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职称是什么职称,一般干什么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住院医师是什么职称,一般干什么?
18回复 790浏览
妹妹晒了晒这个。。发自手机虎扑
住院-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发自手机虎扑
马健:一看你就没打过球
引用1楼 @ 发表的:
住院-主治-副主任-主任医师
一般干什么啊?发自手机虎扑
最初级的,通俗讲单位里干杂活最多,挣钱最少得那一群人发自手机虎扑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最初级的,通俗讲单位里干杂活最多,挣钱最少得那一群人发自手机虎扑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引用3楼 @ 发表的:
最初级的,通俗讲单位里干杂活最多,挣钱最少得那一群人
那以后也会升吧。。。
引用2楼 @ 发表的:
一般干什么啊?
内科写写病例查查房,外科写写病例查查房上上台子发自手机虎扑
马健:一看你就没打过球
引用5楼 @ 发表的:
那以后也会升吧。。。
当然会,其实医院里根其他单位差不多,只是工作不一样,公司里不也是很多人从底层开始干吗发自手机虎扑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初级职称呀,最低级别了发自手机虎扑
就是一天忙到晚,没事背背锅,惨的付不了房租,住在医院值班室的医师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9楼 @ 发表的:
就是一天忙到晚,没事背背锅,惨的付不了房租,住在医院值班室的医师
哈哈很形象发自手机虎扑
什么不开心的,看开了就好~
干苦力的。。。发自手机虎扑
住院总医师,就是揣着个催命的电话,24小时像个疯子一样窜来窜去,到处穿刺开刀堵枪眼,但主任认为多给你钱就是浪费的医师发自手机虎扑
干苦力不假,但基本上责任也最小啊。仅次于实习的。
在无情的世界里深情而伟大的活着。
中国职称分四级,初级中级副高正高。住院医师是初级。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9楼 @ 发表的:
就是一天忙到晚,没事背背锅,惨的付不了房租,住在医院值班室的医师
住在医院值班室的那叫住院总医师,不是住院医师
你说身高是你的优势丰满是你的标志
为啥一说话就像是孩子弱了智
你说有钱人就是机智没钱人就是幼稚
那我的钱和你比你简直就是精致
你还在那跟我在这吹你奶奶个哨子
引用15楼 @ 发表的:
住在医院值班室的那叫住院总医师,不是住院医师
你说我这么苦大仇深,是什么原因?住院总不用住,时刻在跑步,谢谢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16楼 @ 发表的:
你说我这么苦大仇深,是什么原因?住院总不用住,时刻在跑步,谢谢
哈哈哈精辟!!!住院总是真踏吗惨~~~~~
你说身高是你的优势丰满是你的标志
为啥一说话就像是孩子弱了智
你说有钱人就是机智没钱人就是幼稚
那我的钱和你比你简直就是精致
你还在那跟我在这吹你奶奶个哨子
引用2楼 @ 发表的:
一般干什么啊?
最基层的正式医生是也
横刀跃马、快意恩仇
当街拔剑、血溅五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7人参加识货团购428.00元57人参加识货团购359.00元113人参加识货团购289.00元67人参加识货团购398.00元34人参加识货团购79.00元87人参加识货团购249.00元28人参加识货团购258.00元6人参加识货团购128.00元514人参加识货团购799.00元25人参加识货团购129.00元16人参加识货团购198.00元33人参加识货团购359.00元医生职称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医生的水平?
职称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教授,副教授等。那么,主任医师是否必然就比副主任医师高明?
