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可以沿冠状轴运动的是做侧屈运动吗?

从脊柱的运动及肌肉分布特点看常见腰疾患病因
从脊柱的运动及肌肉分布特点看常见腰疾患病因
  1 脊柱
  1.1 脊柱外观特点脊柱由全部椎骨、骶骨和尾骨以及它们之间的骨连接构成,形成头颅的支柱、躯干的中轴,并参与胸腔、腹腔及盆腔后壁的构成。脊柱长度可因姿势不同而略有差异。由于站立时椎间盘受压缩可变薄,所以长期卧床与长期站立者相比,一般可相差2-3com。
  1.1.1 脊柱的正面观:椎体由上向下逐渐加大,至骶骨底最宽阔,这是与人体直立时脊柱下部负重较上部大而相适应的。耳状面以下,由于重力骤减,骶骨和尾骨的形态也随之迅速变小。
  1.1.2 脊柱的侧面观:棘突在背部正中形成纵嵴,两侧有纵行的背侧沟。容纳背部的肌肉。颈部棘突短接近水平位。胸部棘突向后下方倾斜呈覆瓦状。至腰部棘突又趋于水平位。侧面可见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向前凸,而胸曲及骶曲向后凸。脊柱的弯曲使脊柱具有良好的弹性,可缓解震荡并与人体的重心维持有关。它和其它部位配合进行各种复杂动作如飘动彩带。形成人体多姿多彩体姿
  1.2 脊柱运动形式脊柱可进行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及其它复杂组合动作。
  1.2.1 屈:屈是指脊柱绕冠状轴(额状轴)(左右方向)在矢状面内向前的运动。
  当脊柱向前屈曲时。胸部后凸加大,颈部和腰部的前凸减小。同时。棘突可稍微分开,比较容易在腰背部的正中体表扪及。各椎体之间以关节突为轴,使椎体和椎间盘受压。 链接后部结构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等受拉。背腰深浅肌肉受拉。
  使脊柱(躯干和颈部)前屈的肌主要有:胸锁乳突肌、斜角肌、颈长肌、头长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腰方肌、腰大肌等。
  1.2.2 伸:脊柱由解剖学位置向后弯曲或由前屈状态返回解剖学位置并继续向后弯曲的运动,均称为伸。
  脊柱向后伸展时。颈部和腰部的前凸增大而胸部后凸减小。脊柱整个后部结构的应力水平显著提高。尤其在椎弓根部、椎弓峡部和关节突关节等处更为明显,在近椎弓根处的椎体密质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应力集中,椎间盘纤维环的后外侧的应力水平比前屈时升高。
  使脊柱后伸的肌主要有:斜方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头夹肌、颈夹肌、骶棘肌、横突棘肌、背短肌等。
  1.2.3 侧屈:脊柱绕矢状轴(前后方向)在冠状面(额状面)内的运动称为侧屈,其中脊柱弯向左侧的运动称为左侧屈。脊柱弯向右侧的运动称为右侧屈。
  脊柱的侧屈运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脊柱侧屈时,各部的运动幅度比较一致,椎骨棘突在背部形成一平滑的曲线:一种是运动部位主要集中在颈部和上腰部。胸部脊柱几乎不改变形状或只有较小的改变。脊柱侧屈时,曲侧压力增大,对侧剪刀增大。
  使脊柱侧屈的肌有:肩胛提肌、腰方肌、肋间肌、横突间肌等。
  1.2.4 旋转:脊柱旋转是指绕垂直轴在水平面内的运动,也称回旋,又可分为左旋和右旋。骨盆固定不动、头部和肩部向左旋转。或头部和肩部固定不动、骨盆向左旋转。都称为左旋。
  与脊柱旋转有关的肌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斜角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夹肌、髂肋肌、脊柱固有的回旋肌、髂腰肌等。
  1.2.5 环转:脊柱的下部固定不动,上端做圆周运动动。称之为环转。环转运动也可在悬垂状态下,上部脊柱较为固定时由脊柱下部完成。它是上述几种运动连续进行的结果。
  1.3 脊柱不同姿势下的受力人体姿势不同对脊柱及其各部的受力情况有着不同的影响,在这里主要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脊柱在不同体位时的力学特性,即身体处于某种姿势时,脊柱的形态特性和受力情况。我们可以把每种体位看作是身体复杂运动中的各个单独的位相或完成了动作,以能从中理解在脊柱运动过程中的力学变化。
  1.3.1 站立位:正常人在直立位时。从侧身看脊柱身体上部的重心位于脊柱的前方,躯干的重力线一般是通过第4腰椎中心的腹侧,即脊柱各节段承受着恒定的前屈力矩。因此使脊柱所受到的压力并不只是人体本身的重量,还包括为了平衡重力的背部肌肉的收缩力。人体垂直站立时,由椎体和椎间盘承受了几乎全部的压力,脊柱各段所受的压力从上而下逐渐增加,但在脊柱稍向后伸展时,一部分压力侧由关节突关节承受且由于骶棘肌和髂腰肌的收缩以及髂股韧带的紧张,使骨盆向前的倾斜程度增大,脊柱腰段的弯曲也随之增大。
  两腿的长度或两脚所站的高度不同。可使骨盆不完全处于水平位而稍微向一侧倾斜。并同时使脊柱发生向对侧的代偿性弯曲。脊柱的弯曲可增加脊柱的弹性,长时间站立时两只脚不站在同一高度,如将一只脚放在脚凳上。可在一定程度内减小腰椎间盘上的压力。
  此外,在人体处于站立姿势时,也并非绝对地平衡。由于肌紧张原因各个肌群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结果使身体有轻微的前后摆动。摆动幅度的大小随着人体疲劳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1.3.2 坐位:人处于坐位时,脊柱除要受到垂直方向的重力作用和它的偏心力矩。还要受到由下肢传来的与偏心力矩方面相反的集中力矩。此外,由于坐位时骨盆向后的倾斜度增加,脊柱腰曲减小或消失。使重力线向腹侧移动,力矩增大,因此腰部椎间盘的负荷要比直立时为大。在坐位时如果躯干向前弯曲,则力矩会进一步增大。如果采取向后斜靠的坐位时。则躯干重力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沿着躯干轴的作用分量,它使脊柱受到压缩应变,一部分是与躯干轴垂直的作用分量,该力可由靠背(如椅背)上的反作用力平衡,由于各部分的重力方面与脊柱不共线,所以还有一部分偏心力矩作用在脊柱上。此外也有从下肢传来的集中力矩。如果靠背的倾斜角比较大。则重力在脊柱轴向的分量以及它所产生的力矩均减小,但下肢传来的力矩方向却与重力的偏心力矩相一致,使脊柱的应力增大。
  1.3.3 卧位
  1.3.3.1 仰卧位:仰卧时的脊柱像一个平放着的弹性曲梁,要受到头部和下肢传来的弯矩和剪力,两端的弯矩使脊柱的前面受拉而后面受压,腰肌的作用也可产生对腰椎的负荷。如果升高头部、下肢弯曲。则由头部传到颈椎、由下肢传到髋部的轴力增加。而使脊柱所受的弯矩减小。同时由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弯曲使腰肌放松减弱了对腰椎的牵拉,从而使腰部脊柱的受力得到部分改善。
  在床板较硬的情况下,在腰椎以下的部分的床板不会产生支持应力,只有该部分的躯干重量形成弯矩。此弯矩能减低两端弯矩的作用。如果创过于松软,在身体下陷后,将有床的反力作用在腰部脊柱。与端部传来的弯矩叠加起来而造成腰部脊柱比较大的应力。因此,软床虽然使身体表面的载荷分散,但增加了腰段脊柱的应力,故患有腰部疾患时应以硬床板最佳。
  1.3.3.2 侧卧位:侧卧位时由于重力作用使脊柱的下胸段和上腰段向下弯曲,使该部脊柱上面受压而下面受拉,而颈段脊柱由于头部的重力作用使头端向下产生弯矩。头端的弯矩使颈部脊柱的上面受拉 而下面受压。因此,使用高度适宜的枕头可减轻或消除颈部脊柱受到的弯矩,使侧卧时脊柱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1.3.4 其它:当人弯腰抬重物时,脊柱实际上是一个机械效率(负荷重力与所需施加的外力之比)很小的杠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脊柱看作是固定在骨盆上的一根带有枢轴的悬梁。骶骨相当于枢轴。此时第5腰椎及其与骶骨相连结的椎间盘(L/S)位于悬梁的根部。所以最容易受到损伤。当弯腰并维持在平衡状态时。骶骨上所受的压力与背部肌肉的作用力是基本相等的。此时背腰部肌肉处于受拉伸状态。当背部呈水平状态时。躯干、上肢和头部的重力(约为整个身体重量的65%)的方向与脊柱呈直角,并且其力臂很长,而背部肌肉的作用力的方向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约为12°,即肌肉的作用线非常靠近枢轴,所以它的力臂很短。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个体重为60kg的人,弯腰使背部呈水平状态时,其骶骨所受的压力大约为180kgo如果要捡起一个重20kg的物体,则骶骨所受的压力约为250kg,如此大的力作用于肌肉和椎间盘上是有很大危险的。因此,在弯腰捡东西时,即使所捡的东西不重,也会在腰椎的椎间盘尤其是最下面的一个椎间盘上产生非常大的力。所以应尽量避免采取这种姿势。
  1.4 脊柱运动特点在自然情况下。活体上两上相邻椎骨之间的运动幅度很小,并且不可能出现彼此单独运动现象。因此脊柱的所有运动均是椎骨和椎间盘、关节突关节、韧带等结构所构成的多个运动节段联合运动渐变的结果。蛇的各类运动形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脊柱结构及功能上的原因。如①脊柱整体结构上的生理性弯曲。椎体彼此相邻的上下两面实际上并非真正的水平面也非互相平行的。②脊椎椎体间的椎间盘及其后方两侧的关节突关节构成的关节三联体,使脊柱象—个底面向后的等腰三棱柱,而成人脊柱的旋转轴却又位于椎体中心:③人体直立的结果,使身体的重心位于脊柱的前面,同时脊柱背面的肌肉也比较发达等,因此在脊柱侧屈时,椎体必然会伴随着—定程度的旋转运动。由于脊柱是躯干的轴心,脊柱的任何运动都伴随着身体重心的移动,所以脊柱的运动还有赖于下肢各关节及骨盆的协同作用。
  1.5 脊柱肌肉分布脊柱周围的肌肉从位置上看分别位于脊柱的背侧和前外侧。它们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柱。
  1.5.1 背侧组:主要包括颈、背部的浅层及深层肌。另有作用于骨盆的臀肌和股后肌。
  浅层:均起自棘突,止于肱骨上端及肋骨,以运动上肢及肋骨。在项部及背上部有斜方肌、背下部有背阔肌。其前方有肩胛提肌、菱形肌和上后锯肌。在腰部还有下后锯肌。
