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阿伽门农要破坏希腊城市底比斯

伯罗奔尼撒战争 提洛同盟演变为雅典帝国后,雅典成为希腊最大势力,引起斯巴达和它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里克利执政期间,帝国政策未尝放松且有变本加厉之势,斯巴达的干扰对抗亦与日俱增,终于爆发了历时二十余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其中421—415年一度休战)。两强相争,必有一战,这是奴隶制国家对外关系的必然规律,但此次伯罗奔尼撒战争除了一般的奴隶制强国争霸之战的意义而外,还反映了希腊城邦体制的危机:它既不能阻止战争的爆发,战后又无法导向稳定的联合,于是战乱频仍,表明城邦制度已难以适应希腊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此战以雅典失败为结束,更使处于上升阶段的古典文明顿遭挫折。   战争的第一阶段从公元前431年开始,至公元前421年休战而止。公元前431年春,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的中希腊城邦底比斯袭击雅典的盟友普拉提亚,被击溃,雅典随即拘留所有雅典境内的底比斯侨民,战争遂不可免。原来,在此之前,雅典和伯罗奔尼撒同盟已有多次摩擦。从公元前457年起,雅典海上帝国与色萨利和阿哥斯结盟,同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已兵戎相见,进行了多年战争。至公元前445年才签订和约,但矛盾继续发展。公元前432年,伯罗奔尼撒同盟召开大会,决定向雅典提出一些明知它不能同意的强硬要求(例如驱逐伯里克利)。雅典亦针锋相对,在公民大会上对这些要求断然拒绝,意味着双方都在准备诉诸战争。底比斯袭击普拉提亚便成为导火线引发了希腊两大势力的决战。在431年6月,斯巴达军侵入雅典,战争遂全面爆发。   从战前的基本形势看,雅典海上同盟积极扩张,四处插手,已危及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利益,而雅典民主政治的霸权更使坚持贵族寡头统治的斯巴达深感不安。雅典工商业发展已从黑海而西扩入爱奥尼亚海,侵犯了伯罗奔尼撒同盟最大工商业城邦科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矛盾更难以缓和。伯里克利认识到战争绝难避免,作了一定的准备。他知道斯巴达将采取陆上围攻之策,遂把雅典取胜的条件放在海上反击和城市固守等方面。为此他修筑并加固了连接雅典城和海港皮雷埃夫斯的长垣夹道,相信只要此墙未破,雅典城就能直通大海,不仅不怕斯巴达的围攻,同时还可凭其优势海军袭击斯巴达和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城市。   出乎雅典方面意料的是,当斯巴达军占领郊区农村,农民纷纷逃入雅典城内时,密集的人口和恶劣的卫生条件却使海外传来的瘟疫(可能是鼠疫)大为流行。据估计,全城居民的1/4染疾而死,更严重的是,伯里克利也被瘟疫夺去性命(公元前429年)。此后提洛同盟内部的矛盾和雅典公民中主和与主战派的矛盾也日渐发展,遂使雅典战斗实力大受影响。在第一阶段的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呈相持之势,最后雅典主和派得势,双方遂缔结和约,规定各自退出占领对方的领土,交换战俘,保持50年和平。但实际上双方互占之地都未退还,矛盾依然存在,只是暂时的休战。   战争第二阶段(公元前415—404年)以雅典发动西西里远征开始。当时西西里岛最大城邦叙拉古与斯巴达为盟,雅典想以空前规模的海上远征夺取叙拉古,结果事与愿违,全军覆没。这次惨败使雅典元气大伤,特别是海军受损最巨,再也无力恢复,从而决定了雅典失败的命运。此后斯巴达不断出兵侵入雅典国内,长期盘据雅典城北面的狄西里亚地区,雅典农村遭严重破坏,城内又发生了两万奴隶的大逃亡,加速其经济的崩溃。斯巴达方面则不仅有优势陆军,还借波斯资助建立海军,实力大增。公元前405年的羊河之役,雅典海军被全部歼灭,只好屈膝求和。
  404年的和约规定解散提洛同盟;雅典只能保留12艘警卫用的舰只,拆除长垣通道和海港防御工事,并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这样一来,失败的雅典便被降为俯首听命于斯巴达的二等城邦。这次战争虽是希腊人之间的内战,其牵涉之广、损失之大、杀戮之残酷却较希波战争尤有过之。此后希腊历史进入城邦危机阶段,希腊古典文明亦由全盛走向衰落。   公元前4世纪社会经济状况在公元前4世纪的城邦危机时期,希腊奴隶制经济在战乱之中仍继续有所发展,因为从实质上说,城邦危机本身就是奴隶制发展的结果。奴隶制经济要求建立大国甚至帝国,原来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却和这一要求背道而驰。城邦体制要被奴隶制的进一步发展所抛弃,于是出现了城邦危机,而在危机中,奴隶制经济仍将不断取得进展。危机引起的战争虽然破坏生产,却对奴隶制发展不无好处,因为战争提供了滔滔不绝的奴隶来源,还使许多奴隶主借战争大发横财。另一方面,奴隶制的发展又破坏了城邦的经济基础,公民中的小农和手工业者在战乱之中纷纷破产,进一步加深城邦的危机。 伯罗奔尼撒战后直到公元前4世纪末,江河日下的希腊世界中惟一不见衰减反而显著发展的是奴隶制。历次大小混战中卖作奴隶的战俘和被征服人口不计其数,各城邦的奴隶市场到处“货源”充足,而奴仆成群的大奴隶主也日见增多。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获胜的工商业大城如科林斯、叙拉古、底比斯等固然是继续繁荣,连战败的雅典也恢复较快,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雅典的奴隶制经济从数量看已超过5世纪的极盛期。甚至高唱“平等人公社”的斯巴达,贫富分化亦趋激烈,许多指挥作战的将领大发战争财。其中最突出的如组建海军的莱山德,私敛家财达2000塔兰特,相当波斯的巴比伦、亚述省一年的税金总额。据雅典演说家希培里德之言,公元前338年之际,雅典银矿及其他行业使用成年男奴之数高达15万人,若加上女奴和老幼奴仆,则雅典奴隶总数已在30万人以上,比5世纪至少增加50%。   和大奴隶制经济的流行相伴,公民中的小农和独立手工业者则处境艰难,破产日多。雅典公民中的第三等级受创最剧,人数大减,不少沦为无地公民,甚至流离失所,靠当雇佣兵糊口。而第四等级的贫苦公民却明显膨胀(其中有许多是第三等级沦落而成),数目至少增加了一倍,变成在城市里靠救济施舍为生的游民。上述各种因素加在一起,就说明曾作为古典城邦体制基础的小农与手工业者的经济以及兵农合一的公民兵制此时已遭严重破坏,广大贫民(破产小农、手工业者和无地公民)与大奴隶主的矛盾日趋尖锐,城邦内部的阶级斗争再次高涨起来。   城邦内部矛盾的发展 许多城邦都爆发了贫民起义,有时奴隶亦响应参与,共同开展反抗大奴隶主的斗争。