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得意义及作用的意义有哪些

再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再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再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再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美国的一位医生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一个病人到医院做身体检查或者是找我看病,然后问我说,医生,我有病吗?我可以很好回答他,有或者是没有,也还可以直接对他说,你到底得的是什么病。然而,如果是这样来问我,医生,我现在这样是不是还算健康的?那我就难以回答他了。”其实,对于后面的一个问题却正是去医院看病或者是作体检的当事者所最盼望能够得到医生的答复的。医生不仅仅是做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不单是做疾病的预防或使人免于患病;他更应该去考虑到如何保障人类的健康,包括心身的健康。人们去医院体检或者是看病,关键还是想获得身体健康的保障这也是所有的人的求医之初衷。
美国在针对心理健康的具体做法方面,在上一篇博客已经作了阐述,就不再赘叙了。我仅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谈谈中国与美国对于心理健康概念上的一些观点。何谓心理健康,到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论,更没有一个权威的并为人们所公认的界说。
在美国,对于心理健康,还是更加侧重于对于每一个个体人的心理衡量;他们认为,心理健康还是相对于适应能力良好的个人,是属于能够达到自我充分发展境界的人(A.H.Maslow----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可以表现为健全的人格,健全的爱与性的关系。具体说,有以下的几方面:
<FONT color=# 对于现实环境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而不加以歪曲。热爱自己,他人和环境的实际情况。虽然主要生活在当前的环境之中,但是却能够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学习,也能够为将来做出计划。
<FONT color=# 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并由此提高自尊心理,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够了解改变与进步的必要性,而不会完全受所在的文化环境约束。
<FONT color=# 能够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意见,感受与行为,情绪反应与刺激环境相适应配合,能够做到既适当表露情绪又能够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FONT color=# 行事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同时有着健全的自我观念,正确地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
<FONT color=# 有时需要离开别人,单独思考,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对整个人类持认可的态度,认同四海之内皆兄弟。
<FONT color=# 与人相处,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会从新的角度去欣赏周围的人与事物,而不是一直采取一成不变的态度。具有民主的价值观念和态度,能够尊重他人而无成见。可与少数人建立密切而亲近的关系。
<FONT color=# 具有明确的是非和道德观念,能够辨别方法与目的。
<FONT color=# 具备无恶意的幽默感。有一定的想象力,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奇妙而丰富的经验。
. . . . . .
其实,有关人的各种各样论述与评论,包括人的品格,思想,人格,性格,习惯,品质等等无不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极大影响。一种文化环境可能有利于某一种的人的品质的发展,而对于其他某些方面的品质的发展与表现却可能会起到拟制或者是阻碍的作用。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也是同样如此。
中国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与深入的研究,缘由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并没有很长的时间。但是追根溯源,中国的儒家文化思想是对中国的心理健康之认识有着深刻的烙印。比较全面深刻地阐述儒家思想的经典可谓是“四书”,这是一本在中国广为流传,极具影响力的一部传世之作。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四书”在过去几乎已经成了凡识字者的必读之书,这部书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影响是极为普遍而深入的。当然,“四书”当中并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这个概念,但是对于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和健全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却是有着很多的记述。在“四书”当中,将具备良好和健全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人称之为“君子”和“仁人”或是“大人”与“成人”。
儒家文化思想儒家文化思想推崇做人有以“君子”和“仁人”为楷模。拿儒家思想来讲,儒家思想是以君子和仁人作为人们修养的最高境界。
一是能够以仁道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与人相处,是心理健康者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儒家所谓天下之达道,就是说明如何建立当时社会上的五种基本人际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思想将“仁”视为非常重要的一种与人交往之道,甚至将是否“仁”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仁者,寿也”。另外,在儒家思想当中,处理人际关系还强调一个“伦”,将人与人在社会当中的相互关系属于有着特殊关系的就列入“伦”的关系,意为此人与其相关者占有一种特殊的身份,在这种特殊身份之下,便持有一种相应的“名份”或“理份”,也可以说,拥有特殊的义务或者是需要担负起特定某种角色的责任。儒家思想认为,人人都必须尽其角色或名分的责任,将有特殊“伦”的关系中,确定了一定的规范性,这里亦便限制了某种程度上的个人自由与个人意志,如儒家思想提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到极尽处,只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以毫感激居功念头。如施者视为德,受者视为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在儒家思想当中,“恕”也是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其根本要义就是要能够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又深入一层,要求“仁者”要“爱人”。这种爱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关切的爱。“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充分表达出一种敬爱的关系;是一种“恒爱”。这一切都在“仁”的含义之内。所以说,中国的心理健康首先要表现在与人的关系上,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能否与人为善是学会做人的第一要务。
二是能够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要朝夕与其他的人相处,在这种情况之下要能够做到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须大家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适当的约束。当然,社会上的法律规范,单位部门的规章制度,都是具有约束作用的;但是儒家思想强调要做到内在的约束作用,要求“仁人君子”应该特别注重礼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使原本是一种好的行为,不合乎礼也是不相宜的,“恭而无礼则劳,勇而无礼则乱”。对社会,对别人,讲“义”则是为人之正路,大家都应该遵循的途径。我们的社会是一种群居的社会环境,遵循礼仪就能够达到能够尽可能满足各个个体的需求,增加大家的便利,又可以减少冲突矛盾。与人与己与整个社会都有利。所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自应能够察见社会上的这些规范之必要性,也便乐意接受适当的自我约束。这是一个人应该能够做出的基本判断。