  深层:深层肌主要维持脊柱的挺伸,分为长肌和短肌。长肌有夹肌和骶棘肌(夹肌包括颈夹肌等),前者自项韧带和上位胸椎棘突向外下斜行。止于枕骨及颈椎横突。可使颈后伸、侧屈及向对侧转头;骶棘肌亦称竖脊肌,起自骶骨和髂嵴,向上分为多肌齿,可止于椎骨、肋骨,最长者可达枕骨。全肌可分为外侧的髂肋肌、中间的最长肌及内侧的棘肌。一侧骶棘肌收缩,使脊柱侧屈;双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仰头。短肌有横突棘肌,位于骶棘肌深层,起自横突。向内上止于棘突。自浅入深有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及横突肌、棘间肌等。它们可使脊柱挺伸、侧旋、侧屈。在枕部深层有枕下肌,包括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及头后小直肌。它们可使头回旋和后仰。
  臀部和股后部肌:如臀大、中、小肌及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等。可维持骨盆后仰。
  1.5.2 前外侧组:在颈部。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可间接作用于脊柱。进行仰头、屈项及向对侧转头等运动。深层则位于脊柱的前方和两外侧。前者有头长肌和颈长肌。参与头的前俯和颈前屈。后者包括前、中、后3对斜角肌。它们起自颈椎横突止于第1和第2肋。前斜角肌可起于第3-6颈椎前结节或后结节。故而第3-6颈神经根一穿过前斜角肌起点外行。当该肌紧张时可牵拉相应的脊神经根。反之,脊神经根处病变时亦可引起前斜角肌紧张甚至痉挛。
  在腹部;腹前外侧群肌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除容纳保护脏器、增加腹压外,还能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腹后壁的腰方肌亦可侧屈脊柱。
  另外。起自腰椎体、横突等的髂腰肌向外下走行,止于股骨小转子,能使脊柱和骨盆前屈。2腰部疾患
  2.1 腰部软组织劳损腰部软组织劳损属中医学“腰痛”、“腰脊痛”范畴。常见原因是:①长期弯腰工作或工作姿势不良。腰肌长时间处于牵伸状态,形成了积累性的劳损变性。②急性腰肌损伤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损伤组织未得到充分修复而遗留慢性腰痛。③腰椎先天或后天畸形、腰部外伤、腰肌过度疲劳或下肢畸形等也易发生腰肌劳损。腰部慢性劳损是以上诸原因作用下,首先引起创伤性软组织炎性反应。到后期则因创伤性炎性反应程度不同而导致软组织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其结果可以刺激或压迫感觉神经及营养血管而导致腰痛及放射痛。在临床上。腰部软组织劳损实际上包括腰肌、筋膜、韧带、髋关节等多种复合组织的损伤。
  2.2 腰部肌筋膜炎肌筋膜炎又称纤维织炎,为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腱、腱鞘、肌膜、韧带、骨膜和皮下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多因风、寒、湿所引起,亦可因损伤、感染、风湿热或寄生虫感染而发生,前者称原发性,后者称为继发性。腰背部、骶髂部为好发部位。
  2.3 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棘上、棘间和黄韧带都是由稠密的胶原结缔组织构成。是纤维关节的重要结构。它们将相邻的骨体连接在一起。它带有柔性、屈折性,以便于关节活动。另一方面,它有足够的强力和牢靠性。可以耐受强大的拉力但不能伸长。因此,在急性扭伤时,韧带易被断裂;在持续或间断牵拉时韧带将松弛。一旦韧带失去弹性就不易,陕复原有的力量。
  (1)棘上韧带损伤:棘上韧带损伤是体力劳动者的常见病、多发病。损伤后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常导致慢性韧带劳损而不能胜任繁重劳动。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顶上的索状纤维组织。据统计,73%止于第4腰椎,22%止于第3腰椎,仅5%止于第5腰椎。由于该解剖特点使下腰较弱,其又是最活动区。另外中年人可有75%的人有棘间韧带变性,加之局部外伤,故韧带极易在该处撕裂。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韧带皆受骶棘肌保护而免受损伤。在人体充分弯腰搬移重物时,骶棘肌处于松弛状态,臀部肌肉和大腿后部肌肉收缩。以腰椎为杠杆将重物提起。支点常位于腰骶部,此时因无骶棘肌保护,所以重力全落在韧带上。当脊柱突然屈时时,极易造成棘上韧带从个别棘突上撕脱。此尤以下腰部和腰骶部多见。
  棘上和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人中枢,虽然范围很小,却会造成严重的腰痛或伴有腿痛。
  (2)棘间韧带损伤:棘间韧带既有助于脊椎之间的活动。但也给予其一定的限制。它处于相邻的棘 突之间,呈长方形,其腹侧与黄韧带相连,其背侧与背肌的筋膜和棘上韧带融合在一起。这3条韧带构成一个统一体。在日常生活中,背部的屈、伸动作经常使棘突分开和挤压、相互摩擦。从而造成棘间韧带牵伸和挤紧。日常机械性摩擦会引起变性。棘间韧带只能在变性的基础上外力作用下而发生不同类型的破裂和松弛。韧带内含有神经纤维。对痛觉最为敏感,故韧带破裂或松弛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2.4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第1、2腰椎后部厚度大于前面;第4、5腰椎与之相反,而第3腰椎的椎体前后厚度相等。第3腰椎的横突比另外4个腰椎横突长,因此背部肌肉的牵拉杠杆力最强,尤其是横突左右不对称或横突向后偏斜时。当腰椎左右侧弯及扭曲活动时牵拉更甚。附着在横突上的有腰背筋膜之深层及腰方肌。当这些肌肉单侧收缩时。可使腰部向同侧前方弯曲。使横突与肌肉筋膜附着处受伤从而造成多个小肌疝。同时也可因肌肉收缩牵拉而使腰神经感觉支受牵拉而产生疼痛。此病尤以青壮年多见,大多数患者都有损伤史,这与腰部活动范围广、负重多有关。特别是经常弯腰或突然扭转、动作不协调时则更易发生。
  3 讨论
  3.1 由于不同程度外力打击、扭伤、负荷过重等均可使腰、背部软组织发生不同程度损伤。如下肢伸展性腰部损伤、急性腰扭伤、腰骶椎关节及骶髂关节扭伤等。可引起腰背部筋膜、韧带、肌肉等撕裂或断裂,同时,由此可引起急性腰背痛、脊柱侧弯,放射性或牵扯性神经痛及骶髂关节松弛等。
  3.2 不同姿势对脊柱负荷大小不同,站位、坐位椎间盘受力量大。如站立尽量前倾或前屈坐位。
  平时工作姿势不良,如歪颈找物、低头劳动、经常弯腰工作、下肢伸直位搬动货物(正确姿势为屈髋、屈膝、直腰提物)、长久站立、不正确坐位工作、看书等。均使腰部结构处于力学上的不良条件。此不仅易发生扭伤,而且易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筋膜韧带劳损。
  3.3 下腰椎活动多、负重大则慢性劳损退行性变发生率高,所以腰椎间盘则多为突出为多见;腰骶部是活动椎与不活动椎交界处,而又常见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骶椎裂等先天畴形。当搬重物、姿势不正或突然弯腰时易造成腰骶、骶髂。是造成腰背痛的常见原因。第3腰椎横突较长。肌肉牵拉杠杆作用强,易使横突与肌肉附着处受伤,此是发生腰痛的重要因素。因此活动度最大。所以损伤多。
06/28 03:38
从脊柱的运动及肌肉分布特点看常见腰疾患病因 (转)( 01:53:40) 转载▼ 标签: 转载 分类: 体态类 原文地址:从脊柱的运动及肌肉分布特点看常见腰疾患病因 (转)作者:合健道沈韦羲 脊柱 1.1 脊柱外观特点脊柱由全部椎骨.骶骨和尾骨以及它们之间的骨连接构成,形成头颅的支柱.躯干的中轴,并参与胸腔.腹腔及盆腔后壁的构成.脊柱长度可因姿势不同而略有差异.由于站立时椎间盘受压缩可变薄,所以长期卧床与长期站立者相比,一般可相差2-3com. 1.1.1 脊柱的正面观:椎体
02/21 16:58
一.脊柱周围的肌肉分布 脊柱周围的肌肉从位置上看分别位于脊柱的背侧和前外侧.它们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柱. (一)背侧组:主要包括颈.背部的浅层.深层肌及作用于骨盆的臀肌和股后肌. 1.浅层:均起自棘突,止于肱骨上端及肋骨,以运动上肢及肋骨.在项部及背上部有斜方肌.背下部有背阔肌.其前方有肩胛提肌.菱形肌和上后锯肌.在腰部有下后锯肌. 2.深层:深层肌主要维持脊柱的挺伸,分为长肌和短肌.长肌有夹肌和骶棘肌(夹肌包括颈夹肌等),前者自项韧带和上位胸椎棘突向外下斜行.止于枕骨及颈椎横突.可使颈后伸.侧
04/04 16:16
第一章 脊柱,生命支柱. 一.&脊柱&与&脊柱系统& (一)脊柱的构造组成. 解剖学所指的脊柱,是人和脊椎动物躯干的中轴骨骼.人类脊椎由26块形状不规则的脊椎骨组成,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按所在位置不同分成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由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由3至4块尾椎融合成1块尾骨. (二)&太极运动养生学&的&脊柱系统&概念. &太极运动养生学&所指的&脊柱&qu
02/07 04:17
带动腰椎运动的肌肉群主要有腰脊柱伸肌群.腰脊柱屈肌群.腰脊柱侧屈肌群.腰脊柱旋肌群,间接带动腰椎运动的有臀肌和腘绳肌.分别介绍如下: (1)腰脊柱伸肌群:直接作用于脊柱的伸肌有棘突间肌和骶棘肌.①棘突间肌:位于棘间韧带两侧相邻棘突间,受腰神经后内支支配,收缩时可固定相邻棘突并后伸腰椎.②骶棘肌:又名脊柱竖肌,是背肌中最强大的,特别是在腰部.此肌下端起于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腰背筋膜,沿脊柱上行,为腰背筋膜所包被,止于肋骨的肋角.颈椎横突结节和胸椎棘突.骶棘肌受腰神经后支支配,两侧同时收缩
03/06 11:29
今天准备了一些紧实脊柱前后和周边肌肉的动作. 运动1 开始姿势 坐在椅子的边缘,双腿打开到臀部宽度,双手拿好衣架向上抬起,双臂伸直.脊柱伸直坐好. 开始动作 做开始姿势时要吸气.然后呼气,将身体重心向后移动,上半身向后倾斜.这个时候脊柱要保持成直线.视线放在正前方.吸气,腹部保持收紧,呼气,回到开始姿势.共反复5-10次. 运动2 开始姿势 双脚打开到肩膀宽度,稍微弯曲膝盖站好.弯曲双肘,将双手手背贴在额头上放好,手掌朝向地面方向.上半身稍向前低下,后背和腰部要保持伸直.从头到脚要保持成直线.
