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梦左腿病了去天上手术何意百炼刚?之前去解小便

霍国玲《红楼解梦》曹贾
我的图书馆
霍国玲《红楼解梦》曹贾
angelnun的玫瑰园 楼主   14:51  81楼  霍国玲《红楼解梦》  读者来信:  繁体字“曹”“贾”是两个可以互换的字  “曹”与“贾”,是两个可以互换的字。请看:可将“曹”字上部“曰”中间的一横,放在下面的“日”字处,这样便形成了“目”字。  可将“曹”字上部出来的两个犄角,放在下面,将上述1和2两点结合起来看,便形成了繁体贝字,即“贾”的下面部分。  由于“曹”字的上部已没有了“曰”中间的一横和上面的两个犄角,因而便形成“贾”字的上面部分。 如此一来,“曹”字就变成了“贾”字。  我认为,此非文字游戏,而是反映了曹公的良苦用心。贾曹两字可以互换的结果,引申之意即:小说中的“贾”家,隐写着历史上的“曹”家。  丁立雪  日  评论  angelnun的玫瑰园 楼主   14:52  82楼  霍国玲《红楼解梦》  《黛玉画像考证》  黛玉原型香玉采花图考  《香妃洋装像》中的疑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被命名为《香妃洋装像》的油画。该画背景是朦胧暗淡的绿树,两侧是色调柔和的叠石,将人物衬托得楚楚动人。这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女(或少妇),右手扶花篮,左手把着花锄,上穿蓝装,下着粉裙,颈围白巾,头戴无顶洋帽。秀发以闪闪的珠串梳扎,并插白羽装饰。整个画幅的明亮点在她鸭蛋型的面部,细眉明眸,直鼻小口,十分端庄美丽。画面层次分明,用笔细腻,把少女(或少妇)在铲土、采花后稍显慵懒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幅画像出自在宫廷任职的西方著名油画家郎世宁之手,对于画中人物的真实性毋庸怀疑。但是该画并未在画面上标明此像的画主为谁,所谓“香妃洋装像”是后人为该画添加的名字。这就须考证“香妃”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从现在史籍上记载的情况来看,“香妃”即容妃,乾隆的妃子,维吾尔人。生于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九月十五日,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进宫,封和贵人,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五月晋封容嫔,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晋容妃,卒于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享年55岁。她之所以被称作“香妃”,传说因为天生体有异香而得名。  难道《香妃洋装像》的画主竟是一个维吾尔族女子?一般来,维族姑娘的突出特点是眼大有神、鼻梁较高、活泼好动,但这幅画的画主的特点是细眉俊眼,秀气俏丽,安详文静,与维族姑娘截然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美丽,倒像个苏州姑娘。这使人不能不思考与追究这幅画中的“香妃”到底是谁?  容妃的形象——善于骑射  既然史籍中记载:香妃即容妃,我们就须首先查看容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果然发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威弧获鹿图》。该画为纸本,设色,纵37.4cm,横195.5cm,无刻款识。该图的背景是枫柞松柳、坡坨山崖。画的是乾隆皇帝驰骑挽弓而射,矢中鹿倒。一位维吾尔装妃嫔骑马紧随,为乾隆递上一箭。关于此画,在《清代宫廷绘画》一书中介绍说:  此图作者不详,从人物及马匹的画法看,有可能出自供职宫廷的欧洲画家艾启蒙之手。……据考,随行狩猎的这位女子著回装,她可能是乾隆维吾尔族妃子容妃。  笔者经查阅史料,可以断定:“狞猎像”画的是一位陪同乾隆狩猎的维吾尔妃嫔,她是善骑的能手。在乾隆41位妃嫔中维吾尔族女子仅一人,即容妃。而据载,她生前也确随乾隆去过围场,因而乾隆狩猎时,由容妃骑马递矢,与史实相符。  关于容妃,她是新疆伊斯兰教上层“和卓”家族的后裔。乾隆二十三年,和卓家族的一支——霍集占发动叛乱,容妃的叔叔额色尹及兄长图尔都率部配合清军平定了叛乱。次年,图尔都带妹妹进京,并送入宫中。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新疆南部)台吉和扎麦赍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清皇室四谱》载:“容妃和卓氏,台吉和扎麦赍女,初入宫赐号贵人,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以克襄内职册封容嫔,三十三年十月晋容妃。五十三年戊申四月十九日卒。”  关于香妃,最早见于汉文的记载是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刊印的《听园西疆杂述诗》。作者肖雄,号听园居士,光绪初曾随平定阿古柏叛乱的清军到过喀什。其中一首题为《香娘娘庙》的诗写道:“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谒香娘。”诗的附记说:“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虽贵为妃,而仍归葬于故乡。后来人们多认为此诗中的香娘娘或香妃,即容妃。  容妃葬于河北省遵化县的昌瑞山下,乾隆皇帝裕陵妃园寝之中。这座陵园建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初名妃衙门,后改称纯惠皇贵妃园寝。这里实际埋葬着36位妃嫔。容妃墓排在明楼东第二排第一个。她病于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葬于同年九月二十五日。1979年因容妃墓前台阶石条断裂塌陷,经有关人员清理和发掘,发现此墓曾被盗,棺内尚存死者头骨,发辫花白,一些衣物、织物碎片,印有维文的八宝花绫等。棺木上写有描金的阿拉伯文“奉真主之名”。——以上情况说明死者是以妃礼下葬,信仰伊斯兰教,五十多岁,均与文献中所载之容妃情况吻合。  从上述的史料来看,容妃确是个维吾尔族女子,与《香妃洋装像》中画主的形象很不相合。此“香妃”必另有其人。  《香妃洋装像》画的不可能是容妃  《香妃洋装像》画的是一位少女(或少妇)。我们需首先认定这是真实人物的画像,因出自大画家郎世宁之手,其形象应十分符合原型。这里我们对郎世宁作个简介:  郎世宁,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迦斯底阿内,公元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年轻时受过较为系统的绘画训练,为教堂画过耶稣和圣母像。公元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郎世宁27岁时,由欧洲耶稣会葡萄牙传送部派到中国,于康熙末年进入宫廷。他擅长画人物肖像、走兽、花鸟等。其作品采用西洋画法,又适当揉合了中国的技法,并注意解剖结构和立体感,很受皇帝的赞许。他在宫中创作的以许多重大事件为题材的写实绘画,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郎世宁还曾参加过圆明园、长春园西洋风格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郎世宁卒于北京。弘历特追赐侍卫郎衔,并赏银二百两为他料理丧事,葬在北京阜成门外的欧洲传教士墓地内。  郎世宁是宫廷中的大画家。宫廷画家是为皇宫,或说是为皇帝服务的。就以“行乐图”来说,绝大多数都是以皇帝为中心作画。能得到皇帝恩准单独画“行乐图”者,绝非一般人。像容妃这样的一般宠妃,很难享有如此殊荣。然而这位“采花图”中的人物,不仅有单独作“行乐图”的资格,而且能由大画家郎世宁执笔,可见其地位的特殊。这位“采花女”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可能是容妃:  年龄:这位“采花女”年仅十六七岁,容妃进宫时已27岁(虚龄),晋封为妃子时,已到35岁。  民族:这位“采花女”是位十分秀气的苏州一带的汉族女子;而容妃则是善于骑射的维吾尔族女子。  性格:这位“采花女”看上去高贵典雅,神态平静;而容妃既彪悍又慈和,史书上称她“端谨持躬,柔嘉表则”,她向乾隆递矢,体现了这种性格特点。  地位:这位“采花女”能单独着洋装画“行乐图”,而且是由最好的画家来画,唯具备既是后宫之主,又受皇帝宠爱双重特点者才可能做到;容妃在《威弧获鹿图》中做乾隆的“配角”,而且画的仅是侧面。从她的地位看,未达到单独画“行乐图”程度。如上所述,只要将“采花图”与“狩猎像”稍作比较,便可断定:“采花图”画的不可能是容妃。那么这位女子是谁呢?  香玉也是一个“香妃”  香玉曾做雍正帝的皇贵妃,也可简称“香妃”,她的简略情况如下:  香玉(或曹香玉),汉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雍正八年进宫做公主、郡主的陪读,十年被选做皇贵妃,十一年晋封皇后,十三年雍正驾崩后离开皇宫到庙中带发修行,卒于乾隆十六年。因她死后,被发现系丫环出身,而降级埋葬。由于她原叫香玉皇后(或香玉皇太后),降级后便被称作香玉皇贵太妃(或香玉皇贵妃),简称作“香妃”。后因乾隆将香玉的史料删削得十分干净,“香妃”只成了传说,从史料中却难以得到验证。  容妃是乾隆的妃子,传说她体有异香,正式史料中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然而根据《红楼梦》中的隐记,香玉即林黛玉的原型,恰恰体有异香。第十九目即“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文中写道:  宝玉……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拉住,要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既如此,这香是那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子的香。”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在这段话中,威序本有几段夹批。  在“醉魂酥骨”处,有批曰:  却像是淫极,然竟不犯一些淫意。  此批表明:此香虽使人“醉魂酥骨”,但与“淫”无关。  在“我也不知道”处,有批曰:  正是。按谚云:“人在气中忘气,鱼在水中忘水。”余今续之曰:“美人忘容,花则忘香。”此则黛玉不自知骨肉中之香耳。  此批表明:黛玉“骨肉中”确有异香,只是她像水中之鱼忘水那样,忘掉了此香罢了。在黛玉说:“……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处,有批曰:  有理。  正由于她忘掉了自己身上的香气,才去寻找其他理由。在宝玉说:“……不是……香袋子的香”处,有批曰:  自然。  