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幼时记趣选自
幼时记趣选自
范文一:《幼时记趣》教学目标:1.初识文言文特点和寓言的特征。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3.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4.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4.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4;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并说出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如“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这就是寓言:(请学生尝试着概括出寓言的特点。)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戒作用。(简言之: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二、检测预习: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明确】⑴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⑵《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o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2.检查字词履(lǚ)遂(suì)先自度(duó)其足吾忘持度(dǜ)宁(nìng)信度(dǜ)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自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2.学生朗读(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4.学生齐读。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六、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思考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提示:抓住动作和语言)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看出买鞋者是一个固执,迂腐的人。文章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七、巩固训练:1.写出重要字词的意思。履:鞋度duo,量长短置:放。之:指量好的尺码。坐:同“座”,座位。之:往,去。市:集市。操,拿。吾:我。反:同“返”,回去。市罢:集市散了。遂:于是,就。宁:宁可。信度:相信量的尺码。无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脚。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⑵至之市,而忘操之。⑶吾忘持度。⑷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⑸宁信度,无自信也。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置之其坐(坐通“座”)(2)反归取之(反通“返”)4.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1)至之市(动词,到)(2)而忘操之(代词,量好的尺码)(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指“鞋”)2.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八、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郑人买履》2.预习、背诵《刻舟求剑》板书设计:《郑人买履》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结果:市罢,遂不得履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第二课时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看从中能得出什么道理。二、检测预习1.介绍作家作品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o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 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2.检查字词涉s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自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2.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4.学生齐读。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等待全班讨论。五、思考讨论1.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明确】寓意: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2.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明确】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写法评析:《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六、巩固训练1.理解重要字词涉:跋涉,就是渡水的意思。自:从遽:立即,匆忙。契:雕刻。【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儿。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从其所契者】从:依照,按照。所契者,雕刻记号的地方。【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⑴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⑵遽契其舟⑶是吾剑之所从坠。⑷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⑸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七、布置作业1.熟背并默写《刻舟求剑》。2.完成课后练习。板书设计:《刻舟求剑》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周建梅原文地址:
范文二:《幼时记趣》《幼时记趣》 教 案课型:新授