07/19 16:26
运动后肌肉酸痛怎么办 刚开始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运动后的第二天甚至以后几天,常常有肌肉酸痛的感觉.有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在突然增加运动量时,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有些人担心自己受伤了而不敢继续进行体育锻炼,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一)肌肉酸痛的原因 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多属于生理现象,是机体对训练的正常反应.目前对运动后的肌肉疼痛有多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体育锻炼后,肌肉出现了肌肉结构的&微&操作,这种微操作非常之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与我们平时所讲的肌肉拉伤是不同的,这种微
06/05 02:00
运动后的伸展运动 防止肌肉腿
交叉腿拉伸
头后手臂拉伸
直升机拉伸
风挡雨雪刷练习
网球挑战练习
间歇式疾跑
01/13 16:59
脊柱疾病反射图和对应分布歌诀 '700') 脊神经根与相关疾病对应分布歌诀,医师应当熟悉掌握! 颈一头项通大脑,内耳中耳供血交:头痛头晕高血压,失眠健忘常疲劳. 颈二两耳视听舌, 乳突额窦和前额:耳鸣眩晕视力差,面瘫胸闷尿难排. 颈三脸面外耳牙, 三叉神经及咽喉:痤疮粉刺和湿疹,咽喉不适痛连牙. 颈四绕项连双肩, 又系鼻唇嘴耳咽:肩痛牙肿伴呃逆,胸闷咽痛流鼻涕. 颈五肩背三角肌, 声带腺体咽喉炎:臂痛眩晕心缓速,神经衰弱和鼻炎. 颈六颈肩二头肌, 拇食两指扁桃体:颈斜上肢酸麻痛,慢性咳嗽咽喉炎.
08/06 16:22
一位会员最近想减肥,也想通过运动让身体变好点,于是决定每天跑步.不过,才跑了两天,就已经全身酸痛,走路都一瘸一拐的.请问,还能继续跑吗?出现肌肉酸痛怎么办呢? 运动后肌肉酸痛,一般是因为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当人体运动产生的乳酸大于人体自身消耗乳酸时,乳酸就会阻碍血液的流通,最终形成肌肉酸痛的现象.不过,这种由于运动产生的乳酸属正常现象,只会让你有一种酸痛的感觉.平时较少参加运动的人,或是初次参加体育锻炼或一次锻炼的时间过长者,最容易出现这种肌肉酸痛现象. 点击加载图片 一般来说,若你不继太极知识 为什么说太极拳运动之首重是以腰为轴
  拳运动以腰为轴,就要知道太极拳为什么要以腰为轴和太极拳运动如何以腰为同,以及以腰为轴在太极拳运动中的作用等问题。这三个问题明白了,就会在太极拳运动中,自觉地用腰轴去带动肢体运动,使太极拳运动与太极运动同道,把太极拳练好,达到提高技艺和健身祛病的目的。
  一、太极拳运动为什么要以腰为轴
  腰脊是脊柱的组成部分之一。脊柱是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骶椎和5块尾椎所组成。它像一条索链,一节一节地连接在一起。除5块优椎和5块尾椎凝在一起不能活动外,其他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都能活动。由于颈椎、胸椎、腰椎的形态结构不同,各自的活动范围也不同,颈椎活动范围大,腰椎次之,胸椎活动范围小。脊柱的运动是靠各椎骨之间的活动,虽说椎骨与椎骨之间活动范围很小,但从刘脊柱而备脊柱的活动范围却是很大的,并能做各种方面的运动。
  腰脊在脊柱的中段,上接胸椎和颈椎,下接骶椎和尾椎。因此,腰脊的运动必然要牵涉到整个脊柱的运动、脊柱的运动是与腰脊的运动分不开的,没有腰脊的运动人体躯干就无法运动。
  腰脊位于上身与下身的交界处,它是人体运动的枢纽,是全身动力变换的调控器,有稳定人体重心的重要作用。太极拳运动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画圈的运动。那么,腰有几根轴呢?腰是链状关节。有三根轴:一是冠状轴。能做前后屈体运动;二是矢状轴,能做左右体侧屈运动;三是垂直轴,能做左右转体运动;三轴联合,能做左右体环转运动;由于脊柱有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四个弯度。还能做上下伸缩运动等。腰脊是多轴关节,能做各种不同方向的运动,为太极拳运动以腰为轴带动肢体运动奠定了生理基础。太极拳运动为什么要以腰为轴呢?一方面腰脊是躯干运动的关键,躯干运动是靠腰轴转动带动躯于运动,而四肢是附着在躯于上,由躯干转动带动四肢运动。
  这是人触动的生理基础。再一方面,太极拳运动与太极运动同道。太极运动是以元气团中心为轴带动消团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匀速的旋转转圈运动。人体中心在腰脊,那么.太极拳运动就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匀速的旋转转圈运动(《太极拳整体运动论的研究》)。因为太极拳运动与太极运动同道,所以太极拳运动必须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画圈运动。否则,便不能称为太极拳运动。
相关阅读推荐:
而高血压的出现我们的身体是会有一些症状的,那么高...
如果可以边吃边减肥的话,这应该是人世间最快乐的事...
虽然现在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但是人们的健康并没有...第一节 躯干骨及其连接躯干骨包括脊柱和胸廓两个部分。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柱,具有支持头部,支持和保护胸、腹、盆部器官,完成各种运动的功能。胸廓除支持保护胸部内脏外,还有完成呼吸运动的功能。
脊柱vertebral column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分颈、胸、腰、骶及尾五段,由24个椎骨、一个骶骨和一个尾骨组成。它们借韧带、软骨和关节连成一个完整的脊柱。
<h3 id="hi-.脊柱各骨的形态
椎骨vertebrae共24个,可分为颈椎(7个)、胸椎(12个)和腰椎(5个)。它们都具有类似的形态和功能,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处。
(一)椎骨的一般形态一般椎骨都有一个椎体和一个椎弓,椎弓上有七个突(图3-3)。
椎体vertebral body约呈短圆柱状,内部为骨松质,外为薄层骨密。上、下椎体以软骨连成柱状,支持体重。椎弓vertebralarch在椎体后方,与椎体相连的部分叫椎弓根,稍细,上下各有一切迹,下切迹较明显。相邻椎骨之间在椎弓根处形成椎间孔intervertebralforamina。椎弓的后部呈板状,叫椎板。左右椎板相连形成完整的椎弓。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vertebralforamen,24个椎骨的椎孔连成贯穿脊柱的椎管vertebral canal以容纳保护脊髓。椎弓上有七个突:向后方伸出的一个叫棘突spinousprocess,多数可在背部正中线摸到;左右各伸出一个横突transverseprocess,棘突和横突都有韧带和肌肉附着;椎弓上下各有一对突起,叫上、下关节突superiorand 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es,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相对,以关节面组成关节。
(二)颈、胸、腰椎的主要特征(图3-1至图3-4)
图3-1 颈椎(上面)图3-2 第7颈椎(上面)图3-3 胸椎
图3-4 腰椎
⑴颈椎cervical vertebrae,共7个,第1、2颈椎属特殊椎骨,将单独介绍。一般颈椎的椎体较小,近似长方形,其上面的左右两端上翘,与上位椎骨椎体侧缘构成关节,有病变时可致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症状。颈椎椎孔较大。横突生有横突孔,是颈椎最显著的特点。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走行。横突末端可分前后两个结节,特别是第六颈椎,前结节肥大,又叫颈动脉结节,颈总动脉在其前方经过。颈椎关节突不明显,关节面近于水平位。颈椎棘突一般短而平,末端分叉。第7颈椎棘突不分叉且特长,在颈部皮下,容易扪到,故又名隆椎。
⑵胸椎thoracic vertebrae共12个。从上向下椎体逐渐增大,横截面近三角形。椎体的后外侧上下缘处有与肋骨头相接的半关节面叫肋凹。横突的前面也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形成关节。棘突长,伸向后下方,邻位椎骨的棘突依次掩叠。关节突明显,其关节面位于冠状方向。
第1胸椎体的肋凹有一个圆形的全肋凹和一个半圆形的下肋凹;第10胸椎只有一个上肋凹;第11、12胸椎各有一个全肋凹,横突无肋凹。
⑶腰椎lumbarvertebrae共5个。椎体大,约呈蚕豆形。椎孔大。棘突为板状,位于矢状方向平伸向后。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近矢状方向。
(三)特殊椎骨(图3-5)
图3-5 上:环椎
⑴环椎atlas是第1颈椎,呈环形。分前弓、后弓和左右侧块。前弓较短,内面有关节面叫齿突凹。侧块上面有椭圆形关节凹,与枕骨髁构成环枕关节,下有圆形关节面与第2颈椎连接。上关节凹后方有椎动脉沟,椎动脉出横突孔经此沟而入枕骨大孔。后弓长,中点略向后方突起,叫做后结节。环椎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⑵枢椎axis为第2颈椎。椎体上方有齿突,与环椎齿突凹形成关节。在发生学上齿突来自第1颈椎椎体。枢椎其余形态同一般颈椎。
(四)骶骨(图3-6)
图3-6 骶骨和尾骨
在发生过程中,骶骨sacrum由5个骶椎合并而成。全骨上大下小,前凹后凸。上面为底,下端为尖。中央部为5个椎体连成的骶骨体,两侧为骶骨翼,后面椎板融合围成中空的骶管。骶骨体上面前缘突出,叫岬,前面有椎体融合遗留的4条横线,横线两端有4对骶前孔。骶管上口两侧可见上关节突,骶骨后面正中线上可见棘突痕迹称骶中嵴,两侧有4对骶后孔。再向两侧有粗糙不平的骶骨粗隆及与髋骨连接的关节面,叫耳状面。骶管后下端敞开叫骶管裂孔。其两侧有骶骨角,是下关节突遗迹。
(五)尾骨
