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鱼是蒸鱼豉油什么时候放鱼?在非洲买的,不像石斑,有点像海鲈,有网友知道么

海洋海钓常见鱼类图教会你怎样认识海鱼。 - 美篇
/&&&&海洋海钓常见鱼类图教会你怎样认识海鱼。
扫码分享到微信
阅读数66199
海洋海钓常见鱼类图教会你怎样认识海鱼。
钓友们常常钓上各种各样的漂亮海鱼又不懂怎么叫,所以这里就把大家经常可以钓到或者看到的海鱼做个介绍,让大家认识一下这些海鱼。
)  又名黑棘鲷,俗称有 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铜盆鱼、等。黑鲷呈长椭圆形,体侧扁,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多光泽,背鳍鳍棘坚硬,臀鳍第二鳍棘尤甚,除胸鳍为灰色,其余各鳍边缘均为黑色。体被栉鳞,体侧通常有5 ~7条黑色横带。黑鲷吻尖口小上下颌牙齿排列紧密,头部外缘平直,眼上方头骨不隆起。一般体长10 ~30厘米,最大个体长45厘米,重3000余克。中文学名:黑鲷别称:黑棘鲷、乌格、黑格、厚唇
)  学名sparuslatus,(潮汕俗称)胶辣鱼、又名黄脚立、赤翅、黄立鱼。属海鱼。适应力强,生长快,为中国南方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黄鳍鲷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面狭窄,腹面钝圆。体高,头部尖。背鳍鳍棘部与鳍条相连。尾叉形。体色青灰带黄,体侧有若干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臀鳍的一小部分及尾鳍边缘灰黑色,腹鳍、臀鳍的大部及尾鳍下叶为黄色。中文学名:黄鳍鲷别称: 黄鳍棘鲷、黄鳍,鲛腊鱼。
真鲷  (pagrosomus major),硬骨鱼纲,鲈形目,鲷科,真鲷属。 地方名:加吉鱼、红加吉、铜盆鱼、大头鱼、小红鳞、加腊、赤鲫、赤板、红鲷、红带鲷、红鳍、红立、王山鱼、过腊、立鱼。是中外驰名的名贵鱼类。真鲷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每百克可食部含蛋白质19.3克,脂肪4.1克,味道特别鲜美,素有"海鸡"之称。真鲷体色鲜红,有吉祥喜庆之兆。 真鲷两侧臼齿2行,体红色。红加吉。后鼻孔椭圆形。体扁平椭园形。背鳍12棘10软条,臀鳍3棘8软条,侧线鳞娄53—59,尾鳍边缘黑色。中文学名:
真鲷其他中文名:嘉鱲鱼、正鲷、加腊、加蚋地方名:加吉鱼、红加吉、铜盆鱼、大头鱼、小红鳞、加腊、赤鲫、赤板、红鲷、红带鲷、红鳍、红立、王山鱼、过腊、立鱼,有的地区还叫海鲫鱼。
  属鲈鱼目,石鲷科的一种。无毒,经济型食用鱼,又称条石鲷。最大体长80cm。本科已知的有7种。石鲷大部分栖息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温、亚热带水域,具有强壮的牙齿和鸟喙般的口部,可将海螺、蚌类、海胆等咬碎吞食,而不能吃水草。有很强的好奇心,被认为是鱼类中智慧型的一种。中文学名:
石鲷拉丁学名:
Oplegnathus fasciatus别称:
条石鲷,海胆鲷,黑嘴,硬壳仔界:
脊索动物门纲:
辐鳍鱼纲目:
石鲷属无毒可食海鱼,非观赏性鱼类。 外形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到卵圆形,稍侧扁,体辐高。头小,前段钝尖。吻短,眼大,侧位,上颌达眼之前缘下方。小型栉鳞,侧线单一且完全,依背缘弯曲。口小不能伸缩,齿愈合形成类似鹦哥鱼之鸟喙状齿板,且非常强壮有力。但幼鱼时齿为分离的门齿状齿。前鳃盖骨边缘有锯齿。背鳍1枚,基底长,具11~12棘,且硬棘部较软条部之鳍为低。臀鳍基底短,具3棘,和背鳍软条相当。腹鳍在胸鳍基底略后,有腋鳞。尾鳍截平或凹入。
斑石鲷  (学名:Oplegnathus punctatus)为石鲷科石鲷属的鱼类,属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俗称黑金鼓、斑鲷。体黑褐色,有不规则黑斑。斑石鲷系恋礁型鱼类,又被称为"矶钓之王",强大的牙齿咬合能力往往能将钓线咬断,专业人士在合适的地点苦守一天也未必能钓到,已是矶钓爱好者公认的最具挑战性、最有兴趣钓捕的鱼种。中文学名:
斑石鲷拉丁学名:
Oplegnathus punctatus别称:
斑鲷、黑嘴、硬壳仔界:
名脊椎动物门纲:
硬骨鱼纲目:
石鲷属英文名称:
Spotted knifejaw世界分布:
鱼体侧边有4~5条宽黑横带,但本种鱼体色略黄且尾鳍上下叶也没有黑带,。分布较广。白天喜三五成群在水层中觅食浮游动物。也吃小虾、蟹、海藻等,易饲养。中文学名:
五线雀鲷拉丁学名:
abudefduf saxatilis别称:
厚壳仔 五间雀界:
动物界分布区域:
印度-太平洋俗称:五线雀鲷 厚壳仔 五间雀名称:五带豆娘鱼 尾斑豆娘鱼
花尾鹰(鱼翁)俗名: 鹰斑鲷 、咬破布、三康、金花、万年瘦三刀 纲目: 鹰羽鲷科 拉丁名: Goniistius zon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 flag fish,spottedtail morwong 中文名:花尾鹰(鱼翁)香港名:斩三刀三刀鱼生于珠江口流域,后海湾及青山湾及南丫岛一带,因鱼背前部分隆起;型似刀而得名。每逢七至九月最当造,只生活于水质清美的地方,常于岩礁活动,捕捉极其困难,故非常罕见中文名:
花尾鹰(鱼翁)香港名:
斩三刀拉丁名:
Goniistius zonatus纲目:
鹰羽鲷科分布地域:
西太平洋、南中国海名称 俗名: 鹰斑鲷 、咬破布、三康、金花、万年瘦三刀中文名:花尾鹰(鱼翁)香港名:斩三刀
体呈椭圆形,侧扁而高。一般体长10~15厘米,体重200~400克、背鳍前高度隆起,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体被细栉鳞,呈现黄褐色,头和体侧具7条深褐色横带,下颌前部密生小髭,头小,眼大而圆、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为粗壮硬棘,其中第3鳍棘最长,第二背鳍鳍条圆形,臀鳍鳍棘坚硬;尾鳍楔形。第2背鳍、尾鳍及臀鳍为黄色、边缘褐色,腹鳍浅黑色。体侧扁而高,背部隆起。眼大。体色灰褐,体侧具5条深色宽横带。背鳍第三棘与臀鳍第二棘特别强大,背鳍、臀鳍软条部及尾鳍为鲜黄色并具黑缘,尾鳍圆形。中文学名:横带髭鲷别称:
十六枚、海猴、黑鳍髭鲷等界:
脊椎动物门纲:
硬骨鱼纲目:
雀鲷科(Pomacentridae)海产小型鱼类的统称,约250种,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和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水域。雀鲷生活在热带海洋中,是十分美丽的鱼,体形像鲷,但却不属于鲷科,身躯很小,如麻雀般大,所以被称做雀鲷。它们通常以附着在珊瑚礁上的小型甲壳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物。中文学名:
damselfish 、demoiselle界:
鲈形目(Perciformes)
)  学名斑鱾,辐鳍鱼纲鲈形目舵鱼科。又称瓜子鱲,俗名黑毛、菜毛、粗鳞黑毛,为辐鳍鱼纲鲈形目舵鱼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全球各大洋之热带、亚热带海域。深度:类栖息深度自潮间带至数十米皆有,水深1~30米。斑鱾,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中文学名: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四指马鲅脂:
其习性跟海鲈差不多,肉食性鱼类,数量比较少,但其力量和耐力远远大于海鲈,牙齿也很锋利,路亚的话前导线一般采用钢丝线,路法和鲈鱼一样。其市场价格是海鲈的5-10倍。在舟山地区是海路的梦幻鱼种。中文学名四指马鲅拉丁学名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Shaw)别称章跳、马友、午鱼、牛笋、祭鱼、鲤后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硬骨鱼纲目马鲅目 科马鲅科分布区域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基本资料四指马鲅,俗名章跳、马友、午鱼、牛笋、祭鱼、鲤后。汉语拼音:si zhi ma ba。功效:消食化滞,主治饮食积滞。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形态特征四指马鲅脂性眼睑发达,体延长,略侧扁,一般体长10~100厘米、体重20~15000克,口大,下位,吻圆钝、上颌长于下颌,两颌牙细小成绒毛状并延伸至颌的外侧,只在口角具唇。体被大而薄的栉鳞,体背部灰褐色,腹部乳白色、背鳍2个,间隔较大;胸鳍位低,下方有4条游离的丝状鳍条。其长度约与胸鳍鳍条相等,因而得名"四指马鲅;尾鳍深叉形、背鳍、胸鳍和尾鳍均呈灰色、边缘浅黑色。分布范围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以南方为多。为热带及温带的海产鱼类,有时也进入淡水。
海鲈鱼有别于淡水鲈鱼,体型较大,分为白鲈和黑鲈。海鲈鱼体型粗而较长,鳞片十分粗糙,一般身长110-120cm,体重15-18kg,下颌长于上颌,鱼嘴较尖。白鲈背部呈青灰色,腹部较白,体侧有不规则黑色斑点;黑鲈颜色较黑,整体颜色深黑灰色,黑色斑点不明显。中文学名:
鲈鱼拉丁学名:
Perca fluviatilis别称:
咸水鲈鱼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鲈鱼分布区域:
海洋外文名:
Japanese sea perch
)  鲻形目,鲻科。又名:乌支、九棍、葵龙、田鱼、乌头、乌鲻、脂鱼、白眼、丁鱼、黑耳鲻。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 20~40厘米,体重500~1500克。全身被圆鳞,眼大、眼睑发达。牙细小成绒毛状,生于上下颌的边缘。背鳍两个,臀鳍有8根鳍条,尾鳍深叉形。体、背、头部呈青灰色,腹部白色。鲻鱼外型与梭鱼相似,主要区别是鲻鱼肥短,梭鱼细长;鲻鱼眼圈大而内膜与中间带黑色,梭鱼眼圈小而眼晶液体呈红色。鲻鱼是温热带浅海中上层优质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中文学名:
乌鱼,俗名青头仔(幼鱼)、奇目仔(成鱼)、信鱼、正乌、粗鳞鱼二名法:
Mugil cephalus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目:
鲻形目 Mugiliformes科:
鲻科 Mugilidae属:
鲻属 Mugil种:
鲻鱼 M. cephalus生物学特征
鲻鱼体较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体长为体高的4.1一4.8倍,为头长的3.8一4.1倍。头中等大小,两侧略隆起,背视宽扁,吻宽短。眼中大,圆形,位于头的前半部。前后脂眼睑发达,伸达瞳孔。
红友鱼中文学名:
紫红笛鲷拉丁学名:
PERCIFORMES 别称: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 亚纲:
辐鳍亚纲目:
笛鲷科 属:
笛鲷属分布区域印度洋、南太平洋以及中国南海、台湾海峡等海域。外形特征
侧线上方的鳞片在背部前方与侧线平行,仅在后方为斜行;侧线下方的鳞片与体轴平行排列。头部鳞片始于眼后缘上方。前鳃盖骨后缘具一宽而浅的缺口。犁骨及聘骨具细齿带,舌亦具细齿。外形特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及西部。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生境: 热带,亚热带近海近底层鱼类,喜栖息于贝壳、泥沙底质海区,或岩礁、珊瑚礁附近水深80米以内海区,有时进入河口或海湾
绿鳍马面鲀  (学名: Thamnaconus modestus),硬骨鱼纲,单角鲀科。,俗名橡皮鱼、剥皮鱼、猪鱼、皮匠鱼。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洋非洲东岸以及中国东海、黄海、渤海、上海地区见于长江口等海域,属于外海近底层鱼类。其常生活于栖息水深50-12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烟台中文学名:绿鳍马面鲀拉丁学名:Thamnaconus modestus别称:
橡皮鱼、剥皮鱼、面包鱼界:
脊索动物门纲:
辐鳍鱼纲目:
单角鲀科属:
马面鲀属种:
绿鳍马面鲀命名人Günther, 1877简介
绿鳍马面鲀全长34厘米,第一背鳍具2鳍棘;第一鳍棘粗而坚硬,第二鳍棘极短小。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两腹鳍退化,合成一短棘。尾鳍近圆形。成鱼体侧无黑斑,小鱼约有4~5行纵暗斑;体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胸鳍和尾鳍绿色。绿鳍马面鲀 (革鲀科) Navodon septentrionalis地方名
马面鱼、象皮鱼、孜孜色、皮匠刀、面包鱼、烧烧鱼、扒皮鱼、羊鱼、老鼠鱼、迪仔(潮汕地区)、沙猛。
)  (青衣鱼)妾鱼的异名。又称鳑魮鱼。游江河间,常一、二相随,犹如青衣婢女,故称。中文学名:
舒氏猪齿鱼别称:
青衣鱼,黑斑猪齿鱼、青衣寒鲷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隆头鱼亚目科:
隆头鱼科种:
舒氏猪齿鱼外形特征 本鱼体延长而呈长卵圆形,头部背面轮廓圆突;上颌较短,向后不达眼前缘;上下缘各具 4犬齿。头颇大,背缘稍陡,略呈均匀圆突,尾鳍截形。体呈暗青色。小鱼颜色较淡,头上半部及胸鳍基部有许多不规则蓝纹,体侧每一鳞片上皆有蓝点,在背鳍的末2枚硬棘上有一略大于瞳孔的黑斑。成鱼头部及鳞片无蓝斑,但背鳍起点下方有一宽约4枚鳞片、长约5枚鳞片的蓝色鞍状斑。背鳍硬棘13枚、背鳍软条7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0枚。体长可达100厘米。青衣鱼学名舒氏猪齿鱼,青衣的品种很多,统称为“隆头鱼”也有叫“龙头鱼”的,其最大特征为头骨是一块整的。其它鱼多由4片骨头包着脑子。香港称为青衣,又称黑斑猪齿鱼、青衣寒鲷,俗名四齿仔、西齿、石老、青威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隆头鱼亚目隆头鱼科的其中一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苏拉威西岛。生活习性
青衣鱼类分布在热带与亚热带之间的岩石或珊瑚礁多的浅海地区,以胸鳍游水,姿势十分奇特。体色与体形极富变化,因雄雌及年龄的不同,体色与体形也有不同。栖息于在潟湖与临海礁石附近的平坦的沙或杂草丛生的区域、深海珊瑚礁。独居性。主要捕食具有硬壳的猎物包括甲壳动物,软体动物与海胆。
虎头鱼  (西公格),学名,褐菖鲉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东海和渤海,为我国自雷州半岛以东沿海一带习见鱼类。虎头鱼属暖温性底层小型鱼类,常栖息于近岸岩礁海区。常见体长约100毫米左右,体重约50克~150克,大者可达300毫米,属卵胎生,鱼身80%呈桔红色,犹如身披晚霞,体侧有多条不规则暗色横纹,色彩相当艳丽,背鳍棘,胸鳍鳍条宽大。虎头鱼肉质鲜嫩,洁白,含脂肪少,味美,无小刺,营养丰富,故也称"假石斑鱼"。中文学名:
脊索动物门纲:
辐鳍鱼纲科:
菖鲉属产品名称:
虎头鱼形态特征 :外形虎头鱼的头部背面具棱棘。眼间隔凹深,较窄,为眼径的一半。眼眶骨下缘无棘;眶前骨下缘有一钝棘。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背鳍鳍棘12根;胸鳍鳍条常为18根。体侧有5条暗色不规则横纹。虎头鱼虎头鱼属蛋种鱼。它体短而肥似鸭蛋。背部光滑无鳍,其余诸鳍短小。这种鱼的主要特征是头部有比高头更发达的肉瘤,除包着头部以外,还包向两颊颚,连眼和嘴巴陷到肉瘤内。在头顶部的肉瘤上"王"字凹纹隐约可见,十分威武,故称虎头。虎头因尾鳍很短,头又大,游动时从容安详,很像金鱼中年高望重,行动蹒跚的长老,因此有些地方又称它为寿星头。分类虎头多为红色的,称为纽虎头。此外,还有红白花虎头、红头虎头、玉顶虎头、五花虎头、银虎头、黄虎头等品种。其中以红眼黄虎头最为难得。
泥猛又名褐篮子鱼 ,俗名:篮子鱼、泥猛、臭肚、象鱼、雉鱼、羊婴、娘呙(闽南叫法),是辐鳍鱼纲鲈形目蓝子鱼科篮子属的一个种。产地及产期:泥猛是广盐、广温、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生息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礁石和珊瑚中。喜食海藻、海中浮游生物和附着物,故肉质有独特风味。中文名:
泥猛鱼又名:
褐篮子鱼俗名:
篮子鱼、泥猛、臭肚、象鱼、雉鱼产地:
印度洋、太平洋的礁石和珊瑚中泥猛鱼营养
肉质鲜美,风味独特,营养较为丰富,具较高经济价值。
同义词鮸鱼一般指米鱼大米鱼,一作鮸鱼(音 miǎn),形似鲈鱼,体色发暗,灰褐并带有紫绿色,腹部灰白。背鳍鳍棘上缘黑色,鳍条部中央有一纵行黑色条纹。胸鳍腋部上方有一晴斑。其余各鳍灰黑色。大米鱼体形为两侧扁平向后延长状,背、腹部浅弧形。中文学名:大米鱼,简称米鱼别称:鳘鱼、敏子、敏鱼、鮸鱼、毛常鱼
炸弹鱼,英文名:Bullet mackerel,又名鲣鱼, 炸弹鱼属皮剥纯科鱼类。鱼体 20 --30 厘米,卵圆形,头大,嘴部黄色,头部呈圆锥状。中文名:
炸弹鱼外文名:
呼姆呼姆努库努库阿普啊学名:
鲣鱼英文名:
bonito别名:
小金枪鱼 纲目:
鲈形总目,金枪鱼亚目,金枪鱼科分布区域:
温带到热带的大部分区域简介
炸弹鱼,学名称鲣鱼bonito 又称小金枪鱼,西瓜皮,洋包鱼,属鲈形总目,金枪鱼亚目,金枪鱼科,舵鲣亚科,鲣属。鲣鱼全长1米,身体为纺锤形,粗壮,无鳞,体表光滑,尾鳍非常发达。主要特征是体侧腹部有数条纵向暗色条纹。鲣鱼背鳍有8至9个小鳍;臀鳍条14至15根,小鳍8至9个。尾鳍新月形,体侧具4至7条纵条纹,体背蓝褐色,腹部银白,各鳍浅灰色,大者长1米以上,一般体长400至500毫米。属黎明、昼行性鱼,白天出没于表层至260米水深,夜间上浮,经常吃沙丁鱼、竹篓角等鱼类和甲壳类。鲣鱼喜欢尾随鲸鱼,鲨鱼而做集体游动,先把水中大些的食物吃掉,剩下的便于鲸鲨吞噬。鲸鲨也会荫护鲣鱼,它们是一种共生关系。鲣鱼出现的海区常伴有海鸟群,在鱼群上方追捕食物。
章红鱼  最大体长150cm,一般在35-50cm左右;体型呈长圆形,稍侧扁,腹面圆;成鱼体色变化大,鱼背蓝灰或橄榄色,有时带粉红色光泽。中文名:
章红鱼外文名:
Kanpachi俗名:
红甘鱼分布:
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海域概述
章红鱼(红甘鱼)俗名:红甘鱼, 在日本亦称为kanpachi(勘八鱼)。分布
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海域。生态:栖所区域较广,由水深18-360公尺之间,三、两成群游动,主要以无脊椎动物及小鱼为食。章红鱼全世界本属共9种,台湾产2种。食用价值
具有暖胃和中、平降肝阳、祛风、治痹、截疟、益肠明眼目之功效;主治虚劳、风虚头痛、肝阳上亢、高血压、头痛、久疟。 肉质鲜美,无需刮鳞,可作生鱼片,亦可煎食、煮汤
蓝点马鲛鱼
  鲅鱼(学名为蓝点马鲛)体长而侧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为25厘米~50厘米,体重300克~1000克,最大个体长可达1米、重4.5公斤以上。中文学名:蓝点马鲛鱼界:
动物界体重:
300克~1000克体长:
25厘米~50厘米基本介绍
鲅鱼身上布满蓝色斑点,腹部呈银灰色,带蓝点的鲅鱼为北方海域独有,南方的鲅鱼少有蓝点。鲅鱼现在是黄海、渤海产量最高的经济鱼类。鲅鱼产量高,是因为它成长快,上市的一般是两年鱼。鲅鱼产卵季节结群向近海洄游。主要渔场有舟山、连云港外海及山东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为春汛,7~10月份为秋汛,5~6月份为旺季。鲅鱼肉多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肉质坚实紧密,呈锥子状,大概与它游泳较快有关。除鲜食外,也可加工制作罐头和咸干品。青岛人喜欢做熏鱼,鲅鱼是最佳选择,风味独特的熏鲅鱼,是佐酒下饭的美味佳肴。习 性 游泳迅速,夏、秋季结群向近海洄游,是船拖钓主要对象鱼之一。分布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深水海域、岩礁海岸、岛屿附近。属暖温性中上层鱼类。体 形
一般体长26~80cm,大者可达1米以上.
