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得不能再俗不落俗套的比喻句

避俗趋新:让比喻更精彩
  余光中先生在论及朱自清散文的比喻时认为,朱文“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且多用明喻,“满纸取喻不是舞女便是歌姝”,有细密、浮泛、轻易、阴柔甚至于俗滥的倾向,会给人“引起庸俗的联想”。如果抛开朱自清独特的生活背景与审美情趣,单以比喻的使用来看,余光中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在使用比喻的精巧别致方面,余光中先生并不是一个光说不练者,他自己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范,甚至可以说,他的比喻的运用,在当代作家中,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不妨来欣赏他笔下的两小节文字。   1.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显然,这里也用了多个比喻:将暴雨打在屋瓦上的声音比作电琵琶,将密密斜斜的雨比作一副板刷,将击打在阔大芭蕉叶上的雨比作一条鞭子。但与朱自清不同的是,这里的比喻避开了常见的明喻,而用借喻、隐喻,再加上“滂滂沛沛”“忐忐忑忑忐忑忑”等叠词的配合,“扑”“弹”“刷”“鞭”等的准确而灵活的运用,芭蕉秋雨诗意的营造,整个画面有声有色,有气势,有神韵,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与上一段文字不同,这一段以一个暗喻切入,出以通感,杂以排比、对偶、联想等修辞,又故意省去一些标点,写出了作者的思绪一旦受到秋雨的触发,一如大河决堤,一泻千里,奔腾如涌,不可遏抑,不绝如缕,写出了乡愁之幽深、之绵绵、之宽广。   作为一名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诗人、散文家,余秋雨先生称中国为“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的每一滴血脉里,都流淌着古老而悠远的中华文化,他的文章,无须绞尽脑汁苦心经营,笔下自然流淌出雍容而华美的文字,墨韵书香中含有一股飘逸豪迈之气,一种风华掩映之美,他确实是运用修辞的行家里手。   那么,好的比喻辞格究竟有哪些共同点?怎样才能让自己构造的比喻避开庸俗?笔者以为要做到三点。   一、取譬求新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就比喻打过一个比方: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材。说的就是在选择喻体时切忌人云亦云,免得比喻烂熟,没有了新意。无独有偶,文学史上“难得莲花似六郎”的佚闻趣事也道出了同样的意思。   “难得莲花似六郎”出自鲁迅诗《秋夜有感》:“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这里的六郎是武周朝则天皇帝的面首张昌宗。“莲花似六郎”这个说法出自杨再思之口,当众人交口称赞六郎似花时,杨别出心裁,谄媚地说道:“非六郎似莲花,然莲花似六郎也”。一时之间,满堂喝彩,拍马屁之功达到登峰造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连鲁迅这样的大文豪也是“称赞有加”。抛开奉承不论,再来看杨再思的这个比喻,莲花和人两物,通常是用人比喻花,而用人来比喻花者闻所未闻。杨再思一反常态,用花比喻人,而且还是男人,比喻令人耳目一新,妙到毫颠。   显然,这里的“新”并非人未见过,而是突破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将人们通常认为不相干的事物突然组成本喻体关系,产生类似现代美学上的“陌生化”效果。不妨来看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两个例子:   1.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户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   2.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劳,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第一个比喻句,作者视通古今,借用大家熟悉的《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新颖别致,幽默风趣,寓庄于谐,令人莞尔。第二个比喻句,作者借宗教中的故事,巧妙将中西方文化融合为一,想象独特,滑稽之中寓诙谐,体现了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的学者风范。   二、形式求变   人们通常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实际上,这三种比喻根本无法将比喻的形式穷尽,笔者以为,按其形式,比喻至少还可以分出博喻、通感、排比喻、母子喻、对比喻等形式。而且,后面这些比喻产生的效果,是远非明喻、暗喻、借喻所能及的。下面我们不妨一一举例说明。   1.博喻   指的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比喻。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对于这个博喻,余光中先生作了这样的批评: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得来似太轻易。余先生单从比喻角度评论,这确是至论,但结合朱自清先生在这特定背景下的情感,我倒认为他用得恰到好处。淡云扫月的晚上,满塘的荷叶中,这些荷花既有明珠般的晶莹,又有星星般的亮度,又有美人般的光泽,作者从三个角度写月下荷花的朦胧之美,与当时的情景颇为契合。   2.通感   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指用表达某一种感觉的饰语,直接修饰另一种感觉对象,通常是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间彼此打通,互相交织。还是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的句子为例: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里,以感官对“清香”的嗅觉和“歌声”的听觉构成了通感。这种通感辞格,逼真地写出了荷香“丝丝缕缕”“缥缥缈缈”“似有似无”“隐隐约约”“若断若续”的特点,作者打破了常规,把“声”“香”联系起来,使嗅觉与听觉沟通。这样,就会调动起读者的生活经验,使人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3.排比喻   指的是连续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句。与博喻不同,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而排比喻则是多个本体,多个喻体。如: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从单个比喻来看,这里用的是倒置式比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留给读者印象更为强烈。