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畅思吟诵教学全集是什么意思

如何系统地学习吟诵? - 知乎334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3分享邀请回答1832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5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诵读的诵是什么意思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查《说文解字》,诵字释义如下:先说下“诵”:《说文》解释的是“讽”,再查“讽”字 ,释义为“诵也”,两个字是互释的.在《说文解字注》中,郑玄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段玉裁有在其后注释说“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综合来看,意思就是说不大声的念出文辞且在心里记忆文辞称之为“讽”,这时“讽”的中心目的是记忆,下意识不自觉的小声去念出文辞以集中注意力.古人常说的“讽味”就是这种状态,在“讽”的状态下体味文辞.“诵”呢,就不是下意识的随便、含糊的念出文辞了,而是要对文辞的念上升到“吟咏”,并且发出与之相比更大的声音,这种声音还要是婉转的有音调有节奏可表达神韵的.也就是说许慎当时虽然把二字互释,但实际上只是近义,还是存在差别的.但实在差异很小,且诵的作用是利于背记,所谓“诵忆”,诵是忆的一种方式方法,终究是为“讽”服务的,所以在古时常连用,即成“讽诵”一词.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说“诵”这一发语动作实际上是一种背忆文辞的方式,它有节奏,有腔调,类似于唱曲儿,但又比之下意识、不自觉的呓念清晰,音量上也比其为大.最后一句话就是诵读的诵的含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大风号出品
叶嘉莹:我想把真正的吟诵留下
原标题:叶嘉莹:我想把真正的吟诵留下 “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 —— 叶嘉莹 ”今天,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的古诗词吟诵课《以乐语教国子·叶嘉莹古诗词吟诵课》在豆瓣时间上线!音频共58集,囊括了精心挑选的249首唐宋古诗和86阙宋词元曲。主讲人叶嘉莹正本清源,通过吟诵的方法,从声韵之美的欣赏,到诗词内涵的品读,完成了一次系统的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讲授和对吟诵之法的传承。“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出自《周礼》,乐语是古代贵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从周朝开始,我们的学习就是伴随着吟诵开始的。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兴发感动的体会,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93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发愿: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关于叶嘉莹先生叶嘉莹,号迦陵,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她生于民国,施教七十余年,著作等身,蜚声海内外,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研和阐发。席慕蓉说她是“诗教的发光体”,顾随称她“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90岁生日时,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向她发来贺信,温家宝在信中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以力量,“多难、真实和审美的一生将教育后人。”