且这个方法的第二个参数是可选的:如果用户没有为这个可选参数设置值,那么这个参数就会使用默认值1。在编写本书的时候,Python的Redis客户端库支持Redis 2.6的所有命令,这个库通过incrbyfloat()方法来实现INCRBYFLOAT命令,并且incrbyfloat()方法也有类似于incr()方法的可选参数特性。
除了自增操作和自减操作之外,Redis还拥有对字节串的其中一部分内容进行读取或者写入的操作(这些操作也可以用于整数或者浮点数,但这种用法并不常见),本书在第9章将展示如何使用这些操作来高效地将结构化数据打包(pack)存储到字符串键里面。表3-2展示了用来处理字符串子串和二进制位的命令。
表3-2 供Redis处理子串和二进制位的命令
用例和描述
APPEND key-name value—将值value追加到给定键key-name当前存储的值的末尾
GETRANGE key-name start end—获取一个由偏移量start至偏移量end范围内所有字符组成的子串,包括start和end在内
SETRANGE key-name offset value—将从start偏移量开始的子串设置为给定值
GETBIT key-name offset—将字节串看作是二进制位串(bit string),并返回位串中偏移量为offset的二进制位的值
SETBIT key-name offset value—将字节串看作是二进制位串,并将位串中偏移量为offset的二进制位的值设置为value
BITCOUNT key-name [start end]—统计二进制位串里面值为1的二进制位的数量,如果给定了可选的start偏移量和end偏移量,那么只对偏移量指定范围内的二进制位进行统计
BITOP operation dest-key key-name [key-name …]—对一个或多个二进制位串执行包括并(AND)、或(OR)、异或(XOR)、非(NOT)在内的任意一种按位运算操作(bitwise operation),并将计算得出的结果保存在dest-key键里面
GETRANGE和SUBSTR Redis现在的GETRANGE命令是由以前的SUBSTR命令改名而来的,因此,Python客户端至今仍然可以使用substr()方法来获取子串,但如果读者使用的是2.6或以上版本的Redis,那么最好还是使用getrange()方法来获取子串。
在使用SETRANGE或者SETBIT命令对字符串进行写入的时候,如果字符串当前的长度不能满足写入的要求,那么Redis会自动地使用空字节(null)来将字符串扩展至所需的长度,然后才执行写入或者更新操作。在使用GETRANGE读取字符串的时候,超出字符串末尾的数据会被视为是空串,而在使用GETBIT读取二进制位串的时候,超出字符串末尾的二进制位会被视为是0。代码清单3-2展示了一些字符串处理命令的使用示例。
代码清单3-2 这个交互示例展示了Redis的子串操作和二进制位操作
很多键值数据库只能将数据存储为普通的字符串,并且不提供任何字符串处理操作,有一些键值数据库允许用户将字节追加到字符串的前面或者后面,但是却没办法像Redis一样对字符串的子串进行读写。从很多方面来讲,即使Redis只支持字符串结构,并且只支持本节列出的字符串处理命令,Redis也比很多别的数据库要强大得多;通过使用子串操作和二进制位操作,配合WATCH命令、MULTI命令和EXEC命令(本书的3.7.2节将对这3个命令进行初步的介绍,并在第4章对它们进行更深入的讲解),用户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去构建任何他们想要的数据结构。第9章将介绍如何使用字符串去存储一种简单的映射,这种映射可以在某些情况下节省大量内存。
只要花些心思,我们甚至可以将字符串当作列表来使用,但这种做法能够执行的列表操作并不多,更好的办法是直接使用下一节介绍的列表结构,Redis为这种结构提供了丰富的列表操作命令。
在第1章曾经介绍过,Redis的列表允许用户从序列的两端推入或者弹出元素,获取列表元素,以及执行各种常见的列表操作。除此之外,列表还可以用来存储任务信息、最近浏览过的文章或者常用联系人信息。
本节将对列表这个由多个字符串值组成的有序序列结构进行介绍,并展示一些最常用的列表处理命令,阅读本节可以让读者学会如何使用这些命令来处理列表。表3-3展示了其中一部分最常用的列表命令。
表3-3 一些常用的列表命令
用例和描述
RPUSH key-name value [value …]—将一个或多个值推入列表的右端
LPUSH key-name value [value …]—将一个或多个值推入列表的左端
RPOP key-name—移除并返回列表最右端的元素
LPOP key-name—移除并返回列表最左端的元素
LINDEX key-name offset—返回列表中偏移量为offset的元素
LRANGE key-name start end—返回列表从start偏移量到end偏移量范围内的所有元素,其中偏移量为start和偏移量为end的元素也会包含在被返回的元素之内
