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杜牧这首诗除了写山林的景色外还写了什么

古诗山行教案
古诗山行教案
范文一:??
设计意图: 山行《山行》这首诗描写出深秋山林迷人景色,尤其是诗人对枫林晚景的惊喜之情难以抑制,通过看图片理解诗句,能给幼儿启迪和鼓舞,使孩子轻松地理解诗句内容。活动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第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网
活动准备:活动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活动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活动过程:一、 导入播放古诗《山行》视频,幼儿初次感受诗中意境。师:小朋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诗的名字叫《山行》,老师将带你们一起走入诗中,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二、理解活动出示《山行》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中内容,并引出诗句。附古寺:《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小朋友,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引出诗人:杜牧)以上内容源自第一幼儿教育儿童网师:小朋友,小路是什么样子的?伸向了什么地方?小结:远处的高山上的路是弯弯曲曲的。引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2、图中住着人家,请你找出这几户人家在哪里?小结:白云飘浮的地方有人家。引出诗句“白云生处有人家”。3、诗人乘车为什么停了下来。小结:诗人停下来看枫叶。引出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4、枫叶真漂亮呀。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枫叶在什么时候才会变红?小结:秋天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漂亮。引出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三、阅读活动1、带领幼儿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跟老师一起完整朗诵古诗。3、幼儿集体朗诵古诗两遍(播放古典音乐,增加意境)。四、结束活动活动反思:《山行》对于某些幼儿来说,已经在家里和家人学习过了,因此比较熟悉,但是绝大多数幼儿并不理解古诗内容,第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网所以在本次活动课中的教授中,重点让幼儿在理解中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灌输,幼儿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也比较浓厚,所以课堂氛围比活跃原文地址:??
设计意图: 山行《山行》这首诗描写出深秋山林迷人景色,尤其是诗人对枫林晚景的惊喜之情难以抑制,通过看图片理解诗句,能给幼儿启迪和鼓舞,使孩子轻松地理解诗句内容。活动目标: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第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网
活动准备:活动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活动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活动过程:一、 导入播放古诗《山行》视频,幼儿初次感受诗中意境。师:小朋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诗的名字叫《山行》,老师将带你们一起走入诗中,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二、理解活动出示《山行》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中内容,并引出诗句。附古寺:《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小朋友,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引出诗人:杜牧)以上内容源自第一幼儿教育儿童网师:小朋友,小路是什么样子的?伸向了什么地方?小结:远处的高山上的路是弯弯曲曲的。引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2、图中住着人家,请你找出这几户人家在哪里?小结:白云飘浮的地方有人家。引出诗句“白云生处有人家”。3、诗人乘车为什么停了下来。小结:诗人停下来看枫叶。引出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4、枫叶真漂亮呀。它们是什么颜色的?枫叶在什么时候才会变红?小结:秋天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漂亮。引出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三、阅读活动1、带领幼儿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跟老师一起完整朗诵古诗。3、幼儿集体朗诵古诗两遍(播放古典音乐,增加意境)。四、结束活动活动反思:《山行》对于某些幼儿来说,已经在家里和家人学习过了,因此比较熟悉,但是绝大多数幼儿并不理解古诗内容,第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网所以在本次活动课中的教授中,重点让幼儿在理解中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灌输,幼儿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也比较浓厚,所以课堂氛围比活跃
范文二:《山行》、《枫桥夜泊》1、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会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计划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1、作者介绍资料。2、课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山行》,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过程一、进入秋景同学们,前天是农历24个节气中的白露,白露过后天渐渐变凉了,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物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写秋天景物的,(出示)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两位读,相机点评:读准字音。)2.朗读古诗要讲究节奏和韵味,听我来读一读这首诗。(配乐范读)一起读。(简介杜牧)(课件:杜牧)3.下面让我们走近这首诗的作者——唐朝诗人,杜牧。他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他刻苦学习,写诗,25岁就参加考试,金榜题名。杜牧的诗立意新奇,语言优美。他又熟悉兵法,文武双全。他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有一首诗以它幽美清新的风格传诵千古。