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什么名字,写的草认不识,谢谢你的确认

中草药名称的由来或传说!
枸杞子在宋朝时代,传说某日有位在朝使者奉命离京赴银川等地办事,在途中见一位娇柔婀娜,满头青丝年约十六、七岁的姑娘手执竹竿,口里嘀咕唠叨着在追打一个白发苍苍、弓腰驼背80-90岁的老头,老头前躲后藏很是可怜,使者见状便下马挡住那姑娘责问:“此老者是你何人,你应尊敬老人,为何如此对待他?”那姑娘回答:“这人是我的曾孙儿。”使者惊道:“那你为何要打他呢?”答曰“家有良药他不肯服食,年纪轻轻就这样老态龙钟的,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光了,就因为这个……。所以我才要教训他。”使者好奇的问道:“你今年多少岁了?”姑娘应声说:“我今年已有372岁了!”使者听后更加惊异:忙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高寿的呢?”姑娘说:“我没有什么神秘方法,只是常年服用了一种叫枸杞子的药,据说可以使人与天地齐寿。”使者听罢,急忙记录了下来,并称为神仙服枸杞法。
&当归&当归,是中医和血补血的要药,对人是百病可治,各有所归。故名当归。《本草纲目》载:“当归调血为妇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正应当归之名。
&在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在岷山脚下渭水源头.住着—对恩爱夫妻.男的叫荆夫、女的唤秦娘。夫妻二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久,秦娘怀孕生子,得了产后血症,荆夫四处求医治疗,不见好转,心里着急。一天,门口来了一位老道人,声称他居住在峨嵋山下,管种百草百药.医治人间疾病,如荆夫愿去求药,秦娘之病可治。荆夫听说能治好秦娘疾病,哪怕刀山火海也要前去。他安慰秦娘一番,当即随老道前往。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到了峨嵋山。这里重山叠嶂.云海绵绵,仙洞天池,奇花异香,真是个神仙境地。老道人将荆夫领到一座茅庵旁,指着一种紫杆绿叶开着葱白伞形花序的植物说:“这就是你要找的那种药,现在正在开花,要得成药,最少要三年时间,今年采籽,明年育苗,到了后年才能栽种成药.还得施肥除草.精心护理,如有疏忽,时间倍增”。
&荆夫按老道的指点,披星戴月,辛勤栽务。三年过去,所栽之药有了收获,他心里非常高兴,准备回乡给秦娘治病。临行之时,拜别老道。老道人将所栽之药捆在一起,交给荆夫说:眼下秦娘病重,正盼你归,当归,当归!当归之名即从此来。老道人边说边开得药方一剂,交给荆夫。荆夫接药,感激不尽,双膝跪地,再拜师傅:“不知此药能在吾乡栽种吗?”老道犹豫片刻说:“要种此药得有三个条件:适宜的气候.湿润肥沃的土壤,勤劳而有耐心的主人。吾观弟子家乡有此三宝,这里有少许种子送你,望能依法培植,解民疾苦。”
&荆夫拜别师傅,星夜赶路,半月后回到家里,果然秦娘病已沉重,危在旦夕。他当即将所带之药如方配制,给秦娘灌服,病情立见好转.不久便痊愈。夫妻二人感激不尽,就将老道人所赠药籽依法种植,三年之后种成当归,岷山脚下,洮渭之滨,遍地栽种,异香醉人。
&丹参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这是因其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之故。此外,民间还有将其称作“丹心”的,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岸边的一个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阿明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自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有一年,阿明的母亲患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甚是一筹莫展。正当此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花开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以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其母亲的病。阿明听后,喜出望外,便决定去无名岛采药。村里的人听说后,都为阿明捏着一把汗,因为去无名岛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岛者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上岛采药。
第二天,阿明就驾船出海了。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渔村后,阿明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根红的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
佛手很早以前,金华罗店一座高山下,住著母子二人。母亲年老久病,终日双手抱胸,自觉胸腹胀闷不舒。儿子为了给母亲治病,四处求医无效。一天夜里,儿子梦见一位美丽的仙女,赐给他一只犹如仙女手样的果子,经母亲一闻,病就好了。可是,醒来一看,母亲病情依旧,原来那是一场梦。于是,儿子下决心要找到梦中见到的那种果子。经过多少天的翻山越岭,当他坐在岩石上歇息时,突然看见一只美丽的仙鹤,一边舞一边歌:“金华山上有金果,金果能救你老母。明晚子时山门口,大好时机莫错过。”
第二天午夜,儿子爬上金华山顶的山门,只见金花遍地,金果满枝,金光耀眼。一位美丽的女子飘然而来,儿子定睛一看,正是梦中所见的仙女。仙女说道:“你的孝心感人,今送你天橘一只,可治好你母亲的病。”儿子感激不禁,恳求仙女再赐给他一棵天橘苗,以便母亲天天能闻到天橘之香,永解病痛。
仙女满足了他的要求。儿子回来后,将天橘给母亲服用,母亲胸腹胀闷的症状很快就消失了。仙女赐给的天橘苗经过辛勤培植,很快地传遍了整个山村,给更多的人享用。乡亲们认为,这位仙女就是救世观音,天橘象观音的玉手,因此称之为“佛手”。
(《本草纲目》中对“佛手”有这样的描述:“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笥中,则数日香不歇。寄至北方,人甚贵重。古作五和糁用之。”“其味(指舌尝)不甚佳而清香袭人。南人雕镂花鸟,作蜜煎(饯)果食置于几案,可供玩赏。若安芋片于蒂而以湿纸围护,经久不瘪。”佛手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和中,疏肝解郁,燥湿化痰之功效。)
雷公藤相传“神农尝百草,死于断肠草”。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神农的献身精神,充满了敬佩和惋惜之情。而这个传说给“断肠草”也抹上神秘的色彩。
蒲松龄的名著《聊斋志异》中,有篇关于“水莽草”的故事。讲述一个姓祝的书生,路途口渴,巧遇卖茶美丽少女,买茶一杯饮下,顿时腹痛难忍,中毒身亡。原来此茶是用水莽草泡的。祝生死后,变成了“水莽鬼”。但他不肯找“替身”害人,反而救助了许多中毒之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莽草,又称芒草,鼠草。此物有毒,食之令人迷罔,故名。”生长在滇南者花红,呼为火把花;生长在岳阳者谓之黄藤。如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黑烂,又名“烂肠草”。
湖南岳阳有座“黄藤岭”,漫山遍野长著雷公藤。当地人轻生时,只需服下六、七枝雷公藤的嫩芽,就魂归西天。十几年前,有位被麻风病折磨得痛不欲生的青年,特地找到此山,采了一把雷公藤,煎服一碗,想以此了结生命。不料服后上吐下泄,昏睡了一天,不但没有死,反而全身轻快,病痛去了大半。这个“绝处逢生”的故事传到某麻风病防治院,医生因此受到启发,于是试用雷公藤煎剂内服治疗麻风病,获得成功。
月季花传说很久以前,神农山下有一高姓人家,家有一女名叫玉兰,年方18,温柔沉静,很多公子王孙前来求亲,玉兰都不同意。因为她有一老母,终年咳嗽、咯血,多方用药,全无疗效。无奈之下,玉兰背着父母,张榜求医:“治好吾母病者,小女以身相许。”有一位叫长春的青年揭榜献方。玉兰母服其药,果然康复。玉兰不负前约,与长春结为百年之好。洞房花烛之夜,玉兰询问什么神方如此灵验,长春回答说:“月季月季,清咳良剂。此乃祖传秘方:冰糖与月季花合炖,乃清咳止血神汤,专治妇人病。”玉兰点头记在心里。
淫羊藿在中药里,有一味强阳补肾的中药———淫羊藿。相传,这个名字的得来和入药还颇有一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呢!
