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第二篇童年第一张读后感3000字

童年的读后感300字
童年的读后感300字
  我读了之后心情非常压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都是丑陋不堪的,他的身边还有外祖母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着,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其中,外祖母就是他的太阳。外婆总是用她的温存用她的宽容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吹打了。 外婆用她的爱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所以高尔基又感慨地说:&她(外祖母)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 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难免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请你相信,黑暗过去之后,太阳总会出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即就是你眼前可能还是黑暗,即就是你的生活还有悲伤,但你坚持让自己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辉煌。
共 2 页: 1
童年的读后感300字相关推荐
来源栏目:
本文链接:
转载分享本站内容,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上一篇: 】
【下一篇: 】
名著读后感童年读后感300字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小编精心推荐   |
|   又俗称读书笔记,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修养上的一次升华。读后感栏目在此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起来真让人惭愧,我以前并不爱读小说,因为篇幅太长,总需要花很多。所以,每次总是虎头蛇尾,从未完整读过一篇长篇小说。但是《童年》这本厚达380余页的长篇小说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居然被我破天荒的读完,而且说是聚精会神地读完也毫不为过。小说读完了,我为书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高尔基原型的命运深深牵挂,我流过泪,与他同苦;我欢笑过,与他同乐,可以说这是一本令人震撼、难忘和启迪的好书,不愧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下面还是让我们一同感受一下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吧!
  现在想一下我的童年,真是天壤之别啊!首先,我出生在新社会,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人民安居乐业,其次,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住在美丽的翠海花园自不必说,还有老师辛勤培育我、爸爸妈妈疼爱我、爷爷奶奶呵护我。可以说和我同时代的少年朋友们都享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无限关爱。而高尔基没有,但他却那么坚强勇敢、努力进取,敢于面对一切困难!通过勤奋努力成为了一个深受人们爱戴的伟大作家!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吧!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学习的楷模——高尔基!让我们学习他那勤于学习、善于写作、敢于斗争的优秀品质!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读后感栏目精心推荐:
下页更精彩:1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高贵的出身剥夺了性格的力量,而没有性格的力量就不会被判处死刑。——《红与黑》
芸芸众生,谁不想成功,谁不想令世人瞩目,诗人在诗中展示了成功背后,包含多少辛酸,经历多少磨难,忍受多少痛楚。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塑造了一个没有被任何困难压服,踏进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他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可以消灭它,却不能打败他。”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感动并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这篇散文记述朱自清的祖母过世了,父亲也失去了工作。当丧事完毕后父亲要谋事了,朱自清也要回去念书了,他们便同行。
中外名著读后感栏目编辑推荐
中外名著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最新资讯
中外名著读后感首页头条推荐《我的小时候》读后感300字_66作文网
66作文网,小学生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优秀作文大全!
《我的小时候》读后感300字
沈石溪老师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他写的动物小说深受我们中小学生喜爱,而且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被誉为“动物小说大王”。当他应邀来到我们莱芜作讲座时,我好不容易才和我的偶像合影。沈石溪《我的小时候》这本书写的是沈老师童年的故事。童年的各种经历对沈老师来说是创作的源泉,他能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每一点每一滴,有时候生活中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他也能够写出动人的故事来。在他童年时生活条件是特别艰苦的,这些艰苦的环境让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思考。小时候的他一直很自卑,害怕与别人相处,为了解闷他开始阅读,书籍把他带到了另一个七彩的世界,知道了许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使他不再自卑,变得很自信了。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了看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明白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看过《《我的小时候》读后感300字》的同学还看了:
· · · · · · · · · · · ·
推荐阅读··········
· · · · · · · · · ·
· · · · · · · · · ·《童年》读后感300字
《童年》读后感300字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一抽一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DD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童年读后感300字初中,童年读后感300字童年读后感300字初中本文目录
童年读后感300字初中一:童年读后感《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童年》讲述了高尔基童年发生的故事。高尔基四岁失去父亲,跟着慈祥的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家中,他认识了许多东西,也看清了许多东西,他看到了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粗野的舅舅;朴实的朋友&小茨冈&;残暴,小气的外祖父,每天都生活在残忍,亲人之间的争吵当中。而我们的童年时灿烂的,是幸福的,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高尔基染了过年时用的白色大桌布,他的外祖父发现了,狠狠滴打了高尔基,当时,高尔基失去了知觉,当时他对外祖父的感觉是讨厌的。但是那天,外祖父给高尔基一些礼物,并讲了他童年的故事,听了古时候,高尔基不再觉得外祖父是个讨厌的人了,因为艰苦的生活有了它残暴和小气。《童年》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我们的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的而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珍惜童年,珍惜如今这美满,幸福的生活。
童年读后感300字初中二:《童年》读后感最近我看了一部叫《童年》的小说,它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达室体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童年》讲述的是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的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了过去。幼小的主人公也曾被用树枝抽的失去了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人,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主人公过早的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只有在苦难中长大才能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童年读后感300字初中三:《童年》读后感《童年》是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写的长篇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的生活,高尔基就生活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可是他还是那么努力,坚持,奋斗!高尔基的小名叫阿廖沙,他自幼丧父,跟随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脾气暴躁、有贪钱的人。主人公阿廖沙常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产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都是阿廖沙幼小童年的悲痛。我和阿廖沙对比,我远远比不上阿廖沙。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吃得饱,穿得暖。可我常常抱怨父母不能满足我这,满足我那。真是一个生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啊!看了《童年》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也更加懂得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爱护幼弱的好孩子!关于外公的日志沙发##第一篇:我的外公
最疼我的外公走了,让人无比伤怀。
我7岁以前是在舅舅家长大的,外公外婆带着,他们对我溺爱有加,是&含在嘴里怕化掉&那种,我自然很爱他们。
外公留给我很多美好的回忆,有些忘了,有许多记忆犹新。很多细节,永远不会忘记:每次去赶集,他都会给我买碗&粳糕&和几个&水沙包子&;每天卖豆花的来了,都会领我去喝,可他却很少喝;每次在涝池旁碰到外公玩牌,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因为他都会给我1毛钱,不管自己输赢与否;每次去舅舅家,回来时,他总是把我送到快到家的地方,看不见我了,自己才回去,有时外婆也送我。
舅舅家生活的那些年,自己做过一些傻事,想想挺后悔的。
有次和表弟打架,受了委屈,自己赌气,就躲在麦垛里边,任凭全家人找翻天,就是不出来,那次把外公外婆吓坏了。等家人找到的时候,自己居然在麦垛中睡着了,舅舅训了我几句,外公外婆什么也没说,但我看出了他们心中的担忧。
上学前班时,班里部分学生有铁皮做的铅笔盒,在那个年代可算是一种奢侈品。我也想要一个,就给外公说,没想到赶集的时候,他就给我买了一个,当时一个一块钱。我高兴坏了,却没给表弟买,他几天不高兴。从此以后,我就觉得有种优越感。有一天,自己把铅笔盒装在了书包里边,书在外边,回来想写作业,却找不到铅笔盒,开始哭闹起来。好像是外婆,把我骂了一顿,然后就去学校的那条路上找,我刚出门,就发现铅笔盒在书包里,但没说。眼见外公外婆,大中午为找一个铅笔盒,热得满头大汗。我终于良心发现,最后说出了实情,本想着该挨顿,没想到,外公只淡淡的说了句:&找到就好&。
印象最深一次,和表弟几个一起去果园,回来时,经过一家果园,突然有个老头朝我冲过来,边跑边喊:&抓住那个凉外甥&!我不明白,就没跑,被人家抓住了。最后总算弄明白了:别人诬陷我,偷苹果时,把人家树枝折断了,怕人家打他,就说树是我弄死的。接下来老头盘问我,差点打我一顿,最终让我走了。回到家,我委屈极了,给外公说后,他去和那老头大吵一架,看我气消了,才算了结此事。
外公外婆对我的爱,一时半会难以写毕,就不啰嗦了。
自从外婆去世,外公这几年过得不开心,一个人孤零零的。舅舅太忙,妈妈和二姨又不能常伴身边。孙子们都大了,远嫁的远嫁,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工作,都在忙自己的事。
不管怎样,我觉得自己做的不错,每次回去,都去看看外公,听他讲自己的一生。他总爱说:&想当年我做小伙子时,怎么样,怎么样。&我爱听他讲过去的事,其他人都快烦死了,我不烦,听外公讲自己的事情,就像在听新中国的60年变迁,总有收获,可惜再听不见了。原本打算,抽空为外公写本传记,真的没机会了,有点遗憾。
最爱听他说那句话,&人活一辈子,啥事都说不准,啥都有可能,就看你怎么看,怎么做,没有啥过不去的坎!&这句话我会牢记于心。&不要喜形于色,有的话,爱听也得听,不爱也得听,好话记住,瞎话左耳进,右耳出就行了&,这也是外公的忠告。
其实我该高兴,这样外公就能见到外婆了,他们两人感情很深。
或许,我以后去舅舅家的次数会越来越少,没办法!
