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课堂不讲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汇报

当前位置:&|&&|&
中国教师谈美国课堂:老师不注重教材内容
责任编辑:平宇川
  北京某学校的特级教师魏勇老师,在上个月考察了美国一些学校的课堂以后,写了一篇《为什么美国课堂不讲落实》的博文,认为,美国老师在课堂不像中国老师那样落实教材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原因就是希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爱好,把探究研究的兴趣培养起来,才是真正的“落实”。
  方老师认为,虽然魏老师一针见血地看到了美国课堂不讲落实的潜在好处,却仍然没能告诉大家美国基础教育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爱好”,只不过是“不讲落实”带来的好处,并非背后的原因。那么,为什么美国的课堂不像中国课堂那样“讲落实”,保证所有学生都系统切实地掌握老师要教的东西呢?方老师认为有三个根本的原因,那就是:美国的教师没法落实;不会落实;还有:不需要落实。
  先说前两个原因。
  首先,美国很多公立学校的教师没法落实课堂知识技能。美国不少公立学校是不能教书的。学生上课就是来捣蛋,老师上课基本上就跟驯兽师差不多:驯得好,学生还可以比较稳地坐在教室里面听听音乐啥的;驯得不好,随时天下大乱,全班到处乱窜打打闹闹,要老师站在讲台前面讲课,根本就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在这种情形下,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学生“小组探究协作”,这样就能合法吵闹。至于有没有学到任何知识技能,就不是教师要担心的啦。担心的,是学生会不会打架,会不会流血而已。
  其次,很可能美国的教师不会落实课堂知识技能。美国的公立学校良莠不齐。在房产税高的地区,富裕的地区,郊外的豪宅区;公立学校通常都比较好,教师的水平也高一点。但是,在贫民区,城市CBD少数种族杂居区的公立学校就很糟糕,教师基本是没有执照的,有的甚至连大学都没毕业。由于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师薪水和待遇偏低,(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美国教师的平均工资只比切肉工人和搬砖工人高一点,连保姆的工资都比教师高)很难吸引到一流的人才去教书。尤其是在旧金山这样全美房价数一数二的地区,读四年大学刚毕业出来的电脑程序员年薪可以达到接近二十万美元,但是教师读了六年出来年薪只有五万多一点,还要考一大堆比律师牌照试要难通过的试,读一堆额外的书,才能拿到“专业执照”,因此,很多人是把“当教师”当做一个临时赚钱的工作,对于要教的东西,根本就不清楚。以人昏昏使人昭昭,真要让他们“落实课堂知识”,也不会落实吖!
  最后,也是很可能是魏勇老师等中国的老师们在参观的学校看到的:这些教师们不需要“落实”了。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在好的学校,通常都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了。比如,通过分开普通班和重点班的方式,进行“分班教学”,教师们有了“因材施教”的条件;同时,在高中阶段,大部分的课堂教学重点一直是“提供学生一个挑战性的学习经验”(To provide students a challenged learning experience),而非“系统地传授知识”(To systematically deliver knowledge)。具体来说,在好高中,重点班的课堂里面,对于某一个章节的课本知识,学生们早就已经通过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提前读过了,已经基本掌握了。来到课堂里面,就是通过各种课堂的活动和讨论,怎样内化这部分的知识,怎样应用这部分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美国师范的训练中,有几门课,全是教未来的教师们怎样做“curriculum development”(课程发展)的。所谓”课程发展“,就是要求教师会根据课本某一个章节的知识内容,设计能让学生加深认识和应用知识并拓展知识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照本宣科“跟”系统地落实课本要求教的知识和技能“几乎成了同义词,是每一个美国教师需要尽量避免的。
  高中是这样,那么美国的初中跟小学呢?在美国公立教育的体系中,小学跟初中的任务是“学习如何学习”(To learn how to study),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对知识保持长期强烈的好奇心,对学校、对课堂保持强烈的兴趣,在各种学习经历中掌握“阅读和明白课本”以外的知识,比如人与人的合作;寻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交流;有效的组织。等等,都非常重要。
  美国的教育体制中,没有中国那样,需要进行严格知识技能训练才能有机会升学的“中考”和“高考”的要求。因此,美国的教师不需要担心“落实”的问题:无论是无法落实,或者是不会落实,对教师的工作,对学生的前途,影响都不太大。而在好学校里面,“落实”不是通过“上课传授知识,学生练习,教师测试每一个学生是否掌握”这个流程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潜移默化的。在这其中,很可能有些学生永远无法掌握某些知识技能,但是,那些掌握了的学生,就是真正的掌握,而且,是怀有高度的兴趣和动力的掌握。这种自发的“落实”,要比教师灌输的“落实”,可能会扎实得多了。