属鲭科,鲐属。为海洋洄游性上层鱼类,游泳力强,速度大。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近海均产之。主要有海洋岛、连青石、大沙及沙外等渔场,渔期一般春汛为4~7月份;秋汛为9~12月份。南海沿海全年都可捕捞。中文学名:青占鱼拉丁学名: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别称:
花池鱼、花巴、花鳀、青砖、青占、花鲱、花生、花仙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秋刀鱼   是 颌针鱼目,竹刀鱼科,秋刀鱼属的唯一一种,也是重要的食用鱼类之一。其学名Cololabis saira 取自日本纪伊半岛当地对此鱼种的名称,其中saira系俄语(сайра)。中文与日文的汉字都是 '秋刀鱼' 可能是源自于其体型脩长如刀,同时生产季节在秋天的缘故。秋刀鱼在部分东亚地区的食物料理是种很常见的鱼种。体型细圆,棒状;背鳍后有5-6个小鳍,臀鳍后有6-7个游离小鳍;两颇多突起,但不呈长缘状,牙细弱;体背部深蓝色,腹部银白色,吻端与尾柄后部略带黄色。中文学名:秋刀鱼拉丁学名:Cololabis saira Brevoort, 1856别称: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纲:
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亚纲:
辐鳍亚纲 Actinopterygii目:
颌针鱼目 Beloniformes亚目:
颌针鱼亚目 Belonoidei科:
竹刀鱼科 Scomberesocidae 属:
秋刀鱼属 Cololabis亚属:
秋刀鱼 C.saira
白姑鱼   为石首鱼科白姑鱼属的鱼类。俗名:白米鱼、鰃仔鱼、白梅、白姑子、沙卫口。白姑鱼口前位,斜形。上颌外行与下颌内行牙较大。无须。颏部有3对小孔。鳃孔大。头体蒙栉鳞,背,臀鳍有一行鳞鞘。二背鳍间有一深凹。第二臀鳍棘约等于眼径。胸鳍侧位。腹鳍胸位。尾鳍短楔状。背侧淡灰,下侧银白。第一背鳍黄灰。后背鳍有一白纵纹,偶鳍淡黄,尾鳍灰黄。为中下层海鱼。生殖期聚群向近岸洄游,是无毒、经济型食用鱼。中文学名:
白姑鱼拉丁学名:
Argyr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界:
脊索动物门纲:
石首鱼科属:
白姑鱼属命名者及年代:Houttuyn , 1782白姑鱼分布区域
白姑鱼主要分布于属热带、亚热带、暖温带的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南海、东海及黄海南部。
)  带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下脊椎动物亚门中的硬骨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又叫刀鱼、裙带、肥带、油带、牙带鱼等,性凶猛。青岛、日照黄海沿岸城市称鱽鱼。带鱼的体型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呈黑色,带鱼头尖口大,至尾部逐 渐变细,身高为头长的2倍,全长1米左右。性凶猛,主要以毛虾、乌贼为食。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的黄海、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海产。中文学名:
带鱼拉丁学名:
Trichiurus lepturus别称:
刀鱼、牙带鱼界:
脊索动物门纲:
辐鳍鱼纲目:
白带鱼 T. lepturus分布区域: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命名者:
Linnaeus, 1758汉语拼音:
dài yú英文名:
Largehead hairtail
颔针鱼有两种。尾斑圆颌针鱼和黑背圆颌针鱼。针鱼体呈长圆柱形,稍侧扁。侧线在尾柄部不形成隆起崎。侧线鳞142~157个。背鳍鳍条12~15,臀鳍鳍条15~18;尾鳍后缘圆形,基部有一黑斑。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长一般200~450毫米。喜栖息在近海内湾或河口附近,为颌针鱼中个体较小的一种。针鱼的肌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鲜肉入药具有滋阴、补气、解毒之功效,主治阴虚内热、盗汗、五心烦热(结核肺),久溃疡疮,不易收口等症。中文学名:
针鱼拉丁名:
Tylosurusmelanotus(Bleeker)别称:
双针鱼二名法:
动物界针鱼介绍
:名字由来“针亮鱼”,也有叫它“梁鱼”的,学名叫做鄂针鱼。莱州人把吃“针亮鱼”称为过“鱼市”,说是吃过这鱼后,全年不得病。
  又名章鱼,英文名(octopus)。章鱼,不是鱼,它属于软体动物,是从头足纲软体动物中进化而来的。章鱼身体一般很小,八条触手又细又长,故又有"八爪鱼"之称。章鱼与众不同的是,它有八只像带子一样长的脚,弯弯曲曲地漂浮在水中。中文学名:章鱼拉丁学名:Octopus别称:
八爪鱼(bā zhuǎ yú)二名法:
Octopus vulgaris界: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纲:
头足纲 Cephalopoda目:
章鱼目 Octopoda科:
章鱼科 Octopodidae亚科:
章鱼亚科 Octopodinae属:
章鱼属 Octopus亚属:
章鱼亚属 Octopus种:
真蛸 O. vulgaris分布区域在世界各地的热带和温带海域皆有分布
)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乌贼目动物更多义项乌贼,本名乌鲗,又称花枝、墨斗鱼或墨鱼。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乌贼目的动物。乌贼遇到强敌时会以“喷墨”作为逃生的方法并伺机离开,因而有“乌贼”、“墨鱼”等名称。其皮肤中有色素小囊,会随“情绪”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和大小。乌贼会跃出海面,具有惊人的空中飞行能力。与鱿鱼和章鱼一样属海洋软体动物,三者均不属于鱼类。中文学名:
乌鲗,花枝,墨斗鱼,墨鱼界: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纲:
头足纲 Cephalopoda外形特征
乌贼亦称墨鱼、墨斗鱼,乌贼目海产头足类软体动物,与章鱼和枪乌贼近缘。现代的乌贼出现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特征为有一厚的石灰质内壳(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可入药)。
枪乌贼  鱿鱼,又称句公、柔鱼或枪乌贼,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管鱿目开眼亚目的动物。身体细长,呈长锥形,有十几只触腕,其中两只较长。触腕前端有吸盘,吸盘内有角质齿环,捕食食物时用触腕缠住将其吞食。喜群聚,尤其在春夏季交配产卵期。鱿鱼在中国唐代始见记述。中文学名:枪乌贼拉丁学名:Loligo chinensis(Gray, 1849)别称:
鱿鱼,句公,柔鱼界: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交配繁衍时最残忍的动物
斑点鸡笼鲳   体侧扁而高,呈菱形、背缘在背鳍起点处和腹缘在臀鳍起点处最高、口小,眼大。体被栉鳞,并伸展至背鳍与臀鳍上、体呈浅灰褐色,体侧有4~10条成横带状排列的浅黑色斑点、背鳍连续,前半部有9~10鳍棘,第4棘最长,胸鳍大,延长至尾柄;臀鳍有3鳍棘;尾鳍弧形、各鳍均呈淡豆绿色。形态特征:体呈高菱形,侧扁。胸鳍很长,几乎可达尾鳍。尾鳍为双截形或双凹形。体银灰色。体侧有黑色斑点,排列成4~10条横带。背鳍鳍条部、尾鳍和臀鳍的后缘密布暗褐色的小细点。胸鳍和腹鳍色较淡。中文名:
斑点鸡笼鲳体型:
水层鱼类分布区域:
印度洋、太平洋等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在广东省沿海产出较多。
金鲳鱼  学名卵形鲳鯵,地方名称黄腊鲳,金鲳,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鲹科,鲳鲹属。 该鱼体侧扁,卵圆形,臀鳍与第二背鳍略相等,都显著比腹部为长。头侧扁,尾柄细,体披小圆鳞,不易剥落。鱼肉为白色,细嫩,鲜美可口,为南方沿海名贵海产经济鱼类之一。中文学名:金鲳鱼拉丁学名:Trachinotus ovatus别称:
卵形鲳鯵,黄腊鲳,金鲳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卵形鲳鯵生物学特征 金鲳鱼是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栖息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区中。金鲳鱼体型较大,一般不结成大群,春夏季由外海游向近海,冬 季又游到外海深水区。大的个体有5公斤~10公斤。金鲳鱼肉细嫩,味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唯产量不大。
银鲳鱼 (yín chāng yú)  原产于亚马逊河。又名银盘鲳、银盘鱼。体形和习性 体形和食人鲳相似。长20厘米左右。全身银白色,发情期下鄂至腹部、臀部及臀鳍前几根鳍条,均为红色。银鲳性情温和,不袭击它鱼,可以和其他大型鱼混养。喜微酸性软水,生活条件不苛刻。杂食性,爱吃水草,是养水箱中不宜植草否则会被其吃光。也食动物性饵料。爱成群结队游泳,体格强健,容易饲养。中文学名:
银鲳鱼拉丁学名:
pomfret别称:
银盘鲳、银盘鱼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分布区域:
广东外形特征
体形和习性:体形和食人鲳相似。长20厘米左右。全身银白色,发情期下颚至腹部、臀部及臀鳍前几根鳍条,均为红色。银鲳性情温和,不袭击它鱼,可以和其他大型鱼混养。银鲳鱼分布范围
产地: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东海与南海较多。
为鲹科丝鲹属的鱼类,俗名丝鲹、白须鲹。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红海至太平洋热带海区,包括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中文学名:短吻丝鲹拉丁学名:Alectis ciliaris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辐鳍鱼纲目:鲈形目科:鲹科属:丝鲹属种:短吻丝鲹分类 界: Animalia短吻丝鲹门 Chordata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目: 鲈形目 Perciformes科: 鲹科 Carangidae属: 丝鲹属 Alectis种: 短吻丝鲹 A. ciliaris中文名:短吻丝鲹(拼音:duǎn wěn sī shēn);英文名:African pompano;学名:Alectis ciliaris。短吻丝鲹,为鲹科丝鲹属的鱼类,俗名丝鲹、白须鲹。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红海至太平洋热带海区,包括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等海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肉食性,以鱼类为主。
)  属软骨鱼纲,下孔总目,燕魟目,魟科,魟属。是沿海一带常见鱼类,有的地方称黄鲼、黄鲂,舟山沿海渔民称黄花。此鱼体盘上、下平扁,尾部细长如鞭,尾前部背面有锯齿状硬棘一枚,棘基部有毒腺,被蜇后引起剧烈肿痛,因此垂钓者必须特别提防。中文学名:
赤魟拉丁学名:
Dasyatis akajei别称:
鯆鱼,草帽鱼,蒲扇鱼,黄貂鱼二名法:
Dasyatis akajei界:
脊索动物门纲:
软骨鱼纲目:
赤魟D. akajei分布区域:
湄公河沿岸、东南亚地区命名者:
Muller et Henle, 1841英文名:
Red stingray形态特征
赤魟是食用鱼类和观赏鱼类,尾刺有毒腺,是危险的海洋生物。为暖温性近海底栖中小型次要经济鱼类。赤魟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长江口咸淡水中亦有。
多宝鱼  和大菱鲆是同种鱼类,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鲆科,菱鲆属鱼类。为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菱鲆属海洋底栖鱼类。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称“多宝鱼”。多宝鱼广泛分布于暖热海域中,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它们扁平的身体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中文学名:多宝鱼拉丁学名:Scophthalmus maximus别称:
多宝鱼、欧洲比目鱼二名法:
Scophthalmus maximus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鱼亚纲目:
鲽形目亚目:
比目鱼  又叫鲽鱼,硬骨鱼纲鲽形目鱼类的统称。体甚侧扁,呈长椭圆形、卵圆形或长舌形,最大体长可达5M。成鱼身体左右不对称。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或右侧。口稍突出。鳍一般无鳍棘。背鳍和臀鳍基底长,与尾鳍相连或不连。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的暖热海域中,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种类繁多,全世界有540余种,中国产120种,主要类别有鳒、鲆、鲽、鳎、舌鳎等,为经济鱼类。[1]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比目鱼的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比目鱼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它们主要生活在温带水域,是温带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中文学名:
比目鱼拉丁学:
Pheterosomata别称: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辐鳍鱼纲亚纲:
新鳍亚纲目:
鲽形目英文名:
大黄鱼  ( Larimichthys crocea),硬骨鱼纲,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 红瓜、金龙、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大黄鱼,体延长,侧扁,体长约40-50cm。金黄色。尾柄细长。鳞较小,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8-9行鳞。椎骨25-27枚。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区迁移。鳔能发声,渔民常借此估测鱼群的大小。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为中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供鲜食或制黄鱼鲞等;鳔可制胶。已经人工养殖。中文学名:大黄鱼拉丁学名:Larimichthys crocea (Richardson,1846)
黄花鱼、黄瓜鱼、黄金龙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石首鱼科属:
河鲀  (Tetraodontidae;puffer fishes),为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俗称河豚。(注:河豚的叫法存在错误,但被广泛使用,河豚也可以指一种淡水哺乳动物。)自古以来中国食用的河豚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另有“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等称呼。古时称“肺鱼”。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来危险时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常见的有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暗纹东方鲀(T.fasciatus)、黑鳃兔鲀(Lagocephalus inermis)、凹鼻鲀(Chelonodon patoca)、黑斑叉鼻鲀(Aronthron nigropunctatus)等中文学名:河鲀拉丁学名:Tetraodontidae别称:气泡鱼、吹肚鱼、气鼓鱼、乖鱼、鸡抱、龟鱼、街鱼、蜡头、艇鮁鱼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  DANGER!这些生物碰不得盘点自然界十大致命动物杀手
龙头鱼  (Bombay duck),灯笼鱼目,龙头鱼科,学名Harpadon nehereus;分布于太平洋、印度北部的河口,为沿海中、下层鱼类,是中国沿海常见食用鱼类。体长达41公分(16吋),色暗,淡灰色或褐色,具黑色细点。中文学名:龙头鱼拉丁学名:Harpadon
nehereus别称:忒鱼(潮汕话)、狗母鱼、虾潺、龙头鲓、豆腐鱼、狗奶,龙兔鱼二名法:
Harpadon nehereus界: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纲: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目:
灯笼鱼目(Myctophiformes)科:
龙头鱼科(Harpadontidae)属:
龙头鱼属(Harpadon)种:
龙头鱼分布区域:太平洋、印度洋近岸海域及河口处。
弹涂鱼  (学名:Periophthalmus modestus Cantor, 1842[1]),为刺鳍鱼科,世界上共有25种弹涂鱼,根据其形体和行为特点可将其归为四个种类;斯卡特劳斯、波尔奥弗撒尔墨斯、佩瑞奥弗撒尔墨斯和佩瑞奥弗撤尔墨顿。中国沿海主要有3属6种,分别为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大青弹涂鱼。常见的种类有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弹涂鱼有鳃,是真正的鱼,一类进化程度较低的古老鱼类小动物。弹涂鱼是鱼类中的天才,它们一生有很多时间都不在水里度过。它们居住的地方长满了红树林,它们很高兴爬到树干或树枝上去。它们把腹鳍用作吸盘,用来抓住树木,用胸鳍向上爬行。弹涂鱼的鳃的周边长有小口,可以盛住一次呼吸的水,很像我们能屏住一次呼吸。它们爬上树,所以能在涨潮时呆在水域外。中文学名:
弹涂鱼拉丁学名:
Periophthalmus modestus
Cantor, 1842别称:
花跳、跳跳鱼二名法:
Periophthalmus modestus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辐鳍鱼纲亚纲:
辐鳍鱼亚纲目:
虾虎鱼科亚科:
背眼虾虎鱼亚科族:
弹涂鱼族属:
弹涂鱼属亚属:
弹涂鱼亚属种:
弹涂鱼分布区域:
常见于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的红树林湿地地区。英文名称:
飞鱼 [fēi yú]  银汉鱼目飞鱼科生物更多义项银汉鱼目(Atheriniformes)飞鱼科(Exocoetidae)约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以“能飞”而著名,所以称飞鱼。但飞鱼不是飞翔,感觉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状鳍,其实只是滑翔。中文学名:
飞鱼拉丁学名:
flying fish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纲:
条鳍鱼纲目:
银汉鱼目科:
燕鳐鱼属分布区域:
全世界的温暖水域食物:
小浮游生物产子时间:
龙趸(lóng dǔn)   学名中巨石斑鱼,别名猪羔斑,为暖水性海洋底层鱼类,它呈长椭圆形,侧扁,口较大,鱼头部、体侧及各鳍均散布着很多青黑色斑点,为大型名贵食用鱼类。在天然海域,成鱼一般体长60厘米~70厘米,最大体长可达2米,体重一般在30千克~40千克左右,大者可达100千克~160千克以上。据记载,1999年7月,香港渔民在东沙群岛曾活擒一头母龙趸,体重180千克,曾被视为龙趸王。而最新报道称,日夜,马来西亚渔民以拖网方式捕获一条重达200公斤的野生龙趸,并以1.1万令吉的高价卖给一家食肆华人东主。中文学名:
龙趸拉丁学名:
Epinephelus drummondhayi别称:
石斑、鲙鱼界:
鲈形目亚科:
石斑鱼亚科属:
东星斑  鮨科鳃棘鲈属。东星斑颜色鲜艳,很适合饲养在凶猛鱼的混养缸。石斑是很凶猛的掠食者,会吞掉任何它能吞掉的鱼。也会吃掉观赏用的虾及其他甲壳类动物。不像炮弹鱼,石斑鱼会整个吞下猎物而不是咬食。不会骚扰它们吞不下去的鱼,可以和其他品种的石斑鱼混养,但会和其他星斑打架。食物包括各种海鱼、鱿鱼、贝类及虾。需要经常提供一些活食,足够的营养会保持它的色彩。中文学名:
东星斑拉丁学名:
Plectropomus leopardus别称:
星斑东星斑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鳃棘鲈属种:
蓝点鳃棘鲈分布区域:
印度洋西部外形特征 石斑的种类繁多。东星斑的色泽有蓝色、红色、褐色及黄色等,体形比一般斑鱼瘦长,头部细小。蓝色的眼睛中有乌黑的瞳仁。东星斑因为头部细小,肉较多,而且颜色雪白种群现状 自从东星斑被列为受保护的鱼类后,政府已经严厉禁止人们捕抓这种鱼,因此东星斑已经成为稀有品种的鱼类。
三文鱼  (学名Oncorhynchus)其英语词义为"鲑科鱼"三文鱼分为鲑科鲑属与鲑科鳟属,所以准确的说Salmon是鲑鳟鱼。鲑科鱼中的鳟属鱼有两种:海鳟和虹鳟。三文鱼也叫撒蒙鱼或萨门鱼,是西餐中较常用的鱼类原料之一。在不同国家的消费市场三文鱼涵盖不同的种类,挪威三文鱼主要为大西洋鲑,芬兰三文鱼主要是养殖的大规格红肉虹鳟,美国的三文鱼主要是阿拉斯加鲑鱼。大马哈鱼一般指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的鱼类,有很多种,如我国东北产大马哈鱼和驼背大马哈鱼等。中文学名:
鲑鱼拉丁学名:
Oncorhynchus别称:
北鳟鱼、大马哈鱼、罗锅鱼、马哈鱼、麻糕鱼二名法:
Oncorhynchusketa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辐鳍鱼纲 亚纲:
新鳍亚纲 目:
鲑形目 科:
[guǐ tóu dāo]  一种广泛分布于各大海洋之热带及亚热带区海域的鱼类。学名:鲯鳅,体延长侧扁,前部高大,向后渐变细。头大,背部很窄,成鱼头背几呈方形,额部有一骨质隆起,随成长而越明显,尤以雄鱼为甚。口大,端位;下颌略突出上颌。上下颌、锄骨、腭骨及舌面均具齿。中文学名:
鲯鳅拉丁学名:
Coryphaena hippurus别称:
脊索动物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鲯鳅科分布区域:
分布于暖水性大洋中上层水域栖所生态
为大洋性回游鱼类,常可发现成群于开放水域,但也偶而发现于沿岸水域。一般栖息于海洋表层,喜生活于阴影下,故常可发现成群聚集于流木或浮藻处的下面。昼行性,性贪食,常追捕飞鱼及沙丁类等表层鱼类,有时会跳出水面捕食。最大体长:210 cm
细刺鱼  体呈卵圆形,侧扁。头甚小而眼较大。体金黄色,体侧有4-6条较宽的黑褐色纵带,形成黄黑相间的明显对比。中文学名: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俗名:
五色鸡,英文名:
Stripey,深度
一般生活在水深0-10米的水域。特征
体被小型弱栉鳞,背鳍和臀鳍基部亦被小鳞所形成的鳞鞘。齿刷毛状,尖锐,腭骨一般有齿。鳃膜连合,跨越喉峡部。背鳍硬棘10-11枚、软条17-18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4-16枚。侧线鳞片数56至60枚。体长可达16厘米。生态
细刺鱼常三五成群在低潮线下之浅水岩礁或珊瑚礁觅食,很少离岸太远,潮池也可发现其幼鱼。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成鱼以底栖生物为食。属于近海暖温性鱼类。其常见于近岸的岩石间。经济价值 细刺鱼体色鲜丽,似蝴蝶鱼,适合作水族观赏。另外亦可食用,红烧、煎食皆宜。
旗鱼  属于鲭亚目(或写"鲈形目"Perciformes)旗鱼科,又名芭蕉鱼,亦称平鳍旗鱼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大洋性鱼类,是公认的短距离内游泳速度最快的鱼类。旗鱼全年均有产量,一般市面常见的有雨伞旗鱼(芭蕉旗鱼)、立翅旗鱼(白旗鱼)、黑皮旗鱼(黑旗鱼)、红肉旗鱼。中文学名:
旗鱼拉丁学名:
Istiophorus platypterus别称:
芭蕉鱼、平鳍旗鱼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旗鱼属分布区域:
全世界热带和温带海域英文名称:
Sailfish基本简介
旗鱼,又称芭蕉鱼。属洄游性的鱼类,外形略扁,呈流线型,肌肉发达,最大的旗鱼可长达数米,重达上百千克,是海洋中游速最快的鱼类之一。旗鱼肉嫩肥美,其肌肉的颜色不同,有白色、淡红色、鲜红色等,营养价值极高,是高级鱼类食材。
蓝鳍金枪鱼
为硬骨鱼纲辐鳍鱼亚纲鲈形目鲭亚目鲭科的其中一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中,栖息深度0-9850米,体长可达458厘米,为大洋性洄游性鱼类,成群活动,属肉食性,以鱼类、头足类、甲壳类为食,可做为食用鱼、游钓鱼及养殖鱼类。中文学名:
蓝鳍金枪鱼拉丁学名:
Thunnusthynnus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鱼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金枪鱼属种:
蓝鳍金枪鱼分布区域:
北半球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英文名称:
Atlanticbluefin tuna命名人:
Linnaeus,1758外形特征
蓝鳍金枪鱼长度一般为200厘米左右,最大可达458厘米,重量大约150公斤,最大可达684公斤。蓝鳍金枪鱼是一个非常大的种,体最高处在第一背鳍基底中央附近。 第二个背鳍比第一个高; 胸鳍非常短,少于 80% 的头长。有泳鳔。鳃耙34-43枚。下侧与腹面银白色有无色的与列的无色点一起轮流的横切线。第一背鳍是黄色或蓝色的;第二个红褐色的; 臀鳍与离鳍暗黄色而且有黑色边缘了;中央的尾部龙骨脊是黑色的当成鱼时。蓝鳍金枪鱼北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外观几乎与大西洋金枪鱼完全相同,一些当局认为它们属于两个单独的种群。但是,最近的遗传分析表明,这两个种群最好被视为充分种群。由于这个两个种群还未被混淆,因此它们作为分开的种群来进行管理。生活习性 蓝鳍金枪鱼为大洋性洄游性鱼类,季节性接近海岸,一般生活在0-100米的海水中,最大深度可达985米。
黄鳍金枪鱼  大洋暖水性名贵上层鱼类。是金枪鱼的一种,因其背鳍和臀鳍呈黄色而得名。属于金枪鱼中产量最高的一种。中文学名:
黄鳍金枪鱼拉丁学名:
Thunnus albacores别称:
鱼串子、黄鳍鲔界:
脊索动物门Chordata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鱼亚纲目:
鲈形目Perciformes亚目:
鲭亚目 Scombroidei科:
鲭科Scombridae亚科:
金枪鱼属 Thunnus种:
黄鳍金枪鱼 Thunnus albacares英文名:
Yellowfin tuna命名人:
Bonnaterre
1788年外形特征
黄鳍金枪鱼 成鱼体长最大可达3米,体重可达225公斤,一般大的可达2米,重100公斤以上,体纺锤形,最大叉长可超过2米。体最高处在第一背鳍基底中部处。第二背鳍及臀鳍前部鳍条延长。胸鳍中长,其末端达第二背鳍起点下方。鳃耙26~34枚。体背部深蓝色,腹部黄色到银色,常有一些横行条纹。背、臀鳍和小鳍均淡黄色,边缘黑色。。幼鱼期生长发育迅速,成鱼期生长显著减慢。分布范围 黄鳍金枪鱼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热带、亚热带海域中,唯地中海未见分布。在中国,南海和东海以及台湾沿海有产。生活环境