公元前401年,北非的殖民城邦昔兰尼首举义旗,贫民杀死500富人。接着在公元前399年,斯巴达发生了基那敦组织起义的活动,因叛徒告密,起义遭到扼杀。公元前392年,科林斯又爆发了贫民反对奴隶主上层集团的武装斗争。到公元前370年,阿哥斯更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棍棒党”起义(因起义群众以棍棒为武器,故名)。他们在前一阶段尚与城邦民主派共同对敌,镇压豪富千余人,后来民主派表现动摇,他们便推翻民主派政府而进行更激烈的斗争。尽管起义最后仍归失败,但群众的激进却表明城邦民主政治体制再也满足不了贫民的要求。   随着城邦内部矛盾的加剧,希腊政治家有关公民内部团结共谋福利的梦想遭到破灭。过去城邦曾出现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结果建立了民主政治,使这种梦想一度有所依托。但此时的贫民反对大奴隶主的斗争(也有人称之为第二次平民斗争)却不再导致贫民的胜利,镇压贫民的大奴隶主也不再容忍民主政治的口号,而要加强镇压,与人民群众完全对立。公元前4世纪的著名演说家伊索克拉底曾形容这种梦想破灭的形势说:“富人宁肯把钱投入海中,也不愿救济穷人;而最穷的人则不以分享富人财产为满足,必欲剥净其财而后快——这种不通过互相谅解以求共享太平的心态已达如此不共戴天的地步,真令人可悲!”   奴隶制国家的安全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现在已不能靠日趋薄弱的公民武装来保护,代之而起的是雇佣兵。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邦对外作战对内镇压便主要依靠雇佣兵,这些雇佣兵的头目成为风云人物,更使城邦政治有名无实。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希腊奴隶主阶级想到只有向东方侵略、掠夺东方财富才是唯一出路,可是指挥各路兵马向东方进军仍得依靠国王之类专制势力。于是,无论从加强对内镇压和对外侵掠说,希腊奴隶主都感到城邦无用而把眼光转向王权统治。前面提到的演说家伊索克拉底就曾代表这种思想致书马其顿国王腓力,希望他领导希腊各邦“把战争引向亚洲,把财富夺归希腊。”这一口号,不仅反映了希腊奴隶主的野心,也透露出他们对城邦体制的深刻失望。   城邦间的争霸斗争城邦危机既由奴隶制发展而引起,势必导致各大邦为争霸而混战不已、愈演愈烈,最后是把希腊纳入奴隶制发展所要求的建立王国和帝国统治的轨道。   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斯巴达成为希腊霸主,又引起新的矛盾。一方面是失败的雅典和原提洛同盟各邦的不满和伯罗奔尼撒同盟内的科林斯、底比斯等大邦对斯巴达独断专横的抵制;另一方面还有波斯的从中利用,挑拨离间。原来波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是支持斯巴达对抗雅典的,这时斯巴达过于强大,它又想遏制斯巴达以求对希腊有操纵之利。于是在公元前395—387年间爆发了科林斯战争,雅典、科林斯、底比斯、麦加拉等竟在波斯暗地支持下联合起来向斯巴达宣战。此战使斯巴达穷于应付,遂向波斯请和,由波斯出面拢合双方缔结和约。雅典乘机恢复了海军,在衰败中渐有起色,但波斯的插手却使小亚各地的希腊城邦又接受了波斯的统治,小亚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成果丧失殆尽。   斯巴达是以出卖小亚各邦讨好波斯才得苟延其霸权,因此遭到各邦唾弃,但它的干涉却并不见减弱,反而变本加厉,终于引起底比斯再度反对。此时底比斯民主派领袖佩罗庇达和伊帕密南达相继执政,渐趋强盛,并恢复了以它为首的彼奥提亚同盟。公元前371年,底比斯在留克特拉一役痛歼斯巴达军,次年冲入伯罗奔尼撒,解散其同盟,斯巴达虽未亡国,却已失去一切强权地位。但底比斯的霸权未能长久,当时乘机组成第二次海上同盟的雅典又对底比斯的强大深感不安,反而和斯巴达联络以抵制底比斯。公元前362年的曼丁尼亚战役,底比斯主将伊帕密南达阵亡,底比斯的霸权迅速瓦解。接着,雅典又重蹈覆辙,对第二次海上同盟的盟邦摆出霸主架势,引起同盟战争(公元前357—355年),雅典失败,第二次海上同盟亦告解体。这几十年中,各邦的混战和同盟的分合层出不穷,始终未能找出摆脱战乱和危机之路,可见城邦体制的生命力已濒枯竭,而城邦危机却为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及其控制希腊提供了方便。& 删除
13:46:47 无心 (一阵风吹不过喜马拉雅) 古希腊历史资料之(4)荷马时代 荷马时代   在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前后入侵希腊半岛的多利亚人在民族上和迈锡尼人同属希腊族,但他们居住于北部内陆山区,社会发展较落后,犹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阶段。据希腊神话传说,多利亚人的南下是与著名英雄赫拉克利斯的后裔为伴,并以帮助他们夺回原来属于赫氏的伯罗奔尼撒王位为入侵的借口,这多少反映了多利亚人的入侵是和迈锡尼诸国内部的纷争相结合的。据说,多利亚人曾多次兴兵,终于在特洛耶战后60年入侵成功。从考古发掘上看,特洛耶毁灭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200前后,而迈锡尼各城市的毁灭则在公元前1150年之后,和古代传说大体相符。由于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多利亚人毁灭迈锡尼各国之后并未建立自己的国家,希腊的文明传统断绝了两三百年。从公元前年间,希腊各地又退回到原始社会时代,这是一个相对落后的黑暗时代,反映它的历史情况的文献主要是荷马史诗,因而又称为“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两部作品:《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传为盲诗人荷马所著,实际上是特洛耶战争以来数百年希腊民间文学的结晶。两诗题材都和特洛耶战争有关。《伊里亚特》记述希腊最英勇的将领阿喀琉斯因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夺其女奴而愤然退出战场,使希腊联军连遭失败,待他最亲密的战友也阵亡后,他才投入战斗,击毙特洛耶主将赫克托。《奥德赛》则介绍希腊军中智勇双全的英雄奥德修斯战后回国时漂泊十年、历经艰险的故事。   显而易见,史诗采用的特洛耶战争故事,以及有关豪华宫廷、宏伟城池、精美工艺之类的描述,只能与迈锡尼时代有关,可说是在史诗中保存的一些对于已毁灭的迈锡尼文明的模糊记忆。但由于史诗是特洛耶战后和迈锡尼灭亡后数百年间口头文学的累积,它讲得比较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事例,如铁器的使用(迈锡尼时期无铁器)、氏族部落的组织、军事民主制的社会风习等等,则都是荷马时代的内容了。