这首诗就是──(出示山行)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长沙市区,最高峰海拔297米。山上有一座亭子名叫爱晚亭,四周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最妙的地方。那年深秋,杜牧就来到了岳麓山,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岳麓山观赏枫叶,好不好?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1.来到岳麓山,我们首先看到了什么?(出示古诗)请同学读第一句诗,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⑴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寒山:深秋时节带有寒意的山。石径:石头小路。斜:弯弯曲曲。请大家结合词义来说一说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我们按现代人说话的习惯把诗句顺序变一下:寒山石径斜远山(指名说诗意。)⑵沿着山间石头小路行走,我们抬头远望又看到了什么?读第二句。(白云人家)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白云生处(白云飘浮的地方。)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⑶嗯,这时候诗人为什么停下来不走了呢?“坐”是什么意思?(因为)“晚”是什么意思?(傍晚)第三句是什么意思?我们也改变一下句子顺序:停车坐爱晚枫林(停下车子不走了,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树林这一片片火红的枫叶在夕阳的映照下,——)请大家充分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上这样的句子。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亲眼来看一看吧。(播放枫树林的画面)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枫树林画面,你想不想夸夸它呢?(教师点评:对枫林的热爱。)⑷难怪大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齐读)“霜叶”是什么意思?(被秋霜打过的枫叶。)“红于二月花”呢?(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3.同桌互相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名说。)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欣赏过了美丽的枫树林,现在我们一起来品味诗句。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让你非常喜欢呢?我们来研究研究。2.集体交流:“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五、指导诵读诗句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六、小结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解词语,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板书设计山行寒山石径(斜)白云人家(生)枫林霜叶(红)教学后记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山行》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4、朗读训练。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6、朗读训练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8、朗读训练9、齐读全诗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五、指导写字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2、指导“愁”、“霜”的结构。3、钢笔描红。六、作业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板书设计枫桥夜泊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客船乌啼钟声教学后记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范文三:学年暑假支教语文组教案二《望天门山》(古诗)备课人:孙文光日目录一、授课次数,,,,,,,,,,,,,,,,,,,,,,,,,,,,,,,,,,,,,,,,,,,,,,3二、授课时间,,,,,,,,,,,,,,,,,,,,,,,,,,,,,,,,,,,,,,,,,,,,,,3三、授课地点,,,,,,,,,,,,,,,,,,,,,,,,,,,,,,,,,,,,,,,,,,,,,,3四、授课人员,,,,,,,,,,,,,,,,,,,,,,,,,,,,,,,,,,,,,,,,,,,,,,3五、教学目标,,,,,,,,,,,,,,,,,,,,,,,,,,,,,,,,,,,,,,,,,,,,,,3(一)知识目标,,,,,,,,,,,,,,,,,,,,,,,,,,,,,,,,,,,,,,,,,,,,3(二)能力目标,,,,,,,,,,,,,,,,,,,,,,,,,,,,,,,,,,,,,,,,,,,,3(三)情感目标,,,,,,,,,,,,,,,,,,,,,,,,,,,,,,,,,,,,,,,,,,,,3六、具体课程,,,,,,,,,,,,,,,,,,,,,,,,,,,,,,,,,,,,,,,,,,,,,,3(一) 教学重点,,,,,,,,,,,,,,,,,,,,,,,,,,,,,,,,,,,,,,,,,,,,3(二) 教学难点,,,,,,,,,,,,,,,,,,,,,,,,,,,,,,,,,,,,,,,,,,,,3(三) 教学方法,,,,,,,,,,,,,,,,,,,,,,,,,,,,,,,,,,,,,,,,,,,,4(四)、教学准备,,,,,,,,,,,,,,,,,,,,,,,,,,,,,,,,,,,,,,,,,,,,4(1)教材分析,,,,,,,,,,,,,,,,,,,,,,,,,,,,,,,,,,,,,,,,,,,,,,4(2)拓展知识准备,,,,,,,,,,,,,,,,,,,,,,,,,,,,,,,,,,,,,,,,,,5(3)学生能力调查,,,,,,,,,,,,,,,,,,,,,,,,,,,,,,,,,,,,,,,,,,5(五)教学过程,,,,,,,,,,,,,,,,,,,,,,,,,,,,,,,,,,,,,,,,,,,,5【第一课时】,,,,,,,,,,,,,,,,,,,,,,,,,,,,,,,,,,,,,,,,,,,,,,5(1)引入课题,,,,,,,,,,,,,,,,,,,,,,,,,,,,,,,,,,,,,,,,,,,,,,5(2)作者介绍与背景介绍,,,,,,,,,,,,,,,,,,,,,,,,,,,,,,,,,,,,5(3)作品朗诵与感受分享,,,,,,,,,,,,,,,,,,,,,,,,,,,,,,,,,,,,5(4)解读诗句,,,,,,,,,,,,,,,,,,,,,,,,,,,,,,,,,,,,,,,,,,,,,,6?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6 ?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6【第二课时】,,,,,,,,,,,,,,,,,,,,,,,,,,,,,,,,,,,,,,,,,,,,,,6? “两岸青山相对出” ,,,,,,,,,,,,,,,,,,,,,,,,,,,,,,,,,,7 ? “孤帆一片日边来” ,,,,,,,,,,,,,,,,,,,,,,,,,,,,,,,,,,7 ? 引读全诗,,,,,,,,,,,,,,,,,,,,,,,,,,,,,,,,,,,,,,,,,,,,7(5)课堂背诵(高级要求),,,,,,,,,,,,,,,,,,,,,,,,,,,,,,,,,,7(6)课堂默写(高级要求),,,,,,,,,,,,,,,,,,,,,,,,,,,,,,,,,,7(7)课后作业,,,,,,,,,,,,,,,,,,,,,,,,,,,,,,,,,,,,,,,,,,,,,,8(六)板书设计,,,,,,,,,,,,,,,,,,,,,,,,,,,,,,,,,,,,,,,,,,,,8(七)注意事项,,,,,,,,,,,,,,,,,,,,,,,,,,,,,,,,,,,,,,,,,,,,8(八)风险预测,,,,,,,,,,,,,,,,,,,,,,,,,,,,,,,,,,,,,,,,,,,,8 附录I