听叶先生吟起古调,回味《诗经》里“苍苍蒹葭”的幽微缠绵,聆听《楚辞》中浪漫奇绝的滔滔“天问”,与李白、陶渊明、苏东坡把盏言欢,同杜甫、李清照、辛弃疾心魂相依,在悠扬的古乐和热切的吟诵声中感受诗歌的灵魂真味。辅仁大学学士学位照温家宝致叶嘉莹信(以下为叶嘉莹先生口述)最近有读者提了问题,说:“汉语之所以伟大,主要在于书写方式的统一,而不在于读音如何,一味强调读音的重要性是否舍本求末?”“汉语之所以伟大,主要在于书写的方式的统一”,就是我们现在看古人的书法,还可以认识。所以,大部分人虽然赞同我对古诗吟诵读念的推广,但是一些读者就觉得,为什么我们要读出那么奇怪的、跟我们讲话不一样的声音,把一些字不按照普通话的声音来读呢?这其实是一个很基本也很重要的问题。我实在要说,中国的诗词从南北朝以来,我们形成了一个格律,比如说绝句或者律诗: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它有一个声调之美,而这个声调里边的有一些字,在中国古代是入声字。入声字广东现在还保留了一些,比如说我姓“叶”,广东人念yip,加了一个短促的闭口音,是一个入声的字。那我们中国的古人是有这个入声的音。他们以为我读的是古音,其实我读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为一个北京人,在没有入声声调的情况下,当我读有平仄入声的格律诗的时候,我要尽量把它读得合乎格律。减去声调,等于抽空了诗歌一半的生命我们简单地举两个例子来看:杜甫有一首诗叫《春夜喜雨》。春天的夜晚我们很欢喜,因为下了雨了。我们说“春雨贵如油”,所以春雨是很贵重的。 “《春夜喜雨》 杜 甫好雨知时节(jiè),当春乃发(fà)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hè),江船火独(dù)明。 晓看红湿(shì)处,花重锦官城。杜甫说“好雨知时节(jiè)”,不能念“好雨知时节(jié)”,平仄就不对了,这个“节”字是一个入声字。我现在读的不是古音,我只是作为一个北京人,要把有入声的古诗的声调读出来。“当春乃发(fà)生”,“发”是入声字。我读的不是古音,我是作为北京人,尽量把它读成短促的仄声字。“随风潜入夜”,随着春天的和暖的风轻轻悄悄地在夜晚降下来了。“润物细无声”,它滋润了万物,使万物萌发生长,但是它是那样地安静,不知不觉地就滋润了万物。“野径云俱黑(hè)”。“径”是指小路,在山野之间,人行的小路上。“野径”,山野的路径,“黑”不读“黑(hēi)”,读“hè”,是个入声字。“火独(dù)明”,江水中捕鱼的船,这时候灯还亮着,因为有的鱼晚上出来,别处都黑暗了,只有江船上的火它独独还是亮的,“独”是入声字。“晓看红湿(shì)处”,明天破晓,你看一看,那个雨滴在红色的花朵上,“湿”是带着滋润的雨点,“湿”我们普通话读“shī ”,但这里是入声字,所以我读“shì”。“花重锦官城”,杜甫在四川,四川是锦城、锦官城,说四川有一条江叫锦江,说锦江的水只要你把锦缎在里边一洗,它的颜色就越加鲜丽了。叶嘉莹先生这首诗你如果不按照平仄念,就不好听。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是按照平仄的声音写的,念出平仄声,才能把这首诗的美感传达出来。一首完整的诗,它有字形、字音、字意三方面的美,你不能把它(任)一种美感的特质去除。我们再举一个例证,有一首小词,传说是李白写的,这个词的牌调叫《忆秦娥》。你要知道,诗是有题目的,比如刚才的诗叫《春夜喜雨》,但是词的“忆秦娥”并不是题目,词是牌调,它是一个曲调的名字。所谓词,是歌词,是给一个音乐的曲调填上歌词,是fit in a musical tone,把一个音乐的曲调填上歌词,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基本的知识在大礼堂上不能讲,别人说你浪费时间,但是这是基本功,我们要知道。李白这首《忆秦娥》非常有名: “ 《忆秦娥》李 白箫声咽(yè),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biè)。 乐游原上清秋节(jiè),咸阳古道音尘绝(juè)。 音尘绝(ju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què)。“箫声咽(yè)”,这个“咽”不能念成“咽喉”的“咽”,得念yè,是个入声字。“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有一个秦地的女子,她在一个小楼上,因为她怀念一个人,她晚上梦醒了就怀念这个人。“咽”就是呜咽的声音,吹箫的声音。“秦楼月”,这个在格律上是要重复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每一年杨柳绿的时候,我就想到我在灞陵送走的那个我所爱的人,我们在灞桥上送别。