##第二篇:永远的外公
我的外公今年高寿86。
外公从我懂事起,就不让我叫他&外公&,因为带个&外&字,让他觉得生分。大人们就顺他心意,让我改叫&公公&。在我之后出生的表弟表妹们也都这么称呼他老人家的。
我小时候,因为我爸妈是双职工,还要忙于照顾身体不好的妹妹,所以从我读小学开始,我就被寄养在公公家。孙辈中,公公最最疼爱的是我。记得小时候每天晨醒之后,我就抱个小凳子在天井里坐着,乖乖等公公买菜回来。等公公提着一竹篮新鲜菜回来(现在好像已经没人拎菜篮了吧),我先给公公搬个椅子让他坐着休息,然后接过公公递过来的香喷喷的糍饭糕、热腾腾的豆浆开吃。就这样,祖孙二人,一个坐着择菜,一个坐着吃早点,说说笑笑,很温馨、很温馨的。我那时候小,说不出&温馨&这个感觉,就是觉得&&我离不开公公。从我读书、工作一直到谈婚论嫁,公公总是在我最需要帮助和理解的时候来安慰我。我这个人有时挺犟,大人们嗓门越是大,我越是钻牛角尖。大人们一样的&教育目的&,我就特别听得进公公的话。往往听到公公开口的那一句:&小红啊&&&我就已经投降了一半!哪怕公公批评我,我也真的是心服口服!反正呢,我看到公公&&一帖药!
外婆在我妈读初中的时候就去世了。外公没再续弦,一个人养活6个子女。那个年代,不容易啊!我妈说他们几兄妹小时候都馋蚕豆,那时郊县的菜相对便宜,外公就在周末老清早赶去买。等买到一大袋后,外公就在坐在长途车站边,边等车边剥蚕豆。等他们几兄妹醒来之后,就能闻到蚕豆被炒熟后的阵阵清香。我妈说:公公的腿疾就是在那时候坐在风口里落下的。如今,每逢蚕豆新上市,我妈必叫我带着孩子回娘家吃上一顿。我妈每年都讲公公买蚕豆的故事,每次都讲得眼眶红红的。如今,我也做妈了,才真正理解了这种舔犊之情。
公公做得一手好菜。我最爱吃外公做的红烧肉圆,四个字&&浓油赤酱!一级嘞!嗙嗙响!那时候每天的晚餐,公公支好一张圆台面,摆着九、十张凳子!已出嫁的阿姨们、已结了婚的舅舅们都是回来吃晚餐的。一桌子的人挤在一起吃一桌子的菜,那个热闹那个香啊!晚餐用毕,大家伙一起收拾碗筷,没出嫁的阿姨负责洗碗,其他大人们讲讲单位里的事,公公坐在边上,很慈爱地环视着每一个子女。现如今,两个已经发达的舅舅,对年迈的公公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两个舅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头子不容易啊!
公公是个裁缝,一辈子只做过裁缝。用我妈的话说:一把剪刀养活一家人。公公的手艺很棒,我很小的时候,就见过周柏春啊、姚慕双等知名演员到公公家订做中山装。外公最擅长做旗袍,尺寸量的准,式样也新。我稍大点的时候,每次做完作业,常在公公的背后驻足看他做旗袍。那些用来做旗袍的锦缎可真漂亮啊!丝面上的那些彩色花纹、那些金线银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公公一手拿着缝成条的锦缎,一手用镊子把它们做出各种漂亮的纽襻和盘花扣:蝴蝶扣、琵琶扣、一字扣~~每次完成一件旗袍,公公都用一块丝绸整件罩住它,然后用&梧粗头&把它高高挂在屋中间的竹竿上。听那些老顾客对我说,因为公公年轻时做旗袍远近闻名,旧上海顶级舞厅里的舞女都邀公公给她们做旗袍,公公每次都是坐包车来包车去的,可谓是出足了风头。公公退休之后,裁缝活就一直做到老房子拆迁,几度搬迁(当然是越住越好)之后,还会有多年的老顾客跑老远地来看他。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旧上海舞女婆婆(绝对没有贬义),几经打听来看望公公,几十年没见面的两个老人激动得呦!
公公一头银发,也不喜欢染发,因为糖尿病,脸显得比以前消瘦多了。听舅舅说公公有点认不清人了,常闹笑话:把去看望他的大姨叫成二姨,把姨父叫成大舅,把孙辈叫成儿子。那天我去看望他老人家,家里人把我带到他面前故意问:这是谁啊?公公拉着我的手说:这是小红呀!我的眼泪当时就&哗哗哗&地流了下来!
如果真的能有一个如愿的机会,我会祈求:愿我的公公长寿无疆!
##第三篇:我的外公
我没见过外公本人,妈妈十岁那年外公就病逝了。记得小时候家里墙上挂着一幅发黄的照片,一个头戴瓜皮帽,身穿小马褂的中年男子;相貌平平,表情呆板。妈妈告诉我们这是你们外公。哥哥姐姐悄悄说外公长得真不好看,有点像&二傻&。
妈妈常给我们讲外公和她过去的故事,妈妈小时候外公常带她出去做这样一种事情:天黑时,外公把妈妈打扮得十分华贵,让妈妈一只手举着两串糖葫芦,另一只手提着一个沉甸甸的小包裹。一个人在一条小街上走,到了一根电线杆旁,随手把小包裹递给一个站在昏暗的路灯下带着黑色大口罩的人。妈妈不能停脚一直往前走,外公在前面的岔路口接妈妈。然后这两串糖葫芦就可以吃啦。每在做这个事情之前,外公都要千叮咛万嘱咐地和妈妈交待每一步的环节,什么这两串糖葫芦在没交东西之前不许吃啦,交东西时脚步不要停啦,交完东西后千万不要回头看那个人啦,等等。虽然妈妈当时也有点好奇心,想看看那个人长得什么样,但她非常听外公的话,始终没多看那人一眼,后来也一直没记起那人是什么模样,就连那个人是男还是女都毫无印象。最关键的是事情办完后外公还要反复叮嘱:这个事情千万不要和任何人说,包括外婆,否则会惹来杀身之祸!会被侦缉队抓去砍头的!
当时仅八九岁的妈妈没意识到干这种事的危险性,没见过&砍头&也不知道害怕;只知道帮外公做点事可以得到奖励,两串糖葫芦、几块点心把幼小的妈妈完全笼络了。妈妈当时认为外公是天底下最好的爸爸,对帮外公做的事当然是守口如瓶了。
大概在年,北京(平)的学潮运动接二连三,妈妈的几个堂哥常去街上看热闹,回到家就大肆喧嚷他们的所见所闻:什么传单撒得多高啊、比给死人出殡撒的纸钱高多啦,警察抓学生只抓到衣服那个学生一甩袖子挣脱开就跑了;衣服也不要了。多好的一件外衣呀,就怎么扔了呀,等等说完后还要加一番评论:&这些少爷小姐们呀,家里有钱不好好念书,跑到街上胡闹,还不如把他们的钱给我呢,让我去念书!&面对这几个小&华老栓&,外公只闭着眼睛坐在椅子上打盹,一言不发。等哥哥们走了,妈妈便打开外公的提兜,独自享用外公下班回来买的好吃的。因为妈妈知道外公不喜欢听哥哥们的谈话,这些吃的不会给他们了。外公睁眼看看妈妈也只无奈的说:&这小丫头,她一准儿知道这些是她一人的了!&
外公没有像他父亲和几个兄长那样去做生意赚钱,他似乎对做生意一点都不感兴趣。而是在电话局当一名电话接线员。(这个差事搞情报最方便!)外公脖子上长着一个毒疮,当时被人们称为&砍头疮&,其实就是淋巴炎。因为当时三十年代北京还没有青霉素等特效消炎药,就是有一般人家也用不起。有这种病的人就用条毛巾包住脖子,让体内的脓水不断往出淌,只要病人不受大刺激,疮口就不会溃烂以至丧命。我有个老姑奶奶就是有这种病,她包着脖子活到六十多岁。可是在妈妈十岁那年,外公的病染突然恶化!姥姥搜刮完家里所有的积蓄,给外公请来当时的名医孔博华大夫,孔大夫看罢摇摇头说:&过度惊吓。&开了服药说只能再撑几天。数日后,外公离世,从此妈妈永远失去父爱。和外公一起吃好东西的情景成了妈妈心中的一段美好记忆。
外公离世后妈妈和外婆日子非常苦,外公死了家里没了收入,外婆带着妈妈在婆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生活苦不说,还要忍受伯母婆和婶婶婆们的白眼和凌辱。这话得从外公活着时对家人干的&坏事&说起,当时家里很多值钱的金银珠宝莫名其妙地没了,引起家庭风波,外公的父亲曾外公拿外公试问,外公答曰:&是我拿了,我喜欢上一个妓女,都给她了。&结果把曾外公气死了。(外公要真是把钱财给什么&妓女&也惹不着侦缉队,更不会被砍什么头)外公因此成了家庭的千古罪人,一个堕落的败家子。因此伯母婆和婶婶婆们恨死了外公,外公死后,把气全发泄到外婆和妈妈两个孤儿寡母身上。把外婆和妈妈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甚至千方百计地陷害外婆和妈妈。一天,女工张妈趁着伯母婆和婶婶婆们不在家时悄悄来到外婆和妈妈的屋里,很紧张地告诉外婆说水缸里的水倒了吧,怕有毒呢;炕上铺的褥子里有针,想法取出来。外婆只好找到娘家哥哥-修理无线电的舅姥爷借来马蹄形磁铁将褥子里的针全部吸出来,一数整整一百根针,一包啊,全部插在外婆和妈妈睡觉的褥子上!旧时代有这样一种传闻:针如果扎进肉里会顺着血管流一直流到心脏人就没了命。狠心的伯母婆和婶婶婆们就想用这个法子害死外婆和妈妈!从此妈妈和外婆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家里的水缸之类的饮水用品全部放到房间里,再也不敢放到屋外。家里来个外人一动水缸等东西她们就急。为此我们小时交朋友受到极大的限制,那个孩子动一下水缸就被外婆和妈妈视为坏孩子,不许我们在再和他们玩。一直到她们相继去世,这个&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习惯始终没改。