LTRIM key-name start end—对列表进行修剪,只保留从start偏移量到end偏移量范围内的元素,其中偏移量为start和偏移量为end的元素也会被保留
因为本书在第1章已经对列表的几个推入和弹出操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所以读者应该不会对上面列出的推入和弹出操作感到陌生,代码清单3-3展示了这些操作的用法。
代码清单3-3 这个交互示例展示了Redis列表的推入操作和弹出操作
这个示例里面第一次用到了LTRIM命令,组合使用LTRIM和LRANGE可以构建出一个在功能上类似于LPOP或者RPOP的操作,它能够一次返回并弹出多个元素。本章稍后将会介绍原子地执行多个命令的方法,而更高级的Redis事务特性则会在第4章介绍。
有几个列表命令可以将元素从一个列表移动到另一个列表,或者阻塞(block)执行命令的客户端直到有其他客户端给列表添加元素为止,这些命令在第1章都没有介绍过,表3-4列出了这些阻塞弹出命令和元素移动命令。
表3-4 阻塞式的列表弹出命令以及在列表之间移动元素的命令
用例和描述
BLPOP key-name [key-name …] timeout—从第一个非空列表中弹出位于最左端的元素,或者在timeout秒之内阻塞并等待可弹出的元素出现
BRPOP key-name [key-name …] timeout—从第一个非空列表中弹出位于最右端的元素,或者在timeout秒之内阻塞并等待可弹出的元素出现
RPOPLPUSH source-key dest-key—从source-key列表中弹出位于最右端的元素,然后将这个元素推入dest-key列表的最左端,并向用户返回这个元素
BRPOPLPUSH
BRPOPLPUSH source-key dest-key timeout—从source-key列表中弹出位于最右端的元素,然后将这个元素推入dest-key列表的最左端,并向用户返回这个元素;如果source-key为空,那么在timeout秒之内阻塞并等待可弹出的元素出现
在第6章讨论队列时,这组命令将会非常有用。代码清单3-4展示了几个使用BRPOPLPUSH移动列表元素的例子以及使用BLPOP从列表里面弹出多个元素的例子。
代码清单3-4 这个交互示例展示了Redis列表的阻塞弹出命令以及元素移动命令
对于阻塞弹出命令和弹出并推入命令,最常见的用例就是消息传递(messaging)和任务队列(task queue),本书将在第6章对这两个主题进行介绍。
练习:通过列表来降低内存占用 在2.1节和2.5节中,我们使用了有序集合来记录用户最近浏览过的商品,并把用户浏览这些商品时的时间戳设置为分值,从而使得程序可以在清理旧会话的过程中或是执行完购买操作之后,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但由于保存时间戳需要占用相应的空间,所以如果分析操作并不需要用到时间戳的话,那么就没有必要使用有序集合来保存用户最近浏览过的商品了。为此,请在保证语义不变的情况下,将update_token()函数里面使用的有序集合替换成列表。提示:如果读者在解答这个问题时遇上困难的话,可以到6.1.1节中找找灵感。
列表的一个主要优点在于它可以包含多个字符串值,这使得用户可以将数据集中在同一个地方。Redis的集合也提供了与列表类似的特性,但集合只能保存各不相同的元素。接下来的一节中就让我们来看看不能保存相同元素的集合都能做些什么。
Redis的集合以无序的方式来存储多个各不相同的元素,用户可以快速地对集合执行添加元素操作、移除元素操作以及检查一个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里。第1章曾经对集合进行过简单的介绍,并在构建文章投票网站时,使用集合记录文章已投票用户名单以及群组属下的所有文章。
本节将对最常用的集合命令进行介绍,包括插入命令、移除命令、将元素从一个集合移动到另一个集合的命令,以及对多个集合执行交集运算、并集运算和差集运算的命令。阅读本节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在第7章介绍的搜索示例。
表3-5展示了其中一部分最常用的集合命令。
表3-5 一些常用的集合命令
用例和描述
SADD key-name item [item …]—将一个或多个元素添加到集合里面,并返回被添加元素当中原本并不存在于集合里面的元素数量
SREM key-name item [item …]—从集合里面移除一个或多个元素,并返回被移除元素的数量
SISMEMBER key-name item—检查元素item是否存在于集合key-name 里
SCARD key-name—返回集合包含的元素的数量
SMEMBERS key-name—返回集合包含的所有元素
SRANDMEMBER
