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金融专业硕士士需具备哪些资格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探索
  摘 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传统的教育模式被革新。研究生的扩招与学校资源的不足促进了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这一模式的快速发展。然而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一些制度、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本文主要针对广西区校企联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和探索。 中国论文网 /8/view-6794667.htm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扩招 校企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   The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ultivation on Graduate Teaching   XIA Yu, LI Jing, ZHOU Shibo, WANG Jiaqu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545006)   Abstract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e 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is deeply reformed an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pattern has been innovated. The fast expand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lack of teaching resources have both promot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ultiv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new teaching method, such as lack of relevant regulations. This articl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problems in Guangxi.   Key word expans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teaching   0 引言   为顺应世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认知也在逐步深化。传统形式上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资源短缺,科研及实践能力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和提升,促使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各大高校纷纷与国内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校企联合培养是指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理论与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吴小芬、①马德秀、②梁亮、③邹波④等对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后指出: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应充分结合地缘优势和社会资源,努力开拓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走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使高校研究生的成果尽快应用于实践。   广西属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人才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人才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人才发展的投入少,高新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匮乏,人才政策创新机制落后等一系列因素。在人才的区域分布上,70%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3个中心城市,且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企业人才相对不足。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创业工作的环境还不够理想。本文主要针对广西区校企联合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和探索。   1 完善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构建新型的急需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实践计划   目前我国校企联合培养缺乏制度保障,校企联合培养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虽然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支持校企联合的模式来培养研究生,但却缺乏真正的法律保障。缺乏经费保障、劳动准入制度执行难以到位,导致学校和企业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落实好法规文件的执行,同时地方政府敦促相关部门对企业的监督。学校方面在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的同时,政府也应有相应的指导部门,指导学校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断促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相关制度完善。协调好学校相关部门与企业,使其分清责任、提高办事效率,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文章做好。在政策上保证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以促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良性发展。   2 结合广西区地方特色,结合区大力推广发展方向构建创新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计划   日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10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自2004 年广西南宁举办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始,已经连续成功地举办了 11届博览会,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成了强大的信息流。东盟贸易催生了市场对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商务营销、进出口报关等专业方面人才的需求。日广西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上述规划明确提出:要将培养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人才置于重要的地位,到2020年要将广西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中心与合作高地。   2007 年12 月,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联合广西博物馆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组建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南宁建成。⑤2011年2月,玉柴机器股份公司与广西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以及人才引进交流培养等项目达成协议。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发展,在与东南亚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接的过程中,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使得广西校企联合培养发展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广西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方面:政府对校企联合培养的引导和保障体系不完备,并且给予的资助力度太小。企业方面:企业的参与不够积极,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企业与学校方面缺乏长期合作的有效机制。(2)学校方面: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不够积极主动,缺乏在校企联合培养制度方面的保障,研究生的配套课程没有跟上企业的需求,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3)地域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交通、地理位置不便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滞后,资源优化不够合理,高新技术知识产业所占比重小,经济、教育相对落后,民族文化差异比较大等一系列地域因素制约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发展。(4)研究生方面:缺乏创新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论文抄袭,学术造假,注重利益的得失以至于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较差。这些都是制约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结合广西的区域特点构建创新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计划:(1)定向委托式培养模式。(2)企业定制式合作培养模式(3)依托科研项目联合培养模式。(4)校企互动培养模式。(5)校企共建研究基地模式。(6)引进企业人才与学校导师的双导师模式。因此,广西区的高校应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地域特征,制定合适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与培养计划。选出合理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出更多满足企业和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 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结合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目标,根据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发挥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特点,结合企事业单位需求制定灵活的培养方案,培养充分满足企事业单位需要、可迅速胜任工作的研究生。充分发挥地域和技术优势,紧密结合区域重点发展方向紧缺人才制定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广西地区的高校可以依托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契机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培养广西区急缺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如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桥梁方向的研究生与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依托该企业在桥梁方面的设计施工共同培养研究生。   4 突出研究生科研及应用能力培养,加强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实践能力   (1)导师对研究生科研以应用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引导研究生逐渐掌握独立科研思考的能力,让研究生能够少走弯路而接触到学科的最前沿。导师是传授学生知识、答疑解惑并指引其人生发展的引路人,由此可以看出导师在研究生科研道路上所起的作用。   (2)研究生要具有灵敏的观察力,把握相关专业的前沿,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出真知。研究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从学习生活中发现创新问题并得出结论。学会从前辈研究出的成果中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学好专业外语知识,从外文文库中汲取自身专业所需科研的信息。