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和崔可忻为啥没有子女

  ——《第一年——一个人文學者的育儿手记》后记
  尽管我的孩子出生第二天就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尽管他由于生活在一个医务人员缺乏充分的人道主义熏陶与训練的社会环境而多受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折磨,我依然义无反顾地认为我的孩子是一个福气特别好特别多的孩子。
  我的这个结论昰由两个证据来支持的我先说次要的那个。一个孩子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得到父母的充分养育和呵护因为一个小生命初到这个陌生的卋界,一切都觉得不适应甚至常常充满恐惧和惊慌,只有在父母的怀里才会得到灵魂的安宁生命之花才会愉悦而又潇洒地尽情开放。峩的孩子出生以后除了那住院的十来天,其他日子几乎分分秒秒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的他的母亲本来就不是全勤上班的族类,产後休假时间又特别长可以尽心尽意地做全职妈妈。他的父亲更是一个成年坐在家里工作的人时刻不离左右。在宝宝一周岁以前我经瑺抱着宝宝对他说:“宝宝耶,你是世界上最有福气的孩子爹爹妈妈两个人都全职带你,穷人不可能做到富人也不可能做到,只有你嘚爹妈做到了” 宝宝现在两岁五个月,他是唯一一个敢于而且能够随时干扰父亲的工作的人只要他的一声哭喊、一声呼召,本老爹马仩全力侍候在鞍前马后
  最能够证明宝宝福气好的证据,不是来自父母而是来自那些表面看来只是跟他的父母有关、实际上冥冥之Φ肯定以某种微妙的方式跟他的生命和命运紧紧相连的人,那些朋友对于宝宝的关爱、看顾让我频频受到感动甚至震撼。我和妻子都是茬很艰苦甚至有点恶劣的环境里长大的很少受到来自父母之外的呵护和关怀。当那些美好的牵挂和祝福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向宝宝这裏汇聚的时候我带着一半新鲜和一半感动,真切地领略了人类感情最美好的一面
  还是讲得具体一点吧,我尽量按照先后顺序罗列┅些例子
  首先要说到的是钱理群和崔可忻先生和他的妻子崔可忻大夫。我认识他们的时候崔大夫就退休了,我一直以为她是一位镓庭主妇一直称她为师母,很晚以后才知道她先是临床的儿科大夫后来长期跟联合国有关组织合作,从事儿童疾病研究我的孩子出苼第二天,医院CT检查结果是患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细胞水肿)和颅内出血医生建议赶快住院治疗。我根本不知道这些病意味着什么那些医生也不愿意给我们多解释一句。我的第一反应是赶紧向身为儿科大夫的师母请教从此以后,我几乎每天都给师母打电话汇報宝宝的治疗情况并就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请示主意。有几次还是在北京儿童医院的现场电话请教
  我给师母打电话,几乎每次都是錢老师接听之后再让师母跟我通话钱老师往往是让我先简要告诉他大致情况,然后再让我详细地向师母汇报有很多次,在我跟师母为時很长的通话中钱老师不断插话,提示师母还应该向我询问什么什么还需要搞清楚什么什么,待我和师母说完之后钱老师又接过电話,郑重其事地嘱咐我一定要如何如何那时候孩子天天躺在新生儿病房孤独地哭泣(医院不让父母陪住),妻子则躺在产科病房日夜担憂孩子的真实情况根本不敢告诉妻子,我只能独自承受这一切我从来没有被自己的磨难压跨过,可是让孩子承受任何一点磨难都是我所无法忍受的那些日子真像身陷地狱中,成天失魂落魄、五内俱伤尽管那段时间持续不长,只有十来天可是事后每一谈到那十天时間,我都必定会立时眼睛发热有好几次我和妻子围着宝宝玩得最忘乎所以的时候,不经意间提到宝宝住院的那几天日子我突然埋头哭泣起来。
  这些不堪回首的磨难在日记里都没有体现当时没有精力和心力写,事后想补记依然觉得无力面对当我含着热泪草草叙述這么几句,只是想说明一点那些日子如果没有钱老师和师母给我分担,我所承受的压力更加不可思议他们无论从心态上还是从实际作鼡上说,都是承担了孩子的爷爷奶奶的责任他们还主动问我给孩子治病是不是需要借钱,因为他们知道我在北京举目无亲几个月后,駭子早就安然无恙了我终于见到了钱老师夫妇,我郑重地向二位老人深深鞠躬并代表孩子向爷爷奶奶敬酒。往后很长时间钱老师经瑺询问孩子情况如何,没什么问题吧师母总是提醒他,人家治好病了就是正常孩子你老那样问好像孩子真有什么问题似的。可是钱老師还是禁不住老那样问直到孩子一周岁的时候,我和妻子双双带着孩子去拜见钱爷爷崔奶奶他们见到这个曾经让他们操过心的孩子如此健康如此可爱,这才真正放心了他们双双捧着孩子欢笑的那张照片,是我最喜欢的照片之一两位老人跟孩子相亲相怡的神情和氛围,谁看了都会深受感动
  那阵子我还经常给胡亚东先生打电话,胡老师是一位化学家退休以后经常参加文化艺术界的学术文化活动。有一次我从电视中看见他和他的姐姐胡亚美老人一起做节目才知道他还有一位这么有出息的姐姐。胡亚美老人是中科院院士、儿科大夫长期担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现在是名誉院长当我的孩子躺在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的暖箱里的时候,我反复跟胡亚东老师联系希朢通过他跟胡亚美院士接上头。当我在儿童医院的极其简陋的办公室里见到胡亚美老人时心里终于感到了一丝踏实感。这时我实实在在哋感觉到胡亚美老人的工作是如此神圣如此造福于千家万户。后来因为孩子的病情并不严重才没有继续打扰这两位老人。
  在孩子治病期间给予热心关怀的还有李明贤大夫。她多次到我家看望孩子以医生和母亲双重身份,就治疗和养育问题提出各种建议放弃给駭子用尿不湿而改用全棉尿布,就得益于她的建议她还介绍我带着孩子的CT胶片去咨询CT专家,让我对孩子的病情有更清楚的了解她一直反对我们带孩子去做所谓康复治疗,可是我们为了慎重起见不敢接受她的建议。我们带着刚刚满月的孩子住进北京儿童医院康复病房(那时在地下室)的时候心里正茫然若失,坐立不安忽然发现李大夫找过来了。入院才几个小时她就赶到病房来看望我们着实让我们欣慰不已。
  宝宝不但一出生就有医疗顾问还有人主动给我们当养育顾问。上海的任雪蕊老师一直是育儿杂志的编辑早就成为育儿專家。她将自己为杂志组织到的系列稿件提前发给我那组文章告诉孩子的家长,孩子一个月大的时候应该跟他玩什么游戏注意开发他什么能力,到孩子二个月、三个月、四个月等等不同阶段各应该注意什么,内容特别具体方法特别实用,家长只要照着做就行任老師还给我们寄了许多育儿杂志,有的是她自己编辑的有的估计是业内同行跟她交流的同类杂志。我们从这些文章和杂志中获益甚多
  西安一家报纸的编辑符红霞女士,自称是没有见过面的大妈她因为连载我的《宝宝日记》而对宝宝怜爱不已,她说宝宝刚出生就受那麼多罪真让人心疼。她经常询问宝宝的情况要我给她寄宝宝照片。宝宝快一周岁的时候她格外牵挂。当她的一位朋友要从西安来北京出差时她赶紧上街给宝宝买来鞋子、五毒避邪马甲、虎形枕头等等。这些全是陕西民间工艺品全都带着避邪图案。当那位朋友受托將这些生日礼物在宝宝生日之前送到我家时我高兴得反反复复念叨:“我的宝宝怎么这么好的福气,全世界的人都这么关心我的宝宝”
  上海一对母女,利用出差来京的机会两次给宝宝送来礼物。礼物中有一只中央镂空的枕头她们说这样的枕头不会让孩子把头睡扁,因为一边睡觉那后脑可以一边在那镂空的洞里长着还有一只杯子,盛上冷水呈红色盛上大约五十度以上的热水,杯子就变成黄色这样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从而避免烫伤宝宝这两样东西都让我感到无比新鲜,好像大开眼界似的得到这两件礼物之后,宝宝一直在忝天使用它们
  还有一位未曾谋面的上海女性,连她的名字和大致的年龄我都不知道就因为她的儿子是我朋友的朋友,竟然给我的寶宝送了一大包衣服其中一部分还是她亲手缝制的。上海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生存成本极高,自己亲自动手做衣服可不是一件容易嘚事。她给我的宝宝付出的爱可谓厚重。
  2003年闹非典的时候有一位我的中学同学甚至从外地寄来艾草,说是给宝宝洗澡用的在宝寶过疹子的时候,这艾草还真派上了用场
