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关作者

【编者按】这是一篇精湛独到的边塞诗赏析,让我们从文字里了解到边塞诗的发展历史,边塞诗的特点和边塞诗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边塞诗的所表达的人为情怀和边塞诗所描绘出的边塞风景。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和诗人,如王之涣,杜甫,王昌龄,李白,王维等,他们所写的边塞诗作者给与了详细的分析解析。边塞雄伟辽阔却又荒凉寂寞,那些生活在边关的战士,忍受着思念守卫着边塞。边塞诗有着文学的传承意义,也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作者在对边塞诗体现的人文情怀里,从多个角度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和了解边塞诗。不错的赏析,欣赏阅读,力荐佳作【责编:河南雪儿】
*先登录才能评论
  很精彩的赏析,那些边塞诗,有些还记忆犹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喜欢这些唐诗,欣赏阅读精彩赏析,感谢你为江南带来的精彩
共 1 条 1 页
手机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自定义打赏:V币
打赏记录 共0.00V币
暂时还没有打赏。春风不度玉门关与嘉峪关--百度百家
春风不度玉门关与嘉峪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不是指的嘉峪关?
关于玉门关的关址,说法比较多,比较集中的说法有3种。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出塞”,脍炙人口,在通行的《唐诗三百首》中,是这样四句: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不是指的嘉峪关?
关于玉门关的关址,说法比较多,比较集中的说法有3种。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出塞”,脍炙人口,在通行的《唐诗三百首》中,是这样四句:
黄沙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在嘉峪关外,黄河水系中离它最近的是大通河,如果这也算上,相距仍有约三百公里,而且其间还有绵亘的山脉阻隔。在玉门关,那里望得见黄河!怎么会产生出黄河远上白云的联想呢。
科学家较起真来,发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竺可桢先生,经过研究,他认为这是将黄沙写成了黄河之故,“沙”与“河”草写时的字形很相似,容易出错。后来听说在新发现的唐人抄本中居然找到了这首诗,而且明明是个“沙”字,更证明竺先生对了。
但是社会似乎对竺先生的考证并不感兴趣,流传的还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科学家的认真,有时确实是有点“煞风景”,本来流传已久的美好的形象或想象,被你的考证破坏了,当然不大能得到人们的赞同。竺先生曾为之感慨,“中国思想从来最占有势力的是诗人与文豪,但诗人与文豪往往不顾事实而顾自己的便利的。”(利害与是非,1935)
不过我看王之涣倒是注重事实的,他这四句诗,至少给我们留下了两条自然历史记录,一是这黄沙卷上白云,也就是出现沙尘暴了;再是玉门关外没有杨柳。当然他这里所说的杨柳是指羌笛吹奏的曲牌的名字,但也可从语义的双关来理解。后来罗家伦用”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来赞扬左宗棠指挥人们在玉门关外种植杨柳,显然就是由此而来。
左宗棠精神可佳,但也拗不过大自然的规律,杨柳终究未能在玉门关外繁殖起来,而适于沙漠地带生长的胡杨等植物形成的覆盖面,近几十年来倒因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的因素受到破坏,失去植被的保护,地面更是要大风起兮沙飞扬了。
沙漠是提供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地面裸露和气温的冷热剧变,使这里的岩石比别处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在地质学中,按它们直径的大小分成等级,依次称之为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较粗的沙砾,风力稍有减弱就掉下来了,只有那些黏土和粉沙颗粒,才能被风带到远处,而细微的黏土颗粒可以悬浮在大气中久久不坠,几天前北京人感受到的沙尘,还飘到了美国上空呢。因此落在北京人脸面上的沙土,恐怕有相当多是本地和附近地区刮起来的。
黄土是属于粉沙一类,它能被带出沙漠,但吹走不远,便在沙漠附近堆积起来,我国黄土高原就是紧靠着沙漠分布(将右侧上第二、第三图合起来看,便能看出这种形势)。
奇怪的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沙漠周围极少这种现象,连黄土也罕见。难怪一个多世纪前,德国地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看到我国黄土地区的景色要大为惊叹,下面是他为怀庆府(今沁阳)附近的黄土构成的河岸所作的素描。(据1877年柏林出版的李希霍芬:《中国》卷1,页60)
李希霍芬首次向世界报道了中国的黄土,并提出了这些黄土主要是风带来的堆积物的说法。而后对于这黄土的成因,学者们争论得很热烈,有些人不同意李希霍芬的解释,认为它很可能是岩石就地风化的产物,或是流水搬来,等等。