据记载,南北朝时的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是个业精于勤、对中医药具有执着追求的人。一日采药途中,他忽听一位老羊倌对旁人说:有种生长在树林灌木丛中的怪草,叶青,状似杏叶,一根数茎,高达一、二尺。公羊啃吃以后,阴茎极易勃起,与母羊交配次数也明显增多,而且阳具长时间坚挺不痿。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陶弘景暗自思忖:这很可能就是一味还没被发掘的补肾良药。于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羊倌实地请教,又经过反复验证,果然证实这野草的强阳作用不同凡响。后将此药载入药典,并由此得名“淫羊藿”。
&百合相传,曾经有一伙海盗打劫一个渔村,除把渔民家里的金银财宝和粮食衣物抢劫一空外,还把许多妇女和儿童挟持走,带到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孤岛上。
由于孤岛上没有船只,所以妇女和儿童都没法逃跑。过了几天,海盗又出海打劫。然而,在海盗出海后,海上突然刮起了台风,把海盗的贼船打翻了,海盗们一个个都葬身海底。守在孤岛上的妇女儿童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但半个月之后,海盗抢来的粮食便被他们吃完了。面对茫茫无际的大海,既没有船只来救援,又没法给村里人送个信来接应,他们只得等待着,并挖些野菜,采点野果,在岸边捡点鱼虾来充饥。有一次,他们挖来一种草根,圆圆的,像大蒜一样,根块肉厚肥实,便把它洗干净,放到锅里煮熟,一品尝,还有点香甜味,大家随即饱饱地吃了一顿。此后,他们就一直采挖这种草根来充饥。
一天,他们发现有只船来到孤岛,妇女和儿童都异常高兴,他们把被海盗劫持的经历对船上的采药人讲了一遍。采药人甚表同情,并惊奇地问道:“岛上没有粮食,这么长的时间,你们吃什么呢?”领头的妇女说:“开始我们吃粮食,后来又挖一种草根吃,像大蒜一样,又甜又香,又能当饭吃,我们就是靠它熬过来的。”采药人一听,又看见船上的儿童都吃得胖乎乎的,妇女们也满脸丰盈红润,便断定这是一种有营养的药草,于是,挖了些这种草根带回去种植。经过验证,此草茎块能够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药效还真的不小呢!至于这种药草叫什么名字,还没人知道,因考虑到遇难的妇女儿童正好是一百人,此药是他们百人合力共同采挖品尝后才发现的,所以,采药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百合“。从此,“百合”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了下来。
益母草夏商时,有一贫妇李氏,在生孩子时留下淤血腹痛之症,她的儿子都长成大人了,可她的病始终没有治好,体质越来越虚弱。大儿子劝她求医治疗,李氏伤心地说:“咱们连隔夜粮都没有了,哪有钱治病呢?”