乐游原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个高原,很多人说登上乐游原可以看见整个长安城。杜牧和李商隐都写过《登乐游原》。“乐游原上清秋节(jiè)”,乐游原上那个凄清的秋天的节气又到了,“咸阳古道音尘绝(juè)”,可是我送走的那个人,从咸阳古道上走的那个人,消息断绝了。“音”没有音信,“尘”没有踪迹。“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这是牌调规定要重复,也表现你的感情的悲哀更深一层。现在只剩下什么呢?走的人没有回来,我思念的那个人不见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只剩下在秋风之中,落日的斜阳照在长安城的城楼上。我们说汉唐都建都在长安,所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一首词,无论如何是一首绝妙好词,而且这首词所写的,不止是男女之间的相思怀念,从这首词整个的内容情感来看,它写的很可能是“安史之乱”以后,整个国家破亡的悲哀,唐玄宗出奔到四川,新皇帝登基在灵武,长安城沦陷了。如果只是男女的悲哀,它不会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们曾经的古都现在沦陷在胡人的手中了,我们逃到四川的皇帝,远在灵武的皇帝,什么信息都没有。这绝对是唐代的一首绝妙好词,但是这首词押的是入声韵,你一定要读出入声来,才能传达它的悲哀,才能够传达词调的美感。大家要知道,为什么我在读词读诗的时候,要把它读成合乎诗词格律的声调?因为你把它的声调减去了,就等于把这首诗一半的生命给它抽空了,所以我一定要提倡读诗词要合乎平仄。叶嘉莹先生辅仁大学毕业证我读的不是古音《给孩子的古诗词》出版以后,很多人就提出来,说我读的是古音,说我们现在说话就是普通话,为什么要读古音。我说了,我读的不是古音,中国的古音,从《诗经》《楚辞》,那个真的是古音,有专门的书讲,比如《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都是有很多讲究的。我不是古人的读法,我只是因为诗词本身有它一个平仄的格律,我们应该尊重这个作者他原来给这首诗的声音。因为感情一定是跟声音结合在一起的,你不把它的声音读正确了,你就把这首诗的感情、感动的力量减少了。我们读一首诗,不是说要回去读古人的声音,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说古诗的生命里边有声音的一部分,我们要把作者借声音传达出来的情意,我们用声音也能够表达出来。我所读的只是我所体会的古人的诗歌从它的格律里边它所传达出来的情意。比如《忆秦娥》,就是要在声音里边把作者的情意传达出来。读者给我提的意见还有一点,说:从中国历史来看,所谓古音是随时代而变化的,叶先生认定的标准是怎样的?我读的不是古音,唐朝有唐朝的音,宋朝有宋朝的音,周朝有周朝的音,我没有按照它们的音来读,我只是按照字本身的平仄的调子来读。因为古人作诗的时候,有一个平仄的格律,我们要用声音,把他们掌握的声音的美传达出来,但是我读的不一定是杜甫当时的声音,也不一定是李白当时的声音,而是它们从格律上传达出来了这样一种感情,我们要用正确的平仄的声音来把它读出来。吟诵从幼稚园就可以开始提问的人还说了,用古音来读诵,是不是需要对于古诗词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可以的,对于初学古诗的人,是不是不是如此呢?我在温哥华教过幼稚园的小孩子,我就告诉他们,诗有一个调子,我们要用这个调子来读,这些小孩子就都用这个调子来读。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校培养不出能够写作古诗的人,就是因为他们丢掉了这些调子。现在的学校只是训练一些能够应付考试的人,给你一个标准答案、标准读音,根本不管诗里边的感情,根本不管音调的美跟诗歌的情意有什么关系,根本不管。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训练一批应付考试的人,研究所就是训练一批会写论文的人,应该怎样查资料啊,现在反正也有电脑……不是真正叫你像古人一样地吟诗读诗,你所体会的是真正古人的情意,你就自然会作诗了。尽管中小学课本选了很多诗,考试的时候也会默写,可是学生对于诗完全没有体会,完全没有了解,而且这个责任不完全在学生,是在于老师。所以我在很多年以前来到南开的时候,我们曾经开了一个班,是年轻教师的培训班。