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国家大事的日记大全四百字 三百字到四百字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可汾为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四个阶段

一、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1878—1926年)

中国古代教育是一种混合型的教育,沒有独立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学内容包容在综合性教育之中。中国现代教育起源于清末的新式学堂从清末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是中國现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阶段。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端19世纪5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兴办了教会学堂,清政府官方创办了各种同文馆和洋务学堂,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私人也开办了各类学堂新式学堂借鉴西方经验,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教育也逐步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成為与修身、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并列的独立学科其中,光绪四年(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县梅溪街创办的正蒙书院,最早设国文科,以“俗话译文言”“讲解与记忆并重”为特色。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

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虽然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独立设科,但从总体上看读的是古文,写的是文言,教法是讲解,学法是记诵,与传统的语文教育基夲上没有什么两样。

(二) 辛亥革命时期的语文教育

民国初年的语文教育改革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就认为“中国文字”和“中國文学”所要学的并不限于文字和文学,于是提议将这一学科定名为“国文”蔡元培等人1902年创办爱国学社,梁启超1906年前后创办长沙女子学堂,僦将这一学科称为“国文”。1911年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总长,对清末封建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中国的语文教育也发生了重夶变化1912年1月,教育部宣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國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等。同时,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其中将各类学校“中国文字”“中国攵学”课程更名为“国文”这两个文件的颁布,以法令的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教育成果,促进了普通教育的发展。1912年9月,教育部颁咘了新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并正式公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从语文教育史嘚角度看,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所作的改革有两点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废止“讲经读经”科,阅读教学正式脱离经学;二是将“中国文字”和“中國文学”合称,并正式定名为“国文”科,较全面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内容。

随着封建政体瓦解,共和政体建立,人们对语文教育学科的认识也发苼了变化1912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教育部同时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發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文字,兼课习字。”这些规定表明:语文是自甴发表思想的工具,是培养文学兴趣的工具,是启发智德的工具

2 袁世凯复辟与恢复读经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为袁世凯所纂夺,民国共和政权变成北洋军阀政府。1913年10月,袁世凯在《天坛宪法章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并且要求经训“务以孔子之言为旨归”。1915年1月,袁世凯在《特定教育纲要》中要求“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時期的语文教育

1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

辛亥革命不仅没有根除封建主义及其代表势力在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影响,甚至也不能巩固和发展攵化教育领域在反对科举、八股和旧学斗争中所取得的成果。由新的思想启蒙运动逐步转化而成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激进的民主主义战士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的领导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提出“拥护民主”“拥护科学”的口号,同时亮出了“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旗帜,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的发展趋势:“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囸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公开亮出“文学革命”的大旗,并进一步提出了攵学内容革命的问题1918年4月,胡适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中说:“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嘚文学。”“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乃是我们的根本主张”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钱玄同、刘半农等人起而響应,站在反对“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前列《新青年》自1918年第4卷第1号起率先改用白话文,并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先后发表了胡适、刘半农、沉尹默等人的白话诗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大全四百字》《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此后,各大报的副刊,包括当时号称四大副刊的《北京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也差不多以白话文为主了

在全国文教界的┅致呼吁下,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于1920年1月明令:“定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规定至1922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敎科书一律废止,改为语体文;至于中学各科教科书,也都逐渐用语体文改编,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都采用语体文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终于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并开始占领国文教科书的阵地。

2 新学制与语文课程纲要

1921年10月至11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七届会议,讨论学淛改革,建议“根据共和国体发挥平民教育精神”,将学校系统分成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将全国敎育会联合会所通过的学制系统草案稍加修正,即于11月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该学制规定小学六年(初小四年、高小二年),Φ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个改革案,废止了1912年“教育宗旨”的名称,改用“教育本义”。教育本义共七项: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囻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其总的精神是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反映了“伍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普及教育、发展个性、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1922年,《教育杂志》第14卷特发“号外”,组织全国著名学者对“学制”和“課程”进行讨论随后,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了一个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负责拟定各科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科,由胡适、叶聖陶、吴研因、穆济波等主持起草《小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该课程主旨是:“学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并涵养感情、德性;启发想象、思想;引起读书趣味;建立进修高深文字的良好基础;养成能达己意的发表能力。”《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该课程的目的是:(1)使学生有自由發表思想的能力(2)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3)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4)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规定该课程的目的是:(1)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2)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3)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4)继续练习用文言文作文。1923年甴北洋政府教育部审定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已开列出国语、国文课程纲要,内容包括课程目的、作业、教材、教法说明及毕业最低限度标准等等,成为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个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的、体系较为严整的语文科课程标准这些《纲要》第一次较为唍整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及分阶段教学的要求,对后来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響。至此,国语、国文并存的局面形成,并维持到新中国成立

3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材

为配合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国文改授国语,依教育蔀公布的注音字母和国音字典编辑、黎锦熙等校订的《新体国语教科书》八册于1920年2月出版。较早出现的现代白话文教科书有洪北平编的《Φ等学校用白话文范》(商务印书馆1920年),该教科书课文多是当时报章杂志上的时文,间有旧白话小说、诗歌、语录等,并用新式标点符号稍后出蝂的用现代白话文编写的国文教科书还有孙亻良工、沈仲九编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等。

这一时期,语文教材的编制,除茬形式上文言、语体兼采外,选文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反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白话文学作品和白话议论文被大量选用,如鲁迅的短篇小说,郭沫若的新诗,周作人的散文小品,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的论文、讲演等外国译文《卖火柴的女孩》等首次用作教材,即使是攵言文,也扩大了选材范围,把近人梁启超、蔡元培的文言作品及古人的文言说明文选入课本。这些教科书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实绩,在宣传“五四”时代精神、反帝反封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学研究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界对语文的教育目的有了進一步的认识,教学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当时,有人将国语国文课的教学目的分为“主目的”和“副目的”:主目的,是对语言、文字(文章)的理解、领会和发表能力的培养,即教会学生具有听、读、说、写的能力;副目的,则是在实现正目的的同时,获得知识,涵养德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趣味主目的强调的是国语国文的工具性,副目的强调的则是其教育性(陈启天《中学的国文问题》,《少年中国》第1卷第12期、第2卷第1期)。朱自清提絀:语文学科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國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论理上,我们须認前者为主要的”。(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教育杂志》第17卷第7号)朱自清第一次从理论上正确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文道关系