现在许多地学家还是倾向“风成说”。如此巨大的黄土堆积,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只有根据这块土地的历史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我赞成我的老师王荫之()先生的观点:他在1957年留下的著作《中国地质史料》中说:“这个问题(指黄土的成因)已经将近百年了!现在看来还是个问题。从我国历史记载来看,应该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在1287年的一次大雨土,就有七八尺厚。象这样的雨土方式有过二三十次,就解决了黄土的成因问题。”王先生在中国的古籍里面,查到了107次。并从而发现,而各个时期记载的雨土次数相差很大,则可能反映着当时气候的干湿,雨水多,沙土被大量刮起来的机会就少了。
中国历史记载中的“雨土”,按其记述,就是今天的沙尘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地区及其附近,也是一种佐证。1287年即元朝至元二十四年,外蒙古地区“雨土七昼夜,没死牛畜”(元史/五行志)。牛这样大的牲口也被掉下来的土掩埋了,这次沙尘暴的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古人把这类事情看作奇异的灾变现象。那时人们相信“天人感应”,如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其警世之意甚明。因此有些大的事件,在正史中也会记上一笔。
摆在地球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沙尘暴在现在被称为中国这块大地上出现已久。要不何来此黄土高原,黄土层厚达几十米最多到近四百米。而且在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的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
为什么有人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甘肃之张掖、酒泉、敦煌、嘉峪关
时间de旅人(青岛)
蚂蜂窝的平台自然是极好的,能在这里记录自己的足迹点滴,是再好也不过的。因为工作的缘故可以四处走走,如果能够分享快乐,倒也不负青春的恩泽。
但是从QQ空间里把游记一篇篇粘过来,还要加上照片,真真儿是件极痛苦的事情。言归正传。
甘肃第一站:张掖。
终于还是决定要写点什么,我感慨自己的忙碌。再次来到了甘肃,青岛早上7点飞机到西安,转机到兰州已经是下午6点了,第二天立刻赶赴此行的第一站:张掖。而这一赶,又继续在路上颠簸了8个小时,而且是寸草不生的8个小时。
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所辖区域里面有一个地方叫“甘州”。张掖的名字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这样就务必要搞搞穿越,回顾一下学生时代就如雷贯耳的“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由长安(即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再继续西行,前往印度、波斯、希腊、罗马帝国。丝绸之路源于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中原通西域的路线。后来这条路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和中亚、西亚诸国的交通要道。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而地处河西走廊咽喉地带的张掖,则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西魏时期,西域商队云集张掖,东罗马帝国和波斯钱币可在张掖交易中使用,张掖成为“国际贸易城市”。
其实,时间还是蛮紧张的,要在呕心沥血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出去转转,但是,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会有的,嘿嘿...另外,照片发相册里了,这里不再重复。
张掖大佛寺: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 这座寺庙有两大特点:
1、美丽的卧佛: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的“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张掖的大佛寺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2、美丽的经书:
明正统初年,钦差镇守陕西甘肃等处御马监太监兼尙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驻守甘州,在监兵之暇,奉英宗敕命会集众多高僧大德与当地书画名流,历数十年岁月、经四五代努力,以寺藏御赐《北藏》为蓝本真金书写、绫锦装帧了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共600卷。 大佛寺另藏清代金银粉手写经126卷,系顺治初年陕西行都司为补造大佛寺散佚佛经而遍邀张掖名士仿明金经制作,其书画水平均高出明代抄经一筹。
3、我的感触:
大佛寺给我的震撼是强烈的,就在市中心,却有如此清静的一个去处,而我,也是第一次感叹于佛像的清雅美丽。卧佛的神态嘴角是微微含笑的,眼睛半闭半睁,应该是用什么宝石、琉璃之类镶嵌的,经过近千年风霜的洗礼,竟然神奇的闪烁着慈祥的眼光!我深深觉得这丝绸之路的文明是如此悠远绵长,佛像的样子跟我以前见过的全然不同,线条简单流畅,却能刻画的如此美丽安详,难道这就是西域无穷魅力的展现吗?
给我另一个巨大的震撼便是精美的经书。第一次参观了藏经阁,那些娟秀的字体,沾过金粉书写的关于佛的真言,让我瞬间想起电影《济公》里面降龙罗汉牺牲自己真身磨成金粉,在门上写下经文驱妖除魔的情景,最最熟悉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再一次让我心神平静,远离颠倒梦想...