一天,大儿子想出了一个办法后便急匆匆走出门去。他在十多里之外找到一位采药人,诉说了自己母亲的病苦。那采药人一听喜上眉梢,说:“你母亲的病我能治好,但需纹银十两,大米二十斗。”大儿子忙说:“钱粮都不成问题,只要你能治好我母亲的病,报酬好说。”大儿子问:“那你什么时候采药呢?”采药人却说:“这个你就别问了,明天早晨你带着钱粮来取药便是了”
这天刚刚接近黄昏之时,那采药人便扛着锄头,背着药篓悄悄地进了山。李氏的大儿子也蹑手蹑脚地跟在采药人的后面,见采药人在一个山坡上停下来,挖了两把草,就急忙走了。李氏的大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立即找到那采药人挖药的地方,借着月光,看到的竟是一种叶子呈手掌状,开着淡红色花和淡紫色花的草。他赶紧将自己带来的口袋打开,用手挖了很多这种草,连夜回家去给母亲煎汤喝,七天后,疗效大显,母亲不像以前那么腹痛了,再喝七天后,淤血也不见了。后来,李氏的大儿子就用这种草药给很多妇女治好了病,人们给这种草起了个名字叫“益母草”。
歌曰:益母草苦,妇科为主,产后胎前,生新祛淤。
龙眼龙眼是中医传统补药,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对虚劳赢弱、失眠健忘等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我国民间关于龙眼治病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江南某地有一个钱员外,本人家有粮田千顷,家财万贯,但美中不足的是年过半百膝下无子。钱员外连取三房妻室,总算在53岁时得了个儿子。晚年得子,合家欢喜,取名钱福禄,视为宝贝。小福禄娇生惯养,长得又瘦又矮,10岁的他看上去仍像四五岁,这下可急坏了钱员外。
钱员外有位通晓医药的远房亲戚王夫人,她见福禄这般模样,就对钱员外说:“少爷乃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于娇贵,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若要强身健体,非吃龙眼不可”王夫人并讲了有关龙眼来历的传说。在哪吒闹海那年月,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正好有个叫海子的穷孩子生病,哪吒便把龙眼让他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病好了,长成彪形大汉,活了一百多岁。海子死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树,树上结满了像龙眼一样的果子。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果子,呀!太好吃了,真是香甜可口。穷孩子吃了这种果子不但没有出什么危险,而且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从此人们才开始把这种果子当作补药吃,并叫它为“龙眼”。在东海边家家种植龙眼树,人人皆食龙眼肉。钱员外听后立即派人去东海边采摘龙眼,并加工制作成龙眼肉,每天蒸给福禄吃。久而久之,福禄果然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
龙眼与荔枝都比较热,生吃时不宜贪多。
芦根江南有个山区,这地方有个开生药铺的老板。由于方圆百里之内只有他这么一家药铺,所以这个药铺老板也就成了当地的一霸。不管谁生了病都得吃他的药,他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
有家穷人的孩子发高烧,病很重。穷人来到药铺一问,药铺老板说退热得吃“羚羊角”,五分羚角就要十两银子。穷人说:
“求你少要点儿钱吧,这么贵的药咱穷人吃不起呀!”
药铺老板说:“吃不起就别吃,我还不想卖呢。”
穷人没法,只有回家守着孩子痛哭。
这时,门外来了个讨饭的叫花子,听说这家孩子发高烧,家里又穷得买不起那位药铺老板的药,便说:
“退热不一定非吃羚角不可。”穷人急问:“还有便宜的药吗?”
“有一种药不花一个钱。”
“什么药?”
“你到塘边挖些芦根回来吃。”
“芦根也能治病?”
“准行。”
穷人急忙到水塘边上,挖了一些鲜芦根。他回家煎给孩子灌下去,孩子果然退了热。穷人十分高兴,就跟讨饭的叫花子交了朋友。
从此,这里的人们发高烧时就再也用不着去求那家药铺了。芦根成了一味不花钱的中药。
凤仙花凤仙花具有活血消肿的功效,是妇科调经和外治跌打损伤的民间要药。关于凤仙花药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在福建龙溪有个叫凤仙的姑娘,长得亭亭玉立,秉性温柔善良,与一个名叫金童的小伙子相爱。一天,县官的儿子路过此地,见凤仙这般漂亮可爱,顿生歹心,前来调戏。被凤仙臭骂一顿灰溜溜地走了。凤仙知道这下可闯了大祸,县官儿子肯定要求找麻烦。于是决定与金童一起投奔外地。凤仙只有父亲,金童上有母亲。两老两少连夜启程远走他乡逃难。途中金童的母亲患病,闭经腹痛,荒山野岭又无处求医访药,四人只好停步歇息。
再说县官听说儿子被村姑骂了一通,就命手下前来捉拿凤仙,眼看就要追上,无奈之中凤仙、金童拜别父母,纵身跳入万丈深渊,以示保洁。两位老人强忍悲痛,将凤仙金童二人合葬。晚上两位老人依坟而卧。凤仙和金童夜间托梦给父母,告之山涧开放的花儿能治母亲的病。次日醒来,果见山涧满是红花、白花,红的似朝霞,白的似纯银。老人采花煎汤,服后果真药到病除病愈。后来,人们就把这种花命名为凤仙花以示纪念。
吴茱萸“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千古绝唱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还反映了古代重阳插吴茱萸这一民间习俗。
关于吴茱萸,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春秋战国时代,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有一年,吴国将吴萸作为贡品进献给楚国,楚王见了大为不悦,不听吴臣解释,将其赶了出去。幸亏楚国有位精通医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吴萸,并种在自家的院子里。一日,楚王受寒而旧病复发,胃疼难忍,诸药无效。此时,朱大夫将吴萸煎汤治好了楚王的病。当楚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前往吴国道歉,并号召楚国广为种植吴萸。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朱大夫的功劳,楚王把吴萸更名为吴茱萸。
(吴茱萸,为芸香科绿灌木植物。它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入肝、胃、脾、肾经,有浓烈香味。能驱虫除臭,利五脏,消食积等,有散寒止痛、理气止呕、温中止泻的作用,可用于寒疝睾丸冷痛,脐腹部的寒气作痛,以及寒滞所致的脘腹胀痛、泄泻、呕吐酸水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含有吴茱萸碱、吴茱萸内脂醇、脂肪酸等化学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驱除胃气和抑制肠内异常发酵,还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茵陈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亦消瘦了。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了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都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
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料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个病是那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习去”。
那人回答说:“我没有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华佗不信:“那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吧?”“药也没有吃过”。 “这就怪了!” “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 “一个多月。” “吃的是什么草啊?”