黄鳍金枪鱼属于大洋性鱼类,一般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水域中,它的主要栖息活动范围通常在1m~100m水深处,最深可达250米,其深度也取决于季节和海平面的不同区域。生活习性 黄鳍金枪鱼是出现在温水层上下的一个大洋性的种,但是很少出现在礁的附近。他们主要依照大小群集, 形成单一鱼种或多种群。 较大的鱼时常与鼠海豚一起群游, 也伴随着漂浮的残砾与其他的目标。经常可以看到他们与其他,如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和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一起群游。这个强大的游泳者是机会主义掠食者,捕食各种各样的鱼,同时也捕食甲壳动物与乌贼,如鱿鱼,墨鱼,章鱼,龙虾和海洋螃蟹。所消耗的鱼包括沙丁鱼,凤尾鱼,鲭鱼,甚至其他金枪鱼。生长繁殖 每年3-6月是黄鳍金枪鱼产卵季节。一条雌鱼怀卵量在200-800万粒之间,一个产卵季节中雌鱼多次重复产卵,每几天就产卵一次,属分批产卵类型。黄鳍金枪鱼繁殖力相当旺盛。在黄鳍金枪鱼种群的产卵场,可发生于任何一年的时间,但最常见的是在每个半球的夏季。每个雌性释放数百万卵,每年流入海洋,这是由雄性释放精子受精 。黄鳍金枪鱼幼鱼生长迅速,达到了3.4公斤的重量在18个月。
大眼金枪鱼
又名肥壮金枪鱼。一种游速极快、体形优美的深海鱼。中文学名:
大眼金枪鱼拉丁学名:
Thunnusobesus别称:
肥壮金枪鱼界: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鱼亚纲目:
鲈形目 Perciformes亚目:
鲭亚目 Scombroidei科:
鲭科 Scombridae属:
金枪鱼属 Thunnus种:
大眼金枪鱼 Thunnus obesus英文名称:
BigeyeTuna分类
从生物学的分类上讲,广义的金枪鱼是指鱼类中的鲭科、箭鱼科和旗鱼科共计约30种鱼类。品种
从金枪鱼的品种看,生鱼片质量由高至低分别为蓝鳍金枪鱼、马苏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蓝鳍金枪鱼和马苏金枪鱼产量较低,价格非常高,大眼金枪鱼与蓝鳍金枪鱼相似,胸鳍较大,眼较大。常见的金枪鱼鱼片是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制成的。分布范围 大眼金枪鱼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属于高度迁移种群,地中海中没有分布,我国东海、南海和台湾沿海均有分布.。其适温范围为13~29°C。生活习性
大眼金枪鱼栖息水深较深,可达200―300米,性成熟的个体栖息于表层。主要以深海性鱼类为食,小鱼、鱿鱼和大型甲壳类为主。最大游速可达100公里/小时。
龙虎斑  又称珍珠龙胆石斑鱼或珍珠斑,是用龙胆石斑(公)与老虎斑(母)培育出来的杂交新种石斑鱼,其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显现杂交优势,商品鱼市场价格好,也可以做为观赏鱼,市场前景广阔。中文学名: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龙虎斑,一斤大约八百块(台币),价格比龙胆石斑贵两倍。 肉质鲜嫩的龙虎斑,可以用砂锅烹煮,或者是生炒,还可以把龙虎斑煎成酥酥脆脆的龙虎斑酥,让吃的人都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比一般的龙胆石斑,口感更软嫩有质感,龙虎斑外观有靓丽的斑斓花纹,有着老虎石斑鱼的头,龙胆石斑鱼的尾巴,结合了两种鱼的优点,有虎斑的强抗病力及龙胆的快成长率,价格也往上攀升,平均一斤大约八百块(台币),比龙胆石斑贵了两倍多。目前龙虎斑的商品鱼因其苗种培育难度大,价格极其昂贵,在市场上还难得一见。
棕点石斑鱼
鮨科石斑鱼属的一个物种。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口大,具发达的辅上颌骨,上下颌前端具少数大犬牙,两侧牙细尖,可向内倒伏。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二粗棘,鳃耙中长,数目较少。体被细小栉鳞,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一般具11鳍棘(稀少为10个),14—18条鳍条,臀鳍具3鳍棘,8—9鳍条,第鳍棘最强。尾鳍圆形、截形或凹形。幽门盲囊10—20个。中文学名:
棕点石斑鱼拉丁学名: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石斑鱼亚科属:
石斑鱼属种:
棕点石斑鱼英文名称:
Blotchy rock cod产地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
蓝身大斑石斑鱼
Epinephelus tukula,是鮨科石斑鱼属的一个物种。蓝身大斑石斑鱼是海中大型鱼之一,潜水爱好者经常能看到的。通常生活在热带地区,是石斑鱼中的大型品种之一。红海、非洲东部一直到大堡礁都有分布,我国南部海域也有分布。身体为白色到灰色,全身覆盖着大块的黑斑。海洋里5到150米的深度都有分布。中文学名:蓝身大斑石斑鱼拉丁学名:Epinephelus tukula别称:
金钱斑、过鱼二名法:
Morgans, 1959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石斑鱼亚科属:
石斑鱼属种:
蓝身大斑石斑鱼属性
食用鱼类 是最大长度 200 cm栖息深度 10-60公尺栖息环境 礁区、近海沿岸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9-3.5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凹。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6列。鳃耙数8-10+15-18。前鳃盖骨后缘微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62-70;纵列鳞数113-130。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4-15;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色由淡灰色至淡褐色,分布著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头部则有黑色的小点斑及不规则的窄纹。各鳍亦具有黑褐色的斑纹,偶鳍上的斑纹较奇鳍上者为小。幼鱼之特徵与成鱼相似,唯体色较淡。
斜带石斑鱼中文学名:
斜带石斑鱼拉丁学名:
Epinepheluscoioides别称:
红花、红点虎麻、红斑、青斑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辐鳍鱼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鮨科生态习性
斜带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
老鼠斑  Cromileptes altivelis,鮨科驼背鲈属鱼类,也叫青斑、鰵鱼、驼背鲈。身体为奶油色,黑色斑点布满全身,让人感觉很喜庆。主要分布于印度洋的礁石地区,能长到50厘米。带有斑点的身体能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因容易饲养,所以会长得很快,在确保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的前提下会很长命,如1500升以上的水族箱或有良好的过滤系统的纯鱼缸。会把任何它能吞掉的任何鱼吃掉,所以要注意分类饲养。在水族箱中,可以饲喂大部分不同的食物,像干的或鲜鱼、鱿鱼、对虾、银鱼等等,目前为十分珍贵品种。中文学名:老鼠斑拉丁学名:Cromileptes altivelis别称: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驼背鲈属种:
老鼠斑形态特征
老鼠斑因为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其体扁平,背鳍棘10枚,老鼠斑无大牙,一般在45厘米以上,体白色,布满黑点,成鱼体色较深,体上斑纹特别明显,色彩艳丽,行动缓慢,具有抢食性,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为海产品的名贵鱼之一,在市场上的价格特别昂贵,它是一种高级观赏鱼类,又是一种高级食用鱼类。标准规格:(大)6公斤以上;(小)2公斤以上。
赤点石斑鱼
学名Epinephelus akaara,俗名为石斑、红斑,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广东沿海产量较多。中文学名:
赤点石斑鱼拉丁学名:
Epinephelus akaara别称:
石斑、红斑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石斑鱼亚科属:
石斑鱼属形态特征
赤点石斑鱼体呈红褐色,头、背较深,腹部颜色较淡,头部及体侧密布与瞳孔等大之橙红色斑点;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少数大犬齿,两侧齿细尖,背鳍最后数棘下方有一大型黑斑,其余鳍无显著之斑点。背鳍硬棘11枚,软条15~17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8枚,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体被细小栉鳞,有孔侧线鳞片数约50~53枚。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长可达50厘米。生活习性
石斑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多生活在岩礁底质海区,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岩穴或缝隙中,一般为夜行性,利用其嗅觉寻觅食物,白天则隐藏于岩穴内。石斑鱼性凶猛,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类,不喜欢结群,饥饿时有自相残杀现象。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可生活在11~41%的盐度范围内,最适水温为22—28℃,18℃以下时食欲减退,15℃以下鱼体就失去平衡。
青石斑鱼  (学名:Epinephelus awoara)俗名为鲈猫,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中文学名:
青石斑鱼拉丁学名:
Epinephelus awoara二名法:
Epinephelus awoara界:
脊索动物门纲:
辐鳍鱼纲目:
鲈形目亚目:
石斑鱼属概况 俗名:黄丁斑、石斑、过鱼、中沟、白马罔仔命名者:(Temminck & Schlegel, 1842)英文俗名:Yellow grouper是否有毒鱼类:否经济型鱼类:是食用鱼类:是观赏鱼类:否同种异名:Epinelhelus awoara,Epinephelus awaora,Serranus awoara青石斑鱼(Yellowgrouper),科学名称为Epinephelusawoara属鲈形目,为触礁性海洋鱼类,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仅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等,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
清水石斑鱼
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是鮨科石斑鱼属的一个物种。中文学名:
清水石斑鱼拉丁学名:
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石斑鱼亚科尺寸
最大长度:90.0厘米SL雄鱼/尚未辨别雌雄环境
玳瑁石斑鱼
)中文学名:
玳瑁石斑鱼拉丁学名:
Epinephelus quoyanus别称:
石斑、过鱼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石斑鱼亚科属:
石斑鱼属种:
玳瑁石斑鱼英文名称:
Rockfish grouper分布类别 海水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8-3.2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凸。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犭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3列。鳃耙数6-8+14-16。前鳃盖骨后缘微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48-52;纵列鳞数80-96。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6-18;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体部及各鳍淡色,均有圆形至六角形暗斑密布,斑间隔之狭窄自成网状图案;腹部在胸鳍基部前方具2条暗色带;胸鳍斑点不甚显着。
七带石斑鱼  躯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1-2.4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略凹。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鳃耙数8-10+11-14。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下缘光滑。中文学名:.