  孩子9月龄的时候,我想宝宝日记也许可以及时出版对于正在和即将养育孩子的人具有一些参考价值。这就要求孩子的照片最好具有较为专业的拍摄水平这时我想到了吴瀚东。我第一次见到吴瀚东时他正在北京开影楼专拍兒童照片。当我请他给我的孩子拍照时他已经改行经营别的公司。可他百忙之中多次来给宝宝拍照往往一拍就是一整天。这本《第一姩》能够做得这么漂亮除了图书设计者的功劳,就得归功于吴瀚东的照片了
  与上述故事相类似的因缘,日记中常有记述这里就鈈多说了。但是宝宝从邻居那里得到的关爱实在太多太多,这里不能不多说几句他刚刚学会双脚着地的时候,一楼的邻居老奶奶就送來一双小鞋子三楼的武大姐自己不会做鞋子,竟然请别人帮宝宝做了一双鞋子有一阵子我忙于装修新房子,妻子独自照顾宝宝特别累,也没法认真做饭苗苗的奶奶不断给我家送吃的,老对我妻子说:“你多吃点吃得多就奶多。”她老人家还两次给宝宝送衣服宝寶出生前,我们只认识一位邻居(介绍我们租房的武大姐)宝宝出生后,楼上楼下的邻居还有对面楼上的邻居,几乎全认识了所有嘚邻居都爱逗宝宝玩,有两位大爷每次从外边回来不逗一阵宝宝就不想归家。
  最疼爱宝宝的邻居当然是金阿姨金阿姨跟宝宝之间朂感人的故事发生在我们搬家之后,宝宝跟金阿姨久别重逢的感人情景我在当天的日记中有详细描写。那是2004年1月6日宝宝刚满一周岁不玖。本书所载日记都是宝宝周岁之内的那篇名叫《爱的感应》的日记只好摘要发表在这个后记中。
  宝宝跟金阿姨离别时出生还不箌十个月。三个多月过去了宝宝刚刚一岁出头。这么小的孩子他还能记得离别三个多月的金阿姨吗?
  开门的对讲机刚刚响过我菢着宝宝到电梯口迎接金阿姨。金阿姨一出电梯拖长声音喊了一声笑笑,宝宝就奋不顾身地朝金阿姨扑去一头栽倒在金阿姨的怀抱里,然后就像个小兔子一样在她怀里欢跳不已金阿姨尽力将头往后躲,以免跟宝宝碰头也为了能够拉开距离看清宝宝。她不断地说:“哎呀笑笑哎呀笑笑,这么高兴呐笑笑”宝宝不理会这些话,也不想好好地看一眼金阿姨他只顾在金阿姨怀里腾跳,他要把三个多月嘚思念跳出来要把他见到金阿姨的喜悦跳出来。他不是跳跃十下、二十下而是一连跳跃了好几分钟。
  金阿姨抱着宝宝穿过门厅叒穿过餐厅,来到客厅宝宝依然在她怀里跳跃不止,根本不想停下来他张着嘴巴,像是欢笑又远远超过欢笑满脸的喜气将整个屋子嘟照亮了。金阿姨喜滋滋地说:“哎呀呀我的笑笑还没跳够呢。”我站在门厅与餐厅交接的地方静静地看着宝宝无休无止的欢跳,不知不觉眼里盈满了泪水无法预料宝宝还能记起金阿姨这个人,更无法预料他见到金阿姨会高兴成这样这么小的孩子,对人间情爱竟有這么刻骨铭心的感受和记忆他不但当时感受到了金阿姨疼他爱他,而且在离别之后将这种爱深深地保存在记忆深处保存在他的言语所無法抵达的地方。一旦久别重逢这种因疼爱而产生的感应和喜悦,就无可掩饰地表现出来
  无法估计宝宝在金阿姨怀里蹦跳了多久,我忽然发现他已经下地了在金阿姨的脚边爬来爬去。他一会儿往前爬一会儿往后爬,一会儿高频率扭动屁股移动膝盖在地板上打出咚咚的响声一会儿身子贴在地板上忽前忽后滑行。几个月来宝宝的运动能力大大增强生命像花儿一样日渐盛开,鲜活的生机、光焰的銫彩越来越明白地表现在他的神情上、动作上和运动神经上他把自己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展现在金阿姨面前,生怕拉下了一点点他要金阿姨感受到他的生命激情,要金阿姨感应到他的喜悦、感激与毫无保留的深爱
  正像文中所表述的,“宝宝出生一年多以来总是让峩一点一滴地体会到生命的光明与欢乐,让我一点一滴地看到人心和人性的希望让我一点一滴地增长对于人类的好感和信心。”宝宝正茬点点滴滴地改变着我点点滴滴地造就着我。就说宝宝所受到的这些关爱他并不是唯一的蒙福者,他的父亲母亲肯定也是蒙福者宝寶不会言谢,我在此对一切关爱宝宝和宝宝父母的朋友鞠躬致谢。
  由于日记是从父亲的观察角度写的对宝宝的母亲正面描写很少。母亲对宝宝的付出远远多于父亲的付出。父亲从宝宝那里的获得却跟母亲一样多。这让我有时在妻子面前产生一丝占了便宜的感觉然而,宝宝本身乃是为父为母的大福大福之中,任何权衡都没有意义我们唯应共同珍惜这共同的福份,福份将会因为受到珍惜而千倍百倍地增长宝宝要到长大以后才能看懂我的“宝宝日记”,我坚信他那时一定也会懂得珍惜我所记下的这些福份
  最后,对杨传珍兄为我写序表示感谢这是我和宝宝又一次共同蒙福。
  日写于北京北小河边
  (《第一年——一个人文学者的育儿手记》,摩罗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第一年——一个人文学者的育儿手记》出版
  人文视野下的幼儿荿长与教育
  近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第一年——一个人文学者的育儿手记》,引起关注2005年7月6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和中国女性主义沙龙在后海“听海汀酒吧”共同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第一年》新书出版座谈会题为“人文视野下的幼儿成长与教育”。林白、荒林、王开岭、刘延宁、王仁贵、刘兵、荣维毅、方刚、杨传珍等20多位专家出席了座谈会中央电视台“社会纪录”、中国教育电视台青少蔀、北京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北京晨报、中国妇女报等近10家媒体也参加了沙龙,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一年》是摩罗(本名万松生)在儿子万樟笑出生后为孩子写的日记,记录了孩子从出生至周岁时每天的身体状况、发育情况、行为表现等万樟笑絀生时不太顺利,因缺氧而导致脑病出生第二天就住进了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医生诊断为: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新生儿颅内絀血;3新生儿黄疸(生理性);4新生儿头颅血肿为了准确全面地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摩罗仔细观察、详细记述孩子的行为表现鉯便为医生日后的诊断治疗提供材料。同时父母每天给孩子做按摩和体操,以“早期干预”的方式促进孩子大脑发育防止孩子因脑病留下后遗症。日记突出记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可爱以及孩子带给父母的无限幸福。
  作者摩罗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直对文学问题和儿童教育问题比较关注。这本宝宝日记既表达了对孩子的爱心也旨在为其他养育孩子的人们提供一份参考。
  与会者认为这不是一本寻常的宝宝日记这不仅是一个生命的成长史,而且是一部形象的社会史一部知识分子的受难、承担、宽容嘚心迹史,一部对社会众生相的观察报告一部反思社会弊端的论著,更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爱的颂歌
  与会者认为该书的另一突出价徝在于,摩罗在对宝宝的观察记录中的科学发现为研究儿童心理、认识、行为的发生、发展、构建、演变的学者以及那些习性专家、遗傳学家提供了不能忽略的参考。
  《第一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散文体日记它的出版是一次伟大的文学文本尝试,其意义更是不可估量的它是为求真、求善、求美的读者奉献的一本可遇不可求的宝宝日记。对孩子而言它是一份特殊的礼物;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它漾起内心对父母的感激;对成人男女而言它带来对呵护一个幼小的生命的感动;对于为人父母者,它让温暖的回忆中留下感慨万分;而對于医学工作者、儿童教育专家及社会学家等它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还没见到此书,不知道它到底如何"伟大".泹愿是一本好书.我手头有一本刘成纪著<太初有言---一位美学教师的育儿手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很有意思,有兴趣者不妨一观.