与本次教学有关的诗句 ,,,,,,,,,,,,,,,,,,,,,,,,,,,,,,9 附录II
李白(以及其他诗人)资料 ,,,,,,,,,,,,,,,,,,,,,,,,,,9 附录III
创作背景资料 ,,,,,,,,,,,,,,,,,,,,,,,,,,,,,,,,,,,,10学年暑假支教语文组教案备课人: 孙文光一、授课次数:N二、授课时间:N年N月N日三、授课地点:安阳某小学四、授课人员:孙文光五、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2)能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二)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六、具体课程:主教:孙文光 助教:待定(一)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二)教学难点(1)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但是由于古诗过于言简意赅,表达上与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出入甚大,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通过相对晦涩的语句领悟到古诗的优美之处,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2)如果给高年级同学(比如初中、高中)讲古诗,可以从一些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来全方位的认识古诗,但是小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不同,没有上述的概念,只能直观的认识诗,这无疑加大了教学难度;(3)在课堂上讲述(尤其是讲述古诗)时,会用到旁征博引的教学方法,但是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引用时很可能出现“教师在台上讲述的津津有味,学生却在下面一头雾水”的情况。(三)教学方法(1)想象法: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自己行使在江面上会有什么样的感觉。(2)画图法:让学生将脑海中想象的画面通过图画的方式展示出来,分为课上作画和课下作画两部分。(四)教学准备(1)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途经天门山时看到天山的壮观美景而诗兴大发,即兴所作,这首诗主要写所见所感,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述山川的气势;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行船的感触。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气象的描画,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2)拓展知识准备课前准备一些李白(或者其他诗人)的与本次教学有关的简单易懂的诗句。(见附录I)(3)学生能力调查课前通过询问、网络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认知情况,尤其是学生们在以往的教材上学过那些古诗,做到对学生的大致水平有所估计,以便有的放矢,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课题通过询问学生是否会游泳(坐船)来引用课题,具体方法如下:①问男生是否会游泳(坐船)②游泳(坐船)时发现了什么现象③导入李白也发现了这种现象。(2)作者介绍与背景介绍李白资料(以及其他诗人)见附录II。注意:对李白的介绍不要过于官方化,既能够让学生们接受李白的伟大之处,又不能使他过于有距离感(高高在上)。背景资料见附录III。注意:对背景的介绍要将生硬的背景故事化,让学生们像是在听故事一样去接受这样的背景,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此诗。(3)作品朗诵与感受分享随机提问一位同学起立朗诵此诗,朗诵完毕之后询问其对诗中意境的理解,(若有读音、断句等错误,先做纠正)之后询问其他同学(1到2人)的理解;留下悬念:同学们理解的到底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注意:不管学生理解的正确与否,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4)解读诗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步骤①-1:介绍天门山。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谁来读出这种劈开的气势,劈开后形成了天门山;步骤①-2:重读,所有人。?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步骤②-1:天门山的气势出来了,作者又看到了什么呢?(碧水); 步骤②-2:那水又是怎样的水呢?(至此回);步骤②-3:理解“至此回”——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谁有如此大的能耐让汹涌澎湃的楚江水“至此回”呢?(浩荡而来的楚江水自西向遇到了山的阻挡,不得不改变方向,折向北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步骤②-4:重读,单人,所有人。【第二课时】? “两岸青山相对出”步骤③-1: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3min,等待结果);步骤③-2:提问理由。等待正确答案:“在船上”,理由: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步骤③-3:关键词解释: “出”——联系开始提问的游泳的经历,解释动静关系。? “孤帆一片日边来”步骤④-1:读末句,提问意象(即景物);步骤④-2:课堂提问黑板画图(2人,对比)。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引读全诗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了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望见了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青山相对出”,穿过一道道狭窄的河道,终于看到——“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5)课堂背诵(高级要求)要求课堂尝试背诵,教师描述诗中情景作为提示,学生背诵。(6)课堂默写(高级要求)要求课堂尝试默写,教师描述诗中情景作为提示,学生默写。(7)课后作业①背诵本诗;②默写本诗;③用画笔描绘本诗。(六)板书设计(七)注意事项(1)时间若有剩余,可以稍微对古诗的格式、音律等常识(见附录IV)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不做为课程要求;(2)对于课堂上不能完成“课堂背诵(高级要求)”和“课堂默写(高级要求)”,要注意照顾到学生感受,做好课堂与课后的衔接。(八)风险预测(1)课堂发挥性的提问,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①学生不主动配合,导致课堂气氛沉闷②学生过于活泼,导致课堂乱成一团;(2)可能会出现(而且很可能出现)老师自己讲一些自以为很简单的知识,学生却一头雾水的情况。附录I