张静知道,我曾经到扬州的“亲近母语”做过一次讲演,听讲的也都是老师。应该从老师开始了解诗应该怎么教,不然我说这么读,老师说不对,我们就是按照普通话来读的,所以老师也永远不会作诗,他教出的学生也永远不会作诗。先不用说作诗,没有能够真正体会诗歌里面的感情和生命,所以中学就是训练一批能够应付考试的学生,大学就是能够用参考资料搭出论文的架子就好了,你真正研究了什么学问,你对于学问对于诗歌有什么真正的体会,那不管……这是我们教育应该反省的一个问题。所以古诗词吟诵不是说要多大才能学,我从幼稚园小朋友就教他们这样地读诵,我也教他们吟唱,所以这个要从老师培养起来。要培养诗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读者还说,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考试体系中,用普通话讲授诵念古诗词是绝对的主流,那就是说现在的中小学的教育考试里边是有考古诗词的,如果推行叶先生的吟诵体系,会引起评判标准的混乱。就是说,都说“清秋节(jié)”,你说“清秋节(jiè)”,这个就引起了一个标准的混乱了,如果考试让你注音,你注第几声?所以这个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你要学真正的诗歌的吟诵,还是为了一个考试的标准?其实这个只要你从小孩子,跟他说明白了,如果你从小就这么读,他自然就会了。而且不但他会读了,他读诵久了,你再教给他吟唱,他们将来就会出现很多诗人。我说的是旧诗的诗人,我可以顺便讲一讲新诗。本来胡适之先生倡导白话诗,可是你要知道有的时候你用大白话说起来,它就没有诗歌的意思,你完全说一个白话,比如说今天天气很好,这朵荷花很美丽,它就没有很多诗的感觉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新诗也并不是大白话来说,他们用很朦胧、很模糊、很颠倒的句法来说,因为你说成大白话,就没有了诗的感觉。所以台湾写新诗的诗人像痖弦先生、洛夫先生,他们的诗可以去看一看,都不是大白话,因为你完全变成大白话,就没有诗歌的感觉。1979年初抵天津与南开大学诸教师合影还有我说我到南开来,是李霁野先生请我来的,李霁野先生是外文系的主任,他以前在辅仁大学教书我认识他,还有他的好朋友台静农先生,是我在台大教书的时候中文系的系主任,他们俩都是鲁迅的学生。台先生跟李先生亲自告诉我说,他们当年反对旧诗,都写白话诗,但是老年以后,李先生、台先生没有一首诗是白话诗,他们留下来很多诗都是古典诗歌。台先生留下的古典诗歌,我给他写的序言,有几首非常好的诗,那种意境,不是大白话能够写出来的,而是只有古诗才能够表现的。我是希望我们如果真能保持一个诗歌吟诵的传统,那我们将来就能培养出来很多的诗人,而不是一些只会考试的学生。* 叶嘉莹先生口述文字首发于公众号“给孩子”《以乐语教国子 · 叶嘉莹古诗词吟诵课》 | 2'09''▼《以乐语教国子 · 叶嘉莹古诗词吟诵课》系列音频专栏已在豆瓣时间上线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免费试读/订阅!↓↓↓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400 Bad Request
Bad Request
Your browser sent a request that this server could not understand.
Additionally, a 400 Bad Request
error was encountered while trying to use an ErrorDocument to handle the request.
Apache/2.4.17 Server at mip.pinnenggd.cn Port 80朱畅思:为什么要学吟诵
▼这是关于《蒲公英2》的第03篇文章“吟诵教育”到底有哪些好处,它跟传统的国学又有怎样的联系。今天我们给大家推荐蒲公英大学第二系导师朱畅思的文章《为什么学吟诵》,希望能为你们提供帮助。我的老师徐健顺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探讨过吟诵的背后。让我来简单说说,吟诵的表面。吟诵本身是中国人传统的读书方法,吟诵是对的,是真的——这是吟诵本身的性质,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学它呢?其实答案很明确,第一就是它解决了教学的第一大的问题:兴趣。我们逼迫小朋友学习要有目的,告诉他学习是苦的。这其实很可笑,有些成人这样长大,于是他也逼迫孩子如此认为。有些学习为了功利目的,比如改变生活,那么或许真的很苦,却没有办法。