执教:刘宏清时间:2005年 11月3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叙述、描写生动的写作手法。二、理解作者“神游其中,恰然自得”的趣事,培养寓感情于写作之中的能力。三、体会渗透于文中的童真童趣的生活之美。四、在生活中培养美好的情趣。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作者的善于观察以及描写细腻的特点。二、难点:作者如何把小事连在一起,而无斧凿痕迹。 教学设想:学习本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疏通文字、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妙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描写富于童趣,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引导学生总结出“物外之趣”来自于观察——联想想象;以多媒体播放相应图片、视频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想象,在此基础上讲述各自的童年趣事。 课时安排:l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捉蜻蜓”、“捕蝴蝶”、“看蚂蚁搬家”等视频材料。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七彩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儿、童年的趣事儿,是否还历历在目呢?今天,我们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看看200多年前的作家童年的几许乐趣。二、整体感知1、简介作品及作者先由学生介绍,再由老师明确并用多媒体显示:《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作者沈复(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文中勾画生字、词。3、学生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词语障碍。先请学生解释,再用多媒体显示下列字词解释:张目:睁开眼。
唳:鸣叫。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怡然:愉悦。
砾:碎石;
物外之趣: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项:脖子。
壑:山谷;
私拟作:自己把它比作。强:通僵,僵硬。
素帐:白色的蚊帐。
鞭:动词,用鞭子打。4、多媒体播放课文范读录音,学生注意范读时的节拍、快慢。学生朗读课文并注意作者所写的几件小事。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并用多媒体显示。(1)观察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帐中嬉蚊——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3)神游“山林”——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4)观二小虫争斗——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5)惩治癞虾蟆——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三、深入探究:(一)讨论交流:1、这些小事因何成趣?(详见板书)多媒体播放“以虫蚁为兽”“青蛙捉虫”两个视频引导学生想象,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2、说说哪些描写富于童趣,你最喜欢哪些句子。如“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徐喷以烟”句我们可尽情想像其情态,一个“徐”字,可见作者之童趣、调皮。蚊子则真的“可爱”地上当,边飞边鸣。假若此蚊有灵,它定在思考:此人独把我关在帐中,不知是爱是厌。童趣呼之欲出。又如“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数十”可见其怒,怒还不够,还要驱之别院。可见这一癞蛤蟆把小三白气到什么程度,尽管作者到此止笔,但想蛤蟆驱之别院后,小三白的释然,癞蛤蟆的无奈,却跃然纸上。3、你小时候是否也有许多富于童趣之“事”?是否也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同学间交流。(二)深入体会:1、体会作者从小事写起,记实的写法。旧时的一般文学家,饱受着经史之毒,决不“玩物丧志”,凡有关于闲情逸致的,决不肯赤裸裸地把它写上去,因为,一写上去,就要与他们所谓的“先王”,所谓的“大道”有悖。而沈复则从这势力圈中逃了出来,保持着他的真性情和真面目。看日之专注,察秋毫之细心,嬉蚊之悠闲,观小虫之情趣,鞭癞蛤蟆之率真,无不让我们叹为观止。2、体会作者细腻、生动的笔触“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脖子都酸了,可见其观察是多么专注,时间多么长久。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会出现“鹤唳云端”;也正因为如此,一只癞蛤蟆才会使他“讶然惊恐”。细腻的笔触缘自他在生活中的细心。文笔生动、逼真、人物、情景如在眼前。(三)难点解决:作者如何把如珠小事,细心串在一起,而无斧凿痕迹?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本文以“趣”统领全篇,以“情”贯穿其中。看日,察藐小微物之纹理;观蚊飞,听蚊声,嬉蚊舞;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观二虫于草间相斗;鞭癞蛤摸,,,,多少微小之事物,作者细细写来,却给我们浑然天成之感,原因就在于作者忘情其间,才让我们觉得如身处其境。所以我们写文章,必有一条无形的“线”在其中。四、总结、扩展1.总结《幼时记趣》文章紧扣“趣”字取材,观物,嬉蚊,鞭癞蛤蟆,在童年小事中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让人体味出不尽的“物外之趣”。2.扩展(l)体会“故时有物外之趣”,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2)回忆自己生活中的趣事,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写好自己的幼时趣事。五、作业:(多媒体显示)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项为之强
(2)又留蚊于素帐中
(3)徐喷以烟
...(4)怡然称快
(5)鞭数十 ..2、翻译下列句子。(l)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故时有物外之趣。(3)心之所向,则或手或百,果然鹤也。 (4)作青云白鹤观。(5)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6)定神细视。3、模拟作者从小处着眼的方法,写题为《童年趣事》的记叙文,不少于500字。附、板书设计: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故时有物外之趣
藐小之物,必察纹理时
夏蚊成雷 群鹤飞舞
留蚊帐中 鹤唳云端趣
花台草木 想像林兽
物外之趣观察虫斗
兴致甚浓驱赶蛤蟆
天真无邪阅读详情:
范文三:幼时记趣()幼时记趣( 第1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2 、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会积累与归纳。一、自主学习,互检互测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童稚(
...... 庞然大物(
怡然称快(
项为之强(
....2、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①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项为之强 (
作青云白鹤观 (
以丛草为林 (
拔山倒树而来 (
..3 、 解释成语并造句。明察秋毫:造句:庞然大物:造句:二、设问导读,合作交流1、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2、探究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三、展示点拨,巩固练习1、 找出下列句中表示“看”的词语。⑴ 能张目对日(
⑵ 必细察其纹理(
)⑶ 定目细视(
⑷ 见二虫斗草间(
)⑸ 观之正浓(
填空。沈复,字(
)代作家,著有《
翻译句子。① 故时有物外之趣② 必细察其纹理③ 作青云白鹤观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会积累与归纳。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一、复习导入新课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第一、二段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二、