与本次教学有关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附录II
李白(以及其他诗人)资料? 其他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①多才而短命构思奇特,②意境怪诞,迷离恍惚,变幻莫测;诗佛--王维:①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 ②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诗魔--白居易: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李白李白,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祖籍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二十岁时一个人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他到处游历,结交朋友,拜谒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附录III
创作背景资料《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说此诗为开元十三年作,并说:“是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当涂时作,更无寓意”。郁贤皓《李白选集》云:“全诗朝气蓬勃,当是开元十三年(725)初次过天门山时所作”。这首诗描写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长江景色,展现出一幅壮丽的江山图画。俞碧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赋天门山,宛然楚江风景,能手固无浅语也。”“大江自岷山来,东趋荆楚,至天门稍折而北,山势中分,江流益纵,遥见一白帆痕,远在夕阳明处。”日10
范文四: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喜欢背诵古诗。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三、教学主要方法:自主识字、情境感悟四、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赠刘景文》一、介绍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5、师生交流。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3、师生交流。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2、有感情朗读背诵。五、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六、指导书写1、师写生看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第二课时《山行》一、复习检查1、认读词语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2、背诵《赠刘景文》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2、找伙伴,练背诵。六、指导书写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2、生抄写生字。七、朗读、背诵古诗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八、板书设计(略)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范文五:3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坐”和“泊”的意思。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入境悟情,熟读成诵。课前准备: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两位诗人及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时间:第
周星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二、出示《山行》1.交流作者杜牧。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2.出示图,揭题、解题 :诗题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来学习研究。三、学习诗文1.初读古诗,以不同形式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诗句内容。(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注意:“斜”的读音在教学时应读“xié”。(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教师巡视指导)(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字典、查找资料理解。(2)逐字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小组内共同解决。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师重点指出:“坐”意思是“因为”,“于”意思是“比”,“径”意思是“小路”;“白云生处”意思是“飘浮白云的地方”。(3)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大意:深秋季节,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爱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除了火红的枫树林,诗人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闭上眼睛想像一番,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其中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四、指导背诵1.指导诵读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以古筝配乐最好)2.指名试背。五、识字写字教师指导书写汉字:“径、霜”作业设计: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赞美之情。想做小杜吗?自己试着写一写秋季的校园。2.课后自行阅读杜牧的诗文。如:《泊秦淮》《秋夕》《清明》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二课时一、复习1.背诵《山行》2.《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1.揭题、解题。(1)板书课题。(2)指名读题。(3)解题。(4)介绍作者。张继,字懿孙,襄州(湖北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及第,是中唐时期颇负盛名的诗人。他的学问渊博,颇重气节。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寺庙。(5)解释诗题中的“泊”的意思。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意思。2.自学课文。