从整体来看,这里的排比喻又极写宫女之多、宫女生活之空虚,也间接地写出了宫女生活之不幸,秦王朝奢侈荒淫的生活,为下文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铺垫,进而为后文作者的议论蓄势,为结论的得出张本。   4.母子喻   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比喻句。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孤立的比喻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喻句构成,其中几个比喻句的本体构成从属关系,喻体也构成从属关系,故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母子喻”,如: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这个句子既是母子喻,也是排比喻。从本体来看,小屋在山上,构成母子关系;从喻体来看,风帆在一望无际的水面,飞雁在辽阔无边的天空,一点灵动从属于底色,一点生气与一点情调也从属于山川,这些喻体也都构成母子关系。这里,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屋在山上,点破了单调,使山有了生气,有了情韵的美态。丰富的意象,悠远的画面,引人联想,极为精彩。
  5.对比喻
  指的是一个句子中运用两个比喻,两个比喻构成对比关系,产生鲜明的效果。如《围城》中的一节文字:
  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作者表达的意思是该凉的不凉,不该凉的倒凉了;该沉的不沉,不该沉的倒沉了;该酸的不酸,不该酸的倒酸了。但经作者一运用“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的对比比喻,形象生动之余,马上取得了一种诙趣,令人忍俊不禁。
  三、表达求活
  一般的比喻,无论是本体还是喻体,都是静态的,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出事物变化的过程。而动态的比喻则避免了这种不足。如“南方的雨季,雨丝像纺车上的细线一样,在天地间来回走动”句中,“南方的雨季,雨丝像纺车上的细线一样”类似于通常的比喻,而加上“在天地间来回走动”,效果完全不一样了。在作者的眼中,整个天地像一架纺车,这之间,好似有一只天外巨手,以雨丝为线进行纺织,整个比喻新奇而大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表明,好的比喻,如果再配上灵活的表达,化静为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来看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的经典句子: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
  这里既用了母子喻,又写出了小屋与山在光线变化中的动态的美感。作者把山的光线加强看成是花蕊在绽开,把山的光线变暗看成是花瓣在收拢。新奇的意象,独特的比喻,犹如神来之笔,非仔细观察者不能为之。
  最精彩的要数《我的空中楼阁》的结尾部分: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这里,“照亮”“照淡”准确地写出了山下万家灯火,山上孤灯独照的情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周围一切如烟似雾,在这样的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作者完成了自己精神家园的构建。同时,作者引用了秦观《踏莎行》中“雾失楼台”的句子,所不同的是,秦观是“桃源望断无寻处”,而作者却翻出了新意,找到了自己的空中楼阁,文章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表达错落有致,灵动优美,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台州中学)
系统分类:&>>&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观音寺汪曾祺①我在观音寺住过一...”,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眼睛好一些了,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麂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请金先生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有一个华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问题大都奇奇怪怪。他大概觉得逻辑这门学问是挺“玄”的,应该提点怪问题。有一次他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perpenticular&tothe&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提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系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选自汪曾祺《金岳霖先生》)[注]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而成。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对金岳霖的描写是漫画式的。虽然夸张中有讽刺的意味,但展示的人物特点非常突出。 &&&&B.本文语言飘逸而深刻。这种韵味有点像巴金的《小狗包弟》,自然而然,少造作。 &&&&C.金先生的提问和解答轻松和幽默。他就是在这种轻松和幽默的氛围中传授知识。 &&&&D.文中金先生抓跳蚤的细节让人读后感觉他是一个可爱的大男孩,显示出一个成年人难得的童趣和天真。 &&&&E.金先生喜欢与孩子相处,做孩子的游戏,这一细节体现了其率真的性格,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独特的爱。2.阅读文中第二段,概括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金先生的“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1)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从对金岳霖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结合文本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翠湖心影汪曾祺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旦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萦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⑤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⑥我是1946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38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⑦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原文有删改)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1)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2)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3.