此批是让读者注意:宝玉否定了黛玉的理由。在“黛玉冷笑道”处,有批曰:  冷笑便是文章。  在“替我泡制”处,有批曰:  活颦儿,一丝不错。  评论只看楼主  创福科技  2016-11  爆:打工妹买《双色球》中500万大奖内幕揭秘!  广告  angelnun的玫瑰园 楼主   14:54  83楼  这两处批语表明:此为实有其事。黛玉之原型香玉,确实体有异香。  容妃生前从不叫“香妃”,被称作“香妃”是在她死去一百多年以后的事了。相反,真正的“香妃”(香玉),却因从史书上被彻底删削,人们将原本属于她的遗迹(如:“香冢”、香玉的画像等),全都附会到容妃身上,从而造成历史的混乱。现在应当通过对画像的辨析,将历史上的两位“香妃”分辨清楚,特别是将真正的“香妃”——香玉的形象向世人展现!  《香妃洋装像》绘于雍正十年春天  这幅《香妃洋装像》中的“香妃”,已可肯定是香玉。那么此画绘于何时呢?  香玉于雍正八年,15岁进宫。开始时做公主、郡主的伴读。十年春,被雍正帝纳为皇贵妃,主持后宫事宜;十一年六月十一日生下皇子弘瞻,第二天被册封为皇后。这幅画像不可能绘于她做伴读时,因为当时她地位太低,雍正帝不可能让西方画家为一个普女官画像。如果香玉十一年六月便生子的话,那么,便应该是在十年秋怀的孕。因而,这幅画像只能绘于雍正十年春,她刚刚被纳为皇贵妃时。  这幅画像的中心位置是画主的右面放着一篮鲜花。左手把着一柄花锄,说明这是一幅“采花图”。  这幅采花图使人想到《红楼梦》中的《葬花吟》。  笔者曾写有《&葬花吟&——香玉写的一首诗歌》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脂砚斋和畸笏叟的评批,及对这些评批的分析,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这首《葬花吟》笠香玉所作。2、该诗的创作背景是:香玉虽身在宫中,但并非妃嫔,而是做“才人、赞善”那样的女官,工作是做公主、郡主的“入学陪侍”。她希望能有一天出宫后仍与雪芹完婚。(雪芹一直等待她,而拒绝家里为他安排的婚事。)不料,她突然得到消息说:雍正皇帝看中了她,决定选她做皇贵妃,。这个消息,无疑对她是极其沉重的打击。她欲拒绝,却无法抗拒;她想自尽,又恐殃及曹家。她痛苦,她悲愤,却又无可奈何。《葬花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3、该诗创作的时间: 香玉被选做皇贵妃是在雍正十年。这首诗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当时恰逢春暮落花之时,香玉便以花喻己。因而,此诗创作的时间应在该年四月下旬。(该年芒种节在四月二十七日,此后花使谢落。)因而,《葬花吟》创作的时间,应是雍正十年四月下旬,香玉即将做皇贵妃之时。  按照上述分析,香玉采花与葬花的时间几乎是一致的,都是在雍正十年春天。不同的只是绘画画的是采花,诗歌写的是葬花。这两者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在于这幅“采花图”中画主的表情:采花本是一件十分高兴之事,但是画主的表情并不是微笑与欢快,而是在“严肃”的背后,透着一丝忧郁与悲戚。显然,这是以采花的画面,表达葬花的感情。  我们很感谢画家郎世宁,他不仅画出了香玉当时的身份、地位,而且很好地表现了她当时的心情。  雍正也有一幅“洋装像”  在故宫博物院中不仅收藏着一幅香玉的“洋装像”,而且无独有偶,还同时收藏着一幅雍正的“洋装像”。这幅画像被收入《清史图典?第五册?雍正朝》中,这幅画像被命名为《雍正帝半身洋装像》。该画像为纸本、设色、纵52.3cm、横43cm。  这幅“洋装像”头戴假发、身着洋服、颈上围有一条蓝色围巾,与香玉的“洋装像”头戴洋帽、身着洋装、也在颈上围有一条围巾的打扮,彼此呼应。  编者为这幅“洋装像”所作的说明是:  虽然雍正帝对基督教采取了严厉的态度,但这并不能掩饰他对西方世界的好奇和兴趣。雍正帝喜爱温度计、望远镜等精巧器物,并令内府仿制。雍正帝晚年,眼睛老花,因此西洋的玻璃眼镜在寝宫、乘舆随处备有。但雍正帝多是将西方科技当作“奇技淫巧”,使之为自己的享乐服务。  其实,何止雍正帝,就是清代的其他皇帝也多喜爱西方的玩物,而“将西方科技当作‘奇技淫巧’,使之为自己的享乐服务”,在故宫博物院专门开辟有钟表馆便是证明。然而,让“洋人”为自己专门绘制一幅“洋装像”者,仅雍正帝一人。这就不能不令人思考其原因。笔者做了如下的推断:  在清宫中既然只有两幅洋装像,女子着装者为香玉,男子着洋装者为雍正帝。恰可说明他二人为“夫妻”——当时香玉为雍正的皇贵妃(皇后已薨),主持后宫事宜。  香玉要用油画画一幅“采花图”,有明确的目的:为自己做皇贵妃留下一个纪念。她原为公主、郡主的伴读,这是一种女官身份,几年以后,还是有可能回到曹家,与曹雪芹完婚的,曹雪芹也确实一直在等待着她。而被纳为皇贵妃后,便断了这一条路,她把自己看作是被葬入清后宫这个“花冢”中的鲜花,因而写出《葬花吟》以抒发感情。这幅“采花图”即是从反意来对自己心情所作的一种表达。香玉一定要让郎世宁为她画像,是因为油画在写实方面的表达能力远远超过宫廷中的工笔重彩画。而雍正绘此洋装像,完全是因为看到香玉画了这样一幅像,十分漂亮,便也要画一幅着洋装的像。雍正的“洋装像”亦没有注明出自谁手,推测也应是郎世宁。即香玉与雍正的“洋装像”均出自同一人之手。但绘两幅画像的目的和情况,却很不相同。  曹雪芹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他亦喜绘画,喜交往。他本来就是康熙的外孙,虽于雍正六年南京之家被抄没后,社会地位低下,但自从香玉做皇贵妃后,社会地位不仅恢复,而又有了提高。他在名义上是香玉(以曹香玉身份进的宫)的兄长,自然能够与包括郎世宁在内的宫廷画家交往,了解每个人的画风。提出让郎世宁为着洋装的香玉画“采花图”——大约是他的主意。说服香玉,向雍正提出此要求,对于这样一个宠妃,雍正哪有不同意之理?  ——这恐怕就是为什么在整个清代,只有香玉和雍正各有一幅“洋装像”的原因所在了。  这幅画像可命名为《黛玉原型香玉采花图》  此画原叫做《香妃洋装像》。  首先,香妃不明确是谁,很容易使人误解这是指乾隆的妃子——-容妃。因而此图的画主应当称作“香玉”。  其次,为了使读者能联想到《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将此图称作“采花图”更符合该画的主题,表现出画此画的目的。而身着什么服装——洋装或汉装或满装——只是一种形式罢了。  再次,郎世宁画此画的时间是在雍正十年香玉做皇贵妃时,皇贵妃是香玉当时的身份。  为此,笔者认为此画应改称为《香玉皇贵妃采花图》更符合此画的实际情况。  《黛玉原型香玉采花图》的旁证  《香玉采花图》与《香玉皇后行乐图》为同一人物形象  本文一开始便已论述:历史上有两位“香妃”——乾隆的容妃和香玉。前面已论证:此:“采花图”不可能是容妃,下面我们看她是不是香玉?  我们对“香玉皇后行乐图”(十二幅),已写有三篇文章论证:《香玉皇后的十二幅画像》;《香玉皇后行乐图绘画性 质及绘制时间再考论》;《三论香玉皇后行乐图》。现在可以断定:所谓十二幅“雍正妃”行乐图,实为香玉皇后行乐图。现在我们来将这幅“采花图”与“香玉皇后行乐图”(十二幅)作一比较。为方便起见,只将此“采花图”与“香玉皇后行乐图之七”做个对照:  年龄:“采花图”似十六七岁少女(少妇),“行乐图”则年纪大些,约有20岁。  身材:均苗条袅娜,高矮相当。  肩:均削肩膀。  手:均纤细灵巧。  面庞:均鸭蛋形脸。  眉:均柳叶细眉。  眼:均秀目有神(似睁非睁含情目)。  鼻:均鼻梁较高。  嘴:均樱桃小口。  耳:上部稍向外张。  图上的人物唯一不同的是“采花图”年纪更小些,即在香玉刚刚做皇贵妃时,虚龄17岁,应是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鲜花盛开的春末夏初。当时她既是后宫之主,又受雍正的专宠,且年纪尚小,还保持着少女的天真。画家郎世宁绘此图时,为44岁,画技已十分成熟,正值创作高峰,因而此画在他的画作中,亦属精品。  《黛玉原型香玉采花图》可与雍正《深柳读书堂消夏》诗互证  雍正于十年夏写了一首题为《深柳读书堂消夏》诗:  曲尘绿染万条丝,萃地农阴暑暗移。  旋渍霜毫销玉版,细研荷露写新诗。  一天月色画图古,两部蛙声鼓吹奇。  潇洒楼台临碧水,夜深倒影静垂垂。  在本书《香玉皇后行乐图再考论》一文中,笔者就“细研荷露写新诗”一句做过分析:“细研荷露”者,既不可能是五十多岁的老人所为,也不可能是三四十岁中年妃嫔的主意。取来“荷露”研墨,这是一种游戏。做这种游戏者,应是个具有少女心态的人。这位“具有少女心态”的后妃,在“采花图”这幅画中得到印证。证明在雍正朝时,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位年纪极轻,受到雍正专宠的后妃。对此后妃,我们已作反复论证——她就是香玉。  “细研荷露”者是香玉,“采花”少女也是香玉。而诗和画又可互证——它们都是作于雍正十年,香玉刚刚被纳为皇贵妃时。因而此“采花图”可称作“香玉皇贵妃采花图”,或简称“香玉采花图”。  评论只看楼主  angelnun的玫瑰园 楼主   14:55  84楼  《黛玉原型香玉采花图》在《红楼梦》中的隐写  《红楼梦》是曹雪芹为传香玉而写的书。香玉一生的任何活动,在书中都会有所隐写。香玉皇贵妃采花的情景,当然也会有所反映。书中是如何隐写的呢?  以妃后喻钗、黛,实隐写香玉为后妃  第三十七回大观园建诗社,姑嫂姐妹各起别号。因黛玉住在潇湘馆,探春提议叫她“潇湘妃子”。“潇湘妃子”即“湘妃”,谐“香妃”。该名隐写着黛玉原型香玉曾进宫做了妃子(皇贵妃)。第二十七目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杨妃、飞燕,在小说中是分别用来比喻宝钗和黛玉的。但钗黛均是香玉的分身,隐写着香玉既做过皇贵妃(杨妃指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又做过皇后(飞燕指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  《葬花吟》与“香玉采花图”中的花锄相呼应  我们先看“香玉采花图”中的两件工具:一件是花篮,篮中装满了鲜花;另一件是一柄花锄,用来埋落花。绘图说明:香玉在鲜花盛开的季节,曾提篮采花,并荷锄葬花。此画画的正是采花后,依石小憩的情景。  我们再看《红楼梦》中是如何描写黛玉葬花的,此事写在第二十七回。  关于时间,书中写道: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上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在芒种这天,碧桃、芍药等,已纷纷落英(见《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而月季花却开得正盛。从《香玉采花图》看,所采之花正是月季花。由于园中既有花开,又有花落,所以既可去采花,也可去“葬花”。  《葬花吟》写道:  “手把花锄出绣阁”;  “独倚花锄泪暗洒”;  “荷锄归去掩重门”;  ……  由上述描写来看,黛玉是去葬花,因而《葬花吟》中的“手把花锄”,正是以此与“香玉采花图”中的花锄相呼应。  果然诗中写道:  “明媚鲜艳能几时”;  “花开易见落难寻”;  ……  正是采花时看到“明媚鲜艳”、“花开易见”的感慨——采月季花之时,也正是芍药花、碧桃花凋落之时,困而又有如下诗句:  “花谢花飞花满天”;  “落絮轻沾扑绣帘”;  “忍踏落花来复去”;  “不管桃飘与李飞”  ……  当黛玉看到落花满天、残英铺地,便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由采花变成葬花,最后写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诗句。  