“我也说不清楚。” “你领我看看去。” “好吧。”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疸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
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但连试用了儿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还以为先前的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叮问:
“你真的吃青蒿吃好的?”“没错。”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的是儿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里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害黄疸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
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
,又叫“茵陈蒿”。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注:青蒿也是一味中药。我国中医药科研人员已从中提取出青蒿素,是从植物提取的治疗疟疾药品,有很好效果,享誉国际,千万别把“国宝”当柴烧了。)
三七未成熟,惹出人命案:相传,古时候有个叫张小二的小伙子,他患了一种名叫“出血症”的疾病,他的口、鼻流血,大便也出血,眼看张小二的生命危在旦夕。一天一位姓田的江湖郎中从这里路过,张小二的母亲得知后,急忙催人前去求医,田郎中很快随人赶到张家,田郎中一边为病人诊治,一边询问病因,最后他拿出一种草药的根研末,给病人吞服,过了一会儿,说也神了,病人的血就给止住了。张小二全家感激不尽,一定要留田郎中在家住上几天。田郎中见张小二的病已快痊愈了,便告辞欲去,临行前,送张家一些草药种子。后来他们将它种植在园中,并加以精心管理。
过了一年,知府大人的独生女儿,也患了出血症,虽经多方医治,都未见好转。这位知府大人为此急得团团转,后来想出一个妙计,为女儿治病贴出告示,谁能妙手回春,治好女儿的病,年长者赏白银千两,年轻者招为东床。
这天张小二揭下告示,带上草药,便直奔知府衙门,知府大人见了张小二,便叫管家请张小二为女儿治病,张小二拿出药来研末,给小姐服下。谁知不到一个时辰,这小姐竟一命呜呼。知府大人大怒,认为女儿是他毒死的,命令差役将张小二捆绑起来,严刑拷打,逼他从实招来。张小二忍受不住这皮肉之苦,终于讲出了实情。
张小二供认后,知府大人即下令通缉捉拿那姓田的江湖郎中,不久田郎中就被差役捕到了,知府大人要定他为“谋害杀人“之罪。田郎中不服,大声辩道:“此草药对各种出血之症均有奇效,但必须是生长三至七年的方能有效,张小二所用的药,仅生长刚满一年,时间太短了,没有药性,当然是救活不了小姐的性命。”言毕,他请求知府大人当众验证,知府大人同意,于是他从差役手中要过利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划了一刀,顿时血如泉涌,接着他不慌不忙地取出药末,内服外敷,即刻便血止痂结,他这一用药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的表演,使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知府大人也惊叹不已,无话可说。&&&&&&&&&&&&&&&&&&&&&&&&&&&&&&&
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一件惨痛地用药教训,人们便把这种草药的根,定名为“三七”,表示该根作药用时,生长年限必须是三至七年的。后来因这郎中姓田,故又称“田三七”。
神仙路过猪拱地童心未泯识党参&
传说吕洞宾和铁拐李二位神仙从中原来到太行山云游,看见四周犹如仙境一般,二仙赞叹不已。
当他们走到平顺地界时,忽然看见了一头山猪,在山坡上的土里乱拱,二仙童心未泯,想看个究意,见山猪拱过的地方,黑土疏松,油光发亮,土里长着一种似豆秧的东西。
铁拐李把它放在口中,边嚼边跟着吕洞宾赶路。走过了一程,吕洞宾气喘吁吁,回头再看铁拐李,却神情如常,紧紧跟随。
途中他遇见一樵夫,樵夫说:“这是一种神草。传说古时上党郡有户人家,每晚都隐约听到人的呼叫声,但每次出门看望,却始终不见其人。在一个深夜,主人随声寻觅,终于在离家一里多远的地方,发现一株不平常的形体和人一样的植物,因出在上党郡,所以叫“党参”
麝香是怎样发现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唐姓父子,居住在深山里,以打猎为生。一天,父子俩在深山老林涉猎,儿子为追捕一只野雉,不慎掉下山涧。唐老汉飞奔至山涧,见儿子倒在地上不能动弹。山涧微风阵阵,飘来缕缕奇香,沁人心脾。老汉欲背起儿子,却见儿子正贪婪地吸着这奇特的香气,伤痛好象正被逐渐趋散。唐老汉顺着香气寻觅,见不远处有一块不毛之地,香气正是从这里发出来的。老人扒开泥土发现一个鸡蛋大小,长着细毛的香囊。唐老汉小心翼翼地将其取出,装入儿子的衣袋带回家中。不久儿子的伤不治而愈。后来,每遇到穷人跌打损伤,唐老汉就用麝香为其治疗。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县太爷的耳朵里。县官垂涎三尺,派衙役将香囊抢去,交给自己的小妾收藏。小妾将香囊视为奇宝,随身携带香囊发出的阵阵幽香,令小妾平添了不少魅力。正当小妾为之高兴得意之时,哪知已怀孕三月的胎儿坠了下来。县太爷一怒之下将香囊扔入河中。再说唐老汉失去香囊后十分伤心,上山打猎时处处留意,一心想再找一个。其实老汉得到的香囊,是一种叫麝的动物,雄性腹部有一装着分泌物的囊袋,人们把这种香袋叫做“麝香”。
&中医认为,麝香性味辛、温,功用开窍、辟秽、通络、散瘀。可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
& 麝香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我国现已开始人工饲养麝,进行活麝取香,以便保护珍稀动物。
龙眼的传说&
龙眼是中医传统补药,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对虚劳赢弱、失眠健忘等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我国民间关于龙眼治病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江南某地有一个钱员外,本人家有粮田千顷,家财万贯,但美中不足的是年过半百膝下无子。钱员外连取三房妻室,总算在53岁时得了个儿子。晚年得子,合家欢喜,取名钱福禄,视为宝贝。小福禄娇生惯养,长得又瘦又矮,10岁的他看上去仍像四五岁,这下可急坏了钱员外。
