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S回归方程和协整回归方程的区别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专题专栏>历次普查>经济普查>第二次普查>课题选编');"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发展状况统计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定义外向型经济以及经济综合外向度,再构建并阐释其评价理论模型、相应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年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并且比较了12个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情况。然后应用时间序列模型研究经济综合外向度的贡献力与感受度,分别分析经济综合外向度对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主要结论有:一、从外经、外贸、外资三个角度构建经济综合外向度指标体系;二、纵向研究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现在外经、外贸、外资三方面的发展呈现平稳上升,在对外投资、引进外资两方面都卓有成效;三、横向比较浙江省12个市县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结果显示宁波市经济综合外向度得分最高;四、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与GDP互为格兰杰原因,且外向度对GDP的贡献力为正,此外,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景气指数、恩格尔系数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经济综合外向度;因子分析;时间序列模型
一、选题背景
(一)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外向型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经济始终相互独立,直到二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环境稳定,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并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经济一体化在此时应运而生,它的产生与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的崛起。
经济一体化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一国国内的地区经济一体化,主要指在一个主权国家领土内,打破地区分割进行经济联合,建立国内统一市场,如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地区建立的《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突破国家界限,属于多个国家或地区组成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3全球的一体化,即在全球范围内将世界所有分立的国家与地区结合成一个整体。经济一体化可以是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也可能是世界范围内的,而通常人们讨论较多的是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即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但推进了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提高了各国经济外向度的水平,使得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强度与利益相关度越来越高。目前,“经济一体化”作为一个过程比作为一种状态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已有100多个,成员几乎囊括了全球所有国家,可见其发展势头之迅猛。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潮流的同时,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进程已经启动,中国经济开放发展蓄势以待,国家战略不断完善。
1.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进程与成果。
1978年,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中国一方面通过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学习国外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一方面将中国商品打入国际市场,从而逐渐向世界敞开了中国国门,也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外向型经济全面发展。
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中国对APEC区域内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外资中相当大的部分来自APEC成员,而从出口而言,APEC成员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群体。
2001年6月15日,包括中国在内的6国元首举行首次会晤并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正式成立,启动六国(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多边经贸合作进程。上海合作组织奉行外开放的原则,致力于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已与联合国、东南亚国家联盟、独立国家联合体、阿富汗建立了正式联系,正在研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经合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亚欧经济共同体、欧洲联盟、世界海关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联系的问题。
2001年12月11日,经过13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第143个成员。加入WTO,是中国政府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加入WTO,意味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必然要出现重大的调整,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加入WTO后,由于对外经济活动的迅速拓展、外资的大规模进入以及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也不断加快。
2004 年,中国不但积极推动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而且还积极地推动跨洲际的区域经济合作。同年,中国还积极推动了APEC的环太平洋区域合作。此外,胡锦涛对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的成功访问,为扩大和深化新形势下中拉关系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2004年7月6日,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签署了《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国也准备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举行自由贸易区的谈判。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正式全面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建成后的自贸区惠及19亿人口,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中-东自由贸易区将更好的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头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扩大到1988年的1028亿美元,此后,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大,5年后的1993年进出口总额发展到近2000亿美元,8年后的2001年增加到5097亿美元,2002年以来,进出口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连续6年实现增长速度在20%以上,在200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从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的突破。2007年进出口总额21737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4.3倍,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增长18.1%,进口增长16.7%。到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利用外资规模明显扩大,对外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外向型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不言而喻。对外开放开明,外贸活动发达,外向型经济繁荣,是一个国家走向兴盛的标志。中国在经济对外开放发展过程中,努力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与各经济体的合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外贸政策,主动开放,积极发展。
2.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深刻展示着外向型经济朝国际舞台进军的实力与成就,正如丁剑平在《中国经济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实证研究》中所述:中国经济世界一体化,是两岸四地经贸关系日趋紧密,相互贸易依赖程度不断递增,互补合作区域进一步扩大的客观反映,也是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及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势之下,两岸四地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同时并进,中国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日益高涨,与各经济体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外向度逐步扩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随着国际经济情势的变化与发展,经济的开放发展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首肯,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是否有影响力的表现。我国关于经济的对外贸易政策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从“调节余缺”到以各种方式大力发展;从“进口替代”到充分利用好“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以鼓励出口为主的贸易政策到考虑进出口大体平衡;从粗放式贸易扩张到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等等,外向型经济始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从出口来看,外贸发展可以增加国内产品的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为我国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积累外汇储备,从而提升对外援助、战略购买、维护汇率稳定的能力;使得国内企业面临更多的竞争者和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从而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从进口来看,资本设备进口可以提高国内的生产率;使用进口的先进资本品,可以通过“干中学”不断积累和提升一国的人力资本;进口中间品,可以增加我国产品的多样性、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进口能源、矿产品等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国内资源的供应瓶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一体化下的浙江省外向型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首先把东部沿海地带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陆续建立了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和经济开放带。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全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工作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沿海省市的主要任务之一和绩效衡量指标,由此沿海地区走了一条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以外资推动改革,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道路。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比重较快提升,开放性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综合外向度开始受到有关认人士重视。
1.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