1. 尾骨coccyx由4-5节尾椎退化合成。
<h3 id="hi-.脊柱各骨的连接
(图3-7至图3-9)
图3-7 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
图3-8 脊柱的韧带
图3-9 环枕、环枢关节
(一)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是椎体与椎体之间的软骨连接。椎间盘中心为胶状的髓核nucleuspulposus,周围是多层纤维软骨组成的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它将相邻椎骨的椎体牢固地连接起来,并限制髓核向外膨出。椎间盘有一定的弹性,可缓冲震动、允许脊柱做弯曲和旋转运动。颈部和腰部动度较大,椎间盘也较厚。在病理情况下,髓核可从纤维环的薄弱或损伤处突出,常见的为后外方向的髓核脱出,可以造成压迫神经根的症状。
(二)椎间关节intervertebral
joint是关节突之间的连接,椎间关节为平面关节,可做微小的运动。在颈部由于关节近于水平方向,其运动较自由;胸部关节面近冠状方向,可允许胸椎做少量回旋运动;腰椎的矢状关节面则限制回旋而允许脊柱屈伸和侧屈。椎间关节的运动和椎间盘的活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共同保证了脊柱的稳定和灵活。
(三)椎间短韧带很多
在相邻椎骨的椎弓之间的叫椎弓间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呈黄色,故又称黄韧带。黄韧带有很大的弹性,连接着相邻的椎板,协助椎板保护椎管内的脊髓,并限制脊柱的过度前屈。此外在各棘突之间、各横突之间,分别生有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
(四)脊柱的长韧带主要有三条:
在椎骨前面的是前纵韧带,上连枕骨大孔前缘,下达骶骨前面,紧贴椎体和椎间盘前面,厚实而坚韧,对脊柱稳定有重要作用。椎体后面的后纵韧带长度与前纵韧带相当,与椎体相贴部分比较狭细,但在椎间盘处较宽,后纵韧带可限制脊柱过分前屈及防止椎间盘向后脱出的作用。在棘突尖上还有一条上下连续的棘上韧带,在胸、腰、骶部紧贴棘突末端,至颈部则呈板片状,将两侧肌肉分开,且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特名之为项韧带ligamentumnuchae。
(五)环枕关节和环枢关节是脊柱上端与颅骨之间的连接,又合称为环枕枢关节。
环枕关节主要为环椎上关节凹与枕骨髁组成的关节,属椭圆关节型,可使头做屈伸(俯仰)及侧屈运动。在环椎前弓和后弓还有环枕前膜和环枕后膜分别与枕骨大孔前、后缘相连,加固环枕间的连接。
环枢关节包括环枢外侧关节和环椎齿突关节。环枢外侧关节左右各一,由环椎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组成。环椎齿突关节为环椎前弓的齿突凹与齿突所组成。此关节有多数韧带加固:齿突尖韧带和翼状韧带将齿突连于枕骨,环椎横韧带及其上下延伸的纵束所形成的十字韧带可以防止齿突向后脱位。后纵韧带向上延伸,从后方将关节覆被,叫做覆膜,使关节与脊髓隔开。一般情况下此关节是比较稳固的,但过强的外力也可造成齿突脱位,危及脊髓。
<h3 id="hi-.完整脊柱的形态及功能
(图3-10)
图3-10 脊柱
脊柱由24个椎骨、骶骨和尾骨借椎间盘、椎间关节及许多韧带连接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柔韧。脊柱的长度,直立时由于椎间盘弹性压缩,比卧位时稍短。从前面看,脊柱的椎体从上至下逐渐增大,至骶骨又迅速变小,这是椎体的负荷由小到大,又经骶骨耳状面将负荷传至下肢的反映,是人体直立所造成的不同于四足动物的一种表现。脊柱的后面可见成排的棘突和横突,棘突旁有许多背部肌肉,可以稳定脊柱,并牵动棘突、横突做各种动作。背部的棘突,可以从第7颈椎开始触摸计数,是常用的定位标志。棘突的方向,在颈、腰段较平,在胸部较斜,临床上常在腰段进行穿刺。从侧面看,各椎骨的体、横突和棘突均清晰可见,还可看到椎弓根及其间的椎间孔和骶管侧面的耳状关节面。脊柱整体的侧面观,可见四个弯曲。颈曲和腰曲凸弯向前,椎间盘较厚,其前部尤甚,胸曲和骶曲凸弯向后,椎间盘变薄。脊柱内的椎管,上通颅腔,下达骶管裂孔,周围除椎间孔外均为韧带所封闭。椎管内容纳脊髓,上连脑,两侧发出脊神经根,形成31对脊神经,从椎间孔和骶前、后孔穿出。椎管的颈下段和胸下段较宽阔,与脊髓的颈、腰膨大相适应。腰段最宽阔,容纳脊髓圆锥和众多的神经根丝。
脊柱除支持和保护功能外,有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在相邻两椎骨间运动范围很小,但多数椎骨间的运动累计在一起,就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项。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骶部完全不动,胸部运动很少,颈部和腰部则比较灵活。人在立正姿势时,通过身体所引的垂直重力线经过颈椎体的后方,在第7颈椎和第1胸椎处通过椎体,经胸椎之前下降,再于胸腰结合部越过椎体,经腰椎后方并穿过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经骶骨前方、骶髂关节而传至下肢。脊柱的弯曲,特别是颈曲与腰曲,随重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曲度。
<h3 id="hi-.椎骨的常见变异
椎骨在动物进化(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过程中,都经过由间充质至软骨,再由软骨骨化的阶段。脊柱的分段也是逐渐由鱼类只分躯干椎和尾椎的阶段到陆生动物分化出颈、胸、腰、骶、尾5段的过程;人类出生前脊柱只有一个向后凸弯的弯曲,出生后随着抬头和坐立姿势的发展,才相继出现向前凸弯的颈曲和腰曲。
在脊柱各段落之间的椎骨形态变化,是逐渐过渡的。在过渡处常发生变异,如腰椎和骶骨的节数可互有增减,形成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这类变异可导致慢性腰痛。
椎骨的骨化可因某些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畸形,如椎弓由左右各一骨化点骨化,最后在正中线愈合而形成,但于腰下部和骶部,常见两侧椎弓骨化点不愈合,造成椎管后壁裂缝或敞开,仅由软组织覆盖,这种异常叫脊柱裂,严重者有脑膜膨出甚至神经功能障碍。
胸廓thoracic cage是胸腔壁的骨性基础和支架。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rids,和1个胸骨sternum借关节、软骨连结而组成。
<h3 id="hi-.胸廓各骨的形态
(图3-11至图3-12)
(一)肋骨12对,左右对称,后端与胸椎相关节,前端仅第1-7肋借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第8-12肋称为假肋,其中第8-10肋借肋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离,又称浮肋。
肋骨的一般形态:后端稍膨大,叫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体的肋凹形成关节,从肋头向后外变细,叫肋颈,再向外变扁成肋体,颈与体结合处的后面突起叫做肋结节,有关节面与胸椎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向外转为向前的转弯处叫肋角,肋体下缘内面有容神经血管经过的肋沟。肋体前端粗糙,接肋软骨,肋软骨为透明软骨,与胸骨侧缘相关节。
第1肋骨短小而弯曲,头和颈稍低于体,肋体扁,可分为上、下两面和内、外两缘(图3-12)。上面内缘处有前斜角肌附着形成的前斜角肌结节,结节的前、后方各有浅沟,是锁骨下静脉和锁骨下动脉的压迹。下面无肋沟,前端借肋软骨直接与胸骨相结合。第2肋比第1肋稍长,更近拟一般肋骨。第11、12肋无肋结节,体直而短,末端钝圆。
(二)胸骨是位于胸前壁正中的扁骨,形似短剑,分柄、体、剑突三部(图3-11)。胸骨柄上缘中部微凹,叫颈静脉切迹,其两侧有锁骨切迹,与锁骨相关节。柄侧缘接第1肋软骨。下缘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从体表可以触及,
图3-11 胸骨(前面)
因其两侧恰与第2肋软骨相关节,所以是确定肋骨序数的重要标志。胸骨体扁而长,两侧有第2-7肋软骨相连接的切迹。剑突形状多变,位居左右肋弓之间,有人终生保持软骨形式。
<h3 id="hi-.胸廓各骨的连接
(一)肋椎关节(图3-13):肋骨后端与胸椎之间有两处关节。一个叫肋头关节,由肋头与椎体肋凹组成,多数肋头关节内有韧带将关节分成上下两部分,第1、11和12肋头关节则无这种分隔。另一个是肋横突关节,由肋骨结节关节面与横突肋凹组成。肋头关节与肋横突关节都是平面关节,两关节同时运动(联合关节),运动轴是通过肋颈的斜轴,运动时肋颈沿此运动轴旋转,肋骨前部则上提下降、两侧缘做内、外翻活动,从而使胸廓矢状径和横径发生变化。
图3-12 肋骨
图3-13 肋椎关节
(二)肋软骨与胸骨的连接(图3-14):在第1肋软骨和胸骨柄之间为直接连结,第2-7肋软骨与胸骨之间则形成微动的胸肋关节,第8-10肋软骨不与胸骨相连,而分别与其上方和肋软骨形成软骨关节,在胸廓前下缘组成左、右肋弓。
图3-14 胸肋关节
<h3 id="hi-.胸廓的全貌
(一)胸廓的形态,在成人为前后较扁、前壁短后壁长的圆锥形的骨笼(图3-15),后方12个胸椎位于后壁中线,椎体向腔内突出,肋骨先向外,至肋角处转向前行,再弯向内侧经肋软骨抵达胸骨。胸廓上口呈肾形,为后高前低的斜面,由第1胸椎、第1肋骨和胸骨柄上缘围成,胸骨柄上缘约与第2-3胸椎间线平齐。胸廓上口有气管、食管及头颈上肢的大血管等通过。胸廓下口宽大,前高后低,由第12胸椎,第12、11肋及肋弓、剑突组成。两侧肋弓的夹角叫肋下角,角度大小因体形而异。胸廓下口有膈封闭,食管和大血管等穿经膈的裂孔走行。
图3-15 胸廓
(二)肋间隙序数及活体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肺及膈各部的高度常以此为标准进行描述和记载,如心尖的位置一般在第5肋间隙中线左侧7-9cm处。肋间隙的序数与其上方肋骨的序一致,即第5肋间隙位于第5肋骨下方。由于第一肋骨部分被锁骨遮盖,故肋骨序数一般从第二肋开始触摸计算,且第2肋有胸骨角做为明显的定位标志。在背部,常用胸椎棘突或肩胛骨内上角和下角做参考,通常肩胛骨内上角平第2肋,下角平第7肋。