正因为如此,有关荷马时代的信息,除了从考古发掘中获得而外,便主要求之于荷马史诗。然而,史诗经常出现两个时代杂然并存于同一事物描述中的情况,就需要多作分析。例如《伊里亚特》提到阿喀琉斯重返战场时,其母(是一位女神)特请工艺之神为他打制一件特别精美的盾牌,就诗中夸耀金银镶嵌工艺雕琢之美的情况看,只能是迈锡尼文明的事例,但其中描写盾上浮雕表现的农田耕作的细节,又完全属于荷马时代的内容。只有通过细致分析和深入研究,并与考古发现相配合,才能从荷马史诗的字里行间看到荷马时代的历史画面。   荷马史诗不仅为后人提供了解荷马时代的主要文献材料,它本身也是这一时代希腊民族在精神文化方面的伟大创树。就其形成过程看,两部史诗作为口头文学创作,最早是在特洛耶战后的迈锡尼宫廷和民间歌手中流传,后来迈锡尼文明毁灭,便成为纯粹的民间口头传诵的文学,因此史诗的躯干是经荷马时代的民间歌手千锤百炼而成。近年有些学者对史诗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短语、词组、诗句和句组作了细致分析,发现它有一套广泛复杂而又经济有效的民间口头文学语句,例如“飞毛腿阿喀琉斯”、“智多星奥德修斯”之类。说来神采飞扬,用时琅琅上口,词语的鲜明通俗和句法的固定易记相配合,形成了史诗博大精深却不脱民间规范的特色,再加上几百年来各代诗人的修改润色,经过文学的想象、夸张和典型的塑造,就变成了一座包罗万象、珠玑满目的希腊民族文学的宝库。以后再经过象荷马那样伟大的诗人提炼琢磨,编成定本,它遂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因此,正如荷马时代孕育着日后的希腊民族那样,荷马史诗也为希腊文明奠定了一块最重要的基石。   史诗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一般而言,荷马时代的希腊不再存在奴隶制国家,人们生活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氏族部落组织中。多利亚人入侵时,伯罗奔尼撒和中希腊的许多城池市镇悉遭破毁。商旅断绝,文化没落,此后两三百年间再也未见宫室城郭的修筑和金银珠宝的流通,文字的使用亦告绝迹。因此,荷马时代亦有“黑暗时代”之称。 多利亚人和其他入侵部族的军事民主制社会组织比较严密,代替了迈锡尼的国家体制而普遍流行于希腊全境。此时的氏族已是父系氏族,若干亲缘氏族组成一个胞族,若干胞族再组成一个部落,若干邻近部落还可组成一个部落联盟。在部落和部落联盟内,皆设以下三种机构:(1)议事会,原由氏族长组成,现在则成为氏族贵族或部落上层分子的会议。它有广泛的权力,部落内务外交大事皆须由它讨论通过。它还是常设机构,成员终身任职,平时代表整个部落。(2)民众会,部落全体成年男子(也是全体战士)参加,与会者皆可参与发言并表决。它原则上是最高权力机关,在战争紧要关头常开此会以动员全体战士,但实际上已被贵族掌握,普通战士发言若敢反对贵族和议事会便难免遭到打击报复。③军事首长,希腊语称“巴赛勒斯”,与日后的国王同义,但此时尚无国王的专制权力,由选举产生,实际上往往为某一贵族家族(王族)世袭。他的主要职责是统率军队作战,也掌管宗教祭祀。史诗中的著名英雄都属军事首长性质,如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人。只是带有明显迈锡尼文明烙印的阿伽门农和特洛耶王不在此例。   在氏族内部,普通成员靠小块份地为生,贵族王族则占有大片良田。不少氏族成员已陷入贫困之境,甚至失去份地,被迫去做雇工,有的且沦为乞丐。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则拥有大批牲畜和其他财物,并在自家田地中使用雇工和奴隶劳动。奴隶作为一个牲口般的劳力已被普遍接受,其来源主要是战俘和海盗劫夺拐卖。氏族贵族和王族家中都有奴隶。史诗提到奥德修斯家中有女奴50人,还有许多男奴,女奴任家务及纺织,男奴则从事农耕与放牧。主人视奴隶若牲口,任意驱使打杀,奥德修斯回家时认为女奴对他不忠,就残酷处死她们。可是,在军事民主制之下,这些军事首领和贵族虽已是奴隶主,却仍未完全脱离生产劳动,奥德修斯曾夸口他结婚时用的床是自己亲手制作,还敢同人比赛割草犁田的本领。可能正是这些原始社会的素朴气息,才使史诗英雄的艺术形象日后长期为人民喜爱。 荷马时代相对于迈锡尼文明说来,确有回复到原始社会的倒退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它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积极因素,那就是铁的使用。铁器是随多利亚人的入侵而由北到南传遍希腊的。原来地中海地区最早使用铁的是小亚的赫梯人,时间约在公元前16—15世纪左右,但赫梯把冶铁术垄断起来,秘而不宣,铁的外流极少,所以它在古代东方文明诸国中没起什么作用。赫梯在公元前13世纪瓦解后,冶铁术才在小亚流传开来,但也以山区的落后部落用之为多。因此,迈锡尼文明末期犹未知铁器,而北希腊一带的多利亚人却因陆路可通小亚山区而学会冶铁。他们侵入希腊,遂使希腊地区进入铁器时代。   公元前10—9世纪时,希腊各地用铁已较普遍,雅典且成为一大冶铁中心。铁器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更高水平,在希腊的具体条件下,它给予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影响之大更是难以估量。象希腊那种山多地薄的情况,只有铁器才能使农业生产出现一大突破。当时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耕地的开垦,不仅迈锡尼文明原有的平川耕地多半荒芜,需重新开垦;更多的是随着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而遍布希腊各地的新村新居需要伐树开荒,辟丘陵山坡为田亩。无论生熟荒地,盘根错节的灌木丛和土石相杂的坚硬坡地,非有铁斧铁锄不能见效,这也正是青铜时代希腊耕地开发还受较大限制的一个原因。现在有铁斧砍伐林莽,铁锄破土挖掘树根,荒地得以开垦,希腊农业生产就取得了超过青铜时代的进展。因此,在农业工具中,当时最常用也最受重视的是铁斧和铁锄,铁犁尚在其次。雅典等地考古发掘所见最普遍的农具也是斧锄两类。荷马史诗也有几处生动反映了农业使用铁器的情况。在《伊里亚特》中,描写阿喀琉斯为阵亡的战友举行盛大葬礼时开了一个竞技会,其中发给掷铁饼优胜者的奖品就是一大块圆形的生铁。诗人夸耀地说:“即令他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这块铁也足够他用五个整年。他的耕夫牧人都不会因缺铁而进城去,因为家中将有足够的铁用了。”铁最好用作斧头,因此诗中接着说发给射鸽冠军的奖品是铁斧:“他把黑铁给予射手以作奖品,用它制十把双刃斧头和十把单刃斧头。” 有了铁斧铁锄(鹤咀锄),配合着史诗羡称的以两头壮牛牵引进行深耕的犁具,希腊的农业生产就可在山多土薄的条件下取得较好的收成。