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无论是纵向的增长速度,还是横向的国内比较,以及结构性的产品升级,浙江省在外向型经济方面的成绩可以说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浙江省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进出口贸易总额双双高速增长,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全省GDP总值从1978年的123.7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3437.85亿元,平均年增长13.2%,高于全国GDP总值年均增长(9.4%)3.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省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0.7亿美元(占全国比重0.3%)增加到2005年的1073.9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75.5%),平均年增长31.2%,高出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17.5%)13.7个百分点。
近年来,尤其是我国入世后,浙江省进出口额逐年攀升。1995年到2001年六年的时间,进出口总额从100亿美元增长到300亿美元以上,外贸依存度逐年上升。2001年到2003年两年内,进出口总额从300亿美元增长到60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出口依存度也较快增长,从28.4%增加到37.44%。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850亿美元。2005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1075亿美元, 其中进口306亿美元,出口769亿美元,出口依存度增加到47.08%, 外贸依存度也超过65.8%。2006年,浙江省累计实现外贸总额1391.5亿美元,同比增长29.6%,外贸总额列全国第4位,外贸增长速度领先广东、江苏和上海,居外贸超千亿大省首位:其中,出口1009亿美元,增长31.4%,年出口规模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出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分别达到54.33%,外贸依存度直逼70.2%;进口382.5亿美元,增长25.1%;全年实现贸易顺差626.4亿美元,居广东之后位列全国第2,占全国同期贸易顺差的35.3% 。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768亿美元,其中净出口额为798亿美元,拉动GDP增长7.9%,在此带动下,全省GDP达到18780亿元,位居全国第4。
2.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阶段分析。
根据浙江省外贸总额增长速度的变动特点,总体上可以将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90年代初):发展初期,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且增幅波动较大,贸易总额增幅超过同期经济近一倍。年间,浙江外贸总额年均增长36.1%,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为了与外贸总额相比较,GDP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17.9个百分点(表1-1)。其中,“六五”时期(年)年均增长达33.9%,高于同期GDP增速14.9个百分点;“七五” 时期年均增长为19.8%,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3.7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外贸总额增长速度呈明显的波浪形,处于波峰的1980年、1981年两个年份增速分别为141.7%和81.6%,处于波谷的两个年份是1986年和1990年,分别增长15.1%和10.3%,波峰与波谷的最大落差达131.4个百分点。
表1-1&&&&&&&&&&&&&&& &浙江各时期外贸总额及GDP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
资料来源:本表根据《浙江60年统计资料汇编》计算。
第二阶段(1992-90年代末):外向型经济贸易总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增长稳定性逐步提高,波幅减少,外贸增幅接近同期经济增速。年,外贸总额年均增长24.6%,低于第一阶段11.5个百分点,比同期GDP增长速度仅高3.4个百分点,其中“八五”时期(年)年均增长32.9%,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长率1.4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年)年均增长19.3%,比同期GDP年均增幅高7.8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外贸总额最高的年份为2000年,增长52%,增幅最低的年份为1998年,增长4%,增幅最大落差为48个百分点(图1-1)。
第三阶段(年):外向型经济贸易总额保持快速且稳定增长,波幅较少,贸易增幅超过同期经济增速十多个百分点。年,贸易总额年均增长28.8%,低于第一阶段7.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阶段4.2个百分点,比同期GDP增长速度高11.9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时期(年)年均增长31.0%,高于同期GDP增速14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年)年均增长25.3%,高出同期GDP年均增长率8.4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外贸总额增幅最高的年份为2003年,增长46.4%,增幅最低的年份为2001年,增长17.8%,增幅最大落差仅为28.6个百分点(图1-1),成为改革开放30多年对外贸易发展波动最小时期。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
&& 图1-1 浙江省年外向型经济趋势图
(三)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特征
回顾浙江外向型经济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概括出以下明显特征:
第一,外贸作用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和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制约,当时浙江外向型经济的贸易形式比较单一,进出口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后,作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浙江充分利用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机遇,立足省情,发挥优势,不断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量迅速扩大,在全国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贸易额排名稳步提升,对外贸易己成为浙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的重要引擎。1978年,浙江进出口贸易规模只有0.7亿美元,其中,出口仅0.52亿美元。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和出口值分别达到2111.09亿美元和1542.67亿美元,年浙江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30.6%,超过同期GDP年均增幅(按现价计算)11.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值年均增长30.5%。出口额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4位,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5%上升到10.8%。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8年,全省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值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率)和出口依存度(出口总值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比率)分别达到了68.2%和49.9%,分别比1980年提高66.1和47.9个百分点。
第二,贸易方式结构独特。与全国及广东、上海、江苏等对外贸易大省有所不同的是,浙江外向型经济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导,形成了以一般贸易为主导的独特贸易方式结构。2002年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比重曾一度达到82.5%。2008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为77.5%,比全国高出32.6个百分点。一般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方式结构体现了浙江民营企业发达的区域经济结构,也体现了长期以来浙江利用外资比重偏小的状况。
第三,商品结构调整优化。随着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对廉价资源及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依赖逐步降低,工业制成品、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和成熟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由1986年的49.7%上升到2008年的96.4%;以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1992年的15.5%上升到2008年的41.6%,而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塑料制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2年的74.4%下降到2008年的45.5%;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代表的成熟制成品出口保持了强势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服装、纺织品纱线及其制品、鞋类等传统出口商品。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
图1-2 浙江省外贸依存度变化趋势图
第四,贸易市场多元扩展。随着欧盟的几次东扩,欧盟成为浙江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不断巩固。目前欧盟、美国、日本分别是浙江前三大出口市场,2008年出口比重分别为27.6%、17.2%和6.5%。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贸易伙伴以及香港地区的市场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出口的市场集中度略有减小。2008年,浙江前三大出口市场集中度为51.3%,比1991年的三大出口市场(香港、日本、欧共体)的集中度下降12.3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增强了承受国际风险的能力,减小了贸易磨擦的风险,对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五,贸易主体活跃壮大。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和外资企业的进入,外向型经济发展主体不断壮大,经济贸易主体结构逐渐多元化。国有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比重快速下降,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比重迅速上升,2008年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比重分别为35.2%和51.7%,比1997年提高10.8和45.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发达的独特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成为外向型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主体。
二、研究意义
由上文可见,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扩大,在全国经济与浙江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进程中,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是重要的推进动力。因此,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统计描述,对经济外向度进行综合评估,比较判断经济综合外向水平的动态发展态势及区域分布特征,进而定量考察经济外向度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以及有关要素对经济外向度的影响程度,显然是很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但目前人们研究的大多侧重于从商品进出口视角入手,较多地采用“外贸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等指标来描述外向型经济水平,而鲜有从国际收支项目视角来理解经济外向度的内涵,没有完整地从“外经、外贸、外资”等“三外”视角来认识经济外向水平,这很容易导致对经济外向度的理解不全面,导致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误读,进而导致相应经济政策设计的疏漏甚至于错误。
必须指出的是,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并运用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和总结以往对外开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发展“开放型经济”。于是国内政界及学界开始更多地用“开放型经济”术语,以代替“外向型经济”术语。但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有差异的,外向型经济是以对外经济关系特别是出口为导向的,立足于本国或本地的一种政策性开放;而开放型经济则是以融入国际经济关系为导向,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立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更加广泛意义一种制度性开放。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在我国理论界受关注的程度并没有因为政府部门提出的“开放型经济”概念而下降,谢守红、李练军、黄志峰、张琳、李红艳等不少学者都对有关区域外向型经济水平进行了分析。并且,外向型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是开放型经济的一种形态或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时期继续研究经济外向度,仍然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的。