钱员外有位通晓医药的远房亲戚王夫人,她见福禄这般模样,就对钱员外说:“少爷乃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于娇贵,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若要强身健体,非吃龙眼不可”王夫人并讲了有关龙眼来历的传说。在哪吒闹海那年月,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正好有个叫海子的穷孩子生病,哪吒便把龙眼让他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病好了,长成彪形大汉,活了一百多岁。海子死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树,树上结满了像龙眼一样的果子。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果子,呀!太好吃了,真是香甜可口。穷孩子吃了这种果子不但没有出什么危险,而且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从此人们才开始把这种果子当作补药吃,并叫它为“龙眼”。在东海边家家种植龙眼树,人人皆食龙眼肉。钱员外听后立即派人去东海边采摘龙眼,并加工制作成龙眼肉,每天蒸给福禄吃。久而久之,福禄果然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
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又来了很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坐在家里等丈夫归来治病,而丈夫一时又不回来。她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一把一把的草药,一包一包地往外发放,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们打发打发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烧火的地方有一大堆草棍子,拿起一根咬上一口。觉得还有点甜,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小纸一包一包包好,又一一发给那些来看病的人,说:“这是我们家老头留下的药,你们拿回去用它煎水喝,喝完了就会病好的。”那些早就等得着急了的病人们一听都很高兴,每人拿了一包药告辞致谢而去。
过了几天,好几个人拎了礼物来答谢草药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楞住了,他妻子心中有数,悄悄地把他拉到一边,如此这般地小声对他说了一番话,他才恍然大悟。他问妻子给的是什么药,他妻子拿来一根烧火的干草棍子说:“我给他们的就是这种干草”。草药郎中问那几个人原来得了什么病,他们回答说,有的脾胃虚弱,有的咳嗽多痰,有的咽喉疼痛,有的中毒肿胀……可现在,他们吃了“干草”之后,病已经全部好了。
  从那时起,草药郎中就把“甘草”当作中药使用,既让它治病,又让它调和百药,并正式命名为“甘草”,甘草的药名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歌曰: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败荒野兵患血尿马夫巧得车前草&
相传两千多年前,西汉大将马武有一次奉命率兵打仗,由于战略失策,打了败仗。他率败兵溃退到一个荒岛,因大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又值暑热时节,久晴不雨,大部分士兵病倒,患了尿血症,连匹匹战马也尿血不止。
马武将军的部下有位马夫,也患了尿血症。他非常爱怜战马,心急如焚,但是没有办法。偶尔有一天,马夫发现三匹战马不再尿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好奇地观察战马的活动,原来在马车附近的地面上长着一种叶片椭圆形的野草,一连几天战马都在吃这种野草。马夫心想,可能这种野草能治疗尿血症吧。于是决定自己先试一试,就采回野草煎汤服了,连续几日,结果"药到病除"。
马夫急忙把此事向将军禀报。将军下令全军挖吃那种草药。几天以后,竟出现了奇迹,患病的人和马都痊愈了!
马武将军十分高兴,把马夫叫到面前问:"此草如此灵验,长于何处?"
马夫指着不远的一处地方说:"将军,就在大车跟前呀!"
车前草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现在中医用车前草专治"膀胱湿热症",也就是"尿血症"。
太子参:未入《本草纲目》有缘由&
相传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日夜兼程赶到南京,住进一家客店。入夜,忽然听见有一妇女的呻吟声,便问店小二:“隔壁何人患病?“店小二回答说:“是贱内患病,已有几天了。““有病为何不去求医?”李时珍有些不解。店小二忙解释说:“先生有所不知,我们虽然在此开店,但赚来的钱还不够买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盐……”
  李时珍听了十分同情,便起身随店小二进入内房。李时珍边为店小二的妻子把脉边问:“近来她饮食如何?”店小二说:“好几天没米下锅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干,我们是靠孩子挖来的野菜根充饥的”李时珍走过去,拿起一蓝野菜根细细地看起来,并从中拿了一株野菜根,放进嘴里。然后他对店小二说:“这是一种药,可治你妻子的病,你从哪里采来的?”店小二说:“城外,紫金山上!”“李时珍又随手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桌上说:“天明去买点米,把这药先煎给给你妻子服用,服了就会好转的。”店小二闻言感激得双膝跪地,连声道谢。
  次日,店小二的妻子服了药,病果然好了。店小二把李时珍带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只见那里绿茵如毯,到处都是这种药草。李时珍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他如获至宝,连忙挖了一担回家。
  因为这种药草生长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周围,所以,李时珍就给它取名为“太子参”。但他因怕此药一传出去,大家都来太子墓地挖药,触犯王法,便没把“太子参“写进《本草纲目》。
黄连的传说
黄连是一味常用中药,其性味苦寒,为多年生草本,有泻火、清热、解毒等功效。主治痢疾、百日咳、急性肠炎、化脓性中耳炎、眼结膜炎、疖肿疔疮等症。说起黄连,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在土家族居住的黄水山上,有一位姓韩的名医,由于医术高明,远近都有人来请他去治病。因韩大夫出门时间多,故而请了一位帮工来管理种草药的园子。
韩大夫有个女儿,长得聪明、活泼又漂亮,老俩口视如掌上明珠。闺女也喜欢种花种药材,有一年正月后的一个早上,寒霜未化,冷气袭人,闺女来到种草药的园子,见到花儿未开,草未萌芽,就沿着后门小路往山上走。忽然她看到路边有一朵油绿色的小花开放了,便蹲下来把它连根挖起,移栽到园子里了。帮工看到这株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开花的野草,也很喜欢,在他的精心照料下,那草越长越茂盛,后来结了籽。第二年,园子里绿色的小花开得更多了。