那个时候妈妈的大堂哥哥做生意有了起色,家里发生了这些坏事后,看到自家这几个姨娘婆这个德性也没办法,掏了一百块大洋在北京城东边一个当时叫&南水关&的地方给外婆和妈妈买了一套四合院,外婆和妈妈离开了原来东四十三条的家,住到南水关。外婆和妈妈只住两间房子,其他房子就出租了,外婆放不下大家闺秀的面子,做不来房东婆,只能让&二房东&吃大头。靠一点房租勉强度日,一直到妈妈嫁人。妈妈常提起那位大堂舅,因为那是救命恩人。但他们再没来往过。我想大堂舅也对外公有意见,不过看外婆和妈妈孤儿寡母可怜,算是慷慨解囊给了这两个苦命母女一条生路。而我对这位从未见过面的大堂舅并不感冒,这不仅因为他当年也曾是小&华老栓&之一;更是因为常听说他总是提起这件事显示自己;好像唯恐天下有人不知道外婆和妈妈的命是他花一百大洋换的。可我外公的付出又何止一百块大洋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位大堂舅到老还和家人提起:&为她们娘俩活命我掏了一百块大洋啊!&我听到这话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高尔基的著名小说《在人间》里描述的绘图师家的&小母鸡&,动不动就对高尔基说:&我送过你妈妈一件镶了珠边的丝绸外衣哪!&
解放后爸爸和妈妈一起讨论外公的往事断定外公肯定是个地下党,是干革命的。决不是什么堕落的败家子、花花公子。家里的钱一定是外公拿去做了革命经费。外公的职业完全可以搞情报。而年幼的妈妈一次又一次地当了小小交通员。爸爸的推测是有理有据的,因为爸爸在解放前也干过地下党。知道一些地下党的街头方式。外公受到致死的&过渡惊吓&定是白色恐怖造成的。
爸爸推断外公不是党员,是个&外围分子&;而我却相信外公是共产党员,&外围分子&是不会让亲生幼女去干要命的事的,肯做出这么大的牺牲,一定是党员。
哥哥姐姐对外公的所作所为很不以为然,甚至埋怨,说外公不该做哪些事,害得外婆和妈妈受一辈子苦受一辈子欺辱。
不管别人怎样说,外公在我眼里是个有理想的人,是个肯为自己的理想不惜牺牲一切个人代价的人。不管外公是个共产党员也好,是个&外围分子&也罢;外公是个革命者,是个爱国志士;这毫无疑问。
我在大学就读期间从一位同学那里看过一本名叫《倪焕先》的小说,竟发现这个&倪焕先&和我外公竟是那样的相似。《倪焕先》的作者还在前言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现在的年轻人一定觉得这个&倪焕先&很陌生。&可当时我觉得这个&倪焕先&一点也不陌生,甚至就认为他是照我外公写的。&倪焕先&&&一个三十年代的爱国青年,一个早期的革命者;他不是血战杀场壮烈牺牲在枪林弹雨中,也不是高唱着国际歌慷慨就义在敌人的刑场上;只不过是因为看到自己的朝夕相处的同志惨遭敌人杀害受到刺激被病魔夺去生命。他死的是那样的平淡,做的事是那样&平凡&!这和我外公是何等接近!&倪焕先&这样的人在&红海洋&时代根本算不上什么&英雄&,甚至被视为&懦夫&、&小资产阶级&。&倪焕先&早已被人们淡忘,外公也连个墓碑都没留下,就连母亲精心保存的那张&二傻&照片亦早已无影无踪。甚至连我也不记得外公的名字了。但我坚信,外公和千千万万牺牲在战场上的、和千千万万倒在雪山草地上的、连姓名也没留下的红军战士一样,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有我外公的一份。
外公同志永垂不朽!
##第四篇:怀念外公
斯人已远,月色冰凉。
明天是中秋,也是外公的生日。佝偻的背影,蹒跚的脚步,略显呆滞的目光,五六年时光的冲洗,丝毫没有模糊外公临走前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影像,思念播下种子,让伤痛在我的生活里恣意地蔓延。于是,有关外公的点点滴滴涌现,在笔尖流淌。
外公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他的父亲行医,远近闻名。听说外公年轻时很帅,身材虽不高大,可双目烱烱有神,面如满月,声若洪钟,又随师傅学了气功,显得孔武有力。外公不擅农活,专喜结交朋友,贩夫走卒,三教九流,无不往来。十八岁就做了保长,春风得意,令人艳羡,说媒提亲者络绎不绝。
但外公早就定下了娃娃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个身材矮小,容貌普通,缠着小脚,被一乘小轿抬到外公家里的廖姓姑娘就成了我的外婆。外公英俊潇洒,外婆普通平凡,外人眼中,他们并不般配。婚前也未经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但婚后他们居然感情融洽,十分和睦。不久,一对儿女相继出世,这就是我舅舅和母亲。外婆在我读小学时就因病去世了,临死前人消瘦的非常厉害,眼眶深陷下去,脸色蜡黄,颧骨高突,看上去令人有些害怕。可是外公把外婆紧紧地抱在怀里,一刻也不愿离开,老泪纵横,涕泗交流。外婆去世之后,很多人劝外公再找个老伴,他总是摇摇头,笑着拒绝了。
外公上过私塾,旧学功底深厚。后来又到大竹师范学习,准备回乡当孩子王,过去教师地位太低,外公不愿屈就,就做当时风光的保长去了。小时候,最快乐、最难忘的,莫过于外公的到来了。在吃过午饭或晚饭后,院子里的大人小孩都聚在一处,或立或坐,或抱或卧,或堂屋,或街檐,外公装上一支旱烟,抖抖索索地擦一根火柴,猛吸一口,龙门阵就在这烟雾缭绕中开场了。外公往往从附近村庄新近发生的事情说起,或张家媳妇的桃色艳闻,或李家汉子的偷鸡摸狗,大人们听的目瞪口呆,口水直流,啧啧称奇,小孩子在桌腿椅背间钻来跑去,兴味索然。我最喜欢外公讲三国,水浒,说薛平贵,杨六郎。外公记忆力非常好,故事讲的很完整,甚而至于能背出原著中的诗词。外公语言表现力很强,讲到精彩处,或紧要钢牙,剑眉倒竖;或奋袖出臂,作势欲扑;或掩面佯哭,伤心欲绝;或厉声痛呵,怒不可遏。我们正聚精会神,侧耳细听,外公却突然停下来,揩一把鼻子,过一把烟瘾,故事就在大家的叹息和遗憾中结束了。外公特别喜欢看书,只要有空,总要找一些书来看。看到精彩处,他会情不自禁地唱读,摇头晃脑,依依呀呀,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他自己完全陶醉。有时鼻涕长流亦浑然不觉,旁人看在眼中,赶忙上前帮忙,外公也哑然失笑,揩完又沉醉其中了。我热爱文学,选择执教语文,很大程度上是受外公的熏陶和感染。
解放后,外公差一点被共产党正法。有一天,公社通知开会,走在半道,外公救助过的一个贫下中农(已翻身做官),暗示他前去凶多吉少,于是外公捡了一条命。外公当保长,只是跑跑腿,动动嘴,抓夫拉丁,收款派粮,外公总是软磨拖拉,阳奉阴违,有时还给别人暗通消息,所以,外公在我们当地人缘很好,口碑极佳。但接下来的多次运动,外公还是受到了打击,戴上右派帽子,劳动和生活都遭监管。舅舅和母亲读书成绩都十分优异,受家庭成分牵累,只好辍学回家务农。每提及此,外公总是沉默不语。
幸好外公会把脉看病,起先只是偶尔给别人开个药方,后来渐渐买回一些常见药,用一黄布包袱装着,背在身上,做了一个乡间郎中。哪家有伤风感冒,头热肚疼,要么到家中去请,要么在梁上高声喊叫&何医生,何医生&,外公就会及时前去,望闻问切,几剂针药下去,虚汗一流,不几天就好了。于是拿出家中土鸡蛋,老腊肉,倒上一碗老白干,洗了脸手,付了药费,酒足饭饱,主宾皆欢,道谢而去。
外公不大喝酒,但烟瘾很大。每次到我们家来,父亲都会拿出在街上称的上好的叶子烟与他分享,用纸裹上一支,装在烟斗里,用打火机点燃,一时吞云吐雾,烟雾缭绕,相互品评一番好坏,尽兴才罢。外公也十分爱好打川牌,我们俗称麻秋儿。或在农闲时节,或逢红白喜事,外公都会被邀前去,一边打牌,一边吹壳子,赌的很小,输赢都不放在心上,醉翁之意不在牌,玩的是一种心态,一种乐趣。有时日以继夜,有时通宵达旦,外公回家总会招来家人埋怨,他只是笑笑了事。
年,舅舅和父亲相继得癌症去世。外公中年丧妻,老来丧子,晚年失婿,白发人送黑发人,倍增一分凄凉。爱子爱婿的相继离世,给外公精神造成重创。脸上再难见到一丝笑容,背驼的更厉害,走路蹒跚,颤颤巍巍;耳朵也不大听的见,须凑近耳朵大声说话,他已经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母亲常接他到家来耍,上下楼梯极不方便,常需人搀扶。饭量大不如前,每顿只吃一小碗,精力衰颓,总有睡不完的瞌睡,整天除了吃饭,很难见他走出卧室,时常坐在床上呆呆出神。渐渐地,他不大说话,眼神甚至略微呆滞,行动小心谨慎,看起来惊恐不安,似乎一只刚出窝的胆战心惊的小鼠。终于有一天,母亲劝我把外公送回老家去,下了汽船,找两个人把他抬回了老家。晚上,我和外公就睡在堂屋里,他全身发烫,已是口不能言,第二天凌晨,外公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又是一个月圆之夜,往日的热闹,曾经的烦恼,都被时光之河荡涤净尽。我想起了陶潜《挽歌》里的句子:&荒草何茫茫,白杨亦潇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我不禁自言自语:&外公,你在天堂还好吗?&月色如洗,四际无声,不知不觉,泪水早已爬满脸庞。
##第五篇:外公,天堂走好
我的外公在我印象里一直都是一个健硕严厉慈祥的老人,我看过外公年轻时和外婆照的黑白照片,照片里的外公是那样俊朗,妈妈说外公年轻的时候非常英俊,他高中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孙埠公安局工作,当卧底抓坏人,为工作他九死一生,后因工作突出又被调到孙埠镇政府工作.