(一)外向型经济及经济外向度的研究综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外向度越高,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越高,经济活动的空间就越大,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就越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一国经济外向程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外贸依存度和外贸开放度上,缺乏从“外资、外经、外贸”等多角度开展的综合性定量统计研究。因此,构建科学的经济外向程度统计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相应的“经济综合外向度”统计指标,对我省经济综合外向度进行测量与分析,显然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的。
1.关于外向型经济的研究综述。
外向型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中提出的。目前,国外学者对于“外向型经济”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目光集中于出口贸易,认为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内容就是出口经济;另一类学者则认为,外向型经济应当兼顾进出口两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较早提出“外向型经济”这个概念:所谓“外向型经济”,即政府当局给予国内销售和出口以及初级产品和制造业以相似的刺激。瑞典经济学家克利斯特.冈纳森认为,外向型经济即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世界银行组织(The World Bank Group)认为,所谓外向型经济是指其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为国内市场进行的生产为出口进行的生产之间不存在歧视,同时对购买本国产品和购买外国产品之间不存在歧视。美国学者阿尔伯特.费萨罗认为,外向型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出口与内需兼顾的发展战略。美国耶鲁大学教授T.H.斯里尼瓦森认为,外向型经济是一种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并存的发展战略。
&&& 随着国家外贸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学者对外向型经济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区域样本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综合依存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等。陈家勤(1990)在《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几点思考》中就已经明确表示,在我国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所谓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即在开放经济环境和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是通过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循环中实现的。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涵义应当是开放型、参与国际循环的经济,是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我国优势,以扩大出口创汇为目的,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通过有效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建立出口导向型产业结构,来带动本国或本地区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增长。边振瑚、胡旭成(1990)在《关于制定沿海地区出口发展战略的几点看法》中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总量与结构性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是较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外向型经济模式。
2.关于经济外向度的研究综述。
当前,国外学者对于经济外向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的定义较为含糊,甚至从不少国外的文献及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出,他们将经济外向度与外贸依存度划上等号,将经济外向度单纯的理解为出口依存度与进口依存度的加总,例如:在2005年5月10日出版的《Business Line》中刊登了一篇题为《China's extraordinary export boom》的报道,其中提到“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例,从1978年的9%增长到1989年的25%,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由于受到人民币贬值以及根据人民币计算的GDP价值急速增长的双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外向度产生剧烈波动。2000年起,外贸占GDP的比例迅速攀升,2000年外贸依存度为43.8%,2003年增长到60%,到2004年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70%。”显然,作者就是将外贸依存度视同为经济外向度。
相较于国外学者,在中国对于经济外向度的研究中除了直接用“外贸依存度”代替外,也有专家提出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进行综合测度的思路,但目前大家在指标体系的组成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在对于经济外向度的定义上,项义军、潘俊、尹龙(2009)在《产业外向度综合评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提出重新界定经济外向度的内涵,认为: 经济外向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在保持本国或本地区经济质的稳定性的基础上,允许经济要素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数量部分。具体的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允许别国在何种程度上加入本国(地区)的经济生活;二是本国(地区)在何种程度上介入影响世界经济生。因此,经济外向度所表示的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再生产过程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参与、渗透程度,对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以及该国或地区经济向外延伸、交流的能力,体现了该国或地区经济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张晓华、李敏、姜宁(2009)在《对我国外贸真实依存度的分析》中提出:对外贸易依存度并非衡量一国经济外向度的唯一指标,决定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三大主要因素有:国内经济规模、国家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一国经济发展战略。
其次,就经济外向度设立指标体系,学者间也存在不同的结论:一种是按照系统性、代表性、可行性、可比性等原则,构建了一个由三大方面10个指标构成的区域性的经济外向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品与服务外向度:1出口额占GDP比重,2进口额占GDP比重,3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占GDP;投资外向度:4对外经济合作额占GDP,5当年实际利用外资占GDP,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比重,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港澳台资比重;资本结构外向度:8规模工业实收资本中外资比重,9规模工业实收资本中港澳台资比重,10 限额以上贸易业总资产中外商资产),衡量一个经济实体的经济外向度的高低,不能局限于生产、贸易、投资等某个领域,必须涉及到产品流动、服务流动、资本流动等各种相关要素,为此,必须采用若干有联系的评价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度量,才能得出一个可信度较高的经济外向度的综合量化结果;一种是郑才林、邢增艺(2008)在《海南省经济外向度发展的路径选择》中提出的经济外向度的结构指标包括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国际旅游、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外投资。他们认为经济外向度是外向型经济的指数体现,而指标体系中的五方面正是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一个国家(地区)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度量, 反映一个经济实体的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高低;此外还有,谢守红(2003)在《我国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中采用外贸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人均外贸出口额、人均外商直接投资、出口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6个指标对我国34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分类比较。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创新点
1.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理论研究:借鉴中外文献,定义经济综合外向度,构造并阐释经济综合外向度评价理论模型(三“外”合一的模型)及相应的指标体系,设计相应的评价方法,最后获得理论形态的“经济综合外向度”指标。其中指标体系筛选与优化采用主成分与因子分析方法。
(2)实证分析:采用描述统计方法与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以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与经常性统计资料(年浙江统计年鉴及地方统计年鉴)为依据,应用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不同年份、不同区域的经济综合外向度进行实际测评。然后采用计量经济模型中的时间序列模型,对经济外向度的贡献力与感受度进行分析,就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与浙江省GDP、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景气指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的关系进行单整检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
2.论文结构。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相应框架设计如下图所示(图1-3):
图1-3& 论文框架
3.主要创新点。
(1)对经济综合外向度指标定义的创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外向型经济的定义并不一致,本文综合不同观点提出:所谓外向型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而开展的对外经济与贸易活动,以及由此建立的经济运行体系与经济结构。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对外贸易(包括对外贸易实际进出口货物、对外技术与服务贸易(包括国际旅游))、利用外资(包括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对外经济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境外投资);经济综合外向度是外向型经济的指数体现,它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外向型经济活动的综合度量, 从外经、外贸、外资三个角度共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高低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
(2)外向型经济指标体系的创新。目前,国内不少学者对经济外向度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例如:李练军、黄志峰、张琳(2006)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及比较》中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分析时主要选择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五个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总值、国际商品贸易总额、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国际服务贸易总额;谢守红(2008)在《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中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出口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出口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6个指标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本文运用综合指标——经济综合外向度来度量外向型经济,从贸易、投资、对外合作三个方面,采用多元统计综合评价方法(主成分综合评价法和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3)经济综合外向度测评的创新。本文对外向型经济、经济综合外向度的认识和分析并不是单一的止步于给出定义及构建指标体系,本文对经济综合外向度的分析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从指标体系本身出发,在设计指标、理论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实证分析验证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使得整个指标体系更加贴合实际;其二是通过检测经济综合外向度的贡献力与感受度,分析经济综合外向度对经济增长的反映能力,探讨影响经济综合外向度的经济因素。