多大程度不好量化,主任医师当然不是必然比副主任医师高明。临床序列的职称,初级职称叫做住院医师,中级职称叫做主治医师,高级职称叫做主任医师。高级职称里又分正高和副高,就是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教授副教授属于教学序列的职称,另外还有科研序列的职称,比如研究员副研究员之类的。通常医院里就是临床序列职称,但在大学的附属医院中,因为承担了大学的教学任务,所以有的医生也获得了教学序列职称,甚至有人还获得了科研序列职称。如果你只是去看病,别的不用管,就看他的临床水平,那么教授不教授的无所谓,就关注他的临床职称就可以了。那么临床职称多大程度上反应医生水平呢?得看医生职称是怎么升上去的。如今医院里医生职称的晋升,临床水平如何并不重要,最关键的要看你有没有课题,有没有论文,当然,还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就算你手术没做过几例,但是论文发表的够凶猛,那么晋升职称总是不成问题的。而那些醉心临床的医生,实在懒得去搞科研,那么你手上的活再漂亮,能晋升到副高已经算不错了。你看微博上的急诊医生于莺,干了十几年还是主治。她辞职后说,不和医院晋升机制玩了,她承认玩不过人家。本来晋升还有年资限制,不过,随着医生学历门槛的提高,年资不是问题了。现在博士毕业,半年可以晋升主治医师,再过五年可以晋升副高。这么说吧,放眼全中国所有医学院,哪个医学院的博士,毕业半年就能胜任临床主治医师工作的?是不是胜任先甭管他,先晋升了职称再说!内科系统也就罢了,理论知识过硬也还说得过去。外科系统可是要动手开刀的,半年时间,能做几例主刀啊?可别以为博士生在学校里都学会了,现在高校博士毕业是有论文门槛的,你文章发不出来怎么毕业,要发文章哪有那么多时间在临床开刀?所以,工作中低学历高年资的主治医师,带着高学历副高开刀的例子可不少见。医院里规定的专家门诊、名医门诊,其实都只是按照职称来排的,如果你的职称还没有晋升好,那么不管你临床水平如何,有些门诊也都没资格看。曾经有位学校领导要来开刀,托院领导帮忙找个水平好的医生,院领导开玩笑的问他,两个医生,一个是正高博士,论文发了很多,所以临床上被分散了一些精力,但是可以看“名医门诊”;另一个是多年的副高硕士,没啥论文,但是整天就泡手术室那种,所以一直没再升上去,平时是没资格看“名医门诊”的,您看打算选哪个呀?临床水平是要靠长时间在临床上摸爬滚打练出来的,而职称的晋升,不过就是为了事业单位体制内的管理,是和待遇挂钩的。以目前国内医生的晋升机制,是很难真实反应医生的临床业务水平的。欧美的经验,没有这样的医生职称,只要你经过了规范化的医生培训,获得了医师资格,那么就可以行医。如果再进一步获得了专业医生的资格(fellowship),那么就是对你在相关领域的肯定。然后,为了保障医生水平,国家组织定期的医生考核,而没有什么正高副高这么复杂。当然了,医生的临床水平确实是有高低的,那么怎么了解医生的临床水平呢?这个确实不好回答。粗略想了下,首先,年资很重要,医学确实是要靠经验的。不过,也不是越老越好,别觉得找了个六十多岁的医生看病就是逮到宝了。很多老年医生医疗观念更新不够,不见得就比年轻医生强多少。所以,我个人觉得最好的医生年龄段应该是在35-50岁,这批少壮派接收新事物能力更强,医疗知识更新及时,同时有经验,有精力,有想法。另外,就外科系统而言,要想找靠谱的医生开刀,最好不要迷信那些职称头衔,而是找个熟悉点儿的本院医生打听打听。而本院医生当中,最好是听听麻醉医生的评价,因为麻醉医生常年驻扎在手术室里,每个医生的手术情况都尽收眼底,自然会有比较。所以,如果麻醉医生们认为手术好的,那么应该就是靠谱的。
田老师说得很对。个人选择医生也不太看职称,毕竟问同行比什么都靠谱,业务好不好,真的只有懂的人看了才知道。普通人没有这个资源,我建议吧,术业有专攻,就像骨科,有人专做脊柱,有人专做手外科,专长比职称更值得关注,找了不同门类的专家,可能也会没什么帮助。要是这都不行,也不认识个医生朋友,那你真的只有靠点表面信息来猜了。然而我还想歪个楼。我们经常听到谈论临床医生与科研的话题时,常有一些说法,认为临床医生就不应该做科研,没必要把论文发表、基金资助等作为职称的考核项目。我认为这是矫枉过正的,会让人误解行业规则。我能理解这个行业的政策在上层设计中为什么要拔高科研的权重,即便管理对象是普遍认为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业的临床医生——因为业务做得好,就要用数据说话。经常去参加学术会议应该能有所理解。作为一个专家,上台发言,例如讲 A 疾病的诊疗,具体要讲什么?你不是去讲大课的,因为台下也有很多同领域专家,就算不是专家,也都是这个学科的医生,大家多少已经具备基本的认识和不同程度的诊疗经验。要讲新东西——新技术、新标准、独到的应用经验,等等。最能让同行服气的,就是结合自家的数据,去论证自己讲的内容。比如,你去讲用 K 手术治疗 A 疾病。那么首先得你自己会做,你才有资格讲这个。