根据文意,请分析作者“很想念翠湖”的原因。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翠湖的变化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昆明的雨汪曾祺①我想念昆明的雨。②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③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④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土从,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土从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土从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纵,他跳下去把鸡土从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土从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⑤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⑥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⑦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⑧我想念昆明的雨。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九日1.阅读第②③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描述了昆明雨季哪些特点?2.回答下面问题:(1)本文第①段和第⑧段都是同一句话“我想念昆明的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2)请仔细阅读文章第④-⑥段,说说作者介绍了昆明雨季的哪些物产,这些物产是从人的哪些方面的感觉来写的。3.第⑥段说“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较的”却“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请你分析到底是为了什么。4.结合本文的具体句子,说说你读出了汪曾祺文章语言方面的哪些特点?翠湖心影阅读答案
翠湖心影阅读答案
范文一:翠湖心影阅读答案翠湖心影汪曾祺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湖水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因此没有人到这里来自杀。我们有一个广东籍的同学,因为失恋,曾投过翠湖。但是他下湖在水里走了一截,又爬上来了。因为他大概还不太想死,而且翠湖里也淹不死人。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这家茶馆,夏天,是到了晚上还卖茶的(昆明的茶馆都是这样,收市很晚),我们有时会一直坐到十点多钟。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我是很想念翠湖的。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淋、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小题1】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意。(5分)⑴ 翠湖是昆明的眼睛。(2分)答:⑵ 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3分)答:【小题2】昆明翠湖在作者笔下有何特点?试从文章第五段进行概括。(6分)答:【小题3】文章取名“翠湖心影”,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答:【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文章从一则笑话入题,自然引出汪先生对翠湖亲切的怀念,而提到西湖、大明湖、瘦西湖的目的则是衬托翠湖与昆明城的密切关系。B.“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说明每个来到翠湖的人都会停下脚步,用自己的眼和心尽情地领略翠湖之美借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生活的超脱。C.作者称图书馆管理员为“妙人”缘于他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这个细节描写凸显了汪先生对生活的敏锐观察。D.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对翠湖的想念与对翠湖遭受人为破坏的丝丝担忧,并充满期望地祝愿翠湖能永远保持明爽安静。E.本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皆有情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语言华丽秀美又不失幽默风趣,读来如沐春风,如洗山泉,一股清纯之气潜潜袭来。阅读答案:【小题1】⑴ 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它传递着生气与灵动,这正符合翠湖的特点——给昆明带来了美;同时这个比喻也强化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2分)⑵ 来到翠湖,远离喧嚣扰攘,冲淡生活委屈、烦恼,身心获得轻松与慰藉。(3分)【小题2】① 大小规模合适;②湖水清澈、盈满、不深;③堤边垂柳碧绿,与粉紫色水浮莲、红鱼相映成趣,给人留下“翠”的强烈印象。(每点2分)【小题3】①翠湖给生活在喧嚣扰攘与刻板枯燥中的人们带来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②在翠湖我享受到了读书的安静,领略到了昆明人的大度。③分别三十八年,作者心里对翠湖的眷念一直投映于湖水之中,挥之不去。(每点2分)【小题4】BE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翠湖比作昆明的眼睛,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形象的写出了翠湖之于昆明的作用,给昆明带来了美。同时还写出了二者的密切关系。(2)联系上文,“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是指“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远离喧嚣扰攘,冲淡生活委屈、烦恼,身心获得轻松与慰藉。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不能孤立去理解这句话,同时有修辞的句子一定要把修辞答出来,还要答上修辞的表达效果。