三、经济综合外向度测评方法
为了准确认识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的发展状况,本文首先从经济综合外向度的含义及概念模型、外向型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测评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外向型经济与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涵义及概念模型
不同学者对于外向型经济的研究存在不同的分析角度及着重点,本文基于已有的文献资料,综合不同观点,给出外向型经济、经济综合外向度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1.外向型经济的涵义。
所谓外向型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而开展的对外经济与贸易活动,以及由此建立的经济运行体系与经济结构。其核心内容是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等三个方面。其中,对外贸易包括进出口货物贸易、对外技术与服务贸易(包括国际旅游);利用外资包括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对外经济合作包括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境外投资。
2.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涵义及概念模型。
经济综合外向度是外向型经济的指数体现,它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外向型经济活动的综合度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本文依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通过建立经济综合外向度测评的指标体系为基础,对近年来浙江省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及对外合作等方面外向度进行实证测评。整个指标体系以经济综合外向度为总目标层,子目标层包含贸易外向度、投资外向度、对外合作外向度,第三层指标层主要涉及到的指标有:出口依存度、平均外贸竞争力系数、进口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系数、外资协议系数、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系数、外包合作系数、新签外包合同与GDP比值、境外中方投资系数(如图2-1所示)。
图2-1 经济综合外向度指标体系
(二)外向型经济指标体系选取及指标解释
本文根据外向型经济的定义,分别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及对外合作三方面作为子目标层设计相关指标共同构建三“外”合一的指标体系,然后在总目标层运用经济综合外向度描述外向型经济。
1.贸易外向度。
贸易外向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活动过程中对进出国贸易依赖程度及强度的重要指标,可以用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外贸竞争力等三项基本指标来描述。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贸易外向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1)出口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主要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其计算方法是
&&&&&&&&&&&&&&&&&&&&&&&&&&&&&&&&&&&&&&&&&& (2-1)
式中Pi为第i年出口依存度,Qi为第i年出口总值,GDPi为第i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2)进口依存度
进口依存度主要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其计算方法是&&&&&&&&&&&&&&&&&&&&&&&&&&&& &&&&&&&&&&&&&&&(2-2)
式中Ri为第i年进口依存度,Si为第i年进口总值,GDPi为第i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3)平均外贸竞争力系数
通常所说的贸易竞争指数(NTB),是用来判断一个国家的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相对竞争优势的比较简单的度量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j为第j项产品的出口总值,Mj为第j项产品的进口总值。对于一个区域或国家而言,多种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通过综合即为“平均外贸竞争力系数”,即为:
&&&&&&&&&&&&&&&&&&&&&&&&&&&&&&&&&& (2-3)
式中Xj为第j项产品的出口总值,Mj为第j项产品的进口总值。
2.投资外向度。
投资外向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运行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利用外资的相对规模和水平的宏观指标之一,可由实际利用外资系数、外资协议系数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系数等指标来反映。
实际利用外资系数:(2-4)
式中GDPi为第i年的GDP。
外资协议系数:&&&&&&&&&&&&&&&&&&&& (2-5)
式中GDPi为第i年的GDP。
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系数:&&&&&&&&&&&&&&&&& (2-6)
3.对外合作外向度。
对外合作外向度主要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中对外经济合作(包括外包合作、对外直接投资)强度的指标。本文选用统计年鉴中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与境外企业中方投资额三方面数据,将其分别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得到三个系数——外包合作系数、新签外包合同与GDP比值、境外中方投资系数。故:
外包合作系数:&&&&&&&& (2-7)
新签外包合同与GDP比值:
&&&&&&&&&&&&&&&&&& (2-8)
境外中方投资系数:&&&&&&&&&&&&& (2-9)
式中GDPi为第i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三) 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方法
1.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因子分析模型是主成分分析法的推广和发展。它通过对一组变量(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综合成少数几个综合性因子(不可观察的随机量),并将原始变量再现为这些因子的一种线性模型。同时,利用变量之间的相关情况或者样品之间的相似情况,还可以对变量或者样品进行分类。如果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一般是从相关系数矩阵出发的,称为R型因子分析,如果研究对样品进行分类,一般是从相似系数矩阵出发计算的,称为Q型因子分析。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人们一般应用的是R型分析。
设原始变量经过标准化后为x1、x2、x3、…、xp,共有n个样品。F1、F2、F3、…、Fk为k个客观存在但不可观测的公共因子,ε为特殊因子。因子分析数学模型就是
&&&&&&&&&&&&&&&&&&&&&& (2-10)
写成矩阵形式,为:
&&&&&&&&&&&&&&&&&&&&&&&& (2-11)
记为,&&&&&&&&&&&&& &&&&&&&&&&&&&&&&&&&&&&&&&&&&&&(2-12)
对于因子数学模型,一般有以下一些要求:
第一,m&p,即提取的公共因子数总是比原始变量个数少,只有这样才能够够达到数据降维的要求。
&&& 第二,,即F与ε是不相关的。
第三,对于正交的因子模型,,即因子之间不相关(独立)且方差为1(标准化)。如果是斜交的因子模型,则不是对角矩阵。,即各特殊因子之间不相关且方差不等。
在上述因子模型中,aij称为因子载荷,它是第i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负荷,是第i变量与第j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反映变量xi依赖于因子Fj的相对程度(分量或者称为权),也表明了变量xi在Fj上的相对重要性。故A矩阵被称为“因子载荷矩阵”。
A矩阵行元素平方和称为“变量共同度(Communalities)”,记为hi,因为原始数据是经过标准化的,所以变量共同度hi与剩余方差之和等于1。即:
显然,hi越大,表明该变量对因子的依赖程度也越高,公共因子能够解释的方差占变量总方差的比例也越高,从而因子分析的效果就越好。
A矩阵列元素平方和表明各因子对所有变量方差的贡献程度,即为因子的特征根值。这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即:
2.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体系。
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步骤应该是: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计算标准化后的协方差矩阵即相关系数矩阵R。
对所给资料是否适宜作因子分析进行统计检验,常用的检验方法有两种:计算KMO统计量和作巴特莱球检验。Kaiser-Meyer-Olkin 抽样充分性指标(简称KMO统计量)是用来判断变量之间偏相关高低的,它通过比较各变量简单相关与偏相关之间的大小得到,其取值区间在0~1,一般认为,KMO统计量越接近至1,作因子分析的效果就越好,KMO大于0.9时效果最佳,KMO介于0.7~0.9时效果尚可,KMO 在0.5~0.6时,因子分析效果就稍差,而KMO小于0.5时,认为不适宜作因子分析。同时,还需要作“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tests”(Bartlett球形检验),用于检验待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即变量之间是否为不相关或者独立的)。原假设是“变量之间是独立的”,如果检验结果是不拒绝原假设,即意味着样本中各变量相关程度很低,不适宜作因子分析。
第二步:建立初始因子模型,并估计有关参数。
因子模型的一般表示方式为:
X=A0F+ε&&&&&&&&&&&&&&&&&&&&&&&&&&&&&&&&&&&&&&&&&&&&&&&&&&& (2-13)
式中,X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p个指标(可观测)构成的列向量;F为m个因子(m≤p)构成的不可观测向量,但F是原变量X的线性组合。
待估计的参数包括最小因子数(又称因子的最小秩)k、公共方差(Community)及唯一性方差、因子贡献率、因子载荷系数。
第三步:对公因子进行必要的解释。
若各公因子能够充分解释,则可以直接跳过第四步,进入第五步。对于PC因子分析,此时的综合评价结果与主成分分析法是完全一致的。否则,必须通过旋转而使每个因子的含义更加明确。
第四步:对A0进行旋转处理,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A1及相应的因子模型。
所谓旋转,实质上是对初始公因子进行一种线性组合,目的是找到实际意义更加明显更加好解释的公共因子。旋转不改变公共因子对原始变量的总贡献度,但载荷矩阵会发生变化。因子旋转就是寻找一个变换T,使得旋转后的因子模型成为下式:
&&&&&&&&&&&&&&&&&&&&&&&&&&&&&&&&&&&&&&&&&&&&& (2-14)
于是就得到旋转后的“最终因子模型”:
&&&&&&&&&&&&&&&&&&&&&&&&&&&&&&&&&&&&&&&&&&&&&&& (2-15)
可见,此时公因子与载荷矩阵同时进行了相应的旋转变换处理。若,即为正交变换,有,此时F*为正交因子,满足,否则,即为斜交变换。此时F*为斜交因子,有,但这一结果一般不是单位矩阵。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用主成分分析(PCA)进行综合评价时,本文是采用第一个主成分进行评价的,但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时,若要进行旋转处理,则必须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共因子,否则将无法实施正交或斜交旋转,这也是这两种综合评价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五步:给出公共因子的表达式。
在实践中,公共因子表达式的具体取得方式有两种,分别称之为“估计公因子”和“载荷矩阵公因子”。 前者有回归方法(Regression Method)、最小平方法(Least squared& Method)、Bartlett方法(也称标准化残差平方和法)及对之进行修正后的Anderson-Rubin法等。后者还可以分为“载荷矩阵完全公因子”和“简化公因子”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六步: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实施综合评价分析。
设用于综合评价的第i个公因子为,则综合评价模型为:
&&&&&&&&&&&&&&&&&&&&&&&&&&&&&&&&&&& (2-16)
式中,Fac*为综合评价值;fj*为第j个公因子;wj为第j因子的权重;xj为第j指标的标准化值(Z-score),综合评价理论界通常认为取每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但作为一般的综合评价模型,课题组认为wj还可以结合重要性权数进行构造。例如,可以将方差贡献率权重与指标重要性权重进行合并构造权重,具体做法可以灵活多样。
计算每一个单位的Fac*值,即可进行综合评价排序。
从上面的六个步骤讨论来看,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具有相当复杂而丰富的内容。这是主成分综合评价方法所不具备的。并且,从上面的讨论还能够得到这样的结论: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可以看作是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的一个特例。即:初始因子矩阵采用PC法,且提取个数等于原始变量个数,对初始载荷矩阵不作旋转处理,评价时只取第一个公因子。图2-2给出了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 图2-2&& 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模型
四、 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的动态变化测度