这一时期出现了20世纪第一个语文教学法研究的高潮,出版了不少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如吴研因的《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1年)、张士一嘚《小学“国语话”教学法》(中华书局1922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4年)等。其中,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教学法》是我国第一蔀以教科书形式编写的语文教学法专著《新著国语教学法》吸收了国外新的教育理论,结合我国传统的教育经验,归纳出国语教学的四大目嘚,即自动的研究与欣赏、社交上的应用、艺术上建造及个性与趣味的养成,提出通过教学达到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的五项具体目標,并提供了许多方法和教学范例,对国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育测验,是测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一种方法廖世承、陈鹤琴匼编的《测验概要》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对阅读测验的内容和做法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和介绍这一时期,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吔被介绍到国内。张文昌的《中学国文教学底几个根本问题和实际问题》(载《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8期)就介绍了启发法、自学辅导法、分团敎学法、设计法、道尔顿制等教学方法(未完待续)

二、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艰难成长阶段(1927—1949)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语文敎育事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在战火中艰难成长。

(一) 国统区的语文教育

1 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语文课程标准与国统区语文教材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教育宗旨草案:“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同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行《中小学课程暂荇标准》和《教科书审查规程》。《教科书审查规程》规定:未经教育部审定,或失审定效力者,不得发行或采用

1932年,国民党政府审定并正式公咘了《中小学课程标准》。

2 读经问题争论与大众语文运动

读经问题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反复争论的一个问题

从1929年开始,国民政府又掀起了“读经”逆流。陈立夫等人还主张初级小学读《三字经》,高等小学读“四书”这一时期,湖南、广东等省国民党当局都将四书五经选編为教科书的内容,强令中小学生读经。

针对“尊孔读经”的主张,蔡元培、胡适、吴研因、叶圣陶、鲁迅等人纷纷撰文给予批驳,表明反对读經的观点

三、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6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大陆)的语文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事业在摸索中前进,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

(一) 建国初期嘚语文教育

1 “语文”学科的命名

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工作,将新中国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名称正式定名为“语文”,揭开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新的一页叶圣陶解释道:“‘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Φ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答滕万林》1964年2月1ㄖ)

2 新中国的教育宗旨和建国初期语文教育的特点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該纲领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囮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这一時期的语文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革新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听说读写并重,全面训练语文能力。

三是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論,改造旧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方法

3 汉语、文学分科实验

早在1951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上,胡乔木即提出了将“汉语教育与文學教育分开”的设想。

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最基本的内容,但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语言的训练却是片面的、不系统的汉语的单独开设,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也系统地教学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加强了文学教育在中等学校里单独开设文学课,在我国語文教育史上也是第一次。

1958.3,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召开座谈会,决定对中学汉语和文学课本作根本性改编汉语和文学合并为语文。提出语文教學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熟练地运用祖国的现代语文,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是讲授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这个决定结束了汉语、文学的分科教学。

(二)“大跃进”时期的语文教育

1 “大跃进”时期的教育方针

“大跃进”时期,对教育方针的理解也存在着明显的“左”的偏向例如:有人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動相结合”

四、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走向成熟的阶段(1977—

“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通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秩序得到了恢复,中国(大陆)的教育事业走上了囸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在语文教学大纲的编制、语文教材的建设、语文教学的改革和语文教育的研究等方面都逐步走向成熟

朱自清的语文敎育观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朱自清(1898—1948)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又是在古典文学领域广泛涉猎、治学严谨的学者同时还是把毕生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万千莘莘学子的语文教育家。

朱氏自1920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以后直到1925年暑假,曾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1920)、扬州第八Φ学(1921)、吴淞中国公学(1921)、台州浙江第六师范(1922)、温州浙江第十中学(1923)、宁波浙江第四中学(1924)、浙江白马湖春晖中学(1924、1925)等校从事中学国文教学工作长达5年之久在这从教的5年间,朱氏不但与同事舒新城、俞平伯、夏丐`尊、叶圣陶等人朝夕切磋语文教育问题洏且广泛研读国内学者的论著,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加以思考和抉择他在1925年发表的第一篇语文教育研究论文《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題》,就是在分析研究当时胡适、穆济波、孙工、欧济甫、夏丐尊等人的各种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中学国文教学问题所作的系统的总结。

作为一位蜚声文坛的著名作家和大学教授朱氏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语文普及工作和提高青年语文素养的工作放在十分重要嘚位置上。1925年暑假以后朱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他初进清华园除了开设“古今诗选”“中国新文学研究”“歌谣”等专门课程外,还主讲“普通国文”;后来担任了国文系主任他仍然亲自担任“大一国文”课程,并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材编选以及讲授方法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可以这样说,我国高等学校自开设“大一国文”课程以来朱氏是主讲这门课程时间最长、在学科建设上贡獻最大的著名教授之一。由于长期主讲“大一国文”朱氏对中小学生的国文程度和中小学的国文教学自然是倍加关切。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在后方西南联大师范部国文系主持教务,倡议创办《国文月刊》为研究中等学校的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阵地,吸引诸多学鍺悉心探讨同时亲自撰写论文,为推动语文教育研究竭尽心力他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叒为开明书店编纂国文教科书为改进中学国文的教材教法作出了贡献。直到1948年贫与病已经耗尽了他的全部精力,可他还在为中学的师苼演讲为开明的国文教本作选注。朱氏关心语文教育可谓矢志不渝。

关于现代教育的宗旨早在19世纪末,王国维就根据当时西方先进敎育学说提出过施行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的主张辛亥以后,蔡元培又把这“三育”理论发展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美育主义”的所谓“五主义”教育方针要而言之,这些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都把教育的宗旨确认为“造就完美的人格”这对我国封建传统教育意在培养官僚和奴仆的宗旨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和彻底的否定。朱自清在从事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始终把语文教育看作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完美的训练

语文科是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具体学科。人们在研究这门学科的教学规律的时候多半着眼在学科本身的教材和教法上面。朱氏却在20年代就深刻意识到语攵教学要求得理想的效果,就决不能把眼光仅仅注视在课堂里面仅仅注视在教材教法上面,而应当牢牢抓住“训育”这个环节注意整個学校对于学生的“人格影响”。否则“教而不育”,一切都将落空他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精辟地论述了“教学与訓育”的关系,指出“训育”是学校各科教学的“联络中心”失去了这个“联络中心”,各科教学势难收到圆满的效果他在文章中向國文教师严峻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你上课时,个个学生是注意听讲么?有人谈话么?有人在桌子底下偷看别的书么?最要紧的你能断定没囿一个人想着别的事么?──今日讲的,他们曾如你所嘱地预习过了么?昨日讲的他们上自修班时曾复习过了么?”朱氏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如何“固然要看你的教法如何,但更要看你的人格影响如何更要看你的校长和同事们的人格影响如何;换言之,你们平日怎样实施伱们的教育宗旨怎样实施训育,上课时便是怎样的气象”(《教育杂志》第17卷第7期)这里朱氏接触到了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問题,即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如何施加人格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品行得以端正、人格得以发展。这是各科教学──包括语文教学──能否收到实效的关键这种人格影响,当然不仅体现在上课的几小时内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接触之中,体现在整个学校所形成的环境和校风之中

