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同与翻译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成语的英文翻译
2012年第7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成语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信息。翻译并非只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一种简单的对应转换过程,而是发挥着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递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用直译、借译、注释等方法来对成语的翻译进行分类,探讨在翻译时可用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以便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正确使用成语。中国论文网 /9/view-3737844.htm  关键词: 成语 翻译原则 翻译技巧  一、引言  成语源于中华民族,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其定义为: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比一般词语有更强的表现力,历来为人们喜欢的一种精粹的寓言材料。成语往往还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成语具有如下的特点。  1.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整齐匀称,顺口悦耳。  2.语言统一,结构固定。换言之,即它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整体意义不能从组成成语的各个词汇中揣测出来。  3.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  要让英语国家的人准确无误地理解、欣赏甚至运用成语,就要注重对成语的英汉翻译过程。  二、成语的英文翻译原则  准确地对成语进行英文翻译必须联系实际,遵从以下原则。  (一)等效性原则  等效性原则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翻译目标,等效论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将读者反应的快慢作为衡量信息传递是否成功的标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具有各自悠久的历史,其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如何让英语民族的读者体会到成语的精妙,达到与本族读者同样的感受,这是成语翻译的关键所在。  (二)简练性原则  成语一般以四个字为主,有时字数更多些,但其蕴涵的意义非常丰富。在翻译这些成语的时候,应体现简练性原则。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如用一句英语成语:“While there’s life,there is hope.”更为简练;“竹篮打水一场空”就不如把它译为:“All is lost.”更为恰当。  (三)生动性原则  成语,一般都有着生动的形象。有些成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来一直为人所运用,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汉语中广泛存在着这些成语。如:望梅止渴,刻舟求剑,买椟还珠,瓜田李下,龙腾虎啸,沧海一粟等。因此,在翻译这些成语的时候,必须坚持生动性原则。如:顺水推舟译为:push the boat with current.  三、成语的英文翻译技巧  在成语的英文翻译过程中,必须多种技巧相结合,译出成语的精髓,从而使译文更精彩,增进文化的交流,使汉语的影响力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读者误解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尽可能保留成语的形象,民族特色和修辞。对字面形式和语言形象都能为译文读者所理解的成语,我们一般在采用直译法。  1.完全直译  完全直译,即把成语的每个部分都直译出来。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Everyone must die,but one's death might lighter than a goose feather or weightier than Mountain Tai.  这样翻译形容鲜明,语言明确。若译成“insignificant or significant”则索然无味。  有些成语并没有形象的比喻意义,他们的字面意义也就是他们的实际意义。这些成语,当然可以按字面直译。例如:  有钱能使鬼推磨。  If you have money you can even make the devil turn your mill.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It takes ten years to grow trees but a hundred to rear people.  2.部分直译  有些成语则不用完全译出,对由两个意思相近的部分组成的成语,可以只翻译出其中的一个部分,即可代表整个成语的意思。如:这个问题搞得他晕头转向。晕头和转向都表示很疑惑,没有方向感的意思。那么翻译的时候“晕头转向”译为:be utterly confused即可,“转向”(1ose bearings)不必译出。所以整个句子可以译为:He is utterly confused by this problem。类似的还有:一朝一夕(overnight),根深蒂固(sow-stirring)等。  (二)意译法  汉语中有一些成语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就很容易引起错误联想,而且在英文中也没有合适的同义成语可以借用,这时就需要采用意译法,即需要把原成语蕴涵的意义翻译出来,而不仅仅从字面入手。例如:“扬眉吐气”和“人山人海”这两个成语,如果按字面分别翻译成“to raise the eyebrows and let out a breath”和“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就不能准确传神地把意思翻译出来。因此需要注意这类成语蕴涵的感情色彩和夸张修饰成分。其实“扬眉吐气”是用来形容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所以英翻译为“to stand up holding one's head high”而“人山人海”则形容聚集的人极多,所以应译为“high crowd of people”。再看下面的译例:闭门造车(act blindly),不到黄河不死心(Not stop until one reaches one’s goal)等。  (三)注释法  如果成语的含义不能被目标语读者完全理解的话,译者翻译时就需要给予更多的补充说明和注释。“补充说明”是指增加相关的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这种补充说明通常是简洁的。比如:“事后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他是智慧的象征。但是很多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历史,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最好补充说明一下诸葛亮是何许人,这样一来,目标语读者就更容易理解汉语成语的意思了。再比如:   班门弄斧——showing off one ’s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  八仙过海——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the eight fairies are characters in the Chinese myth story)  (四)省略法  成语有些是对偶词组,前后两对含义相同,修辞上优美匀称,尤其在四字结构的成语中,多呈现“同义反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崇尚简洁的英语中是最忌讳的。