(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3)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3.自学情况反馈(1)检查生字读音和朗读古诗。(2)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小组讨论。(4)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5)《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4.理解每句话。(1)理解一二句。A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B这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C理解“愁”, “思乡之愁”d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2)学习第三、四句。A指名读三、四句。B回答问题。1.“姑苏”在什么地方?2.“到”是什么意思?3.诗中还描写了诗人听见的,诗人听见了什么? C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5.总结全诗。体会情感。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6.以多种形式指导朗读,练习背诵。注意停顿和重音。三、识字写字。教师指导书写汉字:“泊、愁、苏、城、寺、钟” 作业设计:1.继续完成《习字册》2.抄写词语。3.课后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准备开展一次诗歌朗诵会。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执笔者:解大玲
范文六:《与古诗同行》(小学六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一、学情分析:经过小学的学习,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二、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本节课,我专门选择了“古诗”这一范畴让学生围绕“与古诗同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综合性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从而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虽然六年来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词,但要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需要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积累。因此,针对本次综合性学习,从开学初就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希望能让学生在有一定的量的积累的基础上,达到质的飞跃。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近诗歌,去“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开始后,指导学生分小组、按题材去搜集诗歌,背诵诗歌,这样,学生收集避免了盲目性,主题更鲜明,学习效果会更显著。3、问渠哪得请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在活动展示环节,通过小组展示主题诗词、古诗知识竞赛、吟唱积累古诗、学写总结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领略古诗的韵味,让学生走进经典诗文,在活动中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三、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和阅读古诗词,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并能按一定标准给古诗词分类。2、通过朗诵古诗、吟唱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展示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感受古诗的魅力。3、通过古诗知识竞赛的方式,积累诗歌知识,学会灵活运用古诗。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给小组取个组名,制作小组标志,并有一句小组口号。2、课前分小组根据主题搜集古诗,准备以小组形式在全班交流。3、每个小组准备两道古诗知识题,准备参加古诗知识竞赛的出题考其他小组环节。(二)教师准备:1、课件。2、知识竞赛环节需要的“竞赛花”及冠军队奖品。3、“与古诗同行”活动安排表。五、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制定计划,确定学习主题第二课时 课外搜集、整理资料第三课时 课堂展示六、教学过程:与古诗同行一、导入:1、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已经搜集、阅读了许多诗。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叩响诗歌的大门,与古诗同行。(板书课题)2、在学习中,同学们自由组合成了4个小组。现在首先请组长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小组。3、组长们的介绍真是各具特色,相信你们接下来的展示一定也十分精彩。二、经典诗文我最爱:1、在前段时间的学习中,各组制定了学习计划,确定了主题,我想,你们已经根据各自的研究主题搜集了很多古诗吧?能在全班交流吗?2、各组汇报学习情况:(1)思乡诗。(2)四季诗。(3)送别诗。(4)诗歌知识。三、知识竞赛我能行:1、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古诗知识题,咱们来一场古诗知识竞赛,能行吗?2、同学们分小组答题,答对一题得一朵红花,比一比,哪一组得到的红花多。(一)诗情画意猜诗名:1、老师这儿有许多好看的画,你能根据图画猜出是哪首古诗吗?2、看图猜诗:(1)《游园不值》(2)《望庐山瀑布》(3)《游子吟》(4)《静夜思》(二)你说我答猜诗人:1、老师来介绍诗人的情况,在老师叙述的过程中,只要你猜到了诗人的名字,可以随时举手。2、请仔细听:(1)王维(2)杜甫(3)王昌龄(4)陆游3、第二轮答题后,我们来看看各组得分。今天的竞赛紧张激烈,冠军到底花落谁家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三)名句荟萃对对碰:1、进入第三关──名句荟萃对对碰!2、学生答题。3、诗海浩瀚,知识无限,经典诗词,值得传诵。(四)妙语生花用古诗:1、积累了这些多的诗句,能灵活运用吗?让我们试着在恰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一些诗句。2、学生答题。3、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所学的知识就是有意义的知识。(五)智力陷阱考考你:1、老师出的题目都已经答完了,我们来看看各组得分情况。落后的小组不要着急,咱们还有一次机会──智力陷阱考考你!2、同学们课外也编写了一些古诗知识题,拿出准备好的题卡。明确要求:如果你们答错了题目,则就要从你们的红花中拿出一朵奖给出题小组;如果答对了题目,则出题小组拿出一朵花奖给你们。3、学生进行两轮的出题竞赛。4、现在,我们来看看最终花落谁家?恭喜,今天的冠军队就是──(发放奖品)5、得到冠军高兴吗?请组长代表你们发表获奖感言,好吗?(组长谈感受)6、为了表达喜悦的心情,也安慰一下咱们没得奖的几组同学,能结合咱们今天“与古诗同行”的活动表演个节目吗?四、古诗新曲我来唱:1、给古诗谱上好听的曲,通过吟唱表演的方式积累古诗,既展现了古诗的魅力,又弘扬了中华的传统文化。