要让别人都公认你做得好,那过程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结果如何——做了多少例,成功率多少?患者哪些指标改善了多少?出现了哪些并发症?这只是术后即刻,那几个月后又如何,随访几年又怎样?这些数据,跟其他治疗方式对比孰优孰劣?那就需要对照组。如果已经做了足够大的样本,那么详细分析下,具备怎样特点的病人在这种治疗中获益更大,哪些收效甚微?哪些指标能预测治疗效果好/不好?……为了说服力,你需要更好的设计,更大的样本,更细致的分析和挖掘,更详尽的汇报。这不是科研是什么?进一步,如何证明这些东西的真实可靠?当然是发表论文了。做的工作,能经得起同行的检阅和挑战,这是优秀医生获得认可、成为专家的必由之路。哪怕只是个市的范围的专家,也得发点中文文章,出去吹才有底气啊对不对。以上只是举个很浅薄的例子。我相信,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要鼓励这样的科研的。何况,作为临床医生,手握众多病例资源,如果不利用来探索疾病的诊疗规律,那就是暴殄天物。不做研究,就等于只做事,不总结,一旦长期系统地总结,很容易出产。临床科研,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责无旁贷,是一大正统。加上传承的需要,至少在大医院,医、教、研并列为临床医生的三大主业。在这个意义上,我支持将科研成果与职称挂钩,哪怕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这个序列,起码有点儿吧。何况,科研尤其是临床研究对临床水平本身有很多正面意义,读了够多的文献,自己也做过一些,是能迅速从一篇新文章中找出有用信息的,因为熟练了就熟悉论文的套路。统计学比别人6,扫一眼图表就知道这篇核心内容是什么了,还能带有批判眼光看待一篇论文的亮点和不足,不容易偏信。如果再深入,能具备与时俱进的证据观念,知道需要估量confidence in the effect estimate。医学研究的成果浩如烟海,真正能推动转化为长久的实践的是少数中的少数,不去做,只靠看,就真的能批判吗?何况,完全不做研究的人,有几个真的会去坚持关注前沿进展?指南,那是几年一更新?新的观念和技术,又要多久才能确凿到能写进指南里?指南能不么能涵盖到临床上的各种小细节?----------------------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荒谬的!原因是管理者对医学科研的管理极其粗糙。有多少单位,只看 SCI 的篇数,不看发表类型和研究类型?很明显,original article 需要的数据量、工作量远超 case report。很明显,review、systematic review、meta 分析之间的原创性、工作量也是完全不同的。很明显,同样是 letter,有的 letter 只是表达一个观点,有的 letter 承载了半篇 article 的信息量。在有的单位,这些一概等同视之。有多少单位只用影响因子定等级,不管发表的杂志在其亚专业的实际影响力?无数的单位,以杂志影响因子 & 3、& 5之类来划分论文档次。而同样是亚专业的顶级期刊,口腔的只有4分,心血管高达17分,临床肿瘤学达到25分。一刀切的现象太多。有的单位再进步一点,用分区分类的方式,在每个亚专业中为期刊划分等级。但是,这个研究属于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研究的临床价值是否重大,是否与该医生从事的临床工作关系密切?这些极少有单位加以考量。但凡国内的单位,往往只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还一定要是本单位的才认。这是非常偷懒的管理,那样的话,还如何跟人合作,以及多中心协作?有些单位,对顶级刊物认可不同单位的多个作者并置。只有顶级的研究才需要协作吗?因为这种设置,出现很多医院内部之间争夺作者权的情况,我甚至搜到过同一个素材两个不同科室人的相近时间重复发表。这些粗糙的认证方式,造成什么结果呢,那便是可以灌水,或者没有灌水,但因发表方面的捷径而获得与实际水平不相称的认可。或者,临床医生为了发表,去做很多纯基础研究,来跟做 bench research 的生物学家们竞争,然后拿这些成果来获得临床相关的认可。以上都还算上进的,就不说捏造与买论文了。这些乱象,绝对是管理的错。而很多医生和学生,看到这些,便偏激地否定了科研对临床工作的意义,也是给带歪了。