为了避免“同义反复”,翻译这类成语时,译者准确地译出其形象的含义就可以了。比如:“无影无踪”中“无影”译作without an image,“无踪”译作without a trace,两者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因此,用without a trace就足以表达这个成语的含义了。类似的成语还有:愁眉苦脸(gloomy faces),天长地久(eternal like skies)等。  四、成语的英文翻译应注意的事项  (一)充分考虑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差异是指有一部分的成语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有的源自神话、寓言,有的出自历史事件或典故。对于这些成语在翻译时只能采用意译的方法。而有时意译的方法时常不能准确表达原成语的意思,就会使成语的意思发生改变,从而文章的整体意思也不能准确地表达。一个成语可以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英语表达,英汉双方意义是否对应,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狡兔三窟”和“the mouse that has but one hole is quickly taken”比喻不同,表达方法不一样 (一用兔喻,一用鼠喻,一正一反),但含义相似,都指为了安全多找隐蔽处。又如:“亡羊补牢”与“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表面看相似,实则无法等同起来。汉语中“亡羊补牢”暗含为时未晚之意,而英语中却表达的是为时已晚,意义正好相反。可见形象相似的汉语与英语的固定表达法,比喻义有时却常常并不一样。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反映的是两种民族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因此,进行汉语成语的翻译时,应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切莫胡乱硬译或不假思索地套用。  (二)从语境出发  语境对语言的理解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成语是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成语表达形式,而文化语境正是提供理解和翻译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成语的重要依据。如果把成语放在句子中、作品中就要注意不能简单地照搬词典释义,而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灵活的处理。请看下面的例句:  全客厅顿时显得一团和气了。成语“一团和气”的原意是指一些人只求和睦相处,不讲原则。含有贬义色彩,而在例子中却指气氛融洽,感情色彩属于中性,所以译成了complete harmony prevailed in the hall。  再例如:可是青年热烈的求知欲望和好高骛远的劲头,管它懂不懂,她还是如饥似渴地读下去。译为:Yet her youth craving for knowledge,her aspiring spirit,made her read on eagerly whether she understood or not.成语“好高骛远”原是贬义词,指人们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或过远的目标,而在例子中意为胸怀壮志,含有褒义色彩,所以译成了aspiring,以上两个译文说明在特殊的语境中汉语的应用有很大的灵活性,在翻译时一定要多加注意和揣摩,切不可照搬字典上成语的释义。  五、结语  由此可见,成语的翻译比较复杂。我们必须注意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上下文和语言结构的整体,充分考虑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避免死译、硬译。因此,要在具体的语境下,考虑多种译法而不能拘泥于一种,灵活地处理文章中出现的成语。但究竟如何使成语英译文与整篇文章珠联璧合,这个问题还值得我们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不断地去探讨。  参考文献:  [1]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霍恩比(A 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商务印刷馆,1997.  [3]朱艳.话里话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杨明星.英语口语一笑通[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5]许均.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译林出版社,200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英语论文: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
摘 要:通过对英汉地域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对造成英汉成语表达差异的根源做了探讨;通过对翻译流派的比较与分析,论证了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的策略――以归化/意译策略为主,以直译/异化策略为辅。  关键词:成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译者对两种文化熟悉的程度。而了解两种不同文化远远难于掌握两种语言,这给我们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这一问题在英汉成语翻译中显得尤其突出。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句子。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吕叔湘,)汉语成语多为四字词组,英语成语的词数虽然与汉语成语不同,但是其基本特点与汉语成语类似。请看英语词典对英语成语(idiom)的解释:idiom: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 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unit。根据其个别单词意思不清、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学的短语或句子。(李北达,)   由于忽视成语负载的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的错误俯拾即是。以《中国日报》上的一段文章为例:   Washington said it opposes Taiwan independence.But it has eaten its words while offering military support to the island.Washington also promises it adheres to the one-China policy position.But its promises appear faint,given its increasingly upgraded relations with Taiwan.(Wu Yixue,1994: 6) eat one’s words的意思是:承认错误admit what one said was wrong,因此这段文章的汉译为:华盛顿曾说反对台湾独立。但是它在军事上主动支持台湾岛, 已经承认自己说错话。华盛顿也承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但是如果与台湾的接触有增无减,华盛顿的承诺就显得含糊其辞。很明显,该作者把eat one’s words误解为go back on one’break one’s word/promise“自食其言/轻诺寡信”了。   