老师也找了一些这样的古诗新曲,愿意一起来唱唱吗?2、歌曲联唱:《村居》《江南》《出塞》《春晓》。五、总结活动:1、在“与古诗同行”的学习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请你们为这次活动写一个总结!2、学生写总结。3、交流“总结”。4、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起步,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走得更远,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与古诗同行》(小学六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一、学情分析:经过小学的学习,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二、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本节课,我专门选择了“古诗”这一范畴让学生围绕“与古诗同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五年级已开展过两次这种综合性学习,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探究、开放的特征,从而使综合性学习更有实效。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虽然六年来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词,但要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需要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积累。因此,针对本次综合性学习,从开学初就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希望能让学生在有一定的量的积累的基础上,达到质的飞跃。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近诗歌,去“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开始后,指导学生分小组、按题材去搜集诗歌,背诵诗歌,这样,学生收集避免了盲目性,主题更鲜明,学习效果会更显著。3、问渠哪得请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在活动展示环节,通过小组展示主题诗词、古诗知识竞赛、吟唱积累古诗、学写总结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领略古诗的韵味,让学生走进经典诗文,在活动中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三、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和阅读古诗词,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并能按一定标准给古诗词分类。2、通过朗诵古诗、吟唱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展示中提高自信心和欣赏美的能力,感受古诗的魅力。3、通过古诗知识竞赛的方式,积累诗歌知识,学会灵活运用古诗。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给小组取个组名,制作小组标志,并有一句小组口号。2、课前分小组根据主题搜集古诗,准备以小组形式在全班交流。3、每个小组准备两道古诗知识题,准备参加古诗知识竞赛的出题考其他小组环节。(二)教师准备:1、课件。2、知识竞赛环节需要的“竞赛花”及冠军队奖品。3、“与古诗同行”活动安排表。五、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制定计划,确定学习主题第二课时 课外搜集、整理资料第三课时 课堂展示六、教学过程:与古诗同行一、导入:1、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已经搜集、阅读了许多诗。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叩响诗歌的大门,与古诗同行。(板书课题)2、在学习中,同学们自由组合成了4个小组。现在首先请组长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小组。3、组长们的介绍真是各具特色,相信你们接下来的展示一定也十分精彩。二、经典诗文我最爱:1、在前段时间的学习中,各组制定了学习计划,确定了主题,我想,你们已经根据各自的研究主题搜集了很多古诗吧?能在全班交流吗?2、各组汇报学习情况:(1)思乡诗。(2)四季诗。(3)送别诗。(4)诗歌知识。三、知识竞赛我能行:1、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古诗知识题,咱们来一场古诗知识竞赛,能行吗?2、同学们分小组答题,答对一题得一朵红花,比一比,哪一组得到的红花多。(一)诗情画意猜诗名:1、老师这儿有许多好看的画,你能根据图画猜出是哪首古诗吗?2、看图猜诗:(1)《游园不值》(2)《望庐山瀑布》(3)《游子吟》(4)《静夜思》(二)你说我答猜诗人:1、老师来介绍诗人的情况,在老师叙述的过程中,只要你猜到了诗人的名字,可以随时举手。2、请仔细听:(1)王维(2)杜甫(3)王昌龄(4)陆游3、第二轮答题后,我们来看看各组得分。今天的竞赛紧张激烈,冠军到底花落谁家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三)名句荟萃对对碰:1、进入第三关──名句荟萃对对碰!2、学生答题。3、诗海浩瀚,知识无限,经典诗词,值得传诵。(四)妙语生花用古诗:1、积累了这些多的诗句,能灵活运用吗?让我们试着在恰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一些诗句。2、学生答题。3、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所学的知识就是有意义的知识。(五)智力陷阱考考你:1、老师出的题目都已经答完了,我们来看看各组得分情况。落后的小组不要着急,咱们还有一次机会──智力陷阱考考你!2、同学们课外也编写了一些古诗知识题,拿出准备好的题卡。明确要求:如果你们答错了题目,则就要从你们的红花中拿出一朵奖给出题小组;如果答对了题目,则出题小组拿出一朵花奖给你们。3、学生进行两轮的出题竞赛。4、现在,我们来看看最终花落谁家?恭喜,今天的冠军队就是──(发放奖品)5、得到冠军高兴吗?请组长代表你们发表获奖感言,好吗?(组长谈感受)6、为了表达喜悦的心情,也安慰一下咱们没得奖的几组同学,能结合咱们今天“与古诗同行”的活动表演个节目吗?四、古诗新曲我来唱:1、给古诗谱上好听的曲,通过吟唱表演的方式积累古诗,既展现了古诗的魅力,又弘扬了中华的传统文化。老师也找了一些这样的古诗新曲,愿意一起来唱唱吗?2、歌曲联唱:《村居》《江南》《出塞》《春晓》。五、总结活动:1、在“与古诗同行”的学习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请你们为这次活动写一个总结!2、学生写总结。3、交流“总结”。4、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起步,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走得更远,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范文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1、激情导入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3、师配乐读4、揭题解题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二、理解读——领略美(一)“扶”学第一句。