最能衡量医生专业水准的人,是同行。这个同行,最好是小同行,即相同亚专业的同行。例如,普外科医生的专业能力,应该由普外科医生来评价,而不是问神经外科医生,或者呼吸内科医生。中国医疗体系的特色在于,职称晋升时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专业同行,而是行政机构。职称考评时竞争是常有的事,A医生和B医生只能晋升一个,选谁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由小同行组成委员会,进行专业考查,择优录取。但这在中国现行的医疗体系中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考评委员会一般由行政官员主导,能遇到几个大同行就不错了。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能和考评委员的人扯上关系,或者有幸得到政策倾斜(比如参加过援边援外,抗击非典啊),或者你在投票前一天晚上拿着信封顺利敲开了评委的门。。。OK,成功的几率大增!反正不怎么看业务能力,只要没出大的医疗事故就行了。当然,如果你专业水平高,又有以上加分项,就更好了。所以,职称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真实的专业能力。那如果是患者,怎么选医生呢?以下是我的看法:1.不选有行政职务的医生,职务越高越不能选。精研医术必将耗费一个人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精力,哪有功夫去琢磨升官的事。2.基础医学论文发得越多的医生越不选(如果是临床相关的论文,则不一定)。还是那句话,人的精力有限,天天钻研基础医学的东西,哪有空去管临床。精通空气动力学,不等于就能开好飞机。3.外科医生最好选35-55岁之间的,这差不多是他们的黄金年龄段。年纪轻,缺乏经验;年纪大,手抖眼花,台上那几个小时都不一定能站下来。偶尔看到新闻说某院士八九十岁高龄,还主刀手术,我也只能呵呵了。。。4.还是外科医生,我相信了解他们水平的除了本专业人士外,还有手术室的护士(以及麻醉师,上面田医生说了),在台上谁手起刀落、游刃有余,谁磨磨唧唧、手忙脚乱,她们最清楚,尤其是经常和主刀医生搭台的护士。同时她们还有个优点:敢讲。本科室的同事往往碍于情面不一定愿意透露主刀医生的实际水平,而手术室的护士毕竟和主刀医生不在一个科室,更愿意说真话。手术前能找她们打听情况最好不过,就怕你和她们不熟。5.媒体上经常露脸的医生也要慎选。报纸上报道他们,基本上是出于新闻效应,而新闻效应不等于业务能力。真正有水平的医生偶尔会因为医术高明而被报道,但不会很频繁,人家也没那么多空去敷衍记者。以上不一定绝对,但可以作为参考。有点歪题了。。。
“情商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态度。”——西京医院教授一个搞专业的人,一辈子主要混两个圈子,一个是专业的圈子,一个是单位的圈子。专业的圈子主要靠大会报告宣传自己。单位的圈子主要靠评职称合法宣传自己,这个意义比教授的帽子深远得多。如果我今年报正高了,跑了一圈,即使没过 ,人家都知道这货还发过两篇好文章,没看出来呀。如果我平时拦住别人宣传自己,还不被当神经病呀。人才遴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考,可以偏科,只要其他科足够强,有一门低一点没关系。第二阶段是考研,总分要高,但不能太偏科,要保证每门过线。第三个阶段是评高级职称,尤其副高是个大坎,要求科研,临床,情商三方面都比较强,不能偏科,如稍有偏科,其他方面必须得强大到夸张的程度才能弥补。副高意味着要独挡一面,可能下一步还要当科室领导,那就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上级,下级,家属,机关。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如果你情商很低,和方方面面关系都很紧张,那么你负责的工作就会受影响,给单位带来损失。情商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情商就及格了。己所欲,施于人,情商就优秀了。情商低的人一般是把自己的感受看得重,把别人的感受看得轻。科研对一个医院的学术地位还是很重要的,在美国,医生的最高职称是主治医师,只有大学的附属医院或挂靠医院,用大学的职称编制给医生晋升教授和副教授,只做临床的人很难有机会提高级职称。宾大附属医院就要求正高必须是MD和PHD双料,其实没几篇像样的文章,在这连个副高的岗位也找不到。费城儿童医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齐名,是美国顶级的儿童医院,医院本部有五栋楼,科研和临床各占两栋半,从面积上讲,科研部分更大些。搞不来基础科研可以做点临床科研,搞科研就要看文献,就养成了年轻人看文献的习惯,摆脱了我刚参加工作时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那种模式是比较温馨,临床上手快,弯路走得少,但容易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匠人传承模式。医院的学术地位会逐渐下降。