更多相关新闻:
“2017大宋上元灯会”在河南省开封龙亭公园亮灯迎宾。
这几天,《新闻联播》播出的系列报道《厉害了 我的国》让海内外观众感同身受,许多人拿起手机,纪录下自己生活中的...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6年前来过美国,那时,对美国课堂中各种新鲜事感兴趣,例如,学校的形态、功能教室的配置、教材的使用、课程的设置、教学法等等,可以说让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回来后,我们就借鉴他们,进行了基于课程的学校形态的变革,受到了广泛关注。
  六年后,我们再去美国,这次淡定了很多,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实践了美国教育中的合理做法,新鲜感不在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眼界打开后,看到了美式教育同样存在着问题,同样面临着需要进行教育变革的紧迫形势,就如同美国的教育反思专题片《等待超人》揭露的那样,美国公立教育体系存在巨大弊端,让美国人痛心疾首。所以,这次去美国,我带着比较中美教育利弊的意图,看看我们究竟差在哪里,哪些是我们可以继续保留的,哪些是我们需要改变的?争取看到那些看不见的东西,那些第一次参访时没有看见的、教育中隐形的东西,比如,怎么把学生变成独立思想者和终身的学习者,学校和课堂怎么来实现这个目标的?美国的教育体系为什么能培养出世界级的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对这些人做了什么,没做什么?有时,没做什么比做了什么更重要。这次,美国教育之行验证了这点。
  本来,我是带着挑毛病的眼光来看美国教育,但是,挑来挑去,挑出了我们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大毛病。这个毛病之大,大到了我们不认为是毛病而认为是优势的程度,什么毛病呢?中国课堂相当强调落实,尤其强调基础扎实,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毛病,这个发现让我出一身冷汗。
  到目前为止,我们参访了一所私立学校,三所公立学校,三所学校中一所位于30万美元房价的学区,属于普通公立学校,另外两所学校位于65万美元房价以上的学区,属于优质公立学校。由于美国公立学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房产税,所以,房价越高、房产税越多,学校的钱就越多,就可以聘请到高水平的师资。以我们参访的Chatham学校为例,据说这是新泽西最好的公立学校,初中教师的年薪平均在10万美元(税前)左右,高中教师没打听,应该不低于这个水平。
  其间,我总共听了12节课,包括英语、法语、中文、数学、AP数学、生物、戏剧、历史、AP历史、时事政治、建筑、烹饪、体育等。作为历史老师,之所以跨学科听课,主要是希望采集的样本有普遍性,避免局限在文科而以偏概全。
  在这些优质学校听过的课,如果以中国的课堂评价标准来看,大多是不合格的课堂,更谈不上优质课,几乎所有的课都有一个共同毛病:课堂知识容量小且不落实,感觉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少。
  我第一天听课是在Chatham学校的初中部,听了体育课、地理课、数学课、烹饪课。听完后,我们的体育老师的评价是,体育课没教孩子东西,只是玩了一个游戏,缺乏体育技能的教育,在北京,这样的体育课是不合格。的确,我也只看到一百多名孩子在体育场里玩得很开心,老师只是游戏的组织者而已,的确没有落实体育技能的教学。
  地理课讲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自然环境,老师设计得很好,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否宜居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顺便就带出了该地区的气候、地形、农业等相关知识。这个设计真的很棒,学生们讨论也非常热烈,70%的学生都曾至少发言一次。不过,同样“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梳理和总结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地理知识,学生学习得不够系统,还是感觉欠缺落实。
  数学课的落实就更差了。整个一节课讲了一个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题,属于我们小学四、五年级的数学题,结果这帮美国初中生(七年级)忙活了一节课。场面很热闹,又是讨论,又是上讲台去演算,看起来大家兴趣盎然,但没有干货,没有落实。用我们数学老师的话来说,这堂课效率很低,这是我们小学四年级花十分钟就可以解决、再花十分钟练习,就可以落实的数学知识。美帝的数学课真的是“少慢差费”啊!看得我们的数学老师真捉急。
  这三节课看下来,我们发现,美国的课堂几乎没有知识和技能落实的环节,老师讲得高兴,学生学得开心,仅此而已。用我们老师的话说,要是PK的话,用我们的方法来教,轻而易举就可以考过美国,我们的课堂效率高得多。当天,我很得意地发了一个朋友圈:“第三节七年级数学,就这么一个破题,鼓捣了一节课,还是高层班,结果,大部分学生还做错了,感觉美帝数学教育不咋样。”那两天,我们自信心爆棚,感觉中国基础教育很不错嘛!