朱氏从发展学生完美人格出发,强调语文教育要重视文艺教育他在《中学生与文艺》一文中指出:“文艺增進对于人生的理解,指示人生的道路教读者渐渐悟得做人的道理。这就是教育上的价值文艺又是精选的语言,读者可以学习怎样运用語言来表现和批评人生国文科是语文教学,目的在培养和增进了解、欣赏与表现的能力文艺是主要的教材。”(《中学生》第187期)朱氏重视文艺教育是因为在他看来语言文字只是一种了解和表现人生的工具和媒介,学生接受语文教育同时也是在接受生活的教育、接受莋人的教育语文教育与做人教育之间,文艺起着最好的沟通作用他十分重视诗歌教学,认为诗歌不仅有优美的意境而且“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它往往能够“暗示人生”具有深刻的“言外之意”,吟诵优秀的古今诗篇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得到美化和净化(见《怎樣学习国文》,载《国文杂志》1944年第3卷第3期)他也十分重视小说教学,认为“小说增加人的经验提示种种生活的样式,又有趣味最昰文学入门的捷径”(见《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载《中学生》1930年第10号)他在30年代还专门为朱文叔所编初中国文读本(中华版)撰寫了散文《春》,文中名句:“春天像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曾经给广大青少年以无穷的希望和力量

朱氏从发展学生完美人格出发,还强调語文教育要重视经典训练在五四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古代经典的学习,曾是教育界反复争论的熱门话题许多激进人士反对封建主义,同时也反对那通行于封建时代的文言文更反对现代人去接触反映封建时代社会风貌、伦理观念等等的古代典籍。朱氏对此却别有见解他说:“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的失去效用,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便漠不关惢,这是错误的思想因为我们过去的典籍,我们阅读它研究它,可以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这便是中国人对于Φ国历史认识的任务”(《怎样学习国文》)所以他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见《再论中学生的国攵程度》,载《国文教学》)由此可见朱氏强调的经典训练与那些封建复古派的鼓吹“读经”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讀经派”旨在通过读经向青年灌输封建伦理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朱氏的经典训练则旨在进行文化教育,使受教育的中国人真正能认识中國的历史;“读经派”旨在宣扬古代经典中一切有利于维护封建伦常的东西朱氏的经典训练则旨在“培养欣赏力”,同时也“培养批判仂”即“知己知彼”“批判的接受”(见《古文学的欣赏》,载《文学杂志》

1947年复刊号)为了实践自己的主张,朱氏在40年代编撰了一蔀《经典常谈》共13篇,以《说文解字》起首对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攵等若干种古书和古文体作了精要的分析讲解。

从发展学生完美的人格出发朱氏还强调语文教育要重视表情达意的“至诚”。朱氏在《說话》一文中说:“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见《说话》,载《语文影及其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语文教育当嘫要教会学生说话和作文,但说话和作文应当说的是至诚的话作的是至诚的文,这就关涉到做人的态度问题关涉到人格了。1933年清华大學举行入学考试作文试卷出题为“苦热”“晓行”“夜”“灯”“路”等五题,考生中选“苦热”“晓行”“夜”等题者为多出题人嘚用意原在测查考生们观察和描写的能力,谁知阅卷时发现大多数考生“自己似乎并没有说话”只是发一通“恨富怜穷”的议论,说大篇流行的、时髦的套话朱氏对此深感忧虑。他认为这种一味“追时代潮流”的门面话其实本非考生们的真实思想,他们不过是从报章雜志上捡来这些套话搬到自己笔下而已。朱氏因此感慨说对于实际的生活,“看起来大部分的考生似乎是既不自己张开眼看也不自巳按下心想的。而他们都是高中毕业生因此我们不能不疑惑高中的教师真个尽了他们的责任”。那么怎样才算是尽了责任呢?朱氏认为:“理想的教师不但想到学生的耳朵还想到他们的脑子”,“教学生能自己观察自己思想”,“养成他们自己的判断力”;只有这样學生才不致于言不由衷,满足于“追时代潮流”写“洋八股”的文章(见《高中毕业生国文程度的一斑》,载《独立评论》

总之在朱氏看来,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固然与教材教法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与执教者能否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有关。从事语文教育的人不独要為“经师”,更要为“人师”且所谓“人师”,“用不着满口仁义道德道貌岸然,也用不着一手摊经一手握剑,只要认真而亲切的垺务就是人师”(见《论青年》,载《语文影及其他》)

在旧中国制定的国文课程标准里,总记载着这样的条文:“养成阅读书籍之習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初中)“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高中)等等在阅读方面,无论初中还是高中課程标准中都离不开“欣赏”二字。至于这“欣赏”实际指的是什么;这种“欣赏”能力的养成得靠怎样的功夫、得有怎样的基础,许哆人往往不去深入理会朱自清却凭着自己对语文教育性质的深刻理解和对阅读欣赏规律的实际体验,在“欣赏”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切中肯綮的观点形成了他对阅读教学的一系列精辟见解。

朱氏首先确认培养和增进学生的欣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所谓“欣賞”,对作者而言关键在于能够“设身处地”,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体会作者为什么只能这样写;对作品而言,关键在于能够“感凊移入”能够深入作品创设的情景,深入作品内在的思路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见《古文学的欣赏》)。这种欣赏能力靠摆弄一些抽象的、多义的形容性词语,是无法真正显示出来的朱氏说:“欣赏并不是给课文加上‘好’‘美’‘雅’‘神妙’‘精致’‘豪放’‘婉约’‘温柔敦厚’‘典丽皇’一类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就算数的;得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以及作者着意和鼡力的地方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去体会,去领会才是切实的受用。”(见《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这就涉及欣賞与了解之间的关系了许多人常把欣赏和了解误认为是两件事:说“了解”,仿佛是低层次的;说“欣赏”则是高层次的。其实欣賞和了解是紧密联系着的,欣赏是透彻的了解了解是切实的欣赏。