恩格斯说:“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这句话可以说最适用于希腊。   虽然荷马时代初期曾有生产衰退、人烟稀少的情况,那主要是就迈锡尼文明的城市而言。从希腊全局看,这些城市仍只是一些孤立的点,而铁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却是由点及面,使希腊全境较普遍地出现农耕经济。到荷马时代后期,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皆呈上升趋势,而且速度加快;到荷马时代结束时,希腊便能够在各地普遍建立古典城邦。铁器不仅对希腊农业生产功效卓著,对手工业生产也有同样作用,恩格斯说的另一句话:铁器“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显然也非常适用于荷马时代的希腊手工业。例如造船业,由于有了铁斧铁锯铁锤之类的工具,荷马时代就有了超过迈锡尼的进展,龙骨技术这时益见完善,把龙骨前端作成冲角,为日后希腊战船结构奠定基础。由此可见,荷马时代作为铁器时代的开始,较之迈锡尼的青铜文明仍有其进步意义,尽管社会暂时倒退,希腊文明的恢复和加速发展却已在孕育之中。 & 删除
13:47:10 无心 (一阵风吹不过喜马拉雅) 希腊化时期以后的历史 (5) 希腊化时期开始于前323年的亚历山大大帝之死,结束于前146年,希腊大陆和岛屿归并于罗马的版图内。虽然罗马对希腊的统治并没有改变希腊化时期所形成的文化社会传统,它还是标志了希腊政治独立性的丧失。希腊化时期中,“希腊本土”在希腊语世界的影响力大大减少,当时的文化中心是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亚历山大以及塞琉西帝国的首都安条克。 亚历山大的死讯传到希腊本土,令雅典人觉得有机可乘。他们及其同盟立即起事反抗马其顿的统治,但在拉米亚战争(Lamian War)中于一年内即告败北。然而,亚历山大的将军们自己发动了一场同室操戈:继任者之战(Wars of the Diadochi),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分崩离析,而新的一些王国被建立。托勒密分到了埃及,塞琉古分到了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帝国的东端。对希腊、色雷斯和安纳托利亚的争端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前298年安提柯王朝终于取代了安提帕特王朝。 马其顿人对于希腊城邦的控制是间断性的,如雅典、罗得岛、帕加马等城市保留了实质上的自治,并为了捍卫这种权利而参加了埃托利亚同盟(Aetolian League)。同时,名义上受托勒密王朝管辖的爱琴同盟实际上也是个独立的力量,控制着希腊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斯巴达也维持独立,但并不参加任何联盟。 前267年托勒密二世说服了希腊城市起事反抗马其顿,引发了克里莫尼迪兹战争,以雅典统帅的名字命名。城邦的联盟被击败,雅典丧失了它的独立和民主政权,这标志了其作为政治中心的结束,但它仍旧是希腊最富有和最有文化的城市。前225年马其顿在科斯岛(Cos)击败了埃及舰队,将除了罗德斯岛的整个爱琴海纳入自己的统辖范围。 斯巴达人仍旧对亚该亚人怀有敌意,并于前227年入侵亚该亚并且掌握了同盟的权力,残余的亚该亚人比起斯巴达人更愿意接受远方的马其顿人,因此与其结盟。前222年马其顿军队击败了斯巴达人,吞并了他们的城市——历史上第一次斯巴达被外来势力占领。 腓力五世是最后一个面对日益强大的罗马,有能力和条件维持希腊的统一和独立的希腊统治者。在他的努力下达成的瑙巴克塔斯和平(Peace of Naupactus, 217 BC)终结了马其顿和希腊联盟间的冲突,他因此控制了除雅典、罗德斯和帕加马以外的全部希腊。 然而前215年腓力同罗马的敌人迦太基组成了联盟,这促使罗马引诱原先就只是名义上归顺腓力的亚该亚城市,并同罗德斯和帕加马结盟,成为了小亚细亚最强的力量。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于前212年暴发,无果地结束于前205年,不过马其顿从此成为了罗马的敌人。 前202年罗马击溃了迦太基,扫清了东进的最后障碍。前198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爆发,战争的起因不明,但主要缘于罗马将马其顿视作东方霸主塞琉古王朝潜在的同盟者。腓力在希腊的盟友背弃了他,马其顿在辛诺塞法利战役中被罗马地方总督提图斯o弗拉米尼乌斯(Titus Quinctius Flaminius)击败。 幸运的是,弗拉米尼乌斯是个希腊文化的仰慕者。腓力不得不交出他的舰队,但是不必经受更多的惩处。在前196年的地峡运动会,弗拉米尼乌斯宣告了所有的希腊城市的自由,而罗马的卫队仍旧驻扎在科林斯和哈尔基斯。不过罗马人所承诺的自由只是一个假象,除了罗得岛,所有的城市都加入了一个罗马控制的同盟,而民主政体被亲罗马的贵族政治所取代。 希腊的罗马时期 希腊军事力量的下降使得罗马人在168年左右征服了这片土地,然而希腊却最终凭借它的文化征服了罗马人的生活。习惯上认为罗马对希腊的统治开始于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卢西奥o马缪斯(Lucius Mummius)对克林斯的洗劫,然而早在前168年当国王珀尔修斯于Pydna败给Aemilius Paullus后,马其顿就已经处于罗马控制之下了。罗马人将这片区域划分为四个小共和国,前146年马其顿正式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首都为泰萨罗尼基。剩下的希腊城邦纷纷被终结事实上的(de jure)自治,而归降罗马帝国。罗马人将地方行政交给希腊人管理,并不欲破坏传统的政治模式,而雅典的广场(agora)继续作为公共和政治生活的中心而存在。 212年卡拉卡拉的安扥尼努斯敕令将罗马的公民权赋予了意大利以外全帝国的男性自由民,事实上将行省的居民提升到与罗马城的居民同等的地位。这条敕令的历史重要性甚至大于政治重要性,自此帝国的经济和法律的机制通行于整个地中海地区,为帝国的融合打下了基础,如同当年从拉丁部落拓展到整个意大利的过程。当然,在实践中融合并不可能完全实现,例如希腊这样已经整合于罗马的地区更适应这个条令,而像不列颠、巴勒斯坦或是埃及这些不是太远就是太穷或是太过特别的地区就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 卡拉卡拉的敕令并未能控制权力从西方向希腊和东方转移的过程,相反它加速了这个过程,为希腊在中世纪成为欧洲的主要力量打下了基石。 中世纪: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由学者August Heisenberg总结为“皈依基督教的希腊人的罗马国”的历史。