大佛寺的主体建筑全部为木质,静静的显露着岁月的痕迹,特别的是,每一个寺庙卷起的屋角上,都高高挂着一个声音悠长的小铜钟,河西走廊的风从大漠上刮过来,牵动这些铜钟,便随着风声一起叮叮咚咚响个不停,给这座静寂的寺院带来些肃穆和萧杀的气氛,让我站在庭院里迷失了很久...
丹霞地貌群: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张掖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临泽、肃南两县境内,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层级错落交替、岩壁陡峭、气势磅礴、形态丰富、色彩班斓而称奇,有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观。
我们这次前往的丹霞地貌风景区距张掖市40公里,在方圆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带,造型奇特,色彩斑谰,气势磅礴。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把祁连山雕琢得奇峰突起,峻岭横生,五彩斑斓,当地少数民族把这种奇特的山景称为“阿兰拉格达”(意为红色的山),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听说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还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景观之一,另外,很多电影电视剧在这里选景,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就是在这里拍滴!有传说中的麻子面馆!
张掖是我此次甘肃之行的第一站,下一站:酒泉。
回复和点评请 查看原文
时间de旅人(青岛) 12:47:03
甘肃第二站:酒泉、敦煌。
匆匆忙忙的赶往第二站,酒泉。
照例还是先扫下盲,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山(北山)之间。甘肃省名“肃”字由来地。所辖地区里面有个叫肃州。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这年秋天打垮了混邪王,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西汉王朝交中原几十万人迁来河西酒泉等地居耕,于是这里的文明昌盛开始了新的一页。距今2109年前的西汉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但是当地人更喜欢另一个传说,就是汉武帝赏赐御酒给霍去病西击匈奴大获全胜,但是御酒很少无法犒赏三军,于是霍去病就将御酒倾入当地一汪清泉,每个战士取清泉水饮之,这样有限的御酒就可以犒赏三军了。自此之后,设置酒泉郡,继而苏武牧羊,班超从戎,玄奘取经,文成公主,从霍去病到左宗棠,从马可波罗到李希霍芬,,,谱写了多少壮丽的史诗,留下了多少不朽的英名。汉武帝不愧是一个伟大的皇帝,“酒泉”不愧是一个神圣地方。
两千年前的酒泉,是汉武帝对外开放的窗口,而今天的酒泉,又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1958年,酒泉又发生了好几件大事:中国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立(神五神六神七还有未来的神八都是在此发射);酒泉钢铁工业公司成立(此公司直接影响到我的下一站:嘉峪关市的成立);酒泉原有的中国第一个石油城--玉门油田,现代中国西北国际旅游城--敦煌莫高窟...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不难看出酒泉在21世纪的地位和影响。
这张很眼熟吧!新闻联播经常出现的画面!
扫盲结束,说说我的心情。其实我此行甘肃最最重要的目的地就是这里,那个让我魂牵梦绕几次失之交臂的---敦煌。
其实酒泉到敦煌还是蛮远的,我们选择了从酒泉出发先去鸣沙山月牙泉,敦煌住宿一晚,第二天再去膜拜莫高窟。古诗有云:“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鸣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伫立在我们面前,因为08年在新疆去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深知沙漠的炎酷,所以鸣沙山对于我的吸引并不大,但还是换了鞋套跟大家一起象征性的走了几步,转身看到不远处驼队慢慢悠悠的经过,上面的人表情沧桑肃穆,倒也十分有感觉。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为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这个对我来说倒是有些新奇,沙漠之中,竟有如此一小块绿洲,而且亭台错落有致,庭院里随处开满了丁香花,花香随着沙漠上炙热的风飘来散去,抬眼望去就是无尽的大漠,而这里仿佛是另一个世界,还有清凉消暑的杏皮茶,味道相当可口!!!搞笑的是我们把包包都丢给了去滑沙的男生们,身上一分钱都没有,走到月牙泉,几乎渴死,趴在人家摊子上,问能不能佘一杯茶先喝喝,结果老板很痛快的答应了!
爱情好像流沙,心里的牵挂不愿放下,是我太傻...
接下来,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了。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不同朝代的洞窟493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它的石窟主要开凿于盛唐时期。若把莫高窟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如此巨大的人类艺术宝库,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经历了许多磨难。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其他的一些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1.37万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近年来由于该馆对中国文物的保护不力甚至遭致失窃,因而受到不少指责。 敦煌文明在中国近代遭到这样的瓜分和掠夺,且由于国内文物保护不善,也使得敦煌壁画出现了一些损毁的情况,让我们每一个参观者无不痛心疾首!目前莫高窟仅开放10几个洞穴供游客参观,其他洞窟的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完善。
为了更好的参观莫高窟,最好自带冷光手电筒。且洞窟内不允许拍照,发现相机是会被没收的噢!