上述错误是单纯理解成语的字面含义、忽视其承载的文化所致。像国内的权威报纸《中国日报》都出现如此严重的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失误,一般的对外宣传资料就可想而知。因此,很有必要做英汉成语比较与文化翻译策略之研究。      一 汉英成语表达差异溯因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都是语言的精华,反映一国的文化。人类对许多生活经验具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不同的文化有不少的重合处(cultural overlaps)。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同样意思的成语不乏其例。但是,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成语表达法的不同。   1 地域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朱耀先,1997:8)   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瓜熟蒂落,瓜田李下,等等。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如:weather(ride out)the 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因此,就产生下列成语说法的差异。   汉:挥金如土(throw money like mud)   英:spend money like water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动物的喜好有所不同。汉文化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而英语文化中的dog多带褒义。例如:   汉:狗尾续貂(patch up a sable coat with a dog’s tail)   英:write a deplorable sequel to a masterpiece(
(给名著写可悲的续集)   英:Love me, love my dog   汉:爱屋及乌   在汉英语言中,牛与horse几乎代表近似的文化概念,所以汉语成语喻体用牛,英语成语喻体用horse。   汉:任劳任怨(老黄牛)(work like an old cow)英:work like a horse(像马一样工作)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植物的喜好也有所不同。例如:   汉: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英: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样生长)   2 历史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社会遗产,因而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汉语古典成语多出自像“四书”、“五经”、《红楼梦》等之类的古典名著,例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等的名著,例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这些成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翻译这类成语,必须首先考虑历史文化的转换,不能把汉语成语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原封不动地翻译到英语中去。比较下列成语的表达差异。   汉:骑虎难下(unable to get off the back of a tiger)   英: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抓住狼的耳朵,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   汉:胸有成竹(visualize a bamboo to be painted)   英: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袖中藏牌)   3 宗教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汉英成语翻译时应该予以注意,否则就会导致文化失真。   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红楼梦》)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杨宪益译)   英: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Hawkes译)(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   汉:五体投地(lie down, head, feet and hands touching the ground)   英:take off one’s hat to sb.(向某人脱帽致敬)   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是神的化身,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公元700年盎格鲁-萨克逊人在关于“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中,主人公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化代尔后,与恶龙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因此,“龙”和dragon所代表的文化概念在中西方是互相冲突的。因此,翻译有关龙的成语,应该回避dragon这个词。   汉:车水马龙(Carriages run like water and horses like dragons.)   英:an endless stream of traffic(川流不息)      二 英汉成语翻译的策略      所谓直译,就是把源语(source language)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原原本本地保留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中的翻译方法;所谓意译,就是在目的语中舍去或转换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的翻译方法。异化翻译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为了描写翻译策略而创造的两个术语。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
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张美芳,2003:2)   一般认为,直译与意译侧重语言层次的处理,而异化与归化侧重文化层次的翻译。因此,在汉英成语翻译中,直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还是有区别的。   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直译:Three despised cobblers equal Chu Ko-liang (采取完全相同的表达形式。)   异化:Three despised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 Ko-liang the mastermind(在直译基础上,加上传输文化必需的内容。)   意译:draw on collective wisdom(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虽意思相同,但不是成语,造成文化失真。)   归化: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套用对等的英语成语,使译文意明、流畅,可读性强。)   