SRANDMEMBER key-name [count]—从集合里面随机地返回一个或多个元素。当count为正数时,命令返回的随机元素不会重复;当count为负数时,命令返回的随机元素可能会出现重复
SPOP key-name—随机地移除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并返回被移除的元素
SMOVE source-key dest-key item—如果集合source-key包含元素item,那么从集合source-key里面移除元素item,并将元素item添加到集合dest-key中;如果item被成功移除,那么命令返回1,否则返回0
表3-5里面的不少命令都已经在第1章介绍过了,代码清单3-5展示了这些命令的使用示例。
代码清单3-5 这个交互示例展示了Redis中的一些常用的集合命令
通过使用上面展示的命令,我们可以将各不相同的多个元素添加到集合里面,比如第1章就使用集合记录了文章已投票用户名单,以及文章属于哪个群组。但集合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组合和关联多个集合,表3-6展示了相关的命令。
表3-6 用于组合和处理多个集合的Redis命令
用例和描述
SDIFF key-name [key-name …]—返回那些存在于第一个集合、但不存在于其他集合中的元素(数学上的差集运算)
用例和描述
SDIFFSTORE
SDIFFSTORE dest-key key-name [key-name …]—将那些存在于第一个集合但并不存在于其他集合中的元素(数学上的差集运算)存储到dest-key键里面
SINTER key-name [key-name …]—返回那些同时存在于所有集合中的元素(数学上的交集运算)
SINTERSTORE
SINTERSTORE dest-key key-name [key-name …]—将那些同时存在于所有集合的元素(数学上的交集运算)存储到dest-key键里面
SUNION key-name [key-name …]—返回那些至少存在于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数学上的并集计算)
SUNIONSTORE
SUNIONSTORE dest-key key-name [key-name …]—将那些至少存在于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数学上的并集计算)存储到dest-key键里面
这些命令分别是并集运算、交集运算和差集运算这3个基本集合操作的“返回结果”版本和“存储结果”版本,代码清单3-6展示了这些命令的使用示例。
代码清单3-6 这个交互示例展示了Redis的差集运算、交集运算以及并集运算
和Python的集合相比,Redis的集合除了可以被多个客户端远程地进行访问之外,其他的语义和功能基本都是相同的。
接下来的一节将对Redis的散列处理命令进行介绍,这些命令允许用户将多个相关的键值对存储在一起,以便执行获取操作和更新操作。
第1章提到过,Redis的散列可以让用户将多个键值对存储到一个Redis键里面。从功能上来说,Redis为散列值提供了一些与字符串值相同的特性,使得散列非常适用于将一些相关的数据存储在一起。我们可以把这种数据聚集看作是关系数据库中的行,或者文档数据库中的文档。
本节将对最常用的散列命令进行介绍:其中包括添加和删除键值对的命令、获取所有键值对的命令,以及对键值对的值进行自增或者自减操作的命令。阅读这一节可以让读者学习到如何将数据存储到散列里面,以及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表3-7展示了一部分常用的散列命令。
表3-7 用于添加和删除键值对的散列操作
用例和描述
HMGET key-name key [key …]—从散列里面获取一个或多个键的值
HMSET key-name key value [key value …]—为散列里面的一个或多个键设置值
HDEL key-name key [key …]—删除散列里面的一个或多个键值对,返回成功找到并删除的键值对数量
HLEN key-name—返回散列包含的键值对数量
在表3-7列出的命令当中,HDEL命令已经在第1章中介绍过了,而HLEN命令以及用于一次读取或者设置多个键的HMGET和HMSET则是新出现的命令。像HMGET和HMSET这种批量处理多个键的命令既可以给用户带来方便,又可以通过减少命令的调用次数以及客户端与Redis之间的通信往返次数来提升Redis的性能。代码清单3-7展示了这些命令的使用方法。
代码清单3-7 这个交互示例展示了Redis中的一些常用的散列命令
第1章介绍的HGET命令和HSET命令分别是HMGET命令和HMSET命令的单参数版本,这些命令的唯一区别在于单参数版本每次执行只能处理一个键值对,而多参数版本每次执行可以处理多个键值对。