  中国的基础教育真的优越于美国吗?说实话,我心里并不踏实。接下来我们又听了高中的课,几乎都是同一个毛病,不落实。要知道,这是新泽西排名第一的公立高中,而新泽西在美国属于发达地区,在我看来,与我曾去过的洛杉矶排名第一的西湖高中相比,Chatham的高中更优秀,师生素质更高,教师的薪水也更高,可以这样说,在美国的公立教育体系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标杆地位。
  这所优质高中的课堂又是怎样的呢?10月28号上午,先听了一节法语高级班的课。这是一节纯粹聊天的课,一半时间用法语,一半时间用英语。一节课下来,既没有教语法,也没强化词汇记忆,感觉空荡荡的,啥也抓不住。
  接着听了一节生物课。这节课主要讲一个问题,为什么细胞会裂变而不会无限膨胀?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一个简单实验中,用刀切出正方体。与其说是实验,不如说是简单的手工。于是,学生们嘻嘻哈哈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实验。我们听课的老师皱起了眉头,觉得解释这个问题完全没必要浪费这么多时间,如果我们老师来讲的话,十分钟就讲清楚了,我们的北大博士张伟老师做了如下课堂设计:
  就这个问题,我们与美国老师进行了交流,为什么不用这种更高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潜台词是,美国的方式太笨了,几句话可以让学生搞明白的事情为什么非得让学生自己去折腾一节课呢?而且还没有落实,还没有检测出究竟有几个学生理解了细胞为什么会裂变的问题,完全是一锅粥。对此,美国老师回复是,他们以前也会象我们这样教学,但现在不会了,因为他们觉得学生动手参与和学习兴趣更重要。
  我不确定美国老师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但就我们几天的观摩来看,美国课堂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不遗余力,不惜牺牲了难度和落实程度。这究竟值不值呢?这让我们困惑,一方面,他们的课堂象乌龟,又笨又慢,似乎不是好的课堂;另一方面,我们没有看见厌学的学生,没有看见课堂打瞌睡、玩手机的学生,所有这些让我们中国老师感觉低效的课堂,学生积极性却都很高。“让教室成为学生愿意呆的地方”,不经意间,人家实现了。
  之所以教室和课堂成了学生喜欢的地方,关键不在于教师水平很高(美国老师的学术水平并不比中国老师高,至少没有十一学校老师水平高),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情,而在于教师没有做一件事情――刻意落实知识。这点太重要了!从短期来看,知识越落实,学生基本功越扎实,学业进步越快。换句话说,在单位时间内,中国式的教育亩产量更高,如果截取中学某一阶段来进考试,中国方式肯定战胜美国方式,对此,我的同事们心理非常有底,非常自信。这在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中也已经得到部分验证――中国方式战胜了英国方式。
  但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把教育拉伸到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来看,那我们的学生在出发阶段的领先地位很快就会丧失掉,美国学生会逐渐超过我们而把我们甩在身后。为什么呢?首先,高等教育出了大问题,集中了13亿人口精英的北大清华,居然排名不如港大,香港人口基数不过700万,这简直就是中国教育的耻辱。当然,我这里不谈高等教育,主要谈基础教育。
  所谓拉长人生来看基础教育,说的其实是学习是否具有持续性的问题,即学生能否成为终身学习者的问题。的确,美式教育内容大多比中国肤浅(某些AP课程除外),特别注重呵护学生学习兴趣。从美式课堂走出来的学生,可能考试成绩不如我们,但他们不会考完后撕书、烧书,然后从楼上天女散花般的撒下来。
  我们的学生看起来很优秀,考试也出色,但考完后恨不得从此告别学习,基本不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仿佛学习只是阶段性的使命。这就麻烦了,你停下来不动了,而人家却持续的向前进,当然,你就很容易被别人超过去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妨碍中国孩子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呢?