(一)资料来源说明
由于数据可得性问题,根据浙江省2009年统计年鉴,课题组发现关于浙江省对外贸易方面的数据并不齐全,浙江省GDP、浙江省出口总额、浙江省进口总额这三个变量的统计年限为年,而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浙江省利用外资协议金额这两个变量的统计年限为年,浙江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额、浙江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浙江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浙江省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省劳务合作合同额、浙江省境外企业中方投资额这几个变量的统计年限均为年,因此选取1996—2008年作为此次的计算年限,对于缺失的年浙江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额、浙江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浙江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浙江省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省劳务合作合同额、浙江省境外企业中方投资额的数据,利用SPSS中的“替换缺失值”方法进行弥补,方便进行随后的因子分析。
(二)数据分析动态变化特征与趋势
第一步:根据《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整理相关变量数据,同时利用软件SPSS 17.0中的线性插值法补充缺失值。
在数据整理中发现,《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中变量的计量单位并不统一,主要包含亿元、万元、万美元,为此根据年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将所有变量进行转换,整理成数量单位统一为亿元的数据序列(表3-1)。
表3-1&&&&&&&&&&&&&&&&&&&&&&& &各变量数据列表&&&&&&&&&&&&&&&&&&&&&&&&&& (亿元)
实际利用 外资总额
利用外资 协议金额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额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
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
境外企业中方投资额
资料来源:2009《浙江统计年鉴》。
第二步:根据指标计算公式,计算各指标数值。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考虑到与浙江省GDP数值相比,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利用外资协议金额、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额、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省劳务合作合同额、境外企业中方投资额变量数值相对较小,对比后结果不能显示明显变化趋势,为此改进指标计算公式,分别在原有基础上乘以100,得到以下数值结果(表3-2)。
表3-2 &&&&&&&&&&&&&&&&&&&&&&&&各指标数值列表
出口依存度P
进口依存度R
平均外贸竞争力系数NTB
实际利用外资系数A
外资协议系数B
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系数C
外包合作系数X
新签外包合同与GDP比值Y
境外中方投资系数Z
资料来源:根据本文公式2-1至公式2-9,结合表3-1计算而得。
第三步: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协方差矩阵即相关系数矩阵R(表3-3)。利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判断数据是否适宜作因子分析(表3-4)。
根据表3-3可得:P(出口依存度)、R(进口依存度)、B(外资协议系数)、C(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系数)、X(外包合作系数)、Z(境外中方投资额)6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NTB(平均外贸竞争力系数)、C(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系数)、Z(境外中方投资额)明显相关;A(实际利用外资情况)、B(利用外资协议金额)、C(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系数)、X(外包合作系数)也是明显相关。
表3-3& &&&&&&&&&&&&&&&&&&&&&&&&&&&&&相关矩阵R
出口依存度P
进口依存度R
平均外贸竞争力系数NTB
实际利用外资系数A
外资协议系数B
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系数C
外包合作系数X
新签外包合同与GDP比值Y
境外中方投资系数Z
出口依存度P
进口依存度R
平均外贸竞争力系数NTB
实际利用外资系数A
外资协议系数B
固定资产投资系数C
外包合作系数X
新签外包合同与GDP比值Y
境外中方投资系数Z
资料来源:SPSS 17.0输出结果。
根据表3-4可得:KMO=0.728介于0.7-0.9之间,说明继续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尚可;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显著性概率P=0,同样说明样本中各变量相关程度很高,适宜作因子分析。
表3-4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
资料来源:SPSS 17.0输出结果。
第四步:建立初始因子模型,并估计有关参数。
运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可以从9个指标中提炼出两个因子(表3-5)
根据旋转成分矩阵(表3-6),可以得到最终因子模型:
&&&&&&&&&&&&&&&&&&& &&&&&&&&&&&&&&&&&(3-1)
同时也可归纳出:因子F1中R(进口依存度)、A(实际利用外资情况)、B(外资协议系数)、C(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系数)、X(外包合作系数)、Y(新签外包合同与GDP比值)载荷,说明F1主要包含了这6个指标的信息,F1主要体现了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浙江省引进、利用外资的情况,即浙江省外向型经济活动中“引进来”的战略成果;而P(出口依存度)、NTB(平均外贸竞争力系数)、Z(境外企业中方投资额)在第二因子F2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因子基本反映了这3个指标的信息,F2侧重表现浙江省对外经济活动(如合作、承包、投资)情况,即浙江省“走出去”的战略成果。
表3-5&&&&&&&&&&&&&&&&&&&&&&& &解释的总方差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荷
旋转平方和载荷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资料来源:SPSS 17.0输出结果。
表3-6& &&&&&&&&旋转成份矩阵a
出口依存度P
进口依存度R
平均外贸竞争力系数NTB
实际利用外资系数A
外资协议系数B
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系数C
外包合作系数X
新签外包合同与GDP比值Y
境外中方投资系数Z
提取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
&旋转法 :具有 Kaiser 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a. 旋转在 3 次迭代后收敛。
资料来源:SPSS 17.0输出结果。
第五步: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实施综合评价分析。
根据表3-7,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的比重可以得到公共因子的计算公式:
F &= (0.4966F1 + 0.3714F2) / 0.8383&&&&&&& &&&&&&&&&&&&&&&&&&&(3-2)
= 0.59F1 + 0.41F2&&&&&&&&&&&&&&&&&&&&&& &&&&&&&&&&&&&&&&&(3-3)
由于SPSS输出结果中两个因子的得分有正有负,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最终结果,可以将起计算公式调整为:
F &= 2 + 0.59F1 + 0.41F2&&&&&&&&&&&&& &&&&&&&&&&&&&&&&&&&&&&&(3-4)
根据两个因子F1、F2的得分结果,可以计算得到1996—2008年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的得分结果如下:
表3-7&&&&&&&& &浙江省年经济综合外向度得分结果列表
F(经济综合外向度)
资料来源:根据SPSS输出结果及本文公式3-3计算得到。
第六步:结论
根据上述数据结果可以发现,从1996年到2008年浙江省在外向型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呈现出稳定发展: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从1996年的197.32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863.7亿元;年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番了近6倍,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额的增长速度更快,到2008年时已经番了近12倍;境外企业中方投资额从1996年的不足1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59.79亿元,尤其是近5年增幅都在50%左右。
根据图3-2可以看到在年间因子F1的变化明显呈现递增趋势,这是浙江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等一系列重要决策的结果。而F1数值在年间突然出现逆转,主要是受到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从中可以看出进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利用外资出现低潮等现象。
资料来源:本文表3-7。
图3-2& 年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趋势图
同样,根据图3-2可以看到在年期间,虽然因子F2得分值有两次大波动,但在年期间出现陡峭上扬,F2值从-0.98增长到2.00,这足以说明浙江的企业近八年在“走出去”战略中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浙江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利用国外资源等方面。浙江万向、飞跃、华立、康奈、德力西等企业集团积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善于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走出去”的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F在年期间总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虽然上升幅度有大有小,但可以看出浙江省在近15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稳扎稳打不断进步,各项“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政策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此外,从“外贸、外资、外经”三个角度出发有助于更加全面完整的认识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状态,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政策意见,促进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的区域变化测度
(一)资料来源说明
为了对浙江省各市县的经济综合外向度进行分析比较需要按照指标内容查找相关数据,在数据搜集过程中发现各市关于外贸经济的统计指标记录起步较晚,因此选取2008年各市的统计数据计算各市经济综合外向度。此外,原经济综合外向度指标体系中涉及到的三个变量: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和境外企业中方投资额在统计年鉴中不能找到明确对应的数据,因此选用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代替。
(二)数据分析区域分布特征与趋势
第一步:根据统计年鉴及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整理数据,补充缺失值。
由于在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资料中缺少部分数据,经过资料搜集,采用资质以外建筑业外商投资额、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外商投资额、全部工业企业外商资本投资额来替代缺失变量(表4-1)。此外,由于数据可得性,无法搜集到各市的境外中方投资额,进而无法计算各市的境外投资系数。
表4-1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外商投资额组成
资质以外建筑业外商投资额(万元)
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外商投资额(万元)
全部工业企业外商资本投资额(万元)
(单位:亿元)
其中:义乌市
资料来源:《第二次经济普查公告数据》和各市2009年《统计年鉴》。
第二步:根据指标计算公式,计算各指标数值。
整理所有变量数据,统一计量单位,得到数据列表(表4-2):
表4-2& &&&&&&&&&浙江省各市数据列表&&&&&&&&&&&&&&&&&&&&&&& (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利用外资协议金额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额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外商投资额
其中:义乌市
资料来源:《第二次经济普查公告数据》和各市2009年《统计年鉴》。
第三步: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协方差矩阵即相关系数矩阵R(表4-3)。同时利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判断数据是否适宜作因子分析(表4-4)。
表4-3& &&&&&&&&&&&&&&&&&&&&&&&&相关矩阵
资料来源:SPSS 17.0输出结果。