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三)“放手”合作学习三、四句。在学习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三、反复读——品味美(一)想象意境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二)体会情感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三)朗读比赛。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四、延伸读——升华美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2、汇报学习成果。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体会情感【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五、选择作业——表现美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范文八:古诗两首 《山行》阅读答案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解释下列词语①远上: ②寒山: ③石径: ④斜: ⑤白云生处: ⑥爱: ⑦枫林晚: ⑧霜叶: ⑨二月花: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4、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参考答案:1、①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②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③石径:石头小路。④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⑤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⑥爱:真爱,留恋的意思。⑦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⑧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⑨二月花:春天的花。2、《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3、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赏析: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之深,“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陡的山势。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但这前两句其实只是陪衬,后二句之枫林红叶方为此诗描写之重点。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诗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但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和见地。
范文九:一、设计理念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各种形式的朗读、小组内当小老师、我是小画家等活动形式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学会多音字“斜”,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通过想象,感受诗中美的意境,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古诗的情感。五、教学过程
师:我国的北京是着名的旅游城市,你们去过北京的哪些地方?
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师:是呀,到了深秋,香山上满山遍野,一片火红,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山上的红叶,那就随我到北京一游吧。(播放仰天风光——香山的枫叶)
师:你们感觉这怎么样?一起说。
生:很美。
师:这么美的景色,若是让画家看到了他会怎么做?
生: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画下来。
师:说的真好,让诗人看到了——
生:作一首非常有诗意的诗。
师:对,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着名诗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山行(杜牧)
师:那么你们平时是怎么学古诗的?
生:先背诵这首诗,再学会默写,然后抄写诗意。
师:这种方法不错,想不想用另种方式来学这首诗?(想)那就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
投影: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的?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师:他的读音读准了吗?
生:他把“斜xia”读成了“xie”
师:应该是——
生:石径斜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诗人被满山的枫叶吸引住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诗中这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说明诗人不再行走,要在这里观赏一下枫叶。
生:他还写了连绵起伏的高山。
师:同学们读书真仔细,你们读的时候,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圈一圈,画一画。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提出的问题。
山行的行 石径 斜 生处 晚 红于 坐爱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 力量来共同解决呢?(愿意)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词典和手中的资料,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
师: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想)
师:从大家的声音里可看出大家信心十足。
师:“行”你是怎么理解的?“山行”呢?(在山上行走)
那么诗人在山上行走都看到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第一句诗(投影:远上寒山石径斜)结合同学们画出的字词,谁先说说你的理解?
生:“寒山”是深秋时的山。
生“远”是深远的意思。“石径”是石头小路的意思 。“斜”是倾斜的意思 。
师:谁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师:说得真棒。
师:请看第二句诗。“深处”是——
生:深处是飘浮的意思。
师:那白云深处呢?
生:白云飘浮的地方。
师:那对这句诗是怎么的理解?
生: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真不错。前两句诗,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那后两句诗咱们一起说,行吗?
(投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谁想来试试。
生:“坐“是因为。“红于”是比,,,,还要红。
师:那什么比什么还要红?