1 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对于英美人能够理解的中国文化,在汉英成语翻译中,我们采用异化策略,英美人确实能够理解其意思,例如:掩耳盗铃plug up one’s ears when taking away a stolen bell。但是,这样的英语是负载着中国文化的英语,显得不伦不类。如果采用异化策略英译汉语成语,这与其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还不如说会导致文化的失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意义,负载中国文化的汉语是地道的汉语,负载英国文化的英语是地道的英语。例如:   原文:我常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译文:How easy it is to add to somebody’s joy,I often think,and how hard to lend a helping hand in times of distress-the ratio would probably come to nine to one,too.But those who do not help you when you need it most are not true friends,much less those who hit you when you’re down. (潘绍中,2003:79)   我们可直译“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这些汉语形象,把它们分别译为add flowers to embroidery、remember sb. with charcoal during a snowfall、throw stones on a person trapped in a well,可是,直译的汉语形象却会造成不该有的“异国情调”,误导英语读者离开对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   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应采用归化策略,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也应如此。例如:The man is the black sheep of his family.如果采用异化手法把这句话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黑色的羊”便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究竟是何含义。因为一般中国人并不了解,在西方文化中,喻体黑羊为魔鬼的化身。如果把它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害群之马”,喻意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对于中国人难以理解的英美文化应该采取归化策略,对于英美人士难以理解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如此。如果把“健壮如牛”翻译为as strong as a cow,英美人也会感到莫名其妙,难以接受。   英汉成语翻译采用异化策略的成功例子不能证明汉英成语翻译也应该采用异化策略。有些异化派人物提出质疑,运用反证法举出一些采用异化法从英语成语翻译成汉语的成功例子,来证明应该用异化法把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确实,这样的例子不少。例如:Time is money.时间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catch (或clutch, grasp) at straws捞一根救命稻草(急不暇择)、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眼泪(猫哭老鼠)、a stick-and
-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软硬兼施)、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伟业非一日可成)、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双鸟(一箭双雕)。有些采用异化手法从英语成语翻译过来的成语被收入汉语成语词典。例如:pull sb’s/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来自法语:tirer lesmarrons du feu拉丰丹La Fontaine寓言中的用语)give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来自《圣经》)。那是因为这些英语成语所负载的文化具有共性。例如:Time is money.时间、金钱所负载的文化概念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某些异族文化被中国文化吸收的原因,但是这样从英美“进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到中国“安家落户”的词语或成语在汉语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小,更何况不见得所有中国人已经理解和接受像“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这样的词语。  因此,笔者认为,汉英成语翻译有它的特殊性,应该注重跨文化翻译,一般应该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1 采用归化法――从汉语成语到英语成语。   (1)汉英成语具有同样表达法的,不存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之区别。   良药苦口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 to the mouth.   (2)汉英成语表达法大同小异的,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a vast sea)   英: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在干草堆找针)   (3)汉英成语表达法完全不同的,也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掌上明珠(a pearl in the palm)英:the apple of one’s eye(眼珠)   2 采用意译法――从汉语成语到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有些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找不到与汉语成语意思对等的英语成语,或者汉英词典提供的英语成语的意思不尽相同,我们只能采用意译法把它们译为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再以“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的英译为例,我们可在英汉词典找到类似的英语成语,但是文化意义并不对等。如果随便套用,会误导英语读者离开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例如:锦上添花:gild refined gold在纯金上镀金(有“多此一举”之意); paint the lily:在百合花上涂上色彩(有“画蛇添足”之意);雪中送炭: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济人之急(通常指金钱上的帮助);落井下石:hit/kick/strike sb. when he is down。(吴光华, &1355)前两个英语成语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合,只有hit/kick/strike sb. when he is down与原文相符,因此,潘绍中没有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前两个成语,而是采用意译手法把“锦上添花”译为add to somebody’s joy,把“雪中送炭”译为lend a helping hand in times of distress,只是对“落井下石”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策略。   