根据表4-2可得:P(出口依存度)、R(进口依存度)、A(实际利用外资情况)、B(外资协议系数)4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R(进口依存度)、NTB(平均外贸竞争力系数)、C(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系数)、XYZ(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外商投资系数)明显相关。
根据表4-3可得:KMO=0.579 在0.5~0.6之间,因子分析效果稍差;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显著性概率P=0,同样说明样本中各变量相关程度很高,适宜作因子分析。由检验结果看,KMO值不高,但由于数据可得性限制,只能在分析结果稍差的情况下继续进行因子分析。
表4-4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
资料来源:SPSS 17.0输出结果。
第四步:建立初始因子模型,并估计有关参数。
运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从9个指标中提炼出两个因子(表4-5)
根据旋转成分矩阵(表4-6),可以得到最终因子模型: &&&&&&&&&&&&&&&&&&&&&&&&&&&&&&&&&&&&(4-1)
通过旋转成分矩阵得到:因子F1主要包含R(进口依存度)、A(实际利用外资情况)、B(外资协议系数)、C(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外资系数)、XYZ(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外商投资系数)5个指标的信息;因子F2主要包含P(出口依存度)、NTB(平均外贸竞争力系数)2个指标的信息。
表4-5& &&&&&&&&&&&&&&&&&&&&&解释的总方差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
旋转平方和载入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资料来源:SPSS 17.0输出结果。
第五步: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实施综合评价分析。
根据表4-5,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的比重可以得到公共因子的计算公式:
F = (0..3751F2) / 0.7778&&&&&&& &&&&&&&&&&&&&&&&&&&&&&&&(4-2)
&&&&& = 0.52F1 + 0.48F2&&&&&&&&&&&&&&&&&&&&& &&&&&&&&&&&&&&&&&&&&&&(4-3)
根据SPSS输出结果,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最终结果,将计算公式调整为:
F = 2 + 0.52F1 + 0.48F2&&&&&&&&&&&&&&&&& &&&&&&&&&&&&&&&&&&&&&&&(4-4)
根据F1、F2因子得分结果,计算得到浙江省12个市2008年经济综合外向度的得分结果(表4-8)。
表4-8 &&&&&&&&浙江省12市2008年经济综合外向度得分结果列表
其中:义乌市
资料来源:根据SPSS输出结果及本文公式4-4计算得到。
第六步:结论
根据表4-10,将12市按经济综合外向度得分进行排名,结果显示,在浙江省12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中,宁波市经济综合外向度得分最高,此结果与宁波市在《2008年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名》中的排名匹配,充分说明宁波市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及对外合作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排名中嘉兴市位居第三,嘉兴市不仅关注产品的出口,而且在资本品的进口特别是纺织机械的进口也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而资本品的进口又对纺织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出口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进出口贸易相互作用共同进步。温州市在经济综合外向度排名中名次居中,主要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温州市的外贸经济发展有相对比较优势,近20年伴随着温州企业发展形成了高度专业化分工、社会化配套的产业链,不断促进了温州市的出口贸易;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温州市在极力发展出口贸易的同时,在引进外资、吸引外商投资方面略显薄弱,导致其在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排名中并不领先。
表4-10 &&&&&&&&&&&&&城市经济综合外向得分排名
经济综合外向度
其中:义乌市
资料来源:表4-9。
六、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的贡献力与感受度分析
(一)经济综合外向度的贡献力与感受度
1. 经济综合外向度贡献力与感受度的涵义。
贡献力指经济综合外向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主要通过经济综合外向度与反应经济增长的GDP之间关系来说明。
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感受度是指经济综合外向度受其他经济要素影响的程度,即不同经济要素对外向度的影响份额。
2.经济综合外向度贡献力与感受度的分析方法。
本文选用时间序列模型来分析经济综合外向度的贡献力与感受度,首先把经济综合外向度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外向型经济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然后把经济综合外向度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和企业景气指数为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方程,通过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单位根检验是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其中ADF检验出现较早,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常见。ADF检验方法通过在回归方程右边加入因变量yt是滞后差分项来控制高阶序列相关,也就是说原假设为:序列存在一个单位根;备选假设为:不存在单位根,序列yt可能还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协整检验从检验的对象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Johansen协整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本文主要应用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部分构成一个残差序列,这个残差序列应该是平稳的。通常可以应用ADF检验来判断残差序列的平稳性,进而判断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他变量方程中,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
(二)& 经济综合外向度贡献力的时间序列分析
1.样本及变量。
本文采用1996年到2008年共13年的年度数据,用经济综合外向度来反映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经济增长,均以现价形式表示,使用1996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为了避免数据序列的剧烈波动,对GDP取自然对数,即:LGDPt=log(GDPt/pt),经济综合外向度F与LGDP的变化趋势见图5-1。数据表明,1996年以来我省的经济增长呈现平稳上升势头,在2000年到2007年的七年间,全省GDP平均增长38.87%。(表5-1)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
图5-1 &年浙江省经济增长趋势图
表5-1 &&&&&&&&&&&&&&&&&&变量数据转换结果列表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1995年=100)
经济综合外向度F
资料来源: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
2.经济综合外向度贡献力的协整分析。
(1)单整检验
本文利用Eviews 6.0进行协整分析,首先对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得到结果如下(表5-2)
表5-2&&&&&&&&&&&&&& &&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2.792154***
-1.983956***
注:(1)检验形式中,c为常数项,t为趋势项(0表示此时影响不存在,1表示存在),k为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的选择遵照SIC准则;(2)***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可见,原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达到平稳,LGDP序列与F序列均为平稳的I(1)序列,可以用它做长期协整分析。
(2)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
两个序列同为一阶单整,进一步利用协整分析考察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采用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估计出的协整方程为:
LGDP = 2.96348 + 0.74163*F&&&&&&&&&&&&&&&&&&&&&&&&&&&&&&&&&& (5-1)
&(0.109927) (0.051956)
R2 =0.95&&&& D.W.=1.12
其中括号内的数值为回归标准误差。
对上式的残差r进行单位根检验(表5-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r是平稳序列, LGDP与F之间存在惟一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协整方程表明:长期来看,浙江省GDP与经济综合外向度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经济综合外向度前的系数为0.74163,说明经济综合外向度对GDP产生积极的影响,外向型经济与GDP之间是一种正向的关系,即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提高可以带动GDP的增加,经济综合外向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增加0.74163个百分点。
表5-3 &&&&&&&&&&&&&&&&&&&&&&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5.428914***
注:(1)检验形式中,c为常数项,t为趋势项(0表示此时影响不存在,1表示存在),k为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的选择遵照SIC准则;(2)***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3)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可以揭示变量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无法揭示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对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判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表5-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因果关系设定
经济综合外向度不是LGDP的Granger原因
LGDP不是经济综合外向度的Granger原因
资料来源:根据Eviews输出结果判断。
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综合外向度与LGDP互为Granger原因,即在长期内GDP的增长是导致外向型经济增长的原因,外向型经济增长也是GDP增长的原因。
3.分析结论。
根据上述的实证研究,对于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与GDP的关系,本文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1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外向型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外向型经济的增加也是省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
2协整方程表明:浙江省GDP与经济综合外向度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即经济综合外向度与GDP之间存在着长期动态均衡关系,长期内,外向型经济增长带动浙江省整体经济的增长,外向型经济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力为正。
(三)经济综合外向度感受度的时间序列分析
1.样本及变量。
样本中变量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和企业景气指数来自于年浙江统计年鉴的数据,其中由于企业景气指数是从1998年才开始全国范围的统计调查,故利用线性趋势补充缺失的1996、1997年数据,而因变量经济综合外向度则是根据上文的指标体系分析计算结果所得。
2.经济综合外向度感应度的协整分析。
(1)单整检验
本文利用Eviews 6.0来进行对指标的回归,由前文中提到的反应经济增长变化的几个指标作为自变量,建立如下线性模型:
F=β1*CLIMATE+β2*ENGEL +β3*UNEMPLOYMENT+ u&&&&&&&& (5-2)
其中因变量F为经济综合外向度,其他自变量分别为城镇登记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engel coefficient)、企业景气指数(business climate index)。
对所有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选择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由S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P=2)),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达到平稳,即三个变量序列均为平稳的I(1)序列,可以用它做长期协整分析。
表5-5 &&&&&&&&&&&&&&&&&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2.792154***
-2.792154***
-2.792154***
UNEMPLOYMENT
-3.506074***