他一辈子都非常的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是个太过于贤惠的老人,凡事都为儿女考虑着想.就连去世他也做到了,选择在中秋法定节假日这三天,走之前外公就说过他死后不设灵堂直接去火葬就可以了,儿女们都觉得爸爸应该要有个风光的葬礼,他们觉得现在做的所有的一切,其实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心安.这只是应该的.本来说好要等海南的舅舅一家回来过完中秋节,连医生都说外公可以撑好几天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外公在9.13凌晨三点像睡着一样的永远离开了我们.
外公去世之前妈妈一直在照顾外公,妈妈常说外公常说自己好难受!是啊,他到处都有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及这些病的一些并发症,每时每刻都在折磨他,小姨说其实外公一直都在靠营养品维持着生命,他早就吃不进东西了,可能喝一些液状的食物,靠每天一包血浆(有时候200CC有时候300CC),脂肪乳&&
外公都是靠着打这些点滴撑了一年多的时间,他的手臂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一个个的小针眼,他也曾痛苦到不愿再打这些营养品了,自暴自弃,小姨说她那时就握着外公的手说:&爸爸,我们都知道你很痛苦,你活着其实一直是为了我们这些儿女,让我们可以尽尽孝道,有机会可以看看你,对着你说说话,你如果真的不在了,我们真的只能看看你照片了,爸爸你一定要再继续为了我们撑下去.外公就点点头继续打点滴,默默忍受着身体给他带来的那么多痛苦.外公走之前已经不能说话了,但身边的人说的话他都可以懂,他戴上了厚厚的氧气罩呼吸已经很困难了,护士和医生都在为他一个人加班十二号晚上十二点一过,外公的血压一降再降,小姨哭着拉着外公的说:爸爸,你一定要挺住啊,哥哥一家就要回来了,我们就能团圆一起过一个中秋节了,爸爸再挺住要加油!可是外公这一次你怎么不听话了,让身边的亲人看着却无能为力,我一直不愿相信这是一个事实,我做梦的时候还梦见你又好了呢,在和我们说话啊.到底怎么了?您真的走了?!?
外婆比外公小13岁,他们相濡以沫的走过了50多年,其实我知道外婆是最不习惯的,他们恩爱了那么多年,照顾外公了那么多年,最后外公撒手人寰,外婆却只能眼睁睁的看他离开,舅舅在海南离得很远,一般几年才回来一次,为表孝道他一年前给他们在离医院很近的的广播大院买了一套房子.让外婆可以更方便的照顾外公,外公在自己弥留之前还常常对外婆说,等我病好了我就一起陪你在新房子住,可惜的是外公只看过那房子却一次也没有住过,外公,您知道吗?房子里没有你,外婆真的会很寂寞,你们相依为命了那么多年,她看着你的照片也会一直哭的,他还对外婆说等我病好后我还要去孙埠好好看看,住了那么多年,去看看我的老邻居去.可惜外公的愿望都没有能够实现,你走以后附近的所有邻居都来看您老了,您原来工作过的所有老同事也都来看您了,连镇长也来了,外公,您知道吗?
我记得上个月我去看外公的时候,外公瘦的已经只剩下骨头了,看了就很想哭,我其实一直都知道看您一次就真的少一次了,其实我也真的不敢去看您,我知道我看了您以后我会觉得心好疼,有种无能为力欲罢不能的心痛,依稀的总是回忆着小时候每次去看您,您总会告诉我一大堆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有时候会心不在焉,现在想想好后悔.
我知道您一定是去了天堂,在天堂默默的保佑着我们,您走的那天夜里,爸爸妈妈都赶去看您以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我真的听到了有缓缓重重的脚步声,听了好一会,又听到关门和开门的声音,起初我真的以为是爸爸妈妈回来了,我从床上爬起来发现其实家里并没有人,我知道着不是幻觉,因为第二天去看您的时候我才知道好几个亲人夜里都发生了一样的事.人死后真的有灵对不对?您真的因为太舍不得我们走的时候最后一次回来再看看我们对不对?外公您知道吗?我们几个孙子,孙女,烧了好多好多的纸给你,希望您在那里一个人照顾好自己,要好好的,我们会为您好好的照顾外婆,您放心吧!我每个星期都会去外婆家看看她,陪她说说话.我们做的只是为了自己可以心安,您可以走好.
今天是我有生之年第一次来到殡仪馆,我觉得是那么陌生,那么不舍,那么难过,因为我知道今天过后,外公就真的永远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以后就真的只能看照片回忆您了.遗体告别的时候真的有种生与死其实离得很近的感觉,我感觉外公您还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安详的躺在那里睡着了,我忍不住放声大哭了,我知道这真的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外公,所有的不舍和依恋在这一刻全部迸发,我崩溃了.外公我真的好难过,真的很想您,您能知道吗?现在回想当时的情形还是忍不住掉泪,我真的很后悔在您的有生之年没有尽量的去看您,为现在的我还不够努力不够优秀而后悔,外公您可以原谅我吗?我很恨我自己.
您走了外婆的眼睛很肿了,我知道没有您她是最不习惯的,看了很心疼,外婆的嗓子也哭哑了,她还在一根接一根的抽烟,我知道外公您肯定不放心,担心她呢,我把她的烟给收起来了,把她的浓茶换成了清水,要买含片给她吃,外婆不让她说她不能吃含片的,嘱咐她要多喝点水好好休息了,外婆从此以后真的孤零零的一个人了,外公您怎么舍得的?过不了一个星期外婆的胆结石就要开刀,外公您好好的保佑外婆吧!希望她一切顺利,身体安康,外公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您就托梦给我好吗?我是您的长孙女,我责任和义务完成您的嘱咐.
我不知道天堂里究竟有没有车来车往,可是真的有天堂这样的意境,让活着的人可以寄托哀思对不对?天堂里住的都是活着时候非常好的人,外公您真的在天堂对不对?如今我们真的变成两个世界的人了,逝者已去,生者珍重.我们都要好好快乐健康的活着,外公您才能快乐心安对不对?外公,我们真的都很爱您,看到怎么多孝顺的子女,您应该会放心了.外公,保重,天堂走好!