所以说,一曲《葬花吟》,既写出了正面小说的“葬花”,又隐写了“采花”。这种写法正是作者高超的“一笔多用”。  “真真国”女孩的隐喻  第五十二回写道:  (宝琴)……“我八岁的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 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有人说他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我父亲央烦了一个通事官,烦他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他作的诗。”  宝琴这段话谈了如下几点: 1、“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 2、“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她长得极美,“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 4、她“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  ……  下面对这幅画做进一步论述。  “真真国”为虚,“西洋画”为实:  宝琴的这段话中,反复提到一幅“西洋画”。……从宝琴所说“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的话来看,说明大观园确有一幅画着美人的“西洋画”。这幅画是否就是第四十一回刘姥姥误入怡红院时所看到的那幅呢?书中没有说明,不管怎样,对于这幅画,所有人,包括新来的宝琴在内,都十分熟悉。  我们曾论述过大观园实隐圆明园。大观园中有一幅画着美人的西洋画,说明圆明园中有一幅画着美人的西洋画。——经查现故宫博物院中确收藏着一幅画着美人的油画像。这便是我们所说的郎世宁所绘“林黛玉原型香玉画像”。  “真真国”是假,“女孩子”是真:  宝琴是这样谈及“真真国”的:“我八岁的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黛玉与宝钗已揭露其假。说明这只是作者编写的故事。但《红楼梦》的基本特点是有正反两面。在虚假的小说故事背后,往往隐写着真人真事。“真真国”也应是如此。那么,这个“女孩子”隐写着谁呢?  这个女孩子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这个女孩子“十五岁”。其二,“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反过来说她的头发等方面,与西洋画上的美人不一样。其三,她长得极美,“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其四,她“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  上面几个特点说明:这个女孩子才15岁,长得极漂亮,就是西洋画上的美人也没她漂亮,而且会中国诗词。关于外国女孩“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这个特点,显然是个误谬。如果说一个15岁的外国女孩子,会说几句中国话,还是可能的,但说她精通中国诗词,这明显在撒谎。然而《红楼梦》的写作特点恰恰是有误谬处,其背后必有隐史。这背后的隐史是什么呢?——这点反映了香玉刚刚进宫做公主、郡主伴读时的情况。她通诗词,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当时她正好15岁,长得十分漂亮,就是郎世宁画的画像,也无法与她本人相比。——所有上述特点都与她相符合。  “真真国”何指?  最后我们再看“真真国”隐喻着什么?  第七十九后批曰:“从起名上设色,别有可玩。”意思是说《红楼梦》书中人名都不是随便起的,都有深意或隐喻。“真真国”当然也如此。那么,“真真”何意呢?  唐朝杜苟鹤《松窗杂记》载:唐朝的进士赵颜从画工那里得到一个软障。软障上画着一个女子,漂亮非凡,画工告诉他说:这是一幅神画,女子名曰“真真”。你悬挂屋中一百天后,直呼其名,她必会答应。之后,你便用百家彩灰酒灌她,她就会活。赵颜听后便按画工所说的去做,女子果然从画屏上走了下来,其言谈饮食与其他女子没有什么两样。一年后为赵颜生下一子。赵颜便起了疑心,怀疑这女子大概是个妖精。于是真真便携带着孩子又回到了软障上。从此软障上就比原先多了一个小孩子。  这个故事的核心内容说明两点:  “真真”其人,既是画上的人,又是现实中的人。  “真真”隐喻着香玉。她曾两次“入画”。第一次是在生孩子之前,绘于雍正十年香玉刚刚被封为皇贵妃时,即“香 玉采花图”。第二次是她做皇贵妃一年以后,生下一子,即雍正十二年,她又被画入画中,所绘之画为十二幅“香玉皇后行乐图”。 曹雪芹以“真真”来比喻香玉,何等恰当!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采花图”是雍正十年,香玉17岁(虚龄)刚被选做皇贵妃时的画像。该画系由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所作。该画为油画,不仅画得真实,而且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在他的整个作品中也堪属上乘,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此画可作为对香玉艺术形象进行再创作(如在影视、舞台、绘画、雕塑等领域)的形象依据。  霍国玲 紫军  2005年12月  评论只看楼主  angelnun的玫瑰园 楼主   14:56  85楼  霍国玲《红楼解梦》  香玉原型神像考——其身份为皇后的物证  历史学家孟森发现《香妃神像》  历史学家孟森1937年曾写《香妃考实》一文,文中写道:  近日吴生丰培,贻一容妃园寝神像。问其所从得,则云为太陆夫人所藏。夫人为陆文慎宝忠之子妇,徐相国之女。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至一处,守者谓即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凡陵寝园寝飨殿皆有遗像,一大一小,小者遇到祭祀即张之,大者年仅张设一次。陆夫人以香妃之传说甚庞杂,亲至园寝,始知流言之非实。请于守者,以摄影法摄容妃像以归。所摄乃其小者,大像封,未见得也。本人本嘱吴生加跋以订俗说。今取而佐吾考实之文,亦犹夫人之志尔。  文中所记“民国二三年间”,相当于公元年,清朝刚刚被推翻不久。看守陵寝的人认为“香妃”即乾隆的“容妃”,因而将“容妃园寝”称作“香妃冢”。那里有香妃神像两幅,一大一小。因大像正在封存,因而游客陆夫人只看到小像,于是将此像拍摄下来,即这幅《香妃神像》。历史学家孟森先生于1937年便据此像撰写了《香妃考实》一文。  后来,台湾出版孟森遗著《清代史》,书中载有此画即本书中的《香妃神像》。于善浦在 《香妃画像考》中介绍道:此神像是依据台湾史学家谢敏聪先生寄来的幻灯片印制的。该图像虽模糊,但面目依稀可辨,鸭蛋脸、细眉、明眸、小嘴, 十分秀气、文雅。一一我们在《香玉皇贵妃采花图考》一文中,已分辨清楚容妃与香玉皇贵妃(或皇后)实为两人,均称“香妃”。此神像十分像香玉,而与容妃不同。因而可以断定:此像又张冠李戴了,把应属于香玉的画像,错放到了乾隆的“容妃”园寝中。  妃嫔只有“神牌”,皇后才有神像  我们的朋友程一为先生来信说:他查阅了一些史料,发现只有皇后、皇太后才有神像,一般妃嫔只有神牌,而无神像。如在《清史图典》中,有一张孝陵隆恩殿里的照片,里面供着三个神牌;在此前几页还有一张孝献皇后(顺治帝的董鄂氏皇贵妃)神牌的照片。再如《清朝皇陵探奇》中写道:光绪年间,景陵隆恩殿大火,从中抢救出六个神牌。这些都说明:一般妃嫔都只有神牌而已。若果是如此,放在容妃墓的两张“香妃”神像,并非容妃之像,而被张冠李戴了。看来,孟森《香妃考实》中所说:“凡陵寝园寝飨殿皆有遗像,一大一小,小者遇到祭祀即张之,大者年仅张设一次。”也不完全准确,应是:只有陵寝中的皇帝和皇后才有“遗像”(一大一小), 埋葬妃嫔等的“园寝”则只设“神牌”。  2003年7月初,笔者曾同霍纪平等人去清西陵游览、参观,特别在泰陵(雍正陵)和泰陵妃园寝(雍正妃园寝)做了详细调查,并与工作人员进行了交谈。证明程一为先生的看法是正确的,在埋葬妃嫔的园寝中只有神牌,并无神像。也就是说孟森在《香妃考实》中所提及的香妃一大一小的神像,绝不是容妃的。容妃并无神像,此神像是属于真正的“香妃”——香玉皇贵妃(皇后)的。  “香妃”神像如何到了“容妃”园寝?  前面我们已论证香玉才是真正的“香妃”。即在香玉皇太后薨后,乾隆以她已出家带发修行为由,不准葬入祖坟,而命葬于陶然亭锦秋墩,并由“样式雷”为其设计陵园建筑。之后,又发现其为曹家的丫环,因此便被降级埋葬,称其为皇贵妃,因而便有了“香妃”一说。  那么,这两幅香玉神像,是何时绘制的呢?——应当是在香玉皇太后刚刚薨逝之时,便命画师绘制的,即是与“样式雷”的陵园设计同时进行的。当时香玉的身份是皇太后。后来陵园未建,神像也被收藏未用。  一百多年以后,由于乾隆将有关香玉皇后(皇太后)的史料删削殆尽,人们已无从了解库中的“香妃神像”属谁。又由于这时已开始流传乾隆的容妃即“香妃”,于是有人便把此“香妃神像”附会到了容妃身上,并将此神像送到西陵守陵人手中。自此守陵人便误认为:容妃冢即“香妃”冢,此“香妃”神像即容妃神像。  一一这种由于乾隆删削与篡改历史所造成的历史错误,在作了澄清之后,便应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了。即此“香妃神像”并非乾隆的容妃神像,而是香玉皇后(皇太后)的神像。  这幅香玉的神像,是她刚刚去世时的身份为皇太后(皇后)的物证。  霍国玲 紫军  日  评论只看楼主  急用钱,快办5-100【信用卡】凭身份证即可!广告  angelnun的玫瑰园 楼主   14:59  86楼  霍国玲《红楼解梦》  《清乾隆帝与香妃》中的“香妃”实为香玉皇后——此伪造画像是乾隆帝单恋香玉的物证  《清乾隆帝与香妃》系乾隆伪造之画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藏有一幅《清乾隆帝与香妃》图,而且此图亦收入《郎世宁画集》。该图画的是在长春园西洋楼(此处为方外观)前,乾隆帝正与一位身穿洋装的女子交谈,而此女子又与《采花图》中所画女子相仿,亦着洋装。  这幅《清乾隆帝与香妃图》,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乾隆为某种目的而伪造出来的。我们不妨作几种假设:  假设一:假设此“香妃”是香玉,这幅画绘于雍正驾崩后至香玉出宫前(即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乾隆元年九月期间)。  ——根本没有这种可能。因为西洋楼当时尚未建(乾隆十二年以后才动工)。尚无西洋楼,如何能在楼前谈话?何况当时香玉已是皇太后,身份高于乾隆帝;又何况雍正驾崩后还不到一年,怎能穿洋装接见皇帝?  假设二:假设此“香妃”系容妃。  ——也没有这种可能。这可从两方面来看:其一,入宫年龄——容妃入宫时,已27岁,而画像中的女子仅十几岁,年龄不符。