并且掌握好论文的写作的能力对自身的科研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3)完备校企联合培养的规章制度、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和改善科研条件对于研究生科研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备的规章制度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关键,而良好的学习和学术氛围都是研究生做科研去创新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改善科研条件也是制约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导师团队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良好的研究待遇能够改善研究生的生活条件并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科研热情。   制定相关的校企联合培养制度,建立长效的培养机制,设立相关的职能监管部门。充分利用好校企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培养基地的功能。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加强才能使研究生的科研及应用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5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的脊梁,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虽然我国是一个研究生教育大国,很多都是理论型的人才,很多都无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接轨。21世纪是人才交流融合的世界,与西方研究生教育的注重培养技术性应用人才不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缺乏竞争力。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成长起来一大批企业,结合这一历史发展契机,校企联合培养培养研究生愈发显现出来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高新创新型技术人才去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广西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建立与北部湾经济带的建立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广西区的高校和企业可以迎合这一历史发展契机各取所长,互补其短,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之路,才能真正造就理论基础雄厚,实际操作熟练,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JGY);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   参考文献   [1] 吴小芬.创建产学研基地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增刊):74-76.   [2] 马德秀.在产学研结合中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N].文汇报,.   [3] 梁亮.地方高校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不协调因素及解决探微[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84.   [4] 邹波,李郴良,张敏.关于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体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67-68.   [5] 刘佳.地方大学研究生教育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研究――以广西为例[D].广西:广西师范学院,201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校企联合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新模式探索--《药学研究》2014年01期
校企联合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新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烟台大学山东省"新型制剂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立项的现状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总结了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制药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改革,探索在协同创新的有利条件下,进一步提升产学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创校企联合制药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新模式。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G643;R9-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滕居特;;[J];化工高等教育;2006年06期
张海英;汪航;;[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张婷婷;韩彦弢;高雯;高华;刘晓红;韩梅;;[J];药学研究;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树荣;王钊;;[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年04期
王泽锋;侯静;吴武明;程湘爱;;[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年03期
徐博;高伟;奔粤阳;周广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07期
张亚菲;刘文波;;[J];当代经济;2013年05期
邵延峰;任秀华;马永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陈艳鼎;;[J];安顺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赵钟兴;黄祖强;童张法;;[J];化工高等教育;2009年04期
高军;蔡野;;[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刘建秀;汤富强;郑民欣;宁向可;;[J];教育与现代化;2009年03期
袁文霞;王其东;李军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泽锋;侯静;程湘爱;王睿;;[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王泽锋;侯静;程湘爱;王睿;;[A];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10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文婕;[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张建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改变;[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邱佳维;[D];浙江大学;2011年
马鹏飞;[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胡凤池;[D];中南大学;2010年
李智;[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王晓洁;[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张紫杭;[D];中原工学院;2012年
魏宪宇;[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高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张海英;[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张海英;韩晓燕;郑晓齐;雷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俞媛;钟延强;鲁莹;张翮;陈琰;孙治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31期
何蘅,曹菱红,方国华;[J];江苏高教;2002年05期
张文英,吉晓民,孙璐;[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年S1期
于采宏,马士军,王福春;[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朱冀平,张萍,濮德林;[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6期
周玉清!本刊记者;北京100081;[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02期
陈皓明;[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玉梅;吴萍;王樵砚;田宝鹏;;[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S1期
李峰;韩杰;;[J];护理研究;2010年03期
元英进,蒋建兰,赵广荣,邵维生;[J];药学教育;2003年04期
单伟颖,安文忠,单伟超,刘亚莉,封桂英;[J];护理研究;2004年08期
徐安定,傅跃高,王彤歌,陈卓铭,费建林,赖祥清;[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宋丽丽;邢煜君;韩紫岩;孟宝民;;[J];药学教育;2011年01期
申利群;夏璐;许海棠;杨立芳;;[J];高教论坛;2011年05期
方宇,杨世民;[J];药学教育;2003年01期
董双涛;李宝霞;刘林凤;李榆梅;;[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2期
郭华;;[J];鄂州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丽丽;邢煜君;韩紫岩;孟宝民;;[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2010)[C];2010年
鲁雯;郭永新;宋丽;;[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庆辉;[D];吉林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工商管理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03期
工商管理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工商管理硕士作为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MBA教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技巧和思维的培养重于理论分析能力。它要求其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一些高校尝试了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多赢模式,文章对校企联合培养MBA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并完善校企联合培养MBA的运行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基金】:
【分类号】:G643;C93-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照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许斌;汤爱君;马海龙;;[J];当代教育科学;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彦霞;成庆林;刘岢鑫;;[J];大学教育;2013年22期
王林玲;龚娟娟;苗 雪;安欢迎;罗安才;;[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07期
袁清珂;成思源;骆少明;张湘伟;;[J];机床与液压;2014年16期
陈玲;;[J];商场现代化;2014年09期
宋德武;戚英喜;李赫;解胜男;;[J];现代交际;2013年01期
张小乾;;[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Ming Si;Zhanli Li;;[A];2013教育技术与信息系统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清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石共文;向英明;;[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年02期
张竞;孔寒冰;王沛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张新厂;钟珊珊;;[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姜云;;[J];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03期