篇六:我的外公
在小的时候,我称得上是个学习好的孩子,其中代表就是语文成绩非常好。并且,那时候的我,还不像现在一样乏味可陈,一心想当一个作家。每个小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都会有成为&XX家&的愿望,并且那时候的他们看来,我国最高的两所学府,清华和北大,就像两家餐厅一样好进。
我的外公,像每一个慈祥的老人一样,会对小孩子的梦想提出鼓励,代表说法就是:&恩,等你长大了,将来成了作家,一定要写本书,叫做《我的外公》。&小时候的我,也笑着答应,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写就写好了。

童年的我轻易地便许给了外公一个诺言。结果长大了才发现,梦想这种东西,和年龄真得成反比状进行。比如现在的我,任谁问起我将来的打算,我都微笑着告诉他们:&恩,就找个差不多的工作,随便过过就好了。&隐约中就忘记了对外公的承诺。可是有时候我会安慰自己,没关系,毕竟前提是自己成了作家,可是现在我又没成为作家。前提不成立,假设就不成立。于是我就淡忘了这件事情,完全忽略了这件事当初的缘由,是因为我自己的梦想。
但是毕竟欠着一个承诺,在外公外婆金婚之际,妈妈说无论如何你就写一篇吧,我十分为难,说不知道写成什么样子,妈妈说没关系,是你的风格就好。
我噎住了,说那我试试,心里却在想,事实上,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一步步学会了虚假,学会了套路,尤其是在准备高考时,关于议论文的大量训练,简直是一场梦魇,早已经把我的风格磨得无影无踪。妈妈平时叮嘱我多练练笔时,我都诺诺答应着。其实,就算写了一些东西也不敢说,无非是无用的唠叨抱怨,或者没事时写的一些幼稚的青春文章,试着换点零花钱花花。
而这些东西,我又怎么敢说是在写作。
从小就记得,外公说起作家这个职业时,眼里的光芒与色彩。他说,作家是崇高的伟大的职业,世事变迁,什么都会消失,但是如果有一本书留存下来,那么千百年,这个人的思想就会存在在世界上。
不知道为什么,我第一反应就是孔子老先生的述而不作就能红遍大江南北的《论语》之说,虽然我一直觉得他固然了不起,但是某种程度上他只是因为历史的需要而错步向前正好的那个人而已,要说其他&子&比他差多少,怕是有失公允。
别说是孔老先生的著作了,就说近代风云迭起的那些充当着&人类的良心&和&社会梦想&的书籍,是要怎样的高度啊,我只怕看一眼,脖子就会痉挛吧。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刀,刀刀刻在了麻木的中国人的心上。或者如我爱的沈从文笔下那美丽脱俗的江西世界,那种由内心溢出的繁华和宁静,是我永远都无法达到的吧。
后有被称为80后鲁迅先生的韩寒,在青年人中很火。可是我从来都不爱他,看看他的语录还可以,但是也仅是这样。那种尖锐和担当,那种社会责任感,那种要成为民族的脊梁的雄心壮志,我从头到尾也没在自己身上发现过。更别提成为这样的人了。
再考虑下去就是残酷青春文学和言情小说群了,估计大多数大于三十岁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东西。一度风靡的韩国可爱淘,虽说两本著作都大卖,但是仍然不被主流文学人认可。其实我倒是觉得,帮助小姑娘们做梦的东西没什么不好,每个年龄都是平等的嘛。这东西我倒是能写写,当我还在高中的时候。可是那时候太忙,现在回想起来,已经没有小女生心境了。
所以外公,我真是有点惭愧啊。短时间内,估计真得没办法写《我的外公》这本书了,不过,
有时候听到您说一些以前的事情,我每每还是会有些冲动,像是您去参加抗美援朝和推动两弹一星,或者关于年轻时和外婆甜蜜温情的中国式特有爱情故事,我真想抬笔,又怕描绘不出脑海中的景象。

小时候,我对外公记得最深的就是,会给我两块钱零花钱,要知道,这可是个比较富裕的数目,意味着一定程度上能相对自由地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吃。
然后我就很欢喜,觉得外公真得很喜欢我。
小时候每次去外公家里的时候,我在黑漆漆的屋子里不肯睡,他就讲故事给我听。没记错的话,这些故事都是惊悚系的,例如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家大小和狐狸精斗争的故事,有段情节听起来非常像&熊姑婆啃手指&。放到现在,估计我会害怕死了吧,但是当时津津有味地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就打心眼里觉得外公真是有才,讲故事讲得这么好听。然后就很欢喜地更加喜欢去他家里了。
再就是过年的时候,二哥都会回来,然后会和大哥带着我玩。虽然我常常是被甩掉的那一个。有时候大哥去玩自己的,外公就会带着我和二哥去吃夜宵&&炸羊肉串。他总是给我们买许多,但是自己从来没吃过。次数频繁以致后来卖羊肉串的大叔管他叫做&老吃家&。外公每每讲起这件事,都逗得大家哈哈直笑。
这时候,我仍旧满心欢喜,觉得外公不仅喜欢我们,还很有趣。
第三件事,就是那一年,外公家刚装修了房子。从外面看起来,颜色鲜艳造型别致,极其漂亮,当然是在那个年代而言。但是屋子里面的东西,还是原来的老物件。于是,我就为他们的&新&房子作了一首诗。
&远看像宫殿,
近看像商店,
仔细进去一看,
全是破烂。
姥姥屋破得还不算,
姥爷屋破得更难看。&
这估计是我人生第一首打油诗了吧,至少还是押韵的。可是后果就是外公之后几年内都记着这首诗,每每用来打趣。长大了一点,我想到,如果是我的小辈们这样说我,我该多心酸啊。
因此我觉得外公真是一个宽容的人。
我又欢喜了起来,觉得外公不仅故事讲得好,对我们大方而且有趣,又宽容。所以我真得很喜欢他。
就在这些欢喜中,我就度过了自己的小学。小升初时,我那年轻的母亲居然抛下我一个人考试,和父亲一起旅游去了。想想现在小升初的孩子们的处境,我不禁感叹他们真得心很宽那。那天早上,我嘟囔着嘴,因为我妈走的时候居然没有拿换洗衣服给我就把我丢到了外公家。于是外公送我去的时候,我穿着一件三天没洗的衣服。这还不算,关键的是那正值夏天,我因此觉得身心俱疲。尽管早上老师还鼓励说,说我考了全校第一,在小升初考试里一定要好好发挥,可是我还是非常难过。在这节惨烈的岁月里,父母丢下我了之后,是外公接收了我。所以这算不算是外公在我&落难&时的一次帮助呢?
我认定是的。

初中的一个冬天,我一下子长胖了二十斤。直接导致这一现在听起来都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我的外公。
开始时,每周周三晚上,送一个炸鸡腿给我。
后来变成周二一个,周四一个,外带炸鸡腿会时不时换成猪蹄啊之类的。
当然还有我的爸爸,他觉得妈妈在外面,担心我没有被好好照顾,所以每周都抽一天晚上,到外公家做顿饭(因为外公家离学校近),然后放在饭盒里拿来送给我吃。所以你看吧,外公还是&帮凶&。
那时候的我,觉得非常幸福。因为学校管得比较严,别人还要偷偷地跑出去买些吃食,或者悄悄地到门卫大叔那里买点零食,而这时候的我,每周晚上都有至少三天可以吃到美味好吃的夜宵。
因为太多了,我经常熄灯后,趴在床上继续吃,有时候吃着吃着睡着了,早上起来,枕边赫然是半只猪蹄的事情常有发生。
不仅是高热量,还是在睡前补充的能量,由此可见,这个冬天过去之后,我的体重整整升了二十斤,完全是太合理不过的事情了。
于是我严重怀疑,我现在之所以是个普通平凡的姑娘而不是苗条可爱的美女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外公。
后来,我上了大学。报了新闻,想要当一个记者。说来奇怪,外公对此十分上心,经常说一些要我留心生活,多拿相机,随时捕捉镜头的嘱咐。他觉得记者,还是靠笔杆子吃饭的,也是会针砭现实利弊的。所以某种程度上,记者和作家,殊途同归。
可是我却渐渐地倦怠了。学了新闻之后,顺理成章地知道了中国的新闻环境,我便一点都不想成为一个记者了。有些事情如果不能让你做最想做的,还不如不做。于是我积极地考虑转行,比如做杂志,无非是搞点伤春感秋的东西,或者卖卖服装广告,以及其他的大量工种。我想着,无论什么,不都是一份谋生的职业吗?