七带石斑鱼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形态特征
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63-71;纵列鳞数105-120。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3-16;臀鳍硬棘III枚,软条9;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体侧及各鳍浅褐至灰褐色,体侧具9条淡色至白色横带,但项部及尾鳍基部上之横带通常不显;上颌沟暗色;尾鳍具白缘。体长可达155公分。栖地生态 主要栖息在沿岸之礁区,栖息深度在5-30公尺之水层。主要以小型鱼类及甲壳类为食。
布氏石斑鱼
Epinephelus bleekeri,鮨科石斑鱼属的一个物种。中文学名:
布氏石斑鱼.拉丁学名:
Epinephelus bleekeri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石斑鱼亚科属:
石斑鱼属种:
布氏石斑鱼濒危状态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3.0-3.5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平坦或微凹陷。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少数大犬齿,两侧齿细尖,可向后倒伏。鳃耙数9-11 16-18。前鳃盖骨后缘具2-9个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49-53;纵列鳞数99-104。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6-18;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或9;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截形或略凹。头部及体侧褐色、红褐色或紫灰色,其上散布许多橘红色、金黄色或黄色斑点;背鳍及尾鳍上方1/3部位亦具上述之班点,尾鳍下方2/3部位则为暗色。幼鱼则有7条不显之暗带,前2条在颈部,最后1条在尾柄上。栖所生态 主要栖息于浅滩堆,栖息深度一般在30-100公尺间。
六角石斑鱼  俗名为六角格仔、石斑、花点格、鲈狸,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塔希提岛。中文学名:
六角石斑鱼拉丁学名:
Epinephelus hexagonatus二名法:
Epinephelus hexagonatus界:
脊索动物门纲:
辐鳍鱼纲目:
鲈形目亚目:
石斑鱼属分类学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石斑鱼属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包括台湾南部、东北部及兰屿、绿岛、澎湖海域。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8-3.4倍。头背部弧形;眶间区略凸。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约3-5列。鳃耙数7-9+14-16。前鳃盖骨后缘微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孔数54-60;纵列鳞数89-100。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具硬棘XI,软条14-15;臀鳍硬棘III枚,软条8;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及体侧呈浅褐色,满布约等于瞳孔之六角形暗斑,斑间隔极狭。体背沿背鳍基底至基底有5个黑斑,前四个延伸至背鳍;眼后具1黄褐色大斑点,另有1较小班点紧接于其后。胸鳍红褐色而具黄色线纹及斑点;馀鳍则具暗褐色或红褐色斑点及白色小点。
即红九棘鲈,(学名:Cephalopholis sonnerati),又称宋氏九刺鮨,属鮨科。俗称网纹鲙、过鱼、石斑、红舵、红瓜子斑。中文学名:
红九棘鲈拉丁学名:
Cephalopholis sonnerati别称:
宋氏九刺鮨,红瓜子斑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九棘鲈属种:
红九棘鲈简介
经常栖息于岩石底质的浅海中。一般体长300—500mm。以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食。为热带珊瑚礁与沿岸鱼类,是一种高档食用海水鱼。红瓜子斑外形特征 身体橙红色至黄褐色,有褐红色或深棕色小点布满全身,鱼肉雪白,肉厚且爽滑,鱼味浓郁, 3斤以上容易有沙皮。
军曹鱼亦称海鲡,军曹鱼为肉食性鱼类,肉质鲜美,是作生鱼片的上好材料。军曹鱼易于驯化摄食人工饲料,生长速度快,年生长体重可达6kg~8kg。中文学名:军曹鱼别称:海鲡、海竺鱼、竹五、海甘草外形特征
体延长而近圆柱状,头部平扁而宽;眼小有狭脂性眼睑。口裂水平位,开于吻端。上下颌有宽绒毛状齿带;锄骨、腭骨及舌面均具微细之齿。体被小圆鳞,埋在厚皮肤之下;侧线在前方略有波状,尾柄两侧无隆起棱脊。无鱼鳔。背鳍鳍条部基底较长,前方鳍条高,多少呈镰刀状。无离鳍,尾鳍深凹入。体背深褐色,下接银色纵带,再下为黄色。前背鳍为六至九枚独立短刺,这也是科名的来源 (希腊语"rhachis""棘"+"kentron""刺"),胸鳍大,各鳍红褐色至深褐色;尾鳍具白缘。
灰裸顶鲷分市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和东海。体呈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5~30厘米,体重150~400克、背缘、腹缘均呈弓状弯曲,背部狭窄,腹部钝圆。具食用经济价值中文学名:
灰裸顶鲷拉丁学名:
Gymnocranius griseus别称:
白立、白果、白鲷界:
线尾鲷科 -Gymnocranius:属:
Gymnocranius裸顶鲷属种:
griseus分布区域:
热带与亚热带海产底栖英文名:
Ginkgo fish定名人
Temminck et Schlegel形态特征
上、下颌前端有2或3对犬牙,两颌外行为一列圆锥牙。内行为细牙带。背鳍一个,中间无缺刻,鳍棘强。胸鳍、腹鳍大,位低、尾鳍深叉形,头部除颊部及腮盖外皆裸露无鳞,前腮盖骨后缘平滑、体灰白略带暗棕色。背部较深,腹部较淡、吻端,眼间隔及眼下各有一条暗色带,体侧及尾鳍各有5~7条暗色横带。体被弱栉鳞,头大部裸露无鳞,颊部具鳞4行。侧线完全。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鳍棘强,以第4鳍棘为最长。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胸鳍位低。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尾鳍分叉。体青灰色,腹部色浅。吻端、眼间隔及眼下方各有一褐色带。体侧有不明显横条。
俗名立鱼、长旗立。隶属鲷科长棘属(四长棘属),本属下颌前端具4枚犬牙。左右额骨愈合。背鳍的第1棘短小,第2~5棘延长为丝状。栖息于热带(北纬34度~南纬28度)海洋大陆架泥或沙泥质底部,深度0~150米。肉食性,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为食。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主要产地在北部湾及雷州半岛。中文学名:
四长棘鲷界:
脊索动物门纲:
辐鳍鱼纲目:
鲈形目亚目:
四长棘鲷属种:
四长棘鲷产地及产期俗名: 立鱼、长旗立。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南部。栖息于热带(北纬34度~南纬28度)海洋大陆架泥或沙泥质底部,深度?~150米。肉食性,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为食。幼鱼出现在掩蔽海湾的很浅的水域;较大的个体在较深的水域中。一般不作远距洄游。肉味细致鲜美,适宜油煎、碳烤,味道皆不错。分类 隶属鲷科长棘属(四长棘属),本属下颌前端具4枚犬牙。左右额骨愈合。背鳍的第1棘短小,第2~5棘延长为丝状。形体特征 与二长棘鲷相似。其主要区别一是四长棘鲷的背鳍仅第l鳍棘短小,其后4~5根鳍棘延长呈丝状,其中尤以第2鳍棘最长,依次渐短;二是四长棘鲷的高体四长棘鲷全长70厘米,背鳍第2鳍棘最长,依次渐短。体呈银白色泛粉红色。幼鱼体侧有数道红色的横带,鳃盖上方具暗红色缘。背部及背、胸、尾结均呈红色,体侧还有5~6条较深的红色横带。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体长130~230毫米。栖息于近海水深20~70米的沙泥底水域。其主要食物有鱼虾类、沙蚕类、幼小软体管蛸类。中文学名:
二长棘鲷拉丁学名:
Paerargyrops edita(Tanaka)别称:
红立国、立鱼、立花、生仔、板立、长旗目:
PERCIFORMES鲈形目科:
Sparidae鲷科属:
Parargyrops二长棘鲷属种:
edita产地产期
暖温性底层鱼类。为南海经济鱼类。每年的3~4月,是二长棘鲷和四长棘鲷(以下称长棘鲷)繁殖生长期。沿海一带浅海域、内湾几乎都有长棘鲷的踪迹,虽然个体不大,但其种群庞大、数量极多,颇受垂钓者青睐,每年的3~4月钓手们纷纷携竿前去垂钓。二长棘鲷生活习性 长棘鲷系洄游小型鱼类,季节性很强,在浅海逗留时间短,约在5月间就销声匿迹、潜入深处。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20-70米,底质为沙泥、沙砾、岩礁或贝藻丛生的海区。形态特征
体侧扁,呈椭圆形,体长13~23厘米、体重200~500克、背缘狭窄、弓状弯曲度。口小、前位,上颌前端犬牙4枚、下颌犬牙6枚,两颌两侧各具臼齿2列。前鳃盖骨后平滑。鳃盖骨后缘具1扁棘。背鳍连续无缺刻,背鳍第1和第2鳍棘很短小但第3和第4棘突出延长如丝状,故而得名二长棘鲷,尾鳍叉形。体被弱栉鳞,背部鲜红色,腹部较淡,胸鳍及腹鳍色较浅,体侧有若干蓝色纵带、侧线明显、微弯。背鳍、臀鳍金黄色。
红笛鲷  为我国南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其个体较大,刺少肉多,是肉质鲜美的优质鱼类、鲜食可红烧、清蒸,也适合做溜鱼片、鱼丸子等,还可加工成盐制品或制做罐头鱼品。中文学名:
红笛鲷拉丁学名:
Lutjanus sanguineus (Cuvier,1828)别称:
红鸡鱼、红鱼、红曹鱼界:
脊索动物门亚纲:
辐鳍亚纲目:
侧线上方的鳞片向后斜行;侧线下方的鳞片与侧线平行排列。头部鳞片始于眼后缘上方。前鳃盖骨后缘有1宽而浅的缺口。犁骨及腭骨具细齿带,舌亦具细齿。成鱼在尾鳍和背鳍后缘均有白色边缘。暖水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泥沙或岩礁底质海区。体长一般为100-300毫米,大者可达600毫米。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及西部。中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可食用。中文学名:
金带笛鲷拉丁学名:
Lutjanus fulvus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有颌上纲 亚纲:
幅鳍亚纲目:
笛鲷科属`:
四带笛鲷  (学名:Lutjanus kasmira),为笛鲷科、笛鲷属鱼类。全长达300毫米。体被中大栉鳞。吻钝尖。上颌前端具2小犬牙,下颌具1行尖牙。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见于南海诸岛海区和东海南部。中文学名:
四带笛鲷拉丁学名:
Lutjanus kasmira界:
脊椎动物门纲:
硬骨鱼纲目:
笛鲷属定名人:
Forskal年代:
1773形态特征
全长达300毫米。体被中大栉鳞。吻钝尖。上颌前端具2小犬牙,下颌具1行尖牙。犁骨和腭骨具绒毛齿。前鳃盖骨后缘具1深凹刻,与间鳃盖骨结节相嵌合。体侧具4条蓝色纵带。幼鱼在背鳍鳍条下方具1黑斑,随生长消失。生活习性 海(水)生。暖水性鱼类。常见于热带珊瑚礁海域。围网、钓钩捕获。热带,亚热带近底层鱼类,栖息于岩礁,珊瑚丛附近浅水区。