我的感想:
总是听见有人说,敦煌是一个不来一辈子后悔,来了后悔一辈子的地方。我不以为然。当我真正的站在莫高窟门前,膜拜这里的一切的时候,感觉就像历史的洪流从我身上匆匆碾过,灵魂被震撼的支离破碎。
我真想在莫高窟一连呆上好几天,可惜时间过于短暂,跟着导游出了洞窟,其他游客都已走完了,我沿着莫高窟的山脚来回徘徊,试着想把白天观看的感受在心头整理一下,发现很难;只得一次次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中国的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均匀,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当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撩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小径,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己,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的巨手把你碎成轻尘。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袭来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我被震撼了的惊魂。
我曾经去过许多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我还到过许多名胜古迹,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但是我真怕,怕这处处旅游胜地成熟的开发,到处是金钱的堆垒,挤走了大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钟爱风沙遍地的莫高窟。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毕竟,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另外,照片仍旧发到相册里,不再重复。
时间de旅人(青岛) 12:47:17
此次甘肃之行的终点站:嘉峪关。
继续前往此行甘肃的终点站:嘉峪关。而这也正是河西走廊的结尾处,接下来的丝绸之路,即将进入新疆境内,所谓出关即是出国,当然是指在古代。
对于嘉峪关,我是有点情结的。冬天的时候跟随刘小彪一起去过山海关,当时对于遥相呼应的嘉峪关就很是神往,到现在为止,还有一张山海关前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合影摆在我的办公桌上,上面赫然写着“天下第一关”,而这张合影当时竟然还引起了星哥的特别关注。
还是先扫盲吧。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扫盲结束,继续游记。其实嘉峪关离市区还是蛮近的。有意思的是嘉峪关市最大的产业支柱竟然还不是嘉峪关旅游业,而是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嘉峪关市之所以建市,也是因为酒钢。可以想象酒钢在当地势力之大。走在市区内,映入眼帘的是宽路、绿树、整齐、干净,我有点喜欢这个城市了,而且抬眼就能望见远处祁连山的白雪,如此美景嘉峪关独有。朋友介绍说,嘉峪关人硬生生在戈壁滩凿出两个湖:东湖和迎宾湖,就像嘉峪关人在戈壁上硬生生打磨出一颗明珠。
我还是觉得,我对于一个城市的印象,往往取决于这个城市的人。嘉峪关也是一样。这里就像一座移民城市,有蒙古人一般豪爽的莉莉,也有古灵精怪的小玺,这里没有丝毫的排外情绪,年轻人之间的话题永远笑声不断。我们创造了一顿饭用6、7种方式划拳的记录,创造了酒足饭饱之后又一个人喝掉整大桶可乐撑的半死的记录,创造了许许多多经典语录,而且神奇的是,在我们告别嘉峪关后,离开的朋友后来又忽然出现,此事容后再表。
登上嘉峪关城墙,就像站在了历史的了望台上。与山海关不同,我既听不到远古战争的厮杀,也听不到现代文明的欢腾,一切都悄无声息,只有烈烈的风声呼啸的扬起角楼黄色的旗帜,宏伟的城关静默伫立,让每个人都充满遐想,内心突然脆弱的想大哭一场...悬壁长城高耸入云,左右两边都是苍茫戈壁古战场,我就是在这里,继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后,再一次被戈壁的烈日曝晒,再一次晒伤...嘉峪关城外,再一次骑马,这次是自己一个人骑,很爽很刺激,导致我一度有了想正经学骑马的念想...