不料,韩大夫的闺女得了一种怪病,满身燥热,又吐又拉。三天就瘦得皮包骨了。韩医生外出未回,母亲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时为女儿的病伤心落泪。
帮工看在眼里,也很焦急,忽然他想起那绿色的小花,这种花能不能做药呢?前几个月自己喉咙痛,偶然摘下一片叶子,嚼了一下,虽然苦得要使,但过了两个小时喉咙就不痛了。姑娘这病,不妨试一试。想到这里,他就连根带叶拔了一株,煎成一碗汤药,给姑娘喝下,谁知早上喝药,下午病就好了。再喝了两次,病居然全好了。这时韩大夫回来了,一问经过,便连声说:“谢谢你,我女儿患的胃肠胃热重,一定要清热解毒的药才治得好。这开绿色的小草,看来对清热解毒有特效呀!”韩大夫并不知这小草叫什么名字,而这位帮工姓黄名连,为了感谢帮工为他闺女治好了病,韩大夫就将这草药定名为黄连了。
柴胡的传说
&& 有关柴胡的来历,有一个传说:
唐代有个胡进士,家有长工叫二慢。秋天,二慢得了瘟病,胡进士怕传染家里的人,就让他离开。二慢来到水塘边,在杂草丛里躺着,觉得又渴又饿,浑身无力,便挖了些草根吃。一连吃了7天,周围的草根吃完了,二慢试着站起身,忽然觉得身上有劲了。从此,二慢的病再没犯过。
过了些日子,胡进士的儿子也得了瘟病。他请了许多医生,谁也治不好。胡进士忽然想起二慢,把他找来询问后,急忙命人挖草根冼净煎汤,给儿子一连喝了几天“药”,病就好了。胡进士很高兴,想给那种药草起个名字,那东西原来是当柴烧的,自己又姓胡,就叫它“柴胡”吧。
三七的传说
三七也叫金不换,我们平时也叫田七。三七为五加科植物的根茎,由于止血定痛作用神效,故有“止血金不换之称”。民间有许多关于三七的传说,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子来到人间,教人们种植。有一天,仙子正在地里劳作,突然一只大黑熊朝她扑来,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叫卡相的苗族青年,一箭射死了这只黑熊。卡相家里很穷,妈妈患病多年,无钱医治。仙子为报救命之恩,便对卡相说:“后山坡有一种草药,叶像我的长裙,枝似我的腰带,可以治疗阿妈的病。”卡相按其指点,果真找到了这种草药,老妈吃了几次,病真的好了。后来卡相又用这种草药治好了不少乡亲们的疾病。乡亲为表示感谢,纷纷来到卡相家道谢,并问这是什么药?仙子笑盈盈地说:“大家拿一株数数看,枝有几枝,叶有几片?”经大家一数,枝有三枝,叶有七片,一个聪明的姑娘立即叫了起来“三七”。从此,这种药材以“三七”的名称流传开来。
杭白菊传奇
杭白菊,以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以浙江桐乡产的为地道而著称。主要产品为杭白菊,黄菊花等品种。
杭白菊其性味为辛甘苦微寒,功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疏散清泻的功效黄菊花强些,白菊花兼能养肝。常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以及肝阳上亢、肝火目疾、热毒疮肿等病的治疗。
杭白菊又名“武林神菊”,我个人喜欢喊杭菊。据载,杭白菊的生产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杭白菊被列为贡品,桐乡生产的杭白菊为“杭白贡菊”,一直与“西湖龙井茶”齐名。
关于杭白菊,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据传,在清乾隆期间,乾隆皇帝沿运河下江南,龙船摇到离杭州不远的塘栖武林码头,乾隆皇帝本想上岸游览,谁知,皇后一路感受风邪,正患感冒、头痛、鼻塞、四肢无力。乾隆十分着急,急命御医看有什么良药可治?御医说:“船上已没有治伤风的药了,只有到了杭州再想办法。”正当大家束手无策之时,一名伙夫送茶到此,对乾隆皇帝说:“我有良药能治皇后娘娘的病。”说罢,跳上岸去,从田野里采来了几把野菊花,用滚水一冲,让皇后代茶喝下。
皇后娘娘喝了野菊花冲泡的汤水后,竟然在第二天头不痛,鼻也不塞了,人也恢复了精力。乾隆见皇后的身体好得真快,心里十分高兴,便一个劲地夸野菊花是神药,并立却提笔展纸,挥毫而就“武林神菊”四个大字。于是,本地所产的菊花便成了贡品,指定年年岁岁朝贡皇上。杭州桐乡的菊花出名后,杭嘉湖平原一带的农夫见菊花能治病,又被列来贡品,便开始大面积人工栽种,杭州桐乡的杭白菊几百年间声名卓著,畅销海外。
冬虫夏草是一种“功同人参”的珍贵中草药。它形似僵蚕,形状古怪,是虫又是草,不仅肺肾,止咳喘,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滋补强身,对结核菌、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抗癌和抗衰老的作用,我国早在元代时就已经开始使用冬虫夏草了。在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文房肆考》等医药著作中都记载了该药的疗效。用冬虫夏草制成的保健补剂在保健品市场上别具一格,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冬虫夏草冬天是虫,夏天是草,殊是奇妙,这是它的生长规律所决定的。每年的春末夏初有一种鳞翅目编蝠蛾科的大蝙蝠蛾把卵产在土中,孵化出幼虫来。当一种真菌类的虫草接触到栖息在土中的那些幼虫时,立即钻进虫体内,长出芽管,吸取营养,萌发菌丝。在土中菌丝体慢慢地把幼虫吃得只剩下表皮层。到翌年的五六用份,菌草破土而出,可长到3-5厘米高,粗0。4—0。7厘米,虫体象三眠老蚕,外表深黄色,粗糙,背部有不少皱纹,腹部有8对足,其中以虫中部的4对最为明显。子座呈棒球棍样。中间粗,两端较细,这就是兼“虫”,“草”一体的冬虫夏草。
&&茯苓的传说
相传唐代有个大员外,家庭富裕。家中仅有一个女儿,名叫小玲。员外还请一个身强力壮的长工专管田土、料理家务,叫外伏。这人很勤快,员外的女儿暗暗喜欢上他了,不料员外知道后,非常不高兴,认为贫富差距太大,不能联姻,便准备把小伏赶走,还把自己的女儿关起来,并托媒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小伏和小玲得知此事后,两人便一起从家里逃出来,住进一个小村庄。
后来小玲得了风湿病,常常卧床不起,小伏日夜照顾她,二人患难相依。有一天,小伏进山为小玲采药,忽见前面有只野兔,他用箭一射,射中兔子后腿,兔子带着伤跑了,小伏紧追不合,追到一片被砍伐的森林处,兔子忽然不见了,他四处寻找,发现在一棵松树旁,一个球形的东西上插着他的那支箭。于是,小伏拔起箭,发现棕黑色球体表皮裂口处,白似番薯,他把这种东西挖回家,做熟了给小玲吃。第二天,小玲就觉得身体舒服多了,小伏非常高兴,经常挖这些东西给小玲吃,小玲的风湿病也渐渐痊愈了。由于这种药是小玲和小伏第一次发现的,人们就把它称为“茯苓”。
&金银花的传说
很久的时候,有一个村里,一对善良的夫妻,妻子怀了双胞胎,生下一对可爱的女儿,一个叫金花,一个叫银花。她俩长得如花似玉,聪明伶俐,父母疼爱,乡亲、邻居们也非常喜欢这对姐妹。
两姐妹都到十八岁了,求亲的人络驿不绝,几乎踏破门槛。可姐妹俩谁也不愿出嫁,生怕从此分离。她俩私下发誓:“生愿同床,死愿同葬!”父母也拿她俩没办法。
谁知好景不长,忽然有一天,金花得了病,这病来势又凶又急,浑身发热,起红斑,卧床不起。请来医生给她看了病,医生惊叹地说:“哎呀!这是热毒症,无药可医,只好等死了!”