有些学习为了攻克难关,表象上也很苦,而热爱它的人心里却很甜。这与我们所探讨的都不是一个问题,我们在谈基础教学。在基础教学中,大多数孩子是因为“有意思”才学习的。一个小姑娘在作文本上写道:语文,现在成了我最喜欢的科目。我给她的评语是,这意味着它要成为你学得最好的科目了。吟诵是一种“歌唱”,古人读书等于就是“唱歌”。这是因为汉语可以歌唱。但是,它可以歌唱我就一定要唱吗?我们可以推断,古人之所以要用吟诵的方法读书,其实就是研究了教学法,古人称之为“心法”——乐音,让读书变得可爱。这改变了传道的状态。中国人怎么就可以想到这些呢?因为我们有“阴阳”的思想。如果说,文字内容是“阴”,它安静却深刻。那么就用唱的方式服务与体现,使之灵动而直接,这种吟诵的方法便是“阳”。阴阳结合,于是学习有意思了。现在许多孩子讨厌学习古诗文,并且不能理解古人为什么会有这些内容,古人为什么要学这些,进而推断我们古代的教学是落后的。其实不知的是,我们扔掉了很重要的一半内容。反观开展了吟诵教学的学校或班级,他们主要改变的就是古诗文教学的状态,孩子们开心的学习,不再仇恨古诗文。所以,我看也可以以次来检验吟诵教学是否正确。学生是否乐学,应该是吟诵教学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如果说得专业一些,乐音带来情绪,情绪由脑干部分负责处理,乐音将内容带进脑干部分记忆,所以容易让人记得牢固。于是我们说吟诵有助于记忆。这是第二个好处了。如今国学强势回归,我们都希望孩子多背下一些东西。但是背书的方法基本上就是“捂胸口背书法”,看一眼,捂在胸口上一下,这样是背不下书,或者说不能记忆长久的。因为——没有读够。而反复重复一个内容,往往没有兴趣,也耐不住性子。这便是矛盾了。美好的乐音,好听的吟诵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让人爱读,就像唱歌一样,喜欢反反复复听和反反复复哼唱,于是不知不觉的背了下来。徐健顺老师讲课的时候总问大家,你背过歌词吗?但是你总能开口就流畅的唱出几十首歌的歌词不是吗?所以,功利一点说,我希望挑选那些规则没有问题,在乐音上很容易被接受的吟诵调来学习。日后是否会“口味越来越重”那便是以后的事。我们还是探讨一些吟诵高大上的好处吧。你把歌词读出来会怎么样,你估计会拒绝,你把戏词读出来怎么样,估计你不会感动。而唱出来呢?有人要流泪了。这是乐音带来的情感。但是中国文学的乐音,不是后加上去的,是文字本身带来的。汉语是旋律型的,虽然上古语音究竟是音高型还是旋律音高型这存疑,但总之,汉语拖长可成音调,文人对这些音调极为敏感,听之而发挥,遂成一些声音的意义。今后则约定俗成,有意无意利用这些拖长的乐音给人带来的感觉来创作。这声音的意义自然也就赋予其中。我们如果不了解这个,不用乐音去感知诗歌,又怎么去理解诗歌呢?这便是第三大好处,吟诵有助于理解。以往不谈声音的价值,故而也不需要吟诵。讲一首诗歌的时候,我们会讲意象、文法、炼字等等,这些都没有错误。而韵呢?韵字带来的感情特点呢?虽然我反对将其夸大,却不可忽略呀。入声呢?几乎每首诗歌都有入声字,古人说做完一首诗歌,往往是要调整的,调整的内容就是入声,因为它读起来短促有力,算是汉语声音的一个特殊分子,所以它往往在句子中起到点睛的作用。这个特点又有多少人会在课堂上提到?还有长短高低呢?近体诗有格律,平声与仄声利用其长短高低的语言特征在表情达意上有很精巧的用处,这又有谁会提到呢?之所以不提,是因为读的时候“一笔带过”了,如果夸张和拉长就会感悟得到。夸张和拉长,吟诵就产生了。所以吟诵是直接指向理解的。一个教吟诵的老师,刚刚开始,模仿调子,带着孩子们唱一唱,我是很鼓励的。这不过是在学“象”,学“象”也很好。不过我希望大家不能一直如此,总要过渡到利用吟诵理解诗文上来,那边是学“质”了。到此为止,估计教学上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就都说完了。我再说说,或许不易实现而最为重要的作用。那便是人的气质。吟诵是慢的,总之来说是的。虽然根据不同文体和不同作用,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而总的来说,比朗读慢——因为每个字都拖长了。中宣部王部长说,这可以让中国人找回自己的慢生活。“唱”一首诗,在速度上,一定是慢的。既然慢,这便有了回味的机会,回味,带来的是一种气质。既然慢,于是便有了享受的机会,享受,带来的是一种气质。既然慢,于是便有了欣赏的机会,欣赏,带来的是一种气质。长此以往,气质就在举手投足间有所改善了。所以吟诵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了;吟诵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了;吟诵不仅在外部,更在核心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认识到这个地步的吟诵者才能真正的学好吟诵。