其二,此画的背景——此画背景是西洋楼景区中的方外观。方外观系建成的第三座西洋楼建筑,峻工于乾隆二十五年。方外观用大理石贴面,加刻回文装饰,显示与维吾尔族的联系。建成后作为初纳的维吾尔族贵人的礼拜用地,其家族由于起兵配合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变有功,进京令受封爵。她于“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以克襄内职册封容嫔,三十三年十月晋容妃。五十三年戊申四月十九日卒。”由于方外观是专供容妃礼拜的地方,即相当于清真寺。容妃若是在礼拜之前或之后与乾隆坐在一起画像,则绝不会穿这种洋装。若为画像而着洋装,乾隆可在她寝居之所前面,为何专门跑到清真寺前面来,令人费解。  假设三: 画中女子既非香玉,也非容妃,而是另外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地位可能只是常在、答应。——更没有这种可能。地位如此低的人,怎能专为她画“采花像”?  这幅《清乾隆帝与香妃》图,是彻头彻尾伪造出来的,而且不可能是郎世宁所绘。即使单从绘画技巧及风格看,也不可能出自郎世宁之手。郎世宁的绘画具有写实性和艺术性,而这幅画是随意拼凑起来的。背景参照的是铜版画方外观;“乾隆”参照的是《威孤获鹿图》中的人物之头;“香妃”参照的是“采花图”中的女子。如此伪造之画有何真实性?这幅画人物呆板,立体感不强,与“采花图”相比,缺乏艺术感染力,不可能出自郎世宁之手。该画应是乾隆晚年指令宫廷画家的造伪之作。  上述推测果然得到了证实。友人鲁南教授协助笔者从张恩荫的《圆明大观话盛衰》一书中,查到这幅《清乾隆帝与香妃》,曾叫做《谐趣园图》,原系油画,绘制人伊兰泰。他是满族人,曾向郎世宁等西方画家学习西洋绘画技巧,曾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至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创作以长春园西洋楼为背景的铜版画,共绘制了20幅。这些画都是先做好小样,经乾隆帝审阅后,才开始制成铜版的。因而绘制的内容都是得到乾隆帝的指示和批准的,所反映的是乾隆的意旨。  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乾隆令伊兰泰绘制《清乾隆帝与香妃》图时,已是70至75岁的老人了,而容妃也是48至53岁的女人,失去了年轻时的美貌。该画所绘制的背景是西洋楼,乾隆的形象是约50岁壮年时期,其侧坐着的则是《采花图》中年轻漂亮的女子——我们已论证出,是雍正的皇贵妃、皇后——香玉。 此画显然是生拼硬凑、伪造出来的。这种伪造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和意图呢?  乾隆何要伪造《清乾隆帝与香妃》画像  乾隆,堂堂皇帝为什么也偷鸡摸狗地伪造起画来?似乎很难使人理解。  乾隆皇帝对待香玉皇后(皇太后),采用了一种极矛盾的做法。  一方面,将香玉皇后(皇太后)的历史档案资料全部销毁;乾隆帝要销毁笠香玉皇后(皇太后)历史档案的根本原因,是因他是个非法继位的皇帝——他的皇位是从弘瞻(皇后所生之子)手中抢夺来的。为了说明自己的合法继位,就要把弘瞻说成是妃子所生之子,而把皇后其人——香玉从历史上彻底删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乾隆皇帝不惜销毁有关的一切档案及书籍。  另一方面,完整地保留下香玉在做皇贵妃和皇后期间的全部画像。由于她做皇贵妃、皇后总共只有3年时间,只有这幅《香玉采花图》和十二幅《香玉皇后行乐图》两种,全部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乾隆皇帝要完全、彻底地销毁香玉皇后(皇太后)的档案资料,画像是重要的档案资料,乾隆不仅未销毁,还得到妥善保存,而且还要伪造一幅图——乾隆本人与“采花图”中女子,即香玉皇贵妃坐在一起谈话的画像,这是一种完全反常的做法。乾隆皇帝如果不是在爱恋着香玉,便无法作出更合理的解释。  但是香玉是乾隆之父皇雍正帝的皇后,完全是两代人,乾隆有可能产生这种单恋吗?  《红楼梦》是如何将乾隆帝暗恋香玉史实隐写于书中的?  当乾隆是皇子时……  第四十六回,贾赦欲娶鸳鸯不成,于是发怒,对鸳鸯的哥哥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这话告诉你,叫你女人向他说去,就说我的话:‘自古嫦娥爱少年’,他必定是嫌我老了,大约他恋着少爷们,多半是看上宝玉,只怕也有贾琏。若有此心,叫他早早歇了。……”  按照《红楼梦》里的分身法,贾赦是雍正的分身,鸳鸯是香玉的分身。鸳鸯不愿嫁给贾赦,隐写着香玉不愿嫁给雍正。在贾赦的这段话中,当贾赦隐写着雍正时,贾赦之子贾琏便暗喻着弘历。……  我们先看当时弘历的情况:弘历知道香玉其人,是当香玉在圆明园中做公主、郡主们的伴读时,当时香玉15岁,弘历20岁。公主、郡主的学习地点在汇芳书院,弘历及其他皇子、王子们的学习地点是碧桐书院。由于两个书院都在圆明园中,为公主、郡主做伴读的是一个聪明、漂亮、多才多艺、博学手巧的女孩儿的消息,自然在圆明园中不胫而走,甚至传得沸沸扬扬。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皇子、王子们不会不出于好奇,去汇芳书院外面隔河(圆明园中各个景区四周都有小河渠环绕)相望,香玉的绝代娇容定会引起所有皇子、王子们垂涎。在所有皇子、王子中,弘历不仅学习和武功都是佼佼者,曾得到过康熙的喜爱,而且他是雍正皇帝的内定继承人(当时只有弘历、弘昼两皇子,弘瞻还未出生),因而,认为自己最有条件纳香玉为福晋,将来做自己的皇后。  了解了弘历的情况,再看上面那段引文,我们便会看到两者之间有一些相通之处: 其一,香玉在圆明园中做公主、郡主的伴读时,弘历也恰在圆明园学习,他见过香玉。其二,香玉的形容袅娜,才华横溢,征服了弘历,而弘历亦认为自己最有条件纳她为福晋。虽然弘历当时已有福晋,但他已痴迷于香玉这个女子,认定只有她才适宜做自己的福晋,将来自己继位后,由她母仪天下。……  评论只看楼主  angelnun的玫瑰园 楼主   15:00  87楼  当父皇雍正纳香玉为皇贵妃时……  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有两句诗:“鳖愁坤轴限,龙斗阵云销。”下面做些解释。  第一句“鳌愁坤轴限”:鳌,即大海龟。该诗另有解为:大海龟发愁地轴塌陷,再折其足去撑天。《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氏断整足以立四极。”《易经》认为天属阳,地属阴;乾主阳,坤主阴。坤轴即地轴。  第二句“龙斗阵云销”。其意为:天空中两龙相斗,鳞片纷纷飘落,化作雪花。龙斗云聚,斗罢云销。  从诗的表面意思、来看,是将两件毫不相干之事拼凑在了一起:鳌发愁之事,与龙有何相干,为何引起两龙相斗呢?——显然,这就是“误谬”。而且还不仅如此。威序本,即曹雪芹的最后定稿本,将“鳌愁坤轴陷”的“陷”字,改为了“限”,从小说角度看,这就更讲不通了,造成了更大的“误谬”。  但是如果将这两个诗句,从小说翻到历史一面来看,便都迎刃而解了。——原来诗中的鳌、坤轴、龙斗,都是对人的比喻:鳌,即“独占鳌头”之“鳌”,隐指在参选考试中,考得女状元的香玉。  坤轴:坤主阴,指女子。坤轴,指后宫之轴心,即皇后。限:大限,指人死亡。坤轴限:皇后薨。指雍正的皇后乌拉纳喇氏于雍正九年九月薨逝。  “鳌愁坤轴限”,意即:雍正的皇后乌拉纳喇氏的薨逝,使得香玉愁绪满怀,因为雍正看中了她,欲纳她为皇贵妃,使她不能再回曹家,与曹雪芹完婚。  然而,香玉的“愁”与“龙斗阵云销”有何关系?——只有一种可能,两条“龙”都想娶她,于是便“斗”起来。两“龙”指谁?按中国人的习惯,“龙”是皇帝的代称。因而,一条龙指雍正,是没有问题的,另一条呢?则应指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他们为什么相斗呢?为了争香玉。最后以雍正胜利告终,雍正纳香玉为皇贵妃。  从诗中“龙斗”一词,暗透出乾隆爱恋着香玉。  当父皇雍正暴亡,乾隆继位以后……  各种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如果脱离开了“规律”的轨道,必有另外因素的影响,作为研究者就应当予以追究。  弘历继位后,有许多不正常的事件,下面就来叙述其中的一件事。  按照一般情况,当皇帝继位后,如果在此前已经结婚,有了福晋,便会立即将嫡福晋册封为皇后,其他侧福晋则册封为妃嫔等,给予不同的名分。雍正便是这样做的。乾隆是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继位,九月初三日,便举行登基典礼,颁诏书定明年为乾隆元年。十二月便为自己的母亲钮禄氏加封徽号为崇庆皇太后,却迟迟不将自己的嫡福晋富察氏立为皇后,一直拖到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二月。因而,当将此事通知朝鲜国王,要求派人祝贺时,朝鲜的大臣们都十分惊讶!登基后两年多才将自己的嫡妻立为皇后——拖如此之久,必有原因。如果将此事与乾隆早在碧桐书院学习时,便对香玉产生了单恋联系起来,就顺理成章了。  ——乾隆继位时,年25岁,香玉仅仅20岁(虚龄)。香玉皇后才貌绝世,智慧超群,对乾隆来说,她虽是母后,而年龄却小于乾隆五岁。五年前乾隆与父亲争夺香玉,没有成功,香玉被父亲霸占,现在父皇已驾崩,他便认为这是天赐他的良机,欲纳香玉为自己的皇后。对于此事,曹雪芹隐写在了《红楼梦》中。  第六十三回,写了这样一段:  贾蓉且嘻嘻的望他二姨娘笑说:“二姨娘,你又来了,我们父亲正想你呢。”众丫头看不过,都笑说:“热孝在身上,老娘才睡着了,他两个虽小,到底是姨娘家,你太眼里没有奶奶了。回来告诉爷,你吃不了的兜着走!……吵嚷的那府里谁不知道,谁不背地里嚼舌说咱们这边混帐。”贾蓉笑道:“各门另户,谁管谁的事?都够使的了。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谁家没风流事?……”  这一段文字,背后隐写着何事呢?  上面这件事是发生在宁国府。我们已作论证——宁国府实隐清皇宫。即这是一件发生在清皇宫中的事情。  当宁国府隐写着清皇宫时,贾珍和贾蓉所隐写的则都是清代皇帝。贾珍隐写着雍正时,贾蓉则隐写着乾隆。  尤二姐、尤三姐均是正、副十二钗中的人物,所有这些“钗”都是香玉的分身,即不论尤二姐还是尤三姐,都隐写着香玉。  清楚了上述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来分析上面一段话中所隐喻之事是什么。  贾蓉对尤二组说:“我们父亲正想你呢。”其背后的隐写便是:雍正正想香玉呢!——隐指雍正皇帝爱恋着香玉。结合后面的意思看,贾珍和贾蓉两代人都爱恋着一个人——尤二姐,隐写的历史是雍正帝和乾隆帝二人都爱恋着同一人——香玉。  丫环们说:“他两个虽小,到底是姨娘家,你太眼里没有奶奶了。”隐喻的是香玉比乾隆高一辈,但是年纪比较小。此事说明:乾隆曾意图调戏香玉,欲娶这个小皇太后为“妻”。  在小说中,贾敬死后,还在热孝中,贾蓉便去调戏姨娘,隐写着何事呢?  贾敬隐写着雍正,贾敬之死隐写着雍正之死。贾敬死后,贾蓉“正在热孝中”便去调戏姨娘,隐喻着乾隆还在父皇雍正的热孝中,便去调戏母后香玉了。  “谁不背地里嚼舌说咱们这边混帐。”这句话说明当时人们对于清皇宫中的丑事(如孝庄文太后下嫁多尔衮等)有很多议论。  “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谁家没风流事?”一句何意?  “脏唐臭汉”,其意为:汉族是个讲礼义的民族,但是即便在汉朝和唐朝时,皇宫中也有许多乱伦之事,比如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初入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做了尼姑。唐高宗却将其召为昭仪,后立为皇后。再如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原为唐玄宗之子寿王的瑁妃,后唐玄宗李隆基夺其爱,天宝四年(公元745 年)封为贵妃。  “何况咱们这宗人家”,是什么“人家”?宁国府即指清皇宫。意思是连讲礼仪的汉族建立的皇朝,都有乱伦现象,何况像满族这样的少数民族,历来都不把辈分看作婚姻的障碍呢!  “谁家没风流事”,这是“以家喻国”。其意为哪个朝代宫中没有乱伦之事?  整个这段话背后的隐意是:在雍正驾崩后,香玉成为皇太后,乾隆不是把她作为长辈尊重,而是跑去死皮赖脸地纠缠,欲纳香玉为自己的皇后,他的理由是:连汉族建立的王朝,如汉、唐,宫中还难免乱伦,更何况我们大清国呢!  乾隆为何对香玉皇太后百般刁难?  后来弘历(乾隆)虽然做了皇帝,有了成群的妃嫔,但她们与香玉相比,都逊色至极,这使得乾隆孳生出一种企望——能有像香玉这样的才貌双全之女做自己的皇后,但是却道到了香玉的断然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乾隆怎么办呢?  乾隆一方面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使中宫空位,一方面百般刁难香玉皇太后。  举例来说,乾隆于元年七月三日发布了如下的上谕:  皇太后及裕妃移居慈宁宫,不可照宁寿宫之例添用水上女人。比年以来,未曾添用,亦不见有缺乏之处。今传与伊等记载档案,向来所有,悉以旧制,本无者不必添。  宁寿宫:雍正朝时皇后所居宫殿。  慈宁宫:太妃、太嫔等先皇的后妃们居住之地,有的皇太后也居住在这里。人们俗称之为“寡妇院”。  首先,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皇后与其他妃嫔的地位分得很清楚,即使在民间也是嫡与庶的待遇有明显区别。皇后住宁寿宫,皇帝驾崩后,原皇后将此宫让给新皇后,也未尝不可,但所移居之地的条件不能差于原宁寿宫,因为皇太后的地位要略高于皇后。后来乾隆让自己的母亲(皇太后)住进畅春园,便是一例。然而,乾隆在上谕中,让皇太后从宁寿宫移居慈宁宫,却连“水上女人”也不提供,是在故意刁难她。水上女人,意专供皇太后用水的宫女。皇太后如果需要,理应增加,乾隆皇帝借口“不可照宁寿宫之例”云云,毫无道理。  评论只看楼主  angelnun的玫瑰园 楼主   15:01  88楼  从这些方面看,乾隆对香玉的追求,遭到严词拒绝后,恼羞成怒,因此便处处刁难香玉。然而,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乾隆皇帝却让中宫空位,始终不封皇后。企图以这种逼迫的办法使香玉就范。《红楼梦》中对此也有隐写。第六十二回,岫烟谈到与妙玉的关系时,写了这样一句话:  “……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什么叫做“不合时宜,权势不容”?只要结合乾隆继位后,她与乾隆之间的关系来看待这一问题,便会明了其所指了:  所谓“不合时宜”,是指她不愿钻入乾隆设计的圈套,而去做乾隆的皇后。  所谓“权势不容”,是指她的出家带发修行,完全是被乾隆逼迫,不得不这样做的。  从香玉拒绝做乾隆皇后的坚决态度,我们看到了一位中国妇女高大的形象!  香玉出家后,宁寿宫便空了起来……  按照皇宫的建筑格局,在后宫中东面是宁寿宫——皇后居住之地,西面是慈宁宫——前朝妃嫔们的居住之地。在雍正朝之前,宁寿宫始终是皇后居住的中宫。然而,到乾隆时期则改变了,香玉虽然出家带发修行了,乾隆只好在二年十二月不得不将自己的嫡配册封为皇后,但并不让她住进宁寿宫,而是将此宫空闲了下来,为皇后安排的居住之地是坤宁宫。  后来,乾隆进一步将此宫整修一新,声称:他做太上皇后将居住此地,因而后被称作“乾隆花园”。但实际上乾隆并未进住过。此后,这座宫殿在很长时期都空闲着,或许乾隆有过口谕:不准任何人住进。否则,乾隆之后长时期空闲着,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  友人鲁南教授查看了有关故宫建筑的资料后,就“乾隆花园”中“竹香馆”和“倦勤斋”的建筑结构向我们作了描述。这是“花园”中最里面(从南向北)相连的两个小院, 其某些特点与香玉存在着某些联系:第一,“竹香馆”建筑为竹结构,且与“竹香玉”的名字有相合处;第二,“倦勤斋”中有被雕成竹形的屏障:“竹香馆”有“竹”之音,而这里则有“竹”之形。“竹”为香玉皇后所喜爱之物,其小说人物林黛玉的爱竹已成为她的象征。第三,“倦勤斋”中有座小戏台:“倦勤斋”中有座建成亭子形状的小戏台,专供宫中人自娱自乐用。  香玉皇后是小戏子出身,长大后也一直喜爱戏剧。……正因为香玉非常喜爱戏剧,因而在她被册封为皇后,为她修盖省亲别院(即恭王府及其花园)和省亲别墅(燕京大学校园前身)时,里面都盖了戏楼。省亲别院的戏楼在现恭王府花园内,里面是金砖漫地,现在仍在此进行演出活动。省亲别墅的戏楼,现在无从确定当时建在何处,但是《红楼梦》中隐写着香玉皇后省亲时,曾为她演过戏。第十八回描写道:  那时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只见一太监飞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  既为她演戏,当然定会有戏楼无疑。  现在在“乾隆花园”——其前身宁寿宫为香玉做皇后时的居住之地,亦有小戏台,与省亲别院和省亲别墅相合。 第四,圆明园中有个景点叫做“竹香斋”。“乾隆花园”中有个景点叫“竹香馆”,无独有偶,在圆明园中也有一处以“竹香”命名的景点——“竹香斋”。而此“斋”恰恰与香玉皇后的居住之地——“茂育斋”,位于同一个景区(茹古涵今)中。  乾隆皇帝的两种态度  乾隆皇帝的上述做法是反常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乾隆皇帝对后妃的态度。  富察氏本是乾隆藩邸时的嫡福晋,乾隆继位后,直到二年十二月才被册封为皇后。十三年亡,溢号为孝仪纯。  皇后死后,便于十四年将那拉氏贵妃晋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宜。在圣母皇太后的坚持下,翌年八月,将其册封为皇后。三十年正月以故自行剪发忤皇上,三十一年七月病逝宫中,以皇贵妃礼葬裕妃园寝。——这种情况说明乾隆很不喜欢这个皇后。 此后,再也没有册封皇后了。  乾隆留下的“行乐图”最多。所谓“行乐图”就相当于现代的生活照,即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以写实的手法绘制下来。看他的“行乐图”,有与父皇在一起的,如“平安春信图”;有与皇子皇孙在一起的,如“弘历雪景行乐图”、“岁朝图”;其他的“行乐图”,如“弘历行乐图”也没有与后妃在一起的场面。  乾隆写诗极多,许多诗是与大臣们游玩时即景而成,有些是大臣们的诗,他改了一两个字便成了他的诗歌。诗的内容很杂,连黑鱼下子,仙鹤洗澡都要入诗,但极少有与后妃一起的诗歌。  给人的印象是后妃除了是他的生育机器外,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看到她们的影子。  乾隆这种对后妃的态度,与不许任何人进住香玉皇太后居住过的宁寿宫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说在乾隆的脑海中,自青年时就留下了香玉的倩影,成为他一生都抹不去的爱恋对象,并不过分。  乾隆为什么要伪造他与香玉坐在一起的画像?  通过前面介绍的乾隆对香玉的单恋,再来看乾隆皇帝所伪造的他与香玉坐在一起的画像。他这样绘画含有他的意愿:  香玉的形象:乾隆让画家采用的是郎世宁在香玉17岁所绘的采花图中的形象。乾隆欲将香玉永远定格在她17岁最美好的年龄,乾隆开始倾心爱恋她时的年龄。  乾隆形象:乾隆让画家采用的是乾隆50岁时的形象,这时是他政权最巩固,他最得意,身体也很健壮的时期。  背景:长春园的西洋楼。由于香玉穿的是西方妇女的服装,因而将两人谈话的地点放在西洋楼前面。  乾隆为什么要画这张虚幻的画呢?  乾隆要通过这张绘画,表达自己对香玉的爱恋。  乾隆还在做皇子时,为了将香玉纳为自己的福晋,曾与父皇争论,但最终还是失败了。然而,他把这看作自己一生的遗憾。直到老年还将香玉视为自己最理想的皇后,爱恋着她。他到老年伪造这幅与香玉坐在一起的画像,是为了让后世把这位漂亮的女子与他联系在一起。所以虽然乾隆出于掩盖自己篡权的需要,删削、篡改了香玉的历史档案,却遗留下她的画像,而且还不止如此,进而又伪造了这幅他与香玉坐在一起的绘画,并以此向人们暗示:郎世宁所绘采花图中的袅娜少女,原本就是他的妃嫔。乾隆的目的达到了。  果然,如今有人认为,手把花锄的洋装女子是乾隆的香妃。今天,我们揭露这一隐秘,目的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紫军霍国玲  2000年8月写于元气斋  日修订  评论只看楼主  angelnun的玫瑰园 楼主   15:03  89楼  霍国玲《红楼解梦》  《红楼梦》里的“颠倒相酬”法(上)  ……  时间上的“颠倒相酬”  《石头记》一书,即曹雪芹为香玉竖立的一座丰碑。为了躲避文字狱,曹雪芹对香玉传记中的主要事件进行隐写时,完全打乱了事件发展的顺序。  按照正常的顺序,应是: 清宫选聘秀女、才女→香玉进入清宫→香玉被纳为皇贵妃→香玉做了皇后,并回曹家省亲→雍正暴亡后,香玉皇太后出家,后薨逝。然而在小说中,所记述的这几件事的顺序完全打乱,甚至恰好相反。改变后的顺序为:  首先,写秦可卿之死(第十三、十四回)(隐写着香玉皇太后的薨逝)。  接着,写妙玉出家为尼(第十八回)(隐写着在雍正崩后,香玉皇太后去寺院或尼姑庵带发修行)。  其后,写元春省亲(第十八回)(隐写着香玉皇后回曹家省亲)。  之后,写黛玉的《葬花吟》(第二十七回)(隐写着香玉被纳为皇贵妃)。  最后,写贾赦欲纳鸳鸯为妾(第四十七回)(隐写着清皇宫选聘秀女、才女)。  下面将上述各回都是如何隐写的,作个简略介绍。  秦可卿之死隐写着香玉皇太后的薨逝。  按照小说,秦可卿的公公贾珍只是三品官,她的丈夫贾蓉是刚刚买的一个“五品龙禁尉”。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年轻儿媳死后,送葬的规格是有限的。但秦可卿却十分例外,对其葬礼所做的描写,甚至超过了王爷。实际上,对秦可卿的送葬是按照清代皇后(皇太后)的规格,这反映在各个方面,现举两例说明: 其一,秦可卿的棺木“非常人可享者”:秦可卿所用的棺木,是薛蟠给的,“作了棺材,万年不坏”。“原 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没有人出价敢买”。“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因而贾政说:“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  上述内容是小说中的描写。其背面隐意是什么呢?秦可卿隐写着香玉,薛蟠隐写的是清朝皇帝。薛谐雪,雪与水为同一物质,水隐清;蟠覆龙,龙喻皇帝。