生: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师:你理解的真棒。
生:晚是傍晚。
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霜叶树是经霜变红的树叶,多指秋天的枫叶。
师:查资料这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理解呢?
生:我停下来,是因为喜欢在这美丽的枫树林,在夕阳照耀下显得格外红。
师:咱们能换种说法吗?
生:四周枫叶如火,更显得红叶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所以诗人被这美景吸引住了,停下车来观赏。
师:说得太好了。通过我们合作学习,已经解决了提出的问题,基本了解了诗意。现在,让我们结合对诗的理解,再来朗读这首诗。读诗讲究抑扬顿挫,老师试着给这首诗加上了停顿符号。同学们,请看“︱”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当然,你有不同的停顿方法也行。
(出示课件: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
师:谁能说说他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加上了感情。
师:听得真仔细。是呀,读书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那么,我们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师;通过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诗中是”白云深处”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课前我看过两本书,一本书是“白云深处”,一本书上是“白云生处”。
师:研究古诗的学者也提出了两个问题,请看
出示课件:各抒己见
第一种解释:白云飘浮的地方。
第二种解释:在古代,人们以为云是“触石而生”。,大山就是白云的故乡,在《山行》这首诗中,“生”可以理解为产生或生成的意思,白云生处就是白云生成的地方。
第一种解释:傍晚。
第二种解释:查字典,“晚“有6种解释,第二种解释为“时间靠后”,再看诗人所处的季节,是枫叶被秋霜打过且红似火的季节,时间靠后的秋季是深秋或晚秋。在《山行》中,“晚”的解释应是晚秋或深秋。
师:他们对诗中的两个词理解有所争议:一个是“白云生处”,一个是“晚”都有不同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些解释读一读,然后放到诗中想一想,你觉得哪种解释最有道理,你自己还有没有其他解释?请同学们试试。(生自由读“各抒己见”)
师:谁有自己的想法,请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是第二种解释,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云”是从深山或山洞里形成的,是飘出来的,杜牧是古代的人。
师:你是从诗人的年代出发的,还有吗?
生:我赞同。在古代有些字有不同的意思 。如“见”还读“xian”。所以我认为是第二种解释。
师:还跟其他的诗联系起来了,不错!对于“白云生处”大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说的也挺有道理,不过,你觉得哪种解释最有道理,就采用哪种。谁来说说“晚”的解释?
师:大家都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是我们学古诗应具有的精神。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诗中写了许多景物,你觉得哪处景物最美呢?
生:枫叶。它有顽强的生命力,还非常红。
师:你不光看到他的外面,还看到了它的生命力。
生: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它外表虽不美,但是它把自己埋起来 ,让人们从他身上走过,默默地让人们完成一天的旅途,而不求任何报酬。
师:你考虑问题真深刻,不光看到了它的外表,还看到了它的奉献精神,你们想不想具有它的这种精神。(想)
配乐朗诵一:《汉宫秋月》古筝。
师:如果把这些景物合起来,就更美了。让我们配上音乐读读这首诗。大家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加上动作。
配乐朗诵二:《夕阳箫鼓》琵琶
师:还想读吗?这次请同学们小声读,边读边想象诗中美丽的景物。
配乐:《秋日的私语》(钢琴)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随着第三段音乐,这时在你在脑海里会出现了什么图画呢?
师:看到同学们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我都不忍心打扰你们。好,谁想说出你心中的图画?
生:满山遍野,全都是一片红色,小鸟飞来飞去,一股股清泉,山间飘着几朵白云,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师:远景渗着近景,淡雅掺着红叶,诗人看到此景,已陶醉。
我们也被这美景所吸引,现在让我们作个小画家,请看这幅插图,与你们心中的图画有不同之处。
生:这幅没有房子,没有小路。如果让我来画,我会画上小鸟在唱歌,还有些游人在尽情观赏,加上几朵飘浮的白云。
生:画上一些绿草地,一大片片枫叶。
师:同学们真不愧是小画家,提出了这么多合理建议,课后,把你们心中的图画画下来。这节课通过我们独立学习,在小组内当小老师等方式理解了这首诗。通过学习各抒己见,谈心中的画,我也是小画家等活动对这首诗进行了探究,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我相信利用这些方法,你们一定会学到更多、更优秀的诗篇。
板书设计:
迷住 陶醉。
范文十: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古诗山行的诗意。3、径:小路。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6、坐:因为。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古诗山行的诗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分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再向虎山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