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以及其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以来,希腊人成为了帝国的主要公民,并最终将这两种身份等同了起来。君士坦丁大帝将拜占庭建筑成为帝国的首都(从此称为君士坦丁堡),将其置于帝国中心,并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作为灯塔狼烟指引着希腊人的民族归属感,直到近代。 君士坦丁大帝和查士丁尼一世的形象占据了帝国前期(324年—610年)的历史,这两个皇帝吸收了罗马的传统,作为拜占庭帝国奠立和发展的根基。最初的几个世纪用于巩固帝国边界,并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疆域。同时,这一阶段也标志为正教传统的建立及其与来自帝国内部异端的冲突。 在拜占庭中期(610年—867年)的第一阶段,帝国经受了同时来自宿仇(波斯人、伦巴底人、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和新敌(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的进攻,这些攻击并不局限于边界冲突,有时他们深入疆界甚至威胁首都。同时,入侵者并不满足于时而短暂的进攻,而是转为长期定居,变作与帝国敌对的新的国家。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导致帝国的结构也产生了转变,比如小户的自由农民的兴盛、军事统治的扩张以及行政区(themata)制度的发展,完成了肇始于上个时期的这些变化。在行政领域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社会和行政变得相当希腊化,同时偶像破除运动之后重塑了正教传统,这些因素致使了对邻近国家成功的军事行动,将它们置于拜占庭的文化影响圈之内。在这个时期版图有所缩小,并且由于丢失了生产财富的地区,经济受到一定的破坏;然而,它取得了语言、宗教和文化的巨大辐射力。 1204年发生了帝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标志了拜占庭晚期的开始。希腊人的君士坦丁堡在历史上第一次失守,帝国被拉丁十字军征服并由一个拉丁国家所取代了57年。此外,拉丁占领时期极大地影响了帝国的内部发展,因为封建分封制度被引入了拜占庭生活。 1261年希腊帝国被分割至前希腊拜占庭Comnenos王朝的成员(Epirus)手中以及Palaiologos王朝(君士坦丁堡沦陷时的最后一任王朝)手中。希腊拜占庭帝国内部的衰弱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入侵逐渐导致了帝国的衰亡。1453年,拜占庭帝国落入奥斯曼人手中,希腊的拜占庭时期宣告结束。 需要指出的是“拜占庭时期”这个术语是由现代历史学家发明的,自10世纪起人们称呼这个帝国为希腊帝国,而之前则为罗马希腊帝国(Romeo- Greek),这就是为什么希腊人有时在口语中自称为Romioi。“罗马”(Romeo)这一修饰来自于帝国在政治行政领域对于罗马的传承。实际上,在欧洲历史上许多国家都使用这个修饰,比如卡洛林王朝以及日耳曼人的神圣罗马帝国都将自己看作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奥斯曼统治时期 当奥斯曼人到来的时候,希腊人兴起了两股移民运动。首先是希腊知识分子阶层向西欧的移民,由此激发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其次,一些希腊人离开了平原,躲进层峦的群山中。希腊是个多山的国度,而奥斯曼人从未成功地在山区建立他们的军事或者行政存在,因而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奥斯曼人从来没有完全征服希腊。在希腊大陆和岛屿上存在有许多秘密社群,如克里特岛上的Sphakiots、伊庇鲁斯的Souliots以及伯罗奔尼撒的Mani都是奥斯曼统治时期山区活跃的秘密社群。自16世纪末直至17世纪,许多希腊人开始从山区搬回平原地区。帝国推行的宗教自治社区“米利特”(Millet)制度将各个地区分划给宗教族群自治,这间接促进了东正教希腊人的民族凝聚力。希腊正教会作为民族-宗教社团,帮助全希腊各个地区(山区、平原、岛屿)的希腊人在艰难的奥斯曼统治下维系自己的种族、文化以及语言遗产。 奥斯曼统治下的希腊人不是承受异族统治的基督徒就是秘密基督徒(Crypto-Christians),他们表面上遵循伊斯兰教的教规,而秘密地实践希腊正教的信仰,以逃避苛重的捐税,而同时又不失去同希腊正教会的联系。然而那些真正皈依伊斯兰教的希腊人,即使他们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也被同族的正教希腊人视为土耳其人。 现代希腊国家的建立 奥斯曼任统治希腊直到19世纪早期,1821年希腊人发动了希腊独立战争,并宣称独立;不过这一运动直到1829年才获得最终的胜利。当时的欧洲知识精英面对土耳其的残暴,纷纷以罗曼蒂克的眼光看待这场战争,将之视为古典主义的欧洲或是基督教的欧洲对于异族的反抗。例如欧仁o德拉克罗瓦在他1824年的作品《伊俄斯的屠杀》(Le Massacre de Scio)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一些非希腊族的志愿者也参加了战斗,如诗人拜伦。当时奥斯曼帝国对于反抗军来说过于强大,事实上,他们一度接近于完全扼杀起义军,但正是迫于外国军事力量的干涉才没有实现。1827年的纳瓦里诺海战标定了战事的走向,其中来自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的舰只击溃了奥斯曼和埃及的联合舰队。 俄罗斯的外相,希腊人约翰o卡普迪斯特里阿斯于1827年返回祖国担任新成立的共和国的总统,但于4年后死于暗杀。其后西方诸强用一个君主国取代了这个共和国,首任国王为来自巴伐利亚的奥托一世(King Othon)其继任为丹麦人。在建国初期,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希腊发动了一系列对于奥斯曼的战役,旨在扩张自己的疆域而吸纳更多生活在奥斯曼治下的希腊族人。因而希腊的领土和人口逐渐上升,直到1947年完成了现在的版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希腊站在了协约国一方,反对奥斯曼帝国及其他同盟国国家。战后西方诸强将小亚细亚的一部分割让与希腊,其中包括有许多希腊人口的 Smyrna城(即今天的伊兹密尔)。同时,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在国内推翻了奥斯曼政府,并组织了对希腊部队的军事行动,将其打败。成千上外居住在希腊的土耳其人立刻搬回了土耳其,与居住在土耳其的大量居民进行了一次人口大转移。 