“薛蟠”在雍正朝隐写的是雍正帝,在乾隆朝则隐写的是乾隆帝,即棺木是乾隆给的。“千岁”与“千秋”同义,“千秋”指皇后,“老千岁”则隐喻皇太后。在清代封建等级制度非常严格,这样的棺木当然无人“敢买”,也“没处买去”,确实是“非常人可享者”。  如上所析,香玉所用的棺木是皇帝(乾隆)按皇太后规格提供的。  四路王爷均搭祭棚,八方公侯都来送葬。  书中写道:  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篷,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  请看:东南西北各路王爷都设路祭。说明逝者的地位高于王爷。  第十四回还写道: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成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成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这六家与宁、荣二家,当时所称“八公”的便是。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平房、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成建辉,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袭良,余者锦卿伯公子韩奇、神威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由上引原文得知,公、侯、子、男、将军等家,均来送葬,另外,“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上面两例可说明:秦可卿丧事背后所隐写的是香玉皇太后的葬事。而且这里还特别强调,北静王是身穿重孝前往送葬的。——他“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五爪”为龙袍,“四爪”为蟒袍。“白蟒袍”,实隐指“白龙袍”,其所隐写的是皇帝。皇帝身穿孝服前来送葬,说明秦可卿的隐在身份为清皇宫中的皇太后。  这点在第十四回庚辰本回后批中亦有隐记:  此回将大家丧事详细剔尽,如见其气概,如闻其声音,丝毫不错。作者不负大家后裔。  “大家”亦可理解成皇家。香玉的丧事是皇家丧事。因为作者曹天佑的母亲是公主,所以说他“不负大家(皇家)后裔”,与其身份完全相符。  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对于香玉皇太后的薨逝,本应写在全书最后,但作者却将这个事件,提前写在故事尚未展开的第十三、十四回。  妙玉出家为尼隐写着香玉皇太后去尼姑庵带发修行  《红楼梦》第十八回写道:  又有林之孝来回:“……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促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 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庵住。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  作者通过这一段话,向读者交代了有关妙玉的一系列问题: 1、妙玉做何事:带发修行。2、妙玉的出身:“本是苏州人士”,“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 3、妙玉的特点:“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 4、妙玉的身份:“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处,戚序本有夹批曰:“补出妙卿身份不凡,心性高洁。”此批达知读者妙玉的身份不凡。  妙玉是何人呢?在“法名妙玉”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妙卿出现。至此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二冠有六,添秦可卿有七,熙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与熙凤之女巧姐儿者,共十二人。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盖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义。……  妙玉是正十二钗之一。在《红楼梦里的分身法》一文中曾论述所有十二钗均是香玉的分身。前面所列举的妙玉做何事、妙玉的出身、妙玉的特点、妙玉的身份等等,所隐写的均是香玉的真实情况。即香玉正带发修行,她的籍贯是苏州,她因已被曹頫收做女儿,因而“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她的“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她进宫后,被雍正册封为皇后,所以说她“身份不凡,心性高洁”。 妙玉修行的地点是“牟尼庵”,这是隐指何处呢?  第五回,关于惜春的判词,有一句是“独卧青灯古佛旁”。但画面画的是:一座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古庙独坐看经。画面是“独坐”,而判词是“独卧”,判词中令一美人躺卧在佛像旁边成何体统!因而“卧”字必有所隐。——原来广慧庵在卧佛寺的西南方,与寺紧紧相傍。当然可以说她生活(躺卧)在古佛(卧佛)之侧。“独卧青灯古佛旁”其诗,也就很合乎逻辑的了。惜春与妙玉背后均隐写着香玉。  香玉来广慧庵带发修行,从时间上来说,是在具有了很高地位之后。因而可以断定:她是在雍正崩后,即成为皇太后以后,才去寺院或尼庵修行的。  元春省亲隐写着香玉皇后省亲  按照小说,第十八回写元春省亲。  在小说中,元春身份是贵妃,从何得知其背后所隐写之人实为皇后呢?书中留下了多处“破绽”。  元春省亲时,仪仗中有“曲柄七凤黄金伞”。《雍正会典》中载明:唯皇后才能用“黄金伞”,皇贵妃、贵妃仪仗所用,只能是“红缎七凤曲柄伞”。元春是香玉的分身,说明元春(香玉)省亲时是皇后身份。  贾政在启奏时,称元春为“后”。  戚序本第十八回书中写道:  贾政亦含泪启道:“……愿我后万寿千秋,……”  贾政隐写着曹頫,元春隐写着香玉。贾政称元春为“我后”,所隐之史实即:曹頫称香玉为“我后”。  元春所题之匾联,口气为“皇后”  第十八回中写道:  元妃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扬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按其书云:  “顾恩忠义”匾额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洲万国被恩荣。此一匾一联书于正殿  ……  在此匾联后,戚序本有夹批曰:  是贾妃口气。  赤子,意婴儿;苍头,意奴仆。“赤子苍头”指黎民百姓。此联之意为:对于所赐宏慈,所有黎民百姓都要感戴;对于所进行的盛典,全国上下都感到荣耀。——这明显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皇帝或皇后的口气。批语说“是贾妃口气”。而贾妃隐写着香玉皇后,即这是香玉以皇后的口气写出的楹联。  小说中的贾元春贵妃省亲,所隐写的是香玉皇后省亲。脂砚斋怕读者不明白,在多处都有提示:  “形容毕肖”:庚辰本有两处侧批道:“形容毕肖。”一处是:“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另一处是:“……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帐之外,便垂手面西站立。”  所谓“形容毕肖”,只有实际存在过某事物,才有对其“形容”是否“毕肖”的问题。这两段批语说明作者对这件事形容得十分逼真。  评论只看楼主  angelnun的玫瑰园 楼主   15:04  90楼  霍国玲《红楼解梦》  《红楼梦》里的“颠倒相酬”法(中)  “一丝不乱”:庚辰本有一处侧批为:“一丝不乱。”这是针对如下之文写的批语:  ……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一对对龙旌风羽,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黄金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路旁跪下。  脂砚斋之所以批“一丝不乱”,盖因所记过程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庚辰本有一处眉批曰:“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壬午春。”其所针对的是如下一段原文:  (贾妃)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  所谓“非经历过,如何写得出”,是指所记述之事皆是作者经历过的。在情节中,贾母隐写着曹雪芹的祖母;王夫人隐写着曹頫夫人,是她认了香玉为女儿;贾妃隐写着香玉皇后,三人见面之后,“只管呜咽对泣”。  “使人鼻酸”:戚序本有一处夹批为“使人鼻酸”。其所针对的是如下一段:  众人谢恩已毕,执事太监启道:“时巳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  对读者来说,贾妃省亲完毕,“请驾回銮”是很正常的事,没有什么可“鼻酸”的。但是对于当时在场的批书人来说,情况就大不同了。他从作者的记述中,想到的是当时的情景,怎能不感到“鼻酸”?正说明这一段背后隐写的是香玉皇后启程“回銮”时的真实场面。  总评:戚序本第十八回有回后批曰:此回铺排,非身经历,开巨眼,伸大笔,则必有所滞挂牵强。岂能如此触处成趣,立后文之根,足本文之情者?……  在总评中,强调此省亲之文之所以“能如此触处成趣,立后文之根,足本文之情”,正因为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元春省亲是在正月十五日,但所隐写的却是八月十五日,能了解这段历史正是反照“风月宝鉴”的结果。因而香玉皇后的省亲应是在八月十五日。哪年的八月十五日呢?香玉被立为皇后是在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二日,为香玉皇后省亲,修建省亲别院及省亲别墅,费时一年。因而省亲的时间当是雍正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葬花吟》是香玉被纳为皇贵妃时所作  黛玉的《葬花吟》写在第二十七回。  四月二十六日是芒种节,这日因“众花皆卸,花神退位”,所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给予饯行。写出满园绣带飘飘,花枝招展,姑娘们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的情景,并以“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作了浓重的渲染之后,才写“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那么黛玉的这首《葬花吟》写在何处呢?