表3-8列出了散列的其他几个批量操作命令,以及一些和字符串操作类似的散列命令。
表3-8 展示Redis散列的更高级特性
用例和描述
HEXISTS key-name key—检查给定键是否存在于散列中
HKEYS key-name—获取散列包含的所有键
HVALS key-name—获取散列包含的所有值
HGETALL key-name—获取散列包含的所有键值对
HINCRBY key-name key increment—将键key保存的值加上整数increment
HINCRBYFLOAT
HINCRBYFLOAT key-name key increment—将键key保存的值加上浮点数increment
尽管有HGETALL存在,但HKEYS和HVALUES也是非常有用的:如果散列包含的值非常大,那么用户可以先使用HKEYS取出散列包含的所有键,然后再使用HGET一个接一个地取出键的值,从而避免因为一次获取多个大体积的值而导致服务器阻塞。
HINCRBY和HINCRBYFLOAT可能会让读者回想起用于处理字符串的INCRBY和INCRBYFLOAT,这两对命令拥有相同的语义,它们的不同在于HINCRBY和HINCRBYFLOAT处理的是散列,而不是字符串。代码清单3-8展示了这些命令的使用方法。
代码清单3-8 这个交互示例展示了Redis散列的一些更高级的特性
正如前面所说,在对散列进行处理的时候,如果键值对的值的体积非常庞大,那么用户可以先使用HKEYS获取散列的所有键,然后通过只获取必要的值来减少需要传输的数据量。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像使用SISMEMBER检查一个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里面一样,使用HEXISTS检查一个键是否存在于散列里面。另外第1章也用到了本节刚刚回顾过的HINCRBY来记录文章被投票的次数。
在接下来的一节中,我们要了解的是之后的章节里面会经常用到的有序集合结构。
3.5 有序集合
和散列存储着键与值之间的映射类似,有序集合也存储着成员与分值之间的映射,并且提供了分值处理命令,以及根据分值大小有序地获取(fetch)或扫描(scan)成员和分值的命令。本书曾在第1章使用有序集合实现过基于发表时间排序的文章列表和基于投票数量排序的文章列表,还在第2章使用有序集合存储过cookie的过期时间。
本节将对操作有序集合的命令进行介绍,其中包括向有序集合添加新元素的命令、更新已有元素的命令,以及对有序集合进行交集运算和并集运算的命令。阅读本节可以加深读者对有序集合的认识,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在第1章、第5章、第6章和第7章展示的有序集合示例。
表3-9展示了一部分常用的有序集合命令。
表3-9 一些常用的有序集合命令
用例和描述
ZADD key-name score member [score member …]—将带有给定分值的成员添加到有序集合里面
ZREM key-name member [member …]—从有序集合里面移除给定的成员,并返回被移除成员的数量
ZCARD key-name—返回有序集合包含的成员数量
ZINCRBY key-name increment member—将member成员的分值加上increment
ZCOUNT key-name min max—返回分值介于min和max之间的成员数量
ZRANK key-name member—返回成员member在有序集合中的排名
ZSCORE key-name member—返回成员member的分值
ZRANGE key-name start stop [WITHSCORES]—返回有序集合中排名介于start和stop之间的成员,如果给定了可选的WITHSCORES选项,那么命令会将成员的分值也一并返回
在上面列出的命令当中,有一部分命令已经在第1章和第2章使用过了,所以读者应该不会对它们感到陌生,代码清单3-9回顾了这些命令的用法。
代码清单3-9 这个交互示例展示了Redis中的一些常用的有序集合命令
因为ZADD、ZREM、ZINCRBY、ZSCORE和ZRANGE都已经在第1章和第2章介绍过了,所以读者应该不会对它们感到陌生。ZCOUNT命令和其他命令不太相同,它主要用于计算分值在给定范围内的成员数量。
表3-10展示了另外一些非常有用的有序集合命令。
表3-10 有序集合的范围型数据获取命令和范围型数据删除命令,以及并集命令和交集命令
在表3-10展示的命令里面,有几个是之前没介绍过的新命令。除了使用逆序来处理有序集合之外,ZREV*命令的工作方式和相对应的非逆序命令的工作方式完全一样(逆序就是指元素按照分值从大到小地排列)。代码清单3-10展示了ZINTERSTORE和ZUNIONSTORE的用法。
代码清单3-10 这个交互示例展示了 ZINTERSTORE 命令和 ZUNIONSTORE 命令的用法