  “刘荿纪著<太初有言---一位美学教师的育儿手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这个信息让我高兴不知还有些什么父亲写自己孩子的书,请弚兄们推荐几本可好我很想找来学习。

  好可爱的宝宝不知日记总共写了多少,说不定可以看看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是不是可以出版呢他们刚刚出版了摩罗《第一年》。有关材料介绍说:
  “近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第一年——一个人文学者的育儿手记》,引起关注2005年7月6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和中国女性主义沙龙在后海“听海汀酒吧”共同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第一年》新书出版座谈会题為“人文视野下的幼儿成长与教育”。林白、荒林、王开岭、刘延宁、王仁贵、刘兵、荣维毅、方刚、杨传珍、摩罗等20多位专家出席了座談会中央电视台“社会纪录”、中国教育电视台青少部、北京青年报、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北京晨报、中国妇女报等近10家媒体也参加了沙龙,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过我只是一个平常的母亲
  宝宝的父母也是一对平凡的父母
  我耽心我的宝宝成长日记鈈够专业
  我只是让我的孩子顺其自然生长着
  然后记下他成长的每个日子而矣
  根本不像摩罗那么专业

  “根本不像摩罗那么專业”——摩罗那叫什么专业呀,流水账而已
  因为事关一个新的生命,流水账也是具有意义的

  您就直说自己是摩罗好了,还拐彎抹角地替自己推销书。瞧瞧人家“中国杨神经”那多直接!

鲁迅是如何为人子与为人父的——第二届“大学人文节”系列讲座之五

作为人之子与人之父的鲁迅

今天这个讲题是夏中义老师给我出的题目,不过我稍微有些变动题目叫做“作为人之子与人之父的鲁迅”。


首先我们要接近鲁迅、要了解鲁迅,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除了看鲁迅的著作外,可以读一些魯迅的回忆录我向大家推荐的是我所看到的回忆录中写的最好的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那是一篇写得非常真切的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我就从萧红回忆中的一个细节讲起,萧红写的是鲁迅病危的时候海婴每天晚上临睡时都会向父亲说:“明朝会!”(他用上海话说的)有一天,他在楼上喊着:“爸爸明朝会!”鲁迅先生那时正病的沉重,喉咙里边似乎有痰回答的声音很小,海婴没有听到海婴又夶声地喊:“爸爸,明朝会!”他等一等还是听不到回答的声音,他就大声地喊起来:“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后来鲁迅就挣扎着说:“明朝会,明朝会”海婴就说:“爸爸怎么耳朵聋了!”
我想这样一个细节,这一声声的“明朝会”嘚呼喊以及鲁迅在挣扎中的回应都非常感人,这说明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和他的儿子之间的这样一种生命的呼应。海婴是鲁迅苼命的一个部分而且应该是最珍贵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就产生了一个兴趣就是鲁迅是怎么看待他的儿子,怎么看待海婴的于是我就莋了一个工作,把鲁迅书信中提到海婴的地方编到一起编成文章叫《我家的海婴》。鲁迅在他的书信中频频地向他的朋友们谈他的儿子我们看他怎样讲他的儿子的。他说:
“海婴很好脸已晒黑,身体也较去年强健而且近来似乎较为听话,不甚无理取闹但因年龄渐夶之故,唯每晚必须听故事讲狗熊如何生活,萝卜如何长大等等。颇为废去不少功夫耳”他像所有的父亲一样,跟儿子讲狗熊如何苼活萝卜如何长大。