(三)胸廓参与呼吸运动,吸气时胸廓各径均增大,其前后径和横径增大是肋骨和胸骨运动的结果,垂直径的增大是膈肌收缩、膈穹下降的结果。肋骨的运动,吸气时肋颈沿自身长轴向后旋转肋体上提,并将其前端的胸骨推向前上,肋骨两侧外翻,所以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均加大,呼气时做相反方向的运动,使胸腔容积减少。
一、上肢骨
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大部分。前者有锁骨和肩胛骨,后者包括臂部的肱骨、前臂部并列的尺骨、桡骨及手的8块腕骨、5块掌骨和14块指骨。
<h3 id="hi-.上肢带骨(肩带骨)
(一)锁骨(图3-16)
图3-16 锁骨
锁骨clavicle位于胸廓上方前面的皮下,呈“S”字形,内侧2/3凸弯向前,外侧1/3凸弯向后。可分为内、外侧两端和体等3部分。内侧端膨大称为胸骨端,借关节面与胸骨的锁骨切迹相关节。外侧端为肩峰端,略扁,借关节面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体较细而弯曲,位置表浅,受暴力时易发生骨折,一般多见于内中1/3交界处。
(二)肩胛骨(图3-17至图3-18)
图3-17 肩胛骨(前面)图3-18 肩胛骨(后面)
肩胛骨scapula为三角形扁骨,位于胸廓背面脊柱的两侧。有三角、三缘和两面。内上角位于骨的内上方,平对第二肋。外上角位于骨的外上方,较厚,其外侧面有一梨形光滑的关节面,叫做关节盂,与肱骨头共同构成肩关节。盂的上下方各有一隆起,称为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关节盂向内侧,周径较细处,叫肩胛颈。下角位于骨的下端,与第七肋或第七肋间隙同高。内侧缘朝向脊柱,又名脊柱缘。外侧缘较肥厚,对向腋窝,又名腋缘。上缘薄锐,其外侧端有一切迹,称为肩胛切迹。切迹的外侧有一伸向上前外方的骨突,形如鸟嘴,叫做喙突。肩胛骨的前面为大而浅的肩胛下窝。背面有一从内侧向外上方斜行并逐渐隆起的骨嵴,称为肩胛冈,将背面分为上小下大的两个窝,分别叫做冈上窝和冈下窝。肩胛冈的外侧端高耸,叫做肩峰,其内侧缘关节面与锁骨肩峰端构成肩锁关节。
<h3 id="hi-.自由上肢骨
(一)肱骨
肱骨humerus是臂部的长管状骨,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向内上方突出的半球形的关节面,叫做肱骨头(图3-19),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的下方稍细,称为解剖颈。从头向外侧突出一个粗涩的隆起,叫做大结节。肱骨头的下方有向前方的骨突,叫做小结节。由大、小结节向下延续的骨嵴,分别叫做大结节嵴与小结节嵴。大、小结节及嵴之间的沟称为结节间沟,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肱骨上端与体的移行处稍狭缩,叫做外科颈,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图3-19 肱骨
体的中部前外侧面上有一粗面,叫做三角肌粗隆,是同名肌的止点。体的后面中部有一条自内上斜向外下,并略转向前方的螺旋形浅沟,为桡神经通过的径路,故名桡神经沟。
下端膨大,前后略扁。外侧部较小,呈半球形,叫做肱骨小头,与桡骨头上面的窝相关节。内侧部较大。为一滑车状关节面,故名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半月)切迹相关节。下端前面在滑车上方有一冠突窝,肱骨小头上方有桡骨窝,当肘关节屈曲时,分别容纳尺骨的冠突和桡骨头。下端后面在滑车上方有一深窝叫鹰咀窝,伸肘时尺骨的鹰咀突入窝内。下端的两侧面各有一结节样隆起,分别叫做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大而显著,后面有一纵行浅沟,是尺神经通过处,故名尺神经沟。
(二)尺骨
尺骨ulna位于前臂内侧,可分为一体两端(图3-20)。
图3-20 桡骨和尺骨
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月形的关节面,叫做滑车(半月)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切迹后上方的突起为鹰咀,前下方的突起为冠突。冠突的前下方有一粗糙隆起,叫做尺骨粗隆。冠突的外侧面有一关节面,称为桡骨切迹。
体稍弯曲,呈三棱柱状。其后缘全长均位于皮下。外侧缘薄而锐利,为前臂骨间膜的附着处,故名骨间嵴。
下端有两个隆起,即位于外侧的尺骨头和由尺骨头的内后方向下伸出的尺骨茎突。尺骨头的远侧面及周边都有关节面。
(三)桡骨
桡骨radius分为一体和两端(图3-20)。
上端形成扁圆形的桡骨头,头的上面有凹陷的桡骨头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桡骨头周缘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桡骨头下方光滑缩细为桡骨颈,颈的内下方有一较大的粗糙隆起名桡骨粗隆,是肱二头肌的抵止处。
体的内侧缘锐利,又名骨间嵴,与尺骨的骨间嵴相对。外侧面中点的粗糙面为旋前圆肌粗隆。
下端特别膨大,近似立方形。其远侧面光滑凹陷,为腕关节面,与近侧腕骨相关节。内侧面有尺骨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外侧面向下突出,叫做桡骨茎突,它比尺骨茎突约低1~1.5厘米。
(四)手骨
体形小,数量多,连结复杂,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三部分(图3-21)。
图3-21 手骨
腕骨carpal bones是短骨,位于手骨的近侧部,共有8块,分为两列,每列各4块,均以其形状命名。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是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舟骨是近侧列腕骨中最大的,向近侧略凸弯,呈舟状,其掌侧面粗糙而凹陷;外侧有一结节,称为舟骨结节,为腕横韧带与拇短展肌的附着部。大多角骨的远侧面有鞍状关节面,与第1掌骨底的鞍状关节面相关节。近侧列腕骨(除豌豆骨外)的近侧面共同形成一椭圆形的关节面,与桡骨的腕关节面相对构成桡腕关节。腕骨的各骨之间的相对面以及与桡骨和掌骨的邻接面,都有关节面,分别构成不同的关节。
8块腕骨虽藉关节和韧带连结构成一个整体,但并不处于同一额状面上,背侧面凸隆,而掌侧面凹隐,叫做腕骨沟。沟的外侧界为腕桡侧隆起,由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构成;沟的内侧界为腕尺侧隆起,由豌豆骨和钩骨钩构成。腕骨沟的上方由于腕横韧带跨过,而形成一管,称为腕管,内有屈指肌腱及神经血管等通过。
掌骨metacarpus共5块,为小型长骨,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第1~5掌骨。掌骨也分一体两端,近侧端称为底,与远侧列腕骨相关节,其中第1掌骨底关节面呈鞍状,与大多角骨相关节。体呈棱柱形,稍向背侧弯曲。远侧端为掌骨小头,呈球形,与指骨相关节。
指骨phalanges拇指为两节,其余各指均有3节指骨,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第1节指骨(近节指骨),第2节指骨(中节指骨),第3节指骨(末节指骨)。指骨也是小型长骨,每节指骨也分底、体、小头三部。近节指骨底为卵圆形凹陷的关节面,与掌骨小头相关节。小头的关节面呈滑车形式,称指骨滑车,与中节的指骨底相关节。末节指骨的远侧端稍膨大且粗糙,名甲粗隆。
二、上肢骨的连接
上肢骨的连接包括上肢带骨的连接和自由上肢骨的连接。上肢带骨中,锁骨的内侧端与胸骨连接做成的胸锁关节,是上肢骨与躯干骨之间的唯一关节,而肩胛骨则只由肌肉将之附于躯干骨上,所以上肢的运动较灵活且范围也较大。上肢骨的连接主要包括肩、肘、桡腕及手部的关节。
<h3 id="hi-.上肢带骨的连接
(一)胸锁关节
胸锁关节sternoclavicular joint(图3-22)由锁骨的胸骨关节面与胸骨柄的锁骨切迹及第1肋软骨的上面共同构成。关节囊附着于关节的周围,前后面较薄,上下面略厚,周围有韧带增强。关节面略呈鞍状,关节腔内有一近似圆形的关节盘,将关节腔分为内下和外上两部分。胸锁关节可做各个方向的微动运动,体现为锁骨外侧端的上提、下降和前后运动,此外,尚能做轻微的旋转运动。
图3-22 胸锁关节
(二)肩锁关节
肩锁关节acromioclavicular joint由肩胛骨肩峰关节面与锁骨肩峰端关节面构成。关节囊较松弛,附着于关节面的周缘。另有连接于肩胛骨喙突与锁骨下面的喙锁韧带(斜方韧带、锥状韧带)加固。肩锁关节属平面关节,可做各方向的微动运动。
(三)喙肩韧带
连结于喙突与肩峰之间,形成喙肩弓架于肩关节上方,可防止肱骨头向内上方脱位。
<h3 id="hi-.肩关节
肩关节shoulder joint(图3-23)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属球窝关节。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环构成的盂缘附着,加深了关节窝。肱骨头的关节面较大,关节盂的面积仅为关节头的1/3或1/4,因此,肱骨头的运动幅度较大。关节囊薄而松弛,下壁尤甚,附着于关节盂的周缘,上方将盂上结节包于囊内,下方附着于肱骨的解剖颈。关节囊的滑膜层包被肱二头肌长头腱,并随同该肌腱一起突出于纤维层外,位于结节间沟内,形成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肩关节周围的韧带少且弱,在肩关节的上方,有喙肱韧带连结于喙突与肱骨头大结节之间。盂肱韧带自关节盂周缘连结于肱骨小结节及解剖颈的下分。
图3-23 肩关节
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球窝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转及环转运动。加以关节头与关节窝的面积差度大,关节囊薄而松弛等结构特征,反映了它具有灵活性运动的机能。肩关节周围有大量肌肉通过。这些肌肉对维护肩关节的稳固性有重要意义,但关节的前下方肌肉较少,关节囊又最松弛,所以是关节稳固性最差的薄弱点。当上肢处于外展、外旋位向后跌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易发生肩关节的前脱位。
<h3 id="hi-.肘关节