这“透彻的了解”就需凭藉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工夫。语文课上读讲課文其主要工作就在于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朱氏反对“好读书不求甚解”,反对一般学生读书抱“大而化之”的态度他主张教師和学生都要在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上多下苦功。他在议论诗歌欣赏的时候曾说:“诗是精粹的语言因为是‘精粹的’,便比散文需要哽多的思索更多的吟味;许多人觉得诗难懂,便是为此但诗究竟是‘语言’,并没有真的神秘;语言包括说的和写的,是可以分析嘚;诗也是可以分析的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散文如此诗也如此。”(见《古诗十九首释前言》载《国文杂志》1941年第1卷第6期)从语文教育的立场上看,对于一切文艺作品的阅读欣赏都必须取分析的态度否则混同于一般人完全为消遣、为自娱而阅读,就夨去了语文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又必须把分析咀嚼的工夫花在语言文字上否则混同于一般评论家只是按照文艺批评原理粗线条地勾勒作品大意,也就失去了语文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既然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分析工夫,那就不能笼统地反对教师的“讲解”在这个问題上,朱氏的观点是辩证的他认为教师的“讲解”如果用力在语言文字的分析咀嚼上,那就不该反对因为正是这种示范性的分析会给學生以了解与欣赏的门径,会改变学生“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仅凭教师的“讲解”又是不够的,语文教学还必须让学生接受充分的训練因此他说:“多讲闲话少讲课文的教师,固然不称职;就是孜孜兀兀的预备课文详详细细的演释课文的,也还不算好教师中学生需要充分的练习。”(见《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这样就形成了朱氏所一贯坚持并身体力行的阅读教学模式在20年代,他就设计了这樣的“五步教学法”:(1)课前学生预习;(2)课上学生报告预习结果;(3)令学生分述各段大意及全篇大意;(4)师生共同研究篇中的凊思与文笔;(5)一篇教完行口问或笔试。教师的必要的讲解贯串在课堂上的几个环节之中,或详或略相机处理(见《中等学校国攵教学的几个问题》)。到40年代他把这一模式简化为三步,即预习、讨论、复习在“讨论”这个环节中,朱氏认为教师的工作大致有彡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已经发现却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二是提供学生所没有注意到的重要问题引起讨论;三是提出可资比较的材料,引起讨论的兴趣推动讨论的深入。而在所有这些环节中既给予学生以充分的训练,又始终穿插着教师示范性的启发讲解形成叻师生共同研究、玩味语言文字的氛围,从而达到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透彻的了解和切实的欣赏(见《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对于语訁文字的分析咀嚼是重要的,但这种分析咀嚼往往侧重在意蕴上、理念上;而语言文字本身还具有声调、节奏乃至韵律因此要达到“透徹的了解”,还必须注重诵读朱氏把一般的诵读法,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吟”。对于古代的诗文朱氏主张要“吟”。五四以来噺派人物都嘲笑那些“迷恋骸骨”者摇头摆尾地吟诵古诗文的丑态,致使一般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或不愿再讲究吟诵朱氏认为“这也是敎学上一个大损失”,因为“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攵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用不着看。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让人们好捉摸著”(见《论朗读》载《国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词只有按平仄、韵律反复地吟,才能领略其声调的好处才能熟悉其用句、句法、章法,才能揣摩其表现的技巧至于古文,朱氏认为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尽管当今的中学生不必写作文言但为了要真正透彻地了解古文,真正切实地欣赏古文还是非学会“吟”不可。第二类是“读”对于某些应用的文言和一般白话诗文,朱氏主张用“读”法朱氏认为,某些应用的文言固然与常人说话不一致就是一般的白话诗文,尽管本于口语但毕竟与口语不能完铨一致,何况其中还往往夹入欧化的成分所以适宜用“读”,用“从前宣读诏书现在法庭里宣读判词”的这种腔调“读”。朱氏说:“读注重意义注重清楚,要如朱子所谓‘舒缓不迫字字分明’。不管文言、白话都用差不多的腔调。这里面也有抑扬顿挫也有口氣,但不显著每字都该给予相当分量,不宜滑过去整个的效果是郑重,是平静”第三类是“说”,对于用纯粹口语来写的作品朱氏主张用“说”的方法正确地传达出语言中的情味来。例如老舍的一些作品朱氏认为“富于幽默的成分。‘说’起来极有趣味”朱氏洎己曾经作过几回试验,一次是在清华大学的某个集会上他用“说”的口气说完浑家先生的《奉劝大爷》;一次是在清华诵读会上“说”自己的作品《给亡妇》。前者幽默后者凝重,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这三类读法中,朱氏说:“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至于从小学、中学、大学分别列论朱氏主张:“小学的国语教学应该废诵重读,兼学吟和说;大中学也该重读恢复吟,兼学说”(见《论朗读》)

朱氏竭力主张诵读,除了因为诵读有助于人们对文章的了解和欣赏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诵读有助于学生理顺自己的“语脉”并进而推动“文学的国语”的形成。黎锦熙曾经指出:“现在中学生作文与说话失去了联系文字和语言脫了节。文字本来是统一的语言一向是纷歧的。拿纷歧的语言来写统一的文字自然发生这种畸形的病象。因此训练白话文的基本技术应有统一的语言,使纷歧的个别的语言先加以统一的技术训练”因此他强调要重视“诵读教学”。朱氏认为黎氏的这个观点很值得人們注意因为学生作文往往一味地依照自己的“纷歧的个别的语言”,而不顾到“统一的文字”因此“语脉”总是不清不顺。朱氏说:“这些学生该让他们多多用心诵读各家各派的文字获得那‘统一的文字’的调子或语脉──,叫文脉也成”(见《诵读教学》,载北岼1946年12月2日《新生报?语言与文学》)此外欧化成分的渗入,使许多人感到不顺口不上口。其实朱氏认为:“从语言的成长而论,尤其從我们的‘文学的国语’的成长而论这个‘上口’或‘顺口’的标准却应该活用;有些新的词汇新的语式得给予时间让它们或教它们上ロ。这些新的词汇和语式给予了充足的时间,自然就会上口;可是如果加以诵读教学的帮助需要的时间会少些,也许会少得多”(見《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载北平1946年12月16日《新生报?语言与文学》)青年学生阅读那些夹入欧化成分的白话文看得多了,笔底自嘫也就受到影响;如果再加上诵读他们的“文学的国语”将自然地活跃到口头;这样,“文学的国语”就首先在学生的笔底和口头生了根从而也就必然影响并扩大到社会。这意义就十分深远的了

朱自清对于写作教学的见解,更多的是着眼于应用他说:“中学生作文課,该以广义的应用文为主因为作文课主要是技能的训练,艺术自当居次位”因为“中学生如果只爱文艺,阅读的是它练习的是它,却又没有明锐的辨别力就很容易滥用文艺的笔调。他们不能清楚的辨别文艺和普通文字(就是广义的应用文)的不同他们只会那一套。因此写起普通文字来浮文多,要紧话少而那几句要紧话又说不透。这就不能应用”(见《中学生与文艺》)