注:(1)检验形式中,c为常数项,t为趋势项(0表示此时影响不存在,1表示存在),k为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的选择遵照SC准则;(2)***表示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2)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
同样采用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在原有的一般多元线性模型:F= β1*CLIMATE+β2*ENGEL +β3*UNEMPLOYMENT+ u的基础上进行估计后得到:
F = 0.033*CLIMATE - 0.119*ENGEL + 0.036*UNEMPLOYMENT&& (5-3)
&t = (2.059938)&& &&(-5.149813)&&&& (0.0634)
&R2 =0.73&& &&&&&&&D.W.=0.642
方程结果显示经济综合外向度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景气指数成正相关,而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成负相关。
对上式的残差r进行单位根检验,选择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由S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P=2),其结果如下:
表5-6& &&&&&&&&&&&&&&&&&&&&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5.295384***
注:(1)检验形式中,c为常数项,t为趋势项(0表示此时影响不存在,1表示存在),k为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的选择遵照SC准则;(2)***表示在 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可以确定残差序列r是平稳序列,即r~ I(1)。同时结果也表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经济综合外向度能被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企业景气指数的线性组合所解释。
(3)Granger因果检验
对各变量分别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5-7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因果关系设定
经济综合外向度不是企业景气指数的Granger原因
企业景气指数不是经济综合外向度的Granger原因
经济综合外向度不是恩格尔系数的Granger原因
恩格尔系数不是经济综合外向度的Granger原因
经济综合外向度不是失业率的Granger原因
失业率不是经济综合外向度的Granger原因
资料来源:根据Eviews输出结果判断。
结果显示,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景气指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均能Granger引起经济综合外向度,而经济综合外向度不能Granger引起企业景气指数,其P值达到0.9794。由此判断,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企业景气指数是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格兰杰原因,对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效应上明显超过反向抑制作用。经济综合外向度虽然从理论上对企业景气指数具有一定的推动效应,但不构成企业景气指数的原因,说明其对企业景气指数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3.分析结论。
根据年的时序数据,利用动态计量方法对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与、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景气指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 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与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景气指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2 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景气指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构成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格兰杰原因,反过来则不显著。
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经济综合外向度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和企业景气指数的相互关关系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首先失业率的波动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某一因素可以独立解释的,在我国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也确实存在着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失业率提高的现象,因此在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中呈现出失业率与外向度正相关的结果;其次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与经济综合外向度呈负相关,Engel系数能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发达程度,Engel系数比值越大,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低,侧面反映经济发展薄弱,经济综合外向度显然越小;最后企业景气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也显示企业景气指数对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显著影响达到98.42%。
七、总结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外贸在率先改革推动下飞速发展并成功实现了贸易自由化。显而易见,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自2002年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急剧上升,出口增长速度从2001年的6.8%上升到2002年的22.4%,之后四年出口连续保持了高于20%以上的超常规增长,对新一轮经济景气的启动和延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由于外贸增速显著高于此期间GDP的增速,外贸依存度迅速攀升在短短六年提高了27.7个百分点,相当于此前的22年提高幅度29.6个百分点的93%。30年实践表明,外贸对实现其他宏观经济目标也做出了贡献: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税收拉动作用显著;对我国外部经济均衡积极作用居于主导;外贸总体上对国内物价影响不大,外贸的开放和发展对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综合性积极作用。如今,世界经济进入一轮繁荣周期,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启了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新里程,创造了与世界经济全面对接的新机遇,外向型经济大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外向型经济正是指一国(或地区)所开展的对外经济贸易,因此对于该课题进行研究分析具有可行性。本文尝试着从外贸、外经、外资的角度构建经济综合外向度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对浙江省的外向型经济进行纵向年度对比和横向市县对比,同时探索经济综合外向度对经济增长贡献力,以及外向度对其他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景气指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的感受度,得到结论如下:
首先,设计经济综合外向度指标体系的结构。本文主要参考了世界银行组织(The World Bank Group)、美国学者阿尔伯特.费萨罗、美国耶鲁大学教授T.H.斯里尼瓦森对于外向型经济的定义,认为外向型经济不应单一的等价于出口经济,应当兼顾进出口两方面,外向型经济是一国(或地区)所开展的对外经济贸易。外向型经济的指数体现——经济综合外向度,作为一个综合指标,主要作用是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活动, 衡量该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高低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谢守红(2003)在我国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中就采用6个指标对我国34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分类比较, 龚曙明(2004)在《湖南经济外向度的测量与思考》中提到构建一个由三大方面10个指标构成的区域性的经济外向度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建立都有助于课题组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因而确立了一个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合作三大方面包含9个指标的经济综合外向度指标体系。
接着,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浙江省年的经济综合外向度的得分结果,发现经济综合外向度在年期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虽然上升幅度有大有小,但可以说明浙江省在近15年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过程中稳扎稳打不断进步,各项“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政策决定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在分析过程中,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合作三个子指标体系出发,分析两个主成分的现实意义,并最终确定了一个由三大方面9个指标构成的经济综合外向度评价指标体系。在将浙江省年的经济综合外向度进行纵向对比后,课题组又选取省内经济较发达的12个市县分别计算各自的经济综合外向度展开横向对比,比较不同市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根据排名结果联系实际分析不同市县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成功与不足。
第三,在对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贡献力和感受度的研究中,首先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经济综合外向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通过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结论: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外向型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外向型经济的增加也是浙江省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浙江省GDP与经济综合外向度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即经济综合外向度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长期内,外向型经济的增长带动浙江省整体经济的增长,外向型经济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力为正。然后分析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感受度,即分析经济综合外向度受其他经济指标(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景气指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的影响程度,通过协整检验得到: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与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景气指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且经济综合外向度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景气指数成正相关,而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成负相关;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浙江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景气指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构成经济综合外向度的格兰杰原因,反过来则不显著,经济综合外向度虽然从理论上对企业景气指数具有一定的推动效应,但不构成企业景气指数的原因,说明其对企业景气指数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二) 政策建议
针对上面论文研究所得的主要结论,以下提出继续深入研究经济综合外向度指标体系以及进一步提高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对应措施: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着力调整产品结构,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一方面,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主动性,推动企业从模仿创新逐步向合作创新、自主创新转变。鼓励优势企业进入大型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体系,同时,与“引进来”相结合,引进产业链终端外资企业,扩大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有效的品牌战略推进和品牌建设,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设立“品牌建设资金”,鼓励企业逐步创立和推广自有品牌。