所以我想跟老师们说,学习是分步骤的。或许我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吟诵规则,不能讲清楚那些声韵的意义,但是我们可以播放录音,让孩子们先爱上吟诵,先“唱”起来。兴趣来了,记忆有了,他们对于古诗文的感觉会亲近起来,吟诵那最为浅显的作用也就有了。相信大家在与学生反复的聆听中,境界就会提升,就会感悟到里面的长短高低,进而就有了进一步发挥吟诵作用的机会。在长此以往的学习中,师生的气质就都会提升。所以我很想跟学生们说,无论你第一次听到吟诵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要相信你身体流淌着旋律型语音的血液,只是你离开它有些长了,只要你多多接触,你会发现你的性灵与它十分吻合。进而进行学习,你才会找回东方人的魅力。如果你在国内的体制内求学,吟诵会让你觉得古诗文的背诵就没那么难了,理解也不那么难了;如果你要走出国门,那么吟诵无疑是你中国形象的最优雅展现选择,会让你在“国际舞台”大放光彩。所以我想对家长说,一定要送孩子去学习吟诵,支持老师开展吟诵,甚至跟随孩子一起吟诵。中国的家长最爱孩子,都想把最好的资源给孩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越发认识到国学的重要。但是,学习国学,什么是最重要的?不是听故事,也不是背书,这都很恐怖。用正确的方法读书是最重要的。只要老师用一种很好的方法带领孩子读书了,让孩子多知多见了,这国学课开展得就不错。多知多见,吟诵无疑是最好的手段。如果您能有幸遇到一位会讲的老师,那么当然是幸运的,他一定要给孩子们展开一片国学的大世界——紧紧蜷缩在几个小故事上不可以,仅仅会读几首诗也不可以。如果您的国学老师能教给孩子们创作,自然最好。如果他不能,也无妨,创作也不是必须,他只要可以快乐地带领孩子们读书,都是很好的——快乐地读书,或许他躲不开吟诵的方法。如果遇不到良师,那么就让孩子在家里多多吟诵就好。因为吟诵让他奠定好了国学学习的基础,让他拥有了优雅的气质,他才有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快乐前进。虽然吟诵不是万能的,但是学习吟诵,应该是一种必须。只有你早知道和晚知道,理解得深和理解的浅的区别。蒲公英大学第二季将在7月14日正式开班。而朱畅思老师也会在蒲公英大学里等着大家,快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吧!蒲公英大学第二系简介“蒲公英在线大学”,专注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第一系——通识教育系已于2016年4月开课,目前有1300多学员同时在线学习。日蒲大迎来第二系——传统文化课程师训营,教授老师们进行传统文化课程设计和实践的能力。现在的传统文化学校教育普遍走到了一个较为浮躁而急功急利的自嗨境地,大多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都是纯粹背背古文(纯啃文字)、穿穿汉服、设计祭祀典礼之类。这个现象的普遍,造成了传统文化精髓的湮没,表面的复古并不能将中华智慧融入现代文明,烙印出中国人的文化符号。我们希望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邀请真知灼见的讲座导师,如钱志龙、薛仁明、林明进、钱锋、朱畅思、郭志滨等,不受地域限制,省却来去奔波的精力和高昂的费用,让全国更多的老师能接受传统文化课程的设计精髓,真正设计出有文化内涵的课程。或许才有一点可能将这股浮躁的传统文化风,稍微变小一点,甚至能吹出一点温馨和煦的暖风。这个师训总共是20次在线课程,20%的宏观视野课与80%的微观实践课,宏观视野包括传统文化课程的顶层设计、中西文化的异同,微观实践则是已有的优秀学校课程实践。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及报名方式。
& 上一篇:
& 下一篇:
Copyright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杨邱老师网校 , 专注免费的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徐健顺吟诵教学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