五带笛鲷  (学名:Lutjanus spilurus)为笛鲷科笛鲷属的鱼类,俗名大尾赤鼻仔,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浅海鱼类,一般栖息于岩礁以及珊瑚丛附近海区。中文学名:
五带笛鲷拉丁学名:
Lutjanus spilurus别称:
大尾赤鼻仔界:
动物界五带笛鲷俗名:大尾赤鼻仔为的鱼类外形
侧线上方的鳞片向后斜行;侧线下方的鳞片与体轴平行排列。头部鳞片始于眼前缘上方。前鳃盖骨后缘具一狭而深的缺口;间鳃盖骨具一强棘,与缺口嵌合。犁骨及腭骨具细齿带。体侧有5条纵行细带。背鳍鳍条下方有一暗色斑点,随个体生长逐渐不明显。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岩礁及珊瑚礁海区。体长可达250毫米。
金焰笛鲷  (学名:Lutjanus fulviflamma)为笛鲷科、笛鲷属的鱼类,俗名火斑笛鲷。体长褐色,有5条黄色纵带,体背有一黑斑,常生活于热带海洋岩礁或珊瑚丛附近浅水区。中文学名:
金焰笛鲷拉丁学名:
Lutjanus fulviflamma界:
脊索动物门纲:
硬骨鱼纲目:
笛鲷属命名人:
Forskal,1775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侧扁。上下颌、犁骨、腭骨均具齿,上颌前端具2犬齿。鳃盖骨无棘。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并具一浅凹。鳃耙棒状,内缘有小锯齿。体被栉鳞,头顶部裸露。侧线上方鳞片斜向后背缘,侧线下方鳞片与体轴平行。体浅红色。侧线上方具斜行黄色条纹,侧线下方有8纵行黄色条纹。体侧在背鳍鳍条部前下方有一大黑斑,黑斑2/3在侧线下方。生活习性
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常见于岩礁,珊瑚礁海区。全长可达350毫米。赶网、钓钩捕获。为热带海洋岩礁或珊瑚丛浅水区鱼类,有时进入咸淡水区,摄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肉有毒,食用时宜加注意。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海域。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南部海域。常生活于热带海洋岩礁或珊瑚丛附近浅水区。
千年笛鲷 全长可达800毫米。拖网、钓钩作业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中文学名:
千年笛鲷拉丁学名:
Lutjanus sebae别称:
打铁婆, 儋州红, 千年鲷界:
Osteichthyes硬骨鱼纲 形态特征
千年笛鲷体被中等大弱栉鳞,颊部与鳃盖部被鳞。侧线完全,侧线上下方鳞片皆斜向背后方。背鳍鳍棘部与鳍条相连,鳍棘强,背鳍鳍棘部基底长于鳍条部。背鳍鳍条部与臀鳍后缘稍呈尖形。胸鳍大。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尾鳍浅凹形。体赤色,侧方具3条深红色斜带,尾鳍上下叶尖端黑色。幼鱼体侧具3条黑色斜带,随生长模糊至消失。生活环境暖水性底层鱼类。幼鱼栖息于热带海岸或珊瑚礁附近浅水区,成鱼栖息于水深100米附近海区分布 中国西沙群岛, 海南岛, 台湾, 澎湖列岛等海域, 广西, 广东沿海
为笛鲷科斜鳞鲷属的鱼类,俗名斜鳞笛鲷。中文学名:
脊索动物门Chordata纲:
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简介
:属于可食用鱼,肉味鲜美。习 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属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主要以底栖浮游性无脊椎动物为食,偶而摄食小鱼。形态特征
斜鳞鲷体长椭圆形,侧扁。头较小,吻短钝。口小,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之前下方。眼较大,侧位,位于体中轴线上。背鳍鳍棘与鳍条大部分等长,相连,之间无缺刻。尾鳍浅叉形。侧线上下鳞列均斜行。前鳃盖骨后缘平直无凹刻。为暖水性海洋鱼类,体长可达50cm。
黄笛鲷  (学名:Lutjanus lutjanus)为笛鲷科笛鲷属的鱼类,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浅海近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质底水域。全长可达300毫米。拖网.钓钩均捕获。分布干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海域。中文名:
黄笛鲷外文名:
Lutjanus lutjanus属:
笛鲷科形态特征
背鳍Ⅹ13;臀鳍Ⅲ8;胸鳍15;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52。鳃耙8+9。标本体长153mm。体长为体高2.62.9倍,为头长2.52.9倍。头长为吻长3.64.0倍,为眼径3.64.2倍。体椭圆形,侧扁。吻长。口大,上下颌约等长。上颌前端具2犬齿,口闭时外露。眼眶骨宽。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后缘凹陷浅。鳃盖骨有一扁平棘。体被栉鳞,头背部鳞片达眼间隔上方。背鳍鳍棘与鳍条间具浅缺刻。胸鳍长大,末端伸达臀鳍起点上方。尾鳍浅凹。体背部红色,腹部浅红黄色。侧线上方具黄色斜条纹,侧线下方具一条较宽黄色纵带及数条细黄带。各鳍黄色。体延长而呈纺锤形,背腹缘轮廓相当。两眼间隔平坦。下眼眶骨宽1/2倍于眼径。前鳃盖缺刻显著。鳃耙数24-27。上下颌具细齿多列,外列齿稍扩大,上颌前端具2犬齿,内列齿绒毛状;下颌具一列稀疏细尖齿,后方者稍扩大;锄骨齿带三角形,其后方具有突出部;腭骨亦具绒毛状齿;舌面无齿。体被中大栉鳞,颊部及鳃盖具多列鳞;前鳃盖骨后部下缘具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基部具细鳞;侧线上方的鳞片斜向后背缘排列,下方的鳞片则与体轴平行。背鳍软硬鳍条部间无明显深刻;臀鳍基底短而与背鳍软条部相对;背鳍硬棘XI-XII,软条11;臀鳍硬棘III,软条8;胸鳍长,末端达臀鳍起点;尾鳍内凹。体浅灰色至黄色,体侧上方有甚多金黄色斜线;侧线下方则有数条金黄色纵线,其最上方由眼後至尾柄之一条最宽。各鳍淡黄色,唯腹鳍淡色。
花尾胡椒鲷
栖息在温带海域的岩礁区。属肉食性,以甲壳类、鱼类等为食。花尾胡椒鲷体呈圆形、侧扁。从头部起体背显著隆起,背面狭窄呈锐棱状,腹面平坦。尾鳍截形、略圆。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鱼体被细小栉鳞。鱼体上部灰褐色,下部较淡;背鳍和臀鳍上散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色圆点,特别是尾鳍上的圆点较密集,状似散落的黑胡椒,故名花尾胡椒鲷。花尾胡椒鲷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中文学名:
花尾胡椒鲷拉丁学名:
Plectorhinchus cinctus (Temminck et Schlegel,)别称:
加吉、打铁婆、假包公、黑脚子、胶钱、柏铁、青鲷、青郎界:
Chordata:脊索动物门纲:
Osteichthyes:硬骨鱼纲目:
Perciformes:鲈形目亚目:
Percoidei:鲈亚目科:
Pomadasyidae:石鲈科属:
Plectorhinchus分布区域:
印度洋和北太平洋西部形态特征
体重150~400克、从头盖骨起,背部显著隆起,背面狭窄呈锐棱状,腹面平坦。背鳍一个,连续,有12~13棘、臀鳍有三棘。尾鳍截形、略圆。口小,端位、唇厚、下颌腹面有三对小孔、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全体被细小栉鳞、侧线鳞下方鳞较大于上侧,胸鳍基部有腋鳞、体上部灰褐色、下部较淡。体侧有黑色宽带三条,斜形。在第二条斜带上方,背鳍和臀鳍上均散布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色圆点,特别是尾鳍上圆点较密集,状似散落的黑胡椒。故得名、胸鳍、臀鳍、尾鳍边缘近黑色。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央有深凹陷。背鳍鳍棘强大。臀鳍小,具强棘3。胸鳍宽短。腹鳍位于胸鳍基下方。尾鳍圆形。体灰褶色,体侧有3斜条黑色带。背上方,背鳍鳍条部及尾鳍上散布有黑色斑点。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印度洋和北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均产,以南海区产量较多。
背鳍鳍棘12~13根,鳍条18~20根,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无缺刻。唇较厚,下颌腹面有3对小孔。鳃耙5~7+13~15。头部有6条、体侧有4条深棕色纵带。中文学名:
四带胡椒鲷门:
脊椎动物门纲:
硬骨鱼纲目:
鲈形目中文名称四带胡椒鲷暖水性鱼类。生活于珊瑚礁海区。
胡椒鲷 体长圆形、侧扁、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200~500克.背鳍一个、连续,有9~11棘、21~23软条、背部弓形隆起,背部狭窄。腹部较钝圆、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口端位。下颌略长于上颌,下颌腹面有三对小孔,中央一对无中央沟。尾鳍不分叉、浅月形。全体被小栉鳞。侧线下方鳞较大于上侧。腮盖上及后头部皆被鳞。背结鳍棘部有鳞鞘;各鳍鳍条基部被有细鳞、体上部蓝灰色,腹部黄白色,周身布满不规则的土黄色圆点,状似散落的胡椒,故得名。背鳍、腹鳍、臀鳍、尾鳍边缘黑灰色。中文学名: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石鲈科分布区域:
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及亚热带的岩礁和珊瑚礁区俗名
胶钱、柏铁、斑加吉。
主要栖息于沿岸礁区,栖息水深在6-70公尺之间。独游或聚集成一小群。主要以鱼类为食,偶而捕食甲壳类。中文学名:叉尾鲷界:
脊椎动物门纲:
硬骨鱼纲分类信息
中文名称 叉尾鲷拉丁名称 Aphareus furcatus(Lacepede)英文名称 Blue small-toothed jobfish地方名称 作者单位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拉丁门名 Vertebrata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中文目名 鲈形目拉丁目名 Perciformes中文科名 笛鲷科拉丁科名 Lutjanidae中文属名 叉尾鲷属拉丁属名 Aphareus分布类别 海水形态特征
体呈长纺锤形;标准体长约为体高之3.1-3.2倍。两眼间隔平扁。眼前方无沟槽。下颌突出于上颌;上颌骨末端延伸至眼中部的下方;上颌骨无鳞。上下颌骨齿细小,随着成长而消失,腭骨和锄骨无齿。鳃耙数22-23。体被中小型栉鳞,背鳍及臀鳍上均裸露无鳞;侧线完全且平直。背鳍硬软鳍条间无深刻;背鳍与臀鳍最末之软条皆延长而较前方鳍条长;背鳍硬棘X,软条11;臀鳍硬棘III,软条8;胸鳍长约等于头长;尾鳍深叉。体背蓝灰色,体侧浅紫蓝色而带有黄色光泽,前鳃盖骨及主鳃盖骨具黑缘;背鳍、腹鳍与臀鳍鲜黄色至黄褐色;胸鳍淡色至黄色;尾鳍暗褐色而带黄缘。依据 Nelson(1994)将其置于笛鲷(Lutjanidae)科中的滨鲷亚科(Etelinae)。
二带双锯鱼
基本信息中文名:
二带双锯鱼英文名:
Amphiprion bicinctus Ruppell俗名:
二带双锯鱼科属:
雀鲷科 Amphiprion bicinctus Ruppell中文学名:
二带双锯鱼界:
雀鲷科英文名:
Amphiprion bicinctus Ruppell产地产期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 暖水性小型鱼类。喜栖于岩礁和珊瑚礁海区。常进出于在型海葵的触手及口盘处,营共栖生活。体长一般为50~80毫米,大者可达130毫米。形态特征
在吻部两侧各有一鼻孔。侧线止于尾柄稍前方。鳃盖骨、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后缘均有放射状小棘,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背鳍前方的鳞片为19~22行。体侧有2条较宽的白色横带,尾柄上的横带有或无。幼鱼尾鳍后缘凹入。成鱼尾鳍上叶鳍条延长。