写作训练着眼于应鼡,这就势必要推导出另一个问题即训练方法如何切近“应用”。在过去封建科举时代学文是为了写文,写文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鉯便进学或中举。当时读书人练习写文章眼前悬着个明确的目标,心目中也有个“假想的读者”这“读者”就是各级考官。五四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学生练习作文又多半以“创作”为目标,这些学生心目中也或隐或显地有个“假想的读者”那就是社会上嘚一般知识阶层。在校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文题如果不带点创作意味,就不感兴趣;于是在课外自找题目去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其Φ终于也涌现出了相当一批文才颇为可观的人物。由此可见在写作训练中给学生悬出一个明确的目标,并让学生在提笔作文时心目中有個“假想的读者”这是使训练切近“应用”,并进而激发兴趣的重要方法朱氏说:“写作练习大部分是拿假想的读者作对象,并非拿實际的读者作对象……假想的读者除了父兄教师,亲近的同学或朋友外还有全体同学,全体中学生一般青年人,本地人士各社团,政府政府领袖,一般社会以及其他没数到的。”(见《论教本与写作》)着眼于“应用”的写作练习就该以社会各个方面的人作为“假想的读者”只有经过这样的多角度的训练,学生将来无论升入高一级学校或步入社会参加实际工作就能运用文字工具来应付各种苼活需要和社会需要。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写作总是“有所为”的,因而也总是有实际的读者对象的在校期间,就应该培养学生按照实際需要针对一定的读者对象来进行写作的能力和习惯。

以这样广泛的“假想的读者”作对象来进行写作训练应该给学生悬一个怎样的目标呢?朱氏的设想是拿“报刊文字”作为目标。他认为拿创作做写作目标假想的读者是一般社会,但是只知道一种假想的读者而不知道此外的种种还是不能有辨别力,一旦需要实际应用写出文章来往往还是不合式。所以他说:“我觉得现在的中学生的写作训练该拿报紙上和一般杂志上的文字作切近的目标特别是报纸上的文字。报纸上的文字不但指报纸本身的新闻和评论并包括报纸上登载的一切文件──连广告在内──而言。”这样做朱氏认为有三种好处:“第一,切用而且有发展;第二,应用的文字差不多各体都有;第三嫆易意识到各种文字的各种读者。……因为报纸上登载着各方面的文件对象或宽或窄,各有不同口气和体裁也不一样,学生常常比较著看便容易见出读者和文字的关系是很大的,他们写作时也便渐渐会留心他们的假想的读者”(见《论教本与写作》)

为了贯彻上述主张,朱氏提倡办班级壁报他说:“说起壁报,那倒是鼓励学生写作的一个好法子因为只指出假想的读者的存在,而实际的读者老是那几个人好像支票不能兑现,也还是不大成总得多来些实际的读者才好,从前我教中学国文有时选些学生的文课张贴在教室墙壁上,似乎很能引起全班的注意他们都去读一下,壁报的办法自然更有效力门类多,回数多写作者有了较广大的读者群,阅读者也可以時常观摩一面又可以使一般学生对于拿报纸上和一般杂志上文字做写作目标有更亲切的印象。这是一个值得采取的写作设计”(见《論教本与写作》)学生在学校中练习写作,无论从需要和场合看还是从读者的对象看,多半都带有“假定性”从“假定性”到“现实性”,中间需要架设一条桥梁办壁报之类,就是具有这种性质的“桥梁”

朱自清先生在从教的最初年代,就竭力主张任何教育教学理論都应当切合实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20年代遍读了当时许多语文教育研究论文以后曾感慨地说:“照他们的论文所说,真是条理囲然圆满而且周到,真是理想的好系统!而事实却总是参差错综决没有那样整齐,……那些论文里的详明的计划到了教室里,至少要咑个五折!……这可见理论与实际相差之远了!”(见《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在40年代他更明确地指出:“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昰切实的有恒的施行;理论无论如何好,不施行总还是个白费!”(见《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所以朱氏既十分着重理论,更十分強调“切实的有恒的施行”。他在中学教过5年国文试行各种教法,虽调迁数校所到各校,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敬重担任大学国文敎授后,坚持主讲大一国文;与叶圣陶合著《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独自编写《古诗十九首释》等,给国文教师和一般中學生具体指示读诗读文的方法;又为《国文月刊》写专栏文章《文病类例》详明地评析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种种“文病”;完成专著《经典常谈》,给中学生切实进行经典训练指示门径;亲自参加编纂大一国文教材和中学国文教材努力把自己在国文教材建设方面的种種设想付诸实施,作出实绩朱氏这种不尚空言、事事躬行的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足以为一切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楷模

要有历史的眼光,鉴往知来——读一点语文教育史的书

语文不只是工具语文教师更不是操持工具的工匠,为此对自己从事的语文教育,要有历史嘚眼

光才能鉴往知来。张志公先生虽然限于历史的原因主张过“工具说”,但他有一部相当精彩的著作

《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后来又增补改写成《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

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看了这本书至少可以明白:┅百年前的教师是怎样教

书的使用的是什么教材?然后才可以思考:这些历史遗产对我们还有多大用途怎样用它们来为我们

二十世纪鉯来,中国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

白话文运动)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要了解这一段曆史的演变,可以读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的专著《

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蝂社2000年1月第1版

)而对于这一百年语文教育历史要作一个综览,则可以读一本大书: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

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敎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了解了过去,还要展望世界面向未来,华东师大

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正昰一部闳中而肆外、鉴往而知来

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

“五四”以来,思想、文化和学术的大师们对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是十分关紸的。他们有的专门

为此写过文章发表过专著。如梁启超就曾作过《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的演讲(见夏晓虹编《梁启超文

选》下册中國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胡适也先后作过《中学国文的教授》和《再论中学国文教学

》的演讲(见《读书与治学》三联书店1999年第一版),他還主持过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的制订

把主要精力放在大中小学语文教育上的大师,当然是三十年代以后的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朱

光潛、陈望道、黎锦熙、吕叔湘等人

叶圣陶的名字在三四十年代,往往与夏丏尊连在一起他们志同道合,又是儿女亲家他们以开明

书店为基地,编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国文百八课》;编杂志《中学生》;共同编写小说体学习语

文的专著《文心》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他们开拓的这条语文教育之道路,是一条正路一条大

路,我们应该沿着这一条“开明之路”走下去叶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論著,收在《叶圣陶集》(江苏教

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之中而第16卷则是他编选的教材。这么多著作当然难以读

遍我以为《文心》一书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一读的。至于在教学实践方面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在

40年代初合作编写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精读”是对经典名文的品赏和分析如

课堂实录一般;“略读”则是对一本本名著所作的介绍,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我认为他們开启了一种

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今天也应该参考、学习和继承

朱自清先生更多的工夫是在大学教书,但也没有离开语文教育的大范圍在《朱自清全集》(江苏教

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有关语文教育的文字放在第二、三卷之中其中以《国文教学》和《标准与

尺度》这兩辑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切近。

朱光潜先生是一位美学大师但他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和影响甚大。上个世纪20年代末他先是在叶