银花听说姐姐的病没法治,整天守着姐姐,哭得死去活来。
&& 金花对银花说:“离开我远一点吧,这病过(传染)人”
银花说:“我恨不得替姐姐得病受苦,还怕什么过人不过人呢?金花说:“反正我话不成了,妹妹还得活呀?”
银花说:“姐姐怎么忘啦?咱们有誓在先:生同床,死同葬。姐姐如有个好歹,我绝不一个人话着!”
没过几天,金花的病更重了,银花也卧床不起了。他俩对爹妈说:
“我们死后,要变成专门治热毒病的药草。不能让得这种病的人再象我们似的干等死了。”
她俩死后,乡亲们帮着其父母把她俩葬在一个坟里。
来年春天,百草发芽。可这坐坟上却什么草也不长,单单生出一棵绿叶的小藤。三年过去,这小藤长得十分茂盛。到了夏天开花时,先白后黄,黄白相间。人们都很奇怪,认为黄的就是金花,那白的是银花。想起两姐妹临终前的话,就采花入药,用来治热毒症,果然见效。
从此,人们就把这种藤上的花称为“金银花”了
当归,尽人皆知的补血良药,含有当其实而归的意思。
据传古代云南边疆某村庄有一青年药农,新婚不久,为生活所迫,要进山挖药。其妻依依难舍,青年也甚为留恋,在含泪惜别时,嘱咐爱妻在家里艰苦度日,如果三年不能归家,允许她改嫁。哪知青年一去三年,由于山深林密,路途遥远而无法通讯。三年来妻子见丈夫全无消息,忧虑交加而致气血并虚,得了严重的妇女病。婆婆见媳妇形体日瘦,神情日疲,茶饭不思,顿生怜恤之心,劝他改嫁。妻子初有不舍,后来也以为丈夫一去已过三年,料想凶多吉少,便经不住人们的劝说而另择配偶了。
谁知她改嫁后不久的一天,采药青年突然回来了。当他得知妻子已经改嫁,后悔不迭,乃托人捎信要求再见一面,共叙别后情景。妻子应允,相见时竟抱头痛哭。在悔恨交加中,青年得知她家境艰难,便赠一些药材,叫她去卖钱度日。青年走后,患病已久又多情的女子见前夫如此铁石心肠,顿时瘫软在地,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一阵心酸,痛不欲生,就胡乱拿些药来煎服,以此来了却残生。哪想到连吃几天,脸上竟渐有血色,红润起来,病也不治而愈,后来人们记取青年药农当归而不归,害的妻子改嫁的沉痛教训,遂将此药取名为“当归”。
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油、水溶性生物碱、蔗糖等,功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适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头昏目眩。
枸杞的传说
早先,宁厦中宁有一家姓苟的农民,家里共3口人,老两口和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红果.
一天,妈妈和女儿红果到田里做活,老爹患肺痨在家养病.突然,天边闪出几道耀眼的蓝光,接着传来"轰隆隆"的响声,天摇地动,一场灾难降临了,中宁发生了大地震,爹爹被压死了,母女俩悲痛欲绝,便嚎啕大哭起来.妈妈病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眼睛也渐渐模糊了.这可急坏了红果.红果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知道哭是没有用的,要尽快想办法把妈妈的病治好.
一天,她把妈妈托付给邻居照顾,自己满着妈妈,悄悄地背上干粮,到南山找药去了.她爬过一山又一山,涉过一水又一水,询问了不少樵夫和牧羊人,寻找可以治眼病的草药,她的鞋磨破了,衣服挂烂了,腿也走酸了,便躺在一块石上休息.一觉醒来,已是翌日早晨.这时就见面前站着一和白胡子老爷爷,和和气气的问她:"小姑娘,你小小的年纪怎么敢上山?"
红果带着哀伤的口吻向老爷爷说明了来意,白胡子老爷爷上下打量了她一番,感叹地说:"真是个孝子!"白胡子爷爷告诉红果说:"前面山坡上有一种红色茨,你摘些回去给你妈熬汤喝,她身体会强壮的,眼睛也会亮的."说完老爷爷不见了.红果按照老爷爷的吩咐,取回了药,天天给妈妈熬汤喝.说也怪,妈妈喝了以后,身体渐渐强壮了,眼睛也明亮了.红果姑娘对乡亲们高兴的说:"明目子,明目子,真是灵丹妙药!"
&& 从此,人们就把这种枸杞叫明目子.
蒲公英的传说从前,有一个老员外,家中有一位二十八岁的小姐.一次,小姐不幸患了乳疮,乳房又红又肿,她怕难为情,不敢向父母说明,时间一长,病情更严重了.一天,丫环偷偷告诉了老夫人,老夫人心想:年轻轻的竟患此症,其中必有原因.于是,老夫人不仅不给小姐请医诊治,反而把小姐臭骂了一顿..
这天夜里,小姐越想越伤心,便萌生了死的念头,她独自走出房门,来到一条小河边,一咬牙,纵身跳了下去.
小姐刚跳入河中,正巧附近河面上趁月色撒网捕鱼的渔家父女,渔主姓蒲,女儿叫公英,姑娘见有人跳河,便纵身跳入河中,把小姐救到船上.姑娘找出自己的衣服替小姐换.换衣时,姑娘发现她生了奶疮,便将此事告诉了父亲,并问有没有办法治好,父亲沉思了一下,悄悄对女儿耳语了一阵.