于是这时候的我,往往在面对着外公的叮嘱的时候,低头吃饭,回避回答。

前面说道,吃饭可以回避问题,但是本质上,我更爱吃饭本身。外公很会做菜,并且有许多擅长的菜。例如招牌的&一锅子煮&,例如妈妈怎么做都做不出来的那种味道的饺子馅。外公还会为食物起一些好玩的名字,例如如果是糊涂面条下点饺子放上鹌鹑蛋或者鸡蛋,就叫做&老母猪打泥儿带王八。&本来我是不爱吃糊涂面条的,可是后来只要想起这个名字,就觉得食物在嘴里美味了许多。
这样一回忆,突然觉得,不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了,吃,是我和外公感情的一大部分。这么想来有些奇怪。但是,后来我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便予以释怀。烹饪在东方文化里的意义,远不止饱腹这么简单。况且还能从中悟出&人生不像做菜,把所有的材料准备好了才下锅&之类的箴言。那么,我相信,就是在这些关于吃的记忆里,外公伴着我长大的痕迹,清晰可见。
现在每次一回家的时候,爸妈总要我第一时间赶快打电话给外公外婆,然后再在一起吃个饭。还是在饭桌上,外公每每都喜欢对我说一些话。他最常说的就是:&现在是吸收知识的时刻,像录音机一样,录下来,将来才有东西放出来。&最后还要强调一遍让我听听即可不必在意。
可是我知道的,他年轻时,曾经因为生活所迫&&家里每月&给不起十斤小米&而丧失了读书的机会,不然后来他在部队里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好的前途。他叮嘱我好好念书,必然有着自己的一些感情在里头吧,切肤之痛算不上,但是的确是人生的一些遗憾,不是么?因此,当我烦躁无比,不想听课不想念书的时候,这句话有时就会让我沉静下来。我心里想着,我亲爱的外公啊,我现在努力地&录&下许多东西,希望将来要&放&的时候,不会突然尴尬然后觉醒,自己原来空转了许多时光。
鉴于我的人生暂时走到了这里,而现在也已经是凌晨一点钟。
我暂且搁下笔,心里念叨着,希望这篇文章,会让外公觉得,离我能写出《我的外公》这本书的那天,还不是特别遥远的。当然如果反而外公觉得,没戏了,他的外甥女这辈子都写不出关于他的一本好书了,那可真是我的罪过。
我的外公,我小时候的偶像,少年时的陪伴,长大后的监督,一直到现在的鼓励。那句童年的誓言,也许将来在我白发苍苍历尽沧桑懂得生活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或者纵我一生,都离我遥远。可是我仍然感谢有他,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另一个人,永远为你记得你的梦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午夜梦回,或者彷徨忧伤时,他会告诉你,你还有一个梦想,而这就是你的希望。无论你是不是终于变成了无聊庸俗的成人,或者必须面对众人虚与委蛇敷衍了事,你会想到,还有一个地方,有一个人,你在他面前,可以不必想什么谦虚是国人的美德,可以像小孩子一样想说什么就是什么,你尽可以微笑大声地告诉他,我想当一名作家,或者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而不必因为种种其他原因,只能将梦想放进身体深处,一不留心就会遗忘。
那最想要到达的远方,只要一直在眼睛里,就不会迷失。最怕走着走着,就忘记了起初,你是为了什么原因才前行。我永远未曾忘记儿时的那句话,也直到现在还仍然愿意为了心中的梦随时跋山涉水,千难万险不辞辛苦,时光荏苒不改初衷。它驻扎在我的生命和血液里,直至世界的终结。
这是外公赐予我一生的财富。
值外公外婆金婚来临之际,谨以此文表示祝贺。
篇七:天堂的外公,安息吧
外公是村里小有名气的缝纫师,他很善良也很乐于助人所以一直深得村民们的尊重。在他二十几岁时便有了2个儿子,可是外公心里还一直期盼一个女儿。终于三十几岁时外公有了一个女儿,也就是我妈妈。外公爱做善事,所以别人总说外公修桥铺路上天才赐给他一个女儿。
外公一直很心疼自己的女儿,所以在那个艰辛的年代妈妈并没受什么苦。后来妈妈结婚有了我,外公把我宝贝的不得了。记得我小时候外公总爱背着我东家西家的晃悠,然后别人给我点吃的他总会收好放在我的小口袋里。我渐渐长大了家也开始搬城市里住去了,外公外婆便总会把别人送给他的好吃的放在米缸里,等我过去便高兴的拿出来,等到打开米缸才发现东西已经坏了。然后逗得我一脸的笑容。
那年我读高二,快要临近寒假,不过对于高中学子来说,寒暑假的大部分时间要用来补课,记得寒假的某一天,我正在教室自习,突然间班主任走过来跟我说你爸爸有事找你,当时听这话我便急忙走出教室,因为在我印象中爸爸从不去学校看我。我一看竟是亲戚而不是爸爸就知道肯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然后就听到他说我外公去世了。那一瞬间我懵了。走进教室我回到座位上,不一会儿眼泪就再也忍不住了。第二天便请假坐车回老家,在车上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因为电话里听妈妈说外公死之前病了好久,痛苦了很长一段时间。走到外公家大门口,到处摆放着花圈,那一刻便大声哭起来,外婆和爸妈赶紧拉着我往外婆房间走去。他们告诉我外公临死的时候都没闭上眼睛,只因没见到他唯一的外孙女。那时外公病重,双脚和左手已经动弹不得,他每天就用右手晃来晃去跟其他人打招呼,他已经无法分辨出谁是谁,但他嘴里却一直念叨着&有谁知道我外孙女?&&我外孙女在哪儿?为什么我没见到我外孙女?&有一次拉着我妈妈的手高兴的说&我知道,你就是我外孙女&。妈妈不禁大声哭出来。大多亲戚都知道外公病情严重所以几乎所有的亲戚都陪在他身边送他走过最后一程。可是他心里惦记的外孙女竟然在学校,对他的病情严重性根本不了解。直到外公死后2天我才知道他离开了人世。当我看到外公已经安详的躺在棺材里,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坐在他棺材旁边默默祈祷天堂里的外公一路走好,不要因为未见外孙女最后一面而死不瞑目。我用手轻轻的抚摸着外公的眼睛,希望他能静静的闭上双眼,不再牵挂。
外公离开我6年了,但回想起那年他的逝世依然泪留满面。那种内疚感似乎永远无法释怀。外公,来世我还要做你独一无二的外孙女!
篇八:人生教育
上初三的女儿,有一天回家,告诉我们,老师希望他们十几个同学利用晚间放学之后进行课外补习;如果参加,需要家长晚上接孩子回家。女儿就读的学校属于市重点,她的成绩算不得优秀,平时我也经常督促,她依然不紧不慢,我行我素。如今虽然有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说实在的,我却不希望她参加。
女儿的日常学习非常紧张,每天再增加两小时课业,负担肯定会格外沉重,睡眠时间只剩下不到七小时了。女儿却不肯放弃,我知道她的意图。只要她的成绩再提高一点,就可以留校继续读高中。晚上回家,看到她精疲力竭的模样,心里实在有些舍不得,多次征求她的意见,建议她放弃。可她态度坚决,我也不能自作主张强行制止,便时常提醒她:&我们首先需要一个健康的孩子,其次才是学业优秀的孩子。如果为了争取优秀,而放弃健康,自然是得不偿失,你自己一定要考虑清楚。&
如何教育女儿,一直是我这个做父亲的、最头疼的事情。岳父虽然从事了大半辈子的教育工作,但是,他对第三代的影响乏善可陈。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感觉自己受益最多,或许是来自我自己外公的影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板凳##第一篇:把爱写在左手
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他很阳光,喜欢各种娱乐和运动,尤其喜欢打篮球。他打篮球的方式很奇特,总是用左手运球,居然能用单手在人群阻挡中准确地投篮。其实,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出于卖弄球技,而是因为他只有一只手。这只神奇的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写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钢琴上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更让我敬佩的,是他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和健康的心态。他的言语总是那样的亲切。他工作努力,与同事朋友的关系融洽,与客户的交流愉悦。常常得到老总的嘉奖&&见过许多因为身体残疾心理也一同&残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见到了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个朋友去他家看他,他的父母非常热情,请我们留下吃饭。
他们一家人都很热情,谈起他的时候,言语之中总透露着无尽的温情爱意与骄傲、自豪。
聊了半个钟头之后,晚餐准备好了,大家就围坐在桌前,品尝起他母亲做的美味佳肴,我也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感动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我从来都没有想象过,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真挚而细致的爱。一家人为了给自己残疾的只有一只左手的亲人一个平和而正常的环境,一齐改掉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的使用右手的生活习惯。
成长可以想象,在他年幼时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夹起一片菜叶时,他的家人也正同样笨拙地、用左手反复练习那个动作,直至成为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与爱伴随着他,与他一起成长。为了让他健康乐观地生活,他们把所有的爱,全部写在了左手上。
##第二篇:一位残疾人与七个孩子的故事
铅山县汪二镇有名残疾人名叫汪会旺,他靠农村喜事说唱和做导游为生,尽管生活十分艰苦,却收养了5个弃婴和2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并把他们送进学校读书识字。他这一义举在当地传为佳话。
今年42岁的汪会旺出生在铅山县青溪镇银村。他2岁丧母,8岁丧父,本村一位好心的孤寡老人将他收养。不幸的是2年后,养父病逝。他自己又患上了严重的骨髓炎,右腿肌肉萎缩,落下终身残疾。 病好后,为了生计,小小年纪的汪会旺凭着一副好嗓子四处给人说唱,稍大一点他便来到葛仙山做&土导游&。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不偷不抢,不取不义之财。1982年7月的一天下午,汪会旺来到铅山县汪二镇桥东村说唱,看到一个盗贼溜进一户村民家里行窃。他大喊捉贼,盗贼丢下钱物惊慌逃窜。汪会旺捡起钱物,一直等到傍晚主人回来把钱还给他。屋主被汪会旺的诚实善良感动,主动让出老房子的半边给他居住。这一年汪会旺19岁,从此他便有了一个相对固定,可以遮风避雨的&家&。