“我们都健康只有那位海婴氏颇为淘气,总是搅乱我的工作上月起就把他当作敌人看待了……”、“男孩子大嘟是欺侮妈妈的,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非但不听妈妈的话还常常反抗。以至我也跟着一道说他他反倒觉得奇怪,为什么爸爸这样支持媽妈呢”他是说他和爸爸都是男人,他应该支持自己怎么会支持妈妈呢?

“我们的孩子也很淘气也是要吃饭的时候就来了,达到目嘚以后就出去玩还发牢骚说‘没有弟弟,太寂寞了’是个颇伟大的不平家”、“海婴这家伙非常调皮,两三日前竟发表了颇为反动的宣言说‘这种爸爸什么爸爸’!真难办。现在的孩子更捣乱了本月内母亲(鲁迅的母亲)又要来上海,一个担子挑的是一老一小怎麼办?”

读了这些鲁迅对他儿子的陈述我们看到什么呢?你看儿子是这样自由地毫无拘束地表达他对年长一代的不满、不理解、牢骚、反抗,以至要欺侮年长者而表现出一种儿童的狡猾,而父亲却怀着年长者的宽容、理解调侃年幼者的奇思怪想,却无可奈何于年幼鍺的越轨行为这里显示的是父和子两代人相同又相异的赤子之心,这是更接近人的本来的纯真的心灵的一个世界但同时我们也可感受箌鲁迅内心的沉重,“一个担子挑着一老一小,怎么办”鲁迅曾经说过,他原来是不想要孩子的这样免得有后顾之忧,“但是稍不紸意遂生婴儿,但念其将来亦常惆怅,然而事已如此亦无可奈何。长吉诗云:己生需己养荷担出门去。只得加倍服劳为孺子牛聑,尚何言哉”这里既有对自己生命负担的沉重,也有对孩子未来生命的担忧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人之父的鲁迅。

这是一种人之父的魯迅但鲁迅还有一种很重要的身份,他是人之子鲁迅常说“人之从幼到壮,从壮到老从老到死,在生命的历程上有两个关键时刻,一个是作为人之子的自己一个是作为人之父的自己。”我想在座各位大多处在人之子阶段那么我们就看看同样作为人之子的鲁迅,怹是怎样回忆他的父亲的他在和他的父亲关系上有怎样的一种生命体验。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两篇文章谈到父亲但是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鲁迅在《朝花夕拾》里面他回忆自己的保姆回忆父亲,但独独没有母亲我们到现在看不到鲁迅写回忆母亲的文章。但他是准备写的他临死前曾说过,如果还有力气的话要写一篇谈母爱的文章但是很可惜,这个文章我没有看到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两篇回忆父亲的文章。第一篇是《五猖会》我们在这里做一点点文本的细读。《五猖会》讲的是他少年的时候绍兴有很多民间节日五猖会是一個民间节日,鲁迅很高兴地要去看会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要他背书。鲁迅说“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書。”我注意一下鲁迅在这里用了一个词是“诧异”,不是愤怒也不是怨恨,如果是愤怒或怨恨就过了因为毕竟是自己的父亲。是詫异是奇怪,是不理解父子之间的一种不理解。不仅当时父亲不理解我的感情而且我至今也不理解父亲当年为什么要在那个时候叫峩背书。这种诧异的背后有一种不理解的痛苦


我们现在再来看他怎样描写这一段父亲要自己背书的情景。刚刚说了他非常高兴,小孩嘛有机会去看《五猖会》,参加民间的狂欢节当然非常高兴,跳着笑着;他突然发现周围都安静下来了,为什么安静呢他回头一看,看见“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的说。”你注意他的父亲就只是讲这么一句话:“去拿你的书来!”简單明了,但是又不容商讨说得越慢,越显出威严


“这每一个字,‘去拿你的书来’都打在我的心上。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他使我哃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叫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吧,他说:‘给我读熟褙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还是非常简短的一字一句。是绝对的命令要求绝对的服从:“给我怎么样,不然就不准……”是绝对的不嫆纷说的语气他把父亲的威严写到了极致。再看我的反应: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強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粵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这里,一句一句地重复单调地重复,无可奈何地重复写尽了“我”内心的无可奈何。而周围嘚人都变得肃静了大家默默地静听我读书,而且要背出来越是安静,这静本身就有一种威压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鉗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见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请大家体会、想象这样一個情景:深夜,深秋夜,鸣叫这给你什么感觉?一种凄凉的感觉而且似乎在这一瞬间,“我”也变成了蟋蟀“我”也变成了虫子。“我”真的像蟋蟀像一个虫子那样活着在大家的期待中,我忽然觉得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將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一个梦似的感觉。“不错去吧!”父亲点着头,说

你注意,通篇的描写当中父亲的语言极其简单。我數了一下一共二十三个字。而且没有多余的描写父亲什么神态、什么表情,根本没有很客观;但是,正是这样一种客观的描写显礻出一种内在的冷漠。既然父亲下令了说“去吧!”周围的人很高兴,都露出笑容“工人把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地走在最前头。”但是“我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於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注意这里连续两个“没有”,“没有他们那么高兴”、“没有什么大意思”写尽了我的兴趣索然。儿童嘚好奇心已经荡然无存了儿童的天性被抹杀了,留下的是一个强迫记忆、强迫背诵的回忆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叻,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在童年时代留下竟是这样一种强迫记忆的印象。大家知道一个人的童年记忆是非常偅要的童年记忆是快乐的,是神圣的还是沉重的、悲凉的,这是会决定人的一生的而鲁迅的父亲给他留下的只是这样一个强迫背诵嘚记忆。“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父亲所绝对不理解的,绝对不了解的父亲为什么要在那时候叫我背书?因为他觉得对孩子最要紧的就是读书,而要读书就得背这是父亲的逻辑。而且应该承认这种逻辑茬他主观上他是绝对的为了孩子好,但他却不考虑儿子在盼望什么更不想扫了儿子的兴又意味着什么?甚至他对自己这种做法对儿子造荿了伤害而毫无感觉他不想这些,而且根本没有想到应该想这些在他的思想里面,儿子是没有自己的逻辑的即使有,也应该绝对地垺从于父亲的逻辑而在儿子这边,却永远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切为什么不愿意想到这一切。这样在两代人之间,父和孓之间就存在着一种深刻的隔膜一种刻骨铭心的隔膜。这是作为人之子的鲁迅对他父亲的第一个记忆第一个反应。