第二、抓好市场深度开发,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着力巩固欧美、日本等传统市场,深度开发中东、拉美、东南亚市场,大力拓展东欧、非洲、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拓展市场空间。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外经贸扶持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将对具体企业和产品的支持转到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以及体制建设上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专项资金;推进外经贸电子商务和政务建设,组织企业开展网上贸易,抢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搭建信息平台,积极开展国际数据交换。通过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等多种方式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地区的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扩大信息来源,为深度开发国际市场,拓宽市场空间创造条件。温州市、义乌市在拓展市场空间所取得的成就尤为值得借鉴,市县之间应该加强相互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建立完善公平贸易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健全完善预警机制,建立国际贸易摩擦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和完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的分工协作,促进三者互动,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高效协作的国际贸易摩擦应对体系,提高快速反应的国际贸易摩擦应对能力。对重点行业、重点商(协)会和企业及重点出口市场,建立公平贸易联系点和监测点,定期沟通,加强预警,逐步探索与海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建立起内外一体的公平贸易信息网络和合作渠道。
第四、全面提升各市县统计局统计职能,增强责任改革创新、提升服务强化管理、迎接挑战扎实工作,坚持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充分履行统计职能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在统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面前,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是做好下一步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以及其他各项统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必须贯彻实施新《统计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重统计需求、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深化统计改革创新、促进统计工作科学发展。
总之,随着对外向型经济的深入研究,不断完善丰富经济综合外向度指标体系,使之能够更加准确有效的反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贸经济发展水平。同时,随着我省外向型经济的继续发展,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两手抓,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市场配置资源程度,提高浙江产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拓展浙江经济的发展空间,促进浙江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本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1.研究不足。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课题组尽最大的努力,通过翔实的资料、确切的数据来对浙江省经济综合外向度进行评估研究。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在对理论的把握、对分析方法的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之处。
第一、数据量较少,使得一些跟相关程度较高的因素无法考虑在内。对于本文来说,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收集量不太满意。由于我国各媒体、统计机构对于经济综合外向度中涉及的部分指标关注度不高,因此在数据的收集方面,本文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课题组翻了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和《杭州统计年鉴》、《宁波统计年鉴》、《温州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金华统计年鉴》等相当一部分地方年鉴,并通过网络搜索因子分析和OLS模型中需要的各相关数据。但是这些资料的相关数据也并不是特别充分,使得模型中一些指标由于数据量问题被迫删除不用;在分析经济综合外向度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景气指数、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的关系时,也由于数据量和数据缺失问题,使得模型的拟合程度不是很高。
第二、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对于经济条件不同的地区来说,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相应不同,并且指标体系的设置可能也略有出入。但是由于本文内容与篇幅的局限,只对浙江省外向型经济进行了年度比较和区域比较,而没有进一步对不同省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综合外向度进行评估与测算。这有待于各位学者进一步的研究。
2.研究展望。随着建立经济综合外向度指标体系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对外向型经济的相关研究也必将越来越深入,并逐步摆脱仅仅简单介绍理论的研究内容,转而进一步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以指导我省外向型经济工作的开展和进步。
由于我省各市县的统计数据参差不齐,以后的进一步工作是在经济综合外向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搜集相关数据资料,从而指导浙江省各市县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此外,可以将经济综合外向度指标体系为基础,分析测算不同省份的外向度得分情况,比较不同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提出政策意见。
项目负责人:苏为华
项目参与者:王青、孔伟杰、彭武珍、王瀛政
执笔人:苏为华、王青
[1] 苏为华. 综合评价学[M]. 北京: 中国市场出版社,.
[2] 杜栋,庞庆华,吴炎.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分析[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3] 郭亚军等. 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4] 高铁梅.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5] 经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 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研究[M]. 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
[6] 孙慧爱. 中国外向型经济成功之路[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 卢少辉,蔡国栋. 外向型经济[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8] 李远. 政策导向与外向型经济发展[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9] 彭纪生,孙文祥,乔颖等. 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产业安全:江浙比较研究[M]. 江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0]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1] 丁剑平. 中国经济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实证研究[M]. 湖南:湖南大学大学出版社,2001.
[12] 谢守红. 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J]. 经济经纬,2008(2):68-70.
[13] 朱邦宁.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J]. 新视野,2004(1):28-30.
[14] 徐剑锋,张仁寿. 浙江省外向型经济面临的环境与对策[J]. 浙江社会科学,1999(11):55-60.
[15] 项义军,潘俊,尹龙. 产业外向度综合评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商业研究,2009(11):111-113.
[16] 李练军,黄志峰,张琳. 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及比较[J]. 江苏商论,2007(3):70-72.
[17] 龚曙明. 湖南经济外向度的测量与思考[J]. 湖南社会科学,2004(5):80-82.
[18] 王数柏,李练军. 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7(2):56.
[19] 谢守红. 我国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J]. 经济地理,2003(3):238-246.
[20] 李艳红. 中国经济内外型结构演变及其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9(10):115-117.
[21] 高华,张洁梅. 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与绩效[J]. 经济研究,2009(11):40-41.
[22] 司训练,李玲. 东部沿海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6(5):40-42.&
[23] 岳朝伟. 山东省经济外向度的多视角测评与建议[J]. 山东经济,2007(11):142-146.
[24] 孙跃兰. 浙江省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的原因及对策[J]. 价格月刊,2007(1):53-55.
[25] 李菲. 实现浙江外贸出口新飞跃[J]. 浙江经济,2005(4):32-33 .
[26] 何枭吟. 解析我国外贸依存度四大特征[J]. 价格月刊,2006(9):39-41 .
[27] 徐侠民,戚滨滨. 提升浙江省外向型经济水平对策研究[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86(3):15-18.
[28] 张智慧,王瑞. 从外贸依存度看浙江省外贸发展[J]. 消费导刊,2007(12):53-54.
[29] 张春森,何京扬. 当前经济背景因素对浙江省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 宏观经济研究,2007(1):44-46.
[30] 苏为华. Delphi-AHP 统计构权时专家意见分歧度指标的设计[J]. 统计研,2004(1):31-34.
[31] 许继琴,金贤锋. 高经济外向度地区外贸环境效应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国际贸易问题,2009(9):43-48.
[32] 李小平,朱钟棣.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检验——对上海市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2):21-22.
[33] Eichengreen,Barry ,Hatase,Mariko. Can a rapidly growing export-oriented economy exit smoothly from a currency peg? Lessons from Japan's high-growth era.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Fourth Quarter,2007,44:498-502.
[34] Chandrasekhar C P,Ghosh Jayati. China's extraordinary export boom. Businessline. 2005,10:15-23.
[35] Qiang Sun. An Analysis of the Real Exchange of RMB on the Chinese Foreign Trade Dependence Ratio.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view.2008,14(1):35-43.
[36] Zhao ji chao,Zhang zhi min. Consistency Estimation And Asymptotical Properties in AHP with Multi2decider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2002(1):14-17 .
[37] 朱爱娟. 对外开放对浙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2006.1.
[38] 古建桥. 成都市拓展外向型经济的政府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行政管理,2008.4.
[39] 杨顺飞. 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重庆大学产业经济学,2006.5.
[40] 薛花. 关于外贸依存度及其相关问题的再论证[D]:[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国际贸易系,2008.5.
【信息来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ls回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