黄背梅鲷  属于笛鲷科。中文学名:
黄背梅鲷界:
脊索动物门目:
鲈形目简介
中文学名:黄背梅鲷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纲:辐鳍鱼纲目:鲈形目科:笛鲷科属:梅鲷属编号:7423拉丁目名:PERCIFORMES中文目名:鲈形目中文科名:笛鲷科拉丁科名:Lutjanidae中文属名:梅鲷属拉丁属名:Caesio拉丁种名:xanthonotus定名人:Bleeker年代:1853俗名:黄乌尾(鱼冬)生境: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常栖息于珊瑚礁附近浅水区体型
体纺锤形,被中等栉鳞。左右上颞骨部鳞片带在头背部分离,背鳍和臀鳍鳍膜下方均被细鳞。口小。两颌齿均多行,外行齿粗。头、背部深蓝色,体侧自背鳍起点斜向尾柄和尾鳍均为黄色。腹部淡红色。尾鳍边缘红色。朐鳍基部具1黑斑。
金带梅鲷  是属鲈形目、笛鲷科下一个物种。中文学名:
金带梅鲷目:
梅鲷属编号:
7417拉丁目名:
PERCIFORMES中文目名:
鲈形目中文科名:
笛鲷科拉丁科名:
Lutjanidae中文属名:
梅鲷属拉丁属名:
Caesio拉丁种名:
chrysozona定名人:
Cuvier et Valenciennes年代:
1830中文名:
金带梅鲷原始文献:
Hist. Nat. Poiss., 6:440模式产地:
印度尼西亚俗名:
金带乌尾(鱼冬)生境:
中上层鱼类
褐梅鲷  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热带(北纬34度~南纬23度,东经32度~西经116度)海洋沿岸的泻湖或礁石区陡坡外围水域中层,深度5~50米。以甲壳类和小鱼为食。日行性,白天出外觅食,夜间则在礁体间隐蔽处藏匿。会与笛鲷科鱼混合结成大群巡回游动,游泳速度快且持久。中文学名:
褐梅鲷拉丁学名:
Caesio coerulaureus别称:
脊索动物门纲:
辐鳍鱼纲 目:
笛鲷科 属:
梅鲷属 Caesio种:
褐梅鲷形态特征
体侧扁,呈椭圆形,长约20~25厘米,背部深蓝色,体侧自眼上缘至尾鳍具一黄褐色纵带。尾鳍红黄色,上下叶各具一黑色纵带;胸鳍淡红色,基部有一黑斑。吻短,口小,斜裂。两颌各具一行细锥牙,犁骨和舌上无牙。体被栉鳞,背鳍连续,中间无缺刻;尾鳍分叉。
黑鳍大眼鲷
眼巨大,约为头长之半。体长为体高的1.9~2倍。腹鳍长而大,长于头长或等于头长。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海域。中国产于东海和南海。中文学名:
黑鳍大眼鲷拉丁学名:
Priacanthus boops界:
脊椎动物门纲:
硬骨鱼纲目:
大眼鲷科属:
大眼鲷属种:
黑鳍大眼鲷英文名:
Blackfinnedbigeye二名法:
Priacanthus boops形态特征
全身红色,成鱼背鳍鳍棘膜浅灰色,腹鳍鳍膜黑色。幼鱼背鳍与臀鳍棘部及鳍条的前半部和腹鳍均黑色,而且显着扩大,体侧具暗斑。为热带和亚热带底栖鱼类。体长100~200毫米。
斑鳍大眼鲷  (学名:Priacanthus cruentatus)为辐鳍鱼纲鲈形目大眼鲷科大眼鲷属的鱼类,俗名血斑大眼鲷。中文学名:
斑鳍大眼鲷拉丁学名:
Priacanthus cruentatus二名法:
Priacanthus cruentatus界:
脊索动物门纲:
辐鳍鱼纲目:
大眼鲷科属:
大眼鲷属种:
斑鳍大眼鲷 P. cruentatus概况
(Lacepede, 1801)斑鳍大眼鲷俗名:大目、血斑大眼鲷体长:160~200毫米。
红鳍裸颊鲷
  鲈形目,裸颊鲷科,裸颊鲷属的 1种。又名连尖,黎黄。一般体长150~450毫米,体重110~2500克;体稍长,侧扁;头长与头高约相等;吻尖,其长为眼径的2倍;红鳍裸颊鲷为南海食用经济鱼类之一,其俗名为 连尖、黎黄、连占。红鳍裸颊鲷体型是长卵圆形、侧扁。红鳍裸颊鲷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广布于西太平洋,中国仅产于南海,东海南部有时亦可捕到。中文学名:
红鳍裸颊鲷拉丁学名:
Lethrinus haemat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别称:
连尖、黎黄、连占界:
脊椎动物门纲:
硬骨鱼纲目:
裸颊鲷科属:
裸颊鲷分布区域:太平洋中部和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将军甲  是一种亮红色的身体带有细的亮白色水平条纹的鱼。会吃掉海虫、甲壳类和蛇星。属于夜行鱼,当灯光亮起来时会躲藏。刚入缸时,用活的盐水虾诱其开口。中文学名:将军甲拉丁学名:Sargocentron diadema科:
金鳞鱼科分布区域: 印度洋最小水族箱尺寸:350升饲养难度:中等饲养要求:盐度 1.020-1.025;酸碱度 8.1-8.4性情:温和
高菱鲷  (学名:Antigoniacapros)为辐鳍鱼纲鲈形目羊鲂科菱鲷属的鱼类,栖息深度50-900米,体橘红色,体具有3条红色横带,体长可达30.5厘米,可作为食用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马德拉海巴巴多斯。在50至900米深之海域生活。中文学名:
高菱鲷拉丁学名:
Antigonia capros Lowe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目:
菱鲷属形态特征
  全长可达250毫米。体菱形,侧扁,被小栉鳞。口小,上翘,近垂直状。两颌各具1行小牙。犁骨、腭骨无齿。体侧从背鳍基底至臀鳍鳍条具1条红色横带。
灰额刺尾鱼
Acanthurus glaucopareius Cuvier,刺尾鱼科刺尾鱼属的一种鱼类。中文学名:
灰额刺尾鱼拉丁学名:
Acanthurus glaucopareius Cuvier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刺尾鱼亚目科:
刺尾鱼科属:
刺尾鱼属种:
灰额刺尾鱼形态特征
牙齿侧扁,不能活动。背鳍具9鳍棘28~32鳍条;臀鳍具3鳍棘26鳍条。腹鳍具5鳍条。尾柄两侧各具1个向前棘。眼下方有1半月形白色斑块。背鳍与臀鳍鳍基部各具1黄色纵带。
又称单角鼻鱼(学名:Naso unicornis),俗名剥皮仔、打铁婆、独角倒吊,为辐鳍鱼纲鲈形目刺尾鱼亚目刺尾鱼科鼻鱼属的鱼类。大鱼可食用,亦可为观赏用。中文学名:
长吻鼻鱼拉丁学名:
Naso unicornis别称:
天狗倒吊、日本刺尾鱼、金边倒吊界:
刺尾鱼科属:
鼻鱼属简介
长吻鼻鱼(Naso unicornis)体长可达45厘米。尾柄两侧有骨质盾板各2枚,板中央突出一水平锐钩。成鱼头顶角状突出物,突出物下的吻较长。
Mene maculata(Bloch & Schneider, 1801),眼镜鱼科下仅有的一种。主要栖息于较深的水域,有时会游到沿岸水域觅食,甚至发现于河口区。属肉食性鱼类,以动物性浮游生物或底栖生物为食。喜追逐发亮的东西,有趋光性。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中文学名:
眼镜鱼拉丁学名:
Mene maculata别称:
眼眶鱼、刀鲳鱼、皮刀鱼、肉刀鱼、眼镜片、疱刀鱼、眼镜框、斧刀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辐鳍鱼纲亚纲:
新鳍亚纲目:
鲈形目亚目:
眼镜鱼科属:
眼镜鱼属种:
眼镜鱼 M. maculata分布区域: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
马夫鱼  (Heniochus acuminatus)又称关刀或黑白关刀、头巾蝶鱼,属鲈形目蝴蝶鱼科、马夫鱼属,为一类珊瑚礁区的热带海水鱼。马夫鱼野外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海域至澳大利亚东部,数量较高,为习见鱼类。它们活动在珊瑚礁丰茂的地区,摄食有机物碎屑及珊瑚虫等,因其背鳍上特殊的丝状鳍条而闻名。中文学名:马夫鱼拉丁学名:Heniochus acuminatus别称:
白关刀、黑白关刀、长鳍关刀界: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辐鳍鱼纲亚纲:
新鳍亚纲目:
蝴蝶鱼科属:
马夫鱼属种:
鲈形目  (Perciformes)镰鱼科(Zanclidae)的热带岩礁鱼类,学名为Zanclus canescens。体形引人注目,体薄、高大于体长,具一伸出的喙状口,背鳍前部特别延长,产于印度洋-太平洋,一般常见于浅水,体长约18公分(7吋),淡黄色,具3条垂直黑色条纹,形成醒目的图案。镰鱼(Zanclus cornutus)又称神像、海神像,为鲈形目、镰鱼科、镰鱼属的唯一鱼类,活动与珊瑚礁丰茂的地区,可结成小群共同活动。主要觅食礁石上的海绵、海藻等有机物。为著名的观赏鱼类。中文学名:镰鱼拉丁学名:Zanclus cornutus别称:
角镰鱼、角蝶鱼、神仙、镰鱼科、神像、海神像二名法:
Zanclus cornutus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辐鳍鱼纲 亚纲:
真骨下纲目:
鲈形目亚目:
刺尾鱼亚目科:
镰鱼科 属:
镰鱼属 种:
Chaetodon modestus Temminck et Schlegel,蝴蝶鱼科前齿蝴蝶鱼属,常栖息于近海珊瑚礁或岩石间的鱼类。口小,吻突出。背鳍有强大鳍棘11根,以第四鳍棘为最长。臀鳍有强棘3报。背鳍鳍条部前下方有一镶白边圆形大蓝斑。体侧有4条镶蓝边黄色横带。 体高而呈卵圆形;头部上方轮廓平直,眼间稍凹。吻尖,但不延长为管状。前鼻孔具鼻瓣。前鳃盖缘具细锯齿;盖膜与峡部相连。两颌齿细尖密列,上下颌齿各约9-12列。体被中型鳞片;侧线向上陡升至背鳍第XII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鳍基底末缘下方。中文学名:朴蝴蝶鱼别称:
脊索动物门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纲:
硬骨鱼纲亚纲:
辐鳍亚纲目:
蝴蝶鱼科属:
前齿蝴蝶鱼属种:
  背鳍有5根弱小鳍棘,向后顺序增长。侧线止于尾柄前方。体侧有5条横带;第一条最窄,自背部穿过眼径达到腹侧;第四条最宽,在其上方于背鳍基部有一大黑斑;第五条不明显,位于尾柄。体呈珍珠白色。体呈有多条的横带。在第三条横带上部的背鳍处有1个眼斑,在大的成鱼中眼斑变成黑色斑点。暖水性美丽小鱼,体长一般100毫米左右。栖息于珊瑚礁海域。为中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沿海一带习见种。
fān chē yú
翻车鱼(学名:Mola mola),又称翻车鲀、曼波鱼、头鱼,是硬骨鱼纲,翻车鲀科(Molidae)3种大洋鱼类的统称。分布于栖息于各热带、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中国沿海均产。翻车鲀为大型大洋性鱼类,最大体长可达3.0~5.5 m,重达 kg。单独或成对游泳,有时十余尾成群,小个体鱼较活泼,常跃出水面,大个体鱼行动迟缓,常侧卧于水面,或背鳍露出水面,也能潜入百余米深水中。摄食海藻、软体动物、水母、浮游甲壳类及小鱼等。怀卵量极多,可达3亿粒,是鱼类中怀卵数最多者。幼鱼被瘤状棘突,随年龄增长而渐消失,身体变为卵圆形。中文学名:
翻车鱼别称:
翻车鲀、头鱼、海洋太阳鱼、月鱼等
遮目鱼  是遮目鱼科遮目鱼属的唯一种。又称麻虱目、海港鱼、细鳞仔鱼、虱目鱼。别称:虱目鱼、麻虱鱼、白鳞鲻、海港鱼、细鳞仔鱼、幼鳞鱼
松球鱼  为暖水性底层海鱼,因体被大栉鳞、形似松果球而得名。在它头部的发光器官中与其共生着费氏弧菌。当细菌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便开始发光,便于在黑暗的海洋中寻找并捕食猎物。松球鱼(pinecone fish)又叫凤梨鱼(Pineapple Fish),是金眼鲷目中最漂亮的一种观赏鱼类。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请分享、转发给你的朋友看,谢谢!
金华富淳管件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刚性、柔性防水套管及管道特殊件的生产型企业。浙江省-金华富淳管件有限公司地址:金华市八达路长春街58号电话:8、手机:189-(微信同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蒸鱼的做法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