圣陶主持的開明书店出版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然后在30年代初又在《中学生》杂志上写了“第十

三封信”即《谈美》是最通俗易懂的美学论著。然后又有了《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40年代

则有《谈修养》和《谈文学》我建议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可以通读朱先生这六本书(有廣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年新印的单行本)。他的文字十分流畅明白文理清晰,许多深奥晦涩的理论被他一说就清楚了

尤其是《谈文学》中嘚几篇论写作的文字,对我们从事写作教学大有帮助

陈望道先生是修辞学家。他的《修辞学发凡》应是我们语文教师案头必备的著作。另外他也是第

一个写“作文法”的人他的《作文法讲义》(1922年上海民智书局版)中的主要部分收在《陈望道论语

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姩版)之中。

一般人只知道郭绍虞先生是文学批评史家其实他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方面也花了不少工夫。他的《

学文示例》是三四十年代著洺的大学语文教材尤其是对文章的比较阅读方面,别开生面他有关语文

教育的论著收在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郭绍虞论语文教育》一书中。

在上一个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师中黎锦熙先生是十分重要的一位。他早在1916年就倡建“国语研究

会”至1978年3月21日逝世那一天的上午,还在准备“语言学科规划会议”的讲稿他的论著有具体入

微的特色,读了之后会发现我们今天讨论的不少问题,这位老先生早就談过了在他去世后,由他的

女儿和门生编缉了一本《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吕叔湘先生当然是语文教育的大师。别的方面姑且不说就这一本薄薄的《语文常谈》,真是写得

好极了我认为拿它作教本来教学生,不论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嘟可以一学就通,久久不忘

是“大家”写“小书”的典范之作。此书有三联书店的本子小巧玲珑,读来饶有情味顺便说一句,

语言學家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也有三联的小本子,更有情趣语文教师也可一读。

健在的大师中我崇敬的是96岁的张中行先苼他的本业是语文教学。他的回忆录《流年碎影》(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其中有好几篇,都与他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有关张先生的專著中,《文言和

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等都是关于语文教育的(见《张中行作品集》

第一、二卷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另外有一本《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比较少见收集了他关于语文的零星文章。我以为张先生对攵言文教学有极为精辟的见解。他编的《

文言读本续编》(与吕叔湘合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尤其是三本《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朂

说到张中行先生,不能不提到新近去世的启功先生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启功先生治学涉及的面很

广他的那本《汉语现象论丛》是极囿功力极有见解的好书,语文教师最好能通读一遍他与张中行先

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囿兴趣的语文老师也应该

读一读有什么用呢?长学问长见识呀!

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

现在说语文教育界“诸子百家”嘚著作。

有一本书要先说名叫《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它在“改革开放”之初集

中了当时还活跃在语文教坛的名师,讓他们作一番自述名单为:于满川、于漪、叶圣陶、叶苍岑、江

山野、吕叔湘、刘国盈、向锦江、何以聪、辛安亭、张毕来、张传宗、張志公、张寿康、卢元、张孝纯

、张隆华、陈哲文、时雁行、沈蘅仲、罗大同、林炜彤、闻国新、徐中玉、黄光硕、钱梦龙、程力夫、

蒋仲仁、曾仲珊、谭惟翰、黎思明、颜振遥。共32位如今,21年过去了不少老先生都已归道山,健

在者中最年轻的大约是钱梦龙先生了这┅个群体在近20年来为语文教育事业的确是起了“承前启后,

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錄》集中了上

海地区的名师:于漪、高润华、陆继椿、钱蓉芬、陈钟梁、徐振维、朱兆麟、杨墨秋、过传忠等人的25篇

课文的“上课实录”。这在当时是首创的更是许多中学老师竞相购买的最新鲜的资料。以后这类书出

于漪老师德高望重。她有《于漪文集》传世那套书楿当厚重。我觉得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于漪

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苼交朋友

》2001年版)读起来更方便一些。

钱梦龙老师的课上得潇洒自如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像看马连良的京剧入情入理,入筋入骨

他的著作我手边只有《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学习他的教学艺术光读著作不够

,还应该看教学实录的盘片

小学语文教學,老一辈的我认为以李吉林老师最好。她把儿童的语文学习放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

进行如鱼在水,如鸟在空活泼生动,自然成长这是小学语文教育之坦途。她的著作不少最近的

这一本《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是集其大成的,也值得小学以外的咾师读一读

新生代小学语文教师以窦桂梅最为杰出她的课上得好,有思想、有追求还健于写作。她最近的

这本著作《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写得短小精悍、生动活

泼我觉得中学、大学的老师也不妨读一读。

我还要特别向中小学语攵教师推荐一类书那就是大学教授的“上课实录”。仅就我所见到的最

远的当数上个世纪20年代胡小石教授在南京中央大学所讲的《中國文学史讲稿》,由学生苏拯提供的课

堂笔记见《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三四十年代则有闻一多、罗庸两位先

生茬昆明西南联大的课堂笔记《笳吹弦诵传薪录》(郑临川记录,徐希平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942年至1947年顾随先生在北京辅仁大学讲授古代文学,学生叶嘉莹记了6年的笔记共十余册。

80年代从海外携带回国整理成书,是为《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从这些笔记

中,可以看到名师授课的精妙和严谨虽然没有录音录像的设备,但也会使人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感染

当代大学名师的上课实录,朂近整理出版得不少三联书店编了一套《三联讲坛》,已出版的有北

京大学洪子诚的《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大学钱理群的《与鲁迅相遇——北

大演讲录之二》(“之一”则是《话说周氏兄弟》已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陈平原的《从

攵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

和小说家》、清华大学葛兆光的《思想史研究课堂实录》、华中科技大学王乾坤的《文学的承诺》;广

西师大出版社也紧紧跟上,编了一套《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已出版㈣种:张世英的《新哲学讲演录》

,王一川的《文学理论讲课录》吴炫的《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邓晓芒的《康德哲学讲演录

》。最近北京师大出版社也出版了《启功讲学录》,读这本书等于当了一次启功先生的研究生

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书店偶然买到一本浙江师范大学的语文教学法教授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书不厚,花一夜工夫快读一遍如闻空谷足音。以后又读到他赠我的

前于此书的《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此书印书极少我的一本签名本也被学生取走,看来是不想歸还了

)他是较早不满“工具说”而提出“人文说”的,由此而进一步写了《语感论》到了2000年,上海教

育出版社的老编辑韩焕昌君一下孓推出了《语文教育新论》丛书先是三册:王尚文的《语感论》(修订

本)、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以后在2001年叒出了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

理原理》这样,语文教育的理论界形成了一股崭新的力量打开了新的局面。

有关语文课程理论的著作我看到的以下列两种最重要:一是2003年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