三是能够保持情绪平衡。情绪与行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人们经常会说,情绪决定行为,情绪决定格局,情绪决定成败等等。便将情绪的重要性概括的非常透彻。情绪对个人心理及行为的影响确实很大。在儒家思想思想当中,提出“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人们经常会发生由于“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等情绪干扰,而对其他人产生偏见,成见。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够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由此儒家思想强调“正心”,保持情绪平衡与稳定。使其不致于引起行为方面的歪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要能够“不忧不惧”维持平衡。不过,儒家也决非主张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只是希望能够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境界。这一点在中国历史来讲,包括到现在我们还是一直非常强调的。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家庭里面,只有汉族人不太喜欢热烈的情感活动,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传统节日里,都有热烈的庆典方式。汉族是不喜欢情绪的过分表达的。我们可以看到,最让人觉得还不错的情感表达是西北的腰鼓,然后就是舞龙舞狮子,比较豪放一些。其他的相对来说很少。中国人比较重视的是一袭长衫,背着手,拿着把扇子,在竹篱前看着月亮花瓣。这就是一种内心的平和。这也是中国儒家君子仁人所追求的这么一种境界。有这么一句话:君子用则行,不用则藏。就是指君子,如果有人要用你,你就要有充分的发挥;如果不用的话,你千万不要表现出来你有能力。这是为什么呢?也是要求你不要太张狂了。所以这些都特别强调一种情绪的平和。“坦荡荡”正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四是能够正确地认识环境中的事物。这是儒家特别强调的,从穿衣进食到治国安邦平天下,都需要学习。人对事物的正确地认识来自于孜孜不倦的学习。一个人要做到能够健全地适应他所处的环境,就必须对环境中各项事物有着正确客观的认识。求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儒家认为,以格物,致知为诚意,正心乃至于治国平天下之本。“学而时习之”,“入太庙,每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将学而不厌视为君子之良好的品德之标志。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要想对一些被歪曲了的事实和似是而非的观念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强化学习的精神。
五是通过反省来增加对自身的了解。这里特别强调自我了解是良好适应的重要条件。《论语》里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这个“三”是指三个问题,“与人谋而不忠乎?”你帮别人做事是不是忠于你做的事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你跟朋友交往是否守信用,有没有信誉;“传不习乎?”你学到的东西,老师教你的东西,或者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做过练习。第一个问题是对人,第二个问题是对事,第三个问题是对自己。这是通过反省来认清自我,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心理健康者应该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达到“自反而仁”与“自反而礼”的更高境界。
六是能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心理健全的人常具有积极生活的态度。《论语》里讲的君子就具备这样一种态度,君子不尚空谈,他们“纳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素其位而行“,做其所当做的事情。既不怨天,复不尤人,而且都是以“行远自迩,登高自卑”的行事方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得去做事情的。“君子应当先行其言,君子力行近乎仁”。面对现实身体力行也就跟“仁”差不多了。
七是以“止于至善”作为发展自我的目标。人是一种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性。要生长,要把本身所具有的潜在的本能和特质都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行为动机属于世人皆有。这里面存在一个如何才能够做到是最完美的自我实现,最充分的自我发展。儒家思想强调,“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指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有良好的自我修养。怎么去加强修养?不断反省,不断学习,最终的目标是“止于至善”。把个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充分发展。
从儒家思想对仁人君子的规范描述来看,这些都是属于一些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表达。可以说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里面讲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另外,在中国传统医学《黄帝内经》里也提出了很多对心理健康的看法。第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要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第二,不为物欲所累;第三,不妄想妄为;第四,意志坚强,凭理智行事;第五,生息有劳有逸,生活合乎规律;第六,心神宁静,不是心潮澎湃;第七,热爱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八,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第九,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做到结阴阳而调刚柔,即阴阳平衡,刚柔相济。所以中国人做事一定是中规中矩的。中庸者,什么事都是中庸,不要太刚也不要太柔。太刚了就是冒头,太柔了又会吃亏,要刚柔相济。
心理健康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的,其必然会受到人们的价值观的限制,美好与丑陋,真实与虚伪,善良与凶残,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判断;其次,心理健康并非是一种单一的品质,而应该是人的品质的集合与综合,所谓集合就是一些品质表现可能是相互独立,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较高的相关联系。所谓综合就是某些品质表现相互之间有着很密切的相关联系,互为因果。
人的心理状态是相当具有个性化的,表现与发展都是多元化,可都是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但是个体差异却非常的大;所以说心理健康并没有一个大家都是一个样的标准。
现在大家都比较认可,人从健康到疾病之间是存在一个连续递变的过程,称之为“亚健康”,心理也是如此。心理健康,心理亚健康,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个连续递变的过程可能时间也很长,也可能会在某一种诱因的触发之下忽然表达出来;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亚健康的关键是防患于未然。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
上一篇:下一篇:心理健康培训心得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