汪会旺有了落脚点缘于他的善良,收养弃婴则缘于他自己是孤儿。1989年农历八月十六,汪二镇熙熙攘攘的街头,一个女婴躺在一只竹篮里,哇哇大哭。直到第二天晚上热闹的人群散去,弃婴仍然躺在街头竹篮里,已奄奄一息。路过这里的汪会旺动了恻隐之心,把女婴抱回家并取名汪艳。他请来桥东村顾老太太帮忙护养。转眼6年过去,汪艳到了上学的年龄。汪会旺不想让汪艳跟自己一样做&睁眼瞎&。1994年7月他把汪艳送进了汪二镇中心小学。后来,汪艳的亲生父亲李火林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见女儿一面。他托人找到了汪艳,为了满足汪艳生父的愿望,汪会旺把汪艳送回了李家。
从那以后,汪会旺又先后收养了4个弃婴。每次收养,他都不讲条件。小孩生病了,他毫无怨言地想方设法筹钱为他们治病;小孩想要上学,他也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抚养一段时间,汪会旺和小孩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弃婴的生父或者福利部门找上门,要领走他们时,汪会旺虽然舍不得,但是却从来没有拒绝过。他总是说:&只要小孩有前途,我就高兴。&
2001年,39岁的汪会旺终于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妻子何莲仙也是个苦命人。5年前,前夫患精神病长年在外疯走,两个孩子又在上学,生活十分艰苦。汪会旺到这里说唱时认识了她,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并把身上仅有的35元钱给了何莲仙。何莲仙丈夫病故后,在好心人的撮合下,征得何莲仙儿子吴溯恒、女儿吴小芝同意,汪会旺把何莲仙和她的一双儿女从上饶县一起接到汪二镇桥东村,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但是,这个特殊的家庭仍然把收养弃婴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在艰难和困苦中坚持了下来。
汪会旺的家虽然很清贫,但他感到很幸福。妻子何莲仙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孩子们读书也很争气。只是每年多达近万元的学费、生活费压得汪会旺喘不过气来,每学期开学汪会旺都要四处筹借。汪会旺的事迹感动了大家,许多好心人纷纷向这个特殊家庭伸出了温暖的手。
##第三篇:中国第一位残疾人博士后吴耀军
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测试工程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一位留着平头,戴着深色眼镜,面容清癯的年轻人站在讲台上。他的面前除了一本厚厚的博士论文集,还有一根发黑的拐杖。
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博士论文答辩,素来爱挑剔的老教授们不时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拄着拐仗作博士论文答辩的年轻人,就是我国第一位自学成才的残疾人博士后吴耀军。
出生7 个月,一场病魔夺去了吴耀军一条健康的腿。童年的不幸和寂寞也把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烙印在幼小的心灵谷底。
33年前的一个黄昏,江苏省丹阳市农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一条新生命打破了小院往日的宁静。小耀军长到了7 个月,有一天突然哭闹不止。医生诊断是脑膜炎( 后被确认为误诊) ,结果落下小儿麻痹症。望着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残腿儿子,父母哭成了泪人,儿子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呵! 8 岁,到了读书年龄。同村小伙伴唱着《读书郎》蹦蹦跳跳地上了学堂,可他却没有这个&权利&,躺在病床上的小耀军,撕打着床上的衣物,哭喊着非要上学,读书似乎是他与生俱来的情结。父母亲都是斗大字不识一个的庄稼汉,他们又何尝没有想过送儿子进学堂? 在村小学的一间教室里,正书声琅琅。窗外,一个拄着拐杖的孩子伸长了脖子,倚着窗台往教室里探头。他紧紧盯着教室的黑板,担心漏掉一个字、一道题,他没有书本笔墨,只好靠一根拐杖支撑着沉重的躯体,用脑子强记黑板上的内容。下课的铃声响了,他重重跌倒在台阶上。终于,在一个雨天,这位满身泥水,一脸泪水、汗水的残疾孩子瞒着父母,斗胆推开教室的大门,&啪嗵&一声跪下了:&老师,求求您收下我吧,我要读书! &执拗的小耀军用一颗泯灭不掉的渴望读书的心,感染了学校所有的老师,也感染了为他整日担惊受怕的父母。学校破例收下了这位拄拐杖的特殊学生。
然而,生活并没有因他的不幸而怜悯他。由于长时间倚着拐杖走山路,小耀军细嫩的腋窝,被磨破、磨肿。钻心的疼痛,再无法使用单拐支撑身体重心。为了求学,不耽搁每天的课程,他干脆丢下单拐,爬着去上学。路上的碎石一次一次刮破他的膝盖和肘部。一天,当伤痕累累的吴耀军爬进教室时,学校水泥地上留下了一条几米长的血路! 在小耀军的每学期家庭报告书中,年年都记载着&三好学生&的印记。1 9 7 6 年9 月,吴耀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立重点中学,成为全乡唯一的秀才。初中3 年,吴耀军不仅自学完了高中全部课程,而且还学习了大学数学的一部分课程,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英语、俄语和德语三国语言,并且自学了计算机应用技术。
然而,命运并没有垂青这位天资聪明、意志坚强的孩子。
初中毕业,吴耀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无锡某中专学校。或许是世俗的偏见,拖着一条残腿的吴耀军最终没能跨进学校的大门,但他从没放下心爱的书本。1 9 8 1 年,信心十足的吴耀军走进高考的考场,结果以高出录取分数线3 0 多分的成绩考入南京某全国重点大学。同样因为身体的原因,再次被拒之门外。此时此刻,他明白,命运的无常和叵测是无法预测的,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孜孜以求,命运才会低头。
1982年初春,吴耀军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吴耀军的化学知识基础好,并且自学了许多化工技术。因此,他在1 9 8 5 年夏天受命于危难之际,离开学校,到乡办有机化工厂担任了技术员。到工厂后不久,他发现产品因为技术含量低、市场小,导致了产品严重积压,工厂连年亏损。他建议转产,自己整天拄着拐杖坚守生产第一线,同工人一道解决技术上出现的道道难题。由于产品质量好,适销对路,半年不到,这个工厂就赢利近2 0 万元。随之,吴耀军被提升为技术科长,后来又担任了技术副厂长。1 9 8 8 年冬,在镇江出差时,吴耀军无意中从一份《光明日报》上发现一条消息:1 9 8 9 年全国将在具有大学同等学历的人员中招收一批硕士研究生。这条消息使他如获至宝。而这时候,离考研只有两个月时间。为了不影响同宿舍的工友休息,他每天晚上等别人睡觉后,拿着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复习资料躲到厕所里,借着微弱的灯光苦读。由于光线太暗,为了离灯光更近些,他搬来两张板凳叠在一起,自己则高高在上捧读不已。
终于,一辆绿色的邮车将招生办的信送到他刚从车间出来、沾满油污的手里。打开信,他惊呆了,他怎么也不相信自学参加的考试成绩竟夺得本考区第一。随后,宁夏大学又给他寄来了赴银川参加复试的通知书。刻不容缓,吴耀军简单地收拾一些日常用品,按规定时间赶到银川参加复试。结果顺利通过,他太兴奋了。回到老家江苏,静候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在这时,校方来信:因他是单腿残疾人,户口又在农村,不能被录取。闻此消息,吴耀军几乎晕倒过去。多舛的命运又一次戏弄了他。
求学之路,两次沉重的打击并没有击垮吴耀军的坚强意志,反而更触动了他发愤读书的激情。他不相信悲剧总是这般重演。吴耀军开始上访。穿过北京西单那条狭长的老胡同,在国家教委吴耀军向人们讲述着一根拐杖单腿求学道路上的艰辛,向人们展示了那条残腿的曲折动人的经历。教委的有关领导被深深打动了,按照国家教委有关规定,吴耀军终于被录取为宁夏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于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残疾青年,靠自学考上研究生,走上了大学的讲坛。
1992年7月,吴耀军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宁夏大学数学系硕士研究生学位。吴耀军回到阔别三载的故乡江苏镇江,走上了华东船舶工业学院的讲台。每天,他都要拄着拐杖艰难登上四楼为学生授课。一天两节课,一般健康的老师也会感到口干舌燥,很辛苦。而吴耀军每天要拖着一条残腿从楼下楼上又到三尺讲台,这里蕴含着怎样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啊! 大学生们深深地敬佩这位身残志坚的老师。在一次学校毕业典礼上,一位女大学毕业生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吴老师身残志坚,他顽强的意志,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鞭策影响着我们。他将永远地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当上大学教师后,吴耀军的自学习惯仍然没有丢掉。在艰难的求索中,他又逐渐迷上了计算机图像处理,并产生了报考这个专业的博士生的想法。
考博士生的大部分考试课目没学过,复习时间却只有3 个月,同时他又一个人承担着9 0 多人的高等数学教学工作,工作已经够繁重了,其艰难可想而知。可是,从苦海里挣扎出来的吴耀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夏日炎炎,江南多蚊虫。为了专心学习,穿
着长裤、衬衫,仔细备好课,再自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结果,他不仅圆满完成了全额教学任务,而且顺利地参加了博士生考试。
日,一封烫金的录取通知书终于飞到了吴耀军手里&&&他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 4 系录取为博士生。