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必须采取意译法。如翻译“自食其言”,应该采用归化策略,译为go back on one’sword。因为英语成语eat (或swallow,take back)one’s words的意思是:(被迫)收回前言,承认说错。(徐元度等,)。再如:   “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完全相反的文化概念,如翻译“望子成龙”,应该采用意译法,因为我们不可指望用中国的龙文化去替代英美文化。不过,“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相同文化概念时,就可保留dragon。例如: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的“龙盘虎”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dragon,因为dragon用来表示“凶险”与英美文化不冲突。例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译为:The city,a tiger crouching,a dragon curling,outshinesIn heroic triumph heaven and earth have been overturned.(柯平,199
6:47)。   2 以直译/异化策略为补充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译者既可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恰当运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能从跨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汉语成语。   如果是翻译专门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或者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书籍,例如:汉语成语故事、双语成语词典等,我们可采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1)采用先直译后归化的方法。例如:   覆水难收There’s no recovering spilt water. (lit.) What’s done can’t be undone. (英语成语) (韦少成,)。   (2)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 Shi imitates Xi Shi.-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3)采用异化手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 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 Shi,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4)也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 Shi imitates Xi Shi.(Xi Shi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est beauties in ancient China.Dong Shi, an ugly woman living in the same period and place,was anxious to be as beautiful as Xi Shi by imitating her blindly,but appeared uglier.)   就可读性而言,先直译后归化的译文最佳,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译文其次,异化的译文再次,直译加注释的译文最差。就介绍中国文化而言,四者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直译/异化和意译/归化作为翻译手段并没有优劣之分,可是把它们当作翻译标准去评判某一译本时,我们常常说这个译本过度直译/异化了,或者那个译本过度意译/归化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把握好它们的度。   综上所述,造成英汉成语表达不同的是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时,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化,不单是文字的转换,还有文化的交流,避免受文字的诱惑而掉入文化的陷阱。其次,以归化策略为主,尽量做到文化的对等交流,即把汉语成语译为英语成语。再次,如果没有与汉语成语对等的英语成语,或是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就只得采取意译法。汉英词典提供的相应英语成语只供参考,词典有解释的责任,没有翻译的义务。采取归化策略选择词典上的英语成语时,必须注意它们的细微区别,否则会造成文化失真。还有,在以专门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的翻译中,可适当采取直译/异化策略或者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必须考虑文化的可接受性,否则,不仅达不到中国文化的传播,反而会影响文化的交流。最后,我们在翻译时, 必须把握好直译/异化和意译/归化的度。当译者想介绍源语文化时,用异化理论来表达源语文化的风格和形式;反之,当译者打算适应目的语读者时,归化应是第一选择。(熊启煦,)      参考文献:   [1] 柯平.第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考译文[J]中国翻译,   [2] 李北达编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 李学禧.汉英成语和常用语[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   [4] 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 潘绍中.第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讲评[J]中国翻译,-85   [6]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6   [7] 韦少成.实用中文成语,英文成语,英文同义词辞典[Z]香港:实用英文出版社,1978   [8] 吴光华.汉英大辞典[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9] 徐元度等.综合英语成语词典[Z]福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10]
张美芳.翻译策略透视[J]广东外语艺术学院学报,2003,(4)   [11] 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4   [12] WuYixue.China Daily[N](6)   [13]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345    论文出处(作者):常 晖--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链接地址:
英语论文: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英语论文: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QQ:),谢谢!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语匈牙利语异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