有序集合的并集运算和交集运算在刚开始接触时可能会比较难懂,所以本节将使用图片来展示交集运算和并集运算的执行过程。图3-1展示了对两个输入有序集合执行交集运算并得到输出有序集合的过程,这次交集运算使用的是默认的聚合函数sum,所以输出有序集合成员的分值都是通过加法计算得出的。
图3-1 执行conn.zinterstore(‘zset-i’, [‘zset-1’, ‘zset-2’])
将使得同时存在于zset-1和zset-2里面的元素被添加到zset-i里面
并集运算和交集运算不同,只要某个成员存在于至少一个输入有序集合里面,那么这个成员就会被包含在输出有序集合里面。图3-2展示了使用聚合函数min执行并集运算的过程,min函数在多个输入有序集合都包含同一个成员的情况下,会将最小的那个分值设置为这个成员在输出有序集合的分值。
图3-2 执行conn.zunionstore(‘zset-u’, [‘zset-1’, ‘zset-2’], aggregate=’min’)
会将存在于zset-1或者zset-2里面的元素通过min函数组合到zset-u里面
在第1章中,我们就基于“集合可以作为ZUNIONSTORE操作和ZINTERSTORE操作的输入”这个事实,在没有使用额外的有序集合来存储群组文章的评分和发布时间的情况下,实现了群组文章的添加和删除操作。图3-3展示了如何使用ZUNIONSTORE命令来将两个有序集合和一个集合组合成一个有序集合。
图3-3 执行conn.zunionstore(‘zset-u2’, [‘zset-1’, ‘zset-2’, ‘set-1’])
将使得所有存在于zset-1、zset-2或者set-1里面的元素都被添加到zset-u2里面
第7章将使用ZINTERSTORE和ZUNIONSTORE来构建几个不同类型的搜索系统,并说明如何通过可选的WEIGHTS参数来以几种不同的方式组合有序集合的分值,从而使得集合和有序集合可以用于解决更多问题。
读者在开发应用的过程中,也许曾经听说过发布与订阅(publish/subscribe)模式,又称pub/sub模式,Redis也实现了这种模式,接下来的一节将对其进行介绍。
3.6 发布与订阅
如果你因为想不起来本书在前面的哪个章节里面介绍过发布与订阅而困惑,那么大可不必—这是本书目前为止第一次介绍发布与订阅。一般来说,发布与订阅(又称pub/sub)的特点是订阅者(listener)负责订阅频道(channel),发送者(publisher)负责向频道发送二进制字符串消息(binary string message)。每当有消息被发送至给定频道时,频道的所有订阅者都会收到消息。我们也可以把频道看作是电台,其中订阅者可以同时收听多个电台,而发送者则可以在任何电台发送消息。
本节将对发布与订阅的相关操作进行介绍,阅读这一节可以让读者学会怎样使用发布与订阅的相关命令,并了解到为什么本书在之后的章节里面会使用其他相似的解决方案来代替Redis提供的发布与订阅。
表3-11展示了Redis提供的5个发布与订阅命令。
表3-11 Redis提供的发布与订阅命令
用例和描述
SUBSCRIBE channel [channel …]—订阅给定的一个或多个频道
UNSUBSCRIBE
UNSUBSCRIBE [channel [channel …]]—退订给定的一个或多个频道,如果执行时没有给定任何频道,那么退订所有频道
PUBLISH channel message—向给定频道发送消息
PSUBSCRIBE
PSUBSCRIBE pattern [pattern …]—订阅与给定模式相匹配的所有频道
PUNSUBSCRIBE
PUNSUBSCRIBE [pattern [pattern …]]—退订给定的模式,如果执行时没有给定任何模式,那么退订所有模式
考虑到PUBLISH命令和SUBSCRIBE命令在Python客户端的实现方式,一个比较简单的演示发布与订阅的方法,就是像代码清单3-11那样使用辅助线程(helper thread)来执行PUBLISH命令。
代码清单3-11 这个交互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Redis中的 PUBLISH 命令以及 SUBSCRIBE 命令
虽然Redis的发布与订阅模式非常有用,但本书只在这一节和8.5节中使用了这个模式,这样做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第一个原因和Redis系统的稳定性有关。对于旧版Redis来说,如果一个客户端订阅了某个或某些频道,但它读取消息的速度却不够快的话,那么不断积压的消息就会使得Redis输出缓冲区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大,这可能会导致Redis的速度变慢,甚至直接崩溃。也可能会导致Redis被操作系统强制杀死,甚至导致操作系统本身不可用。新版的Redis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因为它会自动断开不符合client-output-buffer-limit pubsub配置选项要求的订阅客户端(本书第8章将对这个选项做更详细的介绍)。