尽管这个国家只有数量有限、装备落后的军事力量,希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还是选择了站在协约国一边,拒绝向意大利的要求妥协。日意大利入侵,但是遭到了希腊军队的顽强抵抗,将入侵者逐回(参见希意战争),这标志着协约国在战场上的第一次胜利。希特勒为了自己的南翼作考虑,而不得已介入了这一地区,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和意大利的军队击败了希腊、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侵入了希腊。 德国人试图进一步通过伞兵的大规模作战推进克里特岛,以便消除协约国从埃及进攻南翼的后顾之忧。然而他们受到了协约军和克里特当地居民的强烈抵抗。虽然克里特岛最终陷落,有理论认为它极大地拖延了德国人的计划,使得入侵苏联的时期被拖延至太靠冬天。最近有一个新的理论认为德国人投在克里特战役的军队数量同苏联战场上的完全不具可比性,因而这对东线战场根本没有实质的影响。 在纳粹统治期间,成千上万的希腊人死于战斗、集中营或是饥饿。尽管有希腊正教会和许多希腊基督徒的搭救,大部分的犹太社区还是为侵略者所肃清。同时经济也陷入停滞。战后的希腊又经历了共产党人与保王党人之间艰苦的内战,一直持续到1949年。 五六十年代中,希腊的经济缓慢地发展,前期借助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捐赠和贷款,其后侧重于其旅游业。1967年,希腊军队借助一次政变推翻了 Panayiotis Kanellopoulos的右翼政府,成立了上校政权。新政权受到了美国的支持,中央情报局被怀疑参与了这次政变。1973年他们废黜了君主,1974 年独裁者乔治o帕帕佐普洛斯拒绝了美国的帮助,因此——谣传说在基辛格的策动下——发生了第二次政变。迪米特里奥斯o约安尼泽斯上校被任命为新的首脑。 许多人认为约安尼泽斯对塞浦路斯针对马卡里奥斯总统的政变负有责任——这场政变被作为1974年土耳其对塞浦路斯第一波入侵的借口。塞浦路斯事件以及对雅典综合理工大学起义血腥的镇压导致军政府的内垮。一位流亡政治家,康斯坦丁o卡拉曼利斯从巴黎返回,作为临时首相,并获得接连两届连任担当保守的新民主党(Nea Dimokratia)的主席。1975年,一次全民公投确认了康斯坦丁二世的离任,新的民主共和国宪法生效。另一个曾经流亡的政治家,帕潘德里欧也回归祖国,并创建了社会民主的PASOK党。他们赢得了1981年的大选,主导这个国家的政治事务长达近二十年。 自从恢复了民主,希腊的经济社会情况稳步改善。它于1981年加入了欧洲联盟,并在2001年接受了欧元作为货币。由欧盟的援助以及旅游、航运、服务、轻工业的收入所实现的基础建设给希腊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标准。然而希腊和土耳其之间在塞浦路斯问题以及爱琴海边界问题上仍存在着不小的政治张力,不过 1999年相继发生在两国的地震以及民间自发的互助冲淡了这种矛盾。& 删除
13:47:50 无心 (一阵风吹不过喜马拉雅) 古希腊专题(6)雅典,斯巴达,科林斯,叙拉古 雅典 古代希腊的重要城邦,位于希腊中部。 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雅典雅典城所在的阿提卡境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居住,青铜时代遗址多有发现。在雅典卫城境内发现了迈锡尼文明时代(约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至前12世纪)的宫殿遗址。史学传统认为,雅典原是伊奥尼亚人居住的地方,当公元前12世纪多利安人入侵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时候,这里迁入了大批来自其他迈锡尼文明中心的移民。在迈锡尼文明时代产生的雅典国家是否随着整个迈锡尼文明的衰落一度消失,传说中的提修斯把阿提卡境内诸小邦联合成统一的雅典国家的活动何时发生,目前学术界意见不一。现有的片断文字材料表明,在公元前700年左右,阿提卡全境已经形成以雅典城为中心的统一的奴隶占有制国家。 公元前8世纪,王权衰落,政权由氏族贵族执掌。公元前682年起,执政官一年一选。公元前7世纪形成了由9名执政官分别掌管国家最高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事务的局面。当权的氏族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剥削和奴役贫困的氏族成员,甚至把他们卖到外邦为奴,引起普通氏族成员日益强烈的不满。 公元前 632年,出身氏族贵族的基隆企图夺取政权,因未得到平民支持而失败。公元前621年,执政官德拉古把习惯法用文字记录下来,公诸于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氏族贵族的权力。公元前 6世纪初,氏族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发展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公元前594年,由双方共同选出的仲裁人梭伦实行改革,废除了债务奴役,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见梭伦改革)。庇西特拉图(约公元前7世纪末~前527)及其后裔的僭主统治(公元前 560~前510,中有两次间断),客观上打击了氏族贵族,改善了作为公民主体的小农的经济地位,促进了雅典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元前 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组织取代血缘组织作为国家的行政单位,削弱了氏族贵族在各方面的影响,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从希波战争到丧失独立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希腊诸邦进行了数十年反抗波斯侵略的战争,并取得最后胜利。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重大作用,一跃成为公元前 478年建立的提洛同盟的首领。这大大促进了雅典奴隶占有制经济的发展,引起雅典公民内部不同阶层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公元前462年(或公元前461)厄菲阿尔特和伯里克利所领导的改革。