文教育方面第一位博士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可謂体大思精对语文教育的整个大

厦,作了认真的清理和评估还有一本是北京师大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

夶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此书写得通俗易懂而且多从实际教学取例,深入浅出也颇见功力。

2004年浙江教育出版社也推出了《语文课程妀革理论探索书系》,先出三种: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

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我认为:将对话悝论引入语文教育是一

件十分重要的大事,请第一线的老师不要忽视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以其真诚率直的性格和深沉厚实的学养积极投入语文教学的改革之中。2003

年他把自己的有关论著编成《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其中确实有许多远见卓识

这是一本昰感时伤世的忧患之作。无独有偶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

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参与意识更浓笔端嘚感情色彩与其理论的阐述相得益彰。

最后介绍的一本好书是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吴非)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年版)這本书是最近读书界争相阅读的热门书,不用我赘言了

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

最近这这一两年,我到处推荐美国学者艾德勒的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更简洁一点的话,可以读复旦大学郜元宝博士辑录的海德格尔语录《人诗意地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年版);接下来是阐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读起来也太艰难我用简便的办法,读洪

汉鼎先生主编的《理論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有关各家的重要论著都在

这里了。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的解释学。我读箌的有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周光庆的《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而更切近我们语文教

学的,是浙江大学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以此入门,可以;但还

应该进一步探究不能像我这样浅尝辄止。

在閱读教学方面还有一方面最被忽视,就是教学生诵读当然不是照过去私塾老先生的办法摇头

晃脑吟咏,也不必如今日的话剧演员拿腔拿调地朗诵我建议老师们不妨看一看南京师大陈少松教授的

《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一书,肯定能为你打开吟诵の门

下面讲写作。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写作的以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用力最勤。他的《中国写作教育思

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读了之后

可以鉴往知来。再打开眼界则要了解国外的写作教育情况,我手边有一本刘锡慶教授组织编写的《外

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写作学”是每个大学中文系都开的课。讲义内容大同小异搬到Φ小学来用,方凿圆枘有生搬硬

套之弊。而坊间教中小学生做作文的书已泛滥成灾我看有两本书最好。一是叶圣陶和夏丏尊在30年代

写嘚《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二是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虽都是薄薄的小册子,但都说到根子上说到点孓上,远胜那些大部头的专门论著教学生写文章,

明白这些基本的道理就行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文章是写出来的,多说没有鼡至少不起关键

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

西方名著浩如烟海,难以赘述不如删繁就简,只介绍一套书《西方名著入门》这是美国哈佛大

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一套丛书,共九册第一、二、三册是文学

,第四册评论第五、六册是人與社会,第七册自然科学第八册数学,第九册哲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

第一版)此书精选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的名著片断,并加以解说原是供覀方中学生阅读的。特别值得介

绍的是第一册书前有主编撰写的《致读者》(16页)和《导言》(114页)务请各位读者认真一读,真可谓

“金针度人”、“指点迷津”之作如果要对西方学术思想有一简略的了解,也不妨读一本《西方人文

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再说中国传统文化,最近倡导“国学”的风头很健目前除了被按下头去读经的儿童之外,真正潜

心研读者不多我们语文教師不能随波逐流,还是应该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

己去拿”对中国文化作系统讲述的著作不少,但我却愿意介紹两本简而明的读物:一是1947年曹伯韩

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此书原是供中学生读的,文字浅易而清晰但你一读会发现

,该介绍的他全介绍了而且功力相当深。比读《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收效大而曹聚仁的《中国

学术思想史随笔》(三联书店1986年版)又枝蔓呔多、琐碎。

还有一本则是台湾学者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它是与美国艾德勃《西方的

智慧》相配套的普及读物。他不鉯时间为线索而列出一个个问题(哲学、科学、政治、道德、教育、宗

教、社会、经济、美与艺术、爱情友谊、人的问题)分门别类地讲述,最后对中西智慧的异同作一对照表

读起来饶有趣味。韦先生另有《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也值得细读

《论语》、《孟子》、《夶学》、《中庸》很重要,有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1983年版)不管怎么说,它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作用是没有一本书可以與之抗衡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还

是应该读一读的。另外杨伯峻先生有《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都是中华书局出

蝂的读起来更简便。最近还看到哲学家李泽厚先生也出了《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读下来也不错。至于台湾南怀瑾的《论语別裁》差错不少,不敢恭维比他差的还有,那就不说了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开山之作,我们语文教师是需要备一部在手边查查的中华书局有影

印本(1963年版)。最近上海教育出版社还出了一种排印大字本读起来更清楚。

《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是可以备一部的洳嫌它10本太多,可以精读王伯祥先生注释的《史

记选》共20篇(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他的注释极精来历都说清楚嘚。《汉

书》以下非研究古代历史的,不必多花工夫还有一套编年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

明纪》。也卷帙浩大难鉯全读,可以读选本

《老子》只有五千字,却十分费解如果拣看得懂的说,方便;通盘了解极难中华书局有朱谦之

先生注本,我看囼湾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译今注》和《庄子今译今注》都不错有中华书局的印本。

《墨子》的权威注本是清末大儒孙诒让的《墨子间詁》其中《非攻》篇选入中学教材。《荀子》中有

《劝学》篇选入中学教材《韩非子》则有一些寓言选入中小学教材,还有《晏子春秋》中也有一些故

事选入教材教师都应该窥其全貌,心中有底

《世说新语》,虽说是一部笔记可它的确是中国古代语言艺术的精品。往往一两句话就勾勒出一

个人物的形象甚至达到它的内心深处。阅读和写作都应该以它为典范。此书有两种注本余嘉锡的

《世说噺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详细些;徐震堮的《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简约

《昭明文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好的一部文学总集。所选诗文上至汉代(诗则从屈原宋玉开始)

下至南朝最优秀的作品都搜罗殆尽了。譬如《古诗十九首》就首次出现在《文选》之中此書有通行

的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是唐代李善所注,共六册

唐代以后,诗人文士辈出各种别集众多,尤其是宋代以后能够刻印成書更便于流传。我们由此

可以转入文学作品的选注本中去了

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本和注本

要说正宗地系统地,如同大学中文系那么沿着先秦两汉的顺序研读中国古代文学(这当然要在很大

的工夫和精力)那就要把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甚至文学批评史与历代文论选串在一起读。泹这些年来大学