幸福的人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制定规则的人,那是牛人、强人;第二种是服从规则的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人;第三种是选择换平台的人,是不愿意委屈自己的人,懂得放弃的人。不幸福的人只有一种人,既没有本事制定规则,又不甘心服从规则,还舍不得换平台的人,是纠结的人。人生苦短,不管职称过没过,至少让自己做个幸福的人,别做纠结的人,痛苦的人。青蒿素的发现有四位科学家贡献突出,难分伯仲,拉思克奖评委会让四位分别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谁应该得此奖,不用说都写的是本人,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你不能获奖,这个奖应该颁给谁,有三个人写的是屠呦呦。屠呦呦获奖以及获奖后争议不断,一方面说明公道自在人心,另一方面说明性格缺陷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争议和麻烦。所以我们一方面积极献言献策,使职称评审标准更合理,程序更公平;另一方面,能通过职称评审这面镜子,找到自身的不足,也是很大的收获。当然,在实力接近的时候,也会有“运气”的因素在起作用,这里就不讨论了。总之,“胜固欣然败要思”,这应该是对待职称评审的基本态度。希望对你的问题有帮助。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夫”
这个问题和学历能在多大程度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一样,草莽英雄有,纸上谈兵也有
长话短说三甲医院里40多岁副主任医师的水平一般都不错
就从病人选医生这个角度来说,职称基本就是病人选择医生的重要判断依据之一,类似于学历一样,大多人不也觉得人才的优秀程度博士>硕士>本科。在医学知识不可能通用学习以及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下,病人没办法去判别自身的病症属于哪一个医学专业,自然没办法在一大堆专家里面挑出适合的。非常不喜欢某些逻辑,看医生的毕业院校及专业,判断医生是否学的正宗。田吉顺老师说对了最重要的,有熟人的情况下千万要注意选临床经验丰富的,手术量就是一个简单依据。切勿来不来就上大专家,大主任。主治医生及副主任医生是医院的主力。
首先,要明确的是,副教授、教授是教务系统的职称,而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是医务系统的职称,也就是说,每个医生都会经历医务系统的职称,而不一定有教务系统的职称,还有,科室的主任是行政职务,这三者都是独立的。
其次,一般来说,在国内体制内,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以及教授都是靠论文发表来评的,而一般情况下,比如有疑难病讨论或会诊时,由副主任、主任医师或科室主任做最后决定。
生物医学类职称评定是根据其供职年限、发表文章数及其影响因子、行业内影响力、科研成果等进行的,临床医生要考执业资格证,对于初中级职称来讲越高级只能说明他从业时间越久,并不代表业务水平越高,尤其临床医生擅长领域各有不同。但高级职称就不像初中级那么容易获得了,一般来讲教授级别的都在大专院校授课带研究生博士生,或者有重点课题带科研小组了,如果也在医院出诊就是主任医师,基本都是上点年纪、小有成绩的了。
医生职称跟医术的关系,就跟学历跟能力的关系一样,是不能简单画等号的。本朝的一些奇葩职称晋升规定,除了看年限,还要看发表文章,有的地方还规定要下乡半年一年之类,有的人能适应这一套,晋升的就快一点,而不适应的,就晋升得慢一点或者原地踏步,一辈子都是主治,但是医术后者未必不如前者。另外,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里相同职称含金量可不一样,三甲的主任跟社区医院的主任一般来说差别可不小哦。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楼上所说基本上是对的。更严格的阐述是“医生的等级有两种体系”:
临床体系和教学科研体系,在不同体系下,职务或职称也不同。
临床体系:刚毕业的医学生为住院...
教授是大学教师的职称,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是医院医生的职称,博士是学位。
……1:人的身高为什么早上高晚上矮?
成年人的身高应当是恒定的。但仔细地测量你会惊奇地发现:
早上起床时的身高要比晚上入睡前高...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执业医师是什么职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