第二个原因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有关。任何网络系统在执行操作时都可能会遇上断线情况,而断线产生的连接错误通常会使得网络连接两端中的其中一端进行重新连接。本书使用的Python语言的Redis客户端会在连接失效时自动进行重新连接,也会自动处理连接池(connection pool,具体信息将在第4章介绍),诸如此类。但是,如果客户端在执行订阅操作的过程中断线,那么客户端将丢失在断线期间发送的所有消息,因此依靠频道来接收消息的用户可能会对Redis提供的PUBLISH命令和SUBSCRIBE命令的语义感到失望。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本书在第6章编写了两个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可靠的消息传递操作,这两个方法除了可以处理网络断线之外,还可以防止Redis因为消息积压而耗费过多内存(这个方法即使对于旧版Redis也是有效的)。
如果你喜欢简单易用的PUBLISH命令和SUBSCRIBE命令,并且能够承担可能会丢失一小部分数据的风险,那么你也可以继续使用Redis提供的发布与订阅特性,而不是8.5节中提供的实现,只要记得先把client-output-buffer-limit pubsub选项设置好就行了。
到目前为止,本书介绍的大多数命令都是与特定数据类型相关的。接下来的一节要介绍的命令你可能也会用到,但它们既不属于Redis提供的5种数据结构,也不属于发布与订阅特性。
3.7 其他命令
到目前为止,本章介绍了Redis提供的5种结构以及Redis的发布与订阅模式。本节将要介绍的命令则可以用于处理多种类型的数据:首先要介绍的是可以同时处理字符串、集合、列表和散列的SORT命令;之后要介绍是用于实现基本事务特性的MULTI命令和EXEC命令,这两个命令可以让用户将多个命令当作一个命令来执行;最后要介绍的是几个不同的自动过期命令,它们可以自动删除无用数据。
阅读本节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如何同时组合和操作多种数据类型。
3.7.1 排序
Redis的排序操作和其他编程语言的排序操作一样,都可以根据某种比较规则对一系列元素进行有序的排列。负责执行排序操作的SORT命令可以根据字符串、列表、集合、有序集合、散列这5种键里面存储着的数据,对列表、集合以及有序集合进行排序。如果读者之前曾经使用过关系数据库的话,那么可以将SORT命令看作是SQL语言里的order by子句。表3-12展示了SORT命令的定义。
表3-12 SORT 命令的定义
使用SORT命令提供的选项可以实现以下功能:根据降序而不是默认的升序来排序元素;将元素看作是数字来进行排序,或者将元素看作是二进制字符串来进行排序(比如排序字符串’110’和’12’的结果就跟排序数字110和12的结果不一样);使用被排序元素之外的其他值作为权重来进行排序,甚至还可以从输入的列表、集合、有序集合以外的其他地方进行取值。
代码清单3-12展示了一些SORT命令的使用示例。其中,最开头的几行代码设置了一些初始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数值排序和字符串排序,最后的代码演示了如何通过SORT命令的特殊语法来将散列存储的数据作为权重进行排序,以及怎样获取并返回散列存储的数据。
代码清单3-12 这个交互示例展示了 SORT 命令的一些简单的用法
SORT命令不仅可以对列表进行排序,还可以对集合进行排序,然后返回一个列表形式的排序结果。代码清单3-12除了展示如何使用alpha关键字参数对元素进行字符串排序之外,还展示了如何基于外部数据对元素进行排序,以及如何获取并返回外部数据。第7章将介绍如何组合使用集合操作和SORT命令:当集合结构计算交集、并集和差集的能力,与SORT命令获取散列存储的外部数据的能力相结合时,SORT命令将变得非常强大。
尽管SORT是Redis中唯一一个可以同时处理3种不同类型的数据的命令,但基本的Redis事务同样可以让我们在一连串不间断执行的命令里面操作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
3.7.2 基本的Redis事务
有时候为了同时处理多个结构,我们需要向Redis发送多个命令。尽管Redis有几个可以在两个键之间复制或者移动元素的命令,但却没有那种可以在两个不同类型之间移动元素的命令(虽然可以使用ZUNIONSTORE命令将元素从一个集合复制到一个有序集合)。为了对相同或者不同类型的多个键执行操作,Redis有5个命令可以让用户在不被打断(interruption)的情况下对多个键执行操作,它们分别是WATCH、MULTI、EXEC、UNWATCH和DISCARD。