  首先是制度性因素。高考体制让学习变得功利,这方面已经讲得很多,我就不多说了;其次是文化因素,传统文化推崇踏实、这种导向放在教育背景下,就变成了鼓励落实的做法。长期以来,我们对落实无条件的肯定,现在到了要好好反思的时候。
  何谓落实?就是教师要控制学习结果,保证其质量,保证知识和技能被大多数学生掌握并能运用。听起来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实际上,过分强调落实是以伤害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为代价的。从根本上来说,落实,是十分功利、十分无趣的一件事情。在看一部精彩的电影之前,如果你被要求做以下事情:1、找出这部电影有多少处用了特技2、这部电影的结构有什么特色?3、这部电影让你发笑的地方有几处……之类,然后,看完电影逐一回答以上问题。这些问题还不算难题,但当你带着落实任务的使命看电影时,你还有看电影的兴趣吗?至少兴趣大减。而这部电影原本是精彩的,是你感兴趣的。我相信,一旦看电影被要求落实完成任务,电影院迟早变得空空荡荡。
  作为教师,我们见过太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学生,但他们往往缺乏灵动、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落实,意味着掘地三尺,在同一个地方深耕细作,让知识牢固,而想象力意味着天马行空;落实,还意味着十分关注细节,避免粗心大意,而创造力意味着奔放不羁和犯错误。这样一来,我们就陷入到了矛盾的处境中,一方面我们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允许学生有知识上的漏洞,追求尽可能掌握学过的全部知识。我的天,这怎么可能呢!人类许多的美德彼此是不兼容的,你选择了A,常常意味着在B方面需要妥协,人不可能同时在AB两方面都特别出色。比如,你选择了重视细节,以细节决定成败作为人生座右铭,那么,你就不大可能具有恢弘的视野和战略眼光,也就是说,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人,往往并不注重细节。马云自认为不是关注细节的人,他公开声称“细节好的人,格局一般都差”。
  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人物能够将两种不兼容的品质完美的集于一身,比如,拿破仑。他是一个既有战略眼光,也十分关注细节的人,但这样的人几百年才出一个。教育不能为极小概率事件而努力。
  落实的意义在于短期之内看见学习的效果,而美国教育不着眼于一时之得失,他们不会因为PISA考试大比分输给了中国而改弦易辙。课堂落实程度不够,表面上看好像是西部牛仔的粗犷风格在教育中的蔓延,而实际上与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教育体系的宗旨高度一致。
  美国挂着民主的招牌,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精英主义的国家,他们只做而不说的事情是,用5%的精英做火车头,拽着95%民众前行。我曾问Chatham学校初中部校长一个问题:“美国大体上是一个有钱人的孩子读好学校的国家,您觉得公平吗?”美国校长不敢面对这样的问题,王顾左右而言他。他们知道这不公平,但还坚持要这样做。对美国人来说,只要保证这5%的精英足够强大,整个美国就会足够强大。他们整个的体制的导向就是要吸引全世界最聪明的教授和学生,不遗余力的在未来的精英身上砸钱,以便让他们的精英具有碾压其他国家的优势。至于,其他95%的人,让他们自生自灭。他们的超市收银员、卡车司机、工人、农民等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不如中国人扎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人又不会进入谷歌和苹果等大公司,对美国人来说,只要美国的大学、华尔街的银行家和谷歌、苹果这一类公司里面的人比中国人更聪明就够了,他们就能始终占据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
  所以,回到课堂,我们发现以兴趣为导向而知识不够落实的现象,顶多损害注定成为普通人的那95%,他们中多数人高中毕业后就工作了,或者上一个社区大学,学点应用性的技能,再没有机会弥补中学教育“发水”所造成的损失了。但最顶尖的那5%的人,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呵护,视野得到了拓展(美国课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面广而不深),独立思考得到了鼓励。假以时日,日积月累,持续学习,再加上有世界最顶尖的大学的支持,他们就会超过一度领先却败坏了学习胃口的中国学生。
  当然,我们也必须理解,中国的课堂强调落实,是大环境所逼迫,有中考和高考压力存在,那么,应试的最佳策略就是要落实,没有落实,就没有成绩,没有落实,学校就没法生存,即便是改革示范的学校,也不敢忽略落实这个教学环节。中国教育的困境,主要是我们太贪婪,什么都想要,我们既要基础扎实,又要培养创新力;我们既要教育均衡、又要培养杰出人才;我们既要限制补课,又要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老师。我们始终没有敢于放弃的勇气,更没有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清楚,从而,缺少一个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当前位置:&|&&|&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印度时报》1月22日报道,由于一名印度学生控告牛津大学的教学“差劲”和“无聊”,这所著名大学面临审判。该学生控...
10:46&来源:环球网&作者:
  [环球网留学综合报道]你以为只有中国家长才会为了孩子的成绩拼命?外国爹妈也不容易!据英国媒体《镜报》网站1月12日报道,英国艾塞克斯郡...