篇一: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己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要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哪怕是涂鸦;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中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中学生情操,充实了中学生生活,激发了中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中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中学生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中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要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 三、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然而,认识的片面性,使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并在学校对家长开展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 四、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中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中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班会及团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 五、抓学校教育,引导教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流,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总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家长、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
篇二: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 这次参加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篇三: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 带着一份憧憬,带着一份喜悦,带着一份期待与责任,我有幸参加了远程教育的心理健康的培训,不仅有理论的学习,充实我们的大脑,同时还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参观学习和调研,使我在思想理念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真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 感受一:认识心理健康重要,促发展。
&&&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 感受二:提高自身素质,助成长
&&& 通过培训,自身有了提高。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 总之,在这次的培训的锻炼中,我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在业务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努力,将所见、所学根据实际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为学校工作尽己所能!
篇四:心理健康培训心得
&&& 经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段时间来,我们全体学员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集中精力参加培训的各项活动,顺利完成了培训预定的各项任务。
&&& 在此期间,我们自学了网络课程,对心理健康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的面授课程给我的印象最深。学习了专家的专题讲座,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概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实施途径和方法,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全体学员和老师都普遍产生共识:这次培训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安排得当,收获很大,在思想认识上都有了新的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感受颇多。
&&& 一、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在专家们的讲课中,很多都是具有实际操作方法的,更多的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在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且还学习到了老师的人格的力量。
&&& 二、通过培训,自身有了提高。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 三、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 (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 (四)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 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 我觉得本次培训的亮点就是突出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成长。
&&& 不足:时间短,专业知识和技能积累不够,感觉在中心校实施心理健康课信心不足。
&&& 最想说的一句话:&再聚会!!!&
&&& 总之,通过培训我的心开始了翻滚的情绪:欣喜,豁然开朗,平静,学会面对。培训的老师并没有说什么大道理,他让我们感受的是情感,真实的自我。我要用真实的自我,感染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我,欣赏自我,在自我赏识的环境下生活,成长。
&&&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凭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热爱,在骄阳似火的7月,我参加了龙湾区第三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上岗c证资格培训会。此次培训请来的都是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有z周红五、钟志农、徐慧珠、庞红卫等。培训的内容有《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班级团体辅导,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健康》等。
&&& 在培训过程中聆听了众多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都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并且通过理论学习、小组讨论、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这几天的培训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笔记,学好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 心理健康培训就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扫去了我心头的烦燥,就像高山上的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几度迷惘徘徊的心灵,就像冲破晓雾的第一道阳光,使我豁然开朗!
&&& 钟志农老师的讲座,将我的目光紧紧地聚焦在大屏幕上。他对班级团体的辅导,独树一帜。他的方法、他的技巧、他的策略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学习。钟老师在讲座中说到: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重要主题是养成一种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天天向上&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特质。我们不难发现新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脸上都是洋溢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健康对个人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