探究研读1 、 思考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三、小组合作学习:(1)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班内交流。(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3)根据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你喜欢这种生活吗?四、拓展练笔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很多趣事。请你学着运用记叙、描写的语言写出自己的一件或两件童年趣事。课后反思:阅读详情:
范文四:《幼时记趣》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一、 课 题七、幼时记趣2、能分析文中句子、字词的用法和好处。 3、能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二、 教学目 1、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标三、 教学重 重点: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难点难点:能分析文中句子、字词的用法和好处。四、 教学课 一课时 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幼时记趣》这篇课文,下面来抢答几个问题: 1、《幼时记趣》的作者是: 2、他所处的时代是: 3、这篇课文选自他的散文集: 4、“浮生六记”是什么意思: 5、《幼时记趣》的体裁是: 6、课文讲述了“我” 时的 的故事?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文本。 1、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老师纠正读音、断句等的错误地方。 2、老师纠正后,读第二遍,要求读通顺。 3、认读、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字词。五、教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说——说译文 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课文,每读一句,学生集体翻译文句,挑选两三句较难 的进行个别检查。 如:“能张目对日”“藐小微物”“昂首观之”“使其冲烟飞鸣”“果如鹤 唳云端,怡然称快”“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怡然自得”“舌一吐 而二虫尽为所吞”······ 学生再读课文。学过程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说——析文句 以句子为单位,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进行理解为重点,要求学生发言。 教师示范: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这句话写“我”,写了我幼时目 光敏锐,为下文观察仔细做了铺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这句话写癞蛤蟆,写癞蛤蟆把两只虫子吞进嘴 里,突出了癞蛤蟆的强大和吃虫的迅速。 相机点拨,学生读课文。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五、第四个教学板块:说——品字词。 请同学们用一个句子谈谈对课文的理解,请大家用“······用得好, 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如:“藐小微物”的“藐”“小”“微”用得好,它写出了作者看到的东西 非常细小。 “雷”用得好,它写出了蚊子非常多。 同学们发言,而后组织学生读课文。六、第五个教学板块:写——作积累 请同学拿出积累本,进行笔记积累。 1、同义字:见(察、观、视) 鸣(唳) 白(素) 童(稚、幼) 微) 2、通假字:强 、邱小(藐、3、文中的成语: 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 洞察事理。 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 物。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一词多义: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分析语言、积累知识点学习了《幼时记趣》,认识了一 位善于观察、充满童趣的幼时沈复。 五、教后反思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阅读详情:
范文五:《幼时记趣》_练习题精选《幼时记趣》练习与检测一、. 给上面加点字注音。 ...童稚
藐小(..
项为之强(.
鹤砾云端(
....庞(
)二、下列成语与课本中词语颇有相似之处,请补上所缺之字明察
成三、解释划线字词并翻译句子。 (1)余(
)忆童稚时,能张(
)目对日,明(
)。(2)、见藐(
)小微,必细察其纹理(
)。(3)故(
)有物外之趣(
)群鹤舞空.(5)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果然(
)鹤也。(6)昂首观之,项(
)为之强(
)。(7)、又留蚊于(
)帐中,徐(
)烟。(8)果如(
)云端,怡然(
)称快。(9)以土砾凸者为邱( ),凹者为壑(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10)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11)忽有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而来,盖(
)一癞蛤蟆也。(12)方(
)出神,不觉讶然(
)惊恐。(13)鞭(
)数十,驱(
)之别院。四、指出下列字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1、为: 常做“做、作为“讲,此外还有“当做”、“被”等不同解释。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为:)B、以丛草为林(为: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2、其:指示代词“他(它)”、“他们(它们)”、“他(它)的”、“他们(它们)的”,具体代表什么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确定)A、神游其中(其:B、常蹲其身(其:C、使其冲烟飞鸣(其:D、必细察其纹理(其:3、之:①指示代词“他(它)”、“他们(它们)”、“他(它)的”、“他们(它们)的”,具体代表什么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确定)。②助词“的” ③连接句子,取消句子独立,不翻译。④到,,,,去,如:至之市。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B、观之正浓(之:)C、故时有物外之趣D、心之所向)四、根据课文相关内容回答:1、《幼时记趣》选自)《
代作家。 “记趣”的意思是
。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2、本文围绕
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
的趣事等三件趣事,表现了作者幼年时的
。3、本文开头总说“时有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
。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依次是
。4、课文第二段中“
”交代“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的奇观出自想象;第三段中的“
”写出了乐趣的源泉。纵观全文,第一段与二、三、四段是
关系。5、读了文章后,你觉得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6、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试各找一句加以赏析。7、作者“观虫斗、鞭蛤蟆”写得极为生动具体、充满童趣,你觉得其原因有哪些?8、请仿照例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例句:表现作者有观察自然的特殊爱好: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表现作者目力超常:
。表现作者奇特的想象:
。表现作者热爱生活:
。表现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9、读了本文后,你感觉到作者小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10、根据你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11、读了本文后,在写作上你汲取了那些营养?12、课外拓展:汉语中某些动物的叫声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来描绘,如本文中的“鹤唳”。请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嘶 吠 嗥 啸 啼 吼 鸣
马(嘶)犬(吠)狼(嚎)虎(啸)猿(啼)狮(吼)鸟(鸣)阅读详情:
范文六:《幼时记趣》_练习题精选《幼时记趣》练习与检测姓名
)班一、 给上面加点字注音。 ....童稚(
项为之强(
鹤砾云端(
) .....怡(
....庞(
)二、下列成语与课本中词语颇有相似之处,请补上所缺之字明察
然自得手称快
成上百三、解释划线字词并翻译句子。(1)余(
)忆童稚时,能张(
)目对日,明(
)。(5)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果然(
)鹤也。(6)昂首观之,项(
)为之强(
)。(7)、又留蚊于(
)帐中,徐(
)烟。(8)果如(
)云端,怡然(
)称快。1(12)方(
)出神,不觉讶然(
)惊恐。21、《幼时记趣》选自)《
代作家。 “记趣”的意思是
。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2、本文围绕
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
的趣事等三件趣事,表现了作者幼年时的
。3、本文开头总说“时有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
。 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依次是
。4、课文第二段中“
”交代“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的奇观出自想象;第三段中的“
”写出了乐趣的源泉。纵观全文,第一段与二、三、四段是
关系。5、读了文章后,你觉得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6、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试各找一句加以赏析。7、作者“观虫斗、鞭蛤蟆”写得极为生动具体、充满童趣,你觉得其原因有哪些?8、请仿照例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后面的横线上。3例句:表现作者有观察自然的特殊爱好: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表现作者目力超常:
。表现作者奇特的想象:
。表现作者热爱生活:
。表现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 9、读了本文后,你感觉到作者小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10、根据你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11、读了本文后,在写作上你汲取了那些营养?12、课外拓展:汉语中某些动物的叫声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来描绘,如本文中的“鹤唳”。请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嘶 吠 嗥 啸 啼 吼 鸣
牛4阅读详情:
范文七:幼时记趣(节选)阅读答案幼时记趣(节选)于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草丛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1)于墙凹凸处________ (2)常蹲其身________(3)以草丛为林________ (4)凹者为壑________2.选文中的通假字是:________。3.找出选文中的两个成语,并解释。(1)________(2)________4.试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3)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5.选文中介绍了哪两件趣事?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6.选文中能体现儿童非常奇特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的句子有哪些?7.“我”为什么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与前文喜欢小动物不是互相矛盾吗?为什么?8.仿照“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的句式,连用三个以上的动词,写一段描写某个过程或场面的话。阅读答案:答案:解析:1.(1)在(2)自己的(3)把(4)当作2.邱-丘,小山。3.怡然自得、庞然大物。解释略。4.略。5.“神游”草丛、观“斗虫”(大意对即可)6.以草丛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7.不矛盾。符合儿童心理。表现作者因蛤蟆扰乱了兴致而生气、发怒。也体现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同情。8.略。阅读详情:
范文八:《幼时记趣》_练习题精选[1]《幼时记趣》练习与检测实词积累: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私:私下里
强:僵硬的意思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虚词积累:之:
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
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字同义不同的字:观:
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神:
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 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
徐喷以烟(经常)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 项为之强(因为)之: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成语: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
省略字: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掌握读音,注意写法)(1)余忆童稚时(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果如鹤唳云端(
)(5)怡然称快(
) (7)以土砾凸者为邱(
(8)凹者为壑(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____
(2)故时有物外之趣_____
_____(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_____
(4)徐喷以烟_____(5)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_____
_____(7)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8)私拟作群鹤舞空(
)(9)于土墙凹凸处(