这次改革剥夺了由卸任的执政官组成的战神山议事会(即贵族会议)的权力,将其分别交给公民大会、民众法庭和五百人议事会,使民主政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军事殖民制度、各种社会公益捐献和对公民的津贴以及大兴土木,使占公民多数的小生产者享有得到一定保障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伯里克利当政时期(公元前443~前429),雅典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臻于极盛,成为左右希腊世界局势的霸国和主要文化中心。(见彩图雅典卫城(最高处的建筑物为帕特农神庙)) 公元前 431年雅典及其同盟者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爆发战争,公元前404年战争以雅典失败告终(见伯罗奔尼撒战争)。提洛同盟瓦解。雅典一度屈从于斯巴达。公元前404年民主政体被推翻,“三十僭主”肆虐一时。公元前403年民主政治得到重建。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雅典利用波斯和忒拜等希腊城邦与斯巴达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自己的势力,于公元前378年建立了第二次雅典海上同盟。国内政局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一些发展;但公民内部贫富分化加剧,矛盾加深。从公元前4世纪50年代起,新兴的马其顿日益严重地威胁着在色雷斯和黑海海峡地区有重大利益关系的雅典的独立和安全。雅典内部反马其顿派和亲马其顿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两派交替占据上风。公元前338年的喀罗尼亚之役,马其顿击败了希腊各邦的反抗,从而确立了对包括雅典在内的许多希腊城邦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23~前322年雅典与马其顿战于拉米亚,结果失败,附属于马其顿,从此完全失去政治独立,民主政体名存实亡。公元前2世纪中叶并入罗马版图。 古代雅典文化、科学上的成就,不仅对当时的希腊世界,而且对罗马和后世的欧洲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希腊化时代和罗马统治时期,雅典虽然长期保留了重要文化中心的地位,但它的文化已缺乏创造力。希腊化诸国君王、罗马皇帝和贵族在雅典营建的众多建筑物,也只是为了炫耀他们自己的权势。 Sibada 斯巴达 Sparta 古代希腊的重要城邦。史称拉凯达伊蒙。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科尼亚。 国家形成和早期发展在迈锡尼文明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前12世纪),拉科尼亚境内存在过国家。公元前1100年左右,多利亚人开始入侵拉科尼亚,经过长期斗争消灭了原有国家。约公元前10世纪,多利亚人建立了斯巴达城。该城由 4个村庄组成,直到公元前4世纪末完全没有城墙,到公元前8世纪末,斯巴达人建立起一个基本统一了拉科尼亚的城邦。约公元前735~前715年,斯巴达初步征服了西邻美塞尼亚;继而于公元前7世纪末镇压了当地人的大规模起义,将该地区完全占领。约在此过程中创立了斯巴达国家。公元前9~前7世纪,斯巴达在向外扩张的同时,内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并逐步形成一整套有特色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传统上把这些制度的产生归功于传说中的立法者利库尔戈斯的改革。 斯巴达城遗址 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斯巴达社会分为3个等级:①斯巴达人。城邦中的全权公民,完全靠剥削奴隶劳动生活,最盛时约有9000户。斯巴达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种军事性质的所谓“平等者公社”,成为斯巴达国家的统治阶层。②“边民”,一译“庇里阿西”。被征服的边区城市的居民,约有 3万户。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权,但是没有斯巴达城邦的公民权。主要务农,也有的从事工商业。③黑劳士。属于斯巴达城邦所有的农业奴隶(见黑劳士制度)。 斯巴达国家的政体属贵族共和政体。城邦的主要政治机构包括:①国王 2人,分别由两个王室世袭。主要权力在宗教和军事方面,平时主持国家祭祀和处理家庭法案件,战时一个国王领兵出战,另一个居守。由于两个国王拥有平等的权力,往往互相牵制,使王权受到限制。②长老会议。两个国王是当然成员,另有成员28人。长老任职终身,出缺时从年逾60的公民中□选补足。长老会议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案,主持刑事审判,并处理国家行政事务。③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的全体斯巴达男性公民组成。公民可以在大会上参加议案的表决和官员的选举,但不能提出议案。公民大会表决的方式,一般以与会者呼声的高低为准,因此未必能真正表达公民意愿。④监察官 5人。每年改选一次,原则上每个斯巴达公民均有被选举权。据说,监察官原是国王手下助理司法事务的官员。约在征服美塞尼亚之后,他们的权力逐渐增大,不仅可以监督斯巴达城邦的一切官员,而且后来竟然有权审判以至处死国王。每次国王出征都有两名监察官随行,实地监督。 为了镇压人数众多而又反抗性很强的黑劳士奴隶,斯巴达城邦规定了严格的公民军事训练制度。公民的孩子出生后,经体格检查合格才许收养。男孩 7岁就要离开家庭,编入儿童连队,受初步的组织纪律训练;12岁以后要受严格的军事和体育训练。男子成年结婚以后,平时必须生活在军营中,参加聚餐和操练,直到60岁才可退伍。 公元前6世纪中叶以后的斯巴达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逐步与伯罗奔尼撒半岛大多数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成为希腊一个城邦集团的领袖。凭借这个同盟,斯巴达经常干涉雅典等邦内政。公元前 5世纪初,它没有派兵支援小亚细亚希腊城邦反对波斯的起义。公元前480和前479年,斯巴达人在波希战争中曾任希腊诸邦盟军统帅,与雅典等邦联合反对波斯的侵略。此后,随着提洛同盟的建立和雅典势力的增长,斯巴达与雅典的矛盾日趋尖锐。公元前 464年大地震后,黑劳士乘机起义,为了挽救危局,斯巴达一度求助于雅典。公元前404年,在波斯的帮助下,斯巴达打败雅典,成为延续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胜利者和全希腊的霸主。它的暴虐统治很快引起各城邦的不满和反抗。公元前4~前3世纪与雅典、忒拜、科林斯长期角逐,渐失优势。斯巴达公民内部贫富分化加速,失去土地和公民权者日增,“平等者公社”趋于瓦解,公民兵日益削弱。