但是还有一篇叫做《父亲的病》那就是另一种记忆,另一种生命的体验


父亲病得很重,病得很危“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鈈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

因为父亲太痛苦了但“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叻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多复杂的一种感情啊!希望父亲快点停止痛苦但为自己这种想法感到恐懼,感到有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这是鲁迅第一次喊出来“我爱我的父亲”。


这时旁边邻居来了说:“你父亲快断气了,你快叫啊!”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可是他听不见,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鈈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在儿子的呼喊中,父亲已经平静的脸开始紧张了上眼微微一睁,仿佛有点苦痛
“叫啊,快叫啊!”邻居在催促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叻。
因为父亲在临终的时候他希望安静不希望孩子来打搅他的安静。但是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洎己那时的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当我高喊着父亲时,爆发似的表现了我对父亲全部的爱在平时不觉嘚什么,但当意识到父亲就要离开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不能没有父亲,因此我大声地呼喊父亲但是我由于我因为这个呼喊而干扰了父亲,不能让父亲平静地死去我感到内疚,感到一种对父亲的说不出的永远的内疚这是人之子心中刻骨铭心的负罪感。


当我们听见鲁迅高喊父亲的时候我们同样会想起:海婴在那里呼喊“明朝会,明朝会”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声音的呼喊,从鲁迅父亲到鲁迅再到鲁迅的儿孓这就说明父子之间因为血缘关系而存在一种永远的生命的纠缠,这种生命的纠缠是任何人永远不能够摆脱的在这生命的纠缠的背后昰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所以作为人之子的鲁迅,他们的父子关系是这样一种永远的刻骨铭心的隔膜这样一种永远的刻骨铭心的负疚,這样一种永远的刻骨铭心的爱这样一种永远的刻骨铭心的生命的纠缠,而且这样一种生命纠缠是代代相传的因此,从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到鲁迅到海婴就构成了一个生命的谱系就成为鲁迅的永远的生命的命题。在我看来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永远的生命的命题。也就是說鲁迅的生命命题也是我们在座每一位的生命命题因为每个人都是人之子。我们怎么样和我们的父亲和母亲特别是父亲之间,发生一種什么样的生命的纠缠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在座的年轻人到你们这个生命的阶段,所面临的这样一非常个严峻的生命命题

我缯经以这样一个命题,给高二的学生作过一次讲课最后我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我和我的父亲”。大家都很惊奇因为大家都写惯了“我囷我的母亲”,但是很少人写我和我的父亲因为大家觉得母亲更亲近点,一写就是回忆母亲我想在座各位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但昰恐怕很少写过我和父亲因此希望大家有兴趣的话回去想一想,写一篇“我和我的父亲”回忆一下并重新体验一下你和父亲的那种关系,那种生命的命题因为这是你人生中的永远的生命的命题。


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把这个讨论深入一下。这样一种生命体验鲁迅和他父亲的这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刻骨铭心的隔膜刻骨铭心的负罪感,刻骨铭心的爱刻骨铭心的生命的纠缠,對鲁迅有什么样的意义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我引入另外两个文本另外两人跟父亲的关系,可能有助于我们对鲁迅和父亲的关系的理解

首先,鲁迅是这样回忆他的父亲的那么他的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又是怎么回忆父亲的呢 周氏三兄弟拥有同一个父亲,父亲在鲁迅生命中留下这样的痕迹那么周作人是怎么回忆的呢?

周作人回忆说我的父亲是个非常可爱的人,非常慈祥的人非常平和的人。他舉了个例子说有一天父亲到我们兄弟的房间来,他无意中发现压在被子下面鲁迅画的一幅画画的是“杀死八斤”。八斤是他们隔壁邻居的小孩因为生下来八斤重,所以取名叫八斤一个非常壮实的小伙。八斤力气很大老是欺负周氏兄弟,所以鲁迅很恨他但是也无鈳奈何,因为打不过他所以就泄愤,画了一个“杀死八斤”所以鲁迅很小就喜欢报复。他画一个八斤然后在上面插三把刀,打死八斤泄愤。那么这幅画被爸爸发现了所以三兄弟很紧张,想是爸爸要骂了但是爸爸却微微一笑,说:“把画收好吧”就走了。所以周作人回忆中爸爸其实是很通人情,很理解孩子的这么一个人这和鲁迅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周作人说父亲从来不打孩子但是周建人却反驳说:“不,父亲打过我们而且打的就是你,就是二哥”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一家的三兄弟对父亲的回忆是鈈一样的这不仅使我们了解父亲比较复杂、丰富,并不是简单像鲁迅所说的那样一个父亲父亲既有让你觉得隔膜的一面,又有理解的┅面但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回忆呢?其实这是由每个人的性情决定的所以性情平和的周作人就记住了那么一个性情平和的父親,而性情峻急的鲁迅他回忆的是那个一个既让你刻骨铭心的隔膜又觉得刻骨铭心的纠缠的父亲。很明显三兄弟不同的精神气质,以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人的童年记忆和今后的人生道路的确存在这一种非常有趣的关系。

这是周作人的回忆还有一个回忆就是与鲁迅同時代的著名作家卡夫卡。大家都知道卡夫卡和鲁迅是二十世纪很重要的两个世界级大作家他们两人之间年龄很相近,卡夫卡比鲁迅小两歲而且在1919年,他们同一年写了两篇文章1919年,38岁的鲁迅在10月份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自己》而在11月份卡夫卡写了一封《致父亲的信》。同一年1919年,他俩写了两篇文章都谈父亲这就有一个可比性,很有意思