肘关节elbow joint(图3-24)由肱尺、肱桡和桡尺近侧三组关节包于一个关节囊内构成,故称为复关节。其中肱骨滑车与尺骨半月切迹构成肱尺关节,属于蜗状关节,是肘关节的主体部分;肱骨小头与桡骨头凹构成肱桡关节,属球窝关节;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骨切迹构成桡尺近侧关节,属车轴关节。关节囊附着于各关节面附近的骨面上,肱骨内、外上髁均位于囊外。关节囊前后松弛薄弱,两侧紧张增厚形成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呈三角形,起自肱骨内上髁,呈放射状止于尺骨半月切迹的边缘,有防止肘关节侧屈的作用。桡侧副韧带也呈三角形,附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环状韧带之间。此外,在桡骨头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附着于尺骨的桡骨切迹的前后缘,此韧带同切迹一起形成一个漏斗形的骨纤维环,包绕桡骨头。4岁以下的幼儿,桡骨头发育不全,且环状韧带较松弛,故当肘关节伸直位牵拉前臂时,易发生桡骨头半脱位。
图3-24 肘关节(前面)
当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咀尖恰位于一条直线上,屈肘时则形成以鹰咀尖为顶角的等腰三角形,临床上常以此鉴别肘关节脱位或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在伸直的情况下,若受暴力如跌倒时一侧手掌着地,使肱骨下端向前移位、尺骨鹰咀则向后移,形成肘关节后脱位。当肘关节伸直,前臂处于旋后位时,臂与前臂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前臂的远侧端偏向外侧,二者之间形成一向外开放的钝角,称为提携角。
肘关节的肱尺关节可沿略斜的额状轴作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是必须同时运动的联合关节,司前臂的旋转运动(见后);肱桡关节虽属球窝关节,但只能配合上述两关节的活动,即与肱尺关节一起,共同进行屈伸运动,配合桡尺近侧关节进行垂直轴的旋转运动,但却失去矢状轴的内收、外展运动的能力。
<h3 id="hi-.前臂骨的连接
(图3-25)
图3-25 前臂骨的连接(示意图)图3-26 手关节(冠状切面)
(一)桡尺近侧关节(见肘关节)
(二)前臂骨间膜
为一长而宽的坚韧结缔组织膜,连结于桡尺两骨的骨间嵴之间,但在前臂近侧端此膜缺如。当前臂两骨处于旋前或旋后位时,骨间膜松弛;而处于中间位时,骨间膜紧张。所以前臂骨折时,应将前臂骨固定于中间位,以防止骨间膜挛缩,影响愈合前臂骨的旋转功能。
(三)桡尺远侧关节
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由桡骨的尺骨切迹与尺骨头的环状关节面,以及尺骨头与桡腕关节盘的近侧面构成,属于车轴关节(图3-26)。关节囊较松弛,附着于尺骨切迹和尺骨头的边缘,其前后臂有韧带加强。关节盘为三角形,尖附着于尺骨茎突根部,底连于桡骨的尺骨切迹下缘,上面光滑而凹陷,和桡骨的尺骨切迹共同与尺骨头相关节,下面也光滑而微凹,与月骨的内侧部和三角骨的桡腕关节面相对。关节盘的中部较薄,周缘肥厚,与关节囊愈合。
桡尺近侧关节和远侧关节是联合关节,运动时,以通过桡骨头中心与关节盘尖端的连线的垂直轴为枢纽,桡骨头沿此轴在原位旋转,而桡骨下端连同关节盘则围绕尺骨头旋转。当桡骨下端旋至尺骨前面时,称为旋前,此时桡尺两骨交叉;反向运动,称为旋后,此时桡尺两骨并列。运动范围约180°,连同肩关节的旋转,上肢的回旋可达360°。
<h3 id="hi-.手骨的连接
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骨间关节(图3-26)。
(一)桡腕关节
桡腕关节radiocarpal joint由桡骨下端的腕关节面和关节盘的下面和关节盘的下面形成关节窝,与舟、月、三角骨的近侧关节面联合组成的关节头共同构成,属于椭圆关节。关节囊薄而松弛,附着于关节面的边缘,周围有韧带增强。桡腕掌侧韧带和桡腕背侧韧带分别位于关节的掌侧面的和掌侧面。尺侧副韧带连于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桡侧副韧带连于桡骨茎突与舟骨之间。
桡腕关节可作屈、伸、收、展以及环转运动,其中伸的幅度比屈的小,这是由于桡腕掌侧韧带较为坚韧,使后伸的运动受到限制,另外,由于桡骨茎突低,在外展时与大多角骨抵接,因此,外展的幅度比内收的小。
(二)腕骨间关节intercarpal joints包括下列三组关节。
⑴近侧列腕骨间关节
⑵远侧列腕骨间关节
上述二组是由相邻接的腕骨间构成,均属平面关节,只能微动。
⑶腕横关节 又称腕中关节,属于球窝关节,由近侧列腕骨的远侧端作成关节窝,远侧列腕骨的近侧端作成关节头构成,关节腔略呈“S”形。由于受腕关节两侧副韧带的限制,此关节仅能作屈伸运动,且幅度很小。腕横关节一般和桡腕关节联合运动。
(三)腕掌关节
腕掌关节carpometacarpal joint由远侧列腕骨的远侧端与5个掌骨底构成。第2~5腕掌关节由一个共同的关节囊包裹。属于微动复关节。但第1掌骨底与大多角骨之间构成的拇指腕掌关节为一独立的关节,属于鞍状关节,可作屈、伸、收、展、环转及对掌运动。对掌运动是第1掌骨外展,屈和旋内运动的总和,其结果使拇指尖能与其它各指掌面接触,这是人类劳动进化的结果。
(四)掌指关节
掌指关节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图3-17)由掌骨小头与近节(第1节)指骨底构成,共5个。拇指掌指关节属于滑车关节,主要作屈伸运动,微屈时,也可作轻微的侧方运动,但运动幅度均较小。其余四指为球窝关节,可作屈、伸、收、展运动。
图3-27 掌指关节
(五)指骨间关节
指骨间关节interphalangeal joints of thehand共9个,属于滑车关节。关节囊松弛薄弱,关节腔较宽广,关节囊的前面及两侧面有韧带加强。指骨间关节只能作屈伸运动,由于受到屈肌腱和韧带的限制,屈的幅度比伸的大。
一、下肢骨
下肢骨也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部分。下肢带骨即髋骨,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及7块跗骨、5块跖骨和14块趾骨。
<h3 id="hi-.下肢带骨-髋骨
髋骨hip bone(图3-28)为不规则的扁骨。16岁以前由髂骨、坐及耻骨以软骨连结而组成,成年后软骨骨化,三骨在髋臼处互相愈合。髋臼是髋骨外面中央的环形关节窝,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与股骨头相关节,其底部中央粗糙,无关节软骨附着,称为髋臼窝。窝的周围骨面光滑,附以关节软骨,叫做月状面。髋臼的前下部骨缘凹入,叫髋臼切迹。
(一)髂骨
图3-28 髋骨
髂骨illum在三骨中最大,位于髋骨的后上部,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两部。髂骨体位于髂骨的下部,参与构成髋臼后上部。由体向上方伸出的扇形骨板叫髂骨翼,翼的内面凹陷名髂窝,为大骨盆的侧壁,窝的下方以弓状线与髂骨体分界。弓状线前端有一隆起名髂耻隆起,髂窝的后分粗糙,有一近横位的耳状面,与骶骨的耳状面相关节。髂骨翼的上缘肥厚且呈弓形向上凸弯,叫髂嵴。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齐第4腰椎棘突,是计数椎骨的标志。翼的前缘弯曲向下,达于髋臼,生有上、下两个骨突,分别叫做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翼的后缘也生有上、下两骨突,分别命名为髂后上棘和髂后下棘。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约平第2骶椎。从髂前上棘向后约5-7厘米处,髂嵴较厚且向外突出,叫做髂(嵴)结节,是骨髓穿刺常用的部位。
(二)坐骨
坐骨ischium位于髋骨的后下部,可分为坐骨体及坐骨支两部分。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部和小骨盆的侧壁。体的后缘有一向后伸出的三角形骨突,叫做坐骨棘。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的骨缘呈弧形凹陷,叫做坐骨大切迹,坐骨棘下方的骨缘小缺口叫做坐骨小切迹。由体向下延续为坐骨上支,继而转折向前内方,叫做坐骨下支,其前端与耻骨下支相连。坐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后部,骨面粗糙而肥厚,名坐骨结节,是坐位时体重的承受点。
(三)耻骨
耻骨pubis位于髋骨的前下部,可分为耻骨体及耻骨支两部分。耻骨体构成髋臼的前下部和小骨盆的侧壁。由体向前下内方伸出的骨条叫做耻骨上支,继而以锐角转折向下外方叫做耻骨下支。耻骨上、下支移行处的内侧面为一卵圆形粗糙面,叫做耻骨联合面,与对侧同名面之间以纤维软骨连接,构成耻骨联合。耻骨上支的上缘有一锐利的骨嵴,叫做耻骨梳,其后端起于髂耻隆起,前端终于耻骨结节。耻骨结节内侧的骨嵴称为耻骨嵴。由坐骨和耻骨围成的孔,叫做闭孔,在活体闭孔有闭孔膜封闭。孔的上缘有浅沟叫做闭孔沟。
<h3 id="hi-.自由下肢骨
(一)股骨
股骨femur是人体中最大的长管状骨,可分为一体两端(图3-29)。
图3-29 股骨
上端朝向内上方,其末端膨大呈球形,叫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的中央稍下方,有一小凹,叫做股骨头凹,为股骨头韧带的附着处。头的外下方较细的部分称股骨颈。颈与体的夹角称颈干角,约为120~130°。颈体交界处的外侧,有一向上的隆起,叫做大转子,其内下方较小的隆起叫做小转子。大转子的内侧面有一凹陷称为转子窝。大、小转子间,前有转子间线,后有转子间嵴相连。
体粗壮,为圆柱形,全体微向前凸。前面光滑,后面有一纵行的骨嵴,叫做粗线。粗线可分内侧、外侧两唇,两唇在体的中部靠近,而向上、下两端则逐渐分离。外侧唇向上外移行为臀肌粗隆,内侧唇向上前止于小转子。两唇向下形成两骨嵴,分别连于股骨下端的内、外上髁,两唇在股骨体下端后面围成的三角形骨面,叫做腘平面。
下端为两个膨大的隆起,向后方卷曲,分别叫做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的下面和后面都有关节面与胫骨上端相关节,前面的光滑关节面接髌骨,称为髌面。在后方,两髁之间有一深凹陷,叫做髁间窝。内侧髁的内侧面和外侧髁的外侧面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叫做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的上方有一三角形突起,叫做骨收肌结节,为内收肌腱附着处。