10:37&来源:环球网&作者:
  曾几何时,由“某某学院”改名为“某某大学”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国内新闻,而现在,有美国高校也这么做了。  据美国新闻网站“mountainti...
10:15&来源:新浪教育&作者:张宝钰
  加拿大的高中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那里的学生也像国内的学生一样努力学习吗?作为一名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公园高中读书的高中生,我谈谈自己的...
11:16&来源:新浪教育&作者:
  中新网杭州1月19日电 (方堃 徐瀚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中国“走出去”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从近年的发展趋势来看,...
11:15&来源:中新网&作者:方堃 徐瀚文
  据英国《每日邮报》1月17日消息,俄罗斯一所大学的学生将考试作弊推向了新的高度,做出史上最霸气的“小抄”,在网上疯传,这可能是世界...
10:49&来源:新浪教育&作者:
  (原标题:在美留学生做微商当心被遣返)  法制晚报讯据美国《侨报》近日报道,近年来,微信里的各类美食群和代购群,是不少在美华人最...
10:49&来源:法制晚报&作者:追访
  【环球网留学综合报道】国内大学生们已经结束了全部考试开始了幸福的寒假,而英国的大学生们却正处在“考试季”的巨大的压力之中。《镜报...
10:48&来源:环球网&作者:
  美国一位名叫达莉亚·玛丽·阿拉娜的女童因其巨大的阅读量走红网络,这个小姑娘年仅四岁,却已经读过1000本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据美...
11:06&来源:新浪教育&作者:
  在高三学生正在备战期末考试的时候,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学生刘彤飞近日被英国牛津大学物理专业预录取。这是该校五年来第五位考上英国牛津...
11:05&来源:微博&作者:
  (原标题:学神!高三没读完,这个17岁的济南男孩被牛津录取)  在济南市高三学生正在备战期末考试的时候,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学生刘彤...
10:51&来源:齐鲁晚报&作者:徐洁
  很多人听说过国外有非官方认证的“野鸡大学”,但对“家鸡大学”有些陌生。这个近年来被中国留学机构屡屡提到的新词汇,其实是对国外营利...
10:51&来源:新浪教育&作者:
  你以为只有中国家长才会为了孩子的成绩拼命?外国爹妈也不容易!据英国媒体《镜报》网站1月12日报道,英国艾塞克斯郡一群学生的家长因为被...
10:39&来源:新浪教育&作者:
  据英国《卫报》1月12日报道,如果英国内政部减少签证数量,那么在英国脱欧之后通过收取高额学费得到的潜在收入将会消失。根据高等教育政策...
10:38&来源:新浪教育&作者: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因此,美国留学现象在国内逐渐流行起来,现在,高中生去美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本文为大家解...
11:07&来源:新浪教育&作者:
  据日媒报道,近日,日本第一生命保险公司公布了面向孩子们实施、“长大后最想成为什么?”的问卷调查结果。  据报道,2016年夏天,日本...
11:00&来源:新浪教育&作者:
  【环球网留学综合报道】据英国媒体《每日邮报》1月8日报道,近日英国政府提议允许高校向学生收取“课程缩减费”,也就是说如果要讲大学课...
11:00&来源:环球网&作者:
  核心提示:在信息化与网络高速发展时代,老师们不仅要“与时俱进”知识更新,紧跟中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步伐,更要放眼世界扫描各国同行,...
10:54&来源:现代教育报&作者:苏珊
  LiliGu到现在还记得他第一次来美国时的情景,当时他是10年级的学生,他的马萨诸塞州的高中当时正发大水,LiliGu吓得脸都白了。刚开始去美...
10:52&来源:新浪教育&作者:
  据英国媒体《镜报》网站1月5日消息报道,近日,英国艾塞克斯郡某所小学的学生家长们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校方最新下达的指令称...