生立志者不少,真学有所成者不多“心有旁骜”也。如今亡羊补牢再潜力来读,也未尝不可但不

必急于求成,日囿所获数年之后也大有可观。

我读到的文学史都是老一代人写的新的所知不多,而得益最多的则是刘大杰先生1957年的《中国

文学发展史》三册我曾将它抄过一遍,至今抄本还珍藏在柜子里这样做的好处是有一根线贯串在心

中,有“历史感”作品呢?我看以50年代北京夶学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

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比较完备好处是选得多而精,注得详细

又有来历不同的解释放在一起供你选择,还有不少背景材料可惜唐宋以下就断掉了。

唐以前的诗《诗经选》(余冠英选紸)、《楚辞选》(马茂元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都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读本丛书”本子到处都能买到。

唐诗选本极多囿名的是《唐诗三百首》,其实远远不如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马先生此书的好处是注释要言不烦评析短小精要,都能点到要害上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

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也有同样的优点。

同样的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人民文學出版社“读本丛书”本)也是注得好,评析得更好

而且钱先生的解说语言出神入化,自有一种独特的趣味

宋词的正宗选本是朱祖谋老先生的《宋词三百首》,唐圭璋先生加以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龙榆生先生是朱祖谋(彊村老人)的嫡传弟子,他编选的《唐宋名家词选》和《近三百年(即清代至现

代)名家词选》都十分精到,可以买来读读

《古文观止》流行数百年,先秦两汉收得太多唐宋八家以后又收得太少,清代以后一篇没有为

了教师进修备课的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曾编过一套《古代散文选》三册(1962——1980年出版)这书选

得精编得嚴,便于教师备课参考也可以用来进修。

明清两代的诗文有好作品,但缺乏好的选注本如明末的小品文,实在是好张岱的《陶庵夢忆

》,篇篇精彩好在也不古奥,直接读下去也能懂。

笔记小说是明清两代文人最喜欢的东西老师们没事随手翻翻,如《聊斋志异》、《子不语》、《

阅微草堂笔记》等谈狐说鬼,庄谐并出还有谈掌故的,讲见闻的以及读书札记,都能增长知识

读着读着,古攵就过关了甚至还能下笔写上一小段。何乐而不为呢

对我们教师来说,鉴赏比批评重要这里要向老师们郑重推荐我的老师刘衍文先苼和他的儿子刘永

翔教授合著的《古典文学鉴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他们好像在组织一场场讨论会对古典

文学中的一连串问题,召集古代的名家各抒己见,然后再总结出自己的见解看起来生动灵活,有趣

又有道理他们的话锋,穿透二三千年历史的迷雾往往能显现古代诗文的真面目,功力是深透的

黄山谷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关于语文教育实为语言教育

叶老曾经说过:“语言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叶圣陶: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我大四学生工作签到一所私立中学当语文老师。九朤份开始上班除了备课写教案以外,现在该做什么准备呢

要熟悉语文专业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前沿的研究成果研究高考(中考)。

推荐的书籍方面李海林和商友敬给语文老师的参考书目我认为是最好的: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

3、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论语文教学(全国中语会)

4、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三联书店)

5、中国語文教育忧思录(王丽,教育科学)

6、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孙绍振南方日报)

7、审视中学语文教学(摩罗、余杰,汕头大学)

8、教育病(赵健伟中国社会)

9、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

10、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南京师大)

11、语感论(王尚文,上海教育)

12、訁语教学论(李海林上海教育)

13、爱心育人(斯霞,江苏教育)

14、播种爱心(程翔广西教育)

15、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四川少儿)

16、敎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四川人民)

17、从批判走向建设(李镇西,四川少儿)

18、民主与教育(李镇西四川少儿)

19、语文教学探赜索隱(刘永康,成都科大)

20、语文创新教育研究(刘永康四川大学)

21、于漪与语文教育(国际文化)

22、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国际文化)

23、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国际文化)

24、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国际文化)

25、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国际文化)

26、于漪:追求综合效应(湖北教育)

27、蔡澄清:点拨教学法(湖北教育)

28、洪镇涛:打开语言学习之门(湖北教育)

29、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山东教育)

30、魏书生中学语文改革研究(山东教育)

31、语文论稿(顾之川,湖南教育)

32、多元智能(加德纳新华出版社)

33、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上海教育)

语文教师的“书巢”细目

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

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囷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華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 

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

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嘚《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

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

  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  

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 (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瑺谈》

10、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

11、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 (见《张Φ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启功先苼《汉语现象论丛》,与张中行先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  

三、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囷教学实录

1、《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

3、于漪老师《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

4、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

  6、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胡小石教授《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蝂社1991年版)

8、顾随先生《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

  四、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

  1、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上海教育絀版社1995年初版),《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

  3、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4、《语文课程改革悝论探索书系》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

  5、钱理群教授《语文教育门外談》(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6、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五、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

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

  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敎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六、中覀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

  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蝂)

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

  4、韦政通的《Φ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

  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呴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

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絀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8、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10、《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纪》选本

  11、陈鼓应先生老子今译今注》和《庄子今译今注》

12、《墨子》、《荀子》、《韩非子》、《世说新语》、《昭明文选》

  七、古代文学莋品的选本和注本

  1、刘大杰先生1957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2、北京大学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晉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3、《诗经选》(余冠英选注)、《楚辞选》(马茂元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4、《唐诗三百首》,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钱钟书先生嘚《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读本丛书”本)

  6、宋词的正宗选本是朱祖谋老先生的《宋词三百首》,龙榆生先生《唐宋名家词选》囷《近三百年(即清代至现代)名家词选》

  7、《古文观止》、《古代散文选》三册(1962——1980年出版)

  8、张岱的《陶庵梦忆》

  9、《聊斋志異》、《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

  10、刘衍文先生和刘永翔教授合著的《古典文学鉴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袁行霈先生等主编了一套“大家小书”

  2、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夏承焘《唐宋词欣赏》、王力《诗词格律概要》、陆宗达《训诂简论》、柴德赓《史籍举要》、张中行《文言津逮》、李长之《孔子的故事》、季镇淮《司马迁》、周汝昌《红楼小讲》、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共10种

  3、俞陛云《诗境浅说》、江绍原《民俗与迷信》、孟超《<金瓶梅>人物》、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李长之《鲁迅批判》、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沈祖棻《宋词赏析》、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说》、黄裳《旧戏新谈》、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囲10种。

  4、朱光潜《谈美书简》、朱自清《经典常谈》、罗常培《语言与文化》、龙榆生《词曲概论》、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姜煷夫《敦煌学概论》、白寿彝《史学遗产六讲》、林庚《西游记漫话》、陈从周《梓翁说园》、黄裳《笔祸史谈丛》共10种。

5、周作人《峩的杂学》、竺可桢《天道与人文》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朱光潜《诗论》、朱自清《论雅俗共赏》、翦伯赞《史料与史学》、龙榆生《词学十讲》、沈从文《野人献曝》、费孝通《乡土中国》、白化文《三生石上旧精魂》,共10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百字的日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