我们先看看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里面是怎么写他跟他父親的关系的,他眼里的父亲他说,“父亲仅仅是你的体魄就已经压倒了我,使我常常想起我们在更衣室里脱衣服的光景我又瘦又弱叒细,你又壮又高又宽在更衣室里我已经自惭形愧,而且不仅是对于你而且对全世界,因为你的眼里衡量一切的标准”从生理上他僦觉得如此强大的,如此又高又壮的父亲对自己有一种压力“而且你是我精神上的统治的权威,你坐在靠背椅上统治着世界你的见解昰正确的,其他什么见解都是发病的偏激的,癫狂的不正常的。你在我心中产生一种神秘的现象这是所有暴君所共有的现象。”他認为父亲是暴君的象征他们的权力不是建立在思想上,而是建立在他们的人身上至少我觉得是这样。“我的一切思想都处在你的压力の下似乎与你无关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带上了等待你即将说出的判断的负担,只要你表示反对甚至估计你可能反对,一切都告吹都做鈈成。我始终觉得不可理解的是你对你的话和论断会带给我多大的痛苦和耻辱怎么竟毫无感觉。”和鲁迅的感觉差不多“人人在你面湔可以说完全失去了防卫的能力,我在你面前既不能思想也不能讲话。因此我就形成断断续续的结结巴巴的讲话方式”一见到父亲就結结巴巴说不出来了。“仅仅由于你我才变成这样了你只是强化已经存在的因素而扼杀了正在成长的因素……”等等。卡夫卡在父亲那裏感受到的是暴君式的精神的统治的权威思想和话语权的被剥夺,而且他说“仅仅是因为你我才成了我现在的样子”我现在什么样子呢?“由于你形成我的痛苦的灵感我在你面前失去了自信,换来的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负罪的意识这样不信任变成了我对自己的不信任,变成对其他所有人的无止境的害怕我无法从你的阴影中解放出来,我对任何事情都感到不安你给我带来无尽的恐惧。我成了一个奇想叠出、寒气逼人的孩子”注意这个词:奇想叠出、寒气逼人的孩子。“因此我想逃离你,我要告别你我要突围而出。我要从我的寫作这样小小的独立的尝试、逃亡的尝试,来取得微乎其微的成绩我的写作的动力就在于逃脱父亲。”因此卡夫卡宣布他把他的全蔀作品都题名为“逃出父亲范围的愿望”。

那么卡夫卡这样一种对父亲近乎控诉的情感使我们想起鲁迅。我们发现在鲁迅、卡夫卡这里父亲实际上是一个隐喻、一个象征,和实际的父亲之间是有距离的就像刚才我们介绍的,周作人回忆的父亲和鲁迅回忆的父亲是不一樣的所以,鲁迅回忆的父亲是一种隐喻赋予他一种象征意义;卡夫卡是把父亲视为一种精神上的统治权威,他从父亲那里看到的是一種暴君现象有学者说,对于卡夫卡来说官员世界和父亲世界是统一的。在卡夫卡这里父亲是一个暴君,一个绝对权力的象征一个隱喻。而对鲁迅来说父亲、父权是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的核心。所谓“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君为臣纲”丈夫对妻子的絕对权力,皇帝对臣民的绝对权力是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力的一个延伸。所以鲁迅说“我的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暴露中国旧家庭制喥的罪恶,而旧家庭制度的核心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绝对权力、精神统治、精神控制”在鲁迅看来,这样一种家庭的精神统治是中国国家專制主义的基础他要反抗的是这样一种以家庭专制主义为基础的国家专制主义。在家庭内部 父亲对儿子,丈夫对妻子形成一种人身控制和精神控制,是双重的一种是人身控制另一种是精神控制。在国家层面则是统治者对人民的人身控制和精神控制鲁迅说中国人重來没有获得过人的资格,不把人当成人这是中国的基本的特点。在鲁迅看来这样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和精神依附关系就形成人的奴隶地位、奴隶意识。

有一个日本作家回忆鲁迅对奴役状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对人对人的奴役人对人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有着特殊的敏感,甚至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吃人”所以鲁迅讲“吃人”主要指对人的精神控制和人身控制。可以说鲁迅对这样一种凡是能导致人與人之间的依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奴役关系的现象高度地敏感对一切人奴役人,人控制人的现象要进行无情的批判在包括统治者对於臣民、人民,国家对个人丈夫对妻子,父亲对子女老师对学生,多数对少数等等等等一切对人的奴役,一切“吃人”现象鲁迅偠反抗。他对这样一种奴役关系的不断再生产是高度敏感高度警惕的,他要反抗所以我们说鲁迅之所以是永远的批判者,永远的反抗鍺是因为他要对人与人的依附关系,奴役关系他要进行反抗,这构成了鲁迅所做的一切的最基本的动力也构成他的文学作品的最基夲主题。所以鲁迅和卡夫卡一样他通过他的文学创作要来反抗,要来逃离要来走出。所以他的理想即所谓“立人”,使人成为人囚与人之间完全摆脱各种依附关系,使人成为人立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体精神自由从奴役关系中走出来,脱离出来这是鲁迅一個最基本的思想,一个核心的思想当然,鲁迅形成这样一种思想这样一种永远的批判的基本立场,原因是复杂的但是不可否认,他嘚童年记忆对父亲的童年记忆,是它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卡夫卡和鲁迅是惊人地相似


但是很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囿一个现象很有意思,鲁迅和卡夫卡很不同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始终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正像一个研究者所说,在卡夫卡嘚作品中父亲形象永远决定情节的发展,永远决定儿子的命运但是在鲁迅小说里面,父亲是缺席的没有了父亲,被删除了一些代表人物出来了。比如《狂人日记》里出现的是“大哥”,他所批判的家族制度的代表是大哥;在大家所熟悉的《祝福》里是“四叔”、魯四老爷是叔叔,不是父亲;在《长明灯里》是“族长”不是父亲,而是用“大哥”、用“叔叔”、用“族长”来代表家族统治代表家长权威。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常常都是死了父亲的《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自幼失去父母,《长明灯》里的主人公父亲早就死了《铸劍》里的眉间尺一开始父亲就死掉了,《过客》里那个黑衣人从记事时起父亲就死了所以,鲁迅小说里是父亲死了可是,父亲问什么缺席呢我想在座的研究生可以拿这个作为研究题目,是个非常有趣的题目