10:35&来源:新浪教育&作者:
“2017大宋上元灯会”在河南省开封龙亭公园亮灯迎宾。
这几天,《新闻联播》播出的系列报道《厉害了 我的国》让海内外观众感同身受,许多人拿起手机,纪录下自己生活中的...您当前所在位置:&&&&&&正文
中国教师谈美国课堂:老师不注重教材内容
北京某学校的特级教师魏勇老师,在上个月考察了美国一些学校的课堂以后,写了一篇《为什么美国课堂不讲落实》的博文,认为,美国老师在课堂不像中国老师那样落实教材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原因就是希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爱好,把探究研究的兴趣培养起来,才是真正的“落实”。
方老师认为,虽然魏老师一针见血地看到了美国课堂不讲落实的潜在好处,却仍然没能告诉大家美国基础教育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爱好”,只不过是“不讲落实”带来的好处,并非背后的原因。那么,为什么美国的课堂不像中国课堂那样“讲落实”,保证所有学生都系统切实地掌握老师要教的东西呢?方老师认为有三个根本的原因,那就是:美国的教师没法落实;不会落实;还有:不需要落实。
先说前两个原因。
首先,美国很多公立学校的教师没法落实课堂知识技能。美国不少公立学校是不能教书的。学生上课就是来捣蛋,老师上课基本上就跟驯兽师差不多:驯得好,学生还可以比较稳地坐在教室里面听听音乐啥的;驯得不好,随时天下大乱,全班到处乱窜打打闹闹,要老师站在讲台前面讲课,根本就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在这种情形下,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学生“小组探究协作”,这样就能合法吵闹。至于有没有学到任何知识技能,就不是教师要担心的啦。担心的,是学生会不会打架,会不会流血而已。
其次,很可能美国的教师不会落实课堂知识技能。美国的公立学校良莠不齐。在房产税高的地区,富裕的地区,郊外的豪宅区;公立学校通常都比较好,教师的水平也高一点。但是,在贫民区,城市CBD少数种族杂居区的公立学校就很糟糕,教师基本是没有执照的,有的甚至连大学都没毕业。由于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师薪水和待遇偏低,(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美国教师的平均工资只比切肉工人和搬砖工人高一点,连保姆的工资都比教师高)很难吸引到一流的人才去教书。尤其是在旧金山这样全美房价数一数二的地区,读四年大学刚毕业出来的电脑程序员年薪可以达到接近二十万美元,但是教师读了六年出来年薪只有五万多一点,还要考一大堆比律师牌照试要难通过的试,读一堆额外的书,才能拿到“专业执照”,因此,很多人是把“当教师”当做一个临时赚钱的工作,对于要教的东西,根本就不清楚。以人昏昏使人昭昭,真要让他们“落实课堂知识”,也不会落实吖!
最后,也是很可能是魏勇老师等中国的老师们在参观的学校看到的:这些教师们不需要“落实”了。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在好的学校,通常都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了。比如,通过分开普通班和重点班的方式,进行“分班教学”,教师们有了“因材施教”的条件;同时,在高中阶段,大部分的课堂教学重点一直是“提供学生一个挑战性的学习经验”(To provide students a challenged learning experience),而非“系统地传授知识”(To systematically deliver knowledge)。具体来说,在好高中,重点班的课堂里面,对于某一个章节的课本知识,学生们早就已经通过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提前读过了,已经基本掌握了。来到课堂里面,就是通过各种课堂的活动和讨论,怎样内化这部分的知识,怎样应用这部分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美国师范的训练中,有几门课,全是教未来的教师们怎样做“curriculum development”(课程发展)的。所谓”课程发展“,就是要求教师会根据课本某一个章节的知识内容,设计能让学生加深认识和应用知识并拓展知识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照本宣科“跟”系统地落实课本要求教的知识和技能“几乎成了同义词,是每一个美国教师需要尽量避免的。
高中是这样,那么美国的初中跟小学呢?在美国公立教育的体系中,小学跟初中的任务是“学习如何学习”(To learn how to study),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对知识保持长期强烈的好奇心,对学校、对课堂保持强烈的兴趣,在各种学习经历中掌握“阅读和明白课本”以外的知识,比如人与人的合作;寻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交流;有效的组织。等等,都非常重要。
美国的教育体制中,没有中国那样,需要进行严格知识技能训练才能有机会升学的“中考”和“高考”的要求。因此,美国的教师不需要担心“落实”的问题:无论是无法落实,或者是不会落实,对教师的工作,对学生的前途,影响都不太大。而在好学校里面,“落实”不是通过“上课传授知识,学生练习,教师测试每一个学生是否掌握”这个流程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潜移默化的。在这其中,很可能有些学生永远无法掌握某些知识技能,但是,那些掌握了的学生,就是真正的掌握,而且,是怀有高度的兴趣和动力的掌握。这种自发的“落实”,要比教师灌输的“落实”,可能会扎实得多了。
(编辑:news1)
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社会民生
电话号码查询
开心小游戏
交通违法查询
公积金查询
婚姻喜庆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答辩评分准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