(二)髌骨
髌骨patella(图3-30)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包埋于股四头肌腱内,为三角形的扁平骨。底朝上,尖向下,前面粗糙,后面为光滑的关节面,与股骨的髌面相对,参与膝关节的构成。
图3-30 髌骨
(三)小腿骨
包括胫骨和腓骨,胫骨位于内侧,腓骨位于外侧。胫骨为主体,上端单独与股骨下端相接,腓骨未参与膝关节的组成,而以微动关节及韧带连接于胫骨外侧。但两骨的下端都参与踝关节的构成(图3-31)。
图3-31 胫骨和腓骨
胫骨tibia可分为一体和两端。
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与股骨下端的内、外侧髁以及髌骨共同构成膝关节。两髁之间的骨面隆凸叫做髁间隆起。隆起前后各有一凹陷的粗糙面,分别叫做髁间前窝和髁间后窝。上端的前面有一粗糙的隆起,叫做胫骨粗隆。外侧髁的后下面有一关节面,接腓骨小头,叫做腓关节面。
体的前缘特别锐利叫做前嵴,由皮肤表面可以摸到。外侧缘为小腿骨间膜所附着,故名骨间嵴。内侧面表面无肌肉覆盖,在皮下可以触及。后面的上份有一斜向内下方的粗线,叫做腘线。
下端膨大,下面有与距骨相接的关节面,内侧有伸向下的骨突,叫做内踝。外侧有与腓骨相接的三角形凹隐,叫做腓骨切迹。
腓骨fibula细长,也分为一体和两端。
上端膨大叫做腓骨小头,由皮肤表面可以触及。小头内上面有关节面与胫骨上端外面的关节面相关节,小头下方缩细叫做腓骨颈。腓骨体形状不规则,其骨间嵴与胫骨同名嵴相对,为骨间膜的附着处。下端也稍膨大,叫外踝,外踝的内面有呈三角形的关节面,和胫骨下端的关节面共同构成关节窝,与距骨相关节。
(四)足骨
包括跗骨⑺、跖骨⑸和趾骨⒁三部分(图3-32)。
图3-32 足骨
⑴跗骨tarsus属于短骨,位于足骨的近侧部,相当于手的腕骨,共7块。可分为三列,即近侧列相叠的距骨和跟骨,中间列的舟骨,远侧列的第1~3楔骨和骰骨。
①距骨 距骨talus位于跟骨的上方,可分为头、颈、体三部。前部为距骨头,前面有关节面与舟骨相接。头后稍细部分为距骨颈。颈后较大的部分为距骨体,体上面及两侧面的上份均为关节面,称为距骨滑车,前宽后窄,与胫骨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构成踝关节。体和头的下面,有前、中、后3个关节面,分别与跟骨上面的相应的关节面相关节。
②跟骨 跟骨calcaneus位于距骨的下方,前端为一鞍状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后部膨大,叫做跟结节。上面的前分有前、中、后三个关节面,与距骨下面相应的关节面构成关节。内侧面的前上部有一突起,支撑上方的距骨,名载距突。
③舟骨 舟骨navicularbone呈舟状,位于距骨头与三块楔骨之间。舟骨的后面凹陷接距骨头,前面隆凸与三块楔骨相关节。内侧面的隆起为舟骨粗隆。
④骰骨 骰骨cuboid bone呈立方形,位于跟骨与第4、5跖骨底之间,内侧面接第3楔骨及舟骨。
⑤楔骨 楔骨cuneiform bones共3块其序数自拇趾侧数起,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1、2、3楔骨,向前分别与第1、2、3跖骨底相关节。
⑵跖骨metatarsus为小型小骨,位于足骨的中间部,共5块,其形状大致与掌骨相当,但比掌骨长而粗壮。其序数自拇趾侧数起。每一跖骨都分为底、体和小头三部,第1、2、3跖骨底分别与第1、2、3楔骨相关节,第4、5跖骨底与骰骨相关节。小头与第1节(近节)趾骨底相关节。第5跖骨底向后外伸出的骨突,叫做第5跖骨粗隆。
⑶趾骨phalanges ofthe foot共14块,形状和排列与指骨相似,但都较短小。
二、下肢骨的连接
<h3 id="hi-.下肢带骨的连接
下肢带骨的连接包括骶髂关节、耻骨联合、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等。
(一)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图3-34)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面相对而构成,属微动关节。关节面凸凹不平,互相嵌合十分紧密,关节囊坚韧,并有坚强的韧带加固。主要的韧带是骶髂骨间韧带,位于关节面的后上方,连结于相对的骶骨粗隆和髂骨粗隆之间。在关节的前后还分别在骶髂前韧带和骶髂后韧带加强。骶髂关节的这些结构特征,增强了该关节的稳固性,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关节的活动,从而有利于重力通过该关节向下肢传递,以及自高处着地或跳跃时起缓冲冲击力及震荡的作用。
(二)耻骨联合
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图3-33)由两侧的耻骨联合面藉纤维软骨连接而成。上、下面及前面都有韧带加强,上方的叫耻骨上韧带,下方的叫耻骨弓状韧带。纤维软骨中间有一纵裂隙,叫做耻骨联合腔,但无滑膜复盖,所以有人将耻骨联合算做半关节。女性的耻骨联合有一定的可动性,在妊娠或分娩过程中,耻骨联合可出现轻度的分离,使骨盆发生暂时性的扩大。
图3-33 耻骨联合(冠状切面)
(三)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结
⑴骶结节韧带(图3-34)呈扇形,起于髂后下棘、骶骨侧缘及尾骨的上部,向外方经骶棘韧带的后方止于坐骨结节。
⑵骶棘韧带(图3-34)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方,较薄,呈三角形,起于骶骨下端及尾骨的外侧缘,向外方与骶结节韧带交叉后止于坐骨棘。
上述两条韧带与坐骨大、小切迹共同围成坐骨大孔和坐骨小孔,是臀部与盆腔和会阴部之间的通道,为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通过。
图3-34 骨盆的韧带
⑶髂腰韧节(图3-34)为强韧的三角形韧带,连于第4、5腰椎横突与髂嵴之间。
(四)骨盆的全貌
骨盆pelvis(图3-35至图3-37)由骶、尾骨和左右髋骨及其韧带连结而成。被斜行的界线(后方起于骶骨岬,经髂骨弓状线,髂耻隆起,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到耻骨联合上缘连线)分为两部:界线以上叫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其骨腔是腹腔的髂窝部;界线以下叫小骨盆,又称真骨盆,其内腔即盆腔,前界为耻骨和耻骨联合,后界为骶、尾骨的前面,两侧为髋骨的内面、闭孔膜及韧带,侧壁上有坐骨大、小孔。小骨盆有上、下两口,上口又称为入口,由界线围线;下口又称为出口,高低不平,呈菱形,其周界由后方前为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下支、耻骨下支、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耻骨下支在耻骨联合下缘所形成的夹角叫耻骨角,男性约为70~75°,女性角度较大,约为90~100°。
图3-35骨盆的力传导方向
图3-36 男、女性骨盆
图3-37 骨盆出入口各径线
人体直立时,骨盆上口平面向前下倾斜,女性的倾斜度比男性稍大。女性骨盆是胎儿娩出的产道,所以男女骨盆有着显著的差异。女性骨盆主要表现为:骨盆全形短而宽阔,上口为圆形,较宽大,下口的各径(矢状径和横径)均较男性者大,加之尾骨的活动性较大,耻骨联合腔也较宽,坐骨结节外翻,从而使骨盆各径在分娩时可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h3 id="hi-.髋关节
髋关节hip joint(图3-39)由股骨头与髋臼相对构成,属于杵臼关节。髋臼内仅月状面被覆关节软骨,髋臼窝内充满脂肪,又称为Haversian腺,可随关节内压的增减而被挤出或吸入,以维持关节内压的平衡。在髋臼的边缘有关节盂缘附着。加深了关节窝的深度。在髋臼切迹上横架有髋臼横韧带,并与切迹围成一孔,有神经、血管等通过。关节囊厚而坚韧,上端附于髋臼的周缘和髋臼横韧带,下端前面附于转子间线,后面附于转子间嵴的内侧(距转子间嵴约1厘米处),因此,股骨颈的后面有一部分处于关节囊外,而颈的前面则完全包在囊内。所以股骨颈骨折时,根据其骨折部位而有囊内、囊外或混合性骨折之分。髋关节周围有韧带加强,主要是前面的髂股韧带(图3-38),长而坚韧,上方附于髂前下棘的下方,呈人字形,向下附于股骨的转子间线。髂股韧带可限制大腿过度后伸,对维持直立姿势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关节囊下部有耻骨囊韧带(图3-38)增强,可限制大腿过度外展及旋外。关节囊后部有坐骨囊韧带(图3-38)增强,有限制大腿旋内的作用。关节囊的纤维层呈环形增厚,环绕股骨颈的中部,称为轮匝带,能约束股骨头向外脱出,此韧带的纤维多与耻骨囊韧带及坐骨囊韧带相编织,而不直接附在骨面上。股骨头韧带为关节腔内的扁纤维束,主要起于髋臼横韧带,止于股骨头凹。韧带有滑膜被覆,内有血管通过。一般认为,此韧带对髋关节的运动并无限制作用。
图3-38 髋关节
图3-39 髋关节(冠状切面)
髋关节为多轴性关节,能作屈伸、收展、旋转及环转运动。但由于股骨头深嵌在髋臼中,髋臼又有关节盂缘加深,包绕股骨头近2/3,所以关节头与关节窝二者的面积差甚小,故运动范围较小。加之关节囊厚,限制关节运动幅度的韧带坚韧有力,因此,与肩关节相比,该关节的稳固性大。而灵活性则甚差。这种结构特征是人类直立步行,重力通过髋关节传递等机能的反映。当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时,股骨头大部分脱离髋臼抵向关节囊的后下部,此时若外力从前方作用于膝关节,再沿股骨传到股骨头,易于发生髋关节后脱位。
<h3 id="hi-.膝关节
膝关节knee joint(图3-40至图3-41)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构成,为人体最大且构造最复杂,损伤机会亦较多的关节。
关节囊较薄而松弛,附着于各骨关节软骨的周缘。关节囊的周围有韧带加固。前方的叫髌韧带,是股四头肌肌腱的延续(髌骨为该肌腱内的籽骨),从髌骨下端延伸至胫骨粗隆,在髌韧带的两侧,有髌内、外侧支持带,为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腱膜的下延,并与膝关节囊相编织;后方有腘斜韧带加强,由半膜肌的腱纤维部分编入关节囊所形成;内侧有胫侧副韧带,为扁带状,起自内收肌结节,向下放散编织于关节囊纤维层;外侧为腓侧副韧带,是独立于关节囊外的圆形纤维束,起自股骨外上髁,止于腓骨小头。