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入侵希腊城邦忒拜,大败,国王战死。随后美塞尼亚独立,伯罗奔尼撒同盟解体。公元前 3世纪后期,斯巴达的社会矛盾尤为激烈,亚基斯四世和克莱奥梅涅斯三世改革相继以失败告终。公元前 192年,斯巴达僭主纳比斯被杀,斯巴达被迫加入阿哈伊亚同盟,实际失去了独立。罗马帝国征服伯罗奔尼撒半岛后,公元396年斯巴达城为哥特人所毁。继而拜占廷居民移入,以荷马史诗中的拉凯达伊蒙称此地。 Kelinsi 科林斯 Corinth 古代希腊的奴隶占有制城邦。位于科林斯地峡西南端,扼中希腊与伯罗奔尼撒间的交通要道。在科林斯湾和萨罗尼科斯湾都有港口,海上交通十分便利。公元前第3 千纪已有人居住,迈锡尼文明时代(约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前12世纪)已有科林斯城。公元前第2千纪末被多利亚人征服。 公元前8~前6世纪,科林斯不仅有发达的农业,而且过境贸易很兴旺。科林斯的陶器享有盛名,造船和航海业都有很大发展。科林斯先后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如叙拉古、科尔居拉、波提狄亚、安布拉基亚等。公元前8世纪至前7世纪中期,巴希阿德斯家族把持城邦政权,实行贵族寡头统治。希普塞卢斯(约公元前657~前 627在位)推翻巴希阿德斯家族,建立了僭主统治。其子佩里安德尔当政时(约公元前627~前586),科林斯国势昌盛,为了便于科林斯湾和萨罗尼科斯湾之间的货物运转,修建了用石头铺砌的连接两个港口的大道。文化、艺术、建筑都很繁荣。约公元前 581年,僭主政体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少数富人掌握政权的贵族政体。公元前6世纪后期,科林斯加入了伯罗奔尼撒同盟。 在希波战争的早期阶段,科林斯积极参加了温泉关、普拉蒂亚、萨拉米斯和米卡列战役。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和战争中,科林斯和雅典的矛盾一度达到很尖锐的程度。但是,在公元前395~前387年,科林斯与阿尔戈斯、忒拜、雅典等城邦结盟,在波斯支持下进行了反对斯巴达的科林斯战争。公元前 338年以后,基本上从属于马其顿。公元前 196年罗马打败马其顿,宣布科林斯“独立”。公元前 146年,科林斯为罗马所灭,居民大批沦为奴隶,城市被彻底摧毁。公元前46年G.J.凯撒曾予重建,成为罗马治下的亚该亚行省的中心。 Daxila 大希腊 Magna G Great Greece 公元前8~前6世纪古代希腊人在意大利半岛南部建立的夹杂在土著居民点之中的一系列城邦的总称。大希腊是希腊人移民活动的产物。公元前 8世纪上半叶,赫尔基人首先向意大利南部移民,建立了库迈(约公元前750)和列基昂(约公元前720)等城邦。继而阿哈伊亚人建立了锡巴里斯(约公元前 720)和克罗同(约公元前710),斯巴达人建立了塔连同(约公元前706),福凯人建立了埃列亚(约公元前 530)诸城邦。最初建立的一些城邦,后来有的又建立了自己的子邦,如锡巴里斯建立了波塞多尼亚。 大希腊的诸城邦除与周围意大利各族经常发生战争外,彼此之间也常有战争。公元前 510年,克罗同在打败锡巴里斯后,将该城夷为平地。锡巴里斯的流亡者于公元前453年重建该城,旋又被克罗同摧毁。公元前443年,在伯里克利支持下,包括一些雅典公民在内的来自许多城邦的希腊人,在锡巴里斯附近建立了图里。公元前4和前3世纪,大希腊的诸城邦先后遭到叙拉古□主狄奥尼西奥斯和阿加索克利斯的袭扰,一度处于狄奥尼西奥斯统治之下。公元前282年塔连同与罗马发生战争,塔连同人请求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支援。公元前 272年塔连同城落入罗马之手,至此大希腊的所有城邦陆续为罗马人占领。 大希腊曾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著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芝诺等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对罗马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 Xulagu 叙拉古 Syracuse 古代希腊人的城邦。位于西西里岛东部。约公元前734年由科林斯的移民所建。公元前7和前6世纪,叙拉古贵族当权,奴役当地被征服居民。公元前485年, 位于西西里南部的希腊城邦盖拉的僭主格隆利用叙拉古居民内部的不和占领叙拉古,自立为叙拉古僭主。公元前480年,格隆在希梅拉附近大败迦太基军队,使叙拉古得以在西西里岛东部称雄。他的继承者希罗一世(公元前478~前467/前466在位)积极插手意大利半岛一些城邦之间的争斗。约公元前466年,叙拉古人建立了民主政体,政事由公民大会、议事会和每年选举的将军处理。 公元前415~前413年,雅典派大军攻打叙拉古,遭到惨败。狄奥尼西奥斯(老)利用与迦太基人作战的紧张局势,于公元前405年在叙拉古重建僭主统治, 当政近40年(公元前405~前367)。在与迦太基的长期斗争中,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 4世纪初,叙拉古一度控制了西西里岛的大部分地区和意大利南部的许多地方。公元前367年狄奥尼西奥斯的长子继任僭主,史称小狄奥尼西奥斯(公元前 367~前354,前354~前343在位)。从公元前4世纪50年代后期起,叙拉古内部纷争不已,国势日衰,人口减少。公元前343年恢复民主政体。公元前317年起当政的僭主阿加索克利斯一度率军在非洲与迦太基作战,又曾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西部扩张,约公元前304年自立为西西里王。僭主希罗二世执政时(约公元前270~前216/前215),有一批退役的意大利雇佣兵强行登上了西西里岛东北端的墨西拿,此事成为第1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公元前 264年,罗马军队开入西西里,叙拉古被迫与罗马订立条约,势力被限制在西西里东南部,并支持罗马人与迦太基作战。希罗二世死后,叙拉古在第2次布匿战争中,坚决抵抗罗马的侵略,支持迦太基。公元前211年被罗马人攻占。从此,叙拉古长期处于罗马的统治之下,成为西西里行省的一部分
(河北石家庄)
覺無止境的最新日记
······
······
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 · 257条内容
纪念汪老逝世二十周年 · 137条内容
以赤子之心澄澈映照世界 · 96条内容
你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 845条内容
这一天,你在干什么? · 364条内容
关注权力关系下的性侵受害者 · 398条内容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