)(10)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准确解释文言词语)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准确翻译文言语句(1)故时有物外之趣(2)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4)盖一癞蛤蟆也。(5)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6)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⑴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
⑵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⑶作 青 云 白 鹤 观
⑷果 如 鹤 唳 云 端,怡 然 称 快的趣事。(2)本文围绕_____
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_____
、_____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拔山倒树而来”的描写带有夸张想象,作者把_____
想象为山,将_____
想象为树。9.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11、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8个字)12、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_______”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_________”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14、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
。15、默写(1)《次北固山下》(2)《赤壁》(3)《浣溪沙》苏轼《次北固山》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的句子
。《赤壁》借古物引起对历史慨叹的句子
。《浣溪沙》中体现作者旷达乐观性格的句子二、下列成语与课本中词语颇有相似之处,请补上所缺之字明察
成上百三、解释划线字词并翻译句子。 (1)余(
)忆童稚时,能张(
)目对日,明(
)群鹤舞空.(5)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果然(
)鹤也。(6)昂首观之,项(
)为之强(
)。(7)、又留蚊于(
)帐中,徐(
)烟。(12)方(
)出神,不觉讶然(
)惊恐。1、《幼时记趣》选自)《
代作家。 “记趣”的意思是
。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2、本文围绕
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
的趣事等三件趣事,表现了作者幼年时的
。3、本文开头总说“时有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
。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依次是
。4、课文第二段中“
”交代“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的奇观出自想象;第三段中的“
”写出了乐趣的源泉。纵观全文,第一段与二、三、四段是
关系。5、读了文章后,你觉得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6、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试各找一句加以赏析。7、作者“观虫斗、鞭蛤蟆”写得极为生动具体、充满童趣,你觉得其原因有哪些?
8、请仿照例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例句:表现作者有观察自然的特殊爱好: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表现作者目力超常:
。表现作者奇特的想象:
。表现作者热爱生活:
。表现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 9、读了本文后,你感觉到作者小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10、根据你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阅读详情:
范文九:《幼时记趣》_练习题精选《幼时记趣》练习与检测 姓名
)班一、 给上面加点字注音。 ....童稚(
项为之强(
鹤砾云端(
) .....怡(
....庞(
)二、下列成语与课本中词语颇有相似之处,请补上所缺之字 明察
成上百三、解释划线字词并翻译句子。(1)余(
)时,能张(
)目对日,明(
)。(6)昂( )首观之(
)之( )强(
)。1(12)方(
)出神,不觉讶然(
)惊恐。1、《幼时记趣》选自)《
代作家。 “记趣”的意思是
。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的乐趣来自何处吗?(不超过10个字)2、本文围绕
这一中心,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
的趣事等三件趣事,表现了作者幼年时的
。3、本文开头总说“时有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
。 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依次是
28、请仿照例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例句:表现作者有观察自然的特殊爱好: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表现作者目力超常:
。表现作者奇特的想象:
。表现作者热爱生活:
。表现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 9、读了本文后,你感觉到作者小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3阅读详情:
范文十:9.幼时记趣9.幼时记趣一.教学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3.能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借助联想和奇特的想象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小时候观察过蚂蚁吗?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还观察过其他的小生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清朝人写的一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会再一次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二)预习展示1.介绍作者《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作者沈复(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2.读文,展示字词读音掌握情况。强调重点字词。童稚zhì 藐miǎo小 鹤唳lì云端 凹凸āo tu 土砾lì 沟壑hē 怡然yí 强3.展示自己预习中遇见的各种疑惑(三)初读课文,梳理字词句,明确节奏划分与翻译的方法1.题解:《幼时记趣》中 “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2.学生朗读无标点课文。老师讲解节奏划分的三条规律:方法指导:节奏划分的三条基本规律:①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如:楚人/有/涉江者。 ②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如:何不试之/以足?③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如:宁/信度,无自信也。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故时有物外之趣。徐喷以烟。