还必须要介绍的一个景点,就是七一冰川。
“七一”冰川位于嘉峪关市西南116公里处的祁连山腹地,它是由中科院兰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苏联冰川学专家于日发现、并以发现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冰川。该冰川斜挂于坡度小于45度的山坡上,冰层平均厚度78米,最厚处达120米,冰峰海拔5150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
决定去冰川的时候,我是没有多大担忧的,因为毕竟去过西藏的那根拉,海拔5100米左右,几乎等同于珠峰大本营的高度。但是真正踏上寻找冰川之路,我就开始觉得自己要挂了。那根拉,是开车直到5100,除了冷,我没有任何感觉,所以我曾经对别人说过,我没有高原反应。确实没有。但是七一冰川,到达4300之前,要步行爬山近3个小时,有几乎垂直上下的楼梯,有陡坡,有转弯,有土路、石头路、各式各样路况,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来到这里,只能硬着头皮上吧!山脚下一块大石头上赫然写着:勇敢者之路。在黄姊、蔡姊一路拉扯下,我跟蘑菇力连滚带爬的到达了山顶,头痛、喘不过气、脚下灌铅的高原反映一路伴随着我。终于看到了美丽的冰川,冰峰在蓝天丽日下分外晶莹耀眼,但是晴天仅仅一小会,接下来立刻乌云涌动气温骤降,我们仿佛经历了不同的季节,真是登山探险、避暑休闲的好地方。还刚好碰到了前来采取冰芯的地质工作者,我看着他背后背的长型圆柱冰芯,就想起了电影《后天》的片头极地风光。
从冰川下山仍旧是比较痛苦的过程,但是相对于上山,那简直是天堂了。不管怎样,我们都坚持下来了。我以后再也不说没有高原反应了。
PS:项目结束后,我们顺利返回青岛,过了几天平静的日子,忽然接到小玺的电话,他人竟然已经到了青岛!Surprise!有朋自远方来,放倒他是必须的!!!
小玺语录:
1、我认为,伟大的爱情都源自于撬杠。
2、你得花钱~~不然你要花更多的钱!
3、我只想抱抱你,其他什么都不干。
4、抱大腿。
5、姓杨的不能吃羊?那我姓汝,还不能喝奶了?!
6、三好包子是哪三好?你猜~~~
时间de旅人(青岛) 12:47:37
甘肃照片第一波!张掖!
丹霞地貌拍照的时候阳光影响很大,好多摄影爱好者支了个相机在那等太阳,偏偏我们去的那天云雾飘来散去,只拍到难能可贵的几张有阳光色彩鲜艳的。
时间de旅人(青岛) 12:48:37
甘肃照片第二波!敦煌、酒泉!
荒凉的隔壁...
沙尘暴!!!
甘肃照片第二波!酒泉、敦煌!
时间de旅人(青岛) 12:48:45
甘肃照片第三波!嘉峪关!
多少年车轮隆隆碾过的痕迹...
悬壁长城...
葡萄酒庄...
被晒伤了全副武装的我...hiahiahia...
关于我们:
发起人孙春光 学历: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保送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 。
现担任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EMBA联盟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左右逢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中关村众筹联盟发起单位之一、监事长单位;爱投(ITOU)高管会创始发起人;IT高管会创始发起人;陈香梅公益基金会天使荣耀基金理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作为一个民族品牌,对于内存颗粒混用这样一个失误,华为要勇敢承认...
数娱梦工厂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说起玉门关 ,大家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风景照:“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从敦煌坐车出来,沿着茫茫戈壁滩前行,可以欣赏到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形态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这些景物和金黄大漠、绿草,衬以蓝色天空,构成了一幅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
  到达玉门关,我们下了车,如果这里不是有个石碑为证,我们谁又能想到千年前这里的繁华。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
  如今的玉门关已经只剩下残缺的风干的土块一样的石台,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力量。
  远远的看去,这个就是玉门关的保存比较好的关门。如今也是孤零零的伫立在这茫茫戈壁之上。
  关门正面是有个很巨大的门洞,却又和普通门洞不同。
  随着千百年来岁月的侵蚀,玉门关早已损失了当年的样貌。现在的玉门关看似一个夯土堆的遗迹,呈方形,高约10米,长宽20多米,由四面土墙壁组成,在土墙的西北两面各开一门。
  虽已没有了当年的壮观,但进入茫茫戈壁之上挺立的小城,可以在废墟中想象当年的盛景,感叹历史和时光的沧桑变化,怀古之情油然而生,莫不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古代的城门洞也已经风化严重,呈不规则的形状了。
  逛完玉门关,可以沿着景区栈道前行,在城北边100米处,有戈壁上奇迹般出现的一片,名叫哈拉湖,生有大片芦苇,可以观赏。
  关门一侧是长着密密的。少见的荒漠上的绿色。
  像针一样尖的叶片,也符合了在上生活的的特性,走路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被他们刺破皮肤哦。
  来到这一片,可以看到绿色的。
  我们四个小伙伴,也玩的有点累了,坐在这篇前,摆几个美美pose~
  没有秀美,只有悲壮苍凉的美!长河落日下,依然亘古不动地坐落在茫茫的戈壁滩……又是怎样的一种千古绝唱。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爱摄影爱旅游,多肉控。现职室内设计师。旅行就是遇到转身后的...
旅行作家 ,自由撰稿人,搜狐旅游专栏
环球旅行作家、绿色生活家
旅游名博,搜狐金牌自媒体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旅游达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风不度玉门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