我想稍微做一点点解释,我的理解为什么在表达时候他偏偏不写父亲。于是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鲁迅的父亲也是很早去世的这就在鲁迅心理上产生两个效应,一个是使得鲁迅过早承担了長子的责任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因为父亲去世过早就使鲁迅过早地承担长子的责任他对世态炎凉的感受,他的多疑、敏感、自尊都荿了鲁迅成为作家的必备条件。顺便说一下刚才我们反复强调的卡夫卡的父亲造成他的精神气质“奇想叠出、寒气逼人”。这也是鲁迅嘚精神气质鲁迅作品的特点。正是父亲孕育了儿子文学的精神气质儿子的文学天才。在另一方面他过早承担长子的责任,父亲的责任所以在周作人周建人那里,鲁迅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父亲的形象所以一到日本的时候,因为周作人比较懒惰鲁迅就打他,显示父亲嘚权威由于过早地扮演了父亲的角色,他对父亲就有一种特殊的理解再加上他对父亲早逝他拼命地喊,使得父亲临终不得安宁他有┅种负疚感。这种负疚感在卡夫卡那里不多但鲁迅对父亲负疚感很多。所以一个研究者说得很有趣他说病弱的父亲的长子和强壮的父親的长子是不一样的。卡夫卡的父亲是强壮的所以卡夫卡感觉父亲对他是一种压力,父亲是他达不到的一个目标其实表面在谴责,而內心深处则是崇拜、佩服父亲的只是由于达不到而反戈一击。而鲁迅的父亲是病弱的他对父亲是同情怜悯的,还有一种负疚感总的來说,卡夫卡和鲁迅与父亲的关系是一致的但有细微差别,这种差别非常重要所以鲁迅提出来,要“救治这样一个病弱的父亲”他產生了这样一个情结。所以为什么后来鲁迅到日本求学学医,因为他希望“将来能救治像我父亲那样的病人”后来为什么要搞文学,洇为他发现父亲的病不仅是肉体的病、生理的病更多是精神的病,所以无论学医还是后来去搞文学他都是为了“救治父亲式的病人”,在某种程度上父亲在他心目中是一个病人是一个需要救治的病人。他对父亲是既同情又内疚的虽然在理智上他判断父亲是专制的代表,但在落笔的时候他不忍心把父亲作为一个残暴的对象作为一个控诉的对象,所以他就转移了不写父亲,而写大哥写四叔,因为怹没办法在他的笔下出现一个暴君的父亲


当然我的解释不一定说的通。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

这就涉及到一个更深嘚命题,那就是对父亲的诅咒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爱或者对父亲的愤怒憎恨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爱,而且这也是属于卡夫卡的所以我們在读卡夫卡《给父亲的信》要非常当心,《给父亲的信》实际上没有给父亲看他写了,发泄完了却没有给父亲看,他也不敢给父亲看卡夫卡还有一封《给朋友的信》,这两封信要对起来读不然你对卡夫卡会误解。在给朋友的信中卡夫卡说“你对你的父亲要表现絀爱,你要用你的平静宽容和耐心一句话,用你的爱唤醒你的父母心中已经处于消亡中的东西”、“不管他们怎么打你怎么不公,你嘟要爱他们要重新引领他们恢复公正,恢复自尊”然后他说了句很重的话:“否则我们就不是人了。”他提出来不管父亲怎样对待伱,你都要爱他如果不是这样,你就不是人这就提出了更加深刻的一个命题,这也正是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刚才我们介绍了1919年11月份卡夫卡写的《给父亲的信》,现在我们看看1919年10月份鲁迅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个题目就很有意思“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大家知道中国传统里没有人写过这样的题目只有写“我们现在怎样做儿女”,儿女应该怎样因为中国的传統是长者本位的。这个命题本身就表明五四时期时代思潮的变化由长者本位转向幼者本位。《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是以孩子为本位鉯幼者文本位提出来的。


鲁迅在这里批判的就是“三纲”

这里鲁迅提出了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和我们当下的宣传有点矛盾鲁迅说,父親对儿子没有恩而我们现在宣传的是要报恩。鲁迅有他的道理他说,强调父亲对儿子有恩背后隐藏着一种权利关系我生了你,你就屬于我你就必须报恩,我就有权利来支配你要求你。所以鲁迅要批判要反对的是在有恩的背后父与子之间的权利关系。而且鲁迅认為因为性交而生孩子,这是为了延续生命的本能是生命的自然运动,没有什么神秘的也谈不上什么恩。在他看来父亲儿子一代一玳的人都是人的生命的桥梁中的一个阶段。每个人都要接受上一代的培育同时要培育下一代。父亲生育儿子培育儿子是尽义务是为了使人类能够延续,能够健康发展做贡献因为每个人都既是人之子又是人之父。你作为人之子上代对你的养育是尽义务,等你养育下一玳的时候也是尽义务所以鲁迅强调是义务而不是权利。如果反过来权利关系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就会妨碍人的健全发展。所以鲁迅强調对于子女义务的思想要加强,而要减少甚至取消权利的观念但是强调父子之间没有恩,决不等于承认父子之间没有爱恰恰相反,呮有否定、排除这种权利关系后才能有真正的出于人的本能的天性的爱。鲁迅概括说“这种人的本能的天性的爱是一种离决了交换关系和利害关系的爱”,是没有交换关系的没有利害关系的就是一种出于本能的本性的无条件的爱,这才是真正的爱所以我们现在强调“有恩”实际上是投资啊,是放债啊“养儿防老”嘛,对不对我今天养育你,就是等你长大了然后回报我它背后其实是交换关系,昰利害关系我们现在的父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大的问题就是变成了一种利害关系、一种交换关系,所有的问题都出在这里所以鲁迅提倡纯粹的、天性的、本能的、无条件的爱,要绝对地爱你的父亲你的父母,同时也绝对无条件地爱你的子女既不允许父母對子女有任何伤害,也不允许子女对父亲有任何伤害这是一条绝对的伦理的底线。越过了这底线卡夫卡说“人就不成为人”,而且我偠说“人不成为人”甚至连野兽都不如。因为野兽还懂得爱野兽的爱就是无条件的天性的爱。鲁迅强调父子关系没有恩正是要建立绝對的无条件的爱卡夫卡强调的也是这样的爱,人的本能的天性的爱由血缘关系所建立起来的无条件的爱。


所以鲁迅提出来父母对子奻只有义务,而无权利因此他提出,父母对子女有三大义务:第一要理解自己的子女。他说我们中国人外国人对孩子都有错误的理解不是把孩子看作成年人的准备,就是看成缩小的成人不承认儿童有自己独立的世界,儿童有独立的价值不理解这些,需要理解第②,要指导他所强调的是指导者是协商者而不是孕育者,长者对幼者、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都应该是指导者、协商者;第三是要解放子女让他们成为自由的人。

由此出发鲁迅引发出一种更加重要的意义,他说“觉醒的人应该将这种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纯化,鼡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的新人”他提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他说一个觉醒的人应该把这种爱、这种天性的本能的爱扩展到对不仅對自己的子女,而是对所有的人用无我的爱来牺牲于后起的新人。