盖一癞蛤蟆也。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3. 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方法指导: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操作方法之一:扩,: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宁
量好的尺码。提醒学生字词翻译的要求:字字落实的精准,句意符合逻辑又顺畅。指导学生做到翻译精准的方法——记忆、运用、积累。(四)研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童趣是仔细观察1. 师生齐读,寻找揭示课文中心的短语?——物外之趣2. 这趣是什么时候的乐趣?——幼时(童趣)3. 这物的特点是什么?——藐小微物4. 藐小微物之中的趣是如何得来的呢?——必细察其纹理(仔细观察)5. 抓住关键词,翻译第一段。6. 齐读第一段,力争背诵。7. 到课文第2.3.4段中找找有哪些趣事?请概括。(学生上黑板展示,老师展示自己的概括——观蚊成鹤(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与学生概括的作比较,点评。)8.第一自然段与后三段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关系?——总分结构学习第二段:童趣是想象1. 男生齐读第2 段。抓住关键字词句,尝试翻译。(注意“徐喷以烟”)句子翻译方法之一: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如:何不试之以足?2. 蚊子与鹤的异同点是什么?——同:腿细长,嘴尖长,有翅膀;不同:蚊子丑,鹤美。4.作者既说“夏蚊成雷”(蚊子多,声音大)又说“怡然称快”,这是不是矛盾呢?——通过想象力化丑为美,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这是热爱生活的表现。5.生快速反复诵读第二段,力争背诵。学习第三段:童趣是“细视”“神游”1. 老师读,学生思考:作者把,,,,想象成,,,,?概括其特点。——视小为大,胸有丘壑尝试借助问下注释和工具书,抓住关键字词翻译。(“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2. 你还能想到哪些古今中外的名著擅长想象的吗?——《格列夫游记》《爱丽丝漫游奇境》《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南柯一梦》等等,可见想象是乐趣的来源。3. 师生齐读第三段。学习第四段:童趣是热爱生活1. 女生读第四段,思考:此段作者把蛤蟆想象成庞然大物,作者对蛤蟆的态度是怎样的?——憎恶。在课文最后一句话“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连用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把少儿鲜明的爱憎情感表现得十分到位。2.为什么憎恶蛤蟆呢?——吃了虫子,使“我”失去了乐趣;欺负弱小;“我”被吓到了。3.一起抓住关键词句翻译文段。句子翻译之二: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如:反归取之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4. 齐读全文。教师小结:童趣需要有观察力与想象力,童心是热爱生活。这些想象和联想,都是符合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所以这些趣事描写非常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五)拓展延伸1.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儿童游戏的,同学有想到的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2. 现在我们同学的娱乐方式有哪些?——体育运动,像打篮球、踢足球,打电脑等和古代的娱乐游戏相比,现代人有什么缺点和不足?——活动空间封闭,不和自然接触;缺乏想像和艺术性。3.沈复的《幼时记趣》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想像,要接触自然热爱生活,保持童心童趣。4.同学们能回忆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吗?——小时候用塑料袋套蜜蜂,一不留神蜜蜂跑了出来,手指被狠狠蛰了一下,肿的老高。(六)总结与作业大家的童年也充满着无穷的乐趣,也希望你们能够连缀成文,相信那也将会是很精彩的文章。 板书设计观 蚊 如 鹤
敏锐的观察物外之趣
神 游 山 林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鞭 打 蛤 蟆
接触自然,热爱生活,保持童心趣事
趣因1. 【余】我。2. 【童稚(zhì)】童年。稚,幼小。3. 【张目】睁大眼睛4.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 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5. 【藐(miǎo)】小6. 【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7.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8.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 比。私,私下里。9. 【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10.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11. 【昂首观之】抬头观看这奇妙的景象。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12. 【项为之强】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强:同“僵”,僵硬。13. 【素帐】白色的蚊帐。14.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们)。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15. 【作青云白鹤观】当做青云白鹤看。16. 【唳(lì)】(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17. 【怡然】喜悦的样子。然:……的样子。18. 【称快】喊痛快。19. 【凹凸】高低不平。20. 【丛杂】多而杂乱。21. 【其】自己的。22. 【以丛草为林】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以:以......为......,把......当做......23. 【邱(qiū)】同“丘”,土山。24. 【壑(hè)】山沟。25. 【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26.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27. 【观之正浓】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28.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29. 【拔山】搬开土山。拔,移,搬开。30. 【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31. 【而】表承接,然后。为,被。32. 【尽】全33. 【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34. 【方】正,刚刚。35. 【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36. 【呀(yā)然】哎呀地(惊叫一声)。37. 【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