图3-40 膝关节
图3-41 膝关节(显示内部结构)
关节囊的滑膜层广阔,除关节软骨及半月板的表面无滑膜覆盖外,关节内所有的结构都被覆着一层滑膜。在髌上缘,滑膜向上方呈囊状膨出约4厘米左右。称为髌上囊。于髌下部的两侧,滑膜形成皱襞,突入关节腔内,皱襞内充填以脂肪和血管,叫做翼状襞。两侧的翼状襞向上方逐渐合成一条带状的皱襞,称为髌滑膜襞,伸至股骨髁间窝的前缘。
由于股骨内、外侧髁的关节面呈球面凸隆,而胫骨髁的关节窝较浅,彼此很不适合,在关节内,生有由纤维软骨构成的半月板(图3-42)。半月板的外缘较厚,与关节囊紧密愈着,内缘薄而游离;上面略凹陷,对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胫骨髁。内侧半月板大而较薄,呈“C”形,前端狭窄而后份较宽。前端起于胫骨髁间前窝的前份,位于前交叉韧带的前方,后端附着于髁间后窝,位于外侧半月板与后交叉韧带附着点之间,边缘与关节囊纤维层及胫侧副韧带紧密愈着。外侧半月板较小,呈环形,中部宽阔,前、后部均较狭窄。前端附着于髁间前窝,位于前交叉韧带的后外侧,后端止于髁间后窝,位于内侧半月板后端的前方,外缘附着于关节囊,但不能腓侧副韧带相连。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弹性,能缓冲重力,起着保护关节面的作用。由于半月板的存在,将膝关节腔分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两腔,除使关节头和关节窝更加适应外,也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如屈伸运动主要在上关节腔进行,而屈膝时的轻度的回旋运动则主要在下腔完成。此外,半月板还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屈膝时,半月板向后移,伸膝时则向前移。在强力骤然运动时,易造成损伤,甚至撕裂。当膝关节处于关屈而胫骨固定时,股骨下端由于外力骤然过度旋内、伸直,可导致内侧半月板撕裂;同理,如该时股骨下端骤然外旋、伸直,外侧半月板也可发生破裂。
图3-42 膝关节半月板(上面)
膝关节内有两条交叉韧带(图3-41)。前交叉韧带附着于胫骨髁间前窝,斜向后外上方,止于股骨外侧髁内面的后份,有制止胫骨前移的作用。后交叉韧带位于前交叉韧带的后内侧,较前交叉韧带短,起自胫骨髁间后窝及外侧半月板的后端,斜向前上内方,附于股骨内侧髁外面的前份,具有限制胫骨后移的作用。
<h3 id="hi-.小腿骨的连接
小腿骨的连接包括胫腓关节、小腿骨间膜和胫腓韧带联合。小腿两骨连结很紧密,几乎不能运动。
<h3 id="hi-.足骨的连接
足骨的连接包括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及趾间关节5种(图3-45)。
(一)踝关节
踝关节ankle joint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故又名距骨小腿关节。胫骨的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作成的“冂”形的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关节头),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如走下坡路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作侧方运动,此时踝关节容易发生扭伤,其中以内翻损伤最多见,因为外踝比内踝长而低,可阻止距骨过度外翻。
关节囊前后较薄,两侧较厚,并有韧带加强。胫侧副韧带为一强韧的三角形韧带(图3-43),又名三角韧带,位于关节的内侧。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跟、舟三骨。由于附着部不同,由后向前可分为四部:距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胫舟韧带和位于其内侧的距胫前韧带。三角韧带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前部纤维则限制足的跖屈。腓侧副韧带位于关节的外侧,由从前往后排列有距腓前、跟腓、距腓后三条独立的韧带组成,连结于外踝与距、跟骨之间(图3-44)。距腓后韧带可防止小腿骨向前脱位。当足过度跖屈内翻时,易损伤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
图3-43距小腿关节与跗骨间关节及其韧带(内侧面)
图3-44距小腿关节与跗骨间关节及其韧带(外侧面)
图3-45 足关节水平切面
踝关节属滑车关节,可沿通过横贯距骨体的冠状轴做背屈及跖屈运动。足尖向上,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小于90°叫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与小腿间的角度大于直角叫做跖屈。在跖屈时,足可做一定范围的侧方运动。
(二)跗骨间关节
跗骨间关节intertarsal joint种类很多,较重要的有距跟、距跟舟、跟骰和跗横关节。
⑴距跟关节 由距骨下面的后关节面与跟骨的后关节面构成,故又名距下关节,属微动关节。关节囊薄而松弛,有一些强韧的韧带连结距跟两骨。
⑵距跟舟关节 关节头为距骨头,关节窝由舟骨后方的距骨关节面、跟骨上面的前、中关节面构成,近似于球窝关节,但仅能微动。距跟舟关节周围的韧带有距跟骨间韧带,跟舟跖侧韧带及分岐韧带等,其中以跟舟跖侧韧带最为重要(图3-46),此韧带短而宽,坚强有力,起自跟骨载距突前缘,止于舟骨的下面和内侧面。内侧缘移行为三角韧带,外侧缘与分岐韧带前缘愈合,上面有三角形纤维软骨板所构成的关节面,组成距跟舟关节窝的一部分。跟舟跖侧韧带对距骨头有支持作用,是维持足弓的重要结构。
图3-46 足底主要韧带
足运动时,踝关节、距跟关节、距跟舟关节往往联合活动,所以一般将此三关节合称足关节。距骨在足关节中处于骨性关节盘的地位,即在上关节腔活动时,主要表现为足的跖屈和背屈运动,在下关节腔(距骨与跟骨、舟骨之间)活动时,通过跟骨后面和距骨颈上面中点连线的轴线(由后向前上方的斜线),跟骨、舟骨连同其它足骨对距骨转动,足内侧缘上提,跖面转向内侧时,叫做内翻,反之,足外侧缘提起,足跖面转向外侧时,叫做外翻。一般情况下,足跖屈时常伴有内翻,足背屈时则常伴有外翻。
⑶跟骰关节 由跟骨的骰骨关节面与骰骨的后关节面构成,属微动关节。关节周围有一些韧带加强,其中重要的韧带有跖长韧带,起自跟骨跖面的后份,向前止于骰骨跖面及第2~4跖骨底,对维持外侧纵弓有重要作用;跟骰跖侧韧带,起自跟骨跖面前份,止于骰骨跖面的后份,亦有维持足底外侧纵弓的作用。
⑷跗横关节 或称Chopart关节,由跟骰关节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关节线呈“S”形弯曲横过跗骨群的中间,内侧部凸向前方,外侧部凸向后方。此二关节为独立关节,关节腔互不相通。两关节间有分岐韧带,起于跟骨背面,向前分为两束,一束止于舟骨,一束止于骰骨,临床上沿跗横关节线进行截肢手术时,必须切断此韧带。
(三)跗跖关节
跗跖关节tarsometatarsal joint由三块楔骨和骰骨的远侧面与5个跖骨底构成。跗跖关节为平面关节,可作轻微的运动。
(四)跖趾关节
跖趾关节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由各跖骨小头与各趾的第1节趾骨底构成。关节囊松弛,上面较薄,下面较厚,在跖侧及两侧有韧带加强。跖趾关节属椭圆关节,可作屈伸及轻微的收展运动。
(五)趾间关节
趾间关节joints of the digits位于相续的两节趾骨之间,由趾骨滑车与其远侧趾骨的底构成,属于滑车关节。关节囊的两侧有侧副韧带增强。此关节仅能屈伸运动。
(六)足弓
足弓arches of the foot(图3-47)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等具有弹性和收缩力的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凸向上方的弓,可分为纵弓及横弓。
图3-47 足弓
足纵弓又分为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两部。内侧纵弓在足的内侧缘,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内侧第1~3跖骨构成,弓背的最高点为距骨头。于直立姿势时,在前后两个支点。前支点为第1~3跖骨小头,后支点为跟骨结节。此弓由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长屈肌腱、以及足底的短肌、跖长韧带及跟舟跖侧韧带等结构维持,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舟跖侧韧带,此韧带起着弓弦的作用。此弓曲度大,弹性强,适于跳跃并能缓冲震荡。外侧纵弓在足的外侧缘,由跟骨、骰骨及第4、5跖骨构成,骰骨为弓的最高点。前、后支点分别为第4、5跖骨小头和跟结节的跖面。维持此弓的结构有腓骨长肌腱、小趾侧的肌群、跖长韧带及跟骰跖侧韧带等。弓弦是跟骰跖侧韧带。此弓曲度小、弹性弱,主要与直立负重姿势的维持有关。
横弓由各跖骨的后部及跗骨的前部构成,以第2楔骨最高。维持此弓除韧带外,还有腓骨长肌及拇收肌的横头等。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从踝关节经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头,向后传向跟骨,以保证直立时足底支撑的稳固性。当身体跳跃或从高处落下着地时,足弓弹性起着重要的缓冲震荡的作用。在行走,尤其是长途跋涉时,足弓的弹性对身体重力下传和地面反弹力间的节奏有着缓冲作用,同时还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等作用。足弓的维持一是楔形骨保证了拱形的砌合,二是韧带的弹性和肌肉收缩,使肌腱紧张,后者是维持足弓的能动因素。如韧带或肌肉(腱)损伤,先天性软组织发育不良或足骨骨折等,均可导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沿冠状轴运动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