这一节只介绍最基本的Redis事务用法,即使用MULTI命令和EXEC命令。如果读者想看看使用WATCH、MULTI、EXEC和UNWATCH等多个命令的事务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阅读4.4节,其中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在使用MULTI和EXEC的同时使用WATCH和UNWATCH。
什么是Redis的基本事务
Redis的基本事务(basic transaction)需要用到MULTI命令和EXEC命令,这种事务可以让一个客户端在不被其他客户端打断的情况下执行多个命令。和关系数据库那种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回滚(rollback)的事务不同,在Redis里面,被MULTI命令和EXEC命令包围的所有命令会一个接一个地执行,直到所有命令都执行完毕为止。当一个事务执行完毕之后,Redis才会处理其他客户端的命令。
要在Redis里面执行事务,我们首先需要执行MULTI命令,然后输入那些我们想要在事务里面执行的命令,最后再执行EXEC命令。当Redis从一个客户端那里接收到MULTI命令时,Redis会将这个客户端之后发送的所有命令都放入到一个队列里面,直到这个客户端发送EXEC命令为止,然后Redis就会在不被打断的情况下,一个接一个地执行存储在队列里面的命令。从语义上来说,Redis事务在Python客户端上面是由流水线(pipeline)实现的:对连接对象调用piepline()方法将创建一个事务,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客户端会自动地使用MULTI和EXEC包裹起用户输入的多个命令。此外,为了减少Redis与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往返次数,提升执行多个命令时的性能,Python的Redis客户端会存储起事务包含的多个命令,然后在事务执行时一次性地将所有命令都发送给Redis。
跟介绍PUBLISH命令和SUBSCRIBE命令时的情况一样,要展示事务执行结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事务放到线程里面执行。代码清单3-13展示了在没有使用事务的情况下,执行并行(parallel)自增操作的结果。
代码清单3-13 在并行执行命令时,缺少事务可能会引发的问题
因为没有使用事务,所以3个线程都可以在执行自减操作之前,对notrans:计数器执行自增操作。虽然代码清单里面通过休眠100毫秒的方式来放大了潜在的问题,但如果我们确实需要在不受其他命令干扰的情况下,对计数器执行自增操作和自减操作,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解决这个潜在的问题。代码清单3-14展示了如何使用事务来执行相同的操作。
代码清单3-14 使用事务来处理命令的并行执行问题
可以看到,尽管自增操作和自减操作之间有一段延迟时间,但通过使用事务,各个线程都可以在不被其他线程打断的情况下,执行各自队列里面的命令。记住,Redis要在接收到EXEC命令之后,才会执行那些位于MULTI和EXEC之间的入队命令。
使用事务既有利也有弊,本书的4.4节将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练习:移除竞争条件 正如前面的代码清单3-13所示,MULTI和EXEC事务的一个主要作用是移除竞争条件。第1章展示的article_vote()函数包含一个竞争条件以及一个因为竞争条件而出现的bug。函数的竞争条件可能会造成内存泄漏,而函数的bug则可能会导致不正确的投票结果出现。尽管article_ vote()函数的竞争条件和bug出现的机会都非常少,但为了防范于未然,你能想个办法修复它们么?提示:如果你觉得很难理解竞争条件为什么会导致内存泄漏,那么可以在分析第1章的post_article()函数的同时,阅读一下6.2.5节。
练习:提高性能 在Redis里面使用流水线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性能(详细的信息会在之后的4.4节至4.6节中介绍)。在执行一连串命令时,减少Redis与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往返次数可以大幅降低客户端等待回复所需的时间。第1章的get_articles()函数在获取整个页面的文章时,需要在Redis与客户端之间进行26次通信往返,这种做法简直低效得令人发指,你能否想个办法将get_articles()函数的往返次数从26次降低为2次呢?