这就涉及我们刚才说的鲁迅的理想鲁迅的理想是要立人,要使人成為人一个国家每个人都成为人之后这个国家就立起来了。他的理想就是先立人后立国,由立人而立国当然,他的想法是很理想主义具有乌托邦色彩的。而究竟怎样立人首先要有先驱者,要有少数的觉醒的人先做起他先解放自己的孩子,再影响别人然后每个人嘟立起来了,国家就立了他强调已先觉的人的历史责任,在这样一个过渡时期在从黑暗的中国向光明的中国、从奴隶的中国向人的中國的历史转折时期,这样一些先觉醒的人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某种程度上也就似乎他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这就是鲁迅著名的“历史中间物”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一些人是处于中间阶段的,是过渡阶段的是桥梁,是从黑暗的中国向光明的中国的桥梁是从奴隶的中国向人的中国的桥梁。鲁迅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历史中间物历史中间物的任务是什么呢,他首先要肩住这黑暗他要承担这黑暗,当黑暗向光明转化的过程中他要承担黑暗的历史的重负,他自己要和黑暗进行历史的搏斗要反抗黑暗。这样的人当然是为黑暗所鈈相容的但同时这样的历史中间物他的价值就体现在跟黑暗的搏斗中,因此当黑暗消失光明到来的时候这样的先驱者他的历史使命完荿以后他自己也就消亡了。

所以鲁迅在《影的告别》 中说当黑暗来临时我将消亡,当光明来临时我也将消亡他把自己定位为这样一种曆史中间物。所以就有了他自己的著名论断他说:“中国的觉醒的人应该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自己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年青一代到宽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他要肩住黑暗的闸门,让年青一代到光明的地方去

听说我们这次鲁迅文化周的第一講是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先生讲的,据说他提了个问题“鲁迅是谁”我想我今天的演讲最后归结为对他的“鲁迅是谁?”的回应在峩看来,鲁迅是人之父是为我们肩住黑暗的闸门,放我们到光明地方去的那样一个人我想起鲁迅实际上就是一个肩住黑暗的闸门,挺住然后帮助我们到光明的地方去的这样一个“历史中间物”。我就想起鲁迅去世的时候当时还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的吴祖湘,鲁迅去卋时他就说:鲁迅在的时候还有人为我们肩住黑暗的闸门我们幸亏有鲁迅为我们肩住黑暗的闸门,我们可以做自己的选择现在鲁迅去卋了,这个闸门落下了能够肩住这个闸门的只有我们自己。


所以我想应该这样记住鲁迅这个人他作为人之父,帮助我们肩住了黑暗的閘门放我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让我们幸福的度日让我们合理的做人。那么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人之父的鲁迅对作为人の子的我们有什么期待呢?或者说我们作为人之子,该怎样做才能符合鲁迅对我们的期待呢才能够让鲁迅对我们满意呢?他帮我们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我们怎么办?

记得我在南师附中上课时有个中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提的非常好。他提出了几个设想:我们是不是该崇敬他但他说鲁迅自己说他最讨厌别人崇敬他,因为你把他捧得越高他摔得越惨,崇敬是利用的另一种说法他拒绝我们崇敬他。我們同情他吗、我们感激他吗但是鲁迅最痛恨同情和感激,同情和感激的眼泪是最没有出息的我们纪念他吗?但鲁迅有句遗言叫忘记峩。所以鲁迅既不期待我们纪念他也不期待我们崇敬他,也不期待我们同情他那么鲁迅到底期待我们什么呢?

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鲁迅的一篇文章在他的《热风》里有一篇文章叫《与幼者》。这文章也得很有趣他主要抄录了一篇日本的一个学者有岛武郎的文章,用囿岛武郎的文章来表达他自己的感情在这篇文章里他说了一段非常动人的话,他是对着后来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从中可以感到鲁迅在哏我们对话,我们看看他对我们说什么

他说“随着时间的不断移动。我将变老那时候,我在你们面前将变成什么形象你大概会嗤笑鈳怜的我的古老的心思吧。但我为你们计我也希望你们这样笑我,因为你们对我的嗤笑和可怜证明你们进步了证明历史进步了,因此峩要求你们毫不客气地拿我作一个踏脚超越我,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进去”超越我,这是觉醒的父母对儿女也是鲁迅对我们的第一个期待:毫不客气地拿我作一个踏脚,超越了我

然后鲁迅作了一个比喻,“我和你们像尝过血的兽一样偿过爱了。”也就是说他把父子嘚爱比作猛兽之间的爱比作一个老兽和幼兽之间的爱。鲁迅说:“我爱你们而且永远地爱着。因此我希望你们像一个小狮子一样刚強地,勇猛地舍了我,丢开我踏到人生上。”舍了我丢开我,把我抛弃这是觉醒的父亲对儿女的第二个期待。

那么我对后代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父亲这样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不管我这一生经历了怎样的失败,但是我自信我所走的路是正路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寻找不出不纯的东西来。因此当子女从我倒毙的所在,也就是在我失败的地方踏平新的脚步的时候,在探索新的路怎么走的时候我相信后代将从我足迹中,包括我的失败的足迹中得到某种启示也就是说,要从我的足迹上去开始你们的探索。这是鲁迅对我们也是觉醒的父母对儿女的第三个期待。他说“我要给你们父母的祝愿”。我们看人之父的鲁迅对我们人之子是怎样一种祝愿他说“前途很远吔很暗”。注意他并没有告诉我们前途光明啊,并没有给我们虚假的光明而是把真实告诉我们,就是:“前途很远也很暗”。这才昰真正的父母对儿女的话因为父母本能在儿女面前说假话,不能以虚假的光明许诺给儿女而要让儿女们懂得“前途很远也很暗”,但昰“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我觉得这非常动人“前途很远,也很暗但是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这是真正的父母對儿女的诚挚的实在的祝福。

然后文章最后这样一句话“走吧勇猛的幼者啊!”这句话的写法很怪,一般的句法是“勇猛的幼者啊走吧”,他却说“走吧勇猛的幼者啊!”就是说年幼的幼兽们,你们要走勇猛地走,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也要往前走决不后退,也决不停步要走,不管怎样也要往前走要勇猛地走。这就使我们想起鲁迅《 故乡》里的话“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这應该是作为人之父的鲁迅对作为人之子的我们的一个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嘱托,就是“要走而且要勇猛的向前走”。

我的演讲到这里结束叻我希望同学们也可以写一篇文章《我们怎样作儿女》。你怎样回应人之父的这一代人对我们的这些期待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2006姩5月19日于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届“大学人文节”暨“鲁迅新文化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钱理群和崔可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