比如第一句,实际上用了比喻的修辞,最好点出来。【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注意题干中提示的答题区间:第五自然段。本语段主要写了四个层次:(1)湖大小适中;(2)堤边密密地栽着树;(3)湖水极清,不深;(4)柳树紫色水浮莲、红鱼相映成趣,给人留下“翠”的强烈印象。考点:筛选并整合内容要点。点评: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首先划定答题区间,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删除庞杂信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归纳。注意答案要周详、全面,忠于原文。【小题3】试题分析:“翠湖心影”是指翠湖在作者心目的印象。本文就这个内容从三个方面来写:翠湖给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的人们带来了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翠湖我享受到了读书的安静,领略到了昆明人的大度;分别后,作者心里对翠湖的眷念一直投映于湖水之中,挥之不去。考点:理解题目含义。点评: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小题4】试题分析:B项:只是精神得到放松与慰藉,并非每个人都会停下脚步来欣赏。E项:“语言华丽秀美”有误,应为“清新自然”,淡与真才是汪先生散文的特点。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内容。点评:做这类题,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将文章中所流露出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对,找出选项中与原文细微的差别,判别出是原文的转述,还是有别于原文。尤其注意对语言的赏析,一定要细心判断。原文地址:
范文二:翠湖心影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题翠湖心影汪曾祺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晴.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扣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④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拔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管理员把借书单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拔,拔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⑤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僻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起,越来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今人物酊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⑥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一一”,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⑦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⑧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⑨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原文有删节)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1)翠湖是昆明的眼睛(2)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第③自然段划波浪线的句子。3.根据文意,请分析作者“很是想念翠湖”的原因。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翠湖的变化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阅读答案:答案:阅读详情:
范文三:翠湖心影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翠湖心影汪曾祺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旦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萦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
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⑤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⑥我是1946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38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⑦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原文有删改)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1)翠湖是昆明的眼睛。(2)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3.根据文意,请分析作者“很想念翠湖”的原因。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翠湖的变化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阅读答案:1.(1)翠湖和昆明城密不可分,几乎就挨着城市的中心,像眼睛与身体一样赋予城市以灵气。(2)一是遛翠湖无须有钱,无须花费;二是翠湖风景好,可以逛很久,逛很多次。2.这段文字极写了翠湖的鱼之多、鱼之美、鱼之自由,对夜晚鱼儿跃出水面的描写,以动衬静,以声写静,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和人与环境的和谐,表现了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和对翠湖的喜爱,为后文抒发对翠湖的怀念作了交代。3.①翠湖美丽宁静的环境,给人以宁静闲适的心境;②翠湖独特、淳朴、自然的民风,令人怀念;③在翠湖经历的美好时光,镌刻着作者关于青春、友情的回忆。4.作者对翠湖边举办迎合猎奇心理的、庸俗的、与翠湖的气质相冲突的“蛇展”表示出忧虑,担心翠湖失去了宁静与和谐,对这种短视与浅薄的行为,提出委婉的批评,同时作者并不拒绝与市民生活、当地风俗紧密联系,与翠湖的气质相得益彰的热闹。希望翠湖能恢复以往的明爽安静,继续为昆明人民服务。阅读详情:
范文四:《翠湖心影(汪曾祺)》阅读答案翠湖心影(汪曾祺)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③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柳树。“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湖中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叶子,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都有一尺多长,整天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⑤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的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⑥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这是怎么搞的!谁搞的?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那些树呢?那些水浮莲呢?那些鱼呢?⑦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⑧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有删节)一九八四年五月九日1.既然作者说“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为什么他还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4分)2.该怎样理解“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6分)3.写翠湖,中途第四自然段却荡开一笔写湖中半岛上喝茶的场景,是不是冗赘之笔?简述理由。(6分)4.最后三段文字,作者的心绪变化是时起时伏,①该怎样理解作者的心情?②它表达了作家一种怎样的人生追求?(6分)参考答案:1、①翠湖在城中,它的地理位置确实与眼睛有相似性;②尤其是在明爽安静(明澈宁静)这一点上有相似性,而这又是作者所喜爱翠湖的重要原因。2、①翠湖之“翠”无物不呈现,安静明爽是翠湖的基调,它来自湖水、柳树、水浮莲、红鱼等各项事物。②翠湖之“翠”无处不呈现,它的安静明爽的基调来自所有事物共同组合而成的环境、氛围、世界。(具体解说:湖水、柳树自不待言,即便“很热闹”的“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水浮莲”,也是在反衬水面的宁静和湖水的翠绿;还有那红鱼,颜色恰与翠构成对比,于是更显周围之翠,并且“忽然拨剌一声”以动衬静更显静。而所有事物的共同组合与有机协调才有了翠湖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3、判断:不是冗赘之笔。手法:运用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目的:写翠湖之翠,即写翠湖的明爽安静。理由:半岛上喝茶的场景表面游离文中描写的总体事物,但在氛围、意境、主旨上却是吻合无垠的。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世人的所有争斗不复存在,有的是充满人情、人伦亲情的人间温情,它犹如世外桃源,远离尘嚣,远离红尘,这也恰恰是作者赞美、想念翠湖的一个重要原因。(理由意思对即可)4、①作者思念想念翠湖,这里有作者的灿烂美好的青春时光,这里有远离世俗宁静明爽的氛围天地,这里有作者对人世美好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寄托,任何有悖这种情境的变化都是作者所不乐意见到的。②文章是作者聪敏的心智和有性灵的大自然之美相融合的产品,它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间恬淡、自然和谐之美,既体现着作者天趣盎然的情调,又使人于一片天籁之中获得净化灵魂的神韵和力量。(意同即可)阅读详情:
范文五:翠湖心影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翠湖心影汪曾祺①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旦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②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从文林街、先生坡,到华山南路、正义路,这是一条直达的捷径。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③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萦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④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按碟算价钱。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
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⑤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⑥我是1946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38年了,我是很想念翠湖的。⑦我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选自《汪曾祺作品自选集》,原文有删改)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1)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1)翠湖和昆明城密不可分,几乎就挨着城市的中心,像眼睛与身体一样赋予城市以灵气。(2)一是遛翠湖无须有钱,无须花费;二是翠湖风景好,可以逛很久,逛很多次。(2)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这段文字极写了翠湖的鱼之多、鱼之美、鱼之自由,对夜晚鱼儿跃出水面的描写,以动衬静,以声写静,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和人与环境的和谐,表现了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和对翠湖的喜爱,为后文抒发对翠湖的怀念作了交代。3.根据文意,请分析作者“很想念翠湖”的原因。①翠湖美丽宁静的环境,给人以宁静闲适的心境;②翠湖独特、淳朴、自然的民风,令人怀念;③在翠湖经历的美好时光,镌刻着作者关于青春、友情的回忆。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翠湖的变化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