宝玉“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句中的“登山渡水,过树穿花”八字,说明此园之大,有山有水。“只见宝钗、探春正在那边看鹤舞”一句便点明了这是在皇家花园,因为一般的私家花园中从不养鹤。就将黛玉写《葬花吟》的地点给予了确定——此诗写于圆明园。  《&葬花吟&——香玉写的一首诗歌》一文已对此诗作了阐释。即此诗是在雍正欲将香玉纳为皇贵妃时写出的。  雍正皇帝于八年聘选秀女、才女。香玉入宫之后,并非做雍正的妃嫔,而是做“才人、赞善”那样的女官,工作是做公主、郡主的“入学陪侍”。在香玉进宫后,曹雪芹始终未婚,等待着香玉出宫后两人完婚。但是,香玉突然得到消息说:雍正将纳香玉为皇贵妃。无疑,这就断绝了她回到雪芹身边的可能,也就相当于从此结束了她的青春,无异于把自己埋葬在了皇宫这个巨大的坟墓中。她所面对的黑暗势力是不可抗拒的——这便是《葬花吟》写出的背景。从诗中也可了解,为什么黛玉如此的愤激、悲哀,其时大约在雍正十年四月下旬,暮春落花之时,这使得黛玉可借景抒情,使《葬花吟》达到情景交融的完美境地。  贾赦欲纳鸳鸯为妾隐写着雍正聘选秀女  第四十七回,贾赦看中了贾母的丫环鸳鸯,并设法向贾母求娶鸳鸯为妾,因而恼怒了贾母。一天,邢夫人、凤姐儿正在侍候贾母打牌,贾琏却奉贾赦之命来找邢夫人。他不敢进去,只在门外探头探脑,不巧又被贾母看见,于是贾母便大骂贾琏道:  “……提起这些事来,不由我不生气!我进了这门子作重孙子媳妇起,到如今我也有了重孙子媳妇了,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他什么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过了些,从无经过这些事,还不离了我这里呢!”  不难看出,作者正是借贾母骂贾琏之口,婉转道出了贾赦求娶鸳鸯做小老婆时的年龄。——一般来说,女子结婚一年后便可生育。贾母既然嫁到贾家已54年,是年她的长子贾赦应该53岁。贾赦欲娶鸳鸯不成,便“各处遣人购求寻觅,终究费了八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来,名唤嫣红,收在屋内。”贾赦53岁时欲求娶鸳鸯为妾的故事,被作者写进红楼纪年第十六年。这一年为雍正八年,天佑16岁,红玉15岁,雍正53岁。因而,贾赦求娶鸳鸯为妾时的年龄,隐写着雍正帝纳妃时的年龄——53岁。在这一年,清宫曾进行过聘选秀女、才女。香玉正是这一年入宫做了公主、郡主们侍读的。这一年雍正还曾纳17岁的刘氏为贵人。两年后,因皇后薨逝(雍正九年九月),又纳香玉为皇贵妃。因此说贾赦“买了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来,名唤嫣红,收在屋内”,是使用了合身法。——在嫣红身上,既隐写了雍正53岁时纳17岁的刘氏为贵人,又隐写了两年后纳17岁的香玉(“红玉”)为皇贵妃。  通过上面一系列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曹雪芹在给香玉“树碑立传”时,并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进行记述的,而是往往将历史事件前后顺序颠倒。这便是《红楼梦》中在时间上的“颠倒相酬”。  关于“三春”以“三秋作关键”的问题(上)  甲戌本第一回有眉批曰:  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说中有三件写在秋天的大事,所隐写的历史却是发生在春天。这三件大事,对作者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怎样的三件事呢?  第一件大事是曹家第一次被抄没(在南京)。  第七十四回写抄检大观园,当抄检到秋爽斋时——  探春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古人曾说:‘百足之虫,虽死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在“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处,庚辰本有夹批曰:  奇极!此曰甄家事。  第一次在谈到甄士隐时,在“姓甄”处,戚序本有夹批曰:  真假之就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  此处甲戌本亦有眉批曰:  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  由上述脂批可知,在《红楼梦》中“甄”可隐“真”,即作者的真家。即文中所议论的甄家被抄,实际隐写着作者的真家被抄。  小说中的甄家被抄时,甄宝玉多大年纪呢?  第五十六回中江南甄家四个女人进贾府送礼、请安时,贾母问起了甄家的宝玉:  贾母又问:“你们哥儿也跟着你们老太太?”四人回说:“也是跟着老太太。”贾母道:“几岁了?念书了没有?”四 人笑说:“今年十三岁。因长得齐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太太也不敢十分管教。”  到第七十四回,整整又过了一年,这一年甄宝玉是14岁(虚龄)了。  甄宝玉隐写着作者真家的宝玉,也就是说甄宝玉隐写着作者自己。甄家被抄的那一年甄宝玉是14岁,所隐写的是:作者自己的家,即南京曹家被抄没的那一年,作者是14岁。  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谕著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頫家产”。由于当时通讯落后,南北交通不便,我们曾做过详细推算,从上谕到执行查抄需历时20天左右。因而从雍正上谕开始到曹家被抄,应是间隔20天左右的时间,因而曹家真正被抄没的时间大约是在雍正六年正月十四日,即正月十五日的前一天。  甄家被抄是在何日呢?第七十四回写道:  一语未了,只见贾琏进来,拍手叹气道:“好好的又事!前儿我和鸳鸯借当,那边太太怎么知道了?刚才叫过我去,叫我不管那里先迁挪二百银子,做八月十五日节间使用。”  “做八月十五日节间使用”意即将到八月十五日了。在同一回,此事之后便是抄检大观园,探春的那段话便是在抄检大观园时说的。  历史的真实情况是:曹家于雍正六年的正月十五日前一二天(即是在春天)被抄没。但在小说中,却将此事写在了秋天,甄家被抄没是八月十五日之前。  将历史上春天发生的事件,在小说中却写在秋天,这属于时间上的“颠倒相酬”。  关于“三春”以“三秋作关键”的问题(中)  对曹雪芹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二件大事,即曹家第二次被抄没(在北京)。在这件事中,也是隐写在第七十四回探春所说的同一段话中:  评论只看楼主  广告    angelnun的玫瑰园 楼主   15:05  91楼  霍国玲《红楼解梦》  《红楼梦》里的“颠倒相酬”法(下)  “……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古人曾说:‘百足之虫,虽死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这两句话隐写了另外一次抄家,其所抄的是贾家,即作者的北京之家。  第二回,在写到江南的甄宝玉家时,甲戌本有眉批曰:  又一个“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  此批的意思即:“甄家”实是作者的“真正之家”。“假”谐音“贾”,因而“贾家”亦隐写着作者的“真正之家”。  第一回写到“太虚幻境”时,有诗联曰: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就上联来说,“假作真时真亦假”中是“真”和“假”两字,均可谐音“甄”和“贾”。因而此联可理解为:“贾作真时甄亦贾”。亦即不论小说中的贾家还是甄家,都隐写着作者的“真正之家”。  下面我们再回到探春所说的那段话中来。那段话说的是贾家,而实际上隐写着作者的“真正之家”即曹家。这两句话隐写着三层含义:第一层,在甄家被抄了以后,贾家亦被抄了。由于甄、贾两家都隐写着曹家,因而曹家共抄了两次。第二层,曹家在第一次被抄后,并没有垮,正像文中所说的:“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古人曾说:‘百足之虫,虽死不僵。’”实际上,曹家在第一次被抄后,后来又兴旺了起来。第三层,曹家第二次被抄没,真正的原因在于曹家内部。正像文中所说:“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  在小说中,这次抄家是写在秋天,而在历史上曹家第二次被抄没却也是发生在春天。第十九回在“袭人见总无可吃之物”处,威序本有夹批曰:  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人戒。叹!  宝玉后来的命运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说明贾家遭到抄没。其中所隐写的是曹家遭到抄没后,作者曾有过“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经历。按“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的批语,可说明曹家刚刚被抄没时,天气还很冷,应是在早春(正月),仍如严冬般寒冷,夜里还下着大雪。  关于“三春”以“三秋作关键”的问题(下)  对曹雪芹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件大事,即香玉离开曹家,进宫做公主、郡主的伴读。  第四十五回,写道:“(黛玉)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我们来看这首诗是怎样写成的。书中写道:  这日,宝钗来望她,因说起这病症来。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又不老又不小,成个什么?不是个常法儿。”  按照书中的时序,这时已到秋天,但是谈到黛玉的病时,宝钗却说出“每年间闹一春”这样的话来。就是说黛玉又闹病了,说明闹这病是在春天。  之后,黛玉与宝钗谈起心来,黛玉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在这里,庚辰本有夹批曰:  黛玉才十五岁。记清。  脂砚斋告诫读者:这件事发生在黛玉15岁那年的春天。而且让读者一定要“记清”此事。为什么要“记清”此事呢? 在宝钗走了之后,书中接着写道: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重,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  按照故事的发展,黛玉又犯了病。宝钗走了之后,天气突变,刮起风,下起了雨,于是黛玉心有所感,便写了首诗。其诗所抒发的感情必定是写她愁绪满怀,写她的孤独、多病、无望。这种感情与她看了什么书并无直接关系。书中的“《秋闺怨》、《别离怨》等词”,所抒发的是他人的感情,这种感情如何能代替得了自己的愁苦抑郁,怎么可能看到他人有别离之怨,自己立即变得孤凄无助,而产生离愁别恨呢?