第二天一早,公英按父亲吩咐,从附近山上挖来了有锯齿长着白绒绒球似的野草,熬成药汤,让小姐连服数剂,并把鲜药捣烂后敷于患处.几天后,小姐的奶疮居然消失了.
再说,老夫人见女儿离家出走一直未归,后悔莫及,派了家丁四出寻找,总算在船上找到了小姐.当老夫人知道小姐被渔家姑娘救起并将她的病治好的事情后,万分感激,执意要送给渔家贵重礼物,但他们不但不收,反而给老夫人留下了许多药草.
为了纪念这一对渔家父女,老员外便将渔夫的姓和其女儿的名连在一起,给这种药草起名叫"蒲公英"
何首乌的传说
田儿自幼体弱多病,没有哪家人肯把女儿许配给他.所以他五十有八.仍未娶妻生子.
一天深夜,月明星稀,温暖如春,田儿独自一人静卧于草棚中,半睡半醒间,他发现草棚外有两棵似树似藤的植物,虽相距有三四尺之远,但藤蔓根须却在阵阵氧氖之气中相互交缠,渐渐地合二为一.但不久之后又解离,而后又相互纠缠在一起.田二见此状,甚感惊奇,便把这两颗不知名的植物,连根挖起,带回家中,邀请高人辨认为何物,均无人能识.
一天清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从深山老林中走来,全身上下散发着氩氖之气.田儿顿觉心灵感应,于是立即上前虚心求教.白发老者笑呵呵地说道:"你年老未婚,身体又虚弱多病.这两棵仙藤是被你一人看见,既然有缘,可能是上天赐你的神药吧,你不妨食之试试,以治病体."
田儿听罢,便把植物的根须捣为细末,每天早晚以黄酒送服一钱.渐渐地,田儿自觉神清气爽,一月后白发变黑;两月后食欲大增;三月后自觉脱胎换骨.他心中暗喜,常服不断,渐渐地把服用量增至每天两钱.半年后,他的病痊愈了,而且容光焕发,看上去只有三十来岁.
经人介绍,他娶了一个小姐,生了个儿子.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能嗣,意即终于能生儿育女了;并为儿子取名延秀,意思是希望儿孙延年体健之意.延秀为能嗣生了第一个孙子,取名为首乌.首乌对爷爷非常孝敬,百依百顺,并依照爷爷的教导用那不知名的植物,变得身强体健,一连生了十多个儿子,个个都活到一百三十多岁.虽为百岁老人,但他们个个都头发乌黑发亮.为缅怀祖父的丰功伟绩,曾孙们一致商定,把不知名的植物取名为"何首乌".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一传播开去,服用何首乌的人越来越多,何首乌的传说也一直流传到现在.
&& 罗汉果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广西某地有一个古老的瑶寨;寨中有一位姓罗的樵夫.父亲早逝,和母亲相依为命.
一年秋天,樵夫的母亲不慎着了凉,患了风寒症,整天咳喘不止,异常痛苦.樵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因为家中一贫如洗,一日两餐尚难保证,故根本没有余钱请郎中治病,为此樵夫很是苦恼,只好上山砍柴,希望以卖柴所得的微薄银两为母亲求医买药.
一天清晨,旭日初升,霞光万道,天上飘荡着朵朵彩云.樵夫又和往日一样,空着肚子,早早上山砍柴.在一片密林中,他挥刀砍啊砍啊,一不小心,他砍中了一个马蜂窝.即时,马蜂嗡嗡乱飞,樵夫在惊恐中连连后退.一只奇大无比的马蜂追上樵夫,在他的左手臂上狠狠一蛰.即时,被蛰处立即变得红肿起来,疼痛不已,并伴心悸气促,头晕目眩.樵夫孤身只影置身于这僻静的山中,无医可求,而自己又不识草药药性,更不懂得对症治疗,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忍着剧痛和头晕心悸等不适,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走去.
走了一段很长的崎岖山路,他感到累了,于是坐下稍作休息.偶然,他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水果般的香味.奇怪!在这荒芜人烟的山野中,何来的水果?环顾四周,无意中,他看见眼前不远处长者一团团一簇簇的青藤;青藤上结满了一只只不知名的,形似葫芦的野果.又饿又累的他心中一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摘下一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咦?这野果不仅香甜可口,而且清凉怡人,与马蜂蛰伤处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他突发奇想:说不定以清凉的果汁涂在伤口上会缓解疼痛呢!于是,他把果汁往伤口上涂.即时,他感到伤口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伤处的疼痛开始缓解;没过多久,伤出红肿疼痛消失,仿佛未曾被马蜂蛰过一般.惊喜之余,他便摘了好些野果带回家中,给患病的母亲当水果吃.
樵夫的母亲吃了这种水果后,第一天觉得清凉润喉,神气清爽;第二天觉得咳喘有所减轻........见这果子不但好吃省粮,而且有助于母亲病情缓解,樵夫高兴极了!于是便天天上山采摘新鲜的果子给母亲吃.如此吃了一个月后,母亲的咳喘竟不治自愈,不费半点银两!母子二人喜不自胜,逢人便说这野果的神奇功效;母亲吩咐儿子大量采摘这种野果,晒干备用.每当遇上患有咳喘病的穷人,便免费送上,教病人煎水饮用,为此治愈了不少患咳喘病的人.
恰逢此时,一位周游列国,悬壶济世的人称"汉郎中"的医生行医此地,闻听樵夫以野果治愈母亲咳喘病之事,心中一动,于是亲临樵夫家中,品尝这种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不知名的野果;汉郎中还在樵夫的带领下上山采摘,随身携带,潜心研究,看能不能当药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用,汉郎中发现此野果性为甘凉,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利咽润喉和润肠通便之功效,于是便广泛用于治疗上述诸病症.由于樵夫姓罗,郎中名汉,故后人为缅怀他们的功绩,便把这种不知名的野果称之为"罗汉果".
膳时康健康商城欢迎您,祝您健康快乐,永享幸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汝不识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