程爱婕;孙跃东;曾忠;;[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Z3期
徐平;[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杨铁军;;[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12期
曾兴雯,裴庆祺;[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1期
高兴武;胡涌;;[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11期
蔡建华;周宏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约翰·格莱沃伊斯;[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宏;陈培;刘志强;纪美静;;[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9期
李延民;黄晓丹;刘治华;;[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08期
井敏;牛玉超;;[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04期
李永坚;黄绍平;李靖;谢卫才;;[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曹殿洁;张国升;;[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9期
苏楠;马莉;;[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14期
赵铭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04期
胡朝斌;陈新;郭兰中;;[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年12期
袁可为;景魏;;[J];职业;2014年18期
邹波;李郴良;张敏;;[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慧颖;康玲;;[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孙金龙;;[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年
魏庆朝;;[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袁锋;[N];海南日报;2007年
本报记者 程守勤;[N];健康报;2009年
李雪林;[N];文汇报;2007年
缪志聪;[N];中国医药报;2012年
范小雪 通讯员
杨发仁;[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李永亮 吴超;[N];兵团日报(汉);2011年
缪琴;[N];成都日报;2014年
樊光矢 王建国;[N];安康日报;2009年
骆欣庆;[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露霞;[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2018级开始执行】工程类博士、硕士培养“新规”出炉!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转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及说明的通知》、《关于转发&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说明的通知》已发布啦!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转发&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及说明的通知》、《关于转发&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说明的通知》发布啦!
《改革方案》自2018级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往届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参照此方案做相应调整。《指导意见》自2018级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往届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可参照此指导意见做相应调整。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制定本方案。
两份新规具体有哪些呢?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一、培养目标
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面向企业(行业)工程实际,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在相关工程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等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奠定基础。
二、培养方式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
1.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
2.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应紧密结合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紧密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培养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的能力。
3.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采取校企导师组的方式进行,聘请企业(行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导师组成员。
三、招生对象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基本素质要求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和工程伦理规范。
2.基本知识要求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相关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掌握相关的人文社科及工程管理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3.基本能力要求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学位论文要求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自相关工程领域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并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2.研究内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应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可以是工程新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
3.成果形式: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做出创造性成果,成果形式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行业标准、科技奖励等。成果应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并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
4.水平评价: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评价其学术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与社会经济效益,并着重评价其创新性和实用性。
六、质量保障与监督
1.培养单位应建立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部保障体系。
2.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应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充分发挥指导与监督作用。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全面提高培养质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培养定位及目标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单位应在满足国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明晰培养定位,突出培养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所从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其中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为2至3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学校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
三、培养方式及导师指导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
(一)课程学习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其中 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培养单位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培养单位或企业开展。
(二)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
(三)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四)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培养单位应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五)导师指导是保证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培养单位应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加强对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导师组应有来自培养单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体系应体现先进性、模块化、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
课程设置应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培养,应注重发挥在线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优势。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和学分,以达到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课程学习16-20学时可计作1学分。
课程设置框架和必修环节:
1.公共课程:政治理论、工程伦理、外语;
2.专业基础课程:数学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3.选修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实验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创新创业活动;
4.必修环节:专业实践。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应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考核指标,实践成果能够反映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方面取得的成效。
六、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七、论文评审与答辩
(一)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二)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三)论文须有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须由3~5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应有相关的企业专家参加。
八、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相应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
下面是网友的评论
这事儿,你怎么看?
编辑:夏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图书情报专业硕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