但令人奇怪的是黛玉却真的写出了《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一诗。——从小说情节看,黛玉并未与谁别离,怎么竟写出“牵情照恨动离情”、“灯前似伴离人泣”诗句?她何时成为了“离人”?又怎么产生的“离情”?这种情况便属于脂砚斋所说的“误谬”,而“误谬”之后必有所隐。其所隐之事便必属于真实事件。也就是说,黛玉的原型——红玉(香玉)在15岁时便与曹雪芹别离,进入宫中。  按照《红楼梦》里的分身法,薛宝钗身上亦隐写着香玉的某些方面。第四回,关于薛宝钗进京的目的,写道:  ……近因今上崇尚诗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选聘嫔妃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挑选择为公主郡主之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助之职。  薛宝钗进京时的年龄是15岁。按红楼纪年为雍正八年,即公元1730年。该年天佑16岁,红玉(香玉)15岁。然而,当薛家进京后,便不再提薛宝钗如何“备挑选择”之事了,如何“备挑选择”便又隐写在了林黛玉的身上。林黛玉有一句诗:“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第五十回)  宝马一出征,便能够做到“鳌整背三山独立名”,即隐写着黛玉原型红玉去参选,结果获得女状元。于是便被选中,“充为才人、赞善之职”,被“选择为公主郡主之入学陪侍”了。  从上述论述可知:红玉(香玉)离开曹家,进宫做公主、郡主的伴读,是在雍正八年她15岁时。在小说中写在秋天,黛玉写出《代别离》的诗歌,实则按照书中黛玉是春天闹病这一事实来看,其原型红玉(香玉&别离曹家,进宫做公主、郡主的伴读,是发生在春天。  从上述所叙述的对曹雪芹带来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来看,都发生在春天,然而在小说中却都写在了秋天,这便是“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的内涵,亦属于一种时间上的“颠倒相酬”。  地点上的“颠倒相酬”  “姑苏”所隐写的“是金陵”  《红楼梦》第一回写道: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皆呼作葫芦庙。  从小说看,这段写的是姑苏,即苏州。然而,在“有处曰姑苏”处,戚序本有批曰:  是金陵。  小说中明明写的是“姑苏”,怎么批语偏要批成“金陵”?但是,紧接着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处,戚序本亦有批曰:妙极!是石头口气。  这是在明告读者:这是作者(“石头”)的一种写作方法。即表面看,写的是“姑苏”,而背后所隐写的却是“金陵”。也就是说,从小说来看,所写之事是发生在苏州甄家,但其背后所隐写的却是在南京做“江宁织造”的曹家。这种写作方法便是地点上的“颠倒相酬”法。  金陵隐写着北京,北京亦隐写着金陵  在本丛书第三集《雨村其人》一文中,专有一节为“金陵即隐写中的北京,北京即隐写中的金陵”,读者可参看。本文仅对此问题再做一些补充。  第二回有这样一段:  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域,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路北东是宁国府,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石头城,又名石首城,简称石城。石头城是东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东吴孙权重建金陵城后而改的名称。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现尚存一段石城旧迹,当地居民俗称“鬼脸城”。人们往往用“石头城”指代金陵或南京。上面所引一段文字明确说明:宁国府和荣国府均在“金陵地界”的“石头城”中,即是说均在金陵或南京中。  然而,到第五回,刘姥姥却说:“如今咱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  “天子脚下”——其所指当然不会是南京,而应是北京。从书中提到的一些地名来看,如“兴隆街”(第三十二回),“北门”(指“德胜门”)的“苇坑”(指“苇子坑”,第四十七回),“鼓楼西大街”(第五十七回),“小花枝巷”(第六十回),“北下门”(指“西直门”,因该门外有一地名为北下关;第六十三回)等等,也都是北京的地名。因而,若说宁国府和荣国府位于北京,也是正确的。  作者将宁荣二府既写在金陵,又写在北京,这就使金陵与北京通过宁荣二府联结在了一起,目的就是要说明:金陵——有时隐写着北京,而北京——有时则隐写着金陵。作者故意将地点颠倒着隐写,目的仍然是为了讳知者,其写法便是地点上的“颠倒相酬”法。  地点上的“颠倒相酬”举例  《红楼梦》在记述地点时,与其背后所隐之史实相对照,有许多处是颠倒着来写的。这种地点上的“颠倒相酬”可再举二例。  如:元春回贾家省亲,游览大观园,在一般情况下,贾家隐写着曹家,大观园应属曹家的花园。但是由于此时元春所隐写的是已做皇后的香玉,后来居住在大观园中的十二钗,均为香玉的分身,因而这时大观园所隐写的便不再是曹家自己的花园,而是皇家园林——圆明园了。这种将圆明园“颠倒”为私家花园后,隐写进书中的写法,亦属于地点上的“颠倒相酬”。  又如:宁国府本是国公的府邸,但作者却以此宅隐写清皇宫,这亦是地点上“颠倒相酬”的一例。  ……  评论只看楼主  angelnun的玫瑰园 楼主   15:07  92楼  霍国玲《红楼解梦》  漫议《红楼梦》是一部“隐史”之书——兼谈出版《脂砚斋全评石头记》的意义(上)  出版《脂砚斋全评石头记》(霍国玲、紫军伉俪校勘)的意义何在?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二百年来人们所研读的是一部被改篡的,狗尾续貂的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小说。然而,由于这部著作,原有的脂砚斋批语全部被删削,也就堵塞了从小说通往书中所隐历史的道路。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都感觉到小说背后隐含着什么名堂,却又无法探索到的根本原因。现在《脂砚斋全评石头记》的出版便为读者提供了从小说探索到背后隐史的条件  有人将西方的文学理论生硬地移植到中国,用来研究中国的文学现象,认为在文学中不可能隐写着历史。从根本上说,这是不了解华夏文化的基本特点。  华夏文化是有别于古希腊文化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政治制度下衍生出来的。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东方古代文明,对于文化的影响会产生出两种不同的重要结果,即:一方面是颂扬文学,就是阿谀逢迎,歌功颂德;另一方面则为影射文学,即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春秋之有微辞,史家之多曲笔”就是对后一种文学现象的集中概括。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尤其到了康、雍、乾时期,实施着中国历史上最严酷的文化专制。在文字狱大行其道的年代,用“假语村言”敷演故事,而将“真事”暗“隐”其中的《石头记》的产生就不足为怪了。在这方面,曹雪芹说不上是始作俑者,却是一位集大成者。  为了隐写这一目的,曹雪芹在《石头记》中藏了许多谜。而脂砚斋在揭谜批谎,在让我们真正了解曹公创作意图方面居功至伟,是我们读懂《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拐杖。  为何言此?待我举几个例子,对此做一个简略的说明。  为何偏偏主人公的生日不予明写?  我们知道,《石头记》中喜欢写人过生日,而对每一个人所过生日的具体时间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如:  元春的生日是大年初一;  宝钗的生日是正月二十一;  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  王夫人的生日是三月初一;  探春的生日是三月初三;  贾琏的生日是三月初九;  贾母的生日是八月初三;  凤姐的生日是九月初二;  薛蟠的生日是五月初三。  唯独写到书中第一主人公贾宝玉过生日时,虽花费了两个章节、无数笔墨去铺排描述,具体日期却遮遮掩掩,闪烁其辞,避而不谈。当我们透过书中刻意留下的种种线索,经过爬梳整理出宝玉的生日,继之竟发现在这里恰恰又隐写着曹雪芹的生日时,使我们对于此书的理解有了质的改变,即:这绝不是一部简单的小说,而是带有曹公强烈的自传色彩。  为何书中众多女孩长相都与女主人公相近?  小说第一回,脂砚斋就明确批注出此书“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既然宝玉身上隐写了曹雪芹的影子,那么黛玉是谁,在黛玉身上又发生了些什么故事,为什么书中那么多漂亮姑娘都酷肖黛玉呢?譬如:  宝玉的丫环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像林妹妹;  宝玉梦中所遇的仙子可卿“其风流袅娜,又如黛玉”,这里实际是暗示宁府里的秦可卿风流袅娜有如黛玉;  书中说到薛蟠的小妾时却又告诉我们,香菱“到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这是说香菱间接地像黛玉;  叙述到尤三姐时则换一种说法告诉我们:“林姑娘的面 庞和身段,与三姨儿(尤三姐)不差什么”;  另还有书中众姐妹都认为小戏子龄官“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结果气得爱使小性子的黛玉一边儿去独自垂泪……  这就令我们奇怪了,依曹雪芹的才华不应该一写到漂亮姑娘就出现千人一面的败笔吧!  对于读者的疑惑,曹公是这样给我们解释的。第十九回,宝玉午饭后去看黛玉,怕她嗜睡积了食,便给她正言厉色地讲了一个小耗子精偷香玉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扬州有个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洞里面有一群耗子精要过腊八节,得熬腊八粥。老耗子派员探得山下庙里米豆成仓,果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玉。当一个个精壮耗子分别从老耗子处领令去偷果米时,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自告奋勇要去偷香玉。众耗子问它如何去偷,它答道: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玉,滚在香玉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腿麻是什么病的前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