在南航大的两年多时间,吴耀军的学术道路经历了若干次转折,从硕士生的数学专业转到博士生的&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这意味着他要在这两年半时间内掌握这个专业从本科到博研1 0 年的学习知识。而在博士生期间,因为研究课题的需要,他又先后转换了控制理论、智能结构、计算机仿真、力学、复合材料、现代非线前沿科学以及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等多个学术领域,自学了3 0 多门课程,撰写了1 2 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采用神经网络的强度自适应复合材料结构研究&、航空科学基金项目&智能复合材料飞机外形构件的研究&,提前半年完成了长达2 0 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天道酬勤,全班4 7 位博士生,吴耀军是唯一一个提前半年走到答辩台上的。
1996年11月初,吴耀军如愿以偿,将到上海交通大学震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博士生毕业前夕,深圳一家公司曾开价8 0 0 0 元月薪&招募&他。用他自己的话讲,随便到南京市珠江路电脑一条街上找家电脑公司,一个月拿一两千元也应该没有问题,但吴耀军还是放弃了这些机会。当记者问及为什么继续留在清苦的学术界,吴耀军的回答是:&我们国家的总体科技水平还很落后,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最大能力发挥出来的话,它的前进步伐将会快得多。国家培养我们走到这一步,我应该承包一些责任田。&雄心永驻,壮志弥坚。拄着拐杖的吴耀军,站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里,又开始了艰难的跋涉。
##第四篇:高位瘫痪残疾人的自强不息路
19岁的花样年龄,他遭遇了高位瘫痪。面对不幸,20年来他却从未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9月1日,记者在江山西门社区看到郑井喜时,他正拖着残腿趴在床沿吃饭,眼睛则盯着电视里的残奥会火炬传递现场。看残奥会是郑井喜一直关注的大事,&这些残疾人运动员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我。&
两次创业遇挫不放弃
郑井喜原是江山市上余镇白鸡地村人,自幼丧父,母亲拉扯着四个儿女艰难度日。懂事的郑井喜为减轻家庭负担,未完成小学三年级学业便辍学回家干农活。1986年冬,为赚钱准备过年,19岁的郑井喜挑着山上砍下的100多公斤柴去赶集,因天冷路滑摔倒。经医院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由于伤势过重,胸部以下全部失去知觉,不幸成为高位瘫痪者。
从活蹦乱跳的热血小伙变为瘫痪在床的肢残病人,郑井喜一蹶不振。第二年,疼爱他的母亲去世,郑井喜的生活只能由哥哥嫂嫂照顾。但哥哥体弱多病,嫂子双目失明,一对侄儿女尚未成年,生活得异常艰辛。郑井喜不愿意自己成为家人的&累赘&,坚持要跟哥哥&分家&单过,拗不过倔强的他,善良的哥哥嫂嫂只能同意。
1988年4月,郑井喜在亲朋好友帮助下,投资300多元开了一家代销店,虽然收入不多,但也能勉强维持温饱。可后来因山洪灾害,店内商品全部被水淹没血本无归。
初次创业便遭遇打击,要强的郑井喜并没有气馁。1990年,郑井喜坐着轮椅来到了大溪滩镇,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露宿街头刻章为业。可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专业师傅的指导,生意极为清淡。生活的出路在哪里?就在郑井喜苦闷之际,邻居王芝菊向他伸出援手,赠送了一台旧补鞋机给他,鼓励他到城里去谋生,郑井喜从此走上了新的创业之路。
自强不息独立生活
1990年6月,郑井喜坐着轮椅辗转来到江山城里。举目无亲的他风餐露宿,饱尝生活的艰辛。哥哥得知他的境况后,专程到城里找他回家,但他拒绝了。凭着一股韧劲,郑井喜从最简单的补鞋工序开始摸索,半年后竟然无师自通。不久,他在西塘巷租下一间小屋开起了补鞋店,服务热情、收费低廉的小店生意日渐红火。为了提高技艺,郑井喜还经常摇着轮椅,在街头&偷学&一些老师傅的补鞋修鞋手艺,经过细心观察和反复实践,他逐渐掌握了上胶、换底、修补等细活。
多年来,郑井喜不仅通过补鞋手艺解决了自己的生计问题,还带出了十多位徒弟,帮助他们一起走出人生的困境。大桥镇妇女毛某家境贫困,得知郑井喜修鞋技术精湛,一路寻来拜师学艺。2003年,毛某患癫痫病的女儿住院,因交不上医疗费危在旦夕。得知这一情况,毛井喜二话没说,拿出辛苦积攒的2000多元现金交给她,帮助她女儿脱离了险境。虽然身体残疾,但热心肠的郑井喜勤劳肯干、乐于助人,邻居家具电器坏了,只要找到他,爱动脑的他都尽力帮忙解决;孤寡老人、五保户找他修补鞋子,一律免费服务,他的自强、勤恳、热心得到了街坊邻居的尊重。年过七旬的&忘年交&夏德裕是郑井喜十多年前的顾客,老人每天都来小屋转转,送上自种的菜蔬,帮忙做一些琐事。老夏对记者说,社会上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很多,郑井喜的自强不息令他很感动。&这个社会还是好心人多。&郑井喜说,这20多年来,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江山市残联的联系下,房管处在西塘巷给他安排了现在的住处;江山二中送来彩电,为寂寞的他作伴;供电局赠送一台电脑,让他在修鞋之余练习打字;街坊邻居送来蔬菜水果,为他洗衣晒被&&
永不停歇追逐梦想
虽然高位瘫痪,但郑井喜对生活充满信心。&最大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康复痊愈,用自己的两条腿奔跑。&郑井喜的这一念头并非异想天开。勤勉敬业的他经常干活到第二天凌晨,长期的劳作使他患上严重的褥疮,糖尿病、风湿病也相继缠身,每天都要依赖药物才能减轻病痛。为此,郑井喜经常坐在轮椅上举哑铃、做健身操等,四年前他还拜师练习气功,经过摸索渐渐自创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如今,每天坚持练功两小时的他不仅体质明显增强,摆脱了对药物的依赖,多年前失去知觉的双腿也开始有了反应。
&我喜欢运动,喜欢超越的感觉&&&生性乐观的郑井喜说自己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北京奥运会召开期间,他天天观看奥运赛事,为中国健儿加油鼓劲。&这届奥运会中国位居奥运金牌榜首位,非常振奋人心,让我这样的残疾人也深受鼓舞。&郑井喜说,在为中国选手喝彩的同时,一些外国选手也令他敬佩。失去左腿的南非女选手纳塔莉&杜托伊特在10公里马拉松游泳赛中的表现令他印象尤为深刻:&虽然她只得了第16名,但我认为她的表现是最棒的!&
天天观看奥运赛事,让郑井喜几乎忘却了自己身体的残疾。&驾驶&着那辆跟随了自己十多年的轮椅,童心未泯的郑井喜还经常在偏僻的小巷和骑自行车的陌生小伙子比赛行驶速度。&前两天有一位小伙子跟我比谁快,结果被我远远甩在了身后。&郑井喜不无得意。在郑井喜的眼里,每个残疾人都是生活的运动员,只要意志坚定,勇往直前,就能把不幸甩到身后。
##第五篇:一位瘫痪残疾人的奋斗故事
登上国际颁奖台
日上午8时,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国际体育场内坐无虚席,第五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拉开了序幕。来自54个国家的800多名选手,紧张地进行着有34个项目、为期3天的国际大赛。吴洪生与其他28名中国选手也参加了比赛。
在女装制作组,吴洪生是近百名选手中惟一的男性,评委要求参赛者3个小时内自行设计、制作一件女式衬衣,很多选手没按时做好,而他却仅用了2小时20分钟就完成了制作。他的作品以款式新颖、做工精美赢得了大赛评委的一致认可,众多富有经验的外国选手也都&OK!OK!&地赞叹不已。最后,吴洪生荣获了该项目比赛的金奖。当布拉格市长把金灿灿的奖牌挂在他的胸前时,赛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吴洪生的泪水打湿了金牌,他百感交集:&我终于梦想成真了!这不仅是对祖国、对亲友的回报,更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一位韩国记者问我这次拿到金牌能得到多少万奖金,我回答他:&这奖牌是我的无价之宝,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成功之刻,到处是掌声与鲜花,然而隐藏在掌声与鲜花后面的汗水、泪水又有谁知呢?
不幸孩子的幸福童年
1962年,吴洪生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市寨里镇吴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排行第五,自幼天真活泼,极受家人喜爱。谁料,3岁那年,他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四肢麻木,大小便失禁。父母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小洪生在痛苦的煎熬中一躺就是5年。8岁时,他的病情突然好转:双手可以活动了,大小便有了知觉,两条瘫痪的腿也能动弹了。吴洪生说,这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时的情景:母亲抱着他失声痛声,热泪在他脸上恣意流淌。病情好转后,小洪生就缠着父母要上学读书。刚开始,由哥哥姐姐背他上学,很快,聪明伶俐、好学上进的小洪生就赢得了师生的喜爱。渐渐地,老师和同学们主动轮流背他上学。
后来,同学中的吴柯平、吴柯勇主动承担了接送任务。夏天,烈日炎炎,孩子们喜欢穿一件红色背心,而吴洪生和他的两个小伙伴总是要多穿一件,因为天天背送,时间长了,背与被背者总是一个后背破洞,一个前胸破损。冬天,寒风裹雪,两个孩子背着他相互搀扶着蹒跚而行。一个雪后的清晨,吴柯平背着洪生去上学,不小心滑到了路边1米多深的雪沟里,沟沿上的雪融化结冰了,两人怎么爬也爬不上去了,在雪中折腾了半个小时,最后被一位过路的大爷救了出来。师生们对洪生的关心爱护,使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就这样,在师生的背上,小洪生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最新帖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富论第二篇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