作者对翠湖边举办迎合猎奇心理的、庸俗的、与翠湖的气质相冲突的“蛇展”表示出忧虑,担心翠湖失去了宁静与和谐,对这种短视与浅薄的行为,提出委婉的批评,同时作者并不拒绝与市民生活、当地风俗紧密联系,与翠湖的气质相得益彰的热闹。希望翠湖能恢复以往的明爽安静,继续为昆明人民服务。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5、⑤段画线句中“不名一钱”和“无穷无尽”该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答:“不名一钱”指翠湖是湖也是路,逛翠湖不需要任何花费;“无穷无尽”指翠湖风光秀美,让人赏玩不够。6、请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②段中的画线句子。(6分)答:①运用拟人手法,以鱼儿的“习惯”“安静”“悠然”形象地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作者宁静悠闲的心境;②以动衬静,以声写静,通过对夜晚鱼儿跃出水面的特写,凸显了翠湖的活力与幽静;7.本文主要记叙作者对翠湖的回忆,为何文末要提到最近几年所听说的变化呢?(6分)答:(6分)文末提到近几年听说翠湖的许多变化,作者或怅然、愤怒,或为之高兴,或有点担心。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表达出作者对翠湖的牵挂与怀念,与上文对翠湖的回忆相互映衬,能够更好地丰富主旨,突出“心影”。阅读详情:
范文六:翠湖留下的心影阅读答案(2015昆明中考试题)翠湖留下的心影张长①①翠湖,这个昆明市中心的公园,园内楼台亭阁,曲水回廊,树影婆裟,波光潋滟,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突现这样一个好去处,实为难得。汪曾祺先生在《翠湖心影》②中曾说:“城市有湖,这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多的。”②翠湖原名“九龙池”。据清人倪蜕《滇云历年传》载:“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还有一个老名字:“菜海子”,想是当年“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再早,翠湖只是昆明城外一片沼泽,出水成河,名“洗马河”。明初,沐英带兵入云南,曾在这里“种柳牧马”。1919年政府在此地修建公园,因其“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湖光山色而改名“翠湖”。③翠湖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尤以雨季。草木繁茂,翠湖的绿树几乎覆盖了全部楼台亭阁。高处望去,只是一片绿树碧水,此时,就只剩一个字——“翠”。引得汪曾祺又一次赞叹:“翠湖这名字取得真好!”汪曾祺海写道:“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往这里穿过。”(汪曾祺《翠湖心影》)可以想见当时地处西郊的翠湖有多么静谧。④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较以往扩大许多,翠湖早已置身城市中心,成了一个大大的街心花园。闹市中能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会成为路人、游客抄近道、游览、休闲、健身的首选。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⑤每日里尚未破晓,必有一中年壮汉在湖边仰天作狮子吼,道:“欧——吼!”此公中气十足,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闻此一声,心头一颤,整个人都要随他痛惜良久。随即,这类吼叫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一时间翠湖中百家争鸣。⑥稍后歌舞健身大军正式入园。“水月轩”面积不足一亩,却有五六群唱歌跳舞晨练的人,他们自带音响,各踞一方。五六种风格各异的音乐轰轰然混成一片,旁人早已分不清楚,舞者却能安之若素,互不见怪,依旧踩着自己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⑦也有占据一个小亭子,一角小回栏,在一支笛子或一把二胡的伴奏下的独唱,哪怕声音沙哑,尖锐刺耳,歌者也自得其乐。还有郑重地穿上演出服,化了妆的大妈们,三五成群,开足音响,边跳边唱,其乐陶陶。最有气势当数彝族的左脚舞,一来便几十上百人围成个大圈子,弹着十几把月琴、三弦,一跳几个小时,中间不停不歇,通宵达旦也不成问题。⑧临窗而望,如今的翠湖被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团团围住,已成了一个小小的盆景,昔日那一片“柳林洗马”田园风光早已没了寻处。⑨“逝者如斯夫”,吾梦寐以求之。我一直试图找回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翠湖心影”。《翠湖心影》的那份静谧。一日傍晚,小雨淅沥,翠湖不再人头攒动,歌舞欢腾。我当即决定独自漫步翠湖,寻找一丝逝去的静谧。穿行于园中,听听细雨中沙沙作响的树语,看看影影绰绰的楼阁,品品这些百年前留下的风景,,,,“细雨鱼儿出”,“泼喇”一声,湖里果真跃起了一条大鱼。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翠湖心影》里,心头一阵惊喜。然而当鱼儿落入水中,湖面却荡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那种变幻使我明白:鱼,早已不是汪曾祺的那条大红鱼了,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⑩明天,又将是这个小盆景歌舞喧嚣的一天。(选自日《光明日报》,有改动)【注】①张长 白族,原名赵培中,1938年出生于澜沧江畔云龙县一个叫漕涧的白族村庄里。曾做过乡村医生。1957年开始创作,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②汪曾祺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常常穿过翠湖去图书馆看书,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回忆往事,写下《翠湖心影》一文。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词“百家争鸣”的含义。2.作者住在翠湖边,对翠湖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3.文中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有何用意?4.请展开想象,描绘选文第⑧段中作者想寻找的当年翠湖“柳林洗吗”的田园风光。(6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选文主旨的理解。【链接材料】【材料一】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的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深入泥土中的老酒,,,,(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材料二】无论这世界多么大,无论去过多少地方,总有一个地点,让我刻骨铭心,它收藏着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是它的人,我仍在寻找和它的精神联系。(王开岭《人出生的地方》)答案:1.原指说法很多,文中指早晨翠湖里吼叫的人多。在此作者委婉地表达了清晨“扰人清梦”的吼叫声的厌恶与不满。2.先前的翠湖是一个好去处,实在难得;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不断扩张,翠湖成了街心花园,“我”感到好无奈。如今,翠湖留下的只是一个心影而已。3.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体现出文章厚重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语句进一步表现了翠湖的美丽;引用的语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翠湖的喜爱之情。4.当年的翠湖“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周围种菜的人家很多。再往远古追思,那么它就只是昆明城外“赤旱不竭,土人于中种千叶莲”的一片沼泽了。5.选文对留在“心影”里的翠湖的回忆以及对现实中的翠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田园风光的怀念与向往之情,对嘈杂喧嚣的都市生活的厌恶与无奈之感。阅读详情:
范文七:翠鸟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文后习题。翠 鸟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长得可真漂亮: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落在苇秆上。它一动不动,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着小鱼游到水面上来。尽管小鱼是那样机灵,只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一下子飞远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吗?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那么远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捉它的念头。以后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只是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l)读了第一自然段,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样子的?请按文章的顺序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中对翠鸟的描写多生动呀,请你照样子填一填。(美丽)的(羽毛)(  )的(  )(  )的(  )(  )的(  )(3)仔细读短文,从文中找到关键词语或句子填空。我们喜欢翠鸟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想捉一只翠鸟,听了老渔翁的话后,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答案:阅读详情:
范文八:翠鸟阅读答案读短文,做练习翠  鸟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g1n g3n)上,一双红色的小爪(zh3o zhu3)紧紧地抓住苇秆。它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l0ng l0n)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细长的嘴。1.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2.这一节共有________句话,主要写了________。第二句写翠鸟羽毛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句写翠鸟头上羽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翠鸟眼睛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嘴的特点是________。这样写出了翠鸟的________特点。阅读答案:答案:阅读详情:
范文九:翠鸟阅读答案阅读。翠鸟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g1n g3n)上,一双红色的小爪(zh3o zhu3)紧紧地抓住苇秆。它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l0ng l0n)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细长的嘴。1.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2.这一节共有(  )句话,主要写了(  )。第二句写翠鸟羽毛的颜色(  )。第三句写翠鸟头上的羽毛是(  )。第四句写(  )。第五句写(  )。3.文中翠鸟眼睛的特点是(  )、(  )。嘴的特点是(  )。这样写出了翠鸟(  )的特点。阅读答案:答案:解析:1.2.6 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鲜艳 橄榄色 翠鸟背上的羽毛是浅翠色 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3.透亮 灵活 细长 外形阅读详情:
范文十:翠竹林阅读答案认真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翠竹林我家旁边有一片翠竹林,竹林中有一条小溪,竹林后,是一座小土坡,那是我和朋友们的天然乐园。竹林中,一根根亭亭玉立的竹子,遮住了阳光,空气十分清新,人走进竹林仿佛到了“凉爽世界”。阵阵“丁东”的溪水声,伴随着风吹竹叶“沙沙”的声音,奏成了一曲美妙而又动听的歌曲。放暑假了,每天我都要到竹林去玩。每天早晨,当熹微的阳光照射在竹林上时,林子显得格外秀丽;小溪溅起的簇簇水花,在阳光下晶莹透亮;阵阵薄雾,似穿戴轻纱的仙女们在林中穿行;小山醒来了,打了几个哈欠,一阵凉风从浓阴深处吹来;露珠醒来了,在草地上一个劲地眨巴亮晶晶的眼睛;鸟儿醒来了,蹦蹦跳跳地争着唱出黎明的第一支歌……一只刚刚在清澈的小溪中喝足了水的小麻雀,圆睁着宝石般的亮眼,吃惊地望着我,然后展开有力的翅膀,飞出竹林。竹林还是我们的战场哩,我们在林内“打游击”,玩累了还可以在小溪里洗洗脸和脚。啊,多么舒畅啊……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括号内。(1)闷热(  )(2)浑浊(  )(3)收拢(  )(4)难受(  )2.按要求找句子。(1)用波浪线划出文中比喻句两句。(2)用“  ”划出文中拟人句两句。3.把文中划线句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写早晨的竹林,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六种景物,写出了早晨竹林的景色______。5.选正确答案,在括号内写序号,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①翠竹林是玩乐的好地方。②翠竹林的早晨格外秀丽。③风景秀丽的翠竹林是我们的天然乐园。④翠竹林是个凉爽世界。阅读答案:答案:略解析:1.(1)凉爽;(2)清澈;(3)展开;(4)舒畅2.(1)阵阵薄雾,似穿戴轻纱的仙女们在林中穿行;一只刚刚在清澈的小溪中喝足了水的小麻雀,圆睁着宝石般的亮眼。(2)小山醒来了,打了几个哈欠,一阵凉风从浓阴深处吹来;露珠醒来了,在草地上一个劲地眨巴亮晶晶的眼睛3.那怎么不是我和朋友们的天然乐园呢?4.阳光;小溪;薄雾;小山;露珠;鸟儿;格外秀丽5.③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喻人的俗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