在使用Redis存储数据的时候,有些数据仅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有用,虽然我们可以在数据的有效期过了之后手动删除无用的数据,但更好的办法是使用Redis提供的键过期操作来自动删除无用数据。
3.7.3 键的过期时间
在使用Redis存储数据的时候,有些数据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之后就不再有用了,用户可以使用DEL命令显式地删除这些无用数据,也可以通过Redis的过期时间(expiration)特性来让一个键在给定的时限(timeout)之后自动被删除。当我们说一个键“带有生存时间(time to live)”或者一个键“会在特定时间之后过期(expire)”时,我们指的是Redis会在这个键的过期时间到达时自动删除该键。
虽然过期时间特性对于清理缓存数据非常有用,不过如果读者翻一下本书的其他章节,就会发现除了6.2节、7.1节和7.2节之外,本书使用过期时间特性的情况并不多,这主要和本书使用的结构类型有关。在本书常用的命令当中,只有少数几个命令可以原子地为键设置过期时间,并且对于列表、集合、散列和有序集合这样的容器(container)来说,键过期命令只能为整个键设置过期时间,而没办法为键里面的单个元素设置过期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书在好几个地方都使用了存储时间戳的有序集合来实现针对单个元素的过期操作)。
本节将对那些可以在给定时限之后或者给定时间之后自动删除过期键的Redis命令进行介绍,阅读本节可以让读者学习到使用过期操作来自动删除过期数据并降低Redis内存占用的方法。
表3-13列出了Redis提供的用于为键设置过期时间的命令,以及查看键的过期时间的命令。
表3-13 用于处理过期时间的Redis命令
示例和描述
PERSIST key-name—移除键的过期时间
TTL key-name—查看给定键距离过期还有多少秒
EXPIRE key-name seconds—让给定键在指定的秒数之后过期
EXPIREAT key-name timestamp—将给定键的过期时间设置为给定的UNIX时间戳
PTTL key-name—查看给定键距离过期时间还有多少毫秒,这个命令在Redis 2.6或以上版本可用
PEXPIRE key-name milliseconds—让键给定键在指定的毫秒数之后过期,这个命令在Redis 2.6或以上版本可用
PEXPIREAT key-name timestamp-milliseconds—将一个毫秒级精度的UNIX时间戳设置为给定键的过期时间,这个命令在Redis 2.6或以上版本可用
代码清单3-15展示了几个对键执行过期时间操作的例子。
代码清单3-15 展示Redis中过期时间相关的命令的使用方法
练习:使用EXPIRE命令代替时间戳有序集合 2.1节、2.2节和2.5节中使用了一个根据时间戳进行排序、用于清除会话ID的有序集合,通过这个有序集合,程序可以在清理会话的时候,对用户浏览过的商品以及用户购物车里面的商品进行分析。但是,如果我们决定不对商品进行分析的话,那么就可以使用Redis提供的过期时间操作来自动清理过期的会话ID,而无须使用清理函数。那么,你能否想办法修改在第2章定义的update_token()函数和add_to_cart()函数,让它们使用过期时间操作来删除会话ID,从而代替目前使用有序集合来记录并清除会话ID的做法呢?
本文来自《Redis实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redis hmget 模糊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